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凌海市白台子镇中心小学
翟洪侠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学校环境文化、师生的精神文化、校园师生生活文化、校园师生心理文化、社区文化等几方面,提出当前农村小学建设校园文化必须结合本校的特点,深入挖掘各种有用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
校园生活
校园心理
社区文化
文化建设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回答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也就是说,学校的师生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因此,学校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且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特别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实验活动中,加强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组织里,以学校组织成员为文化主体,通过组织内部的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文化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文化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学校群体的价值观与准则、校史传统、习惯作风、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以及语言符号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编码、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文化模式。它表现了学校的综合个性,简而言之,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做为农村小学,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的创建
生命化的校园环境氛围包括校园文化的外部环境和师生的精神文化。
(一)建设校园文化的外部环境
具有生命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长期处于某一校园文化环境正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建设学校文化时,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作为农村小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但由于资金有限,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美化校园,可在校门口左右两边栽种两排树,建设两个花坛,在校门的外墙上题写几个醒目的大字,在与极具个性化的学校大门相衬,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好的,使人感觉到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学校的两个宣传栏书写了课改的丝语,向社会家长宣传课改。在教学楼的栏杆上标有“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体现了学校的课改方向。教室也应进行布置,黑板上方正中是国旗,国旗两旁写着“团结活泼,诚实勇敢”八个大字,体现了育人的目标,黑板的一侧安排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鞭策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师办公室的墙壁是《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应均有位置,明确规定了教师职责,把校规校训放在了显著的地方。黑板报的内容定期更换,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等,使学生时时刻刻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同时学校周围栽种柳树、槐树,开辟了一条绿化带,每个班级前设置一个花坛,为校园增添了色彩,给人以秀丽清雅、生机勃勃之感。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作用。
(二)营造师生的精神文化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的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差,现在国家的“三优两平台”使农村小学拥有了一些新的硬件设备,还是远远比不上城市小学,但也应开展一些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乒乓球等兴趣活动小组,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开放图书馆里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用健康的读物吸引学生,正确引导他们,杜绝其他精神垃圾腐蚀学生。倡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使学生在书本里学到的知识得到良好运用和发挥。支持鼓励学生自己创作班级小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等比赛活动,同时,学校还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学生开辟名为《我最棒》的专栏,把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在橱窗里的《我最棒》栏目里,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人人讲学习,人人爱学习,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士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师中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些闲暇时间,进行研讨。通过这些群众性组织的构建,既能把师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上来,又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少先队活动,是主要的载体,针对这一特点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班队活动,充分展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模范作用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规范的校园生活氛围的形成
规范的生活氛围指学生生活的规范化,包括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规范的生活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律修养,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指导,制约行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生活效率,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要形成规范的生活氛围,就必须有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作保证。因此,学校应制定了《小学生一日生活细则》、《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优秀班级评比细则》、《教师考核细则》等规章。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以科学的管理制约学生。有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规章就只是一纸空文,也谈不上对学生起到规范作用。为了使制定的规章能一一落实,学校应成立少先队检查小组,定期进行检查,选择固定的时间公告检查结果,并发给流动红旗以兹奖励。校领导定期对教师的备课、作业进行考核,评定等级,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通过检查、评比等活动,使师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为教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的创设
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通。师生间的心理融通在教育中的具有重要意义。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着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法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互相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的成长。理解和关心学生不只把他当作普通的孩子,应该尊重学生,把他当作独立的人来对待,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爱护、关注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知心的朋友,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班级教学。
