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评课记录(范文)
观评课记录
在这次上课中,我得到了不少同行老师的帮助,收获颇丰。尤其是课堂细节的处理上,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每一次课件播放前的导入,教师既要有语言的准确描述,又要能自然地切入到下一个环节,这一点,难度较大,是优秀教师功力的展现,这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灵活处理课堂教材的实际操控能力。
试课中,在许老师的提议下,我看到了自己上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在名家作品点评环节上,我没有做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让学生结合画面进行联想分析,通过老师们的观课指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疏忽,并及时的进行了改进。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在指导学生们自由作画阶段时,我仍留在讲台上想问题,没有及时走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进行关注。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绘画水平是不一样的,老师应该第一时间,走到学生身边。给与指导与关注。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老师地一句鼓励下,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因此,教师巡回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在作品点评时,有观课的老师提出,让学生进行互评,比老师一一点评,印象更深刻。我觉得提议很好,今后一定要实践一下。在范画演示阶段,画纸挂的太矮,其实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样可能不太理想,特别是对于后面的学生,老师的头或身子会把范画遮住,学生们不能集中注意力看老师现场作画,也不能很好的看到老师作画的细节。观评课后,我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把画纸适当挂高一些,作画时,身子稍斜或侧身演示,让学生看清作画的内容。
在试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在构图、用笔用墨、提款铃印时,知识欠缺,不够规范。在后来的演示中,我又进行了讲解。注意到了学生作画中的不足。亡羊补牢,给作品尽力少留遗憾。
在引导学生看投影屏幕时,我语言功底稍显不足。环节关联上,总是不自然不协调。尽管不断地改进自己,但是还是自身觉得欠缺了不少。这些问题,我希望以后会慢慢克服掉。我平时还喜欢在讲台上来回地走动。这一点是不好的教学习惯。以后一定改掉。我应该站在讲台中央,尽可能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集中到所提的问题中来。当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时,我想,我会精简站位的转移次数。因为移动次数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精力分散,造成只见老师不见知识的失败现象。
从我的这次试课教学中,观课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受益匪浅并深表谢意,我更明白了,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美术老师,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依然要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
第二篇:观评课记录
观评课记录
李志伟:张老师通过让学生尝食物引入,集中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关注到食物的使用方法:生吃和熟吃,更有利于指向我们的核心概念:健康饮食。学生也能提到:吸收、消化、卫生等这几个方面比较生吃和熟吃的好处。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用词科学,如:哪些食物要生吃?改为:哪些食物适宜生吃?
徐凯:通过上面健康饮食的几个方面的考虑,教师直接过度: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什么不同?这样衔接使学生观察的对象有个中心,与之前的知识有联系化,能让学生系统化的思考。在学生没有针对性的回答后,教师在最后还是追问:我们认为马铃薯熟吃有哪些好处?并接着问:你有什么依据?这样强调了学生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推理和现象相联系,让思维参与的更好。这一环节中的记录表处理的也较好。教师提示学生:记录表是横着填好还是竖着填好?让学生关注到竖着填,能进行比较观察。教师的这一提问很巧妙地将说和做联系起来。在学生探究完成后,教师出示的资料,可以及时的补充学生的研究成果,更有利于为核心概念服务。
建议:生成问题把握有待提高,如在汇报时,学生提到生马铃薯少写斑点,熟马铃薯多些斑点,这些根本不是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特点,教师应该在学生汇报后给予明确,并提醒学生将这些不正确的观察现象从记录表中删除。
王士芳: 观察比较生熟鸡肉:这一环节的观察难度提高了,由之前的静态观察到动态观察,学生的思维在发展。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两块猪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建议:在使用镊子时,教师没有引导好。比如说:学生只提到用镊子在猪肉熟后撕撕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过程的变化用什么方法让我们观察的更好?可以在煮的过程中用镊子戳下。这样学生的动态观察会更有效。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最好让学生先根据记录表汇报完,教师再对其中的有些疑问进行追问,不应该中途打断学生的汇报。
李振坤:张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很多学生认为猪肉煮熟了吃会更有营养。这是错误的科学概念。猪肉煮熟了后营养不会增加,只会流失,不过有利于我们的吸收。
建议:在说明水果生吃保护了营养不流失后,及时的追问:那猪肉的营养在煮熟后会不会流失呢?学生就会认真的思考结合教师的引导解释,学生就能更明确健康饮食中吸收的作用了。
第三篇:观评课记录
听了王老师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王老师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现场提取数学信息,创设了老师和学生年龄对比的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2、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
本节课王老师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比如本节课中,教师提出:选用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自己的年龄,并用这个字母来表示你爸爸、妈妈等身边熟悉的人的年龄。学生先合作讨论,然后自主完成,最后再拿出来大家交流。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王老师在这一环节处理的很恰当,值得我学习。
3、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本节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一个环节,教师采用了“数青蛙”的儿歌。课堂进行到此学生已有些疲劳,在此采用儿歌“数青蛙”,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再一次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节“新、趣、活、实”的好课。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有幸在寒假里听了田老师所上的《平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情境。新课导入时,让学生根据踢毽子比赛中两个组的成绩,比一比哪组同学的成绩好,再讨论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引出平均数;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数的应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边,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结合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新知。
