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花未央人未老读后感
《花未央,人未老》读后感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题记
一、曾有人采访过丁立梅,问,为什么她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出现了花呢?这个问题,丁立梅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也许,这是她与生俱来的和大自然的亲密。最近,读了她的《花未央,人未老》,心中便燃起一团花的火焰。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她笔下的花朵。有浓艳如血的虞美人,有弥漫春水的桃花,还有星星点点的梅花……仿佛在眼前铺上一张洁白的宣纸,以大笔点染、细笔勾勒描出一个又一个的绝色美人,一颦一笑充满诗意与韵味。
花开花落是四季最基本的变化,而有时却影响着我们的心情与心境。大自然中的每一株花、每一棵草,都可以带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在脚步匆忙的今天,人声嘈杂使我们心情烦躁,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停下脚步,享受大自然的绝美风光。
二、也喜欢丁立梅本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感悟。
她在这本《花未央,人未老》中写道:“我愿意把我生命的三分之一匀出来,交给光阴,只为听听风吹,看看花开。只为在这样的黄昏底下,携一袖清风,看看云的演出。”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话,因为它实在是非常浪漫。听听风声,看看花开,这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她,却愿意把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做这些在一般人眼中微不足道,甚至不值得做的事情。我也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它值得称赞的,是一份心境的平和,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而在我们的身边,你会经常感觉到汽车在身边呼啸而过,风驰电掣般。但只有在路边步行、亲和自然的人,才会看到小草的成长与花儿的绽放,也因此,他的生活才能保留住更多的感动,携住点点滴滴的纯真。
看吧,睁大双眼,我们的生活中不只有灰色的高楼和机器,还有很多很多……
三、看完《花未央,人未老》后,我开始接近各种各样的花朵。我家的花池中有一株栀子花,每年的春天,她,都散发出迷人的芬芳香气,似乎在回馈我们对她的精心照料,那香,甚是醉人。
妹妹又在花池中种下了几颗葫芦籽,从葫芦发芽的那一天起,每个人都在关注着他的成长,当他开始顺着院墙向上攀时,我们欣喜若狂。不久,在他绿油油的藤上,我们看到了星星点点的葫芦花,每一朵都是那样的洁白、甜美。
我们都非常感动,原来,一个生命的绽放,可以使我们这样的激动!我终于体会到了自然带给人类的点滴感动。
“几千里的奔波,我只是来看花的。花未央,人未老,如此,甚好。”
第二篇:花未眠读后感
花未眠是由日本著名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著作的散文。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花未眠读后感,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花未眠读后感一
花昼夜不眠,有那种哀伤之美。自然之美是无限的,但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花未眠》
读罢《花未眠》,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凌晨发现花儿盛放不眠,从而感慨道:“自然之美是无限的,但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
回想以往,我总是跟世俗一道,推崇一些被世人公认的艺术,不屑于平凡。当我看到一朵花盛放时,无论她有多美,我都不以为然。因为她太平凡了。而当我欣赏某位大家的作品时,无论我看懂与否,都会极力夸赞。正因为这种思想,我才错过了许多次与美的邂逅和机缘。就像罗丹所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过《花未眠》,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美?是绘画?是音乐?还是川端康成所赞赏的自然?我终于明白了:前者固然都美,但最美的是自然,是天籁。她美在力量,美在柔和,美在灵动,美在质朴。这也是艺术美的源泉。
