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周边形势论文
论中国的周边形势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是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核问题、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海“海权”之争等,虽然我国周边地区存在着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周边格局主体态势还是良好的。
中国周边形势动荡不安尤其是不少国家政局不稳,对中国带来复杂影响。一方面,包括周边国家政局不稳在内的周边形势动荡,与中国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形成了明显反差,反衬出中国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的体制优势,凸显了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软实力的显著增强,进而坚定了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周边乱局充分暴露出西方“民主”、“自由”泛滥的弊端与危害,有利于周边国家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有助于周边国家更好地维护本国主权独立、有效抵制西方大国以“民主”干涉其内政的企图;在周边某些邻国陷入长期“内耗”与难以自拔的同时,中国却能继续保持强劲崛起,彼此力量对比进一步朝中国倾斜,这将有利于中国对“和谐周边”的主动“塑造”。但另一方面,周边动荡也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是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地区持续不稳定,势必分别波及中国的西北、西南与东北沿边地区,影响中国“西部大开发”与“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二是邻国政局动荡、极端与恐怖势力猖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外利益。中国的对外投资经营、工程承包与商贸活动统称“走出去”,而周边地区则是中国经济加速“走出去”的重要方向,是中国开拓海外商品市场、投资场所与获取能源资源的重要地区,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拓展国际经济空间。而周边邻国政局动荡不定乃至发生政变与骚乱,将严重危及中国在当地的投资与人员安全。而周边极端势力趁机滋长、恐怖活动泛滥、乃至民族排外情绪发酵,也将严重威胁中国的境外机构与人员安全。
三是周边乱局为某些大国“介入”提供了可趁之机,大国加紧争夺中国周边将危害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中国的地缘战略依托受到侵蚀,中国崛起更将面临“龙困浅滩”的危险。美国对中国周边“趁火打劫”与加大渗透,企图从多个方向、从陆地到海上对中国实施“立体堵截”,日本、印度、俄罗斯也趁机扩张;巴基斯坦、缅甸、泰国、朝鲜等“地缘支点”国家政局持续不稳,分别引发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朝鲜半岛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其各自“地缘对手”印度、越南、韩国等的影响力显著增强,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所在区域的长远稳定,美国等大国趁势“介入”更是挑战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此外,大国加紧角逐周边油气与矿产资源,中国获取稳定可靠的境外能源资源供应将面临更大的变数。
四是中国与邻国的既有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更趋复杂。随着中国全方位加速崛起,中国与邻国的实力差距不断扩大,这将引发周边某些国家的“反弹”,一些邻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更加突出,企图通过“大国平衡”战略、借助美国等“制衡”中国,而美国则极力“利用矛盾”。特别是与中国存在海洋争端的某些邻国,其“危机感”与“紧迫感”加深,唯恐争端解决的时间“站在中国一边”,遂加紧强化对中国海洋权益的非法侵占侵蚀,加大对美国的战略借重。
五是中国在周边的“大国责任”压力不断上升,周边外交“两难”困境加剧,“不干涉内政”原则备受冲击。西方大国视朝鲜、缅甸、伊朗等所谓“问题国家”为“眼中钉”,认为中国与其关系“特殊”,敦促中国在防扩散与维护地区稳定上承担“大国责任”,无理要求中国放弃“不干涉内政”原则,对“问题国家”施加影响,致使中国在“问题国家”与西方大国之间陷入两难。此外,中国沿边与沿海地区的和平发展、加速拓展的海外利益等面临周边动荡的严重威胁,传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面临调整。中国在周边地区既要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尤其是领土领海主权等“核心利益”(“维权”),又要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维稳”)与自身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兼顾二者难度日益上升。
从以上对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可以看来,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第二篇:论中国周边形势
形势与政策 论中国周边形势
姓名:陈天浩
班级:通信122
学号:2012306020229
关键词:周边关系 冲突矛盾 共同发展 战略安全
曾几何时,中国的周边安全局势一直是我国值得称道的外交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积极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最好时期。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周边关系目前方方面面都在关注,甚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焦点和热点问题。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即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
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 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一、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朝韩问题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又韩国和日本一样把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石,但是由于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半岛有着长久的裙带关系,所以韩国对中国比日本要更有亲近感。韩国前首相卢武铉曾提出希望韩国可以成为各大国发展关系的纽带,尤其是中美之间。但是由于韩国这身的影响有限,所以最终没有向着卢武铉的理想方向发展。
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
二、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日本问题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后虽经安倍的“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可以说是“旧仇未了,又添新恨”: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
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④。
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南亚局势依然紧张。——南亚问题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 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端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则将会长期维持下去,两国关系将获得不断的发展。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强大的邻国犹似一把双刃剑。——俄罗斯关系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 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第三篇:中国周边形势论文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即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关键词:周边关系 冲突矛盾 共同发展 战略安全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 政策 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7周年。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 政策 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人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三、美国 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回缩到我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 政策 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威胁。
