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市公司股权论文 公司股权融资论文
上市公司股权论文公司股权融资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提要融资是一个企业所应考虑的头等大事,所以企业的融资对于其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上市公司,其融资行为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股权融资;融资偏好;对策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金问题成为制约上市公司发展的问题之一,因此融资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融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融资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指资金的双向互动过程,不仅包括资金的流入,而且包括资金的流出;不仅包括资金的来源,还包括资金的运用。狭义的融资主要指资金的融入,既包括不同资金持有者之间的融通,也包括某一经济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在自身体内进行资金融通,即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部分。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融资,即资金的融入问题。
一、上市公司常用融资方式分类
融资方式是公司获取资金的具体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融资方式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本文依据研究的需要,将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来源的不同方向,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公司在创办与运作的过程中不断将积累转化为投资,进行再生产的行为。外源融资是公司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公司之外的经济主体筹集资金,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
二、上市公司常用融资方式的特征
(一)内源融资。内源融资的特征是:第一,融资便利;第二,融资风险低;第三,融资成本低。
(二)股权融资。股票融资的特征是:第一,股票融资没有还本压力;第二,一次筹资金额较大;第三,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第四,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知名度;第五,可能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
(三)债权融资。债权融资的特征是:第一,债权融资具有节税功能;第二,债权融资具有财务杠杆效应;第三,债权融资不会分散企业的控制权;第四,债权融资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从资本结构特点看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
就一个上市公司而言,其融资行为与资本结构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本质上说,资本结构是公司融资行为的结果。公司融资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的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结果,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公司融资行为合理与否必然通过资本结构反映出来。合理的融资行为必然形成优化的资本结构,融资行为的扭曲必然导致资本结构的失衡。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已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更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问题,其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多地通过资本市场反映出来。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表现为明显的低负债特点,这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轻债务融资,重股权融资”的融资偏好。而在发达资本市场上,企业融资遵循“由内而外、先债后股”的融资顺序。
四、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分析
(一)股权融资成本偏低。从理论上讲,债券融资成本应比股权融资成本低。但是在我国,股权融资成本实际上却低于债券融资成本。这是因为:①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少;②股票发行价格偏高;③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较差。
(二)融资风险的大小因素。一般来讲,负债融资面临着固定的还本付息压力,若企业经营不善则容易引发财务危机或破产风险;而股票融资使得企业拥有一笔永不到期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在经营困难时甚至可不必发放股利。相比较负债融资来讲,股权融资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就好比是免费的午餐,因此股票融资风险要低得多。
(三)公司治理的不完善。我国的上市公司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为了不动摇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在股权结构安排上引入了国有股、法人股和公众流通股。而国有股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而分散的中小股东存在严重的投机性和“搭便车”行为,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这就使企业的融资方式更多地体现经理人的意志,经理人越不想承担风险,越偏好于股权融资。
五、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对策
(一)强化上市公司内部积累,实现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有效
结合。上市公司应强化公司内部积累,实现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有效结合。强化上市公司的内部积累:首先,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自生能力,这是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积累的一个前提条件。而提高上市公司的自生能力,一方面要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提高其获利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上市公司要具有自我积累的机制。这就要求通过产权制度创新,明确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彻底改变企业产权和利益无明确边界约束的行为。再次,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必须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成本观念、风险观念和法制观念,关注融资风险与投资收益,增强财务杠杆意识,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建立完善的内部融资机制。
(二)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市场融资体系。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在制约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对公司的融资行为、治理绩效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为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必须大力发展证券市场。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企业债券在发行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企业债发行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手续复杂;企业债券品种单
一、期限结构不合理等等都制约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必须消除证券市场存在的弊端。
(三)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股权分置是指在我国股票市场上A股被区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权分置对
资本市场的影响尤为明显,它扭曲了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制约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难以对大股东和管理层进行激励和约束,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资本流动出现了协议转让和市场竞争两种价格,打乱了市场操作的基础。造成资本市场长期低迷,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和融资结构失衡,影响了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因此,要改变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改变资本市场状况,必须首先对股权分置加以改革。
总之,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具有广泛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看,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合理与否会影响到资源配置和资本市场结构的合理与否;从微观层面上看,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合理与否会影响到上市公司自身资本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否。因此,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本身并不完善的情况下。
主要参考文献:
