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编制标准》的通知 粤机编办〔2011〕37号

时间:2019-05-13 23:1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编制标准》的通知 粤机编办〔2011〕37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编制标准》的通知 粤机编办〔2011〕37号》。

第一篇: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编制标准》的通知 粤机编办〔2011〕37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编制标准》的通知 粤机编办〔2011〕37号

2011-7-13 来源:恩平政府网站 作者:佚名 【字体:

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卫生、财政、民政主管部门:

《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已经省编委领导批准,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规范和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管理,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标准。

一、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多渠道、多元化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坚持总体规划、方便就医的原则,立足于调整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辅之以改扩建和新建,避免重复建设。坚持因地制宜、保障基本的原则,统筹考虑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广大群众享受到基本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

二、机构设置

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实行一体化管理),以社区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统一规划设置,由县(市、区)政府负责管理,街道政府给予支持。原则上按照每3至10万居民或街道所辖范围规划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进一步加大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力度,同时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推进社区卫生多元化发展。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按规定享受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要以现有卫生资源为基础,可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防止盲目设置新的医疗卫生机构,避免重复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称统一规范为“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可选)+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再加挂其他医疗机构牌子。

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或由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也可通过公开招标选择社会力量举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独立管理,门诊设置以全科门诊为主,一般不设住院病床,确实需要设置康复护理为主病床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内卫生资源、交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按照0.3-0.6张/千户籍人口确定,原则上不得超过50张。

三、工作任务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主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其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社区预防:社区卫生诊断,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监测,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预防,常见传染病防治,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健康档案管理,爱国卫生指导,协助政府处理突发性卫生事件等。

(二)社区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

(三)社区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慢性病筛查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精神病患者服务,转诊服务等。

(四)社区康复:残疾康复,疾病恢复期康复,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指导等。

(五)社区健康教育:卫生知识普及,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服务,重点人员与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宣传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等。

(六)社区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等。

(七)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和批准的其他社区卫生服务。

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任务。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机构将适宜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交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机构编制部门根据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际承担职能的情况,对其编制进行统筹考虑。

四、人员编制

政府举办(含公立医院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人员编制,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单独核定人员编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按每万服务人口(常住人口)配备8人。服务人口在5万居民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编标准可适当降低。其中每万服务人口配备全科医师2-3人,公共卫生医师1-2人,护士与全科医师比例按1:1的标准配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核定的医师总数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按规划设康复护理床位的机构,按照每床0.7人的标准相应增加编制,但增加编制不得超过35名。设家庭病床的机构可适当增加编制。

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区,根据当地流动人口、地方财力等情况,经本级机构编制、卫生和财政部门同意并报地级以上市机构编制部门批准后,可按标准上浮一定比例(最高不超过50%)核定编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人员编制优先在卫生机构现有人员编制中调剂解决,同时相应核销有关机构的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职数,原则上按以下规定配备:人员编制30名以内的,配1正1副;人员编制31至60名的,配1正2副;人员编制61名以上的,配1正3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配备坚持一专多能的原则,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比例不得低于编制总数的95%,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低于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由当地县(市、区)财政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省、市两级财政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补助。条件成熟的地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收费逐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五、机构编制管理

各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根据本标准,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和编制核定。

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标准以及各地级以上市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要求,制订本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方案,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并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核定的编制总数和人员结构比例范围内,按规定合理配备具有法定执业资格或国家规定的技术资格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超编进人。

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人员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其他部门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下发文件和部署工作不得涉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方面的内容。省编办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督促检查本标准的落实情况。

六、其他

本标准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经济较发达地区乡镇可参照本标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核定编制。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行。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的有关规定和标准与本标准不符的,以本标准为准。

第二篇: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

【法规标题】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

【发布部门】国家计委 / 财政部 / 等部门 【发文字号】卫基妇发[2002]186号

【实施日期】200208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词】发展 城市 社区 卫生 服务

【全文】 【发布日期】20020820 【法规类别】医疗、生育保险

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经国务院同意,现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二年八月二十日

关于加快发展城市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

为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合理分工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增加基层卫生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一)实行政府调控与时常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推进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部分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逐步完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配置比例,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对公立一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要按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进行结构与功能改造,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等界限,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既包括提供综合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也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转向服务的护理院(站)、诊所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主体,原则上按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要求及区域卫生规划设置。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按照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可分为营利和非营利性。鼓励部分国有中、小型医疗机构转制为民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实行国有民营。

