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新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名称: ——“暖阳教育”
前情介绍:自解放以后,在三圣乡的东南方向有一山坡顶叫——凉风顶,这片丘陵地区就渐渐的聚居了较多的居民,由此组建了凉风村;根据当时教育区域的规划及区域教育发展的需求,成立了这所乡村小学——凉风小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大生产运动大背景的影响,在乡、村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中,人们根据农业大国的发展方向,将凉风村更名为粮丰村,凉风小学更名为粮丰小学,它表达了村民们对农业生产的美好愿望,这个美好愿望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富足。
今天的校园:长久以来,学校附属于乡中心小学,使得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约束,自2004年,学校上划以后,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能直接接受区领导的指导和监督,学校时刻地沐浴在上级领导部门注入的暖流之中,感悟中,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带动了五朵金花乃至三圣片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城乡统筹的阳光下普照着每一位粮丰村的村民,推动了粮丰村的提高和发展,带动了家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就在这一股股人文地暖流中生长着、发展着、完善着;因此,学校借助上划和区域统筹的契机,提出了“暖阳”的办学理念,期望我校的师生能享受关爱、感恩关怀,传递阳光,收获幸福。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并非单一的环境建设,它具有系统性、人文性、生动性和教育性的特征,针对我校这样一所普通,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而言,上级领导的关注,使得师生不再是只看到井口大小的天空,他们可以飞跃奥秘无穷的知识天空,但是,怎样提取可供学习、运用的知识信息,让自己有所提高呢?城乡一体划后,经调查,我校学生的家庭收入呈上升的趋势,然而,学生的行为习惯、知识面、情感态度等与以前相比却呈平衡变化的趋势,经济提高了,但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仍停滞不前呢?一系列地现象调查,让我们明确了一个道理,有声地教育可以感化学生、家长的心灵,却不够持久和深入;因此,在听、说感官教育的同时,我们仍需要寻求其他持久地、系统地、深入地教育方法,让学生、教师、家长在潜意识中得到一种“恰似无声胜有声”的环境教育,对于学校的现状而言,让学生的视觉得到冲击,思想得到启迪,情感得以培养的有效方式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的实践研究,借助形象、具体地文字、图片,在活动中感化学生的心灵;因此,我校在“暖阳”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是相当必要的。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品质锦江,品质教育”的整体理念;在学校“暖阳”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法治校,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培养一个团结向上、和谐的领导班子、奋进的教师集体,自信的学生集体。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转变思想,努力学习探究,带动全体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提升全校教师的品质、品貌、品位。办让社会、家长和学生都满意的学校。
“暖阳”的内涵:
“暖阳”理念是指:关爱自己,做自信的人;关爱别人,做快乐的人;关爱世界,做幸福的人。
让微笑成为自然,让快乐成为朋友,让自信成为习惯,让幸福注满生活。
围绕着这一理念将形成我校的校风,校歌,校徵;真正做到精神文化系统化,全面化;每位老师要把这一办学理念融于自己的教学和德育工作中,在日常各种活动中都要强化和落实这一办学理念;以后通过校本培训要对全校教师进行我校办学理念的培训,座谈,并且德育组与教务处要把办学理念与实际结合起来;期末对教师的工作考核要把教师对办学理念的落实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
校园文化建设主题:
暖流溢心间,阳光照四季 ——可持续性发展的校园文化实践研究。
“暖阳教育”指导中的校徽:
本学期,为了营造“暖阳”下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向全体教师征集了校徽的设计方案,经过一次次地讨论、改稿,最后定稿为:暖阳下的雏鹰起飞。
校徽中“暖阳”共有三层,第一层是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层是学校的特色教学和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发展;第三层是社区、家庭的配合、帮助;校徽中的“鹰”代表学生,是希望他们能在以学校为主的多层面阳光的照射下感受关爱,自信、健康、快乐的成长,像一只可爱的雏鹰;校徽的下方是凉风顶的形状,表示这里是他们幸福、快乐的家园,同时也暗含所有托起雏鹰起飞的一切教育资源;绿色的背景,拟定为学校的cis识别标志,期待在“绿色”氛围的营造中,学生能有健康的绿色心灵,健康的成长。
“暖阳教育”中的校训:
微笑 快乐 自信幸福
微笑:指农村孩子不同于城市的孩子,他们常常要体验生活的艰辛,辛勤耕耘的劳作过程,所以,我们希望他们能在“暖阳”的普照中,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失败。
快乐:据调查,我校孩子心理波动较大,时常像一个“小大人”,既成熟又幼稚,看着他们,在每一份暖阳的关爱照射下,他们能快快乐乐地生活、学习,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自信:农村孩子有着和他们父辈一样的品质:善良、诚实、勤奋;一次次的活动体现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不够自信的他们,时常与机遇擦肩而过;注视着一张张纯真的小脸蛋,我们希望他们能学会自信和坚强。
幸福: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期待着在“暖阳使者”的系列活动中让孩子们明白:幸福是触手可得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幸福时刻伴随着你。
“暖阳”教育的具体措施:
途径;以微笑为媒,以快乐为友;以自信为基石,以幸福为目的;
步骤: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推进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有利于培养造就大批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因此全校教职工要提高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思想自觉统一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上来。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成立由学校德育组、团支部为主要成员、师生代表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根据目标任务,明确各处室的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以人为本,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真正达到“求真务实,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积极效果。
“暖阳季节”校园文化建设成员:
组长:吴德勤
副组长:鲁晓红
教师组员:尹洁、冯桂珍、薛玉兵、尹建国、熊秀琼、汪树红、蒋才华、王永、晋瑶、汪惠、钟佳、祝相敏、闵步庆
学生组员:全校210名学生
家长组员:12名家长代表
校园文化创设的具体内容:
a:精神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是“暖阳季节”教育校园文化的思想核心,是校园文化表现的灵魂。
精神文化要从富有灵气的校园环境建设中体现出来,校园建设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我们“暖阳季节”校园文化下的校园建设就是要使我校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有人文的内涵,要使校园的每一块场地都富有灵性,要使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我校对校园建设的理想目标就是“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在这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并拟订在教学四周的空地建造“绿色地带”,“农家知识回廊”,“心语地带”等景点,以充分体现我校精神文化的所在;在校园环境中的进一步实施中,我们将逐步地深化、改进。
1.对现有景点的文化内涵要进一步阐释,特别要对全体教师班主任,要让他们对每处景点,每条标语都要有充分的认识。
2.要把每处景点作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切入点,还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形式,使校园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
3.针对我校的校园的实际,还应进一步把校园的建设与精神文化紧密结合。
精神文化体现师生角色的转变上,给学生心理上、人文上和人道上的关怀。我们要教师更新观念首先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者,对学生注入人文关爱,我们深信:“在?暖阳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熏陶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1、我们的老师要从学生情感入手,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建立了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感悟,主动思考中,传递微笑,感悟快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健全的人格、完整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质;
2、教会学生如何关爱人、尊重人、理解人,如何以诚待人,与人相处;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把学生真正作为一个有思想、平等的人来对待,而不再单一地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给他们以微笑,给他们以关爱,创造快乐学习的时间,自信的做人,体会幸福;
3、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导向,我们的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如春风般抚平学生幼小的童心。
德育教育文化:学校以“暖阳”理念为指导,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定格为“暖阳四季”环境“氛围”将从春、夏、秋、冬四个层面逐一地完善、提高中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四层面的规划:
春之声:“一年之际在于春”,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和谐的暖阳能让全校师生在活动中畅想明天,提出发展的目标;夏之意:夏季是热情的季节,耕耘的季节;激情的阳光期待全校师生能在“读书月活动”中,愉悦地、快乐阅读学习,抓好质量关;秋之韵:结合学校的“种植之旅”活动,成长之光让全体师生在种植活动中,以实践为基础,收获、体会,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冬之悟:白茫茫的季节,暖暖的阳光为来年带来了希望,此时,反思这一年自己的得与失,感悟成长的真谛和快乐。
