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人故事,勤学
名人故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的是,名人故事。
毛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人云,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往今来,无数的名人用行为诠释着: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勤学精神。
同学们都听过悬梁刺股的成语。说,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他们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古人勤学的故事,还有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大家听过囊萤映雪的故事吗?晋代有个车胤yìn,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优越得多的学习条件,我们不必再像前人那样“囊萤映雪”,“凿壁借光”;也用不着再 “蒲草为纸”,“画灰练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前人那种勤学立志的优秀品德已经过时可以丢弃了。恰恰相反,由于今天学习条件优越,生活条件优越,如果稍微放松自己,很容易消蚀意志,流于懈怠。因而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前人勤学立志的优良传统,不断激励自己。同学们,让我们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为报答祖国,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吧!
第二篇: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名人好学的例子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1
名人好学的例子
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第三篇:古代名人刻苦勤学的故事
古代名人刻苦勤学的故事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才学卓著的文豪。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古文字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与此同时,他勤奋苦学的精神也十分感人。
现代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郭沫若在小学一年级读书时,老师讲历史课--《十六国春秋》,其中有许多胡人的名字,跟外国人的名字一样,非常难记,因而记人名便成为当时历史课的一只“拦路虎”。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一天,郭沫若约了一位要好的同学躲进一间阴暗的自修室里,两人苦读硬记,进行比赛,直到把整本历史课本一字一句背得滚瓜烂熟才走出屋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在年假期间,郭沫若都手不释卷,天天苦读。有一年年假期间,他把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并一篇一篇地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价,在旁边写下批注,连《伯夷列传》里有一句被历代注家解释错了的话,他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加以校正。对其中一些精辟言论和难得的资料,郭沫若视为珍贵财宝,不惜时间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笔把它抄录下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学习。
华罗庚一辈子从实以终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刻苦学习,成了著名的学者。
1950年2月,华罗庚带着全家悄然登上一条不大的邮船,离开生活了4年的美国。当他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候,电波播送了他的《告美国同学的公开信》。信中激情洋溢地写道:“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华罗庚又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数学系主任。不久,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百倍珍惜党和国家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大好时光。他白天拄着拐杖到学校讲课,晚上以案板当书桌,在灯下从事数学研究,常常写作到深夜。有时,为了求证一个问题,他常常深夜从床上爬起,顺手拿起床头的报纸,在四周的空白处进行演算和论证。在他的屋里,桌上、床上、地上,到处都堆满了演算稿纸。他用毅力与勤奋,编织出成功和荣誉。
1956年,他的重要论文《典型域上的调合分析》,荣获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科学奖金的一等奖。随后,他的长达60万字的巨著《数论导引》问世了。这部著作,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国内外的数学界为之震动了。他带领的数学研究所,也已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了。他们为征服解析数论、代数数论、涵数数论、泛涵分析、几何拓扑学等不同学科,已经扬帆起航,并各有卓越的建树。震撼世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突出成果。
第四篇:勤学故事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二、勤学故事
韦编三绝
【成语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几”的意思;绝:断。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原文】《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译文】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不耻下问
【成语解释】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视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原文】《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凿壁偷光
【成语解释】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 邻舍的烛光读书。现用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原文】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目不窥园
【成语解释】窥:观赏。园:花园。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原文】《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38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译文】董仲舒,广川人。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后面讲学,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竟然没有见过他。董仲舒三年不看园圃,精心钻研学问到如此的程度。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
