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将粟裕指挥过哪些战役
大将粟裕指挥过哪些战役
战役名称 指挥员 我方与敌方兵力对比 歼敌数量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16万: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以上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济南战役 粟裕 14万:10万多人 歼敌10.4万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谭震林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渡江战役 粟裕 60万人:45万人 歼敌30余万人 简历:
1918年,由家乡的私塾转入县城的“洋学堂”上学,开始接受新思想。1924年3月,进入常德二师附小学习。1925年春,考上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常德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班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粤湘边,开始了戎马生涯。1928年1月,参加湖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红十二军的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粉碎了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奋勇向前,多次受伤,左臂中弹成残疾。
1934年7月,粟裕率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赴闽浙赣根据地,成立红十军团,任参谋长。后又赴皖浙赣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由于敌人重兵围攻、堵截,红十军团损失惨重。1935年1月,组建红军挺进师,他任师长。同年10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临时省军区相继成立,粟裕任省委组织部长兼军区司令员,开创了浙南革命根据地。打退敌人多次“围剿”,坚持3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挺进江南敌后。1938年6月17日,在卫岗伏击敌人,击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这次战役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开辟了江南抗战的新局面。
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7000多人,挺进苏北。9月,创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粟裕任副总指挥。10月4日,黄桥战役打响,虽敌众我寡,但粟裕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智慧排兵布阵,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突然袭击的战法,在运动中歼敌,以极少的兵力取得辉煌战绩。歼敌1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枪支弹药。黄桥决战的胜利完成了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2年3月,兼苏中区党委书记,重视建设地方武装。1943年3月,在他指挥的车桥战役中,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1945年2月,率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浙西三次反顽战役,歼敌13000人。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他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7月起,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与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作战,七战七捷,每战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敌一部,一个半月中歼敌5.3万余人,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中央军委将苏中作战经验通报全军,要求各区“仿照办理”。10月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师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负责战役指挥。
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仍负责战役指挥。在战略上仍处于内线的条件下,先后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泰蒙、孟良崮等战役,共歼敌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内有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同陈毅一起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敌1个整编师,迫使敌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他体察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于1948年1月、4月提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为中共中央采纳。5月陈毅奉调到中原工作,他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六七月间,指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进行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取得了大规模攻城打援作战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打乱了国民党军防御体系,为尔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9月指挥济南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余人。