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23:3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宜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宜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宜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宜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4-

1信息来源:宜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和我省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产城融合;二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农民市民化;三是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四是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进行一体化布局,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传播城市现代文明,实现“三化”协调推进、城乡共同发展。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市发改委城市科的统一布署,我们对宜阳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做法

宜阳县位于洛阳市西部25公里,总面积1670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辖9镇7乡1个办事处,353个行政村,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二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扩清思路,编制规划,创新实践,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一)县城建设

我县城乡建设的发展思路是:围绕“一年大变样、三年出形象、五年上品位”的目标,实施“一带四区”(即沿洛河经济带、东城产业集聚区、西城文化旅游区、南城商贸物流区、北城商住休闲区)、“三级推进”(“三级”即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战略,以宜东新区开发为龙头,以阳光水岸为轴线,在老城区功能完善、北城区形象提升和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提高上下功夫,采取“五抓”和“六要”举措,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力求将宜阳建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县和宜居宜业的洛阳市卫星城。

1、抓规划编制促提升。规划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城乡建设规划,科学编制了《宜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和《宜阳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

2、抓基础设施促提升。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的,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中心、五组团”发展的工作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洛宜快速通道”建设项目,在全市五条快速通道中率先竣工通车,使宜东新区至洛南新区的车程缩短至15分钟左右。持续改造城区供水、排污管网,开工实施城区供气、供热项目,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抓城区改造促提升。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自2008年以来,持续强力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连续三年荣获“洛阳市城中村(旧城)改造工作先进县”、先后7次赢得了全市城建工作现场会在宜阳召开。2010年,完成城中村改造投资16.6亿元,拆迁40万平方米,开工87.5万平方米,建设新型住宅小区27个,实施高层建筑48栋,封顶26栋。怡泽大厦、副食品公司大楼等竣工投用,锦绣花园、锦屏花园、屏沅小区、红旗小区等具备入住条件。北城区兴宜小区、府琛花园等建成投用。今年以来,围绕“1150”工程和“1022”工程(即建设10个精品社区,推进10个城中村改造,搞好50栋高层建筑;改扩建10条城区道路,新建2座洛河大桥、2个市民广场),加大县城建设及城中村改造力度。香山绿洲、锦瑞花园等17个总投资13.6亿元的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2.16亿元、实施拆迁42.1万平方米、开工68.44万平方米,分别占年度市定目标任务的170%、162%和122%。

4、抓新区开发促提升。把宜东新区作为产城融合的样板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来强力推进,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方面与洛阳市区对接。新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东至锦屏镇河下村,西至锦龙大道,南有锦屏山,北依洛河水,交通便利。规划区内投资1054万元的滨河南北路双立交桥工程正在建设,投资4.88亿元、总长31.5公里的兴宜大道、锦龙大道、迎宾大道、同力大道等“四纵四横”路网构架基本形成。总投资2.86亿元、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的县委党校综合楼、县人民医院、工商局“12315”服务中心、检察院技术侦查楼、劳动就业保障中心、卫生监督中心、交通养护大厦和金税网络中心等8家迁建项目加紧建设。投资3.4亿元、占地110亩、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的拆迁安置房环岛花园项目开工建设。同时以产带城,坚持走产城联动发展之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总投资29.5亿元的深圳海斯迪电子有限公司、洛阳东瑞彩钢工程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落户新区。

5、抓城乡统筹促提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围绕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三级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重点实施投资8亿元的“710”工程,即在7个中心镇(三乡、柳泉、韩城、白杨、赵保、张坞、樊村)建设“10个一”工程(建设一个综合性市民广场、一条高标准主街道和人行辅道、一座水质达标的供水站、一个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一个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一个福利院或敬老院、一个品牌连锁超市、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一个汽车客运站、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完善城镇功能,方便居民生活,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另外,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稳步推进、示范带动”的原则,重点打造了牌窑和灵山两个新型农村社区。依托宜阳产业集聚区的轴承产业园,在香鹿山镇重点建设“牌窑新型农村社区”,采取“循环式搬迁”方式,即先安置再拆迁,分两期进行。目前,牌窑商住楼、宜东第一大街、新型商贸市场等项目正在实施。依托灵山景区开发,在锦屏镇重点建设“灵山新型农村社区”,以现有灵秀小区为依托,建设徽派风格独居小院。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中村改造是重点也是难点。宜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县城建设及城中村改造的安排部署,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坚持“六个要”,实现了和谐拆迁、高效拆迁,推动了城中村改造的顺利实施。

一是方案酝酿要充分。在政策制定阶段,我们依照上级有关政策,通过外出考察,结合本县实际,因地制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原则,按照“4+2”工作法要求,深入群众家中,广泛征求意见,拿出初步改造方案,然后召开不同层次会议,逐条讨论研究,最终得到群众认可。使群众“明白签约、清楚补偿、高兴搬迁,顺利回迁”。

二是宣传发动要跟上。召开动员大会,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在县电视台召开群众城中村改造工作专栏,宣传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宣传新型城镇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拆迁政策,宣传拆迁建成后的美好前景。同时还将规划效果图制成大小不同版面,挂在所改造村庄,向广大群众展示,将拆迁补偿及置换方案印制成群众通俗易懂的提纲进行公开,达到家喻户晓,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改造后的好处,增添群众改造工作的信心。

三是多方服务要扶持。县委、县政府要求县直相关职能部门顾大局、识大体,积极扶持城中村改造工作,解决拆迁户实际问题。电力线路拆除、有线电视、宽带、固定电话移位全部予以免费,新建自来水供水工程只收材料费,积极帮助拆迁群众寻找房源,组织干部职工义务为部分拆迁户搬家等。

四是党员干部要带头。在拆迁改造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镇、村班子成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自身做起,带头拆迁、率先垂范,作为对党员、干部先锋示范工程的主要考评内容。做先锋、舍小家、顾大家、不计得失。确保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五是具体工作要扎实。城中村改造工作是一件实事好事,又是一件难事,是一场硬仗,更是一次攻坚战。个别群众拆迁不积极,不是道理没想通,而是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束缚,总觉得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住惯了,突然搬迁心里难以适应。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照省委卢展工书记“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的工作要求,在“5+2”、“白+黑”工作法的基础上,镇、村干部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利用早、中、晚吃饭时间到亲戚、朋友家促膝谈心,使他们得到理解与支持,以点带面开展工作,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实现“要我搬迁”为“我要搬迁”。

六是群众利益要维护。在实施改造过程中,我们实行公开透明,全方位接受监督,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一切让群众满意。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在保障开发商利益的情况下,充分保障群众的利益,通过城中村改造,不仅使城镇化进程得到推进,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真心得到实惠;不仅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关键是让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生活品位更加提升。

