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磨合与塑造: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常态
任晶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磨合与塑造: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常态。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持续发展。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一趋势呈现出愈发加速的特点:一方面,因苏联解体而产生的“胜利主义”思潮使西方尤其是美国对自身力量和制度过于自信,从而错失了冷战终结带来的“和平红利”,导致自身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失误;另一方面,一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中等强国”则不失时机地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现了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持续、强劲、和平崛起。世界舞台上这一对相反态势的互动演进,使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自工业革命以来首次由西方向非西方转移的历史性倾斜,并大大增加了国际政治博弈参与者的数量,导致后冷战时代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形势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料。
纷繁多变的世界形势深刻地影响了2015年以来的国际政治走向,使其呈现出热点繁多且相互交织的特点。具体而言,这一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主要大国,包括中、美、俄、欧、日等之间的战略博弈日益复杂和深化。第二,亚太、欧洲、中东三大全球地缘政治热点地区的局势分别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继续推进、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发酵以及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的突然崛起而出现了或微妙、或急剧的新变化。第三,以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代表的各类全球性新挑战,诸如埃博拉疫情、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成为各国关注的新焦点。
作为一项针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研究与评估,我们今天的讲座将集中关注当今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即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依然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然而其中也蕴含着一些明显的新变化,通过对这些新变化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形势中所蕴含的若干新特点和新趋势。因此,我们将首先对2014年以来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周边安全挑战以及合作机遇;最后,以上述分析为依据,对今后中国周边安全局势的走向及中国的相关对策作出分析和预判。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述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述。2014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低开高走”的总体态势。一方面,尽管亚太地区形势延续了近年来大国博弈复杂、热点问题频现和安全风险较高的特点,但中国持续崛起的动能不断增强,其外交主动性和积极塑造周边环境的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
例如,在大国战略博弈方面:中美关系初步扭转了近年来逐步下滑的趋势并企稳回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而中日战略对峙局面虽无实质性改观,但日本自“钓鱼岛国有化”以来首次承认中日双方在东海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不同主张;
又如,虽然周边安全热点问题(如南海问题、朝核问题等)的内在风险及其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但由于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一面显著提升,周边安全风险大体上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地区热点问题逐步呈现出“降温”趋势。另一方面,与上述传统安全议题相比,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开始受到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概括地讲,2015年以来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具有如下四个新特点。
(一)中国外交主动性持续增强,对周边环境的塑造有了积极成就
(一)中国外交主动性持续增强,对周边环境的塑造有了积极成效。2015年是中国周边外交“有所作为”的一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统筹规划和直接领导下,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践行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在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维、新理念、新主张,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强调了“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战略布局,把周边外交作为外交工作的优先方向摆在外交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强调了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以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确定了未来5—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此后,经略周边成为中国塑造全球外交战略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做守望相助的好邻居、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常来常往的好朋友,成为和平发展的中国对同所有周边国家建立和巩固友好合作关系的真诚期许。
在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亲、诚、惠、容”、“命运共同体”、“亚洲安全观”以及“亚太梦”等重要新思路和新理念之后,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中国的周边外交逐渐超越了以往单纯以经济合作为导向的做法,通过建立并扩大政治、安全互信,以实现全方位经营周边的战略目标。当前,在美国不断强化亚太再平衡战略、推进地区同盟体系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复杂而严峻的变化,中国崛起面临的外部战略压力有所增强。
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在积极做好周边外交工作的同时,应对周边安全环境和地区安全形势的策略、机制和手段都应作出适时调整,以推动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契机,带动和促进周边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力争在聚焦周边、经略周边、塑造周边的过程中赢得时间、获得收益、占得先机。在上述新理念和新构想的指导下,周边外交在过去两年里成为了中国外交的主要亮点之一。
第一,中国的两场以周边发展问题为主题的“主场外交”十分抢眼:在亚信峰会(CICA)上,中国阐释并倡导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特征的亚洲安全观,被与会者广泛接受并写入《上海宣言》,成为会议的最重要成果;
在APEC领导人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亚太梦”构想并系统深入阐述其内涵,指出“亚太梦”的精神内核是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根本目的是实现亚太地区的繁荣发展,引领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为人类社会的福祉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为具体落实“一带一路”构想,中国不仅倡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还开启了一系列外交新布局。例如,中国在过去两年中继续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在2013年李克强总理提出“2+7”合作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协力规划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大战略等新建议,特别是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商谈中国—东盟国家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事宜,有力推动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进入实质性磋商阶段。
又如,中国继续加强了与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习近平主席访问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使中马建立起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中斯两国宣布启动双边自贸区谈判以及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举措,有力推进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第三,从“亲、诚、惠、容”理念出发,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举办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赋予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在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反响。
在中亚,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实现了对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成功访问。此外,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通气并启动D线建设,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成立,商谈10年之久的上海合作组织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签署,开启了上合组织的扩员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进程。这些成果都进一步拉近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方本着互利共赢原则而提出的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获得了大多数东盟国家的支持与肯定。总之,过去的两年是中国主动“谋势”、积极塑造周边环境的两年。可以说,如果上述战略理念、构想及其实践能够继续顺利向前推进,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必将发生重大改善。
(二)大国战略博弈“低开高走”,中国与周边大国关系总体开始向好
(二)大国战略博弈“低开高走”,中国与周边大国关系总体开始向好。在中国外交更加“有所作为”的大背景下,中国与周边主要大国的关系在2015年呈现出“低开高走”、逐渐向好的趋势。
2014年,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继续推进,中美关系的开局并不顺利:双方围绕2013年底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钓鱼岛问题及南海问题等产生了一系列交锋,这些都使得中美“战略互疑”进一步加剧,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面临重重障碍。然而,随着两国关系和地区局势的演变,中美都开始进一步认识到管控分歧、拓展合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经过一系列外交努力,两国关系开始逐步企稳回升,并随着奥巴马在2014年11月APEC峰会期间成功访华、双方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和成果而使先前的“颓势”得以初步扭转。
与中美关系震荡向上的曲折发展历程不同,中俄关系在2014年以来可谓“高开高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4年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延续了良好势头,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在各类双边和多边场合进行了5次会晤,中俄双方在军事、能源、技术等各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并且在新安全观及历史问题上达成了诸多共识。这些都表明,中俄战略利益的融合度正在不断上升,战略互惠关系正在日益加深。
中日关系也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自安倍上台执政以来,日本国内政治不断右倾化、保守化,中日两国因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而降至冰点的双边关系进一步趋于紧张。2014年,两国不仅围绕钓鱼岛问题和历史问题展开了激烈交锋,而且日本还不断拉拢中国周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其结果是,2014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下降47%,中日双边贸易额下降5%。
