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个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整体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 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关联递进,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向。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必须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唯有这样,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一个强大动力。因为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
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与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第二篇:“四个全面”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的理解(推荐)
“四个全面”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的理解
“四个全面”是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过往经验,坚定中国自信,带领人民推动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的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战略。“四个全面”的推进和实施,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个全面”的内涵,主要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一个方面,都是我国国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都需要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认真实施。我简单的谈一下,我对于这四个方面的理解。
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全面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和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法制道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手法。
全面从严治党: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合并在一起的并列关系,他们不是各自独立的,他们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具有一个“总分总”的逻辑结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的目标,是我们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具有牵引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为支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关键和最强大的东西,是实现最终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必要条件。
“四个全面”,是总结历史经验,站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制定的适合我们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坚持的脚踏实地的落实“四个全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全球数不尽的民族之林的最顶端。
第三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作用,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说明改革也是革命的道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生产力。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第四篇:四个全面[范文模版]
四个全面:继往开来的重大战略布局
历史如同人生,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5年初,万象回春。在中央党校,面对参加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总书记全面辩证地梳理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稳与改的张力,保持质与量的平衡,需要高超的方法论;
让改革和法治互相助力,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以改革魄力完善法治,需要缜密的辩证法;
让经济与生态价值合流,在量化的标准中体现出人的尺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自然达成社会财富的累积,这是深刻的发展观;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包蕴着宽阔的历史视野、睿智的哲学判断。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一个崛起和转型中的大国,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容书写“四个全面”的新篇章。
一个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小康,一个古老的词汇。它是乱世流离中的梦想,是盛世年华中的希冀,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将这种千百年来的朴素愿望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锻造成民族复兴的支点,并逐渐赋予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的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即到本世纪末,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
8年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再次在现代化战略的意义上丰富这个概念,提出了“三步走”的规划: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即21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十年,一步一个脚印。小康的概念逐渐丰富为“小康社会”的模型,小康的标准逐渐由单向度扩展为多向度。
党的十六大上,“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前多了“全面建设”四个字。在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的目标之外,“全面”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改为“全面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系统,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三万字的报告中,“美丽中国”“文化强国”等闪烁光芒。
是的,全面。这是对改革经验的梳理、升华和抽象,对发展教训的吸取、领会和消化,对现代化认知的延展、深化和丰富,对中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辨别、领悟和调适。
全面。这意味着,社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匹配,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统筹,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的统一。这意味着,经济与民生的共进,法治与人文的和谐,GDP与人均GDP的一同增长,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公平。
全面。这意味着,没有偏向的评价指标,没有缺陷的发展方式;没有透支资源换来的GDP,没有粗放增长推高的经济泡沫;没有割断文脉的造城,没有拆旧建新的假古迹;没有雾霾肆虐的街市,没有污水横流的乡村。
全面。这意味着,政府统计和民间数据趋同,官方评价与百姓感受一致,而“五位一体”中的每个方面,都可以转换为普通中国人生存发展的切身感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宏观成果,都可以兑现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更高的医疗水平”。
源头既清,波澜自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化,在“四个全面”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这个战略目标的确定,也是对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的确定,对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的确定。
由此,新一轮中国改革,春潮带雨而来。战略目标与三大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纲领性目标。
改革30余年,征途跌宕。中国像一列从荒原中驶出的列车,不断换挡调速,穿山越桥。不知不觉间,绿皮车的效率已经变为高铁的速度,窗外萧疏荒芜的景象已经变为了繁花似锦的风光。
在这时代的列车上,“改革”是发动机,“法治”是稳压器,“党的领导”是火车头。在今天的发展大势下,要让这列载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列车行稳致远,不偏不倚地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方,势必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以此不断升级动力引擎、稳定方向系统。
改革是发动机,是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30多年改革实践,使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大社保网络的国家,近年来,我们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严峻形势中一路逆势而上,转“危”为“机”,抵御风险能力让世界瞩目。同样,改革精神使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吸收前沿科技与世界文明的能力,形成了具有内在竞争性与创新性的开放型社会,并在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民主法治上,逐渐展示出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特征。
恰恰,就在一些人预测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瓶颈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应声推出,及时升级了中国的动力系统,以深化改革之“全面”支撑小康社会之“全面”。十八大以来的两年间,中国在金融、财税、国企改革、政府改革等方面“啃硬骨头”,再一次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动力,驰而不息的发展势头。
