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1——1842年战争扩大
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二年(1843年)签订《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1844 年↑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史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6年10月 英法
1857年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柏贵降敌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地方傀儡政权。
1858年 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①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②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④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⑤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1860年 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进逼北京,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签订了英法《北京条约》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两国赔偿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中俄《北京条约》略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858《瑷珲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条约》、《伊犁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19世纪8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坚持14年,势力发展18省,反封建同时反外侵
《原道觉世训》是一篇战斗檄文。标志着洪秀全最终确立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的革命理想。
1851年初,洪秀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永安建制①严肃军纪②清除奸细③封五位领导核心成员为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天王:洪秀全 东王:杨秀清 西王:萧朝贵 南王:冯云山 北王:韦昌辉 翼王:石达开 干王:洪仁轩)太平天国建立初步政权
《天朝田亩制度》“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1853年 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北伐失败意义深重: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打乱了敌人围攻天京的计划;同时为太平军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战场条件。
1853——1855年西征,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1856年 东征攻破江北大营;会师摧毁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天京变乱》东王、西王被杀,翼王出走。盛变衰转折
1859年冬,洪仁轩《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1862年——1864年 围攻至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失败 主观原因(根本):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客观原因(主要):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对太平天国进行联合绞杀,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
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总理衙门: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务事宜 它的建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更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 控制清朝政府的内政外交 半殖民地化标志
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外矛盾的问题,清朝统治阶级产生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运动内容↑兴办军事工业(自强)
∣兴办民用工业(求富)
∣筹划海防 创建水师
↓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早期“自强”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求富”,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1861年,曾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军事)1872年,李 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民用)
19世纪70年代筹划海防,80年代中期成立北洋(最强)南洋、福建水师。1862——1880年举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最早 京师同文馆(外语)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科技、技术人员。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的扩张取到一些抵制作用。但它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中国资本主义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有反帝反封的革命要求,同时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帝对封存在一定的依赖与妥协。
无产阶级:19世纪40,50年代,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办厂,利用中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人数不多、集中,除工矿外,集中在通商口岸
随后,无产阶级还产生于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工厂里,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中法大战:刘永福率黑旗军抗法 1883年纸桥大战胜利。1884年 中法马尾海战失利,清政府被迫迎战
刘铭传 扼守淡水保住台湾 1885年任台湾第一任巡抚 1885年 老将冯子材 镇南关大捷且收复谅山
《中法新约》法国达到侵略越南的目的,中国西南门户进一步打开,并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
中日战争: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推行“大陆政策”;
2、中日派兵平息朝鲜农民起义后,两国正面交锋
重大战役:1894年 丰岛海面爆发平壤之战(马、左)黄海之战(丁、刘步蟾)辽东之战(聂士成抵抗,旅顺大屠杀1.8万)威海之战
马关条约:①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②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③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④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⑤开辟内河新航线⑥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是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资本输出
1、争做中国的债主
2、获取筑路权、采矿权
3、开设工厂 最先取得开矿优先权的是法国。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掀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使一些知识份子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意义: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失败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勇气②采取改良的办法③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④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⑤顽固派势力强大,阻挠破坏变法实施。戊戌变法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1900年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
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1901年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体系完全确立,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形成。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3年 张炳彦 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发表《革命军》 1904年 长沙 华兴会; 上海 光复会; 武昌 日知会
1905年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治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905年——1907年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推动了民主革命的高潮。革命派——《民报》 保皇派——《新民丛报》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收回已经准许商办的铁路干线,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 成都血案
1911年10月10日武汉起义打响辛亥革命。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改变。这次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了北洋军阀政权。1912年 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 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杀
二次革命: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首先动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军力量强大,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了。
1915年,日本向北京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同时表示,如果得到允诺,日本将支持袁世凯称帝。
洪宪帝制 《中华民国约法》为袁世凯颁布 1913年解散国民党 1914年解散国会
护国运动↑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集合部分国民党员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起义,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他们组织了护国军,向川、黔和广西进发。
1916 年袁世凯去世 北洋军阀↑冯国璋、曹锟(直系)
↓ 段祺瑞(皖系)东北 张作霖(奉系);南方 唐继尧(滇系)和陆荣廷(桂系);山西 阎锡山(晋系);徐州 张勋
军阀割据的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分散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府院之争”↑日本支持段祺瑞武力统一中国
↓美国支持黎元洪,反对中国参战
1917年 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复辟帝制(孙中山讨逆宣誓,段祺瑞讨逆胜利)
为维护共和制度,1917年夏,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
一战期间,帝国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族工商业得到发展机会,出现短暂的春天。
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严复天津办《国闻报》 翻译《天演论》
新式学堂中最早成立的是 京师同文馆(1862年)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新式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康有为,广东); 时务学堂(谭嗣同、黄遵宪、梁启超 长沙)
京师大学堂是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1898年)1905年废止科举制 1915年兴起新文化运动 黄遵宪《冯将军歌》《哀旅顺》《台湾行》
1915年 陈独秀上海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新青年》为中心,北京大学为重要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胡适提倡白话文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 李大钊接连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李大钊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爆发 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学生先锋作用,工人阶级主力军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使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1920年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正式成立 陈独秀任书记 同年,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上海机器工会是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第一个工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毛泽东参会,共产国际马林
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的纲领。坚持用革命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
“一大”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以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二大”上海召开 确定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 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顶点)1923年7月 共产党员,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林详谦和法律顾问施洋被杀。史称“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告诉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
1923年 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 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传接受了反帝反封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蒋任校长 廖任党代表 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它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了同等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1924年北京政变 争取国内和平统一,孙中山北上发表宣言 对内要打倒军阀,召开国民会议;对外要“推到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国民党总理)北京逝世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924年,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创办了农民运动讲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 1925年 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影响最大的是“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反帝高潮给帝和封建军阀前所未有的打击
省港大罢工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
1925年 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第一次东征,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
1925年秋 第二次东征 全歼陈炯明残部。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这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1926年5月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作为北伐先锋,开进湖南。湖南、湖北是主战场 第四军 赢得“铁军”光荣称号
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重心。北伐战争的胜利,推动工农运动的高涨。
1927年3月,由周恩来亲自指挥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北伐军经过农村,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湖南省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速。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成果最大的是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中山舰事件”是国共关系发展中的重要转折。
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通过改善国共关系为名的“整理党务案”为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正式同中国共产党决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风暴,席卷中国大地,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①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封势力以沉重打击②使人们的思想上收到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③反帝反封的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④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了⑤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 帝封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背信弃义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出动突袭。主观上 幼年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认识: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秋 武汉国民政府同意迁往南京合并 史称“宁汉合流”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建立。
1928年 蒋介石上台改组南京国民政府。
1928年底 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国民政府为了巩固统治,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轻工业发展较快。
为挽救革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1927年8月1日 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 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八七”会议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会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毛泽东在湖南组织了工农革命军,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三湾改编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底 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发动广州起义后失败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序幕。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1931年春 毛泽东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27年到1930年 红军创建了8个主要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漂亮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
1931年冬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会议宣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任中央革命军委主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 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1932年1月28日 日本突袭上海 蔡廷锴、蒋光鼎率十九路军多次击退敌人,迫使日军三易主帅。却签《淞沪停战协定》
1932年底 蒋介石对中央革命军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933年春,打破第四次围剿。
1933年初,“左倾错误”全面推行,特别是在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1933年10月 蒋发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左倾错误盛行,红军奋战一年,没能打退敌人围剿。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同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革命转危为安。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底 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1935年12月9日 北平学生游行示威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学生爱国行为,打击了国民党卖过政策,揭露了日本吞灭中国的阴谋,宣传了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民族新觉醒。
一二〃九运动以后,共产党及时指出:革命的青年知识份子必须走同工农结合的道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1937年8月13日 日本进攻上海 史称“八〃一三事变” “八〃一三事变”后西北的中国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9月 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37年11月 上海失守 历史三个月的沪淞会战结束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林彪)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人被害。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1938年春 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敌人疯狂进攻,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1937年秋 洛川会议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第一个抗战根据地是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荣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所在的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市中共中央所在地。
1938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38年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宣告日本妄图速灭中国的计划破产。日本改变战略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1938年12月 汪精卫叛国降敌 1940年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伪国民政府。
1939年初,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会议确定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
1941年 蒋介石突袭新四军 叶挺被捕,项英遇害“皖南事变” 1940年 枣宜会战中 张自忠殉国
1944年4月——1945年1月 日本为打通中国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它是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国民党战场崩溃,是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恶果
***、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是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
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这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内容为: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通过整风,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4年起,敌后战场队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全国建立了19个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这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决定意义。
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是团结大会,是胜利大会。
1945年 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7月 中、美、英《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扶蒋反共是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1945年8月底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飞抵重庆谈判。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的斗争围绕着政权和军队问题进行,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是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1946年 国民党军队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3万余人。随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了。
