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白论文
浅论李白的饮酒诗歌
德江县朱家沟学校 简光会
内容摘要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诗与酒的关系非常亲密。李白是酒神与缪斯孕育的骄子,他的诗歌中相当一部分与酒有关。李白承继了魏晋的名士风流,谱写了千古绝唱,其饮酒诗歌极具艺术魅力。
关键词 李 白 酒神精神 千古绝唱 诗酒人生 艺术特色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骚人墨客与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诗人李白,更是纵情诗酒,文采风流,千载之下,众口传诵,犹令人追慕不已。更兼他每每酒酣之时,文思泉涌,泼墨挥毫,一挥而就。现存李白诗千余首,奇葩异卉,煌煌熠熠,而其中与酒相涉者,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统计,竟有百分之十六,时人皆盛传称其“斗酒诗百篇”,遂有“诗仙”之美誉。
李白身怀玉璧,抱负不凡,但终其一生,竟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英才白首,对个人而言乃是人生的悲剧,然李白将之变成生命的兴奋剂和强壮剂,诸多浮生悲喜,制成了千古佳酿。
尼采用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思的形象,来命名个人解体而同作为世界本体的生命意志二者合为一体的神秘的陶醉的境界。因为,在他看来,原始的酒神祭,那种无节制的滥饮,性的放纵,狂歌乱舞,表现了个体自我毁灭和宇宙本体融合的冲动,正显示了悲剧艺术的起源。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李白面对人生的困厄,发出了愤懑的呼喊,在屡屡的失意面前,他也曾有过消极的想法,“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而更多时候,他的精神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俗世红尘的坎坷,并没有让他委顿颓唐,反而激发了他更高更烈的热情,来拥抱生命,并且唱出了“光焰万丈长”的不朽诗章,极具酒神精神。毫无疑问,他是酒神与缪斯共同孕育的一代天骄。本文从生活与艺术的角度,研究占了李白诗篇重要篇幅的酒诗歌,探讨其诗酒人生,以及其酒诗歌的艺术。
一、酒与李白诗歌的渊源
(一)中国悠久的酒文化
酒是世界性的饮品,东西方酒种酒俗各有千秋。中国人的生活,更是离不开酒。俗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与之相对的,就是琴棋书画诗花酒。前者倾重人的基本需求,而后者则凸显人的精神层面的欲望。
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酉”字,此即“酒”字的初文。而酒的实际出现时间,无疑要比之更早。据《史记・夏本纪》载,民间传说是夏朝时杜康所造,后世遂以“杜康”作酒的代称。此外,还有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以及上天造酒说。
农耕社会里,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用粮食来酿酒了,如《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类句子,足为佐证。
造酒的技术不断提高,酒器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由最初的天然器具如兽角、海螺等,到陶制酒器,无不见证着文化发展的轨迹。在青铜器时代,就有诸如爵、觥、盉、尊、斝、觚、杯等等名目,令人目不暇接。后世的酒器无论形制,还是材质,都有长足的发展。
而酒的礼俗,在古代尤为重视,酒也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随着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世说新语》记载,桓温有主簿善制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酒的品评,也是一门学问。人们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对酒进行品评,区分好坏优劣。时至今日,对酒的品评还是依靠人的品尝,而无法倚重于机器。
国人尚酒,遗风相习,也就产生了许多与酒有关的掌故。
《史记・殷本纪》中,记录了骄奢淫逸的纣王,竟然“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与裸裎的宫妃嬉游无度,作长夜之宴。再如,鲁酒薄而邯郸围、鸿门宴、卓文君当垆卖酒、刘邦醉斩白蛇、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可谓妇孺皆知,人们一 直津津乐道。
汗牛充栋的典籍中,飘着酒香的文字,俯首可拾。早在《诗经・小雅》中的《鹿鸣》里,就曾生动地描绘了贵族大宴宾客的情景:“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再如,屈原《九歌》则写道:“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酒与文化,互为骨肉。李白的诗歌中,自然也传承着这一血脉。
(二)酒与诗歌
文人爱酒的甘美,酒因文人而提升品味。特别是感情充沛的诗人,不乏嗜酒如命的,他们籍酒挥毫,妙笔生花。酒能令大脑兴奋,让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态中,更能激起其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是很多人都曾体验过的。这在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观照下,已经有了科学的论证。酒是诗媒人,此话不虚。
前文已述,酒与文化特别是与诗歌的缠络穿结,难分难舍。诗人爱酒,因酒为诗,形成这个传统的缘由,窃以为自有多种历史因素。
其一,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
从中国诗歌史上不难发现,相较而言,叙事性作品比抒情性作品出现得晚,数量最多,并且成就最高的,非抒情诗莫属。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一些祭祀宴饮的歌词祈愿赞颂,余下的大多数则是民间的抒情性歌谣。当时朝廷派出许多采诗官,到处收集民间歌谣,以知晓风俗,明瞭为政得失。这些抒情性民歌,即集于其中《风》的部分。
诗缘情。《尚书》云:诗言志。据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的考证,“志”原来与“意”、“情”是同义词。那么,“诗言志”即可理解为诗歌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至于诗歌的功能,《论语・阳货》载,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所以,抒情诗就是描写人心中由外界引起的种种感情的作品。而这种短小不太费时的体裁,适合在饮酒的环境里进行,作者就情不自禁地选择了诗歌,兴奋地把内心的情绪冲动倾泻出来,形诸诗篇。
其二,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促成诗酒联姻。
古代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大约发生在汉末。当时社会动荡,政治最黑暗、混乱,骚人墨客们动辄得咎,被强权暴政轻易地屠戮。生命的朝不保夕,财富的得失转瞬,他们无奈地亲近了酒。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的曹操,也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对这个时期的诗人们而言,他们不再关心富贵荣华这些虚无飘渺、难以掌握的东西,唯有短暂的欢乐的片刻是真实的。于是,他们更加沉迷于醉酒的境界。
酒和诗歌之于他们,是避祸的帷幕,也是排遣苦闷忧患的药品。就如同这个时期服食“五石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样。
其三,儒道势力的此消彼长,影响诗歌与酒结缘。
儒家思想体系一贯注重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标榜所谓“克己复礼”。对各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制约,饮酒也不能例外,强调“酒德”。
这般过分强调礼节,反而妨碍了对饮酒优美境界的体验。
而道家思想则不同,反对繁琐的礼节规定,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魏晋以来,玄学风气,诗人们摆脱了儒教的种种桎梏,纷纷转向老庄思想。李白的行事为文,颇受魏晋风度的影响。而且李唐皇朝,因老子姓李的缘故,推崇道教为国教,诗人嗜酒,诗中写酒,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即是作家所感受、所体验或所理解的。李白这位诗人,平生嗜好杯中物,对酒的生理作用、酒的社会功能、酒与感情的关系体会很深,因此他爱吟诗作赋,将酒写进诗歌里,诗与酒成为他的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自然不过的事。
这正好印证了毛泽东的理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在一起的东西。”
(三)李白的酒神精神
盛唐国力强盛,四夷来服,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版图辽阔,物阜民丰。这是诗人的黄金时代,朝廷科举开科取士,有专门面向诗人的科目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诗歌有人赏识,就能够立刻改变命运,所以,几乎所有诗人都热衷于此道。诗人普遍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尊重,据说诗人上街吃饭时,腰包里忘带银子了,店家也毫不计较,只要在高挂的“诗板”上,即兴题上一首诗就行了。
除了科举制度外,官吏的选用还有门荫制度,以及保荐制度,并行不悖。所谓门荫,指以父祖官位、豪门世家的余荫而得官。这一制度始于汉,立于唐。保荐也称保举,是中央文武大臣和地方行政长官,向国家保举有才能、有功劳的人才,以供录用或提拔的选官方式。
李白虽然身挟奇技,却不耐烦走科举的道路,也没有余荫可庇,他梦想不同凡响,平步青云,也就走了希望得到保举的路子。因此,他写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与韩荆州书》)这样有谀辞嫌疑的句子。“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其二)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能有机会施展抱负,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李白失望了。
天宝元年,唐玄宗征召李白入京,供奉翰林。李白认为壮志得酬的机会来了,欣喜若狂,临行时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但玄宗只是想借李白的盖世文才,写些粉饰“德政”、歌颂“升平”的诗歌而已。最终,玄宗藉口“非廊庙器”,将李白“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后,在洛阳与杜甫相遇,惺惺相惜,一见如故,情逾兄弟。这两位唐朝的诗歌的双峰交会,意义深远。
