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及答案范文
《政治学原理》
一、选择题
1、(C 道德)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德治 C礼治)。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 法自然)为思想核心。
4、孙中山先生是(A 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5、美国政治学家(B 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
6、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 亚里士多德)7、1880年美国(D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A 华盛顿大学 B 康奈尔大学C哈佛大学
8、根据(D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 柏拉图)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
1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
1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 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1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 法 B势 C术),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14、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 权力研究途径)。
15、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 历史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
16、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 治国之道)而展开。17、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 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A 民粹主义 B 无政府主义 C精英主义 1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19、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 国家)。20、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 社会伦理)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21、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伦理政治学)。
22、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 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23、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 政治哲学研究B 政治科学研究)。
24、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隐性价值问题 B价值中立问题 D数据问题)。
25、(C 现实主义)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6、(A 理想主义)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
27、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 自然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
2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BCD)等著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29、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公共权力 D人性)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
30、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BCD)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31、(B 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32、政治权力具有(ABCDE)的特性。
33、(D 理论与策略)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34、(B规范方式)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35、(B 孟德斯鸠)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36、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 君权神授论)。
3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BCD)。
38、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民主权 C生存权 D自由权)。
39、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政治权利)。
40、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 参政权)上。
《政治学原理》
41、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 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42、马克思主义认为(D 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43、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BCD)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44、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自由权 C公民权)。
45、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BCD)。
4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政府 C市场)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47、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 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4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 人民主权原则)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
49、议行合一原则是(A 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50、(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51、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欧洲共同体B独联体D东南亚国家联盟)。
52、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限任 B监督 D选举)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53、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
54、马克思主义认为(A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55、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苏维埃政权形式 C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5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私有制 D分工)的产物。
57、(C 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A 权威性 B 有机组织性 D 公共性
58、(D人民主权原则)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59、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 汉密尔顿)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60、(B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61、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 制度化 D 独立性)为特点。6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63、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共产主义者同盟)。64、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 单位化)政党的典型。
A 核心会议型 B 支部型 D 代表性
6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参政党)。66、(A法国 D意大利)是多党制的典型。67、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C社团 D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8、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BCD)。69、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 多党制)。
70、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BCD)。71、英国政府一直在(A保守党 D工党)的轮流执掌之下。72、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73、两党制以(C英国 D美国)最为典型。74、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英国)。A 德国 C 法国 D 美国
75、美国政治学家(D 达尔)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A 罗尔斯 B 布坎南 C 亨廷顿
76、社会主义将(D 议行合一)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77、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 政治改革)。
《政治学原理》
78、(A 罗尔斯)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79、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政治合作)的理解。80、(C契约)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81、(A布坎南)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82、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马克斯·韦伯)。
83、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D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84、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自愿),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85、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86、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制度效率 C回应性 D管理效率)。
87、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效率精神 C契约观念)。88、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公共利益 D市场原则)认同之上的合作。
89、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 重叠共识)的形式来实现的。
90、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 英国)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91、(A 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92、(A法国 D 阿根廷)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
93、在现代社会中,(B选举)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
94、马克思主义对于(D 政治参与)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95、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义务B责任D权利)关系。96、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97、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 普选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
98、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C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D有助于经济发展)。
9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BCD)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
100、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101、在现代法治社会,(D 新闻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102、一般来讲,(A 社会监督)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103、(B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A 舆论监督 C 政党监督 D 社会团体监督
104、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 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 D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105、舆论监督以其(ABCD)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106、(A《公民文化》)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107、“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新社会民主主义 D后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108、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 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109、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代议制)。
110、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冲突 C 竞争)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111、(A自由主义)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11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B 自由主义)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113、(A 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114、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 国家干预)为特点。115、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福利改革B 经济干预)。
《政治学原理》
116、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社会平等 D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117、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 C反对暴力革命)。118、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 实用主义),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119、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法国革命)为标志的经济和...。120、1970年代以后,(C新右派)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
121、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自由经济 D强国家)。122、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 现代化)过程。
123、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政治制度化 D减少政治参与)。124、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125、(D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126、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C政治秩序),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127、(A宽容 D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128、(D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129、宪政的核心是(D民主政治)。
130、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131、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A法制 B民主D秩序)。132、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BCD)。133、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
134、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135、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ABCD)正义。
136、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政府的执行危机 D利益冲突加剧)。137、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D 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13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B平等)139、(A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140、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A有限政府 C高效政府 D法治政府)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141、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B 一元)民主制。142、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A 19世纪)。143、多元民主理论认同(B 代议制)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
144、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A 政府职能)的民主化改造。145、人们把古希腊(A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
146、民主的限度包括(A 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B 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D 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147、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B平等)。148、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ABCD),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149、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C 政治文明化)
150、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C 宪政民主D人民民主)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
151、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A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政治学原理》
二、填空题
1、中国 儒家 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 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 法家。
4、直到 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 社会价值 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 国家 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和三大结构。
9、政治权利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
理性经济 人,他们遵循着个......。
11、理想主义 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 问题。
14、理论 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 君主专制 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 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 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 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 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 权威性 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利 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 人民主权 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 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 公共利益 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 价值和利益 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 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 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 传统型权威 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 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 法律制度 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单一制 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 分权原则。
37、专制君主制 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 权威性 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40、分权制衡 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 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 与 社会 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政治学原理》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 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 选举 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 民主党 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 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 议会民主 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 提供信息 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一元主义 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
军人集团 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1、政治秩序 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5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 政治合法性 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53、宽容 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 政治秩序 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5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力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56、宪政 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57、政治 合法性危机 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58、善治 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59、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
60、政治合法性 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 人民权利 的思想。62、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 政治斗争 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63、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 普选制。64、制约权力 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6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 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66、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 普通公民 的政治行为。
67、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 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
68、我们把人民运用其 民主权利 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6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 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70、根据 分权制衡 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71、政治文化 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7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 政治社会化 得以传播和沿袭。
73、个人主义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74、现代社会科学把 意识形态 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75、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 始终是手段。
7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 法律下的自由。77、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 经济自由 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78、顺从型 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79、第三条道路 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80、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 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8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政治革命 和政治改革。
8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 三个阶段。83、政治 正义观 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84、政治稳定 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政治学原理》
8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管理 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86、宪政建设 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87、宪政 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88、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89、政治稳定 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90、选举权和 罢免权 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9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9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 宽容精神 和个人独立。
93、代议制民主 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94、宪法和 个人权利 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9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利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96、民主化 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
97、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 暴民统治 的典型。98、19世纪,由于 市场经济 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
9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 对人民的保护 两方面的内容。
100、具有现代化和 民主意识 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3、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4、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政治学原理》
16、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7、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1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19、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0、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1、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2、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3、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4、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5、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26、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7、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8、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29、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0、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31、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2、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33、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3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35、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6、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3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38、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40.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41.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42.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43.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4.个人利益是指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55.团体利益就是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46.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47.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39.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政治学原理》
48、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可以从民主作为公共生活、作为国家形式和作为多数统治三个角度来加以限定。
49、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50、全球化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
51、一党居优制是指在多党竞争局面下一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政党制度。
52、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等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A:(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A:(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a、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b、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c、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A:(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
A:(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A: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
(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6、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A:(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政治学原理》
7、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A:(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8、构成宪法精神的原则统一体是什么? A:(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9、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A:(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A:(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1、(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
(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12、政治社团的特征是什么?
A:(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13、如何理解治理的含义?
A: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政治秩序;
(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4、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A:(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5、政治参与的意义有哪些?
A:(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
(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
(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政治学原理》
1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A: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
(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17、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A:(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
(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18、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A:(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9、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的含义是什么?
A:(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20、民主的限度是什么?
A:(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A:(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22、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A: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因为他们:(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
(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3、民主可能的具有的缺陷有哪些?
A:(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24、实现政治合法性存在如下几种途径:
A:(1)建立政治共识。政治共识的统一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它是人们在政治合作中对于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剩余分割的基本观念,也是人们对于政治正义的认识。在政治共识这一问题上,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对于有着不同的观念。在古代,人们不但要求在政治共识上存在统一,还要求整个社会对于世界、宗教、社会的观念获得统一,其建立政治共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教义观念。而在现代,人们在世界、人生、社会等基
《政治学原理》
本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对立,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重叠共识的形式来实现的,形成一种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因此在当代,只能要求社会共同体中的成员在政治的基本问题上而不是世界观、人生观及其价值观等问题上取得基本的一致;(2)宪政建设。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合法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实现方式。对于新的政治体系来说,往往是在政治革命发生以后,用宪法来规定这一体系的各种基本的政治制度。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程序正义。宪政体制除了要求有一部良好的宪法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政治正义的实现方式,维护了政治秩序的稳定,从形式的角度确保政治体系的运行不能违背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政治体系的效率对于政治合法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如果某种政治制度在政治正义观取得优势,在绩效方面却落后于别的备选制度,这也可能会削弱这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首先就要求政府的职能合理,机构精简,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对政治体系的要求;其次,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各种治理问题的全球化,政治体系还应具有相当的协作精神和适应能力,能够面对全球化时代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所提出的挑战,实现高效的治理;
25、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A:(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26、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A: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因为他们:(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
27、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A: 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当人民主权原则确立以后,人们却发现无论多么民主的政体都无法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来行使权力,因此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委托行使者的相互分离,这样一来主权者如何控制执政者就成为政治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
《政治学原理》
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力制约机制的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28、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什么?
A: 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 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29、怎样认识政治研究中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观念的差异?
A:(1)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人性和公共权力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2)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基于上述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3)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人是自私的动物,自利自爱、趋利避害、求福避祸是人的本性。人原本就不是天使,今后也别指望会变好。能做到彼此不伤害就谢天谢地了。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恶”,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上加霜。所以,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哪怕是“坏人”也无法“作恶”。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30、关于权力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哪些?