在农村小学中,要创设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应要求每位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被理解、被关注、被接纳、被支持的宽松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老师的爱,用爱去浇灌花朵,用爱去自滋润心田。教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师德师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提高师德修养,以名人为表率,开展“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依法执教”等系列活动。特别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有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能够善待学困生,甚至要偏爱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增加一点感情投资,优先一点学习指导,多给一点锻炼机会,放宽一点表扬奖励。”不歧视他们,并教育其他学生能够主动帮助学困生,采取家访、单独谈话等形式,找出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找到症结,对症下药,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鼓起其上进的勇气,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让他们同样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待遇,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四、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的营造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1世纪的学校是开放的学校,它将不再是闭关自守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它与社会上的各种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利用各种德育阵地,加强与社区的交流与互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学校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开座谈会、讲座、心理辅导,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共建活动。把学生家长作为参与者之一,农村家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的意识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客观上造成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交流不紧密与缺少有效性。这都需要沟通,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教育下一代的良策。通过向家长汇报演出、通讯往来,让家长了解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意义,自觉地支持、配合学校,并使校园文化向家庭延伸,是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包括软件的、精神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硬件的、环境建设方面的内容,在农村小学硬件建设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使校园里不但有书声,而且还有快乐,成为师生舒展心灵、放飞理想的处所。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洪涛:《教育局长谈治教》,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贺乐凡:《中小学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郭振武:《学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5、丁柏栓、胡治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第二篇: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很重要的隐性教育方式,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开发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必须把校园文化纳入办学计划,做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改革开放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复杂的。市场竞争意识可激发学生改革、创新、向上的精神,也可带来个人至上、金钱至上、追求享受等价值取向方面的消极后果。再加之他们身心发展和思想认识的不成熟,对现有的各种文化现象缺少鉴别,甚至以生为新,以奇为雅,从而表现出较大的盲从性。因此,必须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注重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让健康的歌声、甜美的笑声、朗朗的读书声和文明的谈话声充满校园,确保校园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坚持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各校地域不同,校情也各具特色,因此,应根据当地条件,扬长避短,在校园文化的特色上下功夫。要特别注意体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办学思想,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融于现代文明之中。同时还应看到,一些地方 “普九 ”任务依然繁重,办学条件尚未彻底改善,因此,校园建设、景点设计和宣传品的布置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做到既可观赏,又能实用,无一物不景,无一景不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陶情冶性、修身养德的花园、乐园和学园。
三、坚持参与性原则。
校园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要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外在的教育要求、文化熏陶要通过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要建立学生自我教育、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使他们在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品格。
四、坚持整体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纽带,活动文化是载体。四者应同时着力、协调发展。但是,当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通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偏重物质文化,忽视精神文化;重视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显性文化,忽视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隐性文化;重视校容校貌等室外文化,忽视教室、宿舍、办公室等室内文化;重视学生文化,忽视教师文化,从而制约了校园文化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坚持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整体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精心雕琢。
二、坚持特色性原则。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各校地域不同,校情也各具特色,因此,应根据当地条件,扬长避短,在校园文化的特色上下功夫。要特别注意体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办学思想,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融于现代文明之中。同时还应看到,一些地方 “普九 ”任务依然繁重,办学条件尚未彻底改善,因此,校园建设、景点设计和宣传品的布置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做到既可观赏,又
能实用,无一物不景,无一景不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陶情冶性、修身养德的花园、乐园和学园。
三、坚持参与性原则。