(二)以产带城、产城互动,实现向心发展

(一)培育主导产业方面。重点放在扩大产业集聚效应上,不断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调整以来,我们积极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不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一是严把项目入区关。二是大力实施乡镇书记工程。要求乡镇书记工程必须围绕县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对没有建立专业园区的乡镇,书记工程新上项目必须安排入驻县产业集聚区。加大对书记工程的考核,一季度一检查,半年一督查,定期通报情况,年底评比考核。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由乡镇书记工程引进、入驻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建成投产后,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乡镇占70%,县财政占30%,充分调动乡镇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开展节会招商。强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加厦交会、广交会、中博会、豫洽会等招商节会,特别是在今年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引进了华宇光电光伏产品、海斯迪锂电池等19个主导产业项目,总投资47.6亿元。四是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围绕区内中信重工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关联企业,重点发展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形成产业集群。目前,产业集聚区内两个装备制造类专业园建设已初见成效,轴承专业园一期总投资13.1亿元的13个轴承类项目同时开工,进展顺利,年底前有望全部建成投产,二期拟入驻的总投资11.3亿元的15个轴承类项目,已完成签约,11月底前全面开工;西庄专业园入驻机械制造类项目8个,总投资24.7亿元。同时,以海斯迪锂电池项目为代表的电子产业园和以雨润集团福润公司肉制品加工项目为代表的食品产业园正在建设。

(二)完善服务功能配套,增强县城承载力和产业支撑力。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45.5亿元,建设路网框架65公里,铺设供排水、供热、供气管网182公里,实现集聚区企业全覆盖。南区日处理2万吨污水厂建成投用,北区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11月底建成试运行,220千伏、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8座,满足了企业的用电需求,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站1座,为开展集聚区环境检测奠定了基础。二是健全生活配套。投资1亿元的集聚区廉租房、公租房,规划建设17栋住宅,总面积11.22万平米。投资200万元的轴承产业园生活配套项目,已建成投用。投资3亿元的至尚工业园项目,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厂房6万平方米、办公楼、宿舍楼、餐厅等配套设施5万平方米。三是搭建服务平台。投资3000万元的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内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以及产品交易中心,配套服务设施有会议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商务中心等。

(三)推动产城互动方面。重点突出硬件建设,通过硬件共建共享,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按照“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集聚区建设理念,将集聚区建设与宜东新区建设相结合,联动开发,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几年来,我县6平方公里的宜东新区开发和三产开发步伐不断加快,产城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助推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目前区内就业人数达到2.2万人。一是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享。投资2.4亿元全长17.5公里的洛宜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投资4000万的安虎线拓宽工程、投资4200万元的南区四条道路如期竣工通车;投资3.6亿元的城区集中供热工程,铺设管网46.5公里。二是加快事业单位迁建。不断加快投资2.5亿元的县医院新区、投资5000万元的县委党校、投资4500万元的信用联社综合大楼、投资2000万元的检察院侦察技术大楼向产业集聚区南区迁建,为加快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步伐奠定基础。三是注重三产综合开发。引进实力强的开发商参与集聚区三产综合开发,不断加快集聚区住宅小区、商业街、办公楼、酒店、农贸市场等项目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区实施三产项目6个,总投资17.1亿元。其中投资7.5亿元的3个村庄改造项目,采用先建后迁、社区集中安置、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安排村民到产业集聚区就业,将其保险纳入县保险体系,保障民生,进一步加快了产城融合发展步伐。

(三)新型社区建设

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50个,开工建设14个,建成4个。

1、社区类型

(1)城中村改造型社区:城关镇东关街社区、红旗社区、白庙社区、锦瑞花园社区。其中东关街社区最具有代表性,该社区建设项目为我县城中村改造重点项目,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分锦屏住宅小区和农贸市场两个区域,可容纳居民1040户、商户400户,目前群众已回迁入住。社区内规划建设了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健身广场,并配备专业的物业管理机构。社区附近建有学校及幼儿园、卫生所、便民超市、文化大院、体育场等居民生活服务场所,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非常方便。

(2)旅游景区搬迁安置型社区:锦屏镇灵秀社区。灵秀社区位于县城西8公里处,处于锦屏镇灵山风景区开发中心地段,全村8个村民组,2000余人。该工程是我县配合灵山景区开发而实施的重点工程,位于锦屏镇灵山村,占地面积541亩,规划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以高层与多层相结合的住宅楼25栋,住宅1650套,同时建设学校、医疗中心、村务中心、休闲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全部工程完成后,可供附近3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1060户、5400人居住。

(3)产业聚集型社区:香鹿山镇牌窑社区。牌窑村位于我县产业聚集区内,距县城10公里,全村有10个村民组、670户、2356人。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该社区建设采取“循环式搬迁”方式进行,即先安置再拆迁,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涉及牌窑商住楼、宜东第一大街、牌窑新型商贸市场3个项目,可安置住户434户、商户246户。计划3年内将牌窑村建成集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营销、服务轴承产业园等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4)整村搬迁进城型。焦家凹村位于锦屏山南麓,距宜阳县城7公里,地形为两山夹一沟,东西长约6公里,全村共6个村民组、303户、1165人。由于地处宜洛煤矿煤田采空区,出现了群众房屋裂缝、倒塌、地表塌陷、水源断流现象,造成群众生活诸多困难。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活面临的这些困难,决定实施整村搬迁,建设锦安新型农村社区。该项目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3.36万平方米,建设7层楼房8栋,330套,可安置焦凹村群众256户。目前,工程接近完工,年底前群众即可搬迁入住。

(5)小城镇依托型社区。其中樊村乡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于樊村村西,占地面积54亩,总投资5000万元,共规划建设农民住宅楼8栋,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可解决320户、1500人住房难问题,同时,还规划了3000平方米商场、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社区依托小城镇建设,建成后除安置本村群众外,将整合附近村庄住户。

(4)多策并举,搞好资金筹措。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我县按照建设规划,积极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放,捆绑使用,努力加大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农村社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设施、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还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等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力争群众少花钱政府少投入,企业有效益,建设出亮点。锦屏镇乔岩村搬迁群众在购买住房时,每户享受上级1万元补助,镇政府协调信用社1万元贷款,并补贴一年利息1200元,有效推进了该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寻村镇段村社区,由村集体出地,投资商开发建设,村民以成本价购买,实现了双赢。

二、2012年工作打算和“十二五”规划

大力实施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年,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3条,新增城市道路22公里,逐步实现城区供水、供热、供气全覆盖,建设50个商业住宅小区和50栋12层以上高层楼;城镇化率达到38%。力争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35万、城镇化率达到50%,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形成一个水系充盈、绿地丰沛、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历史文化厚重、现代气息浓郁的新宜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一)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心,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1033”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路网构架,优化道路布局,方便生产、生活,切实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1033”工程即:10条城市道路、3个生态文化公园(香鹿山生态公园、锦屏山文化主题公园和滨河公园东延)、3条升级改造道路。

