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写故事
溧阳梦为影视培训班辅导材料之如何写好故事
编导之编讲故事的技巧
故事是一切叙事艺术的第一要素。在影视创作中,它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同时它还是影视作品的文学层面的和谐与主体。故事既事件。在影视作品中故事: 1)真实的故事; 2)假定的故事; 3)虚幻的故事。
故事的要素是情节、人物、环境。
一、确立主题。
主题首先来源于对生活的积累和观察。可以说主题无处不在,只是你是否发现。其次,仔细观察细节并作好笔记尤为重要。选择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主题的选择从来都是放在第一位的。简言之,主题就是主要的题目。它是你讲故事的前提条件和依据。(举例}确立主题就确定了你的故事的中心内容。往往一个事件会有多个主题,这时你必须根据你对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人们的主要事件作为你的主题。要知道主题是由你去发展的。主题就在你所见的事物中,在你做的种种事情中,在你碰见的每一个人身上,在你读的每一本书里。当然,也将会出现在你将要面临的命题考试中。
二、结构故事
进入------情节----人物------矛盾冲突(形成高潮)-------结局。人物关系1)主要人物2)次要人物。有了人物以后,下一步便是将人安排在一些似乎是无法解决的难题与逆境中。他们必须面临同他们相对立的人或事(情节的安排)。也就是说必须有矛盾冲突。
具有正面特点的人物和具有反面特点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是举不胜举的。你只消找一本同义字和反义字的大辞典,其间就有取之不尽的词儿,可供你用一辈子。你不妨试着用一对词儿,看看如何去写成一个故事冲突。
一旦掌握用对立面去安排冲突的技巧后,你就将代表对立的正反两方面的不同份量加在人物身上。并且通过并列对立的表现,将冲突放在运动中去表现的工作就比较容易了。
事实上,没有矛盾,也就没有生活,没有世界,没有作品。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是某一个特定的矛盾冲突的形成、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它是一个过程,它必然受到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制约。它是被作家反映出来的生活长河中的一段,有它自己的开端和终结,在开端和终结之间,还有一个发展变化,这个发展变化,也必然像现实生活一样,有微小的、不明显的、量的变化向巨大的、显著的、质的变化发展。这就形成了情节在一般情况需所具有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个部分。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情节与人物的安排都极为重要。
情节是作家从生活之树上结取下来的一枝一节。生活之树有千枝万叶,一篇作品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截取下来,只能一枝一节,也许只有几片叶子,但他们总是生活之树的一部分。我们把经过重新安排的事件称作情节。
三、讲故事
1、根据命题,选择主题、设置情节;
溧阳梦为影视培训班辅导材料之如何写好故事 溧阳梦为影视培训班辅导材料之如何写好故事
2、根据情节设置人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
3、注意对环境的描述,以烘托人物;
4、寻找或设计矛盾,制造矛盾冲突,形成高潮。高潮可以从解决问题或未解决问题中获得,它终于把中心人物带到他一生中的特定时刻,故事也就此结束。
5、选择结局。
溧阳梦为影视培训班辅导材料之如何写好故事
第二篇:故事汇总
故事化为歌谣,传遍一片又一片天地。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故事大全汇总,方便大家学习
故事大全1
海石榴花赶到魔法城
阿卜杜拉吹了一声口哨,刹那间,一个长着四只翅膀的魔鬼现身。老头吩咐道:“你是知道海石榴花居住的那座城市的。把这个姑娘送去吧,因为海石榴花和她母亲花蝴蝶是世上最精通魔法的人。”接着他又嘱咐道:“到那儿后,你告诉她,白鲁·巴卜被女王辽彼施魔法变成飞鸟,囚禁起来了。”
魔鬼背负着姑娘,很快就飞到了目的地,落在海石榴花的王宫顶上。
姑娘走入王宫,一直找到海石榴花,在她面前跪下去吻了地面,然后从头到尾,详细叙述了白鲁·巴卜的遭遇。海石榴花听了,非常感谢姑娘,命人热情招待她。然后向满朝文武大臣,通报白鲁·巴卜国王有了消息。不一会儿,喜讯传遍了京城。
海石榴花约请她母亲花蝴蝶、她哥哥萨里哈磨拳擦掌,做好准备。他们召集所有的神将、海兵,包括原来瑟曼德尔国王的属下,一起飞腾上天,一会儿就到达魔法城,占领了王宫。神兵神将转瞬便消灭了作恶多端的异教徒。海石榴花这才问姑娘:
“我的儿子在哪里?”
姑娘递给海石榴花一个鸟笼,指着笼中的小鸟,说道:“这就是你的儿子。”
海石榴花从笼中捧出小鸟,用清水洒在它身上,说道:“快恢复你的本来面目吧。”
她刚说完,白鲁·巴卜摇身一变,恢复成人,跟先前一模一样,一点儿没有变化。他母亲走过去,把他紧紧搂在怀里,母子抱头痛哭。他外祖母花蝴蝶、舅父萨里哈和姨母们都流出喜悦的眼泪,一个个亲吻他,祝贺他脱离苦海。
此后,海石榴花又向阿卜杜拉表示谢意,把那宫女许配给他,并召集魔法城中的百姓官员,推举阿卜杜拉为魔法城的新国王。
故事大全2
王子什么都爱吃,不过他最爱吃甜甜的食物,连洗泡泡澡时也要吃呢!
王后不让小王子吃太多糖果,所以小王子就把糖果藏得到处都是,甜甜香香的糖果引来了许多蚂蚁和蟑螂,房间里的蚂蚁、蟑螂越来越多。大家伤透脑筋,只好分头去找藏起来的糖果,不让小王子吃更多的糖果。
有一天,平常笑嘻嘻的小王子突然大哭起来,哭得非常、非常、非常大声,还一直喊着:“好痛啊!”国王找了医生来,医生说:“王子有蛀牙,得赶快送医院!”大家一听,都叫了起来:“啊!原来我们的小王子是蛀牙王子!”
