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 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23:1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有人走的路 - 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有人走的路 - 读后感》。

第一篇:少有人走的路 - 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美)M·斯科特·派克

这本书是一系列的第一本,全名应该叫《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其他的书名字分别是:《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对谎言》、《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由于资源的原因,暂时只看了第一本,不过在网上商城,如亚马逊有全四本的中文实体书,经济原因改日再会。

简单说说这本书吧,其实也就是说说看过之后自己的一些收获之类的。这本书是有看到别人推荐,感觉还不错就打算涉猎下,谁知道还上瘾了(其实是因为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引起共鸣),把这本书比较详细的看完了。这本书的名字是少有人走的路,是什么路呢?看完书才知道这是一条走向心智成熟的路。为什么是少有人走的路呢?因为这条路比较艰辛,需要爱和付出来实现,需要靠自律来完成,能走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你可能就有疑问了,听起来很美好呀,爱嘛,付出嘛,怎么会艰辛呢?这条路其实是一个完善自我之路,让你的心智成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独立的人。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孤独。在这条漫长的路上,没有人可以一直陪伴你,或者说没有人能真正陪伴你,只有孤独,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越往后越孤独。在刚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利用自律来让自己走向心智成熟,你会感到喜悦,感到自己变的更强大,但是在往下走,与爱成对立面的、心灵世界的熵——惰性会出现,你要一直通过自律来和它做斗争,忍受着那孤独,这个过程中就像是修炼,你稍有不慎放松警惕,便会前功尽弃。说的有些夸张了,当然不至于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但是可能会让你止步于此,为了躲避放弃成长,毕竟人自身的保护系统会让趋利避害来保护你。让我不由得想到,“无限风景在险峰”,也想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怎么去完成自己的心智成熟呢?如何自律?通过意识和潜意识的对话,自己和自己的上帝对话,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的界限向着潜意识的方向推进。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是靠自己的意识来支配着,但其实真相是潜意识一直在以我们不曾察觉的方式操控着我们,但是也不要对它抱有深深的敌意,虽然要提防,但是总体上来讲还是有助于我们自身的。许多心理疾病的发生就是因为意识抗拒潜意识导致的。我们不能说完全听从潜意识,放纵它,因为这会将人性的阴暗面里的很多东西都释放出来,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会导致天下大乱的。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达到这两者的和谐相处,朝着更利于我们成长的方向发展,让我们更加健康积极乐观的生活下去。

当然说这么多,其实这些只是从理论上给了你解决方案,为你指明方向,解决了你的思想问题。更加具体化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这个工具来辅助,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你的所作所为,这是一个漫长的路程,任重而道远。不幸的是只有十分之一的少数人才会完全的心智成熟,摘得胜利的果实。

这本书个人推荐所有人看,尤其是心理学爱好者、想完善自己的人等,毕竟这是一本有益于全人类的书。总体上来讲,门槛不是很高,除了个别地方较专业,但是作者使用了较为平实的语言,相信不会成为你阅读的障碍。老实的说,只有少数人才会看这本书。

第二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第一次听到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时,心中便萌生一个想法,这肯定又是哪个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想,少有人走的路便是平凡人不曾走的,而我一直深信着我只是平凡的一个学生,意义对我并不大,当得知我们要写读后感时便毫不犹豫把它拒之门外。原以为永远都不会打它的想法,可是却是在书店买书时看到它的封面就无法转移我的视线。心智成熟的旅程这几个字深深映在我脑海,此时又浮现出辅导员在讲座时曾说过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承担的责任,思想上应有的成熟。确实我还远远不够。

正如M·斯科特·派克所说的这本书并不是时髦的书,它身上带着刺,像一把利剑将那些我们一直逃避的问题全部挑露出来,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它,正视我们的心灵。

开篇的一句:人生苦海无边。M·斯科特·派克便道出我们心中的想法,让我们清楚了这一事实,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

M·斯科特·派克通过他做心理医师时遇到的种种,为我们讲述心理学的道理,如何让心智模式成熟,拥有健康心理。如: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就会带来新的痛苦。各种问题结队而来,使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经受沮丧、悲哀、难过、寂寞、内疚、懊丧、恼 怒、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不知道自由和舒适为何物。心灵之痛,通常和肉体之痛一样剧烈,甚至更加难以承受。正是由于人生的矛盾和冲突带来的 痛苦如此强烈,我们才把它们称为问题;正是因为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我们才觉得人生苦难重重,悲喜参半。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 成熟。学校为孩子们设计各种问题,促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恐怕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渴望迎接成功而不是遭受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 大的潜力,尽可能将所有问题解决。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能让我们得到最好的学习。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 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确实它深深地打击到了我,同时也让我认清了其实困难不可怕,它永远战胜不了那颗勇往直前的心。而逃避是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的。

