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格的亲情记忆(深度好文)
定格的亲情记忆(深度好文)
编者按:恩比天高忆娘舅,情比海深思妗母。请读一读这篇作者眼中含泪、心里滴血的感人文字吧!
十一年前,我的舅母马春菊乘鹤西去。两年后,舅父张文惠与相依为命的老伴在天堂相会。年近九旬的母亲时常打开话匣子,叮嘱儿女:“啥时候也别忘了你舅父、舅妈,他们可是咱全家人的救命恩人啊”!九岁丧父的母亲,至今仍对70多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记忆犹新。姥爷走后,舅父用自己稚嫩的臂膀和姥姥硬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白天像成年人一样承担农田耕种管收繁重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劈开竹片,烤制搂草用的“抓齿”,再到市集换点家用零钱。舅父还时常抱着弟弟、领着妹妹,走到屋后不远处的父亲新坟前,把哭得死去活来的母亲搀扶回家。那时,孤儿寡母的凄苦日子还没熬出个头,日寇侵华的国耻、国难却又劈头盖脑地砸了过来。1940年2月1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黄海之滨的荣成。日军先从石岛登陆,接着用四五天时间就占领了荣成全境。先后在石岛、斥山等地修筑了20多个据点、80多座碉堡。姥姥一家人居住在距离日本人的斥山据点仅3公里的大泊村,成为日军“三光政策”的重灾村。每当日军飞机紧贴着屋顶、树梢进行机枪扫射、散发传单或日军伙同“二鬼子”进村扫荡时,老百姓就手忙脚乱地往屋里的地窖里藏粮食、往鸡窝夹道里藏衣物,老少爷们和脸上抹把锅底灰的妇女拖着孩子,像掉了魂儿似的拼命往村东大沟跑,躲在两侧沟沿新挖的顾了头顾不了腚的“蛤蟆洞”(防空洞)里藏身。屋漏偏遇阴雨天,就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关口,我的母亲因战争恐惧、营养不良患上了心口痛(胃痛)病,成天寝食不宁。心急如焚的姥姥与舅父商定,赶快送其到开办中医诊所的姑姥爷家诊治。那天一大早,舅父牵来小毛驴,在驴背上固定好驮筐,然后把面色蜡黄的妹妹抱进驮筐,往姑姥爷居住的西慕村赶。为了躲避鬼子,他俩避开大路走小路。每当路过村庄或交叉路口时,舅父总是先找小树林或隐蔽处拴好毛驴,再出去打探消息,直到确信“平安无事”方才继续前行。就这样走走停停,躲躲藏藏,10公里的小路整整走了一上午。赶到后,姑姥爷细心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母亲连服20多天中药痊愈。舅父又牵着毛驴,把妹妹驮回家中。姥姥边流着眼泪便拍着女儿的肩头说:“是你哥哥和你姑父帮你捡了条命啊”!抗战胜利后,时任村各救会会长的舅父,于1945年10月带领全村20多名适龄青年一道参加了解放军。
胶东老百姓有句老话:“长兄如父”、“老嫂比母”,这些话用在我舅父母身上更是再合适不过了。新中国成立后,我的舅父张文惠与1948年从临沂革命老区参军入伍的舅母马春菊结为伉俪。一对从小喝着苦水长大,有着丰厚传统文明底蕴的军人夫妻,走到了一起。在相依为命50多年的幸福时光里,始终牵挂着尚未脱贫的“七大姑八大姨”。数十年来,舅父母坚持省吃俭用,从自己牙缝里挤出钱来,每年春夏冬三次给我们家里汇款,不定期邮寄衣物、食品。在“三年灾害”时期,天灾人祸叠加,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祸殃。特别是1961年初,集体食堂停办,我们家里“穷得瞎腥”,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令人心寒的初春,树枝还没发芽,野菜也没出土,村里人只能用原先用来喂驴的的地瓜蔓、花生皮、玉米棒子穰充饥。为了“草粮”细作,先将“驴草”用铡刀铡短,用石碾碾碎,用石臼捣细,再上铁锅烘干,然后用石磨将其磨成草面,蒸出黑不溜秋的草面饼子。