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时间:2019-05-13 23:2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照片》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照片》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第一篇:《老照片》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老照片》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共和国60年60本书”入选评语曾这样评价《老照片》。

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丛书一经面世,即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老照片》的成功出版,开启了中国出版业的“读图时代”,是一套改变了中国人阅读的书籍并相继被业内权威媒体评选为:新中国出版业五十件大事、1978年~1998年二十年难忘的书、改革开放30年原创畅销书、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共和国60年60本书。

著名艺术家、作家陈丹青曾说,《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都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有如找回了家族的遗物。它因此超越了摄影,如它征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际的喃喃自语,是当一切皆尽消陨,濒于失忆,于是有迟到的告白。”

《几人相忆在江楼》

作者:陈星 朱晓江 编著

推荐理由:喜欢丰子恺的漫画只是蜻蜓点水,你最好能读懂他的漫画。本书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或画外的一些小故事,对今天的读者理解丰子恺和他的漫画会有一点辅助作用。

第二篇:童年的记忆历史的老照片

童年的记忆历史的老照片

——读《呼兰河传》、《城南旧事》

这段时间读了两位女作家的书,萧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翻开这两本书,犹如打开了两摞厚厚的老照片。这两摞照片年代接近,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地点不同,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北京,应该都算是中国北方了。两本书的视角都是两个小姑娘,不同的是两摞照片里的人物、故事和生活。在萧红的笔下,最先进入视线的,是她的呼兰河小城。小城的风土人情,染缸房、小胡同、诊所„„卖麻花的,卖豆腐的„„小城里“精神上”“不少的盛举”也历历在目: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在这些热闹的后面,萧红用一种悲凉的语气写她自己的家——“我的家是荒凉的。”——虽然在那里有很多的租户。

全本书最大的亮色在写“爷爷”的章节,和他们家的园子。其中《祖父的园子》即是被选入五年级教材中的一篇。在这串“凄婉的歌谣”中,写给爷爷的“歌谣”尤为响亮,欢快!“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爷爷是长辈也是玩伴,还是我的知音,他侍弄园子,任“我”逗乐,还教“我”学诗,以至于在书的“尾声”中写道:“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而至于她身边所见的人物,团圆媳妇的被虐、冯歪嘴子的凄凉生活、有二伯的古怪落拓„„

而在林海音的笔下,对周围风土人情的描述只是从文章的只言片句中体现。以物换物的交易、常有骆驼群走过的街道,吃食驴打滚儿„„

英子的家相比而言,则是热闹的,富足的,但孩子的心理是共通的,她们用自己的稚嫩的双眼看着世界。

除了家,常有的去处就是一个惠安馆。疯子秀贞和朋友妞儿是她的牵挂。相比而言,《城南旧事》多了更多温情,英子与妞儿的友谊、秀贞对自己女儿的爱怜是那样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虽然她们的结局是那样地悲惨。

手足之爱在故事中则表现在为了支持兄弟上学而成为小偷的哥哥身上,天真的我还曾和他相约“我们看海去”。追求自由的“兰姨娘”,为了生计而痛失两个孩子的“宋妈”„„他们也是生活着,挣扎着。

如同萧红在尾声中的感伤一样,林海音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中,写出英子对爸爸的“爱”,写出一个爱养花的父亲,一个因为女儿怕上学而用藤鞭子抽打女儿上学的父亲,“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成长总是在付出沉痛的代价之后到来。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萧红1940”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林海音1960”

两本书中所写身边人物的种种悲剧固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可在两个作者的笔下,却都没有让人感受到什么大喜大悲。我想这一是因为经历时间的沉淀,一是因为幼年的经历总像那朦胧的诗,朦胧的画,没有残酷,只有温情。