特色活动的安排:
春之声:“探访家乡”活动,春天的教育,是目标的导向;环境的营造期待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夏之意:“读书活动月”,结合学校的科研课题,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共享书屋”及各班级的书籍借阅的漂流地带;为学生提供参与无声、有声阅读的场所,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秋之韵:“种植之旅”的系列活动,力求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独立思考和多层面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冬之悟:“家、校节”活动,通过参与,让家长、社区感受学校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带动学校的发展。
b:行为文化:它是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与学习锻炼中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和实践校园文化的内涵。
行为文化强调 “人”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教师和学生是行为文化的主体,也是我们“暖阳季节”校园文化的实践者,发展者,也是受益者。因此,要让每一位教师学会关爱,让关爱洒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1、加强行政班子在“暖阳季节”校园文化中的领路人的作用。
(2)在工作中班子成员还要继续做到表率的作用,关爱自己,做自信的人;关爱别人,做快乐的人;关爱世界,做幸福的人。继续发挥自己旗帜的作用,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2、发挥教师在“暖阳季节”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教师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人,我校的教师正用自己的“暖阳”理念化为实际行为去铺垫着学生的未来,关爱学生,关爱学校充分体现了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为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校积极规范教师行为。
教师要衣着得体,要大方而又富有生气;要加大对教师行为的规范,通过领导者的引领,典型教师的示范,学校的评价体系扩大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度;我们要通过改变教师的不良心态来影响学生让学生们心态平和,健康,富有“暖阳”的心理;为了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们教师首先要广泛阅读并把好文章推荐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扎实推进“好书伴我行”读书活动的开展;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给学生以平等、和谐、自主、协作的引领,这样使我们的教师真正成为“暖阳季节”的教育者。
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的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我们的校园文化主要是为学生的成长搭设一个发展的平台,在“暖阳季节”校园文化的影响下进行“自我教育”。
“微笑、快乐、自信、幸福”这是我们“暖阳季节”校园文化的最终归宿。因此学生行为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的效用最终会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同时学生的行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学生的行为“真正能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人”的方向迈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在以下工作中努力: 1.学习生活中,在思想上提升自己,使学生由原来的“让我成长”转变成为“我要成长”,通过“自我教育”的行为使学生健康的个性得以张扬,错误的、幼稚的思想、恶习得以改正。2.我校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组织——少先队的作用,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另外学生们还参与到校园建设的劳动中去,组建我校自已的广播站,办“暖阳周报”,在劳动行为中锻炼自己,培养能力。
3.我们主张学生领养绿地,给学校的校园建设规划蓝图,学生独立搞环保调查,对本学年或全校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
c: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教育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成为我校整体工作的一项大事;具体安排如下:
1、校门:
门柱内容:微笑进校园,快乐中学习,自信中体验,幸福促成长;
着力体现教育的全过程。
校门左侧:展示栏的主题是:“你的关爱,我的关爱,他的关爱,汇成所有的精彩” 家长信箱的设立和学校活动的推广;
“五个一”活动的推广;(内容为:推广读一本书、记一句话,听一首歌,学一件家事,做一个动作,)夏的细语、秋的嘱咐、冬的寄语四个层面的内容除“五个一”常规内容外将根据学校校园文化的具体实施方案每三个月替换一次。
学校各种活动动态展示区及学校公示窗
校门右侧:展示学校的简介;篇二:《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西塘分校课题组
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西塘分校位于全国第一个亿元村西塘村,东临沪宁高铁
惠山站景观大道,南邻沪宁高铁惠山站区。学校创建于1915年,2000-2001年由
西塘村投资近300万元在原地完成改扩建工作。前后经过两次并校,至今成为了
一所三轨制农村小学。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坚持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办学作风,以“为了每个学生的成功”为宗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机会。近几年来,有50多篇
通讯报道在《无锡日报》、《惠山新闻》、惠山教育网站、惠山区网上家长学校
网站发表,内容包括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少先队活动、科技、体育、艺术、教科
研等活动情况,全方位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学校先后被评为 “前洲镇文明单
位”、“惠山区规范化建设优秀学校”、“惠山区乒乓球项目特色学校”、“惠
山区家校联系先进集体”、“无锡市健康心灵快乐成长优秀组织奖”、“无锡市
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是我校
2011年8月申报,薛小康校长主持的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为了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有效实施学校文化建设,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要想成功办学,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学校的办学水平之所以存在差
距,实质上是学校文化存在差异。积极向上并极富内涵的学校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它所产生的影响力不仅能够促进师生的发展,更能提升学
校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新时期教育转型的呼唤,“学校文化建
设”的意识得到不断凸显及强化。提出“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这一课题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基于对教育应然的认同,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是必然的。
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积淀,是一种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或品牌名
校中的表现,农村小学校似乎不涉及“学校文化”一说。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
存在偏差或者谬误的。首先,有人就有“文化”,有学校就有“学校文化”。学
校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以文化的观点来看人,人是能够为自己安排生活的族
类,人自己创造的生活就是文化。学校——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现实存在,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的存在,是为了“文化”的“文化存在”,即为了传递
社会主流文化的“文化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学校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基于
此说,农村小学校的“学校文化”同样客观存在,只是它的存在方式也许是自发
而模糊的,不太明晰,只是隐隐约约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要想使这一客观存
在的“学校文化”能很好地服务于教育,则需要我们理性地引导和提炼。在解读
了大量名校发展的案例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构建富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文化,是
一个非常着力的兴奋点和生长点,它是学校教育高位发展、科学发展的应然选择
和必由之路,因为学校发展的速度和品质取决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 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2、基于对“人”的尊重,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是必须的。
教育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精神活动,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拥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过程。教育的生命意识首先应当表现为尊重“人”的权利,尊重孩子接受公平
教育的权利,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其次是尊重“人”的发展,让学生在发展过
程中享有完整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这是对人更深意义上的尊重。现如今,我校共有16个教学班,571名学生,其中外来民工子弟为454人,占80%。这
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带着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渴望来到苏南发达地区的农
村,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显得更为迫切。帮助这些孩子实现发