断织劝学
【成语解释】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原文】《后汉书:乐羊子妻传》载: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壹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译文】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饼,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悬梁刺股
【成语解释】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成语典故,故事源自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梁:房梁上,股:大腿。
【原文】: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译文】苏秦读书时非常瞌睡为此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刺,血一直流到他的脚上,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
孙敬,字文宝,非常喜欢学习,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手不释卷
【成语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原文】《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译文】光武帝在带兵打仗忙碌的时候,都手不离书。
囊萤映雪
【成语解释】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原文】《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译文】晋代车胤字武子,是南平人。曾祖车浚,尝任会稽太守,他的父亲车育在郡任主簿。太守王胡之善于识才,见到孩童时期的车胤,跟他的父亲说曰:“这个孩子将来能当大官,应该让他读书深造。”车胤勤奋攻读,博览群书,孜孜不倦。车胤苦于家贫缺灯油,夏天捕几十只萤火虫,放进手绢里,用萤光照明,夜以继日苦读。
晋代孙康,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才思敏捷好读书。家贫缺灯油,在冬天依靠大雪在地上映出的雪光来读书。
闻鸡起舞
【成语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原文】《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译文】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好友)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牛角挂书
【成语解释】比喻读书勤奋。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原文】密以薄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译文】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铁杵成针
【成语解释】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原文】《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译文】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勤能补拙
【成语解释】勤能补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缺陷。
【典故】公元825年,唐敬宗将杭州刺史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苏州是唐东南地区最大的州,地方事务繁杂。白居易上任后谢绝了所有的宴请,一心处理政务,很快就熟悉当地的情况,整顿吏治,赢得老百姓的好评。他认为自己生来笨拙只有靠勤奋才能来弥补。
焚膏继晷
【成语解释】膏,油脂之属,指灯烛。晷,日光。后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
【原文】唐·韩愈 《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译文】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的读书学习。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程门立雪
【成语解释】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原文】《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游酢、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赵普夜读
【成语解释】形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也反应了努力、刻苦的表现。
【典故】赵普,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赵匡胤做了皇帝,赵普升官拜枢密使,中枢令。最初辅佐赵匡胤的时候,读过的书并不多,学问也不大。赵匡胤就却说赵普,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学问,赵普听了羞愧满面,下决心要好好读书。
赵普读书并不好高务远,而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从重要的入手,后来官拜宰相后,日理万机,工作忙仍坚持读书,白天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
赵普在读书上并不单纯讲究读的多,而是注意理解文章的意思,他能从简单的书中悟出治理天下的道理。《鲁论》是古代任何读书人都必须读的书,也是最基础的书。赵普对这本书领悟和多,从这本书中掌握了很多治理天下的道理,因此他不段地反复看这本书。
有一天,赵匡胤有紧急国事,可是文武百官都退朝了于是他亲自到赵普家。发现赵普正在看书,便问看的是什么书?赵普回答说是“《鲁论》”。赵匡胤说这是小孩刚刚上学的时候读的书,能有什么用呢?赵普说:“别看它简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可以从这本书里面找到。”。宋太祖听后赞叹不已。
赵普死后,整理他的书香箱的时候,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二十篇文章,可见他从这本书中的受益是多大。
学海无涯
【成语解释】学海无涯,学海:知识。指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原文】语出明·张岱《小序》:“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唐·韩愈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译文】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表明了勤奋是学习的主要点。
第五篇:勤学故事
养叔教楚王射箭
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春秋时候,楚国有个挺会射箭的人,名叫养叔(又叫养由基),他能在百步以外射中杨树的叶子,并且百发百中。
楚国的国君听说养叔射箭这么准,就拜养叔为老师,跟他学习射箭的本领。养叔仔细地告诉楚王怎么搭箭,怎么开弓,怎么发射,要他自己好好练习。
☆☆中华勤学故事☆☆ 不要半途而废
东汉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乐羊子。有一年,他离开家乡,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学。在学堂学习了一年,他很想家,就卷起铺盖回家了。
一进家门,他的妻子瞪着眼睛,吃惊地问他:“你怎么回来啦,学习完了吗?”
乐羊子满脸通红,支吾着说:“唉!出门久了,想家想得慌,回家来看看呀!”
妻子听了,拿起一把剪刀,走到她的织绸机旁边,指着还没有织完的绸子,对乐羊子说:“你可知道绸子是怎样织成的?”
