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

时间:2019-05-14 00:2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

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11—2012-2学期

形势与政策论文

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 班别 11策划 学号 11111303 姓名

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民生建设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加强民生建设的政策举措的阐述,从而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推进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求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基本内容 建设举措 长远意义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歌猛进,社会建设也取得较大成效,党和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力度,“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工程正在有效实施。民生,顾名思义,指人们的生活、生计问题。它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是老百姓最注重的问题。其基本问题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

一、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教育发展。例如2008年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历史性变革,即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我国教育体制和教学质量都更上一层楼。然而,当代社会,教育仍有着诸多不足,影响社会和谐,阻碍社会进步,教育的严峻性依然不容忽视。

2008年改革政策出台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上不起学”问题基本获得解决,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方面的更深层次的矛盾也暴露出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约束的矛盾等都是此时期相对突出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另外,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也出现蔓延的趋势,相对有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等等。教育是民生之基,在当代社会党和政府如何加快解决教育弊端、推进高等教育建设已成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幸福生活的基础。一个社会如果失业率过高,就很难保持和谐稳定,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就业作为事关民生、事关全局的大事紧抓不放。不断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加大就业公共投入,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几年来,我国就业总量一直稳步增长,社会就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首先,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就业的人口多,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其次,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结构性短缺日渐严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的需要。如何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劳动者素质,把人力资源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使每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让所有劳动者的活力和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是当前我国民生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收入分配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但是必须看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至今仍相对滞后,主要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科学弥补收入分配制度的不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当代民生建设的基本要求。

(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新中国建立后从零起步的。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持水平稳步提高。然而,医药卫生、住房安居、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日渐严峻,事关百姓医、食、住的安全与安心,党和政府如何应对,已不仅仅是新闻媒体关心的问题,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心心念念的问题。

二、民生建设的相关举措

(一)、教育方面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实践,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骤。

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其主要责任在政府,同时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6.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就业方面

1.发展经济促进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来扩大就业容量。所以,今后相当长的的时期内,我们都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

2.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主要包括: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发挥把劳动者、市场、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

4.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政府加大就业投入,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就业援助,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大政府职业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三)、收入分配方面

1.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体拥有财产性收入。2.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3.深入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4.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政府硬币扶贫开发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让低收入者有一个基本收入,保障基本生活和权益。

(四)、社会保障方面

1.完善社会保障的基本方针。完善卫生体系和安居工程建设,加强食品监管和环境保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2.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相关基本社会保障,例:城镇基本养老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3.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基金与税收的征缴,增加缴费收入,强化基金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民生建设的长远意义

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既是我们共产党的宗旨所系,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本质要求。社会建设,重在民生。只有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推进社会建设,才能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时事,关注社会民生,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民生论文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11—2012—2学期

形式与政策论文

学院:人文社科 班级:11中文s 学号11111119 姓名:黄婷

论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一).概念

民生,民众的生计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些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大到社情民意表达的权益,小到衣食住行的琐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当前的民生问题

1.收入差距。20多年前,在财富分配问题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那就是中国人不患寡、只患不均。意思很清楚,就是中国人只讲平均、不讲效率。20多年后,社会财富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不患寡、只患不均”的观念

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但是,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了,“不均”变成了“不公”,“只患不均”也变成了“只患不公”。

2.楼市调控。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一次楼市调控,直到2010年的最后一天,也没见到房价下降的现象,也没看到开发商紧张的神态。到是开发商重拾炒地热情、重争“地王”的消息不断地传入公众的耳朵。对普通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遏制炒房的力度远比单纯地控制房价来得重要。

3.通货膨胀。过去的一年,物价这根神经,不仅让百姓深受其痛,也让政府伤透脑筋。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让公众对新的一年是否会爆发通货膨胀充满了忧虑。而物价问题,显然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

4.拆迁。2010年,一项创纪录的工作是,新拆迁条例在年初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又于年底再一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除了表现出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认真和慎重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对新拆迁条例的强烈抵制。而拆迁又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社会和谐。尽快颁布新的拆迁条例,已成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期待。

5.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要办成真正的义务教育,减轻群众的教育负担。城市幼儿教育收费太高,增加年轻一代的经济负担;小学、中学以各种名义乱收费屡

禁不止,特别是以转学赞助费名义,动辄收费数千元。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的问题更为突出。

二·如何解决民生问题

(一)要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认识和把握好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使它真正与社会主义结合得好,我们才能真正完善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做到五个统筹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广大人民在这种发展中得到日益增多的福利。