作者首先让我们认识到问题,正视问题,并研究问题的根源,慢慢地教会我们爱的方式,鼓励我们坚定信仰,树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教会我们让心灵成长,让心智成熟。并且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一定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条充满幸福快乐充满爱的指引人心灵的道路。

医学影像系2班

曹顺

2012/8/10

第三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呢?也许很多人会回答: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可是如果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痛苦呢,该怎么办?要知道,追寻幸福和快乐,逃避痛苦和不幸,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过,仅仅是依靠天性和本能生活,那我们和动物有什么差别?“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显然要超越人生,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痛苦和不幸,解决问题并承担责任,或许这是人生成长的过程的一种考验。由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所以,如何面对痛苦和不幸,解决问题承担责任,这就是自律,它是我们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也是《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的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痛苦如此强烈,我们才把它们称为问题,正是因为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我们才觉得人生苦难重重,悲喜参半。但是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我们的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惟有痛苦才能带来教益”。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痛苦的重要手段。”在文中,作者提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念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次序:先面对问题感受痛苦再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先吃苦,后享受”,这个简单的习惯,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回想一下,童年时,我们都喜欢玩耍,看电视,都讨厌做作业,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做,不然会被老师或家长惩罚。如果先强制自己完成作业再去玩呢,也许潜意识中,我们会把玩耍当成做作业的奖励。因为我们心中想反正作业是必须做的,先完成了就可以放心玩了。长期以往,自然而然成为习惯,就会成为一个自律原则了。推迟满足感,这个道理很多人不一定懂,可能也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但多数人都做的到,并把它当成一个习惯和常态。

不能推迟满足感的人,表现为我们常说的自制力不够。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一般和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有关。父母对子女关爱不够,不愿付出时间照顾,表现专制或者冷漠,使得孩子充满对未来的恐惧感。即使到了成年,他们也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更愿意选择透支和满足。比如现在媒体报道的“青少年网瘾”,他们的沉迷网络就和缺乏自制力有关。注意观察这些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教育都存在问题:父母不愿意管孩子放任自流,对子女缺乏耐心,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孩子在于父母。

我们来看看缺乏自制力的人会怎么做?仔细想想,如果为了更快速地享乐,而草率完成前面吃苦的步骤呢;抑或是直接跳过吃苦阶段,将其无视掉,安于享乐呢?这就是没有正常自律习惯的人容易犯下的两种错误,更深层次是来源于面对问题时的病理态度:前者态度草率,后者态度消极。态度草率的人,往往缺乏耐心,急于应付问题,脑袋里想着的其实是快点享乐,而不是认真解决问题。比如大多数人在工作中就这样,把上班当坐牢,急于应付工作,只想着快点完成快点休息,结果呢,错误不断,事后为了弥补错误反而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工作的痛苦刚走,另外的痛苦又随之而来。而态度消极的人往往造成的后果更可怕(很容易积郁为心理疾病),他们安于享乐,面对问题,选择忽视,抱头逃避,学着鸵鸟把头埋进沙堆里,以为这样就天下太平。“我不知道„我以为„”往往是他们的口头禅。结果呢,问题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自行消失,他们仍然存在,而且积重难返,麻烦不断...所以马虎和拖延都是不愿推迟满足感,对问题的错误处理态度所致,方法就是改正态度,养成好习惯,付出时间的精力用在解决问题上。(很多心理学家和成功学家都对拖延行为有严厉的批评,原因可能在于这种行为后果确实很可怕。有一本专门讲解和应对拖延行为的书——《拖延心理学》,或许对这类人有点用。)

承担责任,作为自律第二原则,它是指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相比推迟满足感在处理问题中的态度原则,承担责任是指是否承认问题应由自己处理。“动机影响思考,习惯影响行为。”成年的我们为了个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也意味着可以自主选择行为,并决定自身命运的能力,同时这也意味着自由。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为了达成目标采取行动,为了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因此我们心灵都到成长,这也是责任感强的人为什么比一般人显得更成熟的原因。