(二)以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

围绕“11512”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确保城市面貌三年出形象,五年上品位。重点实施:

(1)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实施城关镇:西街二期,白庙二期,水磨头村改造;锦屏镇:后庄整村改造,铁炉整村改造、灵山村改造;香鹿山镇:官庄整村改造,下河头村部分改造,段村村部分改造,牌窑村改造共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2)实施10个精品社区和50栋高层建设,确保2012年底,建成精品社区数量达到20个,建设高层达到150栋。

(3)12个旧城改造项目12个。

(三)以新区配套设施建设为中心,完善城区公用设施建设

按照县委、县政府为把宜东新区打造成产城融合的样板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建设方面力求与洛阳对接,不断完善新区供水、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计划铺设4条9100米中压燃气管道;新建供热站21座,新建供热管网26公里,实现北城区供热面积100-150万平方米,开始辐射老城区和宜东新区。

(四)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1)经济适用房:投资9922万,新建套3栋26层共计5.94万平方米660 套经济适用房。

(2)廉租房:投资2400万元,新建4栋多层共计2万平方米400套廉租房。

(3)公租房:投资3600万元,新建3栋多层共计3万平方米600套公租房。

(五)规划先行,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规划中要做到四个结合。重点搞好县域小城镇体系规划、产业集聚区内社区村庄规划、中心村社区建设规划,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包括产业集聚区、小城镇、中心村社区的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四区(北城商住休闲区、东城产业集聚新区、西城文化旅游区、南城商业物流区)带动,七个中心乡镇为支撑、各中心村为延伸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格局。

(六)2012年至2015年城乡建设规划目标

1、县城建设改造。

一是旧城改造。计划利用社会投资约10亿元,重点对老城区、北城区、宜东新区沿街的部分商住楼、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和居民楼房实施改造,改造项目50个,拆迁3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90万平方米。二是城中村与城郊村改造。重点对老城区的西街、中街、东街、白庙、后庄、铁炉、河下、水磨头和北城区的段村、下河头、官庄、下韩等城中村与城郊村实施改造,争取“十二五”末完成所有县城建成区内的城中村与城郊村改造任务。三是房地产开发。“十二五”期间在确保完成50个商业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和150栋12层以上高层建筑的同时,力争突破60个小区和200栋高层建筑。四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6.2万平方米的廉租房、2.5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3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建设。五是路网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县城详规,县城规划区内每年至少要开工建设道路6条以上,通过5年努力,使规划区内的老城区形成“10纵5横一环”、“北城区形成12纵5横一环”快捷道路网络。六是北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保证投资5960万元的北城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达标运营。七是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完善老城区、北城区、宜东新区、产业集聚区供水与排水主管网120公里,使“四区”的排污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实现供水全覆盖目标。八是加快供气供热工程建设步伐。争取2015年底实现全城区管道供气率达80%以上,北城区全部供热、老城区部分供热。

2、村镇建设改造。

一是加大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采取每个乡镇每年政府投资50万元、社会投资200万元、引进政策性资金100万元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各乡镇所在地及所属村庄的道路、绿化、供排水、文化广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各乡镇的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完善,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各村庄的环卫、绿化、道路、垃圾清运实施综合整治,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县打造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新型农村景象。三是利用政策性资金和各乡镇自筹资金深化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6000个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入营造环境,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基础。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也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筹集问题,道路、桥梁、北城区污水处理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均不同程度存在资金配套缺口,矛盾较为突出,导致有些工程被迫推迟实施。

(二)征地、拆迁等问题,部分工程道路因地面附属赔偿、拆迁进展缓慢,影响了施工计划和进度,拆迁与补偿难以统一,有些工程往往是商谈时间比施工时间还长。

(三)旧城、城中村改造问题,旧城、城中村改造中不同程度上存在拆迁难度大、拆迁成本高、干群顾虑多等问题,政府、群众、开发商三方利益难以协调,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

(四)除城中村改造型社区外,其他社区土地审批不易。城区改造项目采用土地集中挂牌出让,由开发商进行开发,村集体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其他社区占地大多属于集体土地,土地性质变更较难,影响工作进程。

(五)集中搬迁不便操作,新建房户不愿搬迁。随着农村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种思潮相互激荡,人们思想参差不齐,一些潜藏在农村深层次矛盾也表露显现,尤其个别人偏激执狂,抱着一些过分诉求不配合搬迁。

(六)农户社区搬迁融资渠道单一,困难户想搬迁而无能为力。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贷款环节多,手续繁琐,又加上社区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没有强大的公共积累作支撑,扶持效果甚微,使这些困难户想搬迁而无能为力。

四、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建议

1、建议上级政府对县域城镇化发展规划进行修编。

2、进一步克服“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和只求城市自我发展的思想行为,把化解“三农”难题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把“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这应视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3、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坚决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战略方向,切实治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城镇化虚胖症”,让每一个城镇做到资源利用集约化、城镇功能良性化。

4、从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理性视角,看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联性,特别要注意既适时遏制片面大城市热,又能引导防止或有效治理小城镇建设的无序化。

5、社区建设应注重宣传引导。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充分考虑群众能力,鼓励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建,条件较差或暂可不需要建房的可以后建,对于社区住宅,规划设施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避免农户建房超出自己经济能力。

6、引导农民入住农村新型社区,坚持建得起,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将培育产业支撑,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首要前提。

7、加大对群众尤其是困难户扶持力度。近两年来,得于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收,农民逐步摆脱贫困,但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要通过政策扶持,贷款优先等方面措施,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

8、典型引路,分步实施。选择村情好,群众觉悟高的村做为试点村先启动,政府积极搞好各种服务,创新实践,培植典型树样板,典型引路促启步,将政府的引导为群众的自愿行动,形成强大合力,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力、顺利、健康推进。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近期,xxxxxxxx区政府研究室就如何科学推进xxxx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人。农民进城不仅要“生存”,更要“发展”;不仅向往宽敞的马路、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教育、优良的住房,而且希望依靠双手创造财富、成就幸福、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造城”,建好基础设施,为农民进城创造良好硬件环境;更要“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创业、就业环境,让他们“进的来、能就业、留得下”。

第二,新型城镇化是“协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圈地造城”,不是一味地让农民“脱脚上楼”,而是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协调的城镇化。只有让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让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结构,才能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