人们总在形容一幅画鸟有多没时用到“栩栩如生“这个词,而可笑的是,我们却不去欣赏真正的有血有肉的花。要知道,一个人感受美是很难的,只有越接近自然,才能体会到当中的那一份美丽。
自然之美是无限而千变万化的:美是壮丽的,正如羚羊飞渡;美是静谧的,正如秋叶归根;美是绚烂的,正如奇幻极光;美是广阔的,正如一片沧海。我坐在这儿,听虫鸣、鸟啼、风啸、川流、海涌……看花潮、飞鸟、沧海、破晓、入暮……
我这体会到:虽不种花,但有花香缭绕;无须挂画,门外就有一幅巨画——自然。
花未眠读后感二
趁着寒假有闲余时间,我便看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集《花未眠》,这本书让我感触很大。夏夜蛙鸣,蝉唱高木,悠梦回处,坐起却看,海棠一树花未眠。喜欢这与美的邂逅,鉴赏美的眼光,或许是经年的思考观察可以累积的,而邂逅一次美,察觉那是一种美,需要豁然的顿悟。譬如川端康成窗外那一树海棠,在宁谧的夜色里,静静地开放了多少岁月,只在不经意的一次人难寐时,邂逅了一双俊赏良辰的慧眼。其实,那些静静伫立在我们身边的美,又何尝只是庭园里姿态妍丽的一树海棠呢?人性里的大美----那些旖旎的,雄沉的,悲壮的……-----都曾沉伏在我们的心底,等待或闲淡或惊诧的一次梦回----原来花未眠。可能静谧的花之夜更有利于作者精神世界的舒展,面对这平淡无奇的风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却捕捉到了未眠海棠花的文化质感:“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增长。”我们说虽然美的接受不需要任何的毅力,但自然之美却还是不那么容易被我们的心灵轻易所收藏。
也许,正是自然之美有时在于它的外表并不那么绚烂,所以我们才会对未眠海棠花自然生命过程有了漠视和审美的无情剥夺,从而使未眠海棠花的个体生命之美得不到充分的欣赏。在花未眠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里,作者没有区分生命价值的尊卑序列,而是充满了对所有生命的敬畏,并由景入情地联想到“只要有一点点进步,那就进一步接近死亡”,联想到“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这里,作者的联想不仅仅审视了人类感受美的有限性,更是对生命意识的关注,正如黑格尔所说美的本质是那种直接触动了我们心灵自身内在独立生命之意味。而凌晨美丽盛放的海棠花之所以具有忧伤的美,这是作者看到了生命本质力量之美的无比脆弱。自然之美是无限的,又总是存在的。而我们感受美的能力又是有限的,不常在的。所以我们在有生之年无论如何去珍惜它都是不够的。但愿我们不要去留无意,任凭花开花谢,而要宠辱不惊,闲看云卷云舒。正如张爱玲所说,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如果刚巧倾听到花开的声音,那我们就该去找寻自然与生命之美共时性存在。
花未眠读后感三
花昼夜不眠,有种哀伤之美。自然之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
读罢《花未眠》,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凌晨发现花朵盛放不眠,从而感慨道:“自然之美是无限的人的感受的美却是有限的。”
回想以往,我总是世俗一道,推崇被世人公认的艺术,不屑于平凡的美,认为它毫无价值。当我看到一朵盛放的花时,哪怕它再美,我都不以为然:“这只不过是朵普通的花罢了。”而当我欣赏到一幅名家大作时,哪怕我看不懂,我也会认为这画好美。也就是抱着这样一种思想,我错过了一次又一次被花打动的机缘。自然之美是无边无际的广阔,太缤纷多彩了,而我的思想又蒙蔽了我的眼睛,以至于我没有发现这自然之美。正如落单所说的:“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完《花未眠》,引发了我的深思:到底什么是美?是绘画吗?是音乐吗?是我所推崇的伟大艺术吗?还是川端康成所赞赏的自然之美?娥:前者固然都美,可最美的却是自然,是天籁。它美在力量,美在柔和,美在灵动,美在质朴。亦是艺术美的源泉。
忽然想起,人们形容一幅花鸟画有多美时常用一个词“栩栩如生”,而可笑的是我们仔细欣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真正的花。其实,自然是最伟大也是最淳朴的艺术家,他所造就的万物各有异能,不仅有血有肉还有各种情感。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这样一首诗:“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所以它是自然的奴隶,也是自然的主人。”由此可见,自然与人是相恋的,人被自然所包容,自然也要被人所包容。若人的心中没有爱着自然的美,那么人是无知和肤浅的。
