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人情美

时间:2019-05-14 00:4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杜甫诗歌的人情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杜甫诗歌的人情美》。

第一篇:论杜甫诗歌的人情美

论杜甫诗歌的人情美

摘要:杜甫的诗歌,题材广泛,小到个人琐事,生活情趣;大到天下苍生,无不渗透着至真至纯的人情之美,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更是贯穿他坎坷的一生及创作。杜甫受得是儒家正统教育,杜诗很多都是这种思想生动形象的反映。关键词:诗人

杜甫 忧国忧民人情美 沉郁顿挫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年少时漫游吴越等地,结识大诗人李白,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谊。但参加进士考试落第,投赠干 亦毫无结果。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安史之乱”后,诗人过着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对严武多有依附,晚年更苦,终五十九岁。

杜甫为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于其诗中总见忧国忧民的情怀,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诗人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但生活并不富足,亦亲历了战乱之苦,接近了广大劳苦群众。文天祥在《集杜诗 自序》中说:“子美非能自为诗,诗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我用,非情性同哉!”由此可知,杜诗影响深远,富含“人情”。诗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免不了人情世故;杜诗写实,写人情之美。

杜甫青年漫游,登泰山,面对泰山巍峨的雄姿和壮阔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其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虽是个人情怀,却不显小家之气。在此时期,杜甫对好友李白多有赠作,既有了“李白一斗诗百篇”的赞美之辞,亦有“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深切怀念,体现对真挚友情的爱惜之情。青年杜甫虽壮志凌云,但总欲投无门,在《乐游园歌》一诗中亦有“圣朝亦知贱士丑”的激愤之语,毕竟怀才不遇。诗人此时也写了不少边塞诗,但不是为了表达自己豪气万丈的个人情怀。往往是揭露唐皇朝穷兵黩武政策给人民和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如《兵车行》就是控诉杨国忠强行征兵的强暴行径,使人产生“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无奈;在《前出塞九首》中深刻反映了战士被征从军的艰苦,所谓“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战争的目的是制止侵略,而不在肆意杀戮。相比于”安史之乱”后的诗作,或者此时还没有写得那么深刻,但诗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情怀已可见一斑。

“安史之乱”中,诗人生活颠沛流离。但“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诗人的作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得到了充分而深刻的体现。在《后出塞五首》中,以士兵自述的形式,揭露了安禄山反唐的真相,体现了对国家的关怀。然而最能出动诗人心弦的是贫苦群众的苦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一千古名篇中,既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自述,也有从”朱门酒肉臭”想到“路有冻死骨”,作者自己亦“幼子饿已卒”,诗人以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的一览无余。当然,诗人亦有对亲人的怀念,如《月夜》,作者既有“遥怜小儿女”,更有对“闺中只独看”的妻子的深情苦忆;在《月夜忆舍弟》中,诗人写出了对离散亲人的思念和担忧,发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杜甫身陷长安之时,伤春感时而作《春望》,全诗字字血泪,忧乱思家,直抒国破家亡之痛,此时诗人的生命已是紧紧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诗人生活贫困,但对穷人仍然热情相助,在《又呈吴郎》一诗中,诗人劝告亲戚,战乱之时,穷苦人家应当互相关照,多些宽容,篇末“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表明百姓已不堪重负了,诗人也为战乱中受苦受难的天下苍生唏嘘不已。

“安史之乱”后,战乱尚存,晚年的杜甫依然生活飘摇,居无定所。诗人又为李白作《梦李白二首》,既表达了对李白命运的深切关怀,也表现了彼此间生死不渝的兄弟般情谊,“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恐怕就是李杜二人的写照吧!杜甫居成都时,多有詠诸葛亮之作,如《蜀相》,诗人深寄缅怀之思,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对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蜀相,诗人怎能不含凄恻之感?晚年的杜甫亦多登临之作,如《登楼》,《登岳阳楼》,《登高》等,诗人在“万方多难”之际登高抒怀,抚今追昔,情感悲郁苍凉,诗风抑沉郁顿挫,老而弥坚。作者取景壮阔,面对“北极朝廷终不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已非当年《望岳》之情,诗人饱经沧桑,身历万难,情感已相当复杂,感慨万端,既有忧国忧民之情,又有对自己坎坷一生的回顾。“英雄到老皆归佛”,诗人在《江南逢李龟年》中云:“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欲说还休,诗人饱含的深情不再喷薄而出,而是含蓄道来,让读者思考。

杜甫被后人誉为”诗圣”,亦有人称其为“情圣”,因为他所表现的情感确乎处处体现了人情之美,亲情,友情,乃至忧国忧民的家国之情,始终萦绕诗人坎坷的一生。杜甫是“儒者之典范”,其诗则是儒家思想的深刻反映,所以他关怀人生,以天下为己任,有一颗仁慈的心,一副博大的胸襟。诗乃人性情之语,杜诗饱含深情,展现人情之美。参考文献:《杜甫诗选》 张忠纲@选注 《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 李敬一主编 《唐诗宋词元曲》 蘅塘退士 著

第二篇:论杜甫诗歌的意象美

浅谈杜甫诗歌意象的特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穷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存世一千三百多首。其诗把个体人格融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情至性,内蕴深广,众体兼善,素有“诗史”之称,其人享有“诗圣”之誉。为何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试从诗歌意象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诗歌中的意象及其重要审美作用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诗人主观情思融合的产物。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客观景物感情化了,主观情感融合在景物刻画之中。既然呈现在诗中的景物都经过诗人主观情思的熔铸,并且被诗人情感的链条连接起来,意象中的“意”(主体情感、感受)和“象”(客体形象、性质)之间的结合状态就会呈现种种差别。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其审美作用都很看重。大体说来,六朝盛唐诗歌意象中的“意”和“象”大体是均衡的,景物的形貌、色泽和时空状态是真实的、客观的,没有被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改变。魏晋六朝诗在描写客观景物时强调形似,强调准确地表现客观景物的形态和特点。这一点既体现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也反映在当时的文论和诗论所提倡的“形似论”中。刘勰论述“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司空图提出“离形得似”的主张,鼓励诗人“略形貌而取神骨”,追求艺术的神似。盛唐诗歌不再像六朝诗歌那样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但仍然是真实地摹写物象,意象中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还是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因此诗人往往善于塑造特定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创造出带有自己民族文化情感的特定意象,比如“鸿雁”“杨柳”“菊花”“月亮”“杜鹃”“梅花”等。

二、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杜甫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固然与其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题广泛等因素密不可分,还与杜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变革创新紧密相联。在杜诗中,描写景物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即强调和凸现审美主体对客观景物的独特的感觉,包括瞬间的错觉、幻觉,从而营造了一种超越客观真实的、别具意趣的审美意象。可以说杜诗独开生面,“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创造性地营造 1 丰富的意象,精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意绪,蕴涵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

(一)、意象个性化与杜诗的艺术风格

杜甫在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推陈出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都浸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杜甫素怀大志,自许甚高。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立志 “窃比稷与契”,要“再使风俗淳”,对自己充满信心,自觉地赋予自己以时代的使命感,流露出自致隆高、凌跨世俗的强烈愿望。正是这种雄豪的性格、伟大的抱负、高尚的人格、阔大的胸怀,使杜甫在创作倾向上推崇笔力雄强、气象阔大之作,在创作实践上追求阳刚之美。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选择上,就决定了杜诗的物象选择必然会倾向于具有阳刚之美的阔大物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追求。

