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
(美)沃德曼(Waldman,D.E.);(美)詹森(Jensen,E,J.)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2章 厂商和生产成本
一、关键词(我是在课本上找的)
1、拇指定律定价:用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来进行产品定价,忽略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因素。由于被忽略的是非主要因素,依据拇指法则做出的决策仍然是近似理性的,也就是说,拇指法则仅导致了对于完全理性的微小偏离。
(拇指定律定价:第一个拇指定律定价方程是基于资本投资赚取固定的回报率的假定;另一个拇指定律定价方程是厂商把价格设定为货物成本的固定补偿。两个拇指定律定价已被经济学家看成是相等的.)
2、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
(规模经济存在于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情况中,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S=AC/MC,S>1,规模经济,S<1,规模不经济。)
3、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生产一系列相关产品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叫范围经济)
4、X-非效率:某一产业内企业数量越少,市场垄断力量就越大。而垄断企业在不存在市场竞争机制约束的状况下,就会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了生产和经营低效率。这些企业不会自觉按照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制定价格,而往往会制定垄断价格,导致社会资源分配的低效率。
(一个给定的系列投入集合的扩展并不必然达到最大化产出。)
二、讨论题
1、请解释科斯的企业理论?
科斯指出,新古典企业理论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为了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不足,科斯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引人经济分析,提出了交易费用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关于产权安排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根据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制度的使用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的变更也是有成本的,一切制度安排的产生及其变更都离不开交易费用的影响。
(1)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2)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
(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
(4)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
(科斯早在1937年认识到厂商和市场都是组织生产的一种方式,利用市场来从事商业行为的成本叫交易费用。如果交易费用很高,厂商可能依靠内部产品,而不是市场。交易越频繁,不确定性越大,资产专业性越高,厂商就越可能采取内部行为。
内部生产带来的好处有:(1)降低了交易费用:(2)降低了市场风险:(3)一体化状态逐渐形成。企业会会扩大直到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相等。)
第3章 竞争和垄断
一、关键词
1、勒纳指数:L=(P-MC)/ P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了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勒纳指数在0到1
之间变动,勒纳指数越大,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越强;反之,竞争程度越高。在市场完全竞争时,勒纳指数等于0。
2、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收益。(消费者愿意为一件商品支付的最大额和他们实际支付额之间的差值)
3、生产者剩余:市场价格与生产者(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二、讨论题
2、为什么短期内获得负经济利润的厂商选择继续生产而不是停业?请解释与这个选择相关的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
当P=MR>AVC,厂商宜继续生产
(1)厂商继续生产则会有蓝色面积的亏损CPEF发生。(2)停业负担的总固定成本为面积CBGF。
(3)由于停业负担的总固定成本>继续生产的亏损(蓝色面积),所以理性的厂商仍会选择继续生产。
4、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会产生效率的意思?
(一)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促使微观经济运行保持高教率。完全竞争市场没有任何垄断性质和任何限制,完全依据市场的调节进行运行,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者市场竞争中取胜,因而,完全竞争市场可促使生产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高教率的生产。
(二)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促使生产者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在完全竞争市场类型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而他们要想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就必须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生产者以最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高产量的产品,这是一种最佳规模的生产。
(三)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增进社会利益。市场竞争引导每个生产者都不断地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由于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四)完全竞争市场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资源能不断地自由流向最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生产部门,在资源的不断流动过程中实现了资源在不同用途间、不同效益间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组合间的有效选择,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从而也就会太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与配置效益。
(五)完全竞争市场有利于消费者及消费需求满足的最大化。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趋向等于生产成本。所以在纯粹竞争的情况下,获利最大的是消费者。同时,完全竞争市场还可以使消费需求的满足趋向最大化。(是勾的5题)
5。因为P停在MPC以上,弹性决定了利润最大化厂商的勒纳指数的大小)
7、在美国自由贸易反对者经常声称,在完全竞争市场(例如布的生产)自由贸易“出口了美国的工作岗位”,这种立场合理吗?它是否认为自由贸易应该被禁止?