让我们守护好自己的“童年”,也守护好学生们的童年。

2011 5

第三篇:定格的记忆

中文系1035班18号林彩凤

定格的记忆

天空依然是那么蓝,阳光依然是那么明媚,真爱永远依存,而记忆却只能定格在三十岁之前······

姐姐和我相依为命,姐姐是一位文学编辑,她的工作就是写,而平时她总是丢三落四,不是丢了手机就是忘了拿钥匙,而我也没怎么在意,偶尔就说她粗心大意,姐姐就笑笑而过。

在一次画展会上,姐姐和他不期而遇,就是在这次画展会上他们擦出爱的火花,他们彼此互相爱慕、眷恋对方,姐姐的爱情就是从这时开始,这段爱情是她支撑点也是终结点。

他们情投意合,经常相约于海边,在夕阳下踏着软软绵绵的的沙子,哼着歌,一阵海风吹过来感觉像放飞风筝翩翩起舞,幸福感油然么而生,踏着海滩,留下一排排的脚印,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烁出金色的光辉。不过那迎面吹来的海风无地情把这些脚印淹没······

其实姐姐心里知道,她跟他的爱情不会太久,因为他有一位父母之命的未婚妻,尽管他不爱她,但顾及父母的面子,顾及两家是世交,它必须要接受这桩没有爱情的婚姻。虽然不知他们的爱情能维持多久,但他们彼此都珍惜对方,珍惜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一天,他打电话让姐姐去她们的相约地点,当时姐姐正在洗澡,急急忙忙的从浴室里跑出来换了衣物浴帽都还没脱就往外冲,而我就在客厅里,姐姐的样子让我吃惊。因为开车过头了,几乎迷路,等姐姐赶到相约地点,他已经等得快发疯,他担心姐姐在路上发生什么事情,偏偏姐姐忘记带手机,他刚要去找姐姐,姐姐就赶到了,他蛮担心的责骂姐出门不带电话并且迟到那么久,本来很紧张的约会时间更加所剩无几。姐向他真诚道歉之后,两人开始了甜蜜的约会,之后姐向他诉说了枯燥的写作工作,他让姐放弃工作由他来养但姐不肯接受。他告诉姐姐双方父母已选定日子,下个月他将与未婚妻结婚,因此他们要结束这种关系。听到这个消息后,姐留着这仅有的自尊一直不流露出悲伤表情,她怒诉姐为什么不放下要强的自尊像其他人那样大哭大闹,让他知道她在乎他。最后,姐与他约定,谁都不要打电话给对方了,姐忍着悲痛结束了这次约会。

当我打电话告诉姐,今天是周末去姑妈家吃饭的时间,在家忙于做饭的姐才记起今天是去姑妈家吃饭的日子,急忙去姑妈家,连煤气都忘了光,我在姑妈家看到都围裙都没脱的姐姐,心里想姐最近总是忘记一些时间,然后就挖苦他是不是得了痴呆症。而他回到家,向妈妈说他不想结婚,因为他不爱未婚妻,如果两人以后生活在一起,肯定会不幸,并且他已爱上别的女孩,但妈妈不同意。

姐姐不断的忘记一些生活琐事,令她自己也十分奇怪,为什么记忆力下降如此厉害,公司的上司打来电话提醒她到编辑社结果她发现错过了编辑社的约会。到了厨房又发现烧水的水壶已经被烧干。弟弟提醒她要去上班了,她才发现今天不是周末而是周一。和同事一起吃饭也发现点错餐。这让她很抑闷,之后她去医院检查,拿结果,医生说不知结果对不对还得再检查一次,姐又一次接受了检查······ 几次的检查结果,医生最后告诉她患的是痴呆症的初期,接不肯接受现实,哭着说自己才30岁,怎么可能得了痴呆症这么恐怖的病。医生告诉她这种病不是死于痴呆,而是由这些引起的心力衰竭或是脏器老化而死。姐姐几乎崩溃,想到自己的记忆力会像写字板一样被擦掉,自己不知什么时候会忘记他。回到家,姐并没告诉我,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无意看到了姐的的诊断书,我当时很害怕,六神无主,自己做不了主,只好给表哥打电话,然后我们要求姐姐服药控制病情。姐要求我们在她还清醒的时候不要告诉家人,让她保留着最后的自尊,因此只有我和表哥知道姐的病。