(二)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但是,无论从当前还是长期来看,我国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的主要政策举措有以下几点:一是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二是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三是发挥劳动者,市场,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四是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

(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一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根本要求。三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四是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五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四)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

制。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五)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重点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第五,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第六,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

(六)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二是加快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三是改革和完善医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医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四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七)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总之,面对着中国老百姓当前民生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实现基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综治等各方面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政府的综合实力,逐年提高保障水平,完善相关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对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关注、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研究解决。

三·解决的意义

1.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在“执政”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换言之,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2.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民生具体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 的重要影响。就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较而言,高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最强,但其边际消费倾向却是最低的;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其边际消费倾向最强,要高于高收入群体,但其购买能力却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能力均比较强。显然,一个收入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状态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亦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导位置的社会结构,对于内需的拉动力是最强的。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普遍提高,可以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这样一来,更多的社会成员的购买力就会明显提升,我们国家的经济就会得到有效持续的拉动。

3.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之必需。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现在大量社会调查显示出的问题多集中在同民众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方面,如: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贫富差距、物价上涨等。由于一些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有害的影响。显然,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必须高度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并将它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民生

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民生

2011,将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将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注定是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的一年!

回眸九十年,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党组织的成长和壮大,艰辛和付出,也清晰的看到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这九十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月的春,我们又迎来了两会的胜利召开,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十一五的总结让我们欢欣鼓舞,对十二五的展望让我们斗志昂扬!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准得到稳步提高,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五年来,我们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经济总量达世界第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我们众志成城抗击天灾,齐心合力应对经济危机,在一次次挑战中,我们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保证了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的体现。

圆满的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中国,面对的是又一个崭新的开端。三月十六日,我国正式公布十二五规划内容,我们可喜的看到,民生问题成为了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无疑,建国六十年来,民生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持续关注的重点,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又将民生问题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是民生的日益改善。可是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开始有人抱怨

人民收入的增长跟不上GDP的增速,开始有人叹惋工资跑不过CPI。诚然,近年来物价的较快上涨和房价的扶摇直上给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有人开始质疑中国模式,开始怀疑如此高速发展的经济是否是以一种良性健康可持续的路线前进,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会带来国富民穷民生凋敝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种担心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基于不断上涨的物价和房地产泡沫。但是,我们应该敏锐的意识到,党领导下的中国大的路线是对的,大的经济方针是正确而明智的,我们也应当理解市场的难以控制性,也应该对党和国家保障民生的决心拥有信任和信心。

纵观建国六十年,民生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对于民生问题更是重视。2004年宪法第二十三条修正案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宪法后,一系列的民生保障政策出台,农业税的取消、农机补助、低保政策的完善、医保制度的完善等等,使得民生一步步改善,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日提升。去年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大力强调还富于民、藏富于民的重要性,顺应了人民日益增强的物质文化需求。而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增加民众收入,做到不与民争利,又是一跨越性的进步。这一切,正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问题,心系普通群众并为保障民生做出不懈努力的具体体现。

经济建设的道路是曲折多艰充满变数的,维持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产生部分不良反应是正常的,我们不能因此对健康高速的发展丧失信心。

去年年底,郎咸平教授一本《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了当今中国保障民生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但是书中的一些看法仅仅停留在经济

学理论角度,将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学术化简单化而忽视了民生问题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也忽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有千年未改的民族文化,当前中国保障民生,绝不是经济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复杂社会问题。

以网络热炒的“蒜你狠”、“糖高宗”、“豆你玩”等为例,这些飞速上涨的物价往往不是单一的经济层面的问题。这些物价飞涨往往伴随着产业链中出现垄断,也包括产地的单一化集中化,还有哄抬物价者的屯聚抬价、舆论造势,还有民众的盲目从众心理等众多因素。政策方面的调控往往需要调研和讨论之后才可以出台,故而拥有一定的滞后性也是在所难免的。而深层次我们普通大众的从众心理却往往滋生了物价飞涨的沃土。

以前期日本核辐射问题引发的盐荒为例。子虚乌有的谣言使得华夏南北抢盐成风,一时各大城市食盐告罄盐价飞涨,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绝不是经济层面可以解释的。食盐关系民生,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民生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小到食盐大到房屋土地,这关系民生的一切绝不是监管的加强体制的健全就能完全控制的,市场中主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永远不可忽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市场中的主体,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也都关系到了我们经济发展的健康,仅仅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谣言就使得我们跟风抢购,这无疑是对于国家稳定物价保障民生起到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哄抬物价往往是有我们每一个个体参与造成的,我们自身亦要加强觉悟看清本质,积极配合国家的物价调控和各项保障民生的措施。