吃了这些不中看更不中吃的东西之后,大便不出,用手指或筷子往外抠。当时,我们姊妹四人,饿得三根筋挑着一个大脑袋,肚皮紧贴着脊梁杆子,瘦得一层薄皮裹着一副骨头架子,稍一抬腿动胳膊,用肉眼也能“透视”浑身骨骼的“庐山真面目”。眼瞅着四个活生生的儿女饿成这个样子,父母一点“章程”也没有。母亲劝说父亲:'你赶快给俺哥嫂写封信,请他们帮帮咱吧',父亲为难地说:'过去人家没少帮衬咱,眼下谁家没有难处,我怎么好意思写这个信?”母亲生气地说:'到底是脸面要紧,还是人命要紧,你不写信,我叫孩子写”!曾经跟随许世友司令转战胶东六年抗击日寇、身留七块弹片未曾掉过泪的的父亲,红着眼圈顺从了母亲的意愿,破天荒地向在部队任职的舅父母发出了“十万火急”的求助信。舅父母接信后一夜未眠,他们十分明白,从没主动张口求援的妹妹,现今肯定遇到了过不去的“坎儿”了。尽管那时全国闹灾、军人也勒紧腰带过日子,舅父母正为两个三五岁的孩子吃不饱、刚出生不久的三儿子嗷嗷待哺而犯愁,但还是下定决心,帮助我们家度过难关。他们想方设法向军区机关和学校、医院老首长、老战友求援,最终从一家军人服务社购买了10袋藕粉代乳品,舅父连夜动手钉制木箱,次日便将藕粉邮寄我家。父亲取回藕粉,全家人比过年都高兴。母亲急忙生火烧水,熬了小半盆藕粉粥,然后一人一勺地舀到四个儿女的黑瓷碗里。端起白白的、亮亮的、甜甜的、粘粘的藕粉粥,一股独特的浓郁清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张开嘴,美美地喝了一大口,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品尝到了质嫩可口、滑爽如脂的藕粉滋味,当时觉得自己吃到了皇帝才能吃到的美食佳肴啦!紧接着连续几口,就喝了个碗底朝天。喝完后,我又伸出舌头把碗沿碗底上的粥渣舔了个精光。看着儿女狼吞虎咽的吃相,母亲静静地让泪水在黑瘦的脸颊挂满。此后,母亲把比金子还贵重的藕粉珍藏起来,隔三岔五煮点藕粉粥,给孩子补补身子、解解馋。舅父母捎来的10斤“救命藕粉”,让全家人熬过了那个忍饥挨饿的“吃草”年代,把全家人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那一年,已经进了腊月门,可是家里一点喜迎佳节的年味都没有。不知啥是愁滋味的姊妹四人,一齐跟母亲嚷嚷着要过年穿的新衣服,母亲哭笑着说:“等到生产队年终开支了,我就去给你们买。”母亲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很明白,现今年景不好,家里又孩子多工分少,即使分红能有几个钱?晚上,母亲扶着磨棍推磨,我和哥哥拴条套绳在前面拉磨,时常看见母亲悄悄地流泪。腊月十七那天,邮递员送来了舅父母寄来的40元的汇款单,全家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当天下午父亲就取回了现金,母亲接着就去供销社买来了棉花、棉布,连夜为儿女缝制新衣,从集市买来旧轮胎底,用麻线做了四双新鞋。又过了六天,生产队长来到我家,边递给我父母两块钱边说:“今年队里年终决算,你家账上仅剩两毛钱。村里和队里商定,凡是个人账上不足两块钱或欠生产队账的,都统一先发两块钱,买点东西过个年。”母亲接过话茬说:“谢谢队长的关心,这两块钱先给别人用急吧。前些日子,哥嫂已给俺家寄了40元啦。”队长动情地说:“走遍天底下也难找这样的好哥嫂啊”!临近年根,母亲又到供销社割了一斤肉,买了两条“老板鱼”干,称了一斤桔子瓣糖,打了一斤地瓜干散装酒,还买了两串100响小红鞭。年三十,母亲包了水饺,炒了六个菜,我们高兴地开了荤,父亲还边吃边喝酒,满面通红地讲起了当年打鬼子的那些事儿,一家人有滋有味地守岁过年。大年初一,我们姊妹四人身穿新衣袄,兜里装着两毛压岁钱,蹦蹦跳跳出去拜年玩耍,赢得了小伙伴的一片“点赞”声。