到了医院,小王子还在哭,医生马上帮小王子检查牙齿。医生说:“王子的牙齿蛀了好几个洞,要赶快补一补才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牙齿终于补好了,小王子的牙齿不痛了,马上又伸手要糖吃。医生看到了,就说:“你一定是糖果吃得太多,又没刷牙,才会牙痛,对不对?”
小王子说:“我刷牙的啊!”
医生问:“什么时候刷得牙?”
小王子想了一下说:“上次吃了糖果,三天以后就刷牙了!”
“什么!”医生叫了起来,“吃完东西要漱口,牙齿更要天天刷才行!来,我来教你刷一次!”
说完,医生拿起牙刷,一边念着,一边教小王子刷牙:“牙齿前面刷一刷,上面刷完下面刷;牙齿后面刷一刷,外面刷完里面刷;门牙前后刷一刷,后面牙齿刷一刷;刷完牙后漱口水,牙齿洁白又健康。”医生还对小王子说:“你要记住:最重要的是——每一颗牙齿都要刷到啊!”
从医院回来,厨师对小王子说:“营养均衡,多吃青菜水果,常喝牛奶,少吃粘性太强的糖果,就不会有蛀牙了。”国王也对小王子说:“你要记住:吃完东西漱漱口,牙齿要天天刷。”王子说:“这样好麻烦啊!”国王、王后和公主说:“大家一起做就不麻烦了!”
大家为了帮助王子去除蛀牙,每天督促他刷牙,还 有多吃牛奶、蔬菜、水果,少吃甜食。
王子终于学会自己刷牙、漱口了,平常也会多喝牛奶,常吃青菜水果,牙齿不再痛了。
大家都说:“我们的王子,牙齿真是洁白又健康。”王子开心地笑了!
故事大全3
在非洲,有一种叫黑鹭的鸟,它捕食的方法很特别。黑鹭捕食之时,站在水中,把翅膀张开来,围成一圈,呈伞的形状,然后将头蜷缩在这“伞”当中,以尖锐的喙静待猎物的出现。
开始,我很为黑鹭这种掩耳盗铃的捕猎方式而感到可笑。殊不知,那些小鱼和小虾,恰巧就喜欢往岸边水浅而又有阴凉的地方去,它们乐于到树荫下或者某簇高大水生植物的阴影里嬉戏游玩。
这些黑鹭静静地等着。一条小鱼来了,接着,又是一条,它们钻进它的“阴凉”之下。黑鹭用这种几近守株待兔的方式“坐等”着猎物送上门来。因此,这些小鱼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生活中,有些习惯常常是致命的。有時候,我们失败了,甚至一败涂地,往往并不是败给了谁,而是败给了我们某种习惯的思维方式或者性格中的某种习惯倾向。
故事大全4
满洲旗人有个规矩,每六年举行一次考试,考上“生员”或“武举”者,就可以在本旗当差或去京城做官了。可是后来,考试的名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随意,今年考“赛马”,明年考“玩鹰”,后年又考“笔帖”,完全随本旗老爷的高兴来裁夺。
乾隆十九年,正黄旗“旗试”居然是考“放风筝”,因为这年春天,宛平县闹蝗虫,没法治。不知是谁糊了个纸鹞把蝗虫治了,传说非常神效。后来,蝗虫朝京城转移了,旗兵老爷命家家糊风筝驱虫,并悬赏说,谁能驱走蝗虫,有重赏。
正黄旗有个孤寡老太太叫万奶奶,跟前只有一个九岁的孙儿叫小顺儿。小顺儿的父亲在他两岁多的时候,被迫去充军,结果死在了外乡,小顺儿娘也含恨自尽,只剩下这祖孙一老一小,相依为命。
万奶奶为孙儿操碎了心,托人教、请人帮。她早年随丈夫在江南任官时,认识曹雪芹一家,所以一有事,就带孙儿去求教曹雪芹。这回万奶奶听说考试又改成放风筝了,就去托曹雪芹帮忙糊一个。
当时,旗里人为了驱虫,都在为“放风筝”考试做准备,都盼着自己糊的风筝,能被选进京里献给皇上观赏。万奶奶带小顺儿来求曹雪芹时,曹雪芹满口答应说:“这个不难,治虫的办法还是从南边学来的,您回去准备线吧,越结实、越长,越好,我教小顺儿糊风筝,滑线车子我已经做好了。到那天治蝗时,我也去帮小顺儿放!”万奶奶高兴地回家,捻起了线,曹雪芹和小顺儿也开始加紧做风筝。
一天,蝗虫来了,遮天蔽日飞满了天,全旗的人都奔跑出来,敲锣打鼓、焚香磕头,都统老爷也亲自出阵,命大家放风筝,求鹞驱虫。一时间,千奇百怪的风筝,全被拿出来了,有的是“蜈蚣”,有的是“蝴蝶”;有的是“美人儿”,有的是“寿星佬”;有的是“双燕儿”,有的是“神鹰”;有的是“钟馗”,有的是“八卦图”。人们列好了阵,手里举着各自的风筝,就等都统下令。
正在这时,万奶奶和曹雪芹带着小顺儿来了,小顺儿高举着一只奇怪的风筝,众人见了,都哈哈大笑。原来,他们做的是一只二尺长、一尺五宽的圆筒,筒口朝下,筒底朝天,在筒底从里边开了一扇小方窗,有一根细线与窗相连,筒口竹骨上拴着结实的拉线,筒外用鲜艳的颜料画着花草、菜蔬,十分惹眼。
待大家都站好,都統下了令,一声铳响之后,无数风筝凌空而起,那真是奇观啊。可是有不少风筝,刚刚升上半空,就打起了筋斗,有的干脆直栽下来。只有曹雪芹拉线、小顺儿高举的风筝,凌空直射九霄,像一只翠鸟直钻云端,飞在所有风筝之前,第一个钻进了蝗群。
曹雪芹说:“小顺儿,快往上套草圈。”小顺儿把带来的“羊胡子草”在风筝线上拴成圈,曹雪芹一拉一放地动着风筝线,小圈儿就径直往上飞去,不一会儿就钻进了风筝筒里。
这时,围观的人们就看见蝗虫群朝这只风筝集中过来,不一会儿就钻进了风筝。曹雪芹说:“小顺儿,快打开小门天窗收线!”小顺儿牵动细线,天窗打开,风筒迅速下降,曹雪芹飞快地收着拉线,万奶奶也早已将一堆干柴点燃。待风筒一落地,曹雪芹手脚利落地拿起风筝往干柴上抖动,好一个飞蝗扑火,蝗虫烧得噼啪乱响,都死掉了。
这下可吓坏了正在烧香拜神的都统,他气急败坏地奔了过来,大声斥骂着:“曹雪芹!你这是干什么?蝗虫乃是天虫,烧天虫有罪呀!”