9月29日,第十届北京—东京论坛在日本东京落下帷幕。会后发表的《东京共识》认为,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时刻。安倍内阁除继续所谓“俯瞰地球仪”外交以牵制中国外,还积极推动修宪,力图摆脱战后体制。然而,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问题的战略博弈毕竟是长期性的,这就不排除出现局部缓和甚至逆转的可能。
例如,就在双边关系“剑拔弩张”的时刻,中日两国在2014年11月达成了“四点原则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共识”(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近年来首次承认中日在钓鱼岛主权归属方面存在争议),并在APEC峰会期间实现了领导人会晤。这一微妙甚至戏剧性变化是否意味着中日关系开始“解冻”,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三)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复杂依旧,但风险可控性进一步增强
(三)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复杂依旧,但风险可控性进一步增强。2014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热点问题复杂依旧,总体上呈现出东热、南乱的特点。
“东热”体现为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的争端持续紧张。自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为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不仅将公务船巡航更为常态化,还于2013年底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进一步彰显了自身的主权意志。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加大了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力度,不断增加“专属巡逻船”。因此,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始终存在“擦枪走火”的风险。
“南乱”则是指南海问题自2014年以来进一步复杂化和国际化:一方面,菲律宾的挑衅行为变本加厉,不仅单方面向国际仲裁法院提起所谓“南海问题仲裁案”,还积极拉拢越南同中国进行对抗,而越南则向南沙群岛附近派遣护卫舰并与中国军舰发生短暂对峙;另一方面,美国继续介入南海争端,不仅批评中方的南海政策,还极力淡化主权观念,质疑中国“九段线”的法律依据和效力。
针对上述复杂局面,中国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使周边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并尽力使之逐步“降温”。首先,中国进一步明确表明自身立场以及捍卫主权的决心和行动,降低了有关各方(包括美国)出现战略误判的可能性。例如,中日战略博弈的结果是日本再一次回到了承认双方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存有争议的立场,由此使中日双方发生实际冲突的风险有所减少。其次,中国在对菲律宾、越南保持战略威慑的同时,建设性地提出了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直接由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此外,中国政府还发布了关于“南海仲裁”的立场文件,这也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立场和原则。
除海上争端外,朝鲜半岛问题、中印边境对峙等也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中国周边安全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中朝关系进入低谷,朝鲜国内政局及其对外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增多。在此背景下,朝鲜半岛形势在过去的两年中虽有部分缓和的迹象,例如仁川亚运会期间朝韩双方实现了互动、朝鲜同意重启“六方会谈”等,但是整体上依然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延续了不稳定的特征。
中印两国于2014年9月在边境地区发生了持续近三周的“帐篷对峙”,但双方围绕陆上边界的争端一直以来都处于可控范围内,并未上升到存在发生军事冲突风险的程度,而在习近平主席成功访印后,双方则在边界问题上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从而使有关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四)恐怖主义、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国际和地区安全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四)恐怖主义、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国际和地区安全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首先,2014年以来,以“东突”势力为代表的境内外“三股势力”针对我国的政治和暴力行动呈现出不断升级的态势,目前已经成为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最直接、最具突发性的威胁。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恐怖活动的频率加速增大,破坏性显著增强。例如,“东突”恐怖分子先后于2014年3月1日、4月30日及7月28日接连制造了“昆明火车站暴力袭击事件”、“乌鲁木齐南站爆炸事件”及“新疆莎车县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仅此三起暴恐事件就造成上百人死亡和受伤。
其二,境内外恐怖势力相互勾结,恐怖主义“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国际反恐合作任重道远。例如,中东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异军突起后,不仅成为世界和平的巨大隐患,而且对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该组织首领阿布•巴格达迪在所谓的“建国宣言”中声称,该组织将在“五年内打到中国新疆”。因此,恐怖主义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其次,如何构建有效的互联网安全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全新挑战,它主要来自互联网空间本身的跨领域、跨地理界限的内在属性,这种属性客观上将原先不同问题领域内的安全问题以某种事先无法预见的方式融合到一起,使国家安全战略的传统行为逻辑失效。更进一步说,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威胁来源可以是国家行为体,也可以是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
当前,中国面临的互联网安全形势更为复杂,除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揭露了美国长期将中国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外,在2014年香港出现的“非法占领中环”行动中,行动组织策划者就得到了美国网络安全公司提供的技术保障和美国民主基金会提供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黑客组织则以支持“占领中环”为名,发起了对中国政府网站的篡改页面攻击,以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及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由于中国的互联网安全观念和政策工具截至目前还相对滞后,如何真正适应和满足构建有效互联网安全的需求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最为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并且已经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导致中国沿海地区陆地面积减少,加剧了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及其供需矛盾,致使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此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度和强度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中国民众的生命、财产和生活质量。
据统计,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发每年使中国平均损失逾2000亿元。就2015年来看,从1月的北方冰冻、2月的北京雾霾、4月在西北出现的沙尘暴以及5月在云南发生的重大干旱等,都能够让人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危害。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因此未来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剧,中国社会在应对这一问题上的脆弱性将显著大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已经将“气候变化”列为日益突出的将对全球安全产生影响的问题之一,从而将气候变化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
二、当前中国周边主要安全挑战分析
当前中国周边主要安全挑战分析。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2014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可以简单归纳为“东热、南乱、西稳、北靖”四个方面。以此作为切入点,下面我们将重点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东、南到西、北的顺序,对中国在周边及各次区域中所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进行具体分析。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对地区安全及中美关系的影响
就对中国周边整体安全的影响而言,美国无疑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自2009年奥巴马政府就任以来,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陷入困境、中国加速崛起和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为维护其全球性霸权地位,开始了以亚太再平衡战略为中心的重大全球战略调整。一方面,“再平衡”战略实施5年来,美国通过外交、经济和军事等多种手段,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断趋于复杂,尤其是该战略近年来日益突出的军事化色彩导致亚太地区的安全风险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也使中美关系受到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双方的战略互疑持续加深。总之,“再平衡”战略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是讨论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宏观背景,也构成了对中国而言最为根本的安全挑战。
1、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新进展与新特点。当前,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大体上延续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了自其实施以来以外交、经济和军事“三管齐下”、相互配合的推进方式,但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再平衡”所倚重的上述三种手段之间的“失衡”局面有所加剧,即在外交和经济手段并未取得理想效果的情况下,“军事再平衡”成为该战略的主要支柱。
外交上,美国在过去一年中主要致力于继续加强与其盟友和伙伴的关系,特别是进一步加大了对日本的倚重。例如,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高调支持日本。2014年4月,奥巴马在访日期间确认《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这是美国总统首次作出此类明确表示。此外,美国还为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提供支持,纵容日本摆脱战后秩序对其军事扩张和对外干预的束缚。
在奥巴马与安倍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美国不仅极力抬高美日同盟的地位,还将其描述为所谓“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基石”。同时,声明还高度肯定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日本“积极和平主义”政策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美、日两国堂而皇之地宣布,两国需要强化同盟关系,以使同盟“在确保亚太和平与繁荣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除日本外,奥巴马的2014亚洲之行还包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其所到之处,无不允诺提供安全保障或经济援助。背后剑指何方,我们大家都很清楚。
然而事实表明,2014年的美国亚太外交进一步呈现出了“式微”的态势,特别是同中国的“进取”姿态相比,“亚太再平衡”的外交手段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美国拉拢除日本、菲律宾等个别盟友外的其他国家的企图并未实现。就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区中等国家来说,它们并未在战略上彻底倒向美国,其对华态度和政策依然相对独立,特别是两国率先同中国成功签订双边自贸区协定(FTA)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华关系。其次,就缅甸、朝鲜等中国的传统地区伙伴而言,美国“挖墙脚”的努力也并未成功。例如,在2014年11月在缅甸举行的东亚峰会上,美缅之间就缅甸的民主化问题产生了明显分歧;而朝鲜近年来的不安全感进一步加剧,成为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最后,东盟大多数国家极力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且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上升,它们纷纷决定搭乘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通过加入“亚投行”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加快互联互通和实现自身发展。这也是中美在亚太的外交竞赛开始逐渐有利于中国的重要表征。
