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十大宪法事例(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23:2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7十大宪法事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7十大宪法事例》。

第一篇:2007十大宪法事例

宪法权利就在我们身边——2007年十大宪法事例出炉

------------------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举办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诸多院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探讨了2007年度影响中国宪政进程的重大事件。经过公众投票、评审委员会初评、终评,2007年度十大宪法事例最终出炉。

1、重庆“最牛钉子户”

事件回放:

2007年3月,重庆市九龙坡区鹤兴路17号的房屋产权人———杨武和吴萍,因拆迁时未能与开发商达成一致,而拒绝拆迁,开发商将周围房屋拆除,同时挖断了房子边上的路,将那栋两层小楼变成了无法靠近的孤岛。

面对相关部门的强制拆迁令,杨武住进了无水无电的小楼。一时间,这栋悬挂着国旗和标语的小楼,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杨武、吴萍一家被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经过艰难谈判,2007年4月2日,杨武、吴萍终于与相关部门、开发商达成协议,当日晚10点37分,小楼被拆除。

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莫纪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伟东:

杨武、吴萍夫妇以宪法维护自己的私产,引发了人们对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争论。宪法保护的是什么性质的财产权?保护到什么程度?住宅不受侵犯的意义何在?一时间,这些争论成为学界和舆论关注的焦点。

2、山西“黑砖窑”

事件回放:

自2007年3月起,媒体接连曝光发生在山西的多起黑砖窑主非法限制民工人身自由、非法雇用童工、强迫民工超强度劳动、殴打民工致死致残等事件,引起强烈反响。

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解救出31名民工,其中有部分童工。7月31日,山西省临汾市和运城市五家法院,依法对一批“黑砖窑”案件公开宣判,31名被告人被判有罪,打手赵延兵被判处死刑。另有95名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因该案受处分。

点评: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

该事件不仅是一个违反劳动法、违反刑法的事件,更是一个涉及人权保障、政府责任的宪法性事件。它反映的是当地政府在人权保障上的缺席和失职。

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一原则不仅是国家在人权保障方面的态度宣示,同时意味着国家要切实承担起人权保障的现实责任。

3、同居者不签字

致孕妇胎儿死亡

事件回放:

2007年11月21日,怀孕41周的

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送到北京市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治疗。医生经检查发现,李患有较严重肺炎,需立即进行剖腹手术取出胎儿,否则李与胎儿均面临生命危险,然而肖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在得到上级“如果家属不签字,不得进行手术”的指示后,几名主治医生只好采取药物急救等措施,当日晚7点20分,孕妇胎儿双双死亡。

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中央党校教授傅思明:

宪法关注的不仅是宏观问题,还包括很多具体问题。宪法所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包括生命权的内容,而生命权是承载其他基本权利的基础,该事例将生命权与制度规范的关系,紧急救助与责任机制的关系问题摆在了政府与公众面前。

4、69名专家学者

联名建议废除劳教制度

事件回放:

2007年11月29日,经济学家茅于轼、法学教授贺卫方等69名专家学者向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去关于启动违宪审查程序、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公民建议书。理由是:在“依法治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业已入宪的今天,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劳动教养制度与立法法、行政处罚法等上位法相冲突,应当尽早废除。

点评: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湛中乐、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范进学:

目前劳动教养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全国人大的直接立法,特别是与立法法缺乏衔接。在此背景下,劳教制度的合宪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5、劳动合同法的颁布

与华为七千员工辞职

事件回放:

来自华为员工的消息显示,华为鼓励员工辞职的方案2007年9月已获通过,从10月开始至11月底,华为公司分批次与老员工私下沟通取得共识,对7000多名工作超过8年的老员工,逐步完成“先辞职再竞岗”工作。

此次华为“先辞职再竞岗”,被外界解读为直接以规避《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文为目的。

点评: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飞: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更有利于保障宪法所规定的劳动权这一基本权利。但如何解决企业规避责任问题,政府如何承担管理职责需要人们深入思考。

6、淄博淄川区实行

城乡按相同比例

选举人大代表

事件回放:

2007年11月,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以十七大精神指导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在研究确定代表名额分配比例时,在全市率先取消了城乡差别,将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多于市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改为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与市区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相同,即“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山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依法确定淄川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为253名。

目前,该区已将代表名额按照这一原则分配到各选举单位,由各选举单位酝酿产生候选人。

点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任进、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官丕亮:

这是一次完善选举制度的重要实践,符合十七大确立的目标,有利于公民平等权的实现。不过,对这一实践的评价不宜过高。修改选举法,才是最终的目标。

7、《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

事件回放:

2007年1月17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条例规定,四类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包括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公开时间为: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法律、法规对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莫于川、副教授刘飞宇:

只有实行阳光政府,才能建立法治政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被媒体誉为“最具诗意的一句话”。也是中央对政府信息公开在更高政治层面的一种支持。

8、厦门PX项目事件

事件回放:

2006年6月11日,十几个业主组成“厦门611环保志愿者联盟”,阻止尚未兴建的PX项目上马。

2007年3月,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联合105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将业主们的抗争和PX项目的问题传至庙堂深处。

在厦门各界人士的呼吁下,环评终于启动,并有了具体的时间表。2007年12月5日,厦门市政府发布环评报告简本,并启动公众参与程序。PX项目将迁建漳州。

点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王广辉、中央党校副教授刘素华:

此事件直接体现了现代法治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厦门市民凭借宪法赋予的权利,携手捍卫自己的家园。因为他们的团结和努力,可能威胁环境安全的“PX”项目暂告停止,城市整体规划环评得以启动。该事例成为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自由表达权得到保障的范例。

9、上海医保修改方案

因争议搁浅

事件回放:

2007年11月28日,上海市政府向

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提交了《关于上海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方案的修改内容》的议案,着手修改城镇医保办法。

当日下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最终以投票方式决定本次常委会不对城镇医保修改方案进行表决。

点评: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树忠: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能否对相关议案及行政决策行使监督权,实际上是一把衡量地方人大及常设机构是否对人民负责的标尺。当前人大监督工作不够有力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海市人大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10、广电总局对娱乐节目、“选秀节目”进行限制

事件回放:

2007年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通报中,称重庆电视台举办并播出的《第一次心动》选拔活动严重违规。通报指出,该活动严重偏离了比赛宗旨,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比赛环节设计丑陋粗糙,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立即停播。

点评:

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德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胡弘弘:

这一事例直接反映了宪法学上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选秀节目满足和体现的是个人的表现自由。但是,政府部门亦有管理与监督的职责。政府的手该伸向哪里,如何在实现政府管理的同时保障公民的精神文化自由,媒体如何来维护公序良俗,这些深层次问题无法回避。

□据《检察日报》本报综合

第二篇:2007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2007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暨学术研讨会” 于2007 年12月29日下午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徐建国际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许崇德宪法发展基金主办。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等我国宪法与行政法领域的专家、教授和学者共计60余人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兴执行主 任莫于川 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

继2006年底首次推出“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联合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继续举办2007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真实记录2007影响中国宪政进程的重大事件,在全社会弘扬宪政精神,增强宪政理念,提升中国宪法学的研究水平,推动中国宪政的稳步发展。自12月筹备以来“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受到学界、媒体和大众的普遍关注,主办方人民大学宪政中心通过在中国宪政网上对07全国发生的具有影响的21个宪法事例进行在线投票与专家评议意见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了“07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它们分别是:1)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2)山西“黑砖窑”事件;3)因同居者“不签字”致孕妇胎儿死亡案件;4)69名专家学者签名建议废除劳动教养制度事件;5)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深圳华为公司七千员工辞职等事件;6)山东淄博淄川区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人大代表事件;7)《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8)厦门PX项目事件;9)上海市人大否决上海市政府社保议案事件,10)广电总局对娱乐节目、“选秀节目”的限制。

1、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中

杨武、吴苹夫妇以宪法维护自己的私产,引发了对《宪法》修正案第22条规定的争议。在此背景下,宪法对于保障私有财产权的重要意义以及处于实施准备期的法律文件的效力和影响力问题成为学界和舆论关注的焦点。

2、山西黑砖窑事件

山西黑砖窑事件是一个涉及到人权保障、政府责任的宪法性事件。它反映的是当地政府在人权保障职责上的缺席和失职。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我们正式确认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这一原则不仅仅是国家在人权保障方面的态度宣示,同时意味着国家要对人权保障承担尊重和保障的现实责任。

3、因同居者“不签字”致孕妇胎儿死亡案件:

宪法所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中包括生命权的内容。生命权是承载其他基本权利的基础。该案件将生命权与制度规范的关系、紧急救助与责任机制的关系问题摆在了政府与公众面前。4、69名专家学者签名建议废除劳动教养制度事件:

目前劳动教养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全国人大的直接立法,特别是缺乏与立法法的衔接。在此背景下劳教制度的合宪性,以及,法律保留原则的贯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5、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深圳华为公司七千员工辞职等事件: 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将更有利于保障《宪法》所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这一基本的权利。但如何解决劳动责任规避现象,以及政府在此中的管理职责需要人们的思考。

6、山东淄博淄川区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人大代表事件

城乡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对现行选举法的突破,有利于公民平等权的实现,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7、《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与 厦门PX项目事件

此二事件直接体现了现代法治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自由表达权应当得到保障。

8、上海市人大否决上海市政府医保议案事件:人大监督权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当前人大监督工作不够有力或效果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上海市人大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9、广电总局对娱乐节目、“选秀节目”的限制:、该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政府规制与社会自治的关系这一宪法性问题以及如何在实现政府管理的同时保障精神文化的自由值得人们深思。

本次研讨会评选出的十大宪法事件不仅仅因为它们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而备受关注,还因为它们涉及到宪政发展中国家机关的建设、违宪审查、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等宪法学上最重要的几个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反映出宪法作为基本法在法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学界、政府、公民的宪法意识增强,促进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落实。

第三篇:2015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2015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序号事例名称

1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宪法宣誓制度

2广东某校女生因高校教材“污名”同性恋起诉教育部及类似案件 3《浙江省宗教建筑规范》公开征求意见引发涉嫌侵犯宗教信仰 自由争议事件

4习近平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签署特赦部分罪犯的命令 5香港立法会否决特首普选方案

6国家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进行户籍改革 7南充公款拉票贿选案

8河南商丘五名青年拒服兵役被处罚事件 9《刑法修正案》(九)中的宪法争议

10安徽省政府发文件取消花炮生产企业行政诉讼案及类似典型个案

一、《立法法》修改中的宪法问题

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修改后的《立法法》经第20号主席令公布。主要修改内容涉及以下六个方面:

一、规范授权立法,使授权不再放任;

二、授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三、明确细化“税收法定”原则;

四、界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边界;

五、加强备案审查;

六、对司法机关制定的司法解释加以规范。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宪法宣誓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7月1日表决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誓词共70字: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

决定明确了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修订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施行之日,就是全面两孩政策正式实施之时。

四、广东某校女生因高校教材“污名”同性恋起诉教育部及类似案件

因认为高校教材将同性恋视为病态是错误的,广东某高校一位女同性恋者秋白(化名)向教育部申请公开其对此类教材的监管信息,但在法定期限内未获回应,于是她将教育部告上法庭。

北京市一中院受理了她的起诉,决定立案审理。

五、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出台《关于辞去公职的有关要求》限制法官辞职事件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关于辞去公职的有关要求》中重申工作未满五年最低服务期限的法官不得提出辞职申请,此外对于已解决子女入托入学、配偶进京落户问题以及享受住房分配、公费求学深造等待遇的法官,则不管是否满五年服务期,均要求延长五年服务期。

六、《浙江省宗教建筑规范》涉嫌侵犯宗教自由事件

浙江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和浙江省建设厅2015年制定《浙江省宗教建筑规范》,并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该规范性文件对天主教、基督教教堂十字架的设置、教堂建筑布局、建筑风格等进行了限制,引起了国际国内宗教界的质疑。

如何理解中国宪法第36条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在这个事件中引发讨论。

七、习近平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签订特赦部分罪犯的命令

国家主席习近平8月29日签署主席特赦令,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9日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对四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

八、香港立法会否决特首普选方案等系列事件

香港特区政府2017年特首产生办法决议案经香港特区立法会两日审议后,获8票赞成、28票反对、0票弃权,未能获三分二议员通过,意味着香港政改方案被否决。

2017年特首普选将沿用2012年1200人选举委员会选举的办法。

九、国家取消暂住证制度等户籍改革系列事件

2015年2月15日,国家《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经党中央审议通过,并在之后印发实施。该方案规定将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至此,在中国实施了将近三十年的暂住证制度彻底结束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十、专车司机陈某起诉济南客运管理中心撤销行政处罚案件