曹雪芹哈哈大笑,一边烧一边说:“蝗虫既然是天虫,就不该吃地上的庄稼,既然吃了地上的庄稼,就犯了天条,火烧之刑是玉皇大帝定的刑罚,我替天行道何罪之有?”
都统用手指着他,气得说不出话来。曹雪芹不理他,只管一次次地放他的风筝。其他人一见曹雪芹这方法还真灵,都凑过来看热闹。就这样,渐渐地,天空上的蝗虫逐渐少了,散了,最后都消失了。
所有的人都鼓起掌来,都统也一改之前的凶样,殷勤地说:“雪芹!快把风筝取下来,我要带进京里去为你请赏!”
曹雪芹哈哈大笑说:“都统老爷,您弄错了,这是万奶奶一家的功绩,您应该给他们祖孙去请赏,我只是给他们帮忙的。”说着,他一抖腕子,不知触动了什么机关,风筒上竟然像开了朵花一样,抛下三条穗子,就在此时,整个风筝脱离了拉线,扶摇直上。曹雪芹微微一笑,向风筝行了一礼。
都统呢,急得上去想要拉线,可风筝早已离开了线。
曹雪芹把线收起来,放在万奶奶手里,转身离开了。
大家只顾望着越飞越高的风筒,回过头才发现曹雪芹早已走远了,纷纷赞他救了一方百姓。
只有都统老爷,因为没得到这只风筝,非常懊恼。
从此,曹雪芹放风筝的故事,也就传了开去。
故事大全5
一个农场主有一个忠诚的仆人,这个仆人辛辛苦苦地给他干了三年的活,而他却没有给仆人付过任何工钱。最后仆人打定主意,如果农场主再不付给他工钱,他就不再干下去了。他找到农场主说:“我为你勤勤恳恳地做了这么久的事,相信你会根据我的劳动付给我应得的工钱。”农场主是一个极其吝惜的守财奴,他知道这个仆人头脑非常简单,所以,只拿出三便士给他,也就是一年一便士的工钱。可怜的仆人竟以为这是一笔大数目的钱财,自言自语地说:“我为什么还要在这儿拚命干活,还要在生活这么差的地方待下去呢?我现在可以到外面广阔的世界里去游玩,去寻找自己的快乐呀!”说完,他把钱放进自己的钱袋里,离开了农庄,开始了他的漫游旅程。
一天,当他翻过山岭,独自又唱又跳地走在一片田野上时,他遇到了一个小矮人。小矮人问他是什么事使得他这么高兴愉快,他回答说:“嗨!为什么要愁眉苦脸呢?我身体健康,口袋里有我三年储蓄的一大笔工钱,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小矮人说道:“到底有多少钱呀?”仆人回答道:“整整三便士。”小矮人试探道:“我太穷困了,真希望你能把那些钱给我。”仆人心地很善良,看到他个子这么矮,的确是个贫困的样子,对他很同情,就把自己的钱都给了他。作为回报,小矮人对他说:“你有这么一颗善良的心,我将满足你三个愿望——一便士一个,你喜欢什么就选择什么。”仆人很高兴自己交上了好运,说道:“我喜欢的东西很多,但并不是钱。第一,我要一张弓,用这张弓,任何被我瞄准的东西都会掉下来;第二,我要一架小提琴,当我演奏时,每个听到琴声的人都会跳起舞来;第三,我希望每个人都会满足我提出的要求。”小矮人说他就会有他希望的东西,说完,就像变戏法似地拿出一副弓箭和一架小提琴给了他,然后就不见了。
诚实的仆人怀着惊奇而又兴奋的心情上路了。要是说他前一阵子是十分快乐的话,那他现在可以说是一百分的快乐,他唱得比刚才更欢,跳得更起劲了。不久,他遇见了一个老守财奴,在他们相遇的地方有一棵树,树梢的嫩枝上站着一只鸟儿,鸟儿叫得正欢。守财奴说道:“哟!多么漂亮的鸟啊!要是能买到这样一只鸟,花多少钱我也愿意。”仆人听见后说道:“如果真是这样,我很快就会要它下来。”说罢,他举起他的弓,望上瞄准,那鸟儿马上掉下来落进了树下的灌木丛中。守财奴一见,也不谈钱的事,马上爬进树丛中去找鸟儿,但他刚刚爬到里面时,仆人拿起小提琴拉了起来。随着琴声的传出,守财奴开始跳起舞来,他在树丛中跳来跳去,越跳越高,树丛中的荆棘很快就钩破了他的衣裳,使他浑身的衣裳都成了破布条,身上也被划破,伤痕累累,鲜血淋漓。守财奴哭道:“哎哟!看在上帝的份上!大师,大师呀!请别再拉小提琴了,我做了什么要遭受这份罪啊?”仆人说道:“你吝啬小气,剥削了许许多多的贫穷人们,这只是你得到的报应。”说完,他拉起了另一首曲子。守财奴开始哀求他,答应给他钱,让他能停止跳舞、爬出树丛。但他却又不肯多给钱。仆人就把琴声拉得更响了,守财奴跟着跳得越来越剧烈,出的钱也越来越多,最后他答应把钱袋里的整整一百个金币都给仆人,这些金币都是他刚刚从穷人那儿榨取来的。当仆人看到这么多钱,说道:“我就同意你的请求了。”于是,他拿起钱袋,收好提琴,高高兴兴地又踏上了旅途。