1964年、1965年哥哥李浩荣和我相继考入荣成二中。那时全县中学较少,能被录取,比现在考上研究生都荣光。可要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上中学的父母心里七上八下,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的完小班主任姜玉珍老师知此情况后,心情十分沉重。两年多来爱生如子、教学有方的恩师,说啥也不愿看到自己手把手从贫困土地培育出来的幼苗,早早梦断求学路上。她撇下自己照看的幼子,拖着欠佳的身体
来到我家,拉着母亲的手说:“良荣这次考得挺好,列于家庄完小四个班第一,荣成二中前六名。家里日子再紧巴,也别耽误孩子上学啊”,母亲连连点头致谢。送走姜老师后,我心里还是不踏实,便背着父母给我舅父母写了封“告状信”。七天后,家里先是收到了舅父母回来的30元钱,后又接到舅父母的来信,开导我 父母“家里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并再三叮嘱要“专款专用”,保证孩子上学。我念完信,母亲的泪一下子涌了上来。那时棉料供应紧张,每人每年才发三尺三布票,母亲又为我上学的褥子犯了愁。我说:“妈,你不用发愁,我和哥哥横着合铺一床褥子就行了”,哥哥笑着说:“那不行,学校是按照年级安排宿舍呀”。母亲翻箱倒柜,找出了当年姥姥陪送女儿嫁妆的两块一米见方的包袱,加上两件拆开的旧夹袄,做成褥子。新生报到那天,我跟着哥哥步行10公里,带着舅父母资助的学费,穿着母亲自己织的“上海大流”衣裤,背着母亲亲手做的被褥,高高兴兴地迈进了坐落在素有“北方小香港”之称的石岛南端的荣成二中大门。第二天班主任宣布班干部名单,没想到“土里巴叽”的我,竟坐上了十四级二班的“第二把交椅”,当上了50余名学生的副班长。1966年10月,我作为学生“海选”出来的“正宗”赴京代表,穿上请邻村裁缝连夜用舅父母寄来的12尺华达呢蓝布赶制的学生装,与全县1000多名学兄、学姐一道,由县委副书记许永泉带队进京取经,于18日见到了一代伟人毛主席。1978年8月,我参加济南军区在省团校举办的为期半年的青年干部培训班。每逢周末节假日,我都专程探望姥姥和舅父母,将珍藏多年的感恩之心变为感恩之行。特别在姥姥临终前住院治疗的十多天里,每天下午下课后,我便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从济南东郊赶往远在西郊白马山的解放军第106医院,通宵守候在姥姥病床前,近距离感受到了舅父母对姥姥的一片孝敬之心,破译了舅父母一以贯之关爱他人的亲情密码,更加景仰可亲、可敬的舅父母。此后,不论是从军报国还是转业地方,每年只要到济南开会学习,爱人总让我带上土特产品,看望恩重如山的舅父母。
2005年8月8日,舅母与世长辞,按照生前遗愿没有通知亲属,给全家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2007年8月28日,我赴济参加省委党史研究室统一组织的去东北三省进行专题考察。许是心理感应,那天我在途中一直心神不宁。到济后,我还未报到先匆匆敲开舅父的家门,看到的却是昨晚11时去世的舅父的遗像,我在老人的遗像前长跪不起,大泪吧嗒吧嗒滴个不停。次日6时,刚从沈阳走下飞机,我就给四位表弟发去寄托哀思的短信:“舅父母是心里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的好人;是纯真质朴,有情有义的善人;是孝敬老人,珍爱亲情的亲人;是用好家风带出好后人的老人。舅父母带着尊严走了,却永远活在全家人心里”。(原载《文化潍坊》2016年冬季卷)
第二篇:定格的记忆
中文系1035班18号林彩凤
定格的记忆
天空依然是那么蓝,阳光依然是那么明媚,真爱永远依存,而记忆却只能定格在三十岁之前······
姐姐和我相依为命,姐姐是一位文学编辑,她的工作就是写,而平时她总是丢三落四,不是丢了手机就是忘了拿钥匙,而我也没怎么在意,偶尔就说她粗心大意,姐姐就笑笑而过。
在一次画展会上,姐姐和他不期而遇,就是在这次画展会上他们擦出爱的火花,他们彼此互相爱慕、眷恋对方,姐姐的爱情就是从这时开始,这段爱情是她支撑点也是终结点。