济南司机陈超,因为今年1月被当地运管部门查处,不服决定,向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状,要求济南客运管理中心撤销处罚。

由于本案是涉嫌专车营运的司机与运管部门第一次在法庭针锋相对,被媒体冠以了“专车第一案”的名号。由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宪政网、法律出版社 ·《中国法律评论》协办的“2015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暨研讨会议程”于2016年1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

正如胡锦光老师所说:“一年一度的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和研讨是中国宪法学的一个品牌,这个品牌是作为中国的宪法学者对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运用专业的知识进行分析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宪法学者们通过剖析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来给高层和民众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选择和判断。”

本期推送2015中国十大宪法事例研讨会评议的精彩片段,敬请关注!壹 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宪法宣誓制度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根据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该决定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誓词共70字:“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相较于6月24日决定草案提交常委会审议时规定的65字誓词,通过的决定无论从字数上还是内容上都做了调整。

点评人:任进,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 第一,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这样可以增强公职人员内心对于宪法的崇尚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让宪法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第二,通过庄严的场合进行国家公职人员宪法宣誓,可以向全社会昭示宪法至上的理念,不仅对国家公职人员产生一种责任的约束,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价值的引导,让全社会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管理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执政党执政的最高法律保障。

第三,公职人员实行宪法宣誓彰显宪法的权威。总书记指出,宪法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所以只有让各级公职人员对宪法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能逾越,法律底线不能触碰的理念,并且带头遵守宪法,依照宪法办事。只有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仅依法行政,而且也像总书记说的那样,依宪行政,让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使人民群众感到社会的公平正义,避免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徇私枉法,我们国家的宪法实施和宪法的权威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最后一点。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标志我们国家统一制度的建立,这项制度将有利于完善宪法实施。

点评人:范进学,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依宪办事,应该体现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每一个细节当中,自己说的话办的事都要符合宪法的规范精神和原则,这才能体现出宪法宣誓的意义。如何来防止宪法止于象征意义的形式呢,最重要的是建立宪法监督与实施制度,目前在我们国家缺乏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无法保证宪法,因为仅靠宣誓是靠不住的。首先,在我们国家缺乏像德国关于任何人的权利收到公职人员侵害都可以提请诉讼的规定。第二个,更缺乏专门的违宪审查机构,更谈不上司法性的宪法权利救济制度,如果不加以制度性的外在保障,最终会出现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局面,如果真出现这种局面,这种制度与其有莫如无。说几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要制定出单独的宪法宣誓。

第二个建议,一定要增加宪法宣誓的责任追究。第三个建议,在程序上追加由第三人来主持公职人员宣誓的环节。最后,宪法宣誓主体层次要区别对待。贰

广东某校女生因高校教材“污名”同性恋起诉教育部及类似案件广东某高校一位女同性恋者秋白(化名)发现很多心理学教材将同性恋归为性心理障碍,与恋童癖、露阴癖等同属心理疾病,有些教材甚至点明用电击、呕吐等方法治疗同性恋。因认为高校教材将同性恋视为病态是错误的,她向教育部申请公开其对此类教材的监管信息,但在法定期限内未获回应。于是她将教育部告上法庭。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院于2015年8月14日受理了她的起诉,决定立案审理。

点评人:李忠夏,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第一个问题,教育部对于出版教材到底施加多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出版教材的这个事情从教育部角度来看,有没有直接公权力的影响,是不是有相关文件存在。第二个问题,涉及出版教材里边把同性恋认为是病态,是精神病,它到底侵犯了同性恋群体什么样的权利,主要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来谈一下。从第二个问题的角度,我觉得从《宪法》第38条角度更贴切一些。“污名”是一个社会学的用语,是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动态过程。、我想在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我们第一印象肯定觉得这就是对同性恋群体的一种歧视,但是实际上这里面并不涉及平等权的问题,因为平等权涉及区别对待,这里不存在区别对待,它只是把同性恋认为是病态的,或者精神病,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污名”要从《宪法》38条人格尊严,宪法当中人格权的角度谈一下。

出版教材里面的言论实际上是一种事实认定的错误,或者说是明显有违事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办法放到宪法当中言论自由的范畴里面去。所以说这里面并不涉及我可以用言论自由去正当化,我出版教材对同性恋群体的一个判断,这里面涉及明显的事实认定的问题,言论自由保护的是价值性言论。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版教材这个事情无论有没有直接公权力的影响,即便他没有直接公权力的影响,出版社涉及对同性恋“污名”化的行为实际上已经侵入到了,或者说造成了对《宪法》第38条人格尊严的一种侵犯。

点评人:邓静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我们梳理中国的制定法框架以及司法审判实践它提供了非常好的在中国法的视野下去理解和分析同性恋问题的这种本土资源,而不是长期借用西方那一套话语体系。而刚刚李老师是围绕着人格尊严条款对于同性恋者这样一种少数群体的权利保护作为分析。

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同性婚姻维权案,所以我们是不是要对中国《宪法》第49条婚姻自由条款重新做出解答,如果在短期内中国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没有办法提上立法议程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现有制度框架之内为他们争取更多的空间和包容,这个是我们现在更加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在美国去年这个案子之后,出现了非常多讨论同性婚姻的问题,这是一个跨越国境的宪法争议,如何界定宪法当中的婚姻,我们更多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宪法文本以及我们本土的宪法语境和社会环境,依靠自身的宪法学术对它加以分析,对婚姻本身的宪法建立保持一种抽象性的或者说面向未来的一种开放性,去界定它的一种可能性偏见,同时又结合我们自身的传统情况以及我们未来对于同性恋包容的传统文化,在可能性的范围当中做出选择,做出符合中国宪法国情的一个决定。

《浙江省宗教建筑规范》公开征求意见引发涉嫌侵犯宗教信仰自由争议事件 浙江省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和浙江省建设厅2015年制定《浙江省宗教建筑规范》,并于5月5日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该规范性文件对天主教、基督教教堂十字架的设置、教堂建筑布局、建筑风格等进行了限制,陆续引来众多基层教会的关注,其中有教会发出反馈意见表示其中对于“十字架”的规定与国家法律和教会传统不合。

此事件引起了国际国内宗教界的质疑,如何理解中国宪法第36条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在这个事件中亦引发讨论。

