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00:2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论文——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论文——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第一篇:毛概论文——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有效措施

——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摘要: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措施。文章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并从民生问题中的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医疗保障制度问题具体阐明和表述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内在联系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 民生问题 关系 最有效措施

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从广义上来说,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有效的措施,来自共产党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告诉了我们这个事实。

尽管在世界各国的政策文献和有关论著中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说法不尽相同,并且各国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认识来描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但就其所包含的主要共同点而言,对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做出如下表述: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它涵盖三层含义: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需要;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相应的社会立法。显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的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即对处于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

而民生问题,具体的来说分为三个层次。即化解生存危机为目的的社会救助、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险、以及生活更加美好为目的的社会福利。

以就业问题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和谐之基,促进就业和实现基本的社会保障是各国政府必须特别关注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总量不减,岗位缺口较大;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消化,部分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新的就业矛盾逐步凸显,高校毕业生和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以及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国政府要继续把促进就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发展经济、改善结构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重点解决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将城镇失业率和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平等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

以收入分配问题而言,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在0.4%,但是现在已经突破这个警戒线了,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过低,而劳动分配在居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就更低。城乡之间,不同所有者之间,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在工资和劳动收入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8年5—9月在全国的抽样调查显示,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排在第三位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政府公共财产承担兜底的功能,实现国民财富在各类不同群体以及代级之间的转移,从而缩小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我国当前不健全、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国有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我国当前正处于各种利益矛盾多发的时期,收入差距过大,造成一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从而引发心理失衡,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障全体公民的身体健康是医疗保险的主要目的,实施医疗保险制度对保障公民基本医疗、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全民享有医疗保险探索经验。但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和医疗费用高、药品居高不下。并且农民在报销的时候遇到了还能多麻烦,而且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困扰着大家,让人们大病医不起,小病不敢医。对此,我国政府还需继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造福百姓。

此外,关于民生的教育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房价物价问题等还需要我们社会去关注和解决。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民生问题直接关系着政府与百姓的最本质的关系,民生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而且任务非常繁重。如果在民生问题上处理不当,任何政府都有可能丧失合法性,政府要站在解决民生问题的高度来设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最坚强的堡垒和后盾,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政府要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当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解决民生问题,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我们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贡献力量。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2007/11/09安世银《从战略高度看待保障和改善民生》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刘铁明 《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龚维斌《高度关注民生问题,预防社会危机,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工作》

第二篇:毛概论文民生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民生问题。在当前民生被频繁提及、甚至有些听觉疲劳的时候,民生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民生问题如此重要,我们又该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以下我将浅谈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理解。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对民生的看法由浅到深。首先,民生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第二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第三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重视民生贯穿古今,春秋: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战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唐朝: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形成“贞观之治”;唐玄宗“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发展科举,广聚学者”,形成“开元盛世”;中期的杨炎“两税法”相对减轻农民负担。北宋的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明代1581年,“一条鞭法”相对减轻农民负担。清朝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摊丁入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对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忽视民生对国家和社会有着致命的作用,商纣王大建宫殿苑囿,“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导致商朝灭亡。周厉王贪财好利,残害剥削百姓,引发“国人暴动”。秦始皇: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引发农民起义。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明朝后期加派“三饷”,引发陕北起义。这些农民起义给当时的统治提了一个警醒,甚至改朝换代,亦验证了“水能覆舟”之作用。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来密不可分。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民生不仅是百姓的生活问题,更是执政者安身立命的根基。

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民生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轻视不得,忽略不得,淡忘不得。改善民生不但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还要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不但是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凡是民生解决得好的地方,社会就和谐;反之,社会就动荡。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几乎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工作的成效,既是衡量执政党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的标准,也是衡量执政党对人民群众是否真有感情的标准。”这是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09年7月在湖南省民生问题座谈会上强调的一句话。

胡总书记在2012年新年贺辞中指出,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全国“两会”期间,他又反复强调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表明,我们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关注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社会结构调整加快,各种新的民生诉求不断涌现,那么,应该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呢?