仆人一走,守财奴慢慢地从树丛中爬了出来,他浑身衣不遮体,一副凄凄惨惨的样子,不禁愤恨不已,开始考虑起怎样进行报复来,他要用奸计来对付仆人。最后他跑到法官那里,控告说有一个恶棍强迫他进行交易,骗抢了他的钱财,这个家伙的背后挂着一张弓,脖子上挎着一架小提琴。法官听了,派出巡警到处去找,说不管在哪里找到都要把他带到法庭来。巡警们不久就抓到了这个仆人,并把他带到了法庭,要对他进行审判。
守财奴开始了他的控告,说仆人骗抢了他的钱财。仆人分辩说:“不是这样,事实是我为你演奏一首曲子后你给我的报酬。”但是法官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驳回了仆人的辩护词,判了他绞刑,草草地将这个案子结了。
仆人被带了出去,但当他站在绞刑架台子上时,他说道:“法官大人,请答应我最后一个心愿。”法官回答说:“只要你的要求不是赦免你,我都可以答应。”“我不是要求你赦免我,只是想请你允许我最后演奏一次小提琴。”守财奴一听,大叫道:“啊,不!不!看在上帝的份上,千万不要听他演奏!千万不要让他演奏!”法官却说道:“就让他演奏吧,他很快就会演奏完的。”其实,这完全是小矮人送给他的第三件礼物,没有人能够拒绝他的要求。
这时,守财奴叫道:“快把我捆起来,快把我捆起来!我不想再遭受这种痛苦。”但仆人已经拿好了小提琴,开始奏响了曲子。当琴发出第一声音调时,法官、书记员和监管人以及所有的人都开始摆动起来,此时已没有人能够去捆那个守财奴了。第二声音调传来,行刑的人放开仆人,也跳了起来。到他奏完曲子的第一小节,所有的人——法官、法庭理事和守财奴,包括所有的旁观者——都一同跳起舞来,开始他们跳得很愉快,很兴奋,但不一会儿就累坏了。演奏没停下来,他们跳舞也不能停下来。他们开始叫喊,开始乞求他不要再拉琴了,但他对他们的乞求置若罔闻,一刻也没有停止,一直到法官不仅赦免了他的死罪,而且还答应把那一百块金币归还给他,他才放下小提琴。
接着,他叫住守财奴说:“现在告诉大家,你这个流氓,无赖,你在哪儿得来的这些金币?不然的话,我就只拿你一个人来消遣。”说罢又把小提琴拿了起来,守财奴吓坏了,只好当着大家的面承认说:“我是侵吞得来的,我承认都是巧取豪夺得来的。你是公平合理挣得的。”仆人放下小提琴,走下了绞刑架,守财奴则被推了上去,取代了仆人的位置。
故事大全汇总
第三篇:故事
小班语言活动:请你抱抱我(故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故事,感知理解故事内容。
2.借助小图片,记忆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体验小刺猬心理活动的变化。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与他人亲近的动作,并用语言表达。
二、活动准备:
1.故事磁带《请你抱抱我》。
2.音乐《爱我你就抱抱我》,《碰一碰》伴奏 3.故事内容图片 三.活动过程:
1.音乐《碰一碰》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引导幼儿在音乐伴奏下玩“抱一抱”游戏
师:你喜欢跟别人抱抱吗?你想跟什么人抱抱?和别人抱抱心里有什么感觉? 2.老师讲述故事《请你抱抱我》,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印象。
(1)教师: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还有谁喜欢跟人抱抱吗?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请你抱抱我》,听一听故事里的谁想跟别人抱抱呢?
(2)播放投影仪,教师讲述故事。
3.借助小图片,记忆故事情节发展,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谁喜欢和人抱抱?
(2)刺猬和谁抱抱的?别人有没有抱抱它呢?
(3)后来,谁和他抱一抱的?
