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时间:2019-05-14 00:0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品)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品)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第一篇:(精品)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没有“民富”就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记者:十七届五中全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做出重大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从五中全会公报分析来看,有哪些新提法值得关注?

李义平:第一、我觉得“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是一个新提法。

改革开放伊始,我们没有钱,经济的总体盘子很小,人民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加之经济发展空间很大,把速度、规模放在很重要的、甚至是第一的位置是可以理解的。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外汇储备两万多亿,然而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是走的便宜的路线,靠资源、环境、劳动力便宜,而不是创新,致使资源环境不堪重负。而劳动力便宜难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也难扩大内需,更难让劳动者有尊严的劳动。此外,既有的模式更多的是依赖外需,一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就非常被动。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新的变化了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地希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希望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中国共产党人应当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经济增长的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个新提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早就提出来了,但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好像是第一次。的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一次深刻

精品文档 的经济变革,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对新发展观的认同,对干部的考核标准,晋升机制,涉及到创新、教育、分配、公平、正义等等,以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与市场的科学定位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以上的深刻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我感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也是一个新的提法。

“扩大内需”说得多了,但建立长效机制则说明扩大内需不仅是面对金融危机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把内需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一个永远的、战略性的举措。

经济发展方式要彻底华丽转身

记者:公报提出“十二五”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是不是意味在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实施?

李义平:这标志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彻底华丽转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个别地方政府提出来的短时间内就大变样的,更不是一个浅层次的面子工程,而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涉及到社会各方面,例如制约创新的教育和科研模式等,以及分配格局的调整等。用“十二五”五年的时间并不长。中央指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要贯穿于“十二五”的全过程是完全正确的。

“战略性调整”蕴含深意

精品文档

记者:公报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并提出五年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重大进展”,对于“战略性调整”这一提法怎么理解?

李义平:经济结构调整,既包括多方面协调发展,又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创新和提升。我以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当:

第一,包括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的调整,即要把内在的消费性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并且毫不放松外需;

第二,要调整分配结构,提升劳动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缩小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三,调整需求结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最终归宿。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例如随着吃和穿问题的解决,住和行的问题、休闲的问题、享受公平教育的需求等,都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当代的主导需求;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带动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

“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点放在新兴产业

记者:我们说“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必然是以结构调整为主,基于此,您认为“十二五”期间国家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战略重点?

李义平: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今年二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指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

精品文档

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前一段时间,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总书记的讲话和国务院做出的决定给我们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我们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意大利就是生产服装家具的,瑞士就是生产手表的,但这些传统产业与时俱进,有了现代元素。

政府和市场一定不能错位

记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应当怎样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李义平:政府和市场一定不能错位。市场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则,创造吸引人才、激励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环境,推进改革和整个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千万不能代替市场。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就是有心要栽的“花”不符合经济规律,政府应着力于肥田沃土的创造,让“花”,让“柳”茁壮成长。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环境和激励竞争的体制机制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没有“民富”就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记者: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分配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到议程上来,您作为一个学者和专家,如何看待?

李义平:公报指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事业改革发展等。一个时期以来,社会贫富的差距拉大,拉大了

精品文档 的贫富差距既不利于启动内需,也不利于社会稳定,也有悖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我曾经发表文章指出,没有“民富”就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它涉及到内需能不能成为长效机制,能不能使消费结构不断提升。所有这些,都涉及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已经使国家富裕起来了,那么在今后的时间里,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把富民放在首要位置,否则就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让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政绩有更多发言权

记者:公报特别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段表述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

李义平:这个问题太重要了,现在有的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兴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倾心于自己的升迁,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个领导干部的业绩,必须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必须由历史来检验,必须历史的负责任。要作到这一点,当前最急迫地是改革对领导干部选拔提升的考核标准和选拔机制。考核标准不能是简单的GDP,简单的GDP使一些地方领导不择手段,甚至站在污染企业一方,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改革选拔和晋升机制,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对此有更多的发言权。

(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精品文档

第二篇: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模版)

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

第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如果用数字表示,此次会议重点掌握:一个坚持、两个时期、三个重点、四个更加、三个五---五个坚持、五个要、五种意识。一个坚持--科学发展

两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不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三个重点--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个更加--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五个要--

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种意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结构化面试常见问题类型 第一节 综合分析能力测试

(一)小审论题(注意回答层次性,适当引用套语,表明忠诚)

1、总体概括,定性。

2、主要原因或问题。应简洁,以三条最佳。

3、主要对策。

(1)落实政策;(2)法制不健全;(3)监督不得力。(4)综合。

(二)时事政治题(一般针对社会热点事件)

(三)渤论题

1、表明态度;

2、分别阐释;

3、抽象本质;

4、阐述关系;

5、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自己报考岗位)。注明套语的使用。

(四)古语新说题

1、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古语本意;

3、与时具进,加以理解;

(1)把握关键词;(2)总体把握;(3)多角度打开思维;

4、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公务员岗位)。

(五)流行语评述题

1、一般具有消极意义,故应先表态;

2、力求抓住本质,指出流行语说明什么;