于是体现在杜甫笔下的自然景象,则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极为雄壮阔远的高山巨泽、长空大川等意象选择,表现了诗人广博的襟怀、强大的精神力量及人格魅力。而体现在杜甫的咏物诗中,则以对凤凰、马、鹰、雕一类雄强刚猛的动物的歌咏为主。“凤凰” 是杜诗中独具个性的意象。凤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凤凰出现则天下太平。自从七岁咏凤凰以来,杜甫就越来越有意识地以凤凰自况。这能带来太平祥瑞的凤凰,不就是他伟大抱负的象征,不就是他的图腾吗?《朱凤行》里那只处境艰险,穷愁潦倒,孤无俦侣,却心系百鸟,犹“愿分竹实及蝼蚁”的仁爱善良的朱凤形象,正是诗人自身仁民爱物的象征。诗人在诗中热切地呼唤它的降临,“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又观打鱼》);甚至愿献出自己的血肉之躯:“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凤凰台》)再看诗人笔下的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这首诗借马之神清骨峻、昂藏不凡意象,言己之壮志雄心,充分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主义气概。在《画鹰》里,诗人以鹰自比,不仅“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更期待着“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诗人这种抱负和情怀,精神和气魄,至老而弥盛,更增一种不妥协之心。如《瘦马行》《病马》等诗无不表现出杜甫虽至暮年而壮心不减,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形象。这些诗都将主体感情注入客体之中,诗人之情志与客观之事物有机契合,使其意象更加鲜明,内蕴更加深广。诗人的致远雄心和疾 恶刚肠所体现出的忠君爱国,必然升华为对人民命运深切关注的仁民爱物。前者所体现的英雄情结与后者所体现的人道情怀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由此杜诗还表现出对微小柔弱的或被摧残遗忘的物象的歌咏与关注。如《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亦纷纷。”战乱频仍,人民漂泊流离,诗人同情悲切之心流露无遗。全篇皆以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观照立言,客观物象鲜明地打上诗人主观感情之烙印,构成特色独具的意象,诗歌意蕴内藏,思想容量极大。在对小生命的观照中,形象地展现着作者的精神世界。爱憎分明,至情至性,真是“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此外,病树、病桔、枯棕、古塞、秋云、残炬„„甚至高江、急峡、危城、孤舟、啼猿、翔鸟、落花、落日、寒月等等;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新婚成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理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等,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总之,杜甫一生不管穷与达、安与危,都始终充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抱着以自己的生命去殉所热爱所从事的事业的坚定信念,“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其气至大至刚,其情至悲至痛;而其独具个性的诗歌意象,融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寄慨遥深,使真实壮阔的时代生活画面罩上了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感情豪壮悲怆,笔触苍老遒劲,鲜明地形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其意象生成的或“喷薄而出”“壮丽高朗”的阳刚之美,或“透彻温醇”“情韵缠绵”的阴柔之美,只不过是其诗歌风格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杜诗在其独特的诗歌意象中把家愁国恨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这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二)、意象的密集组合及其对近体诗自身格律限制的克服

诗歌意象的组合或跳跃,是一种最凝练精粹的意象表达方式。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这就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这种高度浓缩的诗句,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句的力度;不仅使诗中的意象群鲜明突出,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同李白诗歌意象的“疏宕”不同,杜诗善于把若干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密度大,容量也 大,显得凝重老成深厚。比如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整首诗的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特别是首联和颈联,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用字遣词极为精当,无一虚设。“万里”一联关合多层意思,且不觉堆砌,历来为人所激赏。另有人则云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况当秋风萧瑟四可悲,登台易生悲秋五可悲,亲朋凋零独去登台六可悲,扶病而登七可悲,此病常来八可悲,人生不过百年却在病愁中过却九可悲。这里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诸多意象交错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序而无时序,交织共时,一目尽收眼底。诗中秋景已非夔州实录,而是“离形得似”的艺术幻境;诗中悲秋之情也不仅是杜甫个人独有的情绪,而是从个人生活经验中提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经验,真正做到了“写现实而超越现实”。再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象之密集,组合之紧凑,非如此不足以道出此诗的丰富、复杂、曲折、隐微、沉痛之处。首联“国破”的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司马光赞赏道:“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迹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杜诗在以天然景物构成意象时,还开创了意象叠加的方法,即全用实体性的名词意象拼接浓缩,省去诸名词意象之间的关联词语,“语不接而意接”,以高度的诗化语言,扩大了近体诗的容量,达到了言约义丰、以少总多的艺术境界,增添了审美价值。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涪城县香积寺官阁))“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苹”(《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赵广州》)等都是意象密度极大的句子,其意象间形成一个个断裂的空白,造成意象间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欣赏者留下的空白,它延长了欣赏者的审美感知过程,增加了审美趣味。此种意象叠加法,杜甫以后仿效者渐多,且不乏佳构,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柳永、马致远等人也有精妙的借鉴与创新。杜甫对意象组合方式的开拓与创新,克服了近体诗自身的局限,扩大了这一体裁的容量,丰富了近体诗的表现技巧,使诗人情感的表现更为自由灵活多变,从而使近体诗具有一种异于古诗的新的审美特征。

(三)、意象的新奇构造及其所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效果 当诗人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不能在客观事物中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时,诗人就会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对客观事物加以变形重铸,让心灵孕育的意象,以新奇的构造方式妥帖地传达诗人的情意。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总是自觉地造语作新,尤在诗歌语言上“独开生面”。为此,后人曾指责杜甫:“在于好奇,作意好奇则天然之致远矣„„细观之,觉几回不自在。”其实,“作意好奇”正是杜甫自觉的追求,“不自在”正是杜甫诗歌陌生化的效果。诗人往往用紧缩省略、颠倒错综、反接实描、动词变义等种种变形方式,使语序多“以意为之”,铸成新奇别致的意象形态,显示出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特征。这种变形看似“反常”“无理”,然而它却更深刻更有力地显示着所描写事物的本性、神髓、风采,因而具有着“反常合道”“无理而妙”的特点,形成了审美意象的灵趣与奇趣。它看似破坏了先前意象的自然亲切感,却具有一种新奇性与陌生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如“碧瓦初寒外”(《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初寒”之气充塞宇宙间,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碧瓦何能独居于外?但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审美经验和想象力,领悟到诗人因瓦之碧色联想到草木之青翠,再由“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一生活经验,则眼中之碧瓦的的确确独居于寒气之外;而且仰视巍巍玄元寺,感觉碧瓦之高已超然乎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寒气,则非“外”字不可了。诗句借碧瓦之实体,将诗人对高耸壮丽的玄元寺的独特感受和拜谒时的崇敬心理传达给读者。再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月或有“言圆缺,言明暗。言升沉,言高下,未有言多少者”,“今曰‘多’,不知月本来多乎?抑傍九霄而始多乎?不知月多乎?月所照之镜多乎?”叶燮指出这一“多”字有“不可名言”之妙:“试想当时之情景,非言明、言高、言升可得,而惟此多字可以尽括此宫殿当前之景象。他人共见之,而不能知、不能言;惟甫见而知之,而能言之。”其实“多”只是感受,是诗人任拾遗值班时因忧国事不成寐而看月的独特感受,其中不乏诗人夜宿左省的甜蜜幸福感。故只有“多”字才足以表达他复杂的心绪。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想象力的竞赛,创构新意象,让意味与诗的形式得到最完美的化合,乃是诗人神圣的使命。杜甫创构的新奇意象乍看悖于常情常理,实则是利用所谓“阻拒性原理”与“陌生化”原则,使那些已变得惯常的或无意识的东西陌生化;而那些从个人生活经验中蒸馏出来的细节,经由诗人主观感情的点化,并用自己独特的用词遣句、意象结构,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意象,创造出全新的感觉世界。如《放船》中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由第一眼的印象到引起感受的情绪,再到理性判断,秩序井然,不正是“意识流”所追求的效果吗?试看“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春日江村五首》)这样的语序,不是惟妙惟肖地绘制出了诗人因感受的强烈才引起对事物的关注的思维轨迹吗?杜甫还善于利用汉字的 视觉性,将一些客观上无序的共时画面组合成有序的诗的语法,看似不经心实则精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如“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在自然界,桃花、扬花本是错杂纷下,而黄鸟、白鸟也无所谓谁伴谁飞;一经杜甫组织入诗,“逐”“兼”二字顿然化无序为有序,而人情便宛然在其中。这种新奇的意象构造,开创了由具有现实特征的意象向超现实的意象迈进的物化抒情方式,突破了旧的审美心理规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形态发展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里程碑。

