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作业 实践论读后感[共5篇]

时间:2019-05-13 23:1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作业 实践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作业 实践论读后感》。

第一篇:马克思作业 实践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实 践 论 与 我

摘要:毛泽东的《实践论》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它是一个具有“中国性格”实践论,与中华文化、国情相联系。核心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中国对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也归功于大胆的实践。而毛泽东的《实践论》立足于实践,深刻分析了实践与认识两者的关系,与我们大学生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的实践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提出的是实践观是具有一定的中国性格的。毛泽东的“实践论”的中国性格,与毛泽东的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相联系,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一种融贯与结合。在政治问题上,毛泽东强调从中国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国情出发,来建构新的现代中国。在学风问题上,毛泽东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一定要关注和解决中国问题,反对那种只会背本本的坏学风。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一定意义上

第1页/共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说,正是对重现实、重实践的湖湘学风的承继与发展。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写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核心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一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和发展的总过程。”

中国对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中国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这样的进步意识归功于大胆的实践。1958年“大跃进”以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我们党和毛泽东逐渐地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矛盾,随着“左”倾错误的逐渐严重,对经济形势和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违反客观实际的估量,所以导致在国家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障碍,阻碍了乃至倒退了整个国民经济。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发生重大失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违背了《实践论》的基本原理,违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精神。邓小平正是坚持了毛泽东思想,秉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才成功进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地实践了“一国两制”。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等革命先驱者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论的突破,就没有现今的思想解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如今这一副大好时光。30多年来,我党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并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理论,就其逻辑演进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理为起点来实践的,并且在实践中深化真理,深化改革。党的理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实践性是其最鲜明的特征,实践的观点是形成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的《实践论》不仅仅对于国家的发展改革具有其指导意义,对我们大学生的自我培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使自己成为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第一要务。而毛泽东的《实践论》立足于实践,深刻分析了实践与认识两者的关系,为我们大学生在校学习起了一个很好的指向性作用。

大学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他还承担着为我们步入社会过渡的作用。我们都知道社会是现实的,残酷的。他判别标准不再仅仅是你在校时成第2页/共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绩有多优异这一项而已。但是社会他就是这样,他不会因我们单方面的想法而改变。社会就是这样,他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那么我们就要去学会接受,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磨练自己,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以踏入社会为目标,不断地充实自己。所以我们需要社会实践的历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升华和发展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

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首要观点,同时亲身实践也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在大学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的得到实践。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会在社会实践中创新。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培养自己严谨的工作作风,沿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实践。

大学生成才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成长过程,善于借鉴吸收他人成果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实践论》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 以我们学院为例,学院立足培养的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然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应该是学校的事,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学会善于吸收和借鉴前人的成果,使自己站在一个较高的理论基础上来处事,并且学会在前人的基础上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的成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参考文献

毛泽东“实践论”的中国性格 李维武

第3页/共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改革开放的实践观

薛倩

《实践论》对新时期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赵思聪

第4页/共4页

第二篇:读《实践论》有感(马克思作业)[范文模版]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书中,作者主要围绕“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和“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书中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中心思想,着重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论的知行统一观。

全文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具体例子与理论论证相结合,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和可读性。文章对实践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文章说明了认识的客观规律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从实践中得到认识,并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同时举出了几个例子辅助说明,让我深切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为了证明理论的真确性,所以我们要布局失败,因为失败是因为缺乏正确的认识,而从失败中得到正确认识后,我们又可以马上转向胜利。此外我明白了感觉与正确的认识是不同的,因为感觉了解到的只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正确的认识却是内在的。然而实际中有些人的做法却是错将感觉当认识,未经过深入了解冒然行事,这一般只会带来失败。所以作为一名学生,我要清楚自己从书上得到的知识就算我背得再熟也不见得比实际操作有用,尽管个人得到的不可能全是直接经验,还需前人他人的间接经验做辅助,但是书本上的对于将来 需要实践操作的我来说毕竟不够,只有投入实习工作后的经验积累才能让我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加深了解。而在参加工作后,我应禀记认识总是有待于深化,不断实践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作者系统地阐明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的观点,指出实践基本内容、基本形式和基本特点。他指出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证实和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全面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次能动飞跃,即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为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飞跃为实践。指出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深刻地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 论根源。明确了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又包括改造主观世界。