1946年秋“制宪国大”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1947年春和谈之门被国民党当局关闭,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蒋介石为求美国援助 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新二十一条)
国民党制造一系列反民主和团结的暴行“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
1948年初,沈钧儒、章伯钧等人在香港召开了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从此,中国民主同盟会同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主攻方向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
1948年解放军兵力迅速增长,装备有很大改善,战斗力大大提高。
1948——1949年1月,连续反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
1949年春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动到城市。规定了各项基本政策和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帝、封、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被推翻了。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任国家主席 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
1950年夏 全国基本解放
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1950年10月 彭德怀为司令率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夏《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1953年起 开始执行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鞍钢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建设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工业劳模 王崇伦 赵梦桃 农业劳模 李顺达 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1956年秋 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总任务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1957年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同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提示。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59——1961年 3年严重经济困难
1960年冬纠正“左倾“错误 1962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965年 姚文元 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1966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 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刘少奇 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1971年9月13日,林彪外逃,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 1975年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6年1月 周恩来逝世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
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经济特区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1987年 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92年,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速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1979年元旦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
外交 五项原则: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 日内瓦国际会议 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
1971年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美国尼克松访华 结束20多年对抗
↓日本 田中角荣访华 建交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
世界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的标志性事件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输出成为殖民主义剥削的重要形式。
文化渗透的根源: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字林西报》为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的较早月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大规模反侵武装斗争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剥夺海关自主权 1842中英《南京条约》 184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1858《天津条约》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整理:王淳 杨丽萍
仅限本班使用
一、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
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由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主要内容有:把香港岛割让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元“商欠和战争赔款”:增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共计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两国平等往来。废除公行制度,可自由选择商人交易。《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是英国的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2、《资政新篇》
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由干王洪仁轩提出。主要内容为: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械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强调为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3、洋务派 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当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4、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5、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后,刘坤
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的主要内容即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东南各地方政府不奉行宣战诏令,列强也不得在东南地区启衅。东南督抚们的举措,也得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的支持。(简略版:19世纪末年,中国义和团兴起,英国害怕义和团发展到长江流域,遂授权刘坤
一、张之洞取得谅解。1900年盛宣怀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共同签订《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督抚保护。)
6、日俄战争
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东北。1904年2月8日,日舰突袭旅顺口俄国舰只,战争爆发。日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1905年1月攻陷旅顺口,3月占领奉天(今沈阳),5月在对马海峡击溃前来增援的俄波罗的海舰队。在美国调停下,日俄于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计15条,主要内容为: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南满铁路、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 1
本。此后,日本取代俄国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
7、护国运动
又称“云南起义”、“洪宪之役”。1915 年袁世凯伪造民意,准备称帝,改次年为“洪宪”。孙中山和全国人民积极进行反袁运动。蔡锷潜赴云南,会同唐继尧、李烈钩于12 月25 日通电讨袁,组织*护国军,出兵贵州、四川和两广。次年春贵州、广西、广东先后独立。袁世凯派兵入川镇压,不能取胜,被迫于3 月22 日取消帝制,仍居大总统位,要求停战。5 月岑春煊、梁启超在肇庆设军务院,提出以袁世凯去位为媾和条件。四川、湖南相继宣布独立。北洋军将领冯国璋、段祺瑞别有意图,不肯为袁作战。6月6 日袁世凯优惧病死。此后,进步党联络西南各省实力派,勾结北洋军阀段祺瑞,以黎元洪继任总统和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了护国战争。
8、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二、简答和论述
1、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从思想文化上,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欺骗性
从阶级局限性上,领导者和革命主力都是农民阶级,小农思想容易使革命者甚至领导人在胜利面前冲昏头脑,影响革命
从革命形式上,太平天国虽然是反封建反侵略,但是领导层在进程中却大肆封王,这是具有封建性质的,这也是这场运动中所体现的极具讽刺性的一点
在施政纲领上,有过于理想化的一面,例如《天朝田亩制度》中反映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这是绝对平均主义的表现,可称作“农业社会主义的空想”,不具有长远的可行性。
2、洋务运动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一运动虽然没有真正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始:洋务派认为,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落后,列强船坚炮利,技术精良。所以首先把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军事技术)提上日程,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在此基础上,采用新的训练方法来编练军队,创建了近代陆军和三支近代海军。以上这些表明,中国军事近代化已经启动。
(2)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官办企业,由政府投资,产品由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企业不产生利润,不会自己造血。困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军事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于是到了运动后期,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这些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机器工业,是中国经济工业化的起点。
(3)洋务派创办的这些近代企业还起到了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与洋商争夺中国市场,“分洋商之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二是引进了一些近代技术、设备、企业管理经验,还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对私人办企业起到了一种示范、诱导的作用,又为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4)教育、科技近代化的开始:为了适应洋务运动对各类人才和知识的需要,洋务派开创了在中国兴办学堂的先河。从1862年~1895年,共创办22所学堂,第一所是京师同文馆。从而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近代化的教育模式:以传授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从事实际业务人才为教育目标。
(5)为政治、思想的近代化奠定基础。学堂的创办和科学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变化,认为只学习西方技术是不行的,在此基础上,一些有识之士产生了社会变革的愿望和要求,如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早期维新派,以及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宣传西方的政治思想。
总而言之,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这是其功绩所在。当然,运动本身也存在致命的局限: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企图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中体西用,使近代化步履艰难的同时,运动本身也遭到了破产的命运。
3、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有为的变法思想主要反映在他所著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春秋董氏学》等著作及他向皇帝所上书奏中。
(1)“时移法亦移”,倡“变法维新”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先后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立法”的祖师爷,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变法全在定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是:
1.设议院开国会。康有为早在《公车上书》中就阐述了这个问题。2.制定宪法。康有为把“定宪法”作为“维新之始”。3.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从法律思想的发展角度来看,康有为对于建立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认识和论述,都比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有明显的进展。
(3)坚持保皇立宪,鼓吹复古
(4)“太平之世不立刑”
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里指出“公羊三世”里的“太平世”即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阶段上“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
4、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评价
历史背景:详细版(1)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高涨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民族资产阶级有所壮大。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紧随着民族资产阶级也有所壮大,这是维新运动的阶级基础,他们强烈要求改革现状,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求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简略版(1)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主要内容:①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②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提倡开办实业,改革财政③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等④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
度,废八股,广设学堂,提倡西学。
评价:进步性: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的主张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2.局限性:但由于他们缺乏反帝反封的勇气,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导致很快失败;即,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意义: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3、教训: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启示: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5、结合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怎样看待的排外主义
(1)义和团的中心口号是“扶清灭洋”。在义和团的实际斗争中,所谓“灭洋’,就是对洋人、洋教、洋货、洋机器等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2)从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说,义和团的排外主义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后,在中国人民中产生的一种不成熟的反帝思想和原始的反抗形式。它是一个被压迫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所自然产生的一种要求生存权利的本能反映。(3)从阶级实质和客观作用上看,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与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一样,都是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思想。所不同的,不过是一则表现于反帝斗争方面,一则表现于反封建斗争方面。(4)从和团运动最后失败的结局来看,排外主义和平均主义一样,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采取这种斗争方式是不可能把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去的。它对帝国主义在认识上的笼统和模糊,必然导致行动上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就拿“灭洋”这个口号来说吧,它就是一个笼统的排外主义的口号。因为,虽然帝国主义是“洋”,但“洋”却并不等于帝国主义,而且洋人洋物所在甚多,情况各有不同,岂能一概摈除。它既然对于“洋”的不同情况没有区分,其“灭”的提法又过于简单,在实际斗争中,尤其当群众运动达到高潮、成为压倒一切的社会潮流时,就势必一斗而不可止,漫无限制,扩大打击面。这样就既不利于集中力量打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也不利于争取社会上的广泛同情。其结果必然是孤立了自己,壮大了敌人,导致反帝斗争的最后失败。
6、“门户开放”政策的酝酿过程及主要内容
门户开放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
酝酿过程:19世纪末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
基本内容是:(1)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2)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他国使用自己所修筑或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美国的这一政策,是在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中的特殊利益和既得权利的前提下,保证各国机会均等,自由贸易,使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开放。由于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各国皆无力独占中国,所以到1900年2月,各列强国家先后表示赞同。
1900年7月3日,当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八国联军准备进攻京、津之际,海约翰又向前述6国及荷、葡、奥、西等国提出第二次“门户开放”政策。其要点是在维护列强“受条约
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之原则”的前提下,“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保护在中国各地美国人的生命财产”。
7、《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答:《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从此,中国的关税和盐税都被帝国主义控制。
(2)拆毁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线各炮台。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可以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3)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立“使馆区”。从此,使馆区成了“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大本营。(4)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员。(5)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6)清政府派大臣赴德、日两国谢罪。
8、清末新政的内容和影响
答: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一、改革官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应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为适应“新政”的需要,光绪二十九年着设商部、练兵处,光绪三十一年又增设巡警部、学部。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詹事府(并入翰林院)、通政司等“冗衙”,并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废除勒索性“陋规”、“供应”等。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置至此瓦解。
二、改革经济。由前一年派往欧、美、日考察的宗室亲贵载振任商部尚书,管理商、工、矿业和铁路。并制订商法,陆续公布了一系列章程。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大、中城市,新的“商绅”阶层开始崛起,他们不仅跻身于传统“士绅”的行列,而且有取代“士绅”地位之势。
三、改革教育。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兴知识分子群体开始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或多或少接受了西学之后,在民族危难的刺激下,逐渐走向朝廷的对立面,成为清朝统治者所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
四、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废除武科举。光绪二十九年,于北京成立练兵处,任命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又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领导各省编练新军。袁世凯统率的北洋六镇是最先成立的新军,清朝末年各省新军亦在此时开始形成。为培养新军官兵,光绪三十年,颁布《陆军学堂办法》,令各省建立武备学堂,各主要城市建立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事。清廷的军事改革,有利于中国军事的近代化进程,但新军并没有起到维护清朝统治的作用,许多新军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鼓动下,投身反清革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
五、改革法律。光绪二十八年起,清廷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改《大清律例》。光绪三十一年,清廷废除枭首、凌迟、黥面等酷刑。此外,还颁布了禁缠足、禁鸦片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法令。并开始编纂新法典。等等。
新政既没有起到加强清朝统治的效果,也远不足以使社会各阶级、阶层感到国家已有新的气象和起色。如果说当年光绪依靠康有为等掀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在社会上层中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那么以《辛丑条约》的巨大屈辱和沉重赔款负担为背景,相同内容的重演已经没有什
么激动人心的效果了。赔款、练兵、新政所需的巨额“筹款”,足以抵消任何新政带来的些许希望。慈禧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依靠其支持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更是掩盖不了的事实。
9、试论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如果是简答题,答第一段即可)
答:为了扫除民主革命的思想障碍,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立即积极组织领导了与保皇派的政治思想大论战。这场论战在1905年至1907年间达到高潮。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保皇派以《新民丛刊》为主要阵地。论战涉及的问题很多,但主要是围绕同盟会所提出的纲领。
(1)即要不要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2)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三大问题进行的。
关于要不要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论战。双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能不能和敢不敢革命三个方面展开争论。以康有为、粱启超为首的保皇派认为没有进行革命的必要,只要清王朝行君主立宪就行了;如进行革命则会流血,招致大破坏和亡国的危险;革命会引起帝国主义的瓜分和干涉,并造成内乱。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大量的事实,揭露满族王室为自己利益,对内推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对外实行宁与外人、不与家奴的卖国方针,已使广大人民绝望,因而非革命不可,非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不可。同时,他们指出革命只要有秩序地进行,就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瓜分和干涉,因此要敢于革命。
在这场大论战中,(1)革命派虽然暴露了自身的许多严重弱点,但是他们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宣传了用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揭露了保皇派反对革命的丑恶嘴脸,扩大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影响。(2)革命派在这场论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使保皇派在人们中的影响迅速缩小。(3)革命派通过这次论战,为辛亥革命作了必要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
10、《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它?
