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00:4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1.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赔款、设使馆、拆炮台、禁止反帝、设外务部等。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免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3.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4.资政新篇《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是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主要内容有统一政令、发展工商、兴办学校和平等外教等四个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它没有联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基础,因此得不到拥护,指导意义微弱,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5.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顽固派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促进军事、教育近代化起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6.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因变法仅进行103天而已失败告终,因此也称作百日维新。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7.清末新政 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新政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和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8.同盟会 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的简称,孙中山等人1905年创建于日本东京。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9.三民主义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同时三民主义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10.《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于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11闭关政策:18世纪中叶,英国已在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居首位。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同时,昧于世界大势的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闭关”政策,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清政府把对海外的贸易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口,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行商”(即“十三行”)之手,进行严格控制。这种外贸政策也严重阻碍了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

12虎门销烟: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爨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直到6月25日,全部销毁干净。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无不称快。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1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14《穿鼻草约》:琦善与义律签定的 ,《穿鼻草约》的内容是:(1)中国割让香港与英国,但中国得在香港设关收税,如在黄浦一样。(2)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3)中、英官吏平等。(4)广州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旬复市。在英国方面,即时退还定海。

15《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16《南京条约》附件:即指《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10月8日,英国强迫清政府在虎门订立了《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又称《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通常称为《虎门条约》或《虎门附约》。共16款,附有《小船定例》3款。主要内容为:1.“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就是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2.英国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这项规定成为日后“租界”制度的开始。同一天,英国又强迫清政府在虎门订立了《议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通商章程》,又称为《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共15款,还附有一个《海关税则》。主要内容为:1.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人(即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即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2.规定绝大部分货物的税率为值百抽五,遂开中国和外国协定关税的恶例。17中美《望厦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以战争相威胁,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34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美国享受英国在《南京条约》和附件中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并规定,美国人有权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开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对在华的美国人,清政府必须“时加保护,令其身家安全”。12年后对五口贸易等条款可以“稍为变通”,为以后借口“修约”以索取更多侵略特权埋下伏笔。

18中法《黄埔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剌萼尼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广州黄埔的法舰阿吉默特号上签订。共36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还规定法国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不能“触犯毁坏”。不久,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天主教的禁令。19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所谓“在华领事裁判权”,乃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20马神甫事件: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违约非法潜入我国广西省西林县传教,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土豪劣绅,无恶不作,激起民愤。1856年2月,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26人,并依法处死马赖。法国政府以此事件为借口,同英国一起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1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8日,英国侵略者制造“亚罗号事件”。1853年英美等国掀起了“修约”交涉未能得逞。10月初,一艘100吨的中国商船“亚罗号”,自厦门开往广州,停泊黄浦。船上水手全是中国人,船主苏亚成也是中国人。该船曾被海盗夺去。为了方便于走私,该船曾在香港英国政府领过登记证。10月8日,广东水师船捕走窝藏在船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不想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甚至捏造说中国水师曾扯下船上英国旗,侮辱了英国,无理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是当22日,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连叶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绝拆阅。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样“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国政府蓄意挑起侵华战争的借口。

22《天津条约》:1858年5月,英法联军侵占大沽炮台,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6月23日,迫使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公使进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中国对英、法两国赔款600万两白银。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24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25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第三,整饬军纪。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26《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27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发生于1856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主要事件包括: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其影响是太平天国运动从此由盛转衰。28乡官制度 :在天朝田制度中,规定有军制组织人民的制度:「凡设军,每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先设一军帅。次设军帅所统五师帅。次设师帅所统五旅帅,共二十五旅帅。次设二十五旅帅各所统五卒长,共一百二十五卒长。次设一百二十五卒长各所统四两司马,共五百两司马。次设五百两司马各所统五伍长,共二千五百伍长。次设二千五百伍长各所统四伍卒,共一万伍卒。通一军人数共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凡设军以后,人家添多,添多五家,另设一伍长。添多二十六家,另设一两司马。添多一百零五家,另设一卒长。添多五百二十六家,另设一旅帅。添多二千六百三十一家,另设一师帅。共添多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另设一军帅」。计一军自军帅至两司马共六百五十六员,将官员六百五十六家从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除开,其伍长、伍卒共一万二千五百家,才是一军管辖的家数。故两司马管辖二十五家,卒长管辖一百家,旅帅管辖五百家,师帅管辖二千五百家,军帅管辖一万二千五百

29《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1)政治方面:主张“禁明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2)经济:发展近代工矿 交通 邮政 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工作,以受所值”.(3)思想文化:建议设立新闻官 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4)外交: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 自有通商,“与番人并雄”,严谨鸦片输入.对于国外人,强调“准其为过献策,不得毁谤国法”.评价:<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迫切愿望.家〔一〕。太平天国在各地区实行的乡官制度,便是从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而来的。

30瑷珲条约:《瑷珲城和约》,是沙皇俄国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瑷珲条约》当时未经清政府批准,但后来在《中俄北京条约》中被确认。

31马嘉理事件: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32《中法新约》:1885年6月9日(清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中法新约》)。主要内容为:清朝承认法国与越南立的条约;在中越边指定两处通商,“一在保胜以上,一在凉山以北”,法国商人可在此居住,法国政府亦可在此设立领事;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日后中国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法军退出基隆和澎湖。由于清朝的腐败怯懦,法国在战场失利的形势下达到了发动这场侵略战争――中法战争的目的,法国实现了据越侵华的图谋,侵略势力伸入云南、广西,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

33“门户开放”政策:1898年,美国正在进行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海湾港口和“势力范围”的争夺。1899年9月和11月,美国政府先向英、德、俄三国,接着又向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得到的路矿等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对各国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在征收港口税、铁路运费方面,对别国船只、货物不实行差别待遇。当时,美国的工业正在迅猛发展,工业总产值以及钢铁、电力等许多主要方面的生产已经超过英、德、法各国而居世界首位。“门户开放”政策,是要列强开放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以免因“排它性待遇”而遭到损害。英国对美国的倡议表示有条件地赞同,俄国的答复故意含糊其词,但不公然反对,其他国家则根据各自的情况作了相应的表示。美国利用其中的外交辞令,于1900年3月宣布它所提出的主张已为各国所接受。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

34《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他认为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的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这在当时是很有胆识的。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对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过不小影响。

35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 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36《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7三国干涉还辽:俄1895年、法、德三国驻日公使各遵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继而日本提出“变相占领”对策,于4月30日向俄国提出占领旅顺、大连,要求补偿金,暂行占据辽东半岛等要求。5月3日俄国回复日本,表示“仍维持最初之劝告”毫不让步。德、法亦随声附和。最后,日本政府决定对俄、法、德三国虽全然让步,但提出中国须交“补偿金”。10月19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3000万两;中国付清该款项之日起3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此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乘机敲诈清政府,索取了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此而起。

38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39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40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41海关总税务司:太平天国占领天京后,清朝政府实际无力控制上海海关。在此情况下,1854年,英国、法国和美国三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与苏松太道(上海实际行政长官)吴建彰谈判,决定由三国各派税务司一个“协助”清朝政府征集关税。很快,这个委员会的职权扩充到了海关、航运甚至邮政管理方面。1859年,英国税务司李泰国被清朝两江总督何桂清任命为总税务司,成为了中国海关的最高领导。1861年,这个职位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确认。

42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元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

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43厘金: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备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取得经常正税的地位。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44南学会:中国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于湖南讲求新学的团体。由谭嗣同、唐才常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开明官吏的支持。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谭嗣同等“思保湖南的独立”,使南中国“可以不亡”,遂组织该会。长沙设总会,各府厅州县设分会。主要活动是讲演,它既与时务学堂相表里,又有《湘报》配合宣传,思想甚为活跃,影响也相当广泛,对促进湖南推行新政,转变社会风气,起了重要作用。45同文馆之争:1866年12月11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等奏请在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招生对象不限于八旗子弟,而扩大到满汉举人及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延请西人教习.其理由是,洋人船炮制造,机器火器之术,都来自天文算学,现在中国讲求制造,应该首先研习天文算学.不久,朝廷表示同意,但在京城的士大夫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月后,奕欣为此又上折重申前议,批驳朝中的守旧言论,并提出翰林院编修,进士等,也应象举人和五品以下各官一样参加同文馆的招考.该折上后,立即引发了论争。

46时务学堂: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由谭嗣同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赞助,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熊希龄任提调(校长),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欧榘甲、韩文举、唐才常等任分教习。1898年春,全堂师生达200余人。教学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

47《盛世危言》: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48《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初刊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所以叫作“伪经”;是新莽一朝之学,所以又叫作“新学”。他指斥古文经学不是孔子的“真传”,“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康有为认为,西汉以前的今文经才是孔子“真传”所在。这就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为扫除维新变法的障碍准备了条件。康有为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也挂上了孔圣人的招牌,因此减轻了非圣无法的压力。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旨在动摇和破坏封建守旧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观念,打击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因而它不是一部单纯的“辨伪专著”,而是披着“经学”外衣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

49《孔子改制考》:《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另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始纂于1891年,1898年正式刊行。它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都是茫昧无稽的。从秦、汉以来才可考信。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一套他自己创立的尧、舜、禹、汤、文、武的政教礼法,编撰六经,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从战国到秦汉,“无不咸归依孔子”,因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齐备,门徒最众多,于是在汉武帝时取得一统的地位,孔子也就成为“万世教主”。这样,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康有为把资产阶级的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说是孔子所创。他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籍,铺衍“孔子改制”,力图使人们相信,维新变法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成为维新变法的祖师。50强学会: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后,维新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8月,在翁同、孙家鼐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入会者数千人,陈炽为提调,梁启超为书记员。康作《强学会叙》,痛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号召发愤图强。学会每隔数日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发表演说,又附设“强学书局”,刊行《中外纪闻》,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一些官僚见学会势盛,也纷纷表示“资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张之洞、刘坤

一、袁世凯等都捐银入会。李鸿章也愿捐银二千两入会,因签订《马关条约》名声太坏,遭到拒绝。英国人李提摩太等也加入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吸收黄遵宪、汪康年、张謇、陈三立、梁鼎芬等人为会员,刊行《强学报》,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由北京发展到上海,声势愈大。御史杨崇伊以“私人堂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上奏慈禧太后。1896年1月,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张之洞也停发上海强学会的经费。前者只活动了四个月,后者只活动了一个多月,便被扼杀了。

51《中外纪闻》: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创办了《万国公报》。《万国公报》自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报名与英、美传教士所办之报相同,因为上海广学会编的《万国公报》在政府官僚中行销有年,故袭用其名,以利推广。《万国公报》每册有论文一篇,长篇则分期连载,除转载广学会和其他报刊外,撰文未署名,实际出于梁启超、麦孟华之手。北京强学会成立以后,“先以报事为主”,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中外纪闻》于12月16日正式刊行,双日刊,木活字印刷,每册注明出版年月,无编号,封面有紫红色“中外纪闻”四字。《中外纪闻》发刊一个月零五天,即遭封禁,但“译印西国格致有用之书”,在今存各册中,有《英国幅员考》、《西国铁路考》、《地球奇妙论》等。《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除选登“阁抄”、译载新闻外,又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52《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遵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中西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对宣传维新起了很大的作用。张之洞对该报曾予以资助,但对梁启超等的议论深为不满,乃通过汪康年对梁多方掣肘,迫使梁去职。“百日维新”中,康有为想利用《时务报》进一步推动变法,乃通过光绪帝宣布改《时务报》为官报,并派自己督办《时务官报》。汪康年在张之洞支持下,于1898年8月改《时务报》为《昌言报》。旋因戊戌政变,《时务官报》、《昌言报》停办。

53《国闻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日刊。严复主编,每旬出增刊《国闻汇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如《保国会章程》等;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同处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1900年一度复刊。

54《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以此为依据,他请求光绪帝尽快作好三件事:

一、在天坛或太庙或乾清门召集群臣,宣布变法维新,“诏定国是”。

二、在午门设立“上书所”,派御史二人监政,准许人民上书,不得由堂官代递;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

三、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以上第一条是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第二条是要使维新派参预政权,第三条是要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他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还涉及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制造纸币,收印花税等事项。《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55十二局:据《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十二局又称为:“

一、法律局,二、税计局,三、学校局,四、农商局,五、工务局,六、矿政局,七、铁路局,八、邮政局,九、造币局,十、游历局,十一、社会局,十二、武备局。

56保国会:保国会的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1898年4月17日,保国会在北京粤东会馆召开第一次会议,到会的官僚士大夫一二百人。康有为在会上演讲,历述帝国主义侵略日急,瓜分危机严重的事实。会上议定《保国会章程》30条。第一条说:“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名为保国会。”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省府县设立分会,略具政党规模。后来,保国会又在北京嵩云草堂、贵州会馆开过两次会。康有为将《保国会叙》“榜于会所”,并说:“我四万万同气同种之胄,忍回视其奴隶牛马哉!”他主张“合群以救之”,“激耻以振之”,“厉愤气以张之”,“奔走呼救”,“以保一大国”(《保国会叙》)。梁启超也在4月21日演说保国会开会大意,说明“瓜分”危机,强调“合群智以讲求之”(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国闻报》)。保国会是御侮救亡的团体,它的成立具有爱国意义。保国会的规模比强学会大,后来列为“四卿”而参预新政的林旭、刘光第、杨锐等都是保国会会员。

57《定国是诏》: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58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59义和团:19世纪末山东、直隶一带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组织。由义和拳、梅花拳以及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互相组合、渗透,在反教会斗争中发展而成。义和团的名称初见于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1898年6月),奏折中说直隶、山东交界东明、冠县等地的“义民会即义和团”,练拳以“保卫身家,防御盗贼”。在1899—1900年群众性反教会斗争中,多数民间秘密结社相继采用“义和拳”或“义和团”旗号,由地区群众性的组织逐渐汇成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

60“扶清灭洋”:“扶清灭洋”的口号最早始于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等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四字。此后多数义和拳组织皆用为反帝斗争的口号。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的斗争有一定作用。在此之前,四川大足起义军于1898年春夏间提出“顺清灭洋”的口号。同年在湖北、云南的反教会斗争中也出现了“保清灭洋”的口号。这类口号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中相继出现,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扶清”的主要含义,可从义和团的有关文告中得到解释。《义和团告白》:“保护中原,驱逐洋寇”;《增福财神告白》:“上能保国,下能安民”;《马兰村坎字团告示》:“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可知“扶清灭洋”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而不单单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正如义和团揭帖所说:“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1辑,第133页)但是“扶清灭洋”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口号。“扶清”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觉。“灭洋”的提法,说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笼统排外思想。“扶清灭洋”的口号,不是农民群众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给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带来一定消极作用。

61预备立宪:晚清预备立宪实际上就是晚清政府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其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为实行宪政做准备。

62皇族内阁:又称“亲贵内阁”。1911年(宣统三年)5月 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廖,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民政、度支、学、陆军、铲军、怯、农工商、邮传、理想十部,以粱敦彦、善耆、载泽、唐景崇、荫昌、载询、绍昌、博伦、盛宣怀、寿卷分任各部大臣。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63《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朝政府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的宪法文件,由“宪政编查馆”编定。制定、公布“宪法大纲”是清朝政府“预备立宪”活动的一个重要步骤,《钦定宪法大纲》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宪法”字样的宪法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分正文“君上大权”与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个部分。《钦定宪法大纲》无论在结构形式上还是在条文内容上,都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钦定宪法大纲》的制定与颁布,再次明白的表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愚昧、顽固,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批判和反对,清朝政府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64资政院: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的中央咨询机构。筹建始于1907年,1908年以后陆续完成《资政院院章》,1910年正式设立。性质。是承旨办事的御用机构,与近现代社会的国家议会有根本性的不同。可以“议决”国家年度预决算、税法与公债,以及其余奉“特旨”交议事项等。但一切决议须报请皇帝定夺,皇帝还有权谕令资政院停会或解散及指定钦选议员。

65十九信条:全称《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又称《宪法信条》。清王朝在武昌起义后为挽救危局而颁布的修改宪法的谕令。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清新军第20镇统制张绍曾会同协统蓝天蔚,联合对清廷发出“兵谏”,提出12条政纲,要求在年内召开国会,改定宪法,削除皇族特权。清王朝迫于形势,接受其要求,授意资政院草拟改宪的“十九信条”并于同年11月3日批准颁发。表示要“宣誓太庙,以资信守”。主要内容有: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国会有制定宪法、改宪、选举内阁总理大臣、宣战、媾和及决定财政等权力;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皇室经费听由国会议决;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皇权虽有部分削减,但仍规定皇位世袭,皇帝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皇帝有权任命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并统率海陆军。于民众权利未有涉及。颁布后未能挽救清廷覆亡的命运。

