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长赋省长在全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大会的讲

时间:2019-05-13 23:3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韩长赋省长在全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大会的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韩长赋省长在全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大会的讲》。

第一篇:韩长赋省长在全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大会的讲

韩长赋省长在全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大会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大会,是春节后 省里召开的第一个大会,非常重要。主要任务是深入实施科教 兴省战略,落实省政府制定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重 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三个政策意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 化升级,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2008年省科技进步奖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 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下面,我讲几 点意见。

一、切实把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摆上重要位置 2008年,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全 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各项主要 指标增速居全国前列,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发展最好的年份之 一。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其中科技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年 来,全省科技部门和科研单位紧紧围绕吉林振兴发展大局,深 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企业进一步壮大,科技综合实力 有所提高,建立与科技部省部会商机制,开展与清华大学等省 校合作,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1 我省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 率低,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2007年我省高新技术 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5%,占工业增加值的7.1%,大大低于发达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科技支撑能力和作用仍不适应吉 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 高对加强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加快吉林振兴发展的 战略任务。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创新创造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成为支撑 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现在,吉林正处在振兴 发展的关键时期,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是必然选择。从总体上说,我省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归根结底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在推动吉林发展中,无论 是经济增长、扩大总量,还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都离不开 科技支撑。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的趋势 和特点,把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贯穿到振兴发展的全过 程,为实现较长时期、较快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加强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 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受到影响较小,受冲击 较大的主要是传统产业和一般加工业。实践证明,每一次经济

危机,都孕育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复苏,都离不 开科技进步与创新。紧紧抓住金融危机催生新一轮结构调整的 契机,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受危机 影响就会更小,走出危机就会更快,危机之后的发展就会更为 迅速和稳定。我们要以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这样,既可 有效应对当前危机影响,又能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 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把我省科技优势转化 为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我省科技实力比较强,具有一定优势。据国家科技部发布的2007年全国科技统计监测报告,我省综合 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3位,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居全国 第6位,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数居全国第5位。2008年,我省 有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但同时,全省企业中从事研 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居全国第26位,企业研发支出占 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居全国第25位。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也明显低于沿海发达省份。这表明我省的产学研没有同 步发展,科技和人才优势尚未发挥出来。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力 量,以加强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突破口,真正把我省 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3 并把科教兴省战略真正推进到政策层面、企业层面、项目层面,加大工作力度、投入力度和实施力度,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 技成果产业化,做大做强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光电子产业、生 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 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高 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切实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推 动吉林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

二、实施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双十双百"工程

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坚持统筹当前和长远,实行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双十双百”工 程,带动全省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一是实施1 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促进重点领域技 术升级,提升全省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带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本着突出重大、体现支 撑、技术领先、效益显著的原则,省政府已经决定,实施混合 动力汽车、车载前装导航信息系统、重组人胰岛素及制剂、百 吨级碳纤维、生物基化工醇、高清晰LED大屏幕显示器、新型锂离子电池、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吉林人参系列产品开 发、玉米和水稻收割机十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些成果项目技 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支撑能力强,是在反复论证、严格筛 选的基础上确定的。省政府已设立专项资金,今年规模为2亿 元,采取有效方式,加大支持力度。经过三年努力,力争每个

项目产值超过1 O亿元,形成一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同时,继续培育遴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保持项目实 施的接续性。

二是实施1 O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眼推动发展和改善民 生对科技的需求,立足现有基础和条件,集中突破重点领域核 心技术,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主 要是围绕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特种高分子材料、农产品深度加工、有机发光显示、绿色生物材料、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等领域,选择1 O个具有方向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关 键共性技术项目,加快论证,尽快推出,全力组织实施。通过 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 技成果。为此,要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进原始创 新、集成创新和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增强科技实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 撑。

三是做大做强1 00户科技型创新企业。以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选择成长性好的1 00户企业,经过三年时间扶持培育,使每户 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5%、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 以上,在核心技术、品牌打造、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 场竞争力等方面有明显提升,成为我省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转 化的基本力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地都要加大引导和扶持

力度,培育更多的科技型创新企业。

四是培养和引进1 0 O名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坚持人才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人才政策引导 与资金支持相结合,人才基地建设与综合服务相结合,稳定现 有人才与培养后继人才相结合,采取利益激励、项目带动、团 队建设、培训交流等多种措施,使科技创新带头人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用三年时间,培养和引进100名在原始创新方 面有重大发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有重大发明,在领办企业方面 有重大作用的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弓I发 新一轮人才流动的契机,弓I进一批高级研发人才、管理人才、金融人才。省里已经出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办法,要抓 好贯彻落实。

三、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 果产业化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市场需求最敏感,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最迫切,对科技成果转化最需要。我省科技 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是企业没有充分发挥科技 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科技型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 少,缺乏知名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扶 持和发展科技型企业,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一 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 体系。要完善由企业承担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省级重大

科技项目要向企业倾斜,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公共科 技资源要优先向企业开放。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中心建设,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投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 自主研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设研究院、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支持企业以购买或委托开发等方 式获得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要鼓励科研机构研究 人员、高等院校教师进入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二 是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对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简化 相关程序,暂停收取注册登记费和两年内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 收费;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技术转让、进口 设备及技术等,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优惠;对自主创新和科技 成果转化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 的高新技术企业,新上市融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重大高新 技术成果并实施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财政补助或政府 奖励。通过实施一系列倾斜政策,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创造良好 环境。三是鼓励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要完善人才评 价体系,实行鼓励政策,促进科研人员走出科研机构、高等院 校,投身生产实践,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科研人员可以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自办企业资本金或在与企业合作中作 价出资,职务类成果可以由发明人作为出资资本参股企业进行 转化。逐步改变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多、企业研发人 员少的状况,形成科研人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创造一流科技成

