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乡一体化六大特征(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23:5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州城乡一体化六大特征(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州城乡一体化六大特征(最终版)》。

第一篇:苏州城乡一体化六大特征(最终版)

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六大特征”

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经过多年大力创新实践,已呈现出六大鲜明特征。

一是“三个集中”优化城乡布局。近年苏州市积极推进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优化城镇、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规划布局。目前,全市2.1万个自然村已规划调整为2517个农村居民点,75%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56%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3%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

二是“三个置换”探索农民变市民途径。苏州在江苏率先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2009年苏州市有5万多户、17万农民藉此实现了身份转变。

三是“三大合作”富民强村。苏州大力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形成了集体经济与农民持续共享资源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创新了苏南模式的共同富裕之路。目前全市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累计达2821家,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七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提高到33.2%。苏州农村基本实现了“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

四是“三个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苏州市积极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农业经营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水稻规模花、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苏州已建成万亩以上的农业示范园区14个、千亩以上的64个,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50多个,昆山市已有91%的耕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人均达到145亩的水平。苏州还基本形成完善的农业担保体系和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保险体系,累计投保农户289万户次,承保风险54亿元,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苏州还在江苏率先对粮食规模经营户实施收购价外补贴,率先探索了农田基本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

五是“三大保障”提速城乡社保并轨。近年苏州加快农保向城保并轨,农村劳动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8.5%,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达到55.3%,老年农民社会养老补贴覆盖率99.5%。苏州市还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渡,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人均基金347元,基本实现农民持医保卡就诊看病。农村低保应保尽保,昆山等一些地方已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

六是“三大举措”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苏州通过统筹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苏州市近年已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00亿元,着力推进示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立了459个市级示范村、19个省级示范村。目前,全市88%的村建有功能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56%的村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90%的村建立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同时,一批新型小城镇活力增强、功能完善,为吸纳农民进镇落户、享有公共服务创造了条件。

作为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城市,苏州注重规划引领,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求突破;注重制度建设,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求突破;注重产业融合,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注重富民优先,在农民持续增收上求突破;注重社区建设,在城乡管理体制上求突破。

第二篇: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文本

苏州高新区现代有轨电车线网规划

随着高新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交通需求不断增长带来的挑战日益增加,因此,优先发展公交、特别是发展大容量快速公交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的必然选择。为落实公交优先,加快公共交通建设,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委托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编制《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线网规划》。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与《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范围一致,为苏州高新区行政陆域范围,总面积约223平方公里。

2、交通现状

根据高新区居民出行调查报告,高新区居民出行以通勤出行为主,在交通出行方式中以个性化交通出行为主,现状公交出行方式的承担比例不高,高峰小时交通需求较为集中,导致道路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居民对大容量快速公交方式普遍比较认可和期待。

3、现代有轨电车特点

现代有轨电车符合高新区“科技、人文、生态、高效”的发展主题,现代有轨电车不同于传统有轨电车,代表了现代交通发展趋势,能够弥补高新区在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运能之间的空档,成为高新区骨干公交网络的组成部分。□科技:

●现代化:多种供电方式、智能化 ●经济性:造价为地铁的1/6~1/4 □人文:

●舒适新颖、造型美观、100%低地板 ●塑造城市形象、打造特色交通 □生态:

●噪音比机动车交通低5~10dB ●能耗:小汽车1/

9、公交车1/4 □高效:

●客运能力大:0.6~1.5万人次/h ●速度快:营运车速25~30km/h ●周期短:2年左右,满足发展需求

4、功能定位

现代有轨电车是高新区内部公交次骨干系统,是轨道交通的延伸、过渡和补充,以满足客流需求,适应并引导城市发展,展示高新区特色风貌的的生态公交系统。

5、线网规划

规划确定6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布设有轨电车的道路总长度约80公里(其中,共线段长度约14公里),在规划年形成苏州乐园站、城际站、生态城站、湿地公园站四大综合枢纽。

