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哲作业-关于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本次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基本判断。
阅读完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后,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蓝图,一个民族的富强梦想,十分值得我们大家深入学习。公报在对未来发展方面主要强调以下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节经济结构;发展文化;加快改革;加强党政建设等。针对这些公报要点,我主要有以下体会:
文化方面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我本人认为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非常必要,我们改革开放这么久,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快,但是我们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应该还是不足。我们一些传统的很好的东西,有被忽略的趋势。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世界遗产,说实话我对这件事也很气愤。但是这个也反映出我们在文化保护方面做得不够。同时,国外一些不怎么好、不怎么健康的东西,对我们的社会也有影响。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文化方面的发展说,总体上是相对滞后的。所以文化发展是必须的。
这次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提得比较突出,而且认为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软实力,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决定性地作用。提出文化产业是一个支柱性的产业,这个提法比较新。支柱产业就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产方式都会有影响作用的产业。所以,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进步,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社会是会有影响作用的,是会使社会更加健康的,因此把文化产业提升为支柱性产业,也是有很有道理的。这一系列的说法都说明,文化方面的建设是必须的。
民生方面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民生问题是今年最热门的话题。根据世界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GDP总量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的国家,外汇储备8万亿美元,可以说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已经很强大。但是我国目前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与之相对应的水平。可以说现在是国富,但是民不富。而国富与民富其实并不是矛盾的。当今社会对房价过高,收入较低的抱怨很强烈。所以对于经济改革,改善民生的做法是势在必行的。
改善民生首先要提高人民的相对收入。首先应该保证我国的低收入群体。现在我国最低收入群体的比较低。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最低工资的国际标准应该为平均工资的40%—60%。因此,在未来5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能够进一步向平均工资的40%靠拢。除此之外,对于中收入阶层也应该增加收入,而要对高收入的进行限制。因为目前从我国形式来看,贫富差距还比较大。高收入人群占据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本,这使得中低收入人群的压力加大,所以应该“限高”,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赋税,而增加对高收入人群的纳税力度,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加地公平,更好、更公平地分享“蛋糕”,实现共同富裕。
另外,我们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里面看到,五中全会对改革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给予了浓墨重彩。中国社会的每一步发展,它其实背后都是要靠制度体制来推进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把中国社会在“十二五”中刚才所提到的那一系列的发展,要从规划蓝图变成现实的一种实践,单靠一厢情愿的这种正面推动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体制的配合。
总之,《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向我们大家展示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也反映了我国实现国富民强的梦想。我们大家应该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的精神,汲取以前的成功经验,大胆创新,努力奋斗,实现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化学工程学院
代笠
0943082082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体
第二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总理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有效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应对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胜利完成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进展。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会强调,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下,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全力抓好。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制定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面抓好各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万众一心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总理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有效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应对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胜利完成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进展。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强调,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下,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全力抓好。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制定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面抓好各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万众一心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奋斗!
