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学概论简答论述-师傅[推荐]
法学概论简答论述 简答
1、法律的渊源主要有哪几种: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3、法律的本质:
4、法律的基本特征:
5、奴隶制法律具有的特点:
6、奴隶制法律和封建制法律的共同点:
7、资产阶级法律具有的特点:
8、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9、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10、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11、违法构成的要件包括:
12、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13、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14、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5、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6、为什么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17、简述我国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19、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20、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大致可以概括为:
21、根据宪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区行使下列自治权:
22、两审终审的意义和目的?
23、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24、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25、法人设立的条件:
26、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27、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
28、代理的法律特征:
29、所有权的法律特征: 30、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31、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
32、继承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33、我国继承法所确定的处理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有:
34、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35、犯罪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
36、成立紧急避险性能具备的条件:
37、犯罪预备犯必须具备的要件是:
38、犯罪未遂必须具备的要件是
39、构成共同犯罪的要件: 40、犯罪集团所具有的特征是:
41、刑罚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强制方法的特征:
42、依刑法规定,适用减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43、依刑法规定,适用假释应符合的条件:
44、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内容:
45、公、检、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采取强制措施的意义在于:
46、提起公诉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47、简述民事诉讼法中的辩论原则:
48、简述民事诉讼法中的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49、先予执行应符合的范围:
50、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应符合的条件:
51、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52、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合法性审查原则:
53、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不适用调解原则:
54、简述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的不同 论述
1、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表现在哪些原则上(普平两节无受利):
4、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5、怎样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
6、宪法实施的保障
法学概论简答
1、法律的渊源主要有哪几种:
A制定法。B判例法。C习惯法。D引证法。E宗教法。F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A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都是随着私有制阶级性的出现而出现。B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C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D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E从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法律的本质:
A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B法律中蕴含的统治阶级意志,是集中了的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集团、个别成员的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中每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
C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D国家意志的内容如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4、法律的基本特征:
A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法律的性质)。B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产生方式)。由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C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实现力量)。D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E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5、奴隶制法律具有的特点:
A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B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C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D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6、奴隶制法律和封建制法律的共同点: A都以私有制为基础,体现少数人的意志。B维护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C都是野蛮、残酷的法律。
D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始社会痕迹。
7、资产阶级法律具有的特点: A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确认契约自由。
C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确认法制原则。
8、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
A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道德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B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法律所禁止一定是道德所谴责,道德所谴责,不都是法律所明文禁止的。
C实施方法不同。法律依靠强制力,道德依靠社会舆论及人们内心信念。D表现形式不同。法律通过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道德没有固定形式。
E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道德体系是多元的,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9、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A消灭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确认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明确规定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2)确认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为实现这一分配形式规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办法。3)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4)保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使之不受任何人的侵犯。5)运用各种经济法规,加强和改进生产管理。
6)运用各种涉外经济法规,加速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
7)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巩固和推广改革的成果,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0、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A从实际出发。
1)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一般原理。2)能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提出和解决立法工作中的种种问题。3)需要进行大量的、切实的调查研究,弄清我国的具体国情。4)应该认真研究我国历史和外国的一切对我国立法工作有用的东西。5)要恰如其分地掌握法律制定的时机,及时开呢法律的立、改、废的活动。
B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C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二级简答)
在制定法律时必须坚持原则性,否则,立法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原则性是主要的、决定性的,灵活性是原则性的体现。
坚持原则性,首先就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等原则,同时也要坚持立法的法定程序。
社会主义法律的灵活性包含两个要点:1)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对某一项原则规定,要考虑到实现的步骤和方式方法的多样性。2)既要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D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就不能轻率地予以变更。
保持法律的连续性,指被取代的那个法律与新法律之间的承接关系。
11、违法构成的要件包括:
A违法的客体,即违法行为所损害的而为法律所保护的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B违法的客观要件,即构成违法所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其中包括违法行为、违法的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C违法的主体,即实施违法行为并要对其承担法律责任的人。
D违法的主观要性,即实施违法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12、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指轻罪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有如下的特点: A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
B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C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
13、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简答):
A从社会主义法制的产生来看,它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产生而产生的。
B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C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方向来看,同样不能离开民主。
(二)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A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系统地、明确地、具体地记载和固定下来,以确认民主。
B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向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指明,怎样做是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样做是违反民主要求的,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C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捍卫民主。
14、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A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B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C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
15、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1)从人民代表大会的构成看,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从其拥有权力来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代表人民全权先例权力的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16、为什么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A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
B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C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严重存在,单靠一个民族的力量是办不到的,只有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才有可能实现。
D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只有巩固祖国的统一,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17、简述我国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A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民族不论大或小,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2)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坚决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
B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互助的基础和前提。
C实行民族平等,首先必须实行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还必须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平等。D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1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A凡是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实行区域自治。
B建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该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负责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D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其他各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E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自治权。F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我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其自治机关是受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关。
19、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A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B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C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D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E依法纳税。
20、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大致可以概括为:
A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B立法权。C监督权。D任免权。E对外事工作和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如决定全国或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F荣典权。如发勋章。G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21、根据宪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区行使下列自治权:
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B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繁荣民族文化。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有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22、两审终审的意义和目的?