民生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第一,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使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人口就业,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

第二,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加大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公用设施等建设,不仅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改善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要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

关注民生必须增强民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解忧于民,取信于民。第一,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贴近群众。第二,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汲取到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关注民生既重“心入”,又重“身入”。第三,在生活上关心群众。要认真关注好和及时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基本问题和紧迫问题,多给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身边事、生活事,促进和谐。第四,在工作上服务群众。高效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必须有效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等主体服务者的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广大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在实践和基层中高效服务群众,致力发展经济,积极建功立业

改善民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之必需,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

第三篇: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摘要: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讨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为目的,分别从分析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到从各方面来了解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最后总结出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解决民生可以提高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正是我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社会保障;民生问题;关系

一、何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种类以其它当前的处境

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社会保障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改善,但是社会保障在我国的持续发展上也面临了不少让人堪忧的问题。就拿体制本身来说,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比较脆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的覆盖率比较小,而我国当今农村人口所占人口的大部分比重,全国大约60%以上的乡镇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服务体系,比如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管理体制及社会基金管理存在很多漏洞、社会保障基础薄,妨碍因素多等问题需要解决。

二、民生问题的含义与当今社会存在的民生问题

民生,顾名思义凡事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畴。

(一)贫富差距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当时的经济背景提出我国经济应先富带动后富、城市带动农村的建议,在随后的发展里这条建议发挥出巨大的效应,但发展到今日,贫富差距

问题日益显现,如垄断行业、竞争性行业职工收入悬殊、公务员不断涨工资,工人收入增长缓慢、根据联合国数据,中国基尼系数早已突破0.4的警戒线,而且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底线。如果政府不下大力气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会导致许多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减员减产至停产破产,企业效益下降;投资信心及投资总量的减少使社会就业岗位增加受限,使大量贫困、失业和待业的低收入者通过就业提高收入的途径受阻;社会经济增长的放缓,人们的仇富心态会日益显现,易造成社会阶层的冲突,影响社会和谐,不利社会安定。

(二)看病难

健康是生命之本,社会的最终发展是为实现人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的。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人多,密度大,加上受到现有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的医疗资源相当匮乏。在匮乏的情况下,加上我国经济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运行中,医用物品会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导致部分生产商供应商哄抬价格,医用物资价格就会随之提高,在人们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在看病时大大加重经济负担。

(三)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也是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解决好就业难的问题是当前各国领导人面临的难题,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科技发展,二是人口增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增加的因素是造成我国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从2003年开始,全国高校每年都在扩招,相应来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加上近年来城市化的步伐太快,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我国就业问题造成巨大困难。

(四)教育问题

有关调查机构发布了“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有61.9%的网民不满意现在的状态,他们急切盼望通过教育来改变现状。在当前社会,教育仍是中国人改变社会地位的最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已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教育的不公平得以继承、延续和加剧,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教育问题成为公众非议的热点。教育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的缘由也正在于此。

三、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民生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而且任务非常繁重,而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最坚强的堡垒和后盾,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政府要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现阶段的各种民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未能够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有关,从而急切需要向规范有序、公平共享的方向发展,并需要同时在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与再分配三重环节上下功夫。在社会保障方面,必须改变保障不足、待遇不公、责任不清、法制欠缺、有效性不高等局面,急切需要向体系完整、制度健全、公平共享的方向发展。

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最有效措施,它关乎广大人民的利益,它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所必须实施的一项制度。在刚刚结束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指出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好的生活。因此,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我国更好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和谐、平等、繁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目标。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使广大人民得到实惠。首先,改变最大的就是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农民收入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同时,通过这种制度很多贫困地区的人民可以领取的国家补助金在农村医保试点店买药,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其次就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就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以及众多人下岗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在我们国家,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并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恐惧和生存危机,进而缩小贫富差距,化解劳资矛盾,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评价,可以用成就巨大、教训深刻、任重道远、前景光明十六个字来加以概括。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成就确实巨大,如果没有这一制度的改革,便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改革发展局面;如果没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及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的生活困境就难以解决;如果没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数以千万计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便无法得到保障,国企改革便不可能顺利进行,国有企业今天的良好局面就不可能形成。因此,对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的贡献应当给予高度的评价。另一方面,以往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中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包括指导思想中忽略公平、建制理念中依然采取制度分割与身份差异的取向、推进策略中缺乏对制度规律的尊重或者将制度规律与现实国情因素对立起来等。