更为明显的是,美国自实施“再平衡”战略以来力图主导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机制的外交目标正在落空。在“再平衡”战略实施之初,亚太区域合作的议程设置由于受美国影响,开始纷纷从探讨经济合作转为谈论地区安全。然而,由于近两年来(尤其是2014年)中国外交的全面进取,加之两场“主场外交”的巨大优势,亚太地区多边合作的主题再一次逐步回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到了政治安全互信与经济合作发展上来,这不仅从亚信上海峰会和APEC北京峰会的会议成果中可以得到显著体现,而且即使在2014年8月举行并大谈南海问题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美国关于“冻结南海行动”的倡议也并未得到积极响应。
经济上,美国实施“再平衡”的重头戏是继续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的谈判。奥巴马于2014年4月访问亚洲期间,与日本就TPP问题进行了磋商,致力于缩小分歧。此外,美国也与马来西亚就TPP问题交换了意见。此外,虽然美国表面上表示不反对中国加入TPP,但实际上却加快推进,力图在制定好规则之后再“邀请”中国加入,从而把中国的“权力”关进美国打造的“笼子”。从更深层次上讲,美国仍希望借助TPP等框架在世界贸易规则、产业行业标准等领域延续其主导地位,架空世贸组织(WTO),打造更加有利于延续西方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从而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面临“二次入世”的风险。
当然,尽管TPP谈判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其前景依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一些敏感问题的浮现,TPP谈判近来逐渐走入了“瓶颈期”。例如,在过去几个月里,美国和日本就TPP协议进行了一系列高端磋商。然而,由于双方围绕对日本而言极为敏感的农产品关税问题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因此美国部分学者认为,“未来几年TPP谈判都可能无法达成,甚至永远也不会”,因为农产品关税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它关乎日本农民对安倍政权的态度,一旦日本农业政党对安倍政权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安倍政权就会面临倒台的危险。
此外,不少东盟成员国也开始逐渐对TPP的前景感到忧虑,因为它似乎与即将于2015年达成的RCEP相重叠甚至冲突。更重要的是,一个不包括美国在内的RCEP和一个不包括中国在内的TPP极有可能在相互竞争中干扰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另一方面,除了国际因素,美国的国内政治因素也有可能对TPP的前景造成影响,因为TPP在美国国会获得足够支持的前提是奥巴马政府能够顺利拿到国会的“贸易促进授权”(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有分析认为,如果谈判顺利,白宫将向国会提交TPP协议并要求经由“快速通道”办理,而无需经过参众两院审议。然而即便如此,由于2014、2015两年受大选因素影响,协议的签署及最终的落实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军事上,美国则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巩固了“军事再平衡”的主导地位,增强了对中国的威慑力度。
2014年,美国不断在东亚地区进行远距离预警雷达系统、“全球鹰”无人机等先进军事装备的部署。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此外,美日正在修改防卫合作指针,意在牵制中国,而美菲则签署了加强防务合作的新协议,使美军得以进入菲律宾海空基地,并扩大轮换部署。在澳大利亚,美国则表示计划增派驻澳部队。同时,美国持续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
在2014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宣布,美军会将每年在亚太地区举行的演习增加到130次,将港口访问增加到700次,美国对该地区的对外军事资助将增加35%,军事培训和教育投入将增加40%。上述情况表明,应对中国崛起仍将是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目标,而日、菲等国则试图通过绑架美国来对冲中国崛起对地区秩序造成的冲击。
2、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面临复杂考验。2014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美国不得不更加重视对华关系。美国决策层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因素”对其全球战略的成败乃至对其自身发展正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中国方面来看,新一届领导班子也非常重视对美关系,致力于促使两国关系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中美同意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习近平主席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要义归纳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合作共赢”则要求双方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然而,伴随着中国的持续崛起,美国试图“规范”中国的情绪也与日俱增,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这成为当前两国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过去的两年中,美国先是指责中国忽视其在乌克兰和南海等问题上的立场;随后,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则公开指责中国“破坏南海地区的稳定”,并警告称如果国际秩序受到威胁,华盛顿将不会无动于衷。
在美国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中,美方指责中方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方面更加“强硬”,增加了地区国家担忧,并炒作中国军队加强军事演习训练、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声称可能对美国相关军事设施构成威胁等。此外,美国还继续对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指手画脚,并“警告”中国不要在南海设立防空识别区。
在互联网安全问题上,美国更是无端对中国发难。2014年5月,美国司法部宣布以所谓网络窃密为由起诉5名中国军官,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首次针对“已知国家行为者通过网络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手段渗透美国商业目标”行为进行起诉。
与此同时,美国虽然逐步开始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赞同中方提倡的“不冲突、不对抗”原则,不过华盛顿对“相互尊重”的提法却多有回避,在实践中也没有就中国的关切给予应有的尊重,尤其是在主权、领土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美国公然支持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对中国的挑衅。总之,通过回顾2014年中美安全关系中的挑战可以看到,其中的关键问题依然是双方在战略上的互不信任,而其背后的根源则是中美实力差距的进一步缩小所引发的来自美国的“不安全感”。可以说,这种结构性矛盾就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安全形势所面临的最大和最根本挑战。
(二)东北亚:中日钓鱼岛争端及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和发展
(二)东北亚:中日钓鱼岛争端及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和发展。
1、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演变和发展。2014年,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依然是中国在周边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现实安全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不断演化,特别是其日益“军事化”的倾向及其对日本的倚重,使日本成为美国亚太安全布局中的“次轴心”,随之而来的是日本“战略自主性”的不断增强。
其二,自安倍再度当选首相至今,日本国内政治不断“右倾化”,这就使日方在领土主权争端中表现出一种越来越明显的“零和思维”,并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当前不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主动,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及地区国际格局的演变将会使其在与中国的较量中逐渐丧失战略筹码。基于以上两方面事实,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持续采取强硬政策,使中日两国始终处于高度“安全困境”状态中。正因为如此,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然,由于受到一系列复杂和具体的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中日钓鱼岛争端的长期性并不排除出现局部缓和甚至逆转的可能。
2014年以来,尽管谈论中日关系趋于缓和为时尚早,但围绕钓鱼岛的博弈就经历了一个从尖锐对立到有可能出现“破冰”迹象的变化过程。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在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基础上,推动钓鱼岛海域的公务船巡航更为常态化,而日本也加大了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力度,不断增加“专属巡逻船”的数量。因此,中日两国在钓鱼岛始终存在“擦枪走火”的风险。
不过,日本虽然致力于借“中国威胁论”,通过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争端以实现其包括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和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为内容的所谓“积极的和平主义”,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但其行为依然受到一系列国际和国内因素的制约。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美国并不希望钓鱼岛发生实际冲突,也不希望日本过于激化与其邻国的关系而扰乱“亚太再平衡”的有效部署和实施。因此,日本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将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更何况美国对于日本在历史问题、对二战后国际体制的态度及发展核武器等方面的戒备和提防一直存在。
其次,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行为还受到其总体对外战略和地区国际环境的影响。例如,近年来,由于其“近邻外交”开始陷入困境,日本愈发面临被周边国家孤立的危险,尤其是担心东北亚地区的中美日合作被中美韩合作取代。因此,安倍十分清楚,改善中日关系已经成为强化日美同盟的一个重要前提。
再次,国内政治因素也促使安倍有可能在钓鱼岛问题和中日关系中保持节制。例如,为了改变日本是一个地区“麻烦制造者”的形象并减缓来自美国的敦促其改善与邻国关系的压力,安倍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不断“隔空喊话”,不时发出希望与中国开展对话的声音,并在APEC北京峰会召开前夕与中国达成“四点原则共识”,最终实现了APEC期间两国领导人的会晤。
最后,安倍政权的国内经济考量也会左右其外交政策。虽然安倍对外交、安保及修宪问题情有独钟,但其政权的命运却系于安倍经济学的成败,因为后者如果失败,将不仅严重打击日本经济,也会严重动摇安倍政权的民意基础。安倍十分清楚,要想重振日本经济,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必须借助外力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活力。在欧美和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安倍经济学的风险日益显现的背景下,发展中日经济合作成为日本政府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此外,日本国内经济界也在给安倍施加巨大的改善中日关系的压力。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便不难理解中日关系在2014年底出现迅速“解冻”迹象的根源。当然,不少分析家认为日本当前的缓和姿态只是“权宜之计”,中日在有关问题上的谈判空间依然有限。因此,对于日本的表态,中国仍应听其言、观其行。
一方面,中国应在坚持自身原则立场的前提下努力推动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改善,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另一方面,中国也应做好两手准备,“以两手对两手”。例如,就在中日首脑会晤后不久,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即抛出“四点原则共识不具约束力”的言论,在钓鱼岛问题上再一次出现反复。总之,中日钓鱼岛博弈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中方对此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我们应该对中日报以平常心,假以时日,时间应该是在中方一侧。
