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考试小抄(三分版)
政治学原理: 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两院制: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
16、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20、一党制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政党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25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治合作的理解。
26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8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0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2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33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35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8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
3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40、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41、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42、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44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
45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47、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8、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哟哪些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答:性的道德。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答政治权力具有那些特性: 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
能力。特性:(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5、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答:(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7、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答:(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6、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8、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9、法制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10、政府组织机构的特性
答:1.阶级性 2,实体性, 3严密组织性 4特定的职能性、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1)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2)分权制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原则(3)议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基本原则。
11、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利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2答、:(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什么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2)政治社团的? 意识形态功能(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4)工具性功能(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13、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是什么? 答:(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14、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几种? 答:对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要取得生存就必须取得合法性。大致来说,实现政治合法性存在如下几种途径:(1)建立政治共识。(2)宪政建设(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15答、善治的精神是什么: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学者们对善治并没有一致认可的理论主张与实践模式,每个学者的概括又不尽一致。但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1)契约观念。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2)效率精神
16,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它对效率的强调则不局限于管理效率,同时还关注制度本身的效率。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17答、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18答、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19、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 答:(1)、普遍选举原则,普遍选举是指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皆可参加选举,除了由于某些疾病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等因素受到限制的公民外,所有公民均应享有选举权。(2)、平等选举原则,平等选举是指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张选票的效力相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政治特权。(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秘密投票是指选举时投票人不在选票上署名,填写的选票不向他人公开,并亲自将选票投入票箱。
20、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32、民主的限度有哪些? 答: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是: 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21答、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
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 直接监督。(2)社会团体监督,这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3)舆论监督,这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22、政治文化的功能(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23、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有哪些?
答:(1)传统观(2)实用主义(3)人性论(4)社会有机论(5)等级观念(6)权威观念(7)财产观念
24、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答:(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双重影
25、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限度。
26、政治制度化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
答:(1)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它要求:(a)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b)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2)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施和贯彻的过程。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a)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b)行政执行的程序化;(c)反馈监督机制的制度化。
27、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秩序原则(2)自由原则(3)平等原则(4)宽容和理性精神。
28、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那些内容? 答:(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9、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30、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那些?
答:(1)直接参与民主理论(2)代议制民主理论(或自由民主理论)(3)精英民主理论(4)多元民主理论
31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答:理想主义途径认为(1)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2)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3)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经验主义途径认为(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 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3),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
论述题
1、试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2答、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2)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a)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b)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c)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3)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以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5、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10、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6答、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 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
7答、试述政治社团的功能: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 中所具有的功能是(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8答、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 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9、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11答、试述社会监督的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 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
12、试述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
13答、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 的传播过程。那么,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14答、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
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15、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b)妥协精神。(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16、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7、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答(: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2010年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考试小抄(三分版)
政治学原理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 名词解释
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
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
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两院制: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
16、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8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
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一党制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党存在政党制度。
21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
22、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
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24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看法。
25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
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8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
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30、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
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选举是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2、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33、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8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3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40、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 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41、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42、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
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44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
45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 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47、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
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8、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答、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哟哪些:(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3)认为政治是围绕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是科学,也是艺术。(4)
3、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内容,其核心是:(1)儒家政治学说以“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礼治”和“德治”为主要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2)法家强调“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而治”(“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无为”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4 答政治权力具有那些特性: 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
约能力。特性:(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5、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答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面;(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7、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
要求?
答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一种国家组织原则。(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6答、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
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的统治,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
8、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整体利益和意志时,“最后权力”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9、法制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授予;(5)司法独立。10答、政府组织机构的特性:1.阶级性 2,实体性, 3严密组织性
4特定的职能性、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1)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政,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府组织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2)分权制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原则(议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3)基本原则。
11化有什么样的意义、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利体系的民主?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2、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什
么?
答:(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2)政治社团
的意识形态功能(能(4)工具性功能(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13件是什么、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 ,形成良好社会的条答:(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b)政治体系良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14答、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几种:对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要取得生存就必? 须取得合法性。大致来说,实现政治合法性存在如下几种途径:政建设(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1)建立政治共识。(2)宪
15、善治的精神是什么? 答标。学者们对善治并没有一致认可的理论主张: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与实践模式,每个学者的概括又不尽一致。但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1)契约观念。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16,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2)效率精神它对效率的强调则 不局限于管理效率,同时还关注制度本身的效率。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第三,回应性。第一,17、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8答、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19、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 答选举年龄的公民皆可参加选举,除了由于某些:(1)、普遍选举原则,普遍选举是指凡达到疾病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等因素受到限制的公民外,所有公民均应享有选举权。平等选举原则,平等选举是指每个选民在一次(2)、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张选票的效力相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政治特权。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秘(3)、直接密投票是指选举时投票人不在选票上署名,填写的选票不向他人公开,并亲自将选票投入票箱。
20、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32答、民主的限度有哪些: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 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是: 1)民主须以不侵入涉社会自主为限度(“私人领域”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2)民主须以不干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21答、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
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 直接监督。(2)社会团体监督,这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
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3)舆论监督,这是指社会利用各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22、政治文化的功能(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23答、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有哪些:(1)传统观(2)实用主义(3)人性论(?
4)社会有机论(5)等级观念(6)权威观念(7)财产观念
24、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答:(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4)全球化(3)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双重影 25答、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主体,?
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渐进过程,整个变革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斥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地位3)政治改革以和平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限度。
26、政治制度化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
答:(1)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它要求:(a)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b)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2)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施和贯彻的过程。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a)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b)行政执行的程序化;
27、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c)反馈监督机制的制度化。?
答:(1)秩序原则(2)自由原则(3)平等原则(4)
28、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那些内宽容和理性精神。
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9、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
30、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那些?
答论(或自由民主理论):(1)直接参与民主理论((3)精英民主理论(2)代议制民主理4)多元民主理论
31答:民主的价值是什么理想主义途径认为(?
1)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2)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义途径认为(3)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权威”。经验主平交接 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3),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 论述题
1答、试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
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答国人注重研究:(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天顺.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
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答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权威“与”自由(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2)对”公权“和”3私权)对“"进行划分是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序稳定的基础。4)对“公权”和
“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
4、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答制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2)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a)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b)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c)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以认(3)根据马克思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5答、试述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 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4)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10、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6、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
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3)实现社会化和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
7、试述政治社团的功能
?
答: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6)政治社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
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8、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答:(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b)政治体系良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9答、试述: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善治”模式的特征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 标。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3)善治是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11答、试述社会监督的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 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2)社会监督的矫正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
12答、试述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 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它倡导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法律下的自由”;(3)理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4)平等原则。自由主的道德价值性。(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
13答、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 化的传播过程。那么,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12)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3)大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
播作用;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4答、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 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命“。(会急剧膨胀,4)政府的执行危机。甚至可能带来一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期望革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15、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a)个人的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b)妥协精神。(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16、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内容?
答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1)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7答、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
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的3“)自然状态政治文明化。”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2010年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考试小抄(三分版)
政治学原理: 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20、一党制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政党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0、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选举是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2、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33、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8、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40、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41、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42、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44、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5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47、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8、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哟哪些? 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4 政治权力具有那些特性?
答: 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特性:(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5、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答:(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7、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答:(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6、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8、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9、法制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10、政府组织机构的特性
答:1.阶级性 2,实体性, 3严密组织性 4特定的职能性、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1)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2)分权制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原则(3)议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基本原则。
11、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利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2、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什么?
答:(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4)工具性功能(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13、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是什么?
答:(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14、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几种?
答:对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要取得生存就必须取得合法性。大致来说,实现政治合法性存在如下几种途径:(1)建立政治共识。(2)宪政建设(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15、善治的精神是什么?
答: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学者们对善治并没有一致认可的理论主张与实践模式,每个学者的概括又不尽一致。但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1)契约观念。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2)效率精神
16,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它对效率的强调则不局限于管理效率,同时还关注制度本身的效率。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17、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8、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
答:(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19、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 答:(1)、普遍选举原则,普遍选举是指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皆可参加选举,除了由于某些疾病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等因素受到限制的公民外,所有公民均应享有选举权。(2)、平等选举原则,平等选举是指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张选票的效力相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政治特权。(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秘密投票是指选举时投票人不在选票上署名,填写的选票不向他人公开,并亲自将选票投入票箱。
20、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32、民主的限度有哪些?
答: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是: 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21、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
答:(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 直接监督。(2)社会团体监督,这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3)舆论监督,这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22、政治文化的功能(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23、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有哪些?
答:(1)传统观(2)实用主义(3)人性论(4)社会有机论(5)等级观念(6)权威观念(7)财产观念
24、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答:(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双重影
25、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限度。
26、政治制度化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
答:(1)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它要求:(a)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b)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2)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施和贯彻的过程。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a)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b)行政执行的程序化;(c)反馈监督机制的制度化。
27、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秩序原则(2)自由原则(3)平等原则(4)宽容和理性精神。
28、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那些内容?
答:(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9、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30、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那些?
答:(1)直接参与民主理论(2)代议制民主理论(或自由民主理论)(3)精英民主理论(4)多元民主理论 31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答:理想主义途径认为(1)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2)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3)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经验主义途径认为(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 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3),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
3、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10、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1)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2)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3)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4)在思想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52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他们崇尚自由,反对干涉;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与上述两方面因素相联系,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
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5、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6、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如何理解权力这一概念?
