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排版 重点标注 课程代码0040 自考2012年《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4 00:3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新排版 重点标注 课程代码0040 自考2012年《法学概论》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新排版 重点标注 课程代码0040 自考2012年《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篇:重新排版 重点标注 课程代码0040 自考2012年《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氏族习惯:原始社会中自发形成并世代相袭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2.国家意志:通过法律形式而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法律是国家意志的基本表现形式。

3.法律的工具价值:指人利用法律的功能与作用来实现一定目的的价值。

4.法律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或基本成分。

5.法律规范:即法律规则,是每一个单一的法定行为模式。

6.法律原则:指在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中,对法律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且比较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

7.法律的渊源:指用以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8.法律概念:指对同法律相关的各种事实加以概括而抽象出其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用语。

9.判例法:指以特定的法院所作的典型的或具有新意的判决中包含的原则作为判案依据的法律。

10.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社会主义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11.法律的遵守: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

12.法律的效力: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内,对什么人有约束力。

13.法律的解释:法律的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14.法律制裁: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罚措施。

15.法律责任:是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16.社会主义法律关系: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7.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18.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19.行为能力: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资格。

20.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8.相邻关系:是指土地、土地上的自然物或建筑物的相邻所有人在使用或经营这些相邻的不动产时,相互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59.相邻权:不动产的相邻人在相邻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

60.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61.侵权行为:不法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财产权利而应负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行为。

62.过错责任原则:在民事活动中,行为人只对自己有过错的行为负责,即过错责任原则。

63.无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是否应负民事责任,只看有无损害结果,而不看有无过错,只要有损害结果,虽无过错也要负民事责任的原则。

64.不当得利: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此种得利,即为不当得利,从而构成债权债务关系。

65.夫妻关系: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相互间的人身和财产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66.非婚生子女:未缔结婚姻关系的父母所生的子女。

67.收养: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收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的法律行为。收养人为养父母,被收养人为子女。

68.继承权(财产继承权):公民(继承人)依法享有的基于一定的亲属关系而产生的取得遗产的权利。

69.法定继承: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由法律规定的继承方式。

70.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有权继承其父亲和母亲应继承的财产份额的一种制度。

71.遗嘱:公民(遗嘱人)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处分其遗产或者其他事务,并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72.遗嘱继承:继承人及其继承的遗产数额由被继承人生前的遗嘱规定的继承方式。

73.遗赠:立遗嘱人以遗嘱的方式,将其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赠送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而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74.遗赠抚养协议:公民与他人所订立的,约定由他人承担对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并享有接受遗赠的权利的协议。

75.商法:又称商事法,是与民法并列的同属私法性质的部门法,是调整经济关系中商自然人、商业组织和商业活动(即商人和商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6.公司:是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采用股份的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企业法人。

77.公司法:是规定公司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公司内、外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8.破产抵消权:指破产债权人于债务人受破产宣告时对该债务人负有债务的,可不依破产分配程序以自己享有的破产债权与该债务相抵消的权利。

79.破产债权:指破产宣告前成立的,依法申报并经确认的,只能依照破产分配程序从破产财产中获得清偿的债权。

80.票据:指由出票人依法签发的并于一定期间内由其无条件支付的以一定数额金钱为目的的特种有价证劵,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

81.(票据权利中的)追索权:是指在主债务人拒绝承兑、拒绝付款或发生其他法定原因时,持票人可向其前手提出请求的权利。

82.出票: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它包括开票和交付两个行为。

83.税法:是调整国家通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4.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85.不正当竞争行为: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86.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7.犯罪:是由于侵犯国家的统治秩序,按照刑事法律的规定,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88.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89.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关系。

90.一般客体: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

91.同类客体:某一类的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该类犯罪的共同本质。

92.直接客体:各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所特有的客体,它反映该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

93.简单客体: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个直接客体。

94.复杂客体:一个犯罪行为不止一个直接客体。

95.犯罪对象:犯罪行为侵犯某种社会关系时直接遭受影响的人或物。

129.一般累犯: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又出于故意而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

130.危害国家安全罪累犯: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131.自首:犯罪以后主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132.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133.数罪并罚:一人犯有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的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134.假释:是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的刑期之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135.减刑:对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经过法定程序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制度。

136.时效(追诉时效):规定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超过法定的追诉期限的,就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的制度。

137.罪状:对犯罪的名称和犯罪构成特征的表述。

138.法定刑:对具体犯罪规定的刑种和量刑幅度。

139.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140.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141.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142.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143.贿赂罪:是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的合称。

144.单位受贿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145.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146.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为解决案件而依法进行的活动。根据案件的不同性质,诉讼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147.刑事诉讼:是指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148.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49.刑事案件的管辖:是指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上下级人民法院或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以及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

150.职能管辖:又称部门管辖,它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受理案件的权限的划分,是解决三机关的职责分工问题。

151.侦查:是指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的强制性措施的诉讼活动。

152.通缉:是公安机关通令缉拿依法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归案的一种侦查活动。通缉令只能由公安机关发布,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

153.起诉:是指请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进行审判的诉讼活动。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称为公诉。被害人本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进行的起诉,称为自诉。

154.审查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诉讼活动。

155.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或者自行侦查的案件,经过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作出不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决定的一种诉讼活动。

156.刑事诉讼的审判:是人民法院依法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判决与裁定的诉讼活动。

157.刑事案件的第一审程序: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必须遵守的诉讼程序。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分别做了规定。

158.简易程序:指基层人民法院对某些案件进行审判时所适用的比第一审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程序。

159.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的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

160.死刑复核程序: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审查核准的程序。这种程序适用于判处死刑和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案件。

196.独立权:是国家主权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指的是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事务而不受外来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197.国家的管辖权:国际法上的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表现形式。国家的管辖权主要有两种:一是属地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物或发生的事件,有权按照本国的法律实行管辖;二是属人管辖权,即国家有权对一切具有本国国籍的人实行管辖,而不问其居住在国内还是国外。

198.自保权:是国家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和独立而具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有权使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国防建设,防备外来侵略;二是当国家遭到实际的武装攻击时,有权进行单独的或集体的自卫。

199.国家承认:国家承认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广义上讲,是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达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法律行为,但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府承认只指对于既存国家内部通过政变或革命产生出来的新政府的承认。

200.国家继承:是指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人格或者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别国(一国或数国)的情况。

201.国家责任:又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是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202.国籍的抵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或者具有不止一个国籍,或者根本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

203.引渡:是指一国把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204.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是指一国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

205.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

206.政治避难:又称庇护,是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

207.国家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

208.领陆:国家领土的基本部分,由国家疆界内的陆地组成,同时还包括领陆下的底土。

209.领水: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是位于国家陆地疆界内和与陆地疆界相邻的一定宽度水域的总称。领水可分内水和领海。领水的水床及其底土,也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

210.国际组织:在广义上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是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目的以条约形式建立的一种常设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不同国家的个人或民间团体组成的组织),在狭义上则仅指政府间国际组织。

112-

第二篇:自考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1.氏族:是由共同的祖先世代遗传下来的以血缘关系连结而成的人们的团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

2.一般的社会调整:是以一定的社会规范(尤其是原始社会的习惯和文明社会的法律),经常地、普遍地处理类似事件。

3.国家意志:是通过政权而获得集中表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法律是国家意志的基本表现形式。

4.一般法和特别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的社会组织普遍适用,而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就是一般法。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特定的时期内有效的,是特别法。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授权立法:指有制定法律权力的国家机关把本属于自己的立法权,部分地授予行政机关;有时也指对地方国家机关的授权。