A:(1)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2)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3)马克思,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4)拉斯韦尔和卡普则认为“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景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5)罗斯金定义权力: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权力又
31、西方的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A: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
《政治学原理》
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32、我国的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A:(1)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2)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3)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33、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
A:第一,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在政策执行方面,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第二,制度效率。管理效率主要关注在既定制度模式下,特定管理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而制度效率则是将两种不同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制度效率比较的对象十分广泛,善治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特定治理行为本身的效率,更关注某种制度它的影响。善治要求对效率的衡量必须放在大的环境中全盘平衡,综合考虑,从而得出效率高低的评价。第三,回应性。回应性是责任性在效率问题上的体现。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
34、试述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A: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同时,政府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组织由特定的人员、物质和财力等要素按照特定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政府的权力依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
35、试述社会监督具有哪些功能?
A: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
《政治学原理》
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监督的有效实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提高,进而也必然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随着公民监督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政治,使自己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度。
36、政治革命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A:(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37、民主化的“三次浪潮“指的是什么?
A:民主对于古希腊,罗马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相对于那种古代民主,现代民主不仅是村庄,部落或城邦的民主,它更是民族国家的民主。在西方社会迈向民主的最初推动力发生在17世纪上半叶,到目前为止,政治民主化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美国大约在1828年开始了第一波的民主化,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其他国家也逐渐扩展了选举范围,确立了总理(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第二波民主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占领促进了民主制度在西德、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和韩国的确立。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首先出现在南欧。在葡萄牙于1975年结束独裁后的15年间,民主政权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30个国家取代了威权政权。
38、政治认知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A: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段: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政治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政治认识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前两个过程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评价和推论,从而形成的认识对象的综合分析。
39、为什么现代化容易出现不稳定的呢?
A:(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40、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具有哪些结构行特点?
A:(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政治学原理》
4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A:(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42、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
A:一是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政治心理;二是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潜意识和有意识两个方面,尤其重视人的潜意识和人的政治本能;三是重视围绕着政治权力展开政治研究,因为政治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影响力;四是重视心理测验,重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五是以政治心理研究作为政治行为乃至全部政治学研究的基础。
43、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A: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
44、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哪些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
A:(1)君权神授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2)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民;(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从防民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在如何对待臣民的问题上,道家明确提出愚民主张,儒家则强调教民,教民服从,热爱君主,热爱大家庭,热爱等级秩序。中国传统的愚民和教化政策由此而来(5)德刑兼重: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依照孔子的说法,乃“宽猛相济”;(6)法、术、势统治术: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7)重农抑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间产生不了强大的力量来同政府相抗衡,消除了来自经济力量的威胁;(8)天朝大国理想:在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中,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之归依;(9)忠孝观念,三纲五常: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人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中,追求奇装异服不被允许,追求个性化也得不到认同,发明“奇技淫巧”更要受到惩罚;(10)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春秋大义,名分制度。每个人在制度结构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11)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这表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原则之中,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清朝的制度可为这些原则的最佳表现,体现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统治、行政监察、民族政策等方面;(12)“汤武革命,应天顺人”:上述各项理论和原则足以保证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变故”也是常有的。社会出现重大变数,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45、西方国家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A:(1)游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2)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3)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5)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6)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46、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A: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
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47、试述民主化的“三次浪潮“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A:第一次浪潮:政治背景:取代绝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统治;内外因关系:西方文化和政治实践的自然演化;民主化方式:暴力革命。第二次浪潮:政治背景:取代法西斯统治,殖民地统治或个人军事独裁统治; 内外因关系:通过外部压力和非殖民化实现;民主化方式:军事战争。第三次浪潮:政治背景:取代一党制,军人政体或个人专制统治;内外因关系:内部民主条件发育成熟的自然结果,证明民主价值超越文化界限,得到世界认同;民主化方式:妥协,选举:非暴力的和平转变。
48、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括哪些内容?
A:
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49、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A:(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50、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A:(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A:(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5)
《政治学原理》
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A:(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
A:“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A: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政治学原理》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5、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A: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当人民主权原则确立以后,人们却发现无论多么民主的政体都无法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来行使权力,因此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委托行使者的相互分离,这样一来主权者如何控制执政者就成为政治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力制约机制的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6、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A: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政治学原理》
(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7、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A: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8、试述政治社团具有哪些功能?
A: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
(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
(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政治社团能否有效动员本社团成员和普通民众,能否说服议员或政府官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提供情报的数量和质量;
(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
(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在西方国家,大量的政治性利益集团都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政治社团的宗旨就是通过组织的力量,运用政治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其经济利益;
(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9、试述政治社团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A:(1)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政治学原理》
(3)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10、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A:(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
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
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11、试述“善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A: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
《政治学原理》
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12、试述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A: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
(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
(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
(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治理主要运用酷刑和宣传教化的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用残酷的刑罚威慑民众,另一方面用教化的手段用宗教或宗教化的思想禁锢民众。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13、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A:(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由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只能是少数人,这样就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相互分离,并因而形成少数领导者和绝大多数被领导者的相互矛盾。选举制度则为解决这种相互分离和相互矛盾状况提供了根本的途径;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与国家权力行使者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权力行使者必须向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公民撤回对权力行使者的委托,那么权力行使者的存在、延续以及权力行使也就失去了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可通过民主程序重新选举产生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权力行使者。这就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时刻牢记对权力所有者负责的思想;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选举就是形成、表达民意的理想方式。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和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
(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政局不稳、集团利益冲突激烈等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通过选举,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之间、社会公众与其代表之间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集思广益,对各种政策选择方案进行论证,从而为各种社会问题寻找到合理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解决方法。
《政治学原理》
14、试述社会监督具有哪些功能?
A: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监督的有效实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提高,进而也必然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随着公民监督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政治,使自己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度。
15、试述自由主义理论遵循哪些原则?
A:(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
《政治学原理》