而趋利避害逃避责任的人往往爱怨天尤人,把责任推给配偶,子女,朋友,父母,上司,或者一些抽象事物,组织机构:学校,政府,工作单位,性别歧视,社会制度„他们习惯把错误归咎于旁人,牢骚不断,嘴里总是喜欢嚷嚷,喋喋不休:“与我无关„这不是我的错„都怪这该死的„”不愿承担责任的人,一般很难成熟——连问题都不愿面对,何来处理呢,不解决问题,有何来人生的心灵成长呢?推脱责任等于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交给命运,社会,组织或其他人。为了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有的人不愿对本该属于自己的事自己做主,选择放弃自由,认为自身不能改变现状,表现为深深地无助感。当痛苦来临,推脱责任严重者,就会表现为“人格失调(人格障碍)”,总是想方设法把自身痛苦转移给他们,成为让人讨厌的“麻烦制造者”。

要做到有责任感,就要首先知道自己的命运应该自己去把握,自己的职责自己来承担,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人生自己决定。由此再想清楚什么事情应该是自己必须去做的,结果不一定重要,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重在过程,只有参与进去,人才会进步,心灵才会成长。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不愿遵守此原则者,在观念上往往会与现实脱节,这可能来源于心理上的欺骗和自我欺骗,对大脑发出了错误的心理暗示,制造“幻觉,错觉”。目的在于制造的假象可以消解事实带来的痛苦,通过迷惑自身带来“虚拟的快乐”;也有可能来源于过去一些重要经历——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将其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对其本人有特殊意义,且当时验证后适用的观念,甚至在当时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然而若是一直坚守观念,抱残守缺,不愿承认它与现实脱节,——通常心理学家称其为“移情”。相比前面两个原则,不尊重事实者往往看不到问题,认清不了现实。这类人在性格表象会存在两种明显的缺点:固执或者不诚实。

其实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学会”自我反省”,因为只有认清自身,才能更好地认清世界和人生。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用自身努力去淡化暂时的不适之感,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幻象,并愿意承受所有的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永远尊重事实,乃至献身真理。学会接受朋友和家人的劝告和忠告,接受别人的质疑,敢于挑战自身,都是不错的解决方式。“不管个人还是组织,声称敢于接受质疑和挑战,他们的地图就要严格的审视,因此尊重事实,献身真理的人,必然心胸坦落,以诚待人,我们必须不断自我反省,在言语和行动上,确保我们与别人自如沟通,诚实地反映认知的事实。”这就是对于固守观念的人最好的问题处理方法——自我反省,自我审视,接受挑战和质疑。而对于欺骗和自我欺骗者,解决方法就在于——诚实,开放内心。“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努力,不断修订人生地图,方能使心灵获得成长。与过于封闭内心者相比,开放的人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更美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开诚布公,不必文过饰非,因此少了很多忧愁和烦恼。”因为一个谎言往往需要更多谎言来掩盖。“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间,也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保持平衡,作为自律的第四原则,它可是最难做到的,也容易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它需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实和真相。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为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当下的生活,要通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快乐多过痛苦。对自律的自我约束,以弹性的约束机制作为自律准则,称之为“保持平衡”。

“情商”,即情绪的控制和表达,以及对他人情绪的察觉能力。它也是衡量保持平衡的一种标准,能够合理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平衡,要知道,控制的抑制,也不是强迫,而是一种平衡。

我们的大脑对事物情境都有判断力,(在大脑皮层中,负责行为判断的面积要大于情绪表达的面积),所以理智必须适当约束情绪。很多时候,我们和他人相处互动时,就必须合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当别人严重冒犯到我们的利益,而且还毫不知情时,这时候忍让,心平气和比不上愤怒的反击更有效,更有威慑力,这样才能让对方认识的犯错并且触犯到我们的底线。当然,这得在能容许我们做出生气情绪表达的环境下,并且情感表达也得合理适度,不然会引发对方的情绪对抗。在商业投资等高风险活动中,情商就更重要了。若是让情绪干扰到判断力的话,比如对赔钱的恐惧感或是对赚钱的贪婪感,情感高于理智,思维可能就会混乱,在行为上就会过于谨慎或者过于冲动。出于情感的驱动,表现为“我觉得,大概,我敢肯定,应该吧,就这样了.....”这类模糊的情感出发点,而不是基于数据,可靠的信息,理论方法和逻辑推断,势必会失去应有的判断力。