四、如何处理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来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基本制度安排,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概括为:它是社会公平的维系机制、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政治文明的促进机制、精神和谐的润滑机制。各个社会保障项目都是以创造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和缩小社会不公平为出发点和目标的。作为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安排,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分享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就是说经济差别虽然依然存在,但是这个差别由于有了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控制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程度。说它是政治文明的促进机制,因为它本身是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及利益集团,经过博弈以后的一种妥协,实际上是与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说它是精神和谐的润滑机制,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以及化解劳资矛盾,能够消除人们的心理对抗。

(二)通过改善民生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1、针对就业指标,社会保障问题和劳动者工作环境问题:

(1)国家应做到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就业门路,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

(2)企业应做到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3)农村应做到发展城镇化,发展劳动 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

(4)个人用做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2、针对农村医疗保障问题:

(1)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2)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政府投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实施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减轻农民经济负担。鼓励城市医师到县乡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并逐步形成一项制度。

(4)彻底实行医药分开。主要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的控制医药合谋问题。

3、针对教育乱收费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1)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法律来完善规章制度,防止以权谋私的出现。

(2)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我们应通过财政拨款来改善教学设备的完善,培养并改善师资力量,加大教育投入,把教育的投入比例作为考核各地政府施政的标准之一,同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

4、就针对收入分配这个问题,有以下措施:

(1)我们应该提高高收入人群的税收,用税收政策来调节收入差距。

(2)应严格规范收入分配的秩序。建立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

(3)实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证劳动力与劳动力使用者具有平等的谈判地位,促使劳动力价格合理化。

(4)垄断行业的工资收入水平,必须进行限制与调控。同时,严格规范按要素分配的秩序。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创业,通过专利转让、技术入股等途径增加收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鼓励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管理出效益与承担管理风险而获得较高的收入。防止权力进入要素分配,堵塞权钱交易的各种腐败漏洞。

(5)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的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收入。进一步优化城市创业环境,拓宽风险投资、小额贷款等渠道,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进一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与农业补贴制度,增加农民进行商品化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居民出租住房,增加房源,发展租赁市场。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解决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随物价指数增长而增长的长效机制,建立农村居民生活必需品物价补贴机制。

通过这些必要措施就可以缓解我国现存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是紧密相连的,民生问题包含了社会保障,它直接作用于社会保障,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两者在我国的发展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重要的。一个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另一个问题的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李斌.关注民生[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P108

[2]邹东涛李欣欣 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P5—P15

[3]钱民辉.社会热点面对面: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问题[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9).P76、P84-88

[4]李效东.社会动力论:民生福利、经济发展与中国复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P51、P119

第四篇:毛概《论十大关系》论文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我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要了解《论十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就先要了解《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影和中国当时处于什么状况之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所以,1955年2月,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找了34个中央部委同志谈话,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当时《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就是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

近日,通过上毛概课,我有幸拜读了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总结归纳一下几点:

(一)发表的国内外环境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际方面,在2月召开的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密秘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制度的狂风恶浪。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反动分子乘机蛊惑,帝国主义乘机煽动,及本国物资缺乏,货币贬值,人民不满,导致政局动荡。在波、匈事件掀起世界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境困难。在国内,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标志着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基本消灭,标志着国内主要矛盾已由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我国人民面临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虽然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人民内部矛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普遍地、大量地存在并占居主要地位。

(二)发表时间

从1956年2月开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的一些领导同志,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了中央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建国以来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对经济建设问题进行的一次时间比较长、内容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之后,由毛泽东在4月25日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十大关系》的讲话,5月2日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作了阐述。

(三)论十大关系的中心

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的关系,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阐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四)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第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决不可以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第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为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并且利于备战,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为此,就必须同时充分利用和更好地发展沿海工业基地,支援内地工业。

第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一定要加强国防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第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必须兼顾三者的利益,不能只顾一头。

第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第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巩固各民族团结。

第七,党和非党的关系。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搞好统一战线工作,改善同民主党派的关系。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一定要分清敌我。镇压反革命是必须的,但应当坚持少捉少杀,给他们以生活出路,使其有自新的机会,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第九,是非关系。“党内外都要分清是非”。但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一要看二要帮,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第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

(五)概述

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新情况,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就是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建国初期的经验,为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作。它从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的矛盾出发,通篇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科学地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正确方针,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纲领性文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深远意义。它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毛泽东同志的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我们不应过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为探索真理终究比占有真理更可贵。无论如何,毛泽东同志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毛泽东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毛主席伟大而艰辛探索!