2.委任性立法: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3.准用性立法:指没有直接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只规定在适用该规范时,准许援用它所指定的其他有关规范的规范。

4.法律的适用: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5.司法解释:指最高国家审判机关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6.学理解释:指学术研究部门、文化教育部门、宣传部门报刊等对法律所作的理论性的、法制宣传性的解释,它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7.法律的遵守: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

8.法律制裁: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9.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指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1.有法必依:指一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办事,全体公民必须遵守法律。

2.执法必严: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严格、严肃、严明,切实依据法律规定的内容、精神和程序办事,一丝不苟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3.违法必究:指对一切违法犯罪分子都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予以制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例外。

4.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就是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项以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5.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就是把人民经过艰苦奋斗而争得的国家权力和各项民主自由权利,用国家的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和确认,使之条文化、定型化、规范化。第四章 宪法

1.国家性质:国家的阶级本质,亦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政权组织形式:亦称政体或根本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即统治阶级为了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而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就是在我国领土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遵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为主,组成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事务。

第五章 行政法

1.行政:指国家的组织活动即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法律、作出的决定、批准的计划的执行活动。

2.行政法律关系: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

3.行政机关:指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或政府。

4.地方性规章: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面上和经国务院批准书的较大的市面上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5.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以不特定的社会事实为对象而实施的行政行为,即行政立法行为。

6.行政许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7.行政处罚: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

8.代执行:指行政机关将相对人应履行的义务先交他人代为履行后,再由相对人负担费用的强制方法。

9.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

第六章 民法

1.民事法律关系:指由民法确认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亦即民事权利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对象(客体)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权利义务关系。

2.民事法律事实:指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规定而能引起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各种客观情况(事件或者行为)。

3.监护:指为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4.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5.民事法律行为:指公民或法人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6.相邻关系:指土地、土地上的自然物或建筑物的相邻所有人,在使用或者经营这些相邻的不动产时,相互发生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7.直系血亲:指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的亲属,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等。

8.代位继承:指被继承人的子女于继承开始前死亡,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可以代位继承其父母亲应继承的财产份额的制度。

9.遗赠:指遗嘱人以遗嘱的方式,将其财产的一部或全部赠送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而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第七章 商法

1.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有限公司,是由一定人数的股东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2.股份有限公司:指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组成的,全部资本分为均等的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3.和解:指人民法院受理债权人的破产申请后,为预防和避免债务人宣告破产起见,由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达成的中止破产程序进行的协议。我国企业破产法将全民企业的和解与整顿,合并为一个程序,先申请整顿后开始和解,和解协议通过后即着手整顿。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破产还债程序只规定了和解。

4.破产债权:指基于破产宣告以前的原因产生的,依法申报并经确认的,只能依照破产分配程序从破产财产中获得清偿的债权。包括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无财产担保的债权、放弃优先受偿权的有财产担保的债权和数额超过担保标的物价款款受清偿的债权等。

5.票据:指由出票人依法签发的,并于一定期间内由其无条件支付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的以一定数额金钱为目的的特种有价证券,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

6.票据权利: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7.票据行为:指票据法上规定的,能引起票据上权利义务发生、变更、消灭的要式法律行为,它是引起票据关系产生变化的法律事实。票据行为可大致分为主票据行为(基本票据行为)和从票据行为(附属票据行为),前者指能够引起票据关系发生的行为,即出票行为,后者指能引起票据关系变更、消灭的行为,如背书、承兑、保证、付款等。

第八章 经济法

1.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2.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指依据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形式,证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制度。

3.经济管理关系:指国家在管理经济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方面的关系。

4.(消费者的)知情权:又可称为“知悉真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5.(消费者的)获知权:指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第九章 刑法

1.犯罪构成: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每一个犯罪构成都包括四个方面的要件: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2.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其所产生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内在的,合乎规律的联系。

3.刑事责任年龄:指依照刑法规定,一个人对其危害社会的行为应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4.刑事责任能力:指一个人对其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条件,亦即一个人辩认和控制其行为的能力。

5.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状态,通常指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在某些犯罪中还包括犯罪目的。

6.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7.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却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8.意外事件:指行为人的行为虽然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但是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既无故意也无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况。

9.累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10.数罪并罚:指一人犯有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的各罪分别是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

1.刑事案件的管辖:指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上下级人民法院或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以及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上述的第一种权限分工称为职能管理,第二、三种权限分工合称为审判管辖。

2.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为了保证侦查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

3.取保候审:指公、检、法机关根据需要或有关人员的申请,责令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4.上诉不加刑原则:是指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后,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但是,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和自诉人上诉的案件,不在上诉不加刑之限。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1.管辖权的转移:指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律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也可以把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

2.反诉:指作为本诉的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开始后,被告人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同本诉在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上有牵连的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独立的诉讼请求。3.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指对当事人双方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他人之间已开始的诉讼的第三人。

4.先予执行:指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为了解决申请人生活或生产经营的急需或其他紧急情况,裁定由被告先行给付一定款项、特定物暂停实施一定行为的措施。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1.行政纠纷:亦称行政争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引起的争议。

2.行政起诉: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人作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惟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十三章 国际法

1.国家继承:指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人格或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的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转给取代他的国家或取得其领土的国家的情况。国家继承的对象虽是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但不是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而只是与被继承领土有关连的特定的国际法权利和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或由条约所引起,或属于条约以外的事项。

2.专属经济区:指沿海国在其领海以外并邻接其领海的海域所设立的专属管辖区,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在法律地位上自成一类,既不属于公海,也不属于领海。

3.自保权:国家的基本权利之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国家有权使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国防建设,防备外来侵略;其二是当国家遭到实际的武装攻击时,有权进行单独的或集体和自卫。

4.最惠国待遇: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已给予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

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1.冲突规范: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国家(或法域)的法律的民事关系或民事争议时,指定应适用其中哪一个国家(或法域)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2.识别:依据一定的法律观点或法律概念,对有关的事实构成的性质作出“定性”和“分类”,把它归入特定的法律范畴,从而确定应该援用哪一种冲突规范的法律认识过程。

3.公共秩序保留:如果按本国的冲突规范的指引去适用某一外国法,或根据管辖权原则去承认和执行某一外国判决或裁决,其结果会与本国国家、社会的重大利益或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发生严重抵触时,即可认为与自己的公共秩序相违背而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范围,或拒绝承认和执行该外国判决或裁决。这种制度,就叫做公共秩序保留。

4.司法协助:指根据国家间签订的在关条约,或通过外交途径,一国法院接受他国法院的请求,协助进行某些诉讼行为。狭义的司法协助仅指协助送达诉讼文书和调查取证,广义的司法协助,则还包括协助执行对方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决。

试卷补充:

1.法律规范的制定:即通常所说的立法。是统治阶级按照实际需要,通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创立具有不同形式和不同效力的法律规范。

2.习惯法:指由国家认可并赋予法律效力的习俗和惯例。

3.民事责任:指在民事生活中,公民因从事不法行为,或者不履行合同义务,从而侵犯了对方的权利或者使对方的民事权利得不到实现,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正当防卫: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

5.处分原则: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有权对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依法予以支配,即决定是否行使或如何行使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

6.国家承认:是指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示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7.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它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8.行政处罚: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

9.消费者公平交易权: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10.国家责任:也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是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11.行政解释:指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作出的解释。

12.行政管理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面上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13.法律规范的认可:指国家对于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些规范加以确认赋予它们法律效力。

14.监护制度:为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15.紧急避险: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

16.成文法:又称制定法,是由特定的国家政权机关按一定的程序制定和公布,以规范化的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法。

