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时间:2019-05-14 00:2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10号)

(相关资料: 法律12篇 行政法规16篇 部门规章330篇 司法解释38篇 其他规范性文件9篇 地方法规611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39篇 裁判文书3704篇 相关论文960篇 实务指南 立法背景2篇 实务指南46篇 法学教程1篇 英文译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93年9月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1993年9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相关资料: 最高法公报案例4篇 裁判文书35篇 相关论文23篇)

第二条 【基本原则】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7篇 司法解释7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14篇 裁判文书1424篇 相关论文71篇 实务指南)

第三条 【政府管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5篇 司法解释6篇 地方法规6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1篇 裁判文书32篇 相关论文17篇 实务指南)

第四条 【社会监督】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支持、包庇不正当竞争行为。

(相关资料: 最高法公报案例1篇 裁判文书10篇 相关论文11篇)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五条 【禁止仿冒】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10篇 司法解释7篇 地方法规16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18篇 裁判文书1340篇 相关论文65篇 实务指南)

第六条 【禁止限制竞争】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39篇 司法解释1篇 裁判文书25篇 相关论文20篇)

第七条 【禁止权力经营】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2篇 司法解释1篇 地方法规3篇 裁判文书7篇 相关论文27篇 实务指南)

第八条 【禁止商业贿赂】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11篇 司法解释3篇 地方法规2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1篇 裁判文书34篇 相关论文33篇 实务指南)

第九条 【禁止虚假广告】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5篇 司法解释5篇 地方法规12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5篇 裁判文书583篇 相关论文25篇 实务指南)

第十条 【禁止侵犯商业秘密】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2篇 司法解释5篇 地方法规12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7篇 裁判文书596篇 相关论文71篇 实务指南)

第十一条 【禁止倾销】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销售鲜活商品;

(二)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三)季节性降价;

(四)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相关资料: 司法解释1篇 地方法规4篇 裁判文书22篇 相关论文17篇 实务指南)第十二条 【禁止不正当附条件销售行为】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5篇 裁判文书9篇 相关论文14篇 实务指南)

第十三条 【禁止不正当有奖销售】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5篇 地方法规5篇 裁判文书7篇 相关论文12篇 实务指南)

第十四条 【禁止损害商誉】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相关资料: 司法解释4篇 地方法规7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2篇 裁判文书336篇 相关论文16篇 实务指南)

第十五条 【禁止串通投标】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

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1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1篇 裁判文书20篇 相关论文9篇 实务指南)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监督机关】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进行监督检查。

(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1篇 裁判文书3篇 相关论文13篇)

第十七条 【监督机关职权】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者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

(二)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帐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

(三)检查与本法第五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该财物。(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1篇 司法解释1篇 地方法规13篇 裁判文书7篇 相关论文4篇)

第十八条 【监督检查程序】监督检查部门工作人员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应当出示检查证件。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1篇 地方法规1篇 相关论文3篇)

第十九条 【被检查者义务】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和证明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情况。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损害赔偿责任】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4篇 司法解释2篇 地方法规8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18篇 裁判文书1356篇 相关论文40篇 实务指南)

第二十一条 【假冒标识行为的法律责任】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

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

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5篇 地方法规15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1篇 裁判文书61篇 相关论文13篇 实务指南)

第二十二条 【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责任】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4篇 司法解释1篇 地方法规9篇 最高法公报案例1篇 裁判文书15篇 相关论文11篇 实务指南)

第二十三条 【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38篇 司法解释1篇 地方法规10篇 裁判文书14篇 相关论文3篇 实务指南)

第二十四条 【虚假广告行为的法律责任】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罚款。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7篇 司法解释1篇 地方法规12篇 裁判文书23篇 相关论文11篇)

第二十五条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3篇 地方法规7篇 裁判文书13篇 相关论文7篇 实务指南)

第二十六条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法律责任】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三条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2篇 地方法规7篇 裁判文书1篇 实务指南)

