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的成功
改革开放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要进步和发展,改革是必经之路。
近代以来,第一次大型的改革应该是指工业革命。整个世界发生剧烈变革的过程,是社会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这种变革,不仅指社会的某一方面,而是指社会整体,即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诸方面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中国就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围绕着实现现代化这一主题,近代中国爆发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每一次革命的结局尽管不同,但都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同程度地向前推动着。
由此,可以更加证明改革的必然性。不得不提的重大改革应该是对现代生活影响最大的改革开放了。从1978年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一个尚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强大经济体,并减少了当时世界近1/5的贫困人口。中国也在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飞速前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中国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民营经济产值在总量上已经超越了国有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重的重要拉动力量。引进外资同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中国为全世界吸引外资金额最多的国家(港、澳、台资金的引入亦被算作外资)。一个一个鲜明的例子告诉我们,改革是中国社会一场深刻革命。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根据马克思原理,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
先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所谓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拿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将人民公社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解决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束缚。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的时代,地球村”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趋紧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只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只有那些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中学习提高的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唯物辨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与外因是相对的,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内外因的方法论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重视内因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在国内我们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进行改革开放,因为它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保证独立民主的必要条件。它是国家发展的内因。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大要求,我们要更好融入世界中,参与世界竞争,才能获得长远的经济利益,谋求长远的发展。对外开放是我们发展的外因,因此我们要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联系起来,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坚持长期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放前,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物质利益得不到保障。实行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亦是共产党优越性的表现,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说,改革开放也是代表利益的必然性。推动农村公共卫生改革,完善新型合作医疗体制
中国近30年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这一基本原理所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恰当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当前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当代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改革开放对其来讲既有当然的合理性,也有天然的必要性,还有时代要求的紧迫性。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改革开放,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不搞改革开放的所谓社会主义,是没有什么前途的。而改革开放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得不偿失的,就是违背初衷的,那这种改革开放就是失败的。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通过改革,可以改变一个社会内部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可以实现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的直接对象是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用新体制代替就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本着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与时俱进,不断破除了各种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事实说明,如果不进行内部改革,中国就没有发展的可能,就没有进步的动力,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也不会有什么光明的前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可能实现。可以说,不改革,中国只有死路一条。但这种改革,我们又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始终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来进行改革,我们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
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就要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收到更好的成效,让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要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保持强大动力。
第二篇: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
庆祝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
长坡小学
黄瑞大
4月13日,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海南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再次向世界庄严宣示我国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署各项改革工作的首要要求。特别是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习近平反复强调要聚焦“关键少数”,强化“主体责任”,要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这次会议,习近平再次提到:“海南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正确方向”。这无比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确保改革方向正确。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践行“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到抓好党建,都作了十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释放的信号十分明确,就是要将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扎实推进。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只要我们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就会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第三篇:中国为什么成功——纪念改革开放40年