17.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定民事审判程序制度,以及规范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客体的活动以及调整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8.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亦即公民能独立为发生法律上的效果承担责任的资格。

19.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20.公民的住所:是其户籍据在地。公民的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21.民事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上的权限和分工。管辖可以分为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两大类。

22.过失犯罪: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23.上诉:是指当事人对一审法院裁判不服,向该法院的上一级法院依法提出进行第二次审理的求。

24.法律的渊源:指用以表现法律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故又称法律规范的形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以规范文件为其主要形式。

25.主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

26.故意犯罪: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行为。

27.法律: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现阶级专政的工具。

26.审判监督程序: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职权提起并由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一种诉讼程序。

29.夫妻关系:指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相互之间在人身和财产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夫妻关系是产生其他家庭关系的基础。

30.国际法:主要是指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31.法律编纂:是一种立法活动,要按照宪法的精神和法制统一的原则,将一个法律部门的所有的规范,重新进行审查,从内容上加以整理,或增加或修改,然后编纂成为一部结构严密、规范之间协调统一、内容系统完整的法律文件,即法典。

32.时效中止:指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33.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审查,有关行政机关接受申请,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加以审查并作出裁决。

34.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或依职权,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得到执行,对与案件有关的财产采取强制性措施。财产保全分为诉讼保全和诉前保全两种。

35.经济法:是指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6.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决定、行政强制措施、强制执行、行政处罚等,是针对具体的对象而言实施的行政管理活动,在行政法学中称为具体行政行为。

37.行政诉讼法中的合法性审查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恰当合理不作审查。

38.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是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固定的法律联系,也是国家对一个人行使外交保护权的法律依据。

39.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表人的名义对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行为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

40.国际私法:是反映以涉外民事有关系为调整对象,以解决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的冲突规范为最基本的规范,同时包括规定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规范,直接规定涉外民事关系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统一实体规范,以及国际民事诉讼和商事仲裁程序规范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第三篇:自考《法学概论》重点

法学概论

考试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重点章节:第一章第三节,第五节。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节。第三章第二节,第四节。第四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五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六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七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八章第二节,第五节。第九章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章第二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十一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第十二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第十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七节,第九节。第十四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红色的为重中之中,论述和案例一般就出在这两章的内容当中,黄色的为重要章节。)

一、导论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它主要研究法律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法律的本质、特征、形式和作用理发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各种法律规范、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单选题考点P1

2、法学是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法律和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单选题考点P1

3、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独具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法学的最根本之处。单选题考点P3

二、第一章

1、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具体地说,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到以下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第二个决定性因素是奴隶制的出现。多选题考点 P11

2、国家和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单选题考点p12

3、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多选题考点p12—p14

4、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多选题,简答题考点p26—p28

5、法律的定义:我们把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名词解释考点p29

6、法律价值的基本分类:法律价值可分为法律的工具价值和法律的目的价值。这是依据法律价值的作用对法律价值所作的基本分类。p29—p30

7、法律的要素:通常认为,法律由以下三要素构成: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P22

8、法律规范的结构:任何一个法律规范都由“适用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三个要素构成。P33

9、法律规范的分类:法律规范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1)按照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2)按照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政准则的确定程序,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p33—p34

10、法律原则:法律原则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1)以所属的法律体系层次的级别为标准,法律原则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2)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可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3)以涉及的内容为标准,法律原则分为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P35—p36

11、法律概念的功能:(1)认知功能(2)构成功能(3)规范功能p36

12、法律渊源的种类:(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p37—p38

13、法律的分类:(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2)根本法和普通法(3)实体法和程序法(4)一般法和特别法(5)国际法和国内法(6)公法和私法(7)法系P38—p39

14、西方法学著作在轮式法系问题是,多举中华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等五大法系。

大陆法系是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

英美法系是指中世界以来的英国法律和仿效英国法律传统的各国法律。P40

15、由于法律和统治阶级道德之间在根本的社会阶级属性方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必然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P44这个是论述题考点,我个人认为老师出题时会问的是法律和统治阶级道德之间两者的关系,大家把p44页的内容做一个整理,做好论述题的准备,要包括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第二章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特点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有广泛的人民性,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相统一,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另一个特点。多选题考点P50

2、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1)当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3)党的政策不能替代社会主义法律P50—p51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和区别这个需要大家自己找答案p53—p54

4、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特点:(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止过时的法律。(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一致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多选题考点p55—p56多选题考点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中直接规定的立法基本原则有五项:(1)遵循宪法的原则(2)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4)科学和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p56—p58多选题考点

6、我国社会之后狐疑法律制定的程序p62—p63(1)法律案的提出(2)对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4)法律案的公布,宪法和立法均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一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P63-66 由于制定规范性文件„„从而形成各种类别的法律渊源。(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础,具有最高的效力。(2)法律 法律也是由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的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 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低于行政法规,但也在全国有效。(5)军事法规与规章(6)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它的效力只及于地方政府的管辖范围。(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名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所辖区域内有效(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其他规范性文件。(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10)国家认可的习惯(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8、调整对象虽然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重要依据。此外,在划分法律处部门时„„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数量。P67单选题考点

9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部门 一般认为„„等法律部门。P68 10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方式有两种,即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P68 11 在我国,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某些行政机关是法律适用的专门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P69 12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总的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

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必须遵循下述一般原则(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3)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包括:上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6法律冲突的解决)P69-72 13社会主义法律的效力:(1)效力是指„„和人的效力。(2)时间效力: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某个特定的日期生效。(3)对人的效力:我过法律适用于居留„„和无国籍人。P73-74 14 法律解释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分类。

(一)从解释的主体上分类:正式解释 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正式解释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所以也称为有权解释。非正式解释 包括学理解释和任意解释

(二)从解释的外延上分类可以划分为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和字面解释。

(三)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可以划分为文法解释„„地位所作的解释p75-76 15 违法的概念、违法构成的要件和种类 要件包括1违法的客体2违法的客观要件3违法的主体4违法的主观要件。种类:违法行为按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行政违法行为。P76-77多选题考点 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法律责任是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行为违法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和依据。单选考点

按照违法的行为的性质,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法律责任。多选题考点 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及其危害社会的程度。名词解释考点 法律制裁科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P76-77 17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构成。(1)法律关系的主体,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承担义务的资格。凡具有行为能力的人都具有权利能力„„精神病患者等。权利主体的范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很广泛大体上有公民,作为整体的国家,各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一些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法律关系的客体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客体有:物,智力成果即精神财富,行为即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人体是指由人的全部生理器官组成的有机体。P78-79(3)法律关系的内容

p79述题考点 18 法律事实 那些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叫做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包括两类:(1)事件(2)行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 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这是建立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属。P82 2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保证。P82-83多选题考点 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一种国家制度。P84 4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割的„„互相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这个是论述题考点,大家把p84-85页的内容做个整理,做好论述题的准备。5 法治的含义:法治就是“依法治国”,指的是在民主国家中„„依照法律办事。P89 6 法制与法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有法制不等于有法治,但有法治则不可以没有法制。这个是简答或是论述题考点,大家把p89-90页的内容做个整理,做好准备。7 依法治国的必要性:(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3)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P91-93 8 实现法治必备的条件(1)维护法律的极大权威。(2)完善法律体系。(3)强化民主法治。(4)坚持依法行政。(5)保障公正司法。(6)搞好法律监督。P94-95 第四章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集中反映一国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确认和保障该国民主制度的国家根本法。P101名词解释考点 2 宪法的性质: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其二是说,宪法和其他法律相比„„居于首要地位。第一:内容方面的特点。第二效力方面的特点。第三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