《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历史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实践。

文章最后作者又指出,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而是有效正确地指导实践。认识只有当它成功被运用于指导实践才有了它存在的意义,而认识的正确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检验,也就是说从实践得到认识,然后再将认识运用于实践,可见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用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相比其他落后理论的先进之处。当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之后上升为系统的理论,那么也就到达了“抽象的科学“的层次。` 综上所述,我明白了,只有通过实践获得感觉,进而获得认识在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最后指导实践的发展,那么认识才算是完满了。所以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抓住实践机会勤于尝试,勇于尝试,不仅动脑做题,更要动手做事,才能摆脱教条桎梏,取得进步。

第三篇:马克思作业之二读毛泽东《实践论》心得

马克思读书笔记作业

读《实践论》心得

XXX三班

XXX

寒假的读的第二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是毛泽东的《实践论》,这文章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我低了这本书后,觉得实践这个行为着实是一件事物是否合乎情理,是否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凭证。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点都不了解。而现在,我对《实践论》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文章写于1937年7月,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原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二章中的一节。该讲授提纲1937年9月曾印过油印本,次年由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单行本,不过都未署作者的姓名。1950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著作选读》。它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为中国哲学发展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它与《矛盾论》等著作一起,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它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毛泽东自己也曾说过,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哲学著作《实践论》比他同时的其他哲学著作更重要

在《实践论》中,通过对实践对事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的重要性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也让我对于自己在现实中的种种行为与做事方法又有了一种参考与借鉴。并且,也使我从事物的基本原理中,得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在认识事物时,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都是要经过实践的洗礼才能真正成为真理。而且,经过我自己的思考,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必须先观察事物的六个特性才行:第一个是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第二个是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第三个是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第四个是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第五个是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最后的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毛主席在文章中有很多观点,对于我这种对此没过多涉及的人都有一点吸引力的: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

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在当时更是起到了力挽狂囊的效果。并且,这些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等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应该继承这红实践、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中华共和国的崛起而努力。

第四篇:实践论感想 马克思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直到今天,我仍经常读《矛盾论》、《实践论》这些哲学著作。一九三七年mzd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对批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媚外思想,端正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做人(个体的和社会的人)的思想工作)的态度,有极强的针对性。mzd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同样,工作中要了解与掌握人的思想和正确的理论、观点,都必须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教条主义者认识真理的道路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们熟读、背诵和摘引经典书籍的个别词句,自以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理论家,把经典书籍当作教条,生吞活剥,脱离群众,空谈理论,吓唬人,已经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如一些打着改革招牌的假经济学家和所谓精英人物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现在已到了攻坚的最后阶段,一个十字路口,向前走,就是建立迎合美、英要求的完善市场经济,不与美、英等国际接轨,就是向后退,就是回到计划经济的死路。此类理论谎谬得很(帝国主义用精英之口亡中国的理论),正是这些年来误国之根源。中国当前确实也处在十字路口。近年来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国营企业私有化运动的后果,已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广泛层面上,逐渐浮现。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提出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错误口号,已造成千上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这违背党和政府最初的承诺,违背了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的精神,使得一些人在没有群众的监督下造成国有资产有目标的流失;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教育产业化,造成更多的家庭孩子没钱读书,甚至于发生极端情况;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医院背离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原则的改革,造成了全国有近一半的病人有病不去医院,去医院的人一半应住院不住院。激化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已经到了危害人民和平生活的边缘,严重背离了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要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国企私有化运动难道还不应当立即终止吗?中国的社会形势、安全形势和国际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当前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才能解释,也才能找到恰当的对策。这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它私有制经济为辅)。因此,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崇洋媚外思想,在当前显得由其重要和紧迫。只有解决了指导思想问题,才能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轻视理论、甚至否定理论的经验主义同样是错误的。mzd严厉地批评了经验主义者,指出“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例如中国的全民教育和卫生体系被破坏的问题:实施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政策,使我国的全民免费(低费)普及教育及全民卫生体系几乎完全崩溃,这就是经验主义者瞎搞的结果。改革方向使国立学校和医院市场化,使私立学校和医院贵族化,使穷人看不起病,穷人孩子上不起学。但是穷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被漠视,竟要靠私人筹款和社会捐资(什么“希望工程”),而原有的国有学校和医院,竟变成了可以大赚其钱的市场。中国人民群众的这种权利却正在被市场化进程所剥夺,通过高学费的壁垒,穷人的孩子世世代代将被抛弃!而人民得到医疗卫生救治的基本保障(公费、半公费医疗),也被从根本上破坏了,这样的改革难道不是谎谬的吗?mzd坚持这样的观点:“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低水平、浅层次,而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各项工作中的实践问题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理论、原则、方针、方法以及效果,都需要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不能凭主观想象,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结论;另一方面,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计划、方案,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第四,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mzd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工作者对其作用对象思想本质及其活动变化的了解,就不能停留在具体感性材料的把握上;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耍经过“思考”、“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实践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

