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立群解读五中全会《公报》
访谈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您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备受关注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于18日闭幕,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为我们解读五中全会《公报》。
[张立群]: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自己也在对五中全会的精神学习当中,所以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改变
[主持人]:首先我们看一个网友最关心的问题,首先请张老师谈谈这次五中全会召开,给您带来的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您作为专家,您觉得此次全会最大的亮点在哪里呢?
[张立群]:我感觉五中全会是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张立群]:另一方面,通过“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这样一个迅速的发展,经济结构,包括在发展的代价等等这些方面凸显出来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现在需要高度关注。也包括在收入分配等等这些方面,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中,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它所逐步显露出来的这些问题现在也值得高度关注。
[张立群]:这两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看,中国经济如果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样一些矛盾,提高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否则的话,进一步的发展,面对的困难我觉得是非常的大。
[张立群]:所以,在这样的时刻召开这样一个全会,对“十二五”的经济发展做出这样一个全面安排,我觉得这个全会意义非常重大。
我国实现现代化具有三大有利条件
[主持人]:好的,我们说《公报》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并且提出抓住机遇,不能错失机遇,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
[张立群]:我对这块是这样理解的,第一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如果继续沿用我们过去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这样一个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无论是从资源还是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还是从要素成本提高等等多个方面都不能再适应了。所以,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但是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还是企业,包括居民这个行为的调整,一个更合理的改变。
[张立群]:而从整个经济环境来看,决定企业和居民行为最主要的还是制度规则的安排。因此我们这个经济体制改革,体制机制的完善,在这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中是一个关键环节。但是从我们这个改革的推进来看,应该说现在它处在一个攻坚的阶段,要处理的都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难度是非常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现在是要通过攻坚才能完成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张立群]:再一个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就像全会提出来的:“我们还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最主要表现在:中国现在还有大量的人口需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到2009年末,我们人口总规模13.35亿,城市人口6.2亿人,农村人口是7.1亿多,农村人口还是占大多数。从劳动力来看,去年劳动力总量7.8亿人,但是在城市实现比较稳定就业的是3亿略多一些。因此现在,我们现 3 在农业劳动力或者是处在比较稳定的城镇的非农产业就业之外的劳动力还是占多数。那么人口大部分也还是在农村。
[张立群]:实现经济现代化,实际上就要持续地推进劳动力和人口这样的一个转移,实现更多的人工作条件的改善,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模式的改变。这就是我们现代化的过程,那么从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来看,我们现在进一步发展工业和城市这样一个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
[张立群]:另一方面,我们从国内来看有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十几亿中国人在本世纪内,我们要通过努力达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这样一个变化加上这样一个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中国的国内市场需要的潜力是史无前例的,是各个国家无法比拟的。那么这就对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从内需方面会形成一个非常有利的、可持续的这样一个支持。
[张立群]:第二就是中国无论在建设资金,在劳动力、在技术等等方面都有比较好的这样一个保障和支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就可以实现持续的快速发展,这种持续的快速发展会支持就业和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进而不断释放我们消费的潜力,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来支持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
[张立群]:所以,这样一些条件,我们把它综合起来看,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在本世纪实现现代化的这样一些非常有利的条件,也是我们面对的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只要我们要把这样一个重要的机遇把握住,从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切实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转变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就无法抓住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所以,我们说现在既应该充满信心,也应该增强紧迫感,把这个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性的任务把它尽快的落实到位,从而抓住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来全面加快我们国家的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十二五”中国经济增长更稳定、高质量
[主持人]:我们说“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必然是以结构调整为主,基于此,您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怎么来理性的控制?
[张立群]:中国经济发展的机会非常好,而且动力也非常好,这样的情况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不会低。第二个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这样快速发展模式。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会约束经济的增长速度,包括我们现在在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的加大。也基于节能减排支出的增加或者是投入的增加,企业为了控制污染会增加投入,为了降低消耗会在设备改造上加大投入。
[张立群]:还有,我们在这样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当中,市场竞争应该会变得更加激烈。企业会更多的通过研发能力的提高,成本管理能力的提高,包括市场营销能力和品牌竞争能力的提高来提升它的竞争能力。这样的变化,我们从宏观上看表现为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比“十一五”有所稳定,但是增长的质量可能会有不断的改善。
构造新一轮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
[主持人]:好的,我们再来看一个网友的问题,网友问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和重点在哪里?当前调结构、促转型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应该如何发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是什么呢”?
[张立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核心的是要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换取尽可能大的发展成果,来尽可能多和尽可能普遍的改善全体人民的福利状况。所以从这样一个目标来看,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恰恰是为了更充分的把握我们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更好的或者是更高质量的来推进我们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从而使得我们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与资源、与环境更好的协调起来,使得这 5 个现代化的进程能够在普惠全体人民的过程当中使它的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张立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我们全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也表现了我们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样的一个基本判断。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当前这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很重要的还是要进一步培育来自市场的增长能力,比如企业的自主的投资能力,包括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整个消费增长的能力。实际上,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扩大由市场力量所推动的内需市场增长的这样一个规模。
[张立群]:那么,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来构造新一轮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支持我们国家经济尽快的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平稳轨道。这个方面可能有很多的工作是需要做的,而这些工作我觉得和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调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是它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完善体制机制 融合政府和市场
[主持人]:网友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改革过程当中,如何更好的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当中,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的重要路径结果有何不同?如何把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结合在一起呢?”
[张立群]:主要是完善体制和机制,从整个的发展经济运行来看,我们要把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政府对资源的配臵、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增长动力都是基础性的环境。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完善体制和机制,让市场基础性的作用不断的发挥。但是市场也有发挥作用效果不太好的方面,比如说它可能导致经济增长这样一个比较明显的波动,就是当市场需求活跃的时候,大家会积极的扩张投资来加速市场的需求。这样的扩张活动会导致整个市场寻求加速扩张,从而带动经济进入到过热的状态。
[张立群]:对于这种过热,市场可能是通过强制性的大幅度的调整,比如说大量的企业倒闭,很多的工人失业等等来对它进行协调。这样一种大起大落,应该说对于整个经济的增长,对于中长期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提高都是非常不利的。
[张立群]:这一方面就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我们来运平这样周期性增长的幅度,使得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从而使得中长期经济增长有一个提高,增长的效果有一个改善。另一方面我们看市场在一些外部性的方面,比如说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时候形成的污染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或者是对社会公众利益不利的影响,这个完全通过市场是约束不了的,这些方面政府也要加强管理和引导。我们现在在控制污染排放,加强环境管理方面,这个方面政府的管理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张立群]:总的来说,我们看到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是各有不同,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定位好。不要在政府该做的事方面,我们没有下工夫做,一个方面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我们不断完善政府的作用。另外一个方面通过政府定位不断的调整,我们来使政府作用不断的发挥。通过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不断发挥,支持我们国家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支持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十一五”中国经济增长稳定 社会建设全面提速
[主持人]:我们看下一个问题,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一个主要的目标。结合“十一五”的情况,我们国家在实现这些目标上,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做出哪方面的努力?