(二)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三)宪法是对民主制度的确认和保障。P96-99 3 宪法的产生及其发展:(1)英国虽然是宪法的发源地„„它的宪法是所谓“不成文宪法”。(2)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美国宪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P101-1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发展(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宪法的一般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经验。P104-105(2)1954年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P105(3)1975年宪法(4)1978年宪法。(5)我国的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也是我们的立宪之本。P107 6 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地位。P111名词解释考点 我国宪法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我国国家性质的确认。P112单选题考点

8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简答题考点,将p112-115四点进行归纳,整理。9(1)我国的统一战线是我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胜利的一大法宝。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总结成„„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P116(2)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P117(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P117-118 10 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的关系是„„p118-119简答题考点,我个人认为比较大可能是问两者的关系,请大家做好总结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P119-120 1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1)第一„„(2)第二„„(3)第三„„p120简答题考点

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第一„„(2)第二„„(3)第三„„p121-122多选题考点

14我国选举制度它的民族性在以下几个原则上得到了集中的反映:(1)第一,选举权的普遍性。根据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2)选举权的平等性(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有。直接选举是指人民„„选举产生。(4)无记名投票(5)代表向选民„„并受其监督。(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p123-126 15 国家结构形式是调整国家整体与„„关系的形式。现代世界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基本上是两种„„由宪法加以规定。P126 16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民族平等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互助的基础和前提。实行民族平等,首先必须„„和自治权利。P129 1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第六。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P130-131 18 目前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为„„到这段最后p132 19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p133单选题考点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P134单选题考点 21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P138单选题考点 22 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的私有财产权。P139 23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是否具有某一个国家的国籍,是成为这个国家的公民的前提。P148 24在我国,公民与人民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P148简答题考点,个人觉得会出公民与人民的联系与区别,请作好概括。

25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1)十界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宪„„“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一般认为,人权至少应包含生存权„„文化等权利。(3)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党的十六大主题报告。(4)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政„„根本标准。P149-150 26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第一„„(2)第二„„(2)第三„„(4)第四„„ p151-153多选或是简答考点 2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在上述六项自由中,核心是言论自由。(2)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是„„p155(3)人身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受法律保护。P156(4)批评,建议„„的权利p158(5)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四小点p159-160(6)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7)妇女的权益和„„(8)保护华侨的正当„„p153-162八大权利多选题考点 28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五大义务p163-165 29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重要工具。P168 30我国目前的国家机构体系由以下几类国家机关组成:(1)国家权力机关。上级国家机关与„„是监督关系。(2)国家主席。(3)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包括„„领导关系。(4)国家军事领导机关。(5)国家审判机关。上级国家审判机关与„„是监督关系。(6)国家检察机关。上级检察机关与„„是领导关系。P169 31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其中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是党的政治原则和„„最基本的原则。P170 3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和职权。P172-173内容

33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1)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2)立法权。(3)监督权(4)任免权。(5)对外事工作和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6)荣典权(7)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P173-175多选题考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有两种:一种是经常性的„„需要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另一种是临时性的。P175 35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我国国家元首的职权是由国家主席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结合起来行驶的。P176 36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任期不得超过两届。P176国务院的职权是:1---11小点p177 37中央军委由主席、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P178 38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为5年。P178 3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P180-181多选题考点 40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和人民政府。P181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不行使自治权。P181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宪法规定„„民族的公民担任。P182 41人民法院的性质、任务和组成p182 42我国审判机关由下列人民法院组成:(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是地方各级„„市辖区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包括„„)(2)专门人民法院,包括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P183 43人民法院行使审批权应遵循的原则(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2)公开审判,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中心环节。(3)回避制度(4)两审终审,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效力的判决和裁定。(5)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6)合议制度,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组成合议庭进行。(7)审判委员会制度。P183-185多选题考点 44我国检察机关由下列人民检察院组成(1)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2)专门人民检察院,包括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3)最高人民检察院。P185-186 45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P189单选题考点 第五章

1行政管理活动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的执行活动。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P190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所确认的国家各项根本制度„„立法依据和基本渊源。法律(包括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是我国行政法的主要渊源。P191我国行政法的另一主要渊源是国务院„„的部门规章。P192 2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机关在„„各种社会关系。P192名词解释考点

3与所有的法律关系一样,行政法律关系由主体„„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等。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物,精神财富和行为等几大类。P192-193多选题考点 行政法律关系同其他性质的法律关系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1)第一„„职能的社会组织。(2)第二„„行为为依据。(3)第三„„或者接受制裁。(4)第四„„予以解决。P193-194简答题考点

5行政机关是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或政府。P194名词解释考点。我国行政机关具有下列特点:一到四点p194-195解答题考点 6 行政机关按其职权的效力范围,可以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按其职权的性质,可分为一般行政机关和专门行政机关。P195 7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的工作人员。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P195-196名词解释考点

8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乡科级副职。P197奖励分为:嘉奖„„授予荣誉称号。P198处分分为:警告„„p199 9公务员法中一些新设的重要规定:4点p199 10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主体是行政机关。P200 11行政行为按其方式,可分为„„P200多选 12行政立法的分类:(1)第一,根据行政立法权的来源„„(2)第二,根据行政立法的内容„„(3)第三根据行政立法的主体不同„„P201 13行政立法行为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而行政执法行为则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执法行为是引起具体行政法律关系的最普遍的法律事实。P202-203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1)行政执法的主体合法。(2)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3)行政执法的意思表示真实。(4)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5)行政执法的程序合法。(6)行政执法的形式合法。P203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活动的行为。P203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是:(1)合法与合理原则„„(3)监督与责任原则。P204关于行政许可的设定权,行政许可法规定„„均不得设定行政许可。P205 14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1)法定原则(2)公正公开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5)监督制约原则。多选和简答题考点P206-207 15行政处罚的种类有(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P207 16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执法行为。P208 17我国行政强制的执行一般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另一种是行政机关依法自行强制执行。这种强制执行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间接强制,二是直接强制,三是强制征收。P208-209 18行政复议名词解释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有关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请后,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司法活动。P210 19行政复议的范围:(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数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5)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8)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9)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10)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11)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P210-211 20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限期超过60日的除外。单选题考点p211 21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机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但是,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多选题考点p211 22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单选题考点p211 23对行政行为监督的方式:(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2)权力机关的监督(3)人民政协的监督(4)司法机关的监督(5)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6)社会监督多选题考点p213-214 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一般可分为一般职能监督和专门职能监督。多选题考点p214-215 专门职能监督:专门职能监督是指专门的行政监督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包括行政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P216 第六章

1名词解释 民法: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P218 2简单题 我国民法的特征:(1)在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2)在人身关系中,当事人之间的许多权利和义务是同人身或特定身份不能分离的(3)这些权利和义务虽然一般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是它们又可以成为一定财产关系发生的根据或前提。P218 3多选题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二)、自愿、攻破、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三)保户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四)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五)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P220-p211 4名词解释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对方(客体)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p221 5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三个不可缺一的要素,即主体、客体、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客体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P221-p222 6名词解释 法律事实:在民法上,把凡依法律规范的规定能引起具体的名师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各种各管情况,统称为法律事实。法律事实依其是否包含当事人的意志因素而可区分为“事件”(又称“法律事件”)和“行为”。行为按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又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p222 7名词解释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他能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p223 8法人的概念,法人在民法上是除自然人以外的另一类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民法通则规定,在我国,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多选题 法人成立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1)法人必须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p228-p230 9名词解释民事法律行为: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即公民或法人)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P233 10单选题民事法律行为是产生、变更或消灭民事关系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重要的法律事实。P233 11简答题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原则:第一,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为设立、变更或终止特定权利义务关系所为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或者说是行为人有意识地为发生特定民事法律后果(或效力)而为的行为。第二,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即凡无意思表示,即无民事法律行为。第三,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它还是一种合法行为。P234

