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 学校是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它让师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育,是学校的一门潜在课程。如何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呢?笔者认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以生为本,构建好和谐的班级文化;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向上的活动文化;以教师为主体,塑造融教育教学师德师风为一体的团队文化。
[关键词]农村
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的日趋完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师生动手,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文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优美的景色是校园的外衣,是人们对校园第一印象的 决定因素。
1、为了让校园美起来,根据农村小学实际,必须因地制宜,搞好校园规划布局。
根据学校的具体坐落,学校建设的整体布局,科学规划好区域,如:运动区、生活区、绿化区等。在绿化区域内,以花、草、树木上动脑筋,用最朴素、最自然的美来装扮学校。栽花种树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就地取材。种上四季常青的花草树木(如:松柏、四季青、月季等),做到春有花开、冬有绿树,相互点缀。让校园里随时绿树成荫,花香扑鼻,从而,既使师生们对学校产生无比的热爱之情,也为在这样的校园里工作和学习感到自豪。例如:我校栽培的花草树木就种类繁多,有四季常青的云南松、雪松、榕树;也有四季桂、春奎、映山红等,做到了“红花绿叶溢校园”,站在校园的绿化区,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因此,校园的美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师生。
2、师生动手,共同建设校园环境。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笔者认为:师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也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组织师生参加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参加扫地的清洁活动,参加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在劳动中,既培养了 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校园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学生心底得到了升华。在这些美的创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审美。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发挥了无声的育人作用。
3、师生动手,共同呵护校园花木。
常言道“三分种植,七分管护”。有的学校绿化校园一阵风,栽了大量花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活、长大的寥寥无几,甚至杂草丛生。因此,笔者认为,呵护花木比种植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学校每一位教师有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学校领导层率先垂范。在余暇时间,悉心观察每一株花木,哪一株需要浇水,就浇一浇;哪一株营养不良,就施施肥;哪一株生病了,就洒洒药。呵护花木,就如老舍先生说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呵护花木奉献的是爱心,考验的是责任心。这项业余活动既能锻炼师生的能力,更能让师生体会劳动的快乐。学校茵茵绿树红花的点缀而更加美丽,生活因真诚爱心的奉献而更加美好。
4、根据学校的建设特点,精心打造校园的每一个点,让其皆具灵性,发挥无声的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笔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曾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在学校围墙上做了一面文化墙,校园墙上有一首首“无声的诗”。“礼、义、仁、智、信”更是彰显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一幅幅“主体的画”有古人勤奋读书的“韦编三绝”;有志之士,及时振作的“闻鸡起舞”;尊师重教,诚恳求学的“程门立雪”;读书勤奋的“牛角掛书”;刻苦学习的“悬梁”故事等。在绿化区的石头上镌刻着“勤则成”。学生经常在过道、花园驻足品味,在近距离地了解先贤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吮吸着经典诗文的芳香,聆听着先人们的绝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孩子们在这美丽的乐园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的是三好学生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餐厅悬挂着图文并茂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水龙头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牌匾。学生的良好品质在无言中提升。
二、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
所谓班级文化,必须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为班级全体成员承认、给予学生最好的发展条件、使学生感到最大 满足的一种文化,其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小学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旦形成,就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能量。教室是班级学生与教师进行生命与生命交往和沟通的特定场所。班级文化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师生生命沟通与交往质量,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在我们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形式化和单一化的现象,属于低层次的教室布置。大多数教室只是贴着一张作息时间表,一张课程表,一张《小学生守则》,一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仅此而已;好一点的班级也就在此基础上多了个“学习园地”,将学生画的、写的字帖和作文进行展览,这在我们农村学校应该算是最好的了。学校领导和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教室的功能只是单纯为学生们提供“避风雨”和师生组织课堂教学的场所,教室自身的育人功能几乎等于零。笔者认为:“温馨教室”建设,与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无关,关键因素在于学校有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有没有深层次去理解教室是师生生命交往和沟通的场所的真正内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以物质文化建设奠定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班级的物质文化包括班级建设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指教师空间的布置、绿化和美化。教室的“硬环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班级文化的外化结果和物质形式的表现。