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推进十三五绿色发展战略(上)70分卷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推进十三五绿色发展
战略(上)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A)A.以绿色发展为中心
B.以节能发展为中心
C.以社会发展为中心
D.以环境发展为中心
2.(C)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A.十五大报告
B.十六大报告
C.十七大报告
D.十八大报告
3.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是能源消耗,而工业的能耗又占能源消耗的左右 B A.60%
B.70% C.80%
D.90%
4.根据本讲,(D)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A.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
B.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
C.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
D.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要统筹推进(ABCD)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2.根据本讲,以下关于中国的能源消耗说法正确的是(AC)A.煤炭占总量的近2/3
B.石油消耗占总量的近2/3
C.石油消耗占总量的1/4左右
D.煤炭占总量的1/4左右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目的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正确
2.《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迄今为止中央文件里创新性提法最多的文件,也是亮点最多的文件。错误
3.生态文明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
4.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经超过90%。错误
第二篇: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推进十三五绿色发展战略(下)80分卷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推进十三五绿色发展
战略(下)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中国碳排放总量居全球(A)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2.根据本讲,全国总的建设用地为(D)A.20万平方公里
B.25万平方公里
C.30万平方公里
D.35万平方公里
3.根据本讲,城市化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两者之间存在(C)的关系。A.相互促进
B.互相依存
C.相互置换
D.相互制约
4.根据本讲,全国总的建设用地中,城市建成区域用地为(A)A.近5万平方公里
B.6万平方公里
C.10万平方公里
D.16万平方公里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城市化会产生哪些问题?(ABCD)A.城市病
B.拥挤
C.污染
D.公共安全
2.根据本讲,全国总的建设用地中,弹性较大的部分是(ABC)A.城市建设用地
B.农村建设用地
C.独立工矿用地
D.水利工程建设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土地仅仅是一个生产要素。错误
2.目前中国人均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居全球第一。错误
3.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正确
4.目前美国人均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是20吨,高出西欧和俄罗斯一倍。正确
第三篇: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推进十三五绿色发展战略(下)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推进十三五绿色发展战略(下)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根据本讲,我国城乡人口比例与城乡建设用地比例分别是()
A.1:1,4:1 B.1:1,1:4 C.1:4,1:1 D.4:1,1:4
2.中国碳排放总量居全球()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3.根据本讲,全国总的建设用地为()
A.20万平方公里 B.25万平方公里 C.30万平方公里 D.35万平方公里
4.根据本讲,全国总的建设用地中,城市建成区域用地为()
A.近5万平方公里 B.6万平方公里 C.10万平方公里 D.16万平方公里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根据本讲,全国总的建设用地中,弹性较大的部分是()
A.城市建设用地 B.农村建设用地 C.独立工矿用地 D.水利工程建设
2.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必然选择,城市有更高的要素配置效率,它是我们的()
A.产业中心 B.人居中心 C.知识创新中心 D.财富创造中心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目前美国人均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是20吨,高出西欧和俄罗斯一倍。
正确 错误
2.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正确 错误
3.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正确 错误
4.目前中国人均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居全球第一。
正确 错误
第四篇: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八——夯实公共服务基础,健全十三五共享发展战略制度体系(上)60分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八——夯实公共服务基础,健全十三五共享发展战略制度体系(上)60分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
A.外部条件 B.根本 C.基础 D.内在要求
2.本讲提到的我国过去的发展优势是()。
A.资源数量大 B.复制国外 C.后发优势 D.创新
3.我国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目前依然在()左右。
A.5:1 B.3:1 C.4:1 D.1:1 4.本讲提到的有关重大比例协调指的是()。
A.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 B.社会与经济的协调 C.城乡之间的协调 D.金融与资本的协调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5.未来十三五期间,我们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不得少于()个。未来贫困人口还要大幅度减少,即在目前我们规定的贫困标准下边我们的()人要全部的脱贫。
A.1000万 B.7100万 C.1500万 D.7000万
6.所谓共享发展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和(),唯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够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
A.经济需求 B.生活物质需求 C.精神需求 D.科技需求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7.创新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里边我们有一定的创新,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创新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
正确 错误
8.目前昆山已经做到城乡居民收入为1.48:1,本讲认为,全国马上也会赶上昆山市的水平。
正确 错误
9.过去我们用市场换技术,换取的是二、三流技术。
正确 错误
10.“五位一体”就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十三五时期的新的各项发展目标。
正确 错误
第五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的婺源县,因其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外界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如何立足生态优势,走出一条婺源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该县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县”、“全国造林绿化百强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首批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和“首届江西十佳绿色生态县”。