答: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8、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答: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如宗教宽容,免受专制逮捕,自由言论、自由选举等权利;(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权利,居住、健康、选择职业和保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权利;(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17、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19、政治社团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24、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 答:(1)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2)制度效率,制度效率将两种不同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善治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特定治理行为本身的效率,更关注某种制度的影响。(3)回应性,回应性是责任性在效率问题上的体现。25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大致包括哪几个环节?
答: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在各国的选举法都有具体规定,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划分选区;(2)选民登记;(3)提出候选;(4)竞选;(5)投票;(6)计算选票。
31、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39、政治革命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41、政治稳定对政治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1)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一个有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必然是稳定的,人们将有序地组织他们的社会生活,而不必因为政治不稳定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总损失;(2)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作为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政治体系实现政治发展目标的基础保证,只有在政治有序运行的前提下,政治发展的目标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方案逐步得到实现。
42、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47、全球化具有哪些特征? 答:(1)全球化是自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以来而开始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2)全球化的内容以经济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3)全球化的进程是世界各民族、国家和文化相互冲突和磨合的过程。
37、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答: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50、民主固有的缺陷是什么? 答:(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此外,民主制度避免了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对社会大多数人的奴役和颐指气使,却也为大多数人的盲目性和狂热性的发作留下了空间。
51、民主的限度有哪些?
答: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可以从民主作为“公共生活”、作为“国家形式”和作为“多数统治”等方面加以限定。⑴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从理念上和实践上划分“公域”和“私域”、政治领域和非政治领域的界限,将民主的范围限定在“公域”即“政治领域”之内。⑵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各种社会组织有自己的结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也有其独特的利益和自主的范围,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不得随意干预社会组织的内部事务以及社会组织成员的个人自由。⑶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民主必须以全体公民加以认可和接受的“法律”为原则,以不剥夺少数人的个人人权为最低限度才不失其合理性和正当性。
53、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答:⑴崇尚自由,反对干涉。
⑵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
⑶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
论述题
1、试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2)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a)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b)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c)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3)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以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5、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10、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6、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
8、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答:(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7、试述政治社团的功能?
答: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9、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11、试述社会监督的功能?
答: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
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
12、试述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
13、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那么,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4、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15、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b)妥协精神。(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16、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7、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答:(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考试小抄
一、填空题
1.(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学科的奠基人。
2.(利益)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
3.(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4.(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6.(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7.(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8.(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9.(精英民主)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
10.(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11(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2(民主化)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
13.(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14.(宪制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1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6.(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22.(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7.(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18.(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19.(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0.(制约权利)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21.(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22.(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2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4.(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25.(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6.(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27.(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28.(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29.(顺从型)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A
1.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B
1.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C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
2.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唯一来源。
3.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4.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5.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D
1.(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5.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
(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
F
1.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治)的中央集权制。
G
1.(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2.根据(分权制衡)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3.制约机制。
4.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5.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
(公共政策)三个方面。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8.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9.(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10.(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11.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
12.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
13.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
14.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1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J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2.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3.(精英民主)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
4.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议)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K
1.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
2.(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L
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处理
(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3.(利益)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
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M
1.(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学科的奠基人。
2.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4.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5.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
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7.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8.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10.密尔将人类行为分为(涉己行为和涉他)行为。
11.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12(民主化)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
13.墨子的政治学说以(谦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4.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
Q
1.全球化的内容以(经济)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2.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R
1.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2.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S
1.(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2.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
3.(顺从型)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W
1.我们把人民运用其(民主权利)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X
1.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2.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3.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对人民的保护)
两方面的内容。
4.现代社会科学把(意识形态)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5.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
6.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包括秩序原则、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和(宽容和理性)精神。
7.宪法和(个人权利)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8.(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9.(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10.(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11.(宪制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12.(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13.选举权和(罢免权)
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Y
1.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精英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2.19世纪,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3.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
4.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5.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6.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政治斗争)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7.(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8.英国革命确立了(议会政治)的民主模式。
9.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普选制。
Z
1.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2.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
3.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4.在西方,(市民社会)是伴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衰落、自治城市的兴起、社会角色的日益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而逐步孕育生成的。
5.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6.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三个阶段。
7.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暴民统制)的典型。
8.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9.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利)。
10.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1.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12.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13.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14.“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
1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6.(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7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1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1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20.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21.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22.(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23.(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2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25.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26.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27.政治(正义观)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
28.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管理)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29.政治秩序并不要求预测人们的行为,它更多地关注人们之间的(合作)行为。
30.政治秩序是用来描述政治生活的(公开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的概念。
31.(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3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
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33.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34.(制约权利)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35.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36.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
3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8.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39.(中华全国总工会)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
40.(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41.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治)政治延续2000多年。
42.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43.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44.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
二、选择题
0.(A自由主义)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1.(美国、法国、英国)采用多数代表制计算选票方法。
2.(A法国D阿根廷)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
3.(B
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4.(现实主义)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5.(C现实主义)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6.(A布坎南)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7.(A罗尔斯)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8.(A宽容D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
9.(B孟德斯鸠)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10.(A
理想主义)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
11.(C契约)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
12.(A《公民文化》)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13.(D人民主权原则)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14.(A法国)是多党制的典型。
15.(A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16.(B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
17.(B规范方式)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18.(C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
19.(D理论与策略)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20.(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21(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22.(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23.(组织、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
24.(A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
25.(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26.(A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D小资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27.(B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28.(C道德)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29.(D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B
1.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肝胆相照
B荣辱与共
C互相监督
D长期共存)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2.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法国革命)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C
1.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
复决权
B
罢免权
C
创制权D选举权)。
2.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政治制度化
D减少政治参与)。
3.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4.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政治秩序),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
5.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
自由权C公民权)。
6.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直接参与)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
7.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技术革命B各国的制度变革C文化趋同D跨国公司)。
8.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苏维埃政权形式
C巴黎公社政权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9.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社会伦理)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10.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A政府职能)的民主化改造。
11.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义务B责任D权利)关系。
12.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效率精神C契约观念)。
D
1.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重叠共识)的形式来实现的。
2.当今世界,(法国、中国、日本)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3.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多党制)。
4.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法自然)为思想核心。
5.“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
新社会民主主义D后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6.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C政治文明化)
7.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的方式是(妥协)。
8.多元民主理论认同(B代议制)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
E
1.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福利改革B经济干预)。
G
1.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2.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参政权)上。
3.根据(D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4.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感情)
5.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政治权利)。
6.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否决议案D选举权利)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
7.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单位化)政党的典型。
8.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城邦的理论、世界国家论)。
9.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
君权神授论)。
H
1.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实用主义),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J
1.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社会平等
D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
2.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3.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英国)为典型。
4.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A工人阶级B中产阶级C资产阶级D小资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5.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A文化C政治D道德)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6.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民主权B
财产权C生存权)。
7.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伦理政治学)。
K
1.克林顿和布莱尔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宣称是一种“新革新主义”,它倡导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并把(机会平等、个人责任、公民和社区动员)作为其基础。
L
1.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B平等)。
2.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权威、平等、自治)
3.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B平等)
4.两党制以(C英国D美国)最为典型。
M
1.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历史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对于(D政治参与)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
3.马克思主义认为(D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专制君主制)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5.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私有制D分工)的产物。
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7.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经济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利益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
8.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经济的集中体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9.美国政治学家(B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10.美国政治学家(D达尔)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
11.民主的限度包括(以不干涉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2.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20世纪)。
13.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C宪政民主D人民民主)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
14.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B一元)民主制。
O
1.欧美的保守党、自由党、民主党、共和党等都属于(核心会议型)政党。
Q
1.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自愿),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2.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R
1.人们把古希腊(A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德治C礼治)。
S
1.“守夜人”的小政府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安全、提供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保卫国家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
2.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公共利益D市场原则)认同之上的合作。
3.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4.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B合作
C伙伴关系D协商)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5.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制度效率C回应性D管理效率)。
6.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合作、伙伴关系、协商)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7.社会主义将(议行合一)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8.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制度化D独立性)为特点。
9.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10.孙中山先生是(A
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T
1.特定的政治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代表意义、象征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W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D理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2.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A有限政府C高效政府D法治政府)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3.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
4.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限任B监督
D选举)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5.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申诉和控告权C监督权D批评和建议权)。
X
1.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英国)。
2.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大众传媒B立法机关C超国家机构D政党和议会党团)。
3.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C反对暴力革命)。
4.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受教育权利、健康、选择职业、保持最低生活标准)和居住等权利。
5.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韩非)
6.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欧洲共同体B独联体D东南亚国家联盟)。
7.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
D普遍选举原则)。
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
人民主权原则)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
9.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政府的执行危机D利益冲突加剧)。
10.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
11.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平等原则B宽容和理性精神C自由原则
D秩序原则)。
12.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国家干预)为特点。
13.宪政的核心是(D民主政治)。
14.宪政的核心是(形成公民社会)。
15.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A法治B形式C结果D程序)正义。
16.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英国)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
17.新闻舆论的监督方式主要有(调查、报道、评论)等舆论形式。
18.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自由经济D强国家)。
19.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自然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20.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
政府
B
政党
C
利益集团
D
选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Y
1.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共产主义者同盟)。
2.1880年美国(D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3.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4.1970年代以后,(C新右派)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
5.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6.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国家)。
7.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8.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D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9.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行政机构、国家元首、司法机构、立法机构)
1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联合政府》)等著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11.议行合一原则是(A
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
12.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13.英国政府一直在(A保守党D工党)的轮流执掌之下。
14.舆论监督以其(A评价性B
广泛性C及时性D公开性)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
Z
1.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2.在成年阶段,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日常社会生活、大众传媒、政治实践、政治活动)来实现。
3.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现代化)过程。
4.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冲突C竞争)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
政府
C
市场)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6.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合法示威抗议、政变、恐怖活动、司法诉讼)。
7.在现代法治社会,(D新闻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8.在现代社会中,(B选举)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
9.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B自由主义)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10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
公共权力
D
人性)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
11.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政治改革)。
1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13.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民主制)。
14.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C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
D有助于经济发展)。
15.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普选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
16.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政治合作)的理解。
17.政治权力具有(A权威性
B扩张性
C排他性D强制性E支配性)的特性。
18.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奖酬方式)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
19.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大众传媒、立法机关、超国家机构、政党和议会党团)等。
20.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A
法制B
民主
D秩序)。
21.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D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
22.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的领域。在此方面,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23.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柏拉图)
24.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
25.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哲学研究、政治科学研究)。
26.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
权力研究途径)。
27.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
隐性价值问题B
价值中立问题
C经费问题)。
28.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29.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青年组织、工会、妇女组织)。
3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参政党)。
31.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势、术),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32.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治国之道)而展开。
33.自上而下的监督我们称之为政治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立法监督、政党监督)等。
34.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35.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司法独立、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体现了法治原则。
36.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马克斯·韦伯)。
37.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汉密尔顿)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38.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C社团D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名词解释
D
1.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E
1.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F
1.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G
1.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公共权力: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3.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4.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5.公民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6.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7.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8.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9.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J
1.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2.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L
1.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2.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3.两院制: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M
1.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2.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3.民主限度:指民主必须限定在“公共领域”,以不侵犯私人生活自由为限度,民主必须被限定在作为公共准则的法律的范围之内,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Q
1.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S
1.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X1.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4.选举制度:指选民依据选举法的规定选举代议机关代表的制度.5.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Y
1.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2.一党制: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政党制度。
3.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4.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5.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Z
1.政
治: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4.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5.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7.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8.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9.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10.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它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
11.政治权利:是指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12.政治社团:政治社团是基于共同的利益目标而联合起来的,为实现其特定的利益目标,组织参与、影响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决策的团体
13.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4.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15.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7.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18.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19.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0.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1.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22.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3.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4.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四、简答题
B
1.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有哪些?