第四篇:自考《法学概论》笔记_复习资料课程代码0040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1(2010-03-03 17:09:44)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决定性因素: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它的决定性因素:第一: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第二:是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一:法律同国家同时产生。

第二: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第三:不断的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第四: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第五: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法律的特征:

第一: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第二: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规范。

第三: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第四: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第五: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4、成文法定义: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行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5、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第一: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第二: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

第三: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实施却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

第四: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中,一般没有固定形式。

第五:在一国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6、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

第一: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确定契约自由。

第三: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确定法制原则。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第二: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

第三: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社会主义法律制定: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3、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从实际出发。

第二: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

第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第四: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4、具有法律提案权的机构:

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一定数量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第二:国务院。

第三: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四:最高人民法院。

第五:最高人民检查院。

5、法律汇编:是指按照现行规范性文件所属的法律部门、颁布的年代或其他分类方法,分门别类的加以编排,并汇成书册,而不改变法律规范的内容。

6、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7、法律部门:是指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的那些法律规范的总和。

8、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是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9、什么是社会主义法的适用及原则:

答:法律的适用 即执法,是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动。原则:

第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10、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指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以确立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法律秩序。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就是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优越性:1)社会主义民主是供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 3)社会主义民主是有物质保障的。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3)对清除法律意识的作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渐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性和重要性:

(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宪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发展:

第一:《共同纲领》是立宪根据。

第二: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

第一部宪法。

第三:1975年和1978年宪法。

第四: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现行宪法。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它制度赖以

产生的基础。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资格的确定。

5: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选举权的普遍性。

第二:选举权的平等性。

第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

第四:无记名投票。

第五: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第六: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6:国家结构形式:是指调整与其组面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形式。

7:我国的行政区划可分为:

第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第三:县、自治县分为乡、镇。

第四: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第五: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8: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第一: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企业依法享有自主权和实行民主管理。

10: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第二: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第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第四: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11:我国公民有基本权利:

第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第二:宗教信仰自由。

第三:人身自由

第四: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第五:社会经济权利。

第六: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第七:妇女的权益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第八: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12:公民的人身自由主要表现在:

第一: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二: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第三: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第四:公民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3: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主要表现在:

第一: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第二:劳动者的休息权。

第三: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第四:物质帮助权。

14: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五:依法纳税。

15: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

第一:国家权力机关。第二:国家主席。

第三:国家行政机关。第四:国家军事领导机关。

第五:国家审判机关。第六:国家检察机关。

16:我国的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第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二:为人民服务原则。

第三: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第四:精简原则。

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第一: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第二: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第三: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第四: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它职权。

18: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时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第二:公开审判。

第三:回避制度。第四:两审终审。

第五: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第六:合议制度。

第七:审判委员会制度。

  2007-8-13 16:40 回复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五章

行政法

1、什么叫行政法?它所调整的关系有哪些?

答:行政法是指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所调整的关系有:

第一:行政机关与其它国家机关。

第二:行政机关内部的关系。

第三:行政机关与其它社会组织。

第四:行政机关与个人的关系。

2、什么叫行政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

答: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它由主体,客体,内容三部分组成。

3、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第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是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

第三: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接受制裁。

第四: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是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

4、我国行政机关有哪些特点?

第一: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它在其职权范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国家。

第二: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第三:它所行使的职权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所担负的职权是行政管理职能。

第四:它实行首长负责制。

5、什么是行政行为及其种类?

答: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行政行为按其方式分可以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6、什么是行政立法及其必须符合的条件是什么?

答: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必须符合的条件是:

第一: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能超越其权限范围。

第二: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不能与宪法,法律,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相抵触。

第三: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

第四:必须答合法定形式。

7、什么是行政执法及其它的生效条件有哪些?

答: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和活动。它的生效条件有:

第一:行政执法的主体必须合法。

第二: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

第三:行政执的意思表示真实。

第四: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第五:行政执法的形式全法

8、什么叫行政处罚及其它的基本原则?

答: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它的其本原则有:

第一:法定原则。

第二:公正、公开原则。

第三: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第四: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

第五:监督制约原则。

9、行政处罚的种类有哪些:

第一:警告。

第二:罚款

第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第四:责令停产停业。

第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吊销执照。

第六:行政拘留。

第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行政处罚。

10、什么叫行政司法及其内容?

答:行政司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裁决人,对行政争议作出裁决的活动。包括行政复议,行政仲裁,行政调解。

11、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有关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请后,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司法活动。

12、我国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有哪些?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第二:权力机关的监督。

第三:人民政协的监督。

第四:司法机关的监督。

第五: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

第六:社会的监督。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六章

民法

1、什么是民法?它有何特征?

答: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特征有:

第一: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第二:在经济利益上是等价、有偿的。

第三:在意思表示上是自觉自愿的。

2、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第二: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第三: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第四: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第五: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3、什么叫民事法律关系?

答: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它对象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它包括:主体、客体、内容。

4、什么叫监护?

答:监护是指为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5、什么叫法人?法人的设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成立的条件有:

第一:法人必须依法成立。

第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第三:有自已的名称、组织机构的场所。

第四: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6、什么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答: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指凡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不需要另行特别授权即全权以法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人。

7、什么叫民事法律行为?其特征是什么?

答: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其特征有:

第一:民事法律行为乃行为人为设立、变更或终止特定权利义务关系所为的行为。

第二: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它是一种合法行为。

8、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第二:意思表示真实。

第三:不违反法律社会公共利益。

9、什么叫代理?它有何特征?

答: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其特征:

第一: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法律行为。

第二: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

第三:代理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10、什么叫财产所有权?它有何特征?

答: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已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绝对权。

第二:它是一种对世权。

第三:它是一种排他权。

第四:它是一种完全的无限期的物权。

11、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有何方法?

第一:确认所有权。

第二:恢复原状或返还原物。

第三:排除妨碍或停止侵害。

第四:赔偿损失或返还不当行利。

12、什么叫共有?

答:共有是指同一项财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制度。

13、什么叫共同共有?

答:共同共有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或共有关系解除前为能确定各人应有份额的一种共有关系。其中最为典型是夫妻共同财产。

14、什么叫知识产权?它有何特征?

答: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其特征有:

第一:知识产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

第二: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

第三: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

第四: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

15、什么叫债?它有何特征?

答:债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求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征有:

第一:债的主体是两方特定的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

第二: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或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和实现权利人请求的义务的结合。

第三:债的客体可以是物,可以是智力成果,也可以是特定的行为。

16、债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因履行而消灭。

第二:因互相抵消而消灭。

第三:因混同而消灭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合而为一。

第四:因双方当事人协议免除而消灭。

第五:其内容与人身直接联系的债因当事有死亡而消灭。

17、合同的内容:

第一: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

第二:标的。第三:数量。第四:质量。

第五:价格或报酬。

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第七:违约责任。

第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18、合同的担保方式有哪些?

第一:保证(是指合同当事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担保债务履行的一种法律行为)

第二:定金(凡以担保债权的实现和证明合同已有效成立为目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由一方向对方先行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以保证合同的履行)

第三:抵押权(担保法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供作担保的财产的占有,而仅将该财产供作债务履行的担保)

第四:质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财产权利证书交付债权人占有,在债务人还不履行其债务时,质押权人可将质押物变卖,并优先受偿的担保方式。

第五:留置

19、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的情况有哪些?