干净整洁的教室使学生更加注重仪表,注意举手投足的细节表现;班级中的鲜花绿叶体现了学生亲近大自然对生活充满憧憬、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状态;班级张贴的名人肖像、格言标语,教室正前方“认识自我,雏鹰展翅”,中间镶嵌着鲜红庄重的国旗。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物的使用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小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二是教室环境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的“软环境”建设主要指在班级传播信息的“宣传媒体”,如壁报、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墙报和壁报是班级同学表现自己的阵地,在这里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诉说自己的理想,展示自己的美感;也可以各抒己见讨论班级中的大事;也可以报道班级好人好事,形成良好向上的班风;也可以传递师生间的对话,增进理解交流;更可以发布各种信息,开拓视野。班级日记、读书随笔、主题班会、班刊等可以及时交流大家的 6 读书信息、学习情况及班级里的一些活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突出科学性,教室的布置要美观、简洁。
2、以制度文化确保班级文化的发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制度文化能够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往正常良性方面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指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同一班级文化氛围熏陶下表现出的共同的精神状态。班级精神应是班级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而弘扬班级精神必须靠制度文化作保证。一是利用班规班训警示学生。班规班集体明确提出的一种规范,班训是班集体的一种价值追求,他们能够警示并激励全班同学,使班级的每个成员有明确的进取方向,它体现了班级奋发向上的班级精神和班级奋斗的主要目标。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培养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二是以本班学生为本,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化成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是针对全国小学制定的,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发展不平衡,所以小学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三是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对于低段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如:对学习方面,要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坐立姿势要端正,还有爱护学习用具、爱护公物等。随着年级的上升,班级制度可逐步扩充,到了高年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基本建立建全。仅有制度是不够的,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首先教师要带头遵守制度,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参加班级活动就应不迟到。其次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使全班学生知道违反制度是要受到惩罚的,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3、以精神文化建设夯实班级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你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礼貌用语;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正确舆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班上的一些现象展开评论、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而形成的,要树立起“我是集体中的一员为荣,我损害集体荣誉可耻”的共同价值观。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学生一道讨论决定。
三、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校长、教师和学生,载体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着力于提高未来新农村建设者的素质,尤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也是个人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历练性格的开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1、狠抓教风、校风、学风建设。
校长、教师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对学生世界观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必须严格规 范校长、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行为。为此,笔者在学校内深入开展了教风、校风、学风建设活动,把“三风”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品位、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做到以领导工作作风带动师德师风,以教风促学风,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教风和学风铸就良好的校风。规范了从政、从教行为,管理水平和师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2、根据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农村学校文化生活相对城市学校较窄小和单一。要求农村学校要精心筹划,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教案、有收获、有评比,在组织、经费、人员、器材等方面全面落实。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体育运动队、鼓乐队、书法美术组、舞蹈合唱队等,由专业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活动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样,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实践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把学校传统特色活动(学雷锋活动、运动会、儿童节、文娱晚会等)与本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机整合,倡导鼓励全体师生一起参与。学校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要立足于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着力使学生发挥天资、张扬个性,在活动中汲取知识信息,提升价值品位和文化修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四、以教师为主体,塑造融教育教学师德师风为一体的团队文化。