点评人:余军,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 首先,它涉及宪法36条宗教信仰自由条款的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条款规范含义是什么,由于我们缺少事件机关的正式解释,但是从国际人权保障领域,宗教信仰自由分三个保护理由。第一个是内心信仰的自由,教徒和教义信条内心的信仰,这是纯精神领域的自由。第二个是宗教行为的自由。第三个是宗教角色自由。我理解是这三个层面。浙江省的规范性文件首先对十字架进行了限制,十字架是基督教、天主教信仰的象征,寄托了教徒的精神,你、通过这样一个公权力的规范性文件,强行规定它的大小位置,我认为是对宗教的不尊重,伤害了教徒的情感,对内心信仰自由造成侵害。对布局也进行了规定,对宗教行为自由也进行了限制。我认为对宗教自由信仰的限制是这两方面。

第二个我的评议,立法权的界限问题,制定规范性文件实质意义是立法学,引起我的思考的是,你有没有必要去管这个事情,公权力的界限在哪里,教堂十字架怎么布置这是私人的事情,通过立法权力规定它,这是立法权的滥用。立法权的边界在哪里,这是我们中国宪法目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哪些东西可以立法,哪些东西不可以立法,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最后一个方面,浙江省宗教建筑规范还涉及宗教歧视,它对基督教和天主教限制比较多,但是对佛教和道教的限制比较少。

点评人:王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从维护社会秩序角度来讲,防止引起其他宗教信仰无神论者的不满,引起宗教秩序的不稳定,我认为主要看两个标准。第一,信仰其他宗教或者无神论者他们对此能否容忍,这种做法是基于传统还是宗教团体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而有意为之的,显然历代教堂顶上是传统。

第二,背后是否得到国家公权力的支持,教堂的建筑规划和用地本身是要经过国家批准的,如果为了防止宗教影响力的不均衡,国家可以在批准过程中进行控制,而不是批准以后让他把十字架拿下来,因为你这种做法丝毫不会导致他实质影响力的减弱。我认为从维护社会秩序角度来讲,它目前的手段无法实现该目的,处理不妥当。

习近平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签订特赦部分罪犯的命令2015年8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特赦令,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对依据2015年1月1日前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正在服刑,释放后不具有现实社会危险性的四类罪犯实行特赦。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宪法,国家先后进行过7次特赦。最近的一次是1975年,此后40年没有再特赦。

点评人:李勇,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

这次特赦是一次非常务实的思维方式,刚才介绍这是75年之后第一次特赦,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务实的思维方式呢?这次启动我们注意到是非常谨慎的,但是在我看来,这次启动的时候未来我们一定会用这个方法解决很多社会问题。什么叫转型?转型就是从原来的非正常态向新常态转变,非正常态下的制度塑造的以前的问题,或许将来通过宽容特赦制度就解决了。

为什么说南非曼德拉伟大,蹲监狱那么长时间,最后搞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搞了之后社会普遍宽容了,和谐了,起码形成了社会稳定。我们中国现在转型时期是留了很多问题的,在我看来这个头开了之后,未来要用这个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所以我说它是一个务实的思维方式。另外,也给人一种预期,好多问题我们还可以有一些弹性的方法解决,不至于那么死板。点评人:李秀鹏,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

我反思本次赦免,根据全国人大的发言和解释来说,有这样评价本次赦免。说为体现我们制度的优越、制度的自信和制度的感召,为了化解一切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构建社会和谐,彰显德政的感召力。所以做出了特赦部分罪犯的决定。

我认为这样的概述没有抓到点子上,应该是彰显我们宪政的魅力,我们依据宪法来实施,这个行为肯定是宪法作用的凸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反思本次赦免整个过程,本次赦免如果做一个评价,它是依宪治国的一种典范,是宪法实施非常突出的事件,我们学界的人更应该广泛为这个事件去呐喊,推动更多人关注这个事件。

香港立法会否决特首普选方案2015年6月18日,在经历了历时数年包括“公民提名”、“人大8·31决定”、“占中运动”等在内的事件后,香港特区政府2017年特首产生办法决议案在特区立法会付诸表决,获8票赞成、28票反对、0票弃权,未能获三分二议员通过。

这意味着香港政改方案被否决,2017年特首普选将不会采取一人一票方式,而仍将沿用2012年1200人选举委员会选举的办法。

点评人:吴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现在有一种论点认为,政改在立法会没有达到三分之二多数所以没通过,如果立法会建制派达到三分之二,那么对于香港的政制发展有好处。我个人对此持保留观点,现在在立法会当中有一些泛民制衡的力量,所以使社会上有很多争议,在立法会,在法治框架内,他们有渠道去反映、去发泄或者去救济。

如果说有一天建制控制了三分之二以上的议席,可以通过各种各样议案的话,那么很多时候人民的怨气或者说他们需要解决的方式就无法诉诸体制内,那么最可能的结果就是诉诸法治以外,演变成街头政治、社会运动,就像占中这样的事情,这对于香港的法治、社会稳定,毫无疑问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点评人:黄明涛,武汉大学法学院讲师“ 这个事例迫使我们慢慢去接纳和习惯于现代民主政治的一般规则。一般规则就是说当你设定一个可以推动政治改革框架情况下,尤其当你设定投票规则情况下,它就有可能通过或不通过,通过和不通过都符合法制框架内的结果,但可以积极追求和呼吁去争取通过。但如果出现了不通过的结果,它仍然是一个正常的结果,仍然符合游戏规则。我们为了寻求共识和走出这样的困境,有的时候我们是否过多强调了当年立法原意的问题,用这样一种论辩的方式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到底有没有实际用处。首先原意有可能是不可考的,这是回溯的,有时候带有理论建构和想象的问题,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原意本身作为论证它的说服力也是有限度的。第三个,从当年基本法的起草质询到后来发展到现在,香港本身政治生态有很多的改变,内地跟香港的关系也有很多的波澜,包括内对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了,我们强调了更多的主体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诉诸原意,它的论证意义能有多大,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对于香港到底是什么样的体制,如何往前走,赢得更多的支持。其实在这方面我觉得诉诸原意的作用是有限的,但似乎现在还没有能够很好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香港特区的政治发展只能尽可能的寻求妥协,在目前基本法框架内,它拥有了权力制约,有很多机制和机会,如何运用到这些机制,真正回归到法制思维。

国家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进行户籍改革2015年10月21日,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并于11月26日公布。《条例》已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规定的居住证持有人享受六项基本公共服务、七项便利,成为最大亮点。《条例》规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居住证制度将在全国落地,标志着实行了30年的以城市外来人口治安为重点的暂住证制度彻底地告别了历史舞台,更反映出户籍制度改革迈出的重大一步。

