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民族河北省镇人民代表大会条例
河北省镇人民代表大会条例
(1999年9月24日 河北省第九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基层政权和民主法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乡镇(指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基层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宪法》、《地方组织法》和本条例的规定行使职权。
第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基层国家行政机关,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负责并报告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必须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第四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每届任期三年。从本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开始,到下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为止。
第五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主席团的会议经费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履行职责时的各项活动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经五分之一以上代表提议或主席团决定,可以临时召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第七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第一次会议,在本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完成后的两个月内举行,会期不得少于两天。
第八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出席,方能举行。
第九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遵守和执行;
(二)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和发布决议;
(三)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
(四)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乡镇统筹费征收的标准;
(五)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
(六)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
(七)选举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
(八)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的工作报告;
(九)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十一)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十二)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
(十三)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应当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第十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一般在举行会议的十日前,由主席团将开会时间和会议事项通知代表。
第十一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乡镇人民政府和其他有关机关、团体负责人,经主席团决定,可以列席会议。
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五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各项议案经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后,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在交付大会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经主席团同意,会议对该项议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构不成议案的可以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
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和通过决议,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十四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以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和它所属各工作部门以及上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质询案。
质询案必须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质询案由主席团决定交由受质询的机关或单位在大会期间的主席团会议、大会全体会议上负责口头答复或者书面答复;书面答复的,受质询机关或单位负责人应当签署,由主席团决定印发会议或印发提质询案的代表。
提出质询案的代表半数以上对答复不满意的,经主席团决定由受质询机关或单位再作答复。
第十五条 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议案时,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国家机关的派出机构提出询问,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应当就询问的问题向代表作出答复或说明。
第十六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的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主席团交有关机关和组织研究办理,并从交办之日起一个月内,至迟不超过二个月负责答复代表。
第十七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与本届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相同。
民族乡的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第十八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在任期内一般不得变动。确需变动时,应履行法律程序,未经法律程序不得到职或离职。
第十九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主席团或者五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的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
罢免案应当写明罢免理由。
被提出罢免的人员有权在主席团会议或者大会全体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在主席团会议上书面提出的申辩意见,由主席团印发会议。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的代表职务被罢免的,其主席、副主席的职务相应撤销,由主席团予以公告。
第二十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因故出缺时,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进行补选。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第二十一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从本级代表中选举产生,对本届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主席团负责处理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
主席团成员一般由七至十一人组成。主席团成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职务;如果担任国家行政机关职务,必须向人民代表大会辞去主席团成员的职务。
第二十二条 主席团会议必须有全体成员的过半数出席,方能举行。
主席团成员应出席主席团会议,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主席团会议的,其主席团成员职务自行终止。
主席团会议作出的决定须由全体成员的过半数通过。
主席团会议每三个月至少召开一次。
主席团举行会议时,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和有关人员根据主席团的要求列席会议。
第二十三条 主席团在召集和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时,负责下列工作:
(一)确定会议召开日期;
(二)决定列席会议人员名单;
(三)通过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
(四)拟定会议议程草案、会议选举办法草案,提出主席团成员、议案审查委员会、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人员建议名单,提请大会审议通过;
(五)决定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是否列入大会议程;
(六)依照法定程序确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的候选人名单;
(七)决定对质询案的处理和将罢免案提请大会审议;
(八)提出各项决议、决定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和表决;
(九)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第二十四条 主席团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授权负责下列工作:
(一)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
(二)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情况的报告,监督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决定的贯彻实施情况;
(三)审查和批准本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预算的部分变更,并向下次代表大会会议备案;
(四)将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交有关机关或组织研究办理,督促有关机关或组织将办理情况答复代表;
(五)组织代表联系选民,开展视察、执法检查、调查、评议本级人民政府和它所属的各工作部门及上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工作。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接受选民监督。并将上述工作情况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六)接受人民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并督促有关部门办理;