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古今高尚的圣贤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教育的文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能自立天地之间大写的人!”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团队,教师的团队精神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多彩校园文化的生命之魂。
1、重视打造教师团队精神,凝聚战斗力。
教师个人的学识和水平总是有限的,因此,教师的团队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是因为:第一,现代教育理论有一个很著名的教育思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简单地说,三个教师组成的一个有机团体决不等于三个教师的简单组合,其发挥的作用也不是三个教师个人所能发挥的作用。第二,在团队之中,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提高,有利于形成集团冲锋的火力点,更有助于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精神;第三,团队获得的信息量是个人信息量的数倍,只有丰富的信息量,才能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改实践需要;第四,在团队的协作中,每个成员相互激励、相互关心、支持和理解,成为学校团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我校一直坚持年级主备课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实践证明,教师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可以极大的促进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 11 的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也在不断升华。学校如果没有一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
2、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在拼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的过程,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以教师认同为基础,以领导模范引导为关键,以赏识教师为动力,以建立机制为保障,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发展教师为目的,以共创佳绩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宗旨。营造适合教师团队健康和谐发展的氛围。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职工素质与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办学条件的和谐。关心教职工工作与生活、生存与发展,解决教职工实际问题,让教职工能愉快安心工作,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宿感,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3、打造齐心协力的学校领导团队。
校长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扎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人、团结人、引领人,以明确的办学方向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学校中层领导不断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能保持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精纯的业务素质,严谨的治校策略,良好的个性化作风。
总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挂在嘴上,更多的是弥漫于校园的空气中、在师生的口耳相传中、在校园生活的故事与人物的精神浇灌与浸润中。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教育者们心怀一缕学校文化的“乡 愁”,坚守一份自我,将自己的生命根植在本校文化的土壤中,接地气,吮吸营养,奠定生命发展的根基,化“千校一面”为“百花争艳”,让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绽放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主编:郑百伟,《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海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二期第一版。
3、《人民教育》,2014年第三期第二版。
上
第二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于打造特色学校的思考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的特征,并且以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终极目标。校园文化从总体上看属于隐蔽课程,作为隐蔽课程的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将有利于学校德育的顺
利开展并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根据当前农村学校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
(一)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
1.明确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在学校的具体化,是结合学校现实状况对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做出的个性化的表述和创造性的实现。个性化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教育定位的依据和发展的前提。要办好一所学校,围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去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办学理念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
2.打造有自己学校独特个性的校风。通过创作校旗、校徽、校歌,编辑校报、校刊和制作校风宣传牌等形式将校风表现出来,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
3.营造敬业、爱生、博识、善导的教风。“教师无小节,人人是楷模”,教师的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4.培养全面、主动、乐学、创新的学风。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学好本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学风。
5.构建团结协作、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我们要通过设置校长信箱、心理话信箱,举办工会活动、专题讲座等,让老师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让学生有机会诉说自己的苦恼。让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让老师之间在相互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增进彼此的感情,努力创造出团结协作、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二)以校园环境建设为着力点,搭建校园文化的育人平台
1.以净化为基础,让校园“净”下来。
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师生员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不乱丢乱扔乱吐的良好行为习惯,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清爽、文明和谐有序,成为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努力营造“洁净校园”。