答:(1)传统观(2)实用主义(3)人性论(4)社会有机论(5)等级观念(6)权威观念(7)财产观念
2.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答: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C
1.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答: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
(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2.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利,如何理解这一含义?答:(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
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F
1.法治原则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
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2.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3.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答:(1)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2)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3)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4)在思想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G
1.“公权”与”私权”划分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公权”与”私权”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第一,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第二,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第三,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与”私权”的侵犯.第四,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2.构成宪法精神的原则统一体是什么?答:(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J
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答:(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
2.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2)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K
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答:(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2)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M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答:第一,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
经验主义途径认为(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3)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
3.民主的限度有哪些?答:(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4.民主固有的缺陷是什么?答:(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此外,民主制度避免了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对社会大多数人的奴役和颐指气使,却也为大多数人的盲目性和狂热性的发作留下了空间。、5.民主可能具有的缺陷有那些?答:(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Q
1.契约观念包含有哪几个要素?答:(1)自愿;(2)一致同意;(3)责任性;(4)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
2.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答:(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双重影
3.全球化具有哪些特征?答:(1)全球化是自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以来而开始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2)全球化的内容以经济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3)全球化的进程是世界各民族、国家和文化相互冲突和磨合的过程。
R
1.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一切政治权利属于人民:其次,人民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
2.如何理解治理的含义?答: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政治秩序;(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3.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S
1.善治的精神是什么?答:(1)契约观念,契约观念的要素: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2)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2.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答:1]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c(2)制度效率,制度效率将两种不同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善治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特定治理行为本身的效率,更关注某种制度的影响。(3)回应性,回应性是责任性在效率问题上的体现。
3.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它对效率的强调则不局限于管理效率,同时还关注制度本身的效率。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答: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4.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5.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答:(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2)社会团体监督,这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3)舆论监督,这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6.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答: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7.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几种?
答:对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要取得生存就必须取得合法性。大致来说,实现政治合法性存在如下几种途径:(1)建立政治共识。(2)宪政建设(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8.实现政治合法性有哪几种途径?答:1)建立政治共识2)宪政建设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9.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样的意义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0.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11.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答案要点:(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T
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第一,政治色彩浓厚;第二,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第三,政府职能包罗万象,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与政府;第四,治理方法单一。
W
1.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答:(1)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2)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3)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2.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发主派?答:(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
(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3.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X
1.西方国家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答:第一种,游说;第二种,决策咨询;第三种,社交活动;第四种,支持竞选;第五种,主导舆论;第六种,百常规方式。
2.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的作用的方式是什么?
答:1.游说2.决策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
3.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大致包括哪几个环节?答: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在各国的选举法都有具体规定,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划分选区。(2)、选民登记。(3)、提出候选人。(4)、竞选。(5)、投票。(6)、计算选票。
4.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
答: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5.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什么?或(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答:1,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6.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答:⑴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⑵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⑶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⑷政府的执行危机。⑸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7.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秩序原则,它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2)自由原则,它体现在政治上指个人的自由权和有限政府;(3)平等原则,它体现在政治上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民主;(4)宽容和理性精神,它包含如下内容、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妥协精神以及责任精神。
8.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答:(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9.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那些内容?答:(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10.行为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行为主义政治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形容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坐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Z
1.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答:(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2.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3.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4.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答:(1)阶级性;(2)公共性;(3)权威性;(4)有机组织性;(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5.政府组织机构的特性?答:1.阶级性
2,实体性,3严密组织性
4特定的职能性、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1)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2)分权制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原则(3)议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基本原则。
6.政府组织机构具有那些特性?答:一般来说,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如下特性:(1)阶级性。(2)实体性。
(3)严密组织性。(4)特定的职能性。
7.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8.政治参与的意义是什么?答:(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9.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答:(1)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10.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1.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答:(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12.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哪些?答:1.暴力方式;2,压力方式;3,命令方式;4,规范方式;5,说服方式;6,奖酬方式;7,处罚方式
13.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有哪些?答:第一,能力素质,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是智力和体力的总和,第二,身份资格,政治权力主体的身份资格的含义同样因主体不同而相异,第三,理论与策略,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第四,组织,组织是若干个人的有机集合14.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第一,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第二,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所致了社会的支配力量,第三,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第四,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阴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第五,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15.政治社团具有哪些特征?答: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16.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是什么?答:(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17.政治文化的功能?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18.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第一,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第二,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19.政治稳定对政治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答:(1)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一个有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必然是稳定的,人们将有序地组织他们的社会生活,而不必因为政治不稳定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总损失;(2)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作为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政治体系实现政治发展目标的基础保证,只有在政治有序运行的前提下,政治发展的目标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方案逐步得到实现。
20.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第三,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第四,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21.政治制度化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
答:(1)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它要求:(a)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b)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2)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施和贯彻的过程。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a)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b)行政执行的程序化;(c)反馈监督机制的制度化。
22.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24.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个人主义原则2.自由原则3.理性原则4.平等原则5.宽容原则6.同意原则7.宪政主义原则
25.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那些?
答:(1)直接参与民主理论(2)代议制民主理论(或自由民主理论)(3)精英民主理论(4)多元民主理论
26.组织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答:1.暴力方式(武力)2.压力方式(操纵)3.命令方式(权威)4.规范方式(契约)5.说服方式(灌输)6.奖酬方式(激励)7.处罚方式(遏制)
五、论述题
H
1.划分公权和私权的的意义是什么?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L
1.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答:a.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b.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c.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d.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e.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论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传递政治信息、传播政治文化、影响和塑造社会成员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的媒介。(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的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等方式。二是宣传报道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M
1.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那些基本条件?答:(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民主应有哪些限度?请加以详述?