66《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性的学制,它的颁布以及随后所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教育行政体系,并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条件等等。过去,人们对其多有苛责,认为它的革命性不足。其实民众的教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在开一代风气之先方面应当得到充分肯定;在全国如此大规模地开展义务教育的做法,对中国面向现代化的作用不可低估。1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子给自主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主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3)革命任务的变化。战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战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4)思想文化的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向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已达到强国御辱的目的。林则徐,魏源等代表了战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

2.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1)强烈的革命性。《天》是太平天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它作为改造封建社会的一种方案。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使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备的反封建纲领。它宣布了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的公有制社会。因此具有一定的革命性。(2)空想性,《天》提出的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本无法实施,事实上,太平天国仍然继承土地私有,平均分配的主张也没有实行。因为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归圣库的做法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调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3)落后性。这种把小农经济理想化的方案未能超越封建主义的范围,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3.评价《资政新篇》

《资》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它极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资》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是一个大进步。但是《资》并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4。比较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

共同点:两者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在反对清王朝统治,巩固政权方面是想通的。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的到实现。

不同点:(1)背景方面,《天》颁布于太平天国的军事全盛时期,《资》颁布与太平天国的衰落时期;(2)经济主张方面,《天》主张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建立绝对平均主义。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资》主张发展工商业,建立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方向(3)政治制度方面,《天》确立和巩固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资》强调向西方学习,用某些民主制度改造天国的君主制。(4),群众基础方面,《天》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资》没有引起人民的强烈反应。(5)《天》推动了革命斗争的发展,《资》没有发挥实际作用。(6)

同时代的不同特点,《天》是旧式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的标志,《资》则体现向西方学习的新特点。5.鸦片战争前后边疆研究状况。

(1)姚莹的《康輶纪行》,对西藏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风俗习惯作了考察,揭露了英俄侵略中国的野心,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2)张穆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和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写出《蒙古游牧记》一书。(3)何秋涛研究了中国蒙古,新疆,东北地区的历史和地理,并注意了中俄关系问题,编成了《北缴江编》。

6.捻军何时何地分为东西两支,活动范围,领导人。„ 1866年东,河南许州。

东捻军:中原地区,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西捻军:西北,梁王张宗禹 7,天京事变的性质和危害。

性质:农民阶级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危害:太平天国由胜转衰的分水岭,它搞垮了领导核心,破坏了内部的团结,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损失了元气,丧失了乘胜歼敌的有利时机,导致了战局直转急下。清政府迅速反扑,同时变乱摧毁了太平天国的信仰制度。

8.湘军的特征及其与晚清政局的关系。

(1)在内部关系上,湘军将兵之间有私属关系,兵为将有,将兵之间有特殊的关系网。(2)在人员素质上,湘军将领大多为士人,知识分子多,文化素质高,才略高,态度坚决。士兵大多是山农,有忠义血性。因此军队战斗力极强。(3)在军队的配备和营制上,湘军既有陆军又有水师,临时抽调,按营,哨,队编制。(4)战略战术上,以上制下,节节推进;水陆并举,互为依托;以静制动,攻坚防御,又有新式武器装备,战斗力极高。

湘军作为清末地方势力兴起的标志,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清王朝。但是重权也从此开始落入汉族忠臣手中,客观上地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9.西方列强对中国金融领域的侵略状况。

在对话进行侵略的过程中,列强陆续在中国设立银行。1848年,英国在上海设立东方银行。60年代,外国在华设立银行增多,其中英国汇丰银行逐渐发展为外国在华资本最雄厚的金融机构,到90年代初,德,日,法先后在上海开设银行,但实力都超不过汇丰银行。这些银行在中国经营国际汇兑,发行纸币,对清政府进行贷款,开始操纵中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工具。10.洋务派创办的军师,民用工业列举。

军事: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制造局。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崇厚设了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张之洞设立的湖北枪炮场。

民用: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局,张之洞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李鸿章的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11.早期维新思想的特征。

(1)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主张发展工商业,进行“商战”(2)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3)对封建顽固派的守旧思想做了尖锐的批判。(4)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登上历史舞台前夜的政治要求和政治心态。仍未能摆脱封建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束缚,主张“中体西用”,折中中西,取长补短,企图以这样的思想模式,使中国走向近代化。12.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纲领,最早出现于冯桂芬1861年写成的《校分邠庐抗议》。他的洋务知道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诸国富强的之术”。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对“中体西用”思想全面的论述的是张之洞的《劝学篇》中学指的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西学,指的是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表明洋务派已经认识到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的重要性;这比起顽固派的守旧思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中西文化的融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中学为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运动的阻力,有利于洋务的正常进行。但另一方面,洋务派把维持封建制度放在了主题地位。这就说明了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具有落后性。同时,洋务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彻底变更封建制度,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13.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始自终执行妥协退让政策。镇南关大捷等战役之后,中国在军事上取得辉煌胜利。但清政府不仅不利用前线胜利的大好局面,去争取抗法的最后胜利作为与法国停战妥协的资本。签订了《中法新约》作为战争的胜利者,中国在军事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仍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和利益,使法国的侵略势力进入西南。清政府妥协投降政策葬送了中国军民用生命换来的辉煌战国,中国“不败而败”

14.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举外债附带大量的政治条件,这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操纵清政府;(2)大量领土的丧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3)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发展,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兴起。15严复在戊戌变法中的贡献

(1)严复在《直报》上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痛切批判封建传统观念。(2)创办了《国闻报》,翻译《天演论》把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他认为“物竞天择”的法则也适用与人类社会,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进化。进化论的介绍和传播,是对近代早期知识分子的一次重要思想启蒙,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3)严复对中国的传统封建旧文化进行批判,批评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提出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4)后又译孟德斯鸠《法意》。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等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多部名著。严复以他自己的思想理论上的贡献,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人物。重要启蒙思想家和最著名的翻译家。

16.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使维新变法不敢也不能推翻封建制度。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理论上,康有为托孤改制,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无力。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使他们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甚至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2)策略上的失误。维新派急于求成,导致各种守旧势力的反抗。不懂得争取同路人的支持;理论上的缺陷,把学术问题等同于政治问题。(3)封建守旧势力过分强大,维新派自身力量弱小。变法中,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人民群众的支持,也缺乏军事力量的支持。大难临头之际,寄希望于袁世凯,结果被出卖,变法失败。

历史意义:作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的产生,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觉醒。(2)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要求实行有利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击了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作了思想舆论上的准备。

17.评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

“扶清灭洋”的口号,集中表示出义和团将斗争的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侵略者。鲜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发展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扶清”说明义和团和清政府是联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可以广泛联络反帝人士的支持,广泛吸收群众,加强了统治阶级的内部分裂。

但口号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是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它模糊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认识,以致最后被出卖和利用,导致失败。又带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模糊了斗争的目标,给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带来了消极作用。

18.试述辛亥革命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文化。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产生。虽然数量很少,实力甚微,但却是一种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主要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饴来牟磨坊等,这时的民族工商业,不但进程缓慢,而且投资和规模很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品也主要是日用轻工业商品。发展处境极端艰难,外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扼制打击,内受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摧残,举步维艰。(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主工商业认识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主要有:张骞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孙多森创办的上海阜丰面粉公司等。缫丝业也在战后有了明显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虽然初步发展,但力量仍然十分薄弱,不但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困难重重。首先,根本没有力量与雄厚的外国资本产品竞争,随时都有破产的危险,其次,要承受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没有法律保护,苛捐杂税日益增加。但发展毕竟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3)20世纪初,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清政府奖励工商业的影响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办商用企业的突飞猛进是这时期的特色。民族资本向城市公用事业方面发展,是这时期的新方向,采矿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经济力量发展较快,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但是,民族工业的基础仍十分薄弱,突出表现在资金不足,但发展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物质基础。19.简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905-1907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论战达到高潮,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近世罕见,《民报》和《新民丛报》是双方论战的主要阵地。论战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围绕三民主义进行。即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政治革命的目标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应该改革。辩论以革命派胜利告终。实质是用什么首段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20.简述20世纪出中国新式教育的成就。

(1)废除了传统的科举考试,制订了正规的学堂行政管理规章,规定了较为严密的学制,新式学堂建立起来。(2)学堂数目不断增加。学生人数大量增加(3)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的附属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和社会化,普及化。(4)教学内容更新,从传统的四书五经外,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等课程大量增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智力开发。(5)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加。21简评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1911年,“皇族内阁”以“上谕”形式宣布“干线”均归国有定为政策。其实质是借“国有”名义把铁路权利卖给帝国主义。这种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此外,清政府“劫收”商办铁路公司与各省人民以及地方绅商,立宪派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22.简述同盟会的纲领。

同盟会的纲领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民权主义为“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后涨地价国民共享。“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这些缺点,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23.简述国粹主义思潮

1905年2月,《国粹学报》月刊在上海创办,标志这国粹主义思潮的出现,章炳麟,刘师培,陈去病为组要撰稿人,“国粹”是我们汉种人的历史。包括“语言文学”“典章制度”“人物事迹”提倡国粹,一是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情,借此煽动排满情绪,光复救国。二是从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中寻找救国良方。反对醉心欧化。国粹派继承了明末清初地主阶级反满派的思想,但注入了新的内容:“排满”是反对“满洲政府”而非一般平民,把“排满”与政体改革,社会进步联系起来。但是,他们对古代历史,民族起源和民族关系做了许多错误的论述,并散发着浓厚的大汉族主义气息。国粹派也非常封建复古主义者,否定了“圣人”和“圣学”的绝对地位,他们以西欧文艺复兴为蓝本,力图从古代文化中发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国粹派对材料整理做了有益的贡献。不过他们沉溺妖胡故纸堆中不能自拔。对资产阶级政治和社会制度理解太少,牵强比附,不伦不类,没有也不可能找到超越资产阶级制度的方案,干扰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国粹主义思潮的出现,反映了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融汇的过程中,如何清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保持和发扬传统文化,与吸收和改造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已成为历史课题,国粹派没有解决这个课题。24.简述无政府主义思潮

1907,张继,刘师培,何震等在日本东京设立“社会主义讲习会”和“女子复权会”出版了《天义报》李增,吴敬桓等在法国巴黎出版了《新世纪》他们以所据刊物为阵地,鼓吹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派别形成。《天义报》以鼓吹废弃人治,废兵,废財,废除政府,人类均力,妇女解放,破除家庭为特色。他们激烈反对一切强权,包藏的却是小资产者对大工业发展的恐惧。《新世纪》虽把无政府主义作为终极目标,但承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社会进化的过渡物。承认资产阶级共和过是过渡到无政府主义的必经之路。同时。他们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的腐朽统治,批判封建伦理道德。不失为革命友军。但是,他们出于宣传需要攻击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诋毁革命派,以偏概全。混淆视听。起了恶劣消极的影响,遭到革命派的批判。

25,评述清末新政与晚清政治转型的密切联系。

(1)清末新政是在外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内部统治出现危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人民反抗斗争激烈的背景下进行的。其目的是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任务,欺骗人民,以维护残存的清王朝封建统治,实质上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但新政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 和近代化的发展。(2)清末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05)包括官制改革,兵制改革,学制改革,奖励工商等内容,第二阶段(1906-1911)为预备立宪,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成立了资政院,咨议局,成立了“皇族内阁”,但清政府对立宪并无诚意,清末新政随着辛亥革命中清政府的垮台而宣告破产。(3)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1、政治上,移植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推动了政治近代化,传播了民主政治思想,扩大了民主政治参与。2.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提高了民主资产阶级的地位。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更好的平台。3.思想文化上,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加剧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造就了新式只是分子群体,传播了民主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和思想基础。4.新政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清政府借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加强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强化了封建国家政权。违背了历史潮流,也使自己众叛亲离,以致灭亡,新政还导致了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势力的崛起。26.试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府。主要体现在人员构成和它所实施的政策上。(1)南京政府的行政首脑,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临时副总统黎元洪和各部总长组成。九名总长中,同盟会员占多数,根据“部长取名,次长取实”各部次长除了海军次长外都是同盟会重要骨干。实权掌握在革命派手中。(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不少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无不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原则和利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从法律角度确定了南京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27.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支付的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使得“使馆区”实际成了“国中之国”,成了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了清政府的太上皇。准许外国侵略者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低,使得侵略者得以控制京津地区,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也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做对的官吏,进一步镇压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的帮凶,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便于清政府按照外国侵略这的意旨与其交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形成,清政府完全为了“洋人的朝廷”。论述题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4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列强在侵华的时候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也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5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6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7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第二,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起到推动作用。(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第二,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8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9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爱国必须革命。

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10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国内原因是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前夕,已从其发展的顶峰“康乾盛世”跌落下来,国势日衰,整个封建制度日暮途穷。自嘉庆以来这个封建王朝已经走上政治腐败、军备废驰、财政拮据的衰败道路。在这时候的欧美各主要国家却已进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衰弱落后的封建中国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重要目标。英国资产阶级首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正是他们不断向外掠夺殖民地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前,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防范外国入侵,在对外关系方面实行“闭关”政策。英国自从占领印度、新加坡等国后,力图打开中国的大门。早在18世纪末英国已成为对华贸易的主要国家。但英国的工业品如手织、棉布、棉纱等在中国缺乏销路,而英国却要从中国购进大量的生丝、茶叶、瓷器等。英国资产阶级企图利用工业品打开中国的大门,没有达到目的,竟不顾人类道德,无耻地用贩卖鸦片毒品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重要手段。导致中国的烟毒泛滥。使清朝的吏治更加腐败,军队失去战斗力,吸毒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还有一个严重后果是白银大量外流。当时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感到流毒将会带来军队瓦解和财源枯竭的严重威胁,为了维护其统治阶级利益,倾向于禁烟派。1838年月12月,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雷厉风行。英、美鸦片贩子于1839年被迫缴出鸦片2万余箱。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2.三元里人民的武装抗英斗争及其意义。

答:《广州和约》签订后,英国侵略军四出抢劫,烧杀奸淫,无恶不作。1841年5月29日,一小股英军窜入广州市郊的三元里行凶。结果被义愤填膺的三元里人民层层包围,各个击破,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串,狼狈不堪。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武装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个胜利战斗。它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同敌人斗争的英雄气概,使中国人民认识到“官兵不可恃”,“鬼子不可怕”,只要人民团结战斗,侵略者完全可以打败。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直接影响下,广州人民烧洋馆、反租地、反入城等一系列斗争延续了10年。3.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清政府的腐败集中表现在投降派在朝廷得势和军队战斗力低下、军事指挥失当等方面。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抵抗派和投降派。两派明争暗斗。后来投降派占了上风,受到重用;抵抗派则受到排挤、打击。其时的清军,无论是绿营兵,还是八旗兵都已腐败不堪,战斗力十分低下。被派往前方的统帅根本不会指挥作战,导致战争失败。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人民一直抱敌视态度。

4.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答: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5.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和掠夺,在华大量倾销商品,严重打击中国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副业。清朝封建统治者加重对人民的搜刮的压迫,以填补国库空虚。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危机日趋严重。鸦片输入,白银外流。地主贵族兼并大量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地租剥削。6.洪秀全革命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他的主要著作及其内容是什么?

答:洪秀全革命思想形成的原因是当时距他家乡不远的广州,不仅反侵略斗争激烈,反封建的斗争亦很活跃,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痛恨资本主义侵略,不满清政府的黑暗统治,这是他能走向反抗道路的思想基础。他也曾想过想读书做官的道路。他从16岁开始即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激起了他的反抗思想。1843年第四次应试失败后,他愤然退出科考,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之路。他受到《劝世良言》的启发,摒弃了其中的反动思想,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编出一套教义并创立了“拜上帝会”。

他的主要著作是《原道救世歌》,以诗歌的形式,尖锐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宣传了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思想。《原道醒世训》揭露和谴责了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希望建立一个“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原道觉世训》用通俗的语言,把社会划分对立的两党关系个营垒:以皇帝为首的剥削阶级和他们所崇拜的一切偶像是“阎罗妖”、恶势力;以“皇上帝”为首广大人民,创造了万事万物,是尽善尽美的势力。这些著作在宣传拜上帝的宗教形式下,创立了一种以平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农民革命理论,奠定了太平天国革命的理论基础。7.《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对它如何评价?