[张立群]:“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比如说像GDP的增长,预计“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可以略高于11%。而且在“十一五”当 7 中,我们看到整个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尽快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等这样一些巨大的冲击,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我们经济增长的最低水平,比如说2009年是9.1%,今年预计在10%左右。这五年当中,尽管经济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区间,而且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是整个经济增长的波动总的来说是不大的,而且没有出现大起大落这样的情况。
[张立群]:那么从“十一五”期间,我们社会事业的发展应该说步伐还是在明显加快的,包括我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我们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等,在“十一五”期间全面提速了。而且我们在社会保障体制,特别在农村的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义务教育这些方面都有加快发展的变化。
[张立群]:还有“十一五”期间,我们整个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应该说在今年人均GDP会超过4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进入这样一个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这个也是历史性阶段的变化。当然“十一五”期间,我们在减排方面,我们减排的目标,主要就是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我们经济规模比2005年扩大将近一倍的情况下,绝对减少了10%,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这些都是“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仅靠经济规模扩大难以迈向全面小康
[主持人]:好的,网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公报》有这样一句话,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决定性的意义基础”。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决定性意义呢”?
[张立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二大提出来的,就是到2020年建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发展水平更高的这样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面向这个目标,应该说,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在经济的总量,在经济的规模扩大方面,我们迈出了一个很大的步伐。
[张立群]:但是,实现更高水平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样的一个小康目标的话,仅仅有经济规模的扩大是不够的。它需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人的发展和自然之间这样一个协调,包括与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这样一些经济体制、机制这样一个不断的完善,也包括我们这个人从社会角度来看这样一个制度规则,包括政治体制方面不断的完善。
[张立群]:而实现这些目标,我觉得“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这些任务是关键性的。比如说,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的思路来全面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们国家的繁荣。比如说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比如说我们要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那么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我想它就会使得我们国家在建设全面小康方面走上一个更高水平的一个台阶,走向一个更合理的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这个实际上它是进入“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转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完善体制机制
[主持人]:我们说《公报》里也有这么一句话,网友们也非常关注:“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我们怎么来理解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么一个定位?如何在攻坚阶段继续推动好改革?
[张立群]: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加快改革,完善体制和机制。现在导致低成本数量扩张或者是过多的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来实现经济高增长这样一个状况的主要原因,应该说是在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的方面。就是我们从企业、从产业的发展来看,它的基于制度的内在约束应该说还不是特别完善,有些地方还有一定的约束、不足,或者是软约束这样的情况存在。
[张立群]:那么市场价格包括资源价格、要素价格决定机制,应该说现在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由于这些情况就导致资源的价格、要素的价格不能反映它的真实成本情况,也支持了一些企业过多的消耗价格、要素来追求高利润、高增 9 长的状况。从整个发展状况来看,体制和机制的完善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张立群]:那么完善体制和机制,比如我们现在看到资源价格、要素价格决定机制进一步的完善。比如说我们现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进一步的改革。比如说我们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的完善,包括政府职能进一步的转变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关键的一些工作。
[主持人]:好的,五中全会提出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了力度,提高了高度。”会议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四个更加”,“一个促进”,您认为这“四个更加”,“一个促进”将会在“十二五”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张立群]:这个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围绕人这样一个核心,会进入到更协调、质量更高的,对全体人民福利改善效果更好的,发展代价更小的这样一个发展时期。
[张立群]:所以,我觉着“十二五”规划提出这样一些要求,准确的勾画出“十二五”期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性的变化。实际上也提出了我们各个方面应该努力的这样一个方向。
收入分配不公制约消费的增长
[主持人]:我们说五中全会强调了一点:“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分配比重”,现在在收入分配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在现有的分配体制上如何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您作为一个学者和专家,如何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呢?
[张立群]:居民的收入分配在整个收入分配当中是偏低的,而且从最近几年来看这个占比是下滑的。而且企业占比是提高的趋势,而且比重是偏大的。还有一个,就是在居民收入当中,劳动收入占比是偏低的。这些问题综合的一个负面作用,就是可能对于消费的增长带来越来越不利的这样一个影响。我们看企业的收入,主要是用于投资,政府的收入尽管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当中过多的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更多的是用于投资建设。
[张立群]:而居民收入当中主要的是用于投资理财的,如果这些问题发展下去,最后会导致支持消费的数量会不断的减少。这个对于消费的增长应该说从长远来看是有威胁的。同时,这样一个问题发展下去之后,我们看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就不能够普遍的来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更根本性的。
[张立群]:那么,这样一个问题的发展对我们这个社会的稳定,对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制度的完善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所以,我觉得从现在我们强调要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消费的扩大,而且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成果它的作用,对于体制的这样一个性质,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这样一个改革。所以,我觉得收入分配改革确实意义重大,而且这个是必须要全力的来推进。
[张立群]: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有一些方面应该把握好。比如说关于劳动收入的增长这方面,我们首先要积极的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在我们现代化的建设当中的参与程度。实际上我们讲这个包容性的增长,也就包括这样一个含义:就是更多的劳动者要参加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来。这个具体表现就是我们非农产业就业或者是叫城镇产业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通过这个来提高劳动收入。
[张立群]:第二个,就是对于《劳动合同法》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最低工资”我们要有一个比较严格认真的管理。当然这个“最低工资水平”也要和 11 我们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有一定的衔接。这样的话,在现有的劳动力供求格局上,由市场决定的工资水平和我们政府制定“最低工资水平”有一个大体的衔接。从而使得我们现在工资的增长和现在这个发展阶段上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能力的保持,能够比较好的协调起来。
《公报》将消费作为三架马车之首是正确和必要的
[主持人]:我们说经济的发展有“三架马车”,就是投资、消费、出口。那么在这个《公报》里面,对这三种方式的排序是消费、投资、出口。也就是说把消费放到了第一位,那么我们如何把扩大国内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公报》也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这样的“长效机制”怎样才能建立起来呢?