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1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A: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那么,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
(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
(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7、试述政治文化的功能。
A:(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 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
《政治学原理》
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18、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A:(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19、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
A:(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秩序,即法律秩序,它是人们行为的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规范。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政府不得以侵害人们的自由而为其行政的边界;(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冲突日益复杂,体现着平等原则的民主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机制。就此而言,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B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责任。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20、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A: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政治学原理》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A:(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1、二元立宪君主制有什么特点?(书70)
参考答案:二元立宪君主制是君主制和议会制并存的政体。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政府与议会分掌政权,因此称为二元立宪君主制。
2)内阁是君主行使政权的机构,内阁是根据君主的意志组织起来的,对君主负责。
3)君主是真正的权力中心,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君主及接近君主的少数人手中。
4)君主为了有效控制议会,议员一部分由普选产生,一部分由君主指定或任命。5)议会有立法权,但君主可以否决议会通过的法律。
2、议会君主制和议会共和制有什么区别?(书70)参考答案:议会君主制是指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约束、君主为虚位元首的国家。在议会君主制下,议会处于主导地位,议会制定宪法,制约内阁,内阁由议会产生,掌握行政权,向议会负责,国王是国家元首,但不掌握实权,只有象征性的地位。由于实权完全掌握在内阁手中,所以这种政体又称为内阁制。
议会共和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它负责的一种政体。在议会共和制下,国家元首不再是世袭的君主,二是由选举产生的总统。议会共和制政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它有立法权,有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2)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和政党联盟组成,掌握行政权,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向议会准备和提出重要议案;
3)国家元首一般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不负实际责任。
3、总统共和制和半总统制有什么异同?(书70~71及老师抄写)
参考答案: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直接对议会负责的政体。采取总统共和制的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实权;总统定期由普选产生,总统任命和领导政府各部部长,政府部长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应向议会报告工作,无权解散议会,但对议会通过的法律可以实行否决权。美国是最早实行总统制的国家。
半总统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总统和议会均由民选产生,有固定的任期;
2)总统有权任命总理及其它政府成员,但总理与其它政府成员对议会负责; 3)总统可以解散下院,但议会不能让总统下台,除非通过严格的弹劾程序; 4)总统是集行政、军事、国家元首三种权力于一身的人,是国家权力的核心,是国家宪法的保障者,议会权力相对较弱;
5)下议院可以通过不信任案让政府总理及其它成员下台;
6)半总统制往往是有集权传统国家的体制,它更主张个人权威和影响力,如俄罗斯、法国。
4、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有何区别?(书72~74)
参考答案:单一制国家是指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它有以下特点:
1)国家有单一的宪法,有统一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具有统一国籍;
2)地方政府隶属中央,其设置与权限均由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文件予以规定或改变,地方权力灭蝇宪法保障;
3)在对外关系上,单一制国家是一个国际法主体,地方政府对外不具有国家的外部标志。
现代国家大多数采用单一制作为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制是指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联邦制的共同点就是联邦和地方政府共同拥有主权,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由宪法明确划定,两级政府在规定权限内独立行使权力,其中任何一方不能任意干预另一方的权力。具体而言,联邦制的特点有:
1)联邦设有统一的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统一的宪法、法律,联邦行使国家的立法、外交、国防、财政、宣战、缔约等权力,在国际交往中代表国家。2)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归地方,联邦各成员单位设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并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行使职权,管辖本地区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事物。
3)在对外关系上,只有联邦作为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联邦各成员单位不是独立主权国家,没有军队,一般不具有国家主体间外交的资格,不过有少数联邦国家允许其成员在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的范围内,就某些事务与外国签订条约和协定。联邦的居民有共同的国籍。
4)联邦制国家内成员单位的联盟关系一旦形成就不允许自由退出,只有少数例外。5)联邦政治权利来源于地方的授权,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在宪法范围内分享权力。
5、简述议会的职权。(书112~119)
参考答案:议会的职权有以下几种:
1)立法权。立法权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是议会的首要权力。
2)财政权。财政权,确切地说是财政监督权,也被形象地称作“钱袋的权力”,是议会的又一项基本权力。它主要分为下面两种: A、税收、举债的批准权;
B、对政府决算案的审议批准权。
3)行政监督权。严密监督政府的每项工作,并对所见到的一切进行议论,是议会的一项基本权力,即行政监督权。各议会行使行政监督权的大小和方式是与政府体制的类型想联系的。议会进行行政监督的方式主要包括下面几种:
A、质询。所谓质询,是指在议会会期内,议员有权就内阁的施政方针、行政措施等向内阁成员提出问题,而要求内阁成员必须做出回答的制度。B、不信任投票。议会通过对政府(内阁)表示不信任来监督政府施政,主要是议会制国家议会制约行政机关的一种手段,也被称为议会的倒阁权。C、调查。议会围绕立法和监督政府,组织专门机构对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是各国吧、普遍实行的制度。
4)其他权力。除了上述基本权力外,不同国家的议会还因法律规定或者惯例而享有其他方面的职权。主要包括:
A、准行政权。在现代国家中,议会对于,某些行政事务具有一定影响,因其发挥的作用不同于行政部门,一次有学者称其为“准行政权”。除了在政府行政预算方面的影响外,现代国家议会在行政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外交和一定的人事任免权上。B、准司法权。议会的司法职能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的议会所拥有的弹劾权和司法审判权。所谓弹劾,是一种对政府公职人员、司法人员犯罪或失职行为进行检举和审判的法律程序。
C、选举权。大多数国家的议会都拥有部分或全部的选择政府首脑的权力。
6、政府首脑的职权有哪些?(书132~133)
参考答案:政府首脑是政府的领导者,其职权如下:
1)人事任免权或人事任免建议权。2)主持内阁会议。3)领导政府的工作。4)宣布紧急状态权。
5)代表政府并对政府的一切行为负责。
7、政府首脑任命政府成员的规则有哪些?(书134~135)
参考答案:各国政府的成员一般由行政首脑来任命。在议会制国家中,部长提名或任命权力掌握在总理手中;在总统制国家中,理论上由总统和议会(某一院)共同任命,实际上是总统说了算。行政首脑在任命部长时,要受到政治上、体制上的种种制约,并接受政治生活中一些不成文规则的限制。这些规则主要包括:
1)政治原则。这一原则也可称为忠诚原则。政府成员通常是随政党进退的官员,行政首长在任命这些职位时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党派利益。
2)代表性原则。考虑到选举利益和政府的合法性问题,行政首脑在挑选政府成员时还要必须要保证地区、种族、宗教信仰和性别上的代表的均衡性。
3)任人唯能原则。政府成员要承担重要的行政领导工作,因此,个人能力是任命政府成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个人能力的标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所差异,但主要在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等方面。
4)身份的兼容性原则。即政府成员的职务同担任议员的身份是否相容的原则。在总统制国家。要求实行不相容原则,担任政府官员,就不能同时担任议员。在议会制国家中,一般要求政府成员必须具有议员身份。
5)政治利益平衡原则。美国总统在任命政府成员时陈考虑候选人的才能、专长、行政经验外,还要考虑各大利益集团的愿望,以利于在工作中和竞选连任时取得他们的支持。为了换取反对党在某项政策上的支持,特别是为了与国会建立良性关系,总统甚至可能将某些部长的职位送给发对党的人士。
8、司法权有什么特征?(书147~148)
参考答案:形式上看,司法与行政都是执行法律的行为,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执法活动。但是,司法与行政在组织构成和活动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行政是实现国家目的的直接活动,而司法是实现国家目的的间接活动。司法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普遍性。司法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国家的属人管辖权和属地管辖权主要体现在司法管辖上。因此审判权的管辖范围应及于国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处于世界任何地方的本国公民。
2)独立性。司法独立意味着法官审案时能够独立地做出判断,既不受诉讼当事人意见的支配,也不受公众舆论的控制,更不能成为政府权力的附庸。
3)被动性。司法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判断权,是对有关一方提交事项做出回应,法官是决断人。
4)多方参与性。司法尽管也是国家权力的运作,但由于司法权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权力,司法过程离不开多方当事人的诉讼参与:在刑事诉讼中需要控辩双方的质证、辩驳和对抗;在民事诉讼中需要被告双方的举证、辩论、协商和交涉。
9、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何区别?(书151~152)
参考答案:在法律渊源上,大陆法系仅以制定法为正式的法律渊源,英美法系则把制定法和判例法都奉为法律的正式渊源。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法官判案只服从成文法,不得依据判例;法官只能司法,不能任意解释法律、创造法律、充当立法者。在英美法系的国家中,传统的正式法律的渊源就是判例法,虽然近代以来制定法的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突出,但判例法的地位并未动摇,“遵循先例”的原则仍然是法官审理案件时必须严格依据的原则。
对于法律的分类,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将公法和私法作为法律分类的基础,公法包括宪法、刑法、行政法和诉讼法等,私法包括民法和商法。进入20世纪以来,兼有公法、私法两种法律成分的出现,使大陆法系国家有了一个与公法和私法并存的新的法律分类,即社会法。英美法系国家传统上么有公法和私法之分,有的只是普通法和平衡法的区分。
在法院的组织体系方面,大陆法系各国的法院组织系统表现出了整齐划一的特点,一般分设来年各个法院系统:设立普通法院,受理各种不同的民事、商事及刑事诉讼;设立行政法院受理国家机关、公务员同公民之间发生争议的案件。英美法系的国家传统上并无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之分,司法权由普通法院统一执掌,但普通法院内部种类复杂,相当紊乱。
10、武装力量的官僚制组织特征是什么?(书175~176)
参考答案:当代武装力量组织表现出韦伯理想官僚制的大部分特征,同时作为暴力管理组织,军事官僚制还具有其他一般科层组织所没有的特点。他们包括:军事专业技术技能具有唯一性,人员的选任以执行专门化任务的能力为基础;权力高度集中,鲜明的等级制(军衔制);上下级之间的支配和被之诶的从属关系,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的权威与支配权力;纪律极具强制性和不可为抗性;价值上的工具性(一般的武装力量都是某一利益集团或国家政权达到某些目的的暴力工具);等等。
与军事官僚制相辅相成的还有其特定的组织文化特征。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而言,军队的组织文化主张国家目标与意志对个人的优越性以及次序的重要性。它强调组织纪律而非个人自由表达;强调个人服从团体特别是上级领导的意志,而非个人自主性。一支优秀部队和一群乌合之众的区别就在于服从领导者意志的程度。它同样强调集团合作,尤其是具有军官团队精神——包括消除狭隘的地域意识,接受国家权威观念,对国家的归属感、忠诚感、爱国心,职业荣誉感等。
11、武装力量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中有什么作用?(书185~194)
参考答案:武装力量在国内政治的功能:
1)作为国家主权象征和潜在威慑力量。作为一种最具强制力的暴力管理者,武装力量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和潜在力量。
2)以暴力维护政权。以所掌握的暴力来维护政权是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权中最主要的功能,这种作用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延伸。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政权面临危机时,作为政治的最后手段,以强制性暴力镇压政权的反叛者。其次,武装力量对政权的暴力护持作用还表现为抵抗外部武装力量的入侵。
3)促进国家整合。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运作中,军队可通过对其成员进行政治教育,传播国家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
4)政治变迁的重要变量。武装组织和战争对人类政治组织的复杂化有示范和促进作用。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过程中,战争与武装力量是关键因素之一。
武装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武装力量是主权国家谋取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2)战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现代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几乎都与战争紧密相关。3)武装力量自身变革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武装力量特别是军事技术的革新会对国际政治产生影响,因为这会大大提高武装力量的作战效能,改变不同国家之间的军事力量的对比。此外,军事技术的革新还会向民用领域转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的实力也因此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12、政治文化有什么功能?(书255~256)
参考答案:政治文化的功能就是政治文化队政治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在政治文化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中,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的建立、稳定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文化为政治的确立和维系提供合法性支持。任何政治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合法性基础之上的,权力是否拥有合法性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否得到民众心理层面的、自愿的认可与服从。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认知、情感与评价,因此,政治文化对于合法性的获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必须为政治体系的建立找到其思想文化上的理论依据,来赢得成员的信赖和情感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必须培育、发展与政治系统相应的政治文化环境,使政治系统与政治文化能够良性互动。
2)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实际运转。政治体系是由政治制度、机构等“硬件”和政治文化等“软件”共同构成的。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体系的运转。
3)政治文化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体系的变迁和发展。(见书255)
13、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书260~262)
参考答案: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相当复杂而漫长的,实现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主要途径有以下的机构:
1)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政治社会化的摇篮。一个人出生到成为社会的一员,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是整个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2)学校。儿童脱离家庭后所进入的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就是学校。与家庭相比,学校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是精心设计的。作为一个正式组织,学校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正规的政治社会化的培养过程。
3)同辈团体。同辈团体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但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亲密频繁的交往中,同辈团体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微观文化。