(七)组织选民依法罢免、补选本级和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八)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辞去代表职务的请求,确认代表资格自行终止,报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备案,并通知原选区选民;
(九)接受主席团成员和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的辞职。决定副乡长、副镇长的个别任免。乡长、镇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时,从副乡长、副镇长中决定代理人选。主席团决定后,报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十)负责召集下一次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决定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十一)办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交办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的工作。
第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
第二十五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主席,并可以设副主席一人至二人。主席、副主席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从代表中选出,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主席、副主席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
副主席协助主席工作,主席因故不能履行职责时,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
第二十六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的职责是:
(一)召集和主持主席团会议,在主席团的领导下处理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
(二)负责筹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组织实施主席团决定的事项;
(三)宣传贯彻并检查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在本行政区域的执行情况,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四)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根据主席团的决定,组织代表开展视察、执法检查、调查、评议、议政等活动,反映代表和人民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努力为代表履行职责服务;
(五)检查、督促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承办情况;
(六)接待和办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人民群众来信来访;
(七)列席本级人民政府有关会议;
(八)办理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交办或委托办理的工作事项;
(九)整理、保管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主席团会议资料和文书档案材料。
第二十七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秘书一人,协助主席、副主席工作。
第五章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第二十八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一人,委员三至五人组成。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在本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本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任期至下一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新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为止。
第二十九条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依法对补选的本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和选举的下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进行审查,并向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审查报告,经主席团会议通过,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确认,并予公告。
第六章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三十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十一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期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相同,即从本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始到举行下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为止。
第三十二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当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因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出席的,必须向主席或者副主席书面请假,并由主席或者副主席报告大会主席团。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其代表资格自行终止。
第三十三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第三十四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被逮捕,受刑事审判或者被采取法律规定的其它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执行机关应立即书面报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机关应立即书面报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由主席团报告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第三十五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执行代表职务,其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时间保障,按正常出勤对待,享受应得的工资和其他待遇。无固定工资收入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第三十六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除按时出席代表大会,认真行使代表的权利外,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任务是:
(一)学习宪法、法律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
(二)根据人民代表大会的议题有计划地开展视察、调查活动,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做好准备;
(三)贯彻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决定,积极参加主席团组织的各项代表活动,密切联系选民,听取选民的意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
(四)宣传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决议、决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推行工作,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主席团、人民政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第三十七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三人以上的可按照居住地区或生产单位组成代表小组;不足三人的,可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合编组。代表应积极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第三十八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原选区选民的监督。原选区选民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罢免代表必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第三十九条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故出缺时,可由原选区选民补选。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由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5年通过的《河北省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若干规定》同时废止。
发布部门:河北省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1999年09月24日 实施日期:1999年09月24日
第二篇: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会议由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
1、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国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
2、审查和批准本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执行情况的报告。讨论、决定本省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