[张立群]:从我们国家的发展来看,需求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现在企业都在面向市场组织生产。而面向市场的话,市场需求包括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需求对企业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讲“三架马车”,实际上就是讲的经济的总需求,包括出口,这个是国外的需求。也包括国内的消费和投资,这个是内需。
[张立群]:我们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应该说我们这个外需的增长,从一个中长期的角度来看,可能它的增长水平要降低一个等级。在这个时候,内需的扩大对于我们的总需求继续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水平就变得非常关键。而扩大内需,从投资和消费者的关系来看,最根本的还是要看扩大消费需求。因为在消费者和投资关系当中我们看到投资是扩大生产能力,当然没有生产能力的扩大我们就很难形成就业、形成收入增长,也很难形成满足消费的各种产品。
[张立群]: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如果只有生产能力的扩大,而没有消费的扩大,那企业就会出现生产过剩,那企业的产品就会出现销售困难。所以我们 12 说扩大内需最根本的要扩大消费,通过消费的扩大带动企业生产的扩大,来带动投资的增长。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觉得我们在扩大内需当中,把这个扩大消费作为一个主攻方向,这个是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那消费扩大以后,会必然代表生产和投资的增长。
五大方面推进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建立
[张立群]:而扩大消费,我们的长效机制提的非常重要,就是说不能够用一些短期政策来刺激消费有一个某个时点上的快速增上,这个是不可取的。我们扩大消费,要着眼于人民生活的改善这样一个目标,让它可持续、可保持的扩大起来,这个是最重要的。
[张立群]:做到这一点:(1)积极稳妥的来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现代化,人民生活的改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农民向市民转变。我们国家的经济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对比来看,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城镇化的区别差异很大。大多数的劳动就业是在非农产业实现的,大多数的人口是在城市生活的,这个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些主要标志。
[张立群]:那么我们现在如果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这样的一个目标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最主要的就是要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通今这样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样一个进程。通过工业化的进程,我们有效的增加城市就业能力,通过城市化的进程,我们来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需求支持。因为人的生活从农村转项城市,他的消费会有很明显的扩大。
[张立群]:这个扩大,第一个来自于他收入能力的提高。我们知道农业的劳动生产力相对比较低,创收效果也比较低。但是当他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以后,收入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这个对于消费的扩大会有比较积极的支持。第二个农村的生活商品化程度比较低,很多农村是自己种菜、自己养猪养鸡等等。但是他由农村转项城市以后,他商品化的程度会明显提高,这个对消费也是有扩大的作 13 用。还有农村和城市各种生活设施的差别比较大,像家用电器、电子信息产品,包括数码产品等等,在城市的消费比在农村要多的多,所有这些都表明随着人口的转移,他在消费方面会形成一个持续扩大这样一个变化。
[张立群]:(2)城市的建设会带来大量的投资活动,我们说城镇化从内需的扩大来说它是取之竭的源泉,也是内需扩大最广阔的一个空间。所以,我们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的进程,这个是我们这个消费扩大可持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张立群]:(3)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这个持续扩大这样一个问题,解决居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国家三者之间占比下降这样一个问题。从而,我们在制度上支持收入的普遍增长,来支持消费的持续扩大。
[张立群]:(4)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各种社会公共事业,提高各种社会公共产品的水平和覆盖范围,包括我们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保障性住房,也包括我们基本生活保障,来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让大家更敢花钱。
[张立群]:(5)我们要不断的调整消费方面的有关政策,不断的改善消费方面的有关环境。那么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来推动这个消费普遍持续的增长,推动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这样的话就可以形成内需可持续增长一个基本的源泉。
市场和政府共同加快住房供给才能稳定房价
[主持人]:我们看下一个问题:网友们非常关心房价,网友问到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会对房价进行怎样的规划?还有不少专家认为房价过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障碍,在您看来如何规划房地产业的发展呢?
[张立群]:住房价格主要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因为现在我们谈到房价,14 主要是谈到市场这一部分。价格主要是市场调节的一个表现,我们说到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是由政府提供的住房,这个方面不涉及很多的价格问题。所以我们说稳定房价,最主要的是怎么样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
[张立群]:首先我们看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居民他在收入和购买能力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支持改善居住需求的不断扩大,房地产的需求现在是一个持续比较快扩大的趋势。
[张立群]:当然,我们对一些低收入家庭要用保障性住房来满足这些需求,这个可能在房地产市场需求之外的需求。但是我们现在基于居民家庭购买能力,从居住角度出发来形成的这些住房需求,应该说现在城镇的住房需求的增长仍然是相当快的。
[张立群]:但是,我们这个城镇的住房建设、住房供给增长相对是偏慢的。这些年我们每年竣工的商品住宅面积在6亿到7亿平方米左右。如果一个家庭购买一个100套平方米的家庭住房,那只能满足600万到700万家庭的需求。但是城镇居民接近2亿户,从供给角度我们只能满足3%的家庭买房需要。但是整个住房需求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我因此就形成了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格局,这个格局导致了房价上涨。由于住房本身有投资增值的能力,因此又引起了很多投资性、投机性的资金进入到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扩张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引起了房价快速上涨。
[张立群]: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的观点:(1)我们对于投资、投机性的买房,要进一步打击。但是我们要合理引导、积极支持。因为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不断的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2)应该加快城市建设,增加住房供给,这个是最重要的方面。现在包括在城市住房建设用地这个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的加大,对于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建设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未来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大这些方面的政策支持,支持商品房加快建设。与此同时也要加快 15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现在只有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个主体全力加快住房供给,我觉得这个对满足较快增长这样的住房需求,这个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途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才能真正把房价稳定下来。
[主持人]:我们看下一个问题,网友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这样的概念,虽然这个概念没有写进五中全会概念当中。但是很多专家认为,这个概念会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会得到体现。您如何理解“包容性增长”?
[张立群]:“包容性增长”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就,就是说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我们要让发展的成果覆盖全体人民,要让全体人民的福利得到不断的改善。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参与。在这个共同参与过程当中,形成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来支持生活普遍较快改善。
[张立群]:当然,这个里面,这个“包容性增长”也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城乡地区发展的协调,也包括着我们这个人的发展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实际上,我觉得这个是对科学发展观,从另外一个角度这样的理解。
[主持人]:好,还有这样一个问题。网友提到说有专家提出“中国正在告别从摸着石头过河这样一个时代,已经转变到了全局航海的时代。”这个全局航海包括历史的经验,还有其他国家历史转型成败的经验。而中国经济和世界的经济也是日渐紧密,比照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比如说对照美国、欧洲的发展经验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张立群]: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确实我们在不断的前进,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说走的是成功的。但是随着我们这样一个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包括体制、机制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我们这个经济和世界经 16 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张立群]:那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发展阶段变化所带来的很多新的矛盾也在不断的显现。因此,应该说我们这样一个探索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在不断的增加当中,也包括这些问题从国内扩展到国外。所以,我们这样一个探索道路,应该说我们是越走越远,但是应该说面对的各种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也是在不断增加的。
[张立群]: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应该充满信心。我认为过去的成功表明,我们这样一个探索前进、根据中国的国情来摸索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这样一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尽管,我们碰到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需要认真应对,而且有很多是非常严峻的。但是,我想只要我们毫不动摇的坚持我们这样一个探索发展的模式,坚定不移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我想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非常光明的。
[主持人]:好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马上就要结束了。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张老师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为我们解读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公报》,对“十二五”的规划,给我们做了一些展望,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政策建议。那么,相信能给各位网友带来不少的启发。再次感谢张老师作客我们人民网的访谈室,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我们下期再见。
[张立群]:谢谢大家!