答: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经济方面,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不论男女,重新平均分配土地。

政治方面,建立新的管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乡官制度。太平天国采用君主制的政体形式,其政权机构分中央、省、郡、县四级。

它无疑是一个鲜明的反封建纲领。平分土地的主张,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在19世纪50年代的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扫除封建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是我国近代社会历史提出的任务。《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规定适应了时代的这一要求,所以它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但《天朝田亩制度》有空想的成分,并且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其不足之处。8.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情况如何?有什么危害?

答: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是从杨秀清“逼封万岁”开始。1856年夏,太平军击破江南大营,天京解围,出现对杨秀清一片欢呼赞颂之声。杨在胜利面前,得意忘形,个人野心进一步膨胀。洪秀全感到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密召韦昌辉进京诛杀杨全家,结果韦为泄私愤愤,滥杀无辜,酿成了天京悲剧。共杀害东王部下2万多人。另一位将帅石达开分裂出走,带走十余万精锐部队。给太平天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人心涣散。政治陷入危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成为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洪秀全创建的太平天国从此走向后期的衰败阶段。9.为什么说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

答:《天朝田亩制度》是根据洪秀全的平等思想、农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提出来的。它虽称田亩制度,实质上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内容,它是以往中国农民史上不曾出现过的相当完整的纲领,所以说,太平天国革命是把旧式中国农民战争推向了新的高峰。

10.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1)各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牛庄等为通商口岸;(3)外国人可在长江各口往来通行;(5)修改税则。(6)中国向英国赔款白银400万两,向法国赔款白银200万两。规定一年后交换条约批准书。

除承认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外,还增加:(1)增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华工出国;(3)割让九龙司给英国;(4)交还教产给天主教堂,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5)向英、法赔款各增至银800万两。

1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从中国夺去了哪些领土和特权?

答: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获利者。它除得到英、法所得到的全部特权外,还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及以后的“勘界”条约,侵吞我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2.《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它?

答: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由“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四部分构成。洪仁干在这个政纲中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的改革方案。

政治上,主张立法、用人得当。经济上,主张效法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文化上,主张兴办教育和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进行文化交流。

《资政新篇》是继《天朝田亩制度》后,太平天国的又一革命纲领。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合乎时代的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反映了洪仁玕思想的进步性。他大大超出了同时期地主阶级开明的思想家。但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在香港受四方资本主义思想直接影响的成果,不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因而没有提出当时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这对以农民为主体的太平天国革命来说又脱离了实际,没有引起农民的积极响应。

13.太平天国是如何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的?

答: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秀成在苏浙战场进行反侵略斗争。他率部三次进攻上海,虽未占领上海,却给敌人重大打击。1862年初,太平军进军上海,中外反动势力一齐出动,太平军在太仓发动攻势,大破敌营30余座,缴获洋枪洋炮无数。接着进围嘉定,再克青浦,一直攻到上海城下,打死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打伤英国水师提督贺布,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打得侵略军闻风丧胆。但由于天京形势危急,太平军不得不撤离上海,回救天京。

1864年3月,太平军与常胜军在金坛大战,打退敌人三次进攻,毙伤侵略者100余人,常胜头子戈登也被打伤。接着,在江阴再败常胜军打死和俘虏敌人400余人。在浙江战场,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击毙常胜军的统领华尔,1863年1月,太平军在绍兴击毙常胜军统领勒伯东及继任者塔提夫。14.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何历史意义?

答:第一,单纯的农民起义,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第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太平天国革命不可避免地要犯一系列错误。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决定了他们目光短浅,易满足已有的成绩和胜利,避免不了地主阶级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农民小生产者的分散性,决定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能始终团结一致。农民革命在战略上也避免不了流寇主义和固守大城市的错误。

第三,太平天国遇到的是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这样两个顽固凶残的敌人。

太平天国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15.《北京条约》签订前后,清政府有何变化?具体表现如何?

答:《北京条约》签订前后,清朝最高统治层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投靠外国侵略者的政治集团。咸丰皇帝同父异母的兄弟奕对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和外国侵略者给清政权造成的双重威胁,万分担忧,极力企图摆脱困境。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和参赞威玛在与奕的多次密谈中,有意识地解除他的疑虑,诱惑他依靠外国的武装力量,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1861年8月,咸丰皇帝病逝。辛酉政变后,西太后、奕诉集团掌握了政权。

(1)《北京条约》签订前后,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影响,皇室内部矛盾的作用,国内农民起义的威胁,清朝最高统治层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终于发生分化,逐渐形成一个倾心于外国侵略者的政治集团;(2)这个政治集团在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取得政权;(3)新政权的掌权人与外国侵略者建立了新关系,即中外统治者勾结起来,形成中外统治者“和好”的局面。16.为什么说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答:总理衙门名义上具有独立主权,实际上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列强的影响和操纵,是一个不完全独立的半殖民地性质的政府机构。它的建立,标志着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列强对总理衙门的控制和操纵是通过两条渠道,即两个机构实现的:一是列强驻华使馆,一是海关部署。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与中国有条约关系的国家,先后派公使京,这件事对清政府来说意味着不平等。因为:第一,清政府同意公使驻京以及1873年英、法、俄、美等国公使终以五鞠躬礼“觐见”同治皇帝。这意味着清朝从“天国上朝”的地位下降为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第二,这些外国公使是根据不平等条约驻京的。他们不是以一个普通的外国使节,而是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北京的。随着中国海关管理权的丧失,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制度和机构的确立,列强又通过海关管理制度和机构操纵清政府。中国海关在外国侵略者的把持下,任意扩大海关管辖事务的范围,把海关的职责扩展到兼管各口岸及江河的航运,兼收内地税和盐税,兼办全国邮政,担保和偿付中国对外的赔款、借款等,使侵略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与经济。其次,列强通过海关总税务司和各口税务司干涉中国内政与外交。

17.洋务运动的纲领和宗旨是什么?洋务运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试加以说明。

答: 洋务运动的纲领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它全面地概括了洋务派对内对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洋务派治理时局的基本方针。它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承认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承认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主张在此基础上办洋务,中国就能由弱转强,由贫变富。“外须和戎”的第二层意思是敌人船坚炮利,势不可摧,中国武器、军队落后,不能与敌。因而主张“力保和局”,求得变法图强的环境。但无条件地讲和是洋务派对外政策的根本宗旨,是他们思想的本质与核心。“内须变法”就是根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在“变器不变道”的原则下,对中国的“军实”、“制造”、“人才”培养做些“变通”。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主张以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维护这个制度的文化思想体系作为治国的根本,认为这个“本”不能够变。所谓“西学为用”,就是认为资本主义外国的机器、武器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他们的“长技”,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主张中国必须学习西方这些“长技”。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购买洋枪洋炮、轮船铁舰,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与机器生产,兴办中国近代民用工业,举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等等。例如在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大规模生产枪炮弹药,还有机器、轮船。还有分批派遣海外留学生,洋为中用嘛。

18.洋务运动的性质和作用如何?

答:洋务运动的性质不是改变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变革。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殊产物,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畸形儿。洋务纲领和宗旨虽然具有“外须和戎”,“中学为体”的一面,洋务运动是维护封建主义的政治体制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前提下进行的。洋务纲领和宗旨又有“内须变法”,“西学为用”的一面,洋务派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创办近代工业,主张培养掌握近代科技知识的洋务人才,传播西方科技知识。在这方面,洋务运动做了开拓性的工作,起了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

19.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产生的途径如何?它在产生时期具有哪些特点?中国无产阶级的独特优点是什么?

答:19世60-7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自然经济开始逐步分解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工业都是从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发展而来。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走着不同的道路。它一般不是由手工业形式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多数是由地主、官僚、买办、商人未经手工工场阶段,一开始就从事机器生产。这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发展的行业来看,集中在洋务企业发展薄弱部门和为外国资本主义服务的行业。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华民族资本近代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和通商口岸的城市。从民族资本和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的关系来看,它们存在又矛盾又依赖的关系。中华民族资本的力量是极其微弱的。

中国无产阶级的独特优点是: 第一,压迫愈深,反抗愈烈,革命性最强。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的前身,很大一部分是农民,便于无产阶级和农民结成天然的联盟。

第三,分布集中。一是地域集中。二是产业集中。20.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内容的意义?

答: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才能挽救封建统治。他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洋务观点:及主张采用西方的军事技能、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而又屈服于侵略者的武力,主张对侵略者采取“和戎”政策。在这种洋务观点的指导下,他们倡导和主持了以学习西方军事技能为中心、以挽救封建统治为目的“自强求富”活动。

21.19世纪70至90年代,资本主义列强是如何侵略我国边疆的?

答:西北危机——英、俄侵入新疆。英国竭扶植阿古柏政权。沙俄早有吞并新疆的野心。1871年,沙皇政府乘阿古柏北进,借口保护侨民,出兵伊犁九城,建立了殖民机构。

东南危机——日、美联合侵略台湾。美国早就企图霸占台湾。1867年,美船“罗佛”号在台湾南部触礁沉没,船长和水手被高山族人所杀,美国以此为由派军舰2艘入侵台湾,被台湾人民英勇击退。美国采取支持日本侵略台湾的政策,自己坐收渔人之利。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具有疯狂的侵略野心。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征韩”、“征台”的论调甚嚣尘上。1871年,琉球渔民遇风飘至台湾,被高山同胞误杀。但日本却以此为借口,在美国的支持下,于1874年发兵3000人侵略台湾。

西南危机——英国侵略西藏、云南。英国以印度和缅甸为基地,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国的云南、西藏。1876年9月,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通过《烟台条约》,英国势力深入云南等我国西南地区,扩大了在长江流域的侵略利益。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通过这两个条约,英国势力侵入西藏。法国在越南不断扩大势力,并侵入云南。22.左宗棠对列强侵略新疆持什么态度,他为收复新疆作出了什么贡献?

答:左宗棠对列强侵略新疆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力主进兵收复新疆,消灭阿古柏政权。左宗棠关于收复新疆的主张,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兵新疆。左宗棠经过充分准备,于1876年3月分兵三路进疆,在当地人民支持下,仅用半年时间就收复了新疆北部失地。1877年春,左宗棠进兵南疆,一鼓作气拿下吐鲁番等地。阿古柏政权土崩瓦解,他本人服毒自杀。1878年,左宗棠收复阿古柏占领的新疆全部土地,粉碎了沙俄、英国利用阿古柏政权侵吞新疆的阴谋。23.中法战争的结果如何?

答:19世纪60年代,法国加紧侵略越南。1858年,法国联合西班牙共同侵越,受到越军抵抗没有得逞。1871年,法国发现了通向中国的红河航线,企图沿河入侵我云南。19世纪80年代,法国大资本主义强烈要求殖民扩张。1883年,从此,越南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接着,法国就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越南国王在1882年河内失陷和1883年顺化危急时,不断派专使向中国求救。1884年8月23日,法国发起马尾海上之战。福建水师在半小时之内,全军覆没。次日,福建船厂也被炸毁,损失惨重。

法国在发动海战的同时,不断在中越边界增兵,分东西两路向我边境推进。1885年2月,法军万余重点进攻东路。当法国侵略者正得意忘形之时,70风老将、广西帮办军务冯子材出任前敌主帅。冯子材老当益壮,身先士卒,手持长矛,上阵拼搏。全军将士奋勇上阵,打退敌军。3月25日,冯子材下令发起总攻击,将士勇猛冲杀,法军全线溃败。我军击毙法军1000多人,收复谅山、文渊等地。与此同时,刘永福的黑旗军也在临洮战胜法军,收复十余州县。整个越南战场呈现一片胜利的局面,冯子材准备一鼓作气收复河内,把法军赶出越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中法战局。法国在整个侵略过程中软硬兼施,希望在谈判桌上取得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1885年4月4日,在法军战败的情况下,金登干代表中国与法国签订了巴黎停战协定。中法战争出现的“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令人痛心的结局,充分暴露了清政府昏聩无能与对外妥协的本质。

24.《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答:《马关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有:(1)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自主。(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属各岛、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5)日本人可在各通商口岸设厂,产品免征一切杂税。《马关条约》是日本侵略者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副沉重枷锁,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可耻的丧权辱国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是:(1)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投放政治贷款。争夺中国铁路修筑权。争夺开矿权。争相在中国办厂。(2)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各帝国主义的贪欲,他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紧步后尘。它早就看中了胶州湾。从此,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东北成了沙俄的势力范围。广东、广西、云南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25.《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怎样进行抗日斗争?

答:《马关条约》签订后,割处台湾的消息传到台湾后,台胞万分悲愤,“捶胸泣血”,奔走相告。他们“鸣锣罢市”,冲进巡抚衙门,抗议割台,宣告饷银不准运走,制造局不能罢工,税收应全部留供抗日之用。从容不迫895年6月至10月,台湾抗日军民经过五个月激烈战斗,打了大小100多仗,抗击日军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万余人,日本主力军近卫师团伤亡过半,中将北川能久、少将山根信成毙命。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26.戊戌百日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试作具体论述。

答:戊戌百日维新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是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封建剥削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未成熟。

戊戌百日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庸俗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资产阶级国家观的民权平等说。资产阶级庸俗进化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由严复首先系统地传入中国的。严复译释了《天演论》。该书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并且利用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天存”和“与天争胜”的原理,唤醒人们顺应社会进化的规律实行变法维新,以达到“自强保种”,避免沦入亡国灭种的危险。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是把资产阶级庸俗进化论注入中国公羊学派的社会进化观和孔子的托古改制说,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公羊学派社会进化观就是三统三世说。“通三统”就是夏商周三代不同。“张三世”是说社会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他的变法理论打上了浓厚的儒家思想的印记,充分暴露出他在思想感情上的局限性与不彻底性。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继承了“今文今学”派的传统,把今文经学的公羊学说,即三统三世说,作为他倡导变法的理论依据。但是,他有明显的缺陷:第一,他以进化论注入公羊学说的社会进化观来宣扬人类社会只能渐进不能飞跃的观点,从而主张政治改革,否定社会革命。第二,他从中国传统的统治思想里,即儒家经典里寻找变法依据,用孔子的权威来抵制顽固守旧势力对变法维新的阻挠。此外,维新派还宣传了资产阶级国家观的民权平等说,为维新运动所要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方面,严复、梁启超、谭嗣同都作了有力的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宣传的民权平等说,内容如下: 第一,认为“民权不伸”是中国积弱不振的主要关键。

第二,痛斥封建君主是“独夫民贼”,用资产阶级国家观论证君民之间的关系,认为“君末也,民本也”;君由民“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从而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第三,反对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主张冲决一切罗网,实行在自由平等口号下的、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资产阶级道德伦理观。

第四,认为“民智、民力、民德”的高下低劣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因而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27.戊戌维新运动的政治纲领是什么?

答:康有为的多次上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变法主张和政治纲领。他的变法主张是全面的,有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方面的内容。他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变“农国”为“工国”,使中国步入世界资本主义行列的宏伟目标,并为维新运动制定了政治纲领。

戊戌维新运动的政治纲领有一个从要求开国会、设议院到开制度局,从兴民权、抑君权到重君权的变化过程。康有为在上第六书后,就不再提开国会、设议院的政治纲领,而提开制度局。制度局具有资产阶级议院的某些性质和作用。是个皇帝的咨询机关。

28.何谓百日维新?在这场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妥协性表现在哪里?

答: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实行变法,到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这场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妥协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上靠皇帝实行变法。

第二,下靠官绅对变法的支持。

第三,害怕和敌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第四,幻想帝国主义赞助变法。29.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 第一,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

第二,中国资产阶级刚刚产生,还未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第三,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当时主要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而以反对封建制度、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人民革命斗争还没有形成。

第四,当时中国不具备使改革取得成功的国际环境。30.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如何?

答: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它的历史意义在于: 第一,它在中华民族危机的严重时刻,唤醒人们,变法图强,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第三,它传播西学,提倡社会风气的改变,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破除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起了解放思想、促进社会思潮转变的进步作用;也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作了准备。31.康有为的变法理念是什么?