他们情投意合,经常相约于海边,在夕阳下踏着软软绵绵的的沙子,哼着歌,一阵海风吹过来感觉像放飞风筝翩翩起舞,幸福感油然么而生,踏着海滩,留下一排排的脚印,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烁出金色的光辉。不过那迎面吹来的海风无地情把这些脚印淹没······
其实姐姐心里知道,她跟他的爱情不会太久,因为他有一位父母之命的未婚妻,尽管他不爱她,但顾及父母的面子,顾及两家是世交,它必须要接受这桩没有爱情的婚姻。虽然不知他们的爱情能维持多久,但他们彼此都珍惜对方,珍惜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一天,他打电话让姐姐去她们的相约地点,当时姐姐正在洗澡,急急忙忙的从浴室里跑出来换了衣物浴帽都还没脱就往外冲,而我就在客厅里,姐姐的样子让我吃惊。因为开车过头了,几乎迷路,等姐姐赶到相约地点,他已经等得快发疯,他担心姐姐在路上发生什么事情,偏偏姐姐忘记带手机,他刚要去找姐姐,姐姐就赶到了,他蛮担心的责骂姐出门不带电话并且迟到那么久,本来很紧张的约会时间更加所剩无几。姐向他真诚道歉之后,两人开始了甜蜜的约会,之后姐向他诉说了枯燥的写作工作,他让姐放弃工作由他来养但姐不肯接受。他告诉姐姐双方父母已选定日子,下个月他将与未婚妻结婚,因此他们要结束这种关系。听到这个消息后,姐留着这仅有的自尊一直不流露出悲伤表情,她怒诉姐为什么不放下要强的自尊像其他人那样大哭大闹,让他知道她在乎他。最后,姐与他约定,谁都不要打电话给对方了,姐忍着悲痛结束了这次约会。
当我打电话告诉姐,今天是周末去姑妈家吃饭的时间,在家忙于做饭的姐才记起今天是去姑妈家吃饭的日子,急忙去姑妈家,连煤气都忘了光,我在姑妈家看到都围裙都没脱的姐姐,心里想姐最近总是忘记一些时间,然后就挖苦他是不是得了痴呆症。而他回到家,向妈妈说他不想结婚,因为他不爱未婚妻,如果两人以后生活在一起,肯定会不幸,并且他已爱上别的女孩,但妈妈不同意。
姐姐不断的忘记一些生活琐事,令她自己也十分奇怪,为什么记忆力下降如此厉害,公司的上司打来电话提醒她到编辑社结果她发现错过了编辑社的约会。到了厨房又发现烧水的水壶已经被烧干。弟弟提醒她要去上班了,她才发现今天不是周末而是周一。和同事一起吃饭也发现点错餐。这让她很抑闷,之后她去医院检查,拿结果,医生说不知结果对不对还得再检查一次,姐又一次接受了检查······ 几次的检查结果,医生最后告诉她患的是痴呆症的初期,接不肯接受现实,哭着说自己才30岁,怎么可能得了痴呆症这么恐怖的病。医生告诉她这种病不是死于痴呆,而是由这些引起的心力衰竭或是脏器老化而死。姐姐几乎崩溃,想到自己的记忆力会像写字板一样被擦掉,自己不知什么时候会忘记他。回到家,姐并没告诉我,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无意看到了姐的的诊断书,我当时很害怕,六神无主,自己做不了主,只好给表哥打电话,然后我们要求姐姐服药控制病情。姐要求我们在她还清醒的时候不要告诉家人,让她保留着最后的自尊,因此只有我和表哥知道姐的病。
表哥是好朋友,他想在结婚前与姐见一面,但姐不同意,让表哥转达给他不必见面了,让他好好生活,那时他刚好与表哥在酒馆喝酒,而姐的主治医生刚好碰见表哥,就询问姐近段的病情,被他知道了姐生病的事情。之后他提出要照顾姐姐,但姐不同意。他向女方悔婚,要求取消婚礼。然后他向姐求婚,最后姐也妥协了,尽管知道两人在一起,他肯定会很辛苦,很累,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毕竟这种病之一种折磨人的过程,就算最后所有的记忆慢慢消失,变成一张白纸,放纵自己好好爱一回。痴呆症也有爱的权利,周围人的那种不可信的表情,就像一把刀深深地刺在姐的心上,尽管是没恶意的。但那仅有的一点自尊还是要保留。