第二篇:十大关键词解读五中全会公报
十大关键词解读五中全会公报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29日闭幕,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会议公报勾勒了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明确了改革的推进路径。在这份描绘了“中国发展新境界”的纲领性文件中,“发展”一词共出现了90余次。
“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权威专家,梳理解读全会释放的重要信号。
关键词1 ——全面小康
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专家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十三五”是百年大业最关键的冲刺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全面小康不仅要追求发展的速度,更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要让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重大推进。
关键词2 ——经济速度
全会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专家解读:未来5年将有什么样的“中国速度”?有经济学家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速需要达到6.5%。作为发展中国家,适当经济增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如何将GDP在内的若干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统筹考量,考验政府的智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中国正面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期,必须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三五”期间还会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仍需要依靠改革释放红利、破除困难。
关键词3 ——创新发展
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专家解读:自201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自主创新、创业的政策,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空前高涨。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认为,属于中国的创新、创业“黄金时期”已经来到。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等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以互联网+、通信、高铁、航天等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步入从量变到质变、从产业规划到发挥市场力量推动的崭新阶段。
关键词4 ——协调发展
全会提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专家解读: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王小广表示,过去发展的不协调造成了区域、城乡和群体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各种社会矛盾。未来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整体推进,尤其是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真正推动中国向软硬实力兼具的大国迈进。
关键词5 ——绿色发展
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专家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长远未来。
关键词6 ——开放发展
全会提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专家解读: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说,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更开放的视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国际限制,刺激生产要素跨空间的流动和配置,形成全方位的主动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李扬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借助对外开放平台,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还应着重统筹自由贸易区内外发展,重塑国内市场经济体系和全球合理经济体系,推进国际多领域互利共赢。
关键词7 ——共享发展
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专家解读:公报提出的实施精准扶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内容,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要害,对能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实现脱贫攻坚等目标,不仅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任务设计,更要在财税、金融、民生保障等领域打好“组合拳”,建立相互协调长效机制,激发社会各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能动性。
关键词8 ——二孩政策
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专家解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在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这一政策积极调整既顺应了群众对生育二孩的普遍需求,也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这一政策并非对以往计划生育政策的否定,而是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节点的政策新选择。全面放开后,预计每年新增出生人口不会超过600万人,并不会对当前人口形势产生太大冲击。
关键词9 ——加强党建
全会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
专家解读: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表示,此次公报中不是就发展说发展,而是大篇幅涉及党的建设,将中国发展与党的领导紧密结合,明确了共产党在国家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落实四个全面的新布局下,中国发展好坏与领导核心直接相关,因此,加强党的建设以及明确新时期治党管党的基本思路和办法,为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关键词10 ——反腐斗争
全会提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专家解读:“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国家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更需要过硬的干部作风保驾护航。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严管就是厚爱。在未来5年,加大反腐力度、完善制度体系将是党的重要任务。随着新的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自律准则等出台,对于党员干部权力的监管将更有针对性,反腐将走向精准化,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
第三篇:十七大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机遇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首先,我国的发展阶段已经通过了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由劳动力大量过剩向劳动力逐步趋向短缺转变,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将不可避免,在这一大背景下,原来那种劳动力密集型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就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压力。降低资源消耗自然就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后,出口导向型战略也难以为继。出口占到了我国GDP的35-40%,这个比例太大,使得我国经济的这种过度依赖出口,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这种战略导致外汇流入过大,引发国内货币投放过多,导致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从而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使得我国金融危机的压力逐步积聚,给我国经济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
而要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科技进步、深化改革开放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措施。目前对于我国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来说,存在一些有利条件,也就是构成所谓“机遇”的一些因素。首先,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现困境,工资过高导致这些国家生产成本过高,企业经营困难,所以就有了寻找低成本生产地区的愿望,而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投资环境等方面恰恰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
其次,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有了一定的财力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来进行研究与开发,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最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确立,但改革尚未完全完成,在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如要素价格体系)等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应该协调劳动收入和增殖性财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
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收入在人群之间分配不平均,一个是收入的来源构成不合理。第一个好理解,现在讨论的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关注的主要是人们的收入是怎么来的?大体来说,人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劳动收入,一是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又可分为服务性收入和增值性收入两种,前者指的是财产被用于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收入,比如房屋租赁等等,后者指的是由于财产的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收入,比如房价、股价或其他资产价格的上涨所产生的收入。
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是,房价上涨过快,远远高于劳动收入的增长率,用房子来衡量的话,人们的工资下降幅度太快。应该设法协调劳动收入和增殖性财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确保劳动收入有合理的增长率,或者确保房价等财产价格不致上涨过快,否则就会打击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鼓励投机,扭曲经济中的激励机制
消费最终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长期来说,消费最终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因为任何产品的消费迟早都有饱和的时候,只有科技进步才会带来新的消费品,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最近20年来的计算机、互联网、无线通信无一不是如此。
新的消费品从许多方面对人们的消费起到扩大作用。首先,有的新产品本身就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比如电视机、新电影、电脑、无线通讯等等,本身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身心享受。
其次,有些新产品延长了人们的消费寿命。比如通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之间的通讯变得更方便,以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靠人力进行的信息传递现在一个电话在瞬间就能完成;再比如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花在路上的时间,减少了时间的浪费,这就相当于延长了人们的消费寿命,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消费。
最后,一些新产品扩大了人们的消费空间。比如交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自然使得人们的可用消费品的来源大幅度扩展,当然也就有助于扩大消费。因此,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就必须促进科技进步,加强产品创新。
二、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试错法”
“摸着石头过河”有其历史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界不了解、甚至对本国经济的运行规律都不充分理解、改革目标和改革路径都不明朗的情况下,这一做法是合理的。
随着我国对外部世界和本国经济理解的加深,对改革目标、改革路径的认识逐步清晰,“摸着石头过河”的必要性就下降,自然就希望能够胸有成竹地推进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有步骤、有计划、系统、全面地把握改革和发展的全局。
但是,要完全告别“摸着石头过河”是不可能的,原因就在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现象,对这些新问题、新现象的应对依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实际上,“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所谓的“试错法”,也就是面对未知问题的时候,先试着采取一种措施,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好就继续,否则就停止。只要存在不确定性,“试错法”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是永远不可能告别的,只是一个度的问题。