[1]岳续华.控制权收益与股权再融资偏好[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2.[2]操超,胡云飞.中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实证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6.5.[3]昊晓求(主笔).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二篇: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摘要: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发展过程的产物,其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背景,指出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接着对86家上市公司的改革方案进行统计并归类,统计表明主要有四种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其中95%以上的上市公司均采取送股方式来进行股权改革,然后通过对每种方案的实施所产生财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指出送股并不是最优方案。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财务绩效;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股权分置制度”即在一个上市公司中,设置了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等不同类别的股份,不同类别的股份拥有不同的权力。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是我国特殊国情、特殊条件、特殊背景的产物,是诸多历史因素交织且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和股票市场制度设计不合理所留下的制度性缺陷。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股权分置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明显,股权分置改革也应运而生。
伴随股权分置改革的是各种方案的选择,目前主要的四种股权分置改革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案:(1)送股;(2)缩股;(3)派发权证;(4)股票回购。这四种方案中,是不是目前上市选择的改革最多的方案是最优的方案呢?这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选择特性
1. 样本选取。即选取首先进行试点的第一批和第二批46家上市公司和第一批进行股改的4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即样本量为86,这86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选择基本代表了目前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改革倾向方案的类型。
2. 样本选择结果的描述性统计。有上表可知,在这86个样本中,采取缩股方案的有2家,权证方式的只有1家,而其余83家均采取送股方案。采取缩股的2家公司和采取权证方式的1家公司的方案均通过,而采取送股的83家公司中,清华同方所采取的公积金转赠资本的送股方案没有通过。在85家已经通过表决的上市公司中,采取权证、缩股方式的上市公司分别只占1.18%、2.36%,而其余超过95%的上市公司均采取的是送股方案。
三、各种方案的实施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1. 送股方案对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1)相关数据。选取第一批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四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其具体股改方案及计算的相关具体财务指标如表1示。(2)数据分析。①从试点公司股权结构和财务指标变动表可以看出,四种方案实施后对市盈率都没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股票定价的相对基础并没有改变,这体现了监管当局把股权分置改革作为股权结构的内部调整问题,而不涉及股票定价的基础改变的思路。②从其它财务指标来看,清华同方的试点方案都减少了其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别减少了0.065元和1.675元,三一重工的试点方案在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上分别减少了2.001元和增加了0.86%,其他财务指标未发生改变。
2. 缩股方案对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在解析缩股方案对公司的影响时,我们以吉林敖东的股改方案进行分析。敖东股改方案如表3所示。
鉴于吉林敖东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即非流通股比例小于流通股比例,送股方案对股市发展没有好处,选择缩股方案具有两大优点:(1)通过非流通股单方面缩股,非流通股股东让出40%的权益,提高了股票的含金量。按照2004年年报数据,可知公司每股净资产有3.62元提高到4.29元,每股盈余也由0.33元提高到0.41元,市盈率由公告前l7.72倍下降到14.5倍。公司内在价值得到提高,支撑二级市场价格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在短期内可以保护原流通股股东利益,在长期内也有利于公司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2)缩股方式对股市减了压。非流通股股东单方面缩股40%,使得总股本也减少了19%,与送股方式相比,通过缩股实现全流通对二级市场价格的冲击较小,这种创新是对整个股权分置改革的贡献,如果大部分股改上市蓝筹公司仿效敖东,采用缩股方案,将惠及整个股市。
3. 权证方案对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宝钢股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方案是:l0股获得2.2股及l份认购权证。宝钢集团持有宝钢股份共需补偿流股股东8.5294亿股股票和3.877亿份权证。权证存续期间为2005年8月18日到2006年8月30日。共计378天。行权日为2006年8月30日。到期持有l份权证有权接4.50元买入l股宝钢股票。当然权证持有者可以放弃这种权利,损失的是购买权证的成本。从宝钢权证上市交易的实践效果来看,已充分发挥了二级市场的价值发现和挖掘功能。仅上市的前4天就给持有者以4个涨停板每份2.08元的高回报。权证的优点可以表现为:(1)权证的杠杆效应权证最大的魅力就是杠杆效应,其投入的资金和购买相关资产的资金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比如:宝钢4.50元.可能其权证只需0.45元,换股比例1∶1。买l份权证的收益和买l股宝钢的收益是一样的。但成本只有其1/10。也就是他有l0倍的杠杆比率,资金放大了l0倍,投资者最大的亏损就是期权金,也就是0.45元。但涨幅却会跟随正股的走势。(2)套现。持有正股而需要现金的投资者,可沽出正股而买入相关权证,继续把握股价上升所带来的利润。(3)以小搏大。预期正股将于短期内大升(或大跌)时,权证可以将其以小博大的特性发挥至极致。预期正股将大升,可买认股权证:预期跌的,可以买认沽权证;预期正股先横盘再突破,可选择一些期限长一点的权证,溢价低一点。无论正股升跌,都可以操作,可以说权证是一个全天候的投资品种。
表5总样本的绩效变化
4. 回购方案对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1)相关数据。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采用事件研究法。事件定义为股份回购事件的发生,事件发生的年份定义为时间T=0年,事件考察期为(-1,1)年,即事件发生点的前一年和后一年。据有关资料显示,曾经有5家公司成功实施过回购,其中陆家嘴回购国家股的目的是为了增发B股,不太具可比性,因此本文仅对以下四家实际回购公司的前后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详见表4和表5。我们从中发现,回购成功后的四家公司的整体业绩都有显著的提高,这表明股份回购对于公司的绩效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净资产的平均增长率为105.94%,每股收益的平均增长率为119.4%。(2)数据分析。第一,上市公司实施股份回购以后,公司的绩效明显好转。从股份回购前一年到股份回购后一年,每股收益平均值从0.48元/股上升到0.72元/股,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从20.37%上升到24.38%。由此可见股份回购对于公司业绩的改善有显著作用。第二,股份回购可以优化资本结构,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这四家公司经营状况均比较稳定,负债比例都比较低,都具有很强的举债比例。公司通过回购国有股和适度举债,将会大幅度提高企业价值,给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实施回购行动后,在利润总额不变的基础上,总股本减少,从而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上升,这就构成了股票价格上涨的客观基础。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析,赞成股权分置改革迫在眉睫的观点。但是在众多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是不是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采取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最有利于上市公司财务业绩的提高,最有利于扭转我国股市目前所处的“熊市”状态,这是本(下转第60页)文重点思考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送股对投资者来说虽然简明易懂,但是不改变业绩、不提升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不会对上市公司财务业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相反,其他3种常用方案都有自己的优点。特别是缩股方案和回购方案,对与公司业绩评价有关的财务指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权证方案的实施也极有可能促进股票价格的提高等等。所以,送股方案并不会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从对扭转我国目前所处的“熊市”状态起到更好的作用角度来看,也不是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魏静芳.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趋向.经济问题,2005,(9):17-19.
