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变化心得体会(模版)

时间:2019-05-12 12:3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变化心得体会(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变化心得体会(模版)》。

第一篇:农村变化心得体会(模版)

篇一:关于农村改革的心得体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学习心得

姓 名:周婷

号:a08110171 院 系:经济管理学院

班 级:国贸1101班

任课教师:李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农村改革的心得体会

从大二上学期开始我们便开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而今大二的下学期也即将翻过篇章。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对很多原来并不怎么了解的关于中国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及如何更好更快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这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学习。

上周老师在讲解社会主义改革这一章的课堂上给我们放了一个关于“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改革之路的纪录片,看得几乎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被华西村那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叹。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实现了发展、美丽、幸福“三大变”,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发展成农工商并举、年营业收入达450亿元,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元的“天下第一村”。而分析华西村改革的成功原因,除了它的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它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的好带头人吴仁宝外,我想它成功的基础还是在于我国在1976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吧。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变化,我想每一个人都会发出“改革开放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广大农村过去的旧面貌,为农村的建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指导意义。”的感慨。尤其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说,如果没有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他们的生活一定不会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提高。记得小时候在听爷爷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时,经常会被爷爷的话所震惊,因为爷爷总是说他们那个时候经常穷得没饭吃,有时有野菜吃就很不错了,那时候好多人都是被饿死的,住的基本也全是草房子或是泥屋子?而自从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以来,家里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中奏起了一只欢快的“变奏曲”,家里的那个泥屋子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就被推翻,变成了用水泥砌成的砖瓦房,每天爷爷和奶奶在生产队里干活,爸爸和姑姑放学回来就做好饭,偶尔还有肉丰富大家的菜肴,温饱问题基本已经不用担忧,后来家里还添置了一台黑白的电视机,而“变奏曲”依然在欢快地演奏着?到了我这一代,日子就更幸福了,黑白电视机在彩电的出现下不得不退出,冰箱、洗衣机也都紧跟彩电其后登上生活的舞台,初三那年,我们一家又从原来的砖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记得搬进新楼的那天,爷爷这个老党员又发出了他的感慨:“如果不是七六年的改革开放,农民怎么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日子啊!”

当然,我知道我家这些年来的变化只是广大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革才有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而在这些改革的指导下,农民的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在不断加强,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总之,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而我也坚定地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国农村改革一定会更加蓬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中国一定会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条巨龙!篇二:新农村建设调查心得体会

新农村建设调查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群众中也出现了公德缺失、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变异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发展农村文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室下达的重要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完善的文化服务,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时代赋予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政策基础。

从实践活动的调研成果来看,实践团根据实践所得的多方数据,分逐步提炼出一套基本符合基层文化建设要求和居民文化需求的理想模式。

调研的根本目的是服务,服务也是检验调研成果的最佳方式。队员们根据前期调研所得的数据,总结先进经验,提炼建设模式,最终编写了份基层服务活动策划书,并成功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个活动带来了居民们的热情参与,这让在场的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基层文化在文化建设全局中起到的必要作用和对整个文化建设的指导价值。

践团从实践地基本情况出发,采取了挨家挨户走访、与负责人面对面访谈、大范围发放调查问卷、亲身体验文化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力求全方位、深层次地把握新基层文化创建情况。同时,形式上的多样化也为队员广泛接触社会、锻炼沟通交际能力提供了实践途径。

此次实践活动紧密围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主线,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其分别以“新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管理部门”为实践主体,内容涵盖旧村改造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城乡文化需求差异及建设现状、基层文化创建模式探索三个部分。

在针对新农村文化的调研实践活动中,队员们先后走访了正处于文化大院建设初期和中期的两个典型村—香坊村和杨程村,将参观学习与专题访谈相结合。

实践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实地的走访调研,而这都离不开调查问卷所得数据反映出的众多现象和问题。编写、发放、回收、整理、分析,每份调查问卷都力保其真实性与代表性,队员们奔波于街道社区、村间小巷,在忙碌中收获更多的是受访者的支持与理解,问卷调研任务的成功完成的欣慰与满足。

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实践团全体队员用自我的热情与执着,走过了一段艰辛而精彩的实践旅途。疲惫过,犹豫过,“痛苦着,并快乐着”,我们携手走过了这个完美的夏天,在属于自己的知识田野中开辟了另一块崭新的天地!

-沈建吏 篇三:农村调研心得体会

以群众为老师 以基层为课堂

按照区委、区政府“三解三促”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的统一部署,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积极深入基层联系点上开展活动,察民情,解民意,力所能及地为基层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一个多月来,通过自己亲身下基层、具体为群众服务,让我对我们的工作有了更深的感触,对如何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带着使命感 真心下基层

干部下基层,是给村民带来麻烦?还是带来实惠?这是关系到干部下基层能否受到农民朋友欢迎和赢得良好口碑的问题,也关系到能否树立良好干部形象的问题。我带着使命、带上行李,不乘专车、不摆架子进驻xx居委会。我与群众一起干农活,一起在树阴下吃饭,一起在院子里纳凉,一起坐在石凳上唠嗑,与时大叔、李大婶拉拉家常、谈谈琐事:谁家娶媳妇了,谁家生孩子了,谁家小孩考上大学了,村情村事都在欢声笑语中得到了解。与群众的交谈过程中,我细细地品味着群众质朴的话语,用心记录着大家谈到的问题。村里穷、路不好,盼望新农村建设早日解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问题;这两年农药化肥价格持续上涨,粮食价格不好,盼望出台农资价格补贴政策,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村小学校舍虽然修建了,但教师力量不够,教学设备简陋,盼望暑假后增添师资力量,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还有青壮年就业再就业问题,老百姓就医问题。

二、为民办实事 真情惠百姓

通过开展解民情、解矛盾,解难题的活动,农村不仅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而且要用创新的办法去做,真正为农民朋友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农村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虽然累但快乐着,吃住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然而还有很多亟待解决问题。

