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城乡一体化 案例分析
海南省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
时间: 2010-05-17 已有1618人阅读过
2009年初,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始编制《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委托,中改院承担其中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2009年6月形成《海南省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征求意见稿)。该报告近10万余字,以下是内容提要。
一、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关系发展新阶段。按照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进入新阶段,从全国来看,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任务。
未来5~10年,海南把握经济社会上升期的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重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通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相关体制与政策创新,将城乡独特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竞争优势,是海南赶超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
1.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发展型新阶段与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需求。
——面对日益增大的资源环境的压力,需要通过城乡一体化相关体制与政策安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对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压力,通过城乡一体化相关体制与政策安排,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面对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城乡矛盾突出的压力,通过城乡一体化相关体制与政策安排,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际进程。从总体趋势分析,我国由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完成三大转型:
——由传统外延式工业化向新型内涵式工业化转型。
——由传统外延式城市化向新型内涵式城市化转型。
——由传统城乡分治模式向现代城乡统一管理模式转型。
(3)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政策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城乡分治、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第二阶段(1978~2000年),通过市场化改革激活城乡生产要素;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从农村综合改革到城乡一体化。
(4)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路径。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通过规划、产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一体化,实现城乡经济的互补、融合和协同发展,改变多年来城乡经济相对分离、各自发展的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赋予城乡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进而缓解城乡经济发展上的过大差距。——实现城乡制度一体化。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二元分割,深刻的根源在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二元制度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最重要的是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制度安排上的统一。
(5)城乡一体化的地方模式。
——与本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在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很高的上海浦东、浙江义乌,选择了高规格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实行城郊一体化,最终把农村变为城市。江苏省常熟市农村工业化有了很强的基础,就比较有条件通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乡村城市化。
——把握地方特点,实现城乡优势互补。成都市选择了“三个集中”模式,通过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城乡优势互补。广东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模式比较好地体现了珠三角与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优势互补。珠三角发展升级需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恰恰需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乡经济一体化与社会一体化相互促进。各类地方模式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一体化布局的同时,都相继提出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户籍制度一体化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使得城乡之间人力资源配置能够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相适应。
2.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趋势
(1)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5~10年,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全局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我国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在扩大内需上取得重大突破。而扩大内需,主要在于通过城乡一体化创造国内需求。
(2)城乡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相结合。未来10多年,全国范围内将呈现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态势。通过区域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城乡资源;通过区域一体化创造城乡一体化的红利;跨区域行政协调将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3)全国城乡一体化趋势预测。到2020年全国城乡一体化各方面的指标将有一个相当大的提升。
表1: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指标与2020年预测指标(注:无数据表格)
3.海南城乡一体化进程
(1)20年海南城乡一体化的探索。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来,城乡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9年),经济体制改革与城乡市场联结;第二阶段(2000~2006年),农村综合改革与城市支持农村;第三阶段(2007~至今),城乡统一规划建设阶段。
(2)20年海南城乡一体化的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均得到大幅提高,1988~2008年,人均GDP增长14.1倍;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达到40.2%,成为主导产业;城镇化取得重要进展,2007年,全省城镇化率上升到47.2%,比1987年提高了30.6个百分点;就业结构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3)海南城乡一体化进程与全国的比较。
——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乡收入差距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业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服务业发展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实际城镇化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产业就业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消费结构改善滞后于全国;