不合理,自由贸易为美国家庭带来了巨大好处。贸易能带给消费者,尤其是穷人,更低的价格和更丰富的商品种类。同时,它也为中产阶级创造了更高收入的工作。只有贸易才能让低收入家庭买得起食品和衣服。贸易保护主义打击的是普通美国人。
自由贸易的静态利益包括两方面:
1、通过国际交换获得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成本太高的产品,从而使消费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满足; 2.通过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使本国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对生产者而言是合理的,但从社会福利角度看是不合理的,消费者得了利益,因此,自由贸易不该被禁止,应该权衡两方利弊。)
第4章 市场结构
一、关键词
1、绝对成本优势:指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业比潜在的或新进入的企业通常具有的低成本生产能力。由于这种能力的存在,使得潜在的或新进入的企业在试图进入市场过程中或进入市场之后,与原有企业相比处于一种竞争劣势。
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简称HHI指数。是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它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
3、最小有效规模: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于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规模。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下降趋势,下降的最低点。
(平均成本最低时的最小产量水平)
二、讨论题
7、考虑作为进入壁垒的规模经济,贝恩假设已进入企业在其他企业进入后还会持有和进入前一样的产量水平。你认为这样的假设合理吗?为什么合理或不合理?
(有不合理的一面:条件变了,结构也变了,产量会改变;合理的一面是,有新企业进入行业中,行业中原有的企业会认为,既然进来了,对抗无利,合作可保持产量)
11、为什么企业会看中最近几年的利润趋势来决定是否进入一个行业?(可以看出社会需求量大小,可以决策是否进入一个行业,行业是否有前途。)
12、解释为什么沉没成本可能会影响退出呢?你想到除铁路行业之外的行业,其中尽管企业会损失钱财但大量的沉没成本依然会减慢退出?
(沉没成本增加了与不成功进入相联系的损失,进入的风险提高了行业进入的壁垒,同样也导致退出壁垒。负利润,持续的需求下降可能导致企业退出,具有很高沉没成本的企业因为有无法收回的资产,行业内企业与他所在的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与那些可以通过投资获得足够收益,从而能很快收回固定成本的企业相比,将待更长的时间,即使损失钱也会缓慢离开。如航空)
第5章 垄断行为
一、关键词
1、可竞争市场: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对现有厂商的行为施加了很强的约束的那些市场。在这一市场上,不存在严重的进入障碍。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开发出一个有关进入和退出的新理论:可竞争市场,这个假说认为潜在的竞争力比现有的竞争力更加重要,甚至一个纯粹垄断市场表现得会和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一样。
第7章 博弈论:理解寡头垄断行为的框架
一、关键词
1、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2、占优策略:一个与其他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策略无关的最优选择。“不管你怎么做,我所做的都是我能做得最好的。”(占优策略是指无论对手选择何种策略,都优于其他策略选择的策略)
3、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纳什均衡两个参与者在给定对手选择时都能作出最优策略的方案)
二、讨论题
1、所有的占优策略都是纳什均衡吗?所有的纳什均衡都是占优战略均衡吗?
不管其他人选择什么策略,我的最优选择都是某一个固定的策略,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那么这个固定的策略就是我的占优策略。
如果每个参与人都有占优策略,那么这些占优策略的组合就是占优均衡。比如囚徒困境中“招供”就是每个参与人的占优策略。
纳什均衡也是各参与人策略的组合。只要求在这个组合中,给定其他人的选择,我的这个选择是最优的,而不要求“不管其他人怎么选择,我的这个选择都是最优的”。
占优均衡是一种特殊的纳什均衡。
(所有的占优策略都是纳什均衡,所有的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占优战略均衡。
占优策略是指无论对手选择何种策略,都优于其他策略选择的策略,只选对自己最有利的; 纳什均衡是两个参与者在给定对手选择时都能作出最优对策,如:A选B,B再选B。)(1)是纳什均衡;(2)避免要看威胁是否有效。(倒推,自己阐述)
第8章 寡头垄断理论的发展
一、关键词
1、伯川德模型: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价格竞争模型。当企业制定其价格时,认为其他企业的价格不会因它的决策而改变,并且2个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A、B两个企业的价格分别为P1、P2,边际成本都等于C。(没勾)
2、古诺-纳什均衡:寡头之间更重要的是价格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寡头把对方的价格作为既定的,与对方产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动,以便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寡头无勾结的情况
下,达到利润最大化时,两个寡头的价格相等,这就是古诺均衡。当然,这种价格相等只是最终的结果,在竞争中则不同。最终结果只是一种趋势,现实中的价格竞争是一个不会中止的过程。所以正常情况仍是价格不相等。如果两个寡头勾结,价格也相等,但高于无勾结时,产量就减少了。(没勾)
3、反应方程:
根据古诺假定,一家厂商具有另一家厂商任何给定产量相对应的最优反应量,反之推理,结果也一样。Qb=f(Qa)
二、讨论题
3、伯川德模型中的结论经常是指“伯川德悖论”,你认为这个结论是一个悖论吗?