2.以绿化为辅助,让校园“绿”起来。
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花坛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做到点面结合、布局合理、搭配协调,营造花草葱荣、绿树成荫、清爽优美、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在校园绿化方面提倡立体性和园艺化,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体现田园风格,努力使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努力创建“绿色校园”。
3.以美化为衬托,让校园“亮”起来。
要充分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充分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做好“墙壁文化”,每一面墙壁,设一个主题,形式内容既要和谐统一,又要各具特色,图文并茂,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形成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校园“亮”起来。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
4.以阵地文化建设为个性窗口,让校园“活”起来。
一是教室文化个性化,学校可整体规划,年级集中设计,班级个性展示。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张挂国旗,两侧为班训。墙壁上一方面设张贴栏,统一张贴课表、作息时间表、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另一方面张贴由各班级讨论、征集制作的各类名言警句、诗文佳作或师生自创读书等方面的话语,以画配文,既美化教室,身处其中,又时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室后方各班级根据各自特点由师生动手布置内容,是富有班级个性的一个展示区。同时班级书柜也必不可少,要成为教室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二是办公室及功能室文化个性化。办公室的文化建设以教风、作风、办学理念等内容为基调,辅之以教师员工自己创作的书画、手工等艺术作品,让艺术精神、人文精神能处处体现。各功能(活动)室文化建设强调功能特点,基本设备设施齐全,除悬挂相关的制度职责外,还分别设计布置各类标语、提示语、图片等,彰显本室理念,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活泼生动,寓教于乐。
三是校园广播台文化个性化。校园广播台要定期播出,及时传递信息,丰富教育手段,活跃学生文化生活,逐步形成学校现代信息化特色。
(三)以校园活动文化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1.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在绘画、书法、文学、体育、诵读、演唱、舞蹈、手工、器乐等方面成立校级兴趣小组,定期举办文艺表演、校园演唱会、小制作比赛、运动会和才艺大赛等,给师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通过学校搭建的各种展示平台,让师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师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形成自己学校特色的活动文化成果。
2.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积极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校园行为,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努力培养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情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行为习惯基础。
3.把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集中主题教育与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突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要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和班级读书角,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利用讲座、演讲、征文、校园读书周等形式,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三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交流稿
----细微之处见真章,一点一滴总关情----潘云(2011.9—2014.8任容县县底镇复联中心小学校长)
纬22°58'58.81“,东经110°35'46.00”,在谷歌地球上,你把这个点放到最大,能看到的也只是一小块模糊的白,这就是农村完小——容县县底镇复联中心小学。该校留守儿童占了75%,学校就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孩子由于脱离父母的监管,缺乏抚慰,容易产生价值取向标准模糊及心理不稳定等各种因素。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软实力,是学校的风骨和脊梁,因此校园文化自然承担着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最重要的角色。该校挖掘、利用校本资源,以小见大,用孩子眼光去审视、建设校园文化,使之可操作、易接受,给每个孩子最难忘的回忆。一、一砖一瓦能传情 1.深入浅出的“一训三风”
“一训三风”作为一把标尺,不但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其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是学校的灵魂。一进校园,触目所及是修剪得宜的花草及墙上“一训三风”烫金字,校训:求真、求善、求美、求新;校风:团结、奋进、文明、守纪;学风:乐学、静思、自主、合作;教风:厚德、敬业、进取、博爱。这四十个字体现了该校的办学思想和整体风貌,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大家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勇气。
2.引以为豪的荣誉墙
“我和你们都深爱着这学校”这是该校校长对孩子们说的话。西侧的荣誉墙上挂着80年代至今的锦旗、奖状,有的已斑驳褪色,有的金光照人,这是学校发展历史最有力的见证。多媒体教室由群众捐资而建,墙上有两块毛笔小楷书写的泛黄的建校捐款榜,学生可以从中找到了他们的父亲或爷爷的名字,此举不但深深的触动了同学们,更让他们引以为豪,爱校热情油然而生。
3.简约雅致的办公室
办公室那光洁明亮的白地板、古色古香的文件柜与文化墙,既有简约之美又有传统书香韵味,墙上“厚德载物”四字正是老师应负的襟怀和使命。每天孩子们自愿打扫办公室,既为老师提供一个优雅舒适的办公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师生的审美情操。二、一草一木会说话 1.“三物”寓意深
学校“三物”——三角梅、盆景、小草,尤其是那株高大的三角梅,一团团火红的繁花象征着学校热烈、欢乐与阳光的校园文化精神,也象征着同学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该校把它打造成学校的一个精神标志,升旗讲话、校会总结、颁奖,都拿这棵三角梅来励志,开学了,说三角梅开得特别灿烂,它是给老师同学送祝福的,天冷了,说三角梅不是梅,但有梅花的骨气等。精致的盆景,暗示着孩子们在老师的静心呵护下茁壮成长;不起眼的小草,让孩子们领悟做人不居功自傲、默默奉献的精神。
2.乌龟寿命长
学校有一个小假山,里面养了两只小乌龟,学生们很是喜欢,上学放学、下课了都去看看,喂点东西。该校就拿小乌龟做文章,说乌龟不但是这座假山的山主,还是一张思想道德试卷,如果一学期下来,乌龟还好好的,就给你们思想道德打100分,几年来,这两只乌龟还好好的,学生们也每天看它喂它。三、一举一动皆用心 1.别具一格的教室文化