表哥是好朋友,他想在结婚前与姐见一面,但姐不同意,让表哥转达给他不必见面了,让他好好生活,那时他刚好与表哥在酒馆喝酒,而姐的主治医生刚好碰见表哥,就询问姐近段的病情,被他知道了姐生病的事情。之后他提出要照顾姐姐,但姐不同意。他向女方悔婚,要求取消婚礼。然后他向姐求婚,最后姐也妥协了,尽管知道两人在一起,他肯定会很辛苦,很累,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毕竟这种病之一种折磨人的过程,就算最后所有的记忆慢慢消失,变成一张白纸,放纵自己好好爱一回。痴呆症也有爱的权利,周围人的那种不可信的表情,就像一把刀深深地刺在姐的心上,尽管是没恶意的。但那仅有的一点自尊还是要保留。

在编辑社上班,主编和同事都不知姐患有痴呆症,有一次出现错误差一点就让公司损失大笔钱,再加上姐在同事面前不穿鞋上厕所,被发现。当时想跳楼的心都有了。虽然主编很器重她,但她觉得是该辞职的时候了。当她递辞呈的时候,主编以为她是因为犯错辞职的,不肯接受,最后当姐从自己口里告诉主编自己得了痴呆症,主编那崩溃的表情一直使姐历历在目。就在这时姐让表哥替她向姑母说出他患有痴呆症的事实,因为她无法当面向从小抚养她长大姑母亲自开口说出自己的病,只好拜托表哥。当表哥向自己的母亲说出了姐的老年痴呆症的事实,姑母哭晕过去了,因为她无法接受自己的侄女这么年轻就得了这种病,就连之前一直很讨厌姐的表姐,也哭得死去活来,姑妈家沉浸在悲痛之中。

当姐让表哥向家里人说明的痴呆症的事实,这也说明姐的病情在恶化,30岁的年华在慢慢消逝。虽然她在我们面前装做很平静,但泪水是往心里流,为什么姐的人生会这么不幸······

记得那时姐的记忆已经变成模模糊糊了,就只记得他的名字,他依然不离不弃的陪在姐的身边,姐为了保留最后的自尊,选择了自杀,死的时候很平静,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我想也许在另一个世界姐会活得更好,因为在另一个世界她的记忆是满满的,没有空白,像姐那么在乎自尊的人,是无法忍受没有记忆的,她最后选择让记忆定格在那一刻,也不让自己的记忆变成一片空白。

第四篇:定格的记忆

定格的记忆

无意中翻出一本相册,见扉页上写着:“等到风景都看透,我们一起看细水长流。”心突然平静下来。一个人要经历多少事,才会静静地感受生活,感受一切。

于是翻开相册,回忆着那一张张照片。

第一张:

舅舅捧着奖杯,冲台下微笑,表情竟没有一丝骄傲和激动,眼神坚定执着,那自然的微笑长久地定格

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舅舅在34岁那年得到的,整整五年,他把全部心血都投到他的书上,他拼命地写,痴迷地写,朋友说他是个怪人,邻居说他是个病人,连外婆都说他是个疯孩子。可是他因他的作品而成功的那一刹那,脸上的平静似乎说明了一切。

也许成功就是彼岸花,承受了风雨,承受了打击,承受了花下的荆棘,我们才会更坦然地将它摘走。

第二张:

哥哥戴着口罩,站在校园里清净的林荫道上,用含笑的眼神望着我。

一场非典,让我们躁动的心学会了承受,学会了忍耐,也把我们长久以来丢失的东西找了回来。那些日子,哥哥被封在学校,没有恐慌,没有怨言,他以一个普通大学生的身份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并顺利考取了北航的博士。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能否守住心灵的一片静土,任狂风呼啸,雨雪交加,我们承受住任何事物的心能否仍旧一片艳阳高照?