校园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要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外在的教育要求、文化熏陶要通过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要建立学生自我教育、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使他们在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品格。
四、坚持整体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纽带,活动文化是载体。四者应同时着力、协调发展。但是,当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通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偏重物质文化,忽视精神文化;重视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显性文化,忽视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隐性文化;重视校容校貌等室外文化,忽视教室、宿舍、办公室等室内文化;重视学生文化,忽视教师文化,从而制约了校园文化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坚持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整体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精心雕琢
第三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 学校是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它让师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育,是学校的一门潜在课程。如何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呢?笔者认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以生为本,构建好和谐的班级文化;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向上的活动文化;以教师为主体,塑造融教育教学师德师风为一体的团队文化。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优美的景色是校园的外衣,是人们对校园第一印象的 决定因素。
1、为了让校园美起来,根据农村小学实际,必须因地制宜,搞好校园规划布局。
根据学校的具体坐落,学校建设的整体布局,科学规划好区域,如:运动区、生活区、绿化区等。在绿化区域内,以花、草、树木上动脑筋,用最朴素、最自然的美来装扮学校。栽花种树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就地取材。种上四季常青的花草树木(如:松柏、四季青、月季等),做到春有花开、冬有绿树,相互点缀。让校园里随时绿树成荫,花香扑鼻,从而,既使师生们对学校产生无比的热爱之情,也为在这样的校园里工作和学习感到自豪。例如:我校栽培的花草树木就种类繁多,有四季常青的云南松、雪松、榕树;也有四季桂、春奎、映山红等,做到了“红花绿叶溢校园”,站在校园的绿化区,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因此,校园的美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师生。
2、师生动手,共同建设校园环境。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笔者认为:师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也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组织师生参加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参加扫地的清洁活动,参加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在劳动中,既培养了 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校园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学生心底得到了升华。在这些美的创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审美。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发挥了无声的育人作用。
3、师生动手,共同呵护校园花木。
常言道“三分种植,七分管护”。有的学校绿化校园一阵风,栽了大量花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活、长大的寥寥无几,甚至杂草丛生。因此,笔者认为,呵护花木比种植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学校每一位教师有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学校领导层率先垂范。在余暇时间,悉心观察每一株花木,哪一株需要浇水,就浇一浇;哪一株营养不良,就施施肥;哪一株生病了,就洒洒药。呵护花木,就如老舍先生说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呵护花木奉献的是爱心,考验的是责任心。这项业余活动既能锻炼师生的能力,更能让师生体会劳动的快乐。学校茵茵绿树红花的点缀而更加美丽,生活因真诚爱心的奉献而更加美好。
4、根据学校的建设特点,精心打造校园的每一个点,让其皆具灵性,发挥无声的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笔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曾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在学校围墙上做了一面文化墙,校园墙上有一首首“无声的诗”。“礼、义、仁、智、信”更是彰显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一幅幅“主体的画”有古人勤奋读书的“韦编三绝”;有志之士,及时振作的“闻鸡起舞”;尊师重教,诚恳求学的“程门立雪”;读书勤奋的“牛角掛书”;刻苦学习的“悬梁”故事等。在绿化区的石头上镌刻着“勤则成”。学生经常在过道、花园驻足品味,在近距离地了解先贤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吮吸着经典诗文的芳香,聆听着先人们的绝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孩子们在这美丽的乐园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的是三好学生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餐厅悬挂着图文并茂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水龙头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牌匾。学生的良好品质在无言中提升。
二、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
所谓班级文化,必须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为班级全体成员承认、给予学生最好的发展条件、使学生感到最大 满足的一种文化,其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小学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旦形成,就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能量。教室是班级学生与教师进行生命与生命交往和沟通的特定场所。班级文化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师生生命沟通与交往质量,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在我们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形式化和单一化的现象,属于低层次的教室布置。大多数教室只是贴着一张作息时间表,一张课程表,一张《小学生守则》,一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仅此而已;好一点的班级也就在此基础上多了个“学习园地”,将学生画的、写的字帖和作文进行展览,这在我们农村学校应该算是最好的了。学校领导和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教室的功能只是单纯为学生们提供“避风雨”和师生组织课堂教学的场所,教室自身的育人功能几乎等于零。笔者认为:“温馨教室”建设,与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无关,关键因素在于学校有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有没有深层次去理解教室是师生生命交往和沟通的场所的真正内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以物质文化建设奠定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班级的物质文化包括班级建设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指教师空间的布置、绿化和美化。