三、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文化领域新的实践,需要总结概括。党中央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开辟了文化的新的境界,因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都是新生事物,都是以前没有做过的。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文化体制改革焕发了生机,特别是从全国来看,精神产品生产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文化产业从无到有,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和壮大,出现了一批超百亿的文化企业集团,包括文化企业也开始上市,这些在过去都是难以想象的。过去由政府包办文化事业的格局已经打破了,出现了以国有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文化建设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使文化建设充满了活力。这些新的实践和探索,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经过这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些文化品牌的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部署是非常正确的。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需要及时总结提炼,逐步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今年总书记在第二十二次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的时候发表讲话,对整个十六大以来文化产业新的实践做了概括和提炼。
第二、文化事业的成功实践,需要正确引导。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引导全党全社会进一步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新的实践的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中学习时,把文化的地位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精辟的概括了
“三个重要”、“三个关系”和“两个任意成为”,深入分析我们国际国内形势,从综合国力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现代传播手段更加快捷等文化建设所面临德技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形势下做出了新的概括、新的论述和新的判断。应该说这些新概括、新论述、新判断是一次认识上的新飞跃。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必须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新的实践,转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指导原则。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又是“十二五”的规划之年,总书记的讲话非常好,为“十二五”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文化产业利于推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之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根据国际经验,文化产业具有逆势上扬的特性,又是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朝阳产业,特别是文化与高新技术、新兴传媒的融合创新,显示了巨大的经济开发前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同时,我们还看到科技创造品质,文化创造品牌,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党中央今年特别强调文化改革和发展,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第四、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文化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给我们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在这个时候也迫切需要我们大力繁荣我们的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江苏去年的人均GDP接近了6500美元,今年有望超过7000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富裕以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所以,党中央在强调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把握了这样一种机遇,在这个时候也需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总书记的报告里面都有很多的阐述。各个国家目前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从以前军事的竞争到经济的竞争,以后进一步发展到
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地位在国际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时候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加大推进文化发展的力度,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十二五”: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经济量的增长,对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关注不够,对这些GDP能否转化成民众的福利关注不够;只关心表面的发展成果,较少考虑为了这些看得见的成果付出了多少看不见的成本与代价;片面考虑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群体率先发展与先富起来,忽略了同一个国度内区域差距过大、群体差距过大所导致的经济乃至政治危机;仅仅满足于在低端产业为国际社会打工,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能力等等。我们固然承认这种发展方式的历史客观必然性,也承认它们在过去发展中的汗马功劳。但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种发展不仅满足不了社会与群众的新期待,自身都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
所谓“关键时期”,是指“十二五”规划不仅要为未来五年发展筹划,更要为2020年乃至2050年的发展布局奠基。到2020年,也就是建党100年的时候,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50年,也就是建国100年的时候,要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这些目标好比盖一座宏伟的大厦,而“十二五”这五年正是这座大厦布局和奠基的关键时期,布局布得好与坏,奠基奠得扎实与否,直接关系着这座大厦能否顺利建成和建成什么样子。
所谓“攻坚时期”是指中国社会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一五”发展的辉煌成就,让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行列,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这一变化固然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但也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经济体迈向高收入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不可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经济体迈向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既有发展模式,过去管用、能用、好用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法以后恐怕不再能用了。但是要从熟悉了、习惯了、做顺手了的发展方式转变到新的发展方式上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既有技术的要求,更有利益调整的必须,而这些都是硬骨头,需要下大力气攻坚。
所谓“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指“十二五”的中国发展是在“世界第二”这样一个新起点上往前走。5.5万亿美元有余的经济总量再加上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2万亿美元)的地位,以及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2.6万多亿美元)的事实,中国的发展将开始深度影响世界的发展格局与发展态势。如果说过去发达国家看待中国的发展只是把中国当成众多廉价工厂中一个比较能干但远远不在同一重量级上的打工者、追赶者的话,今天的中国已经可以面对面地站在世界舞台上影响乃至改变他们的产业模式、经济结构,甚至生活方式。这一点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已经表现得很充分。
由于这一起点,使得中国对世界来说已经不再是无足轻重,而成为了举足轻重。中国可以在整个世界由于金融危机而步履蹒跚的境况下,扬长避短,充分运用结构调整蕴含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国内市场的巨大空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在这一点上,是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
我们“十二五”规划的所有内容就是在这三个判断的基础上展开的,并强调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经济量的增长,对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关注不够,对这些GDP能否转化成民众的福利关注不够;只关心表面的发展成果,较少考虑为了这些看得见的成果付出了多少看不见的成本与代价;片面考虑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群体率先发展与先富起来,忽略了同一个国度内区域差距过大、群体差距过大所导致的经济乃至政治危机;仅仅满足于在低端产业为国际社会打工,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能力等等。我们固然承认这种发展方式的历史客观必然性,也承认它们在过去发展中的汗马功劳。但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种发展不仅满足不了社会与群众的新期待,自身都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
绿色发展的理念是,下大力气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下大决心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业,让“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工业化成为绿色的工业化;同时,进一步做强做大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充分发挥服务业这一“无烟产业”在改善生活质量和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又比如,共享发展,它的理念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实际效能。我们的发展不仅要把高楼大厦盖起来,还要让人民群众能住进来;不仅一部分有钱有地位的人能住进来,最大多数的普通群众也同样能住进来,并且住得很好。
第四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2 08:35 ]
编者按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确定主题——
以科学发展作为“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勾勒主线——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指出。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二)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5 08:09 ]
描画蓝图——
提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 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注重民生——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调整结构——
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三)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6 08:17 ]
提升文化——
文化产业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 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推进改革——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5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据新华社)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四)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 2010-10-28 08:11 ]
加强防灾——
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回首“十一五”,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说。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洪向华认为。
保持先进——
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条条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据新华社)
第五篇:权威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做客强国论坛,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执政理念的转变
[hpty]:您觉得这次公报有哪些亮点?
贺铿: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五中全会非常突出地强调民生,强调居民的收入增长,强调社会和谐发展。
[十月份了]: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提法,出发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贺铿:因为我们“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很关键的时期,根据我们现在的国情来看,要建立一个全面小康社会,收入分配的合理性、社会的公平,应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所以,要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必须收入相对比较公平。改革开放的成果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能得到实惠,使得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所以,五中全会强调这个民生问题是很自然的。
[想唱就唱]:为何这次全会这么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你觉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有哪些新的提法?