在编辑社上班,主编和同事都不知姐患有痴呆症,有一次出现错误差一点就让公司损失大笔钱,再加上姐在同事面前不穿鞋上厕所,被发现。当时想跳楼的心都有了。虽然主编很器重她,但她觉得是该辞职的时候了。当她递辞呈的时候,主编以为她是因为犯错辞职的,不肯接受,最后当姐从自己口里告诉主编自己得了痴呆症,主编那崩溃的表情一直使姐历历在目。就在这时姐让表哥替她向姑母说出他患有痴呆症的事实,因为她无法当面向从小抚养她长大姑母亲自开口说出自己的病,只好拜托表哥。当表哥向自己的母亲说出了姐的老年痴呆症的事实,姑母哭晕过去了,因为她无法接受自己的侄女这么年轻就得了这种病,就连之前一直很讨厌姐的表姐,也哭得死去活来,姑妈家沉浸在悲痛之中。
当姐让表哥向家里人说明的痴呆症的事实,这也说明姐的病情在恶化,30岁的年华在慢慢消逝。虽然她在我们面前装做很平静,但泪水是往心里流,为什么姐的人生会这么不幸······
记得那时姐的记忆已经变成模模糊糊了,就只记得他的名字,他依然不离不弃的陪在姐的身边,姐为了保留最后的自尊,选择了自杀,死的时候很平静,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我想也许在另一个世界姐会活得更好,因为在另一个世界她的记忆是满满的,没有空白,像姐那么在乎自尊的人,是无法忍受没有记忆的,她最后选择让记忆定格在那一刻,也不让自己的记忆变成一片空白。
第三篇:定格的记忆
定格的记忆
无意中翻出一本相册,见扉页上写着:“等到风景都看透,我们一起看细水长流。”心突然平静下来。一个人要经历多少事,才会静静地感受生活,感受一切。
于是翻开相册,回忆着那一张张照片。
第一张:
舅舅捧着奖杯,冲台下微笑,表情竟没有一丝骄傲和激动,眼神坚定执着,那自然的微笑长久地定格
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舅舅在34岁那年得到的,整整五年,他把全部心血都投到他的书上,他拼命地写,痴迷地写,朋友说他是个怪人,邻居说他是个病人,连外婆都说他是个疯孩子。可是他因他的作品而成功的那一刹那,脸上的平静似乎说明了一切。
也许成功就是彼岸花,承受了风雨,承受了打击,承受了花下的荆棘,我们才会更坦然地将它摘走。
第二张:
哥哥戴着口罩,站在校园里清净的林荫道上,用含笑的眼神望着我。
一场非典,让我们躁动的心学会了承受,学会了忍耐,也把我们长久以来丢失的东西找了回来。那些日子,哥哥被封在学校,没有恐慌,没有怨言,他以一个普通大学生的身份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并顺利考取了北航的博士。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能否守住心灵的一片静土,任狂风呼啸,雨雪交加,我们承受住任何事物的心能否仍旧一片艳阳高照?
也许承受是临危不惧的勇气,是体味生命的细致,是享受生活的睿智,但承受更是点点滴滴的平静,默默无闻的坦然,清新淡雅的精彩。
第三张:
我们四个相拥相依,脸上绽放着灿烂的微笑。
这是在宿舍里和舍友的合影。一年了,我们在这个小天地里一起欢呼雀跃,一起黯然神伤,一起奋力拼搏,也一起承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生活中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也不会让我们承受太多的磨难,并在一夜间成长,但在这流水般平静的日子里,我们相互承受压力,分担心事,学会成长。
一颗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中有一个天堂,很多次忍耐,懂得什么是坚强,很多次承受,知道什么是成长。
当风雨过后,我们会仰望天上游走的云朵;当洪水过后,我们会踩实脚下的泥土;当眼泪过后,我们会绽放嘴角的微笑;当生活过后,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也许这就是“承受”教给我们的东西,也是“承受”定格在那些照片上的记忆。
第四篇:权力≠领导力(深度好文)
权力≠领导力(深度好文)
问题: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答案:只需点击箭头上边的《全球顶尖思维》即可!