就和工作业绩的生动局面。四是加强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我省一些科技型企业观念比较陈旧,不敢于、不善于利用资本 市场借力发展,结果成长缓慢,在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市场大 潮中陷入困境,甚至被淘汰。要推动企业积极开展股权融资,加速发展壮大。研究设立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利用 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完善 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担保新模式,扩大担保信用规模,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四、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建设

围绕我省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利 用现有条件,加强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建设。一要 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搞好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认 定工作,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层次和水平,争取更多地进入国 家级行列。鼓励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共建,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攻关。二要加强重点领 域公共研发平台建设。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的方式,构 建资源和人才共享、集成研发、高效灵活的公共研发平台。重 点在医药、汽车零部件、农业领域进行试点。三要加强科技企 业孵化器建设。搞好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发挥省光电 子产业孵化器的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发 展。对运行高效、发展良好的孵化器优先推荐为国家级孵化器。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支持省级孵化器内企业申

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创新基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 动企业发展壮大。四要加强长春、吉林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建设。重点建设计算机软件园、现代中药园、生物医药园、光电子产 业园、汽车工业园等功能园区和中俄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留 学人员创业园等,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向专业化、集群化、规模 化方向发展。五要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省技术交易市 场,办好吉林网上技术市场和专利超市。加强技术市场监管,规范技术市场秩序。整合科技信息网、技术标准、专利等各类 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开放共享机制。

五、加强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的组织实施

推进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动 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全面落实各项措施,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加强自主创 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规划,完善政策措施。推进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涉 及各个方面,科技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农业等部门要按照分工,各 负其责,落实任务,加强协作,紧密配合,形成合力。省重大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组要统筹协调做好工作,谋划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举措,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二要强化目标责任。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任务已 经明确,要落实责任,抓好实施。刚才,省政府向承担10个重

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单位下达了任务书,这是实现科技成果 产业化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各承担单位要高度负责,全力组 织推进,做到工作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要加强检查,认真考核,对完成任务好的给予表彰奖励。

三要落实相关政策。这次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的意见》、《关于实施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 意见》和《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一段时 间集中出台这些力度较大的扶持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政策 措施,是近年来少有的,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的高 度重视。政策涉及的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不折不扣地 落实到位,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反馈,研究解决,切实发挥政策的作用。

四要创新体制机制。以市场化为基础,以产业化为龙头,以生产力为标准,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要创新产学研结 合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企业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紧密 结合,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纳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考核评 价体系,防止和减少科研成果在发表论文、评职晋级后束之高 阁。真正放活科技人员,使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科研机构、高 等院校和广大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要创新科技研发机构和科 技资源建设管理方式,打破部门单位和所有制界限,推动科技 资源整合与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和设备闲置,以市场机制为纽 带,形成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合力。

五要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 弘扬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重点宣传科技在振兴发 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强自主创新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典型 经验和做法。对在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贡献突出的科 技工作者和企业家,要给予重奖,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同志们,推进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关系全局,任务 艰巨。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掀起一个新高潮,为全省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韩长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韩长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较快上涨,而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外农产品价差越来越大,玉米、棉花、糖料等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问题突出,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

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主产区农民增收主要还是靠农业。由于供求结构失衡,一些地方出现了“粮价跌、伤心菜、贱苹果”等现象,农民增产不增收。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才能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这些年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必须抓住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实现绿色发展。

二、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 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做到“四改善、四创新”。

一是改善供给体系,推进产品创新。当前农业供给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产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买难”与“卖难”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新产品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适销对路的产品。

二是改善要素使用,推进科技创新。水、土、肥、药、技、机等,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投入要素。这些年,水、土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肥、药使用过量,机械、技术支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尽快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转变,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改善资源配置,推进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生产区域布局结构与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资源循环利用不够,农作物秸秆、农膜回收利用率和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都较低,一些地区还将水土等资源配置到产销不对路的产品生产上。要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农业补贴、金融保险、流通贸易、生态环保等政策,促进农业资源有效配置。

四是改善经营方式,推进管理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人。要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鼓励其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任务重、难度大,在推进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是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增加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供给,适当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减少一般、过剩农产品供应,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二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调什么、怎么调则应由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三是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着眼当前突出问题,更要抓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长期目标不动摇,抓紧补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设施装备落后、科技创新不足等短板。四是力度和节奏的关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统筹兼顾,有力有序推进,加强科学指导,有保有压,稳中求进。

三、进一步明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已作出全面部署。落实这些部署安排,要突出抓好“六优化、一巩固”。

一是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品种上,重点是调减玉米产量、增加大豆产量、提升牛奶质量,鼓励杂粮杂豆和马铃薯生产。品质上,重点是抓好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打造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