1.农民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家的宅基地和土地问题。由于近几年来土地政策的变化以及土地挂钩、土地流转等一系列涉地政策的执行,有些村民对相关政策理解任有偏差,甚至不理解。57岁的老党员xxx在2008年土地挂钩活动中率先搬迁,但因为各方协调出现问题,让老时的宅基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了解到这一情况,我立即召开老时、村组干部、相关对象户,开展面对面对话。经过努力,终于让老时拿到了久等的宅基地。

2.农村最缺的不是钱和物,而是致富富民的思路。这两年,在古城村组干部的组织和带领下,有的村民从单纯的农民变成了工人,在村子里的板材厂找了新工作,有的农民变成了农村经纪人,成了蔬菜专业种植户或水产品养殖户,村里也新建了村部,修建了小学,集体经纪也有了相当的收入,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积极探索帮扶致富的新路子,以实际行动惠及老百姓。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一方面,引导xx居委会村支两委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帮助蔬菜种植户改建连片蔬菜大棚。为充分调动农民朋友进行设施蔬菜,大棚蔬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指导xx居委会充分发挥种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调动村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并且积极联系镇农技部门,为蔬菜种植户带来的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相关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这次“三解三促”活动真正让干部受到锻炼,群众得实惠,帮农民增收,促农村发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我将积极搞好服务,为联系村办实事,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我坚信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将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篇四:2014年10思想汇报:看农村之变化

2014年10思想汇报:看农村之变化 尊敬的党组织:

母亲曾几次大发感慨:我原以为有两眼窑,就够住了,万万没有想到还要盖房子?? 母亲每一次所发感慨,虽然形式大致相同,但内容稍有不同。她最后一次大发感慨时,他们家已经搬到陕县锦绣园小区的别墅里去了。那是一套两层小楼,290多平米,坡形屋面,有花园、有车库,水电暖齐全,装修豪华,这是我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所不曾想到的。她这里走走,那里看看,甚至悄悄爬上阁楼,吓得我们大呼小叫,唯恐她有啥闪失。这所别墅唯一显现农民特征的,是原来的草坪被改一畦畦菜地,青的绿的紫的红相杂着,别有一番意趣。

母亲感慨中的两眼窑是什么样子呢?那是我和哥哥的出生地,我们在这两眼窑洞里,曾度过18年的岁月。

我们住在三门峡市陕县大营镇温塘村,过去村里多地坑院,我们的两眼窑洞就在村南的一个地坑院里。从父辈们的口中得知,那所院子落成于1944年,令大家记忆深刻原因不仅因为那一年我的父母大婚,更重要的原因是那一天日子鬼子打了过来,母亲被抓,最后跳入了深沟才得以幸免于难。那院子后来也被鬼子所占,做了他们的指挥所,年幼时我还看到过墙上的日文报纸。

那所地坑院占地足有一亩大,外面有围墙,有大门和门房,小时候我只看到残破的围墙,看不到大门和门房了,也许它们毁于战火吧。门房的旁边有坡道,顺着坡道的台阶拾级而下,通过三道门,便可下到地坑院里。我们的院子就像一口巨大的井,深约五六米,四面凿着十一眼窑洞,院中深挖一井,叫渗坑,用于排水。这十一眼窑洞,一眼是公用厕所,五眼属于我的大爷大奶,三眼是我二伯家的,两眼是我家的。看来这所院子当年是爷子辈的人合伙挖的了。我家北窑里有一通火炕,一张柴火桌子,两张柴火椅子(没有油漆的家具),除了吃饭的家伙,别的什么也没有了。因为北窑朝阳,一家人一年多住

于此。西窑也是一通土炕,一张油过漆的桌子,两张椅子,一个木柜。几家人在院子里养着猪、牛、狗、鸡等家畜,院子里整天是鸡鸣狗叫,猪跑羊叫唤,又脏又乱。那时候村里也有平院子,但基本上都是土窑洞,家里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小时候我很奇怪,大家为什么非要挖坑而居呢?出入多不方便呀!挑水,下粮食,出粪,样样都是出力活,靠的是全人的肩膀呀。如果渗坑淤了,遇到夏天下暴雨,还有被淹的可能。我记得很清楚,一下暴雨,父亲便光着脚,披着雨衣,顾不上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拿着铁锨跑崖顶堵水引流去了。我们也都养成了习惯,如果天变了,会自觉拿着锨到崖顶上找老鼠洞,蚂蚁窝,用土夯实,以防雨水顺洞钻进来,淹了我们的地坑院。我一向很惧怕地坑院那长长的坡道,如果回来晚了,常常在窑坡口逡巡再三,如果等不到人和我同路,得唱着歌才敢下去。哥哥们时常恶作剧,突然在暗处一声怪叫,我立刻尖叫一声,瘫软在地上了。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住到平院子里。然而这种期待是漫长的,小学,初中,以至升到高中,村里还是老样子,我们家也还是老样子。

1978年,哥哥高中毕业,回来即做了生产队的保管,他像所有知识青年一样,立志要改变农村的面貌。然而仅仅一年时间,这个16岁的少年就深深体味到农村的贫穷、生活的艰辛和世事的艰难。生产队的人可以因为芝麻大的小事,吵闹几天不止。大家出工不出力,一起混着贫穷而单调的日子。我们家人口少,父母吃苦能干,一年下来,也只有百而八十块钱的节余。1979年,温塘村的土地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哥便辞去了保管的职务,和几个人远赴兰州炸麻花卖。两年后他回来了,不仅带回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还有几千块现金,他还非要把父母从三爷家继承的三眼平院土窑扒了,盖成平房。1982年,房子盖成了,他又花了四百块钱,抱回了一台12吋的电视机。记得当时电视上正热播《霍元甲》,村里人听说我们家买了电视机,都跑来了,父亲只好把几块板子用砖头支在中间的大屋里,供大家坐。我们家人如果没有提前坐进去,就只能坐在屋外听声音了。