点评人:齐小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教授“

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对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平等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户籍制度有两个基本职能,但目前作为社会管理制度,在我国户籍制度还有调节人口分布的职能,这个职能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改革户籍制度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渐的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

居住证制度是户籍改革的重要内容,迈出了重大一步,但还不是户籍改革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落实宪法关于保障公民平等权,将来有条件的宪法规定公民居住迁徙自由,这是终极目标。取消附加在户籍上的附加功能,使户口和利益脱钩,还户籍管理本来的功能,这是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然,居住证制度是过去户籍改革中的重要一步,这是不可否认的。

点评人:李元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我们的城乡二元制度造成中国人口极端分化两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我们已经看到害处所在,全面改进现在还做不到,只能一步步来,打破城乡差别第一个制度就是居住证制度改革,宪法落实和居住治理的重要举措。第二个角度,因为居住证制度实施打破城乡二元化固化状态,使我们的公民在流动方面的自由,对于我们思想的解放,对于个人人性的解放和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重大促进。第三个角度,居住证制度的推进对我们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也是非常有重要意义,我们城乡分化管理造成的实质上是严重的城乡对立,争夺着对立导致我们国家人和人之间不平等。居住证制度对整个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政权巩固,都有重大意义。

居住证制度是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新的选择,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一种选择,只是一种制度之一。只有这个条例真正得到落实,在各地都能够不受阻碍的执行下去,我们公民的权利才能得到保护。不能因为我们有了这个条例就以为我们做到位了。第二个方面,居住证制度也仅仅是一种过渡的制度,不是最终目标,我们最终是要通过这种制度的实施,推动我们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进一步保障公民的人权,保障公民的平等权,也保障公民的迁徙权。

南充公款拉票贿选案2011年10月19日,南充市委五届一次全会前,时任仪陇县委书记杨建华用公款80万元,向部分可能成为市委委员的人员送钱拉票,通过拉票贿选当选市委常委。

2014年下半年案发之后引发中央高层震怒。随后,中央和地方联合组成200多人的调查组入驻南充。

2015年3月,杨建华被巴中市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后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0年。

2015年10月,南充拉票贿选案的查处情况公布,涉案人员达477人、涉案金额达1671.9万元,被定性为一宗严重违反党纪国法、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恶劣案件。

点评人:焦洪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从选举制度来讲,我们没有一个包括人大的选举调查委员会,如果选举有问题了有专门机构调查,我们现在没有,所以他们告也告不下来,没人受理。最后通过动用中央资源才能解决地方的问题。所以这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里面问题比较严重。这里也包括新闻自由的问题。这个案子很长时间包不出来,一涉及南充的事就是在非常秘密的情况下弄,这个事发了很长时间最后我们才知道。作为一个新闻媒体,如果他不能监督到包括选举这些事情的话,那么我们的新闻,包括民众怎么来监督这个国家,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比较现实的。点评人:胡弘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第一,执政党内部的法规体系是否需要内部自恰,内部是完整的,也是法制的,或者追问一个,是否能用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衡量执政党内部的法律法规体系,这里有好几个问题都涉及,一个是党内的,一个是国家的。

第二,党内立法上面,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表率,系列党规党纪都进行了梳理,但里面还是会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规范,也就是组织内部的规范体系是否是自恰的。

第三,党内权力制约途径制度有哪些。

第四,党内组织制度的产生。差额条款到底是形式条款还是实质条款,而组织意图是否像影子宪法一样,是不是实质性条款,党员内心遵守的是不是组织意图,党内选举规定的差额条款是不是只是形式条款。

第五,党内监督问题,整个事件里面全部表现出来的是从上到下监督,中央第九巡视组监督,但是自上而下的监督几乎是很难有效的途径,也没办法实施。

第六,党的问责机制与国家问责机制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正当利益。我想他选的主要对象是不是国家工作人员,还是国家非机关工作人员的行贿罪,到底怎么认定他。

河南商丘五名青年拒服兵役被处罚事件《宪法》第55条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2015年12月21日,河南商丘丁军华、魏朝阳、牛浩、郭文武、马旭等5名“90后”自愿报名参军到部队服役,但在部队服役期间因怕苦怕累、不愿受部队纪律约束,以各种理由逃避服兵役,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被处以各单位禁招、两年内禁止出国(境)和升学等6条惩罚。

2015年12月24日,微信公众号“虞城县征兵办公室”发布《虞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对丁军华等5人拒服兵役行为的处理公告》。

点评人:甘超英,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这是一个基本义务的事例,在我参加的宪法十大事例评审中还是比较少见的,这在我们国家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很多国家宪法里没有规定,但是实际上各国也都是基本义务。第二点,这个义务应该说是男性的基本义务,很多国家规定都是男性,我们国家没有规定性别,对女性来说女性的基本权利,想当兵就可以要求当兵,国家还不能拒绝。另外,我们法律上现在是义务兵役制,但各国都认为中国是事实上非强制性兵役制,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非得强制,像韩国那样。但是这个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个重大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是非强制性的征兵制,以后真的强制性,这是我要传递的一点。

点评人:王广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这个事情从宪法意义上讲谈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为拒服兵役根据兵役法规定,有关部门给予处罚,在宪法意义上讲我觉得有助于处理的公民树立国家观念,国家观念和你的公民身份是联系在一起。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的社会,加上长期农业社会,人员缺乏流动性、封闭性等等,家国一体的概念非常重。

所以中国人相对来讲对国家的观念也非常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个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司法经济实行以后,个人利益逐渐被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对家国意识的观念产生冲击呢?我想是的。

特别是中国人过去的观念上对国家的认同更多是精神层面的,现在主体地位得到承认以后,对国家认同可能转向利益层面,国家享受多的利益,特别是现在人员流动增加以后,出国和移民很方便。因此这种背景下,你不履行公民义务,根据兵役法规定受到处罚,我觉得是有利于树立公民国家认同的意识。

《刑法修正案

(九)》中的宪法争议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九)》。

此修正案的内容在许多地方引起宪法争议,如修正案第31条新增两款作为刑法第290条第三款,第四款。第三款规定的“多次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行政处罚后仍不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等内容带来诸多争议。

