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信息技术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张海艳 学号:2015901049 关于农村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本次寒假关于农村生活方式变迁变化情况调查,我选择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富源县。富源县隶属于云南东部,曲靖市东部,地处东经103°58′至104°49′北纬25°至25°58′。东邻贵州盘县,西接麒麟区,南抵罗平县,贵州兴义市,北邻宣威市。国土面积为3251平方公里,总人口数同比2012年增长了近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18万人。这是一个充满了多元文化的小县城,地貌为中山山地,突出的峡谷地貌,地形破碎、山谷高深、耕地零星分布。耕地面积161.5万亩,土壤以红土壤面积最大。
同时,这是一个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城市,县城的土地下埋藏着煤炭、铅、锌、铁矿、石膏、金等。富源县下辖9镇1乡,其人口大多数是农村居民。他们大多数以耕地为主,也有少部分常年出外打工,以此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地势偏僻等原因富源县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化才真正开始渐渐出现上升的景由于几乎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又因为地势是峡谷地貌,所以一直改革的落后地区,无论在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方面都是落后于其他的在全富源县人民共同的艰苦努力生活越来越好,农村人民的也上去
和文象。之上,都是还是地方。下,了,开始过上了好日子。但是,这十几年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变化呢?农村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有没有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呢?现有的发展情况能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呢?为了彻底弄清这些,我利用这次寒假的时间做了一次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报告。我的调查方式如下:
第一:通过对周围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和过去的情况对比;
第二:通过对一些年老的老人们的询问来对以前的生活方式有一个清楚地了解;
第三: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活的变化情况; 第四:了解当地未来前景的发展。
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1、对周围人民的生活进行调查时,我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进行了解。
首先从穿着情况来看,听爷爷说,他那时候由于经济水平发展比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需要布票,而且数量有限,色彩形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和蓝色解放装,放眼望去,一片“深灰色海洋”。由于数量有限,家里又不怎么富裕,一人一年就几件衣服,一件衣服就能穿两个甚至三个季节。而今天,人们的衣服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服装表演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衣服已经不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使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平台。在爷爷小时候的记忆里,每一年冬天都是最艰难的时候,一般人的家里都没有太多的衣服来保暖御寒,手脚经常冻得发紫。而现在的人们对穿衣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保暖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质量与美观。
2、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农村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餐桌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老人们说,过去在农村人们想吃饱但是奢望,大家吃的都是一些粗粮野菜。而现在人们不仅能吃饱,而且还能吃好。家家的餐桌上都摆满了鸡鸭鱼蛋,以前用来充饥的野菜,现在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被受人民的欢迎。现在到处都是塑料大棚,一年四季人们都能吃上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菜市场上的蔬菜品种多样,相比以前那单一的种类真是好得没话说。人们都能轻易的品尝各地的美食,食物的品种越来越多,有的制作过程也越来越复杂。同时,最大的改变是饮用水变得非常的方便,以前要天不亮就起床去村里的古井处排队打水。现在给家都有自己的自来水管,再也不用为喝不上水而发愁了。