第二十七条 【串通投标行为的法律责任】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其中标无效。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2篇 地方法规6篇 裁判文书6篇 相关论文1篇 实务指南)

第二十八条 【经营者违反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责任】经营者有违反被责令暂停销售,不得转移、隐匿、销毁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的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被销售、转移、隐匿、销毁财物的价款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6篇 裁判文书1篇 相关论文1篇)

第二十九条 【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处理】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相关资料: 地方法规1篇 裁判文书1篇 相关论文2篇)

第三十条 【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法律责任】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相关资料: 部门规章3篇 地方法规6篇 裁判文书1篇 相关论文18篇 实务指南)第三十一条 【执法人员违法的责任】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相关资料: 裁判文书1篇 相关论文3篇)

第三十二条 【监督人员徇私舞弊的责任】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明知有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经营者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相关资料: 裁判文书1篇 相关论文4篇 实务指南)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生效日期】本法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chl_6359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物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

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 经济组织和个人。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 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条 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支持,包庇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五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璜,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璜,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第六条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第七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第八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

第九条 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第十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商业秘密。本条所称的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第十一条 经营者不得以排挤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行为:

(一)销售鲜活商品:

(二)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三)季节性降价;

(四)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第十二条 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第十三条 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超过五千元。

第十四条 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第十五条 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者与不 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

(二)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帐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

(三)检查与本法第五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财物。

第十八条 监督检查部门工作人员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应当出示检查证件。

第十九条 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和证明人 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情况。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璜,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璜,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第二十三条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贪污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入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专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 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三条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 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其中标无效。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经营者有违反被责令暂停销售,不得转移、隐匿、销毁与不正当竞争行污有关的财物的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被销售、转移、隐匿、销毁财物的价款的一倍以上三倍 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明知有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经营者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法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7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国务院建立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决定反不正当竞争重大政策,协调处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的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查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查处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条 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支持、包庇不正当竞争行为。

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规范会员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六条 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

(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

(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

(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

(四)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第七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下列单位或者个人,以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

(一)交易相对方的工作人员;

(二)受交易相对方委托办理相关事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三)利用职权或者影响力影响交易的单位或者个人。

经营者在交易活动中,可以以明示方式向交易相对方支付折扣,或者向中间人支付佣金。经营者向交易相对方支付折扣、向中间人支付佣金的,应当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也应当如实入账。

经营者的工作人员进行贿赂的,应当认定为经营者的行为;但是,经营者有证据证明该工作人员的行为与为经营者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无关的除外。

第八条 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第九条 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一)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员工、前员工或者其他单位、个人实施前款所列违法行为,仍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该商业秘密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法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第十条 经营者进行有奖销售不得存在下列情形:

(一)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等有奖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

(二)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万元。

第十一条 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第十二条 经营者利用网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法的各项规定。

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下列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一)未经其他经营者同意,在其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中,插入链接、强制进行目标跳转;

(二)误导、欺骗、强迫用户修改、关闭、卸载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

(三)恶意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实施不兼容;

(四)其他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第三章 对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查

第十三条 监督检查部门调查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营场所进行检查;

(二)询问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及其他有关单位、个人,要求其说明有关情况或者提供与被调查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

(三)查询、复制与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账簿、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

(四)查封、扣押与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

(五)查询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营者的银行账户。

采取前款规定的措施,应当向监督检查部门主要负责人书面报告,并经批准。采取前款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措施,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监督检查部门主要负责人书面报告,并经批准。

监督检查部门调查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应当将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十四条 监督检查部门调查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及其他有关单位、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情况。

第十五条 监督检查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调查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十六条 对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监督检查部门举报,监督检查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受理举报的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并为举报人保密。对实名举报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因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损害的经营者的赔偿数额,按照其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经营者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六条、第九条规定,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权利人三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第十八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六条规定实施混淆行为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商品。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并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经营者登记的企业名称违反本法第六条规定的,应当及时办理名称变更登记;名称变更前,由原企业登记机关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代替其名称。