3、选举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选举省人民政府的省长、副省长,选举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和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出的检察长须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选举本省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决定是否接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省人民政府领导人员、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和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辞职。有权罢免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本省选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罢免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5、听取和审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省人民政府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改变或者撤销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省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6、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常务委员会对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
告
XX年1月14日在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柳宝全
各位代表:
我代表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XX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在中共河北省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全省工作大局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严格按程序办事和发挥整体优势有机统一,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效。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重大决策和省人代会决议,充分发挥常委会职能作用
去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自觉把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作为首要任务,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立足全省工作大局,依法履行各项职权,紧紧围绕重点任务,着力推动工作落实,努力提高工作实效。
着力推动经济增长。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XX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并作出了批准的决定。确定我省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重点保障中央投资地方配套资金和省内重大公益性基础建设资金的需要,加大向民生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针对我省经济运行中的实际状况,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审议了省政府XX年上半年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提出了抓好项目建设、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意见和建议。为了搞好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常委会在组织专题调研和委托第三方评估的基础上,按照监督法的新规定,首次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提出了加快构筑我省现代产业体系步伐、优化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建议。常委会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第十二次会议专门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工作情况的报告》,建议省政府突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增强内在动力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提高投资效益,扩大民间投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推进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是调整结构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常委会坚持不懈地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去年9月,集中优势力量,直接深入“双三十”单位,逐个进行了执法检查。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分别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双三十”单位履行节能减排承诺情况报告和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在充分肯定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提出要正确处理保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抓投入与强管理的关系,做到两手抓协调有序发展;正确处理抓重点与带全局的关系,做到以点带面整体稳步发展;正确处理抓当前与谋长远的关系,做到标本兼治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政策引导与科技支撑的关系,做到综合配套强势推进发展,对实现全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推进结构调整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省委办公厅批转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情况报告。
着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石家庄等五个设区市及部分县“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的情况进行了视察,同时委托其他六个设区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视察。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视察组的报告,提出了更加注重同步推进产业规划、更加注重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更加注重合理控制城市开发成本、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意见和建议。省委办公厅批转了省人大常委会视察组的情况报告。
着力推动改善民生。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不久,常委会及时开展了执法检查,委托部分市县对政府及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督情况进行自查,同时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和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情况的报告。省政府对审议意见高度重视,坚持边查边整边改,积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新机制,促进了食品安全法的普及宣传和贯彻实施。常委会还抓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的报告,开展了促进就业、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生态环境保护、惠农政策落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独生子女计划生育奖励条款落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执法调研和工作调研。
着力推动行政效能建设。为促进“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行政效能建设情况的报告,结合调研视察中了解到的行政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议省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对政府部门行政效能的监督,搞好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坚决查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巩固扩大“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效,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和执行力建设,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常委会坚持党管干部与依法任免相结合,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程序办事,全年共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85人,圆满实现了中央和省委的人事安排意图。
二、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常委会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努力提高立法质量,为全省大局服务。一年来,共制定法规4件,修订2件,批准较大的市和自治县制定的法规和条例9件,对3件法规草案进行了初审或二审,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的立法调研或法律草案征求意见6件,审查备案地方政府规章19件。
针对我省产业结构偏重、增长方式粗放、减排任务艰巨的实际,在全国第一个制定了《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重点对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与管理、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促进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为推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法制保障。根据我省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增开工民用建筑逐年增长的实际,制定了《河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重点对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等进行了规范。