答:在百日维新以前,康有为一共有7次上书。《公车上书》是第二次。第三次上书是1895年6月4日,皇帝看到了。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又奉诏写了上清帝第六书。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革新政治的全部要求,也就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康有为的多次上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变法主张和政治纲领。他的变法主张是全面的,有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方面的内容。他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变“农国”为“工国”,使中国步入世界资本主义行列的宏伟目标,并为维新运动制定了政治纲领。

戊戌维新运动的政治纲领有一个从要求开国会、设议院到开制度局,从兴民权、抑君权到重君权的变化过程。康有为在上第六书后,就不再提开国会、设议院的政治纲领,而提开制度局。制度局具有资产阶级议院的某些性质和作用。是个皇帝的咨询机关。为什么会出现倒退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屈服于顽固派的压力。二是维新派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32.义和团反帝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义和团反帝运动在山东兴起不是偶然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山东首当其冲。

(2)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山东的侵略活动极为猖镢。

(3)由于外国商品在山东内地倾销,农村自然经济受到破坏,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4)1898年和1899年,山东地区连遇天灾人祸,人民处在死亡线上挣扎。

(5)山东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着民间秘密结社,如义和拳等,为义和团运动提供了现成的反侵略组织形式。33.怎样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答:“扶清灭洋”的口号,其核心是“灭洋”。“灭洋”的实质是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侵略者,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但它对洋人、中国教民及同外国有沾连的人一概排斥,又具有笼统排外的落后性。

“扶清”就是扶保清朝,也就是扶保中国。义和团分不清国家和朝庭的区别,把清王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加以保护。这也表明拥护这个口号的义和团在主观上并不反对清政府,而是想同清政府协同作战,一致对外。

“扶清灭洋”成为义和团的一个重要旗号,在反帝爱国运动中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最初曾吸引了广泛的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同时也使义和团相应地减少了来自清朝统治阶级的压力,争取了他们当中部分人的同情和支持,从而发展壮大了反帝队伍。这时,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引起极大的混乱,使统治阶级内部裂痕迅速扩大。但是这个口号也说明义和团对清朝统治阶级缺乏本质的认识,因而在斗争中放松了他们的警惕,以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欺骗利用,最后被他们出卖。34.清朝统治者对义和团采取了什么样政策?

答:自从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在如何对待义和团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洋务派如李鸿章之流主张严厉镇压义和团。另一派则主张招抚义和团,并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对付外国侵略者。

清朝的最高决策者西太后这时倾向于招扶义和团,但又害怕得罪帝国主义,于是决定用解散义和团的办法来阻止列强的武装入侵。后迫于形势,又承认其合法性。西太后还想利用义和团来教训一下洋人,以泄私愤。因为洋人干预她的废立。35.应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答:(1)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表现了中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

(2)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的阴谋。

(3)义和团运动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只隔11年,清朝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义和团失败的经验教训是:(1)它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核心,组织上的分散性很突出。

(2)它也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口号和策略。

(3)反帝斗争表现为笼统的排外主义。

(4)他们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因而被清政府利用、出卖。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虽然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但如果没有无产阶级领导,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36.《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

答:《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从此,中国的关税和盐税都被帝国主义控制。(2)拆毁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线各炮台。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可以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3)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立“使馆区”。从此,使馆区成了“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大本营。(4)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员。(5)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6)清政府派大臣赴德、日两国谢罪。

《辛丑条约》又一次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朝统治者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总的来说是谋求妥协的,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组织过几次对外战争;遍布各地的反洋教斗争,也曾得到过清朝官吏、地方乡绅的同情或支持。直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丑条约》签订,清朝统治者才完全放弃反抗外国侵略的打算。中国只是形式上还保留独立国家的名义,实际上已成为由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7.述评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答: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旧三民主义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它的提出,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一个巨大进步。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其中含有反帝思想。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主要是用以反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

但是,旧三民主义并不是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妥协性。尽管旧三民主义存在着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它在当时还是革命的进步的。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试图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这些矛盾。这就使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为同盟会和革命派的战斗旗帜。它对指导革命战争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动员群众起来进行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促进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取得一定的胜利,都起了很大的鼓舞和指导作用。38.概述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答:革命的深入发展,需要一个统一领导全国民主革命的革命组织。各革命小团体组织分散、步调不一,易于被清政府各个击破的事实,使许多革命者开始认识到建立统一革命组织的必要。

1905年7月,再度去欧洲的孙中山回到日本。他立即会晤流亡在日本的各革命团体要人,指出革命必须要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建议各革命组织联合起来,结成新的统一团体。这个统一组织的名称为“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会纲。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被选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分立制。

中国同盟会的组织和纲领,表明它是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它不仅鲜明地树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使全国民主革命运动有一个领导中心。(2)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3)它为辛亥革命作了最重要的组织准备。39.试论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政治思想大论战。

答:为了扫除民主革命的思想障碍,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立即积极组织领导了与保皇派的政治思想大论战。这场论战在1905年至1907年间达到高潮。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保皇派以《新民丛刊》为主要阵地。论战涉及的问题很多,但主要是围绕同盟会所提出的纲领。(1)即要不要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2)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三大问题进行的。

第一,关于要不要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论战。双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能不能和敢不敢革命三个方面展开争论。以康有为、粱启超为首的保皇派认为没有进行革命的必要,只要清王朝行君主立宪就行了;如进行革命则会流血,招致大破坏和亡国的危险;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的瓜分和干涉,并造成内乱。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大量的事实,揭露满族王室为自己利益,对内推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对外实行宁与外人、不与家奴的卖国方针,已使广大人民绝望,因而非革命不可,非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不可。同时,他们指出革命只要有秩序地进行,就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瓜分和干涉,因此要敢于革命。

第二,关于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论战。

第三,关于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论争。

在这场大论战中,(1)革命派虽然暴露了自身的许多严重弱点,但是他们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宣传了用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揭露了保皇派反对革命的丑恶嘴脸,扩大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影响。(2)革命派在这场论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使保皇派在人们中的影响迅速缩小。(3)革命派通过这次论战,为辛亥革命作了必要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

40.1911年5月以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领导过哪些武装起义?

答:1906年12月,在同盟会的影响和部分同盟会会员积极活动下,爆发了萍乡、浏阳、醴陵一带的会党起义,简称萍、浏、醴起义。

1907年至1911年,孙中山在黄兴等人协助下,在华南、西南地区发动了八次武装起义。即:1907年5月的广东潮州黄冈起义、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的钦廉防城起义、12月的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的钦州马笃山起义、4月的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这八次起义,尤以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41.湖北革命党人做过哪些临战前的精心筹划? 答:

(一)建立比较严密的革命组织

(二)积极动员会党和新军参加革

(三)向各界大力宣传革命思想

(四)及时进行革命团体的统一联合工作

(五)制定周密的武装起义计划 42.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从客观方面看: 第一,全国革命形势飞速发展,革命时机完全成熟,为武昌起义成功造成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局面。第二,湖北武汉地区是帝国主义争夺的重点地区。这里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雄厚的群众基础。第三,这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也比较强大。

从主观方面看: 第一,湖北革命党人从1904年成立科学补习所起,长期从事积蓄革命力量的工作,为武昌起义打下了坚实的革命基础。第二,湖北革命党人在临战前为取得起义的胜利,在各方面作了精心的筹划。革命党人在主观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武昌起义成功的主要原因。43.概述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答:1911年11月上、中旬开始,以黎元洪为首的湖北政治集团和以程德全等人为首的江浙政治集团,几乎同时分别向各省通电,要求各地派代表前来武昌和上海筹组中央临时政府。同时又由于帝国主义支持的袁世凯耍出“议和”和“停战”的花招从中用梗,在50天的时间里中央临时政府的建立一直处于难产之中。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回到上海。他的回国,不仅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大长了革命派的志气,而且也受到正在南京开会筹建中央临时政府的各省代表的高度重视,从而打破了因人选长时间争论的僵局。孙中山众望所归,成为各省代表合适的临时大总统人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44.为什么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府?

答:南京临时政府是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府。

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从阶级属性上看,这个政权的实权要职主要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手里。

第二,从施政实践上看,这个政权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力图贯彻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革命利益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定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由临时参议院制定、孙中山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临时约法》,分七章五十六条。它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共和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和人民享有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等内容。它作为根本大法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要求和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和进步意义。

第三,从这个政府的组织形式上看,它设有总统、副总统、国务员及临时参议院等一整套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组织领导机构和政治体制。

总之,从内容到形式,都说明南京临时政府是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在某些方面并没有能真正贯彻三民主义纲领,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妥协性。

首先,它反帝反封建不坚决、不彻底。它在《宣告各友邦书》中,正式承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负责“偿还”清政府同帝国主义所借的全部奴役性外债,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所获取的种种侵略特权,幻想以此换取帝国主义对它的承认及民国“更笃友谊”、“提携亲爱”。这说明它对帝国主义的软弱态度。同时,它没有触动作为封建专制主义基础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忽视并压制广大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要求和应采取的行动。“平均地权”的纲领,根本没有付诸实现。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着浓厚的妥协退让思想。

其次,它对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密切的立宪派,一再迁就,对立宪派转而破坏革命和支持袁世凯后,南京临时政府还只讲团结,不讲斗争,甚至对混入革命政权中的敌对分子的公开破坏活动,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镇压措施。

45.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从施政实践上看,这个政权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力图贯彻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革命利益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定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由临时参议院制定、孙中山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临时约法》,分七章五十六条。它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共和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和人民享有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等内容。它作为根本大法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要求和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和进步意义。

46.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是: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领导革命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并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它的革命力量太弱,在政治上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具有不可克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具体表现在: 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始终没有提出一个明确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第二,革命党人主要依靠会党和新军。

第三,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充分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军队,难以保持已建立的革命政权和进一步夺取全国政权。

第四,革命党人没有一个坚强统一和起领导核心作用的革命政党。第五,革命党人没有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他们对立宪派只注意联合,不注意必要的斗争。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革命力量太强。

第一,帝国主义多年来已经把中国变成了它们的半殖民地,完全控制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形成为扼杀革命的强大反动力量。

第二,国内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买办反动势力太强。

总之,一方面革命力量太弱,一方面敌人的力量太强,所以辛亥革命最后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主要是: 第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说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死敌,要战胜它们并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统一的能领导核心作用的革命党,必须要有一个明确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必须要依靠和发动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训练有素的革命武装,必须要建立一个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辛亥革命的实践说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存在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要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应当有新的革命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

第三,辛亥革命的失败还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争取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已经行不通了。中国人民要求得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必须另外寻求新的革命方案和新的政治理论,特别是要寻求最先进的科学的革命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 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第一,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而且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

第二,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第三,它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

第五,它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

47.以具体史实说明袁世凯反动统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袁世凯从1912年3月至1916年6月间进行了4年多的反动统治。他进行反动统治的总特点是:对内坚持军事专制独裁,残酷压迫剥削广大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充当帝国主义侵华工具,大肆卖国。

第一,处心积虑地集中军权于个人手中,奠定军事专制独裁的基础。

第二,向责任内阁开刀,建立为其个人效命的御用内阁。

第三,大施政治骗术,制造全国拥护他统一的局面。

第四,组织御用政党,操纵党争。

第五,公然指使党羽刺杀宋教仁,实行恐怖统治。

第六,大肆进行借款卖国,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袁世凯独裁卖国,刺杀宋教仁,罢免国民党三都督激起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举行讨袁的“二次革命”。1915年1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二十一条》,大肆卖国。还有复辟帝制,倒行逆施。

48.段祺瑞的反动统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段祺瑞的反动统治,依然对广大人民进行沉重的政治压迫和残酷的经济搜刮。在政治上,他宣布袁世凯统治时期限制报刊的法令继续有效,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受到严厉压制。在经济上,段祺瑞政府不断增加田赋、捐税,增发内债,甚至预征田赋,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

段祺瑞军阀政府在卖国方面,大大超出了袁世凯。段祺瑞为了投靠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大借外债,出卖了大量的国家主权,充当了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得力工具。

49.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举行过哪些反对袁世凯、段祺瑞的斗争?这些斗争的结果主要说明了什么?

答:袁世凯独裁卖国,刺杀宋教仁,罢免国民党三都督,激起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举行讨袁的“二次革命”。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首先在江西湖口誓师讨袁,宣布江西独立,“二次革命”正式爆发。

“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是袁世凯军事力量强大,既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又事前有充分准备;二是国民党人内部意见分歧,步调不一,特别是没有发动群众,单靠军事行动,并仓促应战。“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继辛亥革命之后,举行的第一次武装反袁斗争。

“护法运动”是一次具体反对段祺瑞毁弃《临时约法》和国会的运动,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最后一次反抗北洋军阀的斗争。

“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孙中山这时仍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在这时只提“护法”已不适应群众的需要,引不起群众多大反响和支持;同时孙中山所依靠的护法力量,又是并不真心护法的地方军阀。“护法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已经没有出路。50.“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性质、主要历史功绩和缺陷是什么?

答:“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和基本内容是“民主”与“科学”。“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就其性质来说,它还是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的文化革命运动。

(1)“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在政治、思想和文化上沉重地打击了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

(2)唤起了人们的民主主义意识,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起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从思想上启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3)激发了人们追求真理的热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具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同时,它又存在忽视人民群众的缺陷、只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和具有严重形式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偏向。

51.简述李大钊在“五四”前夕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功绩。

答:(1)李大钊率先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1919年4月6日出版的《每周评论》“名著”栏内,刊登了译成中文的《共产党宣言》,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

(3)1919年5月,李大钊又将由他主编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成“马克思研究号”,并发表他写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一重要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这是我国第一篇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尽管这时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宣传,还不完整、不准确,甚至还有某些错误,但是他的伟大功绩与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使“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到“五四”之后,它就转变成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就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点。它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整理:王淳 杨丽萍

仅限本班使用

一、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

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由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主要内容有:把香港岛割让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元“商欠和战争赔款”:增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共计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两国平等往来。废除公行制度,可自由选择商人交易。《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是英国的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2、《资政新篇》

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由干王洪仁轩提出。主要内容为: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械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强调为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3、洋务派 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当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4、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5、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后,刘坤

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的主要内容即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东南各地方政府不奉行宣战诏令,列强也不得在东南地区启衅。东南督抚们的举措,也得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的支持。(简略版:19世纪末年,中国义和团兴起,英国害怕义和团发展到长江流域,遂授权刘坤

一、张之洞取得谅解。1900年盛宣怀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共同签订《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督抚保护。)

6、日俄战争

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东北。1904年2月8日,日舰突袭旅顺口俄国舰只,战争爆发。日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1905年1月攻陷旅顺口,3月占领奉天(今沈阳),5月在对马海峡击溃前来增援的俄波罗的海舰队。在美国调停下,日俄于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计15条,主要内容为: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南满铁路、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 1

本。此后,日本取代俄国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

7、护国运动

又称“云南起义”、“洪宪之役”。1915 年袁世凯伪造民意,准备称帝,改次年为“洪宪”。孙中山和全国人民积极进行反袁运动。蔡锷潜赴云南,会同唐继尧、李烈钩于12 月25 日通电讨袁,组织*护国军,出兵贵州、四川和两广。次年春贵州、广西、广东先后独立。袁世凯派兵入川镇压,不能取胜,被迫于3 月22 日取消帝制,仍居大总统位,要求停战。5 月岑春煊、梁启超在肇庆设军务院,提出以袁世凯去位为媾和条件。四川、湖南相继宣布独立。北洋军将领冯国璋、段祺瑞别有意图,不肯为袁作战。6月6 日袁世凯优惧病死。此后,进步党联络西南各省实力派,勾结北洋军阀段祺瑞,以黎元洪继任总统和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了护国战争。

8、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二、简答和论述

1、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从思想文化上,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欺骗性

从阶级局限性上,领导者和革命主力都是农民阶级,小农思想容易使革命者甚至领导人在胜利面前冲昏头脑,影响革命

从革命形式上,太平天国虽然是反封建反侵略,但是领导层在进程中却大肆封王,这是具有封建性质的,这也是这场运动中所体现的极具讽刺性的一点

在施政纲领上,有过于理想化的一面,例如《天朝田亩制度》中反映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这是绝对平均主义的表现,可称作“农业社会主义的空想”,不具有长远的可行性。

2、洋务运动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一运动虽然没有真正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始:洋务派认为,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落后,列强船坚炮利,技术精良。所以首先把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军事技术)提上日程,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在此基础上,采用新的训练方法来编练军队,创建了近代陆军和三支近代海军。以上这些表明,中国军事近代化已经启动。

(2)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官办企业,由政府投资,产品由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企业不产生利润,不会自己造血。困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军事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于是到了运动后期,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这些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机器工业,是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起点。