终于搬进平院了。三间房子一砖到顶,水泥地面,楼板封顶,前后玻璃大窗,家具是新打的,自来水也接到院子里,还有电视可看??这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更是母亲想不到的。这与通风不好,采光不好,出入不便的地坑院相比简直天壤之别。我们的院子还很大,清一色十棵枣树,春有花香,秋有收获。院外的打麦场边,哥还支了混凝土的乒乓球台,大家可以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玩。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了。母亲说这下好了,咱再也不用盖房子了,这所房子就把我和你大送到老了。

这只能是母亲的一厢情愿,她的思维没有办法禁锢哥哥的思维,之后哥以他超人的智慧不断创造着令母亲瞠目结舌的事情。

八九十年代,温塘村人买汽车搞运输成风,好多人家靠搞运输的确发了财,以致我们村的温泉汽车运输公司曾一度全国有名。但哥却却辟一径,1989年,他看准了村南山上的石灰石资源,顶住了许多困难,开办了白灰厂。1992年,他又瞄准了村里的矿泉水资源,在当时的豫西水泥厂的旁边圈地三亩,盖起了龙泉浴池,经营浴池饭店。之后,他又在浴池对面建起了龙泉宾馆?? 此时,温塘村办企业发展迅速,除了过去的石料厂,白灰厂,又增加了化工,养殖、矿泉水等大型企业,安置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个体企业更是风起云涌,多以浴池、建材、饮食为主。老百姓纷纷从地坑院出钻出来,住进宽敞明亮的平房中。

xx年,父母因为年事已高,搬到龙泉浴池和他们的儿孙们同住,虽然也还是平房,但里面有厨房,有卫生间,冬有暖气,夏有空调,较之前的平房本质上有了很大的差别。

xx年,我搬进了我的“别墅”。之所以加引号,可想而知它并不是什么别墅。那时我在临街处买了一块地皮,因为财力有限,虽然设计是两层别墅,但我只先盖了127平的住宅,建筑业界同仁戏称我的房子是别墅。我的房子瓷砖铺地,整体厨房,高档卫浴,装修前卫、淡雅、时尚,凡来过我家的人都说,这哪会是一个农民的家呀!

村里的家用轿车渐渐多起来,新一轮换房子也开始了。这节段,大家的房子多是二、三层小楼,设计注重了功能化和人性化,装修或简约或豪华,都注入了时尚元素,还把矿泉水引到了厨房和卫生间。村里也投入大量的财力,硬化道路,建造公厕,安装路灯,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我们村因此也成了全国有名的文明村。哥哥虽然早在1995年就买了汽车,还换了好几次,并且一次比一次高档,却迟迟不见换房子,许多人都说这和他的身份不相附合。xx年,他终于决定为全家盖房子了,但却不是盖在村里,而是盖在陕县政府后面的锦绣园小区。当时亲戚朋友都反对,这么一小块地皮就得好几万块钱,不划算,村里又不是不给地皮。房子盖成了,大家都觉得对,房子盖在小区里,水电暖配套设施齐全,父母年龄大,行动不便,住在这里再也合适不过了。父亲患帕金森综合症已经好多年了,行动不便。有一天,他突然悄悄地从轮椅上站起来,走进了客厅,巡视了一圈儿,难掩对新房子的喜欢之情。父亲年轻时曾做过村青年队的队长,村办企业的厂长,抡大锤,放山炮,拉二胡,唱大戏,也算村里的能人,可他却没有能力带领家人走出地坑院,住到平院子里。母亲一辈子精打细算,吃苦耐劳,可常常用尽智慧,还不能使一家四口人吃饱穿暖。他们两个经历过跑日本,经历过解放战争期间的拉锯战,经历过农业合作社,经历过六零年的低标准,亲眼目赌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翻天履地的变化,怎么能不让他欣喜若狂,感慨万端呢?母亲说:不管怎么说,我和你大也算拽住好日子的尾巴了,能多活几年就是我们的福气。我真希望他们都能活100岁,这样他们还能看到我们家更大的变化,哥不是正在盖一所大型的洗浴中心吗,不是在郑州又包了一座宾馆吗?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也许会有人说,你们家的变化不能代表温塘村的变化,更不能代表全国农村的变化,现在真正能住起别墅的农村人能有几个呢?我要说,是的,不能代表整个温塘村的变化,更不能代表全中国农村60年来的变化,但从我们家的变化足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说明农村的生活水平的确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地坑院,到平院子,到别墅,住宿条件的变化正说明陕县农村60年的巨大变化了,说明党和国家的对农政策的变化。我们的日子就像宋祖英《越来越好》里唱的那样,越来越好了。既然赶上了盛世,那就让我们就享受太平吧!

汇报人: 时间:

篇五: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建设新城我们怎么办

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心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害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科学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要立足当前缓解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长远解决根本性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建楼房、多修道路,其根本落脚点是解放生产力,实现生活幸福、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因此,全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模式,探索新的途经,创造新的条件,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一)推进全村经济稳步发展,使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实现新农村的发展目标,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通过产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不断提升全村经济实力。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群众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以城带乡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引擎,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

(三)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使干部执政能力得到增强。新农村建设关键还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力量。

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感受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假如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熟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农村和城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确保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如果没有处理好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假如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加强农村道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新农村指导员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深刻把握和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第二篇:农村变化论文

暑假闲游,看见路两边建立起了一座座新楼房,街道也修得笔直,村貌焕然一新。这对世代土坯房,土泥路的落后农村来说可真是个不小的变化。看着眼前的一切,忆往昔、看今朝,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我对村里近几年的新变化进行了一番实践调查。

**村位于xx山区南部,北靠群岭,土壤贫瘠;土路弯曲泥泞,交通不便,长期闭塞,于周围地区来说,一直是个有名的穷村。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村民在村委会的领导之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使本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最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

