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粮食安全角度解读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从粮食安全角度解读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张瑞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从粮食安全角度解读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课程前言
2016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16年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我们可以看出,2015年叫着力加强,2016年是作为主线,可以看出在2017年我们未来农业农村工作主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全面开展和推进。下面我们就对我们会议强调的一些内容进行初步的解读。
会议上强调我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我们看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我们任何的改革推进的深化,都要首先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的安全,然后仅仅围绕我们市场的变化,这个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什么呢?也就是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目前生产供需严重不匹配,我们未来农业生产不要以量为目标,要以需求为导向,将生产的质量和品质提高,同时将生产的链条拉长,因此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我们可以看到,任何的改革和深化,首先的目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再者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是我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保障有效供给,我们的供给层在哪些问题,就是我们存在着无效的供给,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玉米供给过多,大豆和优质饲草料供给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阻碍供需匹配的问题。因此要提出,我们要以需求为导向,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我们以什么为主攻方向呢?我们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之前以单纯的追求农业生产数量和产量,现在我们要追求质量和品质,从我们质量科技投入、品质、口感等方面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农业结构供给侧改革主攻方向。
那么我们以什么为改革的根本途径呢?这个途径就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说到体制改革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比较全面的问题。这个体制改革包括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还包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比如我们农村的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只要深化这些改革,才能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然后我们再要改革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财政支农投入。财政支农投入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推进生态、有机、绿色农业发展,要把财政支农投入放在绿色发展补贴上。进行机制创新的同时,要求是激发市场、要素和主体,市场、要素和主体的激活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只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比如在三权分置的基础上,我们要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试点等等,最终还是要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比如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我们这些能干的返乡创业,给农村带来新的活力、新的生机和新的要素。通过刚才讲的这些手段,最终我们农业的供给侧改革要达到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目的,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最终还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来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的目的就是从需求变化的角度,来供给绿色优质产品,来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上面会议强调的内容就可以看到,未来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抛弃数量定论,要提高质量为目标,核心点是加快深化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农产品价格机制的改革,还有我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根本途径是通过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来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才能更好的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任务是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我们的手段是什么?就是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且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在我们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当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底线,这个底线有三个部分,就是必须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我们从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中,主要手段、主要目的和主要底线可以看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性。
国家粮食安全是被提升到国家的安全的战略角度上,下面我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未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着力点。2017年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开展工作,那么我们的供给侧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我们在粮食生产当中,供给侧和需求侧是不匹配?加入WTO后,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粮食的供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生产,再一个就是进口,粮食的需求主要两方面,一个是国内消费,一个是出口,那么我们研究中国的粮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食供给侧问题,我们必须要全球化视角看一下粮食供求现状及进出口现状,去发现我们粮食产业在供给侧方面到底出现哪些问题。