2.胡焱,郑江绥.股权分置改革背后的制度逻辑.经济师,2006,(1):79-80.
3.张国喜.论缩股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中的应用—以吉林熬东为例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5,(9):72-74;82.
4.刘宗劳.从宝钢权证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金融创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19(4):61-63.
5.廖旗平.对利用权证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9):19-23.
6.益智,张为群.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效应分析—兼论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回购的作用.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0(168):51-56.
第三篇:私募股权融资论文
私募股权融资
私募股权融资是指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通过私募形式进行的权益性融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投资者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使投资者出售所持股份并获利退出。
在众多退出方式中,投资者在企业上市后以出售股票获利的方式得到的回报最高,达到4-5倍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达到10倍以上。因此,有上市潜力的私有企业在上市前进行股权融资,即所谓的Pre-IPO,受到诸多创投机构的青睐,在中国私募股权融资领域已成为一朵独领风骚的奇葩。在本文中,将主要介绍这种私募股权融资。
一、参与者
私募股权融资一般涉及的参与者包括融资方(目标企业及其原股东)、投资方(创投机构)和中介机构(财务顾问、律师、会计师、评估机构等)。
如果融资方为目标企业,则投资方以对目标企业增资的形式成为目标企业的新股东,资金进入目标企业;如果融资方为目标企业的原股东(“原股东”),则投资方以受让股权的形式成为目标企业的新股东,资金由原股东个人所得。
投资方一般是创投机构,也可能会包括个别自然人,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财务顾问的作用是帮助融资方寻找资金(即投资方),或帮助投资方寻找项目(即融资方),协助投融资双方进行尽职调查、撰写商业计划书、组织投融资双方的协商和谈判。
律师、会计师、评估机构等则对尽职调查、谈判结果等提供专业意见。
二、主要流程
1、选择融资方式
目标公司原股东或管理层根据原股东的需要或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融资策略,选择最适合的融资方式。如果私募股权融资是最适当的融资方式,则继续后面的步骤。
2、设计融资方案
融资方案主要包括资金用途、融资规模、拟出让的股权、适合公司需要的投资者和切实可行的时间表。
3、财务顾问尽职调查
在确定融资方案后,财务顾问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为商业计划书的撰写以及向投资方的推介做好准备。
财务顾问尽职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沿革、资产权属、主要财务指标、主要产品、技术优势、销售渠道、主要债权债务、重要客户及其反馈意见等。通过上述内容的调查,发掘公司的投资价值和投资亮点。
4、撰写商业计划书
财务顾问根据尽职调查撰写商业计划书,全面、系统地介绍目标公司及其原股东,重点是目标公司的投资亮点,这将直接影响到私募股权融资的定价。
5、寻找潜在的投资者
根据融资方的实际需求,寻找适当的投资者。创投机构一般不擅长实体企业的运作,因而除了必要的监督外,不会过多干涉目标公司的经营管理。但由于它
们往往会投资多个行业、多家企业,因而又具备为目标企业提供资源和渠道的条件。所以,融资方通常希望能找到实力强、影响力大的创投企业。
6、投融资双方初步洽谈
财务顾问向投资方提供商业计划书并尽职推荐融资项目,组织投融资双方初步洽谈,随后签订《保密协议》、《投资意向书》,为后续步骤打下基础。
7、投资方尽职调查
投资方进行尽职调查,核实融资方和财务顾问提供的资料,并根据自身关注的重点内容进行其他调查。一般会聘请专门的机构(律师、会计师、评估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8、协商与谈判
当投资方确信投资项目可行时,在财务顾问的安排下与融资方协商投资条款,谈判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谈判的重点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定价。
现在通行的定价方法是市盈率法,也称“PE倍数法”,即按企业相应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乘以某个PE值,得出企业价值,再乘以拟出让的股权,投资方应投入的金额。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增资入股方式,企业价值应是上述“企业价值”再加上投资金额(得出通常所说的“投资后的企业价值”)。但是,在实际谈判中,创投机构往往并不加上投资金额,因而其所谓的投资价值实际上是“投资前的企业价值”,会给企业造成定价虚高的假相。
PE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成长性、竞争优势和上市时间表。
2)大股东债权债务。
如果大股东欠目标企业的钱,投资方必然会要求大股东在指定期限内清偿。如果目标企业欠大股东的钱,投资方一般不会希望自己投入的资金用来向大股东偿债,因而会要求大股东减免目标企业的债务。
3)对赌条款。
投资方为了保障其投资利益,会要求融资方接受一定的对赌条款,即在对赌(一般为投资当年,如果投资行为发生在年末,则为次年,也有可能为当年加次年)。但如果投资方处于非常强势的地位,其往往只要求融资方在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对其给予补偿,而不同意融资方在达到或超出要求的情况下,对原股东给予足够的奖励,甚至不给予奖励。
例如,某公司于2009年3月通过资增扩股引入私募资金5000万元,按2009年净利润4000万元、PE=5.375确定公司价值为21500万元(投资后的企业价值),投资方取得公司23.25%的股权。双方商定的对赌条款为:
如果公司在2009实现净利润低于预测净利润4000万元人民币(不含豁免债权的收益),则投资方有权要求公司原股东按以下方式予以补偿:
按公司2009实际完成的净利润数以5.375倍的市盈率估值给予甲方股权补偿,即: 投资方获得公司原股东补偿的股权差额=5000/(公司2009净利润×5.375)-23.25%;投资获得公司原股东根据上述约定补偿的股权差额,不需要补缴任何款项或追加任何投资。
上述差额自公司2009报告完成审计后的30日内,由公司根据上述约定办理相关完成工商变更登记,调整原股东及投资方各方出资额及股权比例。
9、签订《投资协议》
10、投资方投入资金、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11、执行《投资协议》,包括对赌条款等
三、相关费用
私募股权融资涉及的主要费用是中介机构的服务费,其中又以财务顾问的佣金为主。