第三,新型城镇化是“转型”的城镇化。城镇化前面冠以“新型”二字,这个“型”,是指转型,就是实现农民变市民的户籍身份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发展、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设施”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必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动城镇发展从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向内涵增长的集约型转变。

二、可资借鉴的模式有哪些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方式,能够集中大量的资本、人力和物力,调动多方面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这也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欧洲以荷兰、比利时等国为代表,亚洲以日本“造村运动”和韩国“新村运动”为代表。特别是韩国的首尔都市圈,一度集中了韩国近一半的人口、近六成的制造业和七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有代表性的是“天津模式”,政府主导“以宅基地换住房”,先解决搬迁农民的安置问题,然后通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发展产业,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力度大、速度快,但往往导致“土地城镇化”,农民合法权益易受侵害,造成“被上楼”、“被城镇化”,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是市场自由模式。在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被严格限制在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角色上。美国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也坚持市场占主导地位,政府较少进行干预或调控。市场需求成为美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的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目前,美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90%。然而,这种过于市场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城镇化出现了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是过度郊区化、城镇建设无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是城乡统筹模式。这种模式以大规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河南模式”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鄂州模式”为代表。“河南模式”以新乡市为例,该市3500多个村合并为90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管理机构、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等一应俱全,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城镇,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鄂州模式”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城乡“七个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充分考虑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尊重了农民的意愿,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长。

四是产业带动模式。欧洲发达国家基本上走的是“产业兴市”的道路,国内主要以“广东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代表。广东和温州以中心镇为依托,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推动城镇扩张。湖北省也有代表,荆州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模式”走的就是产城融合之路,短短十二年时间,新沟镇建成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从1.5万人增加到6.4万人。可以说,“福娃”成就了新沟,一家企业带动了一座新城。综合来看,产业带动的城镇化最有后劲、最持久,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城镇化模式。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如何发力

一是政府主导要“给力”。xx年美国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启示人们,政府“有形之手”不可或缺,宏观调控不能削弱。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如此,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实施规划引导,开展顶层设计,推进试点示范。过去,林区一些地方存在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甚至乱建设无规划的现象,以致建了拆、拆了建,造成很大的浪费。近几年,林区政府在城镇建设方面的“有形之手”发挥得很好,更加注重了规划的高标准和严执行,把握了关键环节,城镇建设呈现“八面玲珑”的鲜明特色,好的做法应持续坚持下去。

二是农民主体增“动力”。新型城镇化是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过上城市美好生活是农民的良好愿望和迫切要求,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江苏的华西村、浙江的龙港村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做得好,政府管住小城镇规划,涉及公益性项目由财政拨款支持,农民“自带干粮”就地城镇化,有效避免征地矛盾,走出了一条自主建设的新路子。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城镇化建设,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三是产业支撑注“活力”。产业是城镇的支撑、城镇的“命脉”。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兴实体”、“兴产业”。我区是旅游区,旅游产业是主导产业,林区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城镇围绕旅游产业来建设。如木鱼镇依托旅游产业,成长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旅游度假区”。松柏镇依托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推进“四化同步”试点建设,打造林海慢城。红坪镇围绕服务旅游成为旅游节点城镇。下谷乡注重发掘土家族旅游文化,结合“双神”国际旅游线路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重镇。大九湖坪阡古镇、红花风情小镇也是围绕旅游产业来打造。

四是增加就业要“加力”。就业是民生之本、活城之源。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进得来、能就业、留得下”,这是城镇化的实质。林区政府要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每一个农业转移人口都掌握“一技之长”,促进转移农民就地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调动进城农民创业致富、扎根城镇的热情。

五是绿色生态添“魅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xxxx架独特的风光,让城镇融入大自然。红坪镇、木鱼镇、下谷乡先后获得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木鱼镇、大九湖镇荣获国家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不动摇,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让绿色生态价值的魅力充分彰显。

四、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切忌“重物轻人”。现行的城镇化模式过于重视城市空间拓展,忽视解决转移人口的切身利益问题。新型城镇化不应是人在城镇、家在农村,不应是就业在城镇、保障在农村,也不应是只有物质保障而缺少人文关怀,必须同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好“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四道坎”,让“戴眼镜的”和“戴安全帽的”、“拿剃头刀的”和“拿手术刀的”都能在城镇有尊严地生活,让城镇成为全体居民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家园。

二是切忌“重近轻远”。哪些地方住人,住多少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保持什么样的建筑特色,这些都要求我们开动脑筋,科学设计,切实做到旅游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四规有机统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达目标不罢休。要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的观念,充分尊重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解决好旅游、人口、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整合,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三是切忌“重建轻管”。近年来,由于城市规划、管理和配套服务滞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日益突出。林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建设“一盘棋”,要把空中、地上、地下统筹建设,防止“重建设轻配套”、“重地上轻地下”,防止今天建、明天挖、后天填;必须深层次地考虑居民的细小需求,配套建设停车场、商业网点等;必须“建管并重、重在管理”,以城镇网格化、数字化为手段,完善大城管体制机制,推动城镇管理由“管住人”向“服务人”转变。

四是切忌“重外轻内”。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交通、便捷周到的服务只是城市的外表,真正让城市具有吸引力的还是其内涵和文化。我们要建成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就要有世界的眼光和胸怀,立足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基础,从城镇设计、城镇建设到人文涵养,都体现出浓郁的xxxx架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让xxxx架居民有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让海内外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

肃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肃州区情

肃州区地处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丝绸之路的通衢重镇,自西汉致郡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是酒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现辖15个农村乡镇,2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45万,其中城市人口25万,有汉、回、裕固族等15个民族,耕地面积63万亩。

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肃州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部署要求,以“富强生态和谐文明幸福肃州”建设为目标,依托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酒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三张“国家级名片”,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五个肃州”建设稳步推进。截止2013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3.8亿元,同比增长16.6%;工业增加值达到101.6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2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73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亿元,增长1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673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39元,增长17.2%,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大基数上的两位数增长。

3.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我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3年我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未来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城镇化发展将会以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辐射周边乡镇,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一方面需求的增加会促使经济的稳定性加强,另外也会使农民工从低效率的农业转到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来,未来随着我区城市化的发展会产生新的经济产业链,从而带动我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关于破解负债建设和土地财政难题的问题 1.财政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我区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等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使全区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品位逐步提高,特色更加突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近几年来,全区通过向上争取和区级统筹安排用于城镇化建设的投入累计达到

万元。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项目带动、财政投入、民办公助的投入机制,使一大批小城镇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和配套,有力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但从投入渠道和规模来看,城镇化建设政府投入的资金仍然占较大比重,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道路,投融资机制还没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我区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的现状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问题。随着我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沿用以往靠财政单一投入来建设城市,势必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过于单一。目前,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镇化建设资金基本靠依托项目向上争取。而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不仅中央财政预算根本顾及不到小城镇,省级财政也较少考虑小城镇建设问题。对乡镇而言,乡镇财政已不是一级完全财政,支出靠区级下拨,小城镇建设财政投入的压力自然落到了区级。而我区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有限的财力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