答:所谓民主的限度,就是指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这一范围可以从民主作为”公共生活”作为”国家形式”和作为”多数统治”三个角度来加以限定.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然而,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在外延上似乎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作为公共生活的民主范围的最大化,就意味着私人劣等和个人自由范围的最小化.民主的理想模式并不在于二者择一,而在于寻求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合理界限.;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组织方式,也是公民利益凝聚和表达从而形成最终的国家意志的基本途径,因而也是国家和政府的基础.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玻为限度;民主必须以全体公民加以认可和接受的”法律”为原则,以不剥夺少数人的个人人权为最低限度才不失其合理性和正当性.综上所述,民主必须是有限的才算是合理的,依据民主的上述合理限度可以推结而论,并非任何形式和任何意义的”扩大民主”都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政治制度,民主可能是所有可选的制度中最好的,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R
1.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答:(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
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
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S
1.“善治”模式具有那些特征?答: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2.社会监督具有那些功能?答: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监督的有效实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提高,进而也必然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随着公民监督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政治,使自己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度。
3.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答案要点:(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辩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在西方,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的角度来探讨和阐述政治的含义。(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也具有片面性。
4.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答:
“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5.试述经济发展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
答:民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治参与和选举,它必须由许多措施来加以保障,才能得到实现,尽管不能完全证明经济发展与民主化之间的必然关系,也很难确定经济发展达到什么水平才会开始民主化转变,但是,从长远来说,人们并不能否认民主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发展政治学研究表明,民主不一定促成经济发展和繁荣,但经济发展和繁荣可能促进民主发展,经济发展一方面,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另一方面,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煸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政治民主化已经成为政治发展的趋势,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分化;平等观念的深入,教育的普及,以及全球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等,所有这些因素,促成非暴力的和平转变成为民主化发展的趋势.6.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对立。面对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这种变化,氏族社会的原有公共权力及其组织设施制度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又不能胜任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协调新的利益矛盾的政治作用,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镇压和控制奴隶阶级的反抗,协调其他利益矛盾,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国家即是这种新的公共权力组织;(2)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a)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b)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阶级关系产生后,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并促使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权利和义务,地区来划分就被作为出发点。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c)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即常设的暴力机关,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不过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其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它为主要凭藉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及对付外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由全体居民构成,主要用于对付外敌,氏族社会内部则主要以道德强制力维持秩序。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则不具备国家暴力的系统性和精巧性。在上述三方面差别中,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是最根本的,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暴力组织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3)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以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7.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8.试述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答:(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9.试述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答: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具有极大的魅力,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它意味着个人充分地实现了自主权,政治服从不是服从强加于个人之上的外部或内部的某种专制力量,而是服从包括自己在内的公共权力;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反对任何特权,反对权力垄断,强调公民平等,提倡所有的职位和权力风吹草动所有公民平等开放,公民平等地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平等也是人类生活的价值目标,而民主正是平等信念和精神的最好体现;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民主反对霸权,反对个人专制反对强暴统治,民主为政治权力提供了合法性,在民主基础上产生的政治权威不是以暴力和恐惧为基础的专制王权,而是一种法的权威,合理性的权威和对人人平等的公共权威.在理想的民主制度下,政治统治不是某个人,某个家族或某一小部分人的统治,而是所有人的统治,即全体人民的自我管理.10.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答: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1.试述人民主权原则。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12.试述如何取得政治合法性?
答:对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要取得生存就必须取得合法性,第一,建立政治共识,政治共识的统一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它是人们在政治合作中对于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剩余分割的基本观念,也是人们对于政治正义的认识.在当代,只能要求社会共同体中的成员在政治的基本问题上而不是世界观,人生观及其价值观等问题上取得基本的一致.第二,宪政建设,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合法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实现方式.对于新的政治体系来讲,往往是在政治革命发生以后,用宪法来规定这一体系的各种基本的政治制度.第三,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政治体系的效率对于政治合法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如果某种政治制度在政治正义观取得优势,在绩效方面却落后于别的备选制度这也可能会削弱这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首先就要求政府的职能合理,机构精简,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对政治体系的要求,其次,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各种治理问题的全球货,政治体系还应具有相当的协作精神和适应能力,能够面对全球化时代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所提出的挑战,实现高效的治理.13.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善治模式的特征是: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如公司治理、社区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14.试述社会监督具有哪些功能?答: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监督的有效实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提高,进而也必然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随着公民监督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政治,使自己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度。
16.试述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治理主要运用酷刑和宣传教化的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用残酷的刑罚威慑民众,另一方面用教化的手段用宗教或宗教化的思想禁锢民众。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17.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18.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19.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答:(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秩序,即法律秩序,它是人们行为的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规范。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政府不得以侵害人们的自由而为其行政的边界;(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冲突日益复杂,体现着平等原则的民主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机制。就此而言,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B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责任。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20.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21.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答: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22.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传递政治信息、传播政治文化、影响和塑造社会成员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的媒介。(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的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等方式。二是宣传报道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23.试述政治社团具有哪些功能?答: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⑴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⑵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⑶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⑷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⑸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24.试述政治社团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答:(1)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3)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25.试述政治文化的功能。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26.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由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只能是少数人,这样就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相互分离,并因而形成少数领导者和绝大多数被领导者的相互矛盾。选举制度则为解决这种相互分离和相互矛盾状况提供了根本的途径;(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与国家权力行使者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权力行使者必须向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公民撤回对权力行使者的委托,那么权力行使者的存在、延续以及权力行使也就失去了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可通过民主程序重新选举产生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权力行使者。这就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时刻牢记对权力所有者负责的思想;(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选举就是形成、表达民意的理想方式。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和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政局不稳、集团利益冲突激烈等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通过选举,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之间、社会公众与其代表之间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集思广益,对各种政策选择方案进行论证,从而为各种社会问题寻找到合理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解决方法。
27.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28.试述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原则。答:(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7)宪政主义原则,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T
1.统制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治理主要运用酷刑和宣传教化的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用残酷的刑罚威慑民众,另一方面用教化的手段用宗教或宗教化的思想禁锢民众。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W
1.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那些内容?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X
1.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2.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秩序,即法律秩序,它是人们行为的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规范。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政府不得以侵害人们的自由而为其行政的边界;(3)
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冲突日益复杂,体现着平等原则的民主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机制。就此而言,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4)
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B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责任。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3.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建构提出了那些原则要求?答: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当人民主权原则确立以后,人们却发现无论多么民主的政体都无法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来行使权力,因此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委托行使者的相互分离,这样一来主权者如何控制执政者就成为政治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力制约机制的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4.宪政体制下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哪些?请详述之.答:1.自由权: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行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
Z
1.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2.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3.政治权利具有那些特征?答: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4.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传递政治信息、传播政治文化、影响和塑造社会成员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的媒介。(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的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新闻报道、舆论渲染等方式。二是宣传报道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5.政治社团具有那些功能?答: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政治社团能否有效动员本社团成员和普通民众,能否说服议员或政府官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提供情报的数量和质量;(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在西方国家,大量的政治性利益集团都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政治社团的宗旨就是通过组织的力量,运用政治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其经济利益;(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6.政治社团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答:(1)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3)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7.政治文化的功能?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8.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由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只能是少数人,这样就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相互分离,并因而形成少数领导者和绝大多数被领导者的相互矛盾。选举制度则为解决这种相互分离和相互矛盾状况提供了根本的途径;(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与国家权力行使者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权力行使者必须向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公民撤回对权力行使者的委托,那么权力行使者的存在、延续以及权力行使也就失去了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可通过民主程序重新选举产生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权力行使者。这就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时刻牢记对权力所有者负责的思想;(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选举就是形成、表达民意的理想方式。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和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政局不稳、集团利益冲突激烈等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通过选举,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之间、社会公众与其代表之间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集思广益,对各种政策选择方案进行论证,从而为各种社会问题寻找到合理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解决方法。
9.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10.自由主义理论遵循那些原则?答:(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六、重点问题解答
B
1.不同年龄段的政治社会化具有哪些不同的特征?答:(1)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公民资格所经历的时期被称为儿童期。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内容,以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作为学习对象,以服从和直接模仿为学习方式。儿童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庭和学校,家庭成员和教师是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启蒙老师。(2)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青年时期是人们取得公民资格到成年阶段的经历。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个人一生中政治观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年时期的政治学习以政治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功能在于形成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念。青年时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主要由学校和社会来承担。由于青年时期人开始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所以,参与社会政治实践也成为获得政治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3)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成年时期是一个人的成熟阶段。在成年阶段,政治社会化过程与他们实际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在成年阶段,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基本成型,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日常社会生活、大众传媒、政治活动和政治实践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是为个人进一步提供政治知识和技能,完善其政治人格。此时,个人已经不再是单纯消极被动的社会化对象,而是成为以自身的政治观念和行为影响他人的政治社会化的主体。
C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权力本位或官本位;(2)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3)“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G