财务顾问的佣金通常由融资方支付,通常为融资额的3-5%。在撰写商业计划书之前,财务顾问可以要求融资方预付10-20万元。如果私募成功,则在最终应付的佣金中扣减预付费用;如果私募不成功,则该笔预付费用作为项目启动费用,无需退还。
律师、会计师、评估机构的服务费用分别为20-30万元不等,如果与改制上市选择的服务机构相同,则费用可能会有所降低。
第四篇: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与风险控制探讨论文
摘要: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发展较快,但起步时间晚于欧美国家,发展时间更是较为短暂,因此有许多不成熟之处。由于多种原因,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造成了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往往存在着股权融资比例过大的问题。股权融资比例过大,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运营风险,进而使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损害投资者的利益。[1]本文针对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股权融资结构问题,就股权融资成本和风险控制这两点进行探讨,对合理控制股权融资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投次收益提出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风险控制
1引言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在实行对外放开,对内革新之后才渐渐建立起来的。随着国外先进的资本运营观念的传进,中国几乎全部的大型企业开始把上市当作自己的运营方向。在持续的摸索与努力下,国内公司业已了解到了资本市场方面的操作方式,亦不再以上市为盲动的目标,虽然这样,因为当下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原因,国内的上市企业大多有股权融入资本的代价太大的现象,此种现象加大了公司的运营危险。
2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构成国内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融入资本的成本,分成显性与隐性两种类型,这里的资本成本,亦即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换种说法就是,其为股权融资所应支付的本钱,为显性成本。[2]一般包含筹集资金的花费及占用资金的花费,前者通常指在融入资金时,企业所应付出的所有花费,如律师费、公证费、广告费、担保费等等。占用资金所发生的费用就是资金占用费,主要包括公司向股东支付的股息和红利。而隐性成本则是指代理成本,如寻租成本、有效市场下讯息不对等成本及机会成本等。此类代价大多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尚在成长之时,市场不健全,相应的制约力度同市场搭配的资源不般配,没有办法起到真切的功用,导致上市企业在融入资金时,没有办法传递真切的讯息,从而出现了一些无法显见的代价。
3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构成中的关键困扰
在上市公司中,影响股权融资资金占用费的是股利支付率,也就是说,股利支付率直低,股权融资成本就越低。实际上,目前中国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多年不分股利,或者是象征性地分红,因此股利支出部分,对上市公司的成本影响不大。这就导致了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中,显性成本较低,这也是导致各类公司不顾实际情况,争相上市的根本原因。中国的上市公司显性成本低,但隐性成本却一直高居不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般体现在如下方面。
3.1融资中介成本高
企业上市离不开发股票,然而发股票的环节太多了:申请、谋划、改制、预估、审计、公证、准备文件、股票承销等等。此类环节并非凭借上市企业自身的安排即可实现,而要通过中介代理机构,由其帮助上市企业开展的,直至最后向中国证监会提交相关报告。目前中国的中介代理行业很不规范,大部分中介代理机构漫开要价,进而增加了股票发行的代理成本。
3.2寻租成本
寻租又叫竞租,是指在没有从事生产的情况下,为垄断社会资源或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亦即经济租)所从事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寻租成本是行政干预导致租金成本产生的结果。[3]因为国内的企业在上市时广泛得到地方政府或相关机构的权力管控,政府采取强力方式干扰市场,造成公司面临的市场角逐氛围不公平,其结果就是公司正规获取利益的通道不畅。出于收益最佳化考量,企业利用所有的合乎法律或不合乎法律的措施来确保其垄断位置,此即导致资源价值的丧失。寻租问题在国内上市企业里多次禁止却不见效,当然,此类公司常常要为此支付特别高昂的代价。
4降低股权融资成本,控制企业经营风险
4.1完善中国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因为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力量较弱,对那些违反规定操作的公司管制不力,导致它们钻空子,为了角逐利润而采取违反规定的操办措施,进而造成此类管制缺乏秩序。[4]所以,强化上市公司配股、增发新股等举措的市场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改进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业已迫在眉睫。市场监督管理机构要构建不同标准的考评系统,全面考评增发新股的上市企业,防范其出于实现配股目的来操弄利润的行为。同时,目前对配股的审批是单一时点控制,这一点应改为全过程监管,对公司配股之后的行为,进行更加严格的跟踪审查。利用此两点限制配股企业对资金的运用,从而提升资金运用成效。
4.2打造有效率的资本市场
任一时间,完善的资本市场均应是上市企业顺利运转及赢利的根基。可是,中国当下的状况是,不管上市企业自身,抑或资本市场氛围,均有不少的不足之处。由于国内有关法律规范不完备,造成市场监督管制方面制度缺失,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整齐划一的监督管制,既耗费了大量的人、物资源,又缺乏明确的目标;其二是监督管制的力量不强,在面临利害冲突时,常常发挥不了监督管理的功用。
5结语
经过上述剖析,能够概括出当下因为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导致上市企业更偏重于通过股权来融入资金,从而导致其过量。即使此类融入资金的方式有助于转变公司的运营方式,却在预防风险上,无法体现其长处,严重的会产生不少问题,进而限制了资本市场的成长与成熟。同一时间,还会让投入资金的人担负了许多本来没有的风险,导致他们的利益在任一时间都会受损。根据当下国内上市企业的此类融入资金的办法来考察,要加大力度开展债券类的融入资金方式,让其同股权融资、内部融资等多种融通资金办法相互使用,提升资本市场成熟度,从不同角度完善策略办法,才可让上市企业加强风险预防意识,树立保证机制。
参考文献