高新区现代有轨电车线网规划

6、功能分析与线位走向

1、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T1):18.8公里 功能分析:与轨道交通1号线换乘,作为轨道交通1号线在高新区往西的延伸,联系中心城区与湖滨片区,作为近中期太湖大道的骨干公交系统,交通联动促进湖滨片区快速发展。

串联节点:生态城起步区、生态城枢纽、科技城中心、科技大厦、大阳山森林公园、白马涧生态园、何山公园、苏州乐园枢纽、狮山片区中心。

2、现代有轨电车2号线(T2):15.8公里

功能分析:联系浒通片区和湖滨片区,作为阳山北部骨干公交系统,起交通联系功能,并引导沿线用地开发。

串联节点:生态城枢纽、生态城起步区、通安、阳山森林公园、浒通片区中心、新区城际铁路站。

3、现代有轨电车3号线(T3):9.2公里

功能分析:与有轨电车1号线一起成为高新区东西向主干线,承担湖滨片区东西向联系功能,促进生态城的发展。

串联节点:太湖观景带、湿地公园、生态城板块、生态城枢纽。

4、现代有轨电车4号线(T4):17.8公里 功能分析:承担狮山片区和浒通片区之间次要客流走廊功能,作为轨道交通3号线的补充。

串联节点:新区城际铁路站、浒通片区中心、大阳山医院、白马涧生态园、狮山片区中心、苏州乐园。

5、现代有轨电车5号线(T5):20.4公里 功能分析:承担湖滨片区北部的客运需求,依托枢纽与有轨电车T3线形成湖滨片区环路线路,加强湖滨片区交通联动作用。

串联节点:太湖景观带、湿地公园枢纽、湿地公园、生态城起步区、科技城中心、科技大厦、生态城枢纽。

6、现代有轨电车5号线(T6):12公里

功能分析:为环太湖旅游观光线,将环太湖主要景点串联,并通过湿地公园枢纽起到客流集散作用。

串联节点:湿地公园枢纽、湿地公园、太湖景观带。

7、近期建设

1、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总体方案:

1)线位走向: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T1起点自生态城起步区,经龙安路--太湖大道—建林路—华山路—湘江路—何山路—珠江路—金山路,至苏州乐园站,线路全长18.8公里。

2)敷设方式:全线主要采用地面道路敷设方式,在太湖大道上布设断面转换和跨绕城高速、浒光运河时,采用跨线桥形式。

2、功能定位:狮山片区和湖滨片区之间的快速客运通道;支撑沿线地区的开发建设。

3、建设目标:强调快速服务功能,行程车速达到25—30km/h。

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线位走向

第三篇: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苏州经验(xiexiebang推荐)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苏州经验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按照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形成城乡产业分工合理、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城乡经济发展融合之路。

发展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2011年,苏州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降低到17%。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苏州把现代农业作为不可替代的基础产业、作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按照城乡统筹改革发展新要求,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和物质装备条件,全面提升农业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和功能,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快落实以百万亩优质粮油、百万亩高效园艺、百万亩生态林地、百万亩特色水产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百万亩”产业布局,强化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和农产品(000061,股吧)现代营销,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出效益,加快农业向集约化、高效化和规模化转型,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2011年全省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监测中,苏州农业基本现代化得分为8046分,高出江苏省监测平均得分849分,位列全省首位。

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基本功能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农业不仅提供我们所需的农产品和就业,还要提供良好的生态系统,提供生活、教育和文化载体等多样化的功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越是进步,农业功能的多样化趋势越是明显,农业将愈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苏州不断强化和拓展农业功能定位,建立永久性农业发展区,从2005年开始基本农田保有率一直保持在100%,突出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等多功能性,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在发挥农业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等功能的同时,更加彰显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传承和展现江南鱼米之乡、优美田园风光,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苏州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经验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必须由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苏州在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保障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创新。