二是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产业体系。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效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大力支持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粮食尤其是玉米库存。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使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三是以推进节本增效为重点,优化生产体系。在农产品价格很难提升的背景下,节本就是增效,就是增收。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当前重点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集成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油等适用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四是以提高资源环境匹配度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立足各地环境容量和生态类型,发展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形成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区域布局。加大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建设力度,重点调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长江流域湖泊水库和近海水产养殖。但要注意的是,目前全国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已基本形成,优化区域布局要更多地微调、适调、精调,从当地实际出发,避免大折腾、“翻烧饼”。

五是以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为重点,优化经营体系。支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介土地托管方式,让分散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鼓励引导农民自愿通过互换或流转等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政策。

六是以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破解农业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的制约。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试点,扩大东北黑土退化区治理试点范围,稳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生产生态相协调的路径和体制机制。

七是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巩固提升产能。坚持把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作为确保口粮安全的根本举措,把建设好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作为稳定棉油糖自给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打造产能稳固的粮食和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只要市场有需要,就能产得出、供得上。

四、完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障措施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重点是发挥好政策“指挥棒”“导航仪”的作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解决农业资源要素的错配扭曲问题,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体系。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快建立与转方式调结构相适应的补贴政策体系,发挥补贴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大“三补合一”力度,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积极争取新增农业生产成本补贴、新品种选育补贴、标准化生产补贴、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补贴等,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价格是引导生产、调节供求最直接、最管用的杠杆和信号。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增加政策调整弹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继续执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政策,玉米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实行“市场化收购+补贴”,让价格回归市场,同时保护农民利益。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破解贷款难、贷款贵、保险少等问题。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组建并运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优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逐步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产粮大县谷物保险面积全覆盖,逐步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全覆盖。

完善贸易调控政策。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健全与国内生产、需求相适应的农产品贸易调控机制,控制结构性过剩农产品进口,促进农产品优进优出。加强国内产业安全保护,尽快完善重要农产品贸易损害补偿制度。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建立农业“走出去”扶持政策体系。

(作者: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求是》2016年第9期 2016年04月30日)

第三篇: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三权分置”是重大制度创新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三权分置”是重大制度创新

中办、国办前不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的相关政策,采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他说,《意见》阐述的“三权分置”改革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领会《意见》精神,通俗地讲,就是准确把握32个字:“三权分置,确权登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家庭基础,农民自愿,农地农用,鼓励种粮。”

从“两权分置”过渡到“三权分置”,是巨大的政策飞跃。韩长赋介绍,三权分置,就是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我国实行农户承包经营,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经营权实现了“两权分置”,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民出现了分化,承包农户不经营自己承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韩长赋表示,从“两权分置”过渡到“三权分置”是巨大的政策飞跃。“‘三权分置’是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的重要基础,既可以维护集体土地所有者权益,保护农户的承包权益,又能够放活土地经营权,解决土地要素优化配置的问题;既可以适应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让农村劳动力放心转移就业、放心流转土地,又能够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

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农民自愿

家庭基础,是指要在稳定家庭经营基础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韩长赋说:“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地位,是由农业自身特性所决定的。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也就是说,我们在支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同时,不能忘了仍占大多数的普通农户。”在此基础上,国家鼓励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流转,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打造传统承包农户的“升级版”,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农民自愿

农民自愿,就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是承包地的主人,搞好土地流转,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为了追求农业规模的快速扩大,而侵害农民权益。制定出台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的政策措施,一定要在政策“引导”上而不是行政“推动”上下功夫。“要切记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民家庭,土地是否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形式如何选择,应当由承包农户自主决定,村级组织和基层政府都不能越俎代庖。”韩长赋表示。

坚持农地农用的底线,鼓励种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地农用,就是要坚守农地农用的底线。韩长赋说,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必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必要的,也是鼓励和欢迎的。但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应主要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和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把一般种养环节留给农民,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一定都要大面积直接租种农户承包地,尤其不能触碰土地“非农化”的底线。“老板下乡,应是带动老乡,而不是代替老乡。”韩长赋指出,要加强对工商企业下乡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监管,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化”建设。

鼓励种粮,就是要重点支持粮食规模化生产。怎样才能端牢饭碗?怎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韩长赋认为,一方面,要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农地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种粮效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第四篇:韩长赋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韩长赋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2月21日)

这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研究“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部署2011年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今天上午,大家列席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聆听了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讲话。良玉副总理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今年和“十一五”“三农”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学阐述了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对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良玉副总理的讲话很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超过预期、“十一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尤其是特大干旱、低温寒潮、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困难。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部年初确定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工作目标,立足全年抗灾夺丰收,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好成绩,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粮食连续第7年增产。这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最大亮点。预计粮食总产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31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7年增产,连续4年超过1万亿斤。今年粮食增产的主要特点是:主产区增幅较大,13个主产省区增产295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94.6%;市场需求偏紧品种增幅较大,玉米增产200亿斤以上,粳稻增产80亿斤以上,两者合计超过增产总量的90%;单产增幅较大,达到331.5公斤,比上年提高6.9公斤,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2%。同时,油料、糖料平稳发展,棉花遏制了面积大幅下滑的势头。

——“菜篮子”产品稳定发展。预计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7850万吨、2760万吨和3740万吨,比上年增长2.6%、1.5%和0.2%;水产品5350万吨,增长4.6%;蔬菜、水果分别达到6.37亿吨、1.31亿吨,增长3.1%和6.7%。特别是生猪生产克服上半年价格低迷的不利影响,保持稳定发展,预计出栏6.55亿头,增长1.5%。“菜篮子”生产稳定发展,确保了市场有效供应。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5800元,比上年增加650元以上,实际增长10%左右,年增量创历史新高,增速创1984年以来新高。呈现“双增加双提高”的特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水平提高;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工资水平提高。