答:洪仁干的《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由“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四部分构成。洪仁干在这个政纲中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的改革方案。政治上,主张立法、用人得当。经济上,主张效法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文化上,主张兴办教育和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进行文化交流。
《资政新篇》是继《天朝田亩制度》后,太平天国的又一革命纲领。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合乎时代的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反映了洪仁干思想的进步性。他大大超出了同时期地主阶级开明的思想家。但洪仁干的《资政新篇》是在香港受四方资本主义思想直接影响的成果,不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因而没有提出当时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这对以农民为主体的太平天国革命来说又脱离了实际,没有引起农民的积极响应。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纲要感想(2)2008-11-03 10:41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
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
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鸦片:学名罂粟,俗称大烟。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后传到阿拉伯、印度及东南亚等地,最初是当作药材传入中国的。鸦片具有强烈的麻醉功能,吸食成瘾,难以断绝,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和社会安定。从18世纪初,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中的入超地位,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竭力发展对华鸦片贸易。并最终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三角贸易:英国同中国印度进行贸易的称呼。因为三国地理位置呈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英将大量的棉纺品及其它工业品销售到印度,以购买印度的鸦片,然后再将鸦片输入中国以换取中国的茶叶,生丝,运销英国及世界各地,在这个贸易中鸦片起到了催化作用,英资产阶级就是抓住鸦片贸易这个环节把三角贸易的链条带动起来。他一方面开辟了印度的市场,另一方面又开辟了在中国的市场。给英资产阶级带来了巨大利益。给中印带来了巨大灾难。
虎门销烟: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1839年3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作,厉行禁烟。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洋商烟贩抗拒禁烟。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共收缴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余斤,约两万余箱。从1839年6月3日到6月25日,在林则徐亲自主持下,在虎门将全部缉获鸦片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禁绝鸦片流毒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勇气和坚强决心。
《四洲志》:林则徐编。本书是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辑而成。本书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则徐所托,以此为蓝本,大加扩充,编纂为《海国图志》。该书开启了中华民族开眼看世界了解外部情况的先河,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
林则徐: 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重于世。1838年受命到广州禁烟,主持了历史著名的虎门销烟。为了解西方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自编《四洲志》。并积极筹备海防,倡办义勇,屡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英军北上,他受投降派迫害,被革职。次年派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充军新疆,曾在新疆兴办水利,垦辟屯田。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职回籍。1850 年起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潮州途中病死。
定海三总兵:鸦片战争期间,保卫定海的总兵官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的总称。1841年9月底英军再犯浙江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部浴血奋战六昼夜,全军壮烈殉国,定海失陷。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在这场民族自卫战争中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奋勇杀敌,流血牺牲,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坚决抵抗侵略的英雄诗篇,表现了中国人民誓死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史称“定海三总兵”。
领事裁判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特权之一。指外国侨民如果在中国或成为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的特权。这一侵略特权始于1843年中英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又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以后,法、俄、日等国亦相继在中国取得这种特权。从此,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而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
琦善:字静安,满洲正黄旗人,早年任河南按察使,镇压过白莲教起义。1836年,任直隶总督。1840 1 年8月,英军北犯大沽口,道光帝派琦善为代表与英军谈判,琦善向英军献媚求和,并保证严惩林则徐,后受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议和。他到广州后,一反林则徐所为,裁撤军备。在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时,琦善不断妥协退让,擅自议订《穿鼻草约》,允许割地赔款,引起广大人民不满,被革职拿问。但不久就得到赦免。1843年他任驻藏大臣,后任四川总督。1853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军镇压太平军,建立了江北大营,屡战屡败。1854年秋病死军中。
道光皇帝: 即清宣宗,1821——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统治期间,政治腐败,烟毒泛滥。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1839年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他战和不定,最后妥协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后又不得不接受同美、法签订的《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病死。
海国图志:魏源受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大量中外资料编撰而成。1842年初刊,共50卷。这是中国人编撰的第一部详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也是介绍西方先进技术,尤其是关于战舰和火器生产的著作。该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同时又是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之作,对中国政治学术思想和史学恩想有重要影响。该书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梁廷枏:字章冉,广东顺德人。早年从事辞章考据之学,曾任澄海县训导等职。鸦片战争期间,他热情支持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主张建立海防舰队。致力研究外国史地情况,先后撰成《耶苏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和《粤道贡国说》,1846年合刊为《海国四说》,对英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有介绍,对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介绍尤多。这有助于当时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面貌的了解,开阔人们的视野。
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抵抗侵略的斗争。1841年5月下旬,英国侵略军占领广州城北各炮台,随后经常四处骚扰,当地人民深受其害。5月29日,三元里遭到小股英军骚扰,韦绍光等奋起击毙英军十余人。次日,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民众聚集,与英军展开英勇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自发性的反侵略斗争。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于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利和待遇,但不给于对方以对等的利益。1842年签订的中英《虎门条约》规定,任何国家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侵略权益时,英国均可分享。此后,各国列强纷纷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片面最惠国待遇给列强侵略中国提供了方便,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公行:是清朝中期在广州成立的行商组织,垄断了当时中国与西方主要商业往来的广州贸易。公行最早成立于1720年,当时许多行商为了加强自身地位,与皇商做斗争而成立的组织。最初有16名行商,后逐渐增加,加入的成员必须交1000两会资。公行虽为民间组织,但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官府乐于有这样的组织作为其与洋商之间的中间机构,并可代政政府征收关税。政府的支持使得公行得以垄断贸易,因而多次引起其他商人和洋商的反对,第一次建立的公行很快于1721年解散,但1760年公行再度恢复,1771年再度被解散,1782年再度恢复,一直维持到鸦片战争结束,签订《南京条约》,公行被废除。
《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1842年八月清政府在英国的武力压迫下在南京签订,共13款,史称《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赔款2100万两白银、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等。
《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使英国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的侵略权益。1843年在虎门签订。主要内容有: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等。另外,《虎门条约》中还附有《海关税则》,大大降低了进出口税率,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三十四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美国享有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权力比《南京条约》中的有所扩大,并规定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传教,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
《黄埔条约》:即《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是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24日由法国专使拉萼尼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广州黄埔的法舰上签订,共三十六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法国享受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还规定法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有保护教堂的义务。订约后,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
闭关政策:清政府推行的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对内对外政策,旨在防范外国人与中国人接触、串通而反抗其统治。该政策始于1757年,其主要内容有: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或侨居海外;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外贸通过“公行”进行;对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进行限制;严格限制来华外国人的活动等。闭关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以及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它虽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但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这一政策的结束。
通商口岸:也称“商埠”,是一个国家向外开放的特定通商地区,分为约开商埠、自开商埠。约开商埠,是继鸦片战争后外国强迫中国履行不平等条约而开的商埠这类商埠要求中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停止开放。自开商埠,实际上也是屈从于外国的要求或海关协议的结果。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共有16处【包括《南京条约》5处通商口岸、《天津条约》10处通商口岸和《北京条约》1处商埠】。南京条约中划定的通商口岸,由北至南依次为 上海、宁波、厦门、福州、广州,一共五处;英国由此逐步打开了中国市场。
租界:是指帝国主义国家根据和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一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二战期间,英美等国的租界先后收回;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拜上帝会:洪秀全创立的农民革命组织。1843年洪秀全从农民革命的要求出发,利用宗教形式,与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1845年到1847年,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员两三千人。与此同时,洪秀全回广东花县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革命文献,号召人民信仰皇上帝,击灭“阎罗妖”(指清朝封建统治),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1847年洪秀全到紫荆山,同冯云山一起制订了拜上帝会的各种仪式及《十款天条》,作为会员守则。拜上帝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同封建势力展开斗争。1850年7月洪秀全动员会众赴金田集合,次年1月11日举行金田起义。太平军在占领区域内建立了礼拜堂,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天父下凡:是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杨秀清利用拜上帝教的信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的举措。1848年,冯云山被捕入狱,洪秀全在广东,拜上帝教一时失去了领导人,混乱局面出现。在此紧要关头,杨秀清 3 假托“天父下凡”对稳定局面、安定人心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代“天父”的传言,使得杨秀清在宗教地位上取得了凌驾于洪秀全之上的最高权威,给日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埋下了一重大危机。
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在永安进行休整补充,并颁行了天历,制定了各种制度,史称“永安建制”。12月17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正式确立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和各王的地位。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封王建制完全依照封建王朝的旧蓝图设置,各王的分封和世袭制,导致了后来各王府均设六部,各有卫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派系,埋下了权利冲突的种子。
西林教案:又称马神甫事件。180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点然侵略战火。该事件表明了侵略者的无耻嘴脸和险恶用心。
大沽炮战: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中国军人抵抗侵略而进行的一次著名战斗。1858年英法联军不顾清庭安排,坚持以舰队溯白河进京换约,北犯大沽口,炮击大沽炮台。清军提督史荣椿副将龙汝元,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率领守军奋勇还击,击沉敌舰四艘,伤六艘,毙伤英法联军多人,英舰司令何伯负伤。英舰悬桂白旗要求停战,并在美舰的援助下狼狈退走。该战役中,清军提督史荣椿和将士三十六人壮烈殉国。该战痛击了侵略军,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也为英法扩大侵略提供了借口。
瑷珲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5月28日,沙俄乘英、法侵华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之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由清政府驻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签订。主要内容是: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