(2)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不畅。一是缺乏真正的融资主体。由于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回报率低,回收期较长,乡镇村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上尚无有效的措施,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尤其是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设施严重滞后。二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政府并非法人和实体,不能成为独立的融资主体,既不能向银行融资也缺乏还贷保证。入驻乡镇的企业虽然是独立的融资主体,但数量少、规模小、效益差,缺乏良好的资信度,也难以从银行融资,致使信贷资金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三是缺少统一的融资平台。目前我区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整合小城镇辖区的有效资产用于融资和担保。

(3)缺乏有效的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由于项目资金大多实行条块管理,资金管理分散与交叉并存,在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的前提下,项目资金难以实现“事前整合”形成合力。

从我区城镇化建设情况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是资金的筹集和融通问题,在有限财力状况下,为满足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应致力于在如何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通过财政资金导向性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努力形成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推动我区城镇化建设进程。

2.我区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举债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在国家拉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大环境下,我区也加大了融资贷款的规模。近年来,我区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债务达到 万元,城镇化建设资金主要通过中央、省、市财政投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

我区在政府项目建设性举债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项目筹融资手段单

一、创新不够,重点城建项目的资金,大多是通过负债解决的,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银行举债,一些新颖的投融资方式没有得到很好运用。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机构来统一协调和总体规划本级政府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方式。二是项目单位融资过程中主体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偿债风险转嫁给财政,由于项目主体单位改制没有到位,采取行政和事业单位直接举债,有的贷款采用政府担保,给财政带来了直接的债务压力。

3.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情况

我区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省、市财政专项投资,缺乏招商引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吸引社会投资等融资渠道,近年来,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通过财政投资达 万元,占整个城镇化建设融资的 %。

我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融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且有许多项目是公益项目,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银行贷款难度大,主要靠向上争取和财政扶持,社会投资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二是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依赖政府推动的多,依靠市场运作的少,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受体制、政策限制难以开展;三是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融资机构少;四是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后续筹资难度大,也给财政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4.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情况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上划,我区所收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全部上缴实行省、市分享,区级缺失一块收入,给城镇化建设融资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城郊乡镇集镇土地的审批权限上划,城镇化建设融资缺少可抵押的资产。

建议协调市政府调整现行肃州区土地出让收入分享政策,返还肃州区土地出让收入市级分享部分,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5.我区财政收支结构情况 2013年我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04,045万元,较上年增长25.3%,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6,306万元,较上年增长23%;上划省级收入27,171万元,较上年增长2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587万元,较上年增长27.4%;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981万元,较上年下降3.6%。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部门完成37,154万元,较上年增加7,500万元,增长25.3%;地税部门完成62,681万元,较上年增加15,305万元,增长32.3%;财政部门完成4,210万元,较上年减少1,828万元,下降30.3%。

2013年我区财政总支出完成183,309万元,较上年增长3.8%,其中:区级支出完成108,711万元,较上年增长14.6%;省、市专项支出完成74,598万元,较上年下降8.8%。

三、拓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 1.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情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主要是农民工的市民化。由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需求包括农民工市民化所必须投入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就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需求。经预测,我区未来三年对于城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需求达 万元,其中:交通设施建设 万元,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万元,医疗卫生 万元,社会保障 万元,教育环境 万元。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及投资情况

经统计,2010年至2013年我区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达 万元,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投资、国债投资、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吸引社会投资等,其中:财政投资 万元;国债投资 万元;银行贷款 万元;招商引资 万元;吸引社会投资 万元。

3.探索建立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

新型城镇化是高成本的城镇化,只有依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才能筹措巨额的建设资金,进而完成新型城镇化的预期目标和任务。我区融资渠道十分单一,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建议积极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多元融资渠道:

(1)土地运作。土地出让收入总体上虽然将趋于减少,但我区属于农业城市,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利用土地出让来进行融资对新型城镇化的融资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土地融资过程中,要优化内部结构,减少增量土地出让收入,提高存量土地收入占比。

(2)债券融资。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公司债等债券,增加地方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3)民间资本。通过政策引导,提高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比重。

(4)进城农民工自筹。通过盘活农村资产,完善城乡产权流转机制,促使农民工带资进城,从而增强他们融入城市的初始资本积聚能力。

(5)联合开发基金、信托资金、私募资金等其它融资手段,也可作为补充形式,进行尝试和探索。

4.城镇化建设负债及偿还情况

5.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及措施

为大力支持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区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采取得力措施,积极争取各类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大力整合各渠道安排的强农惠农资金,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

(1)积极安排建设资金,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我局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安排区本级的强农惠农资金和配套资金,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2)争取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申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财政奖补资金,对利用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的各类经营主体给予奖励、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给予奖励,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争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积极申报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支持农村开展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实施的全面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加强资金统筹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加大对城市公益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管理办法,规范建设资金筹集行为。结合财政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切实加强建设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管理安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创新城镇化建设融资方式

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领导地位不可撼动。政府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创新型的融资方式来支持城镇化建设。

(1)营造投资环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即市政债券。随着我国地方债券的发行机制、定价机制以及二级市场流通渠道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可以尝试发行专门的城市建设债券如收益债券,募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之后的有偿使用能够为发行的收益债券提供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未来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收益债券的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这些优势有助于提高民间资本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2)信贷资产证券化变“债权”为“股权”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组合,对该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结构重组,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和融通资金的过程。首先,将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债务进行分类,按照是否产生现金流和不同的现金流时限进行分类,然后,发行贷款的银行将这些产生现金流的贷款组合卖给一个特殊目的机构,现金流则被分配到不同的份额中。

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帮助地方融资平台走出债务重重的泥淖,使其能够继续为城镇化融资做出贡献。此外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有利于分散商业银行的集中性风险,而从“债权”到“股权”的转变则使得地方政府面对社会众多投资者的监督,促使地方政府对资金严格管理、合理利用。

(3)根据产业特征设立产业化基金

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以及公共服务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在政府的支持下,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污水处理、燃气热力生产、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经营性领域的产业化投资基金,不仅能够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吸引社会公众参与进来,还能使得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城镇化建设情况,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

(4)股权投资与信托基金并进

在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债务性质资本远远超过股权性的资本,在债务融资方式遇到阻碍的时候,不妨提高股权性资本的比重,利用PE、VC等方式充分利用政府之外的经济主体如企业、金融机构等的剩余资金,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以便更好地服务城镇化。此外,可同时发展信托基金。通过信托基金募集流通中的剩余资金投向基础设施、房地产、公用事业,能够极大地减轻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同时促进我区城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土地经营收益支持城镇化建设