教室的“硬环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班级文化的外化结果和物质形式的表现。干净整洁的教室使学生更加注重仪表,注意举手投足的细节表现;班级中的鲜花绿叶体现了学生亲近大自然对生活充满憧憬、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状态;班级张贴的名人肖像、格言标语,教室正前方“认识自我,雏鹰展翅”,中间镶嵌着鲜红庄重的国旗。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物的使用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小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二是教室环境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的“软环境”建设主要指在班级传播信息的“宣传媒体”,如壁报、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墙报和壁报是班级同学表现自己的阵地,在这里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诉说自己的理想,展示自己的美感;也可以各抒己见讨论班级中的大事;也可以报道班级好人好事,形成良好向上的班风;也可以传递师生间的对话,增进理解交流;更可以发布各种信息,开拓视野。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可以及时交流大家的 6 读书信息、学习情况及班级里的一些活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突出科学性,教室的布置要美观、简洁。
2、以制度文化确保班级文化的发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制度文化能够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往正常良性方面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指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同一班级文化氛围熏陶下表现出的共同的精神状态。班级精神应是班级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而弘扬班级精神必须靠制度文化作保证。一是利用班规班训警示学生。班规班集体明确提出的一种规范,班训是班集体的一种价值追求,他们能够警示并激励全班同学,使班级的每个成员有明确的进取方向,它体现了班级奋发向上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奋斗的主要目标。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培养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二是以本班学生为本,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是针对全国小学制定的,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发展不平衡,所以小学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三是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对于低段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如:对学习方面,要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坐立姿势要端正,还有爱护学习用具、爱护公物等。随着年级的上升,班级制度可逐步扩充,到了高年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基本建立建全。仅有制度是不够的,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首先教师要带头遵守制度,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参加班级活动就应不迟到。其次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使全班学生知道违反制度是要受到惩罚的,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3、以精神文化建设夯实班级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你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礼貌用语;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正确舆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班上的一些现象展开评论、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而形成的,要树立起“我是集体中的一员为荣,我损害集体荣誉可耻”的共同价值观。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学生一道讨论决定。
三、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校长、教师和学生,载体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着力于提高未来新农村建设者的素质,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也是个人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历练性格的开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1、狠抓教风、校风、学风建设。
校长、教师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对学生世界观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严格规 范校长、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行为。为此,笔者在学校内深入开展了教风、校风、学风建设活动,把“三风”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品位、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做到以领导工作作风带动师德师风,以教风促学风,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教风和学风铸就良好的校风。规范了从政、从教行为,管理水平和师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2、根据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农村学校文化生活相对城市学校较窄小和单一。要求农村学校要精心筹划,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教案、有收获、有评比,在组织、经费、人员、器材等方面全面落实。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体育运动队、鼓乐队、书法美术组、舞蹈合唱队等,由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活动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样,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实践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把学校传统特色活动(学雷锋活动、运动会、儿童节、文娱晚会等)与本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机整合,倡导鼓励全体师生一起参与。学校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要立足于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着力使学生发挥天资、张扬个性,在活动中汲取知识信息,提升价值品位和文化修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四、以教师为主体,塑造融教育教学师德师风为一体的团队文化。
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古今高尚的圣贤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教育的文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能自立天地之间大写的人!”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团队,教师的团队精神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多彩校园文化的生命之魂。
1、重视打造教师团队精神,凝聚战斗力。