[1]徐伟,顾有宝.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及风险控制[J].会计之友,2010(10).[2]于淼.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融资结构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2.[3]缪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控制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4]崔文华.我国航运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11.[5]陈婧.上市公司融资风险问题研究——基于资本结构理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7.
第五篇:股权回购小论文
股权回购
经2 李诗云 2012812057
股权回购是维护公司稳定、平衡股东权益、健全股东退出机制的重要途径。股份回购(Share Repurchase),是指公司基于特定目的,以公开或协议方式将已发行在外的部分股份重新购回的行为。广义的股份回购包括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回购及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回购。2005年我国《公司法》修订时,除了对股份有限公司回购股份的规定进行完善之外,也增加了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回购的规定。
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七十五条针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强制回购问题,规定:在三类特定情形下,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该规定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治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有限公司的封闭性,异议股东往往无法通过公开市场顺利转让其股权,而有限公司的人合性又使得异议股东有时较难找到愿意购买其股权的第三人,因此当其对公司重大决议持异议时,只能低价转让给其他股东,或接受公司的重大变动。所以赋予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可以缓解有限公司封闭性和人合性带来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因股东间的压制,公司僵局及股东个人情况的变化等使得以退股为目的而发生的诉讼逐渐增多,因此《公司法》此次修订突破传统的资本制度的理念引入的异议股东股权的强制回购制度,是维护我国有限责任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一项有效保障机制。
相关条文:
第七十五条 【异议股东请求公司收购股权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
(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
(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一百四十三条 【禁止收购本公司股份及其例外】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二)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
(三)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
(四)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公司因前款第(一)项至第(三)项的原因收购本公司股份的,应当经股东大会决议。公司依照前款规定收购本公司股份后,属于第(一)项情形的,应当自收购之日起十日内注销;属于第(二)项、第(四)项情形的,应当在六个月内转让或者注销。
公司依照第一款第(三)项规定收购的本公司股份,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用于收购的资金应当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支出;所收购的股份应当在一年内转让给职工。
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为质押权的标的。本文以下主要就我国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回购制度的意义,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如何完善展开分析。
一、我国股份回购制度的基本形式及各国立法比较
(一)股份回购制度的基本形式
为了防止损害公司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回购股份只适用于特定情形,包括股份的强制回购及公司主动回购。
强制回购,也即赋予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是指对公司重大变化有异议的股东有权请求公司以公平的价格买回其持有的股份,从而退出公司。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起源于股东平等原则,由于在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上,根据“资本多数决”的原则,占据控股地位的股东的意见往往畅通无阻,通过公司决策程序上升为公司意志,然而这些决策往往反映的是大股东的利益和要求,而无视甚至蓄意侵害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不愿意听任体现大股东主导意见的决策实施而损害自己的利益,但又无法阻止,因此强制回购制度的设立,目的就在于平衡多数股东和异议股东(特别是小股东)的利益,在小股东“以手投票”权利受限的情况下,强化其“以脚投票”的权力,从而限制大股东的经济专制和非理性行为,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均衡。
主动回购则是公司基于优化资本结构,维护本公司利益的需要,在特定情形下主动回购股东股份。公司主动回购股份是执行职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计划的保障,而且是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实施反收购,维持公司控制权的重要武器。
(二)各国立法比较
股份回购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最初恪守公司“资本维持”和“资本不变”原则,严格禁止公司回购股份,后来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经验,引进了股份回购制度。