展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而学校文化建设能促成学校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最终促成孩子的发展。
3、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愿景,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是必要的。
教育均衡,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
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
度。瑞典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平
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教育均衡的作用可从个体、学校、社会
三个维度作切入和理解。站在受教育者即学生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育均衡
——即学生的权利和机会的均等,具体指学生能否在各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以我校为例,政府为我校提供了与中心小学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即
拥有了与中心小学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对学校的投资、师资队
伍、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等都作了大量的投入,即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教育环
境。这无疑是为我校实现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应对外部提供给我们的保障,要很好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愿景,学校必须作出相应的回答,即在“软
件建设”上作出努力,“学校文化建设”将是极为契合的一个切入点。
4、基于学校内涵发展的需求,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是必经的。
前洲中心西塘分校一路走来呈现的发展趋势是喜人的。学校曾先后被评为
无锡县贯彻《规范》先进学校、无锡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锡山市常规管理先
进村小、惠山区首批优秀规范化村校、惠山区乒乓球项目特色学校。近年来,学
校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在镇党委政府及施教区村委的高度重视及鼎力支持
下,硬件投入达到了《惠山区农村小学基本实现现代化装备条件建设标准》 的要求,保障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不仅仅是现代化
设施的高位均衡建设,更应是学校办学质量与内涵的高位均衡发展,这一点就需
要学校以科学发展、主动发展的姿态,承担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在中心小学的指导和引领下,我们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德育打造、学科建设各
方面均作了积极地应对和努力。站在教育发展“十二五”的起始之年,我们必须
用“大视野”“大情怀”“大局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素质教
育的内涵,牢固树立“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功”的理念,主动融入到教育区域化
推进的时代浪潮中,在内涵发展上谋求有力的推进。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迫切希望打造属于我们自己学校的文化,以期实现对
学校未来发展的引领。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文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 学等”。英国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文化是一种习惯,或至少是一种先前
规定的习惯”。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说,“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在学校范畴内,文化是群体基于精神理想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精神创造。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组织背景下以特定价值观念为基
础进行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与
精神创造,其精神理想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文化是教师和
学生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共同学习和生活所形成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
特色的人文氛围。学校文化的灵魂即学校的办学理念。通俗地说,就是整个学
校达成的一种共识:“办一所怎样的学校?用怎样的方式去培养怎样的人?” 学
校文化可分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存
在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建筑设计、师生服饰、标牌展板
等;精神文化——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包括教育理念、核心价值、管理
方式、课程内容、师生行为、人际关系等。
“农村小学校”: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视野下,农村小学校是指地处农村,规模在1000人以下,在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达到教育现
代化水平的学校。
“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积淀,是结果,所以有人认为是不能设计的。对于“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我们的理解是,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是在对学校办学起点、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环境,当地政府、社区、家长、生源等诸多因素作统筹考虑、综合论证后的明晰定位,是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愿景;是以学校的可持续
发展为指向,以创办优质高效的学校为目标,在学校建设、教育教学活动中,对
物质资源所赋予的意义、办学理念、精神面貌、制度规范等的设计并通过实践将
其内化为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等行为方式的具体过程。我们关注和强调的是厘
清、完善和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对我校办学起点、未来发展方向等诸多相关因素的统筹考虑,我们将研
究目标定位“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在研究方向上,希望通过对学
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教育活动等的设计和勾划,丰富和提升师生的工作、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与精神创造,形成积极向上并极富内涵的学校文化,从而全
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2.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校学校发展定位与价值取向的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对当前农村小学校学校发展的现状调查,形成学校发展的定位和价值取向。
(2)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与框架设计的研究;
研究要点:从教育教学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设想。
(3)农村小学校环境文化、班级文化、特色项目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相关实践活动的积极展开,形成多样并有效的各种路径;
(4)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案例群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主题性的校本研修,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以及师生文化生活品质,积累并研究与之相关的具体案例。
四、课题的研究步骤与实施措施 1.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周期为3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2年5月)
课题基础资料检索、收集与学习,制定课题指导纲要和实施方案;撰写课题文献综述,召开开题大会,进行课题论证;成立课题研究网络,形成点校课题研究制度及课题年度实施计划,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子课题,主要进行农村小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深入开展研究活动,定期开展实验经验交流会,总结实验成果,撰写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
在各阶段总结经验基础上,以实验目标为标准,对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形成结题报告,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并展示研究成果。2.实施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校将在中心教科室指导下,由校长总体负责,学校教导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理论、实践水平。课题确立后,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定期召开例会,保证课题研究顺利、有效进行。
(2)积极开展学校文化相关知识的专题培训活动,实施“富脑工程”,更新课题研究人员的教育理念,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篇三:成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成村
学
校 2015.3 成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师生为主体,以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创建和积淀厚重的校园文化,营造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促进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建设目标:
构建以师生为主体,具有时代特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形成具有艺术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环境建设,校内陈设与布置,绿化美化工作等,进一步突出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观念与行为。
