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工程师
1.计算机基本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并行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具有可以同时进行运算或操作的特性,包括同时性与并发性。
3.基本思想:时间重叠、资源重叠、资源共享。
4.传统串行方式:优:控制简单,节省设备 缺:执行指令速度慢,功能部件利用率低。
5.流水线处理机:优:程序执行时间短,功能部件利用率高;缺:增加硬件,控制过程较复杂。
6.并行处理机SIMD一个控制器CU,N个处理单元PE,一个互连网络IN。
7.并行处理机主要特点:
(1)单指令流多数据流方式工作。
(2)采用资源重复方法引入空间因素。
(3)以某一类算法为背景的专用计算机。
(4)并行处理机的研究必须与并行算法研究密切结合。
(5)异构型多处理系统。
8.多处理机系统组成MIMD:N个处理机+1个处理机存储器互联网络(PMIN)。
9.多处理机系统特点:
(1)结构灵活并行处理机处理单元很多;多处理机有较强通用性,适用多样算法,处理单元数量较少。
(2)程序并行性并行处理机是操作级并行,并行存在于指令内部;多处理机并行性存在于指令外部,必须采用多种途径识别程序并行。
(3)并行任务派生并行处理机通过指令本身就可启动多个PE并行工作;多处理机由可由任务派生任务,任务多于处理机时多余任务进入排队器等待。
(4)进程同步 并行处理机自然同步;多处理机需要特殊的同步措施。
(5)资源分配和进程调度并行处理机PE数固定,采用屏蔽手段改变PE数;多处理机有资源分配和进程调度问题。
补充:SISD、SIMD(并行处理机)、MISD、MSMD(多处理机)
10.使指令系统复杂的出发点:
(1)使目标程序得到优化。
(2)给高级语言提供更好的支持。
(3)提供对操作系统的支持。
11.RISC与CISC比较主要特点如下:
(1)指令数目较少,一般选用使用频度最高的一些简单指令。
(2)指令长度固定,指令格式种类少,寻址方式种类少。
(3)大多数指令可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
(4)通用寄存器数量多,只有存数/取数指令访问存储器,其余指令无关寄存器之间进行操作。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设计思想上。
12.存储系统分类: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双极半导体)主存储器(MOS半导休,又称内存储器,包括高速缓存和主存)辅助存储器。
13.存储器的层次:高速缓存-主存 主存-辅存
14.主存的基本组成:双极型 MOS型(由存储体、地址译码器、驱动器、I/O控制、片选控制、读/写控制)。
15.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存储容量、存取速度(访问时间、存储周期TM)TM>TA、读出时间 TM>TW、写入时间、可靠性、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16.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信息管理、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技术、语言与文字处理、人工智能。
17.操作系统的重要作用:
(1)通过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
(2)改善人机界面,向用户提供友好的工作环境。
18.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性、共享性、异步性。
19.操作系统的功能:
(1)处理器管理
(2)存储管理
(3)设备管理
(4)文件管理
(5)作业管理
(6)网络与通信管理
20.操作系统的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1)批处理操作系统主要特征:用户脱机工作、成批处理作业、多道程序运行、作业周转时间长。
(2)分时操作系统主要特征:同时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3)实时操作系统主要特征: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操作控制、反馈处理。
21.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1)进程的属性:结构性、共享性、动态性、独立性、制约性、并发性。
(2)进程的组成:进程程序块、进程数据块、系统/用户堆栈、进程控制块。
(3)进程控制块包括三类信息:标识信息、现场信息、控制信息。
22.死锁产生的条件:互斥条件、占有和等待条件、不剥夺条件、循环等待条件。