(三)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采用公开招

标方式,选择具备提供社区一生服务基本条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精简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在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的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广大居民的意见。

(四)在卫生资源缺乏,且没有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地区,当地人民政府有责任按区域卫生规划及配备标准进行卫生资源调整,举办或委托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五)根据居民需求,社区世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应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 1

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二、实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

(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剥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力度。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帮助其配备基本设备和房屋等设施。在设区的市,区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集中力鞋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地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项目和补助标准,所需经费纳入则政预算。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可按照有关规定由政府举办的社医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也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

(八)各地人事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参照本地综合性医院的工资水平合理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资总额,搞活内部分配,吸引优秀卫生技术人员进社区工作执行药品“收支两条线”政策中用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部分可用于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延伸性服务收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主分配

(九)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规定医疗保险基金应支付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费用的个人自付比例应低于在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就诊自付的比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

(十)在城市新建或改扩建居民小区时,须按规划要求在公共服务设施干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用房,鼓励优惠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

(十一)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的房屋和土地等不动产,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期间,按国家规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上地使用税

(十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向非营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捐赠,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扣 除。

(十三)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各地应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会力量支持、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优惠政策。

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水平

(十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须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招聘符合规定条件的卫生技术人员,全面实行聘用制,原有人员中达不到岗位要求的,应予转岗。

(十五)推进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上岗培训,加强企科医师的规范化教育培训,所需费用由地方财政、用人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加快正规化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队伍的建设步伐。

(十六)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大、中型医疗机构可根据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安排本单位的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或利用业余时间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挂牌医生、护士为居民提供服务。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应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原单位应保持其退休待遇不变。上述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或兼职的,2应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办理注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给予以受理。

四、严格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

(十七)地(市)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运用规划手段促进本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理布局与发展。

(十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必须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设置并进行执业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执业。

(十九)依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实行准入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规章、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执业监管,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示制度,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介组织并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人员要依法严肃查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经常听取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广大居民的意见,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

(二十)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及价格管理。对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在政府规定的医疗收费项目外,允许根据居民需求开展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延伸性服务,延伸性服务的价格可予放开。对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价格伞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

(二十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和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快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常用、急救药品目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可经销该目录内药品外,不得从事其他药品的购销活动。

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把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统认识,加强配合,积极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卫生、计划、民政、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建没、税务、物价、药品监管、中医药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建立检查、督导和评估制度,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第三篇:粤府办〔2011〕89号 印发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

印发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

粤府办〔2011〕89号

来源:广东省政府网站 2011-12-31 【字体:大 中 小】

粤府办〔2011〕89号 印发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水利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粤发〔2011〕9号)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我省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突出抓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现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省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发〔2011〕1号文、粤发〔2011〕9号文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主线,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等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和监控体系。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责任制,逐步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原则。

——民生优先,人水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现代化民生水利为目标,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关系,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水资源协调利用。重点推进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全面加强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三)目标任务。

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到2015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480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控制在22.4亿立方米以内,工业和生活用水控制在258亿立方米以内;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现状降低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以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8%以上。初步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格局初步形成,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二、明确重点任务

(一)实施用水总量控制。

1.严格取水总量控制管理。严格控制流域、区域取水许可总量,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作为落实用水总量指标的重要控制手段。严格取水许可审批,控制不合理增长,对已经达到用水总量指标的地区,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接近用水总量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从严控制工业、农业用水增长,大力节约生活用水,鼓励各地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提高用水效率。

2.加快制订水资源分配方案。根据国家对跨省河流分水方案编制工作进展,力争到2015年完成韩江等全省主要江河流域水资源分配工作。跨地级以上市的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由省水利厅组织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其他跨县(市、区)河流水资源分配方案由地级以上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订,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省水利厅备案。

3.严格地下水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求时,建设项目自备取水设施严禁取用地下水。根据《广东省地下水保护与利用规划》,加快建设全省特别是雷州半岛的地下水监测体系。积极推进地下水保护行动,对划定的湛江市霞山区、赤坎区和硇洲岛等3个地下水超采区实施限采和压采,缩减地下取水量,压减取水井,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4.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建立全省取水许可管理登记信息台账。力争在2012年,将各地依法应办理取水许可证的取水户全部登记入库,并实现取水许可审批和发证率达100%,非农业取水户计划用水管理率达100%,大中型灌区取用水计划管理率达80%.到2015年,实现大中型灌区取用水计划管理率达100%。