也许承受是临危不惧的勇气,是体味生命的细致,是享受生活的睿智,但承受更是点点滴滴的平静,默默无闻的坦然,清新淡雅的精彩。

第三张:

我们四个相拥相依,脸上绽放着灿烂的微笑。

这是在宿舍里和舍友的合影。一年了,我们在这个小天地里一起欢呼雀跃,一起黯然神伤,一起奋力拼搏,也一起承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生活中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也不会让我们承受太多的磨难,并在一夜间成长,但在这流水般平静的日子里,我们相互承受压力,分担心事,学会成长。

一颗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中有一个天堂,很多次忍耐,懂得什么是坚强,很多次承受,知道什么是成长。

当风雨过后,我们会仰望天上游走的云朵;当洪水过后,我们会踩实脚下的泥土;当眼泪过后,我们会绽放嘴角的微笑;当生活过后,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也许这就是“承受”教给我们的东西,也是“承受”定格在那些照片上的记忆。

第五篇:老照片:童年的记忆

老照片:童年的记忆

通常,提起民国社会,大陆的一般民众耳熟能详的是红军的伟大长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是国统区的腐败以及埋葬蒋家王朝的战争。而对于民国社会的各项事业、战争以外各阶层民众的庸常生活,则所知甚少,与此相关的照片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图1 1935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景。(选自《老照片》第6辑,秦风提供)

这幅照片,是台湾的老照片收藏与研究者秦风先生提供的。毋庸讳言,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1949年以后大陆这边官方对民国社会的记述是有所选择的。秦风先生以其独有的地缘优势,为《老照片》提供了大量的民国影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弥补了大陆民众对民国社会的认识,尤其是通过许多记录民众日常生活的老照片,向人们呈现了民国社会作为近代中国文明阶段性进程的另一面。

这张照片定格的虽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瞬间,但所折射的时代意涵也是显而易见的。北伐结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到了1935年,社会尚称安定,各项建设逐次展开,如果没有两年后日本人的大举入侵,和平发展的局面得以延续,中国的社会进程完全会是另外一种样子。而这张记录民国首都民众寻常生活的照片以及画面本身所透露出的安宁与祥和,正是那个时代的某种写照。与通常印象里的“万恶旧社会”,至少是大相径庭。

图2 1936年,摄于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宣传橱窗前。(选自《老照片》第12辑,吴寅伯摄影

还有这张摄于1936年的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的宣传橱窗前的一幕(图2),一位身着碎花旗袍的年轻女子,带着两个女孩,在镇江民众教育馆的宣传橱窗前驻足观望,一边在向孩子讲解着什么。而写在橱窗玻璃上那条宣传口号“养护儿童是父母与教师的责任”,则表达了社会对于儿童教养的共同认知。照片的提供者黄咏梅在随文中回忆道:

那是1936年秋,七岁的我是二年级小学生。父亲在我四岁时因急病死于执教的外地,母亲守着我和妹妹们在镇江东门老家深宅里相依为命。我六岁入民众教育馆办的小学,校舍设在孔庙里,离我老家不出一百米。年轻新潮的王校长是出国留学生的留守夫人,她在讲台上给我们示范刷牙,给我们讲述日本军国主义者向日本小学生灌输侵华思想的故事。还有好几位关爱我如同父母的老师,孜孜不倦地传授知识。孔庙正殿陈列着“头悬梁”、“锥刺股”、“孟母三迁”等故事的小泥人塑像,还有卫生常识方面的模型、图片,教师设在正殿后西院落的平房里。更使我感兴趣的是,遇到周末,民众教育馆为附近居民放映电影,我们小学生是必去的观众。那年代,能看到卓别林夸张的滑稽表演,虽然无声,也是莫大的享受。大舅父一人在外地工作,那年回镇江探家时,星期天和大舅母唐思萱带着表妹吴碧霞来看望我们,我高兴地陪他们去我心爱的学校参观。走近橱窗前,那张宣传画吸引了我和表妹。我们驻足细看,大舅母边看边给我们讲解,我入神聆听,表妹目不转睛地看着画上的小朋友。大舅父见此情此景,即兴抓拍下来,当时我们一点不知道。