一、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生产现状
首先就是在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生产现状。我在研究中国粮食生产现状中,一直是以中美来对比的,因为美国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美国的粮食生产战略,我们从中美粮食的生产现状、需求现状、进出口现象当中可以做出一个对比,可以发现中美的差距。我们从中美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主要选取了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口粮进行研究。我们看一下,中国的玉米在全球是处于什么生产地位。
中国是玉米生产大国,生产量位居全球第二位。中国是玉米生产第二大国,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巴西仅次于中国,位列全球第三。从生产的绝对量和所占全球总生产量比重看,美国在玉米生产上占绝对优势,2013年至今美国玉米生产量占全球总生产量比重一直超过35%。中国虽位列第二位,但与美国仍具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比巴西整个国家的玉米生产量还要多。
2015和2016,中国玉米生产量为224.63百万吨,美国玉米生产量为345.49百万吨,两国相差120.86百万吨,同年,位列世界第三的巴西生产量为67百万吨,从中美两国的玉米生产总量来看到,美国在全球玉米生产中的绝对地位优势。从中美两国的玉米生产总量来看到,中美两国占据全球50%以上的玉米生产量,可见美国在全球玉米生产中的绝对地位优势。中国也占据了仅次于美国的重要位置。这是我们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国的玉米生产情况。
那么我们小麦的生产情况,中国是小麦生产大国,生产量略低于欧盟,位居全球第二位。中国是小麦生产大国,生产量略低于欧盟。从小麦生产量的绝对值和占全球生产总量的比重看,欧盟近五年的小麦生产量平均每年比中国高22.34百万吨,占全球比重平均高出3.1%。从小麦年产量的变化看,从2012-2013作物年度至2015-2016作物年度,欧盟的小麦生产量一直在增加,增加幅度达19.46%。
中国的小麦生产量是一个怎样的生产趋势,中国的小麦生产量也一直在增加,从2012-2013作物年度至2015-2016作物年度,我们小麦生产量的增加幅度为7.58%,小麦平均产量为125.47百万吨。
印度是小麦的第三大生产国,印度的小麦生产量占全球平均比重为12.90%。全球前三大小麦生产国约生产了全球50%的小麦。美国是一个什么情况,从美国小麦产量变化情况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看,近五年美国的小麦产量变化并不大,美国小麦产量一直徘徊在59万吨,2014年美国被俄罗斯超越,目前位列全球第五大小麦生产国。从小麦的生产来看,我们在小麦的生产也是仅次于欧盟,占绝对的生产优势。
从中国的稻谷的生产情况来看,中国是稻谷第一生产大国,印度是第二生产大国,从生产的绝对量和所占全球总生产量比重来看,中国在稻谷生产上占绝对优势。2012年至今中国稻谷生产量占全球总生产量比重平均为30.28%,印度稻谷生产量占全球总生产量比重平均为22.14%,两国总共占据全球超过50%的稻谷生产量。
从中印稻谷生产差距看,2015-2016作物年度,中国稻谷生产量为145.77百万吨,印度稻谷生产量为104.32百万吨,两国相差41.45百万吨,同年,位列世界第三的印度尼西亚生产量为36.20百万吨,我们可以看到中印两个稻谷生产的差距能够比印度尼西亚整年的稻谷生产量还要多,可见我们中国在全球生产中的绝对地位优势。那美国的情况是如何呢?美国的稻谷生产量较低,位居全球第十一位,美国的稻谷生产仅生产占全球1.39%的稻谷。我们刚才分析了中国三大口粮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到中国在玉米的生产上、小麦的生产上、稻谷的生产上都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稻谷的生产,我们稻谷生产占全球30.28%生产量。可见,我们的生产是绝对优势的,那么我们的需求如何,我们生产如何满足我们的需求。
二、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消费现状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消费现状。中国是玉米消费大国,消费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从玉米的消费量和占全球消费量比重看,中美两大玉米生产大国,也是两大玉米消费大国。刚才我们提到美国是第一大玉米生产大国,中国是第二大玉米生产大国,同时我们的消费也是,美国是第一大玉米消费大国,中国是第二大玉米消费大国。从玉米的消耗量来看,美国的玉米消费量最高,这主要是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又非常大的关系。美国的玉米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0.81%,美国近五年的平均消费量为294.23百万吨,从近五年美国的平均生产量为343.56百万吨,对比近五年美国的平均生产量和消费量可以发现美国玉米的国内生产大于需求。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美国应该是玉米的出口大国。
中国的玉米消费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09%。近五年中国的平均消费量为210.7百万吨,近五年中国的平均生产量为216.08百万吨,对比中国生产量和消费量可以发现中国玉米的国内生产数量能完全满足其需求数量,并且还有余。我们可以推测,中国应该是玉米的出口国或者玉米生产的平衡国。那么带一个疑问下面看,到底中国在进出口方面是什么情况。我们看消费占全球的比重看,中美两国每年要消费全球50%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玉米。
从消费量的变化来看,美国近五年玉米的消费量增长最快,增长率达到19.63%,中国其次,中国玉米消费增长率为13%,那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玉米的消费每年都在增长的,这可能对畜牧业消费的需求有关系,因为玉米是非常重要的饲料原材料。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小麦的消费情况,从小麦的消费情况来看,中国是小麦消费大国,消费量略低于欧盟,位居全球第二位。从近五年全球小麦消费量及分布看,欧盟小麦消费量最高,近五年的平均消费量为124.18百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7.58%,其次是中国,近五年的平均消费量为117.4百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6.65%,可以看到两国消费总量的变化,其实中国和欧盟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美国的消费情况如何呢?美国列第五位,占全球消费总量的4.84%。总体来看中国小麦消费量从2012年的125百万吨,下降到2016年的117百万吨,下降了8百万吨。小麦的消费是有一个下降的趋势。
那么我们稻谷的消费如何,中国是稻谷消费大国,消费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从全球稻谷消费量及分布看,全球稻谷消费地区和生产地区基本是一致的,也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南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
从全球最大消费国中国看,近五年每年平均消费143.3百万吨稻谷,占全球消费比重为30.22%,印度近五年每年平均消费96.29百万吨,占全球消费比重为20.31%,中印两国占据了全球超过50%的稻谷消费量,从生产量与消费量对比看,两国稻谷生产量与消费量差距不大,基本持平。
那我们从生产的数量来看,我们可以推测中国可以满足稻谷需求的,应该是不会去进口稻谷,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看一下,中国稻谷的消费情况。美国的稻谷消费量非常少,居全球13位,消费量仅占全球消费量的0.84%。我们刚才分析了中国三大口粮的消费现状,发现中国是世界三大口粮消费大国。对比国内供求量的数据看,三大口粮的产量可以满足三大口粮的需求,并且丰年有余,从供给量、需求量的数据来看,中国三大口粮在全球视角下战略地位来看,正常的逻辑是中国的国内生产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甚至有些产品可以出口。但是我们的现实情况是什么?三大口粮的贸易现状如何呢?