9月24日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原、华东野战军并肩作战,于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11月8日与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为中央军委采纳,对扩大淮海战役规模,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战役中,作为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成员,直接指挥了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以其杰出的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淮海战役功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敌44万人。毛泽东曾说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仍代理司令员、政治委员职务)。在渡江战役中指挥所部追歼逃敌5个军于皖南郎溪、广德山区,解放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歼敌主力8个军于上海外围,使上海免遭严重破坏。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在解放战争中,他富有战略远见,善于关照战略与战役和各战役、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适时集中和转用兵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同年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2年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他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倡学习军事辩证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要在军事领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现代战争提出的新问题。是军事科学研究实践的一位开拓者。“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在周恩来领导下,分管铁道、交通、邮电、港口建设和造船统筹。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他逝世后,中共中央在讣告中说他“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这样的评价在开国将帅中是绝无仅有的。淡淡的忘 回答采纳率:16.9% 2009-11-23 16:45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一九四一年四月中旬,我们为了掩护苏中根据地建设,策应北线新四军第三师收复被韩德勤侵占的蒋营的作战行动,发动了对日军的攻势作战。首先在第三分区向泰州、靖江地区之日伪据点发起攻击,连克古溪、蒋垛、苏陈庄、大泗庄、孤山、老庄头、姚家垡等据点。在姚家垡战斗中,击毙日军泰兴城防司令以下二十余人,生俘日军两名。在兴化梓辛河伏击战中,击沉日军汽艇一艘,歼敌一个小队,生俘日军两名。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潘家■之敌石井大队及伪军七百多人,乘敌我在丰利作战之时,分两路进占三仓。我以第二、第三、第七共三个主力团及抗大九分校,将进攻之敌全部包围于三仓,经昼夜激战,予以重大杀伤。可惜我火力不足,黎明时敌人突围窜逃。丰利争夺战先后进行了五次,打得也很激烈和出色。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在丰利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争夺战。十二月八日晨,敌伪分三路合击丰利,来自掘港的一路约五百八十人,从丰利东南进行迂回,与另两路敌人相隔较远,行至花市街、双灰山以北,遭到我师部特务营两个连和第三旅第八团一个营的前后夹击,大部就歼。据统计,我歼灭伪军团长以下三百余人,其中生俘一百九十五人。毙日军三十余人,包括敌南浦襄吉派的督战代表小野大山,生俘日军两名,其中一名叫羽田的分队长举枪投降;我缴获轻机枪八挺,迫击炮一门。与此同时,进攻丰利之敌的另一路,经丰利坝窜入丰利。我主力一部尾追突入镇内予以痛击,毙伤敌一百余人。残敌不支,施放毒气,仓皇逃脱。第五次丰利争夺战,敌人从南通、如皋、东台、兴化前后五次抽调部队增援,南浦亲自出马指挥。我们与敌人纠缠了七昼夜,毙伤敌伪八百余人,在给敌以重大杀伤后,主动撤离了丰利。
一九四二年六月,日寇鉴于对我苏中根据地进行的全面“扫荡”、分区“扫荡”、乘虚跃进、交通政策等都没有收到效果,再次变换方针,吸取华北铁壁合围和苏南“清乡”的经验、开始对我苏中地区进行“清剿”(又称“机动清乡”)。在政治上,对上层士绅采取争取政策,对乡保长则拢络与威胁并用,对我基本群众和抗日军人家属先胁迫其为日寇办事,不从的则格杀勿论。在经济上,设立统制委员会,统制一切物资,加强对我封锁,在一些重要地区实行“三光政策”。在军事上,实行水陆封锁,然后分进合击一点或多路重围一区,并且如梳篦一样,反复进行,搜捕我工作人员,寻歼我地方和主力部队。苏中斗争形势进一步严酷起来。
面对这一形势,我们认真进行了分析,认为敌人的主要战术手段是分进合击、多路合围,这些都需要高度协同,但日本侵略军深入我根据地作战,等于瞎子、聋子,无法准确侦察和判断我们的行动,又受地形、交通方面的限制,以及沿途遭我民兵、游击队的打击,很难达成合击,而且敌调集机动兵力在一个地区“清剿”,势必造成其他地区的空虚,便于我军其他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至于敌人的残暴,只能激起我军民百倍的复仇怒火。我们决心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并且加强敌占区、接敌区工作和敌伪军工作,打破敌人的“清剿”。
日寇于六月十二日开始对第四分区海门、启东地区进行第一期“清剿”。七月上旬对第三分区靖江、泰兴地区进行第二期“清剿”。九月末十月初对第一分区江都、高邮、宝应地区进行第三期“清剿”。我们指示各分区紧密配合,在敌“清剿”区内以地方武装配合民兵就地坚持,与敌纠缠,不断予以袭扰,捕杀敌特、汉奸。主力部队适时跳到“清剿”区外,进行机动作战,特别是向敌人后方和敌人的弱点进攻。于是,各分区的攻势作战此伏彼起,互相策应,互相支援,数月中先后进行的较大战斗有石港攻坚战、海门袭击战、如西反击战、二窎(dia○)歼灭战等。在南通二窎(dia○)镇南的夏(谢)家渡战斗中,我第三旅第七团一举歼灭日军保田大队长以下一百一十名,迫使“清剿”第四分区之敌仓皇收兵。我第三分区的如西县,在敌伪转移兵力对第一分区进行第三期“清剿”时,发动了万余群众围困西河弯伪军据点,不久又组织二万余群众围困水洞口,一万余群众封锁加力市。我们还实行秘密斗争与公开斗争相结合的方针,开辟和加强了边区、敌占区和敌伪军工作。到十一月,敌人的“清剿”即被基本打破了。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16万: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以上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济南战役 粟裕 14万:10万多人 歼敌10.4万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谭震林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渡江战役 粟裕 60万人:45万人 歼敌30余万人