两审终审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其意义在于,实行两审终审制度是为了及时纠正第一审判决和裁定的错误,使法律得到正确的适用,以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不致因审级过多而增加当事人的讼累和使案件久拖不决。
23、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A法定原则。即要有明文规定,要在其职权范围内,行政处罚法规定外的单位不能处罚,行政机关进行处罚时要守法等。
B公正、公开原则。
C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如当事人有知情权等。E监督制约原则。
24、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A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简称平等原则)。B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C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D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E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25、法人设立的条件:
A法人必须依法成立。B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C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D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6、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即公民或法人)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A行为人有意识地为发生特定民事法律后果(或效力)而为的行为。
B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即凡无意思表示,即无民事法律行为。C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它还是一种合法行为。
27、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 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B意思表示真实。
C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8、代理的法律特征: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其法律特征为
A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律行为。
B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C代理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29、所有权的法律特征:
A它是一种绝对权。权利主体实现自己的权利,并不需要他人的职权作为的配合。B它是一种对世权。义务主体是除所有人以外的任何人。C它是一种排他权。
D它是一种完全的无期限的物权。30、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A知识产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
B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凡未经权利享有人的许可,又无法律上的依据,任何人均不得使用他人的著作、专利和商标以谋取利益。
C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D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
31、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
A行为的违法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行为不违法,即无民事责任可言。B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事实包括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C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D行为人有过错。所谓行为人的过错,即行为人为不法行为时存在故意或过失。
32、继承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A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B继承权是一种物权取得权。是一种绝对权。
C继承权在继承开始前,只是一种期待权,在继承开始后,才成为一种既得权。
33、我国继承法所确定的处理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有:
A男女平等原则。B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C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D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E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34、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A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律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法律无明文规定者不受罚。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C罪刑相当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5、犯罪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
A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单纯的思想活动不能构成犯罪。这一特征是犯罪的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B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违法行为多种多样,并非都是犯罪,只有触犯刑法的行为才是犯罪。C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36、成立紧急避险性能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B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C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D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37、犯罪预备犯必须具备的要件是:
A行为人已经进行犯罪预备,即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或者制造条件。B行为人在犯罪预备阶段停滞下来,尚未着手实施犯罪。
C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而未着手实施犯罪,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8、犯罪未遂必须具备的要件是
A已经着手实施犯罪。B犯罪未能得逞。如杀人未死。C犯罪没有得逞。如有人干涉等。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9、构成共同犯罪的要件:
A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在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B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即都是指向同一犯罪目标。C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40、犯罪集团所具有的特征是: A人数较多,至少有三人。
B常纠集在一起进行一种或数种严重的犯罪活动,不是偶尔进行犯罪活动之后就散伙。C重要的成员固定或者基本固定,有明显的首要分子。D都是有预谋地实施犯罪。
E不论作案作数多少,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所具有的危险性都很严重。
41、刑罚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强制方法的特征:
A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刑罚的强制性的严厉程度,是其他任何强制方法所不及的。B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不包括违法犯罪分子。C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42、依刑法规定,适用减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A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没有死刑)而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
B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C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43、依刑法规定,适用假释应符合的条件:
A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了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B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C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D对累犯以及其他因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44、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内容:
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属实,依法是否受刑罚制裁,以及情节轻重、定罪量刑是否恰当、有关机关对他们采取的追诉措施是否合法等问题,都有进行申辩和解释的权利。
B公诉案件、自诉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就有权委托辩护人。在审判阶级,被告人除了可以自行辩护外,还有权委托律师、自己的近亲属或监护人、人民团体或被告人所在单位的或者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公民出庭为辩护。
C所谓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应当允许并且认真听取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所发表的辩护意见,不得侵犯或者剥夺被告人的辩护权利。
D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案件,如被告人未委托辩护人,可由法他指定。
45、公、检、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采取强制措施的意义在于: A防止他们逃避侦查和审判。
B防止他们串供,毁灭和伪造证据,转移赃物,阻挠侦查和审判的顺利进行。C防止他们行凶报复,重新犯罪,继续危害社会。D防止他们畏罪自杀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E对其他犯罪分子或者准备进行犯罪的分子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有利于减少犯罪和保障社会安定。
46、提起公诉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A犯罪事实已经查清。B证据确实、充分。C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7、简述民事诉讼法中的辩论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在审判程序的全过程中,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民事诉讼当事人双方有权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相互进行反驳和答辩,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保障双方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辩论权利,并且不得以未经双方当事人辩论的事实和证据作为判决的依据。当事人辩论的内容,既可以是案件的实体问题,也可以是程序的问题。录事人在诉讼中对案件进行充分的辩论,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也是人民法院弄清事实,分清是非,正确审理案件的重要保证。辩论的形式,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48、简述民事诉讼法中的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A这一原则是指,对于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可能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B该原则的限制表现在:社会支持起诉的,只限于侵权案件和追索抚养费等案件;支持起诉者不包括公民个人。支持起诉的行为只能在受害人未起诉时进行。支持起诉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应与案件无利害关系。C受损害人究竟是否起诉,仍应由其自行决定。
49、先予执行应符合的范围:
A追它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案件。B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
C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
50、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应符合的条件: A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B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者生产经营。C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
51、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A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由法律加以具体规定。人民法院只能主管法律规定由其主管的那一部分行政案件,法律未规定由其主管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不能受理。
B行政案件的涉及面广,种类很多,既不可能也不应当都由人民法院解决,因而需要实行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由法律具体地规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
C凡是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主管的行政案件,只要依法提起诉讼,就必须由人民法院管辖。
52、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合法性审查原则:
A合法性审查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恰当、合理,人民法院一般不予评判。
B是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区分行政权和司法权的需要。确定具体行为是否恰当和合理,是属于行政权的范围。行为是否恰当,主要应由行政复议处理。
C除非是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53、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不适用调解原则:
A不适用调解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应采用调解的办法,以双方当事人互相让步的方式结案。
B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执法行为。对于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如果可以通过调解方式结案,就会削弱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也会妨碍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C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损害赔偿诉讼可以调解,妈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单独就行政损害赔偿问题提起诉讼的可以对赔偿数额和方式进行调解,以有利于迅速结案。
54、简述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的不同: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均不相同。在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主要由控诉一方承担。在民事诉讼中,由主张权利的当事人承担。而在行政诉讼中,则主要由被告即行政机关一方负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之所以应由被告一方负举证责任,是由行政诉讼的性质决定的。行政诉讼法中还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论述
1、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党和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全体人民的关系、党与国家的关系。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A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党的政策决定法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向。社会主义法律正是根据党的政策制定的,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具体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体现人民利益的,应该通过法定程序和法律形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法律要是离开党的政策的指导就会走偏方向的。B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
1)由于法律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这就便于人民群众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了解、遵守和执行党的政策。2)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是各种组织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3)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属性,还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C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简答)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二者的区别在于:
1)党的政策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的体现;法律是国家意志即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2)党的政策由党组织提出和制定;法律则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党的政策更多地带有一般的号召性和原则的指导性;而法律的规定则比较明确、具体和详尽。4)党的政策仅对党组织和党员有约束力,而不具有国家的强制性。
5)党的政策的内容极为广泛,不是所有党的政策都有必要通过国家制定为法律,使人人遵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适宜我国的国体和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具有如下的优越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1)人民代表来自人民,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联系。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他事业的管理,有权向政府提出质询、批评和建议。
2)人民代表本身也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办事,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做人民真正的公仆。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
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由它作出决定,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均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它的监督。即"议行合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凡属全国性的,都由中央决定。凡属地方性的问题,应由地方处理。这样既能保证中央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政权机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3、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表现在哪些原则上(普平两节无受利):
A选举的普遍性。凡年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B选举的平等性。包括两重含义:一是说每个选民在选举时和其他选民有同等的投票权。二是说所有的选民都在同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
C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采用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选出。
D无记名投票。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E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F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对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分。
4、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A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说公民享有的权利的范围是广泛的;其次,是说享有权利的人即权利主体也是广泛的。B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我国宪法不仅赋予公民以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而且这睦权利和自由是有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的,因而是真实的。例如宪法中就规定了公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国家还制定了选举法,对其作出个体规定,来保证其实现。C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简答)
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的统一。其次,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相辅相成关系。D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平等地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对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
5、怎样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
A世界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
首先,自由作为一种权利,要受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例如,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选举采取直接与间接并用的原则,都与我国现阶级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其次,自由不仅受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而且还要受法律的限制。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既然是社会的人,他的行为就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人和社会,这就需要为人们的活动设定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法律。
B我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规定表明,在我国公民行使自己和权利要受法律的限制,这种限制是为了防止自由和权利的滥用。防止其他人利益受损,这是十分必要的。
C宪法在赋予公民广泛的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
这是国家向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每个公民都应树立责任感,自觉履行义务,这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6、宪法实施的保障 A宪法自身的保障。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人民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总纲中还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相低触等等。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3)规定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开成一个自上而下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合宪性审查的严密体系,使所有的规范性文件都不致违反宪法,从而保障宪法在国家机关的活动中得到贯彻实施。B普通法律的保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但其规定多属原则性,需要要有普通法律将其具体化。为了确保这些原则规定的实施,国家必须依照宪法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选举法和组织法,又如,宪法规定,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如国家不做具体规定,那么宪法的规定将形同虚设。C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
在保证宪法的实施中,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负有遵守宪法和保证宪法实施的直接责任。
第二篇:法学概论(简答)
学习中心:
院校学号:
姓名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法律原则的功能(1)对法律创制的作用:
①法的原则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倾向。
②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③法律原则对法制改革具有指导作用。
(2)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作用: ①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作用。
②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③限定自由裁量权的合理作用。
2、简述行政复议的特征
(1)行政复议以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为前提。(2)行政复议权只能由法定机关行使。
(3)行政复议的审查对象是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同时附带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
3、简述犯罪构成的意义
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对刑事司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犯罪构成为区分罪与非罪提供了法律标准。犯罪构成为区分一罪与数罪提供了法律依据。犯罪构成为区分重罪与轻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4、简述民事代理的种类
民事代理一般可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三类。1.委托代理
委托授权为不要式行为。书面的委托形式是授权委托书。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2.法定代理
《民法通则》第十四条、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3.指定代理
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有权机关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为指定代理。在没有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或者有权机关可以依法为不能亲自处理自己事务的人指定代理人。在指定代理中,依法被指定为代理人的,如无特殊原因不得拒绝担任。代理人享有的代理权由人民法院或者指定机关指定。
课程名称:
法学概论
第三篇:《传播学概论》简答论述名词解释