教师个人的学识和水平总是有限的,因此,教师的团队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是因为:第一,现代教育理论有一个很著名的教育思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简单地说,三个教师组成的一个有机团体决不等于三个教师的简单组合,其发挥的作用也不是三个教师个人所能发挥的作用。第二,在团队之中,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有利于形成集团冲锋的火力点,更有助于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第三,团队获得的信息量是个人信息量的数倍,只有丰富的信息量,才能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改实践需要;第四,在团队的协作中,每个成员相互激励、相互关心、支持和理解,成为学校团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我校一直坚持年级主备课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实践证明,教师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可以极大的促进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 11 的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也在不断升华。学校如果没有一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
2、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在拼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的过程,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教师认同为基础,以领导模范引导为关键,以赏识教师为动力,以建立机制为保障,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发展教师为目的,以共创佳绩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营造适合教师团队健康和谐发展的氛围。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职工素质与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办学条件的和谐。关心教职工工作与生活、生存与发展,解决教职工实际问题,让教职工能愉快安心工作,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宿感,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3、打造齐心协力的学校领导团队。
校长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扎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人、团结人、引领人,以明确的办学方向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学校中层领导不断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能保持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精纯的业务素质,严谨的治校策略,良好的个性化作风。
总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挂在嘴上,更多的是弥漫于校园的空气中、在师生的口耳相传中、在校园生活的故事与人物的精神浇灌与浸润中。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教育者们心怀一缕学校文化的“乡 愁”,坚守一份自我,将自己的生命根植在本校文化的土壤中,接地气,吮吸营养,奠定生命发展的根基,化“千校一面”为“百花争艳”,让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绽放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主编:郑百伟,《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海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二期第一版。
3、《人民教育》,2014年第三期第二版。
上
第四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于打造特色学校的思考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的特征,并且以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终极目标。校园文化从总体上看属于隐蔽课程,作为隐蔽课程的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将有利于学校德育的顺
利开展并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根据当前农村学校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
(一)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
1.明确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在学校的具体化,是结合学校现实状况对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做出的个性化的表述和创造性的实现。个性化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教育定位的依据和发展的前提。要办好一所学校,围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去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办学理念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
2.打造有自己学校独特个性的校风。通过创作校旗、校徽、校歌,编辑校报、校刊和制作校风宣传牌等形式将校风表现出来,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
3.营造敬业、爱生、博识、善导的教风。“教师无小节,人人是楷模”,教师的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4.培养全面、主动、乐学、创新的学风。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学好本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学风。
5.构建团结协作、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我们要通过设置校长信箱、心理话信箱,举办工会活动、专题讲座等,让老师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让学生有机会诉说自己的苦恼。让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让老师之间在相互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增进彼此的感情,努力创造出团结协作、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二)以校园环境建设为着力点,搭建校园文化的育人平台
1.以净化为基础,让校园“净”下来。
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师生员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不乱丢乱扔乱吐的良好行为习惯,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清爽、文明和谐有序,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努力营造“洁净校园”。
2.以绿化为辅助,让校园“绿”起来。
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花坛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布局合理、搭配协调,营造花草葱荣、绿树成荫、清爽优美、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在校园绿化方面提倡立体性和园艺化,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体现田园风格,努力使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努力创建“绿色校园”。
3.以美化为衬托,让校园“亮”起来。
要充分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充分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做好“墙壁文化”,每一面墙壁,设一个主题,形式内容既要和谐统一,又要各具特色,图文并茂,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形成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校园“亮”起来。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
4.以阵地文化建设为个性窗口,让校园“活”起来。