第二篇:粟裕大将观后感
粟裕大将观后感
这部电视剧重点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华东野战军司令粟裕将军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段纵横决荡,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
一九四六年春,国共两党内战一触即发,新四军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为了顾全大局,接受了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的邀请,亲自率部下赴徐州参加军调会。然而,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对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国民党集中军力压向苏中,战役在苏中、苏北多地展开。在党中央、粟裕等将领的正确指挥下,苏中战役历时四十五天,共作战七次。华中野战军以三万兵力消灭敌人五万余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上被称为七战七捷。为解两淮之危,粟裕指挥了惨烈的涟水阻击战。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将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以便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兼第二政委,谭震林同志任副政委,陈士榘同志任参谋长。
面对四路敌军,粟裕决定首战宿迁之敌。宿北战役,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后发动的第一场大战役,歼灭国民党整编第六十九师两万一千余人。此间,为歼灭鲁南之敌,策应延安安全,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小尖山之战。宿北战役之后,粟裕、陈毅酝酿着下面的战役。首先,为改变鲁南战局。粟裕决定先打敌人二十六师和快速纵队(坦克)。解放军采用将敌二十六师于其坦克部队分割开来,破坏坦克作战道路等手法,最终实现鲁南战役的胜利。充当疑兵作用的独立六师减员严重,粟裕派兵增援。独立六师最终完成牵制敌人的任务,并全身而退,为华东野战军的休整赢得了时间。国民党准备在鲁南地区组织规模空前的大会战。蒋介石点名陈诚到徐州居中调度,让他主持制定鲁南会战的方略。陈诚宣布稳扎稳打 齐头并进,兵分三路合击临沂。南线为欧震集团,北线为李仙洲集团,西线为王敬久集团,将此战役称之为压路机。粟裕、陈毅决定在南下先阻击中间这一条路,让另外两路敌人不能再同中间的这一路抱团,形成孤军突出的势态,死死地顶住中间这一路人的敌人。粟裕认为敌军三路一体齐头并进很难找到机会,如果这样下去北线的敌人很快就会压过来,将使我们腹背受敌被迫两面作战,要重新想办法改变作战计划。主力部队由南线向北线作战,能否成功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我们战略企图不被敌人所察觉。敌军将领陈诚和王耀武对我军的战略企图判断发生分歧。粟裕则放弃临沂,麻痹敌人,并制造我军撤退西去的假象。坚决而彻底的隐真示假最终欺骗了蒋介石,王耀武的建议也未被采纳。我军全歼了敌七十七师。粟裕由于劳累过度病倒了,党中央发电报询问他的病情,并决定在粟裕身体没有恢复之前,华东部队暂时进行休整。
孟良崮战役胜利后,粟裕对我军渡江南进得战略方针向毛主席提出建议。在经过反复对全国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的分析、酝酿、讨论,中央军委决定接受粟裕同志的建议,暂不实行渡江南进的战略,集中全力经略中原,力争在中原创造战机,歼灭蒋介石主力。并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后,粟裕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九五五年粟裕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虽然粟裕在抗日战争中没有什么大贡献,但他为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有生力量,是出色的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他的成功与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也与他善于把自己摆到合适的位置上分不开。他对自己很了解,对敌人也很了解。我们要学习他的大局观和正确的位置观。
第三篇:粟裕战役指导艺术
10101013313 贾蒙蒙 10财务管理2班
谈谈粟裕的战役指导艺术
粟裕是我军百战百胜,蜚声中外的一代名将。他指挥战役的艺术、驾驭战局的才能和支撑危局的魄力,历来为全军全党所共识。毛泽东评价他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刘伯承称其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陆毅称赞其指挥战役一贯保持常胜的记录,愈战愈奇,愈打愈妙。粟裕为丰富和发展我军战役指挥理论和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立足战争全局构想战役,是战役指挥员从战争全局的高度,对整个战役进行宏观的构思和设想。是筹划战役的首要环节。粟裕以其成功的战役指挥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立足战争全局构想战役的。
第一,粟裕战役指挥的实践表明,战役指挥员只有完整、准确的理解战役任务,深刻领会战略意图,才能形成正确的战役构想。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我军南线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在中原实施战略展开,粟裕着眼解放战争的全局,从战略的高度对战区作战进行了构想。建议华野3个纵队暂不南下,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力作战,求的近期有效的打几个大歼灭战。这一重大建议很快得到了毛主席、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和批准。由此可见,粟裕作为战区指挥员,不单是从本战区的局部利益去思考问题,而是着眼战争全局,从战略的高度考虑战区作战。