根据伯川德模型,谁的价格低谁就将赢得整个市场,而谁的价格高谁就将失去整个市场,因此寡头之间会相互削价,直至价格等于各自的边际成本为止,即均衡解为:
根据伯川德均衡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1.寡头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MC; 2.寡头的长期经济利润为0。
这个结论表明只要市场中企业数目不小于2个,无论实际数目多大都会出现完全竞争的结果,这显然与实际经验不符。(是,因为结构是寡头,结果是完全竞争。再答以上原因)
第9章 共谋:一个显著的囚徒困境
一、关键词
1、闸门价格策略:是指在重复博弈中,只要所有的人都采取合作的策略,那么就一直合作下去,如果有一方背叛了合作,比如提高产量,那么合作就永远终止,所有的人对此行为加以惩罚,大家都提高产量。
(闸门价格策略:即使一次的背叛都将会使合作永远结束,由于在这个博弈中,迅速和挑衅的惩罚和背叛行为相关联,这个策略也经常被称为严酷策略。)
2.针锋相对策略:参与者采取如下策略—第一个回合以合作开始,在接下来的每一个回合,采取对手上一回合的策略。
第10章 运转中的卡特尔联盟
一、讨论题
1、成功的共谋对一个行业的生产过剩能力的产量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请解释理由
共谋,把价格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产量增加对价格没什么影响,但这只限于短期行为;长期来看,高价吸引了新的进入者,让非共谋企业分享了共谋市场份额,最终会导致价格下降,共谋领头企业损失最惨,为维持价格,必会带头减产,最终有过剩能力的小厂商倒闭。
9、为什么在卡特尔联盟中总是有很多背叛的行为?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给定其他企业的生产数量和价格都不变,那么一个成员企业偷偷地增加产量将会获得额外的巨大好处,这会激励成员企业偷偷增加产量,如果每个成员企业都偷偷增加产量,显然市场总供给大量增加,市场价格必然下降,卡特尔限产提价的努力将瓦解,最终将导致卡特尔的解体。
第11章 寡头垄断行为:进入和阻止进入的定价
一、关键词
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2、限价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它通过在位厂商的当前价格策略来影响潜在厂商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
期,从而影响潜在厂商的进入决策。
(现在索取低价格并试图阻止新厂商的进入)
二、讨论题
6、解释价格限制理论与掠夺性的定价理论的不同。
掠夺性定价与限制定价之间的差异在于限制定价是针对那些尚未进入市场的企业,是想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低价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而掠夺性定价则将矛头指向已经进入的企业或即将来临之际,如果产能过剩,在新企业进入时可以进行产能扩张,将商品大幅降价防堵其进入。
(限价要求垄断者在新企业进入前维持一个低价。相反,掠夺性定价则假设垄断者最大化他的收益直到新企业进入行为的发生,并且在新企业进入行为的发生后这垄断者将大幅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以使进入者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即使这也将使得垄断者本身将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第12章 市场控制:行业外来进入及阻止进入的非定价策略
一、关键词
1、过剩生产能力:
(垄断者先行并选择一个产量水平。然后其他潜在进入者选择是否进入该行业,然后垄断者再选择一个生产水平和产量。这些潜在进入者如果选择不进入行业,那么他们的产量为零。)
2、从做中学:就是在实践中学,是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一个概念,是技术内生化增长模型的主要内容。技术之所以被视为内生变量,是因为技术变动最重要的一个源泉,是从观察实践中学会的,而不是经过专门研究开发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技术不光是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知识。通过“干中学”与“学中干”,加速创新与积累的过程,这是新经济增长现象的一个主要特点。
(边工作边学习,把成本降低;随着产量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少)
第14章 技术变革和产品研究与开发
一、关键词
1、创造性破坏: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重要的问题是研究资本主义如何创造并进而破坏经济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创造和破坏主要不是通过价格竞争而是依靠创新的竞争实现的。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加(熊彼特认为......)