一、在政治建设方面,改变原来的“拍脑袋决策”和贿选、村霸等现象,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切实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制定村规民约,村民干部村民选,村里大事村民定,各项事务村民监督。新的村党委班子建立八年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真意为村民办事,用发展的眼光领导群众走先进的路子,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村党委一建立就实施了一整套文明户评定标准。每到年底就举办一次文民户颁奖大会,文明户发奖品、奖状。自从江主席三个代表提出后,村支部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新的要求,就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过去做的事也有了新的理论依据,一个村委党支部为群众办实事。小穷村便脱贫;每个党员都去实践三个代表,便可富民强国。村党委开会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家伙选上咱们,在就应对得起村里的老少爷们。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为人民服务。”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村党委班子就像一个龙头,带领村民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二、在经济建设方面,村委会起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根据本村土壤的特点,改变单一的世代种粮模式,搞起了草莓大棚种植,并联系商家在此建立了草莓市场,保证了草莓的基本销路。并定期从县科技站请来技术员,讲解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实现科学种田。在农闲时节,又联系县玩具厂,组织村里的女劳动力进行玩具的初步加工,合理疏导男劳动力有计划的外出务工,成本低,见效快,很快就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近两年,受经济波动影响,大棚收入一度不景气,草莓价格有所下降,村党委便与县外贸联系,在村里建大棚搞肉鸭养殖,肉鸭产量增加,而需求不稳,党支部一班人发动群众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了村的冷冻冷藏厂。自从冷藏厂建立后,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鸭、鱼、虾都有了养殖户。到2009年为止,村民人均收入从原来不足1000元到现在逾万元,建立格式草莓大棚1000多个,鸡鸭养殖大棚200逾间,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从文化建设方面看,过去村里迷信活动多,拜神敬鬼劳民伤财,村党委便组织起了村里的xx团,逢年过节就在村里唱上一台,这样一来,村里的风气也好了。闲着没事几个人聚一起拉个二胡唱两句,自娱自乐,改变了村里迷信的风气。村委还组织了老年秧歌队,不仅增加了村里的喜庆气氛,而且为解决老年人的冷清孤独问题找到了一个绝好的途径。大力推行扫盲运动,组织村里的文盲半文盲进行夜校补习。坚决杜绝青少年儿童辍学现象,调拨专款进行学校建设,确保每个有志学子“有学可上,上学有依”。

四、从衣食住行方面看,变化尤为巨大。

(1)在“衣”的方面,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现在很多人都不再为衣物的价格所局限,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日益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穿戴的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类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样式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村民们所接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2)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添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食品消费向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市场、商店、饭店里各种各样的食品数不胜数,水果、蔬菜、海鲜已经不再有季节性,随时随地村民们都可以挑选到自己喜欢的食品。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逢年过节村民把各个大小饭店、商店全部塞了个爆满。

(3)在“住”的方面,原来大片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大的瓦房和新楼房。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宽敞,而如今,住房达到二三百平方米的村民为数不少。而且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语,与城市不相上下。而且随着新农村的大力建设,将会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4)在“行”的方面,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社会”,是我村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近两年来,我村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的数量猛增,彻底告别了原来独轮车、自行车的社会。车辆多起来,道路的狭窄成了极待解决的问题。村委会领导村民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对我村的所有街道进行了改造,把原来的狭窄不堪的土泥路全部换成了笔直宽阔的水泥大道。并抽出专项资金,将因年久失修而停用六年的大桥进行了重新整修,架起了我村通往外界的桥梁。这一切,使的我村村民出行更加方便,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大大促进了我村的经济发展。

(5)在“用”方面,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也经历了“百元——千元——万元再到十万元”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已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手机也是人手一部。。尤其是近几年计算机发展迅速,村里大多数都安了电脑,并且架起了互联网。网络可以图文并茂地向世界各地发布信息 ,这使我国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信息封闭局面出现了生机。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很多种植养殖方面的信息,也可以直接和外界客户方便的联系

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过了三十年的光阴。三十年的时间里,改革开放几乎走遍了中国大大小小的角落,给我们的祖国揭开了一层又一层新的面纱;三十年的时间里,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中国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屹立于世人的面前!

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可以说是幸运的一代。我们没有经历过祖辈们的纷飞战火,也没有经历过父辈们文化大革命那个充满考验的时代。从一出生,我们便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无需在战乱的夹缝里去艰难求生,也不会因为历史文化的迥异而难以发光难以出人头地,只要我们肯勤勤恳恳的努力,社会就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这是我们祖辈们远远没有的机遇,改革开放给了我们这一代如此优厚的待遇,让我们感到如此兴奋。

三十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却足以为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它的光芒如此的耀眼、如此的绚丽!

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三篇:关于农村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信息技术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张海艳 学号:2015901049 关于农村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本次寒假关于农村生活方式变迁变化情况调查,我选择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富源县。富源县隶属于云南东部,曲靖市东部,地处东经103°58′至104°49′北纬25°至25°58′。东邻贵州盘县,西接麒麟区,南抵罗平县,贵州兴义市,北邻宣威市。国土面积为3251平方公里,总人口数同比2012年增长了近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18万人。这是一个充满了多元文化的小县城,地貌为中山山地,突出的峡谷地貌,地形破碎、山谷高深、耕地零星分布。耕地面积161.5万亩,土壤以红土壤面积最大。

同时,这是一个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城市,县城的土地下埋藏着煤炭、铅、锌、铁矿、石膏、金等。富源县下辖9镇1乡,其人口大多数是农村居民。他们大多数以耕地为主,也有少部分常年出外打工,以此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地势偏僻等原因富源县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化才真正开始渐渐出现上升的景由于几乎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又因为地势是峡谷地貌,所以一直改革的落后地区,无论在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方面都是落后于其他的在全富源县人民共同的艰苦努力生活越来越好,农村人民的也上去

和文象。之上,都是还是地方。下,了,开始过上了好日子。但是,这十几年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变化呢?农村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有没有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呢?现有的发展情况能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呢?为了彻底弄清这些,我利用这次寒假的时间做了一次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报告。我的调查方式如下:

第一:通过对周围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和过去的情况对比;

第二:通过对一些年老的老人们的询问来对以前的生活方式有一个清楚地了解;

第三: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活的变化情况; 第四:了解当地未来前景的发展。

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1、对周围人民的生活进行调查时,我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进行了解。