实践已经证明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并不是强敌外患,而是指导改革的整体思路出了问题。中国人不能老是被美国人和西方人提供的经济改革模式所诱导。不能跟着美国人、英国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中国人设置和引导的路子走,那是一系列的圈套,走一步,陷一步!苏联社会的崩溃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条死路!中国走和谐发展之路,是经过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总结中得出的社会发展的理论认识。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对于这篇文章只是浅略的读了下,对这篇文章也不是有很深的见解。在高中时就学过马克思的唯物论,借由高中时对实践的认识来看这篇文章,来提出我的一些感想。

这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也是一篇关于知与行的文章。它写于1937年7月,作者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来揭露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情况,毛泽东写出了这片文章。

这篇文章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它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来分析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讲明中国的革命是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来进行的。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搬硬套,也不能够只凭自己的经验来进行革命。革命应该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来进行。因此,《实践论》中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要得到真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成功中去总结教训经验,要再一次又一次的直接经验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到理论。又用这些理论去指导我们实践,去证实这些理论,不断地、反复的去实践去总结,这样也就发展了真理。

另外,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那么人都在参与实践当中。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又是不断地发展,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认识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就如毛泽东在《实践论》所说“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实践是渐进的,认识也是逐渐的上升发展的。

而且,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还提出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我认为,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那么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而且,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在实践中得到直接经验,通过思考、研究和总结,并经过反复的实验得到证实和升华,才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也就告诉我们感觉和思考同样重要。实践并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要经过真正的、真实的发生。

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反复实验的真理才会在特定的条件下指导人去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循环渐进。

这就是我对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的认识。也是我读《实践论》的心得,我的认识还很显浅,这篇文章还有更多值得品味的地方。

第五篇: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作业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我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下载马克思作业 实践论读后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作业 实践论读后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基作业】《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机电学院 07机械1班 0715060038**炜 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论文作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关 于 ︽ 实 践 论 ︾ 读 后 感 论 文姓名:余辉 系别:10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号:20100201443 班级:五班关于《实践论》读后感论文在马哲......

    马克思作业《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读了《共产党宣言》这部慕名以久的著作,我感慨很深.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

    马克思作业读后感2012.10.16

    一直在前进的路上行动着---之读《共产党宣言》有感无可厚非,在我的思想里每一位值得敬重的伟人写的作品里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值得细细斟酌,慢慢思考!另外,在我看来,属于某个......

    马克思作业----《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著作----《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纪元,它揭示的真......

    《实践论》读后感(共五篇)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说这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在这次的理论培训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课后翻读经典著作选读,我一眼就看到了《实践论》,于是便细细研读,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 《实践......

    实践论读后感(汇编)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