3、过去,咋在农村人们的自己用砖自己盖房子,盖好了也只简单的涂上一层白灰。盖好的房子没有家具来布置,里面空落落的,只有简单的床,吃饭的桌子就是写作业的桌子,家里除了必用的家具之外什么也没有。和过去不同的是,新时代的今天一栋栋居民楼房拔地而起,人们住上了舒服的房子,家中更是装修得非常的华美、精致。家具更是五花八门,现代的、欧洲的、古典的、原木的等等。即使是在农村,人们也盖上了小洋房,家里的装修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差。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在城市里买房子。在改革开放以前每到下雨等恶劣的天气时,人们都十分害怕房屋会坍塌。而且屋里光线太差,可见度很低。在雨雪天气里,经常会发生漏雨的情况。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交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路都是人们走出来的泥路,一到下雨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难以前行,那时候的人们谁家要是有一辆自行车,便是最富裕的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条条的乡间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以前那泥泞的道路现在已经变成了宽敞的大道,人们的交通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自行车、公交车、火车、小汽车、飞机,自行车从原来的珍贵无比变的到处可见,从家里出发去远处的亲戚家做客,再也不用担心路途遥远,一天不到的时间里我们就可以往返,有的比较富裕一点的人家都有自家的小轿车,不论要去哪里,都能随时随地出发。以前走在大街上,只有零星的几辆小车,现在的十字路口平均一分钟就有几十辆各种各样的车子从这里经过。这些变化极大的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老人们的讲述:
在我们的周围都生活着一些跨越过改革开放浪潮的人,即使岁月在他们的脸盘上留下了许多的痕迹。但是那些记忆却始终留在这些老人们的心中,永不磨灭。通过对村子里老人们的讲述,我对这三十年的生活又有了新的了解,这些老人告诉我,三十年前我们这里的基本交通方式为步行。当时一天走十几里的路都是很平常的事情,自行车在当时属于稀罕的物品。吃的住的都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所以这些老人分外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不能容许一点点的浪费。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他们的这些行为,这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么艰苦的日子,所以无法理解他们的辛苦与艰难。还有一点在这些老人们的心中变化是最大的,那就是通讯变得更加的快捷,无论对方离你多么的远,只要一个电话你就能无时无刻都听到他的声音,各种各样的通讯装备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他们都感觉自己是被这个时代抛弃的人,都快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三、当地文化的变化: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底蕴,有其自己独特的特色。我对我的家乡的文化进行了了解,发现了许多我从来都不知道也不关注的一些东西。通过这些了解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家乡也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文化,不了解的习俗。最让我惊讶以及震撼的是每年的祭祀山神的活动,由于往年我从来都不关心这些东西,只知道有这一活动,但是从来都没有仔细的了解过,借着这个机会我对每年的这个活动进行了调查。每年的祭山活动都是在除夕过后的第一个属猴的日子,今年这项活动就是定在大年初一,这天恰好是属猴。每年的活动都由十家人主办,全村的人轮流来当任,每一家都要配合这十家人。十家人要提前一天上山准备,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山神树的位置点燃一堆火,我特地询问了这么做的目的,年长的人说这是为了告诉山神明天这里将要举行祭祀活动,请他留下来。如果不提前一天告诉他,如果别的地方有祭祀活动的话,他就会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去。从而不保佑这里的人们。到了祭祀的这一天,十家主办人会一早就到达做准备活动,杀猪宰羊拉开一天的序幕。到了祭祀的时间每一家都去参加活动,当年生下的男孩都要由自己的父亲抱着去首先参拜山神,祈求山神保佑他健康长大。这项活动极大的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但是我个人觉得却有一个最不能接受的地方,那就是女性不能却参拜,只能在一旁远远的看着。因为在那个时候男子是一家之主,女子的地位没有男性的高,这在现在是一个弊处,但是由于要保留原有的习俗,所以将这一习惯保留了下来。所以,我认为对于文化我要保留优秀的,同时也要更正一些错误的观念,使得我们的文化变得更加优秀。同时文化的变化还表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关于女性缠足的问题。10年前随着村里最后一个缠足的100岁老人的去世,那对中国女性造成极大伤害的漏习俗才真正的彻底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不留下一点点痕迹。现在的人们更愿意相信科学的回答,用科学来保护自己,而不是去相信一些神鬼论。
四、未来的发展和计划: 我县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矿产资源的开采,可是这些资源总会有开采完的一天,我们不可能永无止境的使用这些财富。要学会合理的利用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珍惜这些财产。但是我们不可能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所以,我县正在进行产业改革,希望未来能发展更多的新型产业。来改善这种单一的局面,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后路。
