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校园是师生天天共处的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建设一个充满温馨、书香四溢的校园,是我们身为人师梦寐以求的追求。如何在农村中小学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呢?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本着“学生身心健康是第一追求,增长知识是第一任务,提高能力是第一需要,学会做人是第一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农村小学不同于城市小学的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校舍比较简陋等诸多因素。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从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校园文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标志,加强农村小学物质文化建设。
1、要整体规划好校园。
学校的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布置要体现学校的人文特色,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会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1)洁净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2)绿化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2、运用好校园资源,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
“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在教室、走廊、过道等处张挂名人字画,书写名言警句,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布置文化视角,创设文化生态环境,使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感受着书生意气,感受着中外文明,感受着生命与科技的伟岸,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使校园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热土,成了园丁们潜心学问的净土。弘扬正气,清除“垃圾”,与时代同步。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弘扬校园传统文化。
1)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每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六一”、“教师节”、“十一”、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定期表彰奖励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成立广播组,各班学生每周投稿,选优定期播音,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发挥宣传栏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设立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等,每班至少订有一种报纸,每周更换。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言。学校图书室应每日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学生每天能读板报、看标语、听广播,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为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室环境。教室布置可根据本班的特点,学生的爱好、特长,采用“简洁、美观、协调、实用”的原则。如设立班务栏,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干部名单、班规制度等张贴在上面,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体现出一个班集体的严谨、有序;设立图书角、植物角,鼓励学生为班集体捐献图书与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墙角摆上几盆绿色植物可以给课室带了温馨的感觉;设立学习园地,用于张贴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手抄报、绘画作品、优秀作文等,让学生找到自我,享受成功,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土地,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无声力量。
3)开展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我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手工制作活动,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比奖励,将学生优秀作品收藏于学生作品展览室,定期开放供学生参观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长了学生的知识。2、加强教风建设。
1)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
2)重视教师的理想教育。教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缔造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平心静气地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是师生共同的土壤,是师生焕发生命力的田园,教师要学会尊重、宽容、爱护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宽松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3)教师的文化素养应体现在细节上,发散在空间中。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是一份安静的职业,理性的思维,平和的举止。一个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如何,我们除了观其仪表举止,还不妨去看看他的办公桌,教材、备课本、作业本是怎样摆放的,我们再去听听他上课,感受一下他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看看他有什么样的文化个性,以怎样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又是如何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
3、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1)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用劳动创造生活。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规范》,制订了《小学生礼仪教育细则》,狠抓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通过调查分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大部分学生不是智力原因和教师因素,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着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4)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会生活,就不会工作”小学生可塑性强,各种习惯极易形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以一贯之,自己动手,自理生活,学习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开展争当“小主人”活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习用品,爱护花卉草木,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学校,照顾好家庭,当好主人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制度文化建设。
1、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
1、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以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它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了基础。可以采取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2、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增加一点感情投资,优先一点学习指导,多给一点锻炼机会,放宽一点表扬奖励。”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向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
3、开展校内、外活动,活跃学生身心。农村广阔的田野是一个大课堂,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城市孩子无法亲身体会到的自然、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每年结合季节或节日组织一些植树节活动、春游、野炊、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校内、外活动。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团队持久恒定的价值取向,凝结的是一代代师生积累下来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向心力,还需要再一代代的师生不断努力,精心规划,细心呵护,耐心发展,凸显自己的特色,使之继承、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校园文化建设搞好了,她可以辐射到周边社区。古今历史证明,刀枪子弹可以消灭人,但难以消灭文化。一个民族只要文化还存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比如以色列,二战的最大受害者,但因其文化未灭,所以民族仍存,且诞生出数位世界巨人。建一所有文化氛围的好学校,无疑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有力的良方妙药。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课题类别:微型课题