——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在周边国家疫情不断发生、传入风险增加、国内疫源复杂的情况下,全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零星散发疫情得到迅速扑灭。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和猪瘟等4种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均达到95%,流行强度明显减弱,发病频次大幅降低,损失明显减少。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8%、99.6%和96.7%,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新制定发布农业行业标准400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比重提高。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同时,农村其他各业协调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预计年末农机总动力达到9.2亿千瓦,增长5.1%,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提高3个百分点。农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年生产总值达3193亿元,增长13.1%。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加快,预计实现增加值10.6万亿元,增长11.4%,新增从业人员240万人;农产品加工产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农民负担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大灾之年获得大丰收,实现了中央要求的“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目标,为满足国内需求、管理好通胀预期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增粮增收的好形势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果断决策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全力支持、合力推进的结果,是各级农业部门真抓实干、科学指导的结果,是广大农业科教工作者无私奉献、亿万农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向奋战在第一线的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农业科教工作者和农民群众致以亲切问候!向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一年来,我们在高起点上开拓进取,在严重灾害面前奋力拼搏,在复杂形势面前沉着应对,在繁重任务面前勇于创新,付出的努力极为艰辛,取得的成绩极为不易,积累的经验极为珍贵。

一是提出鲜明的目标任务,推动当前和谋划长远两手抓。年初,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我们着眼大局,确定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工作目标,突出重点,带动全面,迅速在农业系统凝聚了共识、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合力,得到了各地各部门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在抓好当前重点工作的同时,我们统筹兼顾,深入开展“十二五”发展重大问题专项研究,着力谋划长远发展的思路措施,组织制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现代种业、粳稻、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等专项发展规划,提出了目标任务,明确了主攻方向,为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和狠抓落实两注重。今年中央出台强农惠农政策数量之多、针对性之强、含金量之高都是多年少有的,农业部门争取和落实政策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效果之好也是多年少有的。重点是:加快落实今年1号文件出台的政策,我们及时制定方案,加快资金拨付,下派督导检查组,在最短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把政策送到千家万户、落到田间地头。针对今年春秋两季关键农时的特殊困难,我们及时提出政策建议,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国务院迅速出台了冬小麦弱苗施肥、西南旱区覆膜种植、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和水稻促早熟施肥补助等扶持政策,补贴资金达到81.8亿元,有效支持了重大防灾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适时推动实施调控措施。上半年生猪价格连续24周低于盈亏平衡点,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启动调控预案,临时收储猪肉17万吨,增加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提高规模养殖水平,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为稳定粮油生产,推动适时公布粮食最低收购价,启动油菜籽和大豆等临时收储政策;下半年为稳定“菜篮子”产品价格,推动出台支持政策,积极采取措施“保种保供”。与此同时,我们还着眼长远发展,推动出台重大政策措施。按照国务院要求,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支持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大市大县的扶持政策,在185亿元奖补资金基础上,又一次性增加重点大县奖励资金25亿元;推动出台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三是立足全年抗灾夺丰收,大力增产和有效减灾两促进。针对今年自然灾害特点,我们确定了以丰补歉、减灾增产的工作思路,做到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不减产、非灾区多增产,实现了南方损失北方补、夏粮损失秋粮补。坚持防在灾害前面。针对东北低温和西南大旱对春播造成的影响,主动调整技术路线,推广早熟品种保成熟,推广水稻大棚育秧争农时,扩大玉米覆膜栽培促增产。开展冬小麦抗低温促弱转壮。坚持抗在关键时点。加强监测预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针对干热风、寒露风的危害,大力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水稻促早熟增施肥措施,发挥农机抗灾作用,减轻了灾害损失。坚持救在第一时间。针对去年入冬后牧区出现的重大雪灾,紧急协调调运饲草料,确保母畜安全越冬度春。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和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发生后,迅速派出工作组,调运防疫物资,开展无害化处理、消毒和紧急免疫,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切实搞好渔业防台风、草原防火等工作,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四是加强科技支撑,技术服务和设施装备两结合。科技增粮增收,是今年农业发展的最大亮点。大力开展技术服务。组织百日科技服务行动,开展农田节水示范,普及测土配方施肥,1万多名专家和50多万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强化行政推动,整合资金项目,集成推广先进技术和新品种,万亩示范片达到5000个,比去年增加一倍,覆盖全部优势产区和所有农业县,示范片粮食亩产高出全国平均324.5公斤,示范带动效果十分明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继续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解决水稻、生猪等50个主要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问题;在800个县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项目,启动乡镇推广站条件建设试点,全国近70%的县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民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积极推进农机作业。投入“三夏”、“三秋”生产的农机具超过4300万台(套),缩短了收获播种时间,争取了宝贵农时。小麦实现主产区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深松整地规模扩大。机械化薄弱环节作业水平大幅提高,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率分别达到25%和20%,比上年提高8个和3个百分点。加强农村能源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支持建设户用沼气18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300处和乡村服务网点1.4万个,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和农村清洁工程示范。