一、坚持生态立县,夯实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按照“生态立县”的要求,婺源依托境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积极实施了封育营造工程、能源替代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环境美化工程,为“最美乡村”描绘出一幅幅纤巧秀美的天然画卷。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五个方面的突出成效。一是丰富了森林资源。在封山育林170万亩的基础上,将公路沿线200米以内林带及水源涵养林、护岸林、风景林、水口林等列为地方公益林进行保护。先后投入50余万元树标牌、禁牌,对全县6000多棵名木古树建档挂牌保护。深化林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的管理权实行林业部门与乡镇共管,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联防网络,并把生态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之中,把森林保护贯穿林改工作中。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377.55万亩,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009.6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2.5%。二是保护了野生动植物。在全国首创自然保护小区模式,逐年增至193处,保护面积达65万亩。此做法作为林业分类经营的“婺源模式”在全国推广。生态环境的日益优化,不仅吸引人们争相前往婺源观光旅游,许多珍贵野生动物也在该县山水田园安“家”,生态链得到续接。赋春镇鸳鸯湖每年均有2000多对鸳鸯来栖息过冬,成为亚洲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此外,世界濒危珍稀鸟类黄喉噪鹛、中华秋沙鸭等,也在该县被发现。三是减少了能源性消耗。积极推广“林—水—电—林”的生态建设模式,大力开发水电、沼气等资源,并对全县189家木材加工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101家高耗低效的木材加工企业,全县平均每年减少能源性消耗木材9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新增造林18万亩。四是加强了生态环境整治。整顿和关闭有污染、高耗能的中小企业45家,对公路沿线43家非煤矿山企业进行关闭或搬迁,仅关闭矿山一项,县财政每年损失就达400万元。今年6月底,又将年产值8000万元、纳税580万元的迈尔泰木业退出婺源经营。通过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整治,有效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稳步提高。五是扮靓了城乡山水。积极开展水土流失专项治理,推进生态示范公路建设,大力开展全民造林运动。几年来全县干群共义务植树1114万株,完成公路绿化500多公里、植树1600万株。为了靓化沿途风景,还对可视范围内几千座坟墓进行了改造和搬迁,实施了旅游精品线沿途村庄和主要景区(点)非徽派建筑改造工程、“花开百村”工程、高速公路“绿化百里”双百工程等,使婺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美乡村。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如今身处婺源,但见青山、绿水、蓝天、小桥、清溪、人家,四季不同的花海和参天蔽日的古樟群,无处不是美不胜收,无处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妙。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生态经济孕育成长
立足婺源实际,先后编制出台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保护和产业发展规划,将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在生态经济上,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一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对水田、土壤、河流进行生态保护,严禁使用化肥、农药,防止大气污染。全县共建立了25个有机农业示范村,建成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50余万亩,其中有机茶、有机稻、无公害蔬菜等基地达20万亩,并成为全国首批5个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出口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之一,有机绿茶出口占据了欧盟市场的70%以上。二是着力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创建了全省第一家生态工业园区,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江西省生态工业园的要求,重点发展服装加工、有机农产品深加工、微电子、环保设备等无污染、高科技型企业。在招商引资中,以保护青山绿水为前提,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吸引了投资8亿元的国家高新技术“新型电子芯片及控制系统”项目、科技部重点扶持的彩色液晶背光源项目等在县生态工业园区“落户”。由广东、浙江两家公司共同投资2.16亿元组建的婺源深宝华发茶业有限公司,还将在婺源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专门从事茶叶生产和深加工技术研究。据统计,目前婺源生态工业园区已引进机械电子等科技环保项目57家,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个不选,几年来共谢绝各类污染企业项目12个,合同金额近20亿元。三是突出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已经成为婺源的品牌和无形资产,带来了长期、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婺源旅游业从1999年起步,短短几年间知名度迅速提升,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34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81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县GDP的比重达41.9%。几年的实践证明,婺源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了乡村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绿色生态旅游正成为婺源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主要力量之一。
三、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生态家园日趋和谐
在新农村建设中,围绕“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目标,大力改路、改水、改厕和推广沼气。积极做好村庄路面硬化,共为农户安装自来水5694户,改建厕所5359户,清理下水道13426米,建造垃圾池270个,设置垃圾桶520个,村内绿化29323平方米,全县完成沼气建设7000余户,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得到控制。与此同时,婺源还把新农村建设与进一步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品牌相结合。重点实施了“花开百村”工程,计划从今冬明春开始,每年种植开花乔木、灌木10万棵,用3年时间,把婺源打造成四季有花、色彩斑谰的花海,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旅游景区,使全县成为一个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按照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改善人居条件的要求,加快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共投资2900万元建起了全省县级第一家垃圾处理场,又通过招商引资投入6000万元启动了污水处理厂建设,一大批环保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配合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近年来,城区人口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增至6.5万人。为树立良好的形象,该县从抓好城市日常管理起步,开展市容环境的整治,对清土运输、建材占道、广告设施、夜市摊点等城市“顽症”重拳出击;对城区进行全面绿化美化,把青山、碧水、古建融为一体,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大力开展城市文明创建活动,建立机关部门单位卫生责任区大扫除制度,以此示范和引导人人参与公共环境卫生保洁活动;充分发挥婺源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把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公民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每年民俗文化表演、文化艺术作品展、乡村文化旅游节、茶文化节等各种节庆文化活动中。
目前,婺源县域环境质量各项指标表现总体优良,境内山林葱翠、水质清澈、空气清新、环境幽雅,随着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婺源的建设必将获得更为持久的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