4.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与他人亲近的动作,并用语言表达。(1)教师:小朋友喜欢别人时,除了想抱抱,还想做什么动作呢?(2)启发幼儿想出:亲一亲、碰一碰、拉拉手、笑一笑或说一句话。5.幼儿听音乐表演《爱我你就抱抱我》 附:《请你抱抱我》
刺猬艾利的身上又尖又刺,如果你不心被它刺到,一定会忍不住“哎呦”叫了起来,艾利很喜欢和人抱抱,可是没有人敢抱它。
有一次,它紧紧抱着电线杆,可是电线杆却没有回抱它。有一次,它紧紧抱着红绿灯,可是红绿灯却没有回抱它,有一次,它紧紧抱着一棵树,可是树却没有回抱它。艾利想,也许自己太没有吸引力了。所以它就在身上打了一个大大的蝴蝶结。哎呀,每个人都称赞艾利,但却没有人抱它。圣诞节时,它在身上挂了好多的装饰品,看起来就象棵圣诞树。每个人都称赞艾利,但还是没人抱它,艾利跑到森林里,哭了起来。哭的很伤心。这时候它遇到另一只刺猬,它们轻轻地,轻轻地抱着。啊,它们的毛刚好一样长,一样尖,谁也不会刺到谁呀。
小班故事活动:《贪吃的小猪》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想想中感受故事的趣味性,领悟夸张的想象力。
2、知道同伴讲话时要安静倾听。
3、尝试用简单的话讲述小猪去过的地方和身体发生的变化。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
小图书人手一册。
2、教师准备
大图书、小猪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引导语:有一只贪吃的小猪,名字叫噜噜。我们一起和噜噜打个招呼吧!“小猪噜噜,你好!”噜噜现在肚子饿了,他到处寻找好吃的食物,那他到底有没有找到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大图书阅读
1、教师出示大图书,和幼儿一起理解故事。
(1)小猪噜噜走进了一家什么店?(引导幼儿说出水果店)吃了什么东西?(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噜噜吃完了一个红苹果后,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样?(脸蛋变得红红的)可以用一个好听的词语来说“红扑扑”。噜噜走进水果店,吃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噢!脸蛋变得红扑扑的。
(2)噜噜走进了一家什么店?(蛋糕店)吃了什么?(奶油)奶油你们吃过吗?是什么味道的?(甜甜的)吃了一勺金黄色的甜奶油。咦,噜噜有哪里不一样啊?(肚子黄黄的)用一个好听的词语来说(黄灿灿)噜噜的肚子变得黄灿灿的。
(3)噜噜走进了一家什么店?(饼干店)吃了一块什么?(蓝蓝的圆饼干)噜噜什么地方变了?(腿)用一个好听的词语“蓝汪汪”,嘻,腿儿变得蓝汪汪的。
(4)噜噜走进了什么店?(冷饮店)喝了什么?(一杯绿绿的凉饮料)噜噜什么地方变了?(尾巴绿绿的)用一个好听的词语(绿莹莹),哇!尾巴变得绿莹莹的。
(5)瞧,噜噜又走进了一家什么店?(大超市)嘿,这是什么?请你们猜一猜。(肥皂)把它也吃掉吧。噜噜吃完肥皂后,会怎么样呢?小手撮一撮会出现很多泡泡。(肚子里全是肥皂泡泡)扑哧!扑哧!肥皂泡泡从嘴巴里冒出来了,这些泡泡是什么样子的?(红红的、黄黄的、蓝蓝的,还有绿绿的)
2、完整讲述故事。
这只小猪真是贪吃呀,我们一起来讲一讲这只贪吃的小猪吧!师幼共同完整讲述故事。
三、情感迁移
噜噜吃了好多的东西,身体也变得五颜六色了,到最后还吐出了许多彩色的泡泡。这个
故事有趣吗?想一想,噜噜还会去什么店?吃什么?身体还会变成什么样呢?幼儿自由说一说。
四、幼儿看图书自由讲述这个故事,还可以讲给旁边的小朋友听,结束活动。附:故事 贪吃的小猪
小猪噜噜肚子饿了,他到处寻找吃的。
噜噜走进水果店,吃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噢!脸蛋变得红扑扑的。噜噜走进蛋糕店,吃了一勺金黄的甜奶油。咦!肚子变得黄灿灿的。噜噜走进冷饮店,喝了一杯绿绿的凉饮料。哇!尾巴变得绿莹莹的。
噜噜来到一大超市。嘿!这是什么?把它也吃掉吧!呀!原来是块肥皂!肚子里全是肥皂泡泡了。
扑哧!扑哧!肥皂泡泡从嘴巴里冒出来了,红红的,黄黄的,还有绿绿的。
第四篇:歇后语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图》 陈玉先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传,八仙自王母蟠桃大会醉别而归,途经东海,但见白浪滔天,吕洞宾提议八仙各投一物过海东游,表现仙家本事。此图即绘过海情景。
“八仙”一般是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人物。在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纸叠驴,蓝采和有花篮,何仙姑有莲花,吕洞宾有长剑,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玉版。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亡羊补牢
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
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螳臂当车
春秋时,齐国的国君齐庄公,有一次坐着车子出去打猎,忽见路旁有一只小小的虫子,伸出两条臂膀似的前腿,要想来阻挡前进
中的车轮。庄公问驾车的人:“这是一只什么虫子?”驾车的人答道:“这是一只螳螂,它见车子来了,不知赶快退避,却还要来阻挡,真是不自量力!”庄公笑道:“好一个出色的勇士,我们别伤害它吧!”说着,就叫驾车的人车子靠边,让开它,从路旁走过去。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说庄公敬爱勇士。便有好多勇敢的武士,纷纷来投奔他。但是,“螳臂当车”作为一句成语,比喻比作自不量力的可笑人物。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
说话。当时齐国的威王,是一个很有才智,聪明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不管国家大事。淳于髡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飞翔,也不鸣叫,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君,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于是他便决定要改过,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的时候没什么,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不鸣叫则矣,一叫就会惊动所有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治理得很好。)” 从此齐威王开始努力,终于将国家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鸡肋
鸡肋:鸡的肋骨,一般为7对,个别为8对。肋骨间破 内有肋间肌,并有血管和神经沿肋骨后沿下行。
鸡肋: 肉少骨多,吃的过程比较麻烦,食之无肉,弃之不舍(虽然是没用的东西,但扔了还有点可惜.)