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这对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一路北上,腐朽的清军一败再败。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22日咸丰帝携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出逃热河,留其弟恭亲王奕负责议和。10月初,联军侵入圆明园,使其遭到毁灭性的浩劫。这座经营了150 多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殿和园林,在惨遭侵略军大肆抢掠后,又被侵略军的一把大火焚烧数昼夜,所有的均焚毁殆尽,造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
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英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在广州黄埔停泊时受到广州水师搜查,并被捕去水手12名。这本属中国内政,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故意歪曲和利用这一事件,挑起战争。他谎称亚罗号是英国船,中国方面登船搜人违反了中英《虎门条约》,并诬陷中国水师侮辱了英国国旗,要求释放水手,并向英国道歉。巴夏礼与英国驻华公使包令趁机蓄意制造事端,进一步扩大事态。10月23日,英国驻华海军悍然冲进珠江口,炮轰广州城,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该事件表明了侵略者的无耻嘴脸和险恶用心。
奕:道光帝第六子,清末洋务派首领。咸丰初封为恭亲王。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被任为全权大臣,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死后,在英、美、法、俄的支持下发动祺祥政变,任议政王。他一贯媚外,“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又支持曾 4 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依靠外国侵略者,开办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洋务派首领。后因受慈禧太后猜忌,罢去议政王,声势渐弱.它纵横官场几十年,位高权重,对稳定内政延续清朝统治有积极作用.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满洲镶黄旗人,又称“西太后”或“那拉太后”,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实际统治者。1835年生于一个官僚家庭。1851年选中秀女,次年入宫,封为懿贵人。1861年咸丰帝死,其六岁儿子载淳即位,她被尊为太后,与恭亲王奕定计杀死摄政大臣载垣、端华、肃顺,实行垂帘听政。1875年同治帝死,立其五岁侄载湉为帝,仍由太后听政。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破产。她仇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1898年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杀害维新派谭嗣同等六人。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至京津地区,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和发泄对外国公使要其“归政”的怨恨,利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力量,曾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逃往西安,下令残杀义和团,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后,一面用“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拉拢资产阶级改良派,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一面训练新军,镇压人民。总之,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投靠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1861年初设立。任命恭亲王奕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它的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各国的公使,兼营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并管辖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它的设立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标志,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近代中国社会中一个具有半殖民地性质的外交机构。
北京政变:即辛酉政变或祺祥政变。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由6岁的载淳继位,并以载垣等八大臣辅政。而载淳生母那拉氏(即慈禧太后)和奕暗中勾结,于11月2日下令捕杀载垣、端华、肃顺,两宫皇太后正式“垂帘听政”,改元“同治”,奕被授为“议政王大臣”。政变后,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三河大捷: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军反攻湘军取得的一场大捷。1858年9月陈玉成率军向浦口进攻,击败清军,攻占浦口和扬州,大破清军江北大营。曾国藩乘太平军东下,派李续宾率精锐六千人援庐州,连克太湖、桐城等地,进攻庐州三河镇。陈玉成在浦口大捷后迅速率兵援救,绕至清军背后。11月 14日向李续宾大营发起进攻,次日两军决战于三河镇。陈玉成等部大破湘军,李续宾自缢而死,所部主力六千人全部覆灭,给予湘军以沉重打击。重振了太平军士气,稳定了天京局势。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而提出的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经洪秀全审阅批准,以干王的名义发布。它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它以模糊的资产阶级思想取代农民平均主义理想,合乎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但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无法付诸实行,但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捻军: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长期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北部一代,参加的主要成员是农民及其他劳苦大众。1853年太平军北伐经过安徽、河南时,亳州捻军首领张洛行率众响应。1855年8月,各路捻军首领于雉河集会盟,推行张洛行为盟主,制订《行军条例》十九条,组成捻军,建立黄旗、红旗、蓝旗、白旗、黑旗五旗军制,形成联合组织。捻军有了联合组织力量迅速扩大,多次打败清军成为反清斗争的主力。1866年捻军分为东西两支,1868年捻军经过16年英勇斗争后壮烈牺牲。捻军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在人民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洋枪队:清政府联合外国势力组成的一支近代化武器装备的雇佣军,用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60年在上海成立,美国人华尔为统领,1862年扩编改称“常胜军”,后由英国军官戈登统领。洋枪队均由美、英、法派人充当统领和各级军官,士兵主要是中国人,使用洋枪洋炮。洋枪队与湘军淮军相互配合,是镇压太平军重要反动力量,它也是外国侵略者武装干涉中国革命和清政府“借洋助剿”的产物。
黑旗军:原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活动于广东、广西的一支农民军,因以七星黑旗为战旗,故命名为黑旗军。前期主要军事行动为抗击清朝统治,后因中法战争转为反侵略。曾为清政府所用。甲午中日战争中,黑旗军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编组,仍由刘永福率领,进驻台湾岛。后日军侵台,因寡不敌众,将士大多数战死。
圣库制度:太平天国设立的生活必需品的平均分配制度,是建立在废除私有制基础上的军事共产主义式的供给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开始实行圣库制度,下令没收商贾的私人资本货物,废除了商业贸易,在天京水西门灯笼巷设立“天朝圣库”,总管天朝公共财物。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此后圣库制度一直在军中实行。
《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美、俄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1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清政府慌忙议和,与四国在天津分别签订和约。主要内容有:公使常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修改关税税则;中国分别向英法赔款等。它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同文馆:即京师同文馆,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1862年附设于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只有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了天文、算学、德文、日文等班,招收满汉科举出身的人员,课程分汉文、外文、数理、史地等类。大多数教师为外国人。从经费、人事到教学计划,实际上都被总税务司赫德等所操纵。1902年初并入京师大学堂。它的设立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淮军:晚清时期以李鸿章为首的军阀武装,因其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1853年,编修李鸿章为抗拒太平军,曾在其家乡安徽参与办理团练,后被击败,投入曾国藩幕府。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以淮南地主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勇”,后称“淮军”。其重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丁汝昌等,都为李鸿章所统辖,形成淮系军阀,成为晚清地方势力中的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甲午中日战争后,地位逐渐被袁世凯的新式陆军所代替。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第一个主张建立海军的洋务派官僚,曾筹办福州船政局。1867年,他调任陕甘总督。1875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积极配合下,彻底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捍卫了祖国领土主权完整,得到了国内舆论的称赞。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1885年病死。
局外旁观论:它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企图影响清政府而向清政府提出的一篇策论。1865年,赫德向清政府呈递了《局外旁观论》,劝告清政府忠实履行不平等条约,并威胁说,如果违背条约,在万国公法准至用兵,败者必认旧约,赔偿兵费,约外加保方止。这篇《局外旁观论》的真正用心,是要通过帮助清政府改革内政,使海关成为改革这个帝国各个部门的行政和改进各工业部门的核心。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1872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是洋务运动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由官办转向有私人投资的“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规模最大民用轮船航运企业。该局承包漕运,6 兼揽商货。开办时仅有轮船三艘,后不断扩充。(1885年经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归邮传部管辖;1930 年国民党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1932 年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搬迁;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招商局的成立,刺激和诱导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镇南关大捷:这是中法战争中,清军在中越边境战胜法军的一次著名战役。1885年,法军进攻谅山,打到镇南关,进逼广西边境,帮办广西军务老将冯子材奉命赴关迎战。冯子材率军亲赴广西前线,和将士积极部署战备。3月,当法军分三路进攻镇南关时,冯子材身先士卒,率军奋勇杀敌,重创法军。法军三面受敌,败逃关外,冯子材率军乘胜追击,连克文渊城、谅山等地。这次战役歼敌千余名,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法国茹费理内阁也因此倒台。
清流:又名清流党、清流派,清光绪年间统治集团内部政治派别之一,主要成员有张佩纶、张之洞、黄陈宝琛、张謇、文廷式、丁立钧等操守稍廉之官僚、文人和名士。常聚集于北京松筠庵,谈论时政,标榜风节,被人誉为清流。其核心主张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礼法;打击贪官污吏,延揽人才;抵御侵略,反对投降,具有革新庶政性质。在中法战争中为慈禧太后所利用,成为其宫廷集权的工具。甲午中日战争后,它反对后党与淮系集团,拥戴光绪帝整饬纲纪、革除弊政。翁同龢竭力延纳,将其发展为帝党。清流党人在帝后党争及各次政潮中,多被罢黜、贬谪或外放。
门户开放:十九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当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在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暇顾及中国,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美国政府与1899年9月至11月由国务卿海约翰出面,分别向英、俄、德、日、意、法提出了关于中国“门户开放”的政策。“门户开放”的基本内容是:A.各国在中国的任何“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的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他国不得干涉;B.各国运往上述“势力范围”内各口岸之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C.各国对于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之港口税,在其“势力范围”的铁路上运输他国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次年六月,海约翰再次照会各国,又提出“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门户开放政策是要列强开放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使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美国的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新建陆军:清政府改革政治中创办的一支近代化的军队。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政府为试练新式陆军,派胡燏棻编练新军,计5000人,编成10营,号“定武军”。《马关条约》签订后,由袁世凯接替编练新军,改称“新建陆军”。在编制上以近代德国的陆军制度为蓝本,分步、骑、炮、工、辎五个兵种,聘德国人任教习。清政府对新建陆军寄予厚望,由督办军务处直接控制,户部供饷,待遇优厚,袁世凯也因此受到垂亲。此后扩充为六镇,成为袁世凯的私人势力。新建陆军也成为镇压革命的工具。
强学会: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1895年9月,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推陈炽为会长、梁启超为书记员。强学会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帝党相结合的带有政党性质的研究时政的政治团体。又附设“强学书局”,刊行《中外纪闻》,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许多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加入该会,甚至在华外籍人士也纷纷入会。1896年1月,御史杨崇伊弹劾强学会“私立会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
三国干涉还辽:指俄德法三国联合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给中国的政治事件.1895年4月17日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有日本割占中国辽东半岛的条款,沙俄认为这触犯了其在华的侵略权益,遂联合德法两国出面干涉,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而清政府则须支付3000万两白银加以“赎回”。此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强迫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特权。三国干涉还辽是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矛盾激化的结果,它开启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昭信股票:清末公债名,1898年清政府为支付《马关条约》规定的第四期赔款而在国内发行。户部特设昭信局,各省设分局管理。公债发行总额一万万两,年息五厘,以地丁、盐课为担保。分二十年还清,股票准许自由买卖,亦可抵纳地丁、盐课。清廷号召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带头购买,由于清政府在人民中失去信用,结果全国募集不足五百万两。同年七月停止发行。昭信股票是清廷面对危机整顿财政实行的一项改革,开创了股票集资的先河,对后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滇案:中国人民抵抗英国侵略的正义事件,亦称云南事件或马嘉理案。英国为入侵中国西南地区,企图修建从缅甸仰光到云南思茅地区的铁路,曾于1868年派“探路队”由缅入滇活动。1874年又派军官柏郎率武装探路队约200人,拟再次由缅入滇。英驻沪领事马嘉理作为翻译前往缅甸接应。1875年2月马嘉理带领探路队由缅甸遽行闯入云南,为当地人狙杀,柏郎亦被逐回缅甸。英国借此大肆进行外交讹诈,胁迫清政府了中英《中英烟台条约》。滇案不仅反映了西南边境危机清朝的腐败无能,也彰显了各族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东南互保:英国勾结我国东南各省督抚企图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1900 年义和团在北方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影响遍及全国。6 月,英国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由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华仑策动大买办盛宣怀,联络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上海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督抚“保护”。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亦加入“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是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前提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加速了清政府的屈服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虽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使《东南互保条约》并未正式签订,但有关条款在实际中都得到了执行。