简述题:1.信息的特征?答: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性,6替代性。2.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 假说,这些假说都是什么?答:《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 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间,改变了原来投 票意向的人只占8%,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 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因素。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 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 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2 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 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4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3.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 答: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前者是哲学思辨的,后者是科学实证的。具 体地说,批判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和,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 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传统学派采用的是实证方法,以“科学性”见长。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 制实验等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 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4.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5.报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强;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 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和查阅。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 任由读者决定。短处:1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如电子传媒,因而新闻的时效性逊于广播电视2传播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 节目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节目来的新切3读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传播学虽然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新闻学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历史-理论;传播学的 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2研究方法上各 有不同(新闻学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 的全过程)传播学和新闻学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新闻学的继承与发展和传播学的引入与探坟 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7.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信息”的科学概念是由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消除或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从 而获得确知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而讯息(或消息)则是信息的物质载体,用以负载信息的传 递和交流。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中的一个主要成员。新闻源于 信息,而又终于信息;新闻的特点:1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2新闻要求具有完整,连续的总体性3 新闻信息要求公开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大传播”的信息4新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8.确定样本大小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答: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9.简要评价一下拉斯韦尔的“5W”理论。
答: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由于这一模式各个五一节的第一个英语字母都是W,故称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这一模式的贡献:它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什么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 出了具体的环节(或要素),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 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 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即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10.语言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根据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的研究,从语义学角度来看,语言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三种:1语言是静态的,而客观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而客观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绎的,“抽绎” 是指经过选择和舍弃而从中引出头绪来
11.大众传播的受众有什么特点
答:1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因而决定了它拥有人数众多的受众,而且受众 成员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而不限于某个狭小的范围
2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复杂的,异质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他们表现出年龄,文化程 度,民族,职业,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3分散性,大众传播要通过媒介工具进行信息传递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与大众传播没有直接的接触,不能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受众与传播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而且,受众分散各处,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互不联系,处于分隔状态。
4隐匿性,大众传播机构对受众成员既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即使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一些主 要特征和愿望要求,也难以确知受从成员的个人情况。从这个角度看,广大受众处于隐匿的状态。
1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即指外部信 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2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指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上的变化3行为层面上的效果,即认知和心理,态度所发生的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也有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13.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从主观条件看,人类认识能力有了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都为之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 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高度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是:传 播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和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 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总之,可能与需要相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14.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 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 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 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 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 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 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 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编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 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简明,易懂。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19.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答: 1.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2.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 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 受到观众青睐。20.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2.选 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 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可获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 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 的最大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 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 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 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 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 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 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 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 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23.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著名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 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 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 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 ”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 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论述题:
1.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 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 传播的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 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 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 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2.控制论模式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 “反馈”机制。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 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1.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2.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钱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3.“知识沟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答:“知识沟”理论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这一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 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 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4.概述“议程功能设臵”假说?
答: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 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 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 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臵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 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⑵“议程设臵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 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⑶“议程设臵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 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议程设臵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⑴“议程设臵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臵功能”作用 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臵”的不同特点。(填空)如报纸的“议程设臵”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 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臵”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臵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5.概述传播的五个层次?