主要参考文献:

①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② 邓魁英、聂石樵选注《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 江裕斌《试论杜甫对诗歌意象结构与音律的开拓与创新》(见《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2期)

④ 郎保东《审美意象的趣味》(见《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5期)

⑤ 林继中《杜诗情感意象的一种构图方式》;姜耕玉《论诗歌中的联觉意象》(均见《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

第三篇:论杜甫诗歌的写景

论杜甫诗歌的写景

—杜诗漫卷物景载深情

汉语言文学四班 2008级 蒋颖

摘 要: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艺术风格更是多样;杜诗也因沉郁顿挫、萧散自然的诗风和独特的写景审美艺术成为华夏诗坛上一株的绚丽奇葩。杜甫诗的景与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他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出神入化地创作出浑融绝妙的意境;来表达他一生“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的壮志和怀亲恋家的桑梓之情。关键词:杜甫;杜甫诗;写景;情与景

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被人们誉为“诗圣”。他的思想主要是以孔孟思想为主的儒家思想。作为多产作家的杜工部,为中华文明奉献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杜甫诗歌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风格多样;其诗涉及宴游、羁旅、咏怀、时事等诸多内容,诗风除了沉郁顿挫之外,还有从容优雅的萧散自然之风。

但是,杜甫生在与历代盛世一样富饶和繁荣,而且科举用人制度又完善的开元盛世,这就注定了他一生仕途的坎坷与艰辛。人才选拔是不问门第,士庶同等,“贫穷无有种,富贵不选人”的较完善的科举制度;要完成入仕为官“穷年忧黎元”的壮志谈何容易!实现抱负之年已是盛世摔跌之秋,那“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又如何圆梦?可是在杜甫坎坷颠簸的苍凉人生中,他仍困苦不忘怜百姓,潦倒还思乱国都。这样一位心系苍生、思故念国的苦命文人为唐代的诗空上,增添了一颗怀儒家“仁爱之心”、光与爱都普照万物的绚烂辰星。

品读杜甫的诗歌离不开“情”“景”二字。在《姜斋诗话》中,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诗歌中的写景艺术与情感之间的完美切合就是其诗歌价值的最好体现。

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的创作:一是三十五岁以前的青年读书漫游诸国时期,二是三十五到四十八岁的困居长安求仕时期,三是四十八到五十八岁的西南漂泊时期。在这些不同的生活时期,杜诗的“情”“景”艺术表达均各异。

杜甫年轻的锦绣时代真是唐朝最繁荣的开元盛世。时代赋予了他自信和朝气,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卓越抱负;杜甫迈进了自己理想的人生世界。杜甫早期的诗作中就有所反映。《孟子尽心上》中孟子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而杜甫在《望岳》中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雄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此四句杜甫远望泰山,气势浑浩雄奇;如此开阔壮丽之景,作者胸中盈溢着的更是满腔自信和壮志。年轻的杜甫如孟子所说的孔子一样,有着襟怀抱负、积极进取的泰山之志。诗中“岱宗夫如何”更是对泰山冲霄参天,郁乎苍苍的惊叹,把胸襟抱负,壮志豪言寄予笔下如此之诗境,诠释出了青年杜甫无限生命张力。可见杜甫诗作技巧运用之纯熟而完美。此诗情与景的天然融合突出了杜甫在写景寓情处理问题上有独特的审美艺术。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携家流寓秦州。他兄弟五人,四个弟弟颖、观、丰、占,此时唯杜占随行,其余则散处异地。叛军作乱,形势紧张,自己也衰病困窘,对音信不通的弟弟们倍加思念,在凄清孤寂之秋夜作下《月夜忆舍弟》这首动人且凄楚的忆弟诗。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孤雁失群、月光无人赏,凉秋之景字字忧伤,“雁”、“秋”这两个意象常被诗人们结合起来表达悲秋伤怀之情。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出故乡无人赏那皎洁明亮的月亮,但是美丽的夜中月光越是明亮,思乡忆弟之情更切。作者笔下乐景,反衬出的是家愁国难的哀伤之情,作者还用尾联的“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将对战乱的厌恶和对黎民百姓的担忧表现得含蓄蕴藉,深情无限。

在安史之乱前,在漫游列国时先后与李白、高适、严武结下深厚的友谊。至德二载(757),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因与其兄肃宗争权,兵败被杀,李白受牵连,坐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故杜甫作《梦李白二首(其一)》表达自己对友人对时局的态度。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担忧兄弟李白的安危,杜甫忧念成梦,满屋落下的月光照亮了房间,好像在月光中都能清晰的看见李白的面容,转眼即逝的月景不在,但是友人的容貌在落月残光中犹存。“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一句把诗人对友人的想念和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之罪因政治的黑暗而起,同时也看得出杜甫对政治黑暗的强烈抗议。诗中“青”“黑”鲜明的颜色对比更加突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巧妙地色彩运用加之冰凉苍意的月光使整个意境潇然凄凉,精心的创设虚幻意境让感情的表达水到渠成,杜甫的诗物载情递意之功不可谓不妙。

又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的诗歌,《绝句四首(其三)》。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安史之乱平定之前的生活使杜甫没有力气再冲天叫出泰山的壮言,剩下也就是忧伤悲凉的忧国思亲罢了。表面看是句句写景,黄鹂、翠柳、白鹭、雪、船构成了一幅淡雅清新、祥和的画卷,美不胜收。该诗的色彩明亮活泼,黄、翠、白、青四种鲜艳的色调组合更加表明了作者开阔舒畅的心境。景中无一字言意,但字字含情,平定安稳的苍生生计,社会祥和、家庭温暖这些不正是杜甫所期盼的吗?与早期的《望岳》相比,此诗消去了不少豪情,却增加了几分谙世的柔肠喜悦,可见,有着不安命运,历经亲人离散、贬谪离家的痛苦后,杜甫已经淡然明知自己的“致君尧舜上”找不到出路了。单就这派生机祥和之景不难看出,杜甫心中的“穷年忧黎元”没有逝去,存在的还是那一直执着爱及苍生的忧国忧民思想。多意象构成作者的情感因子,在湛蓝苍穹里一切都是和谐的存在,诗中情感也溢出画卷,乱后的安定得之不易,作者的喜情快意巧妙地通过小小的黄鹂、白鹭已经传给每位读者了。

杜甫四十八岁以后,在西南漂泊。经历了丧子的悲痛,好友严武之死的杜甫已未老先衰,体弱多病,最后四处漂泊死在湘湖孤舟上。一代文豪就这样凄凉惨淡的境地中陨落了,让后人们难免不心痛。杜甫后期有《春夜喜雨》、《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秋兴》等大量作品。杜甫的诗歌有“诗史”之称,诗歌的内容记录了开元盛世以来的大量时事,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战乱,人民疾苦;表达的情感有很强烈的政治倾向。这也根源于杜甫自身的儒家思想,“仁”与“爱”让杜甫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和“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民思想。这些诗作中的写景也是致力于杜甫此阶段的心境的展现。

作者老年的形象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展现得极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仗自叹惜”,“欺”、“倚”二字把作者年老被人欺,毫无还击之力的窘迫处境刻画尤为深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这“己饥己溺”的仁者情怀感动了古今众人,这种崇高的精神支撑了杜甫所有的细胞,他全身都是爱国忧民的热血在流淌,不论他身处的环境何其艰苦与困窘;杜甫执着于政治追求的信念可以与屈原媲美。而诗中前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是一处多么苍白之景,秋风萧煞一片乱物被卷走,风无情不止就像岁月刮过脸庞,留下的只有沧桑之褶皱老肤。杜甫人生也似这般茅草一样飘散无依;更无归处,孤苦伶仃;终身没有找到出仕与入仕这两种相对立又相补充的平衡力,“致君尧舜上”是为杜甫悲剧的一生着上了苍白色调而已。伤情与哀景同样寒彻人心,生命殆尽的无奈预示着杜甫一生之景将被历史悲情的夺走。