——生态环境大大优于全国;
——海南城乡关系与全国还有一个很大不同的方面,就是海南农垦,海南农垦在全国农垦系统中拥有最大的土地面积、最多的人口,然而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却低于广西农垦。
4.海南城乡一体化趋势预测
(1)按照过去20年的发展速度预测(方案一)。如果海南保持过去20年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城乡一体化主要指标(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化率、第三产业比重)仍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按照较快的发展速度预测(方案二)。如果海南在各方面都保持比全国略快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城乡一体化主要指标都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按照超常规的发展预测(方案三)。如果未来5~10年,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重要契机,海南能够把自身潜在的资源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得城乡一体化主要指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目标设计与路径选择 1.目标设计的考虑 以独特的资源优势为支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即避免较低的发展速度,立足于确保较高的发展速度,争取超常规的发展速度,达到全国城乡一体化的较高水平,成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导区。2.总体目标
全岛按照一个大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到2020年,形成城乡规划一体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完善的体制与政策体系,城乡一体化各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国际旅游岛,形成具有海南特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城镇、农村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一流,社会和谐,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的新局面。3.阶段目标
到2012年,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到2016年,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发达地区水平。4.路径选择
海南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路径是:全岛按照一个大城市的思路统一规划,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的体制安排和政策突破,整合分散在城乡的独特资源,实现城乡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和趋同化,提高城乡发展水平,并使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趋同化,最终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的融合。
表2:海南城乡一体化阶段目标相关指标预测(注:无数据表格)
三、体制安排
1.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海南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创新基本思路是:从全岛城乡独特资源整合优化、统一开发利用的内在要求出发,突破原有市县行政区、农垦分治的格局,通过区域行政一体化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形成一个大城市的行政区建制,最终建立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框架。2.体制创新的方案设计
(1)省与市县格局调整。以海口、三亚、五指山、琼海、儋州为中心,合并相关市县,形成“省下辖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行政格局,强化省一级政府在战略资源统一开发的控制权、熨平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实际能力。
(2)市县行政格局调整。撤销县级市改设市辖区,有两种方案选择: ——方案一:在5大城市内,设23个市辖区。主要通过“撤县改区”,把原有市县直接转变为市辖区,同时部分市县做特殊安排。
——方案二:在五大城市下按照人口规模设置市辖区。按照人口经济发展需要,跳出既有市县的行政区划范围,重新组合五大城市的市辖区。
(3)市辖区与乡镇格局安排。第一步:乡镇发展纳入市辖区管辖范围,近郊农村融入市区;第二步:全岛按照一个大城市规划发展,最终走向没有农村建制的“城市”,乡镇改街道办,作为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4)城乡社区发展格局。城乡管理社区化,社区依法自治: ——在各乡镇统筹规划,实现农村居民居住适当集中,管理社区化;
——逐步将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作为依法成立的自治组织,推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维护社区治安稳定,保障居民安居乐业;
——建立社区决策、执行、议事层等组织,最终形成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的新格局。(5)农垦管理融入地方。打破城市、农村、农垦三元分治的格局:将垦区人口纳入属地统筹管理,农垦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统筹管理,场部融入所在街道或乡镇,推行社区化管理。
3.体制创新的实施步骤
(1)组建五大功能经济区。即三亚为中心的南部经济区、海口为中心的北部经济区、儋州为中心的西部经济区、琼海为中心的东部经济区、五指山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制度建设的平台。
(2)在五大功能经济区平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高规格的全省城乡一体化管委会,负责全省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的总体协调。组建五大功能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管委会,负责各自区域内跨市县资源整合、开发相关事宜。在五大功能经济区分别建立城乡规划一体化、土地开发利用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文化事业一体化的新体制。
(3)适时推进行政一体化。在五大功能经济区经济社会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在管委会的基础上组建中心城市政府机构或区级政府机构,突破省管市县格局,形成全岛行政一体化的新格局。4.体制创新的重点突破(1)在海口、三亚率先突破。在海口为中心的北部功能经济区、三亚为中心的南部功能经济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突破,建成全省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区。
(2)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建立大部门体制。通过3~5年的努力,在探索大部门体制、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格局上取得突破,形成“大旅游”、“大农业”、“大卫生”、“大社保”、“大文化”的管理体制。
(3)实现农垦改革的新突破。把基础教育划入全省统筹范围,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纳入属地统筹管理。把垦区公共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社会职能平移地方政府。在政企分离、社企分离的基础上,加紧制定资产重组计划。
四、政策需求
1.政策创新的基本思路。以强化城乡资源互补性为导向,公平与效率并重,在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生态环境政策四个方面实现突破。2.城乡一体化的土地政策
(1)实施全省土地统一规划管理的政策。强化省级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调配能力,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推行跨市县耕地占补平衡,完善省级土地储备机制,实现省级投融资平台与土地储备的有机结合。
(2)鼓励存量土地集约利用。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分类、分级最低投资强度标准,限制对环境有危害的土地利用,鼓励农民集中居住。