1.关于国家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哪些?答:(1)社会共同体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是许多家族及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到完美的和自治的生活而组织的。古罗马的西塞罗认为,国家是由许多社会团体,基于共同的权利意识及利益互享的观念而结合成功的组织体。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国家是许多人依据法律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在当代西方政治学家眼中,国家通常都是被看作特定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从这些论述中可见,社会共同体说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国家看作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在一起生活的群体。这一说法仅仅涉及了国家的表面社会特征,同时,它也没有把国家与氏族、部落等社会群体区别开来。(2)国家契约说。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鸠鲁。16—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市场交换和契约行为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如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社会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社会契约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由此可见,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社会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3)国家统治说。在研究国家的过程中,不少政治学家看到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统治的一面,并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国家,这方面的代表主要有法国政治学家博丹、奥地利政治学家巩普洛维奇、意大利思想家狄骥等。博丹认为,“国家是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联合体,这一联合体由最高权力及理性统治着”。巩普洛维奇认为,“国家是凭藉强制力而组织及统治的社会”。狄骥也指出,“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这一组织中,人群有治者与被治者的不同区分。”国家统治说虽然指出了国家的统治特征,可是,它并没有指出这种统治的本质内容及其社会基础,因而也就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4)国家要素说。国家要素说大多根据“国家”一词的词源意义,从国家的可见特征出发来定义国家。国家要素说一般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所谓三要素说,是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所谓四要素说,是在人民、领土、主权之外再加一个政府。国家要素说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同时,由于它从国家的构成要素出发定义国家,因而混淆了国家与“国度”之间的区别。除此之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这些学说或是把国家的产生归之于上帝的意志,或是用生物或其他自然现象来机械地比附国家,因而不仅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而且引起了人们对国家认识的很大混乱。
J
1.经验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是什么?答:(1)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2)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3)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2.就其行为方式来说,政治参与常见的和主要的方式有哪几种?答:(1)政治投票: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2)政治结社: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3)政治表达:政治表达乃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这些手段中主要地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等。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4)政治接触是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政治接触本身既包括合法行为,又包括非法行为。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而不包括行贿或威胁等非法的甚至是犯罪行为。(5)政治冷漠:最初的词义是表示一种心理状态,但在政治行为的研究中,政治科学赋予了它行为方面的意义,借以表示参与行为的缺乏。如果说前几种政治参与方式都可归为自动参与或动员参与类型的话,那么,政治冷漠就应归为消极参与类型。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3.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权力的定义有哪些?答:(1)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2)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3)马克斯·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可能性(4)拉斯韦尔和卡普兰则认为,权力是施加影响力的特例:这是借助制裁背离拟行政策的行为来影响他人的决策的过程。
L
1.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是什么?答:(1)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民主的实质就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即“自治”;(2)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反对任何特权,反对权力垄断,强调公民平等,提倡所有的职位和权力向所有公民平等开放,公民平等地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3)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民主反对霸权,反对个人专制,反对强暴统治。
2.两党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在政治体系中,尽管也有着一些小党存在,但是,只有两个主要的政党真正拥有选举和立法的有效实力,具有赢得政府权力的现实可能性;(2)以选举为基础,两党中赢得选举的政党(多数党)一般可以单独执政,而另一个在选举中失败的政党(少数党)则成为反对党;(3)政府权力在两党之间轮流交替,二者都可以通过选举上台,一方执政,另一方就成为在野政府。
R
1.如何理解宪政的含义?答: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几个要素:(1)宪政必须以宪法为前提(2)宪政的核心是民主政治(3)宪政以限制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为目的。
S
1.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答:(1)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2)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3)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舆论监督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保持探照灯式的监察和控制,以其公开性、及时性、广泛性和评价性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2.社会主义包括哪些理论形式?答:(1)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思想被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被认为代表了早期的手工业者和贫苦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是渴望克服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弊病的一种社会思潮;(2)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分析历史和社会发展,阐发了一种宏观的历史发展观。根据这种科学的分析,社会主义不是从道义上应该取代资本主义,而是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3)革命社会主义,马克思以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分化。20世纪以列宁和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坚持走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道路(4)改良社会主义,改良社会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早期与列宁主义展开论战的时候,强调通过和平的议会道路来实现社会主义。在20世纪以后,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目标不是推翻资本主义,而是使资本主义得到人性化的改造。
3.试述传统中国政治研究所形成的主要理论观点?答:(1)君权神授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2)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民(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从防民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在如何对待臣民的问题上,道家明确提出愚民主张,儒家则强调教民,教民服从,热爱君主,热爱大家庭,热爱等级秩序。中国传统的愚民和教化政策由此而来。(5)德刑兼重: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依照孔子的说法,乃“宽猛相济”(6)法、术、势统治术: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7)重农抑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证之西方历史,正是如此,商人发展成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斗争。相比之下,中国的思想家聪明绝顶。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间产生不了强大的力量来同政府相抗衡,消除了来自经济力量的威胁。(8)天朝大国理想:在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中,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之归依。(9)忠孝观念,三纲五常: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人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中,追求奇装异服不被允许,追求个性化也得不到认同,发明“奇技淫巧”更要受到惩罚。(10)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春秋大义,名分制度。每个人在制度结构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不能有非分之想。(11)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这表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原则之中,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清朝的制度可为这些原则的最佳表现,体现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统治、行政监察、民族政策等方面。(12)“汤武革命,应天顺人”:上述各项理论和原则足以保证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变故”也是常有的。社会出现重大变数,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X
1.西方国家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答:
(1)游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游说活动主要包括,陈述本集团对审议中的议案的立场、观点和重视的程度;(2)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
(3)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
(4)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
(5)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6)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2.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大致包括哪几个环节?答:(1)划分选区:选区是指选民开展选举活动的区域单位。通常是把全国划分为若干选区,以便进行选举活动;(2)选民登记:主要是进行选民资格审查,对符合选民资格的给予登记,成为合法选民。选民登记是确认合格选民必经的法律手续,其过程就是将审查合格的公民编入选民名册,并发给选民证;(3)提出候选人:现代国家的议员、总统、副总统等候选人的提出,有自荐(亲自登记)与推荐两种方式;(4)竞选:竞选一般是在西方国家的议员和总统、副总统等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中,各候选人在投票之前为使自己当选而展开的争夺选民选票的活动。(5)投票:竞选之后就进入投票。一般规定,一个选民投一票,但有的国家也规定一个选民可投数票,既可以在居住地投票,还可以在财产所在地投票;(6)计算选票:投票结束以后,还必须采用一定的计算选票的方法,才能确定投票的结果。
3.现代国家选举所遵循的原则有哪些?答:(1)普遍选举原则:是指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皆可参加选举,除了由于某些疾病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等因素受到限制的公民外,所有公民均应享有选举权;(2)平等选举原则:是指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每张选票的效力相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政治特权;(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直接选举是指议会的议员或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间接选举是指先由选民选出代表或选举人,再由他们投票选举有关国家公职人员(4)秘密投票原则:秘密投票是指选举时投票人不在选票上署名,填写的选票不向他人公开,并亲自将选票投入票箱。
4.宪政体制下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哪些?答: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政治权利有不同的内容。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一般来说,公民自由权主要包括:人身自由。公民不受随意性逮捕、拘留和其他非法人身侵犯。同时,公民被捕后应在规定期限内受到审查或审讯;言论自由。其中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如言论、出版、著作、新闻等自由;通信自由。一般指公民的通信秘密不受侵犯,不受当局随意检查;集会自由。指公民以一定形式进行临时性集会而表达自己的意志、意愿或商讨特定问题的自由,其中包括各种地点、各种形式的集会;结社自由。主要指公民结合成某种确定的组织以实现特定目的的自由;此外,对公民自由权的规定还包括迁徙自由、罢工自由等等。(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选举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是指公民按照法定程序推选他人担任政治职位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他人推选担任政治职位的权利。这种政治职位一般不包括政府文职官员在内。创制权主要指公民的立法提案权。复决权是指公民投票表决立法草案的权利。罢免权则是指公民依法罢免国家官吏的权利。
Z
1.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答:(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第一、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第二、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第一、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第二、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第三、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第四、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1)国家建设,即通过君主集权和绝对主义从封建主义、诸侯割据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2)民主化,即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渐进式改革确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扩大政治参与,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如代议制、普选制、政党制、现代官僚制和司法独立制度;(3)福利化,国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福利国家。
3.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有哪几种模式?答:(1)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英国为典型。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较为稳定,不存在疾风骤雨式的革命和破坏运动,主要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不断进行妥协斗争,以达成互相认可的法律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共识,尽管其间也不乏诸如宪章运动之类的重大政治斗争,但数百年来的政治发展主要是在君主立宪和代议民主之下通过和平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完成的。这种发展道路的特点还包括政治生活相对稳定,政体长期延续,尊重传统体制,先例和习惯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激进—革命的发展道路,以法国为典型。这种政治发展的模式主要是依靠革命和暴力在政治生活中的颠覆性效果来实现对体制和政权的更替。通常,政治激进主义的思维假定政治生活的发展只有当一种新制度和新政权替代旧制度和旧政权时才能实现,政治发展只能以制度和政权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为标志。而旧制度和旧政权不会在历史进程中主动退出政治舞台,因此,政治发展只有采取革命和暴力的方式,新政治形式在革命与反革命的反复较量中最终完成。(3)保守—改良的发展道路,以德国为典型。与英国和法国相比,一些早期现代化国家在进入近代政治发展的历程时显得远为落后,不仅政治上远未统一,对外主权没有独立,而且面临着来自外部政治现代化示范效应的压力。这些国家同时面临着国家建设和民主化的双重任务,这就决定了它们无法像英国那样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政治发展,也不能像法国那样通过革命和暴力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因此,这些国家采取了改良主义的保守道路,通过政治统治自上而下对原有的制度在保存其实质的前提下进行逐步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政治形势变化的需要,以此来实现政治发展的目标。
4.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有哪些?答:(1)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集权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国家的最高立法、行政、司法、监督、军事、外交等大权集中于国王或皇帝一身,一切国家事务和决策均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国家根据国王或皇帝的旨意设立机构,这些机构全部向国王或皇帝负责,其主要官员均由国王或皇帝任命或撤换。(2)分权制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将政府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别由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承担,这些权力机构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各自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各权力机构之间的权力是交错设置的,即存在一部分共有权力,同时又具有相互监督和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达到相互制约的目的。(3)议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它是指在政府组织结构中,三权划分是基于职能分工意义上的,而并无制衡的作用。三权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也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结合在一起。立法机构是最高权力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都由立法机构产生,并对其负责。
5.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答:
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现代民主开始于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是,就是从其民主的形式来看,资产阶级民主,尤其是普通公民政治权利的获得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其中人民的政治参与对于这一发展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选举权为例,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初期,公民仅获得了一种选举的参政权,而且选举权的行使,要受到严格的资格限制,即选举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财产数额及一定的教育程度,而且还必须是男性公民。以上限制的取消,是人民不断参与政治,进行政治斗争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公民逐步获得了普通的或普遍的选举权,即凡具有本国国籍的法定成年男女,未经刑事处罚剥夺公民权,且有行为能力者均可享有参政权。在社会主义国家,自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以后,人民群众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党和国家通过他们了解民情,沟通民意,掌握实际情况,制订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人民群众通过参加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管理,并通过参与基层组织的活动,为政治管理注入不断的活力,有利于政府政策的顺利贯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通过选举、罢免公职人员,通过意见表达和舆论监督活动,或者通过直接介入管理过程等,来制约政府的政治管理活动,从而保障政府的廉洁和效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建设;(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由于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发展水平各异,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呈现复杂的色彩。判断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根据政治参与的内容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而定。公民参与所做的成本—效益选择,可以影响到经济政策中的资源配置与社会效果,决策中的选择与结果直接挂钩,会迫使公职人员的政策行为要合乎经济效益的原则。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由于经济增长与社会的活力是分不开的,政治参与从这个意义上也获得了对于经济发展效率的积极作用。政治参与不仅沟通了公民与政府间的信息交流,促使政府做出较为合理的经济政策选择,而且还可以使公民许多利益的直接实现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北欧几个“福利国家”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参与政治,通过政治斗争扩大和实现自己政治和社会经济权利,迫使统治阶级让步的结果。在实际政治运行过程中,民主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参与途径,也是促使统治者更广泛分配经济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因素。当然,政治参与如果被利用,也有可能使那些操纵者借机扩大自己在社会利益中所得的份额,往往会导致反复无常的政治选择,降低社会中的效率因素,并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剧。这些情况也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6.政治心理有哪些表现形式?答:(1)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2)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3)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4)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作为政治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上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政治心理的整个形成过程。
7.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哪些?答:(1)直接参与民主理论,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直接参与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这种理论认为,民主就是人民统治,即所谓的“人民当家作主”,民主的实现途径就是大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自治”;(2)代议制民主理论(或自由民主理论),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3)精英民主理论,精英民主理论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民主理论模式。它是19世纪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修正传统民主信念的新民主理论(4)多元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认为,现代民主是一个开放和竞争的舞台,不同的利益和团体为了影响社会而展开竞争。它被认为是介于精英民主和传统民主之间的中间立场。
补充
●政治革命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是什么?(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政治科学化研究面临着哪些难题?