贺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五中全会之前就已经非常强调了,因为经济发展方式如果不转变,我们的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地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一种方式,所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今年年初、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得非常高了,而且我们的主要领导人,包括锦涛同志、家宝同志都把这个问题提得非常之高,尤其是锦涛总书记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提高到刻不容缓这样一个高度。至于说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在五中全会之前已经非常明确了。
“十二五”期间如果再不抓紧把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变,再不让各级领导同志都能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认真地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那我们的经济要持续、较快地向前发展就会成为问题。我们要建立一个全面小康也会遇到问题,所以,这次把这个问题提得很重要那是很必然的。
这一次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新的提法,我认为,在公报当中有一段就是说,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个问题实际上就体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体现在公报所提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个执政理念的转变。
[丛林漫步]:贺主任,五中全会要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下手?目标是什么?
贺铿: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需要很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这一次会议提出了这么一个一定要有重要的突破。我过去谈过,我说经济结构要调整,首先是收入分配结构要调整。因为我们现在积累下来的问题很突出的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我们初次分配当中劳动者报酬的比例越来越小,我们的再分配的时候,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我们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因为我们内需不足,我们的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调整经济结构,使我们的经济能够健康的发展,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收入分配这个重要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要使它逐渐恢复到比较合理。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国民经济当中是资源性消耗,两资一高,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对环境的破坏大,这样的发展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在转变经济结构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说我们现在的一些重化工业不要,而是要我们重化工业要通过科技,使得它的污染途径、高耗能、高耗资源的问题得到解决,也就是我们公报里面所提的要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针对这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这么一个目的,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科技要上去,要真正使我们具有战略性的一些科技能够得到突破,使我们的经济结构上一个台阶。
要使得这个问题实现,首先是我们各级领导的指导思想要转变,不是一味地追求GDP怎么增长,而是要追求民生是不是得到了改善,两资一高的问题是不是得到了解决。
[强国一派]:政治体制改革这一点好象提得不多,您觉得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从哪些方面下手?
贺铿:我觉得五中全会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也强调得比较突出,因为它是在要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更好,要使我们的社会更加进步,根本的问题是归结到了改革,这个改革就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所以,五中全会关于改革的问题,强调得非常突出,我认为并没有忽略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仅仅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不改革,那是不可能的。只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协调改革,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经济改革也才能进步。
房价调控就是要让中产阶级以上的人买得起但养不起房
[强身健国]:老贺好,十二五规划对房价怎么规划?记的你是反对高房价滴。
贺铿:公报倒没有专门谈到房地产的调控问题,但是最近中央的政策是明朗的,对于房地产的调控问题是坚定不移的,现在看来,要把房产税通过试点制定下来。要使房地产的价格,特别是住宅性的住房价格恢复到一个理性的水平,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我过去也讲过,那就是政府不能炒地、社会资金不能炒房,也就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要坚决遏制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要规范土地出让金的管理和使用。
不解决这样两个问题,房地产的发展就不可能健康的发展,房子的价格就不可能恢复到理性。所以,“十二五”期间一定要保证房地产健康发展,要使得房屋的价格恢复到理性的水平上,这是毫无疑问的。
[杜康]:征收房产税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现在买的房子使用权只有70年,征收房产税有没有必要实现房屋产权私有化?
贺铿:征收房产税应该达到两个基本的目的,一个目的就是遏制炒房,遏制投机,第二个目的就是这个制度设计不能伤及一般老百姓的利益,就是征收房产税不能使一般的老百姓增加额外的负担。所以,我提出征收房产税应该有一个免征的界限,比如我有多少房就不要征税,就像个人所得税一样,应该有起征点。这是两个最重要的原则。
所以,房地产税的实施,就是要让房屋的价格恢复到理性的阶段,让中等以上收入的人买得起房,但是养不起房。所谓买得起房就是价格在理性的范围之内,中等以上收入的人通过一定的资助,通过政府的资助可以买得起房,但是他要买多余的房,买更大的房,那养不起,超过一定的面积,我就要征税,而且这个税要征得你感觉到我不应该买得那么大,我更不应该买这么多的房放在那儿,因为保有这个房产是有成本的,而且要让这个成本比较高。所以,超过一定面积征房产税,我不主张太低。究竟多高,是值得研究的,一定要高到人家养不起房,养不起多余的房,更不能买房囤在那想投机,那是不行的。
房地产税征收以后,它的最大的好处就是遏制投机,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不至于过分地超经济水平,追求奢华,追求更大的房子,住的舒适就行了。
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而且许多不同意征收房产税的人往往把这个作为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说我们的土地是国有的,房子只有70年的期限,70年以后怎么办?不知道。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开征房产税的一个障碍。因为我们征收的是财产税,作为一个财产,一个不动产,它总是有它的使用年限的,比如我们冰箱是一个财产,它能够使用多少年?我们的其它的东西也是一个财产,它都是有它的使用年限的。
我们的房产呢?作为一个财产,它现在是70年,70年以后政府怎么决定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好预计,但是作为一个70年的不动产,70年使用寿命的一个大的财产,这个财产就应该有它的中间的成本,比如你保存这个财产,你应该有它的保存成本,就应该征税。
如果说,70年以后再怎么说,70年以后,你这个房子还有没有使用价值,或者你的使用价值已经很少了,那个时候对于征你的房产税也可以通过你的使用年限和你的新旧程度作为不动产财产的税收,应该是有所减少。到那个时候总归是有办法的。作为一个财产,要征税,那是多数国家或者基本上没有例外的国外都是要征税的。这就是财产税的问题。和70年应该说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两个问题。
政府在考虑居民收入增长上应更多为百姓着想
[智者常乐]:五中全会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您怎么看?
贺铿:这个问题是学界各个方面老早就有共识的,我们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GDP增长得快,但是GDP当中劳动报酬的比例越来越小,居民的收入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增加的情况和GDP的增长情况不协调。所以,我们的内需不足,我们的经济要持续发展,动力也不足。正因为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强调把居民的收入增长放在“十二五”期间,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来完成,这是非常必然的。
怎么样使居民的收入能够在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的比例增加呢?我想具体应该以后要有一些措施,公告里面谈得很具体,我过去讲过,我说要改变这个比例关系,首先是要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就是各个企业家给工人的工资必须有一个最低的限度,如果你不能满足这个最低的限度,那么你这个厂子是否能干下去那就是个问题了,当然有人也担心,我们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有的外商要走,有的厂商可能要破产,我说既然最低工资制度都不能保证,那你这个外商要走也没有办法。你这个厂商要破产,那也说明你的经营确实有问题,所以,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各国为了确保国民收入当中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和手段。所以,我们各级政府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明确,不能一屁股坐在厂商一边,对于劳工的收入漠不关心,一定要关心这个问题。
[mztyhao]:“十一五”节能减排完成得怎么样?“十二五”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哪些新要求?新举措?