第二,紧密联系战争形势,客观分析战场态势。在苏中战役中,粟裕之所以选择解放区前部地区作为出战的作战的地区,主要基于对整个战争形势和战场态势的客观分析,这样就能把局部和整体很好的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把战场态势置于整个战争形势的大环境中分析,从而能够得出更加客观、正确的认识,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依据军事战略的需要确定战役方针。从粟裕战役指挥实践看,战役方针多是由战役指挥员提出,必须紧紧围绕战略意图,依据军事战略的需要,并着眼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从战役最重要的数个问题入手,确定一个内容较全面的战役指挥方针。济南战役中“攻济打援”的战役方针,是由粟裕依据军事战略的需要而制定出的战役方针。明确了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到既攻克济南又歼灭接敌的战略目的。战役实践表明,战役指挥员只有深刻领会战略意图,才能依据军事战略的需要,确定正确的战役方针,才能使宏观的战略意图,化为具体的战役行动。
着眼战争实际,积极稳妥的组织战役。粟裕之所以身经百战,屡战屡胜,诀窍之一就在于全面掌握战场情况,根据敌我双方具体情况,科学预测战役进程与发展,积极稳妥的计划组织战役。依据情况发展变化,临机协调战役行动。莱芜战役中“舍南就北”方针的确立以及歼灭敌军的胜利,充分体现了粟裕着眼发展、创造战机、灵活用兵的指挥艺术。因而在敌情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的战役造势,能动的取得了莱芜战役的胜利。
着眼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机动灵活的指挥战役。粟裕在战役的指挥实践中,一贯强调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机动灵活的指挥战役,哪里敌人好消灭就在哪里打仗,这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粟裕在众多的战役指挥实践中,无不十分注重创造有利的战役态势。在中原战场作战,粟裕明确指出,要在广阔的中原战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我军必须组成强大的野战兵团,在一个战役中,既要有足够数量的兵力担负突击任务,各个歼灭敌人,又要有相当数量的兵力担负援和牵制敌人的任务,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粟裕进行战役造势的指挥艺术。抓住战役主要矛盾,切实把握战役重心。粟裕战役指挥的实践表明,把握战役重心,是取得战役主动权、达成歼灭战的重要保证。抓住战役主要矛盾,切实把握战役重心,是粟裕战役指挥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粟裕善于分析战役的主要矛盾,并从主要矛盾入手,他认为,战役指挥的重心在哪里,对能否掌握战场主动权关系极大。
注重战役转折,能动的促进战役发展。粟裕强调,战役指挥员要把自己的注意重心放在战役的转折点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全力以赴,采取一切手段促使战役转折的实现。粟裕从历次战役指挥中深刻的体会到,每个战役都有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在对战役有影响的环节上我们掌握了主动,打赢了敌人,从而我军有把握取得战役的胜利。因此战役指挥员首先要对整个战役全局有一个通盘的考虑,着眼全局,统一计划,统筹安排,合力制胜。其次,要预见战役可能的发展变化,在打第一仗的时候就想到打第二仗和第三仗的问题,预有充分的准备,以防不测。再次,要把自己的注意重心始终放在战役的转折点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全力以赴,采取一切手段促使战役三个转折点的实现。华东作为一个战区,由于作战任务的转换,作战对象、地域、规模、方法的变化,自然地形成了若干段落,在各个段落间,华东野战军成了战区战局发展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是由苏中地区转入苏北地区作战,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会师苏北时出现的,到夺取苏北战役、鲁南战役的胜利,完成了第一个战区转折。第二个转折是由内线歼敌到外线歼敌,由战役防御到战略进攻的战略转变之际出现的,到取得沙土集战役的胜利,才实现了战役的转折。第三个转折是内打中等规模的歼灭战到集中更大兵力打大规模歼敌战,由战略进攻发展为战略决战准备的转变关头出现的,豫东战役的胜利成功地实现了战役的转折。
正确实施战役转折,能动的将战役转向胜利。首先,搞好战役转折,要以战役计划为基础;其次,搞好战役转折,要以战场情况为依据;再次,搞好战役转折,要以主要战役方向为核心;第四,搞好战役转折,要以合理使用战役力量为手段。
粟裕战役指挥艺术的科学性已为战争实践所证实。它虽然没有穷尽真理,其中的某些东西也许还需要补充,需要发展和完善,但反映在粟裕战役指挥理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揭示未来战役指挥规律和实施正确的战役指挥的指南。粟裕以其丰富的战役指挥理论和大量的战役指挥实践,为我们未来在高科技局部战争条件下的战役指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范例。学习、运用和发展粟裕战役指挥理论与实践,可以不断提高我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组织战役指挥的艺术与水平。
第四篇: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指挥上的一些看法
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指挥上的一些看法
斯大林格勒的战役结果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熟知的,尽管历史没有假设,假设也没有意义,但是和德国一样,人总是会有困难乃至危机的时候,所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此役中德国攻城后来被包围的部队主力是国防军第六集团军,除此还有少量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部队以及配属第六集团军的第四航空队1200多架飞机。在那个年代是一支非常可观的力量,而二战或许也因此改写,是该千秋功过后人评了。
一、对德军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定性问题 “旅行者,请到斯巴达来,在这里向世人宣布,我们看到他们长眠在这里,这是命运的安排。”通过上面的诗句使世人了解了泰尔莫皮伦防御者的英雄事迹,他从此成为对勇敢、忠诚和服从的赞歌。但是没有人在通往斯大林格勒的路上,为惨遭覆灭的德军第六集团军树立一块镌刻这样史诗的纪念碑,也没有人为那里阵亡、饿死和冻死的德国士兵们树立一个十字架。诚然,我们中大多数人憎恶纳粹,唾弃德国在战争中的罪行,但是,为这一切买单的应该是推行战争政策的纳粹政府,而不是被命令开战的德国军人。所以,我认为对德国军人的尽职和效忠进行歌颂是没有问题的,尽管他们服从的前提被证明是错的,但我们仍然应该对这场战役中的德国军人充满敬意,而不应该肆意诋毁。忽略一切政治因素,仅从宏观的战争层面出发,他们也算是人类战争史上难得一见的勇士。
二、斯大林格勒地理环境及初期战场简介