乐羊子不知道妻子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回答不了。
妻子看他不说话,就说:“你知道,绸子是蚕丝织成的。别看一根蚕丝很细,一根接一根地织下去,就能织成一整匹绸子。要是我现在用剪刀把绸子剪断,那就永远织不成整匹的绸子了。
“你在外面读书,和我织绸子是一样的道理。你每天从老师那里学到一点知识,一天天积累起来,就会学到很多知识。要是你学了一半就不学了,那就像剪断的绸子一样,永远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了。”
乐羊子知道自己错了,便又背起行李,回到学习的地方去。
这一次,他在远乡一直学了七年,学完了所有的功课才回家。这时候,他的知识就非常丰富了,他的妻子也很高兴地出来迎接他。☆☆中华勤学故事☆☆ 邴原好学
邴原是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国时候的人。他十一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和母亲,过着十分穷苦的生活。
离邴原家不远,有一个书塾。每天早晨,许多学生背着书包走过邴原家门口去上学。书塾里琅琅的读书声,也常常传到邴原耳里来。邴原想到自己不能像那些学生一样上学读书,真是伤心极了。
有一天,邴原走过书塾门口,听到里面的学生正在高声朗读,心里一阵难过,就站在门口大声哭了起来。
书塾老师跑出来问邴原:“孩子,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哇?”
邴原抽抽嗒嗒地回答说:“我没有父亲,也没有哥哥姐姐,家里很穷,上不起学,看到别人能上学读书,心里难过,忍不住就哭起来了。”
老师听了这些话,抚摸着邴原的头,说:“好孩子,只要你有这个志气,就到我的书塾里来读书吧。我不收你的学费。”
邴原高兴极了。他连忙向老师道谢,对老师说,只要让他上学读书,他可以帮助书塾里做些零星活儿。
邴原读书十分用功,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仔细听讲,碰到不懂的地方,总要问个明白。老师讲过的每一课书,他都要读得滚瓜烂熟,弄懂记牢。
有一本书,别的学生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读完,邴原只用了一个冬季就把它读完了。
邴原在书塾里读了很多的书,回到家里以后,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许多书来,白天晚上一个劲儿地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到处问人,非要弄明白不可。邴原这么刻苦学习,后来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中华勤学故事☆☆ 管宁割席
管宁是三国时候的人。他十六岁那年死了父亲,家里的日子很苦。他的亲戚有的送给他衣服,有的送给他粮食,他都不收。他决心到外地去,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并且寻师访友,学习知识和本领。
管宁在外地找到了一个老师。跟这位老师学习的学生很多。管宁和一个叫华歆的同学很要好。学习的时候,他们俩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休息的时候,他们一块儿去后园种菜。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后院锄地,忽然从地里刨出一块黄澄澄的金子来。管宁就像没有看见一样,依旧埋头锄地,华歆一眼看见了黄金,就赶快拾起来,想往自己的怀里揣。可是他看见管宁在专心锄地,感到不大好意思,只好把已经拾起来的黄金丢到一边去。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并排坐在一条席子上读书。忽然,门外响起了一片锣声。华歆赶快跑出去看,原来是有一个大官走过。只见那个大官坐着一辆华丽的车子,带着一班威风凛凛的仪仗队。华歆看得眼红,管宁却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依旧坐在席子上用心读书。
大官走远了,华歆才回到书房里来。他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大声地谈论起那个大官的排场来。他还说,他将来做了官,也一定要坐这样的车子,带这样威风的仪仗队。
管宁听了华歆的话,立刻拿起一把小刀,把他们俩坐的那张席子割成两半。他对华歆说:“你读书为的是发财做官,没有一点儿为国为民的思想。你不是我的朋友,以后咱们俩别坐在一张席子上了,各人读各人的书吧!