5.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加强流域水资源调度工作机构建设,建立工作协调与协商机制,落实水资源调度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规范调度工作。重点推进东江、鉴江、韩江、北江等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积极开展供水水源、城市水系、河湖(库)连通、生态修复、突发事件处理等水资源调度。

(二)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推进水价改革和节水示范建设。充分发挥水价调节作用,合理提高非农业用水价格,稳步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落实好超定额取水累进加收水资源费政策。积极开展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调整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完成东莞市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大力开展县级行政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强化和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制定地方用水标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2.加强节水监督管理。强化取用水大户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重点抓好年用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上非农业取用水大户的取水在线监管,推进重要灌区尤其是大中型灌区的取水计量管理和自备水源取水户计划用水管理,逐步将公共供水用户纳入计划用水管理。推进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节水评估,并要求配套建设节水设施。推进用水定额动态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制订我省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加快《广东省用水定额》的修订。

3.推进节水改造和节水型器具推广使用。加大国家有关节水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和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以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水资源不足地区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建设和农业粗放型用水。加快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推广,公布有关节水型工艺、设备、器具名录,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推动节水器具标准化建设和管理。

4.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与节水。鼓励应用海水、微咸水、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展雨水蓄积利用示范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状况和水资源特点,制定相应的非常规水源利用规划,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节水减污,建立节水激励机制,促进节水事业和节水产业发展。

(三)加强水资源保护。

1.加快推进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建设。以建设全省水资源管理系统为主线,推进各流域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建设。加强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的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对重要取用水户取、退水计量和入河排污口监控设施建设。2012年,完成省级取水户监管系统建设和东江流域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控系统的建设。2013年,开展全省重要流域及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污染源风险评价工作及全省重点入河排污口排放达标考核方案编制工作。2014年,完成各地级以上市水功能区的确界立碑;研究制订我省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2015年,基本完成省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初步建立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的水量水质监测站网体系。

2.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抓紧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2013年,完成《广东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修编,并指导各市编制相应规划;开展农村水源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12年底前,各地级以上市完成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完善饮用水水源应急监管体系。2013年底前,各地级以上市完成备用水源建设规划编制。2015年,完成珠江三角洲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突发水污染等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开展城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二级保护区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3.加快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维持河流合理基流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河湖生态健康。2012年,开展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定期发布重要河湖健康状况报告;组织编制《珠江三角洲河涌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开展雷州半岛地下水超采区的水量和水质保护工程建设。2013年,组织编制《广东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开展重点水库蓝藻治理工程和水库清淤及污染物整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2015年,基本完成珠江三角洲主干河涌整治与生态修复,全力推进粤东、粤西重点河流综合整治;研究制订重要江河湖库水量、生态适宜性评估方法和河湖健康评估方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力推进。要按照国家和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和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我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指标体系由省水利厅会同省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把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将省下达的各项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到县(市、区),并逐年确定目标和任务,报省水利厅备案。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

(二)严格落实责任。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的落实负总责,并把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省水利厅负责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组织对各地级以上市落实目标和重点任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会同省有关部门对各地级以上市目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考核。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牵头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建设。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推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改造。省财政厅负责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经费保障。省环境保护厅负责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水污染排放。省农业厅负责制订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推进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省加大对水资源节约与保护资金投入。各地要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资源管理的投入,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工作经费。按照《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460号令)要求,将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重点加强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水资源监测计量设施建设、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水库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督等工作。

(四)完善政策机制。加快修订《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和《广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研究制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政策性文件,推进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管理以及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等配套法规体系建设,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完善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

(五)加大宣传力度。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逐步将节水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在幼儿园、学校广泛开展节水型学校建设活动,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倡导节约用水的文明生活方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形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决策的透明度,积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公众参与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第四篇:关于印发《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

浙编办〔2007〕58号

各市、县(市、区)编委办、卫生局、财政局、民政局:

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精神,省编委办、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共同研制了《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并报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省编委办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

二○○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实施意见

为加强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中央编办、卫生部、财政部和民政部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就本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的核定,要符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以及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要立足于整合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避免重复建设;要统筹考虑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机构设置要有利于方便群众就医;人员编制的核定,要符合精简高效的要求,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的工作需要和健康发展。

二、机构设置

积极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为主体,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原则上政府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按3—10万居民(常住人口)举办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对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对市辖区的区级医院、街道卫生院和县(市)城区的城关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改造设立。对于现有基层卫生资源不足的城区、开发区或新建小区,政府应加以补充完善,也可由公立大中型医院调整部分资源举办,但须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独管理。要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面向居民土动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技术指导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其主要职能:社区预防:社区卫生诊断,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监测,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预防,常见传染病防治,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健康档案管理,爱国卫生指导等。