最后,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我了解了许多的文化习俗,同时也发现了许多的弊端,以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政府能更加的关注人民的生活情况,制定一些更好的政策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对于当下的我们虽然无法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些贡献,但是,我们应该培养这种精神,为未来家乡的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二篇:关于近年来农村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近年来农村变化的调查报告
组长
组员
指导教师
调查的目的意义:近年来,大多数农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柏油马路的铺设,体育器材和无公害厕所的建设。给农村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丰富了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条件。但部分贫困农村却得不到政府的重视,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为了使政府的扶持政策遍及所有的农村,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调查方法:访谈法
调查过程;
1、到相邻的农村进行调查,像村长了解经年来有关农村建设投资
状况。
2、通过上网查询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情况,农村建设的投资项目
等
3、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合。
4、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调查步骤:
第一阶段,通过对农村的调查、村长访谈以及上网来搜集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投资项目和状况。
第二阶段,小组成员对收集的资料整合、分析、列出调查报告的提纲。
第三阶段,撰写调查报告表,得出结论。
结论;
通过访谈和上网查询,国家对农村的投资情况基本普及,交通便利,为农村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体育设施,无公害厕所和沼气的建设,丰富了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条件。
建议:部分农村的建设得不到重视,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对其的投资力度,使其摆脱贫困,为城乡差距的缩小做出贡献。调查中遇到的问题:
1、有些村长由于公务繁忙而不愿接受采访。
2、部分农民对其不带了解,访谈提纲不能及时收回。
3、关于标题确定等问题,组员之间意见不统一
图片展示:
第三篇:关于农村过年变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过年变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再回到家过年,感觉又不一样了,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下,它对农村庆祝春节的方式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我就此以十五户人家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走访调查,与村民们的交谈中,获得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谈话中,总有人经常提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年如何如何热闹,或最近几年到老家过年如何如何新鲜。在大家眼中,农村仿佛成了保持着传统过年风俗和浓浓年味的一块圣地。的确,农村的过年最为朴实和热闹,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习惯相对于城市保持的时间要长。但随着我国社会变化的加快,从90年代开始,农村传统的过年活动在慢慢地变化,有些持续了几百年的活动慢慢地消失了,传统意义中的“年”所具有的价值正在被淡化,人们逐渐用新的方式来度过新年。过年越来越被其它因素诸如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讲究了。家人团聚这一意义仍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学的人总要赶回来吃年夜饭。但最热闹的这几天一过,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气氛马上冷清了许多。
尤其是农村一些学生和年轻人他们切身感受着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同样,他们的想法,也预示着未来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透视出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变迁。
一,传统方式渐行渐远
1,年夜饭小家吃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农村吃年夜饭,总是一大家人围坐在大圆桌前,上首坐着祖父母,一家子人轮流向二老敬酒、祝寿。但现在这种情况可能有所改变。
接受调查的人中,在回答“最近几年您家年夜饭在哪里吃”这个问题时,只有13.3%的人回答“在祖父家吃”,6.7%的人回答“未分家,大家庭里面吃”,加起来也只有20%左右,但是有70%的人回答“在自己家里和父母一起吃”,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小家过年。传统的大家庭思想、四世五世同堂的观念已经逐渐在农村淡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们更加注重小家年的质量,而不是“大家”的形式。