第十九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贿赂他人的,由监督检查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十万元以上三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属于发布虚假广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九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三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一条规定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三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二条规定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三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从事不正当竞争,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等法定情形的,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从事不正当竞争,受到行政处罚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记入信用记录,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公示。

第二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其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妨害监督检查部门依照本法履行职责,拒绝、阻碍调查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改正,对个人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条 监督检查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调查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章 附

第三十二条 本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1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93年9月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1993年9月2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第四条

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支持、包庇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五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第六条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第七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第八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

第九条

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第十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第十一条 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销售鲜活商品;

(二)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三)季节性降价;

(四)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第十二条

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第十三条 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

第十四条

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第十五条 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

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者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

(二)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帐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

(三)检查与本法第五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该财物。

第十八条

监督检查部门工作人员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应当出示检查证件。

第十九条

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和证明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情况。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然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

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第二十三条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三条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其中标无效。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经营者有违反被责令暂停销售,不得转移、隐匿、销毁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的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被销售、转移、隐匿、销毁财物的价款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明知有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经营者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法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 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 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 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 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 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条 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 行社会监督。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支持、包庇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五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 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 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 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 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第六条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 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第七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 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第八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 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 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 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

第九条 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 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 布虚假广告。

第十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 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 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 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 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 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第十一条 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 售商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销售鲜活商品;

(二)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三)季节性降价;

(四)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第十二条 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 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第十三条 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 售;

(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

第十四条 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 誉、商品声誉。

第十五条 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

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进行监督 检查。

第十七条 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下 列职权:

(一)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 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者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

(二)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帐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

(三)检查与本法第五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 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该财物。

第十八条 监督检查部门工作人员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应当 出示检查证件。

第十九条 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被检查的经 营者、利害关系人和证明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情况。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 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 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 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 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 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 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

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 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 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 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 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 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 收。

第二十三条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 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省级或 者设区的市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五 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 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 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 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 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 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依 法处以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监督检查部门应 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三条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监督检 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 标者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其中标无效。监督检查部 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经营者有违反被责令暂停销售,不得转移、隐匿、销毁 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的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 被销售、转移、隐匿、销毁财物的价款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 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 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 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 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 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者 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 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 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 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 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 弊,对明知有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经营者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法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Countering

UnfairCompetition(Adopted at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Eigh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Promulgated on September 2,1993)Whole docu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Countering Unfair

etition

pted at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Promulgated on September 2,1993)

Chapter 1 General Provisions

cle 1

With a view to safeguard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et economy, encouraging and protecting fair competition,stopping acts

nfair competition, and defending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tors and consumers, this Law is enacted.cle 2

In carrying on transactions in the market, operators shall

follow the

ciple of voluntariness, equality, fairness, honesty and

credibility,observe generally recognized business ethics.Unfair competition in this Law refers to acts of operators

which

ravene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with a result of

damaging the

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other operators, and

disturbing the

o-econimic order.Operators in this Law refer to legal persons, other

economic

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engaging in the trading of

goods or

it-making services.(Goods mentioned below include services.)

cle 3

The people's 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 shall adopt

measures to

acts of unfair competition, and create a salutary

environment and

itions for fair competition.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the

le's governments above the county-level shall monitor and

investigate

of unfair competition.In respect of those acts which, according

to

provisions of various laws and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shall be

tored and investigated by other departments, these provisions

shall be

ed by.cle 4

The State encourages, supports and protects all

organizations and

viduals in carrying out social monitoring of acts of

unfair

etition.Staff members of state organs shall not support or cover up

acts of

ir competition.Chapter 2 Acts of Unfair Competition

cle 5

Operators shall not adopt any of the following unfair means to

carry

ransactions in the market and cause damage to competitors:

(1)Passing off the registered trademarks of others;