中国为什么成功——纪念改革开放40年
2018-01-0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正是在中国实施新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初期,我考入了中国的一所财经大学。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后来分别到欧洲和美国留学,并曾加入世界银行从事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加入法国的一家投资银行从事中国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研究;2000年左右,我与朋友联合创立了一家软件外包公司,利用中国的工程师为美国提供IT咨询服务。这样的经历,使我不仅完整地见证了中国这40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迁,而且也亲身参与了其中一些重要领域(农业、城镇化、资本市场、IT产业、对外开放等)的变迁过程。
1976年底,持续了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那一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539。4亿美元(现价美元),占当年世界GDP总量的2。2%;人均GDP仅165。4美元(也是现价美元),排在(世界)第120多位;国家总的外汇储备只有12。55亿美元,比海地、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摩洛哥等发展中的极小国家的外汇储备还少;当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34。3亿美元,仅仅只有美国同年货物贸易总量的5%多一点;那时完全没有外商直接投资(FDI),更没有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ODI);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也就只有150美元左右和60美元左右。当时的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2。6%,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当时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同时,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正常的政治体制与制度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处于一种混乱状态。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开始冷静地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领导人开始设计新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与措施;同时,中国基层的人民为了生存的需要也开始了符合现实的种种实践探索。到1978年底,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方案正式公布并得以实施,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经过40年的努力,到2016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11。2万亿美元(现价美元),紧随美国之后位列世界第二,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从1976年的2。2%上升到了14。8%;人均GDP也已经到达了8123。18美元(现价美元),从40年前排在(世界)第120多位提升到了第60多位。货物贸易总额达3。6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3。01万亿美元,也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也是世界第一;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1337亿美元(实际使用),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从无到有,快速增加到了1831亿美元,仅仅少于美国(299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根据德勤公布的《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已居世界第一;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的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精炼铜等220种产品产量都位居全球第一;而且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出口额等指标都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表明中国也正在向高技术制造第一大国加速前进。中国总体上也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2016年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8。6%;同时也基本上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城镇化率已达57。4%。中国在4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如何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下通过和平方式和自身的变革做到这些的呢?促使中国快速发展究竟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与参考的呢?这就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基于我的研究、观察、实地调研、利用国际资本创办公司的经历,加上参考国际经验,我觉得中国这40年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选择了适合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
按照中国官方的说法,那就是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要点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另一个就是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所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主要就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富裕,另一部分人贫困;尽管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目标还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中国政府把扶贫工作一直看得很重,制定了许多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40年间成功地使7亿人走出了绝对贫困境地。目前正在花大力气努力解决最后约4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目标是要在2020年前使所有的贫困人口都走出绝对贫困,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的国家。
耸立在深圳深南大道路北荔枝公园东南出口的邓小平巨幅画像,成为海内外游客缅怀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最佳去处
除了消除贫困外,中国在改善民生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近年来每年都为城市居民新增就业岗位1300万个左右,城市登记失业率一直都稳定在4%这样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二是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增多,40年前的文盲率还高于30%,现在已经少于3%了,同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目前总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已达到25%左右,40年前这一比重就只有不到0。5%;三是社会保障有了很大改善,全国性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已经超过了85%,基本医疗保险(3项)参保人数占到总人口的95%以上;四是城乡收入差距一度比较高,尤其是在2000-2010年间比较高,但2011年开始逐年减少,基尼系数也从2008年开始逐年减少了,但目前仍然处于0。45以上的高位上。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中国还表现出另外一些特点,譬如说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的发展、政府对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比较强的调控力、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等等。