(二)广泛宣传我校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教风、校训使其人人皆知。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文明守纪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四)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并形成系列。
(五)构建科学的富有人文情怀的学校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愿望的融合,使校园充满和谐。
三、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闫志强
副组长:覃志强
成 员:梁照光 王士革 和晋源 张崇祯
薛旭峰 李靖水 吕爱莲
四、遵循原则
1、方向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文化阵地。
2、实践性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式喜闻乐见、学生参与性强、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
3、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4、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5、参与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注意发挥学校、班级、学生、家长及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活动,逐步形成规范、和谐的校风,科学务实的教风,兴趣浓厚的学风,进取向上的班风。
五、主要内容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组织精神和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的办学理想和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办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师资选择标准、课程体系、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校园氛围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学校的组织文化渗透在组织的一切活动之中。如何建设学校文化,为此学校领导经过认真思考与讨论,决定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师生文化建设五方面同时建构我校的文化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主要指学校内外环境的规划设计和优化美化。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精心设计,巧妙布置,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景点都能育人,使校园处处体现出鲜明而又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1、校园美化
(1)校园内所有花坛都栽花种草,并置放标语,分班维护保养。(2)校园内增设垃圾筒。
(3)增设橱窗,在校园内增设激励性标语,增强育人内涵。
(4)校门处增设温馨提示语,加强生命安全的教育。可增设整容镜,帮助师生整洁仪表。(5)校园内的围墙可分专题绘制体育锻炼标志和宣传画、宣传标语,营造健康向上学习环境。
(6)在校园适合位置悬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7)每层楼悬挂名人字画(或温馨话语)、哲理名言或将学生优秀的书画作品裱糊张挂。(8)充分利用阶梯、柱头、楼道,向学生宣传各学科知识的精华。
2、功能室美化(1)学校各类用房门窗油漆一新,墙面无破损,无乱涂乱画现象。(2)各科室用房有统一标识。(3)教室及功能室均增设窗帘。
(4)各功能室制度上墙,张挂名人字画和相适应的警句名言。
(5)各室物品摆放整齐,干净卫生。有专人负责卫生。每楼每层有责任人。(6)各室线路规范,灯具安装整齐。
3、教室美化
(1)教室前黑板上方有国旗,国旗两边配上富有本班个性特色的班训。在近期内,各班增设流动书箱。
(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张贴上墙。
(3)清理学生课桌,尽量做到统一、整齐,闲置课桌搬至保管室备用,教室无杂物。(4)教室前方黑板右侧或左侧墙壁统一规划为“班务公开栏”,主要用于张贴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级公约。专门开辟流动红旗张挂处。
(5)教室两侧墙壁统一规划为专栏,作为学习园地或评比栏,以促进班内学生间的竞争。
4、办公室美化。
(1)门口挂室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校教学常规、值周领导、教师制度等常规要求全部上墙。在规定位置张贴。
(2)各办公室的文化建设提倡规范性和个性化相结合,漂亮、整洁、规范、实用。(3)物品摆放要规范。定时做清洁卫生,学校建立定时检查的常态机制。(4)适当位置安放时钟一只。(5)提倡办公室做好绿化、美化。(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主要指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文化。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优化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行为,健全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达到约束人、引导人、教育人的目的。
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各部门、各班级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健全学校规划和章程、教职员工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保障管理制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校产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制度、德育方案、文体活动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课堂常规、师德规范、班主任工作制度、奖惩细则、各类预案等等。
2、培育和谐的管理文化。管理文化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保障。学校对管理文化的目标定位是:学生成长、教师成才、学校成功;管理文化构建的落脚点是: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于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纵向分块,分教育、教学、后勤三块管理;横向分线,实行学校、年级、班级三线管理,各部门、各班级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制度体系,努力形成民主、科学、自主、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进一步修定和完善学校教师考勤制度、班主任考核细则及教师绩效考核方案等规章制度,拟将其汇编成册,作为处理学校内部工作的依据。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人文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以“是否有利于学校发展、是否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是否有利于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标准,力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有质的飞跃。
4、建立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配套规章,创建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强化学生遵规守纪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根据我校的办学需求和上级“均衡验收”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
第二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 学校是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它让师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育,是学校的一门潜在课程。如何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呢?笔者认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以生为本,构建好和谐的班级文化;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向上的活动文化;以教师为主体,塑造融教育教学师德师风为一体的团队文化。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优美的景色是校园的外衣,是人们对校园第一印象的 决定因素。
1、为了让校园美起来,根据农村小学实际,必须因地制宜,搞好校园规划布局。
根据学校的具体坐落,学校建设的整体布局,科学规划好区域,如:运动区、生活区、绿化区等。在绿化区域内,以花、草、树木上动脑筋,用最朴素、最自然的美来装扮学校。栽花种树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就地取材。种上四季常青的花草树木(如:松柏、四季青、月季等),做到春有花开、冬有绿树,相互点缀。让校园里随时绿树成荫,花香扑鼻,从而,既使师生们对学校产生无比的热爱之情,也为在这样的校园里工作和学习感到自豪。例如:我校栽培的花草树木就种类繁多,有四季常青的云南松、雪松、榕树;也有四季桂、春奎、映山红等,做到了“红花绿叶溢校园”,站在校园的绿化区,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因此,校园的美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师生。
2、师生动手,共同建设校园环境。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笔者认为:师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也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组织师生参加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参加扫地的清洁活动,参加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在劳动中,既培养了 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校园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学生心底得到了升华。在这些美的创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审美。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发挥了无声的育人作用。
3、师生动手,共同呵护校园花木。
常言道“三分种植,七分管护”。有的学校绿化校园一阵风,栽了大量花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活、长大的寥寥无几,甚至杂草丛生。因此,笔者认为,呵护花木比种植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学校每一位教师有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学校领导层率先垂范。在余暇时间,悉心观察每一株花木,哪一株需要浇水,就浇一浇;哪一株营养不良,就施施肥;哪一株生病了,就洒洒药。呵护花木,就如老舍先生说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呵护花木奉献的是爱心,考验的是责任心。这项业余活动既能锻炼师生的能力,更能让师生体会劳动的快乐。学校茵茵绿树红花的点缀而更加美丽,生活因真诚爱心的奉献而更加美好。