安史之乱爆发后,流浪途中的李白不忘报国之志,孰料所投非人,竟获罪流放夜郎。上元二年,李光弼领兵讨伐史朝义叛军,李白尚不顾衰老残躯,请缨从军,后来因病中途折回。宝应元年,李白逝世于当涂,享年六十二岁。临终之时,赋绝笔诗《临路歌》。
李白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自己的才华能够得以报效国家,就算会有挫折,他也不忘激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正是这样一种越挫越勇、积极进取的精神,李白才极具酒神气质,意气风发,诗歌中总是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和感人的力量。
清代张潮《幽梦影》云:能诗者必好酒,而好酒者未必尽属能诗。白云千载 空悠悠,从来,圣贤都是寂寞的。然而,千载以降,好酒能诗,倜傥风流,惊才绝艳的,尚有何人?他是中华诗歌的泰山星斗,后人只能感叹高山仰止。
二、诗仙的千古绝唱
开元天宝年间,纵情诗酒之士辈出,各具风貌,但又有共同点,即以放旷诗酒的方式,来表达对世俗礼教的厌弃,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生动地描绘了贺知章、李白、张旭等人,嗜酒任达,放浪形骸的形象。其中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无愧于“天下诗人之冠”的李白,终身追求浪漫情调,不乏魏晋名士的狷狂。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傲岸不屈,矫矫不群;对于世俗的所谓珍宝,则不屑一顾,不为形役,襟怀潇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说:“正当地说来,人们只能把通过自由而产生的成品,就是通过这一意图,把他的诸行为筑基于理性之上,唤住艺术”。
而同样谈到艺术的本质论时,黑给尔也说:“我们所要讨论的艺术,无论是就目的还是手段来说,都是自由的艺术。并且,只有靠它的这种自由性,美的艺术才成为真正的艺术”。
他们所谈的自由性,都是形而上的。酒酣的诗人,血脉喷张,激情如潮,这样,诗歌的一切固有格式藩篱,都被李白打破。诗笔随着诗人瞬息万变的情感,变幻莫测、摇曳生姿而又宛若天成。
李白酒后创作的绝句,那清新的境界,飘逸的风神,流畅的节奏,朴实的语言,旱与伦比。就像杜甫称赞他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而李白的那些清新自然的作品,则可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形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少有酒癖,长而不衰,又至死不休。唐孟棨《本事诗》说:“(白)初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及至暮年,他“除诗歌之外,唯一的嗜好就是酒”。(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而李白则说自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赠内》),“高谈满四座,一 日倾千觞”(《赠刘都使》)。这些诗句显然是夸张,但李白喜饮、善饮、豪饮却是事实。
李白时而浅酌微吟,时而豪饮高歌,时而狂歌痛饮,其诗歌也相应地展现出或逸态凌云,或气骨高举,或沉郁悲慨的风格。这些风格的形成固然有深刻复杂的原因,但李白饮酒本身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诗人或独酌,或对酌;或饮于山林,或醉在花间;或携妓佐酒,或抚琴衔杯,难以枚举。李白能借助美酒的魔力,精品佳构灿若星辰,作为诗歌具有掀揭宇宙的奇伟磅礴的力度,更具有眩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一)天地之思
李白的诗歌风姿洒脱,神情闲逸,以飘逸之风独步诗坛。李白诗“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明朝胡应麟语)诗歌优美中体现出逸态,展示着诗人的雅韵高情。李白借酒返归自然,体悟生命的本真,能将生命与天地融为一体。
比如,“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月下独酌四首》其三)。又如“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
李白沉醉人生,往往得酒中之趣,更得自然之趣,将物色风光纳入胸怀,以高人的醉眼体察万物,诗歌有物我为一,心与道冥的风致,如“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待酒不至》)。再如对酌的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花月之间,且莫停杯,若我醉了,你可以自由来去。诗中的放达直率,直逼陶源明遗韵。
李白常喝得酩酊大醉,“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春日醉起言志》)。这首诗丝毫没有因诗人终日沉醉而显得颓废,反而有一种识得生活趣味,乐以忘忧的愉悦之情。
李白以雅韵高情畅饮,以清以思妙笔作诗,在诗中营造出空灵明秀、静谧安适的意境,展示出卓而不群的高士姿态与仙道风骨,其诗歌也成为气格豪逸的千秋绝调。李白在酒的刺激下,用与生俱来的逸才发抒高士情怀,诗歌显示出人与天地为一,超乎生死穷达,忘怀荣辱得失的态度,诗歌有“不群之致”。在《月下独酌》(四首)中,李白写道:“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诗人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行乐,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诗人对物抒情、淋漓尽致地倾吐着自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脆弱与虚无的感慨。他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
人生苦短,雪泥鸿爪。世间的脚步谁都无法留住,这是人生的悲哀,更是千古人所共悲。
(二)恋恋骊歌
古人因交通讯息不便,远隔山岳,难以相见,甚至一别之后,即成参商,再见无期。因此,他们对离别就更郑重、深情。李白一向“以侠自任”,据载,在他初次漫游时,就曾做过两件值得注意的事情:一是丐贷营葬友人吴指南;其二是在扬州接济落魄公子,不到一年即“散金三十万”。在《赠襄阳少府皓》中,李白写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对友谊的珍重表露无遗。
唐诗里常见许多事关离别的诗篇,屡屡出现诸如折柳、灞桥意象等。那时送别都会郑重地饯行,并且赋诗唱和,这样的情景,在李白的饮酒诗篇中多有描述。
《送殷淑三首》中,他借酒一吐衷曲:“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连夜宴饮送别友人,眼看离别在即,浓郁的离情别绪,装满手中的杯子,诗人竟不忍举杯。
无论是何种原因,远离都会造成疏离和孤独。分离之后,音书隔绝,酒就成了游子故旧彼此藉以寄寓思念之物。如李白的《江行寄远》诗:
“刳木出吴楚,危槎百馀尺。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 再如其《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读来琅琅上口,而漂泊异乡的游子,酒醒了以后,又该何去何从?就像笔者曾经读到过的一句新诗:灵魂孤独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那里都是心灵的异乡。
但李白吟咏别离的诗歌中,也不全是忧伤的。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丹丘子即元丹丘,是一位“素与烟霞亲”的游仙,与李白情志相投,友谊深厚,这首诗是李白送别他赴华山作仙游时写的。
诗人想象自己的友人,从此将光辉闪闪地出入于九重之天,或者迅疾如飞地往返于仙境蓬莱。或许他还能象传说中的老翁一样,误入嵩山大穴,得到仙人的“玉浆”之赠。
尘世污浊,愿志同道合的你能挣脱俗障,潇洒出尘!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意韵流长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沈德潜《唐诗别裁》),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因此诗中将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咏叹而不感伤,作者风华正茂、风流潇洒的情怀,跃然纸上。
(三)郁意豪情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李白痛饮狂歌,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借酒消减内心的深哀巨痛和无限悲愁,但是心中块垒在酒的浇释下,非但没有消减,反而更加抑郁不平。李白饮酒有追求享乐的因素,这不可否认。但诗人主要还是借酒麻醉神经,把酒作为消除内忧的工具。
李白的忧患意识更深沉,常常借酒销愁,比如“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月下独酌》其四)、“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涤荡千古愁,流连百壶饮”(《友人会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别校书叔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二首》)。
李白诗歌的悲慨风格,是他内心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伤情绪的自然抒发,有理想成灰的失意之悲,遭谗受挫、系狱流放之悲,有社稷倾覆、生灵涂炭之悲。这种悲情使李白进入酒中寻求宽慰,酒也把诗人带入了狂放不羁的境界,写出不少名篇。
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处在出世与入世、兼济与独善的矛盾中,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诗人于是放浪于诗歌酒中,以举杯狂饮解脱内心愁苦,而穷愁因痛饮变得更深苦,诗歌也因痛饮更深沉雄奇。
“痛饮狂歌醒复醉,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这是李白对世道的一种消极反抗,但他诗中豪放不羁的个性和鬼斧神工的艺术,足以让后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李白钟情饮酒,成就了诗人的诗酒风流,更是大唐气象的折射,也是李白的诗酒人生最好的诠释。
三、李白饮酒诗的艺术特色
(一)瑰丽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大多具有瑰丽奇特的想象,以及大胆的夸张。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但是在诗人在反映生活时,却往往要借助超现实的艺术手法,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生活,更准确地把握生活的本质。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原理。