五是形成工作合力,内部联动和外部合作两加强。强化“大农业、大合作”理念,强化系统联动,强化部门配合。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积极争取支持,协同推动“三农”发展的氛围进一步增强。充分调动各级农业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动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宏观指导和信息交流,形成了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作用,组织120多批次专家组,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加强多双边和区域性农业对外合作交流,加大国际磋商谈判力度,增强我在农业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成功举办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首届农业部长会议。农业外交官派遣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农业宣传,充分发挥媒体引导作用,为农业农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任务全部完成,划上了圆满句号。回顾“十一五”,可以说这5年极不寻常、历史少有。5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许多显著变化。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5年增产,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棉花、油料、糖料生产稳定发展。肉蛋奶、水产品、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产量比“十五”末增长10%以上,品种丰富,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二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迈上4000元、5000元台阶,年均增长8%以上,增速超过“七五”以来各个时期,增收幅度之大历史少有。三是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达到52%,分别提高4个和16个百分点,标志着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四是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彻底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四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业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翻了近一番。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可以说,这5年,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农业基础地位显著加强;这5年,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这5年,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农机装备跨越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这5年,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是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5年,创造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巨大,经验丰富,启示深刻。概括起来有七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全局中去谋划,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去推动,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必须坚持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投入,保护和调动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必须坚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坚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发展体制,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开拓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机制,紧紧依靠和调动全系统力量,做到全国“一盘棋”,形成推动“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看到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必须做到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我们要在“十一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

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紧紧抓住“十二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十二五”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

(一)准确把握五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要求。特别是开宗明义,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一个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建议》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现代种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议》在统筹城乡改革方面,明确提出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建议》还提出,要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这些新的思想和重大部署,既体现了中央的一贯要求,又反映了新的发展需要,立足全局、城乡统筹,相互联系、融为一体,是做好“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与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脉相承,是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三农”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方向和目标;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或者被忽视,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造成“三化”都难以为继。“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深入发展,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结构加快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既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又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耕地、水资源紧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外流,如果处理不好,农业就面临削弱和萎缩的风险,农村就面临凋敝和忽视的风险,城乡失调、工农失衡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现代农业就会更加滞后。这方面,国外和我国改革开放前都有过深刻的教训。

今天上午,良玉副总理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了深刻阐述。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战略目标。我们要科学把握“同步推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带动作用,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辐射作用,实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立足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理清“十二五”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工作布局,积极主动地在“同步推进”中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

(二)明确“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撑,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

主要目标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在1万亿斤水平上稳步提升;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充足、质量安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各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多功能性进一步拓展。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信息化迈出新步伐,设施农业规模大幅增加。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草原退化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初步遏制,水资源、肥料、农药利用率明显提高。

(三)积极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力布局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是根据资源条件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的重要措施,是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客观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必须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本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两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优势区、主产区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农业生产力布局还不够清晰,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支持政策还有待强化。为此,要把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作为“十二五”时期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重点加强以下六个区域建设。

一是粮食主产区建设。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推进区。主要包括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粮食生产大县(农场),核心是13个主产省(自治区)、21个产粮过百亿斤的市、70个过20亿斤的县(市区旗)和270个在10-20亿斤之间的县(市区旗)。“十二五”时期,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这是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的主体区域。主要包括棉花、油菜、甘蔗、天然橡胶、苹果、柑橘、马铃薯、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等12种大宗农产品44个优势区,以及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区。“十二五”时期,要推动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

三是大城市郊区农业区建设。这是稳定城市副食品供应的基础。主要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郊区。“十二五”时期,要加强“菜园子”和肉蛋奶、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增强“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四是东部沿海农业区建设。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主要包括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经济区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十二五”时期,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效益。

五是农垦经济区建设。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主要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广东农垦等19个大型集团化垦区和其他大型国有农场。“十二五”时期,要建设成为国家商品粮和棉花、天然橡胶供给重点保障区、主要农产品加工和良种繁育基地,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六是草原生态经济区建设。这是现代农业的生态保障区。主要包括北方和青藏高原草原地区,核心是264个牧区半牧区县(市、旗)。“十二五”时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草畜平衡,发展生态畜牧业。

优化生产力布局是一项长期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研究制定规划,推动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使这些区域实现发展方式率先转变、现代农业率先推进、改革创新率先突破,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

(四)谋划和实施现代农业发展重大工程

“十二五”时期,要努力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支撑和保障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是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要以开展土地平整、建设田间水利设施、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力争5年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亿亩,更新提质高产田1亿亩。

二是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要突出抓好大城市郊区和优势产区,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扶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建设,促进“菜篮子”产品有效供应和质量提升。

三是现代种业工程。要重点扶持建设大型种子繁育基地,完善重要农产品种质资源和品种选育基础设施,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龙头企业,提高国内种业整体竞争力。

四是渔政渔港工程。要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大型渔港、大型渔政执法船和渔政码头,完善渔船管理信息系统,改善渔政执法条件,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维权护渔能力。