三、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现状
(一)中国已经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家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现状。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家。从近五年玉米进口情况看,中国进口量年平均达3.53百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2.77%,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尤其是2014年,玉米进口量达到5.52百万吨,一跃位居全球进口第八位。近五年玉米出口量非常有限,2015年中国出口玉米1万吨左右,中国已由玉米净出口国变成了玉米进口大国。
这里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中国是玉米生产大国,生产量仅次于美国,排全球第二,中国也是玉米的消费大国,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占全球第二位。国内玉米高库存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迫切任务,但在国际贸易上却是玉米净进口国家。而且在全球的进口当中,排第八位,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我们的供给出了问题吗?还是我们的需求出现了问题,还是我们的供需不匹配。从世界主要玉米进口国家的国际贸易格局来看,中国玉米进口年度间存在着波动,玉米进口并非由于国内产需缺口的驱动,从玉米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就可以看到我们国内的产区是没有缺口的,如何解释我们国内的产区无缺口,我们却又是世界上玉米进口国家,受政策、人文等非市场因素影响带来的后果,这些因素就包括临时收储的实施,还包括人文的一下炒作。
从中国进口量的变化看,中国从2012年的2.7百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5.52百万吨后,之后又下降到2016年的3百万吨,我们看到2012-2014进口量是逐步在增加的,可是2016年为什么一下子下降了,而且下降的2.52百万吨,2016年玉米不再实施临时收储的价格支持政策,玉米取消了临时收储的价格之后,玉米价格就回归了市场,从之前一块钱左右下降到现在的6.7毛钱。玉米进口量较之前有非常大的下滑。从这里可以推断,之前玉米的进口量主要是国内实施临时收储政策带来一些后果,又由于我们还存在其他人为因素。包括我们对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和限制,都会对我们的玉米产量有些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可以受到政策、人为各方面的影响。从美国的进口量来看,美国是玉米的进出口国,它的进口量非常非常小。
从全球玉米出口量的变化来看,我们整个全球的玉米出口量是在增加的。从2012年的100.55百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139.71百万吨,增长了38.95%。从近五年玉米出口情况看,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乌克兰是最重要的四大玉米出口国,从四大玉米出口国可以看到,虽然中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生产国,我们确不是世界上可以排上位的玉米出口国。美国是玉米第一大生产国,第一大玉米的消费国,同时也是第一大玉米的出口国,美国年均出口量达到44.70百万吨,年均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比重为33.92%。与世界玉米出口格局不同,中国自2012年开始每年的玉米出口量十分有限,变成了玉米净进口国。这是我们的玉米的情况,总结来说,也就是说中国是玉米的生产大国,玉米的消费大国,也是玉米的进口大国,也是玉米的出口小国。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二)中国已经是小麦净进口国家
我们的小麦是一个什么情况?从小麦来看,从近五年小麦进口情况看,中国进口量平均为3.73百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2.28%,尤其是2013年,中国小麦进口量达6.77百万吨,一跃成为全球第五大小麦进口国,近五年中国小麦出口量年平均约80万吨,从进出口的数据差可以看到,中国目前也是小麦净进口国。
总体看,近两年中国的小麦进口量维持在3.5百万吨左右。从近五年小麦出口情况来看,俄罗斯、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最重要的前五大小麦出口国,这里也有一个疑问,就是中国也是小麦生产大国,仅次于欧盟,位于第二位,中国也是小麦的消费大国仅次于欧盟,位于第二位。欧盟是最重要前五大出口国,中国是不是小麦的出口国呢?中国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小麦出口量非常有限,已经变成了小麦净进口国。中国小麦进出口格局与美国明显不同。美国近五年小麦的进口量平均为3.73百万吨,占全国进口总量的2.28%,但美国近五年的小麦出口量平均为25.96百万吨,从进出口的数量开始看,美国是小麦净出口国。从小麦的进出口情况可以看到,我们中国是小麦的生产大国,也是小麦的消费大国,同时也是小麦的净进口大国。
(三)中国是全球最大稻米进口国
我们稻谷的情况如何呢?从近五年稻米进口情况看,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稻米生产国,但也是全球最大稻米进口国,从2012年的3.5百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5百万吨,稻米进口量增长了42.86%,年均增长8.57%。进口量的最高点在2014年,达5.15百万吨。稻米的增长量是非常的惊人的,我们回想下,刚才我们提到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同时我们现在变成全球的稻米净进口国。
从平均值看,近五年中国稻米进口量的平均值为4.54百万吨,占全球进口量的平均份额为10.95%,与全球第二大稻米进口国尼日利亚相比,中国近两年的稻米进口量比第二大进口国的一倍还要多。
尼日利亚近五年的稻米平均进口量为2.32百万吨,占全球稻米进口量的平均份额为5.58%,可见从近五年情况比,中国的稻米进口量也显著高于尼日利亚。显著的高于第二大稻米进口国。美国的情况如何?美国进口量与出口量的比较看,美国近五年平均进口量为0.75百万吨,平均出口量为3.32百万吨,可见美国是稻米净出口国。
从稻米出口量变化看,全球最重要的稻米出口国家是印度、泰国和越南,也可以看到这三个国家是全球最重要的稻米生产国,中国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稻米生产国,可是在出口的重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要国家里,我们并排不上位。但是我们在进口的国家里排到了最大,我们是最大的稻米进口国。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是稻米最大的生产国,确也是出口大国。同时中国的稻米出口量仅占全球总出口量0.81%的份额。美国虽不是稻米生产的大国,却在稻米出口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年均出口量占总出口量8.04%的份额。