教学中教师以“移多补少”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计算的方法。如,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来求出第五组的平均数吗?激发了学生的思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数学的生活味浓,教学效果较好。
今天听了牛老师所执教的《对称图形》这堂课,感觉收获很大。首先,牛老师的教学准备是非常充分的,从课件的制作、到剪纸、以及学生上课用品(剪刀、水笔等)都是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工作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其次,牛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具有对称美的事物,从而得出结论——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一设计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更容易掌握。
再次,本课的课堂容量大,学生练习形式多样,学生动手操作参与程度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总之,牛老师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教学效果较好,值得我们学习。不足之处:
1、课件在新授的时候不需要用到的,就不要提前出示给学生,因为课题轴对称图形是要等到教学过程中才概括的。
2、我认为出示有名风景建筑等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对称美的,因此,在课件上可以出现对称轴,并且多闪烁几次,以便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学生是在有目的的进行有效思考,课堂中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估计,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化,力求让学生在探索算法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情感体验。
9.《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观评记录
一、东营市教科院郭子平主任评课。
(一)借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理解。
几何直观是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几何直观正好凭借其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的图形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突破学习难点,揭示问题本质。
本节课中很重要的一个工具是点子图。不仅学生借助点子图自主探究 14×12 的计算方法,而且教师在介绍四步口诀计算竖式时也用到点子图进行验证。有了点子图,学生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题缘由等方面就水到渠成较为容易。
(二)将直观、口算、竖式相互结合,实施“有来有回”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时,常常经历如下左图的表征过程。这种表征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学生只经历了有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却没有经历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因此,当学生遇到竖式不会写时,不能用具体的动作表征来支撑。笔算是“直观的算理,抽象的算法”,若不能沟通几何直观、口算与竖式表示的笔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将直观的点子图化作头脑中的表象操作,学生就难以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为此,本课在帮助学生构 建乘法竖式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下面右图的表征过程。
听了王老师这节课感觉收获很大。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在教学中王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了运动会场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对能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充满兴趣。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计算8加几?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和你脑子中的答案一样吗?你能有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聪明才智。
2、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时,教师 设计了“谁知道8加7等于几?悄悄告诉老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先独立思考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再组织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3、教师能面向全体,同时又关注差异。在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关注,每个学生都 自主经历了思维的过程,都有机会回答问题,都有机会发表意见。教师同时又充分利用差异,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总之,本节课生动有趣,教学效果较好。
第四篇:初中英语观评课记录
初中英语观评课记录
本次素养大赛我们英语学科观摩了一节《英语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课》, 这让我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本节课对话题点和语法点都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训练,采用不同环节和活动注重了对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一次非常完整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我学习到了一下几点:
1.比较明显的一点是该老师经验丰富,板书非常及时,将重点知识都一一呈现黑板上,并且也没有耽误学生进行活动的时间。
2.注重了听力训练,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整合。
3.注重学生的发音,通过领读、齐读、两人对话、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对所学的句型反复进行充分训练,并及时纠正发音。
4.讲解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节奏把握的好。
5.Game环节设计惊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可适当在做题时请部分学生到黑板上去完成,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书写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
第五篇:观评课记录
观评课记录 3 篇
?
观评课记录 1 ? ?