二、讨论题
12、“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说明达到帕累托效率的市场可能仍然是高度效率不足的。”这句话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社会的收益最大化,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完全竞争达到帕累托最优。
(不一定;创造性理论认为经济内部是持续不断的变革,打破旧的体制建立新的体系。
旧体制也许是非帕累拖最优状态,资源没得到有效利用,还有可能是市场出现了新技术,新产品打破了均衡,并非高度效率不足。)
第15章 价格歧视
一、关键词
1、捆绑销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从而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它作为一种跨行业和跨品牌的新型营销方式。包括:优惠购买,消费者购买甲产品时,可以用比市场上优惠的价格购买到乙产品;统一价出售,产品甲和产品乙不单独标价,按照捆绑后的统一价出售;同一包装出售,产品甲和产品乙放在同一包装里出售。(捆绑销售是一种以固定比例出售产品的搭买)
2、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不仅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垄断利润,而且使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妨碍了它们之间的正当竞争,具有限制竞争的危害。
(当一个企业在提供成本相同的同样产品时,向不同的消费者定不同的价格,或在产品成本不同的情况下,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定同样的价格)
第二篇: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试题答案
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5’/个
1、范围经济
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2、最小有效规模
(MES)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于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规模。一般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即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下降趋势,下降的最低点。
3、囚徒困境
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4、掠夺性定价
又称劫掠性定价、掠夺价、有时亦称掠夺性定价歧视,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二、简答题 10’/个
1、为何短期内获得负利润的厂商选择继续生产而不是停业?请解释与这个选择相关的固定成本和沉淀成本。
当P=MR>AVC,厂商宜继续生产(1)厂商继续生产则会有蓝色面积的亏损CPEF发生。
(2)停业负担的总固定成本为面积CBGF。
(3)由于停业负担的总固定成本>继续生产的亏损(蓝色面积),所以理性的厂商仍会选择继续生产。
2、请解释为什么勒纳指数可以度量垄断势力或市场势力,什么决定了利润最大化厂商的勒纳指数的大小?
勒纳指数L=(P-MC)/ P,其中p为价格,MC为边际成本。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价格就等于边际成本,所以其勒纳指数为零。而在有垄断势力的市场中,垄断厂商按边际成本加成来定价,由此勒纳指数通过度量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反映了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勒纳指数在0到1之间变动,勒纳指数越大,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越强;反之,竞争程度越高。在市场完全竞争时,勒纳指数等于0。
决定勒纳指数的大小即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进一步来讲,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MR=p(1+1/ε)=MC,其中ε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由此,勒纳指数可表示为:L=(p-MC)/p=-1/ε,由此勒纳指数由需求价格弹性决定。
3、说明卡特尔联盟具有不稳定性的原因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给定其他企业的生产数量和价格都不变,那么一个成员企业偷偷地增加产量将会获得额外的巨大好处,这会激励成员企业偷偷增加产量,如果每个成员企业都偷偷增加产量,显然市场总供给大量增加,市场价格必然下降,卡特尔限产提价的努力将瓦解,最终将导致卡特尔的解体。
4、影响共谋难易程度的因素
产品差异度,差异越小,共谋难度越大;厂商数量,数量越多,共谋越难。
其他因素:厂商之间的信息结构、对竞争对手的反映预期、厂商的合作与不合作偏好、进入障碍的大小、厂商数量等。
三、应用题 20’/个
1、(1)生产洗发精不存在规模经济(2)生产牙膏存在规模经济(3)生产洗发精和牙膏存在范围经济
2、(1)委内瑞拉有占优策略,是增加产量;沙特有占优策略,是增加产量。(2)纳什均衡(增加产量,增加产量)(800,400)
(3)囚徒困境。因为其实选择限制产量,个人所得(900,600)较纳什均衡都更优。
第三篇:产业组织复习题范文
《产业组织理论》复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哪种分法属于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
A.三次产业分类法
B.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C.霍夫曼分类法
D.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2.产业关联理论中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直接理论基础是()A.社会生产目的理论
B.两部类再生产理论
C.垄断与竞争理论
D.社会再生产和关系的理论 3.依照规制实施的主体的不同,产业规制不包含()
A.政府规制
B.社会规制
C.民间规制
D.行业自律规制 4.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特点不包括()
A.产业集中度很低
B.没有替代产品 C.不存在任何进入与退出的壁垒
D.完备信息 5.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不包括()
A.产业集中度高
B.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 C.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D.完备信息
6.在博弈的要素中哪些要素统称为博弈规则()
A.参与人、信息、结果
B.参与人、行动、结果 C.策略、得益、均衡
D.参与人、策略、均衡 7.以产量为决策变量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型是()A.古诺模型
B.伯特兰德模型 C.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D.豪泰林模型 8.以价格为决策变量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型是()
A古诺模型
B.伯特兰德模型
C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D.豪泰林模型 9.以产品为决策变量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型是()
A.古诺模型
B.伯特兰德模型
C.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D.豪泰林模型