点评人:湛中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说到自由与秩序价值也好,涉及权利和义务关系界定也好,我自己看来,我们要引入或者导入一个即便是立法也不能随意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又特别欣赏或者赞赏一定要有宪法保留的概念,不仅仅是法律确定的就是权责和义务,法律所确定的自由和秩序一定要尽早引入宪法保留的概念,强调宪法在国家执政施政,在行政领域,在司法审判领域独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宪法的全部和尊严才能真的得到尊重,否则的话就是两张皮。所以宪法保留,或者是通过对于立法或者司法过程中违宪审查制度尽早的植入和确立我觉得是在期待之中的事情。

点评人:熊文钊,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

在刑法中本来的条款是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科研秩序、教学秩序是并列的,现在把这个拿出来,似乎那些可以不犯罪,这个就是扰乱国家秩序不可以,这个我觉得很奇怪。51条本来国家和社会他人放在并列考虑,不能妨碍。

另外,从41条来讲,公民是有建议检举,他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这个权利,从表达自由角度来讲要考虑界限的问题。所以从宪法这几条来讲,我觉得这个条款的制定在依据上,我看了它原来的罪名,好像能找到并列几个秩序当中的其中一个,它强调了国家机关工作秩序,从那几个并列当中拿出来,你不能说它没有依据。但是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发现它的用意好像不符合刑法本来的原意,也不符合宪法本身的精神。

安徽省政府发文件取消花炮生产企业行政诉讼案及类似典型个案2013年12月27日,安徽省政府以(2013)皖政办45号文,决定关闭省内所有75家花炮生产企业,之后各市县下达文件执行。

省内最大的花炮企业翔鹰公司开始联络,最后24家企业决定于2014年6月24日联合提起对省政府的行政复议,之后联合起诉。起诉100天后法院立案。2015年4月20日,经过一次审理延期,合肥中院判决省政府决定违法,但不予撤销。原被告均提起上诉,二审中各地县镇政府补偿花炮企业总计约1.3亿元,但还有一家企业拒绝政府补偿方案。二审经历了数家花炮企业撤诉等情况迟迟无法开庭。

本案及类似案件涉及个人和集体的财产权保护,公共财政的支出程序等宪法问题。

点评人:王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依法行政首先是依宪行政,我们搞行政法的人说宪法是根本大法,具体执行的时候是先法律先规章,先规章后法规,然后才是法律,宪法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往往先后顺序是这样的。但是最近奥巴马关于枪支控制的问题说我在芝加哥大学教过宪法,我知道控制枪支管理的行政令不违反宪法第二条行政案,行政领导干部执法过程当中是不是首先要依宪执政。

本案当中政府在管理烟花炮竹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想烟花炮竹企业在宪法规定的法律范围内享有合法经营自主权,如果首先依宪行政,如果首先考虑到宪法的话,这个规定可能就不会出台。所以说,如果这个观念能够得到大家的共识的话,通过我们的研讨会把这个观念扩散出去的话,有利于避免类似直接与宪法相抵触的文件出现,有长远意义。

点评人:莫于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它本身违背了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在四中全会决定刚刚颁布一个月多几天的时候来做这样的事情,完全违背四中全会的决定,因此“两会”期间中央媒体追问当时深圳的一把手。后来到了省里。违背了四中全会提出的行政决策规范化、民主化的要求。

二、违背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的联合法制建设纲要的要求,这都是政治决策层面。

三、宪法总纲规定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比如依靠人民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四、它也违背了广东省和深圳市自己颁布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86条规定,这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决策应该经过公开听证方式,听取公众意见。

中国法律评论态度 | 力度 | 温度长按二维码,关注中法评

第四篇:2013年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2013年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2013年12月29日,2013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01徐建国际报告厅正式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共计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人民日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法制晚报》以及法律出版社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导。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致开幕词,感谢各位专家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希望每年一度的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能够对中国的法治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并预祝本次发布会圆满成功。

发布会上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张翔教授主持,首先作为特别事例,播放了12月28日新闻联播通报的湖南省衡阳市破坏选举案,并由中国政法大学焦洪昌教授进行点评。焦洪昌教授首先从人大选举的制度方面指出这类现象在原先是少有的,其次从选举的组织领导的方面指出了该次事件的现实因素,第三从法律本身的角度出发,指出在该事件的处理上,法律可能遇到了新的问题。

在焦洪昌教授对特别事例进行了精彩点评之后张翔教授宣布了2013年的十大宪法事例,依次如下:

1.唐慧案

2.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3.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

4.交通运输部强制安装车载导航

5.人大代表提案收回税收立法权

6.广西武鸣错发二胎准生证

7.司法公开破除“司法神秘主义”

8.北京市门头沟区法院判决小产权房买卖合同有效案

9.最高检检察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反贪腐专项报告

10.“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



第一场讨论是唐慧案,评论人是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熊文钊教授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齐小力教授。

熊文钊教授首先对唐慧案的社会影响度抒发了自己的意见,指出唐慧案本身涉及了多方面的宪法性问题,其中劳动教养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熊教授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8日通过废止劳教制度的决定,围绕着唐慧案对劳动教养制度,从人身自由和行政强制、处罚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齐小力教授,结合着十八大报告,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齐小力教授主要从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依据的角度,介绍了劳动教养制度的立法背景,结合法律保留的原则,法律程序从法律层面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分析,并基于劳动教养制度所反映的瑕疵提出两点立法方面的建议。

接着进入第二场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评论,评论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和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范进学教授。

莫纪宏研究员首先回顾了2013年宪法学的发展,从宪法制度的角度出发,对包括该实例在内的以上三个案例进行了综合性的点评,通过综合性地分析,莫教授对我国宪法学的发展进行了宏观的评价和对目前的现实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针对设立自由贸易区,莫教授从宪法权利,负面清单,法律保留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具体的解析。

范进学教授也简明扼要地通过法制变革的视角对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展开评议,围绕着设立的争议,通过对法律滞后与国家发展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的探讨,凭借立法学的理论视角,以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区为点进行了全面的点评。

第三场是“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评论人是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郑贤君教授和北京大学法学院甘超英副教授。

郑贤君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评议:从言论自由的和诽谤罪,言论自由的监督,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两高司法解释的合宪性这几个角度,对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案进行了法律层面的分析,并围绕着两高的司法解释的合宪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与评价,并对全国人大常委与各个机关间的关系提出我们应进一步加深理论的分析。

甘超英副教授从事件本身出发,以言论自由为切入点对该事件中初中生言论本身的定位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更进一步指出在该事件中还涉及到公民人身自由的保障问题。并针对500次的规定以及司法解释的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观点。