4)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不但包括广播、报纸、书籍之类的传统媒体,还包括电视、网络等现代新兴传播媒介。通过时刻存在的信息传递,它成为一种影响相当广泛的政治社会化途径,成为民众接触、了解政治事件最主要的通道。5)社会政治组织。社会政治组织是由那些具有相同政治利益和政治目标的社会成员组成的,如政党、利益集团等。
6)其他组织。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其中非政府组织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功能之一即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4、政治沟通的意义是什么?(书271~272)
参考答案:政治沟通是指在政治领域中发生的沟通行为。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政治沟通对政治系统的生存有着巨大的影响。2)政治沟通是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的一个前提。公共政策是现代政府权威性地分配社会价值,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包括政策问题的提出和筛选,目标的确定,备选方案的确定于评估,政策方案的选择、合法化、执行、监督与反馈修正、评价等环节。政治沟通与以上各环节都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3)对政治沟通的强调使我们以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政治生活。4)政治沟通使人们对政治的关注从结果转向了过程,一如伊奇所强调的,政治本身不是目的,应该从过程中去把握政治,而政治沟通为过程的动态分析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5)政治沟通把政治信息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不仅“阐明了信息交流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意义,具体地指出了政治系统的沟通状态是怎样影响政治系统的运行或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指出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机制”,而且由于信息“可以被测量和被除尽,沟通通道传送或扭曲信息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定量标准加以评估”。这促使政治因得以定量化而被科学化地描述、分析、比较和解释,也有益于决策的科学化。6)畅达互动的政治沟通有利于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甚至消除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通过监测环境来判断形势,了解社会是否处于稳定状态,通过预警避免政治冲突和政治动荡导致的政治体系不稳定。其次有利于实现社会控制的规范性。
15、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书277~279)
参考答案:政治参与可界定为公民及联合体为影响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分配而从事的与政府决策活动有关的各种政治行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社会的专业分工使政治成为一种职业,因此政治参与主体被限定为非职业政治人员。
2)由于是非职业行的活动,故政治参与具有间歇性的特点。
3)政治参与是为了影响公共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就公民个体而言,其参与目的多元化态势,包括获得权力、财富、心灵上的满足、荣誉、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显示政治能力等。
4)参与主体的利益多元性和认识差异性使其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和渠道。根据不同标准可将政治参与划为若干方式:参与的主动和被动,渠道的直接和间接,方式是否合法,发起方式是组织还是自发等。5)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思想观念的外现行为,政治兴趣、政治价值观、政治功效感、责任感、能力感以及有关政治方面的相关知识等观念形态借助一定的外界环境对16、17、18、19、政治参与的行为实施影响。
政治参与有什么功能?(285~287)参考答案:政治参与是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反映了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政治关系的本质。在功能方面政治参与政治沟通有很大的共性,除了共性之外,政治参与也具有自身的特点,这既表现为某些专有的功能,也表现相同功能的不同脉络背景。政治参与的功能如下:
1)政府合法性。2)政治发展。3)政治稳定。
政党的功能是什么?(书301~305)
参考答案:所谓政党的功能,是指政党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具体的功能如下:
1)目标制定功能;
2)利益聚集和利益表达功能; 3)社会化与政治动员功能; 4)政治精英的形成和推选功能。
利益集团有什么特征?(书329)参考答案:“利益集团”是由享有共同利益或共同态度的公民个人和组织所构成的、通常是正式组织起来并将其集体资源投入政治行动的集合体,是“自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组织”,是特殊的“政治参与者”。一个 “利益集团”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也就是说,利益集团应当有相对正式的组织结构,有领袖人物、积极分子和一般追随者,有持续稳定和特定绩效的工作机构,有内部的工作分工和相应的层级安排。2)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并为政府与社会所认可。利益集团的活动是公开的,通过正式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和相关政治活动,利益集团可以对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特别是对其政策走向会影响到利益集团利益的政府部门,产生特定的影响。3)对自身利益具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并将维护自身利益作为组织设定的目标。利益集团是特定的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分化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开始具备明确的认知并深感有必要通过有组织的方式维护捍卫利益之所在的条件下出现的,因而利益集团对其代表的利益群体及其利益有着明确的界定和区分,并将这一利益界定确立自己的组织目标和根本的活动目的。
4)利用合法手段向政府和公众表达这些利益,而不是否定政府权威或从事其他非法活动。这意味着利益集团通常是在现有的宪政体系之下和法律制度之内从事其维权卫利的活动,尽管其活动或在一时一地会有逾越乃至违法规定的情形,总体而言其合法性是不言而喻的。
利益集团的政治功能有哪些?(书344~349)
参考答案:利益集团所能够但当的政治功能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代表功能。这是利益集团最为重要的功能,因为利益集团就是由那些有着特殊诉求的利益群体所组成的,利益集团的组织目的和全部活动都是为了代表这个群体,并以这个群体的名义就涉及该群体的公共政策及其执行后发表意见,提出评价和批评。
2)沟通/中介公能。这是利益集团最具实质意义的功能,其特点是利益集团为中介物而发生的双向沟通。
3)信息供给功能。这是利益集团最为独到的优势所在。利益集团的信息供给功能具有双面性的特征。
4)教育功能。这是利益集团展现其特色的功能。5)行政监督功能。这是利益集团的长处之一。6)给政治生活带来活力的功能。
第三篇: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第一个系统论证国家主权学说的思想家是博丹,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在1984年共同发表的《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开创性著作。
二、1996 年,霍尔和泰勒在英国的《政治学研究》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政治科学和三个新制度主义》一文,提出把新制度主义分为“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之后该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被接纳为一种公认的划分方式。
三、政治科学和政治哲学的区别
政治科学指狭义的政治学,它强调确定性、强调价值中立,主张研究“是什么”,而摒弃“应是什么”。它力求客观地描述政治现象的本来面目及细节,对个体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绝不使用无法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加以验证的概念,目的是使政治学研究精确化。
政治哲学注重“应当是什么”,具有强烈的价值指向,属于政治学的规范性研究。它从纯理论角度探讨政治的本质、目的和发展规律,具有浓厚道德色彩与价值色彩的政治研究称为政治哲学。其内容:一是对政治的一般理论的研究,探讨政治的起源、本质、规律、规范、目的和手段;二是对政治理论、学说、思想、观念本身的研究,具有“元理论”或“超理论”的特征,主要分析词汇和概念的含义、论证的逻辑、命题的根据等
四、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
批评行为主义偏重形式方法,追求“科学主义的狂热”,脱离政治实际内容,认为应关注迫切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要内容置于技术之前。
批评行为主义把事实和价值分开,肯定了价值因素在政治研究中的地位。倡导政治学应用研究,促成了政策科学的兴起。
要求政治学者负有政治责任,应成为集教书、研究和参与实际政治于一身的“政治人”,为现实政治服务。
五、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特点
1.在维持君主专制的前提下研究具体的“治国之道”,在统治的策略和方法上比西方更为突出。
2.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等融为一体,并渗透了强烈的宗法观念。
3.由于数千年的专制制度和高度集权等原因,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未能演化出民主科学思想和现代政治价值观念。
第二章
一、格老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卢梭都是社会契约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格老秀斯首先从国际法的研究中引伸出社会契约学说,是首创者;霍布斯全面系统阐述,是奠基者;洛克充分论述政治权力的起源,政府的作用,提出分权原则,是发展者;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充满了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是集大成者。
二、国际法上对于国家要素的描述是:领土、人民、政府、主权,这四者是缺一不可的。
三、国家结构形式(国家内政府间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是行政区域和权力范围。
四、西方学者从共时性角度(或综合性角度)把国家分为民主主义国家、极权主义国家和威权主义国家。
五、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由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所构成的,以社会公共权威为基础进行维持和运作的,并为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利益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六、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特征
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起来
2.国家政策以保护垄断资本的利益为主要内容
3.议会的权力不断弱化而行政权力不断加强
4.政府积极干预社会的经济生活
5.军事官僚机构的力量和作用极大的加强。国家日益强化其外部职能
七、民主主义国家主要特征
1.意识形态上的多元主义,但其主流意识形态是洛克式的自由主义 2.竞争性的政党政治
3.定期的选举制度,但金钱于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4.代议制政府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 5.新闻的非政府管制 6.自由市场
八、根据C.J.弗里德里克与Z.布热津斯基的论述,极权政体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
1、推进一个无所不包、渗透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识形态。
2、只存在一个在某一领袖统一领导之下、具有严密组织系统的政党。
3、实行有组织的恐怖。
4、政府垄断大众传媒、严格控制舆论。
5、实行统制型经济政策。
九、总统共和制主要特征
① 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一个人担任,② 政府和国会二者互不归属,③ 国会对总统违宪可提起弹劾,④ 三权分立和制衡的特点比较突出。
十、中国国家结构的特色
中央与一般行政区
统一集中管理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
一国两制 中央与民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三章
一、对当代政府机构的设立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分权学说和议行合一原则。
二、司法机构是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政府机构,在西方国家通常指法院,在中国则包括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
三、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明确提出政府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企业家政府” 以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B.登哈特为代表的公共行政学者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
四、现代政府组织和运作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有限政府原则 3.责任原则 4.法治原则
五、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六、有限政府原则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受到宪法的制约和公众的监督,政府职能是有限性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合理定位。
七、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政府职能行使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关系的转变
八、政府与国家的区别
第一,国家是享有主权的政治组织, 而政府是管理和行使主权的政治组织。
第二,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国家的功能并非完全经由政府实现。
第三,合法性层次与来源不同。公民对国家合法性的认同层次最高,对政府合法性的认同层次最低。
第四,国家存续时间长于政府存续时间, 政府更迭并不必然导致国家更迭。
第五,国家的意志具有延续性, 而政府间的意志有时会发生差异、甚至与国家意志背离或对立。
第六.国家内可以有多个政党或政党联盟共存, 而一个政府内只能存在一个执政党或执政党联盟。
九、立法机构的权力: ①立法权
②决定权 ③任免权
④财政权
⑤监督权
十、治理有四个特征: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 也不是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 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 而是持续的互动
十一、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第一,本质性的区别就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第二,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第三,统治的手段和方法主要以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法律手段为主,而治理的手段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之间自愿平等合作。
第四,从范围来看,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从现代的公司到大学以及基层的社区,如果要高效而有序地运行,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却不能没有治理。
第五,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
第六,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的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
前者以强制为主,后者以自愿为主。即使没有多数人的认可,政府统治照样可以发挥其作用;治理则必须建立在多数人的共识和认可之上,没有多数人的同意,治理就很难发挥真正的效用。
第七,与统治相联系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为“善政”,而治理所追求的目标是“善治”。
第四章
一、现代政党最初诞生于英国。早在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议会内部围绕着赞成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就形成了“宫廷党”和“民权党”两大派系。到1679年前者被称为托利党,后者被称为辉格党。
美国政党是美国政府在讨论和批准1787年宪法时,政府内部形成了联邦党和反联邦党两个派别。后者后来自称为是民主共和党
二、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三、政党制度,一般是指根据一国的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党结构模式。政党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四、多党制
是指资本主义多党并存的国家,各政党以组成政党联盟的方式参与竞选并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五、一党领导制:主要是指共产党或工人党是唯一存在的合法政党,国家政权由单独存在的政党来领导,同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通过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下的妇女、工人和青年组织等政治性社会团体来加以协调和综合。
六、压力集团:有共同利益要求的社会群体为实现其特定的利益目标,而有组织地参与或影响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的社会团体。
七、革命党与执政党有何区别
(1)口号政策上,革命党的政治性政策较多,执政党以经济、社会事务为主;
(2)中心任务上,革命党以革命的专政为中心,执政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组织构成上,革命党以阶级为严格的划分标准,执政党的一般以社会大多数阶层为组织基础;
(4)行为手段上,革命党以命令、计划手段领导,执政党则转向间接调控、协商为主;
(5)权力来源上,革命党权力来自党自身,执政党的权力来自于民选;
(6)权限大小上,革命党的权力几乎不受限制,执政党则必须依照宪法、法律的规定活动。
八、论述政党的政治功能与政党的政治运作机制。现代政党的政治功能大体有五种:
1.主导或影响政治过程 2.表达和整合民众利益
3.政治社会化
4.政治录用与精英输送
5.监督与完善政治运作 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
1.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2.成员的吸纳与更新 3.经费的来源与管理
4.选举的组织与展开
九、政治社团的特征
第一,具有共同的具体的和特定的目标。第二,政治参与的有限性和针对性。
第三,政治社团组织的非政治权力性和社会性。
第四,政治社团有着各自的组织规则和结构,但组织形态是相对松散的和宽松的。第五,政治社团的群众性基础是最直接的和最广泛的。
第五章
一、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二、人权定义:在既定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基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以提供义务为准备而提出对自己所需要的权利的主张。
三、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客观构成要素生产资料,物质财富,暴力。
主观构成要素、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组织等。