一是教室文化个性化,学校可整体规划,年级集中设计,班级个性展示。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张挂国旗,两侧为班训。墙壁上一方面设张贴栏,统一张贴课表、作息时间表、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另一方面张贴由各班级讨论、征集制作的各类名言警句、诗文佳作或师生自创读书等方面的话语,以画配文,既美化教室,身处其中,又时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室后方各班级根据各自特点由师生动手布置内容,是富有班级个性的一个展示区。同时班级书柜也必不可少,要成为教室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二是办公室及功能室文化个性化。办公室的文化建设以教风、作风、办学理念等内容为基调,辅之以教师员工自己创作的书画、手工等艺术作品,让艺术精神、人文精神能处处体现。各功能(活动)室文化建设强调功能特点,基本设备设施齐全,除悬挂相关的制度职责外,还分别设计布置各类标语、提示语、图片等,彰显本室理念,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活泼生动,寓教于乐。
三是校园广播台文化个性化。校园广播台要定期播出,及时传递信息,丰富教育手段,活跃学生文化生活,逐步形成学校现代信息化特色。
(三)以校园活动文化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1.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在绘画、书法、文学、体育、诵读、演唱、舞蹈、手工、器乐等方面成立校级兴趣小组,定期举办文艺表演、校园演唱会、小制作比赛、运动会和才艺大赛等,给师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通过学校搭建的各种展示平台,让师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师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形成自己学校特色的活动文化成果。
2.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积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校园行为,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努力培养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情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行为习惯基础。
3.把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集中主题教育与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突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要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和班级读书角,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讲座、演讲、征文、校园读书周等形式,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五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交流稿
----细微之处见真章,一点一滴总关情----潘云(2011.9—2014.8任容县县底镇复联中心小学校长)
纬22°58'58.81“,东经110°35'46.00”,在谷歌地球上,你把这个点放到最大,能看到的也只是一小块模糊的白,这就是农村完小——容县县底镇复联中心小学。该校留守儿童占了75%,学校就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孩子由于脱离父母的监管,缺乏抚慰,容易产生价值取向标准模糊及心理不稳定等各种因素。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软实力,是学校的风骨和脊梁,因此校园文化自然承担着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最重要的角色。该校挖掘、利用校本资源,以小见大,用孩子眼光去审视、建设校园文化,使之可操作、易接受,给每个孩子最难忘的回忆。一、一砖一瓦能传情 1.深入浅出的“一训三风”
“一训三风”作为一把标尺,不但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其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是学校的灵魂。一进校园,触目所及是修剪得宜的花草及墙上“一训三风”烫金字,校训:求真、求善、求美、求新;校风:团结、奋进、文明、守纪;学风:乐学、静思、自主、合作;教风:厚德、敬业、进取、博爱。这四十个字体现了该校的办学思想和整体风貌,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大家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勇气。
2.引以为豪的荣誉墙
“我和你们都深爱着这学校”这是该校校长对孩子们说的话。西侧的荣誉墙上挂着80年代至今的锦旗、奖状,有的已斑驳褪色,有的金光照人,这是学校发展历史最有力的见证。多媒体教室由群众捐资而建,墙上有两块毛笔小楷书写的泛黄的建校捐款榜,学生可以从中找到了他们的父亲或爷爷的名字,此举不但深深的触动了同学们,更让他们引以为豪,爱校热情油然而生。
3.简约雅致的办公室
办公室那光洁明亮的白地板、古色古香的文件柜与文化墙,既有简约之美又有传统书香韵味,墙上“厚德载物”四字正是老师应负的襟怀和使命。每天孩子们自愿打扫办公室,既为老师提供一个优雅舒适的办公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师生的审美情操。二、一草一木会说话 1.“三物”寓意深
学校“三物”——三角梅、盆景、小草,尤其是那株高大的三角梅,一团团火红的繁花象征着学校热烈、欢乐与阳光的校园文化精神,也象征着同学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该校把它打造成学校的一个精神标志,升旗讲话、校会总结、颁奖,都拿这棵三角梅来励志,开学了,说三角梅开得特别灿烂,它是给老师同学送祝福的,天冷了,说三角梅不是梅,但有梅花的骨气等。精致的盆景,暗示着孩子们在老师的静心呵护下茁壮成长;不起眼的小草,让孩子们领悟做人不居功自傲、默默奉献的精神。
2.乌龟寿命长
学校有一个小假山,里面养了两只小乌龟,学生们很是喜欢,上学放学、下课了都去看看,喂点东西。该校就拿小乌龟做文章,说乌龟不但是这座假山的山主,还是一张思想道德试卷,如果一学期下来,乌龟还好好的,就给你们思想道德打100分,几年来,这两只乌龟还好好的,学生们也每天看它喂它。三、一举一动皆用心 1.别具一格的教室文化
为了彰显班级文化特色,该校每个班级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一年级称入门班,二、三年级称基础班,四年级称进步班、五年级称提高班,六年级称榜样班。班级前墙设有班训、班务栏、表扬台,后墙有展示才华的“活动园地”,两侧挂着中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及八荣八耻,此外,各班开展流动红旗竞争活动,各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既放飞孩子们的童心,又增强班级凝聚力。
2.标新立异的板报
校园一角的黑板报,每月更新一次,主题健康向上,色彩明快靓丽,映衬在盆景从中。有时为了设计一个最合理的版块,孩子们喋喋不休的争论好半天,成了校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其中第一版留给校长,校长结合时令,写下体现人文关怀的词句或诗。下课时,孩子们三五成群,饶有兴趣的念起来,校园处处洋溢着快乐、和谐、文明、尚美的精神风貌。
3.独具匠心的特色评比
每学期一次全校性的优秀作业评比,是展现孩子们成绩与自信的平台,成为了孩子们最期盼的事儿。当孩子们拿着选票花上半天时间对作业进行欣赏、甄别、评选,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的同时,也在自己的心中也默默的种下了对待学习的态度。评比活动结束后,校长与中高年级的孩子一起写活动体验,张贴在校园里,孩子们认真的品读着,再次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激情。
校园文化除了眼前能看到的和正在做的,更需要时间和元素的积淀,若干年后,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去了,不管他们走向哪个岗位,记忆深处都会有一抹难忘的色彩。他们定会记得学校的荣誉墙;记得校长说过的那棵灿烂的三角梅和假山里面的小乌龟;记得有他们父辈或祖辈付出努力的多媒体教室,记得自己的作业参加了评比„„从校园生活中逐步感悟出学习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该校期盼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升华。
细微之处见真章,一点一滴总关情,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上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打造出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获得家长和领导的一致好评,2014年获县底镇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一等奖。先后有容县第十教育集团各小学校长、各级领导到该校参观交流,凡到校的领导、同行均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校园文化建设案例评析
潘云
我校属典型的农村小学,办学规模不大,基础设施不完善、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非常有限,我立足现有条件,坚持用最朴素的思想,提炼、包装及建设能突显校园文化的元素,从孩童的角度去审视校园文化并参与其中,做到以小见大,以平凡衬伟大,把身边的点点滴滴凝聚起来,做到细微之处见真章,一点一滴总关情,最终能成为点燃校园文化的小火花。
教学楼
校园
荣誉墙
校园的三角梅
办公室一角
多媒体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