为进一步促进就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常委会制定了《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明确规定坚持平等就业、就业扶持和就业援助原则,建立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度和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为了促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推动我省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常委会修订了《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就推进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权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学校安全等作了进一步规范。
为规范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依法保障建设资金的有效使用,常委会制定了《河北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对投资领域稳步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常委会还对我省实施水法办法、实施消防法办法、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修正案进行了审议。、常委会注重提高法规质量,在立法案的审议中,坚持和完善了专门委员会专门审议、法制委员会统一审议和常委会会议集中审议制度,规范了立法审议程序。对于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立法,坚持召开有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专家学者和群众代表参加的立法听证会、论证会进行研究论证。为使修订的河北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更加符合实际,常委会还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扩大公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切实提高了地方性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深入贯彻落实监督法,切实增强监督实效
保证宪法、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监督“一府两院”工作,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责和经常性工作。常委会切实把监督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履行监督职能,一年来,共听取和审议省本级“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25项,开展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执法检查5项,积极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突出监督重点。常委会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集中力量抓好“双三十”节能减排和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监督,另一方面坚持把“三农”、食品安全等问题作为监督重点,认真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组织执法调研等活动。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报告和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情况的报告。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等意见和建议。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和省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提出加大法律学习宣传和培训力度、抓好源头治理、完善监管体系和机制、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等意见建议。为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组织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专题调研,专门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林业改革与发展情况报告。常委会还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畜牧法执法检查和农田水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草原生态建设等情况的专题调研。
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是常委会的重要职责。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打击刑事犯罪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严打工作合力等意见建议。为促进公安交警改善执法工作,常委会对公安交警涉路涉车收费罚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加强队伍教育管理、统一管理体制、经费保障与收费罚款彻底脱钩等建议,推动了问题的整改。为促进深入查处徇私枉法、失职渎职行为,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省检察院关于加强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加强反渎职侵权队伍建设、增强全社会反渎职侵权意识、加强与司法、执法部门联系沟通等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了律师法执法检查,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增强贯彻执行律师法的自觉性、加强律师队伍监管、优化律师业发展环境等建议。继续开展了旁听和评议省法院庭审活动,制定了组织省人大代表旁听评议法院庭审暂行办法。制定了办理申诉控告件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申诉控告件的办理程序。全年共受理人民群众涉法涉诉申诉控告192件,对其中的56件进行了重点督办。
在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5周年之际,对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我省相关法规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和省政府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我省若干规定的情况报告,提出了加强民族团结稳定、加大帮扶民族地方发展力度、加快制定配套法规规章等建议。常委会还对人民防空法和我省实施办法、省人防工程维护与使用管理条例、水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视察。
完善监督方式。常委会坚持把执法检查与听取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相结合、初次监督与跟踪监督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议意见与督促整改落实相结合,丰富拓展了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开展农业法、食品安全法等执法检查基础上,听取政府相关报告,使常委会组成人员更加全面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议意见。连续两年对“双三十”节能减排和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进行跟踪监督。为保证执法检查深入扎实,在开展“双三十”单位节能减排执法检查时,以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为主组成执法检查团,还选配一些业务技术骨干参与检查,直接深入被检查单位,按照检查项目类别责任到人,集中查与分散查、明查与暗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新闻媒体全程报道与群众满意度调查相结合,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为促进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常委会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在食品安全法实施仅一个月后,采取明察暗访、随机抽查、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有效开展了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反响。
增强监督实效。常委会把增强监督实效作为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坚持对会议议题提前调研,认真阅读会议文件,有针对性地准备审议意见;在审议中既充分肯定成绩,又找准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对比较集中的审议意见和重要问题,认真交办,督促“一府两院”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向常委会作出报告,促进了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去年7月份以来,分别听取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审计报告所涉及问题整改情况、落实农业及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律师法执法检查审议意见整改情况和省法院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暨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整改情况等四项报告。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整改工作严肃认真,成效明显。
四、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常委会始终把做好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加强沟通协调,强化服务保障,切实增强了代表工作实效。
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有效服务。常委会认真组织代表活动,积极搭建代表闭会期间活动平台。做好代表培训工作,去年对190名省人大代表进行了专题培训。积极开展代表小组活动,支持代表持证视察、联合视察。密切与代表联系,实行常委会会议情况向省人大代表通报制度,采取多种方式提供信息资料,扩大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安排与会议议题相关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去年共邀请74名全国人大代表和40名省人大代表分别列席省人代会和省人大常委会会议。
充分发挥代表闭会期间的作用。常委会在制定立法计划时,充分考虑代表提出的立法项目;在起草审议法规案时,邀请代表参加并尽可能吸纳代表意见和建议。在组织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和代表视察活动中,尽量扩大代表参与规模,听取代表意见和建议。全年共有77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等,组织500多名省人大代表参加了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