第五篇:三生石故事
三生石故事考辨
严春华,1979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唐人小说《甘泽谣·圆观》讲述了一个三生的故事,唐代士家子李源与僧人圆观交好,二人同游蜀州,行至三峡一地,见几个妇女负瓮汲水,圆观望而泣下,李源追问其故,圆观遂道妇女中有孕妇者是其托身之所,已孕三年而未娩,今见之,则命有所归矣。并告李源更后十二年,己之再生会于中秋月夜与其在杭州天竺寺相见。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三日后,李源去该家相认,襁褓果致一笑。十二年后李源再次践约赴杭州天竺寺重与圆观后身牧童相见。是时已为牧童的圆观歌竹枝二首,演绎了一段三生情谊的佳话。三生石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成为代表前世缘分的特定意象,故事中圆李二人再次相会的地点杭州天竺寺亦有著名的三生石景观,成为远近闻名的著名景点。
故事中圆观所歌“三生石上旧精魂”那句诗自此成为典故,但是随着这一故事的流传,有关“三生石”故事的源头的说法却不尽相同,故事的主人公即有“圆观”和“圆泽”两种说法,“圆泽”一说,最早出现在苏东坡所作《僧圆泽传》一文中。
为什么相隔时代并不久“圆观”一名会演变为“圆泽”呢,对此,宋人就已经产生了疑惑,与苏东坡同处北宋时期的惠洪在其《冷斋夜话》中就明确提了出来:“唐《忠义传》李澄之子源„„与道人圆观游„„东坡删削其传,而曰圆泽,而不书岳麓三生石上事。赞宁所绿为圆观,东坡何以书为泽,必有据,见叔党当问之。”此后明朝的钱希言在《戏瑕》,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都关注到此事,如《戏瑕》“三生石上事”条云:“宋人小说中,惟圆泽三生石上事,是苏长公撰,却类唐人文笔,今《广记》中已阑人矣。后阅《冷斋夜话》,乃知唐人元有《忠义传》,载李澄之子源,与惠林寺道人圆观游,托生锦裆妇人家,却后十二年,如角而叹于孤山月下。苏长公删润其语,而曰圆泽,其实非长公笔也。”认为将“圆观”改为了“圆泽”的宋人小说,似为唐人所作,因而怀疑其非苏轼所撰。四库全书所录《甘泽谣附录》之《东坡删改圆泽传》中对这个问题给出的这样一个猜测: “此疑其因甘泽字,而误书,后人又因而人集耳。”这一猜测是否得以成立呢?苏轼为何要将故事之主人公名变更呢?本文正是基于此,对三生石故事进行考辨。
苏轼所撰《僧圆泽传》一文,与惠洪所引《忠义传》除了僧名一为圆泽,一为圆观不同外,内容亦多出入。苏轼在文末特别注明: “此出袁郊所作《甘泽谣》,以其天竺故事,故书以遗寺僧,旧文繁冗,颇为删改。”也即苏文所本是《甘泽谣·圆观》,惠洪所本是唐《忠义传》,因唐《忠义传》已亡佚,现在我们所见较早关于三生石记载的有袁郊《甘泽谣》、苏轼《僧圆泽传》和赞宁《宋高僧传》之《僧圆观传》。
对比苏文《僧圆泽传》与四库本《甘泽谣·圆观》,二者大致情节内容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苏文在篇首对李源其父李惯之事的交代比《甘泽谣·圆观》具体: “故光禄卿李憕居第,禄山陷东都,惯以居守死之。’’而《甘》篇只交代“父惯,居守陷贼中。”事实上,李憕在史书记载中是确有其人,据引日唐书·李憕传》:“李憕,太原文水人„„十四载转光禄卿„„安禄山反于范阳,玄宗遣安西节度封常清兼御史大夫为将,召募于东京以御之。橙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嚱,绥辑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橙居留守宅,禄山领其众,以人都城,令擒橙等三人,害之。以威于众,禄山传‘噔、奕、清三人之首,以徇河北。”可见,苏文所述李憕官职及事迹与史相符,并比《甘》篇具体。
在对李源的交代上,苏文亦比《甘泽谣·圆观》详细,苏文交代李源居寺中五十余年,文末则交代了李源最终命运: “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甘》篇则只说李源与圆观友好“如此三十年”,篇末仅交代“后三年,李公拜谏议大夫,一年亡。”实际上故事主人公李源的结局为多部史书所记载,考《旧唐书·卷一八七》载: “长庆三年,御史中丞李德裕表荐之曰:‘处士李源,即故礼部尚书、东都留守、赠司徒、忠烈公李憕之少子。嗣兹贞烈。以父死国难,哀缠终身,自司农寺主簿,绝心禄仕,垂五十年。暨于衰暮,多依惠林佛寺’,„„诏曰:‘„„可守左谏议大夫,赐绯鱼袋。仍敕河南尹差官就所居敦谕遣发。’穆宗寻令中使赍手诏、绯袍、牙笏、绢二百匹,往洛阳惠林寺宣赐。源受诏,对中使苦陈疾甚年高,不能趋拜,附表谢恩,其官告服色绢,皆辞不受。竟卒于寺。”《全唐文·卷六十四》之《授李源左谏议大夫制》、《全唐文·卷七百一》《荐处士李源表》、《唐会要·卷五十五》、《册府元龟·卷九十八》均有相同记载。可见李源被李德裕表荐为谏议大夫已是史实,苏文的交代颇类史载,由此可见苏东坡作《僧圆泽传》,除了阅读过《甘》篇外,亦曾从他所能见到的其他记载中了解过李惯父子的事迹,因此在创作时加入了自己的见闻。
有关三生石的传说在唐中晚期即已流传,与袁郊同时代的贯休(832—912)在其诗《西州张相公见寄》中就有三生石这一说法了: “感通未合三生石,骚雅欢擎九转金。”而晚唐的齐己的“自抛南岳三生石,长傍西山数片云。”(《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三首》)标明三生石是南岳三生石之说与《冷斋夜话》所说的“岳麓三生石事”似为相近,晚唐的修睦更有一首《三生石》诗:“圣迹谁会得,每到亦徘徊。一尚不可得,三从何处来。清宵寒露滴。白昼野云隈。·应是表灵异,凡情安可猜。””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当时三生石的传说已经存在,从“每到亦徘徊”看,说明三生石在当时传说中应有指向之地,但是开头的“圣迹谁会得”和诗末“应是表灵异,凡情安可猜。”又提示我们三生石故事的传说性质和不确定性。.