四、中亚 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2009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7周年。17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中亚地区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在经济上,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文化上,中亚是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结合部。我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
五、俄罗斯 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 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 形势 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俄在对外 政策 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 政策 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图协议”。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六、南亚 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端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逐步扩大,且中印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华宁,共同利益将决定两国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保持密切的关系。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则将会长期维持下去,两国关系将获得不断的发展。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七、东南亚 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和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也存在主权争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但总体 形势 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 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 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第四篇:中国周边形势论文
中国周边形势
摘要: 中国周边形势严峻,周边国家动荡不安。周边地区包括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西亚以及南太平洋。美国的介入让中国周边国家更加不平稳。周边的乱局给某些大国提供了可乘之机。领土问题一直是中国和周边国家矛盾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动荡不安有一定程度的联动性。
关键字:周边国家,动荡不安 可乘之机 联动性
正文: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动荡呈现普遍化、常态化、复杂化乃至一定程度的联动化,其中又以一国内部的政局不稳居多,也有两国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还有大国强权的介入与角逐,不同类型的问题相互交织,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
东北亚形势主要因韩国“天安号事件”与“延坪岛炮击事件”而骤然紧张。韩国、美国与日本藉此事件在黄海一带频繁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美国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参演,“天安号”沉没迷团未解,美韩大规模军演不仅将进一步激化朝韩、朝美矛盾,更将威胁中国安全,也不利于东北亚的和平稳定,因而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而致力于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已被搁置多时,半岛“无核化”进程仍然充满坎坷。美国奥巴马政府强力实施“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大举增兵阿富汗,对巴基斯坦一再实施越境打恐,引发极端势力与恐怖组织强烈反弹,致使南亚恐怖袭击活动有增无减。美国正在阿富汗走进死胡同;日本政局持续动荡,先是鸠山由纪夫前首相因驻日美军基地搬迁问题等处置失措被迫辞职,由菅直人出任新首相,接着是参议院改选,民主党与国民新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失利,在野党占据了参议院过半数议席,在野的自民党赢得选举、成为参议院第一大党,日本由此再次出现了朝野政党分别控制众、参两院的“扭曲国会”,民主党执政难度进一步增大,日本政局前景重趋于动荡不定。“天安号事件”、吉尔吉斯斯坦“变天”、伊朗核问题僵局、泰国政局动荡、巴基斯坦恶性恐怖活动频发等几大危机同时“发作”,并分别引发东北亚、中亚、西亚、南亚四大“板块”“震动”不已,致使中国周边形势复杂而严峻,“变”、“乱”、“险”交织,“变脸”不断、“乱象”纷呈、“险象”环生。
周边乱局为某些大国“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机,大国加紧争夺中国周边将危害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中国的地缘战略依托受到侵蚀,中国崛起更将面临“龙困浅滩”的危险。美国对中国周边“趁火打劫”与加大渗透,企图从多个方向、从陆地到海上对中国实施“立体堵截”.日本、印度、俄罗斯也乘机扩张;巴基斯坦、缅甸、泰国、朝鲜等“地缘支点”国家政局持续不稳,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朝鲜半岛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 其次,中国与邻国的既有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更趋复杂。随着中国全方位加速崛起.中国与邻国的实力差距不断扩大,这将引发周边某些国家的“反弹”.一些邻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更加突出,企图通过“大国平衡”战略、借助美国等“制衡”中国,而美国则极力”利用矛盾”。特别是与中国存在海洋争端的某些邻国,其”危机感”与“紧迫感”加深,唯恐争端解决的时间“站在中国一边”,遂加紧强化对中国海洋权益的非法侵占侵蚀,加大对美国的战略借重。此外,中国沿边与沿海地区的和平发展、加速拓展的海外利益等面临周边动荡的严重威胁,传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面临调整。中国在周边地区既要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尤其是领土领海主权等“核心利益”,又要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自身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兼顾二者难度日益上升。
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对于中国外交与中国崛起而言,周边外交与”周边工作“具有“无比重要性”。周边地区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平发展、最终崛起与民族复兴具有特殊重要性,是中国对外维护与拓展国家利益的关键所在,其局势稳定与否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的发展。而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为中国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营造与塑造一个基本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其不干扰与分散中国的主要精力,并尽量避免被卷进周边地区的战乱与动荡之中。