斯大林格勒位于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东岸,是俄罗斯的人口稠密区和工业发达地区,相当于中国长江流域。故而控制伏尔加河流域的确对苏联会产生重大影响,也可以说德军选择斯大林格勒的突击方向基本是正确的。斯大林格勒在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驻地什捷利尼科沃北部130公里,哈尔科夫以东560公里,距离德国斯卡塔琴亚空军基地二百公里,以后德军会围绕这三个距离展开三次战斗。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向东突出的顿河大河曲部,河曲最西部最靠近斯大林格勒的地方有一座铁路桥——即卡拉奇大桥(显而易见这是第六集团军的补给要道和向西唯一的退却方向),再往南的顿河入海口有个城市叫罗斯托夫,是重要铁路枢纽,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必不可少的补给基地。斯大林格勒东南是一片广袤的大草原,是机械化作战的最理想战场。战役初期德军进展尽管不顺利,但苏联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过成功的延缓了第六集团军控制斯大林格勒的速度,防守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也因此成为全苏联最耀眼的英雄部队。由于第六集团军久攻不克,使苏军发现其左右两翼都是战斗力不强的罗马尼亚军队,可以实施合围,于是苏联在这一方向组建了苏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其配属了十几个集团军!在1942年11月中旬,苏军突破了第六集团军两翼罗马尼亚军队防线,在第六集团军后方的卡拉奇大桥会师,成功包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
三、第六集团军在被包围前各级指挥机构的指挥错误
统帅部对战争的宏观认识错误:经过战争初期的消耗,苏军受到极大削弱,如果德军再取得一至两次大的战役胜利,再歼灭七八十万苏军,恐怕苏联是难以支撑的。但如果己方发生大的失败,德国人力资源短缺,无法快速补充,势必形成对峙,这对于国际地位不利的德国是很危险的。所以应当注意控制己方的风险,把注意力集中在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上,显然不应该为了一座城市使孤军置于险地,这是德国战略认识的错误。
B集团军群对于战场情况的判断错误:德军在东线突出方向有莫斯科和高加索,内凹处有北线列宁格勒和南线顿河大河曲部。但是北线有纵深,可以步步后退,而南线背靠黑海和亚速海,始终存在被合围在海边的风险,故而保障第六集团军的北翼显然是至关重要的。而此处只是部署了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意大利各一个集团军以及德军较弱的第二集团军,这等于是邀请苏军来合围第六集团军。
第六集团军司令部的疏忽:在基本控制全城后,应主动加强其左右翼,或意识这方面的风险提前做好工作与准备,不谋一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当然,现在再一条条列举这些显然是马后炮了,再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笔者以为从斯大林格勒被围后德军的下一步向何处去是一个有意思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本文创作的初衷。下面就各种情况逐一探讨。
四、被围后三天内德军第六集团军立即实施突围
在苏军合围圈形成后,苏军需要一定的时间构筑工事,调动部队,以完善其包围圈,所以在被包围后的后三天立即实施突围显然是可以达成的。如果向西突围,苏军可能在其到达卡拉奇大桥之前将其炸毁,而此方向上罗马尼亚军队被击溃暂时失去战斗力,德军临时在此组建的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目前只能担负此方向的防御任务(甚至从长远上看这部分兵力连防御都无法持久),所以第六集团军的重装备能否在苏军三面包围并且没有友军策应的情况下安全渡河是值得疑问的。如果向南突围,去联系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的话,战斗问题自然不大,可是突围时的主要突击力量装甲部队的剩余汽油不足以行驶130公里到达科捷利尼科沃,如果在草原上因缺乏汽油而抛锚无疑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第四装甲集团军虽然在第六集团军被包围后向此方向紧急集结,但是显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三天内是不可能完成准备并发起突击,也就是说第六集团军在此方向上的大部分路程也要靠自身孤军奋战,也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此时无论向哪个方向突围,以第六集团军强悍的战斗力,大部肯定可以突围的,即苏军虽然拥有数倍的兵力也是无法阻挡的,估计此时突围第六集团军百分之七十的战斗力可以保全。希特勒的观点是坚守每一寸土地不许后退,因而是不允许突围的,元首显然认为未来德军可以打破包围圈与第六集团军会师。负责该方面作战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机动防御作战大师,进攻法国计划制定者,现代历史最卓越的将领之一)认为此时应当突围,他的观点是长远的看顿河集团军群在没有第六集团军的情况下南线会形成劣势,被苏军突破并实施战略合围,而目前德军显然不可能把战线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因为防御甚至都非常吃力,而等到解围兵力集结完毕实施解围时,苏军也会利用这段时间做好准备,因而与现在立即突围相比显然是得不偿失的。笔者认为希特勒的观点显然比较情绪化,缺乏客观事实的支撑,元首显然没有仔细分析没有第六集团军的顿和集团军群战线肯定会持续恶化,到时如何打破包围圈的问题。曼施坦因是笔者比较崇拜的将领之一,对他的观点一向比较信服,但对于这一问题笔者有不同于他的看法。我认为被包围后三天内是不宜立即突围的。首先战场情况变化莫测,看看再说显然是明智的,当然这取决于第六集团军的态势以及整个东线的态势并不是非常的恶化,就像买股票一看跌就卖出永远不赚钱一样,如果一支军队在被包围时就立即突围或者快被包围时就仓皇后撤的话,这支军队也许永远都不会打漂亮的大胜仗。主要是此时第六集团军并没有陷于绝境,立即实施突围还没有必要,而且突围后苏军包围第六集团军的部队也可随之解脱,对于南线的压力并没有丝毫缓解的作用。当然不能是消极观望,因为苏军肯定会加紧构筑其包围圈并对第六集团军加强监视,以其第六集团军自身的力量突围肯定会蒙受重大损失,所以在顿河河曲和什捷利尼科沃应当各编组一个兵力充沛的解围军团,或者至少选择一个方向进行解围准备。
在这里也许有必要叙述一下第六集团军司令部对此的看法,第六集团军反对突围,首先斯大林格勒是其历尽辛苦打下来的,就此放弃情感上不愿接受,其次第六集团军士气高涨战斗力所向披靡即使被围苏军也很难将其歼灭很可能会在外线的军的压力下被迫撤围。笔者认为第六集团军司令部的看法当然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当然不用责怪他们,因为集团军司令部这样一个位置显然看不到全局,他们对于外线德军的情况缺乏了解,也无法把握未来战争的可能走向,当然也不了解自己被围后后勤补给会出现怎样的状况。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他们自身也是无权决定的,仅仅是上级的一个参考。历史显然是第六集团军没有实施突围而选择构筑环形防御圈。