“要使心智成熟,就必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平衡,这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在取舍之间保持平衡。而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如同蛇的蜕皮,我们的心灵也一样,每当心智快达到超越时,就意味着我们要蜕掉原来的一部分心智(自我),这更像是一种升华,一种超越。放弃的目的是为了重新拥有,即“新生”。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是这个道理。

放弃的也许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工作,爱好,更可能是欲望,固有人格,行为模式,观念甚至是一部分自我,最极端的有可能是生命。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无疑会产生痛苦,但是如果因放弃而获得的幸福或快乐要远大于因放弃而产生的痛苦呢。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

当然,“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你不可能放弃从来没有的事物。这类似获胜前就想放弃胜利,完全无从说起....为数众多的人,就是因为缺乏实践的欲望,害怕痛苦的感受,致使心灵无法成长。”放弃不是逃避,不是退缩,而是一种开始——一个新的选择的开始。

第四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岳婷

总觉得读像《重塑心灵》、《少有人走的路》等等这种类型的书籍,我们是需要慢慢体味的,并且像读故事书那样一下读完的话,效果不会太好,至少不可能达到或获得收益的最大化和所有从书中可以获得的成长。因为读像这种剖析心灵和行为的书籍,你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经历的事情不同,接触的人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甚至就是单单时间这种东西,也会让你的感受和认识加强或发生改变。所以,人生路漫漫,学习和成长一直都是需要和我们同行的。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关于选择。两个碗里都装满了樱桃,但每个碗里的樱桃都不是一个品质和味道的,里面有差一点的,好一点的,很好的,最好的几个层次,当然品质最好并且最好吃的就只有一颗,在那个碗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当两个不同的孩子面对这两碗樱桃时,其中一个孩子开始就吃了他的碗中那颗看着又大又漂亮的樱桃,也就是那颗最好的樱桃,然后再挑着好的吃,慢慢碗里就剩下几颗很差的樱桃,而另一个孩子刚开始的时候挑着那些看着最差的樱桃吃,最后留下那颗最好的樱桃。故事说到这里,您觉得哪个孩子的选择更明智一些呢?您是否很好奇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两个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和他们的性格有关、认识有关还是其他的原因?那他们的性格和认识等等发生差别是否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呢?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去吃这些樱桃呢?您的选择是什么呢?„„当然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中是有很多疑问的,不知道您是否一样。看到两个孩子吃樱桃场景的一个人很好奇这个很有意思的选择,然后问了两个孩子原因,开始就吃最好樱桃的孩子说:“我从最好的那颗樱桃开始吃,是因为我每次吃的那颗樱桃是我所还没吃的那些樱桃中最好的那一颗,这样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而那个最后吃最好的那颗樱桃的孩子是这样回答的:“我一直把最好的樱桃留到最后吃,是因为就算我开始吃差的樱桃,我也不会难受,因为后来我吃的樱桃越来越好,最后的就是最好的,就是这种希望让我能够坚持下来。”听到这样的回答,你是否觉得他们两个做这样的选择似乎都有合理之处呢?其实在两个孩子回答原因之前,我想到我自己,如果是我做这样的选择的话,我可能会像后面的那个孩子一样,把最好的那颗樱桃留到最后,因为一直会心存希望,知道最后的是最好的。并且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也在做出类似的选择,比如我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因为打的菜吃完了就吃完了(要加的话就需要加钱,不舍得嘛),不像家里还可以加菜,所以每次吃菜时,我都把肉、鸭、鸡啊比较好的菜留到最后吃,这样我就在吃饭中看着好菜就有那种吃下去的欲望,而最后吃完饭是以吃好菜结束的,所以心里就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虽然只是吃饭这种小事,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生活态度的一种选择,在生活中其实我也是那种喜欢先苦后甜的类型,也就是《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说的喜欢推迟自己的满足感,书中说到:“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只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这个也就是一种“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讲到这里,我不由又想到第一个小孩回答他为什么第一次就吃最好的那颗樱桃的原因,你们不觉得也挺有道理的嘛,想到自己每次吃的那颗樱桃都是所留下的樱桃中最好的那颗不是很幸福吗?!其实我想这种选择也是合理的,但这种态度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在饮食、穿衣、化妆品等等外在生活层次上并且在自己合理的预算内可以有这样的选择,但在事业、学业等等关乎内在精神层面的东西就要懂得推迟自己的满足感,要有“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在这些方面,推迟满足感是个人成功的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最近一直在看李开复的书,所以读到“容易做出决策的人并不意味着是最好的决策者。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这段话的时候,我的感受还是挺深的,想到成功的李开复,想到需要成长的自己。李开复刚刚进入企业的时候并不是做管理,而是一直在做他的语音方面的技术研究,后来被推上管理岗位的时候,当时的他其实是忐忑不安的,他怕自己做不好,但他必须面对,然后开始经营他的管理之路,一直到后来成长为中国微软的总裁。我觉得李开复还是一个很好的决策者,他把私人感情和公司发展这块拿捏的比较好,在几次任命的决策中,他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李开复是一个很重感情心思细腻的人,性格不像很多领导者那样很强硬,总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所以他在做决策的时候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他考虑到的可能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可能有很多方面,比如对员工的情感等等,就像《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所举的那个事例一样:两位将军各带一万名士兵外出作战,在一位将军眼里,一万名士兵不过是战略工具而已,而在另一位将军看来,士兵不仅仅是作战的工具,他们个个是独立的生命,是家庭的一份子,一个士兵的牺牲可能对他的家庭来说都是莫大的灾难。那么面临生死关头,哪位将军更容易做出决定呢?请注意,我这里所说的是“更容易”。答案很明显,前一位将军更容易做出决定,因为他只是把士兵当工具而已,他不会忍受那种失去士兵情感上的伤痛,比起后一位将军,他的心智是不太成熟的,所以,他也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经历的痛苦。类似上述情形,也会发生在企业主、医生、教师、父母身上,人人都可能碰到机会,做出影响一生的选择。李开复在微软、苹果、google工作时,也面临过很多这样的抉择,因为对于李开复这样一个心智比较成熟的人来说,他在做每次抉择的时候是会面临很多痛苦的,虽然不像其他刚性管理者那么容易做出决策,但他的决策很多次都是非常成功的,并且很让人信服。所以,容易做出决策的人并不意味着是最好的决策者,而不太容易做出决策的人也不一定不是一个好的决策者。李开复在做决策时,他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这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好的决策者吧!至于我自己,其实我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过一些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谈不上决策,但大学时作为班上的班长,很多艺体活动、奖项的评定等等也需要找到一些方案,更好地做出决定,让班上的同学都比较满意和信服。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学最后一次助学金的评定,由于是最后一次了,班上很多不管家境怎样的学生都想要这份补助,作为找工作的一份储备金,因为毕业了嘛,再向家长要钱也不好意思了,所以能争取到就想争取到。很多其他班的班长就选择了平分的办法,就是把能分到班上的助学金全部收起来后在班上平分的办法。其实我当时在想我们班上是否用这个办法,但当时我发现我把这个想法和班上大部分人沟通的时候,意见还是有点大的,特别是那些家庭真的比较困难的人,虽然她们没有当面很强硬地否定,但她们表情可以告诉我答案。后来我回寝室想了很久,我决定我不能像其他班级那样去做,于是我让各个寝室长把她们自己寝室的情况了解清楚,意见和建议都整理总结一下,然后第二天晚上我召集各个寝室长和班委成员开了一个会,虽然这个会议开了很长时间,大家的想法很多,但最终会上还是讨论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并且最终执行的时候大家还是比较信服的。