增强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实效。为提高议案建议的质量,常委会加强与代表联系,积极为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提供资料,搞好指导服务。在办理代表建议时,认真分析研究,合理分类交办,及时跟踪督办;完善办理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承办责任制,加大重点建议办理力度;把办理建议与改进工作相结合,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代表建议办理时效和质量。去年4月,组织开展优秀代表建议和先进承办单位评选表彰活动,对29名提出优秀建议的代表和15个先进承办单位进行了表彰。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分别听取审议了省政府、省法院和省检察院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报告,就改进办理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目前,代表提出的5件议案和613件建议,已全部按时办理并答复代表。
五、紧紧围绕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履职,大力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
常委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切实加强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并以此作为依法履职的重要保障和有效载体,扎实推进,务求实效。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精神实质,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部署上来,把行动落实到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来,全面提高履职水平。认真抓好常委会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回头看”,结合人大工作实际,促进整改方案的落实,巩固和深化了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努力提高思想认识,认真查找和解决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促进了工作作风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重新修订了常委会议事规则,完善规范了议事决策制度和机制。坚持在常委会会议期间举办法律讲座;抓好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结合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做好人大宣传和人大理论研究工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全年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2547件,接待群众来访1693人次。积极开展对外交往,认真做好出访和接待外国地方议会来访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常委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立法工作尚需进一步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力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地方特色;监督工作有待进一步按照监督法的要求,严格落实有关监督程序,改进监督方式,在增强监督实效上下功夫;代表工作需要在拓宽知情渠道、充分发挥作用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常委会自身建设需要根据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各位代表,XX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里,省人大常委会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省委七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依法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在努力推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中更好地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全面贯彻中央决策和省委部署,依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精神上来,通过依法行使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项职权,积极推动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全面落实,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要继续做好“双三十”单位节能减排和“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两项重点工作的跟踪监督,严格落实“双三十”单位承诺目标,坚持不懈地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围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等重大课题进行调研,适时安排专题调研、检查和视察活动,听取审议相关报告,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推动重大任务、重点工作落实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立改废并重,增强法规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立法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立改废并重,突出地方特色,使各项法规同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围绕确保到XX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把清理全省地方性法规作为今年立法工作的重点。根据不同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分类进行处理,解决现行法规中存在的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根据五年立法规划,抓紧研究制定XX年立法计划。努力扩大社会公众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对于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规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意见,必要时召开立法听证会、论证会,提高立法质量。重视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新颁布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法制意识,为法规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深化监督工作,不断增强监督实效
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进一步调整思路、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加大力度,努力在增强实效上下功夫。紧紧围绕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调整结构、推进城镇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等专项报告,听取审议省法院关于民事审判工作情况报告。继续搞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监督,做好“十二五”规划审批前的调研准备。深化预算监督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发挥好审计在预算监督中的作用,认真督办审计揭示问题的整改。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今年主要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改善民生、促进就业,以及“双三十”单位节能减排、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等方面开展执法检查。继续开展人大代表旁听评议法院庭审活动。对重大问题进行重点监督,有针对性提出审议意见,抓好审议意见整改落实,大力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切实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深化代表工作,充分调动代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密切与代表的联系,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制度,坚持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列席省人代会制度,坚持国家机关向代表通报重要情况制度,积极为代表知情知政创造条件。省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开展的立法、执法检查和视察、调查等活动,要请相关代表参加。认真开展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组织好代表视察和专题调研活动,为代表在会议期间听取和审议各项报告,提出议案建议创造条件。加强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办理工作,完善办理工作机制,明确承办单位、承办时限、办理效果,并及时向代表反馈,推动代表关注问题的有效落实。继续开展优秀代表建议和先进承办单位的评选工作,充分调动代表和承办单位的积极性。
———加强常委会和机关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水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建设学习型人大机关,注重与人大履职相关的法律、经济、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形成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重点抓巩固提高、抓深入拓展、抓长效机制,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切实抓好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加大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更加理解和支持人大工作。重视人大理论研究,加强对市、县人大工作的指导,注重学习借鉴外地人大工作先进经验,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各位代表,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求真务实,勤奋工作,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中华民族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山西省城市房屋权属登记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05年9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9月29日