(3)洋务派创办的这些近代企业还起到了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与洋商争夺中国市场,“分洋商之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二是引进了一些近代技术、设备、企业管理经验,还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对私人办企业起到了一种示范、诱导的作用,又为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4)教育、科技近代化的开始:为了适应洋务运动对各类人才和知识的需要,洋务派开创了在中国兴办学堂的先河。从1862年~1895年,共创办22所学堂,第一所是京师同文馆。从而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近代化的教育模式:以传授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从事实际业务人才为教育目标。

(5)为政治、思想的近代化奠定基础。学堂的创办和科学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变化,认为只学习西方技术是不行的,在此基础上,一些有识之士产生了社会变革的愿望和要求,如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早期维新派,以及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宣传西方的政治思想。

总而言之,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这是其功绩所在。当然,运动本身也存在致命的局限: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企图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中体西用,使近代化步履艰难的同时,运动本身也遭到了破产的命运。

3、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有为的变法思想主要反映在他所著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春秋董氏学》等著作及他向皇帝所上书奏中。

(1)“时移法亦移”,倡“变法维新”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先后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立法”的祖师爷,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变法全在定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是:

1.设议院开国会。康有为早在《公车上书》中就阐述了这个问题。2.制定宪法。康有为把“定宪法”作为“维新之始”。3.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从法律思想的发展角度来看,康有为对于建立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认识和论述,都比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有明显的进展。

(3)坚持保皇立宪,鼓吹复古

(4)“太平之世不立刑”

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里指出“公羊三世”里的“太平世”即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阶段上“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

4、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评价

历史背景:详细版(1)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民族资产阶级有所壮大。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紧随着民族资产阶级也有所壮大,这是维新运动的阶级基础,他们强烈要求改革现状,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求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简略版(1)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主要内容:①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②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提倡开办实业,改革财政③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等④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

度,废八股,广设学堂,提倡西学。

评价:进步性: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的主张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2.局限性:但由于他们缺乏反帝反封的勇气,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导致很快失败;即,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意义: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3、教训: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启示: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5、结合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怎样看待的排外主义

(1)义和团的中心口号是“扶清灭洋”。在义和团的实际斗争中,所谓“灭洋’,就是对洋人、洋教、洋货、洋机器等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2)从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说,义和团的排外主义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后,在中国人民中产生的一种不成熟的反帝思想和原始的反抗形式。它是一个被压迫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所自然产生的一种要求生存权利的本能反映。(3)从阶级实质和客观作用上看,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与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一样,都是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思想。所不同的,不过是一则表现于反帝斗争方面,一则表现于反封建斗争方面。(4)从和团运动最后失败的结局来看,排外主义和平均主义一样,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采取这种斗争方式是不可能把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去的。它对帝国主义在认识上的笼统和模糊,必然导致行动上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就拿“灭洋”这个口号来说吧,它就是一个笼统的排外主义的口号。因为,虽然帝国主义是“洋”,但“洋”却并不等于帝国主义,而且洋人洋物所在甚多,情况各有不同,岂能一概摈除。它既然对于“洋”的不同情况没有区分,其“灭”的提法又过于简单,在实际斗争中,尤其当群众运动达到高潮、成为压倒一切的社会潮流时,就势必一斗而不可止,漫无限制,扩大打击面。这样就既不利于集中力量打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也不利于争取社会上的广泛同情。其结果必然是孤立了自己,壮大了敌人,导致反帝斗争的最后失败。

6、“门户开放”政策的酝酿过程及主要内容

门户开放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

酝酿过程:19世纪末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

基本内容是:(1)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2)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他国使用自己所修筑或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美国的这一政策,是在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中的特殊利益和既得权利的前提下,保证各国机会均等,自由贸易,使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开放。由于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各国皆无力独占中国,所以到1900年2月,各列强国家先后表示赞同。

1900年7月3日,当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八国联军准备进攻京、津之际,海约翰又向前述6国及荷、葡、奥、西等国提出第二次“门户开放”政策。其要点是在维护列强“受条约

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之原则”的前提下,“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保护在中国各地美国人的生命财产”。

7、《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答:《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从此,中国的关税和盐税都被帝国主义控制。

(2)拆毁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线各炮台。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可以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3)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立“使馆区”。从此,使馆区成了“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大本营。(4)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员。(5)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6)清政府派大臣赴德、日两国谢罪。

8、清末新政的内容和影响

答: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一、改革官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应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为适应“新政”的需要,光绪二十九年着设商部、练兵处,光绪三十一年又增设巡警部、学部。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詹事府(并入翰林院)、通政司等“冗衙”,并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废除勒索性“陋规”、“供应”等。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置至此瓦解。

二、改革经济。由前一年派往欧、美、日考察的宗室亲贵载振任商部尚书,管理商、工、矿业和铁路。并制订商法,陆续公布了一系列章程。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大、中城市,新的“商绅”阶层开始崛起,他们不仅跻身于传统“士绅”的行列,而且有取代“士绅”地位之势。

三、改革教育。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兴知识分子群体开始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或多或少接受了西学之后,在民族危难的刺激下,逐渐走向朝廷的对立面,成为清朝统治者所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

四、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废除武科举。光绪二十九年,于北京成立练兵处,任命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又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领导各省编练新军。袁世凯统率的北洋六镇是最先成立的新军,清朝末年各省新军亦在此时开始形成。为培养新军官兵,光绪三十年,颁布《陆军学堂办法》,令各省建立武备学堂,各主要城市建立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事。清廷的军事改革,有利于中国军事的近代化进程,但新军并没有起到维护清朝统治的作用,许多新军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鼓动下,投身反清革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

五、改革法律。光绪二十八年起,清廷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改《大清律例》。光绪三十一年,清廷废除枭首、凌迟、黥面等酷刑。此外,还颁布了禁缠足、禁鸦片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法令。并开始编纂新法典。等等。

新政既没有起到加强清朝统治的效果,也远不足以使社会各阶级、阶层感到国家已有新的气象和起色。如果说当年光绪依靠康有为等掀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在社会上层中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那么以《辛丑条约》的巨大屈辱和沉重赔款负担为背景,相同内容的重演已经没有什

么激动人心的效果了。赔款、练兵、新政所需的巨额“筹款”,足以抵消任何新政带来的些许希望。慈禧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依靠其支持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更是掩盖不了的事实。

9、试论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如果是简答题,答第一段即可)

答:为了扫除民主革命的思想障碍,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立即积极组织领导了与保皇派的政治思想大论战。这场论战在1905年至1907年间达到高潮。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保皇派以《新民丛刊》为主要阵地。论战涉及的问题很多,但主要是围绕同盟会所提出的纲领。

(1)即要不要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2)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三大问题进行的。

关于要不要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论战。双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能不能和敢不敢革命三个方面展开争论。以康有为、粱启超为首的保皇派认为没有进行革命的必要,只要清王朝行君主立宪就行了;如进行革命则会流血,招致大破坏和亡国的危险;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的瓜分和干涉,并造成内乱。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大量的事实,揭露满族王室为自己利益,对内推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对外实行宁与外人、不与家奴的卖国方针,已使广大人民绝望,因而非革命不可,非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不可。同时,他们指出革命只要有秩序地进行,就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瓜分和干涉,因此要敢于革命。

在这场大论战中,(1)革命派虽然暴露了自身的许多严重弱点,但是他们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宣传了用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揭露了保皇派反对革命的丑恶嘴脸,扩大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影响。(2)革命派在这场论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使保皇派在人们中的影响迅速缩小。(3)革命派通过这次论战,为辛亥革命作了必要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

10、《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它?

答:洪仁干的《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由“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四部分构成。洪仁干在这个政纲中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的改革方案。政治上,主张立法、用人得当。经济上,主张效法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文化上,主张兴办教育和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进行文化交流。

《资政新篇》是继《天朝田亩制度》后,太平天国的又一革命纲领。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合乎时代的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反映了洪仁干思想的进步性。他大大超出了同时期地主阶级开明的思想家。但洪仁干的《资政新篇》是在香港受四方资本主义思想直接影响的成果,不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因而没有提出当时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这对以农民为主体的太平天国革命来说又脱离了实际,没有引起农民的积极响应。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纲要感想(2)2008-11-03 10:41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

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

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鸦片:学名罂粟,俗称大烟。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后传到阿拉伯、印度及东南亚等地,最初是当作药材传入中国的。鸦片具有强烈的麻醉功能,吸食成瘾,难以断绝,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和社会安定。从18世纪初,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中的入超地位,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竭力发展对华鸦片贸易。并最终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三角贸易:英国同中国印度进行贸易的称呼。因为三国地理位置呈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英将大量的棉纺品及其它工业品销售到印度,以购买印度的鸦片,然后再将鸦片输入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茶叶,生丝,运销英国及世界各地,在这个贸易中鸦片起到了催化作用,英资产阶级就是抓住鸦片贸易这个环节把三角贸易的链条带动起来。他一方面开辟了印度的市场,另一方面又开辟了在中国的市场。给英资产阶级带来了巨大利益。给中印带来了巨大灾难。

虎门销烟: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1839年3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作,厉行禁烟。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洋商烟贩抗拒禁烟。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共收缴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余斤,约两万余箱。从1839年6月3日到6月25日,在林则徐亲自主持下,在虎门将全部缉获鸦片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禁绝鸦片流毒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勇气和坚强决心。

《四洲志》:林则徐编。本书是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辑而成。本书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则徐所托,以此为蓝本,大加扩充,编纂为《海国图志》。该书开启了中华民族开眼看世界了解外部情况的先河,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

林则徐: 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重于世。1838年受命到广州禁烟,主持了历史著名的虎门销烟。为了解西方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自编《四洲志》。并积极筹备海防,倡办义勇,屡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英军北上,他受投降派迫害,被革职。次年派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充军新疆,曾在新疆兴办水利,垦辟屯田。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职回籍。1850 年起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潮州途中病死。

定海三总兵:鸦片战争期间,保卫定海的总兵官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的总称。1841年9月底英军再犯浙江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部浴血奋战六昼夜,全军壮烈殉国,定海失陷。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在这场民族自卫战争中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奋勇杀敌,流血牺牲,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坚决抵抗侵略的英雄诗篇,表现了中国人民誓死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史称“定海三总兵”。

领事裁判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特权之一。指外国侨民如果在中国或成为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的特权。这一侵略特权始于1843年中英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又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以后,法、俄、日等国亦相继在中国取得这种特权。从此,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而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

琦善:字静安,满洲正黄旗人,早年任河南按察使,镇压过白莲教起义。1836年,任直隶总督。1840 1 年8月,英军北犯大沽口,道光帝派琦善为代表与英军谈判,琦善向英军献媚求和,并保证严惩林则徐,后受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议和。他到广州后,一反林则徐所为,裁撤军备。在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时,琦善不断妥协退让,擅自议订《穿鼻草约》,允许割地赔款,引起广大人民不满,被革职拿问。但不久就得到赦免。1843年他任驻藏大臣,后任四川总督。1853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军镇压太平军,建立了江北大营,屡战屡败。1854年秋病死军中。

道光皇帝: 即清宣宗,1821——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统治期间,政治腐败,烟毒泛滥。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1839年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他战和不定,最后妥协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后又不得不接受同美、法签订的《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病死。

海国图志:魏源受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大量中外资料编撰而成。1842年初刊,共50卷。这是中国人编撰的第一部详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也是介绍西方先进技术,尤其是关于战舰和火器生产的著作。该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同时又是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之作,对中国政治学术思想和史学恩想有重要影响。该书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梁廷枏:字章冉,广东顺德人。早年从事辞章考据之学,曾任澄海县训导等职。鸦片战争期间,他热情支持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主张建立海防舰队。致力研究外国史地情况,先后撰成《耶苏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和《粤道贡国说》,1846年合刊为《海国四说》,对英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有介绍,对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介绍尤多。这有助于当时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面貌的了解,开阔人们的视野。

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抵抗侵略的斗争。1841年5月下旬,英国侵略军占领广州城北各炮台,随后经常四处骚扰,当地人民深受其害。5月29日,三元里遭到小股英军骚扰,韦绍光等奋起击毙英军十余人。次日,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民众聚集,与英军展开英勇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自发性的反侵略斗争。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于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利和待遇,但不给于对方以对等的利益。1842年签订的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任何国家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侵略权益时,英国均可分享。此后,各国列强纷纷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片面最惠国待遇给列强侵略中国提供了方便,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公行:是清朝中期在广州成立的行商组织,垄断了当时中国与西方主要商业往来的广州贸易。公行最早成立于1720年,当时许多行商为了加强自身地位,与皇商做斗争而成立的组织。最初有16名行商,后逐渐增加,加入的成员必须交1000两会资。公行虽为民间组织,但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官府乐于有这样的组织作为其与洋商之间的中间机构,并可代政政府征收关税。政府的支持使得公行得以垄断贸易,因而多次引起其他商人和洋商的反对,第一次建立的公行很快于1721年解散,但1760年公行再度恢复,1771年再度被解散,1782年再度恢复,一直维持到鸦片战争结束,签订《南京条约》,公行被废除。

《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1842年八月清政府在英国的武力压迫下在南京签订,共13款,史称《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赔款2100万两白银、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等。

《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使英国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的侵略权益。1843年在虎门签订。主要内容有: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等。另外,《虎门条约》中还附有《海关税则》,大大降低了进出口税率,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三十四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美国享有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权力比《南京条约》中的有所扩大,并规定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传教,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

《黄埔条约》:即《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是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24日由法国专使拉萼尼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广州黄埔的法舰上签订,共三十六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法国享受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还规定法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有保护教堂的义务。订约后,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

闭关政策:清政府推行的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对内对外政策,旨在防范外国人与中国人接触、串通而反抗其统治。该政策始于1757年,其主要内容有: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或侨居海外;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外贸通过“公行”进行;对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进行限制;严格限制来华外国人的活动等。闭关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以及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它虽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但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这一政策的结束。

通商口岸:也称“商埠”,是一个国家向外开放的特定通商地区,分为约开商埠、自开商埠。约开商埠,是继鸦片战争后外国强迫中国履行不平等条约而开的商埠这类商埠要求中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停止开放。自开商埠,实际上也是屈从于外国的要求或海关协议的结果。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共有16处【包括《南京条约》5处通商口岸、《天津条约》10处通商口岸和《北京条约》1处商埠】。南京条约中划定的通商口岸,由北至南依次为 上海、宁波、厦门、福州、广州,一共五处;英国由此逐步打开了中国市场。

租界:是指帝国主义国家根据和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一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二战期间,英美等国的租界先后收回;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拜上帝会:洪秀全创立的农民革命组织。1843年洪秀全从农民革命的要求出发,利用宗教形式,与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1845年到1847年,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员两三千人。与此同时,洪秀全回广东花县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革命文献,号召人民信仰皇上帝,击灭“阎罗妖”(指清朝封建统治),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1847年洪秀全到紫荆山,同冯云山一起制订了拜上帝会的各种仪式及《十款天条》,作为会员守则。拜上帝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同封建势力展开斗争。1850年7月洪秀全动员会众赴金田集合,次年1月11日举行金田起义。太平军在占领区域内建立了礼拜堂,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天父下凡:是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杨秀清利用拜上帝教的信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的举措。1848年,冯云山被捕入狱,洪秀全在广东,拜上帝教一时失去了领导人,混乱局面出现。在此紧要关头,杨秀清 3 假托“天父下凡”对稳定局面、安定人心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代“天父”的传言,使得杨秀清在宗教地位上取得了凌驾于洪秀全之上的最高权威,给日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埋下了一重大危机。

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在永安进行休整补充,并颁行了天历,制定了各种制度,史称“永安建制”。12月17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正式确立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和各王的地位。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封王建制完全依照封建王朝的旧蓝图设置,各王的分封和世袭制,导致了后来各王府均设六部,各有卫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派系,埋下了权利冲突的种子。

西林教案:又称马神甫事件。180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点然侵略战火。该事件表明了侵略者的无耻嘴脸和险恶用心。

大沽炮战: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中国军人抵抗侵略而进行的一次著名战斗。1858年英法联军不顾清庭安排,坚持以舰队溯白河进京换约,北犯大沽口,炮击大沽炮台。清军提督史荣椿副将龙汝元,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率领守军奋勇还击,击沉敌舰四艘,伤六艘,毙伤英法联军多人,英舰司令何伯负伤。英舰悬桂白旗要求停战,并在美舰的援助下狼狈退走。该战役中,清军提督史荣椿和将士三十六人壮烈殉国。该战痛击了侵略军,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也为英法扩大侵略提供了借口。