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情怀中有着多少人间喜怒哀乐,或者豪情万丈,或是畅快愉悦,或是壮志难酬,或是思亲念故......杜诗沉郁亦顿挫,命运跌宕也起伏,明调淡景一朝雨,怡画哀情数代风。黄昏、月夜、春雨、秋风等无数的杜诗之景都承载着一代文豪的深情。让我们永远牢记杜甫那为了黎元苍生的满腔热忱,不忘杜甫那伟大的执着。

参考文献:

[1] 张忠纲.杜甫诗选[M].中华书局,[2] 张金桐,刘雪梅.唐风宋韵[M].大众文艺出版社,[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4] [5] [6] 周进珍.万物之爱与忧国忧民同源—杜甫写景咏物诗的生态情怀及其文化渊源[J],杜甫研究学刊,2009(2)

[7] 田玮莉.杜甫亲情诗研究[J],文学长廊

[8] 加晓昕,冯广艺.杜甫诗歌色彩运用之美[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3)[9] [10] [11] [12] [13] [14]

第四篇:论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

目 录

摘要…………………………………………………………………………………………………2

一、前言…………………………………………………………………………………………….2

二、杜甫生平和诗歌创作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1.杜甫早期的诗歌...................................................................................................................2 2.杜甫中期的诗歌...................................................................................................................3 3.杜甫晚期的诗歌...................................................................................................................4

三、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1.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5 2.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影响.......................................................................................................5

四、杜甫诗歌主题精神...................................................................................................................6

1.个性呼唤的执着与坚韧.......................................................................................................6 2.爱国精神的袒露与无奈.......................................................................................................6 结语..................................................................................................................................................7 参考文献...........................................................................................................................................8

论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

姓名:莫让顶

摘 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享有“诗圣”的美誉;中华文明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也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诗人、学者,而杜甫正是这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诗歌写法独特、构思精美、别俱一格,是古老中华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明星。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手法、表达手法上还是在平民化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上,都可谓达到前无古人的境地。本文从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杜甫诗歌中所包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关键词:杜甫;诗歌;爱国精神

一、前言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享有“诗圣”的美誉;我们谈论杜甫的诗歌,无疑会联想到当时的那个年代、社会,他的诗歌和他一生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其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内心的情绪都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①。可以说正是那一个动荡而苦难的时代赋予了杜甫无限的灵感和有激情,虽然这种激情是包含着无奈、愤闷。在他的诗歌当中既能体现出当时混乱的历史现状,也能反映出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对现实的态度和对国家的浓浓感恩之情。年轻时代的杜甫同样如我们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可以说其理想和抱负远远超过了平常人,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其逐渐看见当时社会的黑暗,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未来呈现一片渺茫,继而对社会的弊端、人民群众的疾苦产生了无限的同情②。也正是这种同情情绪从他的笔下看到留给我们后世人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我们又能领悟到杜甫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饱满的激情。

二、杜甫生平和诗歌创作综述 1.杜甫早期的诗歌

年轻时候的 杜甫有着惊人的才气和少年气盛,他并没有对科举考试落郁郁寡欢,相反他觉得自己还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各方面经验还不成熟,没有足够的自我修养能力来支撑他人生未来的发展。他对实现自己的理想充满信

心,由于当时对社会了解不透,所以他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他的梦想和目标。“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用饱满的激情、豪放的胸怀、无与伦比的高尚品格来进行豪情壮志的抒发,甚至在诗歌当中还充满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可见他对人生未来憧憬是何等的阳光③。相比较中后期而已,杜甫早期的作品并不多见,但整体仍然透露出诗人的年轻气盛、张狂、气势凌云的一面。我们从“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可以看出其是多么充满自信。

2.杜甫中期的诗歌

从杜甫人生经历来看,在三十岁左右雄心壮志来到长安来实现他博取功名理想。我们从他的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可以看出其内心的豪气与无与伦比的自信。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也可以看出他心比天高的崇高理想和抱负④。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已不够有力,而把持权柄的李林甫等人,又对引进人才采取阻碍的态度。杜甫来到长安时间不长,其生活由于父亲的去世而因此陷入困难当中。此时的他青春年华当中最令人羡慕十个年头已经在这里悄然流逝,尽管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天宝后期,杜甫生活的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极其繁华唐朝,但当时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当时社会的重重危机。聪慧、敏感的诗人以其锐利的眼光、深邃的洞察力看到了人民大众的疾苦、看到了即将笼罩在国家的重重乌云。公元752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社会征兵悲壮场景,让我们仿佛看到一幅幅震撼内心的画面:车辚辚马萧萧„兵车轧地、战马奔腾;行人弓箭各在腰„披挂着弓箭的士卒;“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体现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混乱局面的一种愤慨。一幕幕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的场景,不仅是对当时真实社会的描写,同时也对天下百姓的一种怜悯之情,更是一种倾诉;除此之外诗人在这首诗里之所以能够敢于直言,其实也是一种胸怀大义爱国主义一种最直接的体现!诗人采用隐晦的手法从细节着手推向全面,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点行频”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役夫长年在外征战不息,家中却还遭官府催租之苦。“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3

是愤怒之火爆发的前兆„“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是愤怒的火焰激烈的燃烧„“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是无可奈何的清醒和哀叹。

3.杜甫晚期的诗歌

杜甫晚年离开干戈扰攘、怨声载道的内陆中原,暂时归隐到成都的草堂⑤。在这里诗人不再对自己的仕途抱有任何的幻想,心情也得到了暂时的平静。在平静之中,诗人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己进行了透彻的反悟。他开始大批量的创作,以自然为主题,借物喻人充分的表达自己一生所见所闻、充分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领悟。从自然到社会、从自然到人生,从鸟语花香当中透露的就是对社会美好的向往,从大河奔流当中隐喻的却是自己无比的渴望。当时已知天命的他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对仕途也产生了极其的厌倦,此时北归无望,生计窘艰⑥。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暗示流离漂泊。尽管如此,诗人匡世济国之心未已,忠君爱国之心不改,可以堪见其热血喷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江汉” 一句倾诉了诗人无尽的惆怅和难以描述的失望之心、痛恨之心。“思归客” 饱含了诗人流离颠沛、无以为家、天下沦落无奈的心态。“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从“片云”、从“思归” 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是用比喻的手法将片云孤月意喻成自己此时此刻的状况:自己虽然处于漂浮状态,但其心中的爱国之情依然像天上的明月那样皎洁、那样明亮透彻。让我们看见了孤独的云独自漂泊无助、让我们看见了诗人对社会的失望、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可奈何。当年这种失望和无可奈何背后隐藏着对人生的美好向往、对社会国家的拳拳爱心。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细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悲怆的情绪,细细品味我们何尝痛哭流涕,简简单单十几个字,跳跃的却是浓浓的情感,我们似乎存在幻想,假如杜甫生活在我们这个和谐社会,那么他又会怎样?