4、根据学校的建设特点,精心打造校园的每一个点,让其皆具灵性,发挥无声的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笔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曾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在学校围墙上做了一面文化墙,校园墙上有一首首“无声的诗”。“礼、义、仁、智、信”更是彰显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一幅幅“主体的画”有古人勤奋读书的“韦编三绝”;有志之士,及时振作的“闻鸡起舞”;尊师重教,诚恳求学的“程门立雪”;读书勤奋的“牛角掛书”;刻苦学习的“悬梁”故事等。在绿化区的石头上镌刻着“勤则成”。学生经常在过道、花园驻足品味,在近距离地了解先贤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吮吸着经典诗文的芳香,聆听着先人们的绝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孩子们在这美丽的乐园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的是三好学生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餐厅悬挂着图文并茂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水龙头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牌匾。学生的良好品质在无言中提升。
二、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
所谓班级文化,必须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为班级全体成员承认、给予学生最好的发展条件、使学生感到最大 满足的一种文化,其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小学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旦形成,就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能量。教室是班级学生与教师进行生命与生命交往和沟通的特定场所。班级文化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师生生命沟通与交往质量,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在我们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形式化和单一化的现象,属于低层次的教室布置。大多数教室只是贴着一张作息时间表,一张课程表,一张《小学生守则》,一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仅此而已;好一点的班级也就在此基础上多了个“学习园地”,将学生画的、写的字帖和作文进行展览,这在我们农村学校应该算是最好的了。学校领导和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教室的功能只是单纯为学生们提供“避风雨”和师生组织课堂教学的场所,教室自身的育人功能几乎等于零。笔者认为:“温馨教室”建设,与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无关,关键因素在于学校有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有没有深层次去理解教室是师生生命交往和沟通的场所的真正内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以物质文化建设奠定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班级的物质文化包括班级建设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指教师空间的布置、绿化和美化。教室的“硬环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班级文化的外化结果和物质形式的表现。干净整洁的教室使学生更加注重仪表,注意举手投足的细节表现;班级中的鲜花绿叶体现了学生亲近大自然对生活充满憧憬、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状态;班级张贴的名人肖像、格言标语,教室正前方“认识自我,雏鹰展翅”,中间镶嵌着鲜红庄重的国旗。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物的使用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小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二是教室环境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的“软环境”建设主要指在班级传播信息的“宣传媒体”,如壁报、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墙报和壁报是班级同学表现自己的阵地,在这里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诉说自己的理想,展示自己的美感;也可以各抒己见讨论班级中的大事;也可以报道班级好人好事,形成良好向上的班风;也可以传递师生间的对话,增进理解交流;更可以发布各种信息,开拓视野。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可以及时交流大家的 6 读书信息、学习情况及班级里的一些活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突出科学性,教室的布置要美观、简洁。
2、以制度文化确保班级文化的发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制度文化能够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往正常良性方面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指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同一班级文化氛围熏陶下表现出的共同的精神状态。班级精神应是班级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而弘扬班级精神必须靠制度文化作保证。一是利用班规班训警示学生。班规班集体明确提出的一种规范,班训是班集体的一种价值追求,他们能够警示并激励全班同学,使班级的每个成员有明确的进取方向,它体现了班级奋发向上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奋斗的主要目标。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培养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二是以本班学生为本,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是针对全国小学制定的,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发展不平衡,所以小学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三是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对于低段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如:对学习方面,要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坐立姿势要端正,还有爱护学习用具、爱护公物等。随着年级的上升,班级制度可逐步扩充,到了高年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基本建立建全。仅有制度是不够的,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首先教师要带头遵守制度,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参加班级活动就应不迟到。其次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使全班学生知道违反制度是要受到惩罚的,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3、以精神文化建设夯实班级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你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礼貌用语;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正确舆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班上的一些现象展开评论、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而形成的,要树立起“我是集体中的一员为荣,我损害集体荣誉可耻”的共同价值观。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学生一道讨论决定。
三、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校长、教师和学生,载体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着力于提高未来新农村建设者的素质,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也是个人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历练性格的开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1、狠抓教风、校风、学风建设。
校长、教师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对学生世界观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严格规 范校长、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行为。为此,笔者在学校内深入开展了教风、校风、学风建设活动,把“三风”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品位、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做到以领导工作作风带动师德师风,以教风促学风,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教风和学风铸就良好的校风。规范了从政、从教行为,管理水平和师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2、根据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农村学校文化生活相对城市学校较窄小和单一。要求农村学校要精心筹划,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教案、有收获、有评比,在组织、经费、人员、器材等方面全面落实。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体育运动队、鼓乐队、书法美术组、舞蹈合唱队等,由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活动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样,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实践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把学校传统特色活动(学雷锋活动、运动会、儿童节、文娱晚会等)与本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机整合,倡导鼓励全体师生一起参与。学校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要立足于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着力使学生发挥天资、张扬个性,在活动中汲取知识信息,提升价值品位和文化修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四、以教师为主体,塑造融教育教学师德师风为一体的团队文化。