就如黑格尔所言,“客观存在方面被看成偶然的,全凭幻想任意驱遣。这幻想随一时的心血来潮,可以把现前的东西照实反映出来,也可以歪曲外在世界,把它弄得颠倒错乱,怪诞离奇。”
李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当他十分痛恨黑暗的社会现实社会、热烈追求理想境界时,往往虚构出仙境与幻境;当现实生活本身不足以表达一腔豪情与激愤时,他也常常借助于想象与夸张。
如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调头,有如东风射马耳。”诗人用“不值一杯水”来形容万言诗章的价值,用“东风射马耳”来夸张人们的反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愤慨 和痛苦。
再如,李白描写自己的愁绪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诗人把夸张的对象与具体懂的事物联系起来,借“三千丈”的白发,来极写自己的愁绪,使之鲜明生动,易于感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也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光阴之速和人生易老。
这般大胆想象的句子,在李白的诗篇中,俯手可拾。如,写侠客的豪情,有“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写望月的奇想,有“持取月中桂,能为寒者薪”;写自己对京城的忆念,则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这些想象与夸张可谓新、奇、怪、绝,但由于他们的基础是生活本身,所以虽常常出人意外,却毫不做作和牵强,反而十分自然和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愿望,从而形成了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恣肆汪洋的语言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诗人是看家的仆人。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阅读他的作品,会获得各种极致的艺术享受。
他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即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宛若回旋的狂飙,喷溢的火山,狂呼怒斥,纵横变幻。
如他的《蜀道难》,先借传说叙述蜀道的历史,继而描写沿途风物,呈现出一幅千奇万险的画面。在诗中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三次出现回旋往复,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决不任格律来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他很注意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如《长干行》明显受《孔雀东南飞》、《西洲曲》的影响。《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的情调。“一回一叫一肠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则运用了生动的口语,饶有趣味。
(三)酣畅淋漓的感情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诗人有着充沛和不可羁勒的感情,无论写 什么主题,总能融注自己真实的感情,从而写出不可模拟的作品。他不像杜甫、白居易那样长于细致的描写,他往往更擅长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使全诗有一种奔腾的气势,犹如山洪冲出山谷,一泻千里。
如他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行路难》、《将进酒》诸篇,都是这样的作品。因此李白笔下的黄河、蜀道、北风、雨雪等等意象,都明显地染上了诗人浓重的感情色彩。
读者正可以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之类诗句,感受到诗人的性格与豪情。
李白一生磊落傲岸,旷达不羁,传说他曾让贵妃替他磨墨,令帝国第一红人高力士脱靴,这与他在诗歌中表现的蔑视权贵,睥睨天下的形象,诗如其人,完全可以画上等号。
贺知章初遇李白时,惊称李白是“天上谪仙人”,并将象征自己地位的金龟,摘下来换酒与李白同醉。唐玄宗召见李白时,一贯注重仪表的皇帝,竟也情不自禁地走下丹陛,“降阶相迓”,李白的风神灵秀,可见一斑。
纵观李白一生,就像一组交响诗,亦如一出传奇。传说,他出生时母梦太白星入怀,因以为名。而他的离去,竟也极富传奇性,相传他醉酒之后,于江畔捉月而殁„„
斯人已矣,李白的诗酒风流,永远照亮中国文学的天空。
四、结 论
综上所述,李白的一生可谓诗酒人生,他高超精湛的艺术成就,是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他的风采,会令所有的来者无限景仰。正如李白的知音、唐诗的另一座高峰杜甫所写的:不废江河万古流。
参考文献:
[1]杨昌君:《中国人事制度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2]于民雄选注:《诗经》[M],贵州民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3]邓绍基等主编:《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李白》[M],1998年1月第二版。[4]沙灵娜译诗:《唐诗三百首全译》[M],贵州民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5]程郁缀:《唐诗宋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6]袁行霈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三版。[7]刘叔成主编:《新编文艺学概论》[C],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8]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二版。[9]刘庆华译注:《世说新语》[M],广州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10]李道荣:《中国写作学发展概论》[C],文心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第二篇:李白 论文
毕业论文思路
论李白诗歌的特色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从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等方面来论述,并分别举例说明。
(一)现实主义特色
(1)对国家的热爱,对现实的批判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曾写下了《行路难》等一系列的著名诗篇。
李白的一生有伟大的抱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不能让自己的才学报效国家。胸中积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愤怒,愤怒出好诗,他所写下的诗被称为‚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在诗中就阐述了现实的残酷。
(2)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市场诗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己理想的豪情壮志。
(二)浪漫主义特色
杜甫和他是知己,最了解他的诗,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哭鬼神‛。
(1)浪漫主义形成的原因
(2)丰富的想象,喷发式的情感
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一是丰富,二是奇特。《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名篇,写的是梦境。诗人以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绚烂多彩的神仙境界,而这实际是诗人用以同黑暗现实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王国‛。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斗争精神。他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都具有瑰奇宏廓的特点,令人叹为观止。(3)大胆地夸张,闪耀迷离的章法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中,‚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4)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也是构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5)清水芙蓉的语言
‚清水出芙蓉‛已成为李白诗歌语言特色最生动的概括。在创作上,李白诗歌的语言不愧为盛唐诗歌语言最典范的代表。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三)比兴手法的特色
比兴手法源于《诗经》、《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兴言志,就是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各种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他的《长相思》并不是一首凄艳动人的爱情诗,而是对君臣遇合的期待,实现政治理想的苦恋。
(四)学习乐府民歌的特色
小结
论李白诗歌的特色
李白是唐代诗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李白是站在唐诗顶峰上的一颗奇松。他的诗歌很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有‚诗仙‛之称,他留给后人的诗有九百多篇。是一个天才诗人,为什么他的诗歌能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呢?下面我就从他诗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等方面来论述。
一、现实主义特色