社区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

社区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社区现场救护,慢性病筛查和重点慢病病例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转诊服务等。

社区康复:残疾康复,疾病恢复期康复,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指导等。

社区健康教育:卫生知识普及,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管理,重点人群与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宣传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等。

社区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等。

调整现有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将适宜在社区开展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移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并落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财务独立管理,门诊设置以全科门诊为主,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确实需要的,可按规划设置50张以内护理康复为主的病床。

三、编制标准

机构编制部门只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根据中央编办、卫生部、财政部和民政部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精神,参照省卫生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人事厅联合印发的《浙江省县域卫生规划编制实施指导意见》,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原则上按每万居民配备医师5—6名(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的标准配备,专科执业医师、辅助(X线、B超、心电图)、财务人员、管理等人员不超过核定编制总数的20%(其中,每个中心一般应配备药剂、检验、辅助和财务人员各1名);按规划设康复护理床位的机构,按照每床0.7人的标准相应增加编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制内应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执业医师。服务居民在5万人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编标准可适度从紧。对城郊地区或布点较多或安排医护人员值班、脱产进修、病产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视情况适当增加医护人员编制,增幅原则上不超过医务人员的10%。具体某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编制,应根据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核定。由卫生医疗机构转型改造而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人员编制可从现有编制中调剂解决。

四、编制管理

各级机构编制、卫生、财政和民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思想、精心组织,切实做好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核定工作。县(市、区)卫生部门根据本意见商民政部门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配备方案,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会财政部门核定,同时抄送省、市机构编制、卫生、财政、民政部门备案。各地应严格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核编程序和职责分工,在2007年底前,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编制核定工作,并逐级上报省机构编制、卫生、财政、民政部门备案。

机构编制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实行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干预,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各级机构编制、卫生、财政和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编制纪律的,要责令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者进行严肃处理。

第五篇:粤残联〔2012〕112号关于印发《广东省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二五”实施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卫生厅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民政厅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广东省公安厅

广东省财政厅 文件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广东省妇女联合会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粤残联„2012‟112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残疾人康复服务 “十二五”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教育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财政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顺德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教育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财税局、市场安全监管局、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批转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粤府„2012‟1号),做好“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根据国家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12个部委联合下发的9个有关残疾人康复的“十二五实施方案”及其配套“实施办法”,制定《广东省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二五”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卫生厅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民政厅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广东公安省厅 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广东省妇女联合会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二○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主题词: 残疾人 康复 实施方案 通知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室

2012年6月13日印发

校对:黄力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广东省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二五”实施方案

一、背景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立各类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1272个,每年为近60万残疾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康复服务,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和康复救助项目,累计30万贫困残疾人受益,为今后康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由于全省康复服务体系不完善和康复服务能力不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康复服务内容和标准有待规范,专业人才缺乏,相当多的残疾人家庭贫困,需求与服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不断完善残疾人康复组织管理、康复技术指导和康复服务网络,逐步构建起与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相适应的康复保障机制,确保2015年全省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根据国家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12个部委联合下发的9个有关残疾人康复的“十二五实施方案”及其配套“实施办法”和省政府《关于批转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粤府„2012‟1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二、任务目标

——珠江三角洲和有条件的地区到2013年、其他地区到2015年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行政区域内1/3以上的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实施国家和省一批重点康复工程并为80万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

——90%以上的街道和中心镇建有综合性的残疾人康园工疗站(社区康园中心)并形成网络,免费为64095名成年精神、智力等重度残疾人提供工(农、娱)疗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综合性社区康复服务;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1-2个示范性社区康复站(室),免费为66555名成年肢体残疾人开展以恢复期为主的康复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和为10000名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服务(中途之家)。

20000名低视力患者适配助视器(其中免费为10700名低视力儿童适配助视器),并开展全日制或时段制的抢救性视力康复训练,培训儿童家长10700名;为25000名贫困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并适配视障辅助器具;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13750例,建立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市、区)40个,建立低视力康复机构22个。

——免费为3700名0-6岁听力残疾儿童适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并开展全日制或时段制的抢救性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对3700名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指导;免费为5000名在读的贫困听力残疾学生适配助听器,建立示范性听残儿童康复训练机构23个。