8.融资平台体系建设与运营

近年来,我区积极主动地适应城乡一体化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坚持发展经济基础先行,把加快工业园区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增强城市承载、辐射、带动功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向上争取,财政补助,出让土地,税收返还,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城乡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

我区唯一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工业园区投资公司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筹资模式,以园区土地等资产、集中供暖、污水管网等项目为依托,向兰州银行、建设银行等融资2500万元;依托甘肃省信托公司募集资金500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我区在城乡基础及公益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建设资金需求量不断扩大与融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且有许多项目是公益项目,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银行贷款难度大,主要靠向上争取和财政扶持,社会投资不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二是融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依赖政府推动的多,依靠市场运作的少,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受体制、政策限制难以开展。

三是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性约束,以及区域条块、行业分割,辖区范围内资源、资产、资金整合力度不够,资源、资产利用率不高,资本聚集和转化能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融资机构少。

五是债务偿还机制不健全,后续筹资难度大,也给财政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建设目标及措施:

建立投融资体系,首先必须搭建投融资平台,要有一批投融资机构作为支撑,建立平台前提是整合资源。要按照“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用投入换收入”的发展理念,以有利于我区发展的大局出发,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线,对我区可调控的资源、资产、资金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臵,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并形成投资滚动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培植一批资产规模大,信用程度高,融资能力强的“借、用、管、还”一体化的政府综合性投融资企业,并以此为平台,充分吸纳各类资金用于城乡基础及公益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放大政府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益,使之成为政府引导社会投资,行使政府投资职能的主要力量。

先行建起五大投融资平台:

一是对已有的工业园区投资公司进行规范完善和提升。由发改局牵头负责,协助工业园区发展投资公司,根据《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修改完善公司章程,理顺公司国有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关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领导人经营业绩考核等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决策,执行监督管理体系。

二是组建公用行政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由政府筹建办公室牵头,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投资公司,以现有的党政机关办公楼和附属设施等国有资产为依托,通过资产臵换、运营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向商业银行融资,面向社会,吸纳资金,为行政服务中心提供融资服务,并对建成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国有资产经营。三是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四是组建园林绿化投资公司。五是组建土地储备中心。9.我区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在我区的各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酒泉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酒泉肃州支行、中国建设银行酒泉分行、中国银行酒泉分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酒泉分行、兰州银行酒泉分行、酒泉农商银行、甘肃银行酒泉分行、浦发银行以及18家小额贷款公司。

我区银行金融机构中开展直接融资业务的只有酒泉农商银行,其它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尚未开展直接融资业务。酒泉农商银行直接融资业务主要是以发起方式募集股金,截止2012年12月底,累计募集股金1852户,融资金额5亿元。

四、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协调 1.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情况及财政投入情况

我区2010年至2014年农业转移人口数量累积达到 人,转移人口数量以 %的速度逐年递增,转移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对公共服务总投入为 万元,人均投入 元,转移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对公共服务总投入达 万元,人均投入 元,增长 %,农业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 元。

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各项惠农政策及社会保障的政策调整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逐步推进,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各项社会保障等基础条件得到同步改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供各项保障政策调整:

(1)要核定中央应承担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资金总量。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的实质是将现在主要针对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扩大到农村转移人口,包括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支持和保障性住房等。对于这四项支出,要结合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理论,合理确定其主要负担主体以及相应的资金总量。其中,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应当确定为中央政府财政负担事项,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相应支出。

(2)调整转移支付制度,促成地方政府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上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由于各地财力水平不同,负担能力有高低,因此不能随着农村转移人口的自然分布而将相关的财政支出也自发分布在各地之间,必须由上级财政主持调剂。如上,在确定中央政府应负担的资金总量的前提下,中央财政就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总额、调整转移支付比例、修订转移支付系数等方式,来调节地区间、城市间的实际负担水平,促使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能相互匹配。(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在安排支出时,都要适应农村人口的转移情况,调整本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方向是从农村向城镇调整,如调整城市义务教育中央与地方的负担比例、调整财政教育支出中农村与城市的支出比例、调整城市与农村的社保补助结构等。

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过程中,更多的农业人员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相应对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加,势必会影响到财政收支结构,我区财政支出根据农业转移人员市民化的推进程度进行相应的向城镇倾斜,协调城乡支出结构均衡发展。

4.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投入。通过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城镇化建设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政府除从税收上给予优惠之外,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民办公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财政直接投资和补贴等激励手段,还要积极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等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份从事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四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调

研的报告

为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从五月上旬开始,县政协组织开展了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专题调研。邀请县发改委、住建委、经信委、国土局、环保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大渡口、东流、尧渡、香隅、胜利、张溪、葛公、官港、昭潭等乡镇了解实际情况,并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比较好的省内无为县和湖南省沅江市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年以前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基本属于缓慢发展状态。xx年撤乡并镇后,我县把城镇化发展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并实施了对市县新型城镇化考核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东至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文化名县”发展战略,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山区一片”的指导思想,引导县域经济分工,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我县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2016年大渡口开发区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试点园区,与此同时,我县参加池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也获得成功。目前,我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1、城镇布局得到优化。编制完成了《东至县城市总体规划》,并对15个

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完成《东至县人防工程规划》、《东至县给排水工程规划》等25个控制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一带二轴三区”的总体布局,构建了以县城为龙头,以大渡口、东流、香隅为重点,沿206国道和铜九铁路及327省道发展为骨架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尧渡东流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特色乡镇为基础、其他乡镇为补充的城镇网络体系。2016年的城镇化率从xx年的%提升到%。

2、城乡建设日益加快。近年来,县城尧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人口增至万人,不仅拉开了县城路网框架,人口聚集效应也进一步显现,环城南路、敬慈路等5条道路和至德、圣德等6座大桥等重点路网建成使用,金字牌、赤头公园和尧渡新河两岸一期绿化等项目已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先后建成了舜帝花园、百悦

星城、格林蓝天等多个生活小区,建成保障性住房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县城形象;2016年大渡口镇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东流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16年7月东流、大渡口两镇被住建部授予全国重点镇,东流镇目前正积极创建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香隅、胜利、张溪等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引导,集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城乡公交发展较快,先后开通县城内三条公交线路和县城至香隅、东流,大渡口至安庆等公交班车,并正在逐步向其他乡镇延伸;美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2016年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已建成管山、金山等美好乡村省级示范点27个,并计划每年建成30个美好乡村示范点,目标是于2020年前在全县建设美好乡村示范点208个,届时村镇面貌将焕然一新。