作者结合这张照片的回忆,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一位幼年丧父、与母亲和妹妹们相依为命的女孩,并没有因生活困顿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民众教育馆及其创办的小学奉行的是“中西合璧”的施教方针,既承继传统伦理文化,又传播现代卫生科学常识,还放映西方电影……从上面的叙述里,足以看出民众教育馆所承载的一般社会功能,和为普及教育、传播文明所做的种种努力。尤其可贵的,这不是一张为了宣传而刻意摆拍的照片,而是一位民间摄影爱好者对身边生活的不经意的记录,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上面两幅照片,一张拍自当时的首都,一张拍自当时的江苏省会,或为首善之区,或为经济文化发达之域。而其他地方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这里有一张1937年1月在山西文水县拍摄的照片(图3),是文水县里村一所女子初级小学的师生合影。

图3 1937年1月,山西文水县里村女子初级小学的师生合影。(选自《老照片》第15辑,高建中提供)

文水县是毛泽东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的家乡,1947年十七岁的刘胡兰被国民党军以铡刀残忍地杀害,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家喻户晓的著名烈士。而这张照片中所透露的宁静与祥和,与十年后刘胡兰殉难时腥风血雨的社会氛围,却迥然有别。端坐中间的那位女子应是这所小学的校长,从穿着、气质上看,当是一位受过现代教育的女子,神情中透着自信与干练。照片上的女学生也都穿戴整齐,相貌端正,让人感觉很舒服。还有,背景中雕梁画栋的校舍也着实让人羡慕,可见那时的人们已经实践了后人虽信誓旦旦却行有未逮的承诺——“把最好的房子让给学校用”,如果我们对这一承诺不是“行有未逮”的话,可能也就不会发生汶川地震期间校舍大面积倒塌那样的悲剧了。这张照片里,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端坐在中间的那位年轻女子。大家知道,中国既有论资排辈的传统,更不乏男尊女卑的陋习,而那位女子,年纪轻轻,列坐于几个大老爷们之中,却未遑多让。大概是受了法国年鉴派的影响,胡适先生曾经慨叹过:“《史记》里偶然记着一句‘奴婢与牛马同阑’,或者一句女子‘蹑利屐’,这种事实在我们眼里比楚、汉战争重要的多了。”在他看来,“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事,这些‘大事’在我们眼里”反而“渐渐变成‘小事’了”。从这张寻常的乡村小学的师生合影里,则不难看出民国年间妇女解放的种种端倪和时代前行的迥然步伐。在许多时候,时代的变迁与进步,并不体现在轰轰烈烈的运动里,往往是一些琐屑的生活细节,更能反映社会的深刻变化。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那些轰轰烈烈的“运动”不过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并且换来的不仅不是社会的进步,反而可能是空前的倒退。1949年以后,民国的一切都成了“前朝旧事”。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对民国年代的日常生活细节的误读也在所难免,对同样一张照片,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观感。

图4 1940年代,天津东亚公司公教信友协进会的唱诗班在排练。(选自《老照片》第16辑)

这张拍摄于1940年代的照片(图4),是天津东亚公司公教信友协进会的唱诗班在排练的情形。在用苇席临时搭成的草台上,唱诗班的信众们个个阔袖重袍,手捧展开的乐谱,伴随着台下钢琴的伴奏,唱得专注而投入。整个画面于黑白相间中,弥漫着几分肃穆与庄严。

照片系笔者从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淘得,夹在一本1940年代印制的东亚公司的企业宣传册里。宣传册用道林纸印制,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东亚公司的产品和经营管理的情况。天津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民国年间的著名企业家宋棐卿于1930年代所创办,其生产的“抵羊牌”毛线的总销量,一度占据了国内市场87%的份额,并向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出口。宋棐卿的企业经营理念,也不乏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施行了许多保障和增进职工利益的做法,向职工发放年终奖金、生活津贴、伤病津贴、婚丧补贴和子弟奖学金等,还设立了职工宿舍、夜校、国剧社、合唱团、医院……在1943年更以“赠股”的办法,将公司股份配发到每位职工,使企业员工都成为公司的股东。因宋本人出身于笃信基督教的家庭,还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公教信友协进会,将宗教教义融入企业管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张照片记录的,便是信友协进会唱诗班的一次排练。