课题编号:
课题负责人:王波
参与人: 叶艳艳 所在单位:砖井镇学区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是净化师生心灵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校园文化作为蕴含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内容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我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上级政府和人民大众对我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逐年增大,于是造成了教育难度、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的局面,所以,我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在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上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我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二)寻找如何打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
(三)通过对师生的访谈及问卷了解满意程度
(四)形成文字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态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三、课题研究对象
我县典型的几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二)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三)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其中,研究重点是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难点是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一)查看法:到典型的几所农村中小学去实地查看校园文化建设,了解它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
(二)讨论法:交流讨论如何打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
(三)访谈法:对学校师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看
法。
(四)总结法:总结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形成自己
文字材料。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实际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4月)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形成阶段性小结。
(三)总结鉴定阶段(2014年4月-2014年7月)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敬请专家评测指导。
七、课题研究成效
(一)调查出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了解如何打造校园文化建设。
(1)到典型的学校去实地了解校园文化建设。
(2)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满意程度,(3)交流如何打造有内涵、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通过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自己的看发,形成一定的文字材料,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纲依据。
(三)了解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八、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课题研究与实地调查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实效。通过本课题研究,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认为研究初步达到目标,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我主要成果有: 主件有:
1、课题立项申请书
2、课题开题报告
3、微型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
4、课题结题报告
5、论文与心得体会:
论文:《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王 波
心得体会:《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微型课题研究》
作者:王 波
第三篇:浅谈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峡城学区 张建新
摘要:伴随着系列改革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校园是师生天天共处的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建设一个充满温馨、书香四溢的校园,是我们身为人师梦寐以求的追求。如何在农村中小学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呢?
关键:物质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 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
词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示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本着“学生身心健康是第一追求,增长知识是第一任务,提高能力是第一需要,学会做人是第一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 “孟母三迁”就是环境熏陶人成功的范例。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农村小学不同于城市小学的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校舍比较简陋等诸多因素。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从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校园文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标志,加强农村小学物质文化建设。
1.要整体规划好校园。
学校的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布置要体现学校的人文特色,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会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⑴净化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⑵绿化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学校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如:种植当地特有的植物等,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⑶美化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应符合儿童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
⑷ 硬化学校地面硬化,保证校园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保持干净,使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⑸规范化 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学校标志性雕塑和励志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时刻督促学生去看看大师们用怎样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让学生从这些名人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建设优美、文明、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
2、运用好校园资源,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
“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在教室、走廊、过道等处张挂名人字画,书写名言警句,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布置文化视角,创设文化生态环境,使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感受着书生意气,感受着中外文明,感受着生命与科技的伟岸,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使校园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热土,成了园丁们潜心学问的净土。弘扬正气,清除“垃圾”,与时代同步。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弘扬校园传统文化。