四、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指政治主体行使政治权力,既符合法律的规定,又得到公民普遍的认可。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关系:价值关系、利益关系、法律关系。
五、马克斯·韦伯从经验分析出发,曾提出三种纯粹的合法性统治类型:法理型统治、传统型统治和魅力型统治。
六、公民与人民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所指概念不同。公民一般表示个体的、具体的概念,体现了个人权利观;人民是群体的概念,是集合概念,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体现了集体至上论。
2。范畴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相对敌人而言,凡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范围,是以阶级内容划分的。
3。范围不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我国公民范围比人民范围更广一些。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某些义务。
4.感情色彩不同。人民的概念具有强烈的感情和道义色彩,而公民的概念则是道德中性的,更为客观。
5.形成背景不同。“人民”是革命逻辑的产物,“公民”是宪政逻辑的结果
联系
第一,人民对应主权,公民对应权利,二者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第二,人民主权必须以公民权利为前提和基础。
七、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第一、两者的含义不同。权利是指某人或者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正当或者合法的资格(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一方面权利享有者有权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另一方面权利享有者有权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或抑制一定行为。权力是指一种能力,某人或某一机构具有的要求他人服从的能力。
第二、两者的性质、对应关系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是与义务(duty)相对应的。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与责任(responsibility)相对应的。两者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权利通常与公民个人利益相联系,代表个人利益,如公民依法享有继承权。权力通常与国家或集体利益相联系,代表国家或集体的利益。
第三、两者的主体、强制性不同。权利的主体一般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权力的主体则只能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人员;权力具有国家直接的强制力,权利则只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权力的强制性是直接的,权利的强制性则以权力为中介,是间接的。
第四、两者行使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不同。权利可以放弃或转让。权力不仅是享有者在职权范围内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而且意味着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权力既不能转让也不能放弃,否则就是渎职或失职。
八、权利与权力的联系:
第一,权力在本源上来源于权利,并在终极意义上应当服务于个人权利。
第二,权利虽然并不是只有权力一种样态,但它却更多地更经常地被表征为权力,并依靠权力来维护和实现。
第三,实现权利与权力的有机统一是现代民主与法治的本质要求。
第四,实现权利和权力的统一、平衡,对待两者的冲突应做出有利于权利的推断。
第六章
一、意识形态是一定团体中成员共有的认识、信仰或价值体系。它是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映了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
二、以十七世纪英国的光荣革命为起点,洛克是第一个真正具备自由主义特征的思想家。从那时到现在的三百多年里,自由主义大约经历了革命的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等四个阶段。
三、作为现代政治学说或政治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则出现于18世纪的90年代,塞西尔称之为“现代保守主义。” 埃德蒙•伯克写于1790年的《法国革命沉思录》(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h,1790)标志着现代保守主义的诞生,也为它提供了最为经典的阐释。它经历了古典保守主义(18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现代保守主义(20世纪60年代)、新保守主义(20世纪70年代)、新右派(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样几个阶段。
四、保守主义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1.尊崇历史传统,维护现存秩序。
2.反对激进革命,主张谨慎或渐进的改革。
3.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机械体。4.反对平等观念。推崇等级和地位的差别。5.主张群体优先、义务优先原则。
6.现实主义的态度。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
7.主张自由与财产紧密联系。认为取消财产占有的私人形式,极权国家就会产生。
五、当代民族主义的新特征:
1.当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具有全球性和综合性,在表现形式上和内容上则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地方分离主义运动成为当代民族主义最主要的表现形式;3.宗教因素所占比重显著上升,成为当代民族主义发展的推动力;4.精英分子的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当代民族主义的中坚力量。5.相对集中,形成若干民族冲突热点集中带;6.国际社会对民族冲突的干预明显增强。
第七章
一、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活动的政治行为。
二、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就是参加竞争性选举的各团体或政党根据所得选票的多少按比例分配席位,所得席位的数额同各自所得选票总数成正比。
三、政治参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二者密切相连: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定与政治参与水平一一对应。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
(1)政治参与水平会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受教育和收入越多、职业地位越高的人,其政治功效和能力越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越高;
(2)经济发展导致团体不断增多,公民的团体意识增强,从而有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团体参与政治;(3)经济发展在社会集团中形成紧张氛围,新集团的产生威胁着原先存在的集团。结果,集团之间的冲突增多,并形成集团意识,这种意识又促使该集团采取集体行动维护自身利益;(4)经济发展导致政府扩大其职能,公民感到政府与自身利益的紧密关系,从而更积极的影响政府决策;
(5)社会经济现代化常在国家发展中发生,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公民逐渐认同国家,进而其权利义务意识增强,政治参与也更主动。
(二)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定与政治参与水平一一对应:
1.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政治参与的唯一因素,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也起着重要作用。
2.现代化使决策中心提升到全国一级,减少了面对面接触机会
3.经济发展也意味着社会流动的增加,流动中的个人不会或很难有机会参与政治。
四、政治参与的方式
投票。一是选举政治官员,二是进行全民公决。
选举。选举由组织协调、宣传动员等一系列政治活动组成,投票只是最后阶段。
主动接触。即直接接触政治官员。
结社活动。集团参与又可分为社团性利益集团活动和非正规利益团活动。
意见表达。法律规定的途径、集会、游行示威
第八章
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就个体而言,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就群体而言,是群体的政治文化传播与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本身就实现了这两个目的。
三、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1.政治认知性成分。2.政治情感性成分。3.政治评价性成分。
四、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将政治文化分为三种: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五、政治文化的功能
1.维系政治体系的生存和发展。2.规定政治制度的特定模式。3.决定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4.影响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进程。
六、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使其获得了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2.从政治文化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3.从政治体系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和运转的关键因素。
七、联系现实谈谈如何实现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要实现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既要从政治文化本身着手,还要研究它的外在环境因素。
其一,我国政治文化的本体来说,应通过以下途径
(一)客观评估传统政治文化
(二)正确对待西方政治文化。
(三)培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
(四)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
(五)建构优化的社会政治心理。
(六)实现政治再社会化。
其二,就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各种外部条件来说,我们至少需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实物质基础。
(二)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三)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关系,保证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协调。
第九章
政治发展
一、亨廷顿认为,政治学区域政治研究的潮流和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革命,是促成政治发展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因。
二、阿尔蒙德指出,政治发展的程度涵盖三个相关的变项,即角色分化、次级体系自主性和文化的世俗化(按,指更能依理性思考衡量目的和手段。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发展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即政治体系扩大其政策作为的能力的提高)。
三、根据派伊(Lucian.W.Pye)的理解, 政治发展是一个综合变化的过程, 其中呈现三种趋势: 即个人平等观念的形成、政治体系能力的加强和制度分化与专门化程度的提高。论述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主要缺陷。
四、政治改革的含义
统治阶级中的领导集团根据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对政治发展提出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五、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缺陷
1.带有浓厚的西方本位主义色彩。把资本主义制度描述为最完美的政治模式,把发展中国家定位于政治发展的对象,暴露出了西方学者“欧美中心论”的学术偏见及其傲慢的态度。为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战略提高理论依据
2.回避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原因。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发生的内战、种族仇恨和武装冲突等制约政治发展的不利因素,其实是西方殖民主义在历史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而留下的后果。
3.政治发展范式在基本假设上存在先天性缺陷,对现实的解释能力与对未来的预测能力逐渐枯竭,导致了这一范式的衰落。
一是“分类假设”,政治发展范式将全世界的国家与地区划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指西方发达国家;第二世界指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则指刚刚取得独立的欠发达的亚非拉国家。
二是“条件假设”,在政治发展理论中,经济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三是“单线进化假设”,简言之,社会就是不断地从“传统”向“现代”单线演进。
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1.政治发展是普遍的现象;
2.政治发展具有特殊性;
3.政治发展具有内在的客观的规律;4.政治发展是人类自觉地政治活动
七、政治发展的早发模式与后发模式的主要差别
第一,早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起步较早,伴随着现代化的起始,最早发韧于1500年前后的英国和法国,而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起步较晚,大多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
第二,早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最初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而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动力与外部文化的传播和外来挑战密切相关;
第三,早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新兴市民阶层或资产阶级,政治变迁一
般自下而上,而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来自国家和政府,政治变迁自上而下;
第四,早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随贸易扩展和工业革命而运动,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基本同步进行,而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一般发生于工业化之前,在经济开始起飞后,政治发展往往又滞后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经常不能同时推进。
八、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存在若干共性特点
第一,许多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包含多种政治因素。第二,军队在政治舞台上充当了重要的角色。第三,政治发展中常常出现政局不稳定情况。第四,政治民主化发展过程步履艰难
九、达尔也客观地认识到西方多元主义民主存在的重大缺陷:
第一、使政治不平等稳定化;第二、扭曲公民意识;
第三、使公共议事日程不正常;第四、使人民失去对议事日程的最终控制。
但是,达尔并不否认多元民主的价值,克服这些缺陷的途径在于完善多元主义民主,尤其是增进经济民主。
十、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
第一、民主就是“人民主权”,是一种阶级统治。在阶级社会中,“人民”自然是统治阶级。
第二、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或国家形态。这里的民主实际上是指所谓政体的民主制。
第三、民主意味着公民的平等和参政的权利。
第四,民主是一种统治方法和一种基本原则
十一、政治民主定义: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A
政治学原理
阅读分析
1.在13世纪时,英国的议会„„
(1)根据上文,从国家机关的关系角度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答:从国家机关的关系角度来看,英国是议会内阁制。主要特点:
1)国家元首为虚位元首,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但不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通常也不承担政治责任; 2)内阁与议会相结合。多数议会内阁制国家中,内阁成员本身即是议员,但也有少数国家中内阁成员不得兼任议员; 3)内阁与议会存在制衡关系。若议会反对内阁的政策,议会可以提出不信任议案,要求内宅辞职;新一届议会再次对内阁担出不信任案,那么内阁必须辞职;
4)内阁集体对议会负政治责任。若议会对内阁表示不信任,而内阁必须辞职时,内阁必须集体辞职。
(2)根据上文,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答: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英国是民主政体。主要特点:
1)竞争性的选举制度,在这种政府形式下中,政治权力与权威主要掌握在由选举产生的民意机构和政府首脑手中;
2)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互相制衡。政府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就成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主要内容;
3)公民社会的独立性。公民社会主要是指由家庭、经济领域、文化活动和政治互动等社会生活领域构成的社会自组织系统; 4)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多元价值并存。以公民個人的自由和公民社会的独立为前提,必然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2.被统治阶级参加统治阶级的对外战争„„
(1)该段资料说明了政治学的哪个基本原理?这段资料
答:这個例子说明了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
(2)请对该原理进行全面阐述。
答: 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即国家在形式上脱离阶级冲突而作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分析了产生国家相对自主性的两种情况:1)国家处于某种危机状态时会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阶级的统治是以这种国家形式的存在为前提的。这种努力的最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利益;2)国内各阶级的斗争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时,国家也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掌权的阶级独立于各阶级或各派别之外,使阶级或派别的冲突得到缓和。国家相对自主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来实行阶级统治的。任何一個政权要实现稳定的政治,都必须代表一定阶级的整体利益; 2)在形式上,国家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的。国家表面上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的;3)国家利益不仅在形式上,而且一定程度上在实质上也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国家利益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质与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并不矛盾。
3.二战之后„„
(1)从该段资料中分析韩国是那种政体?