(2)using, without authorization, the names, packaging or

decoration

liar to well-known goods or using names, packaging or

decoration

lar to those of well-known goods so that their goods are confused

with

well-known goods of others, causing buyers to mistake them

for the

-known goods of others;

(3)using, without authorization, the enterprise names or

personal

s of others on their own goods, leading purchasers to mistake

them

the goods of others;

(4)Forging or falsely using, on their goods, symbols of quality

such

ymbols of authentication and symbols of famous and high-quality

goods,ifying the origin of their goods, and making false

representations

h are misleading as to the quality of the goods.cle 6

Public utility enterprises or other operators having

monopolistic

us according to law shall not force others to buy the goods of

the

ators designated by them so as to exclude other

operators from

eting fairly.cle 7

A local government and its subordinate departments shall not

abuse

r administrative power to force others to buy the goods

of the

ators designated by them so as to restrict the lawful

business

vities of other operators.A local government and its subordinate departments shall not

abuse

r administrative power to restrict the entry of goods from other

parts

he country into the local market or the flow of local goods to

markets

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cle 8

An operator shall not practice bribery by using money,valuables or

r means to sell or buy goods.Where an operator secretly

pays a

back to the other party, be it an entity or individual, off the

book,r he shall be punished for offering a bribe;where the other party,be

n entity or individual, secretly accepts a kickback off the book,it

e shall be punished for taking a bribe.In the selling or buying of goods, any operator may express

clearly

or his intention to offer a discount to the other party and

pay a

ission to the middlemen.Where an operator gives a discount

to the

r party as pays a commission to the middlemen, it or he must enter

the

s in the book factually.An operator accepting a

discount or

ission must enter it in the book facually.cle 9

An operator shall not use advertisement or other means to give

false,eading information on the quality, composition,performance, use,facturer, useful life, origin, etc.of the goods.An advertisement operator shall not act as an agent for

designing,ucing and releasing false advertisements where they clearly

know, or

ld know, that the information in the advertisements is false.cle 10

An operator shall not adopt any of the following means to infringe

on

business secrets of others:

(1)obtaining business secrets from the owner of the

right by

ling, promising of gain, resorting to coercion or other

illegitimate

s;

(2)disclosing, using or allowing others to use the business

secrets

he owner of the right obtained by the means mentioned in the

preceding

;

(3)disclosing, using or allowing others to use the business

secrets

it has obtained by breaking an engagement or

disregarding the

irements of the owner of the right to preserve the business

secrets.Where a third party obtains, uses or discloses the business

secrets of

rs when it or he has or should have full knowledge of the illegal

acts

ioned in the preceding section, it or he shall be deemed to

have

inged on the business secrets of others.Business secrets in this Article refer to the technical

information

operational information which is not known to the public,which is

ble of bringing economic benefits to the owners of the rights,which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and which the owners of the rights have

taken

ures to keep secret.cle 11

An operator shall not sell its or his goods at a price that is

below

cost for the purpose of excluding its or his competitors.In any of the following events, such sales do not come under acts

of

ir competition:

(1)Selling fresh goods;

(2)disposing of goods the useful life of which is about to expire,or

ther overstocked goods;

(3)seasonal lowering of prices;

(4)selling goods at lowered prices for paying off debts, changing

the

of production or closing the business.cle 12

In selling its or his goods, an operator shall not make a tie-in

sale

nst the wish of the buyer or attach other unreasonable

conditions.cle 13

An operator shall not make any of the following kinds of sales

with

es attached:

(1)making sales with prizes attached by the fraudulent

method of

ely claiming the existence of prizes or intentionally

causing

iously chosen people to win the prizes;

(2)promoting the sale of inferior but high-prized goods by

offering

es;