李白的一生有伟大的抱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不能让自己的才学报效国家。胸中积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愤怒,愤怒出好诗,他所写下的诗被称为‚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在诗中就阐述了现实的残酷。
(1)对国家的热爱,对现实的批判 李白留给后世有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经历了三年的政治生活,对李
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怒。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等一系列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吻合。
李白生活的唐朝,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中,腐败王朝的江河下,李白被权贵排挤出来。他感到自己有回天之志,却毫无用武之地,他只能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仅表达了他对权贵们的抗争和蔑视,更是对黑暗社会的彻底绝望。虽然绝望,但他不屈服,敢在诗中无情地加以揭露,有力地打击了当时奸臣当道,贤臣糟弃的社会现实。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白应李璘的招聘加入永王幕府,本想以平叛立军功,却不料李璘被认定为叛乱,被杀。李白被迁涉流放到夜郎,途中的诗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苗》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首诗表明了他对国家的眷恋,对这次糟遇流放的的绝望。返回长安,报效祖国的机会没有了,他像是地沙漠中行走而又无助的人,对生活充满向往却无望。所有的苦恼和伤悲都埋藏在心里,此时心里是无限的委屈,只好借助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李的在四十二岁那年,他天天苦于不被重用,又不满朝政,天天只能借酒消愁,而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千言佳句。这种豪情壮志,真是古今罕见,所以贺知章才会称赞他为‚谪仙人‛。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2)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在中国古典讲坛上,李白是美政的使者,他希望朝廷能推举贤人。让自己能像孔子那样写出一部《论语》而流传千古。这或许只是诗人的一时冲动,但无论如何是表达了一种政治上的愿望。李白并不满足于做一个诗人,而要效法孔子,成为退则激扬文字、评论历史政治之得失,进则辅佐君王治理天
下的政治家。用自己多情的诗笔探索着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一直在努力着,他时常把自己比作是大鹏,从《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可以看出他向往大鹏这样展翅高飞,无拘无束的生活,希望他生活的朝代也是大家和平共处,一片繁荣的景象。可见大鹏是作者心中的偶像,是他从始到终都为之付出真情实感的理想所在。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市场诗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己理想的豪情壮志。再如《行路难》其一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此时,李白虽受到朝廷同列者的嫉妒,诽谤,内心苦闷,但作者仍有冲破险阻,实现理想的信心。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不屈不扰的李的站在我们前面,我不能忽视李白一生都是经真诚的赤子之心来表达自己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观,整个未来,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而又不满足于现实。在这种矛盾的时代气氛中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也达到了极致。
二、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的一位最杰出的作家,李白在继承庄子、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浪漫主义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杜甫和他是知己,最了解他的诗,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哭鬼神‛。这种神奇的艺术魅力,是他诗歌最神奇的地方。
(1)浪漫主义形成的原因
李白的经历,对其诗歌创作,尤其是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李白观赏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诗人由此诗兴大发,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妙笔,描绘了蜀道的险峻,长江黄河的壮阔与雄伟,留下了众多的名句。这些诗句,想像力惊人,夸张大胆,有的还善用了一些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主观色彩。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一步上青天,去建立赫赫功业。
但在求仙访道中,他又深受道家影响,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就选择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更是与时代密不可分。首先,唐玄宗元年间,国家高度统一,国力空前强大,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相对安定,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乐观上进的信心,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而这种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正是培养浪漫主义诗歌情调的优良温室。其次,唐王朝采取了开明政策,社会思想文化比较开放活跃,封建礼教相对松驰,人们主观精神昂扬奋发,它与诗人们不平的遭运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那种慷慨激昂的精神特质。只是这种精神特质在李白的身上,反映得更强烈,而且也更艺术性一些,因此他的浪漫主义诗才会更出色。
(2)丰富的想象,喷发式的情感
李白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一重要因素,是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一是丰富,二是奇特。丰富,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几乎每首诗都有想象,有的诗通首是想象,有的一首诗内就用了多种想象。他不仅是浪漫主义的象征,而且还尽可能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让想象溶入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瑰奇宏廓‛四字,抓住李白豪放飘逸诗风之关键所在。李白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瑰奇的美。超乎寻常的想象,古老而神奇的神话传说从而使李白的诗呈现出瑰奇宏廓的艺术境界。《蜀道难》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全诗极力写了蜀道的千奇万险,高不可攀,从古及今,由秦人蜀,由自然到人事这三条线索的纵横交错,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使全诗形成了瑰奇宏廓的艺术境界,一唱三叹,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梁甫吟》一诗也是如此。该诗的主题是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渴望风云际会的迫切心情。在这首诗中李白借助于艺术想象,把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紧密结合起来,写得宏廓而瑰奇,如天风海雨,咄咄逼人。
另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名篇,写的是梦境。诗人以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绚烂多彩的神仙境界,而这实际是诗人用以同黑暗现实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王国‛。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
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斗争精神。他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都具有瑰奇宏廓的特点,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诗歌有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这是李白诗歌的抒情特点,也是他豪放飘逸诗风的又一表现。表面上李白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了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做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给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在感情上,他从不掩饰收敛,一泻千里。,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诗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还有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所居的群玉山、瑶台。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天边绚丽云彩的飘逸和鲜花吐艳的娇美,赞美杨贵妃的天姿出色。李白诗的想象,常是异乎寻常,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
(3)大胆地夸张,闪耀迷离的章法
一提起李白,大家首先想到的他是‚夸张之王‛,他的夸张极为大胆,但又让人觉得是高度的真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时,我们不能不被他的忧思和愁绪所感染。