二、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不容挑战,从诗句风格流派来看,其现实主义风格可谓无人出其右⑦。后世人针对杜甫诗歌评价相对于李白等著名诗人或者唐宋其他八大家都要高出一筹。其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尝尽了人生悲欢,其经历和阅历造就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壮志凌云的霸气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文人墨客的坦荡。从诗句的风格上,杜甫诗歌除了早期的理想抱负、风花雪月之外,其余描写的大多是对天下责任的一种认知、对社会混乱的一种痛悟、对战争的一种愤懑同时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探寻⑧。其内涵之深刻发人深省、意蕴深长、回味无穷,其也包含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正能量,这不仅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素质,也反映着诗人的为人品质。所有这一些从诗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点和诗歌的成就奠定了杜甫在文学史上辉煌的地位和成就。虽然他没有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愿望,但是对于我们后来人而言,这也许是我们获得其神来之作而欣慰的一种收获。几乎可以确定没有杜甫沧桑的人生经历,就没有我们后来人对其诗歌评语评价的一种称赞。这也许是有得有失的自然规律。

2.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杜甫诗歌风格自成一派,其存在的理由与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和现状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社会复杂的状况影响下产生的一步又一步的改变。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前后一段时间,天下百姓遍地哀号、天下格局分崩离析这样的场景给诗人心里极大的冲击。充满着自信和浪漫色彩年轻的诗人变成了成熟的、有责任感、有爱国激情的中年诗人。从年轻到中年,其经历了无数次的飘零生涯,使得其逐渐从一个不问世事、一心只想求取功名的人,转变成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时刻关注有责任感的诗人。对于人世间的变迁、社会的混乱、老百姓的痛苦,他只有通过诗句来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自己内心的悲痛。走入到百姓生活当中、走入到社会群体当中,陡然发现一切的梦想,只是梦想,自己面对血淋林的社会无法实现他年轻时的梦想和抱负,从“好高骛远” 求取功名的心态,转变成一个务实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由此也造就了他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地位,对后来人对 5

他的高度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创作诗歌的风格由于深入社会了解民生疾苦更变得成熟,它代表着唐诗内容与风格的一种改变,乃至最后来中国诗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⑨。

三、杜甫诗歌主题精神

1.个性呼唤的执着与坚韧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虽然仅仅只有“齐鲁青未了” 简单的几个字,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巍然耸立、青翠欲滴的栩栩如生的景象。可见诗人对诗句的程度之高。我们从诗人描写的内涵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执着与坚韧,这是几乎我们从诗句当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所用的“锺”和“割”字,都是用意深刻,细细玩赏才能明白。在诗人笔下,这座泰山真是既神奇,又雄伟!接着,杜甫以“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两句,进一步描写泰山的景色及其望岳的感受。历史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透露出了一种豪迈之情、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一种至高无上的霸气,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内心里燃烧的熊熊火焰,火焰将内心的忧郁、无奈、愤闷一扫而光,仿佛久雨不晴的天被烈烈的阳光一下子照的光芒万丈!这种大家风范、这种刚然气魄、这种精神难道不是诗人执着的心和个性呼唤的执着与坚韧体现吗?

2.爱国精神的袒露与无奈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如同一页“诗史”。说它是“史”,因为它具有“春秋”史家纪事的客观性、真实性。特别是“耶娘妻子走相送”与“哭声直上干云霄”两句与《资治通鉴》中“于是行走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记叙的巧合,则更见出其“史”的价值。《兵车行》的特点就是寓情于叙事中,在叙事当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在对劳苦大众的一种同情和对国家状况的一种忧郁,屈原也好、李白也好、杜甫也好,我们都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这一种共性和特点。杜甫从年轻到年老,经历了世态炎凉,即使自己处在一个非常窘迫的状况,但却很少从自己的角度去描述悲怨与哀叹。“多行不义必自毙” 描写了诗人对不义战争的藐视和结果的断定,6

以及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的战争发出了严厉的警告。而“耶娘妻子走相送” 这样悲惨场面淋漓尽致的展现在面前,无一不透射出诗人对老百姓生离死别同情之心。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袒露无疑是透明,即使他内心充满了无奈,但却依旧愿意为天下百姓疾呼。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抨击灾难性的战争、写出《丽人行》揭露当时社会的两极分化。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无奈出逃,后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好景不长,仅仅因为上疏申救房琯而使得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在这期间,杜甫曾经历经千险,回家探望妻子儿女。一路上的经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一路上的悲怅让他彻底对社会穷兵黩武的现状产生的极大的愤慨,这种极大的愤慨是发自于内心对国家热爱的一种情绪表达,心中由此充满失望和痛恨。国家动荡、王朝危机、人民苦难,而自己也是处于危难之中。《北征》堪称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史诗,其中包含着血和泪的倾诉。“拜辞阙下”„忧虞不安的心情;“维时遭艰虞”„ 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忧;“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对现状与未来的剖析;“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连贯起来让我们看见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袒露与爱国热情无处抒发的无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诗人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对诗人内心世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他不仅只是对社会、对国家的现状不满,更是内心充满着无限的热情和渴望,希望国家能够重振雄威、能够兴旺发达,老百姓能够过上平稳安静的生活,他不希望战争、痛恶战争,只是因为战争让国家更加的破碎、让人民生活更加的陷入水生火热。

结语

中华文明孕育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也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诗人、学者,而杜甫正是这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诗歌写法独特、构思精美、别俱一格,是古老中华文明长河中璀璨的明星。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手法、表达手法上还是在平民化思想、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上,都可谓达到前无古人的境地。杜甫一生留下了不朽篇章和大量名言警句,我们熟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诗句,仿佛远隔千年、穿越时空,依然能得到诗人带给我们浓浓的情绪表达。从古至今、从远到近,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也熟知众多的诗人大家。但是杜甫一生的坎坷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李白、远远超过于同时代的其他唐宋大家。针对于杜甫而言,杜甫有 7

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不仅心中有而且他能够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所感染、所激发。他对社会的不满并没有影响到他对国家的热爱,他手中所掌握的笔墨,或许有些失望、痛恨、愤懑和忧郁,但他内心所燃烧的爱国热情,使得他笔锋之间包藏着具有透射力的阳光。他失望只是针对封建社会统治者的统治失望、他痛恨只是针对社会的种种现象的痛恨、他愤懑只是对穷兵黩武所造成人民群众苦难的愤懑、他忧郁只是因为他无力改变现状,无力参与治理的一种无奈。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爱国之志!阻挡不了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百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忧国忧民的深衷!阻挡不了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个惊人死不休”的鸿鹄壮志!他沉郁顿挫的独特格调和精益求精的诗艺,也体现出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和平统一的一种期待和向往。这使得我们也对诗人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拳拳之心,能够清醒的认识而钦佩不已、赞叹不已,真五体投地也不为过。

注释

①张忠纲,赵睿才.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J].文史哲.2001(02)②吴明贤.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J].杜甫研究学刊.2001(01)③韩成武.论杜甫的众生平等意识[J].杜甫研究学刊.2000(02)④张忠纲,赵睿才.新时期杜甫研究述略[J].杜甫研究学刊.2001(01)⑤胡守仁.试论杜甫的忠君爱民问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02)⑥安东俊六,李寅生.论杜甫的夔州诗[J].杜甫研究学刊.2001(04)⑦张建东.执著的用世之情——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J].学术交流.1997(01)⑧ 邓魁英.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4)

⑨胡可先.杜甫与安史之乱[J].杜甫研究学刊.2003(02)

参考文献

[1] 张忠纲.恻隐之心为仁——杜甫儒家思想一瞥[J].孔子研究.2006(01)[2] 胡可先.杜甫与安史之乱[J].杜甫研究学刊.2003(02)[3] 吴明贤.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J].杜甫研究学刊.2001(01)[4] 张忠纲,赵睿才.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J].文史哲.2001(02)[5] 韩成武.论杜甫的众生平等意识[J].杜甫研究学刊.2000(02)[6] 邓魁英.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8

版).1997(04)[7] 张建东.执著的用世之情——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J].学术交流.1997(01)[8] 胡守仁.试论杜甫的忠君爱民问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02)[9] 张忠纲,赵睿才.新时期杜甫研究述略[J].杜甫研究学刊.2001(01)[10] 安东俊六,李寅生.论杜甫的夔州诗[J].杜甫研究学刊.2001(04)