前几天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打电话跟我抱怨她和她男朋友的现状,两个人在不同的城市,由于距离很远,所以两个人连续几个月都没见面了。女孩说像这样的恋爱她都坚持不下去了,她说异地恋很辛苦,她希望男孩到她的城市工作,但男孩总在安慰她,说暂时还不能过去,于是她心里充满扰骚。我问:“你只是因为见不到他很想念,还是其他的原因让你有放弃这段恋爱的打算呢?”她说两个人不经常在一起当然心里就烦啦,她还怪她男朋友一点也不在乎她,就算再忙也应该过来看她,并且总是找理由不到她的城市来工作,说着说着,她似乎心情更差。后来我问她:“你男朋友不来看你,难道你不可以去看他吗?他因为工作处于上升期不来你的城市难道你不能去他的城市吗?”她诧异地看着我,说女孩子不能这样迁就男孩子嘛,什么都以他为主,自己的工作也是工作啊。我听后笑着对她说:“其实这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迁就,只是让你自己更开心点,因为虽然你和男朋友分隔两地,但真正受到困扰的是你啊,这种困恼不是需要别人解决的,其实你完全可以自己选择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依靠别人解决,当别人不行为心中就会一直充满消极的情绪。再说去他的城市,又不代表着所谓的一切都以他为主,你可以照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职场上的成功,而搬到他的城市只是解决你的烦恼,与他人无关。”说到这里,我想到《少有人走的路》中讲到的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我想我这个好朋友的想法和行为就有点轻微的人格失调症吧。其实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这两种病症中的一种或两种,所以完全认清自己其实是人生中很大的课题,我们需不断解剖分析自己,不断成长。