2、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和发展。2014年,随着朝鲜在2013年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以及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随之而来的国际制裁,朝核问题重新陷入了僵局,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首先,美国的对朝政策依然是不断施压和进行制裁,同时拒绝同朝鲜政权进行双边对话与沟通。毫无疑问,美国的这种政策选择进一步加剧了朝鲜的不安全感,迫使其很可能再次进行核试验,由此使美朝关系陷入某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当然,美国的对朝政策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尤其是为其“亚太再平衡”战略服务。一方面,朝鲜半岛局势的潜在不稳定性为美国将军事重心转移到东亚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并起到了进一步增加韩国和日本对其安全依存度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国则可以利用朝核问题对中国施压,甚至离间中朝关系。此外,2014年美朝关系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美国除核问题外,开始利用人权问题向朝鲜施压,力图使其进一步处于国际社会的边缘地带甚至对立面。
其次,中国的对朝政策在2014年发生了微妙但十分重要的变化。一直以来,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态度始终是“不战、不乱、无核”,因此保持半岛局势稳定是中国的最重要目标,而半岛无核化则相对靠后。近年来,随着朝鲜核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其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而屡次进行核试验,中国逐渐改变了对朝政策的优先顺序,将“无核”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
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国自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以来,一直严格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对朝制裁的第2094号决议,始终保持对朝鲜的制裁力度。仅在2013年,中国政府就公布了长达200多页的禁止输入朝鲜的物品目录。
另一方面,中国还逐渐将两国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与朝鲜停止核试验挂钩,使中朝关系在2014年进入低谷。
在2014年12月举行的金正日去世三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朝鲜未邀请中国参加;而中国自新一届领导集体就任以来,也未派出政治局常委级别的代表访问朝鲜。总之,2014年的中国对朝政策处于变化和调整阶段,国内对于究竟应该采取何种对朝政策的讨论也尚未形成共识。不过很明显,中国已不大可能恢复过去那种对朝鲜近乎无条件援助和无限包容的政策,而越来越有可能根据朝鲜的不同表现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但有区别的政策。
面对中美两大国在过去两年里的“冷淡”态度,朝鲜外交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第一,朝鲜开始在核问题上展现出较为克制的姿态,使半岛紧张局势在2014年后有所缓和。例如,朝鲜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于2014年10月表示,朝鲜愿意重启“六方会谈”,并称其没有进行核试验或导弹试射的计划。此外,在10月初举行的仁川亚运会闭幕式上,朝鲜派出高层代表团出席并与韩国总理郑烘原举行了午餐会,这被视为朝韩双方关系缓和的有力信号。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二,朝鲜在中朝、美朝关系疏远的情况下,开始主动与日本、俄罗斯接近,力图逐步摆脱对中国的战略依附。日本、俄罗斯也出于各自的战略需求,对朝鲜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就日本而言,由于其目前在东亚与中韩两国的关系不断恶化,已处于孤立地位,因此朝日接近被其视为一次外交胜利,甚至试图借此形成对抗中国的有利局面。日朝两国在2014年5月底举行的局长级会谈上共同确认,日本解除部分对朝制裁,朝鲜则承诺重新调查绑架日本人质事件。日本政府代表团于对朝鲜进行了十年来的首次友好访问。
就俄罗斯而言,由于西方制裁和孤立的力度不断加大,俄罗斯的经济和战略环境持续恶化,因此同朝鲜保持接触可以为俄罗斯企业赴朝投资创造有利环境。普京不仅邀请金正恩访俄,而且俄杜马还批准了免除朝鲜对俄巨额债务的政府间协议。当然,朝日、朝俄关系的接近也存在不少障碍,比如日本明显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压力;俄罗斯由于经济不断恶化,对朝经济影响非常有限。因此,朝鲜未来仍将不得不谋求与中国关系的缓和,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在核问题上继续保持克制和反省。
(三)东南亚:南海问题的演变和发展
(三)东南亚:南海问题的演变和发展。总体来看,由于报告第一部分提到的中国周边外交在2014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周边环境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些新的动向和变化则使南海问题进一步趋于复杂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南海周边涉华领土主权争议有所升温。在经历了2013年的相对平静之后,南海局势在2014年被一些新的热点问题所打破。首先是越南强力干扰中国“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西沙中建岛附近钻探项目的实施,意图将西沙变为争议海域。
2014年5月2日,中国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西沙群岛海域启动作业后,越南派出了包括武装船只在内的几十艘船只,对中方船只进行冲撞和袭扰。截至6月13日中午12时,冲撞次数累计达到1547次。此外,越南还派出蛙人等水下特工对中方钻井平台实施袭扰,并在相关海域布放了大量渔网和漂浮物。在进行干扰活动的同时,越南肆意散布与事实不符的言论,污蔑中国船只“撞击”越南渔船,对西沙群岛进行“主权声索”,其国内甚至还在5月中旬一度爆发大规模反华骚乱。
事实上,西沙群岛乃是中国固有领土,本不存在主权争议,而此次中方钻井平台的作业地点距西沙群岛的中建岛17海里,在西沙群岛毗连区内。在此期间,中国在各个层面一直与越南保持沟通,但越方置之不理。越南的行为明显是企图制造新的领土争议,事实上对相关海域的航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虽然此后经过外交努力,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但2014年11月26日两国船只在西沙海域再次发生冲撞事件;同时,针对中国于12月7日发布的南海问题仲裁案立场文件,越南外交部发言人声言对南沙、西沙群岛拥有主权,引发了中方的强力回应。
菲律宾则在仁爱礁制造事端。2014年3月9日,两艘装载施工材料、悬挂菲律宾国旗的船只试图向仁爱礁靠近。仁爱礁属于南沙群岛,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999年5月,一艘菲律宾海军船只以“发生故障”为由,在仁爱礁“坐滩”,强行霸占了仁爱礁。尽管中国政府一再要求菲方拖走该船,但菲律宾一方面借口技术原因拒绝履行承诺,另一方面却不断加固船只,阻止其解体,以维持其在仁爱礁的“存在”。此次菲方船只装载施工材料靠近岛礁的目的明显是要对坐滩舰船“改造升级”,补给物资和人员。此后,菲又推翻其不谋求仁爱礁主权的承诺。
5月6日,菲武装人员在南沙群岛半月礁附近海域非法抓扣了中国一艘渔船。当天,菲律宾一名高级军方官员又通过日本媒体公布了一份所谓“南海防御计划”。该计划列出了菲律宾在南海加大军事投入的具体目标,包括部署巡逻船和侦察机以加强海上巡逻能力等。
第二,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加剧。2014年,同为争夺中国南海主权急先锋的菲律宾和越南加紧了在南海问题上的相互勾结与配合。5月,越南总理阮晋勇访问菲律宾,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举行了双边会谈。在会后的联合记者会上,阮晋勇称,菲、越对中国近期在南海的动作非常关注,要求国际社会向中国施压。6月,菲、越两国部队于越南在南沙强占的南子岛举行了“体育友谊赛”,这是两国第一次开展类似活动,其意图很明显是对华“示威”。此外,越南还就南海争端向国际仲裁法院提交了本国立场,以示对菲律宾的支持。
很明显,菲律宾继续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仲裁,其目的是力图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化,向中国施压;而越南则扬言以“法律手段”搞定争议,并已与国际海洋法法院签署东道国协议。在上述考量之下,菲、越组织多国媒体赴仁爱礁、中建岛等进行“采访”,试图抹黑中国形象。
东盟外长会议自1995年以来首度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七国集团峰会也将南海问题写入声明。美国和日本则高举“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的旗帜,指责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质疑“九段线”的合法性,为越南、菲律宾等相关声索国提供策应和支持。由于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当事国实力的“不对等性”,菲律宾和越南似乎正在结束几十年来的不信任,以谋求在该问题上更多的“合作”。
早在2013年,菲、越双方就举行了海军会谈。2014年10月,越南向菲律宾展示了其最先进的隐身护卫舰。此外,两国还计划于2015年年初举行第一次战略防务对话。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面对菲律宾和越南的上述挑衅行为,中国为妥善应对南海局势而在2014年付出了大量的外交努力,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进一步突出了“周边是首要”的外交战略布局,并开始从“经略周边”的战略高度和眼界处理周边问题,而非就事论事、疲于应付。
在2013年10月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召开并提出一系列新的战略构想之后,中国在2014年着力将这些构想付诸实践。可以说,“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战略构想的眼界及其目标远远超越了海洋主权领土纠纷的解决,而是致力于通过互联互通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大格局。因此,尽管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内在风险依然存在,但中国的上述战略理念与构想已经得到了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周边外交的积极进取已经使海洋争端逐渐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其风险可控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其次,对于南海问题,中国更多地强调应还原到问题本身,从国际层面的权力和平转移过程(主要是中美关系)中分离出来,避免南海问题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中国也慢慢找到了更为有效的具体应对办法。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在应对来自他国挑战方面表现出更为坚定的立场,建立起了更为可靠的威慑力。例如,中国和菲律宾围绕南海问题的斗争,已经从有限度的硬碰硬阶段,逐步转入了软对抗、以冲击对方软肋为主要着力点的阶段。因此,虽然到目前为止双方的共识并未增加,但因南海问题引发直接冲突的风险正在下降。
再次,中国开始在南海问题上与美国进行更为积极的博弈与沟通。当前,南海问题已成为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和经贸问题之后中美关系的新热点。从本质上讲,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战略目标在于维持有利于自身的地区战略平衡和稳定,并通过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矛盾的方式制衡中国。然而,美国的战略也有其底线,那就是避免被菲律宾、越南等国绑架而同中国走向实际冲突。因此,虽然2014年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介入逐渐加深,但美国不少分析家也指出了任由局势发展所蕴含的巨大风险,特别是南海问题并非中美战略关系的核心症结,因此美国不应在该问题上与中国交恶。
此外,中国方面则开始通过更加清晰的信号传递,致力于使双方在该问题上继续保持战略克制,从而避免误判的发生。例如,习近平在11月奥巴马访华时进一步就南海问题阐明了中方的坚定立场,双方同意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可以预期,如果中美两国能够将此次奥巴马访华期间双方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和成果落到实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就可以渐行渐近,而南海问题也将不会成为不可破解之难题。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总之,当前中美、中国与部分邻国围绕南海问题的战略博弈正在逐步走入“深水区”,这一问题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外交不得不加以妥善应对的挑战。在这场多方参与的地缘政治折冲中,既有大国之间的战略性博弈,也有小国之间的战术性投机。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当前各方之间的互动已经走过了美国“再平衡”战略推行初期的激烈碰撞期和磨合期,开始朝着更为成熟、可控甚至“降温”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还是大有希望的。有理由相信,南海问题的解决还是大有希望的,在解决的过程中,只要相关大国,像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能够就相关问题达成战略性谅解的话,因为在这个地区发生对抗还是军事冲突,无论是对美国还是中国都不是好事。两国都不会运行这样的局面初现。
(四)中国周边其他安全挑战分析
(四)中国周边其他安全挑战分析。
1、南亚:中印边界问题与“帐篷对峙”事件。2014年9月,中国和印度在双方边境线附近尚存争议地区发生了持续三周的“帐篷对峙”事件,一度成为两国甚至国际媒体关注的热点事件。然而,相对于中国所面临的来自东南方向的海上压力,中印围绕陆上边界而产生的分歧和摩擦在可控性方面更强,由此引发实际冲突的可能性也更小。