贺铿:从现在的数据来看,“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单位GDP的能耗一年比一年降低,这个已经有数据公布了。但是这个问题是不是就已经很好了呢?我觉得还存在不少问题,应该继续努力,应该使节能减排的问题解决得更好一些。从我刚才说的那几方面相关联,就是说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两资一高的问题要解决,再就是节能减排的问题,节约排放量,污染的问题要解决,“十二五”期间这个问题,任务还是非常重的,或者说我们面临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但是我认为,只要我们指导思想明确,应该说这个问题是可以进一步得到解决的。
[公路混混]:请问嘉宾:现阶段提出“包容性增长”有什么特别意义?
贺铿:我想总书记是在一个国际会议上讲的这个问题,在亚太地区的会议上谈的这个问题。这个包容性的问题恰恰是世界银行亚太分行有关的经济学家几年前提出来的,总书记在这个会议上强调这个问题是有它的针对性的,也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就这个包容性增长,应该说和过去所提的科学发展观在含义上没有很本质的区别。包容性增长也是希望能够协调发展,也是希望经济社会都能得到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不是单纯的追求一个GDP这样一个指标,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包容性增长和过去所谈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是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说在这个会议上一个特色的情况之下谈这个问题有它的特殊意义和针对性。
[暴水]:要实现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如何化解好既得利益群体阻碍社会改革的这个最大障碍?
贺铿:这个提出应该是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好的生活。国富和民富并不矛盾,应该正确地处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这是我们收入分配当中一贯的主张。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力,要保证民富,要保障经济发展,那是不可能的。单纯的只有国富,国家比较强大,老百姓或者相当一部分老百姓生活改善得不快,那不是我们的发展目标,那也不是我们******人的目标。既要注意国富,又要注意民富,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根据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的情况和我们社会当中积累的一些矛盾,更加强调民富,我认为现在是非常适时的。
[李方元]:贺主任:都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依你看到底难在何处?现在可以说已经找到突破口了吗?
贺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曾经说过,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已经提出来30年了,确实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是说,究竟要转变什么,怎么转变,这个问题没有很好地统一,我也是在你们这个网站上一次谈过,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我认为在三个方面要明确:第一,怎么样使经济增长动力要转变,不能一味地依靠投资,要依靠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内需,居民的消费需求,这就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生产方式要转变,不能一味地搞两资一高,大量地消耗宝贵的资源,消耗宝贵的能源,污染、破坏环境,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明确的意识,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来解决这个问题,使我们的生产真正由粗放型变成集约型,一方面政府领导要有明确的观念,要有正确的导向,另外,就是要依靠企业自主创新,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我们生产的目的、目标要转变,不能一味地以GDP增长得快不快来衡量我们的发展,要用民生改善了多少,就业是不是充分,医疗、教育是不是更好,用这些东西来衡量我们的经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它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所以,这一次公报里面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一个基本的主导思想,所以这个一定要掌握好,因此我曾经归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到底是一个执政理念。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来发展我们的经济。美国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毫无道理
[E政案第7085号]:加紧防控国际热钱成了我国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贺铿:我想这个问题很重要的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因为人民币的汇率如果释放一种信息,它会升值,哪怕不是一次升多少,而是慢慢地一定要升值,这个热钱就可能往国内、往中国流。因为他预期人民币要升值,投资者是要赚钱的。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家宝同志说得很清楚,人民币要稳定,只有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对于中国才有利,对于世界才有利。
我不主张给世界释放一种人民币进入了所谓缓慢的或者说只能是缓慢地升值通道,因为这样做的话,等于说人民币是要升值的,现在人民币是不是要升值,有什么根据要升值,我相信这个问题任何人都说不清楚,人民币是不是升值,还是将来是不是要贬值,那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
有利于贸易国之间的利益,不要有一方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我一贯主张贸易国之间的利益要公平,就是贸易国之间的汇率要稳定,只有稳定才能维持公平。现在美国人认为中国的汇率低估了,我不赞成。他们没有什么依据,认为中国的汇率低估了。
它凭什么说我们的汇率低估了呢?有什么依据呢?他们讲出多少道理来呢?没有道理。一条就是说它是逆差,它的逆差是汇率形成的吗?它自己贸易政策形成的。它对中国在贸易方面不友好而形成的。所以,美国一些少数的议员和少数的政客在这个问题上是说不出什么道理来的,它纯粹是一种霸道的说法,没有道理。
所以,人民币的汇率基本来说是要稳定的。至于说是不是要调整,根据贸易国之间的情况,参照于哪一个货币的情况,有贬值、有升值。汇率在波动当中也是正常的。只有把这个信息释放出去,那些投机的所谓热钱才不至于想往中国跑,他才能知道跑进来也不一定获得什么好处。真正如果说现在有大量的热钱往中国走的话,与我们的汇率政策或者我们某一些人所释放的汇率的走向信息有关。
我国不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
[E政案第7004号]:中国目前是不是有通货膨胀的危险?
贺铿:对于通货膨胀的问题,从去年到今年,一年多的时间,都有很多同志担心这个问题,而且有一些同志说得很严重,在去年就提出来了,今年可能要出现两位数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他们的主要依据就是所谓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归根到底就是说去年放了九万六千亿新增的贷款,再一个我们的外汇储备也增加比较快,这样的话,我们的流动性也就非常多了,或者说已经泛滥了。流动性多了,也就是说货币多了,货币多了,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就一定会产生通货膨胀。
但是直到现在,中国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有一些东西涨价,涨价的幅度相对比较高,主要是食品,食品的涨价应该说带有它的道理,一个就是农产品价格过去本身就比较低,农民的收入比较低,应该有适当的杠杆;第二,今年的天气因素、灾害情况也是比较突出的,春天里有旱灾,进入夏季以后又有水灾,还有其它的季节性灾害等等,这些对于农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我们的夏粮减产了0.3%,这样一个浮动是很小的,相对于去年来说是减产的。我们的秋粮数字现在没有出来,总体的估计,秋粮应该说是一个相对丰收的一年。但是现在一些投机者对于秋粮的收购又在进行炒作,所以,收购的秋粮价格是在一个振荡之中,这样会影响我们粮食的价格和其它的农产品的价格会有波动,这是我们今年食品涨价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农业情况,总体上是好的。粮食供应没有问题。我们的副食品供应,应该说是稳定增长的。不管是肉类、蛋类,以及蔬菜,供应还是稳定增长的。所以,我认为担心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不需要那么过分担心。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理论性的问题,就是弗里德曼通货膨胀的理论究竟正确不正确,要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确实是要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可是中国没有出现,那就是弗里德曼这个理论值得讨论。
因为尽管货币增发了很多,但是并没有变成老百姓的收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还是相对增加得比较缓慢的,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不是那么快,购买力就不会那么旺盛,购买力不旺盛,商品的价格就不可能涨得那么快。所以,通货膨胀的形势,我是比较乐观的,应该说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余乐]:你如何看待未来五年,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地位?你对未来五年有何期待?对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你抱乐观态度吗?