故而,保障民生,是一项艰巨而艰辛的任务,国家政策的调整也绝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以抑制房价为例,国务院出台国八条调控房价过快上涨,而各地又需针对本地区的形势和特殊性予以调整,例如北京地区的京十八条。这也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在行动,利用政策调整保障民生,也可以看出,单就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问题,各地区尚有不同情况,需制定不同政策,可见,保障民生所需做的工作是细微而复杂的。对于一个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十四亿人口的国家而言,国家政策的细微变化都会给这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不负责任的政策调整带给民众的不会是民生的改善,而会是彻彻底底的灾难。故而,民生问题不能奢望一蹴而就,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持有信心的信任,民生问题会越来越好的得到解决。

民生问题的保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多年来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却没有保证民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速相当,从而造成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不满情绪,政策的及时调整对于稳定民心安定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二五规划中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在于突破性的提出了要保障民众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甚至愿意以经济增速的适当减缓为代价。这一点,让我们充分的看到了党和国家保障民生的信心和决心,也让我们对民生问题的解决看到了希望。

民生问题的保障是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加强的,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做好物价调控房价调整,加强食品安全,不断完善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力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这对于改善民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当前,维护稳定是第一要务,拥有稳定的社会才可以拥有健康较快发展的经济,才可以拥有不断改善的民生。同时,民生的保障也是社会安定的大前提,人民的物质文化诉求得以满足,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平稳安定的基础。通过

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内容,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党和国家充分的认识到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并已着手调整,下调经济增速指标,上调国民收入增速指标,这体现了政府务实爱民、切实保障民生的本质,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保民生。我们可以看到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保障民生作出的努力,也见证了十二五规划对于民生问题的空前重视,也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切实的变化。就群众所关心的物价上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房价过快上涨问题等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法律法规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我们需要有信心,有耐心,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期待着诸多民生问题的更好解决。我们也要从自身做起,配合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调整,理性的面对谣言,恪守公民义务,共同为党和国家保障民生的工作铸就坚强的后盾!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校园环境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他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首提,让学生亲身参与校园环境建设是培养学生崇高道德,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他在帕夹霄什中学的实践对于指导当前我们的坟固环境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35年,其中有23年在一所叫“帕夫雷什中学”的乡村学校担任校长。他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曾指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把其教育理想与具体的环境有机结合,通过教育环境这一载体极好地贯彻了他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精心设计、创建良好校园环境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因而,他特别重视改善校园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园美化、教学设备、室内陈设以及图书保障。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作为育人场所的校园环境,必须经过教育者精心设计而成,要尽可能地调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辛勤耕耘了几十个春秋的帕夫雷什中学,校园里到处都是树木花草。他认为,美丽的校园首先应是一个绿色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环境。在绿色植物中,在美化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康成长。

在每个教室里,班集体都要设法使其具备某种独有的特色。审美环境的独特性以布置在黑板旁边的花木来体现:这个教室是一株柠檬树,那个教室是一盆玫瑰,另一个教室则是一盆小松树,这些花木显示整个房间环境美的格调。他认为,美丽又整洁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到心旷神怡,积累更多的审美印象。因为环境美素来就有气爽明亮之感;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从内心深处不能容忍肮脏、丑陋和杂乱无章的现象。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孩于精神面貌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在自己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这里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偶然出现的。因此,校园内的任何一幅装饰画、一处花坛、一尊雕塑,都不是随意设置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志和学校对学生的期望。教育者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会说话,如在帕夫霄什中学一块色彩鲜艳的标语牌上,天蓝的底色显著地衬托着致学生的一段话:“你在咱们学校应该探索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生活的目的。请你认真思考这些杰出人物的卓越见解。”标语下面悬挂着一些杰出人物的画像,像旁也是他们的语录。各种各样的橱窗中陈列着爱人类、爱祖国、爱和平、爱科学、爱父母的宣传图片和文章,也有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推荐书目等。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是同该年龄段的儿童的精神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建设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我区正处于起步与规划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区可以大体划分为两大区域化经济格局。平丘地区、城区、三峡河谷地带的乡镇(街道),已经形成了柑桔、茶叶两大支柱产业,要抓好产业化建设。西北山区,根据立地条件,主攻柑桔、桑蚕、茶叶、干果、猕猴桃、木本药材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对于村庄建设规划,按照上述两个区域化划分格局,平丘地区、城区和三峡坝区可以根据条件规划居民点(新村),并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其他区域,由于山大人稀,需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形成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尊重农民意愿,再适当规划小型、小规模的居民点,并且通过试点再加以推广。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清思路,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四个坚持”和“五不”的要求,不搞大集中,不搞“一刀切”,防止“劳民伤