——免费为26625名0-6岁脑瘫等中枢神经受损导致肢体残疾的儿童装配矫形器、适配辅助器具,并开展全日制或时段制的抢救性引导式教育训练,对26625名家长进行康复指导,建立示范性肢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机构23个;建立成年肢体残疾人医疗康复机构23个。

——免费为29165名智残儿童开展全日制或时段制的抢救性康复教育训练,对29165名家长进行康复指导,建立示范性智残儿童康复训练机构23个。

——免费为19810名孤独症儿童开展全日制或时段制的抢救性康复教育训练,对19810名家长进行康复指导,建立示范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23个。

——免费为800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门诊抗精神病药物,为100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住院或解除关锁,建立精神健康服务中心22个。

——免费为残疾儿童装配假肢矫形器2060例,为28000名残疾儿童适配辅助器具,为贫困残疾人装配假肢6500例、装配矫形器6345例,为就学和就业年龄段的贫困残疾人适配就学或就业所必需的辅助器具9200件,为贫困重度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154115件,为10000名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居家无障碍环境改造和家庭组合适配辅助器具。累计为各类残疾人配发各类辅助器具 280000件,建立完善市、县(市、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143个。

——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市开展0-6岁残疾儿童随报和早期康复试点工作,在省和各地级以上市建立综合性残疾儿童家属资源中心24个。——培训5486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14313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培养 201名学科带头人,组建100名康复专业技术巡回服务团队,到欠发达地区基层康复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康复服务。

——省、市、县、街道(乡镇)至少各有2个专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公益性康复机构(含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在康复机构服务内容上,一个地级市行政区域内必须全面开展4类残疾儿童康复教育项目,一个地级市区域内至少各有1个综合性残疾儿童家属资源中心、成年肢体残疾人医疗康复机构和成年精神残疾康复机构。

《广东省“十二五”残疾人康复服务任务分配表》见附件。

三、康复保障机制

(一)组织管理网络

强化以政府为主导,卫生、教育、民政、人社、公安、财政、质监、药监、人口计生、妇联、残联等部门密切配合,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协作工作机制,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目标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工作计划,完善各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建立康复工作制度,组织实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各街道(乡镇)有专人分管残疾人康复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工作计划,指导社区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各社区居(村)委会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协调组织社区内有关机构、人员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相应支持。

同时,省和有条件的市、县(市、区)依托同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成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承接康复技术管理职能,开展技术指导、专业培训、检查评估和业务督导等业务工作。

(二)技术指导网络

省、市、县(市、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医疗、康复、教育、辅助器具适配、职业康复等专业人员,成立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制定康复技术标准,培训康复专业人员,推广实用技术,定期督导和检查,规范残疾人康复工作开展,促进康复服务向个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有条件的县(市、区)充分利用卫生、教育、康复、辅助器具等各类专业技术机构,建立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残疾人辅助器具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培训基层康复人员,发挥社区内各类专业机构的作用,指导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三)康复服务网络

充分整合各类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康复科、专科康复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计生服务站、社区康复站、残疾人康园工疗站(社区康园中心)、学校、幼儿园、托儿所、辅助器具商店、敬老院、社会福利机构等机构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引导、扶持、规范社会组织兴办的康复机构,建立以专门残疾人康复机构为骨干、以普通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康复服务格局,形成以省级康复机构为示范、市、县级康复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网络,构建公办与社会办并举、布局合理、城乡发展均衡的残疾人康复服务平台,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筛查诊断、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学前康复教育、工(农、娱)疗、日间照料、中途宿舍、居家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家属资源、残疾预防、保健教育、康复咨询和康复转介等种类齐全的康复服务。

四、工作措施

(一)社区康复

1.将残疾人社区康复融入社区卫生、社区建设工作,在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采取社区、家庭康复相结合的方式,以加强残疾人功能恢复、促进残疾人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针对残疾人不同康复需求提供综合性的康复服务。推广受益面广、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康复技术,提高残疾人及其亲友的参与程度,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为残疾人普遍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2.开展社区残疾筛查,了解社区残疾人基本情况和康复需求信息,经综合评估后制定康复服务计划,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根据残疾人各类康复服务需求,联系有关部门和康复机构,提供有效的转介服务。对社区内新发生或新迁来的残疾人,要及时报告,纳入现有的康复服务系统。