五是新型农民培养工程。要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

六是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程。要积极推进草原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建设农村沼气和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是农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要继续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加大农机化、农产品市场、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改善手段,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八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在全国创建200个以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壮大主导产业,突出重要农产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推进“十二五”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多方面、很多领域需要加强建设,包括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业执法体系、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农村改革试验区等,都要着力加以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加快推进,争取早启动、早建设、早见效,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五)积极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政策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靠政策。要善于抓住机遇,科学设计,精心谋划一些重大政策,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一要继续增加农业投入。推动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财政、基本建设和国债、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的比例。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二要继续增加农民补贴。加大“四补贴”实施力度,扩大补贴规模,增加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推动实施农业防灾减灾和稳产增产关键技术与服务补助。三要继续完善农业补偿机制。加大粮食主产区补贴规模,强化和完善大县奖励政策,建立与产量直接挂钩的奖励机制。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支持力度。四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推动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探索建立目标价格政策。完善农产品临时收储办法,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完善“菜篮子”产品应急调控预案,制定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进出口贸易调控机制,保障国内市场稳定。五要继续完善农村改革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握时机、深入研究,上下衔接、加强沟通,积极争取和推动政策出台,抓好政策落实。对于属于农业部门职责的问题,要研究提出解决思路,大胆创新,推动落实;对不完全属于农业部门职责范围、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建议,加强协调,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

三、扎实做好2011年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开局

明年是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中央对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明朗,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各部门重视农业、支持农业的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要看到,明年工作面临的困难更多、起点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难度加大。粮食产量“七连增”,很大程度得益于这几年播种面积恢复性增加,继续增加面积空间很小,稳定面积难度很大。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农业抗灾夺丰收任务繁重。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屡创新高的同时,各种问题也在不断积累。特别是在连年丰收之后,忽视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容易出现。二是保持农产品总量与结构平衡难度加大。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产品消费种类多,消费升级快,哪一个品种都关系千家万户,哪一个品种都不能缺。现在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保障农产品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统筹安排粮棉油糖菜等作物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前粳稻、棉花、油料、糖料产需缺口较大,一些小品种生产不稳定,增加偏紧产品生产、保持供求基本平衡任务艰巨。三是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的难度加大。现在国内通胀预期加大,明年农产品价格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要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防止大起大落,防止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同时要防止“田头价格”走低、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还要关注国际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可能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四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种田比较效益偏低,人工、土地、农资成本较快上涨,家庭经营收入增幅可能收窄。国内经济转型加快,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增加。此外,保障明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难度也很大。对明年形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在态度上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在工作上不能有须臾的放松,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全力做好明年工作。

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做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发展生产保供给,提高效益增收入,提升能力促转变,防范风险保安全,改革创新增活力,全力夺取全年好收成,巩固“十一五”好势头,实现“十二五”好开局,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为增加有效供给和稳定价格总水平提供重要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新贡献。

发展生产保供给,就是要立足抗灾夺丰收,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发展,促进主要农产品总量和结构平衡,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促进物价总水平稳定;提高效益增收入,就是要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民收入继续有较快增长;提升能力促转变,就是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防范风险保安全,就是要坚持不懈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市场风险防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安全、农业生产安全;改革创新增活力,就是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调动地方和农民积极性的体制机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要继续抓好已出台的政策和项目落实,争取尽快下达,及早发挥效用。继续推动强化生产大县奖励政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继续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和谋划扶持农业农民的新政策,特别是要结合各地实际,推动出台农业防灾减灾和稳产增产关键技术与服务补助政策,力争实现冬小麦“一喷三防”、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深松整地、秸秆综合利用、机插秧、产地初加工等关键技术补助常态化。这里要强调一下,中央财政从明年开始将安排134亿元资金,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是中央支持“三牧”发展的重大政策,要尽快完善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确保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到草场和牧民手中。

二是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要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挖掘面积潜力、改善生产条件,增加粳稻生产,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玉米、杂粮等短缺品种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主产区是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主力军,要推动规划、项目、资金、科技等进一步向主产区倾斜,支持主产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积极整合资源,完善工作机制,大规模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在全国建设1万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并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和500个乡(镇),实行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要扩大试点范围,大规模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今年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率已达到12%,明年要以粮食主产县、病虫发生源头县和主要经济作物大县为重点,大规模开展统防统治,逐步实现整县和区域联防联控。此外,还要统筹抓好经济作物生产,促进棉花和糖料种植面积适当恢复,基本满足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努力扩大油料面积,积极发展大豆、油菜、花生生产,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

当前,要加强小麦、油菜田间管理,及早做好春耕备耕。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粮食增产秋粮起了决定性作用。要对明年的春季农业生产早谋划、早安排,加强农资调拨和储备,为夺取粮油生产好收成奠定基础。

三是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要大力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制定蔬菜基地规划,完善扶持政策。推动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落实城市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建设好“菜园子”,提高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加快建设海南等南方冬季瓜菜北运基地。着力提升园艺产品设施化生产水平,推进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优化热带作物布局,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加强技术指导,切实提高鲜活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抓好产销衔接,强化农业会展促销,促进农超对接,配合落实好“绿色通道”政策,降低流通成本。加强生产信息调度、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促进生产稳定发展。

当前,要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田发展露地蔬菜,积极发展北方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确保“两节”、“两会”期间蔬菜有效供应。

四是更加有效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标本兼治,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强质量安全执法和监督,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强化源头治理,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淘汰和禁用一批高毒农药,开展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整治行动和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补贴试点,在蔬菜主产县严格限制高毒农药经营。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农业品牌建设,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抓手,积极开展“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明年要新建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10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00个、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00个,促进标准化生产以县域为单位整建制推进。加强第二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构建部省市县四级监测监管网络,完善联防联控、检打联动、应急处置制度规范。