财”。在发展中,对于公益事业建设,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尤其是农村道路建设、文体卫生事业、通讯网络建设,要依据规划的居民点以及形成状态,分期分批安排,防止建了又改的“透水”现象和财力不济的“透支”现象。要注重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扶持项目相对接,以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我区新农村建设。对于“软件”工程,要积极疏导并稳步推进,在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村利益。当前,农村土地、山林纠纷较多,要充分发挥我区创立的“三级调处中心”作用,尽可能在1—3年内基本调处完毕。新农村建设,包括统一规划布局的产业结构调整用地在内,将涉及开发与用地的补偿等利益矛盾,要引导农民从大局着眼,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对横行乡里的恶人恶势力,要通过普法教育和法律手段,确保一方平安,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要宣传、引导和组织农民自觉参加社会养老统筹,政府要注重解决好五保户、烈军属、老党员、农村离任老干部、复退军人、贫困户等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我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还要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中央组织部2003年选编的全国140个先进典型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村级都有很强的集体经济实力。因此要倡议消除没有村办企业的“空壳”村。在总结我区抓村办企业而沉重负债的教训,继续坚持引进企业,以土地、资源入股、参股的经验,突破性地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性与保障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是发展社会主义,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一方面,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组织群众,统一民心,调动民心,集中民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民渴望富裕,渴望幸福,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把理想变为现实,同样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自觉解放生产力,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扩大原始积累,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尤其我们##区,虽是宜昌市的一个区,但更多的是明显具有山区县的特征,既有建设城区,融入宜昌市主城区的重任,又有支援农村,建设农村的重任,二者不可偏废。要认识到我们城区的各项设施,包括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建国以来广大农民以“民工建勤”等形式而形成积累的结晶,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农民。融入宜昌市主城区,是我们向更高水准攀登,为全区人民营造更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全区人民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福祉。更要认识到,我区的各个部门,不是上级的部门,而是根据全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全区包括农村、农业而设立的。因此,要积极动员各个部门理所当然地投入到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去。淡化部门职能意识,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意识,把为“三农”服务作为定向、正风、兴业的立门之本来抓。积极主动地为农业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帮助培养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做好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国家扶持项目对接的技术衔接,要成为部门之责,部门之务。农村基层组织永远是农村兴旺发达的领头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设好党的基层组织,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实行村干部候选人自我申报、演讲评议制和村干部助理制等方式,组建好村级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要理直气壮地担当起任职一届,致富一村的职责。要自我加压,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前有先进,后有追兵,不进则退,“爱拼才会赢”,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规划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要发动群众来制定,并以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形式确定下来,每年的例会加以总结和完善,后任班子改变规划和目标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议并经上级批准,防止朝令夕改。要通过我区创立的村民议事恳谈会制度,确定当年的工作目标,每年办几件农民认可,农民满意的实事,使

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项目成为民心工程、满意工程,使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及乡镇(街道)要抓好全区或所辖区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倡务实创新的作风,完善乡镇及区直各部门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和体系,在不增加机构和编制的前提下,组建强有力的区乡两级综合协调机构,动员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加全区新农村建设,明确职责,统一政令,克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弊端。要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和项目、资金,使之力往一处使,共享政绩成果。要不断总结推广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不断出经验出成果,带动全区向高标准高水准的新农村建设推进,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究班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讲话精神,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展示我们所处三峡坝区的新风貌和新前景。

本文章转自03486您算是发喽--海罗网(),详细出处参考: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经济的“奥运会”,将有200多个国家和组织大约7000多万人参与,历时184天,是一个举办时间长、参与国家多、涉及面广的世界盛会。它不仅能让全国人民打开眼界、触摸世界,促进各种文化大融合大碰撞,而且是促进长三角经济腾飞发展的重要机遇。嘉兴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上海筹办世博会的有利契机,坚持“行政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接轨理念,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做足世博“文章”,对接“世博经济”,努力使嘉兴成为临沪世博旅游的第一城,承接世博产业转移的集聚地,为全省参与世博、服务世博起到门户作用、示范作用和引擎作用。