一是强化财政投入,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农业科技、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支持力度、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二是加大以生态补偿为主的政策补贴力度。在积极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同时,以基本农田、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为生态补偿重点,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因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给予经济补偿。三是扶持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张家港市从2006年开始,对流转土地按每年每亩300元给予补贴,且10年不变,标准逐年增加;昆山市的补贴标准达到每亩400元,其他市区也都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四是创新农业投融资体系。苏州注重培育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积极探索政策性保险(放心保)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有效引导外商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筹集农业建设资金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三农”。

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提升农民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把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苏州农民就业创业渠道不断拓宽,全市近90%的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非农就业。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认真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不断优化城乡劳动力就业结构,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和失业管理制度。苏州将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和就业、失业的界定标准体系,规范了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完善了城乡一体的就业和失业管理制度。

二是实行城乡统一就业促进政策。对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发放统一的《就业登记证》,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职业培训,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服务。

三是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对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保障作用。苏州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从失业保险基金节余部分提取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就业岗位补贴,以及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进一步提高了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效益。

四是鼓励农民投资创业。党的十七大以来,苏州市以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制定了“政府推动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市民自主创业”的方略和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创办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优惠门槛,给予创业引导性资金和租金补贴、税收优惠、融资信贷支持,给予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优惠政策,给予有创业愿望人员免费创业培训,对成功创业人员实施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创业一次性创业补贴,建立创业服务体系等,营造了良好的城乡居民创业大环境。以本地特色产品为载体,鼓励通过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开展“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创业活动,发挥“一镇一品”的创业示范引领作用。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效应得以体现。

统筹发展中心城市、县域城市、小城镇,促进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和人口集聚相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城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经过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90年代开发区和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之后,到“十一五”时期,苏州城镇化率超过了60%,逐步进入成熟阶段。苏州走的是一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相对均衡发展的道路。

一是均衡发展中心城区与县级城市。一方面,苏州通过强化中心城区建设,发挥其吸纳高端产业要素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强县扩权,优化县级城市发展环境,增强其发展实力。苏州5个县级市全部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十位,各县级市的城镇化率都在70%左右。苏州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吴江5个县级市和苏州中心城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中心城区与县级城市之间形成共生共荣的关系,这与一些地区存在的城市之间层层吸纳资源与层层边缘化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充分发挥小城镇沟通城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独特作用。苏州通过乡镇合并、区镇合一、强镇扩权,在规划的引导下,过去数量过多、规模过孝过于分散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呈现出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综合功能日益增强的趋势。大量发展活力充沛的小城镇的存在,形成了农村地区自下而上的要素集聚中心,避免了许多单中心城镇化地区出现的农村地区生产要素的过度外流现象;由于小城镇相对发达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扩散的平台;苏州的小城镇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积累的产业基础,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兴建各类开发区,吸引了庞大的外来投资,更进一步增进了农村地区发展的活力。

协同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在吸纳更多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定居的基础上,增强乡村地区的活力,让留在农村的人口安居乐业,做到进城和留乡各得其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是努力打造彰显江南水乡特色的乡村风貌。长期以来,苏州100多万户农民分散居住在2万多个自然村,村镇缺乏统一规划、村庄布局零星散乱。苏州坚持分类指导,本着既要适度集中又要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加快镇村合理布局与建设。对于地处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农户以及被拆迁农户,加快改造步伐,建设与城镇建筑风格相融合的新型社区;对于地处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的农户,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适合生产和人居的新型村庄;积极引导分散居住农户、新建翻建农户向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型社区集中居住,提高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具有历史文化遗存和水乡特色的村庄,避免在建没中被破坏和灭失。通过上述措施,苏州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涌现出一批基础设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的示范村。

二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苏州在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和条件的同时,注重改革创新,增添内生动力。苏州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以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三种基本类型在内的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为抓手,把农村分散的资源、技术和资金等各类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农民走向新的合作和联合,让农民变股东,对集体资产、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产权归属、配置使用和收益分配关系进行一系列创新。苏州农村“三大合作”的改革探索,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的精神,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了新活力,为苏南模式赋予了新的内涵。