一个人真正地感受美的真谛是很难的,也只有越多的亲近自然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更多的体悟到美。自然之美千变万化,美是壮烈,正如羚羊飞渡;美是静谧的,正如秋叶归根;美是绚烂的,正如奇幻激光;美是广阔的,正如一片沧海。恍然间,我发现自己以前的审美太拘泥于简单的艺术形式,没留意到,自然最美。我可以倾听虫鸣、雀啾﹑风啸﹑川流﹑海涌……可以看花潮﹑飞鸟﹑沧海﹑破晓﹑入暑……
我这才体会到:虽不养鸟,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自然。
第三篇:未央歌读后感
“世界上最近的距离,不是眼前或瞬间,也不是意念或誓言,而是无论漂流到哪里的,你和我的心,因为你知道我爱你。”在《你知道我爱你》一曲的开头,黄磊用温和的嗓音轻吟这段诗。在读过《未央歌》之前,我还不知道这诗背后是怎样的故事。2010年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被歌中的款款深情打动。在北京求学的日子对我而言无疑将是一段漫长的孤旅,黄舒骏的歌声已陪我度过了很多时光。而《未央歌》唱词中描绘的那唯美的情感,想必是忠于原著的表达,因为它为我们透露了一点点故事情节。于是,心里有了一读《未央歌》的愿望,想了解,在我们青春岁月里,是不是都有着同样的寻找。
在寒冷的冬季,打开思慕已久的《未央歌》,仿佛沐浴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昆明的温暖的阳光和凉爽的风,故事发生的时代和年代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时代背景是民国初期,西南联大那纯真的大学年代……
未央歌不太容易一下子就看进去。但是一旦看进去了,就能够体验到那种阅读长篇小说的特殊的乐趣。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一种既盼望结局又害怕结束的焦灼。闲暇时就忍不住要一遍遍想着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
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每一个鲜活的名字都让我喜爱,每一个午后凉茶店的聚会都让我向往,迫不及待的想加入进去。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除这四大主角,作者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可以说,《未央歌》中的大学从来没有那么纯粹的存在过,但其中对于友情、爱情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大学精神的描绘仍然让人心驰神往。小说中所描写的生活不是我所能经历的,但是我所想经历的。我深爱那个时代,如果可以选择,我愿生在那个时代,考上西南联大,或是四处游学流浪。民国时期的印象愈来愈真实,不像电视里看到的永远是紧张的局势,地下党与反动派激烈的较量,当然,鹿桥在书中着力想刻画的是那个时代的友谊、那个时代的西南联大活跃的氛围。作者自己说,这书不是爱情传奇,也不以情节取胜,而是特地营造一种独有的情调风格,去感染他人。
若论我最喜欢的角色,自然是童孝贤了。简单的快乐着,把复杂的问题通过默默地思考而简单化,每一天清晨起床都是一张快乐的笑脸,他喜欢小动物,待人至诚至善,天真无
邪,为人处世显露点小可爱,能为大家扫除烦恼,带来欢乐,我多想看看他养的鸽子和兔子,多想看看他的荷兰鼠,看他的破制服,穿鞋从不穿袜子。他就像是从云后缓缓透过来的清亮阳光,无拘无束,自由徜徉。那时的大学学术空气比现如今多么自由而热烈,多想参加一次他们关于哲理的争辩,多想和他们一起去夏令会……。蔺燕梅用当今的术语讲,应当是校花了吧?校花总是备受瞩目的,她出身富贵,能歌善舞,个性单纯天真,待人真诚,难怪说是作者臆想出来的完美角色。余孟勤则是天生的领导者,正直刚毅,一丝不苟,拼搏努力,严以律己,却也严以律人可是我却不怎么喜欢大余,也许是因为他曾经伤害过蔺燕梅,也许因为他近于死板的严谨和苛刻,而在小童身上经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伍宝笙爱上了大余,大余问了宝笙的唇,总觉得没有人能配得上宝笙,在看到一半的时候还在为宝笙的归宿苦恼,心底里希望她会和小童在一起,而我也知道,小童在宝笙面前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每次都是被小童引的发笑,我若是那快乐的小童该多好,没有烦恼,没有忧伤……
再没有可能做一个童孝贤那样的快乐人,再也没有可能遇到生命中的蔺燕梅;合上书,我想去旅行,想着小童的那句话,也是蔺燕梅留给小童的秘密:“这一点点路算什么…”我们看不清如今脚下的路,在这个和平的时代里却不如大余
小童他们明晰自己的路。
鹿桥的笔触多么细腻阿,用了很多的笔墨来写昆明的景色,它的风、雨、落叶、湖水,那是他一生最好的时光,那每一笔都是青春的记忆,是友情的写意,爱情的意味,我也想起我的大学年代,相形之下多么贫瘠的写意,那时的大学学术空气比现如今多么自由而热烈,多想参加一次他们关于哲理的争辩,多想和他们一起去夏令会……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学日益成为职业预备所和培训基地的背景下,读《未央歌》也仅仅只是一种怀念而已。依依不舍的看过《未央歌》,仿佛也结束了自己的一段故事,感伤一阵阵侵袭,也夹杂着它带给我的甜蜜。