第四场的讨论是交通运输部强制安装车载导航。评论人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湛中乐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翟国强。

湛中乐教授以生产经营领域的自由与秩序关系,公共政策乃至行政立法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的应用以及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与行政强制法在现实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以该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政府在生产领域中需要注意和

翟国强研究员以国家权力在宪法上的边界这一问题,即国家对于经营自主权的限制的标准,对该事例在宪法学上存在的理论问题,结合现实背景,对政府这种对基本权利的限制进一步展开讨论,指出政府作为公权力在以公共安全作为主要限制原因背后的规范性思考的缺位。

第五场的讨论是人大代表提案收回税收立法权。评论人是中国政法大学李树忠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姚国建副教授。

李树忠教授主要从宪法文本的角度解读税收法定原则,指出我国宪法文本中是体现了税收法定原则的,之后进一步结合目前的税务实践来分析授权立法的问题,从绝对法律保留的角度论证了当前的税收立法体制存在着的法律问题,以及在分税制的大背景下指出收回税收立法权的重要意义。

姚国建副教授首先从宪法学角度肯定了提案收回税收立法权对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也同时提出人大收回税收立法权是否其中无法回避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问题,以及税收的用途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姚国建教授进行了理性地分析和深刻地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旭副教授主持了下半场的研讨。

第六场讨论的是广西武鸣错发二胎准生证。评论人是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刘飞教授和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上官丕亮教授。

刘飞教授从依法行政原则(或合法性原则)以及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两方面分析,指出根据严格的依法行政原则,广西武鸣县错发二胎准生证属于违法行政行为,即使行政机关存在过错,也并不表明违法状态要继续。同时本案适用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但信赖利益原则目前在我国学理上尚存争议,成文法上也缺乏支持,因此本案结果符合实质法治,但是违反形式法治的。

上官丕亮教授指出广西武鸣县计生委收回错发的二胎准生证是一起错误的行政执法案件,适用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既符合实质法治也符合形式法治。他指出,计生部门不应该收回错发的二胎准生证,如果唐女士坚持生下小孩也不应该征收社会抚养费,并且如果唐女士因为生下小孩受到计生部门处罚,可以获得司法救济。该案件的宪法意义在于,生命权是第一人权,收回准生证是侵犯胎儿隐含的生命权,同时该行为也侵犯了当事人(唐女士夫妇)的人格尊严。

第七场讨论的是司法公开破除“司法神秘主义”。评论人是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吴家清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陈征副教授。

吴家清教授从司法公开的形式、方式、价值目标和原则等对司法公开做了进一步剖析,指出司法公开的价值功用在于通过司法公开倒逼司法公正。民主政治的事实和司法独立是司法公开的前提,而实现公正审判是司法公开的最终目标。

陈征教授则着重对司法公开的前提、范围和程度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对于审判流程公开的问题,其前提应当征得当事人尤其是被告的同意。因为司法公开其最终目的在于保障当事人权利,而司法公开可能与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尊严保护存在冲突,此时应当赋予当事人一定范围的公开或不公开请求权;对于裁判文书公开,其公开程度不仅取决于当事人利益,还要考虑法官利益。因为对于特殊敏感问题,法官观点的过度公开可能反而会影响司法公正。

第八场讨论的是北京市门头沟区法院判决小产权房买卖合同有效案。评论人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广辉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程雪阳博士后。

王广辉教授认为,对于此案判决,法院很好地坚持了依法独立审判原则,坚持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体现了宪法所规定的市场经济的精神,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根据宪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找法律规定转让。在法律无明文禁止的情况下,小产权房使用权当然可依法转让。

程雪阳博士后从《土地管理法》出发,对小产权房使用权转让的合法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小产权房使用权转让是否合法关键在于对《土地管理法》第63条的理解。综合土地管理法的立法精神,该行为应是违法的。但土地管理法第63条是违背宪法规定的。因此真正违背法治精神的应是土地管理法。

第九场讨论的是最高检检察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反贪腐专项报告。评论人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焦洪昌教授和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任进教授。

焦洪昌教授主要从人大常委会对检察院的监督、检察院和纪委的关系及权力交接以及检察院的性质三方面对该事例进行了剖析。他认为检察院对人大常委会做专项工作报告强化了人大对检察院事的监督,厘清了人大和党委对干部监督权的界限范围。此外,宪法对于检察院的定位和赋予它的职权是疏离的,理解的不同也导致在制度建构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任进教授认为最高检检察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反贪腐专项报告这一事例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简称《监督法》)的规定,贯彻了宪法关于全国人大监督权的有关规定,并且对加大地方人大常委会对检察院工作的指导作用有积极意义。

第十场讨论的是“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评论人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高文英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胡弘弘教授。

高文英教授主要从家庭的宪法保障以及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两方面阐释观点。她认为,宪法第49条关于子女对父母赡养义务的规定需要具体的法律规范落实。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现实推动了探视父母义务的立法化、家庭宪法保障的具体化。同时,法律应当符合道德,探视父母正式属于义务道德。法律也需要社会文化认同的支撑,不能只讲权利义务的平衡而忽视正确的是非观的构建。

胡弘弘教授质疑精神文明能否被规定为行为规则。她认为,即使通过法律规定了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休假制度等也无法直接保证基于身份关系而产生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是没有办法通过外加的强制力予以实现的。因此“常回家看看”只是一个倡导性规范而非强制性规范。

在与会学者的积极讨论和评议过后,闭幕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胡锦光教授做总结。胡锦光教授代表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感谢与会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十大宪法案例”评选工作的支持。

最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2013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2012十大宪法性案例

一、山西省长治“公考笔试面试总成绩第一,却因体检被刷”案件,引发社会关注。山西省查处长治市公务员录用舞弊案,其中8人因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安徽„官二代‟陶汝坤因追求少女不成毁容”,官二代被判刑入狱,受害者备受社会关爱。

三、四川省村民吴高在自家承包地中挖出罕见巨大乌木后,却被当地镇政府收归国有。珍贵乌木的归属问题立即引起了广泛争议。

四、曾经轰动全国的河南“天价过路费案”主角时建锋。从一审犯诈骗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到改判有期徒刑两年零6个月。

五、8月7日,轰动全国的云南巧家爆炸案侦破后,警方宣布曾经被指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赵登被证明没有参与作案,是一名受害者。对这一失误当地警方“表示诚恳道歉”。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