⑴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每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六一”、“教师节”、“十一”、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定期表彰奖励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成立广播组,各班学生每周投稿,选优定期播音,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发挥宣传栏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设立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等,每班至少订有一种报纸,每周更换。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言。学校图书室应每日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学生每天能读板报、看标语、听广播,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为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室环境。教室布置可根据本班的特点,学生的爱好、特长,采用“简洁、美观、协调、实用”的原则。如设立班务栏,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干部名单、班规制度等张贴在上面,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体现出一个班集体的严谨、有序;设立图书角、植物角,鼓励学生为班集体捐献图书与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墙角摆上几盆绿色植物可以给课室带了温馨的感觉;设立学习园地,用于张贴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手抄报、绘画作品、优秀作文等,让学生找到自我,享受成功,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土地,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无声力量。
⑶开展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我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手工制作活动,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比奖励,将学生优秀作品收藏于学生作品展览室,定期开放供学生参观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加强教风建设。
① 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
② 重视教师的理想教育。教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缔造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平心静气地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是师生共同的土壤,是师生焕发生命力的田园,教师要学会尊重、宽容、爱护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宽松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沟通从心开始”,教师经常与学生沟通,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学生的爱戴,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能达到春风化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学生从沟通中可以学会尊重、友爱,学会关心他人、相信自己。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善于分辨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校长应有的习惯和品质。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继续教育,不断知识更新,激活自身文化泉源。
③教师的文化素养应体现在细节上,发散在空间中。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不是在战场上火拼,奋不顾身,满身是泥,枪林弹雨,临危不惧。相反,教师是一份安静的职业,理性的思维,平和的举止。一个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如何,我们除了观其仪表举止,还不妨去看看他的办公桌,教材、备课本、作业本是怎样摆放的,几个抽屉的利用是如何设计的,坐椅下、桌边墙上的清洁卫生如何,平视墙上张贴的是什么,粘得端不端、牢不牢,有没有座右铭之类?我们再去听听他上课,感受一下他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看看他有什么样的文化个性,以怎样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又是如何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
3、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①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发展形势。为此,我们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用劳动创造生活。
②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针对当前一些青少年不良习惯,学区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规范》,制订了《小学生礼仪教育细则》,狠抓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通过调查分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大部分学生不是智力原因和教师因素,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着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激发学习欲望,让学生想学;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乐学;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会生活,就不会工作”小学生可塑性强,各种习惯极易形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以一贯之,自己动手,自理生活,学习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开展争当“小主人”活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习用品,爱护花卉草木,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学校,照顾好家庭,当好主人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前瞻性名言、古训,均为我们揭示出读书文化的重要性。为此开展的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一股正气尉然成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教师中成立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辟问题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研讨。
三.制度文化建设。
1.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
1、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以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它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了基础。可以采取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2、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增加一点感情投资,优先一点学习指导,多给一点锻炼机会,放宽一点表扬奖励。”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向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强化学校“三风”建设。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无小节,人人是楷模”。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3、开展校内、外活动,活跃学生身心。有些学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总是把学生“困”在学校课室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怕出安全事故,负不起安全责任,学生几乎成了 “井底之蛙”。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农村广阔的田野是一个大课堂,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城市孩子无法亲身体会到的自然、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每年结合季节或节日组织一些植树节活动、春游、野炊、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校内、外活动,每当开展这些活动时,也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刻,他们一个个欢声雀跃,兴高采烈,高兴而去,尽兴而归。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团队持久恒定的价值取向,凝结的是一代代师生积累下来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向心力,还需要再一代代的师生不断努力,精心规划,细心呵护,耐心发展,凸显自己的特色,使之继承、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校园文化建设搞好了,她可以辐射到周边社区。古今历史证明,刀枪子弹可以消灭人,但难以消灭文化。一个民族只要文化还存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比如以色列,二战的最大受害者,但因其文化未灭,所以民族仍存,且诞生出数位世界巨人。