现今各国关于股份回购的立法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合法正当的商业目的”的股份回购“原则许可,例外禁止”的模式,例如美国,而出于对公司资本维持、资本不变原则的强调,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的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采取的是另一种“原则禁止,例外许可”的模式。两种立法模式体现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公司资本制度的价值理念上的差异。简要介绍如下:
1.美国法。在美国,早期的判例法也曾禁止公司回购股份,但后来无论是州法,还是判例法,原则上均允许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如特拉华州公司法第160条规定:“公司可购买、赎回、接受、取得或以其他方式获得,拥有、保有、出售、借贷、转换、转让或以其他方式处理,抵押、使用或以其他方式经营或安排本公司的股份„„”而美国法对于相当于大陆法上有限责任公司的私人公司并无特殊规定,故私人公司当然也可回购本公司股份。
2.英国法。与美国法不同,英国法虽然已经逐步放宽了对公司回购自己股份的限制,但至今仍坚持“原则禁止,例外允许”的原则,该原则当然也同样适用于私人公司。不过,在回购股份的财源方面,英国公司法对私人公司的规制略有放松,如其第692条就规定私人公司可以资本金为财源购买本公司股份。
3.德国法。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股份法虽原则上禁止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但同时也规定了较为宽泛的例外情形。近年来,德国法呈逐步放宽管制的趋势,甚至允许股东大会可授权董事会在无特定目的下决定回购股份。可是,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德国法则一直采取与之相反的做法,即奉行“原则允许,例外禁止”的原则(德国有限公司法第33条)。其理由在于,股份法第57条第一款规定公司不得向股东返还出资,而有限公司法第30条仅规定不得向股东支付维持资本所必需的财产,两者关于公司与股东之间的给付关系不同。
4.日本法。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日本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采取“原则禁止、例外肯定”的做法,仅允许在有限的几种情形下回购股份,而有限责任公司则准用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原日本有限公司法第24条)。但当时就有一些学者曾主张应导入德国法的做法,放宽对有限责任公司回购股权的限制。
近年来由于实务界基于财务战略、经营自由等理由要求取消股份回购规制的呼声日渐高涨,日本最终采取了公司回购股份原则上自由的态度。由于2005年公司法合并了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大陆法上传统意义的有限公司类型已不复存在。而对于与之大致相当的非公开公司,公司法则基于其封闭性,甚至另增加了公司可强制回购股份的情形,即:(1)公司在作出不承认转让股东提出的股份转让请求或受让人提出的股份受让请求时,该公司可请求收购该转让受限股份(《日本公司法》第138条);(2)公司可在章程中规定,向因继承及其他一般继承取得该股份公司的股份(限于转让受限股份)者,请求向公司出售该股份(《日本公司法》第174条)。
二、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回购制度的不足——兼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回购制度的比较
(一)适用范围过窄
1、股权强制回购的适用范围过窄
《公司法》第七十五条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异议股东请求回购股权的情形包括:(1)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2)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3)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虽然相比于股份有限公司异议股东回购股份请求的范围更广,但是仍然较为狭窄,不能涵盖实践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多样化利益冲突的情形,而目前实践中也已经出现在这三类情形之外小股东因利益受损要求公司回购股权的案例,因此《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异议股东回购请求权的适用情形还有待拓宽。
2、缺乏对公司主动回购股权的规定
相比于《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在三类情形(包括减少公司注册资本;与持有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将股份奖励给公司职工)下可以主动回购股份,《公司法》第七十五条仅涉及有限责任公司异议股东的股权回购请求权,排除了公司主动回购股权的适用空间。虽然学界有人认为:法无明文禁止即自由,由于《公司法》没有对有限责任公司回购股权的禁止性规定,则视为有限责任可自行回购股权,笔者对此不敢认同,《公司法》本身是任意性规定和强制性规定的结合,虽然此次《公司法》修订后加大任意性规定的比重,扩张公司的意思自治空间,但是出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维护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市场交易秩序的稳定,强制性规定仍有存在的必要,股份回购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传统大陆法系基于对公司“资本不变和资本维持原则”的恪守,即便设立公司股份回购制度,但均对其适用情形作了严格限制,我国继受大陆法系的立法传统,对于股份回购问题同样采取“原则禁止,例外允许”的模式,尽管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较股份有限公司更强,自治空间更大,但是并不能就此认定其可以自由回购股权,《公司法》第三十六条关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的规定就表明这一态度,因此可推定《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主动回购股权持否定态度。
允许有限责任公司主动回购股权对于有限公司治理和资本机构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公司主动回购股权是实现股权激励的制度保障。股权激励是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使决策者和经营者行为长期化,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机制。实践中已有大量的有限责任公司,尤其是科技型、创业型公司有强烈的实行股权激励的愿望,允许公司回购股权则是为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机制提供可供激励的股权来源,但由于《公司法》对此规定缺失,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所需要的股权,只有通过股东转让股权或者增加公司资本来解决,因而大大增加股权激励的操作成本;其次,允许有限责任公司主动回购股权是解决股东对外转让股权的一种有效措施,法国和日本公司法就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权,如果未得到公司其他股东一定比例同意,则可以存在其他股东自行购买、其他股东共同指定受让人购买和公司回购三种处理方式,这种公司回购股权的可替代选择,较好地平衡了剩余股东与出让股东的利益。
