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 黄坤明 《光明日报》(2016年07
月25日 06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着眼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标志性重大理论成果。我们要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发展脉络中,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课题中,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突出理论贡献和重大实践价值。
一、新发展理念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先导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概括,聚焦突出矛盾、揭示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些重大命题的理论认识、实践要求,为全党在发展问题上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思想导向、行为导向。
深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38年来,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发展理念,基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基本国情,根据形势的新变化、实践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待,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要求,赋予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加鲜明的目标指向、更加有效的实现途径、更加科学的衡量标准。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把质量效益作为核心与关键,推动我国经济走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丰富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践内涵。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立足中国实际,总结国际国内经验教训,响亮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一论断,进一步破除了束缚发展的思想藩篱,进一步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聚焦到谋发展抓发展上来。我们党基于这一论断,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思想,推动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跨越。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改变,迫切需要确立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发展动力与着力点。在新的发展理念体系中,创新是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协调是发展的基本方法,绿色是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放是发展的时代特征,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根本归宿。它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丰富和提升了党的发展理论,不仅使坚持发展这个原则更“硬”,而且使实现什么样的发展、2 如何发展这个“道理”更鲜明更系统,既包含着发展速度的要求,更着眼于发展动力的转换、方式的转变,追求的是发展速度与发展的创造性、均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彰显了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价值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完善发展格局和目标体系。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纳入了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确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体现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演进和深化。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协调推进五大建设的价值取向,明确了检验事业发展成效的价值标准,凝结着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认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就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融入贯穿到总体布局之中,使我们的事业始终具有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始终保持协调均衡、永续发展、与时代共进步的良好态势,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
二、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的科学运用和生动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经济运动的一门科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及其历史趋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根据中国的实践予以丰富、予以发展。新发展理念,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它集中体现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体现着全面、辩证、系统的整体思维,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破解中国经济突出问题、引领未来长远发展的根本选择,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更加鲜明地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新发展理念,牢牢聚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着眼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强调以保护生态来保护生产力、以改善环境来发展生产力,强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和培育新产业,强调推动高水平开放、把握和引领科技革命浪潮。这些都抓住了新形势下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害关键,体现出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更加鲜明地突出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着力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思想障碍、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逐步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迅速提升。要看到,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初露端倪、蓄势待发。特别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累的老问题、遇到的新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日益紧迫。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下决心更新发展理念,坚持用新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变 革,着力完善生产关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进一步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调构建促进创新的制度框架,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强调提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这是对发展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对生产关系的全方位调整。
更加鲜明地突出提高社会再生产的协调性可持续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再生产的顺利实现,是建立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关系相互协调基础上的。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新发展理念,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再生产的主要矛盾、中心环节,突出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突出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突出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总体平衡,着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协调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社会再生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指明了目标,提供了保障。
更加鲜明地突出人在经济运动中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着眼点,就是把人民作为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所以危机重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资本的增殖和扩张作为生产的根本目的,只见“物”不见“人”,更不见人民,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特别是人民大众异化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甚至在社会中形成了“1%与99%”的分化对立。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如果社会生产不以人民为目的,不仅是不正义的,更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把调动人民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五大发展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是一场由灵魂深处的思想革命引领的触及社会实践各领域各方面的深刻变革。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过的历程,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加入世贸组织到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每一次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都激荡起滚滚的改革浪潮,带来了发展的脱胎换骨、经济的腾飞跨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审时度势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必将引领从思想观念层面向社会实践层面、制度机制层面,从经济领域向各个领域延伸拓展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开辟鲜亮境界。