首先从穿着情况来看,听爷爷说,他那时候由于经济水平发展比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需要布票,而且数量有限,色彩形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和蓝色解放装,放眼望去,一片“深灰色海洋”。由于数量有限,家里又不怎么富裕,一人一年就几件衣服,一件衣服就能穿两个甚至三个季节。而今天,人们的衣服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服装表演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衣服已经不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使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平台。在爷爷小时候的记忆里,每一年冬天都是最艰难的时候,一般人的家里都没有太多的衣服来保暖御寒,手脚经常冻得发紫。而现在的人们对穿衣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保暖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质量与美观。

2、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农村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餐桌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老人们说,过去在农村人们想吃饱但是奢望,大家吃的都是一些粗粮野菜。而现在人们不仅能吃饱,而且还能吃好。家家的餐桌上都摆满了鸡鸭鱼蛋,以前用来充饥的野菜,现在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被受人民的欢迎。现在到处都是塑料大棚,一年四季人们都能吃上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菜市场上的蔬菜品种多样,相比以前那单一的种类真是好得没话说。人们都能轻易的品尝各地的美食,食物的品种越来越多,有的制作过程也越来越复杂。同时,最大的改变是饮用水变得非常的方便,以前要天不亮就起床去村里的古井处排队打水。现在给家都有自己的自来水管,再也不用为喝不上水而发愁了。

3、过去,咋在农村人们的自己用砖自己盖房子,盖好了也只简单的涂上一层白灰。盖好的房子没有家具来布置,里面空落落的,只有简单的床,吃饭的桌子就是写作业的桌子,家里除了必用的家具之外什么也没有。和过去不同的是,新时代的今天一栋栋居民楼房拔地而起,人们住上了舒服的房子,家中更是装修得非常的华美、精致。家具更是五花八门,现代的、欧洲的、古典的、原木的等等。即使是在农村,人们也盖上了小洋房,家里的装修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差。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在城市里买房子。在改革开放以前每到下雨等恶劣的天气时,人们都十分害怕房屋会坍塌。而且屋里光线太差,可见度很低。在雨雪天气里,经常会发生漏雨的情况。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交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路都是人们走出来的泥路,一到下雨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难以前行,那时候的人们谁家要是有一辆自行车,便是最富裕的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条条的乡间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以前那泥泞的道路现在已经变成了宽敞的大道,人们的交通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自行车、公交车、火车、小汽车、飞机,自行车从原来的珍贵无比变的到处可见,从家里出发去远处的亲戚家做客,再也不用担心路途遥远,一天不到的时间里我们就可以往返,有的比较富裕一点的人家都有自家的小轿车,不论要去哪里,都能随时随地出发。以前走在大街上,只有零星的几辆小车,现在的十字路口平均一分钟就有几十辆各种各样的车子从这里经过。这些变化极大的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老人们的讲述:

在我们的周围都生活着一些跨越过改革开放浪潮的人,即使岁月在他们的脸盘上留下了许多的痕迹。但是那些记忆却始终留在这些老人们的心中,永不磨灭。通过对村子里老人们的讲述,我对这三十年的生活又有了新的了解,这些老人告诉我,三十年前我们这里的基本交通方式为步行。当时一天走十几里的路都是很平常的事情,自行车在当时属于稀罕的物品。吃的住的都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所以这些老人分外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不能容许一点点的浪费。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不能理解他们的这些行为,这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么艰苦的日子,所以无法理解他们的辛苦与艰难。还有一点在这些老人们的心中变化是最大的,那就是通讯变得更加的快捷,无论对方离你多么的远,只要一个电话你就能无时无刻都听到他的声音,各种各样的通讯装备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他们都感觉自己是被这个时代抛弃的人,都快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三、当地文化的变化: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底蕴,有其自己独特的特色。我对我的家乡的文化进行了了解,发现了许多我从来都不知道也不关注的一些东西。通过这些了解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家乡也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文化,不了解的习俗。最让我惊讶以及震撼的是每年的祭祀山神的活动,由于往年我从来都不关心这些东西,只知道有这一活动,但是从来都没有仔细的了解过,借着这个机会我对每年的这个活动进行了调查。每年的祭山活动都是在除夕过后的第一个属猴的日子,今年这项活动就是定在大年初一,这天恰好是属猴。每年的活动都由十家人主办,全村的人轮流来当任,每一家都要配合这十家人。十家人要提前一天上山准备,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山神树的位置点燃一堆火,我特地询问了这么做的目的,年长的人说这是为了告诉山神明天这里将要举行祭祀活动,请他留下来。如果不提前一天告诉他,如果别的地方有祭祀活动的话,他就会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去。从而不保佑这里的人们。到了祭祀的这一天,十家主办人会一早就到达做准备活动,杀猪宰羊拉开一天的序幕。到了祭祀的时间每一家都去参加活动,当年生下的男孩都要由自己的父亲抱着去首先参拜山神,祈求山神保佑他健康长大。这项活动极大的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但是我个人觉得却有一个最不能接受的地方,那就是女性不能却参拜,只能在一旁远远的看着。因为在那个时候男子是一家之主,女子的地位没有男性的高,这在现在是一个弊处,但是由于要保留原有的习俗,所以将这一习惯保留了下来。所以,我认为对于文化我要保留优秀的,同时也要更正一些错误的观念,使得我们的文化变得更加优秀。同时文化的变化还表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关于女性缠足的问题。10年前随着村里最后一个缠足的100岁老人的去世,那对中国女性造成极大伤害的漏习俗才真正的彻底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不留下一点点痕迹。现在的人们更愿意相信科学的回答,用科学来保护自己,而不是去相信一些神鬼论。

四、未来的发展和计划: 我县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矿产资源的开采,可是这些资源总会有开采完的一天,我们不可能永无止境的使用这些财富。要学会合理的利用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珍惜这些财产。但是我们不可能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所以,我县正在进行产业改革,希望未来能发展更多的新型产业。来改善这种单一的局面,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后路。