观评课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与学习一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助推剂,通过模拟授课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我们将所学充分投入实践中去,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我在本月认真观评并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习作五》两篇课文,同时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进行了模拟授课实践教学活动。
? ?
我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习作五》两篇课文从课堂实录、课件与教学设计、课标、教材与学情分析、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观评课的学习,发现两位一线优秀老师的课堂独具个人特色,以下是我对这两篇课文观评课的一些感受和两位优秀的一线老师对我的启发以及我在模拟授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总结与反思。
? ?
范老师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课文的教学,整堂课别具匠心,独具个人特色,整堂课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 ?
范老师的导入由一个“送”字的篆书字体,让学生猜测是哪个字,并介绍了字的本意,由送谈及送别,进而读诗题,过渡自然,并且运用古字可以激发学生对古风古韵的兴趣。在学习开始之前,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进一步的理解。在诗歌朗读部分,范老师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读,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诗歌的节奏、韵律、情感读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范老师还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多对古诗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配乐渲染诗歌离别气氛,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以便于更好的体悟作者送友人的不舍之情。
? ?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设置了课堂情景演绎,帮助学生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更具有真实感。总的来说,范老师的此堂课生动自然,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引发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但在教学机智上范老师还是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这样可以帮助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 ?
习作五《我身边的小能人》一课该教师的授课紧紧围绕
课程标准,准确分析学情,合理制定了教学目标,力求在授课时把握好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目标,该教师创设了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借“征文比赛”引出习作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 ?
首先明确写作主题及要求,然后探究写作方法,与此同时通过小组交流表达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在事例比较中学会选择,其次通过一场才艺展示会让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描写方法,从而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当堂写作的能力,要求书写具有一定速度。在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反复修改,精心雕琢。
? ?
本节习作课的教学活动较好的是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同时给予学生现场发挥的空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具有真实性和现场感知力,更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紧凑,较好的突出了习作的主题。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氛围浓厚,通过“你说我猜”的小游戏和“才艺展示会”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疲惫,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完成习作有很好的帮助。在学习写作方法之后应用它当堂完成一个小的短片,这样既使学生将学到的方法应用其中,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从该教师的整堂
课来看,刚刚上课时教师比较紧张,进入状态慢,引导性语言不足。进行分小组讨论问题时任务下达不清楚,导致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滞后性。缺乏适当的鼓励性,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后排学生多次举手却被忽视,最后精力分散。该教师的时间把控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最后的习作点评中没有进行较好的展示,而且评价略显仓促,同时课堂纪律稍乱,课堂上有一些学生没有参与其中。
? ?
通过观评课和模拟授课实践教学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当中要让课堂“活”起来,在我日后的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会注重教法和学法,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自身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充分做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学的互动性相结合。同时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多学习一线优秀老师的经验,多和老师们交流,让自己成为一股源源不断地泉水滋润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每一位学生的心底种下爱学习、爱语文、爱课堂的种子。
? ?
观评课记录 2 ?
受疫情影响,我们举行网上历史观摩课活动,这次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我非常珍惜。经过紧张的网上听课学习,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 ?
一、每一位老师的课都”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 ?
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授课方式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各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显示出各位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很强,理论水平高,教学设计周密细致,教师从问题的设置到问题的引导,都非常到位。像王金芝老师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中,在第三板块胡风汉韵话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这一环节运用微视频“民族交融的方式”通过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生动具体的画面,让枯燥的文字变成有故事情节充满想象力的微视频,促成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知道民族大交融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关系取代了原来的种族关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既有胡人的汉化,也有汉人的胡化。
? ?
二、教师角色定位准确。
? ?
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始终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教态亲切,表情丰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变。这一点,刘国峰老师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在讲《俄国和日本的历史转折》一课中,通过让同学上台做采访的小活动,很好的活跃了课堂氛围,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师生配合默契,拉近师生距离。
? ?
三、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
? ?
教师亲切自然的语气,饱满的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 ?
通过这几个月的听课,我感觉到优秀教师的风采就是不同凡响。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交流中,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大师风范,回味他们课堂上的精彩之处,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吸取其中的精华,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打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争取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 ?
观评课记录 3 ?
天气正在逐步的升温,我们的实习即将步入尾声。本月我主要观看了张嫣泽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赵兰芳老师的《坐井观天》以及石莉华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三节课,其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张嫣泽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张老师的这节课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十分的和谐融洽。接下来我将围绕着课堂实录、课
件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来讲述一下我的感想。
? ?