走出一条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正确道路。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贯穿“十三五”时期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新发展理念,科学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是指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罗盘和行动路标。坚持五大发展,就是要彻底摆脱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路径依赖、行为习惯,摒弃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速度情结”“换挡焦虑”;就是要坚持用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实践,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既要在政治上坚决贯彻新理念、更要在知识和专业上掌握运用新理念,彻底改变那种一知半解“不会为”、依然故我“不想为”、我行我素“乱作为”的现象;就是要直面深刻的 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以坚定的决心、坚韧的意志,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不断强化内生动力、激活增长潜力,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求索、百年奋斗,将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般的伟大跨越。经过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接力奋进,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面小康已经具备了必要前提和充分条件。这一历史性目标,今后5年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但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虚胖问题突出,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确立新思路、推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突出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推动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突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统筹补齐短板与厚植优势,着力推进领域、人口、区域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增长点;突出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主动顺应、积极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突出发展的人民性、普惠性,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凝聚和激发国家发展最深厚的伟力。新发展理念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普遍实践,将深刻改变和重新塑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国家民族命运产生深远影响。它所引领的全面小康,必将实现国家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深厚坚实的基础。
展现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至今已经跨越了19世纪和 20世纪,来到21世纪。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始终坚持并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的发展方略、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发展理念,鲜明突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把握世界发展潮流,聚焦21世纪国内国际面临的突出问题,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境界作出了新的创造性回答,对世界经济走出低迷困局提出了“中国方案”“社会主义方案”。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社会主义中国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东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将成为中国道路最具感召力的鲜明标识,成为社会主义实践最具时代性的伟大胜利。
第二篇:深刻认识强军目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战略指导思想是指导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思路与观念,是整个战略谋划的灵魂。它包括战略理论、战略分析、战略判断、战略推理,直至形成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是贯穿战略管理始终的战略思维过程,对确定战略目标、寻找战略重点和采取战略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认识强军目标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时间:2013-05-19 13:02:
32习主席提出的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明确的实践要求,对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牢牢把握,以更高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助推强军目标的实现。
强军目标的重大理论价值
强军目标是对我军根本原则、根本职能、根本宗旨要求的高度概括,具有根本性。我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要求人民军队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一切行动听党指挥;我军的根本职能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要求人民军队必须能打仗、打胜仗,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我军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人民军队必须始终具有宗旨意识,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具有优良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战斗作风。实践我军根本原则、根本职能、根本宗旨,其根本就是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三个根本”的要求变成根本目标,这是在理论上的重大创造和升华。
强军目标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时代性。马克思说过,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实,任何社会科学的理论创造,包括军事理论创造,都具有时代性,都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具有时代的特点,散发着时代的气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方针总任务,邓小平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江泽民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五句话”总要求,胡锦涛集中概括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都是应时而生、与时俱进的理论创造。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明显,我军建设面临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诸如,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形势对我军坚持听党指挥这一根本原则提出的严峻挑战,信息化战争这一全新的战争形态对我军能打胜仗提出的严峻挑战,长期的和平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我军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提出的严峻挑战,等等。习主席适应时代要求,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总结建军治军的成功经验,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内涵,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是对时代挑战的积极回应,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理论创造。
强军目标是对新形势下我军强军战略理论的深化与重大拓展,具有创新性。20世纪90
年代党中央、中央军委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科技强军战略,推动军队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防科技水平、军队武器装备质量和部队作战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强军除了强物质要素外,更重要的还需要强官兵的素质能力,为此,有专家提出,要强政治——从更高的起点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组织——改革和完善国防领导体制编制;强科技——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发展;强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训练——按信息化作战要求改进军事训练;强管理——提高治理现代国防和军队能力。习主席确立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进一步深化、拓展了我军的强军理论,为全军将士实现“强军梦”提出了全面的目标要求,提供了根本的实践遵循。
强军目标的重大实践意义
一是思想警醒作用。强军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背后蕴含着新形势下我军在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三个根本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风险。深刻把握强军目标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针对性,必将激发我军官兵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从而使之清醒起来、警醒起来、发奋起来,做到以高度的强军自觉,正视挑战,认清风险,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军事能力,始终保持我军的优良作风,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贡献力量。
二是凝聚意志作用。党的强军目标是党的意志在军队的集中体现,是党在军事领域的重要行动纲领,是党树立起来的一面建军治军的旗帜,规定了军队建设的基本前进方向。我军历来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两个一百年”的强国目标激发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而奋斗,强军目标必将把全军官兵的精神和意志凝聚起来,行动和步伐统一起来,投身伟大的强军实践,为实现“强军梦”而努力奋斗。
三是引领发展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正是贯彻落实十八大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目标要求,必将以巨大的目标牵引作用,引领全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加快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步伐,使我军的各项建设和工作始终符合强军目标的要求。
强军目标的根本实践要求
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就是要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使每一名官兵从理论上切实搞清楚为什么要听党指挥、如何听党指挥这一根本问题。要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全军,使官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切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政治基础。用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史、奋斗史、创业史、建军史教育部队,使大家充分感受和深刻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没有我们这支人民军队。要坚持用党的纲领激励官兵,既要教育官兵充分认清实现共产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又要引导官兵充分认识实现共产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折性、艰巨性,自觉把实现党的纲领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听党指挥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就是各项建设和工作都要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坚持以战斗力为唯一的根本标准,引导官兵牢固树立时刻准备打仗的观念,不断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意识。围绕提高官兵的信息化素质和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一核心军事能力,持续兴起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技能、驾驭信息化装备、提高信息化本领的学习训练热潮。要着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根据核心军事能力建设需要,突出抓好高层政治军事人才,军事谋略人才,驾驭信息化装备和信息化作战人才,处置复杂情况、应对危机的人才,以及在各个领域各个岗位发挥骨干作用的人才的建设,切实以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促进核心军事能力的提高。