建一所有文化氛围的好学校,无疑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有力的良方妙药。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6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的责任督学专题培训会,与所有督学一道参观了黄花初中校园,观看了实验初中文化建设专题片,分享了11所学校的文化建设方案,在汪宏军主任的启迪下,参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讨,收获颇丰,也引起了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现结合分黄片区六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谈谈我对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谈到学校文化建设,很多教师甚至是校长首先想到的是校园的绿化美化,墙面的布置,橱窗的设计。这是文化,但这些只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特别是学校环境文化的布置,有很多公司专门搞这种设计,他们可以把中外许多名校的校园文化设计提供给你,甚至可以为你设计校训和校徽。可以说,这些事情只要有钱就能做到,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校。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是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是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所在。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因为这是学校的灵魂,是统领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动力,是落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我们可以复制别人的服装和文章,甚至可以克隆别人的相貌,但不能复制别人的灵魂。学校办学特色的不同首先是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不同。这是学校各种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根源和本质。
一年来,我在督导片区中小学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深感最难的是如何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有时反复切磋若干次还是不能确定下来。因为这涉及到今后学校发展的定位问题。就像盖房子,如果定位不准,各项建筑工程都没法开工。什么是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学校做什么最有价值,怎样做最有价值。为了便于记忆和宣传,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一般要凝练成几个字,如XX教育,XX文化,XX精神等。对核心价值理念要找到几个关键词并加以解读或说明,要以此为核心,来构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等。所以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确定不了,后边的几方面工作就没有基础和灵魂。我们可以复制某个学校的环境文化布置,我们可以照搬一个学校的>规章制度,但那不是自己的,不符合本校的实际,也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之所以用“提炼”而不是“提出”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因为不能简单的提出一个口号。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是别人空降给她的,而是根据学校的历史和学校主要领导的办学理念而提炼出来的,只有这样的核心价值理念才符合这个学校的办学实际。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提炼的角度也不一样。我们在帮助学校提炼核心价值理念时,一般是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的。
一、根据学校的项目特色来提炼 有些学校在某一项目方面很有特色,甚至几十年都保留着这一特色。黄花小学的“绳彩飞扬”是该校的体艺特色项目,绳操绳舞是深受师生欢迎的健身项目,经过多年发展,成了黄花小学的一大亮点,在区学生素质展示中,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学校抓住这一特色,提炼出“绳韵文化”文化品牌,拟开发“绳彩飞扬”校本课程体系。这种文化师生的认同感强,富有生命力。
二、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提炼
农村中小学地处山村,学生生所见所闻大多是农村、农民、农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提炼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南垭小学就抓住一个“农”字,提炼出“敬耕善读、奋发有为”的办学理念,打造“耕读”文化。以“敬耕爱农”为德育品牌,以“植根农村、面向现代、习得技能、全面发展”为宗旨建构耕读课程体系,让南垭小学的理念文化和课程文化有机统一,学校核心价值追求得到彰显。
三、根据学校领导的办学理想来提炼
义务教育学校不仅要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为人生做准备的过程。黄花初中就是在继承前任校长提出的“为一生做准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走好每一步,为一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不仅明确了学校的价值取向是“为一生做准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指出了明确的途径“走好每一步”。为了让全体师生更好地践行,用“正、实、健、雅、勤”来诠释“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好”的标准。以“棋”为载体,经营“步步为营”德育品牌,建构“棋韵”校本课程,开发“步步为营”评价体系,形成了黄花初中的特色。
四、根据学校的历史传统来提炼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或者是学校地处有优良传统的村镇。学校可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张家口小学地处张家口老集镇,那里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待人热情、珍惜生活。张家口小学的师生也具有这些传统美德,师生的热情好客给到过学校的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张家口小学就以此为切入点,提炼出“惜”的价值追求,引领师生“惜时、惜物、惜缘、惜福”。用“惜之魂、惜之韵、惜之学、惜之情、惜之乐”五大板块来建设环境文化,以“乐中启智、惜中润品”为宗旨开发校本课程,以达到以“惜”育人的目标。
五、根据学校的教学特色来提炼
从学校的教学特色提炼学校核心价值理念是最能得到师生认同的。如何将一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凝炼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呢?分乡初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是学校的教改特色,围绕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构建环境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等。在全体师生中逐步形成了“合作”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合作教育和管理行为文化,培植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校园围墙、廊道、教室、寝室、餐厅等处按计划完成了“自主+合作”为主题的形象文化建设,突显出学校特色,打造了合作教育品牌,营造出浓厚的教育氛围,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创建品牌学校增添了助推力量。总之,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有很多途径,这些理念提炼出来不是贴在墙上、写进材料就完了,更主要的是以此为核心,构建学校的精神文化,要体现在学校的一训三风中,要通过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等来落实才行。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缺理念,缺的是出自本身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理念,缺的是扎扎实实的落实。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开题报告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开题报告
课题类别:微型课题 批准文号: 课题编号: 课题负责人:王 波
课题参与人:叶艳艳 陈彩敏
课题组所在单位:定边县砖井镇学区