据史书记载,李源在世的时间大概是天宝六载到长庆三年左右,而袁郊则是咸通中为祠部郎中,二者相距不超过五十年,因此袁郊所记应最为接近当时之传说。再比较一下《甘泽谣·圆观》与宋初赞宁所录《僧圆观传》,情节也大致一致,最大的不同是赞宁的传只道“观又歌竹枝香鬟前去,词切调高,莫所知谓。”而没有像《甘泽谣·圆观》那样写出具体的“三生石上旧精魂”与“身前身后事茫茫”两首“竹枝香鬟”来。但引用《忠义传》且情节与《甘》篇有较大出入的《冷斋夜话》却也有“三生石上旧精魂”一首,据此,我们可推定“三生石上旧精魂’’这首诗不为袁郊本人所创,那另外的“身前身后事茫茫”那首呢。
《蜀中名胜记》卷87载: “唐《忠义传》:‘李澄之子源„„此身虽坏性常存。’此僧赞宁所记,而东坡以为圆泽,按万州之东濒江四十里地,名周溪,乃唐僧圆泽化处,再生为南浦人,其诗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翟唐。’ 《冷斋夜话》云尝欲以异同质之叔党,即此事也。”此书给出一种新的解释即在蜀地有个叫圆泽的和尚在万州郡的周溪坐化了,他就是苏轼笔下的三生故事主人公圆泽。
卷23又载:“碑目又云: ‘大云寺碑有唐僧圆泽传及元和间万州守李裁书圣业院碑。在周溪大江之滨,三生石旁。藓封,可见者咸通三年壬子岁十一月建十余字耳。’按周溪在县东四十里。”这里交代大云寺碑所刻圆泽传是在咸通三年,而《甘泽谣》是写成于咸通九年。也即在袁郊的《甘泽谣·圆观》写成之前,圆泽转世的故事即已在巴蜀一带流传,只不过僧名不是圆观而为圆泽。
查《同治增修万县志》,卷21云: “大云寺碑,寺有唐圆泽传。”《道光夔州府志》卷24亦有相同记载。
在《蜀中名胜记》中提到的“身前身后事茫茫”一诗,《高僧传》虽未写出诗句,却指出圆观所歌为竹枝词,而竹枝词是乐府《近代曲》之一,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朱自清《中国歌谣》:“《词律》云:‘<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所作。”,而地处巴渝的万州正好就是竹枝词流行的区域。因此此诗为巴蜀民歌的可能性很大。
回到最开始的《甘泽谣》之圆观篇,苏轼的《僧圆泽传》和赞宁的《唐洛京慧林寺圆观传》,以及《冷斋夜话》转载的《忠义传》,上述传记一致之处即主人公第一次转生的地点都是蜀地,这与竹枝词同出自蜀地绝非巧合。那么是否在蜀地真有僧名为圆泽的和尚坐化或者有相关事例为圆观传之最初底本,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就苏轼《僧圆泽传》主人公之名为“圆泽”作出一个解释。
嘉佑四年十一月,苏轼和父亲弟弟一同赴京,乘舟沿岷江、长江而下,经嘉州、宜宾、渝州、夔州出三峡,经夔州时候,苏轼曾访寻过当地古迹,留有《八阵碛》等怀古诗篇。因此如果苏轼即使没有亲自到过周溪的三生石,也到过夔州,对夔州流传的圆泽的传说不可能没有耳闻。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唐时期有关圆泽或者圆观和尚的转生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在全国可能说法不甚一致,蜀地是个比较集中的流传点,在蜀地僧名则为圆泽,且在夔州万县的周溪留有最早的关于三生石和圆泽故事的碑刻,苏轼到过夔州,对蜀地流传的僧名为圆泽留有印象,因此在创作《僧圆泽传》时虽然基本所本为《甘泽谣·圆观》,但还加人了其他历史记载以及所见所闻,并据此见闻,将主人公“圆观”之名改为“圆泽”。
根据我们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认为四库全书所录《甘泽谣附录》之《东坡删改圆泽传》中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猜测: “此疑其因甘泽字,而误书,后人又因而人集耳。”纯属主观臆断。
《甘泽谣·圆观》与《高僧传》之圆观篇及苏轼《僧圆泽传》都记载故事两位主人公最后所赴三生之约的地点是杭州天竺寺,苏轼《僧圆泽传》文末特别注明该传“以其天竺故事,故书以遗僧。’’《杭州府志》22卷天竺寺条下记录该寺景观除了有名的“三生石”以外还有“东坡煮茶”,可知苏东坡其文后面的交代不虚,苏东坡确实到过天竺寺,也正是因为苏轼的这篇《僧圆泽传》,三生石的故事开始在杭州乃至全国更加广泛地流传。
杭州天竺寺后山也从此以后成为三生石传说中的确切地点,即故事中李源与圆泽相会之处。《浙江通志》9卷与《杭州府志》23卷都明确地把三生石列为天竺寺之景观,且所述传说之主人公都为圆泽。故此后有关三生石的传说的主人公之名逐步由圆观改为圆泽,到后来圆泽说盖过了圆观说。及至今天,杭州天竺寺的三生石景点蜚声华夏。
在此之后有关三生石的各种传说逐步演变,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由讲前世因缘进一步确切引申到讲男女之间的前世姻缘。明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在第30卷中亦载圆泽事,但已经添加删改,故事后附瞿宗吉诗: “清波下映紫裆鲜,邂逅相逢峡口船。身后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将三生石与姻缘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并进一步扩大了三生石故事的流传。此后在明清笔记小说及戏曲中多处把三生石与姻缘,月下老人联系在一起,如《说唐三传》第39回: “月下老人:‘你们随我进洞,到三生石上查看便了。”
总之,三生石遂成为中国文学中代表前世缘分的特定意象,在各类笔记小说及戏曲等文体中频繁出现。如《阅微草堂笔记》: “或以此一念,三生石上,再种后缘,亦未可知耳。”更多的则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在小说或戏曲中,如“三生石上看来去,万岁台前辨假真。”“三生石上见逋仙,独鹤归来楚云黑。”等。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红楼梦》中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下世为人的偿还情缘之事,到第九十回通过紫鹃的话将宝玉与黛玉之前世情缘说了出来: “想来宝玉和姑娘必是姻缘„„如今一句话,又把这一个弄得死去活来。可不说的三生石上百年前结下的么。”