大胆的夸张,使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更加突出 夸张与想象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在李白的诗歌中,它与想象一样,都是在平常的描写不足于表现他那种强烈、炽热的激情时,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所以,大胆而恰切的艺术夸张。也是构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关于李白的夸张,鲁迅曾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确实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
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鲁迅全集》六卷185—186页)。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恰恰相反,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往往越是夸张,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中,‚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但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此外,李白还是个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是构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比喻,一是做到了形象;二是做到了贴切;比喻友人送我深情,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三是生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李白诗中,还引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一般地也都起着比喻作用。诗人把许多揭露批判最高封建统治者不便直言的思想感情通过用典故尽情地表达出来,而且这些典故能够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往往比直言表达来得更深刻,更有感人力量。
李白除了运用夸张的手法,他的文章中还可常见闪耀迷离的章法,如《远别离》‚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这南,潇湘之浦……‛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针对玄宗晚年专事淫乐委国政于李林甫而发,表现了李白对人君得失,国家治乱的深切关怀,但因所言之事还不是已然,故不便明言,而借往古人事恍惚其词地表达出来,这首诗的开始即从二妃叙起,写出她们悲苦的所在地及其悲苦之深,接着‚日惨惨兮‛二句,一面在于承上烘染出二妃悲苦时的惨暗气氛,另一方面在于作为对当时朝政感觉的暗示,这二句乃是承上启下由古及今的过脉,所以下面‚我纵言之‛之句影射到现实局势,在权臣当道君主不明的情况下,自己有无限欲言难言之隐,‚尧舜‛句以下,忽然举出古代有关尧舜之事的异说,意在表明在上述局势下可能产生的后果,‚以著人君失权之戒‛,‚九疑‛二句作为这一片段的结束,这二句紧承着‚舜野死‛而来,因舜死葬于九疑,‚帝子‛以下更从舜死想象二妃当时伤恸的情状,归到首端的皇英,并极力形容出‚此离苦‛的程度,本诗首尾照应,中间奇思腾跃,极具惝恍迷离之致,然意脉仍自紧相连贯,而来表明自己有才却无用武之地。
(4)清水芙蓉的语言
李白创造了一种最能表现其豪放飘逸之美的诗歌语言,即清水芙蓉的语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任情真率,随口而出,却能出神入化,清新自然,这就是李白诗歌语言的清水芙蓉之美。
首先,从理论上看,李白的诗论集中体现了自然美的思想。他一方面反对六朝以来绮丽的文风,另一方面主张‚清真‛、‚天真‛、‚天然‛。反对模仿,反对雕饰,提倡质朴自然。李白对自然美的追求是一种自觉的追求。‚清水出芙蓉‛已成为李白诗歌语言特色最生动的概括。
其次,在创作上,李白诗歌的语言不愧为盛唐诗歌语言最典范的代表。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仿佛是灵感爆发的瞬间,带着内心的感情一齐从胸中流出似的,一下子将读者的感情吸引去了。这种出神人化的语言主要得力于真挚感情的自由抒发。也就是说李白诗歌的语言是服务于感情表达需要的,是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一旦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他往往冲出格律的限制,写出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三,比兴手法的特色
一说到李白的诗,人们几乎都知道李白善于用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幻境,以景寓情,借物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前人评论李白的诗,也有‚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这其实说的就是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一大特色。比兴手法源于《诗经》、《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兴言志,就是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各种生动的
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比兴言志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诗歌寓褒贬,辨别善恶的美刺作用,使诗歌成为不朽之盛事。
初唐时期,齐梁‚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浮靡文风尚存,李白更以恢复古道为己任,从而开创了一代诗风,李白笔下常常出现高山大川、风花雪月、香草美人、神仙幻境,这些看起来远离社会现实的事物,正是作者丰富的比兴手段,寄托着诗人复杂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追求。他在《大鹏赋》、《临路歌》中以大鹏的形象或表现凌云壮志,或表达理想摧折的不幸。他的《蜀道难》并不是山水诗,而是写报国无路,世路坎坷。《梦游天姥吟留别》并不是游仙诗,而是写理想破灭的苦痛,远离朝庭的决绝。他的《长相思》并不是一首凄艳动人的爱情诗,而是对君臣遇合的期待,实现政治理想的苦恋。由此我们可以弄清楚李白的一大批作品中相思倾慕的真正含意。同样他的咏物诗作品吊古实为伤今。李白的这些作品往往是在婉丽的比兴中蕴藏着深刻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一部分诗歌几乎包括了李白的所有重要作品,把握李诗比兴言志的特点,也就基本把握了李白。
四,学习乐府民歌的特色
李白的诗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分不开。特别是创造性地学习乐府民歌,开拓了自己诗歌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己诗歌独有的风格。
在李白全部九百多首诗歌作品中,乐府诗就占了一百四十多首,他几乎运用过所有的乐府古题。李白从在故乡接触巴蜀民歌起,就开始了学习民歌自拟新作的创作过程。他每到一地,就学习当地民歌,不仅如此,他还向古代民歌学习,从汉魏六朝乐府中吸取养料,从简单模仿到创造性地运用乐府民歌。
李白继承了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学习乐府民歌而创新作时往往借古题写时事。如《豫章行》,传统内容为伤别离,叹寿短等,李白《豫章行》却展示了安史之乱带给社会的**,人民的苦痛,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和现实性。南朝乐府《丁都护歌》,虽‚其声哀切‛,不过是诉相思之苦。李白的《丁都护歌》描写劳动者惊心动魄的苦痛,作者而为之掩泪发千古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闪烁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李白的李白创造性地继承乐府民歌还表现在对古辞的思想内容和体例都有重大改变上。如南朝乐府《子夜歌》和《子夜四时歌》,前者多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后者为四时行乐之词。李白的《子夜吴歌》把此诗分为春、夏、秋、冬四时,主要写妇女对征夫的思念,表达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的心声,达到了同类题材的最高境界。再如《长相思》,古辞写游子思妇之情,多以三、五、七言交替。李白的《长相思》在三、五、七言间杂中又插入散文对句‚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最后以两句三言‚长相思,摧心肝‛作结,犹如长叹,句式的变化与感情的起伏具有一致的节奏,而以此反映渴望君臣遇合,理想实现的主题。
李白创造性地学习乐府民歌的最大成就还是在歌行体创作方面。歌行或名歌,或名行,或名歌行。是从古歌谣、古乐府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可见歌行就是古代诗歌中的自由体。唐代逐渐盛行,但并未形成气候。李白首先赋予歌行刚健和自由;以比兴言志的传统,使之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再以李白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感因素来驱动,它就成了极好表现李白狂放个性的最好形式。李白以此形式创作了一系列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极度的夸张使之有了空前丰富的艺术形象,学习六朝乐府和当代民歌,赋予它动人的音韵和鲜活的语言;他继往开来的辛勤艺术创造,终于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同时又念念不忘归隐江湖;李白一生都渴望为国家效力,同时又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有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色,当主观愿望与社会现实产生冲突,就有了李白抒发愤怒的豪情悲壮;当他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从中获得情趣和愉悦时,就产生了一系列大胆想象,夸张和语言优美的诗。了解李白诗歌的特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代诗歌。
注释:《鲁迅全集》六卷185—186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的版)
参考文献:
«李白的故事»(郁贤皓,何永康著)
«李白诗集精选»(韩盼山著)
第三篇:李白论文
失望与希望并存,现实与浪漫相融——李白在744—755南北漫游与变乱前夕的诗作艺术
[内容提要]李白作为我国诗歌界的珠穆朗玛峰,他的诗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灿烂辉煌的一笔。浪漫的艺术手法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表现当前的现实和自己的理想,甚至在描写事物时,都注入自己的浪漫情调,可以说,他是一个浪漫的人,他的诗亦为浪漫之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夸张的艺术手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采用想象的艺术手法。可以看出李白不管悲还是喜,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这也说明了李白是个热爱自由的人,在律诗成为主流的盛唐,他却更多的选择了体例比较自由的古诗和乐府诗。前人的乐府诗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要超越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太白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让盛唐律诗的天空划出一道亮丽的乐府彩虹。744—751年,政局转变的前夕,李白的作品风格也随着改变。
[关键词]浪漫主义、现实、理想、矛盾 [正文]
一、李白一生简述及成就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名字在我国古典文学优秀作家的辉煌星座里和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等相互照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是人民最熟悉最热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和事迹,长期以来为人民传诵。
李白的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宝贵的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以丰富的现实内容和巨大的艺术成就而具有不朽的价值。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的一生,基本都生活在李隆基统治的时代,即历史上的盛唐。盛唐是李唐王朝发展的最高峰,同时也是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这时社会经济相当繁荣,但也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正逐渐激化。李白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他的大部分诗歌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诗人喜欢寄情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桀骜不驯的性格与雄浑豪迈的山水融合在一起,便有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744—755年间的十年漫游时期
天宝三年(744)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这一次漫游,主要是在汴梁、齐鲁、江浙、燕赵一带。这一段时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闻一多先生是这样热情地赞美两位伟大诗人具有深远意义的会面:“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我们再逼紧了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
李白漫游到齐州的时候,曾经举行了入道仪式,他的入道,主要是为了挣脱社会的束缚,憧憬自由的生活。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李白:“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他自己也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这时期,李白的心情一直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对自己依
然充满了信心,而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忧思烦恼,慨叹人事无常,痛感鱼目混珍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与功业难以成就。所以他虽然放浪山水,纵情酣饮,求仙问道,但心中愁结始终难以化解,只是因为他性格豪放开朗倔强,往往能够强自解怀罢了。
三、李白在这十年的诗作特色
(一)、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实的生活和美好理想
中唐诗人张祜《梦李白》诗云:“严陵死后到李白,布衣长揖万乘君。”把李白与东汉的严光看作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布衣长揖万乘君”的清高之士。他一生追求济苍生、安社稷、建功立业,同时又向往遗世独立、自由放任的浪漫生活。李白的不惑之年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度过,他的心态交织着极度失望与希望东山再起的深刻矛盾,于是道出了《行路难》的心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
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李白的另一首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746年冬,李白由东鲁再次南游越中,行前作此诗向东鲁的朋友告别。作者巧妙的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天姥山的雄浑壮丽,同时也真实地表达乐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崇高气节。唐殷潘《河岳英灵集》评李白曰:“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相当确切。梦境是潜意识的幻化,解析一下诗的梦境,颇能见出李白当时的心态。髙渺而清澄的山水之景,透露出在遭谗去京后,李白皈依自然的渴望,这终于导致了仙境忽开,群仙降临的奇观。意识与潜意识在梦中的交战融合,构成了梦境也是诗意的丰富层次。它是奇伟壮观的,却因着潜在的摆脱不去的幻灭感而显得更为悲慨动人。无怪乎梦醒之后,他虽一心要“须行即骑访名山”,却仍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
(二)、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李白诗时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与伦比的神奇艺术魅力,确实是李白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创造性的运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中除了浪漫主义而外,还有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应该说,李白的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浪漫主义居于首要地位。
李白和屈原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他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另外,他所接触的题材也明显地比屈原的广阔,因而,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
李白灵活地采用古风和乐府歌行体式,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创作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美诗歌。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律诗较少,五、七言律诗一共只有八十多首,大部分是乐府和歌行。这两种体式,字数灵活,格律不严,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诗人深刻的思想、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例如《将近酒》,开头一句十个字,中间夹杂三字句、五字句,句式参差,运用自如。诗人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理想的情怀。全诗有如行云流水,倾泻而下,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到句式不整所带来的混乱。《蜀道难》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运用奇妙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和虚无缥缈的神化传说,创造了一个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风格雄奇奔放、纵横恣肆、淋漓酣畅,形象绚丽多姿,相象丰富而奇诡,使诗歌充满奇险神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
(三)、纯朴自然的语言中见真情。
对于李白的诗歌的语言风格,许多人常以“清新”、“明朗”等类词语来概括,正如他自己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形容的。《赠汪伦》就是这样一首诗:李白乘舟
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为曾汪伦而作,简单明了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李白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同时朋友之间的真情不免跃然纸上。再看《独坐敬亭山》,是写得极超逸,“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什么不必道出,是天宝后期安史之乱前李白久经世事后愈趋索寞心境之反映,而与开元中的”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新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相对读,心境已不复当初之开朗。