法治是稳压器。就像引擎的升级会带来对稳压器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几乎与“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伴生。190项事关法治的改革,从微观层面打通改革的梗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在宏观意义上提炼和巩固改革的成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以改革的魄力和改革的追求完善法治,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一体承接的辩证法。
党的领导是火车头。没有火车头决定方向,再高效的稳压器也是无效;没有轨道,再有动力的引擎也只会导致烈马脱缰。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核心都在于党的领导。而“全面从严治党”则保证了领导核心的先进性、纯洁性、执政力,保证整个系统的协调、稳定和方向。
解决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最深刻的经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抓住“关键少数”,就是建设好火车头,就是理顺三大战略举措的内在关系。
基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可以从现实和长远两个层面来解读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大势所趋。全面依法治国,是经济发展的稳压器,也代表着社会正义和现代文明的指向。全面从严治党,为法治和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保障和政治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基于哲学的维度,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四个全面”完整严密的辩证关系——
一大战略目标内含着对三大战略举措的必然要求。而每个战略举措之间都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互为动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发展的机制和航向,共同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战略布局。
全面升级后的中国号巨轮,将乘风破浪,稳健前行。改革与法治: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
1月28日,广东省深圳市红岭路的一幢灰色建筑前,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郑重揭牌。与巡回法庭牌匾同时揭开的,是2015年中国司法改革的大幕。
距此3个月前,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包括“巡回法庭”在内的190项改革措施。
距此一年零三个月前,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了对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
有意味的是,中国改革30多年,改革与法治总是对应出现。当发展遭遇惰性和阻力,人们就会呼唤改革,改革随之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当改革带来新的趋势和动态,突破了既有法治治理的框架,人们又会呼唤法治,要求巩固改革成果,形成新的治理构架。改革与法治的辩证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发展的哲学内涵: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由此循环往复,像在相反位置同向转动的两个轮子,推动列车向前奔驰。
如总书记所言,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在新一轮改革实践中,随着“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日渐清晰,改革与法治互相推动、动态演进的效应逐渐展现。
法治护航改革。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打包修改共19部法律,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取消和下放了一批批行政审批事项,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同年,在我国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正式宣告终结;2014年,立法机关宣布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中国法治,正在迅速跟进改革探索,有效凝成改革成果。
改革引领法治。历经10年、跨3届人大、4易其稿的预算法修改终于告竣,完成了从“政府管钱袋子”到“管好政府的钱袋子”的重大理念转变;实施23年的行政诉讼法迎来了首次大修,有望打通“民告官”的深层壁垒与权力束缚;6省市试点司法体制改革,让法官跳出了普通公务员序列,并正以法官的职业化建设牵引整个司法改革的进程与方向。改革精神,给整个法治系统带来一场洗礼。
普通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掂量着这一切。湖南永州妇女唐慧二审胜诉,许多人舒了一口气;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案平反,无数人奔走相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天然包含着社会正义的维度,而公平与正义,其实摸得着也看得见。
不出所料,短短两年间,人们对改革的共识愈加一致,对法治的信心空前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正从个人经历中体会到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法: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滚滚向前。
“四个全面”视野下的“从严治党”
历史的演进峰回路转,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一脉相承。
毛泽东的《整顿党的作风》精神长存,邓小平的话掷地有声:“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
而与民更始、革故鼎新之际,正是一个政党展示其执政风格、执政水平的机会。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开始,总书记就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治党宣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打铁还需自身硬”。
言出法随。十八大后的中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反腐倡廉进程。合纵连横的腐败圈子被相继粉碎,出现在中纪委通报中的名单在延伸,每一头“老虎”的牵出都会引起海内外舆论一阵惊叹。两年间,每个普通的中国百姓都切身感受到了“权力的笼子”到底有怎样的力量,“反腐无禁区”又意味着什么。
风劲角弓鸣。与反腐倡廉进程相伴随,八千余万中国共产党党员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沐浴。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在党中央的亲自示范和有力领导推动下,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我们这个来自人民的光荣政党,在百战艰难中提炼的政治路线,在执政六十五年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宝贵经验,再一次获得了光大和传承。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整治“车轮上的腐败”,狠刹会所中的歪风,清理天价培训中心,清查“裸官”,叫停“形象工程”……“反四风”的举措紧锣密鼓,不断传导着一场持久战的决心: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轻忽。
还是那句话——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随着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全面从严治党”有效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毫不动摇。“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的重要意义日渐清晰: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目的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只有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让核心力量壮起来,让各级领导班子强起来,牢牢把握改革和法治的方向盘,“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两个轮子才能有效转动,抵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目标。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继往开来的伟大战略布局。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个全面”,这个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催生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在更加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中逐渐展现它的领航作用。
书写着“全面”辩证法的中国,未来灿烂光明。
第五篇:四个全面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解读
"四个全面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解读
2016-01-07 16:59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总书记在江苏调研后,首次并列提出并在多个场合数次提及,意蕴深邃。
一、“四个全面”的总体部署
“四个全面”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四个大的方面。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其中一步,主要的内容就是到2020年要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民主化建设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在总书记的扩充之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增加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第二,全面进行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完善进行系统的政治革新和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涉及到社会改革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第三,全面实现依法治国。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全面的战略部署。第四,全面推进从严治党。2014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
二、“四个全面”战略架构的内在关系
1、党的全面领导是基础