为了彰显班级文化特色,该校每个班级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一年级称入门班,二、三年级称基础班,四年级称进步班、五年级称提高班,六年级称榜样班。班级前墙设有班训、班务栏、表扬台,后墙有展示才华的“活动园地”,两侧挂着中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及八荣八耻,此外,各班开展流动红旗竞争活动,各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既放飞孩子们的童心,又增强班级凝聚力。
2.标新立异的板报
校园一角的黑板报,每月更新一次,主题健康向上,色彩明快靓丽,映衬在盆景从中。有时为了设计一个最合理的版块,孩子们喋喋不休的争论好半天,成了校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其中第一版留给校长,校长结合时令,写下体现人文关怀的词句或诗。下课时,孩子们三五成群,饶有兴趣的念起来,校园处处洋溢着快乐、和谐、文明、尚美的精神风貌。
3.独具匠心的特色评比
每学期一次全校性的优秀作业评比,是展现孩子们成绩与自信的平台,成为了孩子们最期盼的事儿。当孩子们拿着选票花上半天时间对作业进行欣赏、甄别、评选,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的同时,也在自己的心中也默默的种下了对待学习的态度。评比活动结束后,校长与中高年级的孩子一起写活动体验,张贴在校园里,孩子们认真的品读着,再次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激情。
校园文化除了眼前能看到的和正在做的,更需要时间和元素的积淀,若干年后,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去了,不管他们走向哪个岗位,记忆深处都会有一抹难忘的色彩。他们定会记得学校的荣誉墙;记得校长说过的那棵灿烂的三角梅和假山里面的小乌龟;记得有他们父辈或祖辈付出努力的多媒体教室,记得自己的作业参加了评比„„从校园生活中逐步感悟出学习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该校期盼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升华。
细微之处见真章,一点一滴总关情,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上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打造出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获得家长和领导的一致好评,2014年获县底镇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一等奖。先后有容县第十教育集团各小学校长、各级领导到该校参观交流,凡到校的领导、同行均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校园文化建设案例评析
潘云
我校属典型的农村小学,办学规模不大,基础设施不完善、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非常有限,我立足现有条件,坚持用最朴素的思想,提炼、包装及建设能突显校园文化的元素,从孩童的角度去审视校园文化并参与其中,做到以小见大,以平凡衬伟大,把身边的点点滴滴凝聚起来,做到细微之处见真章,一点一滴总关情,最终能成为点燃校园文化的小火花。
教学楼
校园
荣誉墙
校园的三角梅
办公室一角
多媒体教室
第四篇: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蒲场镇大溪小学
徐茂林
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一起构成的统一体,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集合体,而且是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是学校师生学习风气、精神风貌、养成习惯、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和谐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办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甚至是空白,这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的发展。根据自己多年在农村小学工作的经历,对于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谈点显浅的认识,以当抛砖引玉。
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面临着实力雄厚的城里学校和异军突起的民办学校的夹击,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若不发展,随时会面临生源枯竭而“破产”的境地,走向没落。在这种局面下,农村学校自然非常重视发展教学质量,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殊不知,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后,将会制约自身的发展,制约自身的竞争力。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较差,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1、认识误区。
对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偏于硬件设施建设,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的是外部的输血、投资,忽略了自身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开掘与利用。从而导致设施豪华而“精神缺钙”的现象。有的甚至认为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限,教育与教学是课堂上的事,就是重中之重。只要抓住教育质量这个纲,茅屋陋室也出人才、出好人才。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无关,只要抓好课堂教学。
2、形式单调。
农村学校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日常手段有黑板报、班会、晨会,较好一点的有升国旗活动、校园广播站,偶尔举行一两次校园文化活动。总之,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没有完全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没能够给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才艺展示平台和精力渲泄的机会。
3、内容陈旧。
比如,我们在农村学校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花圃前:“不准乱摘花草”;校园角“严禁乱倒垃圾”;厕所边:“厕所公约十不准”等。而我们在城里学校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形。如:校门口:“如果你遵守校纪,行为文明,你将受到全校师生的尊敬”、花圃前:“一花一草一世界”、厕所边:“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无人监督的时候便是检验自己道德水平的时候”;教室门:“入室即静,怕静莫入;进来时肃然无声,三年后一鸣惊人”等。从中我们发现,农村学校标语使用的多是“不准”、“严禁”,这种强硬化,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性化教育”,而城里学校温馨化标语体现了“人本位”的教育观。可想而知,走进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建设校园里,读到这两种不同的标语,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
4、时断时续。
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时断时续,说明农村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黑板报可能还是几星期前甚至是一两个月前的“陈年老醋”。没有定期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一个学年也未举行几次,尤其是临近考试的一段时间,各种校园活动都终止。校园文化建设时而有、时而无、时而断、时而续,不贯彻始终。