这同时也反映出老人们的孤寂处境,分家以后,老人们平时和子女的见面机会就少了,要是吃年夜饭时也不能聚在一起的话,那么老人心中会作何感想?对那些丧偶的老人来说,他们心中的孤独尤甚。
过去农村普遍存在着逢年过节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饭这样的风俗,但现在只有36.7%的人表示还有这样的习惯。传统的农村社会,血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现在随着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分散为一个个小家庭,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那么紧密了,各家都有各家过年的打算,所以也就很难像过去一样聚到一起吃饭了。
2,灶神还在送
送灶神、请祖宗、送红包等活动过去在农村中总是很常见,现在仍有40%的人表示村里还有“送灶神”的习俗,“请祖宗”有60%,“送红包”有50%。这些习俗还是比较多地保留了下来。
过去很多农村都有“杀年猪”的习俗。小时候每当年关临近,一些养猪的人家就把养肥的猪杀掉,小孩子是不准看的,被大人派去通知亲戚乡邻们。杀好了猪,一半请亲戚乡邻们吃,一半留给自己,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如现在,平时很少吃猪肉,所以杀一次“年猪”相当改善了一次生活。
但调查显示这一年俗现在已经在逐渐减少,只有36.7%的人表示村里过年还能见到杀猪。的确,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猪肉平时就可以经常吃,所以杀年猪就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义。只是这一习俗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增进亲戚相邻的感情,现在不杀了,各家只顾自己吃买来的猪肉,浓浓的人情味也没了。
与“杀年猪”一样,“舂年糕”的风俗也已经衰退了,只有近1/3的人表示村里还有这风俗,老家现在也很难找到门前放着做年糕用的石臼和木柄石槌的人家了。
3,年货备得少
自己制作年货的风俗也在改变,过去在为新年做的准备中,自己腌制或风干点年货是必不可少的。年关将近,家家就会撑起一条竹竿,上面晾满了处理好的鱼、鸡鸭、猪腿、腊肠等;此外家里的盐钵里面,揭开盖子你会发现白花花的盐上面,也放上了一些肉或者鱼之类的。但自从买来了电冰箱以后,鸡鸭鱼肉等都可以吃新鲜的了,腊肠等也可以买现成的,家里嫌麻烦便都不做了。
调查也显示,56.7%的家庭过年还在腌制年货,风干年货则只有近1/3的家庭在做了。过去鸡鸭鱼肉没现在丰富,等到过年买太贵了,而且还可能买不到好的,因此每户家庭都要提前准备;那时又没有冰箱,只好风干起来或腌起来,这样才能保证过年吃到丰盛的大餐。现在东西也丰富了,冰箱也有了,但是感觉怎么也找不回那些东西特有的风味了。
我则还记得小时候整个腊月都是在为过年准备,炒花生,炒瓜子,炸麻花,麻叶,蒸馒头或包子,擀面皮包饺子,熬糖等等,可如今这些东西不是随处可以买到就是被新的商品取代,比如有了各类糖果,再也买有人费力去熬糖了,挺怀念那些馋嘴的守在大锅前迫不及待的时光,如今,过年几乎不需要什么准备工作你,没什么气氛了
4,送礼依然风行
像杀年猪、舂年糕、全家族一起吃饭、备制年货这样的习俗,是与过去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的,时过境迁,这些风俗慢慢消失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有些风俗却不容易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说送礼。
90%的受调查者表示近几年过年期间送过礼。至于他们送礼的目的,77.8%的人认为是“农村的习俗”,也有近3/4的人认为“维系亲戚间的感情”,可见传统、人情在人们眼中还是很重的。
40.7%表示“对帮助过我们家的人表示感谢”。在农村,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是常有的事,现在更是如此,比如某家的孩子放完暑假要回杭州上学,另一家刚好有人要开车去杭州办事,就可以搭一下便车;作为回报,这家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带点礼物拜访那家,两家的感情就拉近了。
随着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日渐增多,这样的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基本上都是相互认识的,想外出办点事情,可以先托人打听打听;要是有力不能及的事,村里能人不少,可以请他们帮忙。所以人们之间的帮助只会越来越多,作为答谢的送礼也会越来越多的。
二,现在过年向城里学
1,娱乐打牌看电视
调查谈及农村居民过年期间的娱乐方式,90%的受调查者选择“看电视”,其次是打牌(73.3%)和打麻将(40%),超过30%的就这三项,说明农村居民空闲时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依然有待提高。此外有益于身心的“体育锻炼”虽然只占10%,但是说明居民们注重健康,注意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已经在形成。
2,旅游不是新鲜事
调查还谈及农村居民是否选择过年时外出旅游,结果表明有26.7%的家庭出去旅游过,看来最近几年的“旅游热”也影响到了农村。在出去旅游过的人中,去过省内景点(除本地外)的最多,占62.5%,其次是去过本地名胜(37.5%),去过省外的也占到了12.5%。由此看出,居民大多选择方便的短途出游为主。
在传统的意义上,过年主要就是待在家中,享受家人团聚的时光,要外出也是走亲访友,“旅游过年”说明这种传统观念已经在改变了。
记得以前村子里外出闯荡的人少,去过外面的人都被认为是“见过世面”的,村里人往往会对他们投以羡慕的目光;村里人对外面的了解少,对出门在外总是隐隐约约有着一种恐惧的心态。但现在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居民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外出也不那么希奇了。随着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居民外出也有了照应,想到某个地方去,总可以在那里找到亲戚熟人。以前出去,还担心语言不通,但现在家家户户在看电视,普通话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有了这些条件,在外旅游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3,气氛年轻人在闹