第一:债务已按约定履行。

第二:合同已解除。

第三:债务相互抵消。

第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提存。

第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第六:债权债务归于一人。

第七:法律、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它情形。

20、什么叫侵权行为之债?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侵权行为之债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而使他人遭受损害时,行为人依法应对受害人承担责任,构成侵权行为之责。它的构成要件有:

第一:行为的违法性。

第二: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第三: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这间有因果关系。

第四:行为人有过错。

21、什么叫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答:不当得利是指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使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叫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又称为“无委托的事务管理”是指既无约定又无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其支出的费用及劳务得请求受益人支付所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22、什么叫婚姻法?其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答:婚姻法是指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基本原则有:

第一:婚姻自由。

第二:一夫一妻。

第三:男女平等。

第四: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实行计划生育。

23、什么叫继承权?它有何特征?

答: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留下的遗产的权利。其特征:

第一: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

第二:继承权是一种物权取得权。

第三:继承权在继承开始前,只是一种期待权,在继承开始后才是一种既得权。

24、我国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男女平等原则。

第二: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第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

第四: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

第五: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25、什么叫人身权?

答:人身权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或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各种权利。人身权可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

26、什么叫人格权?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所固有的,是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的必须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其内容有:

(1)生命权;

(2)健康权;

(3)肖像权;

(4)名誉权;

(5)荣誉权

(6)公民的婚姻自主权。

27、什么叫身份权?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因具有某一特定身份而产生的权利。它包括:

(1)著作权

(2)发明权

(3)专利权

(4)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

(5)亲属权和监护权。

28、什么叫诉讼时效?其种类有哪些?

答: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能行使自已的请求权,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其种类有:

第一:一般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

第二:特殊诉讼时效是指民法通则特别规定的短期时效和通过各种单行法规规定的时效期限,其中有4种规定为1年:

(1)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而致人损害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害的。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七章

商法

1、什么叫商法?

答:商法是指调整经济关系中商人、商业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公司法是指规定公司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公司内外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公司法只承认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

3、什么叫有限责任公司?其特征有哪些?

答: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的股东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其特征:

第一:由定额股东所组成。

第二:股东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

第三:兼有资合性和人合性。

4、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公司的设立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第一: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人以上50人以下;

第二: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第三: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第四: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第五: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5、什么叫股份有限公司?

答: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一定以上人数的股东组成的,全部资本分为均等的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6、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应具备哪些条件?

第一: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5人以上;

第二:发起人认缴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第三:股份发行、筹办事项合法。

第四: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并经创立大会通过。

第五: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第六:有固定有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7、什么叫破产法?

答:破产法是指用以调节和规范破产过程中人民法院及债权人、债务人、清算组以及其它破产当事人或参与人的具体行为和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什么叫和解?全民企业的和解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和解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债权人的破产申请后,为预防和避免债务人宣告破产起见,由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达成的中止破产程序进行的协议。和解应具备的条件是:

第一:债权人已提出破产申请并由为人民法院所受理。

第二:债务人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于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3个月内提出整顿申请,并分别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整顿方案。

第三:债务人提出和解协议草案并经债权人会议依法定议决规则通过。

第四:债权人通过的和解协议得到人民法院的裁定认可。

9、什么叫整顿?整顿程序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整顿是指债务人的上级主管部门为使债务人免受破产宣告,申请对债务人进行一系列改组、调整及其他挽救活动。整顿程序应符合的具体要求有:

第一:整顿由债务人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主持。

第二:整顿措施应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制定。

第三:整顿方案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

第四:整顿情况应向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并听取意见。

第五:整顿情况和和解协议执行情况应当定期向债权人会议和人民法院报告并接受监督。

10、保险法是指调整因保险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11、票据的特征?

第一:票据是完全有价证券。

第二:票据是一种设权证券。

第三:票据是货币证券。

第四:票据是要式证券。

第五:票据是无因证券。

第六:票据是流通证券。

第七:票据是文义证券。

12、什么叫票据法及其特征有哪些?

答:票据法是国家为调整票据关系和确认票据行为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特征有:

(1)强行性(2)技术性(3)固定性(4)国际性

13、什么叫票据法律关系?

答:票据法律关系是指票据当事人在票据的签发和流通、转让等过程中,依照有关规定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14、什么叫票据行为?

答:票据行为是指票据法上规定的,能引起票据上权利义务发生、变更、消灭的要式法律行为,它是引起票据关系产生变化的法律事实。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八章

经济法

1、什么叫经济法?

答:经济法是指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2、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平衡协调原则。

第二: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第三:责权利相统一原则。

3、什么叫税法?

答:税法是调整国家通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什么叫反不正当竞争法?

答: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

第一:采用假冒或仿冒等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

第二: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排挤他人公平竞争的行为。

第三: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市场交易的行为。

第四:商业贿赂行为。

第五:作虚假宣传、广告的行为。

第六: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第七: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

第八:违背购买者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推销商品的行为。

第九:违法进行有奖销售的行为。

第十:捏造、散步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益、商品声誉的行为。

第十一:通谋投标行为。

6、什么叫产品质量法?

答:产品质量法是调整产品质量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我国产品质量法贯彻的基本原则?

第一:国家宏观调控与生产经营者承担质量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统一立法和分别管理、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贯彻奖优罚劣的原则。

8、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时解决的途径有哪些?

第一: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第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第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第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第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九章

刑法

1、刑法的定义及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新中国第一部统一刑法是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其基本原则为:

第一:罪刑法定原则。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三:罪刑相当原则。

2、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3、什么叫犯罪构成?

答: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即: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体。

4、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例:非法拘禁罪的直接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5、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有何区别?

第一:犯罪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则不体现本质和不决定性质。

第二: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并非第一犯罪都有。如偷越国境。

第三: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第四:同一犯罪客体可以由不同犯罪对象体现出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

第五: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6、什么叫正当防卫?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应具备的条件有:

第一: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第二: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第三: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不允许对没有参加侵害行为的第三者造成损害。

第四:防卫不能过当

7、什么叫紧急避险?成立紧急避险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成立紧急避险应具备的条件:

第一: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

第二: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第三: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

第四: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8、什么叫犯罪未遂?构成犯罪未遂必须具备哪些要件?

答: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构成犯罪未遂的要件有:

第一: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第二:犯罪未能得逞。

第三: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9、什么叫刑罚?其特征有哪些?

答: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其特征有:

第一:刑罚是一种严厉的强制方法。

第二: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第三:刑法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10、什么叫假释?适用假释应符合哪些条件?

答:假释是指对于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刑期之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适用假释应符合的条件有:

第一:只适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

第二: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第三: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第四: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不得假释。

11、我国刑法分则中的十类犯罪?

第一: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五:侵犯财产罪。

第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七:危害国防利益罪。第八:贪污贿赂罪。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

1、什么叫刑事诉讼法? 答: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有哪些?

第一: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第二: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第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第四: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第五:保证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

第六: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

第七: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3、什么叫证据?它有何特征?

答: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具有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特征。

4、证据的种类? 第一:物证、书证。第二:证人证言。第三:被害人陈述。

第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第五:鉴定结论。

第六:勘验、检查笔录。第七:视听资料。

5、什么叫举证责任?