当然,书中还讲了太多太多的观点和实例,真的需要慢慢品尝,不断回味,它像一杯清醇而又浓烈的茶,读起来似乎平平淡淡,但细细结合我们自己,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它的芳香蔓延了整个人生。

第五篇: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_心灵地图》 ——读后感:让生命活出精彩

这是我用心灵读完的一本书;这是让我内心震颤的一本书;这是补偿我心灵之痛的一本书。

心灵是什么?谁能说得清?!关爱心灵,呵护心灵,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又有谁真正的、发自内心地在关怀自己的心灵。“关怀心灵”,应该是管理与呵护双重含义。当抑郁、酗酒、焦虑成为人类世界三大灾难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这些“症候”都是心灵沦丧的结果。

生命给予每一个人不同的意义。有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有人活着是为了获取;有人活着在寻找意义。我想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因为活着才可以贡献更多。活着的人,如果遵奉心灵,生命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贫瘠不堪。

热爱生命的人,就一定会关怀自己的心灵,就一定会丢掉幻想,欣然接受命运。那些满怀不切实际幻想的人,就是在背离心灵的本性。遵奉心灵、热爱生命其实并不难。我们只要收回自己曾经抛弃的合理的东西。一切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生命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每个人都存在人性的弱点。但是如果我们遵奉心灵的本性,就会发现这些“负面”的东西自有存在的道理。如果一味的回避这些人性的弱点、缺点、负面的东西,我们就会离自己的心灵越来越远。《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正是呵护心灵的最佳描写。关怀自己的心灵,就是要清除掉内心的主观意图。关怀自己的心灵,就是要遵奉大自然的意志,以大自然为生活的素材,让心灵回归生命的本来意义。

我们关怀他人的心灵,就要了解他人心灵。从积极的视角看各种怪癖、嗜好、叛逆-------我们就认识到这是心灵的一种释放。我们应该懂得了解人类苦难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懂得,生命中每一次无知、困惑、迷茫都是一次机会。我们应该懂得,内心迷宫中的洪水猛兽,实际上也是一个个天使。

我们的心灵就是在洪水猛兽中茁壮成长,就是在复杂、丰富的生活细节中汲取营养。刻意追求完美无缺的人,这个人实际上就不存在。只有容忍人类的不完美,才能够回归最真实的现实世界。

重返现实,重返生活,拥抱我们过去否定的一切,往往能够催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令最丑陋、最恶劣的现象发生巨大的变化。若要成长,就要接受苦难。若要成功就要敢于冒险。

关怀心灵,就要认识自己、爱上自己。把那一点小小的自恋转化成对心灵的深爱就可以了。深爱自己心灵的人,不是虚假的谦卑。深爱自己心灵的人是有着伟大的梦想,高远的目标,以及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的信心。因此,我们必须遵奉心灵,让心灵在创造、个性、奔放、想象力和破除偶像的行动中,焕发出全部的生命力。

林曼华

下载少有人走的路 - 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有人走的路 - 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2013.2.1——2013.2.7) 读书心得: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读的很细致,所以很多细节印象也就很深刻,读罢细细回味,更加觉得,它教给我我很多。之前我写文字总是会犯一个......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像这首诗写的青松一样,人心智的成熟,成为人们敬仰的“智者”,首先要自律,严格要......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是著名心理医生派克的著作。派克小时候以其“童言无忌”而出名少年时期放弃父母的安排,选择了心理医生这样一个职业。在他二十......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发电土建党支部 傅昊阳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不久前申玉向我推荐《少有人走的路》这部书,说是有利于心智成熟,看完之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许多看法。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四种原则,这四种......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我的信仰》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没有之一)。此书出版于1978年,作者M Scott Peck是一位心理医生。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体现了作者对......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读完之后我也买了很多本送给身边的人,虽然这是本20年来长居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的书,但在中国似乎比在美国不畅销很多,由此看出中国人在灵修方面走的并不远。之所以一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