一方面,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由来已久,双方甚至在1962年为此发生过大规模军事冲突。因此,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经过两国的共同努力,双方逐渐形成了以协商谈判解决分歧的默契和共识,从而使分歧的管控具备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中印边界争端并未如东海、南海问题那样有强大外部势力的介入,因而通过双边协商的外交方式加以解决所受的外部干扰较小。实际上,类似的“帐篷对峙”事件在过去已发生过多次,最终都以和平方式得到了妥善解决,这说明中印双方都具有恰当应对边界问题的诚意,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讲,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印战略关系逐渐具备了世界性意义,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了管控分歧、发展合作的重要性。从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点建议”和辛格提出的“五项原则”来看,中印双方均表示要抛弃零和思维,通过加强合作来共同拓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两国政府也都主张在承认双方存在边界分歧的基础上,合理关注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关切。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印关系的主流无疑是合作而非对抗。
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印度进行了成功访问,两国领导人不仅再次明确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要共同管控边界分歧,而且更重要的是,双方在经贸合作及战略互信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如印度总理莫迪评价的那样,习主席此访使中印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中印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争端上的,两国的经济发展无从谈起,两国民众也不会允许这种现象长期存在。
2、中亚:“三股势力”与中国的地缘安全。2014年,中亚地区的潜在地缘风险呈现出进一步凸显和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互交织的特点,将使这一地区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西北方向的一个“地缘动荡带”。具体而言,中国在中亚所面临的安全挑战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解放党”、“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等老牌恐怖主义组织继续活动,同时新的极端主义组织陆续出现,如“吉尔吉斯斯坦社会”、“哈里发战士”、“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圣战”等。由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境外宗教极端主义向中亚渗透越来越容易,极端宗教思想的蔓延也越来越难以控制。因此,恐怖主义的网络化、国际化趋势将给中国的西部边境地区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不排除在新疆地区再次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的可能。
第二,中亚一些国家将面临领导人更新换代的考验。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都已经到了认真考虑权力移交的阶段,而“阿拉伯之春”对两国也有很大的触动。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的内政还看不到明确的安排,两国总统的真实想法仍然难以窥测。因此,一旦权力交接时刻到来,国内外各种力量就都会粉墨登场,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激烈的动荡和冲突。在这种背景下,由于该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部分国家国内政治的动荡将有可能波及地区经济合作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应做好相应准备。
第三,中亚国家普遍存在贪污腐败、社会不公、贫富分化、通货膨胀等社会矛盾。例如,哈萨克斯坦等国因拥有油气资源,国家财富迅速增长,但分配不尽合理,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此外,中亚地区缺水严重,控制水资源对国计民生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为了争夺水资源,一些中亚国家间的关系时常陷入紧张,有时甚至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此外,阿富汗局势也面临着重大挑战。美国和北约在 2014年底把10多万军队中的大部分从阿富汗撤出,维护阿国家安全的职责将交由阿富汗政府承担。这将是阿富汗问题的重大转折,形势是逐步稳定下来,还是会发生逆转,目前没有答案。如果局势恶化,将使中国西北周边出现一个不稳定地带,将会使西北周边安全缓冲区的安全系数降低。此外,它还会给“东突”势力提供新的活动空间和发展机会,使控制和打击“东突”势力变得更为困难,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并会对中国在阿富汗的投资、企业、人员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概言之,未来大中亚地区处于高风险期,值得密切关注。
3、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变化趋势。正如本报告第一部分指出的那样,中国在2014年所面临的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特别是恐怖主义、互联网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正逐渐朝着复杂化的方向演进。相比于地区传统安全挑战而言,这些问题在性质、内容、特点及其应对方式上都存在本质差别,特别是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经验依然欠缺,因此它们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
首先,就恐怖主义来说,前文已经做了相关分析,在此仅强调两点尤其需要警惕的趋势:一是网络化时代恐怖主义的应对问题,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低门槛、大流量、广参与、无中心、跨国境、弱监管、难治理等特点所导致的有效反应滞后。二是区域外极端势力(如ISIS)与境内恐怖主义势力相互勾结而蕴含的潜在威胁问题。这一点在中国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构想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目前已成为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所重点发展的合作伙伴。
其次,就互联网安全问题而言,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三个方面。其一,国际体系范围内的能力分布不利于中国,中国互联网安全面临霸权国家、跨国公司以及跨国活动分子网络的共同挑战。例如,美国对中国的互联网监控包括通过海底光缆的数据拦截监控,通过在特定设备(如在思科公司的路由器中安置后门)展开的通讯拦截监控,还包括国家安全局定制接收单位(TAO)实施的入侵式通讯监控等。
其二,国内现有的资源分配与机构设置暂时无法满足构建有效互联网安全的诉求。例如,“九龙治网”是长期以来对国内互联网管理机构设置的基本描述,而这种多头治理的客观后果之一,就是使国内的互联网安全在整体上处于“碎片化”管理状态,由线条化的职能分工而非从网络安全整体出发来决定和实施互联网相关的管理策略。
目前,国内互联网监督和治理的主要关切点是对互联网传播内容的有效管理,而对基础设施安全、态势感知、入侵防御等的关注不足,对国内互联网安全产业的重视和安排也难以满足构建有效互联网安全的需要。
其三,互联网安全的观念和政策工具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和满足构建有效互联网安全的需求。概言之,就是观念上依靠“国家队”单打独斗的倾向依然明显,由观念创新缺乏导致的资源配置错误现象也很严重,由此对互联网安全的构建形成了明显的制约和掣肘。
最后,就气候变化而言,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环境安全问题。2013年,我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2012年增加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中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东部地区2013年1月和12月发生了两次较大范围的区域性灰霾污染,呈现出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和污染物浓度积累迅速等特点,造成了重大经济社会损失和对公众健康的危害。
其中,2013年1月的雾霾污染过程接连出现17天,造成74个城市发生677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477天次,严重污染200天次。一些学者对这次雾霾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显示,全国仅交通和健康方面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30亿元。
同年12月1日至9日,我国中东部地区集中发生了严重的灰霾污染过程,造成74城市发生271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160天次,严重污染111天次。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是长三角、京津冀和东北部分地区。这说明,雾霾不再是潜在性的、抽象的威胁,而是迫在眉睫的威胁。
科学研究表明,雾霾对人体健康会造成显著损害,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与神经系统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预计未来十几年内,雾霾仍会不同程度地在我国各地发生,因此治理雾霾将成为我国实现环境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北京现在等风来吹散雾霾的窘迫的状态是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讽刺,怎么样突破窘境,实现清洁安全生产,成为一道试题。
第二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对朝鲜半岛安全的作用主要由三方面的因素(dimensions)来决定:第一是中国因素,即中国外交的总体方针和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目标,以及和中国外交决策相关的主要国内因素;第二是国际因素,即国际和地区形势以及其他有关国家的政策;第三是中国因素和国际因素的相互作用。多年来,在美苏冷战体制主导下,尽管朝鲜半岛位于中国的“卧榻之侧”,但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一般采取尽量不介入的政策,或者说中国一般只在直接涉及到自身重大利益时才做出反应。即使当年卷入朝鲜战争,也是因为美国威胁到中国自身的安全而迫使中国做出的军事反应。中国从来没有、无意、同时也不具备实力把朝鲜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从朝鲜半岛淡出,中国与朝鲜仍保持传统关系,中国在半岛的地位相对提升。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关系日益发展,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但直到20世纪末,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仍奉行不主动介入的政策(如在第一次朝核危机时就是如此)。2002年10月朝核危机再起,美朝对抗升级,半岛形势日趋危急。为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保证中国自身的发展进程不受到破坏,中国在几方当事国的提议下开始介入调解。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1月,中国在北京发起并主持了五轮“六方会谈”,充当朝核危机的主要调解人。这是中国几十年来罕见的外交举措,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肯定。①以下主要从中国处理与半岛问题主要当事国的关系角度,对中国的作用谈一些个人看法
二、中朝关系:保持必要的平衡
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平衡政策首先表现为保持与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传统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和朝鲜劳动党的历史关系,中国和朝鲜两国在朝鲜战争中并肩作战并且是停战协议的共同签字方,两国签署了《中朝友好互助条约,1980年代后,两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选择了不同道路。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随着半岛形势和国际环境的改变,两国政治和安全利益的共同需要也有所变化。但是,相对于两国各自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言,中朝关系仍然具有某种特殊性。究其原因,有多少缘于历史的联系,又有多少是缘于现实的考虑,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在中国的东北亚和朝鲜半岛问题研究圈子里,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中朝关系所面临的新问题。然而,从政策层面上考虑,主流的观点是:保持中朝之间这种传统关系更有利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与朝鲜的状况直接相关。1990年代之后,朝鲜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入十分困难时期,又面临严重的孤立状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不安全感。对一个国家而言,面对这种不利的形势必然要做出反应,如何行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些国家一味地希望朝鲜能在外部压力下发生变化,改弦易辙。②然而,鉴于半岛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下所形成的有关各方相互间严重不信任,要处于弱势地位的朝鲜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完全寄希望于对方的善意,是很困难的。事实上,朝鲜在对外界作出一定的改善关系努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采取加强自身军事对抗能力(包括显示其敢于抗衡的意志)的行动。第一次朝核危机以及后来的导弹危机,在相当意义上都是处于弱势的朝鲜不甘示弱而采取的变被动为主动的行动。不管外界如何评价朝鲜的政策和作为,朝鲜的抉择并非不可理喻,而是基于其对半岛冷战体制和自身不利处境的深思熟虑的结果,有着自己的行事逻辑。