答: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谁负有提出证据以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义务。

6、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强制措施有:(1)拘传

(2)取保候审(3)监视居住(4)逮捕(5)拘留

7、拘传是指公、检、法机关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拘传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8、取保候审是指公、检、法机关根据需要或有关人员的申请,责令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9、什么叫提起公诉?提起公诉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以公诉人的身份将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提请人民法院审理的诉讼活动。提起公诉应具备: 第一: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第二:证据确实、充分。

第三: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1、民事诉讼是指在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

2、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

3、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第二:辩论原则。

第三:调解原则。

第四:处分原则。

第五:检察监督原则。

第六:社会支持起诉原则.4、诉讼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

5、诉讼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争议,以自已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

6、原告是指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以自已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人。

7、被告是指被原告指控为侵害其民事权益或者与其发生民事权益的争议,被人民法院传唤应诉的人。

8、民事诉讼代理人是指在民事诉中,依法律的规定,或人民法院的指定,或经当事人委托授权,以当事人的名义代为进行诉讼活动,行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人。

9、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司法行为。

10、执行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于拒绝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和其它应当履行的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义务的当事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程序。

11、企业法人破产清偿的顺序:

第一: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第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

第三:破产债权。

12、执行的中止情形有哪些?

第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的。

第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

第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

第四:作为一方当事人或者其它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担人。

第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它情形。

13、人民法院执行的终结有哪些?

第一:申请人撤消申请。

第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消。

第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

第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

第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力。

第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它情形。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1、行政诉讼的特征?

第一: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而不是人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

第二:行政诉讼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而行政争议是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

第三:行政机关的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

第四: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

第五:行政诉讼必须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案件。

2、什么叫行政诉法?行政诉讼法的任务是什么?

答:行政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任务有:

第一: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第二: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三: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3、行政诉讼法的其本原则?

第一: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第二:合法性原则。

第三: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执行原则。

第四:不适用调解原则。

第五:行政损害赔偿原则。

4、行政诉讼确定人民法院管辖权的原则有哪些?

第一:便于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进行诉讼。

第二:便于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执行。

第三:有利于行政案件得到公正的裁决。

5、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因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中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

6、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第一: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

第二:有明确被告。

第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证据。

第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十三章

国际法

1、什么叫国际法?它有何特征?

答: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其特征有:

第一:国际法所调整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二: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法律,而不是由一个超国家的权力强加于国家的法律。

第三: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不是依*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而主要*国家本身。

第四: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2、构成一个国家的四个要素:

第一:有定居的居民。

第二:有确定的领土。

第三:有一定的政权组织。

第四:具有主权。

3、国家的基本权利:

第一:独立权。

第二:平等权。

第三:管辖权。

第四:自保权。

4、什么叫国家承认?

答:国家承认是指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示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5、什么叫国家责任?国家责任的形式有哪些?

答:国家责任是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国家责任的形式主要有:

第一:限制主权。

第二:赔偿。

第三:道歉。

第四:对国际罪行的直接责任人进行国际审判。

自考“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1、国际私法的渊源主要有:

第一:国际立法。

第二:国际条约。

第三:国际惯例

2、什么叫冲突规范?

答:冲突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法律的民事关系或民事争议时,指定应适用其中哪一个国家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所以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

3、什么叫反致和转致?

答:反致是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法的冲突规范却规定应适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转致是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而依乙国的冲突规范,则应适用丙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了丙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4、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故意制造另一个连结点,以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准据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

《法学概论》

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法;是由统治阶级制定并认可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的特征: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并认可的;法规定了权力和义务;法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3、法的渊源,简称法源,它是不同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

4、法的起源,习惯是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阶级矛盾的出现而产生的。

5、法的历史类型,a、奴隶社会法【古巴比伦公元前18世纪的《汉莫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的成文法典、古印度最早的成文法典是《摩奴法典》、中国的《吕刑》、古罗马第一步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元前6世纪制定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反映商品经济关系一部完备的奴隶制法律文献。b、封建制法,战国时期魏国李俚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其中唐律是中国封建制法的典范。C资本主义法

6、法与经济基础,a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作用;b法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7、法与政治,8、法与道德

二、简答题

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答:(1)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2)法律产生的第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第二个决定性因素是奴隶制的出现。

2、简述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答:(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怎样理解法律的本质?

答:对于法律的本质,应当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1)法律的最深层次的本质,是其阶级性的问题。就是说,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它与被统治阶级的意志根本对立;

(2)法律作为特殊的行为规范,还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即它所包含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包括规范现象)的各种特征。这也属于法律本质的范畴,但这是从属于其阶级性的,是第二层次的本质。只有将这两个层次的本质联系到一起,才能完整地了解法律的概念。4.列举法律渊源的种类。

答:(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5、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做哪些分类? 答:(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根本法和普通法。

(3)实体法和程序法。

(4)一般法和特别法。

(5)国际法和国内法。

(6)公法和私法。

第二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作用

一、名词解释

1、法的创制,也称法的制定或立法,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依靠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专门活动。

2、社会主义法制的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a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b立法机关与群众相结合。c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d稳定性与连续性相结合,e总结经验、科学预见和借鉴外国经验相结合。

4、法创制的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

5、法律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普遍约束力,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6、社会主义法的本质,a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b所反映的意志不是自发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的。c法所反映的意志规格到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决定的。

7、社会主义法的特征,a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B科学性与公正性的统一。C国家强制性与自觉守法性的统一。

8、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a宪法b法律c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国际条约、军事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

9、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形式,法律汇编和法律编纂。

10、政策,是各个阶级政治组织为完成一定时期的历史任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

11、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关系,a共产党政策对社会主义法的指导作用,b社会主义法对共产党政策的制约作用。

12、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a 区别 社会主义法 党的政策 制定的组织和反映的意志不同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意志 由党组织制定的,不具有国家意志

实施的方式不同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由党的纪律保证实施

表现的形式不同 由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形式表现 由决定、决议、纲领、宣言、通知、纪要等形式表现。

调整的范围不同 规定权利与义务,比政策具体明确。政策比较概括,政策调整的范围大于法的范围

稳定程度不同 法比较稳定 政策比较灵活,变化较快

13、法的作用,a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b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执行社会事务】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制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个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以确立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法律秩序。

2、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

4、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就是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的一种国家制度。

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6、法的实施由两种,a法的适用b法的遵守

7、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a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D坚持群众路线原则。

8、法的效力,a时间效力b空间效力c对人的效力。

9、法律解释,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省人大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10、构成违法的要件,a违反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b侵犯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c行为人出于故意或过失而为的行为d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人。第四章

法治

1、法治的意义,a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与人治相对称b作为一种动态概念是依法办事c要达到的法律秩序d法治的价值是特定的

2、法制与法治区别,a法制是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及其他制度而言的概念,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的概念,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依法治国的原则,要求政治民主和普遍守法。B法制是与国家相伴而生的,有国家就有法制。法治是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的,有国家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C法制与法治要求甚远,法治一般是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不仅要有法而且要有良法。

3、法治国家,指依靠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合理配置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法来制约国家权力、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法律秩序的国家。

4、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答:社会主义民主同社会主义法制相比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

(1)从社会主义法制的产生来看,社会主义法制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产生而产生的。(2)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取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

(3)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的方向来看,同样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制定出反映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也才能得到人民的用户,并未人民自觉地遵守。民主的范围越大,内容越丰富,法制也就越健全。发展发展的程度,全都取决于民主发展的状况。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答:(1)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系统地、明确地、具体地记载下来和固定下来,以确认民主。

(2)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向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和公民指明,怎样做是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样做是违反民主要求的,以便保证民主的正确和顺利实现。

(3)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捍卫民主。

第五篇:自考法学概论重点1

3: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从实际出发。第二: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第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第四: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第一: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

第二: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中心环节。

第三: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

第四: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保证。

2: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第一: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第二: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六章:民法

1:什么是民法?它有何特征?