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古今高尚的圣贤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教育的文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能自立天地之间大写的人!”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团队,教师的团队精神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多彩校园文化的生命之魂。
1、重视打造教师团队精神,凝聚战斗力。
教师个人的学识和水平总是有限的,因此,教师的团队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是因为:第一,现代教育理论有一个很著名的教育思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简单地说,三个教师组成的一个有机团体决不等于三个教师的简单组合,其发挥的作用也不是三个教师个人所能发挥的作用。第二,在团队之中,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有利于形成集团冲锋的火力点,更有助于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第三,团队获得的信息量是个人信息量的数倍,只有丰富的信息量,才能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改实践需要;第四,在团队的协作中,每个成员相互激励、相互关心、支持和理解,成为学校团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我校一直坚持年级主备课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实践证明,教师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可以极大的促进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 11 的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也在不断升华。学校如果没有一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
2、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在拼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的过程,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教师认同为基础,以领导模范引导为关键,以赏识教师为动力,以建立机制为保障,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发展教师为目的,以共创佳绩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营造适合教师团队健康和谐发展的氛围。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职工素质与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办学条件的和谐。关心教职工工作与生活、生存与发展,解决教职工实际问题,让教职工能愉快安心工作,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宿感,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3、打造齐心协力的学校领导团队。
校长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扎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人、团结人、引领人,以明确的办学方向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学校中层领导不断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能保持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精纯的业务素质,严谨的治校策略,良好的个性化作风。
总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挂在嘴上,更多的是弥漫于校园的空气中、在师生的口耳相传中、在校园生活的故事与人物的精神浇灌与浸润中。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教育者们心怀一缕学校文化的“乡 愁”,坚守一份自我,将自己的生命根植在本校文化的土壤中,接地气,吮吸营养,奠定生命发展的根基,化“千校一面”为“百花争艳”,让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绽放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主编:郑百伟,《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海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二期第一版。
3、《人民教育》,2014年第三期第二版。
上
第三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于打造特色学校的思考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的特征,并且以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终极目标。校园文化从总体上看属于隐蔽课程,作为隐蔽课程的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将有利于学校德育的顺
利开展并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根据当前农村学校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
(一)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
1.明确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在学校的具体化,是结合学校现实状况对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做出的个性化的表述和创造性的实现。个性化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教育定位的依据和发展的前提。要办好一所学校,围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去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办学理念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
2.打造有自己学校独特个性的校风。通过创作校旗、校徽、校歌,编辑校报、校刊和制作校风宣传牌等形式将校风表现出来,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
3.营造敬业、爱生、博识、善导的教风。“教师无小节,人人是楷模”,教师的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4.培养全面、主动、乐学、创新的学风。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学好本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学风。
5.构建团结协作、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我们要通过设置校长信箱、心理话信箱,举办工会活动、专题讲座等,让老师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让学生有机会诉说自己的苦恼。让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让老师之间在相互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增进彼此的感情,努力创造出团结协作、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二)以校园环境建设为着力点,搭建校园文化的育人平台
1.以净化为基础,让校园“净”下来。
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师生员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不乱丢乱扔乱吐的良好行为习惯,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清爽、文明和谐有序,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努力营造“洁净校园”。
2.以绿化为辅助,让校园“绿”起来。
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花坛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布局合理、搭配协调,营造花草葱荣、绿树成荫、清爽优美、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在校园绿化方面提倡立体性和园艺化,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体现田园风格,努力使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努力创建“绿色校园”。
3.以美化为衬托,让校园“亮”起来。
要充分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充分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做好“墙壁文化”,每一面墙壁,设一个主题,形式内容既要和谐统一,又要各具特色,图文并茂,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形成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校园“亮”起来。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
4.以阵地文化建设为个性窗口,让校园“活”起来。
一是教室文化个性化,学校可整体规划,年级集中设计,班级个性展示。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张挂国旗,两侧为班训。墙壁上一方面设张贴栏,统一张贴课表、作息时间表、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另一方面张贴由各班级讨论、征集制作的各类名言警句、诗文佳作或师生自创读书等方面的话语,以画配文,既美化教室,身处其中,又时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室后方各班级根据各自特点由师生动手布置内容,是富有班级个性的一个展示区。同时班级书柜也必不可少,要成为教室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二是办公室及功能室文化个性化。办公室的文化建设以教风、作风、办学理念等内容为基调,辅之以教师员工自己创作的书画、手工等艺术作品,让艺术精神、人文精神能处处体现。各功能(活动)室文化建设强调功能特点,基本设备设施齐全,除悬挂相关的制度职责外,还分别设计布置各类标语、提示语、图片等,彰显本室理念,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活泼生动,寓教于乐。