关注全球顶尖思维,阅读更多深度文章!这是一个头衔泛滥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规模扩大,出现了决策层与管理层脱节,制度层级过多等问题,于是以CEO、COO、CTO、CFO为代表的大批“首席”职位诞生了,大部分创业公司每人一个C-头衔即可开工了。到了90年代末,高逼格的C-头衔正好满足了大批企业家急于国际化、现代化视野的需求,但中国人喜欢的显然是“首席”的头衔,对职位背后功能的设计没什么兴趣。这不但导致各类C-头衔的分管工作暧昧不明,有些高管还会兼任CEO、COO等职位,仿佛有了一种大权在握的感觉。C-头衔风行过后,VP(Vice President, 副总裁)又成为职位新宠,让副总裁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好感觉。权力不是领导力,权力是领导力修炼的非必要条件之一头衔泛滥的现象导致满大街都是领导,但这种被赋予的头衔或职位,从根本上说是被给予的,而领导力是要通过动态过程修炼出来的,是不能被给予的。可见,从根本上,赋予了权力不等于有了领导力,权力不是领导力。那么权力与领导力的关系是什么呢?按照动态领导力的理论,领导者影响跟随者通常上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权力影响力,即领导者拥有利用公司资源或制度规范,对行为结果给予正面或负面激励的可能,这种可能的有效运用,可以作为外部激励因素,影响和改变跟随者行为方式,从而让跟随者逐步在内心认同这种行为,把外部激励逐步转化为内部激励。这样跟随者就由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可以自动自发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第二种是专业影响力,即领导者在专业上具有超越跟随者的巨大优势,是公司内的专家。这种能力可以在跟随者行为过程中,通过引导、指导、教导等方式,让跟随者产生信服和信任,同时还能保证行动结果的正确性,从而形成领导力。第三种是价值影响力,即领导者通过阐述自己的或公司的愿景、使命、目标,让跟随者信服并产生同样的使命感,从内心认同领导者的方向、理想、目标等,从而心甘情愿地跟随领导者。这三个层面都具有改变员工内心和行为的作用,前两种是由外而内的渐进改变,后一种则是由内而外的顿悟式改变。最后一种最难,但却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历史上伟大的领袖级人物,无一例外都是主要通过第三种方式建立其领导力的。他们自身有着坚定的信仰,愿意为其信仰付出一切。其实看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说的最多的也是信念、信仰、愿景等。公司的权力现状回到本文的初衷,权力不是领导力,但它也是一种建立领导力的条件,用好权力,可以有效帮助领导者提升领导力。然而权力的现状又是如何的呢?领导又是如何运用权力的呢?现状一:如今在公司里,每个公司都有制度,但并不是每个公司都在执行制度。不少公司,尤其是民营公司,所有的权力集中在董事长的手中。董事长的决定代替了制度规定。这种状况可谓比较普遍,其好处是制度约定不到的事情,可以有个快速决策方法。其弊端是公司大了,很多情况董事长其实并不了解,这种快速的决策往往带有主观偏见或受他人影响,导致决策错误,错误的决策进而大幅降低董事长的领导力;其次,董事长带头违反制度规定,使多数公司的制度都是废纸一堆,真正的决策程序都按潜规则来办。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汇报,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时机讲都成为了公司政治的精妙所在,大家整天想的就是尺度和分寸,实际的工作效率其实是相当低下的。这种状况也导致董事长领导力的下降。现状二:公司高管按理说有了漂亮的头衔,对应的权力应该也有了,但是其实不然。前文也讲了,头衔是有了,但职责却不明确,另外,权力更不明确。在很多公司里,即使是副总裁,也没有给表现好的员工发放奖金的权力,要想提拔谁,还必须做好各方面的铺垫工作,也还不一定能成功。可见,要想闭环结果激励员工,在公司里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反过来,要想处罚或开除一个员工,那就更难了。这种奖惩权力的缺失,导致“权力”这个改变员工行为并提升领导力的工具无法实现闭环。最方便好用的工具,却无法使用。真正的闭环作用淹没在公司政治、复杂的制度以及相互制约之中。现状三:有些公司做得相对比较好,授权体系比较明确。在授权范围内领导有了一定的奖惩权力。但也不排除决策错误,或得罪了某个皇亲国戚,从而被收回权力的可能。一旦被收回了权力或否定了其决策,其在公司里建立起来的领导力会迅速瓦解。以前看过一个台湾家族企业培养第二代接班人的故事,儿子决策错误,对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但老掌门人毅然支持儿子的决定,开掉了做得对的但未执行儿子决策的公司高管,为什么这样?