答:威权政体
(2)该种政体有何特点?
答:主要特点:威权政体的关键特征在于它否定民众对统治者的有效控制,统治者要求的是政治上的消极与服从,而非热情参与和动员。这种政体既非民主又非极权,是中间形式。
(3)该种政体有哪些亚类型?
答:一般可进一步划分为五种亚类型:君主统治型。个人统治型。支配政党型。宗教控制型。军人政权型。
(4)请评价该种政体?
答:按照民主政治的标准,威权政体显然是一种糟糕的政治形式,但是八十年代以来,为了应对现代化的巨大压力而又同时维持社会秩序,亚非拉国家多数都选择了威权政体,这一选择看来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在众多采取了威权政体的发展中国家中,成功的实现追赶式的经济发展的只有东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几個国家和地区。4.当代世界各国都面临改革问题„„
(1)这段资料说明了政治发展的什么特性? 答:政治发展的特殊性(2)全面阐述这个特性。
答:(1)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第一,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体现在空间上的多样性;第二,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还体现在政治发展途径的多样性;第三,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对于中国的改革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2)政治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政治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是不同的。其原因在于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发展所依据的经济生活规律是不同的;
(3)影响政治发展因素的特殊性。第一,偶然性因素导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发展存在差异;第二、偶然性对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是加速作用,二是延缓作用;第三、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偶然性因素,体现了政治发展能力的差异;(4)政治发展程度的特殊性。第一,政治发展具有普遍性与长期性;第二,政治发展是由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因素和各种力量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决定的,其中以经济物质条件为决定性力量。第三,政治发展程度的特殊性还意味着,政治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是全方位的。
5.英国光荣革命后„„
(1)该资料印证了政治参与哪一类功能?
答:政治参与的宏观功能。
(2)详细阐述政治参与的这类功能。
答:第一,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1)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2)政治参与推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3)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健康运行的保障;
第二,有助于促使政治稳定。1)政治参与有助于对政治权力施加控制2)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体系的新陈代谢3)政治参与有助于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第三,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现代民主政治时代,每一個正常在执政纲领中都宣称要为民众谋取利益。决策中的选择与执政绩效直接挂钩,会迫使公职人员的政策行为要合乎经济效益的原则。政治参与也获得了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积极作用。
第四,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案例分析题
1.孙志刚案„„
请运用政治参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答:修改了法规,体现了政治参与宏观功能的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依法惩处了加害孙志刚的人员,体现了政治参与微观功能的公民对政府的制约监督功能。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否正确,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政治领导者是否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否按照一定的行为规则行事,如此种种,都构成了政府活动过程中令人忧心的重要问题。除了可以运用国家权力机构内部监督来加以约束和控制外,公民和公民团体围绕政治权力展开的政治参与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监督。1)政治参与可以减少政治决策上的失误2)政治参与有利于克服权力滥用现象。
2.从“阿拉伯之春”看政治参与的方式与功能
答:民众采用了什么类型利益表达方式?答:间接表达,即利益集团利用间接的手段如大众传播媒介影响政府的决策。大众传播媒介是为决策者传递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对利益表达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示威抗议,工人罢工、商人罢工、学生罢课以及静坐、集会、游行等形式,这种表达形式可能是非正规利益集团的自发行动,而大多数则是由正规的利益集团使用的非常手段。
体现了政治参与的那些功能?答:(1)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是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是其基本实施方式。在国窖和社会管理越来越具有专业化特点的现代社会,人民作为社会的住人,主要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的方式,将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委托给自己选出的代表,从而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这就是间接民主制货代表议民主制,这种体制意味着在政治权力的持有与政治权力的行使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离。(2)政治参与推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至少可以得到两点结论,政治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参与,政治民主的正常运转也同样有赖于政治参与。3.从“表叔事件”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
答:从世界防务看,近些年来,这种以互联网和其他新兴大众传媒为信息传递手段的民众自发性仁济动员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动员模式,对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一些国家的政局和政治稳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动员模式,如果能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出现,它有助于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政治,协助政府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可见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新发展给传统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活力,但是同时又有可能激发政治参与的负面功能。我们必须强化其正面的功能,同时尽可能将其负面作用减少到最低点,必须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引导,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即要保护和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又要加强正确的引导,引导各个社会利益群体,社会阶层和不同方面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愿望和意见。
4.“倒扁”案
请结合此事件并运用政治学相关原理分析台湾地区的政治文化类型及特点。
答:多元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多数成员的政治信念和价值之间存在着相当差异,对国家认同、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接受、政府的治理能力、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感及民族意识皆不太一致。这种社会的政治文化呈现多极分布状态。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实践型政治文化,表现为政治信念较开放,在致力追求政治目标之际,讲究手段与过程的理性、制度化,着重与社会民众的磋商,讲究多数同意。这是一种较民主的政治文化,今天大部分民主国家就是这种类型。
5.美国大选案
请运用政治文化相关原理对2008年美国大选发表评价。
答:黑人、女性参选和当选,说明美国政治文化多元性,包容性,多元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多数成员的政治信念和价值之间存在着相当差异,对国家认同、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接受、政府的治理能力、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感及民族意识皆不太一致。这种社会的政治文化呈现多极分布状态。投票人数多,说明政治文化的参与性。利用网络竞选,属于政治社会化途径的大众传播媒介途径。其特点是其无处不在地与社会成员接触,其形式纷繁和易于接受。传播媒介中的政治倾向性、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对人们的政治观念与态度都有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政治知识的传播者,并通过经常的传播诱发和提高人们的政治兴趣,致使社会成员之间经常进行政治问题的讨论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的讨论,从而产生政治社会化的直接后果。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其无处不在地与社会人员接触,其形式纷繁和易于接受,是其他途径所在所难以比拟的,传播媒介中的政治倾向性、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对人民的政治观念与态度都有影响。另外,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政治知识的传播者,并通过经常的传播诱发和提高人民的政治兴趣。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政治信息,致使社会成语之间经常进行政治问题的讨论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的讨论,从而产生政治社会化的直接后果。媒体通过各类政治事件特别是如总统竞选、战争、政变等重大政治事件的大量报道和分析评论,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进而引导公众的政治心理发展方向,同事直接宣传某种政治态度、观念和政治感情,当然大众传播媒体对于每个人的政治方面的影响往往因人的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有所不同,人民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政治信息并不是全部接受,而是经过个体的删选。
6.德国大选
答:1德国属于哪种政体? 答:议会内阁制
2德国是什么类型政党制度? 答:多党制
3德国议会是几院制? 答:两院制
4德国行政首脑是什么职位?如何产生?
答:总理,内阁由各部部长等内阁成员组成,其首脑称为总理。内阁首脑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出任。内阁首脑的任免形式上必须经过国家元首签署命令,但国家元首的这种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5德国国家元首是什么职位?什么性质?