答:人类传播主要有五个传播层次或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自我传播是指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身传播,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 传播的层次。组织传播的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播三种大众传播是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特点:1它需要借助特 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2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牟,受 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有限的,滞后的4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词解释
1.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用于)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生的依据。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3.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5.模式: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基本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的模式),数学模式
6.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总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同时,受众还是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7.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手段,工具等。在传播学中,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媒介包括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传播的工具(如报刊)。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又出现了网络这新一媒介。8.“两面提示”:在提示自已一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9.“把关”:传播学奠基人卢因有关群体传播的研究中提出,指在信息的流通与循环网络中,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抑制与疏导的环节。通俗地讲,是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凡有这种把关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
10.“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1.符号:一般含义是指字母,电码,话语,文字,数学和化学符号等东西;符号的定义是:一切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表示该事物的意义的东西。符号活动为人类所独有。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指说性”,即符号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指说事物的标志。换言之,是以特定的符号形式反映事物的概念和意义。符号的抽象能力远胜于信号。
12.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向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及其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一概念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2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3.大众传播功能失调: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与“功能”相对的“功能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不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在大众传播中,在一定条件下,如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滥用时,某些传播功能会受到损害而产生消极的负面后果,这就是传播的功能失调。(功能和功能失调,显功能和隐功能,是两组不同的概念,前者着重表明它们对社会体系有利还是不利,后者则强调它们能否被社会成员所认识和是否社会成员所期望的。)
14.传播:含义较广,如交流,沟通,通讯,交际,交往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们建立共同的意识”。在传播学中被定义为: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15.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内容分析的种类可归纳为:实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析。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类。16.社会责任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和完善。它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即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应自觉的进行“自律”
17.休眠效果:即“睡眠者效果”,这是由霍夫兰提出的用来解释可信性效果变化的一个概念。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感不同,其说明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完全地发挥出来。这种现象表明,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明力不能马上得以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第四篇:简答论述
三、考核方式
结合自考学生的特点和学科自身的特点,学习过程评价部分考核采用作业的形式。作业的内容紧密结合教材,覆盖了大纲要求的考点,题型以简答题为主,共计50道,每道题2分。具体作业内容如下:
第一章 企业管理概论
1. 根据企业财产构成和所负法律责任,企业可划分为几种类型?并请简要描述。2. 请简述管理的四大职能。
3. 请简述管理理论演变的大体过程。
4. 请简述网络时代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
1. 请简述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过程。
2. 请简述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3. 请简述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4. 请简述制订战略的主要环节。5. 请简述竞争战略的基本类型。第三章 客户关系管理
1.请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2.请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流程。3.请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架构。4.请简述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步骤。第四章 企业组织管理
1.请简述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
2.请列举五种以上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并简要描述。
3.请简要描述网络时代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特点。
4.请简述企业再造的含义及特点。5.请简述学习型组织的含义及特征。第五章 市场营销管理 1.请简述市场营销过程。
2.请简述市场营销组合策略“4ps”。3.请简述网络营销的内容和层次。4.请简述网络营销站点的规划内容。5.请简述网络广告的特点和类型 第六章 企业运作管理
1.请简述运作管理经历的三个基本阶段。2.请简述准时生产的概念。3.请简述敏捷制造的概念。4.请简述虚拟企业的概念。第七章 企业财务管理
1.从财务管理环节的角度简述财务管理的方法。2.请简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3.请简述网络时代财务管理内容的变革。4.请简述网络财务的内涵。第八章 人力资源管理
1.请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2.请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程序。3.请简述工作分析的概念及作用。4.请简述企业员工招聘与选用程序。5.请简述绩效管理的概念及特点。第九章 企业知识管理
1.请简述知识管理的概念。2.请简述知识管理的内容。3.请简述知识管理策略的类型。
4.请简述在选择企业知识管理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
5.请简述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第十章 供应链管理
1.请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请简述供应链环境下生产协调控制包括的内容。
3.请简述物流管理的含义。4.请简述准时采购的含义。第十一章 企业文化管理 1.请简述企业文化的概念。
2.请简述企业文化的层次及其关系。3.请简述企业文化的作用。4.请简述企业文化管理的内容。5.请简述网络时代企业文化的发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36.企业在网络时代面对的挑战有哪些?2011年1月 36.请描述企业的概念及其特点。2009年1月 36.请简述企业宏观环境的构成。2008年10月 37.组织职能包括哪些内容?2007年10月
36.网络时代企业环境发生了哪些重大变革?2007年1月
36.简述网络时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2006年1月 36.简述网络时代企业管理内容的创新。2005年10月 44.简述在网络时代企业管理内容的创新。2005年1月 38.简述网络时代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特点。2004年10月
36.简述网络时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机遇2003年10月 41.请列举管理的含义。浙江省2004年1月