因为老掌门人清楚地知道建立领导力对于接班人的重要性。如何用好有限的权力以上罗列了几个常见的权力体系的现状。这里要说的是,当今公司高管有了头衔,其实还必须审视一下自己到底有何种权力,这种权力的使用是否存在风险,必须考虑好如何使用权力。不能承诺的奖惩千万别乱承诺。对于实现动态领导力闭环,对结果的引导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公司高管在审视了自己的权限后,对于超出自己掌控范围的奖惩措施,千万不能乱承诺。因为一旦兑现不了,跟随者对领导者的信任度会大幅降低,动态领导力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承诺的奖惩顶着压力也必须兑现。在审视了自己的权限后,一旦承诺了奖惩,但最终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导致更高层领导介入,否定了你的决定。这时,必须想尽办法让你的上级支持你兑现承诺,因为这是建立高管信任度的重要事件,哪怕自己掏腰包,也要兑现承诺。不要得意忘形,滥用权力。对于在公司内得宠的高管,往往会放大自己的权力,认为自己能有效影响上级,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使用权力。但是切记权力的使用还必须符合社会价值或公司文化的基本判断,当你的权力使用违背了公司基本的价值体系,导致对下属或其他部门的不公平,那么迟早这种权力会被收回。而且要记住的是,滥用权力并不能真正提高领导力。使用非物质性的奖励措施。对于不能掌控的权力或权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非物质性的奖励措施,比如提供自己可控的培训交流学习机会,带下属参与更重要或更高层级的事情,扩大下属的工作范围给予其锻炼的机会等。这种非物质的措施如果有效对接下属的需求,其产生的信服和归属效果会更明显。管理好你的老板。在公司里,其实对于高管最重要的课题是管理好你的老板或你的上级。当你和上级建立了互信和默契时,你的工作会无形中减少很多障碍。这会确保公司高管能有效闭环领导力行为,快速提升领导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跟在老板身边的人成长快的原因之一。写给拥有绝对控制权的董事长不少自己创业并发展到一定规模的董事长都多少对企业发展不放心,总希望很多事情自己能知道,能审批,能掌控,结果把自己累的一身病,很多事情还处理不好。其实董事长们要想清楚权力不是领导力,权力解决不了企业发展的问题,只有拥有领导力才能确保企业可持续、有活力地发展,所以掌握权力不如掌握领导力,要让花高薪请来的高管发挥作用。首先要让他们成为你忠实的跟随者,再培养并提高他们的领导力,在这个前提下,再进一步授权,最终做到放心地把权力下放。重要的是把时间用在关注人上,关注公司领导层的培养,关注公司领导力的提升。
第五篇:2017年最佳励志文章(深度好文)
2017年最佳励志文章!(深度好文)
一位渔民告诉我,因触礁倾覆的船比被飓风掀翻的船要多。人生的许多关头,不在于抗风雨,而在于补漏洞。一位园丁告诉我,不是所有的花都适于肥沃的土壤。沙漠就是仙人掌的乐园。人生的许多成败,不在于环境的优劣,而在于你是否选对自己的位置。一位羊倌告诉我,他很快活,因为他可以与野花攀谈与林鸟对话,随白云飘荡草原起舞。人生的许多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一位厨师告诉我,鲜活的鱼没有挂糊油炸的,真正的好汤从不添加味精,而是慢慢熬成的原汁。人生的许多档次,不在于外在的包装,而在于内在的品质。一位山民告诉我,艳丽好看的蘑菇往往有毒,苦涩的野菜常常败火。人生的许多智慧,不在于观察,而在于分辨。一位炼工告诉我,铸钢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淬火”。把滚烫的火锭放到寒水里急骤降温。人生的许多辉煌,不在于狂热地宣泄,而在于冷静地凝结。一位拍客告诉我:他们去遥远的山寨采风,有人拍回的组照名曰《苦难岁月》,有人随后举办的个人摄影展唤作《世外桃源》。人生的许多苦乐,不在于你的处境,而在于你看境遇的角度。一位教师告诉我,他发现上课积极提问的学生比认真听讲的学生,到社会后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人生的许多境界,不在于跟随,而在于自我探求。一位画家告诉我,大师的作品常常“留白”,太满太挤容易使人失去想象的空间。人生的许多魅力,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对缺憾的回味。一位高僧告诉我,如来并不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拜佛不如拜自己。人生的许多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