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于1900年5月联合出兵侵略中国。八国侵略军在大沽登陆,先后共占天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是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后来各国列强又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劝学篇》:为抵制维新变法,湖广总督张之洞一改当初赞助强学会和称赞《时务报》的态度,转而与维新派为敌。1898年3月,他写了《劝学篇》,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著作。本书分为内、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全书宗旨仍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基调,受到光绪帝的重视。此书一出,受到很多人的赞赏,一些西方人士也对之大加称赞,先后译成英文、法文出版。1900年纽约出版的英译本,还加上了《中国唯一的希望》的标题。
海兰泡惨案:俄军侵犯中国东北在海兰泡屠杀中国人民制造的惨案。1900年沙俄趁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派兵入侵中国东北三省。同年6月21—25日,俄军突然封锁黑龙江面,强令中国军民居住在海兰泡的居民数千人聚集江边,用刀斧大肆杀戮,除当场死亡者外,轻伤者被迫投江溺死,仅八十余人逃生。海兰泡惨案是沙皇俄国对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戊戌六君子:是对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捕杀的谭嗣同、杨锐、刘光弟等六位维新派人士的尊称。1898年9月,慈禧太后在北京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康、梁等维新派人士,“百日维新”失败。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六人,被顽固派逮捕后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他们献身变法英勇赴死,影响甚大,激励了广大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而奋斗。
仁学:清末谭嗣同著,收入《谭嗣同全集》,共二卷。1899 年由梁启超在日本印行。内容首列《界说》二十七条,作为全书纲领。借用当时物理学上的“以太”概念以释“仁”。认定“仁为天地万物之源,8 故唯心,故唯识”,并从“仁以通为第一义”的基本观点,抨击封建专制和礼教,号召“冲决网罗”,提倡日新变化,尽破一切“不仁”、“不通”的黑暗局面。
黄俄罗斯:“黄俄罗斯计划”是19世纪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一个旨在侵略中国的计划,即从新疆中俄边境的乔戈里峰直到海参崴划一条直线,将此以北的土地全都划归俄国。沙俄于十九世纪西方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狂潮中,凭地缘优势,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企图将新疆、蒙古、东北以北中国领土纳入其侵吞的计划之中,尤其垂涎东北。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与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所以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对俄作战。1904年的日俄战争,沙俄的失败,宣告了黄俄罗斯计划的破产。
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东亚霸权,重新分割中国东北和进一步侵略朝鲜,在中国领土上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1904年2月8日爆发,日本舰队突然袭击停泊在旅顺口的俄国舰队。清政府屈服于日俄两国之压力,于二十七日宣布“局外中立”,并将辽河以东地区划为“交战区”。战争历时年余,俄军水陆俱败,经美国斡旋,1905.9.5日俄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日本从俄国手中取得在中国东北南部的所有特权。战争给中国战区人民造成重大伤害.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革命军》:辛亥革命时期著名宣传家邹容所著,1903年出版,章太炎作序。书中论述了中国不可不革命的道理,提出革命建国纲领25条,内容包括推翻清政府统治,要求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实行议会制度,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和法律等。全书七章二万余言,章炳麟作序,《苏报》以“第一教科书”向国民推荐。出版后,为防止清政府查禁,各地争相变名以《图存篇》、《革命先锋》、《救世真言》、《章邹合刻》等书名进行翻印,一再重版,销行愈百万册。此书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风行海内外,为清末最畅销的书籍,对民主革命的思想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保皇会: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团体。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帝于瀛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海外。1899年,康有为加拿大倡导设立,在美洲、南洋、日本建立组织。拉拢部分华侨,宣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1907 年2 月康有为迎合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将各地保皇会改名国民宪政会。
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纲领的简称,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精髓。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通过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即实行民族革命,对内推翻满洲贵族的反动统治,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民权主义即实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即进行社会革命,用“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的办法,预防未来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贫富悬殊等社会弊端。是为后人所称“旧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改组中国国民党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
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 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 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等增刊。孙中山在创刊号《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同盟会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它是革命派的主要阵地,对宣传革命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皇族内阁: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的“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13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13人中,满洲贵族9人,汉族官僚仅4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7人,因而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9 抵制革命。
保路运动:又称“保路风潮”。1911 年5 月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人民,为反对清政府将已由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将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掀起保路运动,四川尤为激烈,参加保路同志会者达数十万人。清政府下令镇压。9 月7 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屠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的愤怒。同盟会会员乘机组织革命军在各县发动武装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客观条件。
共进会:1907 年成立于日本的革命团体,主要领导人为同盟会会员张百祥、孙武、焦达峰等。它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的会党中吸收会员,发展组织。孙武、焦达峰回国后,1909 年又在汉口设立共进会。1911 年10 月在同盟会领导下,与文学社联合发动了武昌起义。
文学社: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11 年1 月湖北革命党人因武学社已暴露,改名文学社,推蒋翊武为社长。主要工作是通过新军各标、营代表掌握武装。同时出版《大江报》,进行公开宣传工作。吸收社员达三千余人。1911 年9 月在同盟会的策动下,与共进会联合组成准备起义的领导机关。10 月10 日发动了武昌起义。
日知会:清末湖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刘静庵、曹亚伯等人在武昌发起日知会,次年2月正式成立,推刘静庵为总干事,会员分军界、学界、新闻界和宗教界四类,以军界居多。主要在新军、学生和会党中开展革命活动。该会准备响应萍浏醴起义时,遭到清政府搜捕,刘静庵等人被捕,湖北革命运动一度受挫。
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6年—1945年在中国东北存在的日本的特殊公司,是日本经营满州的核心,在极盛期里握有了80多家关联企业的股权。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曾被称为“日本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即以公司的名义实行殖民经略,因此满铁也被称为“殖民会社”。
次长内阁:即指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根据同盟会设计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原则。由于许多部长没有来南京就职,各部几乎都由次长代理,故称“次长内阁”。由于各次长多由孙中山任命,且除海军次长外,各次长都由同盟会重要骨干担任,实权由革命派掌控,因而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人才内阁: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调整政府机构组成的一届内阁。因为这届内阁中司法、教育、农商等总长职位由进步党人梁启超、张蹇等担任,他们都是社会名流,故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因为此内阁中的陆军、内务、外交等重要部门都掌握在袁嫡系手中,所以人才内阁是袁世凯拉拢利用进步党人的产物。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教育家。清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戌戌政变后,回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同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进行革命宣传。1904 年先后主编《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又与章炳麟、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1907 年赴德留学,1911 年回国。辛亥革命后就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1916年底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五四运动爆发后,离开北大,宣传“科学救国”、“教育独立”,发起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担任董事。1927 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影响下,赞成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特务统治。抗日战争中在香港病逝。著作编有《蔡元培选集》。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继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战争。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欲实行独裁统治 10 阻止国民党成立责任内阁,于1913年3月20日,派人在上海车站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同年6月,袁世凯下令免去了几个国民党人(江西都督李烈钧、广西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同时密令北洋军南犯,国民党被迫迎战。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15日,黄兴在南京组织讨伐袁军。随后,皖、粤、闽、鄂、川等省相继宣布独立,上海、重庆等地也起兵讨袁。斗争持续近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黄兴等再次流亡日本。这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史称“二次革命”,亦称“赣宁之役”。
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彼此争权夺利。1917 年2 月以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受到以黎元洪为首的亲英美派的反对。5 月段祺瑞指使督军团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黎元洪下令将段免职。段即在天津设军务总参谋处,与黎对抗。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故称为“府院之争”,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英、美与日本之间在中国的争夺。
南社: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发起,1909 年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在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上,起过积极作用。早期参加者,多为同盟会成员,其后社员达千余人,流品渐杂。辛亥革命后,部分成员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23 年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社员所作诗文,辑为《南社》,共二十二集。
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继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实行军阀独裁统治。孙中山提出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率驻沪海军到广州,联合滇、桂军阀,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被推为大元帅,抗击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军事进攻,发动护法战争。后西南军阀与北洋军阀妥协停战,排挤孙中山,孙中山弃职而去,护法运动失败。护法军政府遂成为南方军阀的政权,向北洋军阀靠拢,酝酿南北议和。
西原借款:1917—1918 年间皖系军阀段祺瑞和日本寺内正毅内阁公开或秘密签订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借款的总称,目的在于独占中国主权和支持段祺瑞扩大内战。段祺瑞为扩充皖系实力,推行武力统一,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肆借款。日本政客西原龟三曾6次来华,经手8笔借款,合计1.45亿日元,故称“西原借款’。(这是一笔政治借款,段祺瑞不惜向日本出卖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大量权益,还允许日本派各种顾问,与中国合办警察,训练军队,从而加强了日本对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反面的控制。)
《新青年》: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刊物。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由群益书社发行,《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并从上海迁到北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新青年》开始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理论刊物在广州复刊,为季刊。曾发表《新青年的新宣言 》,指出刊物应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它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分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国粹主义:是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一种社会思潮。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国粹派主张A.坚决批判推崇备至的帝国主义文化,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的错误倾向;B.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选择,主张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C.主张“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但是,国粹派过分推崇古代学术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封建复古主义逆流,阻碍了资产阶级文化传播,妨碍了近代新文化的建设。而且国粹派的“泥古不化”恶性膨胀,在否定中西方文化问题上也走向极端。
二、简答题
1、鸦片的危害有哪些?