从全球粮食供求看,中国是三大口粮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三大口粮的进口大国和出口小国,单从生产数量看,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并且丰年有余,可为什么近五年中国三大口粮的进口量在迅速增长?我们中国在全球当中的进口位置也已经排在第一,甚至于小麦排在了第五,稻谷排在了第一。我们的产量去哪了?我们为什么要进口那么多的口粮,我们的产量放在库里,玉米、小麦、稻米无一例外。我们从三大口粮的供给角度来看,我们生产量非常大,进口量也非常大,我们从需求量来看,消费很大,出口很少。
为什么中国人不购买自己生产的粮食,却要去进口?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国内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必须进口,如大豆,我们80%的大豆都是进口于美国和巴西,国内的生产满足不了需求。供需有缺口,我们的进口是理所当然。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价格太高,进口价格低,我们的国内的价格不具有竞争力,即使国内的产量非常高,库存量也非常高,但是加工企业、饲料企业没有人来买,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进口来购买玉米。我们也可以进口玉米的替代品高粱、大麦、DDGS。国内的产量就应该放在仓库里。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国内生产的品质较差,进口的粮食品质较好,比如说现在的两湖地区,是我们稻谷的主要生产区域,但是两湖地区,人民消费的大米也是泰国大米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国内的生产品质较差,进口的品质较好。
四、基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民众对国内生产的粮食不放心,进口粮食有保障。有的农户反应,之前生产粮食不需要打药,现在一季要打上三四次。同时我们现在农业地利的水平非常差,必须要通过施肥来增加地利,才能维持我们的高产量,才能维持农民的高收入。从这四点看,农业供给侧确实出现了问题。农业供给侧从这四点的原因看,第一个是供需缺口的问题;第二个就是我们国内价格太高的问题;第三个就是我们国内生产的品质较差的问题;第四个就是我们粗放的生产方式和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带来我们国内农业严重污染的问题。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四、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下,农业供给侧方面这几个问题:
一、国内粮食价格过高。从价格看,国内粮食价格远高于国际粮食价格,中国粮食产业已经完全失去了价格优势。自实施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以来,我国粮食价格一直处于上涨阶段,稻谷的平均出售价格从2007年的1.70元/公斤上涨到2014年的2.81元/公斤,7年时间价格上涨了1.11元/公斤,涨幅达65.29%;小麦的平均出售价格从2007年的1.51元/公斤上涨到2014年的2.41元/公斤,7年时间价格上涨了0.9元/公斤,涨幅达59.60%;玉米的平均出售价格从2007年的1.50元/公斤上涨到2014年的2.24元/公斤,7年时间价格上涨了0.74元/公斤,涨幅达49.33%。从涨幅程度看,三大品种在七年时间涨幅都很大,由于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格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市场形成了“只涨不跌”的局面,严重扭曲了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我们的价格应该是供求来决定。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价格应该是低的,在供给小于需求的时候,价格应该是高的。价格应该是呈现涨跌起伏的趋势,可是由于我们国内的粮食价格政策,粮食的市场形成了只涨不跌的局面,与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趋势也发生了严重背离。
中国农业部2016年9月监测预警数据显示,稻米的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低24.3%,小麦的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低33.7%,玉米在今年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玉米的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从之前的低30%左右下降到7.3%左右,玉米的国内外差距还在进一步缩小。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内适当的价格政策带来我们三大主粮的国内价格远远的高于国际价格,从而严重扭曲了我们的粮食市场。从而产生了供需不匹配,供给过剩,供给不足问题。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第二个问题,供需失衡,有效供给不足。主要分为供给过多和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国内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带来了国内粮食市场供需的严重失衡,供需不匹配现象凸显。比如玉米,有效供给过多,2015年玉米的生产量为22463万吨,消费量为21750万吨,还有1亿多吨的玉米库存,从国内供需看,玉米严重供给过多,可又销售不出去。我们要从国际上进口玉米,不止进口玉米,还要进口玉米的替代品,如大麦、高粱、DDGS等,这就又给我们玉米供求进一步的恶化。
从大豆的供给来看,大豆属于有效供给不足的产品,2015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200多万吨,消费量为9000多万吨,缺口都用进口来弥补,可以看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基于口感和质量的差异,东北大米和泰国大米在南方的稻谷主产区的消费量逐渐攀升。也带来了供需失衡,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我们在有效供给不足的同时,还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农业生产成本倍增,亩均净利润下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降。虽然我们的粮食价格只涨不跌,但是我们农业生产成本,也处于只涨不跌的局面,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种植技术,使得农民种粮成本显著增加,主要表现在土地上,城镇化的加深,我们地租在不断的增加,还要我们人工费用上,外出务工的工资的增加,我们种地的成本就增加了,所以说种地的人工费用也增加。大量的化肥、农药滥用,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每年也在增加。我们在农业产量的增加的同时,我们的价格在增加,成本增加的更快,因此使得亩均净利润逐年下降。