1.数据问题。科学研究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可观察的实验。没有准确的数据,我们无法开展科学三研究。2、隐性价值问题。科学研究是一种客观的研究。但政治研究模式和理论要实现完全的客观是非常困难的,政治学的许多理论本身建立在假说和信念之上,这些本身就隐含着一定的价值。3、价值中立问题。行为主义政治学倡导价值中立而著称。就是强调政治研究应当实现价值祛除,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跟自然科学研究那样,排除任何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政治问题进行客观的研究和分析,然而在政治领域几乎不太可能。
政治学所形成的政治设计思路有哪些?
1)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2)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
理想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
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另外,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基于上述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现实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
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人是自私的动物,自利自爱、趋利避害、求福避祸是人的本性。人原本就不是天使,今后也别指望会变好。能做到彼此不伤害就谢天谢地了。另外,对公共权力也多持否定性倾向,认为公共权力本身就是“恶”,用好了能以“恶”制“恶”,用不好就更是变本加厉,雪上加霜。所以,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使“好人”不会变“坏”,使哪怕是“坏人”也无法“作恶”。这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有哪些?
(1)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2)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一般是指劳动形成的物质产品。任何物质财富本身都代表着一定的力量。掌握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物质财富,也就具备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3)暴力。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
(4)其他。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政治权力分配理论模式有哪些?
(1)精英主义模式。精英主义认为整个社会权力掌握在精英手里,精英分为政治精英和行政精英。政治精英指的是直接掌握国家政权的精英们,也称为权力精英或统治精英。行政精英指的是为政治精英提供强大后盾的其他领域的精英,分布在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2)多元主义模式。多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因此,权力分化和多元社会集团之间实现权力分享是政治权力分配的基本模式。(3)多元精英模式。多元精英主义者认为,现实中单纯的精英模式和单纯的多元模式都是不存在的;政治权力既不掌握在少数封闭的政治精英手中,也不掌握在多元的利益集团手中,而是掌握在多元利益集团的精英手中。(4)马克思主义模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的手中。国家作为一种强制机器,也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
政治权力分配的现实模式有哪些?
1.阶级分权。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政治权力一般为统治阶级所享有,但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政治力量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2、政党分权。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3、政府横向分权。现代政府一般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构分开使其必履行不同职责和功能的原则,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三权分立。4、政府纵向分权。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
●政党具有哪些特性?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什么是宪政?如何理解宪政的含义?
所谓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几个要素:(1)宪政必须以宪法为前提。(2)宪政的核心是民主政治。(3)宪政以限制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为目的。
什么是宪政?如何理解宪政的含义?
所谓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几个要素:(1)宪政必须以宪法为前提。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框架,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法治的实施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依据。宪政是通过宪法规范政治行为并判断政治行为的,宪法为宪政的实施提供了实质内容的表述和形式上的保障,它是宪政实施的前提。我国宪法学家张友渔指出:“所谓宪政,就是拿宪法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使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些规定之下,享受应享受的权利,负担应负担的义务,无论谁都不许违反和超越这些规定而自由行动的这样一种政治形态”。当然,仅有良好的宪法,并不意味着宪政的存在,宪政的真正实现还必须将宪法实施贯彻到现实政治生活中之去。(2)宪政的核心是民主政治。毛泽东曾说过:“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宪政本身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它核心内容就是民主政治。人民都要求表达自己的利益与偏好,民主政治本身即渊源于人们的利益需要,是不同人们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产物。只有在现代性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民主才有必要。列宁在论述宪法的本质是曾经指出:“宪法的实质在于:国家的一切基本法律和关于选举代表机关的选举权以及代表机关的权限等等的法律,都体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3)宪政以限制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为目的。一切政治权力来自人民,但由于政治权力的行使者与人民存在某种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可能引起政治上的偏离。政治权力不是按照权力所有者的整体意志,而是凭着权力行使者的意志和情绪而运行,以至出现政治异化。为了防止政治权力的失控和异化,宪法必须宣布人民主权和公民权利的内容,规定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职权、范围和行使职权的程序,同时建立有效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在制宪后,还需制定出行政法、各类程序法、国家赔偿法等制约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从而有效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试述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内容?
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被概括如下:
(1)传统观,保守主义思想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保守”,其字面含义就是“保持”和“维护”。“保守”主题与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对已经建立并持久延续的风俗习惯和制度的尊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保守主义看来,传统是以往智慧的积累,代表着久经检验的制度和实践;传统也赋予个人以社会和历史归属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传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2)实用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是保守主义的传统。在它看来,我们所生活的周围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复杂性,而我们所自信的那些抽象的思想原则和体系是根本不可靠的。我们只能相信经验和历史,相信实用主义原则:我们只能依据实践环境和实践目标来形成我们的行为。因此,保守主义更愿意把自己的信念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见”,或者“接近生活的途径”,而不一种是意识形态改造方案。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实用主义,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3)人性论,保守主义对人性持一种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是有限的、追求安全的、依赖性很强的动物。人倾向于在一种熟悉的、经过反复验证的稳定和有秩序的环境中过一种社会生活。另外,从精神上说,人也是腐化的动物。人经常被自私和贪婪的本性以及对权力的欲望所污染。一切罪行和混乱的根基在于人类的个人本性,而不是社会制度。因此,维护社会秩序需要有强大的国家,需要实施严格的法律和严厉的惩罚。
(4)社会有机论,反对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使现代许多思想家坚信社会是人类精心缔造的产物。在这个问题上,保守主义一贯的看法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说,是一个富有生命的实体。社会是根据自然需要所形成的,它的各种制度和结构(如家庭、社会组织和民族等)维护着社会的健康和稳定。总体大于部分之和。享有共同的价值和文化对于维护共同体和社会团结也是至关重要的。
(5)等级观念,按照保守主义的观点,在一个有机的社会中,社会地位的等级化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雇主和雇员、教师和同学们、父母和儿童,这些都反映了不同的角色和责任。由此看来,等级制和不平等并不会导致冲突,因为社会使人们根据相互的义务和责任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当一个人的生活地位是由运气和偶然的出生所决定的时候,由此获得的荣耀和特权反倒使他具有了特别的责任,更加关心和在意不幸运的状况。
(6)权威观念,在权威的问题上,保守主义认为,权威总是自上而下来实施的。它是对没有知识、缺乏经验和教育的人的一种领导、指导和支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采取明智的行动。在保守主义的权威观念中,自然的(即天赋的)知识精英的思想曾经一度盛行,但是,现在,保守主义者们更加普遍地认为,权威和领导主要是经验和训练的结果。权威的意义在于,它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和基础,它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谁是权威?对他可以抱有什么期望?如果说自由必需与责任共存,那么,自由也必然以自愿接受义务和责任为内容。
(7)财产观念,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开,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此外,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最后,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
2、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这个范围内,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而运用政府权力谋求特定社会团体或者私人利益,是与政府的这一特性相违背的。由此可见,政府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但是,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或者实际要求来行使权力。
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4、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同时,政府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组织由特定的人员、物质和财力等要素按照特定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政府的权力依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
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
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地理边界的定义正在变得僵化和模糊,不仅经济一体化在打破这种限制,全球化的统一治理也在冲破主权范围的禁锢,而把各国纳入通盘考虑的范围。生产力的国际化把整个世界高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世界市场在对各国政策施加影响,力求用国际规范约束国家主权的行动空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扩张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席卷欧洲、拉美的私有化浪潮,开始大规模解除国家对国内经济的管制;福利国家也开始进行大规模改革,旨在减少国家公共开支,缩小国家范围。全球化使自我认知、个体意识得到了发展和复苏,全球展开了亲市场反国家的改革。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改革。资本市场变成了以私人为主体,国家越来越无法控制和管理资本的流动。此外,市场衍生的价值理念在全球扩散,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主权。利润第一、消费体现生存价值的价值取向几乎已经遍布全球。企业在逐利过程中不顾国家利益,个人在追求消费过程中忽视民族认同,市场和国家价值取向的冲突最终导致国家主权的衰弱。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扩张,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也日益呈现出一种世界性趋势。各国政府不仅要致力于治理本国范围内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还需要联合其他国家,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承担全球性环境保护职能、人口控制职能、反恐怖职能、打击毒品犯罪和利用互联网犯罪等职能。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来于,除了这些所有国家都共同面对的问题之外,还需要处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特殊的机遇和问题。发展中国家需要抓住全球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大力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后发优势”来实现自己的发展。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缺少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市场体系不完善等等问题,政府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对本国经济的导向和驱动。所有这些问题,都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
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民主与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产品的价值实现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成员利益实现方式决定着社会政治权力的构成、运行方式和规则,比如自然经济是专制政体的基础,而商品经济则确立了民主政治的原则”。市场的扩张将推动着民主化的深入。全球化已经或正在塑造多元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模式,正是这些模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冲突最终为民主政治营造了一个产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一方面,全球化过程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其民主政治的理念、价值和制度实践借助全球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展。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家将从市场中生发出推动着民主化的力量,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全球化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作用起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全球化大大推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开放,存在着一种政治文化趋同的趋势。全球化使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更加开放、民主。西方强势文化意图建立文化霸权,经常指责一些后发展国家违反“人权”或压制“民主”,力图推行其经济、政治模式。西方的思潮、价值观、生活方式,经由各种渠道,不断对后发展国家产生影响,这种异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改变着人们的某些政治观念,改变着公民对本国政治制度及政治领导的评判标准。
如何衡量一个政治制度的制度化程度?