37.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2011年10月
39.谈谈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表现出的弊端。2011年1月 36.简答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2010年1月 38.简述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2010年1月
37.简述网络型组织的基本类型和优点。2009年10月 38.请简述企业再造的含义及特点。2009年1月 36.简述五项修炼的基本内容。2008年1月 38.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2007年10月
38.简述学习型组织的含义及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方法。2007年1月
38.简述企业再造的特点。2006年1月 38.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2005年10月
38.简述网络广告的发布方式。2011年10月 37.简述目标营销的过程。2010年10月 38.请简述网络广告的类型。2008年10月
37.传统市场调查和网络市场调查有何区别?2006年10月
43.列举企业可以采用的分销战略。2005年1月 39.企业为何要采取多品牌策略?2004年10月 42.列举产业市场购买行为特点。浙江省2004年1月
39.简答网络时代财务管理的观念。2011年10月 39.简答融资应考虑的因素。2008年10月
39.简述企业实施网络财务所要解决的问题。2008年1月
36.简述网络财务的安全问题及对策。2006年10月 39.简述网络时代财务管理的内容。2006年1月 41.列举网络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发生重大变革的两个方面。2005年1月
39.简述网络财务的特点2003年10月
43.请列举网络财务所依托的技术基础。浙江省2004年1月
40.简答知识管理的内容。2011年10月 40.简述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2011年1月
40.简述知识管理的编码策略的含义及特点。2010年10月
40.企业在构建基于学习的知识网络时,内部学习的主导方式和外部学习的主要方式各是什么?2009年10月 40.简答知识的类型。2008年10月
40.什么是知识管理的个人化策略,它有什么特点?2008年1月
40.什么是知识管理?其螺旋循环包含哪几种程序?2007年10月
40.简述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特点。2007年1月
39.选择企业知识管理策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006年10月
42.列举出知识管理策略的类型。2005年1月
37.什么是知识管理的编码策略,其特点是什么?2004年10月
44.什么是知识管理?为什么说知识管理是一个螺旋循环的过程?浙江省2004年1月
41.简答企业文化的层次。2011年10月
38.简述企业文化有哪几部分构成?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2008年1月
41.简述企业文化的产生背景。2007年10月 40.简述企业文化的构成。2006年1月
40.企业文化管理有哪几方面的内容?2005年10月 36.网络时代企业文化的发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004年10月
38.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流程。2011年1月 36.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技术。2010年10月 37.客户关系管理具有哪些特点?2010年1月
36.简述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步骤。2009年10月 37.影响客户终身价值的因素包括哪些?2009年1月 37.请列举出企业与客户互动的渠道。2008年10月 38.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组成。2006年10月
37.简述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的基本活动。2006年1月37.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背景。2005年10月 40.如何理解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层是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2004年10月
41.简述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2011年1月
41.简述供应链管理的意义。2010年10月
41.简答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2010年1月
41.简述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特点和策略。2009年10月
41.简答供应链管理的“7R”原则。2009年1月 41.简答准时采购的基本思想。2008年10月 40.简述准时采购策略。2006年10月
39.简述双赢关系模式的概念。2005年10月
38.简述网络时代对企业运作管理提出的新要求。2010年10月
39.简答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2010年1月
38.简述实施JIT生产模式的要点。2009年10月 39.简答JIT生产可以被消除的浪费。2009年1月 39.虚拟企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007年10月 46.简述敏捷制造的概念。2005年1月
38.简述虚拟企业的主要形式2003年10月 45.简述虚拟企业的概念。浙江省2004年1月
39.简述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2010年10月
40.简答绩效管理的特点。2010年1月
39.简述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分析的作用和流程。2009年10月
40.简答网上培训的原则。2009年1月 37.简述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2008年1月。
39.简述人力资源网络化的动因及其监督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2007年1月
45.工作扩展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2005年1月 46.简述网上培训的原因。浙江省2004年1月
40.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的动因2003年10月
36.简述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2011年10月 37.简述核心能力的特征。2011年1月
36.请你从产业假设、战略重点、顾客、资产与能力、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五个战略维度,用表格方式比较价值创新战略逻辑和传统战略逻辑的差异。2007年10月 37.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整个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哪些主要步骤?2007年1月
41.简述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2004年10月 37.简述企业核心能力的特点2003年10月
四、论述题(本大题10分)
42.请阐述企业在网络时代会面对哪些机遇与挑战?2010年1月
42.论述网络时代企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2009年10月 42.论述企业的产业环境分析。2010年10月 42.阐述总成本领先战略的优势。2011年1月 41.论述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条件。2008年1月 47.论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2005年1月。47.论述客户关系管理的价值链思想是什么?浙江省
2004年1月
42.请阐述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2009年1月 41.论述企业再造的含义和特点。2006年10月 48.论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意义2005年1月。
42.论述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趋势及特点。2004年10月
41.结合实际论述网络型组织的特征与优点。2003年10月
48.评述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浙江省2004年1月
42.论述网络财务的特点。2008年10月
42.试论述网络财务的安全问题及对策。2007年10月 42.论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2011年10月
41.怎样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包括哪几个要点?2005年10月
41.试述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及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意义。2007年1月
41.论述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和采购管理的特点。2006年1月
五、案例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生产43.海尔的JIT策略2011年10月
(1)结合案例,谈谈海尔JIT策略包含哪些部分?(10分)(2)结合案例,谈谈准时生产的含义。(10分)
营销43.可口可乐的“火炬在线传递活动” 2011年1月 问题:(1)结合案例,谈谈网络营销的特点。(10分)(2)结合案例,谈谈网络营销活动所包括的内容。(10分)综合43.美报称美从中国组装获益最大,中国仅获漂亮数字2010年10月
(1)在华的外国制造企业的营销战略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没有从中得到更大利益?(2)从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和企业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制造”的出路。
供应链43.沃尔玛公司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2010年1月
(1)结合案例,谈谈沃尔玛在供应链信息化管理方面有哪些措施?(10分)
(2)结合案例,谈谈供应链的含义。(10分)
战略43.海尔、TCL谁能走的更远2009年10月 根据以上资料,结合课程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海尔和TCL的国际化战略有什么不同?目前困难是什么?