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从玉米的成本与收益情况看,玉米的总产值在增加,2004年到2013年,总产值增加了1.13倍,但是总成本的增加更多,2004年至2013年种植玉米的总成本增加了1.69倍,2011年到2013年亩均净利润减少幅度较大,减少185.57元。小麦怎么样呢?从小麦的成本与收益情况看,小麦的总产值在不断增加,2004年到2013年总产值增加了71.63%,但总成本的增加额度远超过了总产值的增加额度,甚至于在2013年小麦的亩均净利润为负值,农民种植小麦的利润微薄,有的甚至为负。
从稻谷的成本与收益情况看,稻谷的总产值在不断增加,这也是基于稻谷的产量和成本的增加带来了总产值的增加,2004年到2013年总产值增加了76.54%,稻谷总成本的增加也较多,2004年至2013年种植稻谷的总成本逐年在增加,增加了1.53倍,稻谷的净利润减少了多少?净利润减少216.48元。大豆的情况如何?大豆净利润经历了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尤其是2013年亩均净利润下降到33.68元,从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我们净利润下降来看,供给侧方面来看农业的生产成本已经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的原因,也成了农业竞争力较低的一个原因。
同时我们刚才分析了中国目前是粮食的净进口国,三大主粮我们都占据了非常重要进口国的地位。2008年中国粮食进口量达2.1百万吨,超过粮食出口量1.2百万吨,自此中国粮食进口量一路飙升,到2014年,增加到27.6百万吨,6年的时间,从2008-2014年,粮食进口量增加了13倍多,粮食出口量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1百万吨左右的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粮食净进口量的增加,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风险也在增加。国际粮食市场的风险主要是价格波动风险、政治风险、能源危机风险、金融风险等等。比如说:2007年下半年国际玉米价格暴涨,2008年下半年又暴跌,2009年开始,国际玉米价格持续走低了一年之后,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上涨,高位波动三年后,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下跌,近两年玉米国际市场都处于比较低迷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玉米的价格是暴涨暴跌的,净进口量在增加,我们受到国际价格波动也在增加。
同时我们的政治风险也在增加,因为当粮食价格出现大起大落时,部分国家为保障国内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粮食供需会限制粮食的出口甚至是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或是发生战争时,全球粮食供给的大幅度下降。这些问题都会从我们净进口量增加上严重危机到我们国内的粮食安全。从
能源危机风险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为全球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会危机到玉米的供给。中国又是玉米的重要进口国,如果发生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那么中国在玉米的净进口上也会受到损失。
我们再看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国际投机行为、炒作行为上。如果国际投机行为、炒作行为,那么作为玉米重要的净进口国,那么我们也会受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几个角度来看,我们在供给侧方面受到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也在增加。
同时WTO农业规则通过约束国内政策,约束对粮食的支持。自2006年开始我国对小麦和稻谷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该政策在实施的初期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种粮收益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从2008年开始政策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尤其是2012年以来,稻谷和小麦国际市场完税价格要比国内稻谷和小麦市场价格低30%甚至更多,配额内关税已经被击破,65%的配额外关税是稻谷和小麦的另一道“防火墙”,如果继续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这道“防火墙”也有可能被击破,而且农业价格支持政策受到“黄箱”补贴8.5%上限的限制,因此稻谷和小麦可利用的国内价格支持政策已经非常有限。
从2016年开始,中国取消了玉米的临时收储价,临时收储价的取消,给玉米的种植者带来沉重打击,今年农民都普遍反应,种玉米的农民收入都下降了30%,这主要就是我们临时收储价的取消。某些地区实施“价补分离”,比如说东北,该项政策正在初期摸索阶段,具体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还有待于继续跟踪和考察,总体上看,国家已经放弃了对玉米的价格支持政策。
从棉花目标价格的实施情况看,棉花的国内价格已经与完税后国际价格接轨,但目标价格的实施属于与种植面积挂钩的“黄箱”补贴,如果补贴额超过“黄箱”8.5%的上限,就会面临WTO成员国的起诉,因此,目标价格所起到的支持作用也是有限的。我们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国内政策实施来看,在WTO农业规则的实施来看,农业政策对粮食的支持,必须从“黄箱”转到“绿箱”。
我们还有其他两个重要的问题,也是近几年最重要的问题。第一个是国内生产的粮食品质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人民对食品的消费已经由之前的“吃饱”转向“吃好”和“吃精”,人们对品质、口感等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这也是两湖,湖南和湖北作为稻谷主产区,却遍地可见泰国大米的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农业生产的重污染,使得人们对国内生产的粮食不放心。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农业生产中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已严重破环了农业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同时诱导了各种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消费者对国内生产的一般农产品产生戒备心理,目前特别是有经济能力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带绿色、生态、有机标识的高品质产品。