23.存储管理的功能:主存储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地址转换和存储保护、主存储空间的共享、主存储空间的扩充。
24.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分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磁盘缓存<(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固定磁盘、可移动存储介质<(设备管理)7个层次结构。
25.程序在执行和处理数据时存在顺序性、局部性、循环性和排他性。
26.程序运行时必须把程序和数据的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这一工作称为地址转换或重定位。包括静态重定位和动态重定位。
27.分区存储管理:固定分区管理、可变分区管理(最先适用分配算法大作业、最优适应分配算法、最坏适应分配算法中小作业)。
28.分页式存储管理:以段为单位进行存储分配。段号:段内地址。
29.虚拟存储器:具有部分装入和分部对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在容量进行大幅度扩充,使用方便的一种存储系统。
30.计算机外围设备分存储型和输入输出型两大类。
31.设备管理具有以下功能:外围设备中断处理、缓冲区管理、外围设备的分配、外围设备驱动调度。
32.I/O设备可分为输出型外围设备、输入型外围设备、存储型外围设备。
33.输入/输出控制方式分询问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
34.I/O软件原理:输入/输出中断处理程序、设备驱动程序、与硬件无关的操作系统I/O软件、用户空间的I/O软件。
35.Spooling系统用一类物理设备模拟另一类物理设备的技术,使独占使用的设备变成多台虚拟设备的一种技术,也是一种速度匹配技术。
36.输入井中4种状态:输入、收容、执行、完成。
37.磁盘调度分移臂调度和旋转调度。
38.文件是由文件名字标识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文件是一个抽象机制。
(1)文件存取分顺序存取、直接存取、索引存取
(2)文件目录项包括的内容:有关文件存取控制的信息、有关文件结构的信息、有关文件管理的信息
① 一级目录结构缺点:重名、难以实现文件共享。
② 二级目录结构:主文件目录+用户文件目录优:检查访问者存取权限。
③ 树型目录结构:较好反映现实世界、不同文件可重名、便于文件保护、保密、共享。
(3)文件逻辑结构:流式文件、记录式文件(定长记录、变长记录,与数据库的区别是记录间不存在除顺序排列的其他关系)。
(4)文件物理结构:
① 顺序文件 优:顺序存取较快好缺:建立文件需要预先确定文件长度,修改、插入、增加文件记录有困难,对直接存储器作连续分配,会造成空闲块浪费。
② 连接文件(串联文件)、索引文件夹优:直接读定任意文件,便于文件增加、删除、修改 缺:增加了索引表的空间开销和查找时间。
(5)文件保护:防止系统崩溃造成文件损坏,防止其他用户非法操作造成文件损坏。
(6)文件的保密目的是防止文件被窃取。主要方法有设置密码和使用密码。
*********22222 39.作业是用户提交给操作系统作系统计算的一个独立任务。作业管理采用脱机和联机两种方式运行。4态:输入、后备、执行、完成。
40.常用作业高度算法:先来先服务、最作业优先、响应比最高者优先HRN、优先数法。
41.操作系统中引入多道程序的好处:
⑴ 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⑵ 提高了内存和I/O设备的利用率
⑶ 改进了系统的吞吐率
⑷ 充分发挥了系统的并行性
主要缺点是作业周转时间延长。
41.程序语言分低级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面向过程、面向问题)。
42.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数据成分、运算成分、控制成分(顺序、选择、循环)、函数。
43.系统架构:C/S、B/S、多层分布式(瘦客户、业务服务、数据服务)。
44.多层系统的主要特点:安全性、稳定性、易维护、快速响应、系统扩展灵活。
45.系统配置方法:双机互备(两机均为工作机)、双机热备(一工一备)、群集系统、容错服务器。***33 46.群集系统中各个服务器既是其他服务器的主系统,又是其他服务器的热备份系统。
47.群集服务优点:高可用性、修复返回、易管理性、可扩展性
48.系统处理模式:集中式和分布式(桌上计算、工作组计算、网络计算)、批处理及实时处理(联机处理)、Web计算。
49.Web计算特点:统一的用户界面,经济性、可维护性,鲁棒性,可伸缩性,兼容性,安全性,适应网络的异构、动态环境。
50.事务4特性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永久性)。