二、制约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
1、资金短缺,投入不够是导致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因素。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农村学校还没有解决好校舍问题,教师无住处,学生无桌椅板凳,根本挤不出资金来搞校园文化建设,更不要说休闲娱乐场所了。校园文化建设从何谈起。
2、教育价值观和办学理念模糊是阻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
大多数农村学校无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使学校的发展无生命力,校内无生机与活力,师生无动力。这样的学校会有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和教风吗?校园文化建设无处生根。
3、制度文化不健全,难以体现人性化发展导致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无保障。
多数农村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制度和方案。但是,领导不重视,上级不督检,有计划不落实,有制度不执行,夸夸其谈,敷衍了事,校园文化建设成了纸上谈兵。
三、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改进与措施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切实符合本校的特点,发挥农村学校自身的独特优势。不应因为某些硬件设施暂时跟不上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而应根据各自特点,认真挖掘、利用好校园的隐性资源。我认为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农村小学不同于城市小学,但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外在标志,加强农村小学物质文化建设。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从“五化”即“净化、绿化、美化、硬化、规范化”入手:
1、净化。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五无”,即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2、绿化。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学校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如:种植当地特有的植物等,根据功能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3、美化。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应符合儿童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教室、办公室、寝室等校园环境的布置,应以新颖、美观、大方、实用为原则,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师生情操。
4、硬化。学校地面硬化,保证校园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保持干净,改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使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5、规范化。学校要做到“五有”。即有宣传栏、有阅报栏、有黑板报、有校园广播、有少先队活动室等的,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师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学校标志性雕塑和激励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时刻督促学生去看看大师们用怎样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让学生从这些名人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还可分区域写挂出一些固定标语,给学生以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如:“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同的金钥匙。”、“让优良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珍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爱护花草、人人有责。”等。使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有助于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加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
虽然是农村小学,只要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各种活动,良好的校风在各项活动中逐步会形成一种舆论或氛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入手:首先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迎新生会、毕业典礼;每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六一”、“教师节”、“十一”、元旦、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其次,确立属于学校师生的节目。如:艺术节、运动会等,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再次,定期表彰奖励“文明班级”、“五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先进工作者”,给有进步的学生发进步奖,鼓励学生立志成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第四,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创办宣传橱窗,反映校风校纪,表扬先进典型事例,定期更换。第五,创办校刊,将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学生的优秀作文等进行排版编印,下发各班传阅。设立校园之声广播站,由学校少先大队牵头,成立广播组,各班学生每周投稿,选优定期播音,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设立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等,每班至少订有一种报纸,每周更换。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言。学校图书室每日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第六,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发展。
2、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1)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学校各部门、各组、各科教师,要求互相信任、团结协作、互相支持,“文人相亲”,组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
(2)重视老师的理想教育。教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缔造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平心静气地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3)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诸方面的表现。