最后,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我了解了许多的文化习俗,同时也发现了许多的弊端,以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政府能更加的关注人民的生活情况,制定一些更好的政策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对于当下的我们虽然无法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些贡献,但是,我们应该培养这种精神,为未来家乡的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四篇:美丽的农村变化

美丽的农村变化

我目睹了最近这几年美丽和谐的新农村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睹了家乡住房的变迁,人民文化娱乐水平的提高。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中国到“十一五”末要全面达小康,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与“十二五”规划,提出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完成美丽的中国梦。

记得小时候刚懂事,看到农村还很脏乱差,柴草到处乱准乱放,河道污水难闻,夏天苍蝇、蚊虫满天飞。农村住房也很凌乱,没有统一的规划。最近这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领导都把民生放到第一位,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改善城乡面貌,我的家乡一个个现代化的小区建起来了;一座座的高楼拔地而起,规划有致的布局,安装了健身器材,环境优美。近来各镇、区结合实际,开展了以农村为重点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完善了卫生基础设施,整治环境卫生,建立了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农村开展了卫生村创建、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为载体,全面清理房前屋后、庭院内外暴露垃圾,治理污水,整治河道,清理乱准乱放,规范家禽、牧畜饲养,完善清扫保洁机制;加快推进了农村改厕,清理卫生死角,完善公厕垃圾中转站、垃圾房等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各级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我目睹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建设美好的祖国、建设美好的家乡,为完成美丽的中国梦而努力添砖加瓦。

第五篇:农村改革开放30年变化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改革,应突出“统筹协调”和“以人为本”两个要害

人类社会对发展观的熟悉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二是综合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四是科学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发展观

熟悉的最高境界。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灵魂。其中,非凡要贯彻好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

1.坚持统筹兼顾,当务之急是统筹城乡,而统筹城乡的要害是必须跨越“止血、补血、造血”三重门,尤其要断然为农村“止血”。专家认为,农民建国后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的积累,最保守的估计是30万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逐步强化,农村资源流失的“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一是金融。每年约有七、八千亿元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向了城市,平均每个县高达3亿元以上。二是土地。2006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约达一万亿元,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得到的补偿只占土地出让价格的百分之几。三是劳动力。1亿多农民工每人每年可为城市贡献2-3万元的生产价值,但带走的年工资却只有几千元,这种对农村的活劳动索取,比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剥夺来得更便捷,程度更深入。四是环境污染。仅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就高达1.5亿亩以上,约占全部耕地的1/10以上,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城市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是三大要素流失之外一个重要的隐性失血。农村的大出血不是毛细血管的渗漏,而是主动脉的长期放流。目前这种势头不仅依然没有得到控制,而且出现新的创口和局部血流加速症状。长期的大出血,是三农多病缠身的根源。流血不止,补效大失;补而不足,元气难复;元气亏虚,血无以造!城乡统筹必须跨越“止血、补血、造血”三重门。这不仅决定着新农村建设进程,而且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应在宏观层面出台有力政策,按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如实行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同酬、征用农村土地按市场定价、大力发育农村民间金融等,尽快阻断“主动脉”的大出血,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统筹城乡必须跨越的“第一重门”。

当前,还有一个问题非凡值得关注,这就是农村社会精英单向流向城市。传统中国,从乡村走出去的官绅、士大夫和商人等精英群体在城乡之间、朝野之间双向流动是社会常态,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把城市2000多万知识青年派遣到农村。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又把1000多万企业职工和市民下放到农村,这些对农村精英层的生成与保持起到巨大作用。中国如此,国外也同样,英国的绅士始终与乡村保持着联系。美国的政客、律师、商人也多在退休后回到祖先的农场。精英群体塑造着乡村社会的主流话语,导引着乡村社会的道德动向,提振着乡村社会的人文精神,是维系乡村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和动力。然而目前,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农村精英源源不断地单向流入城市,农村成了城市人才的“播种机”,城市成了农村人才的“收割机”。对此,应注重培育农村社会精英阶层,从宏观战略层面以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发起一场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分流城市富余资源,引导社会精英不断回流农村。如通过政策引导,让一些大学毕业生和城市人才到农村支农、支教、支医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支持家在农村的退休干部、职工、商人回乡生活等,只要城乡两地共同努力,像毛致用一样“采菊东篱下”的人会越来越多。

2.在制度设计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1)应改变过去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抓物不抓人的倾向,把改革的着力点从增强农民的“发展动力”转变到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上来。近30年的农村改革使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高涨的动力,并未使农民跳出“温饱陷阱”,农民普遍面临的是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三增”,即增收、增权、增智。增收,就是千方百计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使农民具有发展的启动力;增权,就是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具有发展的推进力;增智,就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农民具有发展的持久力。“三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增收是前提,增权是保障,增智是基础,三者相辅相成,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必须三措并举。现在的问题是,只重增收,不重增权,更轻增智。五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七年。

八、九亿农民教育的缺失将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农民是中国未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给者,农民的整体素质无疑决定着中国未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日本等国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2)应改变过去政策设计笼统抽象的现象,使政策具体指向不同的目标人群。“以人为本”的“人”字,我理解有四层含义,一是全体人,二是多需人,三是多代人,四是具体人。过去我们说的“为人民服务”、为“农民”服务,这些对象的概念既抽象又笼统,今天的政策设计必须细化到不同需求的目标人

群。如现在的农民群体已大大分化,按农民的话说:“一等人坐轿车(经商办厂),二等人坐火车(外出务工),三等人拉板车(在家种地),四等人在家等车(老弱病残,等急救车或者火化车)。”加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农民工子女等,仍然用笼统的“农民”概念看待这一群体已经不合时宜。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把农民作为一个个具体人,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设计政策。比如在农民的职业分化问题上,要运用政策的调控手段引导农民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让农民不当农民”,“让农民当好农民”,“让农民兼当农民”,区分“劳动力地域流动”与“劳动力职业转移”两个不同的概念,引导目前飘摇于城乡之间的边缘农民尽快离别“亦工亦农”的非稳定就业状态,分别在农民非农化、农民职业化和就地兼业化的道路上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不然,长此以往,误城误乡,误工误农。