事务是并发控制的基本单位,并发操作带来的不一致性包括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读“脏”数据。
排它锁X锁写锁,共享锁S锁读锁,强行回滚(rollback)事务撤销(undo)、强行撤销(undo)、重做(redo)。
51.系统性能定义的指标MIPS指令数、MFLOPS浮点指令数。
52.系统性能评估:分析技术、模拟技术、测量技术(实际应用程序、核心程序、合成测试程序)。
53.分析和模拟技术最后均需要通过测量技术验证实际的应用程序方法、核心基准程序方法、简单基准测试程序、综合基准测试程序。
54.计算机可用性:MTTF/(MTTF+MTTR)X100%,可用性要求低于可靠性要求。
55.算法有5个特性: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输入、输出。
算法评价:正确性、可读性、健壮性、效率和低存储量需求。
56.多媒体特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数字化。
⑴ 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多媒体主机、多媒体输入设备、多媒体输出设备、多媒体存储设备、多媒体功能卡、操纵控制设备。
⑵ 多媒体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是以操作系统为基础的。
⑶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组成:各种媒体信息的处理技术和信息压缩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⑷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6:视频和音频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技术;多媒体专用芯片技术;多媒体系统软件技术;大容量信息存储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超文本与超媒体技术。
⑸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5教育与培训;桌面出版与办公自动化;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多媒体通信;多媒体声光艺术品的创作。
57.数据压缩技术评价标准4:压缩比、压缩后多媒体信息的质量、压缩和解压缩的速度、压缩所需的软硬件开销。
58.无损(冗余)压缩法:哈夫曼编码、算术编码、行程编码。
59.有损(熵)压缩法:预测编码、变换编码、子带编码、矢量量化编码、混和编码、小波编码。
60.预测编码常用的是差分脉冲编码调制法(DPCM)和自适应的差分脉冲编码调制法(ADPCM)。
61.编码的国际标准:JPEG、MPEG、H.261、DVI。
62.数字图像优点:精确度高,不受电源、电磁场等环境干扰,不限信息源都可计算机处理。
63.数字图像类型:二值图像、黑白灰度图像、彩色图像、活动图像。
64.彩色表示空间:RGB、HIS、CMYK、YUV。
65.图像格式分为位图、矢量图形。
66.⑴ 静态图像格式:BMP、GIF、TIF、JPG、PCX、PCD。
⑵ 动态图像格式:AVI、MPG。
67.常用图像处理技术:改善像质(锐化、增强、平滑、校正),图像复原、识别分析图像、重建图像、编辑图像、图像数据的压缩编码。
68.彩色电视制式:PAL、NTSC、SECAM。
69.影响数字视频质量的因素有:帧速、分辨率、颜色数、压缩比和关键帧,视频信号的播放过程中要做到图像与声音同步。
70.视频卡分类:视频叠加卡、视频捕捉卡、电视编码卡、电视选台卡、压缩/解压卡。
71.⑴ 声音主要有三种类型:波形声音、语音、音乐。
⑵ 声音三要素:音调、音强、音色。
72.实现计算机语音输出有:录音/重放、文语转换。
73.数字音频信息编码:波形编码法、参数编码法、混和编码法,常见格式:WAVE、MOD、MPEG-3RA、CDA、MIDI。
74.MIDI文件包含音符、定时和16通道的演奏定义及每个通道的演奏音符信息。
下列情况MIDI文件优于波形音频:
⑴ 长时间播放高质音;
⑵ 需要以音乐作背景音响效果,同时装载图像文字;
⑶ 需要以音乐作背景音响效果,同时播放音频,实现音乐和语音同时输出
75.计算机网络涉及三个方面 :至少2台计算机互联、通信设备与线路介质、网络软件、通信协议和NOS。
76.计算机网络逻辑结构:资源子网与负责数据转发的内层通信子网。
77.用户子网指的是由主计算机、终端、通信控制设备、连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等组成。
78.通信子网分为点对点通信和广播式通信子网,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结合型、专用型、公用型。