3.(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或社区养老机构(星光老年之家),建立残疾人康园工疗站(社区康园中心),落实配套专职人员和运作经费。为有需求的精神、智力、肢体等重度或老年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开展工疗、娱疗、农疗、精神科服药指导、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从事简单的公益性手工制作或生产劳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咨询、心理辅导、辅助器具适配和康复评估等综合性康复服务。

4.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社区康复站(室),为辖区内残疾人提供残疾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等医疗康复服务。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列入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内容。

5.发挥残疾人及其亲友的作用,依托残疾人康园工疗站(社区康园中心)、社区康复站(室)开展残疾人居家康复服务,以志愿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家庭康复病床、康复训练、康复护理、精神科服药指导、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及指导、居家无障碍环境改造、家政服务、外展活动、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等服务。

(二)视力残疾康复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残联共同组织开展白内障患者筛查和治疗工作,组派复明扶贫医疗队赴欠发达或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开展专项救助活动,使白内障患者就近就便得到治疗。按照白内障无障碍市、县(市、区)工作标准继续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工作,逐步建立“发现一人,复明一人”的长效工作机制。

2.省级建立视障康复中心,地市级至少建立

1个视障康复部(室、专柜),开展视力残疾筛查、诊断、康复评估、助视器适配、视功能训练、定向行走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和家属资源等服务。特别针对视力残疾人较为集中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中心)、社会福利机构和敬老院等机构开展助视器适配、定向行走训练及其他视障辅助器具适配工作。

3.鼓励医院眼科开展低视力筛查、诊断和转介工作,有条件的开展助视器验配工作。引导、鼓励大型眼镜连锁店开设助视器专柜,为低视力者提供验光、配镜和助视器使用训练服务。

(三)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康复

充分发挥国家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华南区域中心作用,着力健全听觉康复、语言训练和社区指导三项业务功能;大力推进市、县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康复示范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特别是给予技术培训、设施设备改善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努力实现“一市一中心、一县一班点”的建设目标,着力将地级市机构建设成为当地技术资源中心。完善和提升省内的国家人工耳蜗定点医院、国家助听器验配定点机构、国家人工耳蜗术后训练定点机构和国家听力语言康复教学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推广建立听力筛查-耳聋诊断-助听器验配和人工耳蜗植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后续跟踪等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的服务网络。

(四)脑瘫儿童康复

在省级培育国家肢体残疾儿童引导式教育华南技术资源中心和培训基地,大力推进市、县肢残儿童引导式教育示范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特别是给予技术培训、设施设备改善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全面推广引导式教育模式,促进脑瘫等中枢神经受损导致肢体障碍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其今后的生活、学习、劳动和融入社会打下牢固基础。

(五)智力残疾儿童康复

在省级培育国家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华南技术资源中心和培训基地,大力推进市、县智残儿童示范康复教育示范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特别是给予技术培训、设施设备改善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系统康复训练与教育,促进融合式社区家庭康复教育工作。

(六)孤独症儿童康复

建设好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技术资源中心和培训基地,大力扶持市、县孤独症儿童示范康复教育示范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特别是给予技术培训、设施设备改善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系统康复训练与教育,促进融合式社区家庭康复教育工作。

(七)成年肢体残疾康复

着力建设好省博爱康复医院(省残疾人康复基地),培育成为华南地区肢体残疾康复技术资源中心和培训基地,有条件的地市或县建成肢体残疾康复示范机构,给予技术培训、设施设备改善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对脑卒中后遗症、脊髓损伤、关节功能障碍等成年肢体功能障碍者开展以恢复期为主的康复训练服务。

结合残疾人社区、家庭康复工作总体要求,发挥当地医疗康复机构的资源中心作用,对肢体功能障碍者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家庭护理和心理辅导工作,同时提供家长培训、知识普及、咨询和转介等服务。

配合国家任务对18岁以下有需求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少年实施矫治手术,并做好矫形器装配、辅助器具适配工作,开展针对性的功能训练。