第三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四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2009-09-24 07:55:49.0 来源: 作者: 【大 中 小】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农村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将全面快速增长。无论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发布时间:2010-11-15 阅读:752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五个坚持对加快经济转变方式做明确部署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时间:2011-04-07 13:16 来源:纺织
081点击: 54 次
1、推动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2、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3、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仅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4、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5、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关键词:十七届五中全会 公报 要点
摘 要: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争议:
第一,政府在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是否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建立起双方都认可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特别是评估是否合理和煤矿补偿款是否充分、合理、到位。
第二,整合之后能否满足全国的需求,供应是否充足。
第三,整合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拉郎配”、“国进民退”的现象。
第四,单纯强调规模能否起到整治煤炭企业集中度过低和无序竞争等状况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论证。第五,资源整合的法律层面和操作层面是否合理、合情、合法。
第六,是否会出现政府过度干预和政绩观发挥不良导向作用等问题。
(二)答案提示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依据如下:
第一,许多企业的资金投向阳光产业,特别是投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了矿区人民生活,为企业赢得了更光明的未来。
第二,企业规模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为一些大型国企和民企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做大做强提供了机遇。
第三,借助煤炭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回采率,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第四,整合之后整体产量稳中有涨,经济效益稳定并且对财政贡献率提高了很多,安全生产形势趋稳趋好。
第五,从国际煤炭工业发展趋势和产业政策现实需要以及生态环保等方面看都符合时代潮流。
(三)答案提示
东梁煤矿被低价转让,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煤矿转让和兼并重组过程要公开透明,要在阳光下操作。
第二,煤矿储量的确定要在专业机构的参与下进行,企业不得擅自修改和重新评估储量。第三,要明确煤矿权属和企业性质。
第四,转让价格必须包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资源价值必须纳入转让价格,明确采矿权是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因素。
第五,防止在转让过程中带来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煤矿转让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
(四)答案提示
从“朔州途径”看煤炭资源整合
作为我国煤炭能源的核心产地,山西承担着保证国家能源供应,保护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山西的煤炭资源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畸形发展的态势也一直为人所诟病。山西煤炭资源发展的现状所呈现出的“多、小、散、乱”的格局,使得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迫在眉睫。而改革的急先锋——朔州,不仅在煤炭资源兼并重组过程中大胆探索,更是开辟出了一条为煤炭资源整合提供宝贵经验的“朔州途径”。
2008年9月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煤炭企业的全面整合重组。作为这场煤炭行业改革运动的急先锋,朔州在煤炭企业重组和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所提供的“朔州途径”拉开了这场改革运动的帷幕。朔州开展煤炭行业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整合重组来提高煤炭产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其制胜之道在于:第一,坚决打破所有制界限,因地制宜,因矿制宜。不以所有制论英雄,更不搞所有制和地区歧视。改革后,在朔州,既有国有煤矿,也有私人持股的大型股份制企业,还有个人承包或者买断的煤矿,形成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和地方民营骨干企业各占半壁河山的格局。第二,以煤电立市,借助煤炭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改造,在煤炭生产领域重点抓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回采率。采取强制措施,关闭产能不达标的小煤矿。并通过一系列综合节能措施,提高全市的煤矿回采率,提升资源的利用率。第三,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程的多措并举。该市所有煤矿实行“挖1吨煤种1棵树”的“以煤补林”、“以黑补绿”政策,切实保证矿区生态的绿化和修复。不仅提高了城市的森林覆盖率,更使得本市的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朔州煤炭资源整合所实施的“朔州途径”是在山西省全面启动煤炭资源整合重组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煤炭企业的大型化、集团化和实现煤炭产业的集中高效生产已是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如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的煤炭企业均已形成了规模化开采和强大的企业竞争力。并且这几个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炭市场化集中度都比较高。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煤炭行业长期存在企业集中度过低和无序竞争等状况,导致煤炭资源回收率低、开采秩序混乱、安全事故频发和腐败滋生蔓延等问题屡见不鲜。因此,无论是从资源产业的发展规律和世界潮流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产业政策、现实需要和生态环保的角度而言,煤炭资源整合均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大局的。
“朔州途径”的成功为我们继续推进煤炭行业的深入改革提高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这种政府主导的资源整合,除了在法律层面需要规范外,更需要在操作中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起双方均认可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特别是在补偿方面要做到及时、充分、合理。并且,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而言,单纯强调单体矿井的规模也并不科学。此外,是否存在政府政治干预过多的倾向等问题也是在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重组过程中所值得深入思考的。
煤炭行业应当走规模、效益、绿色并举的发展之路。煤炭资源的整合顺应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的要求,实现了煤炭行业素质、核心竞争力和安全保障水平的巨大飞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举措。
第五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2 08:35 ]
编者按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确定主题——
以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勾勒主线——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指出。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二)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5 08:09 ]
描画蓝图——
提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 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注重民生——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调整结构——
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三)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6 08:17 ]
提升文化——
文化产业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 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推进改革——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5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四)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8 08:11 ]
加强防灾——
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回首“十一五”,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说。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洪向华认为。
保持先进——
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条条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