我们从刚才分析的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内粮食价格过高,就导致供需的失衡和有效供给的不足。同时虽然我们的价格高,但是我们的农业生产成本也被增,使得我们的亩斤净利润在下降。由于我们现在成为三大口粮的净进口国,那么我们受到国际粮食市场的风险也在增大。WTO规则的限制,国内的农业政策对粮食的支持受到非常大的限制。还有两点就是我们生产粮食的品质也较差,农业重污染也较高。从这七个方面来看,农业供给侧确实出现了问题。要解决农业供给侧方面出现的问题,要一一对症下药,这也就是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重要原因。只有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培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才能解决供给侧方面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角度来看,我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有哪几个着力点:第一个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问题说到底也是国家安全问题。从中美三大主粮的贸易现状对比看,美国一直保持着净出口国的地位,当面临全球粮食危机时,美国具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话语权。面对中国国内粮食市场价格的高涨及供需的严重失衡,我们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
具体来说,一要积极推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用于种植口粮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进行特殊投入和保护;二要积极推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育种、种植、管护、收割、储藏等方面的科技投入,提升粮食种养收储的机械化水平,通过科技投入导向和科技支持政策,改善供需失衡现状,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
三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使得玉米的国内价格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但稻谷和小麦的国内价格仍比国际市场完税价格高至少30%的水平,应积极推进稻谷和小麦价格调控政策的改革,让市场在稻谷和小麦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四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源头上提升粮食产业的竞争力。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五要以需求为导向,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品质,以提供绿色安全生态高品质的粮食产品为未来发展方向;六要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将粮食生产、加工和消费的链条拉长,做好生产、加工、消费和休闲娱乐一体化工作,让种粮农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收入。
二我们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目标价格等“黄箱”政策的实施,在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种粮收入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黄箱”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政策作用空间收窄,我们应进一步完善“黄箱”政策的操作方式,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具体来说应进一步加大“绿箱”政策空间,优化农业支持政策。
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种粮农户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实施不同规模种植农户的差别补贴,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等;我们还要做好粮食储备补贴工作,其中包括政府储备、私人储备,为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供烘干和储备设备补贴。
五是为粮食种植主体提供优惠的金融服务和农业保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发展需要金融部门和保险部门的大力配合,加大金融部门的贷款优惠力度,做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的互补。
六是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积极倡导粮食生产的生态、有机和可持续,鼓励农民科学施肥施药,进行轮作、休耕,提高农田地力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水平。
三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玉米主要进口国是乌克兰和美国,小麦主要进口国是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稻谷主要进口国是越南、泰国、老挝等南亚国家,中国三大主粮进口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进口国的进口量超过90%,因此,中国应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一是通过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寻找多个进出口贸易伙伴,分散三大口粮进出口风险,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提升粮食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二是鼓励中国跨国公司、农业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优势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国内比较优势较差的产品;三是将国外先进农业科技和人才引进来,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上,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今天就讲到这,谢谢!