六、继陕西“戴表哥”之后,广州市有爆出“房屋叔”,有网友晒出,广州市城管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及其家庭成员名下拥有21处房产,经当地纪检部门初步调查,情况基本属实。当地纪委成立调查组。

七、涉嫌杀害多人的嫌疑人周克华被警方击毙,但是,社会上疑问仍然不止,公安机关如何公开透明、满足公民知情权,值得期待。

八、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躲进垃圾箱点火取暖避寒窒息“闷死”。这消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当地有关负责人已经受到行政问责。个别官员和部门的麻木、漠视让人心痛。

九、浙江温岭一位幼师的“老师”虐童案件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经过慎重审查,这名无良教师不构成犯罪被无罪释放,这一决定,体现了对宪法和法律的尊重,以及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十、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分别约李庄谈话,显示李庄申诉案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一跌宕起伏的案件,是否能够回归到法制轨道值得期待

第五篇: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年典型事例及2012十大宪法事例初评

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年典型事例及2012十大宪法事例初评

由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宪政网协办的“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年典型事例及2012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于2012年12月15日举行了初评会。出席初评会专家有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胡锦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莫于川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熊文钊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李元起副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张翔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杜强强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旭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于文豪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刘继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程雪阳。

在专家学者与社会人士推荐的基础上,初评会按照“三十年典型事例”与2012“十大宪法事例”两个序列分别从“事例典型性”、“宪法典型性”、“学术性”三个角度对推荐材料进行了遴选,按照规则并经过反复权衡,最终确定了进入终评环节的典型事例。终评会将于2012年12月23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终评专家最终遴选出的事例将于2012年12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发布会。下面发布进入终评会的典型事例。

(一)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年典型事例候选名单(排名不分先后)1.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侵犯其宪法上受教育权案 2.厦门PX工程引发市民集体抵制事件

3.孙志刚案件发生后三位公民上书全国人大废除《收容遣送条例》 4.四川农民与国家争夺乌木归属权案 5.深圳市土地拍卖事件 6.吴英集资诈骗罪终审案 7.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

8.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取消公务员录用资格案 9.北京民族饭店选举权诉讼案 10.谢朝平出版作品被逮捕案

11.钓鱼岛争端期间西安群众游行事件 12.西安夫妻看黄碟遭警方处理案

13.深圳警方将女性性工作者“游街”事件 14.陕西安康对妇女强制引产事件

15.王鹏举报公务员考试作弊被刑事拘留案 16.赵作海案

17.深圳华为公司七千员工辞职事件 18.成力因裸体行为艺术被劳动教养

19.山东淄博淄川区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人大代表事件 20.“无证儿童案”中的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释法活动 21.陕西省国土厅开协调会否决法院判决事件 22.湖南省人大代表罢免副省长事件

23.沈阳市人大不通过市中级法院工作报告事件 24.湖南人大常委会不批准许庆生担任郴州市检察长 25.国务院为汶川大地震死难通报设立全国哀悼日 26.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现行宪法 27.广东乌坎事件

28.重庆等地出租车停运事件 29.梁广镇身兼两地人大代表事件 30.江苏铁本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事件 31.山西黑砖窑事件

32.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招录广告侵犯其宪法权利案 33.北京奥运会期间制定三公园作为游行示威场所 34.电影《苹果》因色情被禁映

35.邓小平同志作《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 36.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37.唐福珍抵抗拆迁自焚案 38.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事件 39.先育后婚考公务员遭拒录事件 40.四川白庙乡全裸公开政府财政事件

41.中国宪法学界诸多学者合力编译出版《世界各国宪法》

终评会将以上述事例为基础最终遴选若干典型事例予以发布、研讨。

(二)2012十大宪法事例候选名单(排名不分先后)1.陕西安康镇平县强制堕胎事件

2.首都各界群众纪念宪法实施三十周年座谈会举行 3.民政部发布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公告 4.任建宇因网络发帖被劳教事件

5.中国多个城市爆发针对日本“钓鱼岛国有化”示威游行事件 6.微博反腐之典型案例“表叔案”

7.人大代表李万均为龙民工讨薪被警方通缉事件

8.《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涉嫌禁止方言播音引争议事件 9.陈平福发网贴被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事件 10 异地高考公共政策中的“约辩”事件 11.吴英集资诈骗罪终审案

12.四川农民与国家争夺乌木归属权案

13.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事件 14.湖南永州唐慧事件

15.抓获“全能神”邪教7名首要分子及30名骨干事件 16.江苏教育电视台因干露露节目中言行被勒令停播整顿事件

17.黑龙江人大通过《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引争议事件 18.北京买菜刀实名制引争议事件

19.国土部约谈十余市县政府督察区域内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终评会将以上述事例为基础最终遴选十大典型事例予以发布、研讨。请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朋友就上述候选事例投票,可在中国宪政网投票专贴处选出您心中的典型案例,也可发至我们的专门邮箱xfsl30@163.com。

真诚期待您的参与,共同点燃宪政的圣火!

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

2012年12月16日

下载2007十大宪法事例(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7十大宪法事例(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6十大宪法事件

    2006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我们的宪法权利就在身边 ——2006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北京市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

    十大宪法案例

    康菲公司渤海湾漏油事件 时间:2011年6月4日 地点:山东蓬莱 2011年6月4日,由中海油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康菲中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B、C平台分别发生溢......

    2007年度十大宪法事件★

    1. 重庆“最牛钉子户” 事件回放:2007年3月,重庆市九龙坡区鹤兴路17号的房屋产权人——杨武和吴萍,因拆迁时未能与开发商达成一致,而拒绝拆迁,开发商将周围房屋拆除,同时挖断了房......

    2010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大全5篇)

    2010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1-1-1 来源:中国宪政网2010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0年12月26日下午,由中国人......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人大法学院举行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人大法学院举行 2013年12月29日,2013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

    2009年度十大案例——中国宪法

    2009十大宪法事例 一、 成都自焚抗拆案件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义务 事件回放: 2009年4月,成都市金牛区城管执法局依法对胡昌明违法建设实施过一次拆除,胡......

    外国十大经典宪法案例

    外国十大经典宪法案例 【案例一】违宪审查的一般原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Marbury v.Madison, 5 U.S.[1 Cranch]137[1803]) 事件概要: 在18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联邦党人遭到惨......

    2012年度十大宪法性案例

    2012年度十大宪法性案例是:一、山西省长治“公考笔试面试总成绩第一,却因体检被刷”案件,引发社会关注。山西省查处长治市公务员录用舞弊案,其中8人因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司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