瑷珲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5月28日,沙俄乘英、法侵华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之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由清政府驻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签订。主要内容是: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

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这对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一路北上,腐朽的清军一败再败。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22日咸丰帝携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出逃热河,留其弟恭亲王奕负责议和。10月初,联军侵入圆明园,使其遭到毁灭性的浩劫。这座经营了150 多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殿和园林,在惨遭侵略军大肆抢掠后,又被侵略军的一把大火焚烧数昼夜,所有的均焚毁殆尽,造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

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英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在广州黄埔停泊时受到广州水师搜查,并被捕去水手12名。这本属中国内政,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故意歪曲和利用这一事件,挑起战争。他谎称亚罗号是英国船,中国方面登船搜人违反了中英《虎门条约》,并诬陷中国水师侮辱了英国国旗,要求释放水手,并向英国道歉。巴夏礼与英国驻华公使包令趁机蓄意制造事端,进一步扩大事态。10月23日,英国驻华海军悍然冲进珠江口,炮轰广州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该事件表明了侵略者的无耻嘴脸和险恶用心。

奕:道光帝第六子,清末洋务派首领。咸丰初封为恭亲王。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被任为全权大臣,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死后,在英、美、法、俄的支持下发动祺祥政变,任议政王。他一贯媚外,“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又支持曾 4 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依靠外国侵略者,开办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洋务派首领。后因受慈禧太后猜忌,罢去议政王,声势渐弱.它纵横官场几十年,位高权重,对稳定内政延续清朝统治有积极作用.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满洲镶黄旗人,又称“西太后”或“那拉太后”,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实际统治者。1835年生于一个官僚家庭。1851年选中秀女,次年入宫,封为懿贵人。1861年咸丰帝死,其六岁儿子载淳即位,她被尊为太后,与恭亲王奕定计杀死摄政大臣载垣、端华、肃顺,实行垂帘听政。1875年同治帝死,立其五岁侄载湉为帝,仍由太后听政。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破产。她仇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1898年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维新派谭嗣同等六人。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至京津地区,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和发泄对外国公使要其“归政”的怨恨,利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力量,曾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逃往西安,下令残杀义和团,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后,一面用“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拉拢资产阶级改良派,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一面训练新军,镇压人民。总之,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投靠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1861年初设立。任命恭亲王奕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它的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各国的公使,兼营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并管辖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它的设立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标志,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近代中国社会中一个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外交机构。

北京政变:即辛酉政变或祺祥政变。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由6岁的载淳继位,并以载垣等八大臣辅政。而载淳生母那拉氏(即慈禧太后)和奕暗中勾结,于11月2日下令捕杀载垣、端华、肃顺,两宫皇太后正式“垂帘听政”,改元“同治”,奕被授为“议政王大臣”。政变后,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三河大捷: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军反攻湘军取得的一场大捷。1858年9月陈玉成率军向浦口进攻,击败清军,攻占浦口和扬州,大破清军江北大营。曾国藩乘太平军东下,派李续宾率精锐六千人援庐州,连克太湖、桐城等地,进攻庐州三河镇。陈玉成在浦口大捷后迅速率兵援救,绕至清军背后。11月 14日向李续宾大营发起进攻,次日两军决战于三河镇。陈玉成等部大破湘军,李续宾自缢而死,所部主力六千人全部覆灭,给予湘军以沉重打击。重振了太平军士气,稳定了天京局势。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而提出的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经洪秀全审阅批准,以干王的名义发布。它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它以模糊的资产阶级思想取代农民平均主义理想,合乎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但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无法付诸实行,但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捻军: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长期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北部一代,参加的主要成员是农民及其他劳苦大众。1853年太平军北伐经过安徽、河南时,亳州捻军首领张洛行率众响应。1855年8月,各路捻军首领于雉河集会盟,推行张洛行为盟主,制订《行军条例》十九条,组成捻军,建立黄旗、红旗、蓝旗、白旗、黑旗五旗军制,形成联合组织。捻军有了联合组织力量迅速扩大,多次打败清军成为反清斗争的主力。1866年捻军分为东西两支,1868年捻军经过16年英勇斗争后壮烈牺牲。捻军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在人民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洋枪队:清政府联合外国势力组成的一支近代化武器装备的雇佣军,用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60年在上海成立,美国人华尔为统领,1862年扩编改称“常胜军”,后由英国军官戈登统领。洋枪队均由美、英、法派人充当统领和各级军官,士兵主要是中国人,使用洋枪洋炮。洋枪队与湘军淮军相互配合,是镇压太平军重要反动力量,它也是外国侵略者武装干涉中国革命和清政府“借洋助剿”的产物。

黑旗军:原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活动于广东、广西的一支农民军,因以七星黑旗为战旗,故命名为黑旗军。前期主要军事行动为抗击清朝统治,后因中法战争转为反侵略。曾为清政府所用。甲午中日战争中,黑旗军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编组,仍由刘永福率领,进驻台湾岛。后日军侵台,因寡不敌众,将士大多数战死。

圣库制度:太平天国设立的生活必需品的平均分配制度,是建立在废除私有制基础上的军事共产主义式的供给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开始实行圣库制度,下令没收商贾的私人资本货物,废除了商业贸易,在天京水西门灯笼巷设立“天朝圣库”,总管天朝公共财物。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此后圣库制度一直在军中实行。

《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美、俄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1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清政府慌忙议和,与四国在天津分别签订和约。主要内容有:公使常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修改关税税则;中国分别向英法赔款等。它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同文馆:即京师同文馆,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1862年附设于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只有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了天文、算学、德文、日文等班,招收满汉科举出身的人员,课程分汉文、外文、数理、史地等类。大多数教师为外国人。从经费、人事到教学计划,实际上都被总税务司赫德等所操纵。1902年初并入京师大学堂。它的设立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淮军:晚清时期以李鸿章为首的军阀武装,因其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1853年,编修李鸿章为抗拒太平军,曾在其家乡安徽参与办理团练,后被击败,投入曾国藩幕府。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以淮南地主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勇”,后称“淮军”。其重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丁汝昌等,都为李鸿章所统辖,形成淮系军阀,成为晚清地方势力中的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甲午中日战争后,地位逐渐被袁世凯的新式陆军所代替。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第一个主张建立海军的洋务派官僚,曾筹办福州船政局。1867年,他调任陕甘总督。1875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积极配合下,彻底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捍卫了祖国领土主权完整,得到了国内舆论的称赞。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1885年病死。

局外旁观论:它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企图影响清政府而向清政府提出的一篇策论。1865年,赫德向清政府呈递了《局外旁观论》,劝告清政府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并威胁说,如果违背条约,在万国公法准至用兵,败者必认旧约,赔偿兵费,约外加保方止。这篇《局外旁观论》的真正用心,是要通过帮助清政府改革内政,使海关成为改革这个帝国各个部门的行政和改进各工业部门的核心。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1872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是洋务运动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由官办转向有私人投资的“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规模最大民用轮船航运企业。该局承包漕运,6 兼揽商货。开办时仅有轮船三艘,后不断扩充。(1885年经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归邮传部管辖;1930 年国民党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1932 年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搬迁;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招商局的成立,刺激和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镇南关大捷:这是中法战争中,清军在中越边境战胜法军的一次著名战役。1885年,法军进攻谅山,打到镇南关,进逼广西边境,帮办广西军务老将冯子材奉命赴关迎战。冯子材率军亲赴广西前线,和将士积极部署战备。3月,当法军分三路进攻镇南关时,冯子材身先士卒,率军奋勇杀敌,重创法军。法军三面受敌,败逃关外,冯子材率军乘胜追击,连克文渊城、谅山等地。这次战役歼敌千余名,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法国茹费理内阁也因此倒台。

清流:又名清流党、清流派,清光绪年间统治集团内部政治派别之一,主要成员有张佩纶、张之洞、黄陈宝琛、张謇、文廷式、丁立钧等操守稍廉之官僚、文人和名士。常聚集于北京松筠庵,谈论时政,标榜风节,被人誉为清流。其核心主张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礼法;打击贪官污吏,延揽人才;抵御侵略,反对投降,具有革新庶政性质。在中法战争中为慈禧太后所利用,成为其宫廷集权的工具。甲午中日战争后,它反对后党与淮系集团,拥戴光绪帝整饬纲纪、革除弊政。翁同龢竭力延纳,将其发展为帝党。清流党人在帝后党争及各次政潮中,多被罢黜、贬谪或外放。

门户开放:十九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当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在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暇顾及中国,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美国政府与1899年9月至11月由国务卿海约翰出面,分别向英、俄、德、日、意、法提出了关于中国“门户开放”的政策。“门户开放”的基本内容是:A.各国在中国的任何“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的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他国不得干涉;B.各国运往上述“势力范围”内各口岸之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C.各国对于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之港口税,在其“势力范围”的铁路上运输他国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次年六月,海约翰再次照会各国,又提出“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门户开放政策是要列强开放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使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美国的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新建陆军:清政府改革政治中创办的一支近代化的军队。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政府为试练新式陆军,派胡燏棻编练新军,计5000人,编成10营,号“定武军”。《马关条约》签订后,由袁世凯接替编练新军,改称“新建陆军”。在编制上以近代德国的陆军制度为蓝本,分步、骑、炮、工、辎五个兵种,聘德国人任教习。清政府对新建陆军寄予厚望,由督办军务处直接控制,户部供饷,待遇优厚,袁世凯也因此受到垂亲。此后扩充为六镇,成为袁世凯的私人势力。新建陆军也成为镇压革命的工具。

强学会: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1895年9月,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推陈炽为会长、梁启超为书记员。强学会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帝党相结合的带有政党性质的研究时政的政治团体。又附设“强学书局”,刊行《中外纪闻》,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许多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加入该会,甚至在华外籍人士也纷纷入会。1896年1月,御史杨崇伊弹劾强学会“私立会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

三国干涉还辽:指俄德法三国联合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给中国的政治事件.1895年4月17日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有日本割占中国辽东半岛的条款,沙俄认为这触犯了其在华的侵略权益,遂联合德法两国出面干涉,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而清政府则须支付3000万两白银加以“赎回”。此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强迫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特权。三国干涉还辽是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矛盾激化的结果,它开启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昭信股票:清末公债名,1898年清政府为支付《马关条约》规定的第四期赔款而在国内发行。户部特设昭信局,各省设分局管理。公债发行总额一万万两,年息五厘,以地丁、盐课为担保。分二十年还清,股票准许自由买卖,亦可抵纳地丁、盐课。清廷号召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带头购买,由于清政府在人民中失去信用,结果全国募集不足五百万两。同年七月停止发行。昭信股票是清廷面对危机整顿财政实行的一项改革,开创了股票集资的先河,对后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滇案:中国人民抵抗英国侵略的正义事件,亦称云南事件或马嘉理案。英国为入侵中国西南地区,企图修建从缅甸仰光到云南思茅地区的铁路,曾于1868年派“探路队”由缅入滇活动。1874年又派军官柏郎率武装探路队约200人,拟再次由缅入滇。英驻沪领事马嘉理作为翻译前往缅甸接应。1875年2月马嘉理带领探路队由缅甸遽行闯入云南,为当地人狙杀,柏郎亦被逐回缅甸。英国借此大肆进行外交讹诈,胁迫清政府了中英《中英烟台条约》。滇案不仅反映了西南边境危机清朝的腐败无能,也彰显了各族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东南互保:英国勾结我国东南各省督抚企图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1900 年义和团在北方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影响遍及全国。6 月,英国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由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华仑策动大买办盛宣怀,联络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上海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督抚“保护”。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亦加入“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是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前提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加速了清政府的屈服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虽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使《东南互保条约》并未正式签订,但有关条款在实际中都得到了执行。

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于1900年5月联合出兵侵略中国。八国侵略军在大沽登陆,先后共占天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是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后来各国列强又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劝学篇》:为抵制维新变法,湖广总督张之洞一改当初赞助强学会和称赞《时务报》的态度,转而与维新派为敌。1898年3月,他写了《劝学篇》,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著作。本书分为内、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全书宗旨仍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基调,受到光绪帝的重视。此书一出,受到很多人的赞赏,一些西方人士也对之大加称赞,先后译成英文、法文出版。1900年纽约出版的英译本,还加上了《中国唯一的希望》的标题。

海兰泡惨案:俄军侵犯中国东北在海兰泡屠杀中国人民制造的惨案。1900年沙俄趁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派兵入侵中国东北三省。同年6月21—25日,俄军突然封锁黑龙江面,强令中国军民居住在海兰泡的居民数千人聚集江边,用刀斧大肆杀戮,除当场死亡者外,轻伤者被迫投江溺死,仅八十余人逃生。海兰泡惨案是沙皇俄国对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戊戌六君子:是对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捕杀的谭嗣同、杨锐、刘光弟等六位维新派人士的尊称。1898年9月,慈禧太后在北京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康、梁等维新派人士,“百日维新”失败。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六人,被顽固派逮捕后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他们献身变法英勇赴死,影响甚大,激励了广大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而奋斗。

仁学:清末谭嗣同著,收入《谭嗣同全集》,共二卷。1899 年由梁启超在日本印行。内容首列《界说》二十七条,作为全书纲领。借用当时物理学上的“以太”概念以释“仁”。认定“仁为天地万物之源,8 故唯心,故唯识”,并从“仁以通为第一义”的基本观点,抨击封建专制和礼教,号召“冲决网罗”,提倡日新变化,尽破一切“不仁”、“不通”的黑暗局面。

黄俄罗斯:“黄俄罗斯计划”是19世纪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一个旨在侵略中国的计划,即从新疆中俄边境的乔戈里峰直到海参崴划一条直线,将此以北的土地全都划归俄国。沙俄于十九世纪西方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狂潮中,凭地缘优势,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企图将新疆、蒙古、东北以北中国领土纳入其侵吞的计划之中,尤其垂涎东北。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与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所以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对俄作战。1904年的日俄战争,沙俄的失败,宣告了黄俄罗斯计划的破产。

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东亚霸权,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和进一步侵略朝鲜,在中国领土上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1904年2月8日爆发,日本舰队突然袭击停泊在旅顺口的俄国舰队。清政府屈服于日俄两国之压力,于二十七日宣布“局外中立”,并将辽河以东地区划为“交战区”。战争历时年余,俄军水陆俱败,经美国斡旋,1905.9.5日俄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取得在中国东北南部的所有特权。战争给中国战区人民造成重大伤害.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革命军》:辛亥革命时期著名宣传家邹容所著,1903年出版,章太炎作序。书中论述了中国不可不革命的道理,提出革命建国纲领25条,内容包括推翻清政府统治,要求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实行议会制度,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和法律等。全书七章二万余言,章炳麟作序,《苏报》以“第一教科书”向国民推荐。出版后,为防止清政府查禁,各地争相变名以《图存篇》、《革命先锋》、《救世真言》、《章邹合刻》等书名进行翻印,一再重版,销行愈百万册。此书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风行海内外,为清末最畅销的书籍,对民主革命的思想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保皇会: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团体。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帝于瀛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海外。1899年,康有为加拿大倡导设立,在美洲、南洋、日本建立组织。拉拢部分华侨,宣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1907 年2 月康有为迎合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将各地保皇会改名国民宪政会。

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纲领的简称,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精髓。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通过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即实行民族革命,对内推翻满洲贵族的反动统治,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民权主义即实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即进行社会革命,用“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的办法,预防未来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贫富悬殊等社会弊端。是为后人所称“旧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改组中国国民党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

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 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 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等增刊。孙中山在创刊号《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同盟会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它是革命派的主要阵地,对宣传革命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皇族内阁: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的“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13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13人中,满洲贵族9人,汉族官僚仅4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7人,因而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9 抵制革命。

保路运动:又称“保路风潮”。1911 年5 月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人民,为反对清政府将已由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将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掀起保路运动,四川尤为激烈,参加保路同志会者达数十万人。清政府下令镇压。9 月7 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屠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的愤怒。同盟会会员乘机组织革命军在各县发动武装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客观条件。

共进会:1907 年成立于日本的革命团体,主要领导人为同盟会会员张百祥、孙武、焦达峰等。它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的会党中吸收会员,发展组织。孙武、焦达峰回国后,1909 年又在汉口设立共进会。1911 年10 月在同盟会领导下,与文学社联合发动了武昌起义。