《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把这个报告,连同八大确立的路线和毛泽东稍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实际的。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把这个报告,连同八大确立的路线和毛泽东稍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实际的。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论十大关系》的研读,我对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第五篇:毛概论文_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姑且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纲要:

//1.历史上的例子

//自古以来

//中国春秋 青铜战国 铁器

//四大发明

//工业革命

//引 马克思 那个啥200年超过了以往几千年...日本 den登登

//2.科学技术的含义.//3.世界各国的最新战略

//4.我国的.//5.小姐

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点讨论

[摘要]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生产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发展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提高,国家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科技生产力 社会发展科教兴国

1.认识科学

一般认为,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而科学技术一词,又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开发研究,得出的新的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产品等,技术是科学的实际运用,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没有技术,科学对生产就没有实际意义。技术对科学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提出新问题,可以扩展科学研究的领域,技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2.科技推动历史的发展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取得了无数的科技成就.每一次科技跃进,带来的都是社会制度的进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莫不如此.至今回首,我们仍会慨叹先民们的睿智与博才.早在公元前2200年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懂得凿井取水,避免了倚河而居的麻烦和危险,使民众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春秋时期,青铜农具的出现及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农业迅速发展,人口大增,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璀璨的文明.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使信息的记录传递有了更加优良的载体,一代代的历史记录

文学著作也因此才能流传下来.至今,纸仍是社会中应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公元前250年最早的指南仪”司南”的出现,公元9世纪火药的发明,公元1041~1048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持久而巨大的影响,活字印刷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火药使人们拥有了开山填海的能力,在与自然的抗争中提高了生存能力,哥伦布正是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发现了新大陆.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科技进步当属工业革命,它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恩格斯评价工业革命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从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末,科学技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催生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我们从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语便可见一斑” 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的增长,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我出生得过早,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3.科技影响现代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出行方式,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4.世界各国的高科技战略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的加深,科技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比重的与日俱增,世界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科技的战略与方针.在美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而为了保持其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先后启动了国家纳米计划(MMI),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NITRD),胚胎肝细胞研究计划,新能源开发计划等,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日本在80年代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在大力开发尖端科技的同时,日本特别重视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材)

5.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总理在 1988年的两次谈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可怕是第一生产力.”P415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5月2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也说过,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P426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过在尖端科技的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航天领域,我过与2000年完成了自主研制的北斗导航系统,神舟系列和嫦娥号的升空,都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21世纪的三大尖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我国都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不妨观看一下如下数据:2001年3月,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863”计划15周年成就展。“863”计划自1986年3月实施以来,共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

元。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距离明显缩小,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

“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邓小平)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应当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王士舫 董自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邓小平之路易文军 李树全 人民出版社P415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P426

高中地理教材(日本介绍)

下载毛概论文——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论文——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论文——论台湾问题

    我们知道,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

    毛概论文—论三农问题

    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毛概论文实践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题 目: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所属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系年级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联系电话:指导教师:2015 年 6......

    毛概论文之论十大关系

    之前虽然看过一遍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但是由于时间较长的原因,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是有一点我记得很清楚,那就是时间,那个时间对于我来说很特殊,因为发表的那一天的第二天是......

    毛概论文(论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姓名:学号:专业:学院:——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 ********专业(***)班 *******学院 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

    毛概论文:论中国应试教育(合集)

    论中国应试教育 内容摘要: 应试教育,疯狂考试,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

    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毛概论文

    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摘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和求真务实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

    毛概论文:论实事求是与思想言论自由

    论实事求是与思想言论自由 黄海燕 摘要:自古至今,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贯穿在我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中,那就是遵循实事求是和追求言论自由。实事求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