其实,从《甘泽谣》的最早记载开始,及至今天,三生石故事流传千古而不衰,亘古且弥新,与其所代表的三世之情缘经典而感人,表达生命永恒、真性不朽的情感是分不开的,三生石也就不仅是中国有名的石头,更成为这一情感的象征意象,从而在文学史上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摘自:《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生死书摘注:三生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 圆泽和尚 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宋朝的大诗人、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僧圆泽传》,这个故事发生于唐朝 ,距离苏东坡的年代并不远,而且人事时地物都记载得很详尽,相信是个真实的故事。
诗: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话说:五百年前因缘注定,三生石上屡证前因。三生石已经成为前因宿缘的典故,三生为佛教语,指前生,今生和来生。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关于三生石典故来历,最早出至于袁郊《甘泽谣》,后人附会三生石在浙江杭州天竺寺后山,现为“西湖十六遗迹”之一
三生石典故来历 :
圆观者,大历末,洛阳惠林寺僧。能事田园,富有粟帛。李谏议源,公卿之子,乃脱粟布衣,止于惠林寺。与圆观为忘言交,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约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访道求药。圆观欲游长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三峡。争此两途,半年未决。李公曰:“吾已绝世事,岂取途两京?”圆观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遂自荆江上峡行至南洎。维舟山下,见妇人数人,涤达锦裆负瓮而汲。圆观望之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李公惊问,圆观曰:“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岁尚未娩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也。”李公遂召妇人,告以方书,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李公三日往观,新儿果致一笑。李公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圆观。明日李公言归,惠林询问观家,方知已有理命。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叱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圆观也。李公就谒,却问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追。”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青山寻已遍,却迴烟棹上瞿塘。”后三年,李公拜谏议大夫。二年亡。袁郊《甘泽谣》
据杜文澜笺:《冷斋夜话》卷十引《唐忠义传》略同,惟妇人负瓮而汲作锦裆女子浣。又叙圆观语,若能相顾一笑下事,此略之非也。又往观新儿,叙为圆观既死明年之事。天竺寺作孤山。均与此书不合,惠洪又云,东坡删削其传而曰圆泽。而不书岳麓三生石事,赞宁辞所为圆观,东坡何以书为泽,必有据。钱氏《希言戏瑕》卷一。宋人小说,惟圆泽三生石事,是苏长公撰,却类唐人文笔,今广记中已阑入矣,后阅《冷斋夜话》,乃知唐人元有《忠义传》,载李憕之子源与惠林寺道人圆观游,托生锦裆妇人家,却后二十年,扣角而歌于孤山月下,长公删润其语,而曰圆泽,其实非长公笔也,《甘泽谣》附录东坡圆泽传,五川居士云:予按苏公集载圆泽传出至袁郊所作《甘泽谣》其事则即圆观。特入唐书李憕传数语耳方疑公以观为泽,未考所本,后数日,偶见惠洪述观道人三生为比丘条下,亦以为疑。欲问其说于叔党,则当时人已疑之矣。赞宁在宋初最称博学,去袁郊未远所录也称圆观,其岳麓三生石事,及源入蜀及明年儿始生,又与郊记不合,是未尝见《甘泽谣》各书所闻也,今并录于后,予家有刘松年三生图,元人楷书圆泽传,又与东坡稍异,上有赵松雪鉴定笺题名僧二十一人诗篇,最后吴匏庵跋语,皆作圆泽,无一人称观者,岂后人因坡公所定,不复为异欤,惟神僧传则称圆观,是从甘泽谣所定也。
关于三生石诗词文:
(唐)齐己《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诗之三:“自抛南岳三生石,长傍西山数片云。”(唐)贯休《酬张相公见寄诗》:“感通未合三生石,骚雅欢擎九转金。”(元)萧列《八声甘州》:“三生石,情缘千里,风月柴门。”(明)丁鹤年《悼湖心寺壁东文上人诗》:“云迷圆泽三生石。”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或一以念,三生石上,再种后缘,亦未可知耳!”(清)曹雪芹《红楼梦》: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民国)程善之《胡淑女士挽歌》:“支机夜冷三生石,天孙按暗倚银河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