第四篇:八月未央读后感
八月未央是一部破碎的作品,美丽凄凉的色调,是安妮宝贝又一典型代表作。
安妮宝贝自出道以来,作品的主题一直都是以颓废、挣扎、毁灭、抗争、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为主,在写作手法上,安妮宝贝非常擅长运用色彩及场景切换,色彩以灰、白、浅绿、黑为主,典型的末世没落小资情调,徘徊在爱与恨的边缘,在明灭的色彩中不停的转换。
未央是一个孤儿,小时候跟着一位精神分裂的母亲一起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在其十五岁那年意外死去。未央始终是一个缺爱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可以控制的爱。未央遇到了相爱十年的乔和朝歌,在即将结婚之际,未央设计分开了他们,乔最终抑郁自杀,而未央则怀着朝歌的孩子独自北上,原本爱着未央的朝歌则离开中国远渡重洋来到日本,与日本女子同居。而未央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仅仅因为乔像极了未央的母亲,未央希望能够带着乔离开,给乔幸福,一如当初年幼的未央想带着母亲逃离悲戚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毁灭的,她并没有带给任何人幸福,当年的未央失手杀了她母亲,乔在抑郁中自杀了。未央最后生了一个朝歌的孩子。
有一段话这样描述未央:我爱的人,一个一个地走了,一个一个地离开我,我以我母亲的方式抓住一个生命。可是我想,最起码我不会后悔。
八月未央这部作品里充满着宿命、无常和绝望,真不知道作者内心是充满着怎样的空洞和寂寞才能写得出来这样的作品?
安妮宝贝的作品的主人公永远都只穿着棉布衬衣和旧牛仔裤。永远都是在流浪和漂泊中,寻找自由,却又倍受宿命的戏弄。
《八月未央》、《告别薇安》、《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纪》安妮宝贝的六部作品,虽然情节雷同,难有新意,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都几近重复,但是她的文字却能够让浮躁的心安静地感受到那份静谧。这就是安妮宝贝颓废文字中那种特立独行的魅力。
第五篇:关于人未老的作文900字
关于人未老的作文900字
关于人未老的作文900字 岁末而不尽一年的留恋,时间悄然逝去不可避免,我们无法捕捉每个瞬间,再次回忆又不知道记忆在哪边„„
曾经憧憬2013年的到来,又曾经憧憬以后的无数无数个未来,可是我刚刚才知道,一切都会按照自然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我憧憬的,我终究会经历,我未得到的,我不会去急急寻觅。而一切,尽皆如是。
我还记得几年前,我对妈妈说:“过年多好啊!”
但妈妈回答我:“是啊,过年多好,你们小孩子就喜欢过年,我们小时候也喜欢,可是现在不行了,大人们都不喜欢过年„„”
我不知道为什么,于是妈妈解释说:“小孩子过一年就长大了一岁,而大人们过一年就老去了一岁。所以大人们都不喜欢过年,一过年就要老了。还是你们过年好,都快长大,多好啊!”妈妈一直在微笑着,但她却不知道,从那时起,我把这句话永远深深地记住了。
似乎,我又接着说:“妈妈,我还没有长大„„等我长大了,我„„”是的,我一定说了这些话,因为我还隐约记着。几年前的我经常说这样子的话,而每当我说这些话时,妈妈就会微笑。
„„
而现在,这已经成了记忆,我已经长大,并且我也和妈妈一样,对于过年,少了一分欣喜,多了一分失落。过年对于我,早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时间的无限感慨,和越来越多的匆匆。
我感觉,小时侯我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的时候有一个快乐的寒假。那时,无论学多少课外班我都是兴致勃勃不知疲倦,甚至为了两个班有时间撞车而犯难,我不知道那时的我为什么这么热情。然后,过年了我还会去农村,那是我永远的无拘无束的乐园,真的永远也讲不清记忆里的那许许多多过年的故事„„ 但是现在,仍然有寒假,仍然有去农村的机会,但我在年末里,却没有那一份期待。我忽然明白了,小时侯的寒假,是我童年对过年的乐趣的一个载体。原来,我现在对过年热情的减退,和我年龄的增长有关。相对于小时侯,我长大了。
什么时候,我开始对过年失落了呢?
我却不知道。
如果我知道什么时候,如果我喜欢过年,如果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那么妈妈就不会老去,我也不会长大了。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