3、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县高度重视城镇管理工作,加强了城镇管理队伍的建设。进一步细化责任要求,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全民参与,城镇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初步整治。在乡村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2016年胜利、昭潭等9个乡镇被省环保厅授予为省级生态乡镇,东流镇被环保部授予为国家生态镇。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2016年已统筹安排1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我县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相比,与发达地区兄弟县城镇化建设相比,仍存在着推进不快,功能不强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2016年我县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在《安徽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考核评价方案(试行)》确定的7个二类市的县区中,处于中游靠后,低于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位次。

许多规划是“纸上画画、墙上挂

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的规划质量不高,一些重点项目规划,在聘请外地规划设计院做规划时,即使脱离实际,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如某镇工业区规划建设时未曾考虑到污水处理厂建设,造成了企业排污困难,也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同时,规划力量薄弱也日益突显,xx年成立的县规划局属住建委二级机构,人少且难以留住人才,乡镇也只有

一、两名城建员且年龄偏大,无法有效履行好规划的执行监督职责。

第五篇: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实际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贯彻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因地制宜,杜绝千城一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制度。它们是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是分析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1.3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传统城镇化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固有的弊端是无法忽视的。首先,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导向造成了农村萧条与城市过度扩张并存的尴尬局面;其次,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衔接,应当创造更多交流合作契机;第三,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城市缺乏品牌效应;第四,发展质量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最后,缺乏产业创新机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困难,产业结构不成体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党伟大而明智的历史性决策。

2.扬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2.1扬州城镇化发展趋势

根据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0%,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6.43个百分点,低于省均(65.21%)4.01个百分点。与省内城市相比,居省内第六。

扬州城镇化趋势图8060城镇化率*********201220132014年份城镇化率(%)上图直观地反映出扬州近10年来的城镇化发展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然而,扬州城镇

化发展虽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但与苏南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2扬州城镇化特点

2.2.1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

扬州目前已形成以扬州主城区为中心,以高邮,宝应,仪征三个县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该体系还包含11个重点中心镇和其他64个乡镇。其中,11个重点中心镇包括:小纪镇,郭村镇,邵伯镇,菱塘回族乡,三垛镇,临泽镇,射阳湖镇,曹甸镇,范水镇,月塘镇和大仪镇。扬州的城镇体系以扬州主城区为核心,呈辐射状对周围的次级城镇进行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扬州地区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其结构类似于卫星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注重大中小城镇的合理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扬州地区初步成型的城镇体系为今后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可靠的结构基础,有助于未来形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2.2.2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

根据扬州市总体规划(2012-2020),扬州中心城区面积扩大至以扬溧高速、启扬高速、京沪高速、长江及夹江围合的范围,面积增至640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它所能吸纳的人口数量也在上涨。根据总规,预计到2020年,扬州中心城区人口将高达210万。扬州积极推进新城建设,打造完善西区新城,以江都地区的发展融合作为契机,建设江广融合地区“智慧生态新城”。中心城区的扩容过程必将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城市可吸纳人口数量。由此看出,扬州城市发展需求旺盛,可吸纳人口数量大于需转移人口,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2.2.3扬州整体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扬州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提升,生态与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扬州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城镇化水平高,居地级市前列。2014ICMA国际区域峰会发布“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扬州市民对于本地区的交通,医疗,生态,教育等各方面均持有较高的满意度。相较其他城市,扬州地区的生活满意度综合得分最高。2006年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也从侧面肯定了扬州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耕地,扬州编制了“十三五”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

2.2.4小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市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扬州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上升。根据江苏省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扬州小城镇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

乡镇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外资引入比例增大;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以邵伯镇为例,它以龙虾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美食文化经济。它的美食旅游产业也积极带动了其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区域载体,已经成为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区划调整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引导能力,促进小城镇生产布局优化;因此,它为小城镇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利于城乡统筹。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具有地区特色,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大力拉动以扬州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的繁荣与稳定。

3.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合理布局有待提高,城乡二元制制约公平共享

扬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与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这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层次结构难以发展,未能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市区,县城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小城镇人口的低密度并存。城市群雏形只是初步建立,各级城镇之间未能形成高效良好的互补合作机制;城市体系的等级缺位使中心城区发展压力过大,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心城区辐射面未能覆盖整个城镇系统,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城乡二元制造成了农业人口进城就业难。城镇化造成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状。短期来看,解决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问题;但长期来看,城市发展饱和之后,农民工的处境就变得进退两难。农村宅基地的补偿条例未能考虑到土地的升值潜力,这导致了补偿款普遍偏低。城镇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农民工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剧了农民工的尴尬处境,使社会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化。未来扬州的规划要打破城乡二元制,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以城带乡,公平共享,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3.2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大

扬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发展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传统的城镇化运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率,导致城镇化忽略了发展质量。城镇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集约利用与苏南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将土地按照功能区划分,造成了工业区等与居住区的隔离。上下班高峰期容易造成交通阻塞,使交通成为难题,降低了城市生活品质。这样的规划理念并不能体现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并且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与耕地数量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以不牺牲农业用地为前提,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采取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节约资源,提高科技水

平,使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3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产城融合度不高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要突出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发挥好政府制定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扬州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市场主导能力不够,城镇化过度依赖政府政策推动,城镇化过程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它有助于产生大量的规模效益,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展地区经济。扬州的城镇产业结构不成体系,未形成完善的园区化集约发展模式,乡镇工业普遍集聚效应不强;企业整合生产要素,生产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松散的产业结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成本。

3.4城镇建设品质不高,基础设施水平配套不足

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平台,也体现了一个地区城镇化的品质。扬州市民对于城市大环境的满意度较高,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小环境,如公共场所和居民区,表示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卫生环境不理想,卫生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是扬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也反映出扬州现状城镇建设品质不高的问题。现阶段扬州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充分,功能不够健全,服务不够全面,质量不够完善;这一现状在乡镇级地区尤为突出。不少市民反应“停车难”的问题,认为扬州的公共停车位严重不足。另外,交通系统和环卫设施也有很大不足:如智能公交覆盖面还很狭窄,公交班次少,车内环境差,一些旧城区垃圾无法及时有效清理。更为紧要的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的半城市化势必为扬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城镇化中大量人口的涌入要求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更要在质量上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系统的性能。

4.相关案例

4.1无锡阳山镇“桃文化”生态旅游

无锡阳山镇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苏锡常都市圈融生态、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特色“后花园”。阳山镇善于开拓创新,自主探索出了一套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乐活智慧新市镇建设模式。阳山镇地处江南水乡,以“中国水蜜桃之乡”而闻名。阳山镇因地制宜,牢牢抓住机遇,积极打造以山水田园为景观特色、以桃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现代工业为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乡镇。阳山镇的桃文化博览园深挖桃源农耕文化、地质科普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儒家书院文化,打造桃乡农产品研发展示区、桃园农家体验区、桃缘火山温泉休闲区、桃花源居家养生社区等四大功能区。