中国发展道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体现在其中国特色上,其中比较重要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与西方国家是不一样的: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没有搞三权分立,而是搞三位一体,即将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实现有机统一;同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二是政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源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些因素发挥了重要影响,譬如说中国儒家学说的一些基本思想对于中国目前如何协调和平衡德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都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正式制度和道德规范往往同时在起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所做出的道路选择与制度选择。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完善,由于相对比较好地发挥与协调了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譬如说在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一定阶段,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举办一些重要的事情,包括进行一些重大工程建设,这样的体制和制度就会体现出它所特有的优势出来。当然,如何更好地协调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功能,中国在许多方面仍然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坚持了市场取向的改革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之所以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是因为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的改革。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改革从始至终都坚持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了一条市场主导的改革路线。这是中国改革成果卓著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2008年8月8日,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
从改革一开始,中国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搞商品经济,后来又意识到要搞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中国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但同时也没有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而是让新、旧两种体制和制度共存,并使这两方面尽可能发挥相互补充的作用,即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逐渐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这样既推进了改革,又维护了社会稳定。
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得到了不断深化,因此目前中国提的口号是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即使是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来衡量,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也是不断提高的。目前在中国,人们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只要坚持这一点,中国的改革事业就会越做越好。
推进了融入全球的开放
中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得益于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得益于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国迄今为止的开放,大致经历了三大浪潮的推进与发展:第一个大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的开放浪潮,主要目的就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投资于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发展最快。以广东为例,由于临近香港,而且许多香港人原本就与广东不少地区的人存在亲缘和血缘关系,因此通过“三来一补”方式,许多香港人到广东投资办厂,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开发区,使许多村庄很快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譬如说东莞就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上确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大的浪潮出现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一直到2012年左右。中国在这段时期主要完成了两大重要任务:一是实现了中国的贸易与投资规则与世界的对接,主要是与西方发达国家规则的对接,使世界可以更好地接纳中国;二是更好地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在价值链上的对接,使中国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离不开中国。经过这10多年从这两个方面的对接,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结果是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了很大提升。作为重要的结果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作为另一个重要的结果,中国的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的GDP总量。
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三次浪潮就是从2013年开始的主动开放期,尽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只有4年时间,但开局良好,效果很不错。这一次的开放,中国希望充分利用自己在资金、某些实用技术和某些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一道,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人文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世界的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着力于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于1978年底提出了一套新的发展思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抓阶级斗争转到抓经济工作上来,实现了工作重点的大转移。从那以后,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把经济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中心工作。
上海,北外滩航拍俯瞰浦西浦东全景
在七、八十年代甚至到了九十年代的前期,中国普遍地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海外投资者正好也在中国寻找投资机会,加上外资进入后,还可以为当地增加税收,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民收入水平,增加消费,于是中国各地都出现了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
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中国各地的经济增长都很快,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一批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了,制造业在中国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譬如说由于起初对环保要求不高,导致许多地方的环境恶化严重;由于低价甚至免费提供土地给外商,导致土地过多地为工业所用,农业用地减少太多;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在引进外商、与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腐败情况。中国目前在这些方面,正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纠正仅仅抓经济而忽视其他方面发展的偏向。