第五篇: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一 杜甫是我国封建 时代 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 发展 和提高。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 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时代的 历史 面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有人认为像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就创作 方法 上说,恐怕不是某一流派所能够概括的。诚然,杜甫自己在论诗时就说过:“窃攀屈宋宜方驾”,又说过:“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在赞美陈子昂时也说自己“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陈拾遗故宅》)可见杜甫对于我国古典诗歌中代表现实主义传统的《风》、《雅》和代表浪漫主义传统的屈原、宋玉,都曾经给以很高的评价。同时,我们在杜甫少数的作品中,也看到他们具有浪漫主义的某些因素——或者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或者具有它的表现手法。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唐代强盛时期知识分子奋发向上、藐视一切的精神;如《房兵曹胡马》中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以及《高都护骢马行》中的“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等处,作者都以托物咏怀的手法,表现了驰驱沙场、建立功业的英雄壮志。这也就是他在《前出塞九首》中所明白地说了出来的“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的那种精神;在《饮中八仙歌》中,他通过对八个放纵不羁的酒徒的描写,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藐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要求个性解放和返于 自然 的精神;在《洗兵马》中,他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在《蚕谷行》中,他又说:“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在《昼梦》中,他更说:“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在这些地方,他是幻想着在没有消灭阶级之前能够消灭战争和剥削制度,出现“男谷女丝行复歌”的和平劳动的 社会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本着儒家“己饥己溺”的精神,激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理想。杜甫在上述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理想,虽然有一些是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它们无疑地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的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都是鼓舞人心的,都是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

杜甫也有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作品,但为数更少:如在《凤凰台》和《朱凤行》中,利用神话传说的幻想因素来创造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梦李白二首》中,通过梦境的描写来表达自己与李白的真挚友谊和对于李白不幸命运的同情。他偶尔也运用夸张的手法,如在《古柏行》中,所描写的古柏是“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样高大的柏树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的,但在艺术世界里,却完全可以允许它存在。

尽管在杜甫的少数作品中,或者在精神上,或者在表现手法上,曾经出现过浪漫主义的因素,但是,在杜甫的绝大部分作品中,像屈原的《离骚》,或者像李白的那些浪漫主义的名作,在精神上和表现手法上都充分地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却断然是没有的。他像世界文学史上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人类艺术中两个主要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素。然而,我们如果从杜甫一生对于现实的态度来看,从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主导倾向来看,从他绝大多数作品的创作方法来看,他却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现实主义流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对于现实主义的精神和表现手法两方面都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他这种成就和贡献,在我国古代诗人中是无有比肩的。二

我们考察杜甫对于现实主义的成就和贡献,是要从他诗歌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察的,也就是从他的作品的思想 内容 和艺术造诣两方面来考察的。

为了探索杜甫对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继承了什么,并且发展了什么,需要把从《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作简略的叙述。

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最早结集的《诗经》中的作品,它们绝大多数的作者是无从考证的,概括地说,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人民的创作,又一类是文人之作。广大人民在诗中歌唱自己的劳动和爱情,以及描写他们被压迫、被剥削和参加战争的生活。这些作品深刻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面貌,是《诗经》中较优秀的篇章。尤其是那些反映劳动人民对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的不满,对统治阶级表示强烈反抗情绪的作品,如《伐檀》和《硕鼠》等,虽然数量甚少,但由于它们揭露了阶级社会中阶级对立的本质,因而在思想质量上说,它们是《诗经》中最高的。文人之作的部分作者,或者是当时政府中卑小的职员,或者是境遇坎坷的知识分子,他们或者写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或者写爱情上的痛苦和欢乐,或者写自己被上层统治集团所排挤所损害的愤怨,他们通过对自己所处阶层的生活描写,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如《召南》中的《小星》、《邶风》中的《式微》和《北门》、《小雅》中的《正月》和《北山》等等,在数量上是相当多的。这两类作品是《诗经》中的精华,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最早的两支源流。所以,千百年来,我国进步的诗人们总是推崇和提倡《风》、《雅》,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上的方向和范本。

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是《诗经》中人民创作这支源流的延续和发展,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自秦、汉统一 中国 以后,封建制度日益巩固,统治阶级对于人民在意识形态上和文化、文艺上的束缚和压制,比之封建社会的初期和它以前的时代,自然更加严密和残酷。这种情况,既会 影响 到人民在文艺创作中不能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阶级意识,也会影响到由统治阶级搜集起来的乐府民歌的本来面貌。现存的乐府民歌,大部分是经过当时政府的 音乐 机构——“乐府”收集、写定的,即使有一部分是依靠私家的传习而保存下来,但有能力养蓄倡优的私家,自然是“豪富吏民”,他们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成员。可见乐府民歌,除少数由于民间传唱所留存者外,都是经过统治阶级的审查和删改的。所以,我们所见到的乐府民歌,虽然它们多方面地反映了民生疾苦,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像《伐檀》、《硕鼠》那样反映阶级对立本质的作品,可以说是没有的。即使人民曾经创作过这种作品,也被统治阶级在搜集和审查的时候,删除掉了。

汉代的《古诗十九首》是《诗经》中文人之作这支源流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大都是当时失意的知识分子所表现的叹老嗟卑、忧生感时、怀乡感旧、伤离惜别的感情,情调是抑郁低沉的,所反映的现实面也较为狭窄。但由于它们接受了当时人民创作的乐府民歌的深刻影响,又有它们自己的创造,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钟嵘称它们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卷上)也是对艺术上的推崇多于对内容上的赞许。它们一向被认为是五言古诗的典范,被后来历代的作者所称誉和模仿。

建安时代的作者一方面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传统,一方面又自觉地在乐府民歌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他们的作品视野比较广阔,反映了**时代的历史面貌,使我国诗歌发展史中的文人创作第一次形成了高峰——在同一时代里,出现那么多的卓越诗人,产生那么多的优秀诗篇,各人既有各自的风格,又有共同的时代风格,在我国诗歌史上的确是破题儿第一次。他们不仅抒写了自己的遭遇和抱负,并表现了广大人民的苦难。他们中间杰出的作者如曹操、曹植和王粲等都以强烈的同情描写了普通人民的命运:如曹操《蒿里行》中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如曹植《泰山梁甫行》中的“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以及王粲《七哀诗》中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野。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像这样内容的作品,虽然在建安时代诗人的制作中,在数量上并不占多数,但是,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同情人民苦难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同时,这种思想那么显著地在文人作品中出现,这也是头一次。它是这支源流在思想质量上的一个跃进。因为无论是《诗经》中的文人制作,或是《古诗十九首》,它们都只是抒写文人作者个人的遭遇,很少接触到普通人民的非人生活和惨酷命运。建安时代的作品对后代之所以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固然还有它们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和新风格的建立等方面的因素,但同情人民苦难的思想在作品中鲜明而强烈地表现,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自建安时代以后,它就在文人制作的作品中不断地出现了。

魏、晋、南北朝的作者在诗歌的体制、音律和表现技巧各方面有不少的丰富,有多方面的探索,对唐诗的发展和繁荣准备了条件,其中谢灵运和谢□等人又开辟了山水诗的传统,扩大了诗歌的描写领域,但他们对于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内容,除陶渊明和鲍照外,却很少有人做出多少贡献。陶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复杂的,在这里不可能作全面的 分析,我们只从现实主义的角度上来评价它们的意义。陶渊明根据他对于 农村 生活的爱好和对于劳动生活的亲身体验,结合着乡村朴质的风貌,歌唱了劳动的意义和自己参加劳动的喜悦,产生了不少卓越的田园诗,并在《桃花源诗》中,幻想着“相命肆农耕,日人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那样和平地劳动、没有剥削的美好社会。虽然他的幻想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只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种空想;他歌颂劳动的思想观点也夹杂着隐逸思想的因素;但像他那样士大夫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能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并提出如上面所说的那种理想,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种思想不可能不是对于不劳而获的地主阶级剥削制度的一种抗议和否定,这是在陶渊明以前文人诗歌的传统上没有出现过的光辉思想,比之单纯同情人民的思想在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上的出现,就思想质量上说,是一次更深刻的跃进。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意义。鲍照因“才秀人微”,因而他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既有深入的体察,对封建制度的不合理现象也往往流露出不满与不平,所以他在《拟行路难十八首》、《代东武吟》和《代出自蓟北门行》等作品中,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为南朝优秀的作品。他在《拟古》第六首中所描写的“柬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反映了统治阶级对于农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本质。陶渊明和鲍照的这些进步思想,不仅在六朝诗歌中特别显出光彩,也是《诗经》以来在文人制作中所罕见的,加以他们在艺术技巧上又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他们就成为六朝中两位最杰出的诗人。