三是校园广播台文化个性化。校园广播台要定期播出,及时传递信息,丰富教育手段,活跃学生文化生活,逐步形成学校现代信息化特色。
(三)以校园活动文化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1.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在绘画、书法、文学、体育、诵读、演唱、舞蹈、手工、器乐等方面成立校级兴趣小组,定期举办文艺表演、校园演唱会、小制作比赛、运动会和才艺大赛等,给师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通过学校搭建的各种展示平台,让师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师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形成自己学校特色的活动文化成果。
2.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积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校园行为,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努力培养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情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行为习惯基础。
3.把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集中主题教育与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突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要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和班级读书角,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讲座、演讲、征文、校园读书周等形式,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四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交流稿
----细微之处见真章,一点一滴总关情----潘云(2011.9—2014.8任容县县底镇复联中心小学校长)
纬22°58'58.81“,东经110°35'46.00”,在谷歌地球上,你把这个点放到最大,能看到的也只是一小块模糊的白,这就是农村完小——容县县底镇复联中心小学。该校留守儿童占了75%,学校就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孩子由于脱离父母的监管,缺乏抚慰,容易产生价值取向标准模糊及心理不稳定等各种因素。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软实力,是学校的风骨和脊梁,因此校园文化自然承担着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最重要的角色。该校挖掘、利用校本资源,以小见大,用孩子眼光去审视、建设校园文化,使之可操作、易接受,给每个孩子最难忘的回忆。一、一砖一瓦能传情 1.深入浅出的“一训三风”
“一训三风”作为一把标尺,不但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其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是学校的灵魂。一进校园,触目所及是修剪得宜的花草及墙上“一训三风”烫金字,校训:求真、求善、求美、求新;校风:团结、奋进、文明、守纪;学风:乐学、静思、自主、合作;教风:厚德、敬业、进取、博爱。这四十个字体现了该校的办学思想和整体风貌,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大家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勇气。
2.引以为豪的荣誉墙
“我和你们都深爱着这学校”这是该校校长对孩子们说的话。西侧的荣誉墙上挂着80年代至今的锦旗、奖状,有的已斑驳褪色,有的金光照人,这是学校发展历史最有力的见证。多媒体教室由群众捐资而建,墙上有两块毛笔小楷书写的泛黄的建校捐款榜,学生可以从中找到了他们的父亲或爷爷的名字,此举不但深深的触动了同学们,更让他们引以为豪,爱校热情油然而生。
3.简约雅致的办公室
办公室那光洁明亮的白地板、古色古香的文件柜与文化墙,既有简约之美又有传统书香韵味,墙上“厚德载物”四字正是老师应负的襟怀和使命。每天孩子们自愿打扫办公室,既为老师提供一个优雅舒适的办公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师生的审美情操。二、一草一木会说话 1.“三物”寓意深
学校“三物”——三角梅、盆景、小草,尤其是那株高大的三角梅,一团团火红的繁花象征着学校热烈、欢乐与阳光的校园文化精神,也象征着同学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该校把它打造成学校的一个精神标志,升旗讲话、校会总结、颁奖,都拿这棵三角梅来励志,开学了,说三角梅开得特别灿烂,它是给老师同学送祝福的,天冷了,说三角梅不是梅,但有梅花的骨气等。精致的盆景,暗示着孩子们在老师的静心呵护下茁壮成长;不起眼的小草,让孩子们领悟做人不居功自傲、默默奉献的精神。
2.乌龟寿命长
学校有一个小假山,里面养了两只小乌龟,学生们很是喜欢,上学放学、下课了都去看看,喂点东西。该校就拿小乌龟做文章,说乌龟不但是这座假山的山主,还是一张思想道德试卷,如果一学期下来,乌龟还好好的,就给你们思想道德打100分,几年来,这两只乌龟还好好的,学生们也每天看它喂它。三、一举一动皆用心 1.别具一格的教室文化
为了彰显班级文化特色,该校每个班级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一年级称入门班,二、三年级称基础班,四年级称进步班、五年级称提高班,六年级称榜样班。班级前墙设有班训、班务栏、表扬台,后墙有展示才华的“活动园地”,两侧挂着中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及八荣八耻,此外,各班开展流动红旗竞争活动,各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既放飞孩子们的童心,又增强班级凝聚力。
2.标新立异的板报
校园一角的黑板报,每月更新一次,主题健康向上,色彩明快靓丽,映衬在盆景从中。有时为了设计一个最合理的版块,孩子们喋喋不休的争论好半天,成了校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其中第一版留给校长,校长结合时令,写下体现人文关怀的词句或诗。下课时,孩子们三五成群,饶有兴趣的念起来,校园处处洋溢着快乐、和谐、文明、尚美的精神风貌。
3.独具匠心的特色评比
每学期一次全校性的优秀作业评比,是展现孩子们成绩与自信的平台,成为了孩子们最期盼的事儿。当孩子们拿着选票花上半天时间对作业进行欣赏、甄别、评选,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的同时,也在自己的心中也默默的种下了对待学习的态度。评比活动结束后,校长与中高年级的孩子一起写活动体验,张贴在校园里,孩子们认真的品读着,再次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激情。
校园文化除了眼前能看到的和正在做的,更需要时间和元素的积淀,若干年后,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去了,不管他们走向哪个岗位,记忆深处都会有一抹难忘的色彩。他们定会记得学校的荣誉墙;记得校长说过的那棵灿烂的三角梅和假山里面的小乌龟;记得有他们父辈或祖辈付出努力的多媒体教室,记得自己的作业参加了评比„„从校园生活中逐步感悟出学习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该校期盼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升华。
细微之处见真章,一点一滴总关情,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上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打造出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获得家长和领导的一致好评,2014年获县底镇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一等奖。先后有容县第十教育集团各小学校长、各级领导到该校参观交流,凡到校的领导、同行均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校园文化建设案例评析
潘云
我校属典型的农村小学,办学规模不大,基础设施不完善、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非常有限,我立足现有条件,坚持用最朴素的思想,提炼、包装及建设能突显校园文化的元素,从孩童的角度去审视校园文化并参与其中,做到以小见大,以平凡衬伟大,把身边的点点滴滴凝聚起来,做到细微之处见真章,一点一滴总关情,最终能成为点燃校园文化的小火花。
教学楼
校园
荣誉墙
校园的三角梅
办公室一角
多媒体教室
第五篇: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蒲场镇大溪小学
徐茂林
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一起构成的统一体,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集合体,而且是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是学校师生学习风气、精神风貌、养成习惯、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和谐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办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甚至是空白,这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的发展。根据自己多年在农村小学工作的经历,对于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谈点显浅的认识,以当抛砖引玉。
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面临着实力雄厚的城里学校和异军突起的民办学校的夹击,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若不发展,随时会面临生源枯竭而“破产”的境地,走向没落。在这种局面下,农村学校自然非常重视发展教学质量,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殊不知,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后,将会制约自身的发展,制约自身的竞争力。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较差,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1、认识误区。
对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偏于硬件设施建设,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的是外部的输血、投资,忽略了自身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开掘与利用。从而导致设施豪华而“精神缺钙”的现象。有的甚至认为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限,教育与教学是课堂上的事,就是重中之重。只要抓住教育质量这个纲,茅屋陋室也出人才、出好人才。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无关,只要抓好课堂教学。
2、形式单调。
农村学校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日常手段有黑板报、班会、晨会,较好一点的有升国旗活动、校园广播站,偶尔举行一两次校园文化活动。总之,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没有完全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没能够给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才艺展示平台和精力渲泄的机会。