阳山镇利用本地桃业优势,引导发展水蜜桃种植业,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优化了环境生态;稳步发展以水蜜桃为主的多种经营,也打造了地区品牌效应,增加了经济收入。阳山镇根植于本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的规划方针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4.2浙江桐庐中国最美县城

作为“中国最美县城”,桐庐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开发规划理念,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将发展根植于它固有的环境风景资本,一开始就紧抓“美丽建设”。并且,桐庐人善于抓住机遇,在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忘融入现代科技,勇于开拓,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各类新兴产业。

桐庐县的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突出重点,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城市跨江南岸发展,建设富春时代广场,拉开了城市框架,构建美丽县城的载体;第二阶段,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入城口景观、迎春路商务区,树立桐庐美丽发展的形象。同时,结合三江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通过保护、改造等多种手段,推出了环溪、荻浦、深澳、阳山畈、芦茨省级乡村慢生活体验区、莪山畲族风情村等一系列美丽乡村精品村,突出了美丽亮点;第三阶段,借助旅游,交通,科技西进,高校引入,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健康城建设等平台,大力发展快递,电商等各类新兴产业,拓宽发展方式,夯实美丽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如今的桐庐已经被打造成了一座兼具传统历史美感和当代商业元素的美丽县城;其文化老城,都市新区,科技新城各司其职,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使得整个城市宜居宜业宜游。

5.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5.1发展乡村旅游,走特色发展之路

扬州地区地域文化独特,具有较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彰显地域文化,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并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无锡阳山镇的民俗生态旅游给扬州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可借鉴的先例。阳山镇以“桃文化”为基点,扬州地区可以因地制宜,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的城镇文化来定位发展方式:如邵伯“龙虾文化”,仪征龙舟赛,江都漆画,高邮民歌等。

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是对新型城镇化的积极响应,也是一条大有裨益的特色发展之路。将有利于改善城镇的技术设施条件,提高城镇化整体综合水平,优化城镇环境面貌。乡村旅游还能吸引农民工返乡,经营乡村旅游产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难,待遇差的问题。对于旅游区而言,乡村旅游能活跃当地经济,增加收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素质,改变价值观念,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未来扬州要深度挖掘地区文化特色,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区域文化发扬光大,树

立扬州旅游名城的良好形象。

5.2走集约发展之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城镇化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与有限的耕地数量之间矛盾日益增长。因此,要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切实保障农业用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注重高效益,高效率的“内涵增长”。

为了实现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加强扬州城镇产业的集聚能力,使零散的产业结构系统化,我市可以学习苏南地区工业园区的成功先例。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借助产业融合,拓展延伸产业链,形成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园区化的发展将会推动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进而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有助于节约工业用地,为农田保护提供保障。不仅如此,园区还有助于招商引资,为区域经济增添活力,但是要注意精准定位与系统化的运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数量,还应学习应用城市边界的理念,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加快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整治和改造。未来的规划可以利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有效阻止小城镇发展边界的蔓延。

5.3产城融合,以业兴城

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要逐步减少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干预作用,加大市场的主导力,做好城镇化前期规划定位准备,避免出现空城死城的状况,真正地落实产业在城镇中的位置和发展空间;把握产业趋势,注重前瞻性规划,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产业繁荣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传统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新型规划更加注重产业引导,产城融合的施行也有助于缓解传统规划带来的交通问题:将绿色高效低污染产业分布于城区中,减少交通量,方便市民上下班,并且降低交通污染。

桐庐县的电子商务产业为扬州的产城融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根据地区特征,扬州可以采取培育特色产业,开发信息产业,发展“亲农”产业,推广绿色产业等方法来推动产城融合。我们要学习桐庐县因地制宜,挖掘地区优势的规划方针,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拓宽扬州未来发展途径。

5.4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美化乡镇村环境

扬州自古以环境优美著称,拥有“月亮城”的美誉。扬州的新型城镇化要坚守城市生态品质大关,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美化乡村镇环境。要着力提升小城镇的发展品质,优化乡村镇环境。重点加快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组织实施城镇和村庄的环境整治行动,增强

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要将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严守生态红线,合理规划生产与生态空间,依靠科技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在改善城镇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保持生态优势、提升生态品质。随着城市规划技术的不断提升,“海绵城市”这一理念逐步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热门话题。扬州地区水体改造条件较好,水系丰富,水塘众多,非常符合创建海绵城市的条件。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水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同时,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积极实行垂直绿化,绿化屋顶,植草沟等项目。创建海绵城市有助于增大城镇绿化面积,保持原始水土风貌,对于环境保护,美化村镇,树立扬州旅游胜地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附录(参考文献篇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 扬州日报.谱写创新精致幸福扬州新篇章,2011-04-08.[3] 张建云.转变传统城市化理念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就地城市化[J].理论学刊,2010(9).[4] 李佳,孙铁山,李国平.中国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 学,2010(4).[5] 赖明勇,周玉波.国内外城市品牌建设模式差异研究[J].求索,2011(8)

[6] 程进,曾刚,方田红.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我国新城区产业升级的困境与出路[J].经济地理,2012(1).[7] 中国政府网.徐宪平:新型城镇化主要“新”在六个方面 [8] 扬州市统计局.2014年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2015-02-06.[9]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10] 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初稿.[11] 上海市政公路.扬州5条省道将构筑中心城区快速外环道路,2013-12.[12] 2014ICMA国际区域峰会.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13] 江苏省统计局.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2009-06-26.[14] 扬州时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3-03-06.[15] 马兵,欧名豪.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建设用地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以扬州市为例.广东土 地科学,2007,(5).[16] 中国建设报.苏南新型城镇化的地方标本.2014-09-15.[17] 尹福臣.产业园区发展的十大趋势,2015-03-31.[18] 钱存林.产城融合:扬州城镇化的基石,2014-09.

下载宜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宜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精品范文权威资料 2016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016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

    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 闫新娟(滑县统计局 河南 安阳 456400)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

    横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横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张文丰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近年来,横峰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上饶“1+5”城市群建设,实施“城乡靓县”的战略目标,全力打造“中部地区......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湖南省汨罗县白水镇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胡尊国 一、相关理论 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引起城镇规模经济、专业化、交通运输、......

    平凉灵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平凉灵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灵台县城镇化建设总体情况近年来,灵台县城镇化建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化”要求,认真贯彻“小城镇、大战略”的指导方......

    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央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03-17北京晨报(北京)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

    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一、 新型城镇化概念城镇化概念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驻马店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