(3)应改变害怕农民合作的惯性思维,大力发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问题的解决,只有实现两个合作才有出路,即人的合作和钱的合作(钱的合作就是大力发育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尤其在“家庭竞争时代”已经结束、“组织竞争时代”已经到来的大背景下,没有两个合作,农民就无法应对来自市场的、自然的、政策的、国际的等多重风险。现在议论最多的是土地问题,我觉得土地问题是个伪问题。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而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也没有制度上的障碍。我认为现在在土地问题上有两个层面需要深化改革:一是承包期问题,可以学习越南,将承包期延长到上百年,以稳定人心。二是重建“鱼鳞册”,细化土地的治理办法,为推进流转创造条件。

要树立科学改革观,寻求方法论的突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着力于“找船过河”、“造桥过河”

十七大报告中“农村”这个词重复了25遍。农村改革走到今天,基本特征已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从宏观层面进入微观层面。第一代改革主要是框架式的,今天的改革主要是结构性的,出台的政策尤其需要具体、细化。二是改革的成本高了。过去的农村改革主要是放开问题,80年代的五个一号文件中,“答应”、“可以”、“也可以”的字样出现了40次左右。现在无论是财政体制、教育、文化、卫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改革的边际成本递增。三是改革不能即期见效。过去一个政策出来,立竿见影,“大包干”“一包就灵”,今天的改革很多都是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很难短期见效。同时,各类利益群体胃口高了,要求不断攀升,端起碗吃肉,放下碗不是光骂娘,而且说肉越来越不好吃了。可以说是“实惠越来越多,满足度越来越低”。即使是取消农业税,农民的反应并没有想象中的强烈。在温饱阶段,人们的欲望只有一个吃饱,吃饱之后,人们的欲望变成无数个,幸福感不是越来越高,而是越来越低。四是改革的支持率低了。社会群体不断裂变、分化、组合,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很难再像改革初期那样形成强烈的改革共识。五是改革的复杂程度高了。经济与政治,社会与文化,纵向与横向,过去与现在,都需要协调对接,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六是更依靠政府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而一些政府部门本身就是一个非凡的利益集团,且利益硬化,很难沟通。七是初期的改革是自下而上推动,现在是自上而下推动。

以上这些变化,都使改革的阻力和难度大大提高。新阶段的农村改革必须积极寻求方法论的突破,实现从体制机制创新向全面制度创新、从政策推进向法律规范、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逐步从原生态的“摸着石头过河”走向理性的“造桥过河”。

30年农村改革,从操作方法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摸着石头过河”,鼓励探索。二是“找船过河”,在摸索的过程中逐步寻找带有规律性、趋势性的东西。三是“造桥过河”,把已经探索出的规律性的东西固定化、制度化、系统化,更加科学、自觉地改革。这三个阶段互相交叉,没有明显边界。当前,深化农村改革要加强“造桥过河”的力度,许多试验探索应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比如,我们在摸石头时,找到了“一事一议”这条“船”,今天可以扩大船的容量,明确对跨村工程实行“一渠一议”、“一路一议”、“一圩一议”,并答应各地根据实际适当提高筹资上限,同时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完善下来,造好“一事一议”这座“桥”;又如建立三农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应逐步刚性化、制度化,今年中心一号文件中的“三个明显高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进一步量化、具体化,增强刚性约束;再如,劳动立法对集体争议事件应增强操作性。现在只有劳动部门的规章,对集体争议事件且只简单地写了一条,不能解决现实中的许多复杂问题,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近几年劳动集体争议事件暴涨,每年百人以上的事件就达数百起,占各类群体事件的一半左右。因此,只有强化“造桥”力度,才能改变目前改革中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动力机制失范、平衡机制失缺的“两失”问题。另外,在设计制度的“造桥”过程中,应引入经济学上经济人假定的原理,长期以来使用的“好人假定”的设计制度思路应予改变。

政府应从逐步放活政策向主动提供服务转变

30年农村改革,先后实施了“五次放活”。第一次是放活土地,推行“大包干”,建立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经营制;第二次是放活经营,废除统购统销制度,给农民以生产农副产品的自由;第三次是放活领域,准许农民“离土不离乡”,大办乡镇企业;第四次是放活空间,打破城乡户籍藩篱,准许农民“离土又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第五次是放活组织,给农民以组织权,让农民依法有序自主地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而眼下,政府可以放权的地方越来越少.]

就总体而言,无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好,构建和谐社会也好,建设新农村也好,推进**政治建设也好,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基层政府的服务上来。怎样搞好服务,让农民无障碍享受惠农政策,不再觉得这些政策是奢侈品,这是深化改革面临的崭新课题和严重挑战。

就农村而言,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服务是最现实的问题;发展是农民的主题,服务是政府的主题。过去的农村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焦点是农民怎么干;现在的农村改革,目标是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全方位提供服务,焦点是政府怎么干。这是贯穿于近几年几个中心一号文件的一条红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应把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作为基本目标取向。

改革30年来,我们已经建立起一个消费型社会。社会成员的消费需求表现为三类产品: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政治产品。目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都很轻易获取,而政治产品的消费却十分艰难。一项调查表明,当农民不轻易,农民要办的各种审批手续、证照和需要服务的项目加起来高达206项,这些项目都是农民需要消费的政治产品。如何让农民与这206项政治产品实现零距离对接,也就是让农民找政府不犯难,要害就在于政府如何做好服务。