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并轨

城乡社会保障“三大并轨”是苏州近年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最大亮点。从2003年起,苏州就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对务农人员参保缴费实行财政补贴制度,县级市、区和镇级财政补贴50%—60%,突破了原先主要以个人缴费为主的筹资方式,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2009年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后,苏州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保障的制度整合。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2011年苏州市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实行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在医疗保险方面,从2003年苏州就从制度设计上将进入乡镇村各类企业务工并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自2009年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后,加快将在城乡各类企业务工的非农就业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在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苏州按照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步伐,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制度一体化、待遇水平一体化、经办管理一体化以及医疗救助一体化。

到2011年末,苏州市在实现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全覆盖的基础上,五市七区全部完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转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一个体系两种制度并存的格局,即覆盖城乡全体社会成员的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三位一体”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存发展,除常熟市仍由卫生部门管理外,均纳入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医疗保险待遇。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苏州制定了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通过积极的财政补贴政策引导农村居民参加城保,对原参加本市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按规定换算、转移后纳入城保体系,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12年,苏州全市全面完成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并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一个体系两种制度并存的格局,即覆盖全市城乡的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存发展。苏州城乡社会保障“三大并轨”的探索在全国都处在领先地位。

加强生态保护,建立城乡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苏州因水而秀美,因水而富庶,面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危机,苏州市以水环境治理为主要抓手,促使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管理机构、人才、技术、资金、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一体的安全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现代水利及资源水利建设步伐,使苏州以“江南水乡”为本底的城乡人居环境特色与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森林、湿地、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区域的“肺”、“肾”,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本底。苏州市把“绿色苏州”建设提升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园、现代农业园区等为板块,统筹推进生态绿化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生态湿地恢复、林业产业发展等,加强沿江、沿湖、沿河、沿路等生态林网、经济林网建设,构建起一个布局合理、物种丰富、水绿相融、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林业生态系统。全市森林资源总量从2003年的9175万亩增加到2011年的18325万亩,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加面积超过10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由1253%上升到2503%。

创新城乡社会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城乡一体化不仅体现为城乡产业结构和空间地域的变迁,也是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随着城乡之间要素流动愈加频繁,尤其是大量的本地农民集中居淄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流入以后,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这些变化,苏州在完善城乡社会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健全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社区服务功能。社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繁重的社会管理服务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是社会管理体系的落脚点。适应社区管理扁平化的趋势,苏州加快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建立了以村?穴居?雪委会为主体、社区管理服务站?穴综合服务中心?雪为平台、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苏州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把完善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任务,整合社区资源,按照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要求,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建设以社区党员服务、养老服务、法律服务、就业服务、卫生医疗服务、困难群众帮扶服务等为内容的服务平台,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规范化服务体系,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向社区覆盖,形成了“建设网络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精细化、队伍专业化”的社区创新管理模式。

二是探索政社分开的社会治理新机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内在变化呼唤政府和社会各归其位。必须改变社会是政府附属物的传统观念,明确政府与社会的边界,规范政府与社会的职能,促进社会各类角色的合理分化,让社会组织回归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使其在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苏州积极推进“政社互动”的实践探索,探索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机制,培育了一大批根植于本土的“接地气”的社会组织。2011年,苏州全市社会组织登记备案10634个,其中,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3820个,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6814个,这些社会组织既有志愿者组织、文化组织,也包括调解组织等,它们广泛分布于基层各行各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建立城乡发展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形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合力

城乡规划的衔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传统城市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为主要任务,缺乏从城乡一体的高度全面规划人口发展、土地利用、城镇村落布局、产业聚集、环境保护、生态涵养等,不仅约束了农村发展,而且限制了城市的发展。苏州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村庄自然资源,科学规划指导乡村发展。在实现“村村有规划,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苏州尝试了“四规融合”的创新探索。所谓“四规融合”,即加强各类规划间衔接协调,将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网水系等规划紧密衔接,促进国土管理、城乡建设、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四规融合”的规划体系层次分明,其中,土地利用规划为各类规划的实施提供空间载体和支撑;城乡建设规划引领城、镇?穴乡?雪、村各类建设,是“四规融合”的中心;产业发展规划是“四规融合”的重要抓手,保证各项经济建设活动最终“落地”;生态建设规划着眼于城乡生态基底的保护和建设,为城乡一体化提供生态保障。