五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重点是抓好免疫、监测、扑杀三个主要环节,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研究制定重大动物疫病消灭计划,推进马鼻疽等动物疫病的根除。强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确保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和猪瘟得到有效控制。完善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机制,启动种畜禽场疫病净化行动。实施遏制布病三年攻坚计划,切实加强布病、包虫病、血吸虫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完善疫苗和扑杀补助政策,突出边境地区防控,确保及时果断处置各类突发动物疫情。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提高动物检疫能力和水平。强化兽药质量监管和残留监控,进一步净化兽药经营市场,规范安全用药。

六是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加强与气象等有关部门沟通协作,提高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科学应对可能出现的干旱、洪涝、台风、风雹和低温冻害等各类自然灾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科研攻关和灾变规律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灾害发生特点,调整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大力推广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做好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进一步修订完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研究建立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农民收入减损等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切实减轻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当前,要切实抓好农业安全生产,重点强化草原防火、渔业和农机安全生产等工作。

七是继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措施,做好重要季节、重点环节科技服务工作。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产业技术研究和生产实际结合。加快出台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启动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实施好转基因重大专项。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循环农业技术等为重点,启动一批农业行业科技项目。大力推广农机化技术,提高重要农时机械化作业水平,积极开展深松深耕;合理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力争水稻机插、玉米机收和甘蔗收割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有较大提高;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部部、省部共建农业大学,促进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推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一体化发展。启动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院校要积极立足“三农”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农业生产。明年是中央提出三年完成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任务的最后一年,要加强工作督导,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革进度,创新管理机制,搞好队伍建设,确保完成任务。

八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配套设施,发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应急水源、喷滴灌设备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全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抓好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等项目建设。加快编制全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县级建设规划,尽快启动实施项目建设。开展土地平整、机耕道建设和土壤改良,扩大保护性耕作规模,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范围,推进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抓紧编制渔政渔港建设规划,尽快启动实施,提高维权护渔能力。继续加大动物防疫体系、植保体系、天然橡胶基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金农工程”一期项目,新建一批“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村能源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加快沼气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农垦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巩固和建设一批大型优质农产品基地。要抓住政策机遇,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步伐。稳步推进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落实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严格实施休渔禁渔制度。

九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巩固农民收入基本面,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面,加强农民增收扶持面。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前提下科学调整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继续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推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建设,规范引导休闲农业发展。加大农民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力度,支持农民外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深入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农民负担突出问题治理。推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实施力度,强化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技能。

十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农村改革最根本的是要把握好土地政策。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样要尊重农民意愿,搞好村庄规划,保持乡村风貌,防止求急求大,脱离实际大拆大建;防止农地非农化,宅基地整理新增土地首先要用于农业。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草原承包到户。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鼓励大学生村官参与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建立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增产、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队伍建设。推动出台深化农垦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一批大型现代农垦企业集团。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认定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推动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加大农产品出口促进力度,稳步发展壮大远洋渔业。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和标准制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

要积极参与和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加大对农村短缺资源的投入力度,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有序流动。按照中央要求,严格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促进其有序健康发展。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大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组织创新,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四、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能力

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关键是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立足大局、服务中心,深入调研、谋划政策,培育典型、带动全面,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把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在重大任务、重大灾害面前反应敏捷,行动迅速,推动有力,处置果断,充分展现了农业系统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貌,为“三农”发展的好形势作出了应有贡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开阔思路、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埋头苦干的拼搏斗志,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提高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我们处在一个深刻变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能力水平,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才能承担日益繁重的任务。要以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抓手,强化政策理论学习,注重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建设一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实践的干部队伍。要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农民群众的意愿需求,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研究关系现代农业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农业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谋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措施,提出建议,完善机制,解决实际问题。

二要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扎实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大力加强农业法制建设,着重加强农业支持保护立法,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法律化。开展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农业执法,依法履行职责,强化基层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装备,提升执法水平,2011年所有农业县基本实行综合执法。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创新公开方式,提供高效便民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制度,依法办事,照章办事。

三要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农业部门和农民群众关系最密切,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最具体,转变工作作风最重要。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做到重实际、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难题。转变文风会风,提高工作效能。要大兴服务农民群众之风,带着感情、满怀热情、充满激情,积极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明白纸等,把市场信息、关键适用技术、政策法规及时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手中。明年农业部将继续加大为基层和农民办实事的力度,各级农业部门也要坚持为基层和农民办实事。要大兴勤政廉政之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敬业拼搏、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树立务实为民清廉的良好形象,农业系统绝不能干吃拿卡要、坑农害农的事情。

四要加强协作,形成推动“三农”发展强大合力。农业农村经济涉及的行业多、环节多、部门多、层次多,加强协作、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十分必要。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增强大局意识,搞好团结协作。农业系统内部要讲团结、讲大局,加强上下联动,整合力量,发挥整体作战能力。尤其在处理应急和突发事件上,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做到密切配合、步调一致。要加强对外沟通协作,积极争取支持配合,只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利的事、对农民有利的事,都要主动配合,谁来干我们都欢迎,谁的资金我们都争取,功劳记在谁的头上都可以,做到心往一块想、劲往一起使,齐心协力推动“三农”发展。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在信息化条件下,做好农业宣传工作非常重要,要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善于利用新型媒体宣传农业。在关键农时、重点工作中,把宣传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落实,努力营造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实现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十二五”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命崇高,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奋勇拼搏,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作出新贡献!