既然《公司法》已经允许股份有限公司可基于特定情形回购股份,更封闭更私密的有限责任公司也应当有适用的空间,因此《公司法》对于有限公司主动回购股权规定的缺失尚待弥补。
(二)程序性规定的缺失
1、股权强制回购的具体程序缺失
对于股权强制回购的程序,《公司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一旦股东在股东会决议中投反对票,则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并且自股东会决议通过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法院起诉。虽然该规定对于协议回购及诉讼回购股权的基本程序进行了明确,但在具体细节上还存在一定的缺失:
首先,没有规定公司负有告知股东享有回购请求权的义务。尽管《公司法》目前已限定三类适用有限责任公司异议股东的股权回购请求权的情形,但由于《公司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有限公司在召开股东会会议前,负有告知各股东会议审议事项的义务,因此如果不对公司负有告知股东享有回购股权请求权的义务进行明确,则可能导致股东由于没有出席股东会投反对票而丧失股权回购请求权。
其次,对于异议股东请求回购股权的方式和时间没有明确。考虑到异议股东请求回购股权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其他股东甚至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规范异议股东提出回购请求权的方式和时间,而《公司法》对此并未作要求,可能导致实践中异议股东对回购请求权的滥用。
再次,对于股权回购价格的确定过于原则。股权回购价格的确定是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的最核心部分,由于股权不能像股份一样以股票的形式来计算其市值,只能依据内部价格来确定,因此规范股权回购价格的确定方式可以增强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但《公司法》对此仅规定“按合理的价格收购”,如何确定“合理的价格”?是股东的出资额,还是请求回购当时公司帐面净资产值,或者是评估值?尽管《公司法》规定当事人在协议不成时可交由司法诉讼确定价格,但在目前我国诉讼机制并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尚有必要对司法估价程序进行限制,防止司法实践出现偏差,不利于异议股东利益的保护。
最后,支付股权价款期间的缺失。为了保护异议股东的利益,限定公司支付股权价款的期间十分必要,否则股东无法在合理期限内获得股权转让价款,公司与股东之间也可能会产生诸如谁先转让股权、谁先支付价款的争议,因此《公司法》对于有限责任公司支付回购价款期间的规定亟待补充。
2、公司对所回购股权的处置程序规定缺失
有关公司对所回购股份的处置程序的规定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如果任由公司长期持有自身股份,而没有及时将股份予以注销或者转让,则实际违反公司“资本维持和资本不变”原则,并对公司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回购股份之后的处置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分别针对公司回购股份的不同情形,设置了相应的处置程序。但遗憾的是,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回购股权后如何处理,是将股权注销进行减资还是转让给其他股东,《公司法》第七十五条缺乏规定,从而给客观上公司长期持有自身股权提供了机会。
三、完善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回购制度的建议
(一)拓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回购的适用范围
1、对异议股东股权强制回购范围的扩展
从各国立法体例看,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行使的前提条件,一般是在公司将要作出重大决议而导致公司发生重大变化,将会对股东的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场合。因此参照各国立法,建议《公司法》补充规定:有限责任公司修订章程或者作出重大决议将对股东产生重大的、不利的影响的,持异议的股东有权要求公司回购股权,以涵盖实践中有限责任公司大股东利用资本多数决来损害小股东利益的其他情形,同时也是对司法实践适用股权强制回购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一定的限制,防止小股东滥用此规定。
2、增加允许有限责任公司主动回购股权的规定
基于前述有限责任公司主动回购股权的意义,建议《公司法》增加允许有限责任公司在特定情形下主动回购股权的规定,除了允许公司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减少注册资本而主动回购股权之外,还可仿效法国和日本公司法的规定,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如果未超过过半数股东的同意,则允许存在其他股东自行购买和公司回购的两种处理方式。
(二)完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回购的程序性规定
1、明确股权回购的具体程序(1)股权强制回购程序的明确
首先,建议《公司法》可参照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立法规定:如果公司召开的股东会审议事项属于股东可以行使股权回购请求权的事项范围,则应当提前告知股东。
其次,建议规定:在股东会通过引起股权回购请求权的决议后一定期限内,异议股东应书面要求公司收购其持有的股权,没有书面提出此要求的异议股东,不能主张股权回购请求权。再次,建议规定:在经过诉讼程序确定股权回购价格时,法院应以诉争事由发生时该股权代表的公司净资产比例的产值来确定,必要时还可聘请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最后,建议规定:在协商或经评估确定异议股东的股权回购价格后,公司即应依法向异议股东支付股权回购价款。(2)主动回购股权程序的补充
在《公司法》允许有限责任公司主动回购股权之后,也需要明确主动回购股权的程序,建议规定:公司应当召开股东会作出股权回购的决议,决议应当经有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决议内容包括回购股权的比例,向各股东按其出资比例回购等。并且回购股权的资金来源应当是公司的可分配利润,不得减损公司资本,从而避免给公司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损害。
2、明确对回购股权的处置程序
建议《公司法》可仿效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补充规定关于有限责任公司对所回购的异议股东股权的处置程序,具体可规定:公司应当在发生回购事件后的十日内进行注销,对于不能注销的应当将该股权转让给其他股东,但如果在三个月内没有完成转让则应当予以注销,注销后还应当进行重新验资,并进行备案登记。