可以用四个指标来衡量一个政治制度的制度化程度,即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
1、适应性。适应性指的是一种组织和程序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及其存续能力。根据系统分析的观点,政治体系存在于内外环境的包围之中,并与内外环境各要素构成一种互动关系。政治体系的各种制度始终面临着环境变化的挑战,政治制度随着应付挑战经验的增加而发展,同时,也可能由于不能适应挑战而终止。因此,制度化水平与组织程序适应水平成正比,政治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越强,政治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反之,政治组织和程序适应性越差,其制度化水平就越低。那么,怎么衡量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可以从组织和程序延续寿命的角度演化出三个量化指标:(1)政治组织的年龄;(2)政治组织领导人换代的次数和(3)组织和程序在功能方面的创新性。一个组织和程序存在的年代越久,其适应性就越强,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它在未来某个特定时期内继续延续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一个组织和程序的年龄越短,其适应性就越差,制度化水平就越低。一个组织的领导人换代次数越多,组织的适应性就越强;换代次数越少,制度化水平就越低。一个组织不能平稳实现领导人换代,也是制度化水平低的表现。一个组织的功能需求决定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如果功能需求不存在,也就意味着该组织的结束。因此,一个组织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创新和开发新的功能需求。假如一个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政治组织在实现独立目标以后不能将其功能转化为和平建设的需求,它就很容易丧失因革命而获得的政治地位。
2、复杂性。复杂性意味着一个组织由庞大的下属机构构成,隶属关系和职责明确,并具有高度的专业化水平。一个分工细致,结构分化,功能专门化的组织就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政治制度化水平与政治组织和程序的复杂性呈正相关关系。一个组织的复杂性越高,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依靠一个政治领袖的政治组织的复杂性水平最低,其制度化程度也最低,因而也最不稳定。一般而言,暴君统治的组织复杂性低,其统治寿命也比较短。正由于稳定性来自复杂性,因而,那种复杂的混合体制就要比单一的简单体制要稳定得多。
3、自主性。政治制度的自主性指的是政治组织和程序在与社会势力和利益集团关系中的独立性或中立性,即它是否具有独立于社会势力之上的自身的利益和价值。政治制度化水平与政治组织和程序的自主性成正比。政治组织和程序的自主性越高,说明制度化水平也越高。因为,自主性水平越高,它们就越不代表某些特殊的社会势力,越不容易为特殊社会势力所收买,也越不容易为特殊社会势力所左右。反之,越容易腐败,越容易为特殊社会势力所利用,越不利于适应整个社会需要,越易于导致政治不稳定。
4、内聚力。内聚力反映了政治组织和程序内部的凝聚力和协调性,表现为整个组织内部存在基本共识,具有内部协调机制和起码的组织纪律。政治制度化水平与政治组织的内聚力水平成正比。内聚力水平越高,制度化水平越高,政治稳定的程度越高。
中国与西方在政治观念方面有什么不同?
政治研究的源头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考察源头可见,中西方政治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西方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构建的制度选择(政府形式和体制问题),而中国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统治的策略选择(治理国家的个人条件和政治统治术);西方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具有独立地位的政治学科,而中国长期以来政治与伦理高度结合,形成的是伦理政治学。在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也走过了不同的道路。西方政治学经历了古典时代——神学时代——理性时代——科学时代的发展过程,而中国经历的是传统时期向现代时期的转换过程,在实现转换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建立——取消——恢复的曲折历程。概括而言,中西方政治研究的不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政治观念的不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人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不同;集体至上主义与个人至上主义的不同;国家权力本位主义与个人权利本位主义的不同。
西方政治文化有哪些特点?
基于自由主义基础上的现代西方政治文化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与东方文化相比较,我们通常认为它是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基于性恶论之上的法治主义。西方近现代文化承继了基督教的罪感文化,依据这一宗教文化,人的天性过去就从来没有好过,将来也恐怕不能指望它会有什么好转。每个人总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这势必造成社会的矛盾与混乱,避免这种矛盾与混乱、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协调公私关系的机制就在于立法。人性为恶,立法方使之为善。因此,道德说教和“善良意志”从来也不能成为政治生活的依据,只有法治才能使大家过上一种稳定和谐的共同生活。
2、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怀疑主义。所谓的个人主义是指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和倾向,即把个人的体验、个人的判断和个人的意志作为衡量一切事物标准和尺度。文艺复兴实际是个人主义的兴起。近代以来,西方许多文化名人一再阐述“个人永远是目的,国家或政府始终是手段”的个人主义理念,这一理论必然导致对人性、对政府官员的权力以及对国家或政府的怀疑态度和戒备心理。在这种文化中,“清官明君”的思想较难形成气候。政治设计的立足点不是产生“好人政府”,而是从制度上防止“坏人”当政。
3、基于相对主义之上的宽容精神。个人的体验、个人的判断和个人的意志被视为衡量和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与尺度,这也就是说,人们在价值判断方面,可以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与此同时,自我的独立性和价值判断的个人性并不能成为强制别人服从的依据。因此,彼此不同的见解只有在相对宽容中寻求共同的认识。既然你有你的真理性,我有我的真理性,那么,我们只有在相互宽容中平心静气地行事,寻找彼此的共同点。即所谓的“求同存异”。
第五篇: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小抄
名词解释
一 国家 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其三层含义: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二法西斯国家 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在面临经济社会政治危机时,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三 福利国家 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四国家形式就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五国家的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全国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和为国家的问题。六国家机构就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
七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八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九政治团体是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那些不同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决策形成过程的利益群体
十压力集团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集团
十一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简答
一 政治的实质和含义: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4.整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二 儒道法三家思想:
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1.儒家学派由孔丘创立,孟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统治思想的地位。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儒家政治学说有两个方面:坚持“为国以礼”的礼治和“以政为德”的德治。孔子所提出的这种统治方略,经过孟子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又被归结为“以德行仁”的王道,这一套统治权术始终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奴役和欺骗人民的基本手段。2.法家。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主张“霸道”和“依法治国”。两千多年来,法家在我国社会虽然一直居于儒家之下,但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却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道家。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它主要被作为一种权术思想,成为统治着调节其内部矛盾、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引起了当代一些国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儒道法三家的治平之学,各有特点、互相对立、互相渗透。三 评价行为主义政治学 : 1.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2.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规律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3.行为主义政治学采取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它们利用调查和计量的数据和结果,来验证人的行为动机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它大量采用了许多自然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和手段。4.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
四 氏族制度的特点 : 1.氏族内部禁止通婚。2.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3.氏族成员有相互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五 原始民主制的特点: 1.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2.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3.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像国家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
六 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1.由于畜牧部落的分离,分离出去的畜牧部落,不仅获得足够的食品,而且获得日益增多的大批原料。2.由于生产的增长,家畜的驯养与繁殖,生产品的增多,私有制出现了。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的家长制家庭的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1.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2.个体家庭开始成了社会经济单位3.部落联盟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1.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2.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民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恩格斯的著名论断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这个论断表明了三点:1.国家是个历史现象,让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因此,列宁在解释恩格斯上述那段话时反复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节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七
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1.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2.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征服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国家的形式。国家与氏族组织的根本区别1.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体恤关系划分居民。2.公共权力的设立
八 契约论 资产阶级契约论的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1.契约论都主张不能长久地停留在国家以前的那种自然状态下,为脱离这种自然状态,人们就互相订立一种契约,成立国家,来保障财产和安全。2.契约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非科学的理论。3.契约论虽缺乏科学根据,但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却起过积极的进步作用。
九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也就是形成了行使这种权力的专门人员—官吏和各种形式的专门机构—国家机关。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3.赋税制度的确立
十 国家权力特性主要表现:1.强制力的垄断性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
十一 奴隶制国家: 希腊的雅典采取民主制,古罗马和斯巴达采取贵族制
十二 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领主占有制、地主占有制、国家占有制和自耕农占有制。1.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2.封建土地国有制是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土地3.自耕农占有制就是农民自己站有所耕地的土地。十三 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1.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中国采取中央集权制。2.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利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中国是官僚制。3.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十四 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产生资本主义国家
: 分别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代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640---1688年,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封建专制王权被推翻,1688年建立君主立宪制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暴风骤雨式的大革命模式,大革命前出现思想启蒙运动,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此后经过长期的复辟和反复辟,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德国是封建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政治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良,1807年颁布“十月赦令”德国开始向资本主义演进,1871年德国实现了国家统一,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德国演变为资产阶级国家。
十五 法西斯国家的特征:统治思想方面:“种族优越论”、“领袖崇拜论”经济生活方面: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军事化。政治生活方面:实行寡头统治。对外关系方面:风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甚至发动大规模战争。
十六 福利国家的实质: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经济运行,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但其只不过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进一步融合的体现,它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1首先,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其次,福利国家仍然是垄断资本掌握的国家3福利国家用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经费,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以国家福利的方式掩盖了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直接的剥削。综上,福利国家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现代形态。
十七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3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5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十八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1.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尤其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其体现了一个国家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2.国家的整和形式,即国家结构,其反映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3.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通常成为“政治体制”。