(3)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实行土地流转委托管理,积极探索农民承包土地和房地产的抵押、入股的政策和具体办法,鼓励农民自主组建土地合作社,鼓励农业集中土地实现规模经营。
(4)改革现行土地税费政策。进行开征不动产税的试点,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
3.城乡一体化的户籍政策
(1)实施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政策。按照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要求,全面推行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争取在2015年前,分区域实现城乡户籍一元化。到2018年,实现全省城乡户籍一元化。(2)实施区域一体化的户籍政策。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城市人才到乡村创业,鼓励发达地区的人才到落后地区工作。使农民工、失地农民能够方便地办理城市户口,并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3)放松外来人口落户限制。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户籍管理办法,突出前瞻性,把户籍政策设计与吸引人才、吸引投资有机结合起来。放宽落户政策,吸引各类省外人才参与海南省的建设,使海南成为华南地区中、高层次人才积聚地。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制订《海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规划(2009~2020)》。确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标准和衡量指标,确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任务,分步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分工,强化省级财政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责任,按照财政能力均等化的原则完善转移支付体系。
(3)创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资体制。实行公共服务项目公示制,采取代建制、承包制、订购制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4)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放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投资的准入限制,利用投资补助等方式支持民间投资,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社区化。
(5)争取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省级试点。海南有条件成为省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可以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方面先行试点。海南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探索上,多方面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应积极申报成为我国省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试点。5.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政策
(1)实施城乡生态环境同治政策。把农村环保纳入城市环保规划。按照生态功能区实施城乡环保统一管理。同时,重点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投入。
(2)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规划体系。制定世界上最严格的环保措施,实行严格的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和生态环境问责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信息公开制。
(3)争取成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争取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成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同时,海南要实现两个新突破,一是生态补偿立法,二是中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4)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在多个领域参与国际合作,并成立海南国际环保产业园。
(5)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投资体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五、国际旅游岛与城乡一体化 1.以国际旅游岛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
未来5~10年,海南将举全省之力建设国际旅游岛。把握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契机,以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业对外开放带动城乡旅游资源整合、优化,走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新路子。
(1)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机遇。国际旅游岛建设将大大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大提升城乡独特资源整合的效果,并且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安排提供重要平台,旅游业的国际化将为形成城乡特色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机遇。
(2)实现城乡一体化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紧密结合。通过提高对外开放度提高城乡资源整合的整体效益。把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土地开发利用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纳入旅游资源要素国际化工程;通过国际旅游岛改革试验,突出海南城乡一体化的“特”字;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创新,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3)以国际旅游岛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局,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四个区:旅游产业高度开放地区、相关服务业先行开放地区、环境保护特区、以统筹资源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试验。2.建设旅游业高度开放地区
以建立海南日用消费品免税区为重点,实质性地提高旅游业的开放度;在内部旅游业品质提升上,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旅游资源要素国际化改造工程。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海南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品牌,旅游业高度开放的地区。3.建设服务业先行开放地区
全面开放旅游业相关服务业,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成为带动海南发展的主导产业。鼓励教育、医疗领域的对外开放。全面开放岛内金融业,推进电信、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用好博鳌亚洲论坛品牌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推进会展业的对外开放,吸引国际知名企业落户海南。争取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扮演重要角色。4.建设环境保护特区
把建设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特区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组织国内外专家研究编制具体方案,按照国际标准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积极争取国家的批准和支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实施最严格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率先建立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环境产权和绿色GDP制度。