结论:诚实的调解人
中国对朝核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政策目标,以及中国享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中国的角色定位就是充当“诚实的调解人”。中国是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的签字国之一,是与朝鲜半岛接壤的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是第一次朝核危机时四方会谈的一方。最重要的是,中国的立场和政策目标包含了美国、朝鲜、韩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各方的主要关切。
主要当事国美朝之间极端不信任,双方不能展开正常的直接对话,是中国出面扮演这一角色的重要原因,也是“六方会谈”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的主要困难。中国认为,尽管美朝双方的立场严重对立,但还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六方会谈”就是努力发现和挖掘这些共同点,并争取使之成为建立信任、扩大共识的过程。因此,保持对话、使会谈进程能继续下去是基本的要求。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
但此后,日本并为对钓鱼岛死心,多次制造事端,意图霸占我钓鱼岛。直到现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仍是中日关系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二、钓鱼岛的政治及战略价值
钓鱼岛列岛虽然都是一些无人居住的小岛,但日方对其行动的步骤近年来不断升级,除了政治原因之外,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钓鱼岛主权之争政治原因
中国的目的:恢复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主权,在世界舞台展现一个大国崛起的姿态。强力表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信号。日本的目的:以钓鱼岛为契机,表明日本与大国争雄的决心,努力达到恢复政治大国目的,不惜与中国剑拔弩张,也有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尽力给中国发展环境制造麻烦。美国介人的原因,一方面,是维护日美同盟表现出一个负责任的盟友的姿态;另一方面,借此问题来遏制、要挟自己的潜在对手中国,让其处于一种不安定的周边环境,从而影响中国的崛起。(二)钓鱼岛的战略价值
1、钓鱼岛列岛及其周围海域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钓鱼岛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盛产飞花鱼等多种鱼类。
2、钓鱼岛群岛在海洋划界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两国如按中间线划分,那么钓鱼岛主权归属哪一方将极大地影响大陆架的划分。日本一些官员曾透露:日本如果失去钓鱼岛和北方四岛,日本管辖海域将减少110万平方公里以上。
3、钓鱼岛直接或潜在的军事价值,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日本是一个地形狭窄的岛国。其内陆的任何一个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这种不利的自然地形和相对短浅的防御纵深,使日本在战时极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空中与海上袭击。
钓鱼岛在地图上是一个难以标出的小点,而日本非要对这块远离其本岛、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垂涎三尺,无非是看中了其庞大海域以及此海域内包括海底石油、矿产等海洋资源和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以及未来潜在的战略意义等。
文献:直击我国海洋岛屿争端纠纷
刘自立 王景贤 陈志坚
海洋岛屿与国防
当前,我国与周边濒海国家海域划界的潜在矛盾逐步表面化。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中,有150~190万平方公里被相关邻国凯觑,有些水域存在争议,有的已经被他国圈占多年。南海地区海洋安全形势更为严峻,共有六国七方直接卷人南海海域和岛屿争端,已经呈现岛屿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
我国东海的岛屿数量占全国的58%,在东海应归我管辖的约54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日本与我国重叠海域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东海海域发现海底石油蕴藏,东海海洋权益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尽管2000年6月中日“东海大陆架渔业协定”生效,双方在有序管理渔业资源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但东海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其中最大的岛屿主权问题是钓鱼岛列岛主权的争议。钓鱼岛距离我国的台湾岛东北端120海里。无论是从法理,还是从历史依据上看,钓鱼岛无可争议地属于我国,但是,日本一直企图把钓鱼岛据为己有。最近,日本政府又搞了一个所谓的拥有钓鱼岛所有权的日本国民“租借”钓鱼岛的花招,以年租金2256万日元长期“租借”钓鱼岛及附近的南小岛、北小岛。如果争得钓鱼岛的主权,日本可以和我国划分东海大陆架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并进而夺取东海丰富油气资源的一半。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域,占中国海域的一半。几乎大部分南海海域,包括南海诸岛,都存在着争议,其中又以南海群岛的主权问题最为严重。中国在南海群岛中只控制着8个岛礁,其中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其他岛礁基本上已被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瓜分殆尽,而且被大肆开采。南海群岛是属于我国的领土,从历史上、法理上、管理上,我国都有充分的证据。我国主张和平解决南海群岛问题,由有关各方在尊重国际法、国际海洋法基础上解决争端。但上述国家仍向所侵占的岛屿派兵、移民,加紧修建灯塔、渔港和简易机场,并非法进行勘察、绘图,大肆开发岛屿周围海域的油气资源,企图造成“有效控制”的既成事实,以取得这些岛屿的主权。目前,我国海洋岛屿争端纷起,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岛屿归属形成的争端、海域划界、海洋资源争夺和海上优势地位的争夺等方面,尤其是南海岛屿之争已趋白热化,各方互不相让。这些矛盾若处理和控制不当,就会演变成海上冲突。为有效解决岛屿及海域的划界及主权问题,避免冲突的发生,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海洋防卫建设。
刘玲松
浅议美越军事合作升温对南海局势的影响
军情与防务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迄今,我国南沙群岛岛礁以及海域被东南亚周边国家侵占,资源遭到大量掠夺。而近几年南海紧张局势更是逐渐趋于白热化。越南是东盟国家中唯一提出对西沙、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也是在南沙占领岛礁最多,扩张野心最大,对我国构成威胁最大的国家。在越南动作频频的背后隐约可见美国的影子,近年来美国与越南的关系发展迅速,尤其是两国军事关系不断升温,给本已错综复杂的南海局势平添了几分紧张因素。
美越军事合作升温对南海局势的影响
1便于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加强对南海地区的渗透2促使越南在中美之间“走钢丝”,利用美国的力量抗衡中国3南海局势进一步被国际化,中国按自身意愿解决南海问题难度加大。4增加了南海问题中的“军事色彩”,解决南海问题将面临更多障碍。
车德军
试析美日印介入南海争端问题
东南亚之窗》2011年第3期(总第17期)南海争端原本是中国和争端国家的双边问题,但出于各自 的利益,一方面美国、日本、印度积极介入,另一方面南海周边国家也愿意拉拢美、日、印的介入,使得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难度大大增加。美日印介入南海争端的新动态
(一)美国继续推行其“重返亚洲”战略,持续关注南海局势,与菲越等国军事互动频繁。
(二)日本积极加强与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关系,从日本本国利益出发,倾向于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以求制衡中国。三)印度加快推进其“东进”战略转移,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与越南联合对抗中国。
王春阳
从钓鱼岛主权问题看中美日三边关系
崔立如
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中国的作用* 现代国际关系》 2006年第9
第三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导语
不知道用“狼烟四起”,“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古诗来形容当前我国周边形势恰当否,但我国周边形势严峻是不争事实。有人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有人说我们在国际上没有真正的朋友。
打开世界地图一看,猛然一惊,原来我们面对的现实真的很严峻。从黄岩岛事件到越演愈烈的南海争端,从中日钓鱼岛问题到最近的中印边界对峙,一系列的事件对我国家安全提出挑战,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世界上兵力超百万的国家俄罗斯、印度还有美国(关岛)都与中国相邻或相近。而主要的核大国在中国周边就有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甚至于朝鲜都有核武器。中印藏南、中日东海钓鱼岛、中韩海上边界线尚存争议。南海问题日益紧张,周边国家的气焰在某些大国的支持下更为嚣张。
我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四邻和则周边稳;周边稳则中国安;周边乱中国损。周边安全环境的稳定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中国周边”的涵义和特点 1.“中国周边”的内涵
狭义的理解:与我国陆地领土接壤的邻国所构成的亚太地区。(陆地邻国14个)广义的理解:是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包含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这六块区域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
隔海相望是6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日本、韩国 陆地邻国14个:有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朝鲜和越南14个。陆地边境线超过2.2 万公里。
“周边”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邻国”或者“邻海”的范围,也远远超越以传统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地理阀阅。
“周边”是在给定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前提之下,相对于一个国家的战略纵深地带而言,与国家战略利益高度相关、国家力量可以控制和辐射的边境地区,与外部国家或力量直接相邻或关联的环陆海空间以及此空间中多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环境等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组合。作为一个中国化的概念,“周边”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地理边界,成为一个由地理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交织而成的综合性的研究范畴。
二、中国周边安全现状
1、导致中国周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美国的插手。美国之所以插手东边是其战略调整的结果。美国放手“东边”有两个原因,一是“西线无战事”(伊拉克撤军、利比亚问题解决、伊核危机有欧盟、阿富汗准备撤军等),一是“西边无优势”(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影响很大,欧洲经济大受损伤,美国无利可图)。于是,美国将关注的焦点重新投向亚太地区,积极“重返亚洲”。
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随着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成为美国和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周边国家在安全上依靠美国,经济上力图分享中国经济成果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南海争端既是美国加大亚太战略投入的抓手,也是周边国家平衡中国影响力和塑造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手段。南海主权争议已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
C形战略包围圈:C形包围圈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海陆并进,海上包围圈以日本为起点、印度为终点,陆地包围圈以印度为起点、中亚为终点,由海到陆形成了一个C形包围圈。冷战结束后,美国由战略守势转入战略攻势,其最大成果,就是进入了历史上不曾涉足的中亚地区。同时,美国积极拉拢印度和蒙古,插手南中国海争端,加上早在1950年代就建立起来的第一、二岛链封堵线,美国在中国周边形成了一个“C形”战略布势,有人把它称之为“C形包围圈”或“弧形包围圈”。
环形战略包围圈:在C形战略包围圈上延伸,环顾中国四周,东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有越南、菲律宾、印尼,西南有印度,西有阿富汗的北约与美国驻军,基本上中国已处于美国的环形战略包围圈之中。
2、中俄关系
中俄两国目前的关系密切,随着普京的上台,两国之间加强了经济贸易合作,组成了战略协作伙伴。两国之间互相进行文化交流,如06年中国举行“俄罗斯年”,07年俄国举办了“中国年”活动。双方在军事上的合作发展迅速,双方军事关系也在不断扩大,安全合作逐渐增多。纵观历史,虽然中国和当时的苏联由于种种原因,从结盟、对抗到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经历了四十年的恩恩怨怨。但至苏联解体、中俄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十分顺利。