第二篇:2013-201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解读
一、中央用“四个最”要求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资料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具体部署。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农业地位】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这是在三中全会关于改革总体部署下,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的问题更实际,部署更加系统。
“三农”工作依然任务艰巨。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程国强指出,今后要以农业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农民富、加快农村小康为核心目标,补齐“四化同步”中的农业短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粮食安全】
我们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会议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
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表示,我国历年来对粮食安全都是高度重视,此次也是如此,但重点更加明确,强调口粮的主动权。让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安居乐业,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掌握粮食的主动权。
党国英表示,从现状看,我国的口粮无论从种类还是总量上,都很充裕,且多年来均增产。但也有潜在的隐患,即当前主要靠较高的价格维持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如果与国外接轨,一些便宜的粮食进入中国,可能就会有一定的风险。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食品安全】
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随着生产能力提高,数量已经不成问题。难在质量,回应百姓需求、解决社会性问题,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要治理农业生产源头,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认为,今后,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整个产业链要有严格的安全生产规范,要更加完整、系统、安全,实现
全覆盖。
【土地承包】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
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
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解决发展和稳定问题,维护农民的利益。一些农民进城后工作不稳定,没有社保,如果承包权丧失了,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稳定。未来一二十年家庭经营依然是主流,确保农户的承包权保护了农民利益。
李国祥表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为现代农业发展确定了重要基础,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意义重大。同时,土地流转在农村非常活跃,不能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盲目通过行政力量推动,而是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城镇化】
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
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解读:
据李国祥等人开展的社会调查,当前一些农村在社会管理方面很多时候无能为力,一些社会问题没人管,如农村“三留守”、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有的地方仍是空白。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工作仍要加强,这对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李国祥说,一个村子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有没有带头人,党组织的力量要强。对于经济不太好的村子,如何加强领导能力,带动农民致富,做好社会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归根到底要靠党委和自治组织发挥作用。
【谁来种地】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关于“谁来种地”,会议指出,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解读:
专家们认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一家种几亩地,留不住农业人才。要规模化经营才能让农业有奔头、才能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规模化跟工业化、城镇化相关,随着人员转移,一些人不愿意再从事农业,可以通过流转方式把土地租给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获得租金。”郑风田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说,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就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目前这4种类型的新型主体仍处于初步培育阶段。国家要加强培训、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据新华社(除署名外)
■ 特点
会议规格
“七常委集体出席体现重视农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
山、张高丽出席会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表示,此次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这在2007年以来是没有过的,体现了领导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视。资料显示,2007年12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任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胡锦涛、温家宝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做出了重要指示。
会议措辞
“会议不少语言亲民平实”
会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提及食品安全时强调,“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在措辞方面,此次会议有不少语言亲民、平实。党国英表示,这与总书记的个人风格有关,同时也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务实,以及文风的平实。纵观今年召开的会议,一些讲话善用比喻,让人听得懂、接地气。
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开方下药三农焦点问题
粮食安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产品质量、谁来种地、农村管理一一提上议程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确保粮食安全后,23-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会议还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
对此,粮食安全问题专家、农科院信息中心研究员聂凤英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但粮食生产也面临各种问题,比如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粮贱伤农”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加上粮食不可能完全依靠国际贸易,因此今年国家尤其强调口粮绝对安全。就像总书记强调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也对记者表示,会议提出“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这表明未来国家将会增加对农民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预计接下来将会出台一些举措对粮食生产大县进行资金扶持和补贴。
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郑风田分析说,“这一点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相一致的。今年国家特别重视土地改革和土地流转,而明晰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正是保证土地流转的前提。”
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同时,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关于“谁来种地”,会议指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
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
关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这或许将是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据了解,这个文件的核心内容是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
三、人民日报解读中央农村会议:将攻死守耕地红线 等6难点
2013年12月25日 03:5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解读:农村工作主攻六大难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就会议传递出的新信息,本报今日请专家进行解读。
1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原文】
会议指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解读】
招商证券资深农林渔牧研究员黄珺: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针对的就是粮食和食品进口量和走私量的提升。虽然进口低价粮对稳定国内通胀有一定的作用,但足以引起政府的重视。万一国际粮食产量或者世界经济有一个因素发生改变,全球粮价持续低迷的下行曲线出现拐点,我们将是非常被动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相信中央有关文件会按照这20字方针,对明年的粮食生产及安全保障作出及时部署,“这非常及时,也非常有必要。”
2家庭承包主体地位不能变
【原文】
会议指出,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社会管理研究室主任常兴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着力点,是要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创新和实现多种经营方式;要鼓励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强调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前提是要把每个农民当作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主体,要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个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下实现。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这一基本制度,也必须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在“统”和“分”上都要创新、转变。在“统”的层次上,统一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方向转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在“分”的层次上,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
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原文】
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
【解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中国是人口大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保证绝大部分粮食自给自足的基础。中央此次再次强调守住耕地红线,也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解决农村土地市场与城市土地市场二元分割的问题,建立统一土地市场,土地有序进入市场流转,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水平。中国人多耕地少始终是个矛盾,所以,不能随意改变耕地性质。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突破耕地红线,将威胁到粮食安全。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果能规划得好,措施对头,方法对头,有可能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的水平。城镇化后,条件具备,原来农民的宅基地可以复耕,提高某些荒地、沙地等土地的品质用于种粮食,在保证18亿亩耕地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增加耕地。