第五篇: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积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积极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

◆核心要点◆

1.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大的短板还在农村,最大的短腿还是农业,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小农户这一占据农民大多数群体的发展短板,既是农民的期盼,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需要。

3.小农户占农民群体的大多数,实现好小农户的发展和福祉,让广大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党执政群众基础的巩固。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贫困群众大多是小农户,大多生产方式落后。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就是要增强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5.执行好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当前要重点抓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小农户更多地分享产权制度改革红利,让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受益者。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些要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国情农情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小农户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既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务实的实践要求,对于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使小农户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尊重小农户发展生产的现实需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共同提升,使亿万小农户共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果。

一、深刻认识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大意义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大的短板还在农村,最大的短腿还是农业,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小农户这一占据农民大多数群体的发展短板,既是农民的期盼,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需要。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深刻体现。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主要强调如何发展、如何把“蛋糕”做大的问题,具有方法论意义;共享则主要强调为谁发展、如何把“蛋糕”分好的问题,具有价值论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农民尤其是小农户的收入与城镇居民差距较大,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的水平偏低。因此,必须从增强小农户的发展能力、提升小农户的获得感着眼,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能,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使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从革命时期领导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到新中国成立后实施土地改革,再到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各个时期都能较好处理农民问题、保护好农民利益,因而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农民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小农户占农民群体的大多数,实现好小农户的发展和福祉,让广大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党执政群众基础的巩固。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把小农户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千方百计让小农户过上好日子。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前,农业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而小农户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不充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小规模的兼业农户占大多数且长期存在,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小农生产在传承农耕文明、解决就业增收、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赵谂┐澹?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贫困群众大多是小农户,大多生产方式落后。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就是要增强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产业现代化,也是农民现代化。小农户大量且长期存在,既是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与一般农业发达国家不同的地方。可以说,没有小农户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和农民两道难题一起解,只有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上来,不断提升小农户整合资源要素、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深刻认识当前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仍有2.6亿农户、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其中2.3亿户是承包农户。如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关系到他们生活状况的改善,也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更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过程中,小农户面临发展权利不充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步为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提供了重要支撑;城镇化发展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了广阔舞台,2.8亿农民工进城打工,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也要看到,工农不平衡、城乡不协调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小农户面临发展权利不充分的问题。从资源要素使用看,农村土地、资金、高素质劳动力等优质资源大量流向工业和城市,导致小农户发展产业缺钱、缺人。从利益分享来看,农村土地还不能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大量小农户难以享受充分的金融信贷保险服务。从公共服务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尽管从无到有,但农民还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水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进程中,小农户面临发展机会不充分的问题。当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会,但小农户面临相对被动的局面。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物流、?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需要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一定的资金投入、专业的营销能力,而小农户运用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手段、金融服务的先天能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把握发展机会。从各地情况看,新产业新业态很多都由工商资本主导,有的工商资本与农民也只是简单的劳动雇佣关系和资产租赁、产品买卖关系,对小农户产生了挤出效应,极大地限制了小农户的发展机会。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小农户面临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不充分的问题。随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力量。但一些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工商资本下乡更多地关心经营效益,不够注重带动农民发展,使得小农户难以有效分享农业现代化的成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当鼓励资本下乡,但一些地方“资本下乡却代替了老乡,没有带动老乡”“农家乐光让老板乐了,没有让农民乐”;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老板圈地盖房、坐地收钱,“富了老板,亏了老乡”的现象;还有个别地方在农业园区建设中甚至脱离农业,异化为工业园,成为“穿农业马甲的工业项目”。

三、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路径。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契机,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在工农内外、城乡两头用力,强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协同共进。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让小农户共享改革红利。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是一个政策“大礼包”,给广大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执行好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当前要重点抓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小农户更多地分享产权制度改革红利,让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受益者。

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当前,要加快调优种养业、调精加工业、调活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小农生产,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强化政策扶持、改善创业服务等多种方式,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收益更多地留在主产区、留给农民,增加小农户收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一家一户小生产融入到农业现代化大生产之中,让他们更好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加强贫困地区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让农村贫困人口同步迈入小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最根本的途径是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要利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贫困地区的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等水平。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他们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带动当地贫困农户脱贫增收。充分发掘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拓宽贫困农户脱贫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产销衔接,打造特色品牌,着力解决小农户农产品“卖难价低”等问题,让他们共同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发挥农业补贴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让小农户参与价值链收益分配。要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业补贴,让财政补贴更多更广惠及农民群众特别是小农户。有些地方积极探索将财政补助资金以股份形式量化到农民合作社成员或农户,使小农户也能参与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今后,财政补助资金要重点扶持带动小农户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他们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小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农户也能分享财政支农的政策红利。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让小农户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要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农民创业创新保障机制,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健全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进城务工,让他们在城镇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农业是农民的立身之本,农村是农民的美丽家园,应该优先支持在家乡搞双创的农民。要在政策、产业、人才、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构建相互协同的支撑体系,支持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带动小农户发展特色化、小众化、中高端、高附加值的产业,共同分享农村双创成果。

(来源:《求是》杂志)

下载韩长赋省长在全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大会的讲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韩长赋省长在全省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大会的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