79.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80.TCP/IP协议:远程登录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81.TCP是传输控制协议,IP为互连网络协议,POP协议负责将邮件通过SLIP/PPP协议连接传送到用户计算机上。
82.终端设备把数字信号转换成脉冲信号时,这个原始的电信号所固有的频带称为基本频带,简称基带。在信道中直接传送基带信号时,称为基带传输。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数据时,往往只占有有限的频谱,对应基带传输将其称为频带传输。
83.⑴ 数据通信系统包括:数据终端设备、通信控制器、通信信道、信号变换器 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⑵ 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波特率、比特率、带宽、信道容量、误码率、信道延迟。
⑶ 数据通信编码一般采用基带方式和4B/5B编码。
84.主要的数据交换技术有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数字语音插空技术DSI、帧中继、异步传输模式(ATM)。
85.差错控制编码有两类:循环冗余码(CRC)、奇偶校验码。
86.流量控制三种方式:X-ON/X-OFF、DTE-DCE流控、滑动窗口协议。
87.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法(CSMA/CD)非-坚持CSMA、P-坚持CSMA、1-坚持CSMA、令牌环访问控制方式、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式。
88.局域网组网技术:以太网、快速以太网、令牌环网络IEEE802.2 IEEE802.5、FDDI光纤环网(光纤、工作站、集线器、网卡)。
89.网络管理包含5部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设备和应用配置管理、网络利用和计费管理、网络设备和应用故障管理、安全管理。
⑴ IETF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远程监控(RMON)
⑵ ISO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
⑶ 网络管理软件包括2部分:探测器Probe(代理)、控制台Console。
⑷ 网络管理软件:体系结构、核心服务、应用程序。
90.集中管理子网和分布式管理主网
常见网管软件的应用程序主要有:高级警报处理、网络仿真、策略管理、故障标记。
91.网络的安全层次:物理安全、控制安全、服务安全、TCP/IP协议安全。
92.密码技术提供信息加密解密、信息来源鉴别、保证信息的完整和不可否认。
⑴ 对称数字加密:加密算法够强、密鈅保密 优:实现速度快,算法不用保密,大规模应用 缺:密鈅分发管理困难,不能电子签名。
⑵ 非对称数字加密:优:分发管理简单,易实现电子签名 缺:计算机复杂,实现速度慢
93.防火墙分类:包过滤型、应用级、代理服务器、复合型。
⑴ 典型的防火墙包括过滤器、链路级网关、应用级网关或代理服务器。
⑵ 防火墙局限:绕过防火墙的攻击、来自内部变节者和不经心的用户带来的威胁、变节者或公司内部存在的间谍复制数据、传送感染病毒的软件或文件。
94.网络安全协议:SSH、PKI(SET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SL安全套接层协议)。
95.服务质量QoS:QoS识别和标志技术、单一网络单元中的QoS、Qos策略。
96.服务等级协议:
赛教育软考学院 2009年9月25日 发表评论 进入社区
97.流量管理:
与人工管理和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在于: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高、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98.常用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99.信息安全是对信息、系统以及使用、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硬件的保护。
信息的三个特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100.鉴别的方法:用拥有的、用所知道的、用不可改变的特性、相信可靠的第三方建立的鉴别、环境。
鉴别分为单向和双向
返回目录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前复习笔记
第二篇: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师是什么?