山西省城市房屋权属登记条例
(2005年9月29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房屋权属管理,规范房屋权属登记行为,维护房屋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权属登记,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城市房屋权属实行登记发证制度。
城市房屋权属登记发证应当遵循公开、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的监督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单设的房地产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的城市房屋权属登记机关(以下简称登记机关),负责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工作。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五条 房屋权属登记,是指登记机关根据房屋权利申请人的申请,对其房屋所有权和由房屋所有权产生的抵押权、典权等房屋他项权利以及保障其将来取得的房屋权利进行登记发证的行为。
房屋权利申请人,是指向登记机关提出房屋权属登记申请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房屋权利人,是指依法享有房屋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房屋他项权利以及为保障将来取得的房屋权利进行预告登记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六条 房屋权属登记分为:
(一)总登记;
(二)所有权登记;
(三)他项权利登记;
(四)预告登记。
房屋权属总登记,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房屋权属进行的统一登记。
房屋所有权登记包括房屋所有权的初始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房屋他项权利登记包括房屋抵押权和典权的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预告登记包括预购商品房、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的所有权和抵押权的预告登记及其注销登记。
第七条 房屋权利申请人应当向房屋所在地的登记机关申请房屋权属登记,领取房屋权属证书。共有的房屋,由共有人共同申请。
房屋权属证书是房屋权利人依法拥有的合法凭证,分为房屋所有权证、房屋共有权证、房屋他项权证和预告登记证。
禁止伪造、涂改、买卖房屋权属证书。
第八条 房屋权利申请人委托代理人申请房屋权属登记的,代理人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房屋权利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委托书和本人的身份证明。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当事人一方申请房屋权属登记:
(一)新建房屋的;
(二)继承、遗赠房屋的;
(三)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判决、裁定使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的;
(四)仲裁机构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裁决使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的;
(五)未设定他项权利的房屋所有权人本人姓名、自身名称,或者房屋用途、门牌号、结构、面积发生变化的;
(六)注销未设定他项权利的房屋所有权的;
(七)办理预购商品房或者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所有权预告登记的;
(八)注销未办理抵押权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或者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所有权预告登记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当事人共同申请房屋权属登记:
(一)买卖房屋的;
(二)交换房屋的;
(三)赠与房屋的;
(四)划拨房屋的;
(五)分割、合并房屋所有权的;
(六)变更、注销设定他项权利的房屋所有权的;
(七)抵押房屋的;
(八)以房屋设典的;
(九)转移、变更、注销房屋他项权利的;
(十)办理预购商品房或者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的;
(十一)注销办理过抵押权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所有权预告登记或者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所有权预告登记的;
(十二)注销预购商品房或者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的;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 房屋权利申请人申请房屋权属登记,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不得采取隐瞒、欺骗等不正当手段骗取房屋权属证书。
第十二条 从事房屋权属登记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第十三条 登记机关应当依照下列程序进行房屋权属登记:
(一)受理登记申请;
(二)权属审核;
(三)核准登记,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登记机关进行房屋权属初始登记的,还应当进行实地查勘和公告。登记机关进行其他房屋权属登记的,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实地查勘或者公告。
第十四条 登记机关受理房屋权属登记申请,凡权属清楚、资料齐全的,应当在下列规定时间内完成登记发证工作:
(一)所有权的初始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核发房屋所有权证;
(二)抵押权和典权的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核发房屋他项权证;
(三)所有权、抵押权的预告登记,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核发预告登记证;
(四)注销登记,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核准,并注销房屋权属证书。
第十五条 登记机关受理房屋权属登记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登记:
(一)不能按期提交证明材料的;
(二)按照规定需要补办手续的;
(三)房屋权属纠纷尚未解决的;
(四)属违法建筑或者临时建筑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权属清楚、资料齐全后,登记机关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已建成的房屋其所有权未经初始登记的,不得办理与该房屋有关的其他房屋权属登记。
第十七条 登记机关应当建立房屋权属登记册,并永久保存。
房屋权属登记册应当载明房屋的坐落,房屋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房屋的取得方式、用途、结构、面积,房屋权利的转移、变更、注销和限制,人民法院、仲裁机构、行政机关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所确定的权属关系等内容。
登记机关应当向当事人提供查阅、复制和抄录房屋权利登记资料的便利,同时应当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保守秘密。
第十八条 房屋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发现房屋权属证书或者房屋权属登记册记载有误的,应当持与房屋权属相关的材料申请更正。
登记机关发现房屋权属证书或者房屋权属登记册记载有误的,应当及时通知有关当事人,核实后予以更正;房屋权属证书确实有误而当事人拒不交回的,登记机关有权公告该房屋权属证书作废,并对房屋权属登记册记载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正。
第十九条 房屋权属证书灭失的,房屋权利人应当及时向登记机关申请补发,登记机关应当在核查档案后发布公告。自公告之日起60日内无异议的,登记机关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补发,并在房屋权属证书上注明“补发”字样,自补发之日起,原房屋权属证书作废;有异议的,登记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房屋权属证书破损的,房屋权利人可以向登记机关申请换发。登记机关换发房屋权属证书前,应当查验并收回原房屋权属证书。
第三章 房屋所有权登记
第二十条 新建房屋的,房屋权利申请人应当自房屋竣工验收备案之日起6个月内申请初始登记。
本条例施行前未办理初始登记的房屋,房屋权利申请人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2个月内申请初始登记。
第二十一条 出售的公有住房以及集资建造的房屋,由单位申请初始登记。单位应当自办理完初始登记之日起60日内,为职工统一申请办理房屋所有权证。职工应当予以配合,并提供申请书、身份证明、房款收据等材料。
商品房由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初始登记。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初始登记后,应当及时通知商品房购买人,并为其办理房屋所有权证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前两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房屋,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申请初始登记。
第二十二条 新建房屋的,房屋权利申请人申请初始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用地批准文件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四)建设工程竣工规划认可文件;
(五)房屋竣工验收备案表;
(六)有法定资格的测绘机构出具的房屋面积测绘报告;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三条 本条例施行前未进行初始登记的房屋,房屋权利申请人申请初始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屋位置、结构、面积等资料;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属于单位接收的划拨、移交、捐献的房屋,还应当提交划拨、移交、捐献的证明材料。
属于落实私房政策退还的房屋,还应当提交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退还文件。
属于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施行前竣工的房屋,还应当提交当时有关房屋权属的证明材料。