5.建设以统筹资源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组建五大旅游经济区,整合市县旅游资源。即在南部建设三亚热带滨海旅游经济区;北部建设海口滨海文化旅游经济区;中部建设五指山热带雨林旅游区;东部建设博鳌“国际会展、温泉旅游经济区”;西部建设儋州生态工业旅游区。
——以五大旅游经济区为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成立五大旅游经济区管委会;旅游经济区管委会作为行政一体化的过渡机制;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推进行政一体化。
——争取成为新时期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本地区发展进行清晰的定位,既有利于获得中央的支持,也有利于在本地区形成共识,引导全社会力量建设国际旅游岛。
第二篇:江苏城乡一体化 案例分析
江苏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 2010-05-17 已有2052人阅读过
中央强调,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大国,我国正步入城市化时代。无论是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还是实现公平发展,都离不开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与改革的突破。“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将是我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质性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这是我国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条件,也是城乡居民共享繁荣成果,实现城市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一、江苏较早就走“城乡结合”之路
江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个农业大省。195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8.4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1元,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52.7:17.6:29.7,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短缺,人均占有耕地水平只有全国的80%,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只有邻省山东的16.9%,山西省的3.5%,但区域条件相对较优,经济基础相对较强,长期以来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相对较大。建国以来的前20多年,国家的建设重点不在东部沿海,对江苏的投资相对较少,但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条件,江苏走出了一条自力开发、自主发展、外向开拓、城乡结合的发展道路。江苏依靠农业的原始积累,发展农村工业。1972年,二次产业(主要是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才开始超过一次产业(主要是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自50、60年代萌芽,70年代初步发育,江苏创办了初具实力与规模的社队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公社制度的解体,社队企业转化为乡镇企业。政府放宽政策限制,对乡镇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优先发展轻纺工业,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市场环境。江苏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而上,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还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江苏发展了协作经济,较早走上了依靠市场、城乡结合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路子。上世纪60年代中期,江苏召开了第一次城市工作会,提出了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乡村,城乡结合,繁荣江苏城乡经济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80年代初期,江苏召开了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基础,发展城乡经济、科技、文化网络”的思路。那时,国家在江苏投资建设力度逐渐加大,江苏利用工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中小企业众多灵活的条件,放开搞活省内城乡市场与商品流通,大力发展与省外的物资、经济技术协作,积极组织省内外企业和城乡企业之间各种横向经济联合,引入大量的物资与资金,率先发展城乡企业群体、企业集团,以此为核心,组织专业化协作,在增大城乡经济总量的同时,扩大江苏城乡产品在全国市场的销售,使江苏城乡经济实现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走出了有江苏特色的城乡结合发展经济的成功之路。
二、江苏实现城乡一体四大突破
江苏在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实践中,始终以发展为主题,持续探索以体制转轨促经济转型,在既合乎中国特色又具有江苏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实施一系列的内在变革,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实现了四大突破,走出了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发展的成功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领跑全国。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具有理论研究价值,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空间规划上突破城乡分割。进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以来,江苏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同推进。突破城乡分割,实现规划城乡全覆盖。各地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布局规划,引导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带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自2002年以来,《江苏城镇体系规划》、《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规划》和《徐州都市圈规划》陆续被批准实施。此外,江苏还积极开展沿江城市带规划、沿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沿海城市带规划、沿江风光带规划的编制工作。江苏在推行城乡一体化中坚持规划先行,在搞好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村镇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推进重大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江苏的实践表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树立系统观念,立足现状,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充分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统筹工作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产业布局上突破城乡分离。
改革开放前,江苏农村基本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江苏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抓住我国传统体制下放开计划外“市场调节”一块的机遇,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副工全面振兴,并带动农业外的商、运、服多行业综合发展。这是江苏以农村工业大发展率先突破原来粮食为主、单一种植业的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了向以农业为基础、多行业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的大变革。相应地,江苏加速推进了农村社会化的分工分业和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的转型。在这转型转轨过程中,带动了江苏数以百万计农民的非农化大转移。随着以农村工业企业在市场化机制下供产销联动的展开,江苏突破“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传统城乡分离格局,城乡经济从原来彼此封闭半封闭的状况转变为城乡相互开放、要素双向流动,超前一步促成了城乡市场的通开和商品、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成长,使江苏加快了向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相应的大市场、大流通转型的步伐。