“四规融合”完善了城乡规划体系,强化了片区规划理念,优化了城镇、工业、农业、居注生态、水系等规划布局。苏州按照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分别明确区域功能,实现全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的城乡协调:强调区域空间上的整体性,即在一定地域内的中心县级市和中小城镇在保持密集分布的条件下,加强相互间的资源分配和规划布局上的协调,使土地得到合理的使用并保持最大的节约;强调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即城市与村镇的有机结合,使建设地区和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地区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达成有机结合。苏州对农业规划区、生态保护区地区,明确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具体落实上,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有序推进“三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日前,城乡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全市已有90%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48%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四篇: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实践探究

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实践探究

【摘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近年来,苏州市持续探索以更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农业提档升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更新,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取得了扎实成绩。本文以苏州为例,从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经历入手,总结苏州改革的经验,分析现今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指出未来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改革 经验 问题 方向

1.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背景

1.1宏观背景

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经历了近20年的改革历程,从2002年起,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概念,再到2012年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对实现打破城乡二元困境、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目标越来越明确,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体系逐步成熟。1.2 微观背景

苏州通过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实践创新,积极探索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之路,在此过程中,苏州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2003至2005年为城乡一体化起步时期。苏州市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苏州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推进“三大合作”改革,发展新型合作经济,探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

2005-2007年为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时期。2005年,苏州全部达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要求,从此进入全面转型升级阶段。苏州市颁布实施了《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六种类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对示范村建立帮扶制度;推进三个集中,转变发展方式;市县乡村面貌改善,乡镇15分钟内可上高速,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超过99%,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9%;农村建立起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苏州市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2008年以来,苏州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全面发展时期。苏州从2008年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2014年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首个“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苏州市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确定未来总体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七个方面的一体化,即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2.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经验总结

根据统计数据,苏州农业现代化指数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至2017年底,苏州农村集体总资产达1840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村均年稳定性收入81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96: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最小的地区之一,城乡一体化改革效果突出,其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苏州始终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将全市现状14253个村庄规划调整为3358个保留村(重点村、特色村)和10859个一般村,并完成了1268个重点村、295个特色村村庄规划编制,打破传统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互分割的局面,推行“四规融合”。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在土地制度方面,深入推进“三集中”“土地增减挂钩”“三优三保”,实现土地利用的空间节约、土地价值的空间转移以及土地规模的空间集中,促进土地要素的空间流动,破除土地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在财政制度方面,将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苏州率先设立全国首支城乡一体化建设引导基金,针对城乡一体化基层建设项目给予低成本融资支持,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等国有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合作,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有力支撑和保障了苏州城乡发展一体的改革。

三是重视生态建设。苏州以绿色宜居为导向,实施村庄环境专项整治、美丽镇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保留苏式水乡特色,完善了苏州的基础设施、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打造了农村发展新格局。3.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存在问题

目前,苏州市坚持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统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土地资源稀缺问题突出。随着苏州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流转成本也随之趋高,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

农业一线劳动力短缺。目前,苏州市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仅22.81万人,比2010年的26.82万人减少了4.01万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从业人员也面临着日渐老龄化的现状,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职业农民短缺,导致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大部分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老化,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环境压力有增无减。水环境敏感地段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产销脱节依然存在。由于农业经营主体集约化程度不高,地产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加工储运能力偏弱,农业信息化程度低,难以形成特色品牌,没有充分发挥好电商平台的作用,导致生产与销售脱节。4.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方向

4.1完善城镇空间布局,加快镇村规划体系建立

依托“四规融合”的规划机制,围绕“1450”城乡空间布局体系,完善建设“全覆盖、分层次、可实施”的镇村规划体系,做到基本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城镇空间布局;明晰新一轮规划确定发展的2842个重点村、516个特色村、10895个一般村庄这三类村庄各自发展资源关系,完善农业生产、生态保护、耕地平衡等地区功能,优化乡村地区发展空间;通过资源整合及适度归并村庄,围绕“把地种好,把人管好,把环境搞好”的发展目标,推动美丽村庄建设,促使村庄规模走向适度。