贺铿:“十二五”是非常重要的五年,一在这五年之内,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或者像公报里面所说的,打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的基础,经济发展方式要真正转变,或者要有突破性的转变。
第二协调发展方面,地区之间、东中西部、城乡之间要得到和谐的发展,要这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使中西部发展得更快一点,使农村发展得更快一点。在收入分配方面应该有比较大的举措,让居民的收入有普遍的增加,而且在增加的过程中,要尽量地缩小差距,使得低收入者的增加更快一点,达到共同富裕,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社会这个方面,也要做大量的工作,使我们相对滞后的一些社会发展的问题能够发展得快一点,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文化产业和我们的医疗机构等等等等都能得到较快的发展,扭转相对滞后的状况。尤其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更快的发展,使我们的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向坚实的一步。“十二五”期间整个发展过程中,它的意义非常重要,它的任务也非常艰巨。
我对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乐观的,现在有一些人认为我们的经济要出现回调,甚至慢慢地低到5%的增长速度,我对这个是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只要我们的宏观调控能够掌握得比较好,能够做到真正地科学,我们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速度保持在9%左右,甚至9%以上的发展,这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所以,我还是比较乐观的。经济发展方式要从以GDP为目标转变到以民生、就业为目标
[暴水]:公告里对文化产业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您是怎么看待这些新表述的,文化建设对十二五规划有何重要意义?
贺铿:我觉得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非常必要,如果说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上已经有长足的进步,我们的文化方面进步,我认为是相对滞后的,我们一些很传统的很好的东西,有忽略的趋势。国外一些不怎么好、不怎么健康的东西,对我们的社会,我觉得有清晰的迹象,说明我们的文化方面的发展相对经济的发展来说,总体上是相对滞后的。
这次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提得比较突出,而且认为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软实力,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决定性地作用。并且提出文化产业是一个支柱性的产业,这个提法是比较新的。所谓支柱产业,我曾经说过,这个支柱产业就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产方式都会有影响作用的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进步,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社会是会有影响作用的,是会使它更加健康的,因此把文化产业提升为支柱性产业,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不懂外语]:贺主任:为什么全会召开之前,中国的A股市场大涨,而结束后反而滞涨,是巧合还是偶然?
贺铿:实际上要请大家谅解,我一向是不大谈中国的股市,因为首先我自己不炒股,其次,我觉得中国的股市存在比较大的投机性,在规范方面虽然一年比一年强,总体上来说还是不很规范,所以,对于股市我谈不了太多的意见。至于五中全会之前,股市涨了一个星期,涨得比较快,从昨天开始,又处于振荡,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如果说要有这个问题的话,前一个星期那样涨,也没有什么理由,什么理由让它这么涨,也找不出理由。现在五中全会公报发表了,就股市振荡下行,也没有道理,五中全会也没有打压股市政策的精神,所以这个涨和现在的跌都是一部分炒家造成的原因,我认为不正常,涨也不正常,振荡可能反而是正常的。
[纯情小牛牛]:本次规划中首次未提GDP,这是否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强烈信号?
贺铿:我没有太关注是不是提了GDP这个问题,如果真的不强调GDP怎么增长,那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讲是有利的,我一直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的目标要转变,要由GDP为主要目标转变到以民生、就业这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五中全会公报处处都可以见到要提高一般老百姓的收入,要把民生放在首要位置上。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GDP的增长总归是目标,但是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只要民生上去了,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看病、上学改善了,经济自然会增长,GDP自然会增长,这是肯定的。
[小小教书匠]:有人拿十七届五中全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预示这中国的又一次转型,有的媒体甚至说“拉开了下一个三十年”的大幕,对此你有何评论?
贺铿:我没有像网友想得这么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发展的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改革开放30年来,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在历史上重大的转变。五中全会要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照起来分析,我还没有认识到是这样,我觉得五中全会是对我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所确定的基本的发展思路一个继续,是对我们已经早已提出来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强调这个问题,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它与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个转变,我觉得好象这样对照起来,我没有这样对照起来分析,我只能认为五中全会很重要,强调了民生,强调了科学发展,强调了社会的和谐,而这些精神都是十五中全会、十六中全会和十七中全会以后的四次全会,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城镇化发展需稳妥推进并加强管理
[远文]:嘉宾,对未来五年我国的城镇化进展如何看?你觉得中国的城镇化将如何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贺铿:五中全会对于城镇化这个提法我正在思考。要加速城镇化,应该说我们总体发展目标是这样一个目标要求,因为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来,2020年全面小康,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50年离现在只有30多年了,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于城镇化就应该有一个要求,因为理论界大家都公认,韩国是现代的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台湾省也算得上是一个中等发达的地区,中等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村人口都在20%以下。
南韩和台湾的农村人口,现在都是12.5%,而我们现在的农村人口还是50%以上。要在这30多年40年的时间之内,把我们国家的农村人口降到20%以下,这个城镇化的任务是很重的。如果不实现城镇化,大量的人还进行农业劳动,那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
按照这个总的要求,我计算了一下,平均每年恐怕要有1400万到1600万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个转移当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两个:一是能不能创造那么多就业岗位,二是能不能有效地解决转移到城市的农民的居住问题,那也就是中国的安居乐业的问题,有工作岗位,非农的就业岗位,又有一个基本的居住条件,那就算是真正的转移了。
这一次五中全会在这个问题上有两句话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一句话是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了稳妥两个字,过去我们都是加快城镇化,现在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那就是说,这个里面我理解就是在城镇化当中不要盲目,要真正地创造就业的岗位,要真正地解决转移到城市来的人的居住问题、管理问题。
第二句话,要加强城镇化管理,这也是很值得我们理解的,加强城镇化管理是城镇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不能盲目。现在我们的城镇化做得也不慢,每年一两个百分点向城镇转移,成绩也很大,但是确实在管理方面有很多疏漏的地方,在这个推进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北京周边有200万到300万的临时住在那里的人口,用一般的说法就是在城市的岸边,这个问题在许多大城市都存在,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需要我们积极稳妥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十二五”期间城镇化要做得积极稳妥,而且要加强城镇化的管理,我觉得提得非常之好,值得我们理论界,也值得我们的各级领导,深深地去理解这个问题,使我们的城镇化能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