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师,是管理信息化领域中的关键性人才。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不仅管理软件服务商需要大量的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师去为企业做实施,同时应用管理软件的企业也需要专业人才来支持和持续优化本企业的信息化应用。
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师都包含的职位:乙方或者供应商:管理软件应用顾问、ERP实施顾问(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技术架构)/ERP服务支持工程师、ERP售前顾问、ERP产品技术支持经理、客户经理、项目经理。甲方或者企业方:信息技术部专员、信息技术部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信息管理员、信息化应用工程师/运营维护人员/ERP技术支持工程师/ERP系统工程师、IT咨询或规划、cio。第三方咨询公司:erp咨询顾问/高级咨询顾问、erp售前顾问/高级售前顾问。
作为信息化专业人才之一,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师是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具有人才需求大、薪酬福利高、职业稳定性强、发展前景广阔、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因此,成为很多人追求的理想职业。
首先,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师严重紧缺,信息化企业为求发展,人才需求量大,却始终高薪难觅合适人才。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信息化行业对人才的极大需求,这在几年前已经的得到证实,媒体报道,“原本高不胜寒的ERP不再是年营业额过百亿元企业才适用的“奢侈品”,其市场范围迅速涵盖了中小企业,中国的ERP列车正驶入快车道”,整个行业管理软件应用人才十分紧缺。
其次,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师靠自学和经验积累,成才率十分缓慢,且缺少专业认证,行业认可度有折扣,因此需要有专门系统的知识和应用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懂企业管理,懂信息技术,对管理软件理解且熟练掌握,善于沟通、表达和分享等等,因此,如果没有接受专业的教育,能够在短期能具备所有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再次,信息化行业为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师提供了众多可选择的职位,因此就业率极高;属于企业所重视的高价值人才,拥有快速发展的职业路径和复利型成长的特点。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师能够胜任管理软件应用顾问、管理软件产品技术支持经理、项目经理、IT咨询或规划、售前或咨询顾问等职位,这些职业均属于不会遭遇“天花板”,随着时间的增长和项目经验的积累,价值会翻倍增长的职业。
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师的价值:对乙方或第三方(供应商):高级售前顾问水平直接影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完成;实施顾问水平直接影响公司回款与收入业绩的达成; 顾问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公司的客户满意度。对甲方(客户): CIO、项目经理、运营维护人员:是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关键角色(使用者),是推动项目成功应用、且持续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核心骨干!
据专家预测,中国管理软件市场未来3年将以17.5%增长,2013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达223.54亿元,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比例已达到91.2%,仅用友软件,每天就有超过500万人在使用,未来五年,对管理软件应用人才的需求量约为1500万人。因此,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师必将成为未来职场的“金领”人才。
第三篇:水电工程师管理岗位职责
水电工程师管理岗位职责
(一)协助工程部经理、做好工程项目的前期运作。
(二)助做好工程开工的准备工作。
(三)参与水电工程招投标工作,负责配合预算部进行标底和投标邀请书的编制。
(四)参与水电工程投标资料、文件的审查和评标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五)负责对投标单位进行水电方面的现场答疑。
(六)参与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工作,负责交底记录整理、签认和发放。跟踪处理图纸会审中提出的问题。
(七)审查《水电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项目监理规划》、<项目监理实施细则>。
(八)负责《水电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重大技术措施和经济方案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
(九)对《水电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以及可能导致工期、造价等变动的因素,进行审查。
(十)监督检查《水电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监理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负责审查工程相关各单位提出的水电工程变更要求。
(十二)根据工程质量监督计划和相关规范标准对水电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对承包单位与监理单位的质量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提出调整意见。
(十三)根据《项目规划》和工程施工计划对水电工程的进度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情况提出调整意见。
(十四)参加工程协调会与监理例会,提出和了解水电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提出解决办法。
(十五)负责与设计、监理、承包商等单位的信息与资料传递和各单位的协调工作。
(十六)负责对水电工程施工材料、工程机械及施工队伍的质量进行检查。(十七)对水电工程中出现的不合格事项进行检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十八)负责项目标识要求的执行检查及记录。(十九)负责水电工程的竣工验收。(二十)负责市政管线、水、电、煤气的专业报建及验收工作。
第四篇:系统项目管理工程师
1、看到有技术人员出身做项目经理就要回答在信息系统工程中,开发和管理是两条不同的主线,开发人员所需要的技能与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技能很不一样。角色定位可能不好、没有站在项目经理的角度管理项目,所以需要给他培训。