舌尖上的安全坚持“四最严”
【原文】
会议指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当前人民的突出愿望便是食品安全。如何实现在保证“吃饱”的基础上,让百姓能够“吃好”,是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相比前几年,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源头。如果源头污染治理不了,后面的环节再安全也无能为力。如何对养殖业的抗生素滥用、蔬菜水果业的农药残留超标等进行治理,需要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进行监管,还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
为了保证质量安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应该重塑。应该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原文】
会议指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解读】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民,重点在农村。现在看,我们城里人大多数都小康了,现在真正还有贫困人口、收入差距比较大的,主要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农民能否顺利地过上小康生活,关系着我们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还是拖着“短腿”的小康,是高质量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是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小康,还是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小康。
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要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促进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民通过自己辛勤劳动,也能进入小康。帮助3个“1亿”落户城镇
【原文】
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解读】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向城市转移的农民类型,主要分为流动人口、失地农民和在地农民。根据他们市民化的方式,又可以将农民市民化的路径分为“被动城镇化”和“主动城镇化”两大类。被动城镇化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导推进,通过“征地安置”,实现农村土地的城市化和农民身份的“农转非”。而主动城镇化则指农民自主选择进入城市的城镇化过程。对大规模进城的农民群体来说,要完成市民化的过程,必需满足三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在城市生活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保障;二是能够顺利渡过城市适应期,形成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农民与土地的联结足够弱化,和城市接纳制度的形成。对此,一是建议未来户籍制度改革应逐步转换户籍功能,把人口登记和公共服务的功能放在首位;二是“就地市民化”或“就近市民化”,让部分农民到中小城镇进行市民化。
第三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4全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4全文
即将在12月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讨论热度持续飙升,据各大媒体分析,一大波新政策即将伴随此次会议汹涌袭来,土地资源网小编也归纳了此次会议呼声最高的五大热点供大家先睹为快:
热点一 土改
一年一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即将在12月8日召开,土改被外界多番揣测依旧会是本次会议的重头戏。继11月底中央正式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后,农业部近日又在全国新批了34个县市作为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并安排5个方面共19项试验任务,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数量达到58个,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
安徽(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社科院乡镇所所长谢培秀认为,“下一步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顶层设计应该要在这个问题上把基本的思路框架定下来。”
热点二 土地流转
据知情人士介绍,土地流转等涉农改革将是下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随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要议题。目前数部涉农法律的立法、修法程序启动,完善涉农法律步伐加快。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实际上对于去年的土地流转已经开始做出调整。土地流转对象从原先的公开市场转让转变为有条件农户,并突出立足国情农情这一点,预计今年一号文件对于土地流转相关内容将更为细化理性。
热点三 农垦
今年中央部委密集调研各地农垦系统,起草改革文件,在年底的中央会议上,将出台农垦体制改革方案以及系列扶持农垦发展的新政策。
农垦体制改革将激发出国有农垦企业巨大发展潜力。据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垦系统有1785个国有农场,612万公顷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3200多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由以粮食、橡胶为主。齐鲁证券研究认为,如果能用市场化机制来改善目前农垦系统计划经济体制,农垦企业拥有的资源潜力将会被进一步释放。
热点四 不动产
11月30日,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在参加第三届中国城市管理高峰论坛时透露,土地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包括宅基地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等一系列方案,已经从国土资源部出手,提交至中央审议,预计将于年底发布。
热点五 规模农业
大量的土地资源入市以及国家提倡的土地经营全流转,鼓励适度的规模经营,都将要害指向了规模农业,以农业投资企业、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一系列的农业经济组织从事规模农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免责声明】本文均由网络转载收集,与可可黄金网无关。本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某些 新闻影响到事件本人,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或者修改。
第四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高屋建瓴、深刻精辟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同时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并就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好履行政府“三农”工作职责等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
会议指出,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出台的“三农”政策行之有效、深得民心,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
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搞好粮食储备调节。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高度重视节约粮食,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
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关于“谁来种地”,会议指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创造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也要继续重视普通农户的生产发展。
关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要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重视空心村问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有序。要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继续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点,地方按照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会议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三农”工作,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会议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扎实工作,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的各项部署,奋力开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崭新局面。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24日下午的全体会议上作了总结讲话。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等出席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党委和政府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等。
第五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高屋建瓴、深刻精辟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同时提出明确要求。李克强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并就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好履行政府“三农”工作职责等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
会议指出,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出台的“三农”政策行之有效、深得民心,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
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搞好粮食储备调节。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高度重视节约粮食,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关于“谁来种地”,会议指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创造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也要继续重视普通农户的生产发展。
关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要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重视空心村问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有序。要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继续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点,地方按照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会议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三农”工作,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会议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扎实工作,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的各项部署,奋力开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崭新局面。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24日下午的全体会议上作了总结讲话。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等出席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党委和政府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