(八)精神病防治康复

在全省各县(市、区)全面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完善“精神病防治康复日”制度。

1.加强精神病防治康复组织管理。各级政府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卫生、民政、公安、财政、残联等相关部门协作,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网络。卫生部门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专业机构资源优势,对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组织所属精神卫生机构及各级医务人员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民政部门及时收容和治疗社会上无法定抚养人和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精神病患者,将家庭困难无经济能力医疗的精神病人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予以医疗救助。公安部门了解掌握本辖区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庭和单位落实日常监护和治疗措施,会同卫生等部门对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残联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服务工作,开展摸底调查,组织精神病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训练,做好稳定期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家庭康复训练工作,维护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2.加强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省、市、县(市、区)指定1所精神卫生机构作为技术指导中心,负责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指导基层开展摸底调查,对患者进行诊断,制定治疗与康复方案,开展人员培训、检查评估等。以精神卫生机构为依托,以社区(街道、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发挥村卫生室、单位医务室以及监护小组的作用,形成住院、门诊、家庭病床、家庭看护相互配合的治疗系统。精神卫生机构承担重度急性期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向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转介病情稳定出院的患者。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在村(居)委会及监护小组的协助下,早期发现精神疾患,根据需要及时转诊,定期随访病人,开展精神病患者稳定期的社区康复。村卫生室、单位医务室以及监护小组在社区(街道、乡镇)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下,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进行康复训练,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向医务人员报告。

3.加强精神残疾康复机构建设。扶持每个地级市至少建立1个精神健康服务中心,通过中途宿舍、家属资源中心、庇护工场、农疗基地和职业康复等多种形式,为精神病患者康复创造条件。在街道、乡镇层次利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残疾人康园工疗站(社区康园中心),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开展心理疏导、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家属培训等康复活动。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对稳定期精神病患者在实际环境中实施综合性的防治康复措施,帮助精神病患者学会社会生活技能、社会认知,增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回归社会主流。

(九)辅助器具服务

高水平建设国家辅助器具华南区域中心(省辅助器具资源中心),大力推进市、县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站)的规范化建设。将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作为为残疾人服务的重要抓手,组织实施好假肢、矫形器装配,重度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就学就业辅助器具适配,居家无障碍环境改造和家庭组合适配等重点项目,保障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适配到基本辅助器具,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推广辅助器具评估适配科学方法,规范辅助器具服务流程和模式,着力推动辅助器具服务进社区工作。鼓励、资助科研机构研发科技含量高、能显著改善残疾人功能的辅助器具,扶持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开发、生产实用型辅助器具,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积极参与辅助器具生产和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十)儿童残疾预防

探索建立儿童残疾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工作机制,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市开展残疾儿童随报和早期康复试点工作。1.建立儿童残疾预防组织管理网络。试点地区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卫生、民政、人口计生、残联等部门共同制定本地区儿童残疾预防工作方案,完善和落实残疾儿童筛查、转介和早期康复的相关政策措施。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婚前卫生指导、咨询和医学检查,做好新婚夫妇、孕产期妇女保健工作,早期发现出生缺陷儿并及时进行医学干预和治疗,对各级医务人员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及时发现疑似残疾儿童,并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确诊,将确诊的残疾儿童信息与残联共享。民政部门负责利用婚姻登记平台,配合做好儿童残疾预防和早期康复知识宣传,引导群众自愿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组织开展优生优育宣传活动,普及残疾预防知识。组织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降低出生缺陷风险,减少先天残疾的发生。残联负责组织制定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技术标准,规范残疾儿童早期康复建设,提供早期康复的信息咨询服务,对确诊的残疾儿童进行综合康复评估,及时转介到相关康复机构,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康复服务。

2.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在国家和省专家技术指导组的指导下,试点城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负责对基层社区医务人员、妇幼保健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残疾儿童筛查技术和方法,熟悉残疾儿童筛查工作流程,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生进行残疾诊断相关技术培训,指导制定治疗和康复方案。

3.建立儿童残疾随报及早期康复工作制度。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开展0-6岁残疾儿童早期筛查工作,建立残疾儿童筛查随报制度,将发现的疑似残疾儿童在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备案,并转介至市(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确诊。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对疑似残疾儿童进行确诊,建立残疾儿童信息数据库,将有医疗需求的残疾儿童转介至相关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将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信息转介至残联。残联负责将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转介至相应康复机构接受早期康复,进行合理康复安臵,促进功能改善,减轻残疾程度。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家属资源中心工作,提供康复咨询、业务指导、社会工作等服务。

4.在试点城市残疾儿童随报及早期康复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省性的残疾人康复服务转介系统和轮侯制度。

5.依托省、市各类残疾儿童骨干康复机构成立综合性残疾儿童家属资源中心,加强对家长和亲友的业务培训和康复指导,发挥家长在康复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做好康复后残疾儿童入园入托和幼升小的衔接工作。

(十一)康复人才建设

建立残疾人康复人才保障机制,强化人才建设宏观管理职能,根据各地实际需求与人才状况制定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评价等政策措施,做好康复从业人员新职业、执业资格、职称晋升等统筹协调工作,逐步推进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及使用制度,建立和引进人才的良性运行机制,稳定和发展康复人才队伍。