此外,如果《公司法》允许公司因减资需要或股权激励的需要主动回购股权,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形规定对所回购股权的处置程序:例如对于因减资需要回购股权,则公司应当在回购后十日内注销该股权,履行减资程序;对于公司因股权激励需要回购股权,则公司应在回购后的一段时间内(六个月)转让。
现实操作中的股份回购难题——市场缺陷导致的股份回购定价难题
股改前——国有法人股回购:难以确定回购价格。对于非流通股即国家股和法人股来说,回购价格的基准应是每股净资产值。但根据不同公司的具体情况回购价格应具体确定,如对于业绩较好、流通股市价较高的上市公司来说,回购价格按每股净资产值确定较为合理,但对于业绩较差、流通股市价较低的上市公司来说,回购价格若按每股净资产值确定则不尽合理,因为这样很有可能侵犯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特别是,在国家股或法人股的回购中,由于回购价格最终取决于上市公司与国家股或法人股股东的讨价还价,而在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中,国家股股东或法人股股东都占据控股地位,谈判力量的严重不对称很可能产生国有大股东操纵回购价格的所谓“内幕交易”,这将给中小股东的利益带来巨大损失。
股改后——流通股份回购:带来的股价操纵问题。股改后,通过流通股份回购来稳定股价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选择,但信息的明显不对称和仍然不一致的大小股东利益,也往往带来大股东利用股份回购进行股价操纵的风险。
小结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回购制度,对我国有限责任公司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基于《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回购股权的范围过窄,且具体的程序性规定存在缺失,因此还需要作进一步完善,才能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实施这项制度。
附录:中国资本市场早期已发生过的几起股份回购案例
1.最早的股份回购案例----豫园股份案例
中国最早的股份回购案例当属1992年小豫园并入大豫园的合并回购。有人认为这可以看作中国股市第一例为了合并而实施股份回购的成功个案。大豫园作为小豫园的大股东,把小豫园所有股票(包括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悉数回购并注销,采取的是协议回购方式。程序上经股东大会批准,合并后新公司再发新股,并承诺小豫园股东有优先认股权。因限于当时的外部环境,这一合并回购谈不上什么商业色彩,政府行为起了重要作用。
2.回购后再增发的第一起案例----陆家嘴案例
1994年9月陆家嘴以公司土地尚未完全投入开发,国家股的部分资本仍然虚置,并且股权结构不合理为由决定采用协议回购方式实施减资计划,即以每股2元的价格回购国家股2亿股,随后又增发B股(流通股),使社会公众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达到了“15%”的要求。此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减资回购从而规范股权结构并不是最终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国家股减资回购,再增发一定数量的流通股(B股),即回购不是为了减资,而是为了进一步增资扩股。在这个意义上说,股份回购成为一种策略性的资本运营手段。
3.郑州百文案例
1996年一位个人投资者曾持有7.43%的郑州百文股票,大大超过当时《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的关于个人持股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千分之五比例的规定。按照当时的处理规定应由公司购回这部分超出比例的股票。但即使是按买入价格或市场价格中的较低价格,回购这部分股票所支付的巨资亦会对郑州百文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后来这一部分股票事实上是通过二级市场强制性抛出的。
4湖北兴化案例
湖北兴化是1989年成立的股份制试点企业,1996年1月作为历史遗留问题股上市。然而,在上市前的数年时间里,该公司曾相继购回要求退股的四百余名职工的44万股本公司股票,然后又于1996年通过第三方将这部分回购来的股票以市价转让,获利2000多万元。由于湖北兴化的这一行为违反了前述国家有关规定,因此被证监会处罚没收回购股票所得。
5.云天化案例
1999年4月,云天化公司董事会宣布将以不低于该公司1998年末每股净资产的价格(至少要出资4.02亿元),向大股东云天化集团回购其持有的2亿股国有法人股,占云天化总股本的35.2%。公司董事会于2000年9月21日公告,公司将于2000年11月4日之前,以自有资金,完成对第一大股东云天化集团公司2亿股国有法人股的协议回购,回购价以经确认的每股净资产2.83元为准,回购金额56600万元。此次回购部分占公司总股本的35.20%。回购股份被注销以后,云天化总股本为36818.18万股,其中国有法人股占72.84%,社会公众股占27.16%。
对云天化集团来说,此次以每股2.83元的价格转让2亿股,与发起设立时每股1.01元的净资产比较,在3年中增值180.19%,年投资收益率为60.06%,如再考虑到历年分红,投资收益率更是高达72.27%,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回购完成后,集团公司在股份公司中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同时,获得的5.66亿元现金,又可以投入其它项目。对云天化来说,公司的主业市场极度疲软,此次回购不失为一条迅速提高公司业绩的捷径;从目前的财务状况看,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仅为10.85%,明显偏低,公司的流动资产总额为7.90亿元,其中货币资金高达5.24亿元,这也说明公司资产流动性好,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股份回购。通过本次股份回购,有利于公司在证券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为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奠定基础。此次回购,公司的中报每股收益可以提高到0.285元,净资产收益率可以提高到10.08%,公司股票的“含金量”将大大提高,这也为广大股东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沪昌特钢案例
1999年11月28日,公司董事会通过以资产回购国有法人股议案:以公司11394万元不适资产向控股大股东上海五钢(集团)有限公司回购部分国有法人股并注销股本,总股本将缩小。回购价格以不低于每股净资产确定。该案例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未实施,但其重要意义在于是中国股市第一次提出以资产回购股份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对改善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具有明显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