五、如果不立即突围的话第六集团军能否长期固守斯大林格勒 假设第六集团军在包围圈内能得到充足的补给并保持其战斗力,那么苏军想歼灭第六集团军势必付出过大的代价,而且第六集团军可以牵制大约八十万苏军使其不能向顿和集团军群地域发动进攻,这对于德军南线的稳定与恢复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战术上可行,战略上有必要,显然是应该长期固守斯大林格勒的。
但是,不要忘记一切都建立在假设上面,剩下的问题就是论证假设实现的可能。这是一个枯燥的技术问题,答案是两百架以上的容克式飞机可以完成第六集团军的最低补给任务。德国空军勉强可以提供大致数额,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以下因素:
俄罗斯正值冬天气候恶劣,天气会迫使很多天飞机无法实施补给;
飞机需要飞越五十公里左右的苏占区,苏联空军和地面高炮部队会带来的相当损失; 飞机损失后能否得到补充,飞机战斗或意外损害后所需的维修能力斯卡塔琴亚空军基地能否提供;
斯卡塔琴亚空军基地紧邻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战线,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否保证安全; 这些都是我们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细致考虑的,曼施坦因元帅显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恐怕希特勒和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都没有认真考虑过。显然可以看出空运是不能持久的,而且第六集团军一旦弹尽粮绝会失去突围的能力,这是很可怕的。因而从被包围开始至多固守斯大林格勒一个半月,即到1943年公历新年,就应当彻底解决掉第六集团军的问题。这一点笔者和曼施坦因元帅看法基本一致,即长期固守是否定的。但希特勒不这样认为,元首坚持不后退原则,并且希望战线前推到斯大林格勒与其会师,或者通过突击打开一条走廊使第六集团军获得更充分的补给以便坚守。德国陆军的全体人员当然都希望元首的美好希望可以实现,但是这需要建立在事实的依据上才可以,不过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希特勒之所以为希特勒,就是因为其独到的思维见解。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德军自己能够选择的了,还与苏军当面采取什么行动有着直接的联系。德军当然可以选择固守,如果选择弃守,这就要取决于解围部队和第六集团军突围的战况,失利还是要被迫固守的。
六、是否有必要实施解围,如何实施以及实施后的战略 在被围大约一周后,空军补给问题的可行性问题基本被事实证明,俄罗斯的冬天天气极端恶劣,相当时日无法补给,而且苏联空军及地面高炮部队相当强大,给运输机队造成相当的损失,而且运输机的快速损失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补充的,因而也就基本证明斯大林格勒不宜长期固守。此时第六集团军由于补给不足战斗力已经开始下降,并丧失大量的机动能力,汽油奇缺,单独突围的可能性已几乎不可能(不是不可能,而是承受巨大的损失),因而如果希望保全第六集团军,派出解围部队打破包围圈与其建立联系也就显得是必要的。德军外线近期的战况也显示战线不断不能前移,反而德军的防守更加吃紧,北线意大利集团军防线被突破,分散了德军对于顿河集团军群的支援。而且还使霍利特集团军级支队担负来自东面和北面的双重压力更加无法调动参与解围,也就是说此时从顿河河曲部向卡拉奇方向突击解围是不可能的。
笔者在此有必要强调,对第六集团军见死不救或者对其长期维持有限的补给使其牵制苏军的包围兵团直到全军覆没是极端错误的!从人道主义和应有的战友情谊上来说,这显然是犯罪。从军事角度来说,救出第六集团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德军中攻击力和机动性最好的一个集团军,在历次战役中充当着急先锋,士兵身经百战且勇武不屈,指挥官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以至于为了围歼这一个集团军苏联需要调集三个方面军十几个集团军来遂行这一任务。有数据显示,苏军向斯大林格勒城内派出的增援部队中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小时,军官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3天。因而这样一支部队的完整保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也是不值得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担任牵制任务最终全军覆没的。故只要第六集团军陷于绝境,又无法依靠自身力量突围,那么派出解围部队是必要的。曼施坦因元帅的看法与笔者基本一致,故而在十二月上旬命令第四装甲集团军从科捷利尼科沃出发向北突击,以实现和第六集团军建立联系。但是曼施坦因在一个问题上的判断和笔者不一致,曼施坦因元帅认为苏军可能会从被突破的意大利防线的突然左拐向南,直插顿河集团军群的后方基地罗斯托夫,从而使顿河集团军群和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与德国本土隔绝并实施更大的合围。我认为苏军是不会采取这种行动的,苏军有能力突击到罗斯托夫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合围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分析上是有疑问的,道理很简单,苏军一口吃不下这么多反而会噎死。如果苏军采取这种行动的话反而是一个战机,那就是从德国本土增派部队到此将其合围,不过这样双方各有一个集团军被合围其余兵力都被牵制,战场就太混乱了,结果很可能是一方大胜而另一方大败,德军显然是输不起的。事实证明笔者的看法是错误的,苏军“出其不意的”向罗斯托夫直插,不过曼施坦因早有准备,自然被打的落花流水。不过在这个方向的准备导致了解围兵力的不充裕导致了后来解围不够顺利,历史不容倒退,笔者和曼施坦因元帅孰对孰错也就无法分出了。
回到解围作战本身,第四装甲集团军由于各种原因,相当的兵力被牵制在其它战场,因而实际参战的只有第57装甲军全部和一些额外配属给它的装甲部队。依靠这些部队想单独打到斯大林格勒城下是几乎不可能的,需要第六集团军的一些协同,但是第六集团军作战物资非常短缺所以对于大规模作战非常慎重使得这一任务更加难上加难。曼施坦因元帅的想法是通过从德国本土以及A集团军群的增援在往后的作战中不断给57装甲军以支援,使其遂行任务。这个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当前最正确的选择,因为第六集团军的形势日益恶化,解围作战必须以超乎常人的勇气提前进行。苏军竟然没有料到德军会从这一方向上进行解围!苏军用非常常规的思维认为解围部队必定沿着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来时的路线,即从顿河河曲部到卡拉奇大桥再到斯大林格勒,这也是最短的路线,所以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这一方向上,而斯大林格勒正南方向的侧翼只部署了少量部队,这对于德军绝对是天赐良机!