(2)从企业核心能力和市场营销角度简单分析海尔和TCL的经营战略。
营销43.宜家家具集团2009年1月(1)结合案例,谈谈宜家创始人Kamprad的经营理念。(10分)
(2)结合案例,谈谈市场营销过程。(10分)
客户关系43.中国平安客户关系系统(CRM)2008年10
月 问题:(1)结合案例,谈谈中国平安的CRM服务体系。(10分)
(2)结合案例,谈谈客户关系管理基本流程包含的阶段。(10分)
综合42.不走寻常路的美特斯邦威2008年1月 问题:(1)结合美特斯邦威的案例,谈谈对虚拟企业概念和优势的理解。(8分)
(2)结合美特斯邦威的案例,谈谈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支持。(7分)
(3)如果你是美特斯邦威最高决策者,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决策是什么,并简单说明理由。(5分)
供应链43.(1)结合利丰集团供应链管理案例,谈谈你对供应链管理含义的理解。(10分)2007年10月
(2)在本案例中,供应链管理对于利丰集团而言有何重要意义?(10分)营销42.问题:(1)结合本案例谈谈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策略的冲击。(10分)2007年1月
(2)结合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请您谈谈亚马逊价格试验失败的原因。(10分)人力资源42.问题:(1)三星奥克斯采用的是什么竞争战略?并说明这种战略的优缺点。(10分)2006年10月
(2)结合案例,谈谈对三星奥克斯公司的激励方法的评价。(6分)
(3)结合案例,你认为三星奥克斯下一步的策略是什么。(4分)人力资源42.(1)结合案例,谈谈对传统招聘的看法。(4分)2006年1月
(2)针对案例,分析网上招聘的优点。(6分)
(3)结合案例,谈谈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步骤和人力资源的甄选过程。(10分)战略42.问题:(1)结合Google的案例,谈谈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解。(8分)2005年10月(2)结合Google的案例,谈谈对价值创新战略的理解。(6分)
(3)结合Google的案例,谈谈对网络品牌的理解。(6分)
供应链49.请结合以上案例,回答下面三个问题:2005年1月
(1)结合案例,谈谈如何理解第三方物流的作用。(2)从通用汽车公司的运输业务外包模式看,请
问:业务外包为什么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从通用公司的运输外包业务获得启发,你认为业务外包策略有哪些作用?
供应链43.问题:1.结合沃尔玛公司的案例,谈谈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的理解。(12分)2004年10月2.结合沃尔玛公司的案例,谈谈供应链管理环
境下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5分)
3.沃尔玛采取的是哪一种供应商管理的关系模式。(3分)
客户关系42.问题:(1)结合案例分析直销的优势。2003年10月
(2)结合戴尔公司实际,讨论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3)戴尔公司是如何实施供应链管理的?
(4)戴尔公司进行网上直销时,可以采取哪几种网络广告的发布方式?
供应链49.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浙江省2004年1月请结合戴尔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成为何种竞争?
(2)从戴尔公司的案例中,如何理解在全球化浪潮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
(3)供应链管理在戴尔公司案例中的含义是什么?
第五篇:简答和论述
简答和论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论述)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社会主义基本道德的本质要求
四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整体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简答)
1、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有利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3、有利于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凝聚力量
4、有利于鼓舞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昂扬斗志
5、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简答)
1、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进步事业做贡献
道德和法律是人的行为规范(关系)
道德:靠社会舆论教育力量起作用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物质力量起作用
关系:相互结合统一
法律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利保证 道德是执行法律的基础
什么是理想信念(简答)
理想:人们实践中具有实现可能性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成合金,与人格密切相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论述)
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长期革命斗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4、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学生确立理想信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简答)
1、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结合
2、个人理想和社会信念结合
3、学会对不同理想信念进行辨别选择
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为什么睡追求理想必须艰苦奋斗?)(简答)
1、理想的追求和实现是长期艰苦奋斗过程
2、艰苦奋斗过程是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的过程
3、艰苦奋斗不是孤立的自我奋斗而是相互配合共同奋斗过程
因此追求理想是集中群众事业当代大学生把个人与社会理想统一积极投身于建设特色神会主义事业中在奋斗中把理想变现实
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论述)
1、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
2、争取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误区(1、以理想否定现实
2、以现实否定理想)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关系,结合当代大学生个人理想谈如何实现个人与社会理想统一(论述)
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不能违背实现往往以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为基础
当代大学生应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在奋斗中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
什么是爱国主义(简答)
对祖国深厚感情。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重大政治原则。鼓舞凝聚各民族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历史作用
鼓舞人民团结奋斗 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谱写壮丽人生
新时期爱国主义基本特征(简答)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统一
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员领导的统一
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统一
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统一
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
如何实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简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关系)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不但没消亡法尔在一定范围内更凸陷出来
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坚持自己主权和利益才能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推动国家
经济发展摆脱落后与依附境遇
3、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第一位
如何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1、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拥有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
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反对民族分裂
3、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逐步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作用)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吃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为什么要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简答)
1、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
2、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3、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有力武器
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材质的大学生终身尊奉和践行
为色和那么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意义)(简答)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 有助人生价值的实现 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如何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简答)
1、对于顺境不能得意忘形而应自制自励使自身活动保持良好的度
2、对于逆境不能自暴自弃而应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简答)
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满足 自我价值: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关系:及区别又联系
一方面人生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一面人生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简答)
1、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2、自觉提高自我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3、进行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如何保证身心健康(简答)
1、树立正确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2、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3、学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试方法
4、注重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述)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制约)一方面社会条件决定个人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
1、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
2、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充实自我
3、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道德的本质和起源的科学解释(论述)本质:认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1、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起源:
1、劳动—第一个历史前提
劳动
2、社会关系的形成—到的产生的客观条件
社会关系
3、自我意识形成发展—到的产生主观条件
自我意识
道德的主要功能和社会作用(简答)主要功能:调节功能认识功能
社会作用:
1、道德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发展
2、道德影响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
4、道德是保证人们正常生活交往
5、道德是保护或破坏一定阶段的政治统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简答)
1、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积极作用
3、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
4、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基本经济制度基础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市场经济优势发挥发展完善提供价值导向保证健康发展