一、强化行政推动作用。嘉兴市服务上海世博会工作起步较早。2004年1月成立开放办,积极对接上海世博局。2004年7月邀请上海世博局领导和有关专家举行世博经济研讨会,并形成了《深化接轨上海战略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和《利用上海世博会契机做大嘉兴“世博经济”》等调研报告。几年来,嘉兴市多次与上海世博局国内参展部、活动部、运营部等有关部门进行具体接洽,深入探讨参与世博会的有效途径。2007年10月,嘉兴市政府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去年5月5日,嘉兴市成立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同时市、县两级建立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接轨上海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接轨工作、发展世博经济的领导,形成了市、县(市、区)、镇(乡、街道)三级工作网络。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接轨上海扩大区域合作交流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服务世博、发展世博经济的工作重点,各县(市、区)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细化重点工作,同时建立了汇报交流制度、信息月报制度、统计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将“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工作作为考核内容,以激发各单位对接世博的积极性。

二、强化进行产业对接。紧紧围绕把嘉兴市建设成为“上海世博会产业配套协作基地、产业转移承载基地和产业技术扩散基地”的目标,把握世博会重大机遇,全面推进“三个”产业对接。一产方面:按照上海市的准入要求,组织基地、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强与上海市有关部门的联络,开展互利合作。同时,加强与上海世博局对接,主动邀请世博局有关领导来嘉兴考察优质农副产品如花卉等生产基地,为下一步开展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二产方面:主动与上海世博园施工企业联系,积极将我市水泥、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等纳入产品采购目录,为世博会场馆建设作出贡献。嘉善佳峰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成功取得了上海世博行政中心产品认证通行证,与世博场馆建设一期工程5只标段签订了价值2200万元地下排水管供货合同,并在世博二期工程基础设施中承揽了业务,在江浙沪地区首属一家。三产方

面:充分挖掘江南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主动融入上海旅游圈,打造旅游休闲胜地。去年上半年,邀请上海世博局周边城市接待设施调查组和票务中心调研组等来嘉兴进行调研,在票务销售方面双方达成了互助互利、合作共赢的共识,主动提出将嘉兴主要旅游景区列入“世博护照”的名录。进一步密切与上海旅委的联系,提升嘉兴旅游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份额。加深与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和上海旅游网合作,从去年6月份开始,除了原有16条专线外,新推出了南湖西塘直通车、南湖月河五芳斋一日游线路,并针对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传统节日活动(小长假)开通时令旅游专线,以吸引更多的沪上客人来嘉兴观光旅游。6月6日,由嘉兴市政府、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主办的“诗画江南·相约嘉兴”——2008嘉兴旅游节庆与新产品上海发布会在上海四季酒店隆重举行,市领导与上海旅委、上海世博局、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等有关领导以及上海、嘉兴两地旅游界、新闻界人士共计200多人出席了会议。

三、强化区域特色优势。一是依托上海市场,集聚发展优势产业。主动承接上海在产业上的辐射,壮大提升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形成电子、光机电、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临港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等4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我市已有1800多家工业企业与上海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有20多家出口创汇企业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有10家企业到上海保税区投资办厂,工业合作已发展到生产配套、联合开发、合资合作、定牌加工、赴沪投资、项目配套、成果转让、商标使用、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工业合作形式也从原来的单纯引进为主,发展到现在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为我市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二是依托农业传统优势,发展都市型农业。全面搭建接轨上海商贸平台,大力建设临港、临沪农产品集聚区,壮大现代都市型农业,开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建立签证点,扶持和建设了一批区域性、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为上海提供农副产品。三是依托紧邻上海区位优势,提升物流企业水平。注重与上海物流业的对接,吸引上海物流企业特别是国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落户嘉兴。总投资达1750万美元的沃尔玛华东区配送中心开工建设,总投资3.6亿元嘉兴港粮食物流码头一期工程竣工。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海宁皮革城二期基本建成,“宜居嘉兴”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同时加强与上海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探索通关新模式,完善“大通关”体系。

下载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当代社会民生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本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仅作为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这篇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写出自己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一方面我们要扩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以人民、国家的利......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保守估计2009年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论文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趋向于和平发展的方向,本文先从认识台湾的局势开始,进而认识当前的两岸关系已经入巩固深化时期、两岸的交流局面持续深入......

    形势与政策论文

    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 ——住房问题 摘要:如今我国居民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房价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大......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摘要】周边环境安全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一个国家只有保证周围环境安全才能做到和平稳定发展,当前世界大环境下的中国面临着安全环境机遇和挑战并......

    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民生问题从古至今,民生都是老百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这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的许多方面和自身利益。民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