答:民选总统,虚位元首,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上。7.泰国街头政治。。。请运用政治参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答:之所以会产生社会冲突和社会**,关键在于政治体系的能力以及政治制度化的水平不能满足由社会动员所带来的“爆炸式政治参与”的要求。1)民众政治心理不成熟。在社会动员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人们的过高需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再加上分配政策向投资者倾斜所带来的贫富分化以及政治腐败等现象的刺激,会刺激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来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2)国家政治体系脆弱。政治体系还不能及时地为迅速膨胀的政治参与提供有效的渠道。于是人们就会寻找一些体制外的、非法的、非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当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政府不能充分满足时,其结果就往往是政治参与演变为暴动,给国家带来灾难;3)政治制度不完善,在追求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民主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法律制度也不健全。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不努力推进政治体系制度化的水平,不随时有效地关注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现状,就会对政治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危害。
8.美国攻占伊拉克。。。这种“帮助”发展中国家政治进步的做法是否合理?请运用政治发展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答:伊拉克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模式。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其特点:1)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由外部挑战所诱发,且往往是在异质文化短期内的突发撞击下催生的2)后发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分化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独立的市民阶层,没有也不可能从内部产生进行现代化的内在动力,自我转型困难3)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般是以政治革命或政治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经常不能同时推进4)后发国家政治发展起步较晚,普遍面临先发国家政治发展成就的压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中面临外部压力和内在困境。1)发展中国家面临时间和问题的巨大压力。西方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两国反差往往诱导后发国家不顾历史传统和现实照搬西方模式,造成政治发展过程的巨大挫折2)后发国家的政治发展由于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示范的压力,其发展往往缺乏自主性,其发展道路呈现出某种特殊的发展逻辑3)后发国家由于大多曾先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因而其正常的自然发展进程已被打断,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巨大张力。
9.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请运用国家职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答: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是国家在实施阶段统治过程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但国家职能不等于政府职能,二者的侧重点和内涵是不一样的,政府职能反应的政府这一公共管理机构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侧重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而国家职能指的是整个国家机器对社会的作用,它不仅指政府的管理活动,还包括与国家机器相联系的市民社会作用,侧重国家的整个阶级统治活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侧重研究国家职能,而西方政治学仅从政府职能角度进行研究。从国家的本质来看,国家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10.从布什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议案的通过看国家机构的关系
答:现代政府有四个基本原则:人民主权,责任政府,分权制衡,法制等四个基本原则
分权是指权力分立,是指国家权力不能集中于国家机构的某部门或一部分人,而应当合理地分割成若干部分,有不同的国家机构和不同的人们执掌,所谓制衡,是指分立在不同部门的权力之间应形成彼此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占有支配性的优势,分权制衡原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进一步延伸和实现,它更多的是长期的政治经验的总结,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结果。西方国家发展处分权制衡原则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任何单一的个人,单一的机构和唯一的整体可以完全代表人民,可以掌握不受限制的政治权力,因此,除了政治必须向人民负责,人民保持对政治权力的最终所有权,公民们自身必须保持对政府的警惕和监督之外,委托给政府掌握的政治权力必须分割成几个部分,并让这几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以保障委托出去的政治权力不会反过来成为支配、压迫人民的专断政治力量。
单一制主权归属孔子
韩非子
权力政治观 孙中山 管理政治观
联邦制中央邦联制成员中央
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五种政体理论、国家起源的社会分工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将政体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国家起源的自然生成论 波利比乌斯 混合政体理论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权力政治观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罗马盛衰原因论》、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国家起源的社会契约论 马克斯·韦伯
权力政治观 戴维·伊斯顿 管理政治观
阿尔蒙德
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比较政治学》 亨廷顿
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 马克思《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列宁《国家与革命》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第五篇: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推荐)
第一部分
考试基本规定
1、考试形式:半开卷,标准卷(不分主、客观卷)
2、考试时间:90分钟
3、考试内容:教材第一章——第九章
4、考试题型及分数比例:
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连线题(每项目3分,共15分) 填表题(每项目3分,共15分) 辨析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阅读分析题(20分,1题)
案例分析题(10分,1题)
5、依据教材:《政治学原理》,沈文莉、方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第二部分
考试复习范围
一、辨析题
1、“国家”概念与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在含义上基本一致。
判断
错误
理由
中国古代的“国家”是指中央政权下的诸侯及贵族领地。
2、“事鬼”这一祖先崇拜传统所遗留的宗教神权政治观,和“尚文”而形成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制度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政治成就。判断
错误
理由
“事鬼”是殷人政治观。
3、西方政治研究的最早内容是权力研究。判断
错误
理由
西方最早研究的是城邦正义等价值性问题。直到15世纪才有权力性研究。
4、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供重要的新内容。判断
正确
理由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它与历史上其他政治学体系都构成了重要区别。判断
正确
理由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上,与其他政治学体系有本质不同。
6、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离不开权力这一政治的核心问题。判断
正确
理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必然要围绕国家政权来展开。
7、国家不能相对独立于社会和阶级之外。判断
错误
理由
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即在形式上脱离阶级冲突而作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的属性。
8、从长远看,现代国家自主性的发展为国家的最终消亡创造了条件。判断
正确
理由
现代国家自主性的发展能够促进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回归社会。
9、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历史形态与社会演进图式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判断
错误
理由
马克思并没有把任何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都归入到这个演进图式中去,对“亚细亚生产 1 方式”的关注就说明了这一点
10、国家职能中,社会管理职能对于政治统治职能具有优先性。判断
错误
理由
政治统治职能对于社会管理职能具有优先性。
11、国体决定着政体,因此,一国是什么国体就有与之对应的政体。
判断
错误
理由
一国的政体除了取决于其国体之外,还要受到其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影响,并非一一对应关系。
12、最早研究政体问题的是亚里士多德。判断
错误
理由
最早研究政体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1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均为民主共和制,全部采用新型的议会共和制。判断
错误
理由
巴黎公社没有采用新型的议会共和制。
14、不管是单一制还是联邦制,在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对于维持一个国家的内部稳定和良好运转有着重要的正面作用。
判断
正确
理由
如果联邦的成员单位在文化、经济、语言或历史上存在太大的差异,那么联邦制就将存在很强的分裂隐患。
15、责任政府原则是指现代政府以及政府工作人员都必须向国家元首负责。判断
错误
理由
政府必须向人民负责。16、2006年的美国政府就是指布什政府。判断
错误
理由
美国政府是广义的政府,布什政府指行政机构。
17、不论是虚位元首还是实权元首,都属于个人元首制。判断
正确
理由
一般只在个人元首制中,区分出虚位元首与实权元首。
18、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议会的职能仅限于代表全体人民“立法”。判断
错误
理由
议会还有监督权和制约权。
19、国民党是我国第一个近代政党。
判断
错误
理由
我国第一个近代政党是孙中山建立的兴中会。
20、两党制就是指一个国家只有两个政党,并由他们轮流执政的制度。判断
错误
理由
两党制的国家实际上是多党竞争的体制。
21、现在很多国家不同政党竞选纲领出现了政治主张趋同的现象。判断
正确
理由
这是为了获得更多选民的认同和投票支持。
22、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直接得益于西方国家代议制、普选制等基本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
判断
正确
理由
当代议制、普选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时,迫使政党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并建立选举机 2 器,成了现代大众性政党。
23、一般将国家对政党的有关法律规定即视作是政党制度本身。判断
错误
理由
政党制度也包括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政党关系模式。
二、阅读分析题
1、在13世纪时,英国的议会还只是帮助国王征集税收的组织,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成员为贵族、教士、各郡的骑士,下议院为乡镇居民的代表。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1742年,议会通过对沃尔波首相的不信任案,迫使后者辞职,开创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规则。19世纪几次选举改革扩大了下议院的权力,时至今日,内阁只由下院产生并只对下院负责。下院设650个席位,由选举产生议员,获得下院过半数席位的政党就成为执政党,该党领袖即为首相,首相负责组阁。上院(贵族院)没有席位限制,凡是贵族就是上院的当然成员。上院拥有对下院通过的法案进行审议和修正的权利,并有一定的否决权。上院组成司法终审机构,议长同时担任首席大法官,审理终审案件。
(1)根据上文,从国家机关的关系角度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英国是议会内阁制。(2分)
主要特点:
第一,国家元首为虚位元首。(2分)第二,内阁与议会相结合。(2分)第三,内阁与议会存在制衡关系。(2分)第四,内阁集体对议会负政治责任。(2分)
(2)根据上文,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英国是是民主政体。(2分)主要特点:
第一,竞争性的选举制度。(2分)
第二,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2分)第三,公民社会的独立性。(2分)
第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多元价值并存。(2分)(此题所有特点要展开说明,否则每要点只计1分。)
2、被统治阶级参加统治阶级的对外战争,这种情形在历史上也得到了无数正反事实的证实。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统治者在共同体面临被外敌毁灭的危险时刻,往往释放关押在牢狱中的罪犯充军,击退来犯之敌。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暂时放弃彼此的异见,停止国内战争,联合起来团结国内一切爱国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产阶级就曾利用“民族”观念和“保卫祖国”的口号,来调动和组织社会各阶级,包括与之对立的无产阶级,支持维 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正义”战争。此时,国家完全成了全社会的象征,成了全社会各阶级都应极力维护的象征。一战的爆发,使得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分别参加了本国军队的对外战争,这直接导致了第二国际的破产。
(1)这个例子说明了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5分)(2)阐述原理:
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即国家在形式上脱离阶级冲突而作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的属性。(5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分析了产生国家相对自主性的两种情况(共5分,未展开只给3分):
1.国家处于某种危机状态时会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
2.国内各阶级的斗争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时,国家也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 国家相对自主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共5分,未展开只给3分):
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来实行阶级统治的。