3、针对消极意义展开论述,说明现象或问题造成的伤害;

4、如果可能,采取对策。实在无对策,就说明相信党的政策能解决;

5、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公务员岗位)。

(六)哲理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并注意适当煽情)

1、阐述哲理的基本涵义;

2、思路一定要开阔,或者抓住一两点展开论述;

3、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公务员岗位)。

(七)多变量题

1、简要辨证分析各变量;

2、重点阐述要表达的变量;

3、如有可能,联系实际或自身(特别是公务员岗位)。

(八)社会新闻评述题

1、简要阐述其积极意义;

2、指明其消极的一面;

3、如有可能,提出对策。第二节 计划组织能力试题

(总体要求:全面、亮点、创新)

(一)一般活动类

1、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如主题、时间、地点、人员、物资、场所以及活动需要的特殊材料,制定活动计划或方案;

2、在某些活动环节或方面进行创新;

3、活动结束后要注意总结和资料归档。

(二)会议类(会前精心准备,会中集思广益,会后贯彻落实)

1、确定主题或议题,准备好相关材料;

2、确定时间、地点、与会人员、邀请的领导和嘉宾;

3、安排好会议议程及讨论小组召集人;

4、经领导同意后通知或邀请函;

5、会场安排及报道处接待工作,主席台、台标、话筒、宣传标语;

6、确定主持人、报告人、发言人和记录人员;

7、安排好食宿,联系好新闻单位;

8、会后资料汇总。

(三)学习活动类

1、深入学习,领会精神;

2、大力宣传,广泛发动;

3、精心部署,形式多样;

4、一点带面,措施得力;

5、加强检查,及时反馈;

6、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四)多事件统筹安排题

1、遵循一定的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

2、分清轻重缓急;

3、工作优先,兼顾其他。

第三节 应变与自我控制能力测试

(一)机关内部事务类

1、保持冷静与克制;

2、采取果断而智慧的措施处理紧急情况;(1)假定多种可能的情境;(2)措施一定要有可行性。

3、进一步采取补救措施;

4、自我评价或反思:

(1)若是本人问题,自我批评、深刻检讨,或请求处分,奋发努力,将功补过;(2)若是领导问题,主动沟通,委婉提出,相信领导,适可而止;(3)若是管理问题,建议领导完善相应管理制度。

(二)社会性突发事件类

1、组织,应注意单位对口;

2、挽回损失或影响,组织抢救等;

3、查原因,人为或自然的原因;

4、新闻发布;

5、安抚受害人及其亲属;

6、整顿,拉网式大检查,对检查结果分不同情况处理,问题严重者,取缔;其余有问题者,整改;

7、归责,既问责于本案相关部门和人员;

8、建制,包括政策、体制、法律、机制、制度、规章等;

9、其他措施。

(三)上访事件类

特别注意题目所隐含的一些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

1、稳定情绪,防止激化;

2、热情周到,有耐心(可设计一些人文关怀细节);

3、认真了解情况,抓紧落实处理;

(1)若在职权范围之内,立即着手解决;(2)若需领导定夺拍板,立即报告;

(3)若涉及其他部门,尽快牵头组织协调,明确职责,共同解决。

4、事后尽可能帮助解决问题,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第四节 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试题

(一)与领导相处

1、维护领导权威,服从领导安排;

2、虚心接受领导批评,若领导当众批评,千万不能当面顶撞,只能私下主动与领导沟通

3、有意见主动私下沟通,若未被采纳,仍坚决执行;

4、一般情况下,不能越级汇报;

5、若领导违法或有悖原则,应严肃指出,阐明性质和后果,若领导仍不采纳,直接向上级领导或相关部门汇报。

(二)与同事相处

1、要有大局意识、团结意识和合作意识;

2、多主动沟通交流;

3、多请教学习;

4、主动关心同事的工作和生活;

5、可在私人场合沟通感情,如家宴、喜庆等活动。

(三)领导与下级相处

1、遵循平等、民主、宽容原则;

2、敢于承担责任;

3、充分信任下属;

4、多与下级交流沟通,主动关心下级工作与生活;

5、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帮助下属解决实际困难。

第三篇:五中全会公报的新提法和新部署

五中全会公报的新提法和新部署

三个新提法:

第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是一个新提法。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个新提法。

第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也是一个新的提法。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蕴含深意

第一,包括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的调整,即要把内在的消费性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并且毫不放松外需;

第二,要调整分配结构,提升劳动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缩小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三,调整需求结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最终归宿。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例如随着吃和穿问题的解决,住和行的问题、休闲的问题、享受公平教育的需求等,都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当代的主导需求;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带动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

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列为“坚持科学发展”的四个“更加注重”之一,强调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了三个切入点。

其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对外贸易和投资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逐年下降,2000年为46.44%,到2008年下降为35%,与美国当年(2008年)的70%相比,低35个百分点,与印度2007年的56%相比,低21个百分点。提高国内消费需求水平,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实现公平的经济增长,让社会全体成员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的体现。

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政府倾斜。近20年来,我国的GDP和城乡居民收入都仅仅保持了1位数的增长,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却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我国财政收入在20年里增长了30倍,年均增长率19.5%,远远高于GDP的增速。这必然造成“国富民穷”,国内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而造成国内消费需求不足。