对吸食者本人的危害:
a)损害人的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b)影响心脏功能、血液循环及呼吸系统的功能,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诱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肝炎、肺炎、肾炎、气管炎、静脉炎、动脉炎、败血症、肺气肿、皮肤病。
c)影响生殖功能。d)扭曲人的灵魂,使人心理变态,道德滑坡。
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a)它腐蚀了官僚阶层,败坏了政治机构。
b)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野有游民,国无劲旅,有国无防,毁我长城。
c)它使社会生产衰退,生产力萎缩,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d)它使社会风气变坏,中华民族的一些优秀品德优良传统被粗暴地践踏。e)它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财源枯竭。
2、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造成了什么影响? 1)领土失去完整,出现了金瓯残缺的局面。2)主权遭到破坏。
3)财政受人挟制。4)封建经济开始解体。5)新的阶级衍生出来了。(买办阶级)6)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发生了新变化。
7)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8)近代城市开始兴起。(6个近代城市群:①上海和长江口地区,②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③武汉和两湖地区,④青岛、烟台和胶东地区,⑤天津和冀东地区,⑥营口、大连、沈阳和辽南地区。)
9)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鸦片的泛滥,国产鸦片发展快)
10)思想与学风的变化。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使得先进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过程。
3、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仅供参考,答
案可自己组织)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得发愤自强。在鸦片战争中国是落后的,武器落后,科技落后,经济落后,最根本的还是社会制度落后。要发愤自强就要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国防。
第二,腐败的清政府是不能领导中华民族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取得胜利的,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终胜利,就必须推翻清王朝寻求新的阶级领导力量(当然这种领导力量最终是无产阶级)。
第三,广大人民群众是反侵略斗争的主力军,只有坚决地依靠他们,才能在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取胜。
4、简述沙俄对中国领土的掠夺情况 a)1858年5月,沙俄政府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b)1860年11月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中俄《瑷珲条约》规定中俄“共管”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同时,又为沙俄进一步侵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
c)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霸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计44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
d)俄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最多的国家,它通过一系列条约,共侵占中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大获益者。
5、简述洪秀全的平等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君权至上的等级制度。
经济上:他主张一切财富都归社会所有,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
妇女问题上:他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要求把妇女从四大绳索中解 放出来。
民族问题上:他主张国家不大小民族不分强弱一律平等,一视同仁。
6、太平天国革命为什么爆发在广西?
1)广西的自然环境很特殊。2)广西的经济环境很糟糕。
3)广西的治安环境很不理想。4)广西的文化比较落后。
5)洪冯个人在广西的努力
7、宗教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积极: 它统一了散乱的农民阶级的思想,它激起倍受欺压的农民阶级
的高昂斗志,宗教组织也是发动和组织民众的有力工具;促进了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发展。消极:1)拜上帝教固有的缺陷从一开始就给太平天国事业埋了隐患。a)拜上帝教作为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过分夸大上帝的作用,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改变,因而在实际斗争中往往靠天不靠人。
b)信奉拜上帝教的太平天国认为与西洋番弟共朝上帝,同教一家亲,从而模糊了敌我界限。
2)拜上帝教逐渐沦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权力斗争的工具。3)洪秀全愈益沉溺和迷恋上帝教,逐渐变成宗教的俘虏。
4)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化的基督教,是由西方基督教演变而来,在中国缺乏坚实浓厚的群众基础。它糅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所传基督教有很大不同,这也为西方列强的干涉留下了隐患。
8、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内因是什么?
首先,是它军事战略上的一再失误。其次,没有切实推行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革命积极性经济政策。第三,宗教迷信的负面影响。第四,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第五,太平天国的领导者经不起考验,犯了严重的错误。最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确立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任人唯亲与滥封王爵、大兴土木,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争权夺利,导致“自毁长城。)
9、湘军、淮军的特点是什么?
湘军的特点: 1)它的骨干核心是那些有真才实学而无官僚习气、公子习气的中小地主,主要是曾氏的同乡、同学、亲友、师生。2)统兵亲自招募,“兵为将有” 3)注重勇丁素质
4)勇丁入伍要登记造册 5)厚饷养兵 6)兵种齐全 7)用封建纲常名教来武装将士的头脑 8)加强军纪军风建设。
淮军的特点:1)兵为将有,兵由将调 2)立足实战,训练有素
3)装备先进,全盘西化 4)将出布衣,痞气盛行
5)厚饷养兵,注重旌表
10、简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
1).学习外国语言文字,“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
馆,翻夷书”,立译馆,也就是办一所外国语学校,培养和招纳外语人才;
2).设厂制造轮船和枪炮,发展军事工业;
3.)采用西方养兵、练兵之法,改造中国的军队;
4).编练精锐水师三万人; 5).蒸汽磨、弹簧枰、千斤顶等;
6).允许私人设立厂局,制造轮船、机械等,产品自用或出售听之。
7).介绍并赞美了西方的民主制度。
11、夷夏之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夷夏之辩即指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等,他们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希望通过兴办洋务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顽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倭仁、徐桐、等,他们墨守陈规、固步自封,拒绝和排斥新思想、新事物。
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制船造炮,以资“求强”; 西方诸国是不知礼义的“蛮夷”,还是科学技术进步、政教昌盛的国家?洋务派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西方,一味地恪守祖训不能应付新形势,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才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顽固派认为,学习西方就是“用夷变夏”,破坏了“夷夏之大防”,违反了“祖宗成法”和“立国之道”,对各种洋务活动坚决抵制。
两派争论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开明与守旧的不同政见之争。
12、洋务派的组成人员有哪些?(即洋务运动的参与者)
1).中央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一批王公大臣,主要是满清权贵,以奕訢(恭亲王鬼子六)、桂良(大学士)和文祥(户部左侍郎)为代表。
2).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以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
3).一批主张学习西方、具有改革倾向的官僚和知识分子。4).一批具有发展民族工商业愿望的买办商人和传统商人
5).由清流派转化而来的一部分人。6).西方在华人士。7).甲午战争后,思想转向学习西方的封建士大夫。
13、概述民用工业及其特点
主要的民用工业有:
朱其昂——轮船招商局 唐廷枢——开平矿务局
盛宣怀——电报总局 郑观应——上海机器织布局 李金镛——漠河矿务局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纺纱局 民用工业的特点: 1).着眼于军事观点兴办。2).官掌大权,商股无权。3).享有种种特权 4).有严重的买办性质。
5).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生存
其他参考:a.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仍带有较明显的封建性; b.大都具有垄断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c.经营管理极端腐败,成为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少数 人发了横财,但企业亏损十分严重。
民用工业的作用:
1).这些新式企业一般规模较大,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2).产品是作为商品而进行生产的,从而扩大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某些产品起到了抵制洋货的作用。
3).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造就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力量,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经验,使近代科技知识得以传播。
14、怎样评价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第一,就其主要作用来说,对内是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第二,尤其在前期,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工具。对外方面,洋务派虽然标榜“自强”,实际上却是 一贯妥协投降,加之军用工业管理腐败,技术落后,产品低劣,不能在反侵略战争中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军事工业引进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传播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它们的创办,促进了民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因而,军用工业对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5、怎样看待中体西用思想?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其实质是再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中学为体”就是以纲常伦理的封建统治秩序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学习和运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这个“体”。学习西学的目的是巩固封建政权,即学“西学”以“卫道”。洋务派主张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也造成了同顽固派之间的分歧。但当引进来 的“西学”和传统“中学”发生矛盾的时候,要罢停“西学”以维护“中学”。“中体西用”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顽固守旧思想的禁锢,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
16、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2)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3)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4)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5)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6)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7)封建政权买办化导致妥协投降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17、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是什么?
主要内容:a)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b)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c)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d)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e)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1)日本实现了二十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把朝鲜变成了侵略中国的堡垒;2)巨额赔款远远超过了中国财政的承受能力,只得大借外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极大的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使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合法化,沉重打击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4)条约中割地的规定,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片领土,是继沙俄之后的又一次大掠夺,刺激了列强掠夺瓜分中国的野心;5)开放通商口岸,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
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8、简述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向清政府提供政治奴役性的贷款。借此争夺中国海关和财政的控制权,从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2)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帝国主义通过瓜分铁路的控制权,进一步巩固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3)投资中国矿山。大量掠夺中国资源,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4)在华开设工厂。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又享有免纳种种苛捐杂税的特权,不仅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且很快的发展为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严重排挤了中华民族工业的产品。
19、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投资特点是什么?