当前的中国周边外交方针是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发展,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在不断变幻的国际新形势时下,我国的周边外交方针应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出适当调整。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力求 “睦邻外交”大发展,不以意识形态”画线”,改善与有关邻国的关系.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妥善兼顾地缘”西线”与“东线”,同步开拓“陆权”与 “海权”.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三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针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维护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风险。改进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策,既要反对外力粗暴干涉,又要敦促所谓”问题国家”应以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为重。五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确保周边总体和平稳定,坚决捍卫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大力强化中央统筹,充分发挥沿边与沿海省份的积极性。有效防范邻国乱局的“外溢效应”.有效遏制境外敌对势力乘机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第五篇:中国周边形势论文
中国周边形势论文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11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的新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海上问题矛盾激化。2011年中国航空母舰进行海试,引起周国家和地区不安,美国积极参与介入南海地区,使安全局势趋于紧张。表现在:印度扩军,妄想称霸南亚,从而给中国造成威胁;越南就南海问题提出抗议;美国在新加坡布置近海舰,围堵中国;2011年中菲摩擦不断,海上对峙形势严峻;此外,台湾声称对南海地区拥有主权,使南海形势更加复杂。面对种种矛盾,中国周边国家提高警惕和关注,把应对中国崛起作为重要课题和挑战。
2、半岛局势僵局难破。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天安舰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事的边缘。2011年10月9日上午,朝鲜官方媒体称朝鲜成功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朝核问题阴云不散,李明博政府对朝依旧采取“战略攻势”,态度强硬。因而,给中国东北部造成不安定因素。
3、日本“远交近攻”,加强日美同盟,政冷经热是中日关系的长久现象。2006年至2011年以来,中日贸易总额呈持续增长状态,中国一直是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对象。但是在政治上,日本政府积极强化美日同盟,对中国采取防卫态势,如日本加强对西南地区的防卫,重点部署海上力量,加强情报收集与警戒监视活动。日本地震接受救援的亲疏顺序为美国—英法澳韩—东南亚国家—俄印蒙古,这种顺序使远交近攻策略显露无疑。
4、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美国认为中国发展航母严重危及其亚太利益,因而督促国会增加军费开支,保持对中国的军事优势。从地缘角度看,美国正在加速从东亚到中亚的战略链条连接力度,一旦完成,环形包围圈将构建完毕。
5、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频发;拉登被击毙,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增加了中国反恐和打击分裂主义的压力;湄公河事件凸显航道安全的重要性;2011年9月3日缅甸叫停密松水电站建设等等。
二、雁型安全模式的升级与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首先,美国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升级,积极与中国周边国家建立同盟关系,由最初的美日同盟、美韩同盟增加到美菲、泰同盟和美澳同盟。在雁型模式中,雁首是美国,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与印尼、印度、泰国的同盟。这些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雁式的梯队,加强彼此间合作,笼罩在中国上方,共同应对中国崛起。表现在:日菲发表南海安全合作联合声明;日越签署海洋战略安保协议等;美日韩军事三边体制成型等。
其次,强势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TPP协议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改写了亚太经贸版图,使APEC出现分裂现象,在军事、贸易、军事、政治上形成对中国的全面包围。
最后,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美国加入东亚峰会,如果维持平衡,将推进东亚合作进程,建立稳定多边框架;如果失去平衡,将形成集团阵营对抗,导致激烈内部倾轧。同时,美国将利用议题改变峰会定位,南海问题将面临多边压力,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将受到削弱,影响东亚合作进程。
三、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展望
1、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中越菲对于南海主权的争夺表面上是主权的争端,但实质上是中美综合实力的较量。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持对立态度,以各种手段干预中国主权问题,这是中美政治关系一直存在的一大隐患。近两年以来,由于中国的崛起,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与军事竞争加剧,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同盟,以另一种形式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形成对中国的包围与威胁。经济上,美国与中国贸易摩擦不断,在石油等能源资源上与中国积极竞争,阻碍中国的崛起。而中国面对美国的威胁,也不甘示弱,在政治、经济、科技上与美国积极竞争,加强与俄罗斯等国家的战略合作与军事合作,大力发展航空母舰等高端科技,使中美竞争更加激烈。
2、大选年可能引发地区外交格局新变化。中国成为美国2012年选举的重要议题,给中国外交带来压力和挑战;朝鲜领导人更替以及韩国大选,可能给朝鲜半岛局势缓和带来新变化;越南阿基诺三世上台后,积极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使中国对于南海主权的问题面临更大的挑战;缅甸新政府上台后一系列新举措使中缅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这些政府换届导致国家内外政策调整,可能给地区安全形势带来新的挑战。
3、以政经合一的方式管控周边局势。面对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威胁,中国政府要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建立多层次的安全等级秩序,建立均衡的地区秩序,增强中美战略互信与合作,维持地区稳定,容纳美国利益,扩展中国利益,塑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4、强化安全意识,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国家战略利益在拓展,国家安全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逐渐扩展,如加强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的维护,强调人类安全的重要意义等。鉴于此,中国国际战略应强调有所作为,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在实践上,中国应主要采取以建立信任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安全模式,强调加强区域安全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在军事战略层面,秉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要求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在军队建设上,要由数量密集型、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转变。中国国家安全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这是国家利益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能否确保国家安全的基本标尺。当然,随着安全综合性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国际合作,通过国际战略的实施维护国家安全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途径。
总之,中国周边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政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维持发展与各国之间的和平合作关系,大力发展综合国力,适时调整内外政策,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维护世界的和平,维护中国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