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俄已成为我国主要供油国之一。2004年向我国供油约650万吨,2006年达1000万吨,2010年将达1500万吨。普京总统还明确承诺优先铺设通往中国的原油管道,将改组后的尤甘斯克公司的13%-20%的股份转让中方,切实履行铁路供油协议等。普京强调将坚定不移地加强与中国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帝国和苏联对我国侵略和威胁的历史,告诫我国对北边的安全形势不可盲目 2 乐观,对俄罗斯仍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17世纪以前中国不与俄罗斯接壤,由于近代沙俄的拓张,俄国是找上门来的邻居。
中俄古代的关系在1840年以前是平等的国家关系,一方面,中国实力强大,尤其是清朝起源于东北,重视边防;俄国实力扩张,重点在欧洲。《中俄尼布楚条约》不仅确定了中俄的边界,而且确定了中俄平等的国家关系。1653年,俄罗斯沙皇派遣使节,要求顺治皇帝向其称臣;而顺治要求俄国沙皇前来北京朝贡。之后,俄国不断侵占我国东北领土,并修建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1685年康熙皇帝出兵雅克萨,赶走俄国侵略军并签订《尼布楚条约》根据此条约,俄国失去了鄂霍次克海,但与大淸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2)近代屈辱的中俄关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国趁火打劫,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与我国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中印关系
龙象共舞抑或龙象之争: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而中印领土纠纷则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印同为世界人口大国,同属第三世界,又都是金砖四国成员,有着相类似的历史遭遇和发展过程,然而由于英国殖民者留下的领土纠纷,20 世纪60年代中印一战至今仍在两国人民心中留下深刻记忆。特别是印度,对中国的发展强盛心存疑惧,很不服气,有一种要和中国较劲,一决高低的心态。在领土纠纷问题上,相当一段时间坐不下,谈不拢,加上媒体的负面炒作,以及夹杂在其中的**问题,使中印双边关系呈现复杂性、脆弱性,使两国关系发展得不顺利。
4、中日关系
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发生灾后国际救援行动和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排序,即日美同盟为中核;第二层次为间接的盟友,主要是美国同盟旗下的英、法、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第 3 三层次为与日本历史渊源甚深且有共同价值观的东南亚各国;第四层次为能够对中国实力起制衡或牵制作用的俄罗斯、印度、蒙古等。上述四个层次均具有针对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虽然中国在大地震后对灾情深切关注,物质方面予以日本大力援助,但是日本在接受中国的援助时甚为谨慎。日本选择国际援助的态度充分显示了其 “远交近攻”策略。
中日战略利益矛盾日趋突出,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战争赔款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干涉台湾问题等。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
中日关系重要,但大的改善很难。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淡化,现实利益矛 盾突出。在中国总体实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超日本的情况下,日本把“应对强 中国”作为主要战略。为此,向美国靠拢是一个大战略取向,同时日本自身也积 极开拓空间,尽可能保住自己的影响,并积极参与“防华制华”网的构造。尽管 如此,中国对日本的工作还是要做,要突出现实的发展利益,尽量稳住中日关系 的大局。2012年9月,日本政府国有化“钓鱼岛”,中日关系僵硬。(中日关系中的钓鱼岛问题)5.南海问题
我国南海海域被分割、岛屿被侵占、海洋资源被非法掠夺的情况比较严重。南海划界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涉及国家最多、情况最为复杂的争端之一。
海岛问题、海上划界问题、海洋资源开发问题,是当今中国海洋安全的三大问题。而这三大问题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其中海岛问题是基础、海上划界问题是前提、海洋资源开发是目的。从这三方面来看,海洋国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我国与周边8个国家存在着海域划界问题,与5个国家之间有着岛礁归属争议。
海岛问题是根本: 根据规定,一个海岛的主权归属可以决定这个岛周围以200海里为半径的海域的主权和主权权益的归属。一个很小的岛礁,从法理上讲,可以主张43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因此,在海上划界中,海岛是最直接、最基本的划界基础,海岛是海洋上最重要的领土标志和主权归属象征。
南沙争端目前已形成了“六国七方”的复杂格局,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南沙海域共由230余个岛屿,从各国实际控制的50个岛、礁、滩、中,我国仅占9个礁。周边国家已将我主张的8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划入其势力范围。且非法钻井几千口、石油开采量达4000 4 万吨以上。从区域上来看,越南基本上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基本上控制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基本上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
资源争夺战越来越复杂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岛屿或划界争端持续未解,其根本原因在于争议海域的主权和资源问题。仅以南海为例,南海诸岛是东亚与大洋州的“海上通道”和“空中走廊”,除渔业资源外,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据有关专家推测,在南海中国传统海疆线内的油气总储量约为420亿吨。
近年来,尽管南海周边邻国虽一再表示“不采取使问题复杂化”的行动,但从未停止对中国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和南沙海洋权益的侵犯。比如,一些邻国在南沙群岛扩建各种军用、民用设施,吸引俄、英、日、澳、法、美等国合作勘探、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并瞄准了其人文资源,以优惠政策鼓励南沙群岛的开发、旅游或移民等。日本更是牢牢盯着东海资源,并加速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开采等技术。总体而言,中国的海岛及海洋权益正遭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上安全正面临着严峻形势。
随着南海岛争兴起,美国打着重返亚洲的旗号,插手介入南海争端,支持越南等国的领土诉求,扬言所谓“自由通行权”,企图将岛屿纳入国际化讨论解决,中国坚决反对。南海归属中国,和周边有关国家的争议,应由双方国谈判解决,反对将问题国际化。
美国接入南海问题,一是要拉拢东盟有关国家,牵制中国与东盟10 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积极态势,进而影响、延缓中国的强劲崛起;二是鉴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引起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担忧和疑虑,想借助美国力量来抵消和平衡中国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吸附力。美国正好乘机而入,在中国和东盟之间打入一根楔子,从战略上获得与中国博弈讨价的一张牌,双方各有所需,互相利用,进而造成解决南海争端的复杂性,并由此带来引发冲突、激烈对抗甚至动武的不确定因素。这对我国当前的发展及和平建设以及与东盟有关国家的友好交往也是非常不利的。
中国在建设、发展、强大的过程中,中国被妖魔化,“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事实上,国力的强大势必体现在军力的跟进上,中国军力发展也好,不发展、缓发展也好,都会引起国际关注,尤其是西方的一片嚷嚷,其目的,最终是企图通过强大的舆论压力来约束限制中国军力发展。今天中国的发展,其国家利益已远远超越了国土疆域,中国的海外利益安全,也迫切需要中国的军力去加以保护。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核武力量、海空力量、军事装备,即使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也购买了航母、先进战机等武器装备,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政治地位也迫切需要建造多艘航母,拥有强大的海空力量。南海之争一定程度上 5 凸现了我海空军力的软肋与无奈,客观上反而增加了解决南海纠纷的难度和复杂性。在外交斗争舞台上,我们要讲公道正义,但最后往往要靠实力说话,“弱国无外交”,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切肤之痛和深刻教训。我们不欺负他国,也绝不容忍他人欺负我国,当我们的海空力量在南海显示国威军威的时候,也就是能够比较顺利解决南海纷争之际。当然,对我南海周边诸国,乃至东南亚各国,从根本上说,我们仍然要实行帮扶济困、互利共赢的政策,中国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
第四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摘要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风险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不断有国家前来挑衅:一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美关系的竞争性凸显;二南海危机,中日对钓鱼岛的博弈,菲律宾等国的搅和,使得南海面临巨大的危机;三是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妄图再次获得对外发动战争的权利;四是朝核危机,朝鲜核试验挑动世界和平的神经;五是韩国不顾中国反对,执意安装“萨德系统;然而,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下,中国在保护和平方面的能力也日益强大:一是中国主导亚投行,一带一路,极大推动了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二是俄罗斯等国加快与中国的战略协调与合作。
关键词
亚太再平衡,钓鱼岛,日本军国主义,朝核危机,萨德系统,国际合作 / 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危机四伏...............................................................................................................................3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3 日本军国主义抬头.........................................................................................................4 南海危机.......................................................................................................................4 萨德系统.......................................................................................................................5 迎来机遇...............................................................................................................................6
亚投行...........................................................................................................................6 一带一路.......................................................................................................................6 中俄友好.......................................................................................................................7 结论......................................................................................................................................7 参考文献...............................................................................................................................7 / 8
危机四伏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东亚政治安全格局正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进入“冷战”新阶段还是维持目前政治安全平衡的选择。自冷战结束后在东亚形成的政治安全的平衡格局,近年来遭受到来自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强烈冲击,东亚政治安全格局出现“冷战化危险”。中美在各领域的冲突虽呈上升趋势。日、新、韩、菲、越等国利用美国的“亚太再平衡”谋取私利,侵犯甚至严重侵犯中国国家利益。美国大选给我们带来更多不确定的信息。可以预期,美国大选后,中国周边外交将遭遇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更大冲击,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2017年是一个历史转折的重要年。
命运堪忧!但历史的演绎不是简单的交替轮回,新世纪即将上演的现实活剧决不能照搬旧世纪已经过时的剧本。尽管东亚磕磕绊绊甚至局部动荡的情况难以避免,但基本趋势只能/ 8