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残联等部门将康复人才培训纳入卫生、教育部门继续教育管理范围,进一步完善省残疾人康复技术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发挥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及各专业委员会专家作用,指导各级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规范培养基地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基地资质等工作,组织编写各类康复教材和教学大纲,依据康复人员的不同职责,科学设定培训内容,分类施教。

将康复机构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工作纳入人才战略规划,组织开展康复机构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工作,突出学科特色优势,打造康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省级和市(地)级康复机构学科带头人派往国家级机构或国外、港台地区进行挂职进修、高级培训,系统学习康复机构和专业学科业务工作特点与管理技能,提高省、市级机构和专业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市、县级康复机构专业骨干可以派往省或邻近省进修,提高市、县级机构和专业骨干的技术水平。

制定康复人才培养保障措施,组织实施康复人才培养计划。在南方医科大学建立“康复医学院”,培育国家级康复人才培养基地华南区域中心,积极实施国家“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逐级培养培训康复管理人才和各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深化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工作,打造一支技能精湛、结构合理,包括康复治疗师、小儿听力师、听觉言语康复师、学前康复教育教师、言语矫治师、假肢矫形器师、助听器验配师、低视力验配师、辅助器具研制与改造师、康复训练及辅助器具使用指导师、辅助器具评估适配师和社区康复协调员等康复人才队伍。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康复医疗、康复治疗、特殊教育、辅助器具适配、社会工作等专业技术服务,组建康复人才巡回服务团队,到欠发达地区基层康复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康复服务,帮助基层康复机构提高康复服务水平。

建立全省性的康复专业人才和康复机构数据库,动态掌握全省康复人才和康复机构数量、构成等相关情况,为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五、康复服务行业规范

大力引进、研发和应用国际及港澳台最新康复技术成果,完善行业管理政策和行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服务流程、工作规程和评价体系;加强相关康复产品、康复技术、康复机构、康复人才的监督管理。

六、医疗救助和康复救助

(一)将符合规定的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基本医疗康复项目的医疗费用等按照基本医疗保障相关规定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纳入重大疾病救助范围,精神病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或门诊特定病种;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水平,减轻患者负担。

报销后仍无经济能力支付个人自付部分的,全部按规定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并逐步提高医疗救助标准。

(三)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对无法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渠道解决康复费用的贫困残疾人予以补助,对0-6岁残疾儿童免费提供抢救性康复服务。按照“实名制”直接与提供康复服务的定点机构进行定额结算。

七、经费

(一)中央和省经费

1.用于残疾人辅助器具购臵制作和适配、康复训练、医疗手术、检测诊断、康复评估、教材学具、家长培训、家庭康复指导、定期随访;

2.用于承担国家和省康复项目地区补贴、筛查诊断工具配臵、康复机构专业设备配臵;

3.用于残疾筛查诊断、建档立卡、专业人员培训、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督导检查等。

(二)市、县(市、区)经费

1.用于残疾辅助器具购臵制作和适配、康复训练、医疗手术、食宿交通补贴、检测诊断、康复评估、教材学具、家长培训、家庭康复指导、定期随访;

2.用于康复机构项目建设、筛查诊断工具购臵、康复机构设备购臵;

3.用于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筛查复查、建档立卡、转介服务、专业人员培训、知识宣传教育、登记统计、数据库维护、档案管理、组织协调、督导检查;

4.用于社区康复员和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补助、残疾儿童筛查诊断工作补贴等。

(三)由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和省残联等部门联合制定残疾人康复救助标准、康复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

八、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爱耳日”、“自闭症关爱日”、“世界唐氏综合症日”、“爱眼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和“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康复知识,发放康复科普读物,宣传国家康复政策、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鼓励残疾人及其亲友正确面对残疾,树立康复信心。编制宣传画册、知识读本、普及读物、教育光盘等,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开设专栏,在社区设臵宣传橱窗,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向公众和重点人群宣传残疾防治与康复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消除基于残疾的歧视行为,为残疾人回归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九、检查统计

(一)检查

2013年第四季度进行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中期检查;2015年第四季度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二)统计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报表的要求,上报统计报表。

十、实施办法

在中国残联的指导下,由省残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各类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办法。

(此件发至县)

下载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编制标准》的通知 粤机编办〔2011〕37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编制标准》的通知 粤机编办〔2011〕37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