重视学风建设,重视学生的理想教育。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一定要有理想,这是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创设培养心理健康的情境,让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辨清生活中的真善美,认识现实中的假恶丑;树立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雄心壮志与毅力胆识。
(三)加强农村小学制度文化建设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是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制度文化,是处于表层面的物质文化与深层面的精神文化之间的层面,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应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比如每年一度的教师表彰大会,优秀学生颁奖仪式,都尽可能创造出浓厚文化气氛,动情动心、催人奋进。
(四)加强农村小学和谐人际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章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比较落后,应大力加强。希望国家政策上给力,增强硬件设施的添置和更新;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农村教育战线第一线的老师们、领导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好地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农村校园的文化品位,提高农村校园的社会知名度和竞争力。
第五篇: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搞好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挖掘、利用好人力资源。校长、教师和学生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长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统帅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学校,学校兴衰系于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火车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论校长,认为校长一半是行政上的领导,另一半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同时指出,“后一半”还要重要些。这就将校长与文化拉上了关系,而且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善于分辨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校长应有的习惯和品质。闲时翻看一下《孙权劝学》,思考大将吕蒙如何由“吴下阿蒙”变成令人“刮目相看”的;清代的曾国藩,在政治上是反面典型,可在治学上却是文化大家,学贯古今。想想这些,难道不给人以启迪吗?其实,在中国古代,朝庭命官走马上任,坐堂数载,即使是七品知县,也没有哪一位没有书房?可以说官当到哪里,书房就跟到哪里。因此,我认为,校长必须读书,必须有书房;必须充实自己的脑库,才能底蕴丰富,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才能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师”。校长应该是员儒将。前面谈到校长应该是个文化人,但光有文化还不够。一校之长是法人代表、一个团队的首领,也就相当于古时候的“朝庭命官”。因为他是代表国家政府行使办学权力的,是一个学校团队中的首席学者形象,是校长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想气质风范。
校长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统帅。这个提法中透露出一种威力。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办大事没有一点威力可不行,校园文化建设虽是软件类,却需“硬头货”(孔方兄)。更难的是团队成员中不一定观念都转变了,思想都统一了,看法均相同了。这就需要校长知人善教,深入浅出,合理制定方案,统筹安排人、财、物,大胆创新,勇于开拓,集思广益,指挥若定,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让教师自觉成为传承文明的使者
就一轮基教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这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继续教育,不断知识更新,激活自身文化泉源。时代在飞速前进,教师若坐而论道,随遇而安,则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必将失去所从事职业的伴侣--学生。唯一明智的做法,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和学生共同成长,与时代并步前行。
教师的文化素养应体现在细节上,发散在空间中。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不是在战场上火拼,奋不顾身,满身是泥,枪林弹雨,临危不惧。相反,教师是一份安静的职业,理性的思维,平和的举止。一个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如何,我们除了观其仪表举止,还不妨去看看他的办公桌,教材、备课本、作业本是怎样摆放的,几个抽屉的利用是如何设计的,坐椅下、桌边墙上的清洁卫生如何,平视墙上张贴的是什么,粘得端不端、牢不牢,有没有座右铭之类?我们再去听听他上课,感受一下他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看看他有什么样的文化个性,以怎样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又是如何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
三、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需要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没有学生,校园良辰美景便是虚设。然而,学生入住校园,如果老是“三点一线”,寂寞无边,那师生能融洽得了吗?10年寒窗,夜夜孤灯,稚嫩的心灵能熬得出头吗?
我们一定要关爱孩子。我们要想塑造他们的灵魂,就请先尊重他们的灵魂,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惊吓。急什么呢?既然孩子们想读,就不妨带着他们在校园走一走,转悠转悠,边走边看,边看边读,边读边想边记,校园里有哪些景物,哪儿景美,哪儿字好,哪里光滑,哪儿陡峭,哪儿人多,哪是学生,哪是老师,老师中的哪个最有精神,哪个看起来最博学,哪个最有气质……让他们尽情地看,放开地读,必要时还可以笑,若还是不想回教室就再多蹓跶一会儿。
其实,我们的教师要塑造 “个性化优良品牌”,那我们会很自豪地向学生,以及家长、社会隆重推出我们自己的,我们的校长更是师中之师,何惧来宾观瞻?古今中外,文化海洋,博大精深,孩子们越读越多。越多越要读。当阅读成为学生第一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轻松多了,师生都快活多了。
四、让校园成为文化的百草园
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是安石头、种树苗、植草坪、贴标语、喊口号那么简单。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团队持久恒定的价值取向,凝结的是代代师生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散发的是中华文明大背景下这所校园所新翻的泥土气息。她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的向心力,巩固之,建设之,学校将经久不衰。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搞好了,她可以辐射到周边社区。一个个社区有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了,区区相连,镇镇相邻,比比皆是,百花齐放,又何愁文化不复兴,又何叹我国民素质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