更像20世纪下半叶的欧洲,而不会更像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只有在维持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东亚地区秩序走磨合、调整、渐进的重构之路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东亚大多数成员的“人心所向”。
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当前,日本安倍政府是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政府,这伙右翼势力投机取巧,通过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已经遭到日本民众、在野党派和国内主流媒体的强力反对。不过铁了心的安倍已经不顾及民众的感受了!如果右翼势力一直在日本执政,军国主义就会复活,未来肯定会发动战争。
2016 年 1 月 6 日在朝鲜宣布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后,中美两国都高度关切,国际社会聚焦于东北亚的安全局势。1 月 16 日,日本政府公开声称将与菲律宾、越南两国分别签署情报(共享)保护协定。这是日本首次与东盟成员国签署此类协定。三方预计将在2016 年内完成协议的正式签署。日本此举给人以一种“趁火打劫”之意,欲将火势向南推进,对中国形成战略威胁。有舆论认为,日本意图与越南、菲律宾实现情报共享,实际上是在拉大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战略上的不信任。这让我们必然将其视为一个别有用心的情报共享协定, 虽不同于以往日方已经缔结的一些军事同盟协定,意味着日、菲、越三国将在防卫装备品的性能和他国军队的行动等方面实现情报共享,这其实是在破坏南海局势的稳定,公然搅局南海。
历史上的日本军国主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我们不得不提防。
南海危机
南海拥有中国“四海”中最大的海域,其主权利益和海洋权益至关重要,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南海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南海安全遭遇严重威胁,尤其是美国等域外国家的竭力干预,致使南海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尖锐化、国际化的趋势。美国南海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从默认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转变为中立和不介入,再从有限介入转变为深度介入。当前美国鼓励和纵容对中国南海岛屿有领土要求的少数东盟国家采取强硬立场,企图以南海问题为抓手形成问题型联盟,强化美军在南海/ 8
地区的军事存在和作战能力,以“航行自由”为借口干预南海争端。南海已经成为中美地缘战略竞争的前沿。美国采取“预防性防御”战的博弈,美国利用盟国和伙伴国制约中国。
面对进一步恶化的南海局势,中国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积极开展安全合作,寻求最大安全公约数;同时,中国须加强能力建设,保持战略定力,敢于反制挑衅行为,坚决遏制南海危机,有效推进南海的和平、安全与发展。
萨德系统
近期,随着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和远程火箭发射,东北亚局势紧张升级,而美国为进一步谋求其导弹防御系统前沿部署,不顾中俄极力反对,借机强力推进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全称为末端高层防御系统,英文简称THAAD),势必会严重影响东北亚战略态势平衡,并对东北亚海域弹道导弹突防带来新的威胁。德国部署萨德系统地基,雷达工作在前沿部署模式下对中国沿海东部海域发射弹道导弹突防构成了很大预警探测威胁。借助萨德系统地基雷达数据,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战略预警可提前至中国沿海东部海域发射弹道导弹飞行助推段,其对弹头和诱饵释放过程的覆盖也将同时大大提高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目标识别能力。
萨德系统影响中美的战略平衡,构成中国周边环境威胁。/ 8
迎来机遇
亚投行
作为中国的一项对外大战略,已经从倡议的提出步人到务实的推进阶段。这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性战略,但首先在经济合作领域发力,它以互联互通为支撑基础,以周边国家为起点和重点,在2014年,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 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丝路基金等
一同时也对于周边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刺激应,中国已经成为了亚洲经济发展关键的动力之一,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期。一带一路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影响日益上升并外溢。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也是新旧矛盾的交汇点。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 8
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朋友圈不断扩大。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崛起,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变量。
中俄友好
作为与中国有最长边界线的邻国,俄罗斯的军事动向始终牵动中国人的注意力。2016年,与中国毗邻的俄罗斯两大军区——中央军区和东部军区实施了规模空前的演习训练与编制装备革新,有相当多的部队投入叙利亚反恐前线,同时出动部队参加与中国友军进行的多场双边、多边联合演习行动。正如俄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前俄罗斯外长伊格尔·伊万诺夫发表的题为《俄中关系走向质变》的文章,2016年是《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它不仅经过了时间考验,还对在实践中堪称“新型大国关系”表率的俄中关系产生全方位的重大积极影响,“作为当年直接参与该文件起草的亲历者,我坚信该条约完全能够列入21世纪俄罗斯外交最重大的成就之列”。
中俄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加深,大大缓解了中国的安全压力。
结论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的稳定在相当程度上,离不开中国的战略忍耐以及中国推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所做出的努力。为维护中国主权以及海洋权益,中国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看准形势,站稳脚跟。南海地区利益相关国家都应该促进争端的和平解决。各相关国家的领导人应及时联手应对“安全困境”,以双赢博弈的思维方式来替代的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
在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我国对于周边环境的认识也在持续的发扎中,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程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对于周边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加强。如果仅仅同过去相比,那么我国周边环境明显产生了极大的优化和进步,但是倘若是建立在对于一个崛起大国持续深入发展的要求而言,我国周边环境显然难以令人满意,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屹,田昕清.美国主导的亚太同盟格局与南海博弈论——浅析当前南海利/ 8
益格局[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6,(06):52-55.[2]王世涛,邢晓莉.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对中国沿海弹道导弹影响浅析[J].飞航导弹,2016,(09):41-45.[3].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J].世界知识,2015,(06):75./ 8
第五篇:浅谈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世界上处于相对孤立的位置;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后起工业化国家,我们的国家根本利益在于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这个基本战略目标就决定了我们的国家利益与西方大国意欲主宰世界的战略图谋存在着根本对立。如同一块巨大的奶油蛋糕,周边国家都想从我国丰富的资源分一杯羹。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认清迫切形势,正确看待当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为敌对分子的虚假宣传所蛊惑,也不盲从于专家与学者的片面之词,要做到有自己的主见,真正的了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以下我从矛盾与战略两个角度,三大方面来探讨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问题。
一,我国周别安全环境特点
(一)我国疆域辽阔,陆地和海洋邻国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大。大部分的亚洲习惯性分界,都与中国相邻,所以中国与亚洲所有地区的形势的变动都息息相关。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最多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都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二)边界漫长,海域辽阔,边界争议和海洋权益纠纷多。我国曾与印度,苏联,越南存在边界领土之争。目前仍存在如下问题:中印边界划分问题,与朝韩的关于黄海和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中日间大陆架划分与钓鱼岛归属问题。
(三)地处大国利益交汇区,安全环境受大国影响因素复杂。1.与美国。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并有很大改善。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
2.与俄国。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冷战结束后,中俄结束了意识形态的争论,彻底解决了边界问题。经济,军事合作进入到实质性阶段。
3.与印度。两国领导人达成中印互不构成威胁共识,一致同意在相互交往中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关系得到稳步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逐步扩大,共同利益将决定两国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保持密切的关系。但与此同时,印度和马基斯坦的直接冲突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
二,中国周边矛盾
(一)中印边界问题。整个中印边界全长约3000多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
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尽管目前中印关系不断得到改善,边界谈判也已进行了多轮,但在一定条件下,双方矛盾仍可能激化,解决边界争端任重而道远。
(二)钓鱼岛问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我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的东海海域,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组成。20世纪60年代末,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通过调查,得知钓鱼岛附近储存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对钓鱼岛窥视已久的资源匮乏的日本自此便封锁了此岛,不再让中国渔船进入。自此形成钓鱼岛问题。此外1994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加剧了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复杂性。
(三)南海权益争端问题。目前,南海的形势是,越南基本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基本控制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基本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两国虽没有直接占据南沙群岛岛礁,但印尼单方面宣布的专属经济区深入我国传统海疆线5万平方公里;文莱则对我南沙群岛的南通礁提出领土要求,企图划分我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南海争端不仅涉及有关国家和地区重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重大的战略利益,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争端,尚需时日。
三,巩固与发展是我国安全政策的基本着眼点
首先,树立新安全观。这是解决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最重大课题的正确途径。
其次,稳住两翼,巩固北方,经略东南
然后,改善与发展与其他国家关系。我国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为此我们把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作为基本国策。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因此,当代大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当今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
[2] 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程 [3] 论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