“现在过年,都是年轻人在闹了,同学聚会、朋友见面,你来我往添了不少热闹的气氛。”一位村民这样感叹。
“临近过年,我的短信、电话,以及QQ上的消息也多了起来,很多朋友、同学都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让我到他们家里玩。上初中、高中时有很多农村的同学,去年春节期间,七八个要好的同学结成队,轮流到各自的家里面去玩,那几天可真是过瘾。要招待这么多客人,各家的父母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调查问卷中显示有26.7%的人表示过年是“与老友、老同学聚会的好时机”,这部分人多是年轻人或学生,现在是他们在带动这个过年的气氛了,这与过去不同。
过去过年,老人是受关注的焦点。很多传统的仪式,像祭祀祖宗、全族的人在一起吃饭,主角都是老人。现在随着传统大家庭的分解,全族的人吃饭也不大聚得起来了;祭祀祖宗的风俗仍在,但是这一传统也隐隐有了“断代”的危险。
老家的祠堂里,现在过年时仍然比较热闹,但在祝福祈愿的都是老一辈的人,稍微年轻一点的很少,而且都没有老人们那样的虔诚。
一位学生说:“年轻人很少会想到主动去祠堂,我虽然每年都去那边,但都是祖母提醒我去的。去了以后祈愿词我也不会说,是奶奶在一旁替我说,然后我跪下来向祖宗磕头。去祠堂的年轻人少,而且多半是像我这样外出读书的,由老一辈陪同去,希望得到祖宗荫庇,学业有成。很多年轻人都干脆不去那边了,嫌仪式太繁琐,又没什么意思,祭祀的那几天都早早地出去玩了。”
很多地方过去有过年时给老人磕头的习俗,小孩子和年轻人在村子里碰见老人都要磕头,老人是备受尊敬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已经由向村里所有老人磕头发展到向自家的老一辈磕头,也有人已经不在乎这种习惯了。
三,春节的“神圣”不会改变
1,团圆成第一要素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73.3%的人表示过年是“与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而当问及年初一最愿意干什么时,63.3%的人选择“呆家里”,这些说明在人们心目中,过年所代表的“团圆”、与亲人团聚的传统意义仍没有改变。虽然农村的变化很大,但是受调查的农村大学生们都表示,春节在他们心里的重要作用和神圣的价值不会改变。
只是在人们回忆中,过去的年是多么的红火热闹,它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它的重要性和全国范围的喜庆环境使人们对年抱有一种期望——今年能像过去一样的红火、热闹。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年了。人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回到老家,经常会听到很多人皱着眉头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2,年味变淡是事实
调查中也反映了这一点,近2/3的调查对象认为“年味”越来越淡了。当问及年味变淡的原因时,42.1%的人认为是“传统的过年方式过时了”。社会变化的速度在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传统的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等人们已司空见惯的过年方式难以推陈出新,跟上变化的潮流。
有1/3的人认为是外出打工、上学的增多,人聚不齐。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容易,人们的生活不再限于农村这个小圈子了。
还有1/3的人认为是“生活条件好了,平时已经过得很不错,过年就不新鲜了”。传统过年所具有的“改善生活”的含义已经失去了,如何过新鲜、有意义的新年,给“过年”这个“旧瓶子”中装入“新酒”,是个亟待面对的问题。
第四篇:家乡农村变化的调查报告
家乡农村变化的调查报告
五.三班
李玥珩
我的老家在距离县城五十多里路的农村,这几年来变化非常大,现在是一片繁荣的景象。
变化最明显的是家乡的路。在以前都是土路,甚至连大道都没有。那些小土路走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泥泞,也很脏,到处坑坑洼洼的,像陷阱一样。而现在不同,都修成平坦的水泥路了,有了大道。地势也变平坦了,走起来非常方便,整体也变干净了,这是多么大的变化!
房子也变了,大家可能都知道,农村以前都是土窑洞房。土房安全性很低,很容易塌,里面还容易掉土。最惨的是下雨天,有的房子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如果这样的话,还得把家具搬到不漏雨的地方。现在不同了,都盖上了木料大门房和砖瓦房,有的甚至盖上了二层楼。里面很干净,房顶上也不漏水了,让人觉的很朴素。这虽然没有城市里那么高级,但是比起破破烂烂的土房好多了,对农村已经很不错了。
再说就是水,村里以前两三百人才用一口井,得去担水,一趟一趟的特别麻烦,而且还不干净。而现在呢?都通上了自来水,一拧水龙头,水就自动流出,这既方便又卫生。这是外表变化,家里面也有巨大变化。以前都穷的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什么电器了,但是现在家家都安上了有线电视,而且是超高清的,还能回放呢,一定很惊讶吧!再就是做饭,以前在农村,得烧火做。现在不那么麻烦了,用上了电磁炉。更让人惊讶的是,家家都用上了冰箱!哇塞,怎么农村家里都用上那么高级的东西。
交通工具也变了,基本都用上了电动车、摩托车,我爷爷都开上小汽车了,在我妈妈那个时代,自行车都是很罕见的。
改革开放的变化,不仅是城市变化,就连农村也有这么大的变化。变化的速度非常快,这是一次飞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了,有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
我相信以后的发展一定会更好!