属于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施行后竣工的房屋,还应当提交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第二十四条 已办理初始登记的房屋因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转移房屋所有权的,当事人应当申请转移登记:
(一)买卖;
(二)交换;
(三)继承;
(四)遗赠;
(五)赠与;
(六)划拨;
(七)房屋所有权分割、合并;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五条 房屋所有权证载明的下列事项之一发生变化的,房屋所有权人应当申请变更登记:
(一)房屋所有权人本人姓名或者自身名称;
(二)房屋用途;
(三)房屋门牌号;
(四)房屋结构、面积。
第二十六条 房屋因倒塌、拆除等原因灭失的,房屋所有权人应当及时申请注销登记;设定他项权利的,当事人应当共同申请注销登记。登记机关核实后,应当予以核准,并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屋权属登记册,同时收回房屋所有权证。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申请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屋所有权证;
(四)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变更或者消灭的证明材料、法律文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四章 房屋他项权利登记
第二十八条 以依法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抵押、设典的,当事人应当共同申请他项权利登记。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申请他项权利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屋所有权证;
(四)抵押合同及其主合同或者设典合同;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条 当事人申请他项权利登记,符合条件的,登记机关应当在房屋所有权证和房屋权属登记册上记载后,向抵押权人、典权人颁发房屋他项权证。
第三十一条 设定抵押权、典权的房屋,在抵押合同、设典合同存续期间,其主债权或者典权发生转移的,当事人应当申请他项权利转移登记。
设定抵押权、典权的房屋,在抵押合同、设典合同存续期间,抵押人、出典人本人姓名、自身名称或者房屋用途、门牌号、结构、面积发生变化的,当事人应当申请他项权利变更登记。
设定抵押权、典权的房屋灭失、依法转让或者抵押合同、设典合同依法终止的,当事人应当申请他项权利注销登记。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他项权利转移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房屋所有权证;
(四)房屋他项权证;
(五)房屋他项权利发生转移、变更或者消灭的证明材料、法律文件;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三条 抵押人的拆除、翻建、改建等行为足以使已设定抵押权的房屋毁损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停止其行为。
第五章 预告登记
第三十四条 预售商品房购买人为保障其将来取得房屋所有权,可以向登记机关申请预购商品房所有权预告登记。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可以向登记机关申请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所有权预告登记。
以已经办理过所有权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或者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抵押的,应当向登记机关申请抵押权预告登记。
预购商品房或者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未办理所有权预告登记的,不得办理抵押权预告登记。
第三十五条 预售商品房购买人申请预购商品房所有权预告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经登记备案的商品房预售合同;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六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所有权预告登记的,除应当提交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规定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二)房屋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或者施工总承包合同。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申请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的,除应当提交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规定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预购商品房所有权预告登记证;
(二)主合同;
(三)抵押合同。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申请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的,除应当提交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规定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所有权预告登记证;
(二)主合同;
(三)抵押合同。
第三十九条 预告登记的房屋权利消灭的,当事人应当申请注销预告登记,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预告登记证明;
(四)预告登记的房屋权利消灭的证明材料;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登记机关在核实后,应当予以核准,并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屋权属登记册,同时收回预告登记证。
第四十条 办理过所有权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购买人应当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初始登记后,申请房屋所有权登记;设定抵押的,当事人应当申请他项权利登记。
第四十一条 办理过抵押权预告登记的未预售的在建商品房,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初始登记后,当事人应当申请他项权利登记。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涂改、买卖房屋权属证书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采取隐瞒、欺骗等不正当手段骗取房屋权属证书的,由登记机关收回该房屋权属证书或者公告该房屋权属证书作废,并可以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逾期不申请初始登记的,由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违反本条例规定,其他法人和组织逾期不申请初始登记的,由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员依法不适用行政处分的,由登记机关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当事人不申请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的,由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商品房购买人办理房屋所有权证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的,由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出售公有住房、集资建房的单位不为职工统一办理房屋所有权证的,由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员依法不适用行政处分的,由登记机关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登记机关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越管理权限颁发房屋权属证书的;
(二)无正当理由不受理登记申请或者受理后拖延不办的;
(三)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房屋权属登记有误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非登记机关违法核发房屋权属证书的,对主要负责人员、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施行前,房屋权属已经登记机关登记的,不再办理登记。
第四十八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后,该土地上的房屋应当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办理房屋权属登记。
第四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权属登记,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6月1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山西省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中华民族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20号)
《安徽省抗旱条例》已经2002年11月30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2年11月30日
安徽省抗旱条例
(2002年11月30日安徽省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减轻干旱灾害,维护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秩序,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抗旱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抗旱,是指组织社会力量,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合理开发、调配、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预防和减少因水资源短缺对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各种活动。
第三条 抗旱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讲求效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抗旱应当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