李白作诗总是要和饮酒相关,一杯下肚,他就能吟诗几首,这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诗作比较趋向于口语化,和他丰富的想象力结合,也就理所当然地博得人们的喜爱。即使他的诗在平易上没达到杜甫妇孺皆可读懂的程度,但这正体现了他的诗作文学性比较强,而不仅仅表现对现实的描述。
李白的漫游对其诗风的形成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漫游让李白饱赏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诗人由此诗兴大发,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妙笔,描绘了蜀道的险峻,长江黄河的壮阔与雄伟,留下了“涛似连山喷雪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等众多的名句。这些诗句,想像力惊人,夸张大胆,有的还善用了一些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主观色彩,这是李白山水诗有别于其他诗人的一个鲜明而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其实也就是浪漫主义的特色。
李白的诗,不管是浪漫主义中含有现实主义成分,还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抑或是现实主义中带有浪漫主义性质,都是李白生活及个性的展演,耀眼而丰富,是一个时代的永久魅力。李白以其天才的资赋、狂傲的个性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写诗,把诗歌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李白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他的诗文,犹如天马行空,是一种生命意志的展现,有一种行不连而意连的和谐美,所以,杜甫评价其诗“飘然思不群”。从这个意义上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其生命力是永久的。
[参考文献]:
①《古诗词漫话——诗酒李太白》,陈文华著,中华书局。②《李白诗选评》,赵昌平撰,上海古籍出版社。③《李白文学研究文集》,中华书局。④《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
第四篇:古代文学论文之李白
论李白的艺术成就
繁荣的盛唐孕育出伟大的诗人,他们“既闲心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太康不逮”(阴潘《河月英灵集序》)。其中最具盛名的,莫过于潇洒飘逸,豪侠仗义的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他的一生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在家读书时期、远游求仕时期、长安时期、再度漫游时期、安史之乱时期。
在家读书时期(26岁之前)
在他大约五岁时,举家迁往四川。他父亲“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二卷》218页)。由于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他少年时期受到道教的极大影响,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她一生。它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和任侠中度过的,他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其中有名的有《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他初出四川时思念家乡所作的一首诗,出现了他日后诗中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
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
这一时期他西入长安入仕,见识到了官场的黑暗,《蜀道难》《梁甫吟》《行路难》表现了这一时期他愤懑的心情。他以失败的心情离开长安,隐居于组莱山。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对于蜀道高峰绝壁、万壑转石的艰难的渲染,也是李白对于世道艰难的渲染。
长安时期(42至45岁)
由于有人举荐,李白终于在天宝元年得到了入朝为官的机会,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但不久,他就发现,他只是唐玄宗旁边的一个写赞颂诗的御用文人,再加上朝中之人的馋毁,他被迫离开长安。
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
在洛阳他与杜甫相遇,与杜甫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和杜甫一起又遇到了高适,怀古登临,纵酒狩猎。后来接近十年的漫游,他既感到不平,又关心国家命运。
安史之乱时期。(55至62岁)
在幽州,他预感到安史之乱即将爆发。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投入永王幕下,慷慨从军。此时肃宗已继位,李白因谋反罪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他遇赦放回,后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道病还,去依附李阳冰,次年病逝于当涂,终年62岁。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
2.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 李白图片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3.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4.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5.豪放飘逸
大胆想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诗人不大注重对客观事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和刻画,而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宣泄情感;如果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塑造的形象不足以表现他特有的思想情感及其追求的艺术境界,他则更多地借助神话、传说以及幻想和梦境来加以表现,从而创造出种种惊世骇俗的美学效果。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极其丰富,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思想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赞美李白的诗:“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李白的诗对后代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唐韩愈一派诗歌就接受李白诗歌的创作经验,创造出自己崛奇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李贺的诗,更是接受了李白诗歌的影响,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宋代的大诗人苏轼、陆游也都借鉴李白的豪放诗风,表现自己的思想。一直到清代的龚自珍,许多诗人都从李白的诗歌中吸取营养,融汇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去。李白身后一千二百多年来,他的那些优秀诗篇,流传了一代又一代,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妇孺成诵,有口皆碑,不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光辉遗产,而且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李白是众人所推崇的“诗仙”,李白对后世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其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 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且以其理想主义和反抗精神的完美结合,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耸立起一座新的高峰,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李贺,宋代的苏轼、辛弃疾、陆游,明代的高启、杨慎、唐寅,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都从他的诗歌中吸取了营养而卓有建树成为大家。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情感和思想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诗体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不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光辉遗产,而且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王寅生、《唐诗宋词元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2]《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3]王琦注(清)、《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29年排印本。
[4]《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第五篇:论文:李白与月
李白与月
古往今来的诗人中,与月亮结下不解之缘而又经常吟咏月亮者,当推李白。在太白诗集中,咏月之多达三百余处,足见诗人平生对于月亮的酷爱,乃至死后还留下采石矶乘醉入江捉月的传说。在他潦倒寂寞的一生中,最可引为知己者,恐怕就是月亮。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其实,他的诗也正如同月亮之纯洁明亮,垂辉千古,所以唐诗人郑谷《读李白集》云;“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有鉴于此,我曾为他写下这样一幅对联:“酒沃愁肠,愁结清霜寒一世;才添诗胆,诗悬明月亮千秋。”不管是李诗咏月,还是月比李诗,其间确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因此,要探索月与诗的关系,分析一下李白咏月艺术,便可悟出其中三昧。