在这个问题上,安徽省自2006年在全省普遍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亳州市谯城区则对此作了细化、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深入探索,成效显著。从2007年初开始,谯城区在全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代理服务网络,用几个月的时间,彻底摸排农民需要办的各种审批手续和证照,经全面梳理,共排出108项可以全部代理的项目和98项可以部分代理的项目,然后把这些项目印刷成册,广泛散发给农民,并利用电视、广播、文艺节目、年画等形式大力宣传,让每个村民都知道。村干部在村部天天轮流值班收取村民申办事项材料,然后分送乡代理室,属于乡镇能办的就地办理,需要区一级办的再由乡镇代理室转送到区级各有关部门。每个项目、每个环节由谁办、多少时间办结,都在服务手册上有严格规定,一环扣一环,哪个环节限时不办,即予处罚。他们又开发出全程代理服务系统软件,村、乡镇、区三级联网办公,农民要办事项全部上网,时限多长,已办到哪个环节,干部群众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打开电脑就一目了然。哪项没按时办结,电脑自动合成提示。农民再不像过去那样为办一件事情跑断腿、磕破头、还要请客送礼犯难了,只须把要办事项交给村干部,就可以在家坐等结果。这种服务模式,变“干部动嘴群众跑腿”为“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变“民对官”为“官对官”,变“多次办理”为“一次办理”,实现了“大事小事不出村”,农民省时、省钱、省心。

谯城区的这一做法,牵为民服务一发,动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全身。一是较彻底地解决了农民群众“办事难”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干部认为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而农民则认为找官办事是“天下第一难”,许多好政策都只具有观赏性,不具有实用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则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二是使干部与群众主仆关系归位。以前,干部作为仆人,经常站在主人的位置上发号施令,现在群众真正行使了主人的权力,干群关系融洽。三是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不仅使政府从治理型转向服务型,而且使服务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轨,由松散服务向规范服务转型。同时,在摸排中还取消了一些过时审批项目,将26个项目审批权力下放一级,带动了政府治理体制改革。四是推动了基层行政效能建设。以前一个就业服务卡,几个月办不了几件,现在一天能办上百件。五是给基层干部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平台。收取税费时代,完成“三要”即是政绩,取消税费后,干部政绩观出现迷茫,不知干什么、怎么干,现在有章可循。六是堵塞了权力寻租空间。变随意办事为按规矩办事,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防止了吃、拿、卡、要现象,杜绝了权力滥用。七是推动了依法行政。对广大基层干群来说,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新课堂。不仅增强了群众依法办事的观念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干部按规矩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八是把基层政府和干部为民服务的内容和行为细化、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固化了政令畅通和下情上传的通道,促进了惠农政策的落实。九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大大增强。出现了村民心无旁鹜,人人思创业、家家忙致富、村村谋发展的好势头。十是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过去很多地方和部门搞服务大多是坐在办公室里,按照自己的意志设计出来的,不管农民需不需要,合不合适,只管做下去,结果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谯城区从彻底摸清农民要办的206项事情入手,根据农民的需求,对所有项目细化、量化、规范化,有针对性地做好全方位服务。这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正确思路。

中国城乡改革靠“两村”起家,即安徽的小岗村和北京的“中关村”。30年农村改革已经走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大步,一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今天正迈出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标志的第三步。第三步涉及面广,内涵丰富,但以搞好服务为核心应是综合改革的要害所在。建议可在全国推广谯城区的做法。

30年前,十年**之后的祖国满目疮痍,在探索中曲折前行。就在这关键的时刻,是我们伟大的党又一次在危急中挽救了祖国。1978年12月18日至20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党工作重心实现了向经济建设的伟大转移。中国,即将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破浪启航。

30年来,许多我们曾经熟悉的、离不开的事物就向东流的河水一样,一件一件离我们远去。小翻领、中山装;粮票、布票、邮票;昆仑牌9寸黑白电视机、蝴蝶牌脚踏式缝纫机,还有农村常用的脱粒机、扬场机。还记得父亲发黄的作文本上第一篇命题作文就是《开镰》,可能有的同志不明白,其实讲的就是收割小麦。闭上眼睛,我还能清晰地记起小时候过麦秋,和伙伴们一起拾麦穗的情景。

30年来,许多我们想都想不到的新鲜事物像大年初一的客人一样,一股脑儿的涌入我们的生活。大家可能都记得,传呼机、手机、电脑,拖拉机、摩托车、小汽车,一居室、两居室、三居室,真好象一夜之间冒出来似的。

30年,弹指一挥间。

让我们一起从一个侧面简单回顾一下这30年。

在1978年的国家统计公报里,有这样一组数字:

工农业总产值5689.8亿元,进出口总额355亿元;

这组数字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这样的:

国内生产总值24.66万亿元,进出口总额2.17万亿美元,外汇贮备1.52万亿美元。

还有这样一段话:

1978年是这样说的:目前,商品供应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主要副食品供应仍比较紧张,日用工业品花色品种少,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要求。

这段话在2007年的表述是:

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家用汽车大幅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快速普及,旅游人数成倍增长。

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伟大的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力拼搏的30年,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30年,是我们伟大的祖**亲崛起腾飞的30年。

我们这一代人,是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我们不曾经历苦难和战争,我们还有些许张扬和稚嫩。但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祖辈们英雄的鲜血,都矗立着一根中华的脊梁!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有一句话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那么好,永远年轻的共产党员们,让我们团结起来,乘着改革开放的航船,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下载农村变化心得体会(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变化心得体会(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婚俗的变化

    农村婚俗的变化 放寒假到现在做了几单婚庆摄像,有时还集摄像、司仪、主持与一身,有几点变化引起了的我注意。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农村婚俗中婚纱、花车、车队、摄像、主持......

    农村的变化作文(合集5篇)

    农村的变化作文1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

    农村的变化作文[合集5篇]

    农村的变化作文12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

    农村的变化作文[五篇]

    农村的变化作文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

    关于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关于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无论在物质、经济还是在文化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城市里,更体现在农村里。我来自城中村,但是,我的家......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今年秋天我和爸爸、妈妈回东北农村的爷爷家,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乐得合不拢嘴,说:“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前,爷爷所......

    关注农村发展,感受农村变化

    材料学院实践调研 关注农村发展,感受农村变化 ——麦斜村发展调研报告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农村建设、企业发展,落实科技下乡,服务基层,突出“......

    农村的变化(共五则)

    农村的变化 邯郸市邯山区渚河路小学四、1班 朱欣然 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泰和县委、县政府和民众一起红红火火搞起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建沼气的“五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