江苏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联动发展。抓住对外开放机遇,以引进外资为目标,城乡联动快速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超前开拓一条以引进和利用国际工业资本的新路,经济发展出现由面向国内为主向以外促内、内外互动、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历史性转变。自昆山市在全国第一个“自费”兴建工业园区创造出“昆山之路”后,昆山经验很快在苏南地区“放大”。苏南开发区在带动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还促成了城市的外延扩展和内涵深化。城乡工业企业通过联动全面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单一的公有制集体经济转变为以国资、外资、民资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各地还跨出城乡界限的行政区划,迈开了产业集聚化的步子,许多农村工业企业向大中城市及其开发园区集聚。江苏由此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推进,地区生产值年均基本实现两位数增长,用几十年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工业化发展路程,在全国领先,为世界罕见。江苏现已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在历年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总有五分之一以上是江苏的县市,并总有六、七个县市进入前十强。预计今年江苏经济总量超过3.3万亿元,按可比价算,比1952年增长146倍;预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700元,超过6000美元,比1952年增长69倍。
3.制度管理上突破城乡分治。
改革开放初,江苏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不仅城乡二元特征明显,而且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制度和管理,包括在严格户籍制度下实行城乡分治,行政壁垒森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交流趋于活跃,江苏超前增强了对城乡“二元对峙”传统制度和习惯行为的冲击力,由协调农工矛盾,逐步提高了破解“三农问题”的自觉性,先是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形式和制度,协调农工利益关系,后实施以城镇(包括开发区)为载体的城乡工业联动发展。进入新世纪后,超越“块”自发展老路,又开拓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县城经济为基础、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乡协调发展新路。科学确立城乡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苏州市针对江南水乡特点,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保护型”等5种模式,分类指导新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展示吴文化、水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张家港市正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真正达到以人为本,各个文明形态协调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内力外力协调联动,城乡建设管理协调并进,各种利益关系协调统筹,普惠共享机制协调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和谐。
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区域供水,到2007年,苏锡常地区所有的乡镇和农村基本实现了区域供水全覆盖,宁镇扬泰通区域供水通水比例达50%。江苏还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江苏97%的行政村通了客运班车,30%地区的农民坐上了公交车。现在全省行政村已基本实现“七通”,即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
4.社会发展上突破城乡对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江苏按照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从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突破城乡对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先进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年来,江苏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省农民专业生产组织,正呈现出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代高效农业、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趋势。全省合作社总数居全国第二,成员数和出资额均居全国第一。苏州通过推进农村专业经济、土地股份和社区资产等三大合作,实现“承包经营权换股权”和“社保、农民宅基地换住房”,让已经离开农业、离开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自愿进城。对农村资源整合后新增的土地,按照4:2:4的比例分配,40%用于农民居住安置,20%用于新型工业化,40%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增的土地收益主要归农民所有,让广大农民公平合理的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苏州现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率已达85%,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和养老补贴的老年人比例为99%,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7%。至此,苏州已基本实现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江苏从加快发展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在3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从2007年开始,江苏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保障标准增长机制。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让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范围。
三、积极开创城乡一体化新局面
虽然,江苏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不能不看到,一些制约江苏农村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打破,农村经济体制不尽完善,农业生产发展层次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城乡公共服务还有较大差距。应当进一步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开创江苏城乡一体化新局面。1.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
江苏正以加快城市现代化作为推进江苏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进行城市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进一步完善功能,增强其集聚力和辐射力,不断提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强度,加快城乡通开,畅通城乡之间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双向流动。城市既要尽可能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又要鼓励、支持、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用城市的民资、工商资本和外资开发农业,建设农村;用城市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技术去带领农民致富。2.走符合江苏实际的城市化道路。