答: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特征有:

第一: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第二:在经济利益上是等价、有偿的。

第三:在意思表示上是自觉自愿的。

2: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第二: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第三: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第四: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第五: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3:什么叫民事法律关系?

答: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它对象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它包括:主体、客体、内容。

4:什么叫监护?

答:监护是指为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5:什么叫法人?法人的设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成立的条件有:

第一:法人必须依法成立。第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第三:有自已的名称、组织机构的场所。第四: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6:什么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答: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指凡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不需要另行特别授权即全权以法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人。

7:什么叫民事法律行为?其特征是什么?

答: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其特征为有:

第一:民事法律行为乃行为人为设立、变更或终止特定权利义务关系所为的行为。

第二: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它是一种合法行为。

8: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第二:意思表示真实。

第三:不违反法律社会公共利益。

9:什么叫代理?它有何特征?

答: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其特征:

第一: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法律行为。

第二: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

第二:代理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10:什么叫财产所有权?它有何特征?

答: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已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绝对权。第二:它是一种对世权。

第三:它是一种排他权。第四:它是一种完全的无限期的物权。

11: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有何方法?

第一:确认所有权。

第二:恢复原状或返还原物。

第三:排除妨碍或停止侵害。

第四:赔偿损失或返还不当行利。

12:什么叫共有?

答:共有是指同一项财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制度。

13:什么叫共同共有?

答:共同共有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或共有关系解除前为能确定各人应有份额的一种共有关系。其中最为典型是夫妻共同财产。

15:什么叫债?它有何特征?

答:债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求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征有:

第一:债的主体是两方特定的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

第二: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或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和实现权利人请求的义务的结合。

第三:债的客体可以是物,可以是智力成果,也可以是特定的行为。

16:债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因履行而消灭。

第二:因互相抵消而消灭。

第三:因混同而消灭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合而为一。第四:因双方当事人协议免除而消灭。

第五:其内容与人身直接联系的债因当事有死亡而消灭。

17:合同的内容:

第一: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

第二:标的。

第三:数量。

第四:质量。

第五:价格或报酬。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第七:违约责任。

第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18:合同的担保方式有哪些?

第一:保证(是指合同当事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担保债务履行的一种法律行为)

第二:定金(凡以担保债权的实现和证明合同已有效成立为目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由一方向对方先行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以保证合同的履行)

第三:抵押权(担保法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供作担保的财产的占有,而仅将该财产供作债务履行的担保)

第四:质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财产权利证书交付债权人占有,在债务人还不履行其债务时,质押权人可将质押物变卖,并优先受偿的担保方式。

第五:留置

19: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的情况有哪些?

第一:债务已按约定履行。第二:合同已解除。

第三:债务相互抵消。

第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提存。

第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第六:债权债务归于一人。第七:法律、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它情形。

20:什么叫侵权行为之债?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侵权行为之债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而使他人遭受损害时,行为人依法应对受害人承担责任,构成侵权行为之责。它的构成要件有:

第一:行为的违法性。第二: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第三: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这间有因果关系。第四:行为人有过错。

21:什么叫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答:不当得利是指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使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叫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又称为“无委托的事务管理”是指既无约定又无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其支出的费用及劳务得请求受益人支付所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23:什么叫继承权?它有何特征?

答: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留下的遗产的权利。其特征:

第一: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第二:继承权是一种物权取得权。

第三:继承权在继承开始前,只是一种期待权,在继承开始后才是一种既得权。

24:我国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男女平等原则。

第二: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第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

第四: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

第五: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25:什么叫人身权?

答:人身权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或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各种权利。人身权可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

26:什么叫人格权?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所固有的,是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的必须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其内容有:(1)生命权;(2)健康权;(3)肖像权;(4)名誉权;(5)荣誉权(6)公民的婚姻自主权。

27:什么叫身份权?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因具有某一特定身份而产生的权利。它包括:(1)著作权(2)发明权

(3)专利权(4)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5)亲属权和监护权。

28:什么叫诉讼时效?其种类有哪些?

答: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能行使自已的请求权,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其种类有:第一:一般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

第二:特殊诉讼时效是指民法通则特别规定的短期时效和通过各种单行法规规定的时效期限,其中有4种规定为1年:(1)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而致人损害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害的。

第九章:刑法

1:刑法的定义及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新中国第一部统一刑法是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其基本原则为:第一:罪刑法定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第三:罪刑相当原则。

2: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3:什么叫犯罪构成?

答: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即: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体。

4: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例:非法拘禁罪的直接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5: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有何区别?

第一:犯罪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则不体现本质和不决定性质。

第二: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并非第一犯罪都有。如偷越国境。

第三: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第四:同一犯罪客体可以由不同犯罪对象体现出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

第五: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6:什么叫正当防卫?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应具备的条件有:

第一: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第二: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第三: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不允许对没有参加侵害行为的第三者造成损害。

第四:防卫不能过当

7:什么叫紧急避险?成立紧急避险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成立紧急避险应具备的条件:

第一: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

第二: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第三: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

第四: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8:什么叫犯罪未遂?构成犯罪未遂必须具备哪些要件?

答: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构成犯罪未遂的要件有:

第一: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第二:犯罪未能得逞。

第三: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9:什么叫刑罚?其特征有哪些?

答: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其特征有:

第一:刑罚是一种严厉的强制方法。

第二: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第三:刑法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10:什么叫假释?适用假释应符合哪些条件?

答:假释是指对于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刑期之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适用假释应符合的条件有:

第一:只适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

第二: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第三: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第四: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不得假释。

11:我国刑法分则中的十类犯罪?

第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五:侵犯财产罪。第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七: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八:贪污贿赂罪。第九:渎职罪。第十: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十章:刑事诉讼法

1:什么叫刑事诉讼法?

答: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有哪些? 第一: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第二: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第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第四: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第五:保证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

第六: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

第七: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3:什么叫证据?它有何特征?

答: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具有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特征。

4:证据的种类?

第一:物证、书证。第二:证人证言。第三:被害人陈述。

第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第五:鉴定结论。

第六:勘验、检查笔录。第七:视听资料。

5:什么叫举证责任?

答: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谁负有提出证据以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义务。

6: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强制措施有:(1)拘传(2)取保候审(3)监视居住(4)逮捕(5)拘留

7:拘传是指公、检、法机关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拘传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8:取保候审是指公、检、法机关根据需要或有关人员的申请,责令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9:什么叫提起公诉?提起公诉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以公诉人的身份将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提请人民法院审理的诉讼活动。提起公诉应具备:

第一: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第二:证据确实、充分。第三: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

1:民事诉讼是指在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

2: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

3: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第二:辩论原则。第三:调解原则。第四:处分原则。

第五:检察监督原则。第六: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4:诉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

5:诉讼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争议,以自已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

6:原告是指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以自已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人。

7:被告是指被原告指控为侵害其民事权益或者与其发生民事权益的争议,被人民法院传唤应诉的人。

8:民事诉讼代理人是指在民事诉中,依法律的规定,或人民法院的指定,或经当事人委托授权,以当事人的名义代为进行诉讼活动,行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人。

9: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司法行为。

10:执行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于拒绝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和其它应当履行的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义务的当事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程序。

11.企业法人破产清偿的顺序:

第一: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第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第三:破产债权。

12:执行的中止情形有哪些?

第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的。

第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

第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

第四:作为一方当事人或者其它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担人。

第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它情形。

13:人民法院执行的终结有哪些?

第一:申请人撤消申请。

第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消。

第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

第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

第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力。

第六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它情形。

下载重新排版 重点标注 课程代码0040 自考2012年《法学概论》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新排版 重点标注 课程代码0040 自考2012年《法学概论》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