1)具有超经济掠夺的性质,直接投资的比重很高 2)商业掠夺性的资本占有重要的地位
3)很大部分来自对中国本土的掠夺,而不是出自本国。4)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20、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工商业的举措是什么? A.主张国家应当允许、支持、保护、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1).反对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要求给商办企业松绑
2).实行专利法,广泛设立垄断性公司 3).优先发展机器制造业。4).重赏私人业主 5).实行重商政策 B.他们主张收回利权,以商敌商
1).收回不平等条约给与外国侵略者的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关税协议权、内河航行权、内地传教权。
2).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重征进口货而轻征出口货”,实行商战.。C.主张充实国防,重肃军纪,抵抗外国侵略
D.主张效法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增强政治透明度。E.主张兴办学堂,改良教育。
2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1)作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代表的维新派,不敢直接推翻清朝封建政权,而是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理论指导上又借助“孔圣人”作招牌。这暴露了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2)维新派虽然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却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会帮助中国的变法,使中国富强起来。这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
客观原因是封建势力虽然腐朽没落,但对维新派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阻碍力量。封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维新派不敢发动广大群众来增强自身的力量,结果反被出卖,导致变法运动的失败。
22、维新思想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A.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政策,主张变封建专制制 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
步意义。
B.是中国史上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向人们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
C.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他们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在社
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3、简述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
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他认为:历史学当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考察和叙述种种进化现象;历史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求一种“客体”和“主体”相结合的理性认识;历史哲学是为良史的前提;④史学对于文化进化的社会作用,是从公理公例中得到启示;⑤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4、怎样看待义和团的盲目排外?
A.正义的爱国之举。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起了广泛吸引群众参加反帝斗争的作用。
B.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是中国人民一种不成熟的反帝思想和原始的反抗形式。它对洋人、洋教和外来思想统统排斥,并波及轮船、铁路、电线、机器、学堂等,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C.当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在清政府中的一些顽固派官僚和地主乡绅的煽动下,盲目排外显得突出起来。盲目排外思想模糊了群众的斗争目标,给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带来了消极作用。
25、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是什么?
赔款4.5亿两白银。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与社会经济的凋敝,清政府的税收财政几乎全被列强控制。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区内不许中国人民居住,各国可驻兵。使
馆区成了“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进一步加
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拆毁大沽炮台及从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侵略者 完全在军事上控制了京津地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
④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以及镇压不力的官吏,永远禁止中
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使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
工具,进一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便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中国的对
外机构来操纵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
⑥修订商约。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内容加以修订。
《辛丑条约》又一次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6、三民主义的内含是什么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其本质是进步的、革命的,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到的发展。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主张民族独立,建立“民族的国家”。“反满”就是反对清朝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意义。推翻帝国主义侵华工具的清政府,客观上体现了反帝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即资产阶级
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对促进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到了推动作用。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有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这
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土地纲领,但土地纲领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废
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无法广泛动员群众。是
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社会革命的主张。
27、武昌首义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从客观方面看:
A.全国革命形势飞速发展,革命时机完全成熟,为武昌起义成功
造成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局面。B.湖北武汉地区是帝国主义争夺的重 点地区。这里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阶级矛盾异常尖 锐。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雄厚的群众基础。C.这里民族资产阶级的 政治力量也比较强大。D.立宪派人士和旧官僚或投机革命或被迫参加革 命,减少了革命进程中的阻力。从主观方面看:
A.湖北革命党人从1904年成立科学补习所起,长期从事积蓄革命
力量的工作,为武昌起义打下了坚实的革命基础。B.湖北革命党人在临 战前为取得起义的胜利,在各方面作了精心的筹划。革命党人在主观方面卓 有成效的工作,是武昌起义成功的主要原因。C.起义士兵革命热情高昂,作战勇敢,视死如归。
28、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给西方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其再也无法在中国找到一个可以控制全局的代理人; B.建立了共和国,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解放了思想,使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D.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9、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帝国主义对革命的暗中破坏、百般阻挠和对反动势力的积极支持。政治上拒不承认 财政上严厉封锁 军事上实行恫吓 舆论上恶毒攻击 行动上扶持袁世凯
2).由于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反革命阵营有较为雄厚的力量和变化多端的 阴谋诡计。
3).由于革命党内部政见不一,各持己见,组织涣散,没有拧成一股绳 对付共同的敌人。
4).由于旧官僚和立宪派人士浑水摸鱼,乱中夺权,在革命陈营内制造 分裂,向袁暗送秋波,为和谈摇旗呐喊。5).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局限性。30、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性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它的成立,是中华民族资 产 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一个尝试,宣告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帝制的崩溃已无可挽回。1)它的实权无可争辩地掌握在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奋斗目标的革命党人手中,立宪派和旧官僚只是起一个配角和陪衬的作用。2)它的建国方针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和要求。3)它所颁布的政策法令和革新举措具有强烈的革命性。4)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愿和利益。5)对内未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对外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仍然有效,都表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说明了这个政权的性质与特点。
31、革命党让权于袁世凯的原因是什么
1)恐惧于袁氏的武力 2)害怕引起外来干涉 3)害怕引起大规模的内乱 4)受排满思想的支配 5)轻信袁世凯的承诺 6)过份迷信约法的作用
7)革命党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8)未能理解民主革命的真正含义 9)旧官僚被迫革命所起的负面影响 10)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很薄弱
32、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
积极: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a.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了弘扬,对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b.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准备;c.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了传播,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这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个最重要的成果;d.提倡了新文化,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消极:它是由小资产阶级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领导的,忽视了人民群众的的作用,仅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的范围内,而未能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起来。同时,它对中西文化的认知也有绝对的倾向,对后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3、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积极方面:经济上,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政治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战胜国,凡—华体系以体面的形式瓜 分中国,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导致了五四运 动的爆发,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思想文化上,科学与民主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 想在中国的传播,启迪了人们开创民主革命的新道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转 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方面:一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得到加强,中国人民面临新的灾难;随着大战的结束,列强重新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中华民族经济再受压抑。
34、简述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变过程
1)林则徐、严复、魏源:开眼看世界。
2)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西学东渐,主张中体西用。
3)戊戌变法:提倡君主立宪。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4)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张。
5)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6)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登上舞台,主张共产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5、简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思想
①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如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带有鲜明的救国图强思想。②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代表洪仁玕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人寻找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③资产积极维新派像康梁等知识分子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变法图存。
④资产积极革命派如孙中山黄兴等有识之士认为,只有推翻封建制度才能实现名族振兴。他们主张革命武装推翻清王朝,实行民主政治。
⑤北洋军阀道的黑暗统治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胡适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提倡科学民主思想。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⑥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36、简述中国近代的实业救国意识
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
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提倡“商战”,兴办实业,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因而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的(主要有以下几点: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④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业救国”。他认为,中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发实业的要求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要增强国力,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发展实业。
37、点评一部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书籍(自己点评,以下仅供参考)
看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林则徐为了彰现自己的节气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苟立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佳句只不过也是往脸上贴金的幌子。正史里的以道德标准简单判断忠奸的人们,其实没有严格的好人坏人区分。所谓的坏人只是局限于自身视野和信息闭塞,在错误的时间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你又如何能要求他们以横越百年之后的眼光来审视当时的形势。即使如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之流能广开门户,对时事有准确的认知,但认识的正确无法取代正确的行动,工业化的境地乃是要求有全盘系统的配合,从上至下一系列规则制度的建立,并非简单的学习建造枪炮船舰的技术而已。而我们的帝国当时已然是步履蹒跚,举步艰难,已无力来承办这亘古未有的变化。加上内弊外侵,即使有些须的转变对于整个野心勃勃充斥欲望的新兴文明的侵入也是无济于事。看过很多关于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史上不同的转型的论著,看多了自然也就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我们的国家作怎样的努力,都无法避免当时的困境,因这困境的起因早在明初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成熟并发挥功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孕育。全球通史的作者在序言里说:学习历史的目的就好像是和天气预报一样,对过去的天气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推断出未来的天气趋势,分析的越精密,这种推断也就会越来越精确。对于我们的未来,我还是无法得出满意的结论,可以想像,1840年前后的中国人面临崩坏肇始,一样的躁动不安,新旧交替的种种混乱,对于未来的惶恐不安可以真切体会到。在历史中,处于现实的我们,任何的思维和行动无不拘泥于当下的时代,个人的努力终究会被时间的惯性带着脱离最初的目标卷入历史的遗迹中。所以未来总是和我们的想像有所偏差。因为我们无法改变自己本身处在历史之中的困境。
38、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应当延伸到1949年?
延伸到1949年的理由
①划分历史时期标准是社会经济形态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两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新中国的成立具有划时代意义。
②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化过程(资本主义化)
1949年以后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化过程中断
这两个观点实质是:中国近代史必须有中国近代化(资本主义化)过程和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③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
延伸到1949年,有利于加紧对建国后历史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历史的应用性和现实功能,扩大历史学的影响。
总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人受侵略、受欺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标志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就是说,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结束、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终结、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开端。因此,应该将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
39、你是如何看待清末新政的?
1)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具有反动性。2)新政的本质有封建落后性,它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3)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有一定的进步性。
4)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与目的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来看,这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消弱
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来看,派遣的留学生
成为了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了武昌起义的主力;
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
础,而且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总之,新政的推行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有利条件,扩大了“新学”的传播,涌现了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国也开始出现新式军队。但总的来
说,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挽救清朝封建统治覆灭的命运。
40、请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1)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地缘呈自然封闭状态的国家。
2)中国一枝独秀,横行东方无敌手,是东方不败。
3)中国土地辽阔,物产富饶,资源充足,没有必要从外国引进生产或生活资料,是所谓“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因而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它不受外界影响自成体系。
4)中国没有适合于航海的内海。
5)中国回旋余地大。是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6)从地貌上讲:一是中国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远远小于欧洲。二是中国的土壤条件非常恶劣。商鞅 “恶田居什四,良田居什二”
三是中国的气候条件恶劣。水灾、旱灾、风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1、上高会战
“上高战役”闻名中外,又称“锦江会战”。1941年3月15日,日军第11军司令官圆部和一郎指挥2个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由安义、南昌等地分3路向上高地区进攻,企图攻歼国民党军第9战区第集团军主力。但最终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上高会战的胜利,得益于中国军官良好的战斗素质和正确的战斗指挥,来源于全体官兵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和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这次战役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斗志!炎黄子孙奋勇抵御外侮的这段光辉业绩必将彪炳史册,百世流芳!