文学社: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11 年1 月湖北革命党人因武学社已暴露,改名文学社,推蒋翊武为社长。主要工作是通过新军各标、营代表掌握武装。同时出版《大江报》,进行公开宣传工作。吸收社员达三千余人。1911 年9 月在同盟会的策动下,与共进会联合组成准备起义的领导机关。10 月10 日发动了武昌起义。

日知会:清末湖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刘静庵、曹亚伯等人在武昌发起日知会,次年2月正式成立,推刘静庵为总干事,会员分军界、学界、新闻界和宗教界四类,以军界居多。主要在新军、学生和会党中开展革命活动。该会准备响应萍浏醴起义时,遭到清政府搜捕,刘静庵等人被捕,湖北革命运动一度受挫。

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6年—1945年在中国东北存在的日本的特殊公司,是日本经营满州的核心,在极盛期里握有了80多家关联企业的股权。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曾被称为“日本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即以公司的名义实行殖民经略,因此满铁也被称为“殖民会社”。

次长内阁:即指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根据同盟会设计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原则。由于许多部长没有来南京就职,各部几乎都由次长代理,故称“次长内阁”。由于各次长多由孙中山任命,且除海军次长外,各次长都由同盟会重要骨干担任,实权由革命派掌控,因而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人才内阁: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调整政府机构组成的一届内阁。因为这届内阁中司法、教育、农商等总长职位由进步党人梁启超、张蹇等担任,他们都是社会名流,故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因为此内阁中的陆军、内务、外交等重要部门都掌握在袁嫡系手中,所以人才内阁是袁世凯拉拢利用进步党人的产物。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教育家。清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戌戌政变后,回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同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进行革命宣传。1904 年先后主编《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又与章炳麟、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 年赴德留学,1911 年回国。辛亥革命后就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1916年底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五四运动爆发后,离开北大,宣传“科学救国”、“教育独立”,发起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担任董事。1927 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影响下,赞成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特务统治。抗日战争中在香港病逝。著作编有《蔡元培选集》。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继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战争。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欲实行独裁统治 10 阻止国民党成立责任内阁,于1913年3月20日,派人在上海车站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同年6月,袁世凯下令免去了几个国民党人(江西都督李烈钧、广西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同时密令北洋军南犯,国民党被迫迎战。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15日,黄兴在南京组织讨伐袁军。随后,皖、粤、闽、鄂、川等省相继宣布独立,上海、重庆等地也起兵讨袁。斗争持续近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黄兴等再次流亡日本。这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史称“二次革命”,亦称“赣宁之役”。

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彼此争权夺利。1917 年2 月以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受到以黎元洪为首的亲英美派的反对。5 月段祺瑞指使督军团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黎元洪下令将段免职。段即在天津设军务总参谋处,与黎对抗。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故称为“府院之争”,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英、美与日本之间在中国的争夺。

南社: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发起,1909 年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在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上,起过积极作用。早期参加者,多为同盟会成员,其后社员达千余人,流品渐杂。辛亥革命后,部分成员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23 年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社员所作诗文,辑为《南社》,共二十二集。

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继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实行军阀独裁统治。孙中山提出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率驻沪海军到广州,联合滇、桂军阀,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被推为大元帅,抗击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军事进攻,发动护法战争。后西南军阀与北洋军阀妥协停战,排挤孙中山,孙中山弃职而去,护法运动失败。护法军政府遂成为南方军阀的政权,向北洋军阀靠拢,酝酿南北议和。

西原借款:1917—1918 年间皖系军阀段祺瑞和日本寺内正毅内阁公开或秘密签订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借款的总称,目的在于独占中国主权和支持段祺瑞扩大内战。段祺瑞为扩充皖系实力,推行武力统一,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肆借款。日本政客西原龟三曾6次来华,经手8笔借款,合计1.45亿日元,故称“西原借款’。(这是一笔政治借款,段祺瑞不惜向日本出卖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大量权益,还允许日本派各种顾问,与中国合办警察,训练军队,从而加强了日本对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反面的控制。)

《新青年》: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刊物。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由群益书社发行,《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并从上海迁到北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新青年》开始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理论刊物在广州复刊,为季刊。曾发表《新青年的新宣言 》,指出刊物应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它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分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国粹主义:是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一种社会思潮。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国粹派主张A.坚决批判推崇备至的帝国主义文化,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的错误倾向;B.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选择,主张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C.主张“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但是,国粹派过分推崇古代学术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封建复古主义逆流,阻碍了资产阶级文化传播,妨碍了近代新文化的建设。而且国粹派的“泥古不化”恶性膨胀,在否定中西方文化问题上也走向极端。

二、简答题

1、鸦片的危害有哪些?

对吸食者本人的危害:

a)损害人的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b)影响心脏功能、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的功能,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诱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肝炎、肺炎、肾炎、气管炎、静脉炎、动脉炎、败血症、肺气肿、皮肤病。

c)影响生殖功能。d)扭曲人的灵魂,使人心理变态,道德滑坡。

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a)它腐蚀了官僚阶层,败坏了政治机构。

b)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野有游民,国无劲旅,有国无防,毁我长城。

c)它使社会生产衰退,生产力萎缩,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d)它使社会风气变坏,中华民族的一些优秀品德优良传统被粗暴地践踏。e)它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财源枯竭。

2、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 1)领土失去完整,出现了金瓯残缺的局面。2)主权遭到破坏。

3)财政受人挟制。4)封建经济开始解体。5)新的阶级衍生出来了。(买办阶级)6)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发生了新变化。

7)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8)近代城市开始兴起。(6个近代城市群:①上海和长江口地区,②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③武汉和两湖地区,④青岛、烟台和胶东地区,⑤天津和冀东地区,⑥营口、大连、沈阳和辽南地区。)

9)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鸦片的泛滥,国产鸦片发展快)

10)思想与学风的变化。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使得先进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过程。

3、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仅供参考,答

案可自己组织)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得发愤自强。在鸦片战争中国是落后的,武器落后,科技落后,经济落后,最根本的还是社会制度落后。要发愤自强就要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国防。

第二,腐败的清政府是不能领导中华民族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取得胜利的,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终胜利,就必须推翻清王朝寻求新的阶级领导力量(当然这种领导力量最终是无产阶级)。

第三,广大人民群众是反侵略斗争的主力军,只有坚决地依靠他们,才能在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取胜。

4、简述沙俄对中国领土的掠夺情况 a)1858年5月,沙俄政府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b)1860年11月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中俄《瑷珲条约》规定中俄“共管”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同时,又为沙俄进一步侵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

c)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霸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计44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

d)俄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最多的国家,它通过一系列条约,共侵占中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大获益者。

5、简述洪秀全的平等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君权至上的等级制度。

经济上:他主张一切财富都归社会所有,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

妇女问题上:他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要求把妇女从四大绳索中解 放出来。

民族问题上:他主张国家不大小民族不分强弱一律平等,一视同仁。

6、太平天国革命为什么爆发在广西?

1)广西的自然环境很特殊。2)广西的经济环境很糟糕。

3)广西的治安环境很不理想。4)广西的文化比较落后。

5)洪冯个人在广西的努力

7、宗教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积极: 它统一了散乱的农民阶级的思想,它激起倍受欺压的农民阶级

的高昂斗志,宗教组织也是发动和组织民众的有力工具;促进了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发展。消极:1)拜上帝教固有的缺陷从一开始就给太平天国事业埋了隐患。a)拜上帝教作为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过分夸大上帝的作用,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改变,因而在实际斗争中往往靠天不靠人。

b)信奉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国认为与西洋番弟共朝上帝,同教一家亲,从而模糊了敌我界限。

2)拜上帝教逐渐沦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权力斗争的工具。3)洪秀全愈益沉溺和迷恋上帝教,逐渐变成宗教的俘虏。

4)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化的基督教,是由西方基督教演变而来,在中国缺乏坚实浓厚的群众基础。它糅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所传基督教有很大不同,这也为西方列强的干涉留下了隐患。

8、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内因是什么?

首先,是它军事战略上的一再失误。其次,没有切实推行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革命积极性经济政策。第三,宗教迷信的负面影响。第四,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第五,太平天国的领导者经不起考验,犯了严重的错误。最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确立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任人唯亲与滥封王爵、大兴土木,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争权夺利,导致“自毁长城。)

9、湘军、淮军的特点是什么?

湘军的特点: 1)它的骨干核心是那些有真才实学而无官僚习气、公子习气的中小地主,主要是曾氏的同乡、同学、亲友、师生。2)统兵亲自招募,“兵为将有” 3)注重勇丁素质

4)勇丁入伍要登记造册 5)厚饷养兵 6)兵种齐全 7)用封建纲常名教来武装将士的头脑 8)加强军纪军风建设。

淮军的特点:1)兵为将有,兵由将调 2)立足实战,训练有素

3)装备先进,全盘西化 4)将出布衣,痞气盛行

5)厚饷养兵,注重旌表

10、简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

1).学习外国语言文字,“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

馆,翻夷书”,立译馆,也就是办一所外国语学校,培养和招纳外语人才;

2).设厂制造轮船和枪炮,发展军事工业;

3.)采用西方养兵、练兵之法,改造中国的军队;

4).编练精锐水师三万人; 5).蒸汽磨、弹簧枰、千斤顶等;

6).允许私人设立厂局,制造轮船、机械等,产品自用或出售听之。

7).介绍并赞美了西方的民主制度。

11、夷夏之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夷夏之辩即指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等,他们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希望通过兴办洋务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顽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倭仁、徐桐、等,他们墨守陈规、固步自封,拒绝和排斥新思想、新事物。

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制船造炮,以资“求强”; 西方诸国是不知礼义的“蛮夷”,还是科学技术进步、政教昌盛的国家?洋务派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西方,一味地恪守祖训不能应付新形势,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才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顽固派认为,学习西方就是“用夷变夏”,破坏了“夷夏之大防”,违反了“祖宗成法”和“立国之道”,对各种洋务活动坚决抵制。

两派争论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开明与守旧的不同政见之争。

12、洋务派的组成人员有哪些?(即洋务运动的参与者)

1).中央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一批王公大臣,主要是满清权贵,以奕訢(恭亲王鬼子六)、桂良(大学士)和文祥(户部左侍郎)为代表。

2).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以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

3).一批主张学习西方、具有改革倾向的官僚和知识分子。4).一批具有发展民族工商业愿望的买办商人和传统商人

5).由清流派转化而来的一部分人。6).西方在华人士。7).甲午战争后,思想转向学习西方的封建士大夫。

13、概述民用工业及其特点

主要的民用工业有:

朱其昂——轮船招商局 唐廷枢——开平矿务局

盛宣怀——电报总局 郑观应——上海机器织布局 李金镛——漠河矿务局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纺纱局 民用工业的特点: 1).着眼于军事观点兴办。2).官掌大权,商股无权。3).享有种种特权 4).有严重的买办性质。

5).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生存

其他参考:a.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仍带有较明显的封建性; b.大都具有垄断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c.经营管理极端腐败,成为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少数 人发了横财,但企业亏损十分严重。

民用工业的作用:

1).这些新式企业一般规模较大,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2).产品是作为商品而进行生产的,从而扩大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某些产品起到了抵制洋货的作用。

3).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造就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力量,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经验,使近代科技知识得以传播。

14、怎样评价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第一,就其主要作用来说,对内是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第二,尤其在前期,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工具。对外方面,洋务派虽然标榜“自强”,实际上却是 一贯妥协投降,加之军用工业管理腐败,技术落后,产品低劣,不能在反侵略战争中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军事工业引进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传播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它们的创办,促进了民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因而,军用工业对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5、怎样看待中体西用思想?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其实质是再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中学为体”就是以纲常伦理的封建统治秩序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学习和运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这个“体”。学习西学的目的是巩固封建政权,即学“西学”以“卫道”。洋务派主张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也造成了同顽固派之间的分歧。但当引进来 的“西学”和传统“中学”发生矛盾的时候,要罢停“西学”以维护“中学”。“中体西用”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顽固守旧思想的禁锢,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16、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2)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3)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4)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5)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6)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7)封建政权买办化导致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17、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是什么?

主要内容:a)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b)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c)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d)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e)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1)日本实现了二十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把朝鲜变成了侵略中国的堡垒;2)巨额赔款远远超过了中国财政的承受能力,只得大借外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极大的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使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合法化,沉重打击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4)条约中割地的规定,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片领土,是继沙俄之后的又一次大掠夺,刺激了列强掠夺瓜分中国的野心;5)开放通商口岸,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

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8、简述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向清政府提供政治奴役性的贷款。借此争夺中国海关和财政的控制权,从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2)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帝国主义通过瓜分铁路的控制权,进一步巩固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3)投资中国矿山。大量掠夺中国资源,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4)在华开设工厂。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又享有免纳种种苛捐杂税的特权,不仅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且很快的发展为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严重排挤了中华民族工业的产品。

19、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特点是什么?

1)具有超经济掠夺的性质,直接投资的比重很高 2)商业掠夺性的资本占有重要的地位

3)很大部分来自对中国本土的掠夺,而不是出自本国。4)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20、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工商业的举措是什么? A.主张国家应当允许、支持、保护、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1).反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要求给商办企业松绑

2).实行专利法,广泛设立垄断性公司 3).优先发展机器制造业。4).重赏私人业主 5).实行重商政策 B.他们主张收回利权,以商敌商

1).收回不平等条约给与外国侵略者的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关税协议权、内河航行权、内地传教权。

2).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重征进口货而轻征出口货”,实行商战.。C.主张充实国防,重肃军纪,抵抗外国侵略

D.主张效法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增强政治透明度。E.主张兴办学堂,改良教育。

2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1)作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代表的维新派,不敢直接推翻清朝封建政权,而是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理论指导上又借助“孔圣人”作招牌。这暴露了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2)维新派虽然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却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会帮助中国的变法,使中国富强起来。这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

客观原因是封建势力虽然腐朽没落,但对维新派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阻碍力量。封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维新派不敢发动广大群众来增强自身的力量,结果反被出卖,导致变法运动的失败。

22、维新思想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A.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政策,主张变封建专制制 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

步意义。

B.是中国史上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向人们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

C.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他们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在社

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3、简述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

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他认为:历史学当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考察和叙述种种进化现象;历史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求一种“客体”和“主体”相结合的理性认识;历史哲学是为良史的前提;④史学对于文化进化的社会作用,是从公理公例中得到启示;⑤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4、怎样看待义和团的盲目排外?

A.正义的爱国之举。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起了广泛吸引群众参加反帝斗争的作用。

B.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是中国人民一种不成熟的反帝思想和原始的反抗形式。它对洋人、洋教和外来思想统统排斥,并波及轮船、铁路、电线、机器、学堂等,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C.当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在清政府中的一些顽固派官僚和地主乡绅的煽动下,盲目排外显得突出起来。盲目排外思想模糊了群众的斗争目标,给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带来了消极作用。

25、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是什么?