十九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决定政体。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政体。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如果没有一定的形式,其内容也就会变成虚幻的东西,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实现。2.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A影响整体选择的多种因素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是第一位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还受到政治力量对比、一国的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性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B政体的多样性国体与政体并不是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整体不是直接地、机械地表现国家的阶级本质的。由于一国的政治政治力量对比和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因素的影响,政体是多种多样的,相同性质的国家完全可能选择不同的政体。C政体选择的自主性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政体,最终只能由那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和人民自己来决定,只能由他们根据本国的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选择。D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在一定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上,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适合这一经济基础的阶级统治一旦建立,这种经济基础和阶级统治就会持续存在,即使发生了政权的更替,也不会导致国体的改变。
二十 政体的划分标准:1.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两条标准:一是统治者为城邦谋利益还是为统治着自己谋利益,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2.洛克以立法权行使者的多寡区分了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君主政体。3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A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B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C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二十一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君主制在实行君主制的剥削阶级国家,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A贵族君主制主要存在于封建社会早期,与领主占有制经济相适应并与分封割据制的国家结构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君权比较虚弱并被分割的君主制。B等级君主制C专制君主制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制权,君主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D立宪君主制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a二元君主制这是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尤其是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而控制国家的行政权,因此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故称为二元君主制。b议会君主制这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与二元君主制的区别,集中体现在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即政府不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不仅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君主的职能仅限于象征国家的统一和代表国家主权而没有实际权力。2.共和制基本特征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A贵族共和制B民主共和制基本特征是国家权力机关是通过公民普遍参加的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并有严格的任期限制和政权组织形式。a议会共和制总统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并组织政府,政府要向议会负政治责任。总统共和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他掌握国家行政权,直接领导政府,提名并经议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不由议会选举产生,也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实行比较严格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与议会、最高法院的地位和权力是平行又相互制约的,因此又被称为“二元总统制”。典型:美国。还有半总统制(法国)和委员会制的政体(瑞士)
二十二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A公社制——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B苏维埃制 C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特点: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一切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d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总之,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生活的中心,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下,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所谓集中,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主要体现在人民的一切权力都统一的、集中的由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之间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中央的原则。另一方面,没有民主,就不能体现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二十三 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A单一制单一制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又可细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法国)和地方分权型单一制(英国)两种。B复合制由若干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联合体
二十四 区别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1.国家主权的归属,是属于全国政府还是属于地区政府。2.全国政府和地区政府的权力来源,是前者授权后者,还是后者授权前者。3.全国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的权力如何划分4.双方权力划分的依据,是以一个事先制定的规则为依据,还是以一方的意志为依据。
二十五 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1.国家元首:国家设立的代表国家的机关,其功能是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2.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3.行政机关:即负责拟订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的内外事务的机关。4.司法机关:指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
二十六分权制衡——资本主义国家结构的组织原则 :1分权制衡的基本含义: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而又互相制约和平衡。2.17世纪的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分权学说,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3.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主张司法独立。4.制度设计:a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b每一个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c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5.权力的分立使权力的制衡成为可能,从而保证国家机器按照资产阶级民主的原则和适应其政治统治的需要运转。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对于防止和限制权力的滥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和方法比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在本质上它是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一种政治统治形式。
二十七主要国家机关1.国家元首2.立法机关立法机关的权力A立法权B财政权,即财政同意权C监督权,即议会对政府的政策和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a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b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c弹劾,即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个人的犯罪和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或制裁,追究的是法律责任,结果可能是官员被罢免或判罪3.行政机关职权A执行法律B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C军事权D立法参与权4.司法机关A定义: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是指行使司法权的机关B职能:a审理各种诉讼案件,包括刑事、民事、行政、选举案件b处理某些非诉讼性的事务c违宪审查。即由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定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起源于美国)
C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重要原则和制度a司法独立原则b无罪推定c不告不理原则d辩护制度e法官保障制度
二十八民主集中制的内容:1.实行民主集中制,目的是要保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2.除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外,对国家的元首权、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也都有明确的划分。3.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做出其他决定,均经过充分讨论,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政府及政府各部均实行首长负责制,集中行使权力。4.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
二十九民族自决权与国家结构 1.国家是民族巩固和相对稳定的基本前提2.民族的构成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因素3.国家的变迁为民族的分化与组合创造了外部条件4.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是国家结构变化制约因素。
三十对民族自决权的反思a民族自决与国际正义b民族自决与国际秩序c民族自决与国家主权
三十一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的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2.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等在内的广泛的自治权。3.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而建立。
三十二宗教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二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本质 马克思主义从两个方面阐明了宗教的本质,即宗教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应,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
三十三宗教的政治作用 1.宗教与阶级统治。宗教从多个方面有利于阶级社会的政治统治。首先,在阶级社会中,有些宗教教义被转化为政治意识形态,从而直接为等级制度作论证。其次,即便是持平等主义教义的宗教对等级压迫也会采取容忍和迎合的态度。再次,宗教还以其他方式强化阶级社会的政治分层。2.宗教与社会治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除了阶级统治的职能之外,还必须承担社会治理的任务。宗教在现代宗教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总的来说,宗教可以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减轻了世俗国家的政治“结构在运转过程中的负担”3.宗教与政治意识形态 宗教作为意识形态,有社会物质经济基础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物质经济基础。宗教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宗教虽然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但宗教一旦产生,也获得了自身的相对自主性,从而对政治意识形态产生影响。4.宗教与民族 首先,宗教是民族的,任何一种现代宗教的产生都必然和某一特定的民族相联系。其次,各民族宗教信仰模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的政治。5.宗教与国际政治 宗教不但影响着国内政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政治。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宗教可以成为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另一方面,宗教也往往是国际政治冲突的原因。
三十四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模式 1.政教合一模式2.二元竞争模式3.政教分离模式4.宗教政党模式
三十五政党的特征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政党是阶级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2.政党由阶级、阶层、集团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人组成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规定了政党的政治目标。5.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政党只有掌握了政权才能实现其政治纲领,掌握政权是政党的主要目标。
三十六 政党的功能1.代表功能2.培养和录用精英的功能3.制定目标的功能4.利益表达和聚合的功能5社会化和动员功能6.组建政府的职能。
三十七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1.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2.政党制度是民主制度协调运作的工具3.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
三十八英美两党制的异同 异:两党制的类型a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特点:1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2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b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特点:1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2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同:两党制的特点:1国内存在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的两大政党2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3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三十九 政治团体的特征1.政治团体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共同的利益要求是政治团体形成的前提,同其他政治组织如国家和政党相比,政治团体的利益和目标更为单一,甚至可以说是狭隘和自私。2.政治团体影响公共政策的制订,其活动的直接指向往往是一项具体的政策。3.作为一种非政府性的组织,政治团体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政治团体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的,同政府相比,政治团体的组成和活动再有更大的随机性、自发性和灵活性,同政党相比,政治团体同样具有更明显的社会性质。
四十政治团体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2.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媒介3.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四十一集团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世纪转折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2.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3.利益集团的出现是权力制约的需要。
四十二压力集团的院外活动1.直接院外活动a社交性接触和游说b提供信息和情报c出席听证会d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顾问委员会和相关的协商组织e通过司法诉讼寻求利益的满足。2.简介院外活动a参与选举活动b利用新闻媒介影响公众舆论c基层动员d抗议示威活动
四十二集团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的现代发展(作用)1.集团政治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2.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展与深化3.集团政治成为一种新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4.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四十三政治文化的特点1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做为一种观念形态,政治文化的变动往往与政治制度的变动不同步。
总之,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与政治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
四十四政治文化的功能1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3影响政治过程,即对政治体系的决策和执行的过程和方式发生作用,从而影响更个政治体系的功能4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a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b政治制度是以一定的政治文化为背景的,政治文化的变革必然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