江苏人多地少,城镇密集,将走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促进大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协调、集约发展的具有江苏特色的多元协调发展城市化道路。努力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走以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带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工业“下乡”与农民进城相结合。着眼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产业分工,建设新型城乡关系。大中城市从扩大规模为主转到提升功能上来,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郊区或县城去办,农村人口走离土不离乡与离土又离乡相结合、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的路子。发展城市经济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发展现代工业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搞好县城和若干重点中心镇建设,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
3.着力解决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既要围绕“农”字做文章,又要注重从“农”字以外找出路。要用先进适用技术对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进行根本改造,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坚持强农为本,强化农业基础,强化农村发展,强化农民权益,进一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活起来,农民富起来。以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村,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村,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弱势群体地位,提高其对资源控制、社会行动和利益表达的能力,使国家“善政养农”的政策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受用主体,提高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实效。在农民的“地权、民权、选举权”上给与充分的保证。给与农民长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本原则下,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集约用地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进一步扩大农民民主权利,奠定农民维护发展权益的政治基础,使农民在政治上不再是“矮子”,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选举权选出自己的代表,运用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平等地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提高自己的合法权益。4.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
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的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努力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上,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和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上,在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上,在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在创新农业组织新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上,在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5.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同步推进城乡文明。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业互动、市场互补的原则,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加快实现社会事业公共资源均等化,统筹协调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同步推进城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以民生为本,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让城市与农村的居民都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使社会事业公共资源逐步均等化。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就业同工同酬、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基本公共服务同等待遇。以规划领先促进发展领先,以机制创新增强内在活力,以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努力做到城乡经济发展同步优化,城乡居民素质同步提高,城乡管理体制同步完善,城市环境建设同步推进。作者系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第三篇:城乡公交一体化案例
1.北京
北京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逐步建立分工明确、管理规范、票价同折扣的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环保、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
措施:在具体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过程中,市政府将按照“整体推进、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分清责任、理顺关系,从体制、机制、票制入手,对城乡公交客运管理权限、票价、经营范围、政策扶持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在城乡公交客运管理体制上,北京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行业指导工作,实行一
元化领导,理顺了管理关系,避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
为了确保线路运营的有序正常进行,避免出现混乱现象,北京市政府明确划分各公
交公司的运营服务范围。
按照公益性定位,北京市政府在现行票制票价基础上对城乡公交客运票价实行同折
扣优惠政策。
为了确保城乡公交客运交通一体化持续、健康发展,北京市政府制定政策,加大财
政扶持力度。
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郊区客运各项工作。
为了让更多的人充分享受到低票价的普惠政策,北京市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保障措
施,扩大一卡通使用范围。
各远郊区县政府要积极制订境内客运改革方案,并报市运输局备案,成熟一个实施
一个。
2.江苏东台
2010年东台实习城乡公交一体化,政府运营实行公车公营。在实行公交城乡一体化充分考虑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及线路设置的合理性。把公交线路分为三类:市内公交、干线公交、支线公交。
市内公交:服务范围应该包恬台城及附近的广山、五烈、廉贻、台南、梁垛、安丰、海丰、四灶、头灶九镇。以上九镇除头灶安丰以外其余七镇均与台城接壤。
干线公交:服务市区至各镇、各场、各办事处以及沿海经济区的公交线(市内公交所包含的乡镇除外),应该以大巴营运,实行有人售票,分段收费。干线公交市区出发时应该尽量多绕行市区主要干道,这样从市区各处去各乡镇的乘客就无需转车就可以直达。同时也增加了市区公交班次的密度,使在市区范围内出行既可以乘市内公交又可以坐干线公交。市民等车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公交也会更全面地覆盖城区的主次干道。市区范围内不是市民不喜欢公交偏爱三轮车,而是公交不方便,等的时间久,许多路又不通公交,有了现有的市内公交,加上干线公交也从市区穿行,那些矛盾就会得到解决。支线公交:是经乡村道路通达非主要公路沿线各村再至各乡镇的公交线路。支线公交班次无需太密,因为客流量相对较小,车型中巴车就可以,许多乡村道路较狭窄不适宜大巴通行。因此,市内公交、干线公交、支线公交构成的东台公交网不但是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而且还会推进东台城市化进程,加速建设金东台、大东台、美东台的步伐。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