赔款4.5亿两白银。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与社会经济的凋敝,清政府的税收财政几乎全被列强控制。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区内不许中国人民居住,各国可驻兵。使

馆区成了“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进一步加

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拆毁大沽炮台及从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侵略者 完全在军事上控制了京津地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

④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以及镇压不力的官吏,永远禁止中

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使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

工具,进一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便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中国的对

外机构来操纵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

⑥修订商约。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内容加以修订。

《辛丑条约》又一次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6、三民主义的内含是什么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其本质是进步的、革命的,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到的发展。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主张民族独立,建立“民族的国家”。“反满”就是反对清朝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意义。推翻帝国主义侵华工具的清政府,客观上体现了反帝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即资产阶级

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对促进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到了推动作用。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有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这

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土地纲领,但土地纲领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废

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无法广泛动员群众。是

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社会革命的主张。

27、武昌首义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从客观方面看:

A.全国革命形势飞速发展,革命时机完全成熟,为武昌起义成功

造成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局面。B.湖北武汉地区是帝国主义争夺的重 点地区。这里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阶级矛盾异常尖 锐。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雄厚的群众基础。C.这里民族资产阶级的 政治力量也比较强大。D.立宪派人士和旧官僚或投机革命或被迫参加革 命,减少了革命进程中的阻力。从主观方面看:

A.湖北革命党人从1904年成立科学补习所起,长期从事积蓄革命

力量的工作,为武昌起义打下了坚实的革命基础。B.湖北革命党人在临 战前为取得起义的胜利,在各方面作了精心的筹划。革命党人在主观方面卓 有成效的工作,是武昌起义成功的主要原因。C.起义士兵革命热情高昂,作战勇敢,视死如归。

28、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给西方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其再也无法在中国找到一个可以控制全局的代理人; B.建立了共和国,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解放了思想,使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D.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9、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帝国主义对革命的暗中破坏、百般阻挠和对反动势力的积极支持。政治上拒不承认 财政上严厉封锁 军事上实行恫吓 舆论上恶毒攻击 行动上扶持袁世凯

2).由于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反革命阵营有较为雄厚的力量和变化多端的 阴谋诡计。

3).由于革命党内部政见不一,各持己见,组织涣散,没有拧成一股绳 对付共同的敌人。

4).由于旧官僚和立宪派人士浑水摸鱼,乱中夺权,在革命陈营内制造 分裂,向袁暗送秋波,为和谈摇旗呐喊。5).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局限性。30、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性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它的成立,是中华民族资 产 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一个尝试,宣告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帝制的崩溃已无可挽回。1)它的实权无可争辩地掌握在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奋斗目标的革命党人手中,立宪派和旧官僚只是起一个配角和陪衬的作用。2)它的建国方针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和要求。3)它所颁布的政策法令和革新举措具有强烈的革命性。4)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愿和利益。5)对内未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对外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仍然有效,都表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说明了这个政权的性质与特点。

31、革命党让权于袁世凯的原因是什么

1)恐惧于袁氏的武力 2)害怕引起外来干涉 3)害怕引起大规模的内乱 4)受排满思想的支配 5)轻信袁世凯的承诺 6)过份迷信约法的作用

7)革命党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8)未能理解民主革命的真正含义 9)旧官僚被迫革命所起的负面影响 10)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很薄弱

32、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

积极: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a.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了弘扬,对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b.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准备;c.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了传播,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这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个最重要的成果;d.提倡了新文化,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消极:它是由小资产阶级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领导的,忽视了人民群众的的作用,仅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的范围内,而未能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起来。同时,它对中西文化的认知也有绝对的倾向,对后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3、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积极方面:经济上,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政治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战胜国,凡—华体系以体面的形式瓜 分中国,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导致了五四运 动的爆发,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思想文化上,科学与民主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 想在中国的传播,启迪了人们开创民主革命的新道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转 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方面:一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得到加强,中国人民面临新的灾难;随着大战的结束,列强重新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中华民族经济再受压抑。

34、简述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变过程

1)林则徐、严复、魏源:开眼看世界。

2)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西学东渐,主张中体西用。

3)戊戌变法:提倡君主立宪。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4)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张。

5)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6)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登上舞台,主张共产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5、简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思想

①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如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带有鲜明的救国图强思想。②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代表洪仁玕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人寻找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③资产积极维新派像康梁等知识分子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变法图存。

④资产积极革命派如孙中山黄兴等有识之士认为,只有推翻封建制度才能实现名族振兴。他们主张革命武装推翻清王朝,实行民主政治。

⑤北洋军阀道的黑暗统治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胡适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提倡科学民主思想。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⑥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36、简述中国近代的实业救国意识

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

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提倡“商战”,兴办实业,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因而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的(主要有以下几点: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④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业救国”。他认为,中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发实业的要求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要增强国力,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发展实业。

37、点评一部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书籍(自己点评,以下仅供参考)

看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林则徐为了彰现自己的节气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苟立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佳句只不过也是往脸上贴金的幌子。正史里的以道德标准简单判断忠奸的人们,其实没有严格的好人坏人区分。所谓的坏人只是局限于自身视野和信息闭塞,在错误的时间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你又如何能要求他们以横越百年之后的眼光来审视当时的形势。即使如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之流能广开门户,对时事有准确的认知,但认识的正确无法取代正确的行动,工业化的境地乃是要求有全盘系统的配合,从上至下一系列规则制度的建立,并非简单的学习建造枪炮船舰的技术而已。而我们的帝国当时已然是步履蹒跚,举步艰难,已无力来承办这亘古未有的变化。加上内弊外侵,即使有些须的转变对于整个野心勃勃充斥欲望的新兴文明的侵入也是无济于事。看过很多关于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史上不同的转型的论著,看多了自然也就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我们的国家作怎样的努力,都无法避免当时的困境,因这困境的起因早在明初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成熟并发挥功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孕育。全球通史的作者在序言里说:学习历史的目的就好像是和天气预报一样,对过去的天气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推断出未来的天气趋势,分析的越精密,这种推断也就会越来越精确。对于我们的未来,我还是无法得出满意的结论,可以想像,1840年前后的中国人面临崩坏肇始,一样的躁动不安,新旧交替的种种混乱,对于未来的惶恐不安可以真切体会到。在历史中,处于现实的我们,任何的思维和行动无不拘泥于当下的时代,个人的努力终究会被时间的惯性带着脱离最初的目标卷入历史的遗迹中。所以未来总是和我们的想像有所偏差。因为我们无法改变自己本身处在历史之中的困境。

38、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应当延伸到1949年?

延伸到1949年的理由

①划分历史时期标准是社会经济形态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两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新中国的成立具有划时代意义。

②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化过程(资本主义化)

1949年以后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化过程中断

这两个观点实质是:中国近代史必须有中国近代化(资本主义化)过程和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③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

延伸到1949年,有利于加紧对建国后历史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历史的应用性和现实功能,扩大历史学的影响。

总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人受侵略、受欺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标志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就是说,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结束、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终结、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开端。因此,应该将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

39、你是如何看待清末新政的?

1)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具有反动性。2)新政的本质有封建落后性,它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3)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有一定的进步性。

4)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与目的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来看,这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消弱

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来看,派遣的留学生

成为了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了武昌起义的主力;

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

础,而且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总之,新政的推行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扩大了“新学”的传播,涌现了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国也开始出现新式军队。但总的来

说,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挽救清朝封建统治覆灭的命运。

40、请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1)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地缘呈自然封闭状态的国家。

2)中国一枝独秀,横行东方无敌手,是东方不败。

3)中国土地辽阔,物产富饶,资源充足,没有必要从外国引进生产或生活资料,是所谓“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因而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它不受外界影响自成体系。

4)中国没有适合于航海的内海。

5)中国回旋余地大。是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6)从地貌上讲:一是中国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远远小于欧洲。二是中国的土壤条件非常恶劣。商鞅 “恶田居什四,良田居什二”

三是中国的气候条件恶劣。水灾、旱灾、风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1、上高会战

“上高战役”闻名中外,又称“锦江会战”。1941年3月15日,日军第11军司令官圆部和一郎指挥2个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由安义、南昌等地分3路向上高地区进攻,企图攻歼国民党军第9战区第集团军主力。但最终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上高会战的胜利,得益于中国军官良好的战斗素质和正确的战斗指挥,来源于全体官兵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和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这次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斗志!炎黄子孙奋勇抵御外侮的这段光辉业绩必将彪炳史册,百世流芳!

2、昆仑关战役

1939年12月爆发于广西宾阳县境内的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国民政府发动反攻的决策与日本侵略军当局发动“一号作战”计划硬碰硬的结果,它其实是整个桂南会战的核心战役。也是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归桂系(二号人物白崇禧)指挥的又一战例。此战为中国军队首次以攻坚战打败日本“钢军”的光辉战例,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这是一笔浓彩,确实值得后人景仰。

3、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下旬~1942年1月中旬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方称为第二次长沙作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就中国战场而言,此战是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的战略相持阶段中,至1945年5月国军方面获得的最大战役级别的胜利。日军投降前的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日方称为芷江、老河口作战)都无法与之相比。虽是惨胜,但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是8年抗战中,国军少数值得一提的会战。

4、湘西会战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作战”。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雪峰山东麓的洞口县的高沙、江口、青岩、铁山一带。战役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湘西会战尽管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国民党执行一条片面抗战路线,特别是何应钦急功好胜,要求前方将士“草草收兵”,致使本该获得更大胜利的湘西会战,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未尽如我将士之意。

5、雪峰山战役

从1945年4月9日开始,6月2日结束,历时55天。主要战场绵亘洞庭湖22西南,包括常德、益阳、湘潭、邵阳、零陵、东安、新宁、武冈、洪江、芷江、辰溪、沅陵、安化等地区。共毙伤敌人28174人,俘敌247人。由于中国军队集中了优势兵力,作战部署严密,并且得到了湘省各界在人力、物力上的全力支持,特别是获得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密切配合,所以这是一次胜利会战。雪峰山战役挫败了日军企图占领中国芷江空军机场的阴谋,提高了国军“反攻之士气”,它是国民党战场从防御转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它的胜利极大地张扬了中国的国威。

6、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是对1929年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苏俄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的称谓。在1929年东北亚的国际环境下,采取武力接管中东路,导致中苏边境武装冲突。不仅使东北当局损兵折将,实力大为削弱,更恶化了中苏关系,使日本坐收渔利。

7、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2010年2月,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被改造成夜总会。

8、废两改元

由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这次货币改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银本位制,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1946年后,蒋介石政权为弥补财政、军费不足而滥发纸币,使风雨飘摇的“蒋家王朝”雪上加霜,最终倒台。

9、新生活运动

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指1934年至1949年在中华民国政府第二首都的南昌推出的国民教育运动,横跨八年抗战。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重要思想,新运虽然标榜“新”生活,内容却是“旧”的儒家伦理思想。新运最后因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内战失利「暂停办理」,无疾而终,总体成效不大。纵使新生活运动未能达致预期效果,也招致社会上不少质疑,但总的来说,新生活运动提倡改良生活,某程度上仍具积极意义。

10、改订新约

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政策。1927年底,蒋介石发表谈话,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很不彻底,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局限性所在]

11、五院制度

12、南岳第一次军事会议

1938年11月,蒋介石在衡阳市南岳区召开最高军事会议,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应邀参加。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确定接受中共中央建议,两党共同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并筹建南岳“忠烈祠”安葬抗日阵亡将士。

13、《乡村建设理论》

《乡村建设理论》(1937年)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由邹平乡村书店出版。梁漱溟自称是其“困勉研索的结果”,“这里面的见地和主张,萌芽于民国十一年,大半决定于十五年冬,而成熟于十七年”。从开始酝酿到成书,大凡经历了16年之久。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当时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著作,由此确定了梁漱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而饮誉海内外。该书出版后不到两月又再版,1939年又在重庆印刷。其流布之广之久,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

14、同古保卫战

同古保卫战是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斗。1942年3月20日,中国远征军第二百师与侵缅日军第五十五师团2个联队在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同古城外发生激战,双方均有较大伤亡。历时十二天的同古大战最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而告结束。日本人占领一座空城。同古战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西方人对中国抗战军队的看法。它在军事上取得的意义不大,但却改善了盟军以及对手日本人对中国军人的重新认识。

15、任安羌战役

仁安羌战役: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的重要胜利。日军在占领仰光后,分兵三路北进。中国远征军第五及第六军分别担任正面及左翼作战,英军则以右翼伊洛瓦底江沿线为主要守备区。4月14日,右翼英缅军一师放弃马格威北撤,改守仁安羌,日军以七千之众迅速包围英缅军一师。英缅军总司令急电中国远征军,请求支援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4月19日,新38师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轰动了中、英、美三国,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得到西方社会的赞誉。

16、国民党币制改革

17、《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债务;以乡或村为单位统一分配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所有权归农户所有。土改前的土地契约、债约一律缴销;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他营业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本法公布前已平均分配的地区,农民不要求重分,可不重分。

18、中山舰事件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成了国民党的领导人,继续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继续国共合作,准备北伐。1925年11月国民党右翼召开西山会议,反对容共。苏联顾问季山嘉和蒋关系不睦,竭力拉拢汪精卫反蒋。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校长掌握军权,既想得到苏联的援助,又不愿看到共产党坐大,暂时表示支持汪精卫。中山舰事件也叫“三二0事件”。是1926年3月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19、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蒋介石提出的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决议案》。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即策划从国民党的领导机构中排挤共产党、全面控制国民党的党权。蒋介石借口要改善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扬言为避免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力量发展引起“党内纠纷”,应有一个“消除误会的具体办法”,提出所谓《整理党务决议案》。

20、《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纲领》还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外交、民族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它保障了全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也规定了人民必须遵守的若干义务。对于团结一切力量,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了重大的作用。

21、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具有深远的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1、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五四运动体现了学生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二、分析华北战场迅速沦陷的原因

三、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的背景、原因、战役及影响

1、背景

当1939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6月4日英法军在敦刻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望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1940年10月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同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2战役

1942年第一次远征:同古战役 ▪ 仁安羌大捷 ▪ 缅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远征:滇西缅北战役 ▪ 腾冲战役 ▪ 松山战役 ▪ 龙陵战役

胡康河谷战役 ▪ 孟拱河谷战役 ▪ 密支那战役 ▪平满纳战役

瓦鲁斑战役

3、影响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第二次远征,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四、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的错误倾向及其危害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航程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其次,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第三,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又称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此期间,帝国主义策动、支持下的军阀混战继续扩大,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合,社会根本矛盾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由此逐步兴起。五卅运动代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工农运动推动下,广东实现了统一,成为北伐根据地。北伐军胜利进军,革命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中下游,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当革命日益深入,与北洋军阀矛盾即将解决之时,新矛盾上升并迅速激化,统一战线内国民党右翼分子与帝国主义买办和大资产阶级相勾结,分裂、背叛革命。蒋介石率先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事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社会依然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大革命失败了。

怎样认识中共在国民大革命中的作用

国民大革命是在中共正确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中共的作用是通过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来表现的。

①在政治上,中共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领导权问题主要是政治领导,大革命的发展是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②在组织上,在中共的推动、帮助和组织下,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积极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③在群众运动方面,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上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发动起来的。大革命的特点就是群众运动。如“五卅运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④在军事上,在中共推动下,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北伐战争中,中共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由于中共还处在幼年时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中共在这一时期的领导作用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

全面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两大历史成果:①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主要表现在: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军阀内部发生分化,冯玉祥倾向革命,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孙中山北上,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工农运动兴起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造成的有利革命形势,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条件。②使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主要表现在它基本上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两大军阀集团,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

①国共两党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

②战略部署的正确。

③北伐军英勇善战,尤其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④工农群众支持响应,大力支援。

⑤北伐军政治思想工作出色。

⑥冯玉祥北方响应。

⑦苏联的帮助。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和危害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既有理论上的失误,也有策略方针上的失误,具体而言:

①在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上,鼓吹“二次革命论”,否认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陈独秀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幼稚,农民阶级保守,不能成为独立的革命势力。而资产阶级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和主导力量,因此,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共三大上,他就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认为国民党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当然领导。

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是把中国的民主革命仍然看成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放弃革命的领导权,这成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理论基础。

②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放弃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陈独秀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投降主义政策,认为只有采取退让的方针,才可以表明共产党人没有夺取权力的企图,使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领导人放心,国共合作不致破裂。实际上,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正是利用陈独秀的妥协退让,不断削弱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影响,从而作好了发动突然袭击的一切准备。

③在农民问题上,否认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压制农民运动。陈独秀对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提出种种限制,反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指责农民运动,从而使无产阶级失去了可靠的同盟军。

④在武装问题上,忽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不懂得掌握武装力量的领导权。陈独秀极力限制工农武装,当蒋、汪叛变革命时,中共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地半封建的中国。

②革命任务相同---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斗争予头都指向帝国主义扶植的代理人。

③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失败原因相同----都由于帝国主义干涉、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以及革命派的软弱妥协造成的。

⑤意义相同----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③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主要依靠民族资产阶级、会党、新军;国民大革命主要是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④斗争对象不同: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国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

⑤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①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者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强调“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政策,以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牺牲工农根本利益的方法来维持国共合作。1927年4月,在蒋介石反革命活动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反而和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要求工人不要听信“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等“谣言”,企图以此来拉住蒋介石。实际上是为蒋介石涂脂抹粉、麻痹革命人民。蒋介石叛变后,他又吹捧汪精卫是国民党左派的“中心领袖”,更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②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没有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在武装斗争问题上,陈独秀继续反对建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张,并压制工农武装。结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屠杀时,没有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大革命归于失败。

下载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一是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开篇的话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要认识近代史中国社会发......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特点。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9—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 一、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主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一.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1——1842年战争扩大 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一) 两大历史关系及其关系: 一、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一、 单选 1、 世界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 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3、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型的被压迫阶级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