维护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在过去的40年里之所以发展很快,其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方面做得很好。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感受到中国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国家,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国家。那么,作为一个多民族、又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是如何做到的呢?我认为有四个因素很重要: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于稳定中国的政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首先,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其他民主党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来参与管理国家的事务,这就决定了政治局面的基本稳定。其次,中国的党组织分布很广,从中央到地方,从南到北,党的组织在每一个地方都建立起来了,并都按照统一的要求严格执行同一化的政策,因此对社会的管理十分有效。再次,中国共产党已经积累了近百年的治理国家的经验,掌握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法。最后,尽管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和其他有些时期也曾犯过一些错误,但这个党基本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勇于自我改正错误,因此仍然还是受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的,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点。
二是中国的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都特别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在中国,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说法,那就是“稳定压倒一切”,因为中国人坚信,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都不可能做成功。因此,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工作得以落实,中国的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构往往会从组织上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一直把社会管理组织延伸到农村地区的村庄和城市的街道。为了防止和反击破坏社会稳定的各种力量,中国各地都组织了强有力的公安、武警队伍,以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
三是有充足的财政资源来保障维护稳定工作的可持续进行。这就是一个财力保障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也是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稳定的,譬如说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不主张冲突;又譬如说,中国信奉“中庸”“知足者常乐”,凡事不走极端。这都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
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规划
不论是以上我们所提到的哪一方面的工作,中国都会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规划并切实实施。党的工作有规划,政府的工作有规划,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工作都有规划;既有涉及到未来15年、30年发展的长期规划,也有涉及到未来5年发展的中期规划和涉及和季度发展的短期规划,而且相互之间密切衔接。更重要的是,不论是长期目标,还是中期和短期目标;不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具体目标,都务必不折不扣地得以实施和落实,通过真抓实干使规划变成现实。
以五年规划为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制定了13个五年发展规划。每个五年发展规划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指出五年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然后提出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以及主要的政策与措施,以确保所提出的任务都能按期完成,所确定的目标都能按期实现。
制定和实施规划的最大好处,就是有利于使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明白未来的奋斗目标与发展蓝图,也明白困难与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因此就有利于全国上下凝聚共同的力量,形成合力,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正是伴随着这些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逐步地解决了许多问题,一步一步地取得了许多成就,最终迎来了目前比较良好的发展形势和局面。
最后,我需要特别地说明两点:一是当我们总结和反思中国40年的发展历程时,有一点我们是时刻都不应该忘记的,那就是中国人民的勤奋与辛劳。如果离开了这一点来谈中国的成功经验,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谨以此作为此文的结尾,以表示我本人对勤劳的中国人民也包括对我勤劳的前辈们的致敬。二是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学习、非常重视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成果尤其是优秀思想并加以总结、消化、吸收、创新,以武装自己、指导实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我相信,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将取得更大成就,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第四篇:检验改革开放是否 成功的十大标准
反复认真学习《邓选》,检验改革开放是否 成功的十大标准
1、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富裕问题。(P6//4)《与日本友人的谈话》
2、按照现在开放的办法,到国民生产总值人(以下转第91页)均几千美元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P91)《在中顾委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3、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P111)《在全国科技会议上的讲话》
4、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出处同上)
5、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P154)《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
6、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P208)《会见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的谈话》
7、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如果那时十五亿人口,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六万亿美元·····就表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P225)《与捷克总理的谈话》
8、同时也有右的干扰,概括起来就是全盘西化,打着拥护开放、改革的旗帜,想把中国引导到搞资本主义。这种右的倾向不是真正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是要改变我们社会的性质。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说来,改变了中国的面貌。(P229)《会见西班牙副首相的谈话》
9、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P36//4)《会见马拉西亚朋友谈话》
10、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使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P374)《南巡谈话》
第五篇:改革开放
改革春风吹暖大山沟