对于“四个全面”战略构架共同的落脚点而言,深化改革、小康社会、依法治国都应该归根结底地落在一个点上,那就是党的领导。无论是深化改革的大刀阔斧、小康社会的宏远目标还是依法治国的法律依据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理所当然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伟大英明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才能跟随着党坚定的步伐,在建设小康社会、依法治国、全面深化等方面看到成效,才能保证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不落伍,不掉队,平稳而快速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推进,总体上要依赖于党自身的不断建设,党自身不断建设的推进,最终都是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的,所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宏大复杂艰巨的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实践、制度、法律、权利、义务等体制的重新调整,能保证这一宏大复杂艰巨工程的顺利有序建成的就只有中国共产党。党法关系就是党的领导与国家宪法法律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使用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要坚持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党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所以,党的领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最根本保证。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终极目标
对于“四个全面”战略构架的构建而言,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在现阶段从严治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都是可实行的目标,建设小康社会是长远的目标,建设小康社会是要依靠深化改革来完善社会体制,依靠依法治国来建设法治国家、依靠从严治党来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自身建设,所以,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终极目标。
对于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性的长远蓝图,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随后在理念的政府改革和政治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根据时代的变化对于如何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地探索和实验。现阶段,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所以对于小康社会的建设主要就是结合现在的国家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到来,采取的措施就是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深化改革。前面已经讲过,不同时代对于建成小康社会有不同的措施来执行,在现代这个时代里,国家和政府对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措施就是通过“法、党、改革”三个方面来实现。
如果我们从宗教的角度思考和谐社会,就会清晰的领会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动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阶层的有生力量,协调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共同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神圣殿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人类道德文化母体的宗教文明纳入其中,这对全国一亿多的宗教信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的和谐与美好,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孔老夫子毕生追求的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佛教提倡行菩萨道,建设十善社会,最终成就圆满的佛国净土,这都与我们国家今天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相同的旨趣。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人类的痛苦,引导众生了知生命的真相、苦乐的真谛,以及解脱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给人民以和平、安乐、幸福和智慧。佛教传入后,渐渐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高僧大德追随佛陀的脚步,追求佛法的真谛,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实践着佛陀舍己为人、慈悲济世、大公无私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又有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他们的宗教追求和实践,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对国家、社会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给人民带来了真实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这一切都展现出了宗教对社会正面、积极的功能。
推行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法治化国家,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和法律意识,让全社会的人都知法、懂法、不犯法,从思想意识层面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是针对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体制革新,要找到能够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体制建设。党的领导是建成小康社会永恒不变的话题,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和国家发展的情况就足以证明,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所以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的领导是重要的方面。依法治国、深化改革、党的领导都是为了实现小康社会这个终极目标而服务的,所以要坚持建设小康社会,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
3、依法治国是保障机制
依法治国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律保证。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人人平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这些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经济的增加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法律是最基本的维持社会秩序的保证,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在的法治社会、或者是未来的“小康社会”都离不开法律的秩序维护。所以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实行依法治国,来保障小康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依法治国是推进深化改革的可靠保障,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法律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也是改革中的一部分。依法治国不是一成不变的体制,而是在无数次的经验积累和研究总结中提炼出来的,是适应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在深化改革中,关于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改革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能超出法律的范围之外,否则改革也是徒劳的。而宪法和法律都是根据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修订,与社会发展相配匹,所以在深化改革中,依照法律就一定能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修正过来。依法治国是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客观要求,在党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员要严格执法,遵照法律实现党的建设,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党章中对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任何政党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所以党的建设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依照法律的规定,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建设水平,增强执政党的能力建设。
4、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发展过程的有效手段
全面深化改革是建设其他三个方面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何种建设,都需要改革来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求。在依法治国、党的建设、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是进行这些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手段。
依法治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体制建设,是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基本国情而制定出来的。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提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依法治国方略,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所以说改革是发展中的重要手段,只有改革才会有发展,只有发展社会才会进步与前进。在党的建设和建设小康社会中也要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保证党的不断完善,提高执政党的能力,促进小康社会的平稳与快速实现。只有在不断的革新中,中国共产党才能焕发出饱满的精神和创新的理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只有在不断地革新中,小康社会的构想和实践才能不断完善,甚至说超过原来的构想,实现更伟大的飞跃,当然这一切都要以深化改革为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