10.产业政策的手段通常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以下属于间接干预为()A.出口退税 B.配额制 C.许可证制 D.审批制 11.行政规制较之于其他规制手段的缺点是()A.强力性B.速效性C.经济性D.直接性
12.对产业政策兴起与存续的理论依据三种解释不包括()
A.市场失灵说
B.赶超战略说
C.国际竞争说
D.政府监督说
13.一种很普遍的市场结构,也是产业组织理论重点研究的市场结构,是()
A.寡头垄断
B.完全竞争
C.完全垄断
D.垄断竞争 14.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15.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是()A.马歇尔冲突
B.交易费用
C.霍夫曼比例
D.配第—克拉克定理
16.在需求结构中,对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变化
B.个人消费结构
C.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
D.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17.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A.产业结构高度化 B.产业结构合理化
C.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
D.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18.产业政策一词最早由哪个国家提出()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法国 19.产业规制的分类是依照规制实施的()不同而分为政府规制、社会规制和行业自律规制。A.客体
B.主体
C.手段
D.方式 20.知识资本中最重要的是()
A.人力资本
B.结构资本 C.顾客资本
D.员工忠诚
2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较强的前后向联系效益的工业是()A.工业
B.加工工业
C.进口替代工业
D.出口工业 22.产业组织理论把()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A.市场集中度
B.企业集中度 C.行业集中度
D.产业集中度
23.()创立了投入产出法,为产业关联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A.里昂剔夫
B.克拉克
C.库兹涅茨
D.罗斯托 24.马歇尔冲突是指()
A.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
B.完全竞争与市场的矛盾
C.竞争与垄断的矛盾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25.下列不属于SCP分析框架内容的是()A.市场行为
B.市场绩效 C.市场结构
D.市场竞争 26.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
A.定价一般是长期性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C.价格一般订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其实质目的是要扩大需求量 27.下列不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的是()A.产业集中度很高
B.产品同一性很高 C.不存在进入壁垒
D.完备信息 28.下列哪一项属于哈佛学派的观点()
A.即使市场中存在着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则,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
B.市场结构是基本决定因素,不同的市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
C.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D.不要求政府实施反垄断政策
29.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两者都不是建立在不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 B.两者都建立在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 C.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易取得 D.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难取得
30.下列不属于自由主义的产业组织学派的是()
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C.可竞争市场理论D.新奥地利学派 31.雁行发展模式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的理论。
A.植草益
B.盐野谷佑一
C.森谷正规
D.赤松 32.煤炭与电力之间的产业关联方式属于()
A、单向联系
B、多向联系
C、间接联系
D、逆向联系 33.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属于()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C.产业布局政策
D.产业技术政策
34.在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中,强调保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政府较少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市场引导企业的产业规制模式属于()A.民间主导型
B.政府主导型 C.政府民间平衡型
D.难于确定 35.产业组织是指()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36.在产业关联分析的实际中最常用的方式是()
A.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
B.事物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 C.逻辑形式和联系方式
D.技术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 37.下列关于投资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创造新的需求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B.对部分产业投资,将推动这些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从而影响原有产业结构。C.对全部产业投资,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D.对外投资也会影响本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名词解释
1.产业关联:
2.资本密集型产业: 3.劳动密集型产业: 4.知识经济: 5.投入产出法: 6.市场结构: 7.市场行为: 8.市场绩效: 9.有效竞争: 10.次优理论: 11.产品差别化: 12.进入壁垒: 13.退出壁垒: 14.产业集中度: 15.完全竞争市场: 16.产业规制: 17.产业组织政策: 18.马歇尔冲突:
19.配第-克拉克定理: 20.范围经济: 21.规模经济: 22.价格领先制: 23.价格卡特尔: 24.掠夺性定价: 25.短期限制性定价: 26.动态限制性定价: 27.二级价格歧视: 28.三级价格歧视:
简答题
1.产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有何不同的特点? 2.简述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3.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有哪些?