4.2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形成田园综合体形式的创新业态。引导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充分挖掘农产品、加工品和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打造一批富有地方资源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和文化内涵,市场知名度高和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商平台,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产业电商化,有机连接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等模块,借助“互联网+农业”的形式实现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核心、农业合作社为纽带、广大传统农民参与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农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其资源聚集、科技聚集的作用,吸引各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安家落户,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鼓励农户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3 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继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继续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水环境治理等工程建设。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管理,建立健全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复垦的监管制度。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严防流转土地非农化、非粮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资源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丽.“双创四众”新模式下实现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跨越的金融支持研究[J].中国市场,2018(06):17-18.[2]孙新新.苏州市村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3]赵民,陈晨,周晔,方辰昊.论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及我国先发地区的政策选择——对苏州城乡一体化实践的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6(06):22-30.[4]刘永强,苏昌贵,龙花楼,侯学钢.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0):138-144.[5]张振龙.城乡一体化规划理论与实施机制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27(04):15-20.[6]田光明.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7]陈俊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苏州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10(07):36-38.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

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进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把***加强小城镇建设及环卫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向各位做一下简要汇报: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速加力。作为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乡镇驻地、社区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职责。为此,自年起,我们实施了管理重心下移,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分局,加强对乡镇的镇容、环境、规划、绿化、市政设施的管理。截至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乡镇城管执法分局***处,有力的推动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为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环境卫生质量,我县积极探索环卫工作新思路,制定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政策,积极地开展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四级环卫体系,并把****作为全市实施这一体系的试点乡镇,着力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各相关乡镇也十分重视环卫工作,相继建立环卫管理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投入,配备环卫保洁队伍,购置、建设环卫基础设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农村,我县把农村环境卫生

整治作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将生活垃圾处理列入乡镇重点工作。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针对各乡镇的实际,重点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小城镇环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投资 万元治理了乡镇驻地、社区、村庄的环境卫生,购置了 辆保洁三轮车,修建了 处全封闭垃圾收集池,在 个行政村按照标准安排了保洁员。乡镇驻地和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垃圾集中处理已经开始运行,1

增强了对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二是不断加强小城镇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约束机制,确保有监管。实行环卫保洁日常监管制度,由乡镇城管执法分局负责划区分片监管全乡镇环卫保洁工作,及时落实巡查监管记录和通报制度,确保巡查密度全覆盖,全天候保洁无缝隙。三是建立完善市场化、物业化运作机制,确保有人干。成立乡镇环卫保洁所、管理区保洁站、村保洁队三级保洁网络体系,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建立完善投入机制,确保有经费。实行“县里投一点、镇里出一点、包扶单位担一点、相关企业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方法,多方筹措资金,破解了资金投入难题。五是积极推动乡镇环卫工作向科学化、机械化、无害化发展。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小型污水处理厂,购置先进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机械车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乡镇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生产环境。

总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卫服务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是各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于完善和改进。今后,我们会借这次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的契机,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长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进县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下载苏州城乡一体化六大特征(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城乡一体化六大特征(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

    城乡一体化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 兴塔中学陈芝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

    城乡一体化

    “十一五”期间城乡教育一体化迈出重要步伐(一)重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多年来,北京市教育系统采取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和有力措施,促进农村地......

    城乡一体化

    户籍改革的关键是公共服务均等化 刘文海 户籍管理是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当前,社会各方面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很高,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客......

    城乡一体化

    摘要:本文首先探究了城乡一体化概念以及城乡一体化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其次,用社会结构理论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城乡差距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命题......

    城乡一体化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589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则存在着明显差异。我国的快速城镇化道路,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

    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建设规划视角下的分析苏州大学商学院 陈 峰[摘 要]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与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州模式是分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