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就是要通过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大力培育和弘扬我军艰苦奋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从培养战斗作风入手培育战斗精神,以此抵御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的侵蚀和影响,牵引、带动和促进我军一系列优良作风的保持和发扬。培养战斗作风,必须深入贯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严格条令条例和各项纪律,以时刻准备打仗的标准从难从严要求部队和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摔打锤炼部队。要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部队学习、训练、工作、管理、执行任务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切实通过战斗力标准的落实,促进和带动优良战斗作风的形成,使部队能够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执笔:周培清)
第三篇: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1、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凝练着一种价值判断,从而
形成了整个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批判旧社会中发现新社会,其与资本主义当代价值观截然不同,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价值观应是更符合人类进步的一种价值观。然而,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对“应是”的问题解决较多,没有“如何是”的问题解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科学逐渐关注到人及群体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条件等问题研究。系统梳理、批判、借鉴这类研究,能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的理论内涵。
2、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时代的呼
声,需要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而共产党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建设者,其价值观的发展和形成无疑关乎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发现共产党人价值观中的杂音,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借鉴社会科学中的最新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3、价值观研究对党建科学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党建科学化是一个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中
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可以为党建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站在一个更加科学的角度,完善党的思想建设,为其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建设方式。
实践意义
1、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对在党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贯彻好党的基本路线,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有重大的意义。一个政党能否有效地的行动,取决于广大党员的观念是否正确,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党组织党员执行路线政策走样,中国共产党人同样处在现实利益矛盾之中,研究党员的价值观变化即形成根源,有助于在当代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对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增强党的政治感召力和向心力
至关重要。当代,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党内出现了一些腐败分子,不顾党纪国法,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破坏了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可是依然涌现出了,杨善洲等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崇高信念,画出了时代强音。前后对比,价值观在个人内心力量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去进行党的思想建设,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问题,从中华民族崛起的角度看,它不仅仅关乎社会主义事
业的实现,同样在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会铸就出新的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升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仅是党的问题,也是民族发展进步的问题。
研究目标
论文选题,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多学科知识,明晰个体价值观及群体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形成、发展。结合新形势下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变化和问题,对“如何提炼和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理论。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个体价值观及群体价值观的形成问题,以马克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价值观的形成问题,以人为本,提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2、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历史梳理与总结,从宏观的历史背景下,从近代中国革命及现代
化建设中梳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探讨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3、提出系统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路径,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党建科学化,提供理
论支持。
第四篇:意义深刻的句子
1、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
2、真正的朋友不是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话,而是即使不说一句话也不觉得尴尬。
3、针无两头锋利,人无两副身心。
4、运气就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
5、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一杯污水却不会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变清澈。
6、所谓永恒的爱,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落。
7、所谓门槛,过去了就是门,没过去就成了槛。
8、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缅于喜剧之中,那它就是悲剧。
9、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大师,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10、如果你只是等待,发生的事情只会是你变老了。
11、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12、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13、男人有钱就变坏。是的,很多男人是这样,不过,有钱就变坏的男人就算没钱,也好不到哪里去。
14、马在松软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语中易摔跤。
15、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16、当你的邻居在深夜两点弹钢琴是你别气恼,你可以在四点钟时叫醒他,并告诉他你很欣赏他的演奏。
17、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8、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9、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20、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21、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22、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2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24、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当灯灭了,你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25、爱情,要么让人成熟,要么让人堕落。
26、爱过了可以忘记伤口,永远抹不去记忆痕迹。
第五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意义重大
按照中央统一安排,自7月起XX省正式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精神,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
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对此我们有切身体会。5年时间遭遇汶川特大地震和芦山强烈地震两次巨大灾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群齐心、干群携手、万众一心、共渡危难,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这正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我省的真实体现。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总书记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号召。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明确提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确立了实现“两个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要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关键取决于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取决于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
党的历史表明,凡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紧密的时候,就是党的事业高歌猛进的时候;凡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时候,就是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人民是最根本的影响因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始终保持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引导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推进四川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凝聚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