2、昆仑关战役
1939年12月爆发于广西宾阳县境内的昆仑关战役,是中国国民政府发动反攻的决策与日本侵略军当局发动“一号作战”计划硬碰硬的结果,它其实是整个桂南会战的核心战役。也是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归桂系(二号人物白崇禧)指挥的又一战例。此战为中国军队首次以攻坚战打败日本“钢军”的光辉战例,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这是一笔浓彩,确实值得后人景仰。
3、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下旬~1942年1月中旬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方称为第二次长沙作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就中国战场而言,此战是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的战略相持阶段中,至1945年5月国军方面获得的最大战役级别的胜利。日军投降前的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日方称为芷江、老河口作战)都无法与之相比。虽是惨胜,但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是8年抗战中,国军少数值得一提的会战。
4、湘西会战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作战”。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雪峰山东麓的洞口县的高沙、江口、青岩、铁山一带。战役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湘西会战尽管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国民党执行一条片面抗战路线,特别是何应钦急功好胜,要求前方将士“草草收兵”,致使本该获得更大胜利的湘西会战,由于人为的因素而未尽如我将士之意。
5、雪峰山战役
从1945年4月9日开始,6月2日结束,历时55天。主要战场绵亘洞庭湖22西南,包括常德、益阳、湘潭、邵阳、零陵、东安、新宁、武冈、洪江、芷江、辰溪、沅陵、安化等地区。共毙伤敌人28174人,俘敌247人。由于中国军队集中了优势兵力,作战部署严密,并且得到了湘省各界在人力、物力上的全力支持,特别是获得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密切配合,所以这是一次胜利会战。雪峰山战役挫败了日军企图占领中国芷江空军机场的阴谋,提高了国军“反攻之士气”,它是国民党战场从防御转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它的胜利极大地张扬了中国的国威。
6、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是对1929年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苏俄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的称谓。在1929年东北亚的国际环境下,采取武力接管中东路,导致中苏边境武装冲突。不仅使东北当局损兵折将,实力大为削弱,更恶化了中苏关系,使日本坐收渔利。
7、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县凤山市。2010年2月,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被改造成夜总会。
8、废两改元
由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银两是中国历来通行的货币单位。近代,银元广泛流通,形成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1917年虽有倡废两改元之议,迄未实现。3月1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这次货币改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银本位制,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1946年后,蒋介石政权为弥补财政、军费不足而滥发纸币,使风雨飘摇的“蒋家王朝”雪上加霜,最终倒台。
9、新生活运动
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指1934年至1949年在中华民国政府第二首都的南昌推出的国民教育运动,横跨八年抗战。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重要思想,新运虽然标榜“新”生活,内容却是“旧”的儒家伦理思想。新运最后因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内战失利「暂停办理」,无疾而终,总体成效不大。纵使新生活运动未能达致预期效果,也招致社会上不少质疑,但总的来说,新生活运动提倡改良生活,某程度上仍具积极意义。
10、改订新约
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政策。1927年底,蒋介石发表谈话,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很不彻底,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局限性所在]
11、五院制度
12、南岳第一次军事会议
1938年11月,蒋介石在衡阳市南岳区召开最高军事会议,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应邀参加。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确定接受中共中央建议,两党共同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并筹建南岳“忠烈祠”安葬抗日阵亡将士。
13、《乡村建设理论》
《乡村建设理论》(1937年)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由邹平乡村书店出版。梁漱溟自称是其“困勉研索的结果”,“这里面的见地和主张,萌芽于民国十一年,大半决定于十五年冬,而成熟于十七年”。从开始酝酿到成书,大凡经历了16年之久。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当时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著作,由此确定了梁漱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地位,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而饮誉海内外。该书出版后不到两月又再版,1939年又在重庆印刷。其流布之广之久,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
14、同古保卫战
同古保卫战是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斗。1942年3月20日,中国远征军第二百师与侵缅日军第五十五师团2个联队在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同古城外发生激战,双方均有较大伤亡。历时十二天的同古大战最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而告结束。日本人占领一座空城。同古战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西方人对中国抗战军队的看法。它在军事上取得的意义不大,但却改善了盟军以及对手日本人对中国军人的重新认识。
15、任安羌战役
仁安羌战役: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的重要胜利。日军在占领仰光后,分兵三路北进。中国远征军第五及第六军分别担任正面及左翼作战,英军则以右翼伊洛瓦底江沿线为主要守备区。4月14日,右翼英缅军一师放弃马格威北撤,改守仁安羌,日军以七千之众迅速包围英缅军一师。英缅军总司令急电中国远征军,请求支援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4月19日,新38师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轰动了中、英、美三国,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得到西方社会的赞誉。
16、国民党币制改革
17、《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债务;以乡或村为单位统一分配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所有权归农户所有。土改前的土地契约、债约一律缴销;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他营业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本法公布前已平均分配的地区,农民不要求重分,可不重分。
18、中山舰事件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成了国民党的领导人,继续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继续国共合作,准备北伐。1925年11月国民党右翼召开西山会议,反对容共。苏联顾问季山嘉和蒋关系不睦,竭力拉拢汪精卫反蒋。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校长掌握军权,既想得到苏联的援助,又不愿看到共产党坐大,暂时表示支持汪精卫。中山舰事件也叫“三二0事件”。是1926年3月蒋介石为破坏国共合作,夺取革命领导权,蓄意打击和排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事件。
19、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蒋介石提出的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决议案》。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即策划从国民党的领导机构中排挤共产党、全面控制国民党的党权。蒋介石借口要改善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扬言为避免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力量发展引起“党内纠纷”,应有一个“消除误会的具体办法”,提出所谓《整理党务决议案》。
20、《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纲领》还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外交、民族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它保障了全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也规定了人民必须遵守的若干义务。对于团结一切力量,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起了重大的作用。
21、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这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具有深远的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1、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五四运动体现了学生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二、分析华北战场迅速沦陷的原因
三、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的背景、原因、战役及影响
1、背景
当1939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6月4日英法军在敦刻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望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1940年10月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同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2战役
1942年第一次远征:同古战役 ▪ 仁安羌大捷 ▪ 缅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远征:滇西缅北战役 ▪ 腾冲战役 ▪ 松山战役 ▪ 龙陵战役
胡康河谷战役 ▪ 孟拱河谷战役 ▪ 密支那战役 ▪平满纳战役
瓦鲁斑战役
3、影响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第二次远征,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四、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的错误倾向及其危害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航程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其次,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第三,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又称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此期间,帝国主义策动、支持下的军阀混战继续扩大,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合,社会根本矛盾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由此逐步兴起。五卅运动代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工农运动推动下,广东实现了统一,成为北伐根据地。北伐军胜利进军,革命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中下游,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当革命日益深入,与北洋军阀矛盾即将解决之时,新矛盾上升并迅速激化,统一战线内国民党右翼分子与帝国主义买办和大资产阶级相勾结,分裂、背叛革命。蒋介石率先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事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社会依然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大革命失败了。
怎样认识中共在国民大革命中的作用
国民大革命是在中共正确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中共的作用是通过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来表现的。
①在政治上,中共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领导权问题主要是政治领导,大革命的发展是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②在组织上,在中共的推动、帮助和组织下,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积极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③在群众运动方面,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上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发动起来的。大革命的特点就是群众运动。如“五卅运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④在军事上,在中共推动下,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北伐战争中,中共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由于中共还处在幼年时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中共在这一时期的领导作用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
全面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两大历史成果:①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主要表现在: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军阀内部发生分化,冯玉祥倾向革命,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孙中山北上,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工农运动兴起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造成的有利革命形势,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条件。②使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主要表现在它基本上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两大军阀集团,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
①国共两党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
②战略部署的正确。
③北伐军英勇善战,尤其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④工农群众支持响应,大力支援。
⑤北伐军政治思想工作出色。
⑥冯玉祥北方响应。
⑦苏联的帮助。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和危害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既有理论上的失误,也有策略方针上的失误,具体而言:
①在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上,鼓吹“二次革命论”,否认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陈独秀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幼稚,农民阶级保守,不能成为独立的革命势力。而资产阶级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和主导力量,因此,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共三大上,他就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认为国民党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当然领导。
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是把中国的民主革命仍然看成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放弃革命的领导权,这成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理论基础。
②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放弃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陈独秀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投降主义政策,认为只有采取退让的方针,才可以表明共产党人没有夺取权力的企图,使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领导人放心,国共合作不致破裂。实际上,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正是利用陈独秀的妥协退让,不断削弱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影响,从而作好了发动突然袭击的一切准备。
③在农民问题上,否认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压制农民运动。陈独秀对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提出种种限制,反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指责农民运动,从而使无产阶级失去了可靠的同盟军。
④在武装问题上,忽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不懂得掌握武装力量的领导权。陈独秀极力限制工农武装,当蒋、汪叛变革命时,中共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地半封建的中国。
②革命任务相同---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斗争予头都指向帝国主义扶植的代理人。
③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失败原因相同----都由于帝国主义干涉、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以及革命派的软弱妥协造成的。
⑤意义相同----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③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主要依靠民族资产阶级、会党、新军;国民大革命主要是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④斗争对象不同: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国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
⑤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①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者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强调“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政策,以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牺牲工农根本利益的方法来维持国共合作。1927年4月,在蒋介石反革命活动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反而和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要求工人不要听信“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等“谣言”,企图以此来拉住蒋介石。实际上是为蒋介石涂脂抹粉、麻痹革命人民。蒋介石叛变后,他又吹捧汪精卫是国民党左派的“中心领袖”,更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②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没有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在武装斗争问题上,陈独秀继续反对建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张,并压制工农武装。结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屠杀时,没有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大革命归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