宋棐卿的上述举措,说到底无非是为了化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人际矛盾,以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宋棐卿堪为企业经营者的楷模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臣了,当个“政协委员”、“人民代表”什么的,应在情理中吧。

图5 1948年,竖立在长春街头的新片上映广告画。(选自《老照片》第32辑)

然而,就是这样一些颇具超前性的现代企业管理举措,在后来的岁月里却一度成了宋棐卿“调和阶级矛盾”、“统治工人阶级”的罪行。这张照片则在1960年代的“阶级教育展览会上”,被当做“用宗教麻痹工人阶级”(当年用作“展览”时,写在照片背面的文字如是说)的罪证,被公开展示。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民国几十年,除了抗战前有过几年的相对和平时期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动荡与战乱之中,这无疑给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战乱与动荡并不就是民众生活的全部,即使身处战乱中,老百姓的日子照常得过。战争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百姓的生活,却无法使它中断。这两幅照片(图

5、图6)均拍摄于1948年的长春,图5是竖立在长春街头的大幅新片上映广告画,图6是在长春一间酒吧登台表演的鼓手。

图6 1948年,长春市一位登台表演的鼓手。(选自《老照片》第27辑)

此时国共内战方酣,长春已处在解放军几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不仅十几万国民党守军与外界的联系逐渐中断,一般百姓的出入,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一场空前的饥馑正一步步逼向这座城市。生活在长春城里的人们,已不止一次地听到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但这并不妨碍最新的美国大片一部接一部地上映,架子鼓手一旦登台演出,还是那么西装革履,头发依旧梳理得丝毫不乱,专注地沉浸在自己敲出的鼓点里……从照片上看,架子鼓手的家什似乎过于简陋了,只有一面大鼓、一面小鼓,外加一个立镲,然而相对于远处隐隐传来的炮声,这里发出的却是属于市井的、民间的音符,传递着平民大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期盼。YYQ。

下载《老照片》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照片》定格历史 收藏记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鹤山记忆老照片征集启事(大全)

    鹤山记忆老照片征集启事启事是指将自己的要求,向公众说明事实或希望协办的一种短文,下面是关于鹤山记忆老照片征集启事的内容,欢迎阅读!老照片是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源,能够最直观、......

    一张老照片的记忆(精选五篇)

    一张老照片的记忆 文/黔电职院热动3132班程志祥 一张老照片。 它展现了那个年代,记住了那个场景、留住了那个画面,也留住了时间,那一刻的一切都定格在了时间的记忆里...... 一......

    初一作文:定格的记忆

    定格的记忆 初一(6)孙鸣炯 忘不了那些被你宠溺的日子,那些已定格的记忆,你的身影,和蔼的眼神被我深藏在心底,开出一朵朵蓝色的小花。 初次见你,你站在村口,依靠在一颗大树下,你想把我......

    记忆是时间的定格

    记忆是时间的定格 “我从秋天等到安静的落叶,还不够时间倒带想念,就像电影情节,最后完结篇,褪色的画面没有想念„„”在那远远的记忆深处,我的记忆定格了。 时间是最好的证人。......

    农村老照片那个时代的记忆

    农村老照片——那个时代的记忆 文字:李月贵图片:手机拍摄/网络图片编辑:李月贵一、农村改革开放前(生产队时期)的老照片 生产队,一个50、60后的朋友们熟悉而又平常的词汇,一种在......

    定格在记忆深处的画面

    定格在记忆深处的画面 时间像那永不断电的时钟,不停的运行,我在钟表的滴答声中,截取了数不尽的画面!每一张画面都存储了我对人生的领悟,对过去的留恋! 再次翻开那数不尽的照片......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初中部 主备人:冯卫东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写作指导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文题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进行审题。 2.通过观看短片,在练笔中再次体......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摇曳在树影里的背影,被定格在了那个夏末的上午,而爱,同样被定格,被铭记。 那是上初中的第一天,妈妈很早就送我来到了中学的学校里,由于时间比较早,很多同学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