可是,德军的力量也不是充足的,于是第57装甲军前进到距离斯大林格勒大约四十多公里的时候再也无法前进一步,因为苏军从包围圈上不断抽调部队投入对第57装甲军的阻击战。曼施坦因元帅认为,第六集团军应当作出策应,以打破包围,至少阻止苏军继续从包围圈抽调兵力,但是第六集团军以弹尽粮绝为由予以拒绝,此时第57装甲军的坦克尖兵已经用肉眼看到了远处地平线上斯大林格勒的火光„„
七、第六集团军在第57装甲军向其靠近后是否应当突围
可能大家觉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否则第57装甲军这么死命往斯大林格勒方向突不就成吃饱了撑的吗。但是大家都理解数学中导数的定义,知道在多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化的方案,在数学中可以很方便的运用导数求取极值点,但在战争中你却无法断定这是不是最佳时机,当然这也不是完全不可知的,我们可以进行分析预测各种情况的可能性。首先来看第六集团军此时的处境:第六集团军已经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补给,粮食弹药和汽油严重缺乏,已经丧失作战机动性,就算此时第57装甲军能够对其突围进行有力策应仍然风险极大,估计装甲部队大部可以保全,步兵损失大约一半,重装备恐怕会大部损失。其主要问题在与第57装甲军还有四十几公里距离,而第六集团军所剩汽油最多只够行驶三十公里,第六集团军也以此为由予以拒绝的。暂且不说应不应该突围,首先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第六集团军一旦实施突围苏军又会被迫从第57装甲军正面抽调部队回头阻击第六集团军,第57装甲军可以继续前进缩短距离,还有第六集团军在途中肯定会损失不少车辆及坦克,可以把损失车辆的汽油吸出来加到完好的车辆上。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第六集团军二十几万官兵求生的欲望会使他们的战斗能力得到超常发挥,因为这一战他们是为解救自己而战,所以尽管任务看起来不可完成,但笔者坚信第六集团军是肯定可以以一个尚有战斗力的兵团的形式杀出重围的。当然,立即突围的前提是第57装甲军已经不能再前进一步了。既然曼施坦因元帅下达了突围命令,那么第六集团军应该相信这一点而不应该再抱任何幻想。不过第六集团军并不是违抗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命令,而是希特勒本人亲自下令不许突围使第六集团军陷于矛盾之中。在那个时代的德国,希特勒的命令自然是神圣不可违抗的,但是身为第六集团军司令的保卢斯大将更应该为第六集团军二十几万将士负责,因此笔者只能说保卢斯大将内心还是不够强大。
细心的人会发现,曼施坦因元帅的本意也是靠第57装甲军打进斯大林格勒的,难道一代名将曼施坦因的计划是根本不可行的?当然不是,而是苏军的处理非常的巧妙,他们继续在北线的非德国军队防线上造成突破,给德军制造麻烦,使第57装甲军从出发后再也不能得到任何援助,也就是中国的围魏救赵。但是即便如此,笔者也认为,凡事要分清主次,解救第六集团军是德军这一时期的第一大要务,至于别的战线怎么失守城市怎么丢失都是无关痛痒的,而全歼第六集团军才能成为苏军货真价实的胜利,而救出第六集团军才能挽回整个东线。第六集团军就这样错过了被围后突围的唯一一次机会„„
八、斯大林格勒战役末期情况及第六集团军是否应该投降
顿河集团军群由于解围行动造成防线空虚,苏军终于在1942年年底达成突破,德军被迫后退,斯卡塔琴亚空军基地丢失使对第六集团军的补给更为困难。而苏军也加速歼灭第六集团军的进程,1943年一月份,苏军对第六集团军完成分割包围,投降的问题开始提上日程。拯救第六集团军的所有希望已经破灭,但是出于尽可能的牵制苏军的目的保卢斯元帅(在包围圈中被晋升)拒绝了苏军的促降。在1月31日苏军坦克开到第六集团军司令部门口时保卢斯元帅率司令部投降。2月1日,最后一支德军北部防线的第六集团军第11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九万一千名德军投降被俘。对于他们的投降当然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们已经尽了一个军人的可能进行作战,他们已经足够英勇。但是,这些勇士中只有六千人得以回国,虽然没有虐俘得证据,但其中发生了什么我们都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这样看的话,保卢斯元帅投降来保存士兵生命停止无谓抵抗就完全没有意义了,以为最终还是绝大多数人都死了。德国军官都是军人,不懂政治,自然也想不到这一层,不过笔者相信让保卢斯元帅再选择一次的话,也许这场战役会以全体德军阵亡而告终。最后,我想叙述一下德军战斗中的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行为。首先是什么给了德军这么强烈的战斗意志使他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一个完整集团军的建制进行战斗,能够做到命令投降就立即投降,不命令投降就死战到底。还有是什么让德军如此有战斗力使整个战役期间苏军付出了数倍的伤亡。
最后一件事足以令我们所有中国人为之深思,那就是为什么第六集团军所有高级军官(包括27位将军)全体被俘但是德军却从包围圈中空运出三万名伤员!想想克拉玛依大火的领导先走,不得不令我们汗颜。我想有必要详细叙述一下此事的经过,在第六集团军陷于重围解围无望之时,保卢斯大将向柏林发电要求在覆灭之前将技术型人员运出包围圈,但是特别强调他本人在内的陆军指挥官均不在其内。这样一份电报是从理智上还是情感上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希特勒否决此方案,原因已经无从查证,后来保卢斯大将再次发电请求将伤员空运出包围圈,希特勒复电同意。此事让笔者久久感慨莫名。