此外,在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上还出现过一种重要的思想,它不仅出现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也出现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那就是爱国主义思想。《诗经》中《黍离》一诗所表达的感情一向被人认为是这种思想的萌芽,因此,“黍离之思”在后代的文人制作中就成为爱国思想的同义语。爱国主义思想在我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的作品中得到充分高度的体现。其后少数的作者虽然在作品中偶尔表现了这种思想因素,例如西晋永嘉乱后,北中国大部分的国土沦陷在异族的统治之下。当时刘琨身罹厄运,而且在敌后担负着对敌斗争的重任。但他的诗歌主要地是表现了个人在丧乱中的感慨和愤恨,他对于故国的“黍离之思”表现得并不太强烈。又如庾信遭侯景之乱,国破家亡,而又远居异国,仕于外族,在《哀江南》等赋中表现了强烈的恋土怀乡的感情;在诗歌中,他也表现了“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和“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咏怀》)那样不甘身事异族的思想;但是,他的作品总是感叹个人身世者居多,发抒爱国思想者较少。因为他也和刘琨一样都没有更多地把个人的遭遇和国家、民族的命运以及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却主要地把国家的丧乱联系到个人的际遇来看待,所以他们的作品虽然具有不同程度的爱国思想因素,但还不能说他们的作品已经具有充分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对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本质的揭露、对普通人民苦难的同情、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颂,这些都是在我国古典诗歌传统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进步思想。只有杜甫和屈原一样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民族的利益以及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结起来考察,这样,就使他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作品中充溢着汹涌磅礴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鼓舞人心的力量。我们从前人不少有关杜诗的评论,和杜甫不少有关论诗的作品来看,他的创作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确实受过我国古典诗歌传统中那些进步思想的影响。但是,我们决不能说:杜甫诗歌在思想上的成就仅仅是由于他熟悉这些传统的思想材料,继承了它们,接受了它们的影响的结果。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他不仅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诗人,而且他将要成为一个最没出息的艺术模仿者和艺术教条主义者。杜甫之所以会取得这种成就,是由于他既接受了传统思想的影响,又在那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里,他自己经历了严肃又广阔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他才能够继承那些思想因素,在某些方面还发展了那些思想因素。三

唐代的统治者,自开国以来,在对内政策上,不是采取由门阀贵族地主垄断一切的政策,而是采取一些比较开明的措施,从而使中小地主阶层在 政治 上、经济 上的力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他们又通过科举制度吸收这些阶层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以便更广泛地团结本阶级的力量,巩固统治。这是从贞观至开元年间一直行之有效的政策。那些中小地主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一般地说,出身都比较寒微,和普通人民有较多的接触和联系,但他们所从属的阶层在政治、经济上又受着门阀贵族地主的排挤和欺压,所以他们在政治上总是主张实行任用贤能、明刑息讼和减轻赋税等开明的措施,以利于他们自己阶层力量的继续发展和巩固。这些知识分子的政治主张,对于代表门阀贵族地主的上层统治者来说,是一种进步的力量,对于当时的广大人民来说,也是比较有利的。然而,从本质上说,他们是属于地主阶级的,他们不仅拥护封建剥削制度,而且时时刻刻希望自己能够上升到上层统治者的行列。这就使他们不可能不具有地主阶级所固有的那些反动的和落后的东西。

杜甫正是出身于这种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在一般政治的立场和态度上说,他和他们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他幼年生活比较贫苦,像他自己说过:“少小多病,贫穷好学。”(《进封西岳赋表》)同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过着与普通人民相距不远的生活,这就使他对于普通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也使他总是希望上层的统治者能够实行开明的政治。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是杜甫的政治主张在诗歌中提纲挈领式的表白。我们还可从他的其他作品中找到这个主张的较为详细的补充。比如杜甫在《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中所说的:“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平均。”又如他在《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中所说的:“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他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把自己的政治主张说得更为完整:“致君唐虞际,纯朴忆大庭。何时降玺书,用尔为丹青?狱讼永衰息,岂惟偃甲兵!凄恻念诛求,薄敛近休明。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这些就是他所设想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就是前面所说中小地主阶层政治理想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儒家的“民为贵”、“民为邦本”、对人民要“行仁政”的那些比较进步的政治思想的体现。“大庭”出自庄子《肱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正和陶渊明的“桃花源”的理想如出一辙。儒家的“尧舜之治”和道家的“无为而治”都是政治上的乌托邦,所以在这点上儒道两家的理想就有一个汇合点了。杜甫的政治理想在《忆昔》第二首中根据现实用艺术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这就是杜甫站在中小地主的立场所亲眼看到的所谓“开元盛世”的图景,也就是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那一理想的现实化。

由于杜甫是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来观察现实,他的描写就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因为自贞观至开元的百余年间,在普通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的立场来看,决不可能没有任何灾变,而仓懔也不可能总是丰实的。然而,人口兴旺、在和平的环境里劳动、大家过着较为丰衣足食的生活,却也是广大人民所要求的。因之杜甫的政治理想对普通人民还是有利的。为了在生活上寻求出路,也为了图谋实现政治上的理想,杜甫在京城长安先后差不多寄居十年之久,并且不断向上层的统治者投诗赠诗,乞求他们的吹嘘、引荐,得到官职。这些作品虽然形式精严,文字典雅,但是内容不外是对于王公大人们的赞颂和对于自己生活困苦的叙述,甚至流露出对于功名富贵的羡慕。这些作品表现了中小地主阶层对于门阀贵族地主在政治上的依附关系,思想自然是卑下的,并且有许多违反真实的地方,是杜甫作品中的糟粕部分。杜甫看见有些朋友当节度使幕府中的书记,自己在仕途上还没有着落,就发出这样哀叹:“夫子□通贵,云泥相望悬;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送韦书记赴安西》)“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寄高三十五书记》)。他为了想得到公卿们的援引,好把自己“吹嘘送上天”(《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他不惜对李白曾经讽刺过的“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哥舒翰,称为“今代”的“第一功”和“当朝杰”,最后还说“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把他当作自己做官的靠山了(《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这个哥舒翰,正是他在《兵车行》中所斥责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那次侵犯兄弟民族的主要执行者,也就是后来他在《潼关吏》中所谴责的“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那次败仗的主将。又如他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中,称颂杨国忠的爪牙鲜于仲通为“贤良”、“异才”,最后还说:“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要求鲜于仲通把自己介绍给杨国忠,以期获得怜悯。这虽然因为他迫于饥饿,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但也不免违反了儒家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德标准了。因为杨国忠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杜甫并不是不知道的。这个杨国忠就是他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丽人行》中所尖锐讽刺过的“丞相”。这些事实都说明:如果杜甫真的能够得到上层统治者的赏识和提拔,在仕途上飞黄腾达的话,他也会像封建社会中许多贫寒知识分子曾经做过的那样,在仕途上稍一得意,就会踌躇自满;稍一失意,也会消极颓废的。他任左拾遗时在《紫宸殿退朝口号》中写道: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香飘合殿春风转,花复千官淑景移。昼漏稀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杜甫勉强挤入上层统治集团的行列、接近宫掖生活的时候,他那种看皇帝的眼色行事和对于宰辅大臣的殷勤逢迎的态度,实在已经到了俗不可耐的程度。当他在仕途上预感到要失意的时候,那种及时行乐的颓废情绪也就不免见之于吟咏了: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曲江二首》)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曲江对雨》)但是,唐代自开元后期至天宝年间,对农民和中小地主比较有利的均田制已经逐渐破坏了,发展了对门阀贵族地主便于集中土地的庄园制。代表这些门阀贵族地主的力量来掌握朝政的又是权奸李林甫、杨国忠和宦官高力士这种擅权自专的人物,于是造成了政治上的腐败黑暗和上层统治集团生活上的穷奢极欲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杜甫要代表中小地主阶层的利益,抱着那种比较进步和比较正统的儒家政治理想,参加政治活动,势必要遭到不断的打击。他不断地向王公大人投诗赠诗,乞求他们的“吹嘘”,却毫无结果。就是在天宝六载应唐玄宗李隆基的诏命,在京参加 考试,以及天宝十载亲自向皇帝献赋,以期得到一官半职,也都由于李林甫的从中作梗,只得悲惨的下场。他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中诉说了这种打击:“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这种种的政治上的打击,使他在生活上遭到极端的穷困: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咸华两县诸子》)正因为杜甫被上层统治者阻挡住仕进的道路,把他踩踏在地主阶级生活的底层,使他过着和普通穷苦人民大致相同的饥寒交迫的日子,他才从血和泪的生活中清醒过来,看清像他那样出身的知识分子和上层统治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他也从朋友们的遭遇中看出这种矛盾:

诸公衰衰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醉时歌》)—面是:“纨绔不饿死”、“软裘快马当冰雪”、“甲第纷纷厌粱肉”;一面是:“儒冠多误身”、“骨欲折”、“饭不足”。这就毋怪乎像他那样以儒术自任的人,也怀疑起儒家鼻祖孔子的价值了: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也就毋怪他抱着对于上层统治者绝望的心情,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曲江三章章五句》)但是,杜甫这种归隐的情绪表白,并不像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所表现的“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那样洒脱,那样“乐夫天命”的,杜甫的表白是绝望的控诉,悲愤中仍充溢着奋发的气概。杜甫在被上层统治者在政治上压得毫无出路的情况下,他有时确也抱着像李白那样的蔑视富贵的出世思想,而慨叹地说:“富贵何如草头露”(《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过,他这种思想不像李白那样强烈而且经常地表现出来,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是儒家的入世思想。有时,他又站在出世和人世的十字路口,感到彷徨苦闷:“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杜甫的这些作品所以到今天还有价值,是由于它们通过诗人的抒情,深刻地表现出封建社会中一个正直的、有才能、有进步政治理想的下层知识分子,在黑暗势力的压制下所受到的屈辱、不幸、悲辛和苦恼,并且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和它所带来的罪恶,帮助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正因为杜甫过着“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这样和普通穷苦人民几乎相同的生活,他才通过对于饥寒的亲身感受,逐渐注意到一些重大的社会 问题,把视野扩展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使他在思想感情上逐渐接近人民,树立了较进步的世界观。

杜甫既看到上层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也看到了“农夫田妇”、“失业徒”和“远戍卒”等普通人民的苦难,并进而认识到上层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正是人民苦难的根源,认识到封建剥削社会中阶级对立的本质现象。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他这个时期写成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后《出塞》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重要作品。《兵车行》反映了穷兵黩武对于农业生产的破坏,给人民和士卒带来的无尽苦难,因此,他在《前出塞九首》中提出“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那样对待战争的正确主张,而对于“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的侵略战争加以反对。在《丽人行》中,他对于当时上层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杨国忠和他的姐妹们的奢侈荒淫的生活给以深刻而无情的讽刺。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更揭露了以唐玄宗李隆基为核心的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无耻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上的:“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最后,他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情揭露了封建剥削社会中阶级对立的本质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是自《诗经》以来,在文人的制作中第一次出现的、以极概括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最光辉的思想。这以后在《驱竖子摘苍耳》中所写的:“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和在《岁宴行》中所写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都是这种思想的再现。不过由于杜甫晚年对人民的现实生活不如这个时期深入和密切i所以在同一思想中所表现的感情就不是如此强烈了。基于阶级对立本质的认识,杜甫在许多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进步思想,已经不仅仅限于对普通人民的苦难的同情和怜悯,而是已经接触到更深刻的内容。例如他在《三绝句》中所写的“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在《白帝》中所写的“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在《又呈吴郎》中所写的“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都已经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正是统治者压迫和剥削的结果。这比建安时代的诗人们同情人民的思想,已经跨进了一大步。然而,杜甫由于阶级出身的限制和时代的限制,他是不可能拿出彻底解除人民苦难的药方。他只好把解除人民苦难的希望寄托在最高的压迫者和最大的剥削者皇帝的身上,如在《宿花石戍》中说:“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他或者幻想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能够出现“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写怀二首》)那样“等贵贱、均贫富”的社会。自然,这是幻想而不是有效的救世药方。

杜甫自安史之乱前后至弃官入蜀这一段时间,经受着极多的忧患和极深的艰苦。虽然在天宝十四载他做过右卫率府曹参军,在至德二载做过左拾遗,但以疏救房琯触怒了皇帝,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些都是卑小的官职。他的政治地位对自己的“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固然很难施展,就是俸禄对于他的穷困生活也不能改变多少。在这个时期,他的幼子饿死了,弟妹在战乱中离散了,家小安顿在荒僻的鄜州,直系近亲都处在饥饿之中:“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得舍弟消息二首》)他在安禄山攻陷潼关后,带领家小避难北走时,既经历“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彭衙行》)的艰苦生活;当他只身通过叛军的防线到灵武去投奔唐肃宗李亨的时候,中途又被俘获,带到沦陷的长安。以后他以这样两句诗描写他陷贼的忧患:“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北征》),等到他终于从长安逃到李亨当时政府所在地凤翔的时候,已经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了。他在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时候,又曾经到当时接近前线的洛阳来回一次。在辞去华州司功参军携带家小由秦州入蜀的途中,更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抒写了自己的艰苦生活和悲愤情绪: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发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长□长□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下载论杜甫诗歌的人情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杜甫诗歌的人情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

    论杜甫诗歌的叙事特征新大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在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中,杜甫的诗篇堪称是最可宝贵的部分之一。本文独辟蹊径从杜甫诗歌的叙事结构特征出发,着眼大方向,关注......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摘要杜甫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诗人的人格魅力。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饱含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杜诗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

    杜甫诗歌精选

    杜甫名篇 温馨提示: 1.加粗斜体为我们的题目,要求嘉宾说出题目,并背出本诗的其他任意两句。 2.最好大家对自己不熟悉的诗歌进行资料查询并进行标注。嘉宾答出题目后,解说员对本......

    论杜甫诗歌中的悲悯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悲悯情怀 汉语言文学 马犇 摘要 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是其作品中饱含伟大的悲悯情怀,是任何诗人都不能企及的。其诗歌中对百姓......

    杜甫后期诗歌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尚书》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意思简单说就是诗歌是用来表达愿望的。我们读诗,也就是在读他们的喜怒哀乐。品味他们的闲情逸致,也学习他们的......

    杜甫著名诗歌

    杜甫著名诗歌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读杜甫诗歌 品子美遗韵》教学设计

    《读杜甫诗歌 品子美遗韵》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杜甫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杜甫诗歌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

    杜甫诗歌艺术成就

    浅谈杜甫诗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表现着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苦心追求的精神;“毫发无遗憾”、“新诗改罢自长吟”,这表现着诗人的辛苦锤炼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