我的家乡英山县地处大别山腹地中心,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英山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疆,宋为毕升故里,今为温泉名城、茶丝之乡、休闲胜地,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素有荆杨大道、吴楚咽喉、江淮要塞、皖鄂通衢之称,总人口40.5万。
在历史的长河中,3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可就在这短短的30年中,我却真实地感受着改革开放给英山公路交通所带来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父亲如是的说。然而昔日山里路如一条细长的腰带,缠绕在小河边、悬崖畔、山嘴上、地埂边、山梁上、沟壑里,弯弯曲曲,陡峭崎岖。小时候,农村生活贫困,春种秋收,运输打碾,全仗着人背肩扛,双手操持。那时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也就是独轮车,用双手抬起车把,沿着山道“咯吱咯吱”地行走,仅有一只轮子的车辆也没有多宽的道路。乡间道路大多是羊肠小道。小路上“咯吱咯吱”作响的独轮车、遇上坡路或三三两两行走的人,人只有让到最边陲上,若不小心,掉进深沟壑里受伤的人十有八九----它成了我童年对路的最初记忆,也成了我童年对金光大道的梦求。
以前,在农村里人们做饭用玉米杆,豆秸,枯草以及稻草之类的东西当柴火烧,碰上雨天,低矮简陋的厨房里经常浓烟滚滚,呛得人咳嗽不止,熏得人泪流满面.从村头到村尾到处都是袅袅的炊烟.而现在全村都不见了炊烟,原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饭锅,电磁炉,燃气灶,抽油烟机等等,厨房里都装潢得洁净,明亮,烧菜煮饭的家伙也越来越高级,连装油,盐,酱,醋的盒子,也越来越精致了!以前,家乡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走起来非常地艰难,运输方面及不方便.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家乡泥泞的土路被改造成了宽阔笔直的水泥路,这样交通运输就更加方便了,家乡的特产就能卖出去了,这样更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三十年前我们的祖辈经过了多少风险,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使我们的祖国强盛兴旺,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用心去体会现在的惬意生活,将来我们也要用我们的头脑和双手来强大我们的祖国,来建设我们的家乡!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做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开始,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到2013年,改革开放成功持续,回顾这30多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中国的一代代领导人,为我们的祖国勾画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改革开放前,全村的中小学校舍设施十分简陋,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如今,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已在镇东建立起来,可为本乡农民提供图书、影视、歌舞、棋牌,甚至培训、上网等全方位服务,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村里所有中学、小学现已全都迁移到新民镇上,新建了宽敞的校舍,更新了教学设备,分别合并成为完中、中心校、幼儿园各一所,并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学杂费、书簿费的待遇。至于学生上学,通公交的村,可乘公交车上学,不通公交的村,由学校设校车接送。这样,全村学龄儿童、青年,既能充分享受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又能保证他们出行安全,家长都感到满意放心。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开始从单一农业经济迅速向多种经济发展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村里有了企业家、养殖户。
作为生长在农村的自己,从小便知道了农村人看病的真正难处。城里人得病有医疗报销,可是农村人往往因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在小病的时候一般是不舍得花钱去看而导致最后病情恶化转成比较严重的病情,待到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必须去医院看的时候,医院动辄几万元的治疗费用令农村大多数农民望而却步,因此,在农村只要一提及看病,大多数农民都表示出无奈的表情。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近年来在全国推出了农村合作医疗优惠政策,使全国农民朋友兴奋异常,农民看病终于可以有医疗保障制度了。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丶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会陌生,但是老一辈人就不奇怪了,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曾几何时,看我的家乡会有一些惆怅,因为御改革之长风尽得其利者,一是有人才优势,二是有交通优势,三是有资源优势,而这三者我的家乡都没有,有的仅仅是英山。全国各地的偏远乡村多是人才的真空地带。一切的路都通向城市,一切的人才都向城市集中,这是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规律。再说交通与资源,这两种优势英山也没有。所以在30年改革开放中,这个山区小县似乎被时代所忽略。前年,武汉至英山的高速公路终于建成通车,往日到省城需要半天的车程,现在一个多小时就够了。交通的改变,让这一方被清代大戏剧家李渔赞赏为“处处水从千涧落,家家人在数峰间”的中国最美乡村,才一下子凸显出它的价值。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持续奔驰了20多年后,一些有识之士就指出: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应该提倡。针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既是对过往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纠正,也是以一个负责任的态度,为中国的当下以及后代子孙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正是因为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丰富的人文与旅游资源的英山,近些年才一下子获得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
交通是经济的命脉,它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对此,饱受交通不便之苦、偿到交通之甜的英山人民感受至深。“小路小富、大路大富”。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1449平方公里版图面积上,路绵延,土肥沃,山秀丽。英山交通历经嬗变,“陆运人挑背驭、人力手脚并用”早已成为历史远景。延伸八镇三乡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绘出了一张最新最美的山水画。公路,是英山经济繁荣昌盛的引路“人”。改革开放前一直承受着 “出行难、行路难”,“这山到那山,走走回回半月难”的困境之中。仅有的几条公路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我县经济发展的现状。英山以中低山为主,北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向东北延伸,再向西分支为三大山脊,夹着东西两条河流,贯穿全境,构成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的地势。改革开放后,英山交通部门以“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斗志和决心,为英山经济腾飞铸就了一条又一条的“康庄大道”。
英山小城孕育着新的财富,挖掘历史积淀。自古的毕升名人,活字印刷古文化。今朝的“红色旅游”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将照亮着我县公路交通历程。站在英山城区的滚水坝上,我思绪万千,眺望英山景,观光英山水,回顾建设路,自有人评说。小城灯火辉煌,公路流光溢彩,河水波光粼粼,两桥相映彩光如虹,好一座如诗如画的英山城!砺志攻坚铸坦途,千军万马战犹酣。交通儿女对现代化交通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30年沧桑巨变,30年成就斐然。以不争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30年公路交通取得的丰功伟绩,旨在告诫青年一代一个朴素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发展。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并不深刻,然而在父辈的交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比如家乡的路,家乡的房子,家乡的小河,家乡的交通工具,人的生活......都在变化。我由衷地感到,中国人载欣载奔,面对诸多社会问题不离不弃,拧成一股绳谋求发展,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决定了中国改革的洪流将会澎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