九、从苏军视角看斯大林格勒战役 在德军在顿河方向上发动攻势之前,苏联的处境是岌岌可危的,最大的危险是国土的大量沦陷,因为这使得大片国土上的战争潜力无法应用。所以,首要之急是抵御德军的攻势,阻止其前进的步伐,其次是歼灭德军的突击力量,同时保存自身已经为数不多的部队。在斯大林格勒前期作战中,抵御德军攻势基本完成,德军短时间内无法越过伏尔加河。在歼灭德军突击力量上有三个方向,即莫斯科方向上的德军奥廖尔突出部、顿河方向突出的第六集团军和高加索方向突击的A集团军群。显而易见,前者和后者兵力过于集中,不宜围歼消灭,而中间的第六集团军力量相对较小,而且两翼缺乏掩护,无疑可以达成围歼。所以苏军的这一动作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苏军在实现合围后企图在意大利集团军防线上突破并向南直插罗斯托夫切断顿和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作战笔者认为是不妥的,孤军深入可能被围歼,而且隔绝两个集团军群和后方的联系这一战役目的也不宜完成,不如用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确保自身胜利果实。不过又不得不承认,这一举动虽被击溃,但也牵制了德军大量部队无法实施解围作战,收到了相当的奇效。总体来说,苏军在整个战役过程的战略战术没有严重的错误,故而获得最终的战役胜利,并且扭转了整个东线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
十、后记
在第一部分就已经解释了全文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感情基调,因为德意志第三帝国国防军陆军部队的确值得人肃然起敬,而第六集团军更是其中的骄子,尽管其政府推行的战争政策受到世界的诟病,但笔者以为在不掺杂政治的前提下单纯对其英勇作战进行赞颂是没有问题的。其次,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第六集团军被围后实施各种方案的可能,也就是受对于第六集团军的尊重驱使才产生这种能否救出第六集团军的疑问并展开分析的,也许必不可少的掺杂了感情成分,请读者见谅。以下是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沦歿(请允许我使用这样的字眼)的部队: 第六集团军司令部 第4军军部 第8军军部 第11军军部 第51军军部 第14装甲军军部 第44步兵师 第71步兵师 第76步兵师 第79步兵师 第94步兵师 第113步兵师 第295步兵师 第297步兵师 第305步兵师 第371步兵师 第376步兵师 第384步兵师 第389步兵师 第100轻型步兵师 克罗地亚第369团 第14装甲师 第16装甲师 第24装甲师 第3摩托化师 第29摩托化师 第60摩托化师
除第六集团军序列内还有:
德意志第三帝国统帅部所属炮兵部队、高炮部队 德意志第三帝国空军地面勤务部队 罗马尼亚第1骑兵师 罗马尼亚第20步兵师
第五篇:指挥交通有感
指挥交通有感
又是一年三月到,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公司组织了一次学雷锋志愿者活动,表现形式为走上街道做一次交通志愿者,体验一把做交警的感觉。
当天下午三点,一切准备就绪的我们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准时出现在九龙大道的各个路口,由于我所在的十字路口比较大,所以分了4个人,每个红绿灯下面站一个。虽然我们并不会专业的指挥手势,但也是在为交通安全尽一份力,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以前总以为交警比较威风,比较轻松,只是打几个手势就好了。现在我站在路口,风吹过来有点冷,同时注意力还要高度集中,时刻注意红绿灯转换的时间和路口的车流量,时间一长感觉还真是个很耗体力和精力的工作!刚开始人流量和车流量并不是很多,在四点多渐渐就多起来了,有下班往家赶的,有放学回家的小朋友,也有开车接送的父母等,这个时候是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时间,所以更应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指挥,做交警还真不容易啊!在指挥的整个过程当中,主要是提醒行人和非机动车辆注意交通安全,禁止横穿马路,乱闯红灯等。其中绝大多数都能理解和遵守红绿灯,但也有不少人存在横穿马路,抢红灯现象,虽然我们只是志愿者,并不能对这种行为怎么样处罚,但我想这种行为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自身的公民素质有待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有待加强!
五点钟的时候我们收队,虽然只是短短的两个小时,也能让我稍稍感受到做交警、辅警的辛勤与艰辛。可以想象一年365天不光有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可能还有很多的误会和不理解。通过这次的活动,同时也提高了我们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如果有机会,希望这样类似的活动能多组织组织。
服务部:姜君 2011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