☆☆中华勤学故事☆☆ 白居易写诗
白居易是唐朝时候的大诗人,他从小喜欢写诗,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受到了当时有名的诗人顾况的称赞,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白居易每写好一首诗,就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她们听不明白,他就仔细修改,一直改到老太太们完全能听明白为止。所以他写的诗都很好懂。
白居易学习非常刻苦。因为他老是写诗改诗,手臂老挨在桌面上,都抹起了厚厚的老茧。
经过这样刻苦的学习,加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接触和了解,所以白居易写出了许多好诗。直到现在,人们还是很喜欢读他的诗呢。☆☆中华勤学故事☆☆ 深山画虎
五代时候,有一个画老虎出名了的画家,叫厉归真。他画的老虎简直和真的一样。
起初,厉归真画的老虎可真糟糕。人家看了,有的说像条狗,有的说像只死老虎。厉归真听了很伤心,发誓一定要把老虎画好。他带上干粮和纸笔,到深山里去,在大树顶上搭了一个棚子,藏在棚子里,等候老虎出来,好观察老虎的神态和动作。
半夜,深山里很静。突然一声雷鸣似的吼声,震得地动山摇。厉归真吓得差点儿从木棚子上掉下来。他知道,这是老虎来了,连忙壮着胆儿探出头来,拿着纸和笔,把老虎走路的神态很快地画了下来。
就这样,老虎一出来,他就抢着画,过了几天他把老虎怎么跑,怎么跳,怎么卧,怎么发怒,怎么捕捉小动物,都画了下来,一共画了一百多张草图。
回家以后,厉归真又向猎人买了一张老虎皮,空闲的时候,就披上老虎皮,在院子里蹦蹦跳跳,揣摩老虎的神情。跳累了,他就休息一会儿,然后动手画老虎。
经过这样刻苦的练习,厉归真终于把老虎画得像真的一样啦!☆☆中华勤学故事☆☆
☆☆中华勤学故事☆☆ 梁九学手艺
明朝末年,北京城里有个著名的工匠叫冯巧。他的手艺十分高明,皇宫里的许多建筑和用具,差不多都是由他经手修造的。有个叫梁九的青年工匠,听说冯巧的手艺这么好,就拜他做老师,跟他学本领。
冯巧这个人十分保守,从来不肯轻易地把手艺教给别人。梁九拜他做老师以后,他只教给梁九一些极普通的技术,像锯木板啦,刨木头啦。但是,梁九并不灰心,他还是虚心地跟老师学习,想把老师的一套技术全部学过来。老师做活的时候,梁九就在旁边忙着给准备工具和材料,只要老师一开口,他立刻就把需要用的东西递过去,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同时,他也在偷偷地琢磨老师怎么操作。老师不在的时候,他就仔细地观察老师做成的东西。有时候,他还偷偷地把这些东西拆开,再细心地装配好。有时候,就找来一些零星木料,照着这些东西的样子重做一件。
梁九对老师十分尊敬,十分爱护。休息的时候,他给老师端茶递烟,尽量让老师休息好。活儿忙的时候,他就抢着干最重的活。
梁九这种认真学习的态度,到底感动了冯巧。冯巧决定把自己的手艺全都教给这个有出息的徒弟。他每天晚上教梁九学一种做精细活儿的技术。梁九学得非常认真刻苦,不管学哪一种新技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总要完全学会了才肯罢手。有时候,手给弄破了,他就用布条包扎一下;困极了,就用湿手巾包在额头上,让脑子清醒清醒,一直学到深更半夜。就这样,梁九很快把老师的全套本领都学会了。
冯巧死了以后,梁九成了当时最有名的工匠。他也修造了许多有名的建筑和精巧的用具,比他的老师修造的还要好哩。☆☆中华勤学故事☆☆ 柳敬亭学说书
柳敬亭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一个大说书家。他特别擅长说历史故事,能够把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说得活龙活现,使人们听了很受感动。
柳敬亭的老师是莫后光。拜了老师以后,柳敬亭就按照老师的话,白天游街串巷,晚上看历史小说,琢磨各行各业的人物怎么说话,怎么行动。
柳敬亭这么学了几个月,就去见老师,说了一段书,请老师指教。老师听了以后,说:“你现在说书只能引人发笑,这是最容易做到的,离说得好还差得远哩!”柳敬亭听了,丝毫也不灰心,下决心进一步用心学习。他去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跟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掌握他们的语言,琢磨他们的性格。
柳敬亭这么学了几个月,再去找老师,又说了一段书给老师听。这一回老师对他说:“你说得不错了,可以使听众受感动了。可是要学到家,还应该继续努力。”柳敬亭听了,知道自己用的功夫还不深,就更加努力地学习。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忙敲锣打鼓;有人生了病,他就去帮忙请医生,抓药;人家办丧事,他就去帮忙抬棺材,修坟墓。这么一来,他对人们的生活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的知识也更加丰富了。