用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论述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关系)(论述)
1、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2、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
3、法制:以法律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德治:以道德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道德绝悟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只有把法治德治两者结合使“依法治国”不断完善“以德治国” 深入人心才能使人们不是去正确目标并有正确行为规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简答)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 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 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 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 德行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已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简答)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我国政治制度是人民大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是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本质为人民服务
3、为人民服务是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统一。先进性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道德宣传朝向共产主义道德最高境界/广泛性: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广泛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客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基本
先进/广泛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及其基本内涵(简答)
1、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辩证统一
2、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
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原点(论述)
1、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现代社会一个人是否具备诚实守信品质关系到一生前途和发展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依靠道德力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能节省成本符合市场经济追求效益最大化原则
3、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实守信是人与人正常交往沟通的道德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简答)
热爱祖国为荣 害祖国为耻 服务人民 背离人民 崇尚科学 愚昧无知 辛勤劳动 好逸恶劳 团结互助 损人利己 诚实守信 见利忘义 遵纪守法 违法乱纪 艰苦奋斗 骄奢淫逸
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答)重视荣辱 树立荣辱意识 明荣辨耻 掌握科学内涵 趋荣避耻 贵在践行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意义(简答)公民的基本权利 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意义: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
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公民道德要求
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
公共秩序对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简答)
1、-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社会生活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人们社会生产活动顺利进行。是经济社会将抗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为人们创造和谐人际关系氛围和舒适生活环境。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体现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提高。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重要标志
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简答)
1、是维护社会公共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2、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最基本要求
3、是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总之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简答)
1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要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
2、是形成良好社会动的风貌重要手段
3、是提高从业素质重要途径
4、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恋爱的道德要求(简答)真诚负责平等互尊 文明相爱
家庭美德的内容(简答)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简答)
1、对个体人生重要意义(1、建立美满家庭创造和睦邻里生活是人生幸福重要内容
2、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美化心灵增进人生价值)
2、对社会稳定发展重要意义(1、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2、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个人品德的形成(简答)影响个人品德形成的因素
1、受历史和现实社会关系之约
2、依赖于个体社会实践
3、过程中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
良好个人品德形成的意义(简答)
1、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
2、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要求
总质量好个人品德的培养既是个人修养的目的也是社会教育的任务
道德修养的含义(简答)
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 自我审度 自我教育 自我锻炼 自我革新 自我完善的活动
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论述)
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学思明理 择善而从 学习榜样 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 知行统一 积善成德 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 省察克治 陶冶情操 慎独自律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简答)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要求
3、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简答)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基本要求:
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论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法制是德治的基础)
2、德治制属于不同范畴
(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法律规范是为道德的底线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就在于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能否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也是检验党的领导水平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简答)
1、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5、从中国国情出发
6、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于联系(简答)
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
法治是在人民民主基础上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 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条件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简答)
1、权利义务相统一
权利义务对等性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发的本质
2、重证据
证据意识是法律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
3、将程序
法律程序作为实现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合法方式与必要条件对于维护实体正
义具有积极意义
树立全新国家安全观的必要性(论述)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局部各种形式冲突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竞赛的加剧,多元价值观、多元文化的出现及其对抗,贫富分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突发性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对国家安全形成了新的威胁。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国家安全观,即国家安全除了传统的国家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外,还应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内容。
法的本质和特性(简答)
1、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3、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
法的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规范作用:指引作用 提供某种行为模式
评价作用 评判衡量他人
预测作用 对外进行某行为进行预测
教育作用 积极影响
制裁作用 对违法行为制裁
法律关系的特征(简答)
1、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2、法律关系体现一直关系
3、法律关系是特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权利享有者和法律义务承担者包括个人和组织
法律关系主体的分类:自然人,各种机构和组织,国家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法律关系客体的分类:物,行为,智力成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简答)
1、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3、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我国法的渊源(简答)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律
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5、自治条列和单行条例
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7、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立法程序(简答)
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案的审议(3次)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过半数通过)法律的公布
合法行为的条件(简答)
1、行为符合法律过保护的利益即行为有利于或没有社会危害性
2、行为主体与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相符合
3、合法行为一般无需考察当事人的主观状态
违法行为的构成条件(简答)
1、主体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机关
2、客体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3、客观上实施了违反法律规定的行动
4、主观上有过错
法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 法律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