(3)making sales with prizes attached in the form of a lottery

where

amount for the highest prize exceeds RMB 5,000 Yuan.cle 14

An operator shall not utter or disseminate falsehoods to

damage the

will of a competitor or the reputation of its or his goods.cle 15

Tenderers shall not submit tenders in collusion with one

another to

e the tender price up or down.A tenderer shall not collaborate with the party inviting

tenders to

ude competitors from fair competition.Chapter 3 Control and Inspection

cle 16

The control and inspection authorities above the county

level may

cise control over and carry out inspection of acts

of unfair

etition.cle 17

In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ng acts of unfair

competition, the

rol and inspection authorities are entitled to exercise the

following

tions and powers:

(1)questioning the operators under investigation, interested

parties

witnes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scribed procedures and

requiring

to provide evidential material or other information related to

acts

nfair competition;

(2)Consulting and copying written agreements, account

books,ipts, bills, vouchers, invoices, documents, records,business

espondence and other materials related to acts of unfair

competition;

(3)inspecting property related to acts of unfair

competition as

ulated in Article 5 of this Law, and, where necessary,requesting

r operators under investigation to explain the source and

quantity of

goods, to temporarily stop selling them pending inspection, and

not to

ve, conceal or destroy them.cle 18

When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ng acts of unfair competition,members

he control and inspection authorities shall produce

warrants of

ection.cle 19

When the control and inspection authorities are

monitoring and

stigating acts of unfair competition, the

operators under

stigation, interested parties and witnesses shall truthfully

provide

with relevant data or information.Chapter 4 Legal Responsibility

cle 20

Where an operator, in contraven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es damage to another operator, i.e., the injured party, it

or he

l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compensating for the damages.Where

the

es suffered by the injured operator are difficult to calculate,the

nt of damages shall be the profit gained by the infringer during

the

od of infringement through the infringing act.The infringer

shall

bear all reasonable costs paid by the injured

operator in

stigating the acts of unfair competition committed by the

operator

ected of infringing its or his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When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injured

operator are

ged by the acts of unfair competition, it or he may

institute

eedings in a people's court.cle 21

Where an operator passes off the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another

on, uses the enterprise name or personal name of another

person

out authorization, counterfeits or fraudulently uses

symbols of

ity such as symbols of authentication and symbols of

famous and

-quality goods, falsifies the origin of the goods and makes

false

esentations which are misleading as to the quality of the goods,it or

hall be pun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Trademark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roduct Quality Law of

the

le's Republic of China.Where an operator uses, without authorization, the name,packaging or

ration peculiar to well-known goods or uses names,packaging or

ration similar to those of well-known goods so that its or his

goods

confused with the well-known goods of others, causing

buyers to

ake them for the well-known goods, the relevant control and

inspection

orities shall order it or him to stop the offence,confiscate the

gal income, and may impose,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a fine

of more

twice and less than three times the amount of illegal income;

wher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 the said authorities may revoke its

or his

ness license;Where an operator sells goods counterfeited

or of

rior quality, which constitutes a crime, it or he shall be

prosecuted

rding to law for its or his criminal responsibility.cle 22

Where an operator practices bribery by using money, valuables or

other

s to sell or purchase goods, which constitutes a crime, he

shall be

ecuted according to law for his criminal responsibility;Where

the act

not constitute a crime, the relevant control and

inspection

rtment may,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impose a fine of more

them

10,000 yuan and less the RMB 200,000 yuan.Its or his illegal

income,ny, shall be confiscated.cle 23

Where public utility enterprises or other operators

having

polistic status according to law force others to buy the goods

of the

ators designated by them so as to prevent other

operators from

eting fairly, the control and inspection authorities at the

level of

inces or of municipalitie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districts

shall

r them to desist from the illegal acts and may punish

them by

sing,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fines of more than RMB 50,000

yuan

less than RMB 200,000 yuan.Where the designated

operators take

ntage of the illegal arrangements to foist inferior but

high-priced

s on buyers or make exorbitant charges, the control and

inspection

orities shall confiscate the illegal income and may,according to

umstances, impose fines of more than twice and less than three

times

illegal income.cle 24

Where an operator uses advertisement or other means to give

false,eading information on its goods, the relevant control and

inspection

ority shall order it or him to desist from the illegal act, dispel

the

influence, and may,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impose a fine of