柳敬亭这么学了几个月,又到老师那里去,说了一段书给老师听。这一次,老师听完以后,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祝贺你!现在你已经学到家了。你还没有开口,就使听众感到有了悲哀或者欢乐的气氛。等你说开了,听众就仿佛看到了故事里的人物,并且感到这些人物就像是自己的朋友或者亲戚,他们快乐自己也快乐,他们悲哀自己也悲哀。”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柳敬亭成了一个著名的大说书家,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中华勤学故事☆☆ 顾炎武读遍天下书
顾炎武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参加了反对明朝朝廷里的大坏蛋的斗争,想挽救国家的危亡。明朝灭亡以后,他又参加了反抗清朝的起义,并且一直坚决拒绝在清朝做官。所以当时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
顾炎武也是一个求学十分用功的人。从小时候起,他就跟祖父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有三百五十五卷,他不但全部学懂了,还从头到尾抄了一遍。他读的书特别多,不但有历史书,还有地理书、文学书,还有讲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方面知识的科学技术书。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把家乡里所有的书都读完了。于是他就出外旅行,立志要读遍天下的书。
在旅行的时候,顾炎武带着两匹马和两匹骡子,其中一匹马是骑的,另一匹马和两匹骡子都是驮书的。他骑在马上赶路的时候,也常常默默地背诵读过的书,要是有背不下来的地方,就立刻停下来,翻开书来温习。为了证明书的内容是不是正确,他常常进行实地调查,把调查来的知识和书上的知识互相对照。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忙着向当地的老年人请教,问他们哪里有险要的关口,哪里有山脉河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怎么走法,等等。要是从访问中得到的材料和书上记载的不一样,他一定要亲自到那里去观察一下,把亲眼看到的情况注在书里,以后再进行研究,写成文章说明自己的见解。因为这么勤奋好学,顾炎武的知识十分丰富,学问十分渊博。他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历史等,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并且写了好几十部书,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位大学问家。
☆中华勤学故事☆☆ 叶天士学医
三百多年以前,清朝初年,苏州有个著名的医生,名叫叶天士。他能医治各种各样的疾病。经他诊治的病人,差不多都好了。因此,人们都叫他“活神仙”。
叶天士的医术这么高明,是跟他好学不倦、虚心求教分不开的。这里就说他一个拜十七位老师的故事。
叶天士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卖草药的江湖医生。叶天士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治病。他学习很用心,进步很快。可是在他十四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了。那时候,他还不能给人治病,只好去投靠一个姓朱的医生,继续努力学习。
学了几年以后,叶天士能够独立给人治病了。他就拜别了老师,自己开了一个诊所。但是他仍旧十分虚心地跟一些有名的医生学习,先后拜过十六位老师,把十六位老师的特长都学会了。他的医术越来越高明,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
有一次,叶天士给一个上京赶考的人治病。根据他的诊断,这个人的病已经深入到肌体里边,没法治好了。但是过了一年,这个病人并没有死,又来找他了。原来这个病人头一年在叶天士那里医治无效,后来碰见了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用了一种稀罕的药草,把他的病治好了。叶天士了解了这件事,觉得自己还不能医治特殊的疾病,医术还没有到家,应当继续学习。于是他就关闭了自己的诊所,去拜那个老和尚做自己的第十七位老师。☆☆中华勤学故事☆☆
戴震好问
清朝时候,有个很有学问的考据学家,叫戴震。他学习善于动脑筋,善于提问题。
有一次,老师教他念宋朝朱熹注解的《大学》。老师说,《大学》是曾子说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载下来的。
戴震听了,便问道:“老师,你怎么会知道的呢?” 老师说:“这是朱熹在注解上说的呀!” “老师,请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宋朝人。”
“那么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 “他是周朝人。”
“曾子和朱熹中间相隔多少年?” “大约相隔一千六七百年。”
“既然相隔这么多年,朱熹怎么知道那个时候的事呢?” 这一问,连老师也回答不上来了。
戴震学习的时候,就是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总要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