在形式上,国家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的。
国家利益不仅在形式上,而且一定程度上在实质上也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回答其他政治学原理的给5分)
3、二战之后,韩国在形式上建立起来了一个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但直到1993年完成民主化转型之前,实行的都是军人政治的高度集中的体制,限制民众参与政治,限制政治自由的权力。但是,韩国政府极力推动经济发展,与台湾、新加坡、香港一起,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是二战以后仅有的几个通过经济发展,迅速从较为落后的状态达到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除了香港外,亚洲四小龙的其它三个成员在政治上都采取了程度不同但相似的压制政策,但它们都注重经济发展并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是威权政体。(5分)主要特点:(5分)
威权政体的关键特征在于它否定民众对统治者的有效控制,统治者要求的是政治上的消极与服从,而非热情参与和动员。各种政体既非民主又非极权,是中间形式。
(3)分类:一般可进一步划分为五种亚类型:君主统治型。个人统治型。支配政党型。宗教控制型。军人政权型。(5分)
(4)评价:按照民主政治的标准,威权政体显然是一种糟糕的政治形式,但是八十年代以来,为了应对现代化的巨大压力而又同时维持社会秩序,亚非拉国家多数都选择了威权政体,这一选择看来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在众多采取了威权政体的发展中国家中,成功的实现追赶式的经济发展的只有东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和地区。(5分)
4、当代世界各国都面临改革问题,20世纪是政治风云激荡突变的时代,资本主义发生 4 病变,出现了殖民主义扩张和法西斯主义,殖民主义瓦解出现了许多发展模式,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重组也产生了不同的改革模式。不过,在这些模式中只有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第一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法治化”改革模式,一切改革都通过立法进行;第二种是前苏联的“休克式”改革模式;第三种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模式。总的来说,西方的改革具有在体制内、通过法律进行、不波及社会的特点,不存在社会承受力问题,这种模式的前提就是基本制度已经成熟,民众的政治文化是理性的。俄罗斯的改革总体上是失败的,没有离开其传统路径,没有创新,要全面复兴尚待时日。中国改革的模式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谓“模式”的提出就意味着已经走上正轨了。
(1)该资料说明了政治发展的什么特性?(4分)政治发展的特殊性。
(2)全面阐述该项政治学原理(不少于250字,16分)第一,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4分)第二,政治发展过程的特殊性(4分)第三,影响政治发展因素的特殊性(4分)第四,政治发展程度的特殊性(4分)(只答要点不展开阐述的,每要点记1分)
5、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议会议员可实行“自由选举”,但根据1711年通过的法律,下议院议员的选举须具有非常高的财产资格,郡议员必须是每年土地收入在600镑以上,市镇议员必须是每年不动产收入在300镑以上。这项法律实际上只确认和保障了地主、资产阶级贵族在下议院的优势。1830~1832年,英国人民为增加选民数而组织了起来,工人阶级也与中产阶级结成联盟并暂时放弃普选权的要求。迫于社会压力,议会当局不得不于1832年进行了选举改革,制定了第一个《选举改革法》,使中产阶级的大部分获得了选举权,但是广大无产阶级和妇女仍无选举权。
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提出了《人民宪章》这一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经历了长达13年的“宪章运动”之后,英国人民争取普选权的斗争终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法律上规定了成年男子的普遍选举权。到1969年,英国实现了真正的普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选制。
(1)该资料印证了政治参与哪一类功能?(4分)政治参与的宏观功能。
(2)详细阐述政治参与的这类功能。(不少于250字,16分)第一,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二,有助于促使政治稳定 第三,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5(以上每个要点需展开阐述,否则每项只记1分)
三、案例分析题
1、从孙志刚案看政治参与的功能
27岁大学生毕业生孙志刚,2003年受聘到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工作。3月18日,孙因未带身份证外出,被广州警方作为“三无人员”送往收容遣送站,其后在站内遭毒打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次日,全国各大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网络上更是掀起一股追究案件根源的热潮,在网民的强烈议论和关注下,此案引起全国民众的极大关切,并得到了中央和相关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案件得以迅速侦破,相关罪责人员都受到相应惩处。不仅如此,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又顺应民意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并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改变了长期以来对待城市外来人员的不公正政策。
请运用政治参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2、从“华南虎照片”案看政治参与的途径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据称为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采村村民周正龙2007年10月3日拍摄到的华南虎照片。但这一轰动性的消息随即引来广大网友质疑,指可能是纸老虎造假。11月16日,一网友称“华老虎”的原型实为自家墙上年画。同时,义乌年画厂证实确曾生产过老虎年画。11月26日,网易公布周正龙拍摄的全套40张原始“野生华南虎”数码照片。12月3日,来自六个方面的鉴定报告和专家意见汇总认为虎照为假。2008年2月4日,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发出《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6月29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政府办公厅、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的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通报“华南虎照片事件”调查处理情况,正式承认照片系伪造,“照片事件”涉及的13名相关人员受到处理。2008年9月27日陕西省旬阳县人民法院对华南虎照周正龙确定犯诈骗罪和非法持有弹药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
请运用政治参与途径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3、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
2002年11月,一位自称“我为伊狂”的网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了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该文章引起强烈反响,2003年7月,温家宝就任国务院总理后首次来到深圳视察,便注意到了由网文引发的深圳人对于未来发展前景的忧虑情绪,他派出了国务院调研组到深圳调研,该网文作者呙中校以民间代表的身份应邀参加了座谈;之后,网文《深圳,谁抛弃了你》重新整理正式出版,部分内容被写成内参送交北京高层。此后,总理一再强调,中央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请运用政治参与的途径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4、从“倒扁”运动看台湾的政治文化类型及特点
2006年8月12日,台湾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因不满陈水扁领导的台政坛诸多贪腐弊案,在台湾“二•二八”和平纪念碑前发起“百万人民倒扁运动”,并制定了《百万人民倒扁运动行动纲领》,同时,向台北市政府提出府前静坐活动和大规模游行的申请。从8月12日开始,到10月10日发起“天下围攻”,倒扁运动的声浪此起彼伏。此次倒扁运动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少有的,不仅重挫了陈水扁的锐气,一定程度地重新找回了台湾的核心价值,而且对任何一个贪腐的政府都是有警示作用。
请结合此事件并运用政治学相关原理分析台湾地区的政治文化类型及特点。(不少于300字。共10分)
5、从2008年美国大选看美国的政治文化
2008年11月4日,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在总统选举中获得了至少364张选举人票,远远超过当选总统需要的270张选举人票而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与美国历届总统大选相比,这次大选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候选人“非常人”:除奥巴马当选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外,大选过程还先后出现了两位女性:民主党准候选人希拉里和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佩林,说明这次大选极大地打破了种族、性别的界限。二是选民热情高涨:2008年美国大选投票人数达到1.35亿,选民投票率接近65%,从而达到196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尤其是18-28岁的年青选民比重大大超过往届。三是竞选手段新颖:这一次各主要竞选参与方都大量运用网络媒体来进行形象宣传、资金募集,网络媒体在竞选中发挥了空前重要的作用。
请运用政治文化相关原理对2008年美国大选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6、从2005年德国大选看德国的政治制度
2005年9月,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针对联邦议院(下议院)对其提出的“不信任案”而请求总统克勒解散议会、提前一年举行联邦议院大选。大选结果,获得议院席位最多的基民盟(35%)与社民党(34%)达成协议组成大联合政府,由基民盟主席安格拉•默克尔出任政府总理,两大党在政府中各占8个部长席位。11月22日,联邦议院议长拉默特宣布,在议院的不记名投票表决中,在总共611张有效选票中,默克尔获得了397张赞成票,超过了需要的法定多数票,从而当选为新一届政府总理。默克尔随后将前往柏林夏洛滕堡宫,接受总统克勒颁发的委任书,然后在联邦议院宣誓就职,并组建新的内阁。
请根据此例分析德国的政治制度。
⑴德国属于哪种政体?
⑵德国是什么类型政党制度? ⑶德国议会是几院制?
⑷德国行政首脑是什么职位?如何产生? ⑸德国国家元首是什么职位?什么性质?
7、从泰国骚乱看政治参与的功能
2006年以来,泰国前总理他信实行的经济改革政策惠及基层的草根农民但是损及了中上层的利益,所以导致中上层联合起来反对他信。2006年他信政府被反对派“民盟”(黄衫军)的示威游行及军事政变推翻。2007年底泰国大选,亲他信的势力再次上台执政,“民盟”(黄衫军)组织在2008年5月再次掀起了新的反政府行动,示威者占领了国家电视台和财政部,包围了总理府等政府机关,并阻断了通向首都曼谷的主要道路,极大影响了泰国的旅游经济。通过3个多月的示威抗议,最终把反对派阿披实政府推上台。但是,2009年4月,亲他信的政治势力组织“红衫军”进行大规模的街头行动以抗议阿披实政府行动,强行冲入东盟系列峰会新闻中心,并与军警发生冲突,形成骚乱,导致东盟与对话国系列峰会被迫取消。
请运用政治参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8、从美国攻打伊拉克看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消除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推进伊拉克乃至中东地区的民主为名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以暴力推翻了萨达姆•侯赛因领导的复兴党政权,打碎了伊拉克旧的国家机器,独裁者萨达姆也被新的伊拉克政府处以死刑。
美国占领伊拉克之后,帮助伊拉克建立了所谓的民主选举,形成了什叶派、库尔德人、逊尼派“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了一种“教派分权”与“种族分权”重合的“多重分权”政治模式,严重削弱了原本就不牢固的伊拉克民族国家认同。美国占领伊拉克七年之后的今天,伊拉克国内局势仍然动荡不堪,陷入经济贫困、治安混乱、暴力冲突不断的困境。而美军也陷入驻守伊拉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2010年8月31日,美国宣布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结束了这场战争。
美国“解放”伊拉克人民,并将西方的民主制度移植给了伊拉克,这种“帮助”发展中国家政治进步的做法是否合理?请运用政治发展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
9、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看国家职能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震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巨大的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立刻组织全国军民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生命。在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继续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国务院总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同志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体现了政府对人民应尽的责任。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中国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奥运火炬中国境内传递活动暂停三天。这种维护人民的生命及尊严的表现,正是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家职能的体现。
请运用国家职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10分)
10、从布什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议案的通过看国家机构的关系
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为防止金融市场崩溃以及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重现,美国政府必须及时采取行动,大规模的财政救市方案势在必行。9月29日,美国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却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的投票中以228票反对、205票赞成被否决,使得这宗自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政府干预行动受挫。事实上,由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已经几经修改,并原则上获得两党国会领导人的同意。但是,还是有很多国会议员对救市方案的效果及其长远影响心存疑虑,既担心金融机构部分或完全国有化,扩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也对于救市方案的道德风险问题不能释怀——该方案涉及用纳税人的钱为私人金融机构的富豪们买单的问题,也涉及加重财政负担的问题。
此后,经过政府与国会的多次磋商,10月2日,重新修改的方案于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再度提出讨论,参议院提出新的修定方案,最终以74票支持、25票反对的大比数通过。10月3日,救市方案终于在美国众议院以263票支持171票反对获得通过,随后由布什总统签署生效。
由此可见,美国总统、行政部门与参议院、众议院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错综复杂的。那么,他们相互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关系是否真的有必要?
请运用国家机构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不少于300字。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