4.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包括哪些?有什么意义? 5.简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的方法论特点。6.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7.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8.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
9.新奥地利学派和哈佛学派在对待反垄断和规制政策上的分歧 10.规制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11.什么是产业组织政策其类型有哪些?
12.市场结构有哪些类型?其主要决定因素有哪些? 13.什么是垄断竞争市场,其特征表现为什么?
14.企业兼并行为的特点是什么?企业兼并行为有哪三种类型? 15.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政策的有哪四方面内容? 16.什么是主导产业?并简述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17.什么是掠夺性定价,这种策略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8.简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相互关系。19.什么是产业集中度,简述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因素。20.行业集中度指标是如何衡量市场结构状况的?并简要评述 21.简述进入壁垒的形成因素 22.简述退出壁垒的形成因素
23.企业实施掠夺性定价策略必须具备的条件 24.企业实施限制性定价策略必须具备的条件 计算题
1.假设在美国市场上提供航空服务的公司为两家,波音和空客。航空服务只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美国市场上的需求曲线为:P100QAQB。两家企业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都是:MCAC10;这里假设固定成本等于500,所以总成本为:TC50010Q。(单位百万)。
求:两企业的古诺纳什均衡产量和价格。
2.一个垄断者能够以常数(和边际)成本ACMC5美元生产。该厂商面临一市场需求曲线Q53P。
(a)计算这个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价格和产量,并算出它的利润。
(b)假设第二个厂商加入该市场。Q1为第一个厂商的产量,Q2为第二个厂商的产量。市场需求曲线现在由Q1Q253P给出。设第二个厂商与第一个厂商有相同的成本,将各厂商的利润写成Q1和Q2的函数。
(c)假设(与古诺模型中一样)个厂商在假定它的竞争者的产量固定时选择其利润最大化产量水平。求出各厂商的反应曲线(即根据它的竞争者产量求出它所需要的产量的规则)。(d)计算古诺均衡(即给定竞争者的产量,两厂商都选了自己所能选的最好的Q1和Q2的值。求出市场价格和各厂商的利润。
论述题
1.企业采取配售战略的目的是什么?该战略一定会成功吗? 2.企业为什么要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请举例说明。3.试析政府直接规制自然垄断产业的必要性
第四篇:第二节 组织理论
第二节 组织理论
关于组织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德国社会学家韦柏的组织研究。纵观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从总体上看,传统的组织理论都把组织看成一个高度结构化的封闭系统。而现代组织理论则倾向于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子系统组成,与外部环境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而应当用系统的、应变的观点去理解组织的全部内容。1960年以后,组织理论有了急速的发展,在传统组织管理的基础上,加上了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内容。这种理论跨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组织理论体系。
一、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韦柏1910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层峰结构体(即金字塔的结构),具有集权、职责明确、管理严格等特点。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
1.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制度。每个下级都处于一个上级的控制和监督之下,职务和权力是明文规定的,制度不变,人员可以调换。
2.专业化强、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都分成简单的,例行常规的,明确规定的作业。
3.规章制度明确。用规章制度来保证和巩固组织内各层次和人们之间的一致性。
4.不受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即指理想的组织,必须受正式的程序支配,而对个人的情感与个性的因素不予考虑,只是根据制度实行奖赏与惩罚。
5.员工的选择和提升主要根据技术能力。即各级行政人员必须具有特殊的才能方可任职,采用公开竞争和考试等方法来选择员工。
这种组织结构的缺点是:
1.组织中的沟通容易被曲解,因而造成单位之间和单位与整个组织目标之间的冲突;
2.组织是机械式的,不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3.容易压制员工的创造性;
4.不考虑人的积极性,不考虑员工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实质上是把人看成是组织中的一个机器零件。
二、新古典组织理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科特,他以古典的层峰结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关于行为规律和非正式群体的知识,对古典组织理论做了一定的修改。它与古典组织理论相比,有如下几点不同:
1.在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上,主张更多的分权。因为分权可以使更多的人参加决策,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提出的“集中政策,分权管理”主张,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2.从组织形态来看,不主张高耸的组织结构,而倾向于扁平的组织结构。根据新古典理论的观点,传统的科级组织模式可以分为尖三角形结构(即高耸的组织结构)和扁三角形结构(即扁平组织结构)。前者为集权制度,控制幅度小,后者较易推行分权,分层负责和专业化。