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进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把***加强小城镇建设及环卫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向各位做一下简要汇报: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速加力。作为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乡镇驻地、社区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职责。为此,自年起,我们实施了管理重心下移,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分局,加强对乡镇的镇容、环境、规划、绿化、市政设施的管理。截至目前,我县已经建立乡镇城管执法分局***处,有力的推动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为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环境卫生质量,我县积极探索环卫工作新思路,制定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政策,积极地开展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四级环卫体系,并把****作为全市实施这一体系的试点乡镇,着力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各相关乡镇也十分重视环卫工作,相继建立环卫管理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加大财政投入,配备环卫保洁队伍,购置、建设环卫基础设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农村,我县把农村环境卫生
整治作为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将生活垃圾处理列入乡镇重点工作。我局在小城镇建设工作中,针对各乡镇的实际,重点加强环卫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小城镇环卫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投资 万元治理了乡镇驻地、社区、村庄的环境卫生,购置了 辆保洁三轮车,修建了 处全封闭垃圾收集池,在 个行政村按照标准安排了保洁员。乡镇驻地和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垃圾集中处理已经开始运行,1
增强了对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二是不断加强小城镇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约束机制,确保有监管。实行环卫保洁日常监管制度,由乡镇城管执法分局负责划区分片监管全乡镇环卫保洁工作,及时落实巡查监管记录和通报制度,确保巡查密度全覆盖,全天候保洁无缝隙。三是建立完善市场化、物业化运作机制,确保有人干。成立乡镇环卫保洁所、管理区保洁站、村保洁队三级保洁网络体系,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建立完善投入机制,确保有经费。实行“县里投一点、镇里出一点、包扶单位担一点、相关企业捐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方法,多方筹措资金,破解了资金投入难题。五是积极推动乡镇环卫工作向科学化、机械化、无害化发展。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小型污水处理厂,购置先进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机械车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乡镇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生产环境。
总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卫服务工作,虽然初见成效,但是各项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问题还有待于完善和改进。今后,我们会借这次各位领导来我县调研的契机,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切实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长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进县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
【背景材料】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城乡发展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具体体现。
【题目】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请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独到,认识深刻;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实;3.语言流畅,字数1200左右。
【范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强健经济发展筋骨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树立新型的农村变革观念和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将扩大内需、增加政府投资的重点放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工作重点要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发挥扩大内需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要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科学确定投资方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加快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要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来进行规划,利用扩大内需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道路、广播电视、互联网、自来水等设施的投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对接。
第二,要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持作用,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和农民的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壮大,从而加快构建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当前要重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改善其市场竞争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尽快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在民生方面的基本需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就需要我们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中公点评】
本文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总论点,经过总述后,提出了三个对策分论点,在布局上先总后分。然后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重论明了应取之策,属于策论文。
文章首段首先明确了当前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将其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上来,使文章的立足点足以贯览全局,具有一定高度。在对策的提出上,首先总体而论,从宏观上论述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统筹和规划等措施,接下来几段分别从加强投入、发挥工业企业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三个方面具体论述,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措施的步骤详尽,考虑全面,可操作性强。文尾亮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令人深思的同时顺势提出要贯彻十七大精神、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的发展目标,严密扣题的同时,使文章收笔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