抗旱用水应当按规定缴纳水费。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抗旱工作的领导,加大抗旱投入,组织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有计划地进行水工程建设,优化配置水资源;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防止水质型缺水和水源枯竭。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抗旱社会化服务机制,引导、扶持单位和个人兴办抗旱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第六条 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以下简称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抗旱工作,办事机构设在本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抗旱的日常工作,发展计划、财政、农业、建设、公安、环境保护、林业、交通、卫生、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抗旱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抗旱减灾意识,对在抗旱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抗旱水源和抗旱设施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抗旱用水、破坏抗旱设施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旱情预防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和抗旱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供水和灌溉等水工程设施的建设、管理和更新改造。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和水工程情况,组织编制抗旱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编制抗旱规划应当明确防旱目标、任务、抗旱措施和实施方案,划定重点易旱区域,确定抗旱时水源的使用原则。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限制城市规模和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发展项目。
淮河以北地区应当鼓励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维持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严格控制开采中、深层地下水。确需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必须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江淮分水岭及其他易旱丘陵地区应当推广节水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兴建集水、蓄水、调水工程。
山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兴建蓄水工程,避免季节性缺水。
第十二条 淮河、巢湖流域及其他水体受污染地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排污企业及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和排污总量控制,防治水环境恶化,保证抗旱用水水质。
第十三条 农业生产应当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耕作技术,合理调整农、林、牧、渔业生产布局以及作物种植结构,采取必要措施,提高用水效率。
第十四条 工业生产应当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用水管理,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逐步实行分质供水。规划建设污水集中排放和处理设施时,应当同时安排污水处理回用设施的建设。
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必须安装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
第十六条 从事生产、建设活动,对水工程或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应当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并依法给予赔偿或补偿。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水工程管理权限,对其管辖的水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并负责组织维修和养护,保障其正常运行。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水工程,按照谁投资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对水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
第三章 抗旱措施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旱情预报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情、墒情的监测。
旱情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
第十九条 抗旱时期,水源实行统一调度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按照水工程管理权限,对水量、水质拥有调度权,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水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服从上级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跨行政区域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必须执行。
第二十一条 淠史杭灌区、驷马山灌区、青弋江灌区和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的抗旱供水方案,由工程管理单位编制,经征求受益地区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批准后施行。
枯水年份从长江、淮河干流引水,提水的大中型涵闸及灌溉站的抗旱供水方案,由受益地区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在旱情紧急情况下将抗旱供水方案向主要用水户通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抗旱供水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旱灾损失。
第二十三条 水工程设施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经营的,经营者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的用水调度。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在旱情严重时采取下列抗旱措施:
(一)临时设置抽水泵站,开挖输水渠道;
(二)应急性打井、挖泉、建蓄水池等;
(三)应急性跨流域调水;
(四)在保证水工程设施安全的情况下,适量抽取水库死库容;
(五)临时在江河沟渠内截水;
(六)依法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七)对饮水水源发生严重困难地区临时实行人工送水;
(八)其他应急性措施。
采取前款第(一)、(三)、(五)项规定的措施,涉及跨行政区域的,应当报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旱情解除后,应当立即停止截水行为、拆除截水设施,恢复江河沟渠原貌。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旱情严重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限制或者暂停高耗水工业用水;
(二)限制或者暂停洗车、浴池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
(三)缩小农业供水范围或者减少农业供水量;
(四)限制或者暂停排放工业污水;
(五)限时或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六)其他限制措施。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用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严禁抢水、偷水和侵占、破坏、污染抗旱水源。
第二十七条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因抗旱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面必须遵照执行。
单位之间、个人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因抗旱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
第二十八条 抗旱费用按照政府投入与受益者合理承担相结合的原则筹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旱情预防。遇严重旱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旱情提出具体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本级财政安排必要的抗旱资金。
城市应急供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所需资金,由城市人民政府筹集。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旱情,提出抗旱资金分配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
抗旱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抗旱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有条件组织抗旱而不作为的;
(二)拒不服从抗旱水量统一调度的;
(三)拒不执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的;
(四)在水事纠纷中,煽动群众聚众闹事的;
(五)旱情解除后,拒不按规定拆除截水设施的;
(六)截留、挤占、挪用抗旱资金的;
(七)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开采中深层地下水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向社会发布旱情预报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水工程的经营者不服从抗旱指挥机构用水调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调度水量的水资源费,处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拒不服从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服从第(四)项规定的,按照水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抢水、偷水、污染水源,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拒不执行上一级人民政府对水事纠纷的裁决,或者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3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