3.提倡部门化。古典组织理论提倡分工和专业化主要是针对个人而言;新古典理论所倡导的部门化,实质是部门专业化。大学和医院等就是以部门化为基础的组织。
三、系统与应变的组织理论
(一)霍曼斯组织理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组织理论既适用于小群体,也适用于大的组织。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系统都存在于物理环境(工作场所、气候,设施的布局)、文化环境(社会的规范、目标,价值观)和技术环境(系统为完成任务所具备的知识和手段)之中,这些环境决定着社会系统中人们的活动、相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霍曼斯把这些由环境所决定的活动、相互作用和情感称为外部系统。他提出,随着人们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加强,不仅会有新的情感,还会产生新的行为规范、新的态度。这种新规范、态度、活动方式并不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而是由社会系统中的内部系统(即非正式组织)引起的。同时,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是相互依赖的,内、外两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也是相互依赖的,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个系统的变化。霍曼斯组织理论用应变的观点看待组织,提出了进行组织研究的分析单元,为更精确的组织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利克特的重叠群体模型
利克特认为组织是由互相关联、发生重叠关系的群体组成的系统。这些互相关联、发生重叠关系的群体是由同处于几个群体重叠处的个人来连结的。这种起连结作用的个人称为“连结针”或“连结针角色”。承担“连结针”的人,既是本单位的领导人,又是上级组织的成员,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整个组织同环境之间也需要依靠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人物来起“连结针”的作用,使组织与环境较好地互相协调。重叠群体模型打破了过去组织理论中严格分工的一人一职一位观念,在强化管理人员的联络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塔维斯特克的社会技术系统
以特里斯特为首的研究人员在一个煤矿进行技术改革的过程中发现,技术系统的改革必然影响到社会心理系统,由此他们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的概念。该理论认为任何生产性组织,皆由技术体系与社会体系组合而成,而两种体系是交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只重视其中的一面是片面的。塔维斯特克的研究用系统论观点分析组织的特征,首次提出“社会技术系统”的概念。
(四)卡恩的重叠角色组模型
卡恩认为每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都占有一个“职位”,由此就产生了“角色认知”与“角色期望”。假如把一个执行组织角色的人称为“中心人物”,而跟他协同工作的人(如上级、下级、同事或组织之外的人)就组成以此为中心的“角色组”,这样,整个组织就可以看成是由许多重叠相连的“角色组”构成的,因而可以通过角色冲突、角色不明、角色负担过重等维度去研究组织中多种因素的依存关系。
(五)机械和有机的组织模型
机械和有机的组织模型是由伯恩斯和斯托克提出的。他们认为一个机械和有机的组织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其中机械的组织具有高度专业化、形式化和集中化等特征,有机的组织则有很大的灵活性。在组织设计中,应当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组织成员的习惯和偏爱采用相应的结构形态。如在稳定的环境中,应采用机械性结构;而当环境条件经常变动时,则应采用有机的结构。
四、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r M.Senger)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圣吉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担任了组织学习中心主任,并创办了波士顿创新顾问公司,又称彼得新领导力训练中心。1990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该书出版后在管理界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于1992年获得了世界企业学会的最高奖——开拓奖。1994年圣吉又推出了《第五项修炼》的续集,从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较为系统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采用了带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修炼”一词。修炼作为宗教用语,含有教规、戒律、修行之意,意即要有修炼的决心和信心,才会有成就。在《第五项修炼》中,圣吉继承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认为人类的工作观因物质丰足而逐渐改变,工具性的工作观已转变为
精神面的工作观。在新的形势下要想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全面贯彻,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是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
3.善于不断学习。一是 “终身学习”;二是 “全员学习”;三是 “全过程学习”;四是 “团体学习”。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决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
5.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地自我发展,丰富其家庭生活,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
8.领导者的新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学习型组织既是一种组织管理理论,也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扁平化的横向管理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强调更大程度的人文化管理,通过学习提高群体智商,使每个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它强调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团体能力及利益的迅速提升。纵观学习型企业的成功实践,不难发现学习型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管理上有较大差异:
1.管理模式不同。一百多年来,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大多一直沿用金字塔型的层叠式组织结构,主要是实行职能分工、条块分割的管理。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外界信息变化的快速反应要求。而学习型企业则呈现出扁平化、信息化的组织结构,是以任务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人员组合,形成多个创造性团体。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模式的更加有利于决策权下移,更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使企业能够实现整体的快速反应和信息的快速交流。
2.学习理念不同。传统企业实施的是一种阶段性、适应性的学习及培训,而学习型企业则是要求全员树立一种终身教育理念。它为每个员工在其一生的任何阶段提供各种可能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探索世界以及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
3.学习形式不同。传统企业一般采用以培训为主的学习方式,形式比较单一。但学习型企业不但坚持培训经常化,还多利用信息化工程,为员工提供更开放式的、持久性的学习形式。
4.管理机制不同。传统企业侧重于硬性的任务、指标等管理,而学习型企业更多的是在目标的指引下,以激励机制使员工更聪明地工作,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以完成各项管理目标。
第五篇: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
管理是一个难以预知的冒险过程,组织面临的环境是多变的,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非易事,正如自然界多变的环境一样,变化是永恒的,要适应环境,跟上时代与时俱进,要求人必须终身学习。企业组织要生存、成长、长寿,也必须持续不断的学习,而且要比其他企业学得更快、更好。由此,在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Peter Senge指出,要对克服各种障碍建立学习型创新组织,它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
当今社会,中国正极力建造一个新型社会主义社会,创新,便成了21世纪的主旋律,同时。创新也是管理中最流行的词语。我们现在要求建立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让每个管理者都清晰得认识到,我们不能生活在“坐山吃山、依水吃水”的状态下,天然能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是仅仅依靠全部开发出资源、消耗完能源,我们从何而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喜欢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管理——创新。世界在巨变,时代在飞速发展。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变革、推陈出新、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善改变,都是不可取的。不论什么时代,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人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探索、创新,这也正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所以,适应环境持续不断得变革创新,是个人、企业、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的主题,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管理。
摘录这么一个小小的故事。19世纪末,在英国的庄园里生活着山雀和知更鸟两种鸟,山雀是比较多而普通,而知更鸟长得很漂亮且稀少。在庄园里飞来飞去的这两种鸟都掌握了一种技术,它们都会在敞口的奶瓶的表面上喝奶油。然而到了20世纪中旬,送奶工就把瓶口用漆封了起来。山雀的数目很多,有的山雀发现把漆封啄开窟窿就能吃到奶油,渐渐地整个山雀群都学会了这招,而美丽的知更鸟到现在还是不会。人们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知更鸟没有社会系统,也缺乏群体生活的习惯,它们是一种领域意识很强的动物。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山雀,总是群体活动,形成的社会系统能够使它们学习和分享群体内任一只山雀的新发现。【20世纪的管理科学】这个简单的小故事,说明了组织学习能力创建、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有三位重要的学派大师:变革中的导航者和“企业文化之父”——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会念咒语的“长寿公司”的维护者——阿里.德赫斯(Arie de Geus)以及“学习型组织的教父”——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管理心理学大师的人格魅力与创新思想】
沙因从组织文化研究,他在解释每个组织独特文化形成的过程之前,首先强调:“变化是永恒的!”“变化”和“稳定”就像硬币的两面,是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的两个过程。在稳定和变化的框架结构里,沙因提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没有学习,组织将无法存活。同时,沙因认为,用于保持和稳定现有文化为动机的学习,不同于组织遭遇内外环境变化时用于促进改革的学习。
传统观点认为,决策完全是决策者运用其积累的知识,而德赫斯认为,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德赫斯说:计划不是高层管理者制定出来的,而是管理者和员工通过群体学习,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即改变对竞争者、市场、顾客等的固有看法,从而建立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学习能力的动态过程。针对组织学习的过程,他强调学习的群体行为,强调知识在组织内部的传播与共享。如果能有效的共享,那么一个组织的知识总和将远远大于个体知识的总和。正如之前提到的那个小故事,山雀总是在进行群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