more

RMB 10,000 yuan and less than RMB 200,000 yuan.Where an advertisement operator acts as an agent in

designing,ucing and releasing false advertisements when it or he clearly

knows,hould know, that they are false, the relevant control and

inspection

ority shall order it or him to desist from the illegal act,iscate its or his illegal income, and impose a fine on it

or him

rding to law.cle 25

Where any party infringes on business secrets in contravement of

the

isions of Article 10 of this Law, the relevant control and

inspection

ority shall order it or him to desist from the illegal act and

may,rding to circumstances, impose on it or him a fine of more than

RMB

00 yuan but less than RMB 200,000 yuan.cle 26

Where an operator makes sales with prizes attached in

contravention of

provisions of Article 13 of this Law, the relevant

control and

ection authority shall order it or him to desist from the illegal

act

may,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impose on it or him a fine of

more

RMB 10,000 yuan and less than RMB 100,000 yuan.cle 27

Where tenderers submit tenders in collusion with one another to

force

tender price up or down, or where a tenderer collaborates

with the

y inviting tenders to prevent competitors from competing fairly,its

is successful bid is null and void.The control and

inspection

ority may,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impose on it or him a fine

of

than RMB 10,000 yuan and less than RMB 200,000 yuan.cle 28

Where an operator commits an act in contravention of an

order to

orarily stop selling, and not to remove, conceal or destroy,property

ted to acts of unfair competition, the relevant control and

inspection

ority may,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impose on it or him a fine

of

than twice and less than three times the price of the property

which

been sold, removed, concealed or destroyed.cle 29

Where a party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decision on punishment

made by

relevant control and inspection authority, it or he may,within

een days from the date of receipt of the decision on punishment,y to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at the next higher

level for

nsideration;where the party i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decision

made

r reconsideration, it or he may, within fifteen days from the

date of

ipt of the written decision made after reconsideration,institute

eedings in the people's court;the party may also directly

institute

eedings in the people's court upon receipt of the

decision on

shment.cle 30

Where a local government and its subordinate

departments, in

ravention to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7 of this Law, force others

to

the goods of the operators designated by them, restrict the

legitimate

ness activities of other operators, or restrict the normal

flow of

s between regions, the higher authorities shall order them to

rectify

situation;where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 the

competent

orities at the same level or the next higher level

shall take

iplinary sanctions against the persons directly responsible.Where the

gnated operators,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illegal arrangement,foist

rior but high-priced goods on buyers or make exorbitant charges,the

rol and inspection authorities shall confiscate the illegal

income and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impose a fine of more than

twice and

than three times the illegal income.cle 31

Where a staff member of the state organs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ng

of unfair competition abuses his powers as neglects his duty,which

titutes a crime, he shall be prosecuted for his

criminal

onsibility according to law;where the act does not

constitute a

e, he shall be disciplined administratively.cle 32

Where a staff member of the State organ monitoring and

investigating

of unfair competition acts irregularly out of personal

considerations

intentionally secreens an operator from prosecution, fully

knowing

he has contravened the provisions of this Law, which

constitutes a

e, the said staff member shall be prosecuted for his

criminal

onsibility according to law.Chapter 5 Supplementary Provision

cle 33

This Law shall enter into force on December 1, 1993.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7年修订】 发 文 号:主席令第七十七号 发布单位: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7-11-04 实施日期:2018-01-01 (1993年9月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释义)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释义 第一条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

    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

    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修正)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修正)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1995年10月19日江苏省第八届......

    反不正当竞争法114

    目录 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1 (一)未明确《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的的主体范围„„„„„„„„„„„1 (二)未将新型不正......

    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 1.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指的不正当竞争是指( ) A.消费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B.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C.消......

    反不正当竞争法

    名词解释 1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经营者之间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投资 生产 销售 管理 技术 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争胜的行为P5 2竞争法 是以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竞争管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