月在诗中意趣横生,妙用无穷。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二引李仲蒙语:“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诗中之物皆为情而写,为了达情,一物可有多种用法,也可有多种写法。同样一轮明月,在诗中可以为兴,可以为比,也可以为赋,或者用现代的说法:可以作为起情的手段,可以作为修辞的手段,也可以作为描写时空的手段。李白正是采用这多种手段来写月,月亮也是以多种姿态活跃于李白诗中的。以赋法写月,值得一提的是表现时间和空间,“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是以月表现时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是以月表现空间。以月表现时空较为平常,也较易理解,这里不拟多谈。下面着重谈谈李白如何将月用于比兴。
以月起兴 兴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主要是以景物启发情思,景物成了触发读者感情的媒介。月亮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从各个角度“干预”人们的生活,所以成了一种能多方面催化人们情感的触媒,它是诗中作为起兴的一个活跃因素。月亮的起兴,虽然关联着人的主观情思,然而却保持着自身的客观形态。它能提供一种表现人们感情活动的气氛,它能牵动人们的某种思绪,它甚至能作为人们的朋侣而与之相随。在李白的诗中,月亮的起兴就发挥这多种作用。
暗夜,在人们的生活中常常带来恐惧和不安,所谓“月黑杀人夜,风高纵火天”,正是这种联想,月夜,却是迷人的,常常为人们增添了光明和欢乐的气氛,即所谓“良宵”。李白常常在月夜良宵饮酒、弹琴、起舞、行歌。在他的诗中,月夜提供了闲适欢乐的气氛。“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友人会宿》)这首诗就
/ 5
是写月夜在友人家中借酒浇愁偷得暂时欢娱的情景。诸如“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这类写月下饮酒、弹琴、起舞、行歌的诗句,在太白集中是很多的。不过,在李白的一生中,很少有真正的欢乐。所以,大凡李白所写月夜的种种闲适举止,归根到底只是反衬愁苦之情,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这哀情须深入一层才能体会得到。以月写乐,乐中寓哀,这种写法也确实收到“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
李白写宫怨诗,往往借月夜良宵以写哀情。如他的《长门怨二首》说:“天迥北斗挂西搂,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写陈皇后失宠后,在良宵美景之中枨触增愁的情况。月光在诗中是牵动愁情的重要媒介。其他宫怨诗如“玲珑望秋月”,“深宫望秋月”,“月皎昭阳殿”之类,无不是借月来烘托孤寂无聊的情怀。月光不仅有表现气氛的作用,有时还能唤起两地相思的联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不管走到什么地方,看的都是这轮月亮。在家乡看的是这月亮,在他乡看的也是这月亮,所以诗人经常借月光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思乡曲。古来望月思乡的诗作成千累万,却无出其右者。探其奥妙,就是以月色表达了思乡之情。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同样是借月光表现乡情的佳作。这乡情是对故乡的留恋。他出川后有“西看明月忆峨眉”的诗句,则是对故乡的思念。月亮和乡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分离两地的夫妇、亲人、朋友,他们的思念之情似乎只有明月最了解,月亮也就成了两地相思的见证。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就表达了这一层意思。正因为如此,诗中也就有了以月写相思的手段。李白诗中这种写法屡见不鲜。写闺中思夫的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这是一首借月写闺情的出色诗篇。李白诸如此类的诗句多不胜举,如“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等等便是。写朋友相思的,用意多如《剑阁赋》所说:“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这类诗句如“清晨鼓棹过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楼”,“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都是借月色表现朋友的相互思念,同时融进了谢庄《月赋》和王子猷雪中访戴的典故,因而更富于情味。“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愁心寄月,这在一般思念的基础上又递进一层,更为深刻。
/ 5
至如“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虽然仍是借月写友人相思,但写法上略有改变,体现了若干哲理意味。写亲人相思的如“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李白借月表现夫妇相思之情,写法较为平常,不如杜甫“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从对面写来那样宛转有致。然而他借月写乡情和闺思却是很成功的。
李白写月喜欢借人们感觉中月的自然动态,来表现一种情趣。这种表现不是月服从于人的意识,而是人的意识服从于月的自然形态。请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中的月,以及月影,都未改变自然形态。它成为诗人的朋友,只是诗人的假想,是诗人的意识外射于自然之月,借以表现诗人的孤独寂寞。他写月随人移的诗句,如“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都是写月随人的感觉和现象。这也可以称为拟人化,但不是一种意识的比附,而是借月逗引一种活泼的情趣,所以也属于“触物起情”一类。
以月作比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云:“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月作为取比之物,无声可喻,却有貌可方。其所比方,也往往切于心,隶于事。按《文心雕龙》所说的“兴义”,是包括借物“托喻”的。这种所谓“兴”,是带有象征性的。这种象征近于隐喻,亦可视为比法李白以月为比,或以貌拟心,或因喻借代,或与他物互比,手法是多样的。月亮的皎洁之光,容易使人联想到高尚纯洁的人格。李白素以孤高自许,因此,常常借月亮来表现自己超尘拔俗的性格。“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这是《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中的几句。自比万里浮云之上的青天孤月,表达了诗人被谗离开长安后的激愤心情。这孤月又是照映着清如沧浪之水的银河,更显得高洁而清白。这云中之月正是处于浊世的诗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出长安后到处漂泊,辗转来到敬亭山下。他在《别韦少府》诗中说;“洗心句溪月,清耳敬亭猿。筑室在人境,闭关无世喧。”这里又以宣城句溪水中之月象征自己洁白的心境。水月仍然是诗人品格的化身。这是暗喻,是象征。
月亮的象征有时直接成了借代之物,用修辞学的术语也可叫“借喻”。在李白诗中这种借代是经常采用的。人君居高位,常以日为喻;月与日并耀于高天,所以也因连类而及,借以指代
/ 5
君主。诸如“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就是写唐肃宗登基收复长安后,与唐明皇(太上皇)并为日月,双双悬挂天空,照耀乾坤“一回日月顾,三入凤凰池”,则是写宗璟的父亲宗楚客沐皇恩三度为相。在李白的笔下,月固然可以指代皇帝,更多的倒是依传统之例,用以指代美人。月亮洁白无瑕,容光焕发,多用以比喻美女的姿质和容貌,因而也多直接指代美人。如“衔杯映歌扇,似见云中月。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就是以月指代美人面容。美人衔杯欲饮,以歌扇遮掩,微露容颜,这容颜象云中之月。这样描写是十分工巧的。又如“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凝。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这里的花月就是指“花艳惊郎”的大堤女儿。李白多用花月形容女郎之貌,所谓“我妓今朝如花月”即是。后来演为“花容月貌”之类陈词滥调,但在古时以月指代美人,还是有一定艺术效果的。月代女子不足为奇,李白还把月用来指代男子。这种指代,既非取其地位之高如君主,也非取其容貌之美如女子。那么,其指代男子的相似点是什么呢?李白转了个弯儿;珠宝有光,如同明月,故有明月珠之称,李白以明月指代珠,并用以指代男子,实则是以珠宝指代才子,以其声价之高而为喻。如“贤甥即明月,声价动天门”,以明月(珠)代其从甥高五;“双珠出海底,俱足连城珍。明月两特达,余辉旁照人”,则是以明月(珠)指代崔文兄弟;“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又是以明月(珠)指代日本僧人晁衡。当时误传晁衡归日本国途中遇难溺死海中,故李白以珠沉碧海为喻。这种宛转指代,堪称妙喻。
月在李诗中,不只是用来比人,还用来与其他景物互为比喻。《古朗月行》中有广为传诵的这样几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拟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里以白玉盘、以瑶台镜比满月,以其形圆,质白、光亮;有时又用玉钩和弯弓比喻缺月,也是以其质与形取喻。如“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都是以玉钩喻新月。“月如钩”,后来成了诗人常用的比喻语。在李白表现缺月的诗中,最巧妙的还是弓与月互为比喻,这种比喻李白想必是比较满意的,所以多次采用。如“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这些比喻刁;同于“弯弓若转月”,只以月形写弓;也不同于“行歌明月弓”,只以弓形写月。其妙在于月和弓都是当时出征塞外所见之景和所携之物,于实在景物之间互为比喻,月似弓,弓如月,实而虚,虚而实,虚实之间,巧合无间。人们多称道白居易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似乎忘记了李白在弓与月之间早有如此巧妙的设喻。总之,借物写月,借月写物,在李白的笔下灵活多变,运用自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 5
李白托月起兴,借月为比,创造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后人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艺术传统。如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单以圆缺比离合,还以月的变化写人的关系的变化,比起前人就显得复杂些,丰富些。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