本课题我们旨在通过以课题形式的研究来有力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起一个优美的自然物质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置身其中,让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让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教育以本来就应该具有的高贵的灵魂。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去努力探索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与规律,从而使学校的发展不断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清醒地知道,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学校文化建设自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积淀的过程;但我们同时也明白,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它或许能够使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从“自然”发展走向尊重规律,这就能够让我校的文化建设逐步沿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现将本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一)国内“大环境”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校园文化作为蕴含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内容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我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上级政府和人民大众对我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逐年增大,于是造成了教育难度、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的局面,所以,我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在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上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我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是校园文化本身内涵及功能决定的。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态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与功能
一般说来,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群体性。校园文化既不是某种单一表象的短暂显现,也不是整体样式的简单复合,而是通过校园文化的持久、稳定的表现来反映学校主流与文化趋向。
(2)综合性。指对社会其他文化既能继承,又有吸收、选择、过滤、整合与创造,在此基础上综合成一种特定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
(3)规范性。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特有的熏陶影响与约束教化,并因其不带强制性而显示出道德力量与文化定势,调整、规范着学校群体的行为。
(4)发展性。校园文化的发展性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使然及其映照,而同时又较突出地表现出自身的演进惯性。
从校园文化呈现出的上述特性,我们不难归纳出其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认同作用。这是其群体性的必然功效。校园文化群体的道德趋向,归根到底是一种人格、人品等的协调与认同。相近趣味、爱好的个性在整体倾向上而又不失个性风格,其实就是精神凝聚的一种心灵感应。
(2)修养作用。无论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或精神方面,对学生主体的修养、熏陶都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持久表现。我们常听到的“书卷气”、“学生味”等其实正是校园文化定势对师生气质、风度等心理陶冶及修养教化作用的直观烙印。
(3)规范作用。这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本质约束力,其作用的强度虽因文化程度的高低而呈现出不同层次,但由于这种规范内涵的规定性,使得不同的文化感受又呈现出相近或相同的精神内涵,从而显示出无意、无形、无所不在与现实的制约力量。
(4)导向作用。现代条件下,校园文化是开放式的,从而为学校群体行为及价值趋向提供了较广的选择余地。同时,校园文化又以其文化物质的定势为这种选择提供了主动吸收与消化导向,既不盲目排斥,也不被动盲从,而能对任何非主导文化观念和倾向进行抑制、批判与指责。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客观上指导着学校群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倾向。
(5)娱乐作用。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并发展着的。通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集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教乐相融,不仅可使师生群体得到多层次、全方位、高格调的情感宣泄与交流,还会使他们在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与境界提高。
(三)研究意义
1、构建起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使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
2、使学校有“魂”(精神)可守,带动学校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
3、完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合法、科学、人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和谐教育思想
(三)创新教育思想
四、研究原则
(一)实事求是。
(二)整体规划,分阶段研究。
(三)边研究,边实施。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二)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三)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其中,研究重点是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难点是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六、研究方法
(一)查看法
(二)讨论法
(三)访谈法
(四)总结法
七、人员分工 王 波:参与设计研究方案,负责定期召集课题组会议,确定会议议题,督促研究落实情况,向学校行政与教代会提交供讨论通过的研究成果;安排课题组成员参观学习的相关事宜;邀请顾问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研究指导。
叶艳艳 陈彩敏:负责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报告和结题报告,整理最终成果,统筹、审定书稿;联系顾问,不定期地与顾问交流,听取顾问的指导性意见。
八、、研究时间
十、研究的路线与步骤
(一)技术路线
1、实地查看,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2、设计研究方案,据方案、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研究。
3、课题组全体成员每两周定期集中讨论一次,内容主要是汇报并讨论上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
4、至少每两月向学校汇报一次研究情况。
5、及时向学校行政和教代会提供需讨论通过的相关制度、措施。
6、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反馈研究成果,认真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7、已经征得学校同意,每学年进行一次报告和一次奖励,最后结题时再进行结题奖励。
(二)研究步骤 1、2014年8月1日—8月31日,组建课题组并开展具体工作,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和“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提炼与论证。2、2014年9月1日—9月30日,完成课题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4、2014年8月—2014年7月,进行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与制定,以之带动心态文化的良性发展;完成报告。5、2014年8月—2014年4月30日,完成制度文化的建设;完成成果整理;完成书稿撰写;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等待结题验收。
十一、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的全力支持。学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本课题研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相信学校将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
(二)强大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以学识论,几乎全是学校骨干;从素质看,全部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且都能忧心于学校发展,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竭尽自己的力量;从行政职务上看,包括了学校党务、行政、政教、教务、总务、工会六大方面,既能在研究中高瞻远瞩,又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十二、预期成果
研究的最终结果包括:
主件: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附件:
论文、心得体会,调查报告、活动剪影等
十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影像、多媒体器材设备,这为识字、写字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为了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今年学校又专门举办了汉字听写大赛活动。
2.人文环境:我校大力提倡全体师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这为本次识字写字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3.经费保障:学校特别重视教科研工作,根据课题开展的需要,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总之,对这项课题,学校将在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组织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县级教研室的指导下,确保课题能出成果,出好果,争取圆满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