其二,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我国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7至2007年,政府财政收入在GDP的比重从10.95%上升到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目前我国的劳动报酬份额仅占国民净产值的25%-30%,资本份额占到70%。而欧美国家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比例大体为7:3。

由此可见,大幅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使再分配的天平向普通劳动者倾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其三,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求是评论员: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新闻 求是评论员: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中全会提出“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这“五个坚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邢贲思: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表现在许多方面,当前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我国现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因此,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必然会出现差别。如企业内的劳动者、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主和其他人员,由于分工和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也由于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加上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其他因素,人们在收入分配方面不可能没有差距。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所有制比较单一的历史条件下是没有的,那时分配方式基本上是平均主义大锅饭,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基本持平,但这种分配方式严重束缚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我国目前表现在收入分配上的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比较突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国实行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解决这类矛盾,只能通过持续发展经济,继续深化改革,决不能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老路上去。

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存在一定差距在现阶段虽然不可避免,但这种差距不能过大,否则就会加深人民内部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邓小平同志晚年十分关注分配问题,从1990年4月到1993年9月,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分配问题,强调富裕起来以后要解决好财富分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还要困难。他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当前,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部分城市扩建以及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如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大型水库等的兴建,在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日益增多,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也是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当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实力。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就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下了牢固的物质基础,许多利益上的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

第二,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这种调节不是“抽肥补瘦”,而是通过经济、法律、政策、行政等多种手段,逐步理顺不同社会群体在收入分配上的关系,使这种关系保持在一个相对公平、相对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因分配失衡而使利益矛盾激化。

第三,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在对待征地、拆迁、移民安置这一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我们的干部做工作时一定要有正确的姿态,不是站在群众之上,而是站在群众之中,不是站在群众对立面,而是站在群众一边。

第四,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切实改善民生。改善民生不仅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增加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进一步解决农村群众入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使需要帮助的群众能及时得到帮助,使因重大自然灾害而蒙受巨大损失的群众能得到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等。只要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且不断有所改进,亿万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就会进一步高扬,人民内部的团结就会进一步巩固。(作者:《求是》杂志原总编辑)

张晓晶:未来五年,中国如何从容应对挑战

首先,是外部需求萎缩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把扩大内需放在重要的位置。

其次,是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挑战。特别是增长失衡问题非常严重。这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失衡;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失衡;内外需之间的失衡,增长与分配之间的失衡等等。增长失衡问题导致未来中国增长面临自然与社会方面的双重约束。

与此同时,社会方面的约束也在增强。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收入分配问题。其一,中国目前基尼系数在0.46左右,已经超出了0.4的国际警戒线标准。其二,从统计数据上看,城乡收入差距在3.3倍左右,但考虑到城市隐性补贴以及社保等因素,城乡差距还要大得多。其三,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在政府、企业与居民三者之间大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分配中,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处于一个逐步下滑的过程。这些表明,收入分配问题值得高度关注。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成为扩大内需与转变增长动力的瓶颈和障碍,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改善民生、风险决策与综合改革‟是五中全会体现的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民生

民生是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二】风险

在实现民生改善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会面临着各种风险的挑战。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抵御风险意识的凸显,是这次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键词三】改革

“改革是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根本动力。当下的改革不再可以„重复昨天的故事‟,改革本身也面临着改革。”绕口令式的话充满智慧和启迪。

在经济、社会、政治各个领域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任何单项的改革都已经不能奏效。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全面综合改革的历史时期。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等各项改革协同推进,意味着原有的改革路径、改革方式、改革方法都已经不合时宜,如何推进新的改革,这同样需要创新。

第四篇:四中五中全会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全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推进严格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增强广大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既要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改革发展的战略定力,又要敏锐把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钉钉子精神,继续做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继续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特别是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继续做好作风整改工作,继续做好从严治党工作,继续做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为明年开局打好基础。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一致认为,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会认为,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全会提出了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三○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全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全党要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亮点要点和新提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亮点要点和新提法

(摘要)

2013年11月12日20:29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亮点、要点和新提法(摘要)三中全会公报要点提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提出要深化财税改革和军队改革

下载(精品)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品)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9处新提法及点评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9处新提法及点评人民网北京11月12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2日下午在北京闭幕。会议公报中出现了诸多新提法,本网梳理了九处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混合所有制经济新提法

    专家: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提法 十八大报告里没有 2013年11月13日 02:59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要起决定性作用 【公报摘录】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十三届五中全会公报

    全会公报 ****年十一月九日通过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如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年十一月六日至九日在北京召开。 全会之前,中央政......

    五中全会公报精神顺口溜

    五中全会公报顺口溜 一、引言 五中全会出公报, 决战小康集结号, 思想动员有新意, 战略战术出新招。 过去五年成绩大,综合实力大步跨, 治国理政理念新, 正确引领大中华。 未来五......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样本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样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7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56人。中央纪律检查......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 历时4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五中全会)于10月29日在京闭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定稿)

    新华网北京10月11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