一、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方面 ? ?
本节课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枫树上的喜鹊》是一篇想像丰富充满童趣的散文,作者喜欢站在渡口边的枫树底下,看喜鹊的窝,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教喜鹊弟弟学习、游戏。作者为懂得它们的语言交流而感到高兴,表现了其对喜鹊一家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在知识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生活,学会了多种识字方法,大多学生能够大胆思考,独立借助拼音识字,并且也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字,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初步具备预习生字词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童话故事巨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较强,喜欢读书,但想象力不够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专注时间比较短,需要教师不断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促使其更加投入的进行学习。教师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并且也能够很好地对学生和教材进行分析,也能把握教学的重点,这就为课堂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 ?
二、在课件设计方面 ?
?
教师通过在几张图片上插入声音,来给学生播放教师所提供的几种动物的叫声,请同学们根据叫声来猜出它是什么动物,将喜鹊的声音放在最后一个,之后又展示了喜鹊的图片,以此来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枫树上的喜鹊》。教师在课件中插入了非常多的与课文对应的图片,而学生正处于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的注意方式仍然是以无意主义为主,这种插入许多图片的方式,十分适合学生的注意和思维特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课堂的学习。同时,二年级也十分注重拼音与汉字书写,在课件中,教师也十分清楚地体现了出来。然而,在课堂中,教师一共提供了三个动物的叫声,但是展示在课件中却有四张图片,并且在教师提供的课件中我们无法播放音频,希望教师能够注意这一点。
? ?
三、在教学设计方面 ? ?
教师将重难点放在了理解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喜欢的是什么。能够根据情境展开想象,借助课文的句式,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本节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能够注重这一点十分重要。教师首先通过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来进行导入,通过三个动物的声音来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枫树上的喜鹊》,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喜鹊的图片。随后
开始解决本节课的生字词。教师在帮助学生纠正错音之后,请同学们一起来理解“撑船”这个词语,通过一年级时学习的一首诗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同时也给出了视力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去学习它。后面教师通过开火车的游戏去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学习情况,虽然这个游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十分普遍,但是,张老师通过她十分生动有趣的语言,让这个十分常见的游戏变得有趣了起来。随后教师在检查学生的生字时顺势运用了刚刚学过的“撑船”这个词,让学生通过读这些生字,把小船撑到河的对岸。在教学生写字时,对比“姨”和“弟”这两个字,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能够更清晰的去辨别。在进行课文的学习时,教师随着课文的不断深入,拿出与课文相关的贴版画,将其不断地贴到黑板上,同时教师也自己动手画画,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首先进行了 1-4 自然段的教学。这四个自然段中出现了许多的“喜欢”,请同学们认真的去读课文,找出作者喜欢的都是什么。在同学喜欢枫树时,教师将枫树画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找出教师画的枫树与课文中所描述的枫树有什么不同。随后,教师对画进行补充,学生也借此体会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在后面教师也让学生对比了三句话,分别包含“很喜欢”,“喜欢极了”,“真是喜欢极了”三个词,让学会上体会到用词的不同所带来的感情的递进。最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着幸福的一家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呢,让学生体会到省略号的好处。后面教师又展示了红日从山冈后面升起来的日出图片,让学生体会感
情,并且按照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语气来说话。最后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设置的情境展开想象,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至此完成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 ?
四、在效果分析和课后反思方面 ? ?
教师的目标达成度比较高,本节课教师紧扣学习目标,师生合作学习,字词学习和指导书写到位。善于通过对比执导,写字引导学生巧妙地观察“姨”、“弟”两个字的特点,通过教师范写和学生描帖,临帖学习写字。重点句子和想象训练也都比较到位。本节课教师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师生交流互动较好,板书设计合理。但是在学生对于问题的引导上仍有欠缺,这位教师的经验不足,有很大的原因,在这之后的教学中,应当多加留意,对于问题的引导上要方式多样,层层递进,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应当评价具体、多元。
? ?
总体来看,张嫣泽老师的《枫树上的喜鹊》讲的很不错,并且教师善于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营造一个非常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进行学习。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稍有瑕疵,但仍不失为一节十分优秀的课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