第五篇:关于农村过年变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过年变化的调查报告
每年正月初一的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中国的春节源远流长,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这也使得民间基于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岁月中逐渐消淡了本身的含义,演变成为了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辟邪之技幻化成对新一年的庆贺和美好希冀。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大范围的农村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春节的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无声地变迁,这次回到家过年,感觉又不一样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新的生活方式自然会产生新的民俗习惯。生活方式改变了,一些旧民俗也自然会消亡。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很多不适宜在当今社会下流行起来的民俗,也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我在与村民及家中长辈的交谈中,获得了不少有用的信息。谈话中,总有人经常提起小时候过年如何如何热闹,确实如此,我们小的时候过年确实玩得很欢乐,总盼望着过年.有各种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是保持着传统过年风俗和浓浓年味的一块圣地。农村的过年最为朴实和热闹,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习惯相对于城市保持的时间要长。但随着我国社会变化的加快,从90年代开始,农村传统的过年活动在慢慢地变化,有些持续了几百
年的活动慢慢地消失了,传统意义中的“年”所具有的价值正在被淡化,人们逐渐用新的方式来度过新年。过年越来越被其它因素诸如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1,年夜饭小家吃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农村吃年夜饭,总是一大家人围坐在大圆桌前,上首坐着祖父母,一家子人轮流向二老敬酒、祝寿。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小家过年。传统的大家庭思想、四世五世同堂的观念已经逐渐在农村淡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们更加注重小家年的质量,而不是“大家”的形式。这同时也反映出老人们的孤寂处境,分家以后,老人们平时和子女的见面机会就少了,要是吃年夜饭时也不能聚在一起的话,那么老人心中会作何感想?对那些丧偶的老人来说,他们心中的孤独尤甚。
过去农村普遍存在着逢年过节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饭这样的风俗,但现在只有较少一部分人表示还有这样的习惯。传统的农村社会,血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现在随着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分散为一个个小家庭,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那么紧密了,各家都有各家过年的打算,所以也就很难像过去一样聚到一起吃饭了。
2.很多习俗都已经丢失
过去很多农村都有“杀年猪”的习俗。小时候每当年关临近,一些养猪的人家就把养肥的猪杀掉,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如现在,平时很少吃猪肉,所以杀一次“年猪”相当改善了一次生活。但调查显
示这一年俗现在已经在逐渐减少,村里过年已经很少还能见到杀猪。的确,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猪肉平时就可以经常吃,所以杀年猪就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义。与“杀年猪”一样,“舂年糕”的风俗也已经衰退了,只有近1/3的人表示村里还有这风俗,老家现在也很难找到门前放着做年糕用的石臼和木柄石槌的人家了。我记得以前我家也做年糕,现在都只是一家做几家拿,都不再自己做了。
3.娱乐打牌看电视
在谈及农村居民过年期间的娱乐方式时,大多数回答都是“看电视”,其次是打牌和打麻将,很少有人做其他的,说明农村居民空闲时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依然有待提高。现在过年,都是年轻人在闹了,同学聚会、朋友见面,你来我往添了不少热闹的气氛。临近过年,我的短信、电话,以及QQ上的消息也多了起来,很多朋友、同学都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让我到他们家里玩。上初中、高中时有很多农村的同学,去年春节期间,七八个要好的同学结成队,轮流到各自的家里面去玩。
4.老人不再是过年的焦点
过去过年,老人是受关注的焦点。很多传统的仪式,像祭祀祖宗、全族的人在一起吃饭,主角都是老人。现在随着传统大家庭的分解,全族的人吃饭也不大聚得起来了;祭祀祖宗的风俗仍在,但是这一传统也隐隐有了“断代”的危险。很多地方过去有过年时给老人磕头的习俗,小孩子和年轻人在村子里碰见老人都要磕头,老人是备受尊敬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已经由向村里所有老人磕头发展到向
自家的老一辈磕头,也有人已经不在乎这种习惯了。我记得小时候跟着其他人走街串巷,转遍整个村子给老一辈儿的磕头,差不多要花一上午才能走完。现在我们村子也没有这个习俗了,不过相邻的村子还保留着。
过年是与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而当问及年初一最愿意干什么时,大多数人选择呆家里,这些说明在人们心目中,过年所代表的“团圆”、与亲人团聚的传统意义仍没有改变。只是在人们回忆中,过去的年是多么的红火热闹,它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它的重要性和全国范围的喜庆环境使人们对年抱有一种期望——今年能像过去一样的红火、热闹。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年了。人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回到老家,经常会听到很多人皱着眉头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社会变化的速度在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传统的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等人们已司空见惯的过年方式难以推陈出新,跟上变化的潮流。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容易,人们的生活不再限于农村这个小圈子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平时已经过得很不错,过年就不新鲜了”。传统过年所具有的“改善生活”的含义已经失去了,如何过新鲜、有意义的新年,给“过年”这个“旧瓶子”中装入“新酒”,是个亟待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