3、内容陈旧。
比如,我们在农村学校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花圃前:“不准乱摘花草”;校园角“严禁乱倒垃圾”;厕所边:“厕所公约十不准”等。而我们在城里学校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形。如:校门口:“如果你遵守校纪,行为文明,你将受到全校师生的尊敬”、花圃前:“一花一草一世界”、厕所边:“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无人监督的时候便是检验自己道德水平的时候”;教室门:“入室即静,怕静莫入;进来时肃然无声,三年后一鸣惊人”等。从中我们发现,农村学校标语使用的多是“不准”、“严禁”,这种强硬化,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性化教育”,而城里学校温馨化标语体现了“人本位”的教育观。可想而知,走进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建设校园里,读到这两种不同的标语,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
4、时断时续。
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时断时续,说明农村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黑板报可能还是几星期前甚至是一两个月前的“陈年老醋”。没有定期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一个学年也未举行几次,尤其是临近考试的一段时间,各种校园活动都终止。校园文化建设时而有、时而无、时而断、时而续,不贯彻始终。
二、制约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
1、资金短缺,投入不够是导致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因素。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农村学校还没有解决好校舍问题,教师无住处,学生无桌椅板凳,根本挤不出资金来搞校园文化建设,更不要说休闲娱乐场所了。校园文化建设从何谈起。
2、教育价值观和办学理念模糊是阻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
大多数农村学校无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使学校的发展无生命力,校内无生机与活力,师生无动力。这样的学校会有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和教风吗?校园文化建设无处生根。
3、制度文化不健全,难以体现人性化发展导致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无保障。
多数农村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制度和方案。但是,领导不重视,上级不督检,有计划不落实,有制度不执行,夸夸其谈,敷衍了事,校园文化建设成了纸上谈兵。
三、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改进与措施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切实符合本校的特点,发挥农村学校自身的独特优势。不应因为某些硬件设施暂时跟不上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而应根据各自特点,认真挖掘、利用好校园的隐性资源。我认为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不同于城市小学,但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外在标志,加强农村小学物质文化建设。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从“五化”即“净化、绿化、美化、硬化、规范化”入手:
1、净化。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五无”,即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2、绿化。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学校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如:种植当地特有的植物等,根据功能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3、美化。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应符合儿童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教室、办公室、寝室等校园环境的布置,应以新颖、美观、大方、实用为原则,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师生情操。
4、硬化。学校地面硬化,保证校园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保持干净,改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使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5、规范化。学校要做到“五有”。即有宣传栏、有阅报栏、有黑板报、有校园广播、有少先队活动室等的,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师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学校标志性雕塑和激励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时刻督促学生去看看大师们用怎样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让学生从这些名人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还可分区域写挂出一些固定标语,给学生以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如:“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同的金钥匙。”、“让优良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珍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爱护花草、人人有责。”等。使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有助于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加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
虽然是农村小学,只要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各种活动,良好的校风在各项活动中逐步会形成一种舆论或氛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入手:首先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迎新生会、毕业典礼;每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六一”、“教师节”、“十一”、元旦、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其次,确立属于学校师生的节目。如:艺术节、运动会等,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再次,定期表彰奖励“文明班级”、“五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先进工作者”,给有进步的学生发进步奖,鼓励学生立志成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第四,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创办宣传橱窗,反映校风校纪,表扬先进典型事例,定期更换。第五,创办校刊,将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学生的优秀作文等进行排版编印,下发各班传阅。设立校园之声广播站,由学校少先大队牵头,成立广播组,各班学生每周投稿,选优定期播音,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设立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等,每班至少订有一种报纸,每周更换。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言。学校图书室每日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第六,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发展。
2、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1)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学校各部门、各组、各科教师,要求互相信任、团结协作、互相支持,“文人相亲”,组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
(2)重视老师的理想教育。教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缔造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平心静气地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3)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诸方面的表现。
重视学风建设,重视学生的理想教育。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一定要有理想,这是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创设培养心理健康的情境,让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辨清生活中的真善美,认识现实中的假恶丑;树立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雄心壮志与毅力胆识。
(三)加强农村小学制度文化建设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是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制度文化,是处于表层面的物质文化与深层面的精神文化之间的层面,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应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比如每年一度的教师表彰大会,优秀学生颁奖仪式,都尽可能创造出浓厚文化气氛,动情动心、催人奋进。
(四)加强农村小学和谐人际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章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比较落后,应大力加强。希望国家政策上给力,增强硬件设施的添置和更新;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农村教育战线第一线的老师们、领导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好地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农村校园的文化品位,提高农村校园的社会知名度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