2、看到身兼数职就要回答可能没有多少时间去学习管理知识,去从事管理工作。一人承担两个角色的工作,导致工作负荷过载,身心疲惫,其后果可能给全局带来不利影响。
3、看到新技术,就要想到风险,接着就是应该对大家进行培训、学习,然后监控技术风险,或者找合适的人选从事这项工作,最后实在不行就外包。
4、看到有人对项目不满意就要回答可能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方式、方法,缺乏有效的项目绩效管理机制,需要加强沟通。
5、看到变更的方面就一定是变更的三个要素:书面申请、审批和确认、跟踪变更过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6、看到由客户验收不通过,往往需要说明验收标准没有得到认可或确认,没有验收测试规范和方法等。
7、只要是与人有关的问题,均可以找到沟通方面的答案。
8、看到“经过了多久,发现项目有问题”,就可以说是监控不力。
9、看到“推诿扯皮等”,就可以说没有引入监理机制或到位、沟通不顺。
10、看到里程碑或一些时间安排的很紧张,就说明没有考虑到冗余的思想。
11、看到因为外部的因素导致项目的延工等就要想到可能影响变更的原因。
12、看到多头汇报的问题,就要想到项目经理权限的问题以及沟通、冲突等问题。
项目中常见问题:
1、系统质量不能满足应用的基本需求——需求、范围、质量管理
2、工程进度拖后延期——时间进度管理
3、项目资金使用不合理或严重超出预算——成本管理
4、项目文档不全甚至严重缺失——文档配置管理
5、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系统业务需要一变再变——变更管理
6、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扯皮、推诿现象——沟通管理
7、系统存在着安全漏洞和隐患——安全管理、风险管理
8、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维护,重建设轻使用——立项管理
项目管理基础名词:
1、三方一法:建设方(甲方)、承建方(乙方)、监理方(第三方)
2、项目、运营、战略
3、项目干系人
4、项目生命周期
5、产品生命周期
6、专家判断
7、分解、汇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8、PDCA(计划、执行、检查、纠偏)
9、需求管理
10、整体管理
11、范围管理
12、成本管理
13、进度管理
14、质量管理
15、人力资源管理
16、沟通管理
17、采购管理
18、风险管理
19、定性分析 20、定量分析
21、头脑风暴
22、德尔菲
23、自制和外购决策
24、招标、投标、评标、中标、中标通知书
25、输入、输出、工具和技术
26、渐进明细
27、滚动波式计划
28、项目章程
29、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30、事先分派
31、虚拟团队
32、集中办公
33、基本规则
34、求同存异
35、加权系统
36、基线、基准
37、职能经理
38、项目经理
39、验收委员会 40、绩效信息
41、绩效报告
42、组织过程资产
43、马斯洛需求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受尊重——自我实现)
44、项目例会、验收会、启动会
45、沟通模型
46、沟通渠道
第五篇:2018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考点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考点
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是突出人的作用。亊故---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事故特性:
1.规律性;2.绝对性;3.周期性;4.偶然性。事故隐患: 一、一般隐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的);
二、重大隐患(主要是指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导致亊故发生: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一定是危险源。
危险是相对的,危险跟安全是互补的。若危险是60%那安全就是40%
风险控制:1.主动降低;2.被动控制。海因里希法则:
1次伤亡(死亡+重伤)+29次轻伤+300次不安全行为。危险源(可能存在、危险根源): 第一类:能量、物质;第二类:载体。本质安全:
1.失误---安全功能;2.故障---安全功能。四个原理:
1.系统原理;2.人本原理;3.预防原理;4.强制原理。
系统原理的原则:
1.动态相关性原则;2.整分合原则;3.反馈原则;4.封闭原则。
人本原理的原则:
1.动力原则(个体);2.能级原则;3.激励原则(群体);4.行为原则。预防原理的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2.因果关系原则;3.三E原则(1.工程技术对策;2.教育对策;3.法制对策。)4.本质安全化原则。强制原理的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2.监督原则。(牢记14个原则)
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2.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3.能量意外释放理论;4.系统安全理论5.轨迹交叉理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亊故→伤害)。
海因里希亊故连锁理论(防止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斩断事故链):
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能量意外释放屏蔽措施:
1.用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积;4.控制能量释放;5.延缓能量释放;6.开辟能量释放的渠道;7.设置屏蔽措施;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9.提高防护标准;10.改变工艺流程;11.修复或急救。
系统安全理论的主要观点:
1.改变了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
2.没有绝对的安全,仼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应考虑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去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
4.危险源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可能暂时未认识到,有的会因某种原因而产生。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生产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消防法:预防为主、防消结合。职业病防治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标准化概念: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仼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
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三年一审)。-般要求:
1.PDCA动态偱环模式2.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3.自我检查査、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4.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长效机制。检查和改进:
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定工作全面负责。
企业要毎年至少-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企业安全文化定义:
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企业安全文化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辅射和同化功能。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
1.建立机构;2.制定规划;3.培训骨干4.宣传教育。评价指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违章记录。组织机构规范要求:
1.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2.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重大危险源: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实际存在量÷临界量≧1或单元内多种化学品相加≧1)
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
1.主要指可导致火灾、爆炸、毒物泄露后果严重的危险物质;
2.边缘距离小于500米以内的一个或几个装置、设置或场所内的危险物质; 3.客观存在的,以所规定的临界量为标准;
4.危险物质分易燃、爆炸性、活性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6大类9小类共78种; 5.不含核设施、军亊设施、采掘业、危险物质的运输等;
6.判断是否重大危险源用公式(q实际存在量;Q危险物质临界量:单位为都吨)一种物质时:q/Q≧1;多种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q1/Q1+q2/Q2+q3/Q3…≧
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三大目的:
1.法定责任;2.重要保障;3.重要手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原则:
1.主要负责人原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职责。);2.系统性原则;3.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管理(八大流程):
1.起草(安全部门);2.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工会);3.审核(法律顾问);4.签发(1.综合:主要负责人;2.技术:主管领导。);5.发布;6.培训(员工);7.反馈;8.持续改进(每年制定规章制度制定、修订计划、并公布现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清单。每3-5年应进行一次全面修订。)
高危行业:矿山、建筑施工、危险物品、金属冶炼、道路运输必须配备机构、专人。
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人(原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从业人员在100人(原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安全投入(风险抵押金):
1.股份制:董事会;2.个企:投资人;3.国企:主要负责人。
风险抵押金使用归定(罚款:可以用。使用后下年不是补齐,而是重新核算投入): 1.为处理本企业安全生产事故而直接发生的抢险、救灾费用支出; 2.为处理本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善后亊宜而直接发生的费用支出。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空间是防止;时间是减少): 1.消除危险源;2.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3.隔离;
4.故障---安全设计(防止措施);5.减少故障和失误(个体防护、技术措施、减少)。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
1.隔离;2.设置薄弱环节(安全阀、);3.个体防护;4.避难与救援。
安全预评价:
建设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分别对其安全生产条件进行论证和安全预评价。验收评价: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或者试运行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安全进行验收评价,并出具验收评价报吿。
特种设备:
1.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元件的境外制造单位应当取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相应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
2.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同类首台产品,应当由该产品的国內代理商报请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机构型式试验合格;
3.特种设备安全质量性能和能效指标符合中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标准的有关规定;
4.附有相关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維修说明、检验证书等中文出厂文件。特种设备检验到期:提前报备:设备1个月;人员2个月;企业证照3个月前。
特种设备:
1.在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天内,生产经营单位应向直辖市或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2.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維修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资料要建立安全技术档案。3.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亊故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4.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
安全教育培训:
一、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高危人员48小时、非高危人员32小时。)
1.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每年再培训16小时、12小时。)
2.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3.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仼职。
二、岗位操作人员(高危72小时、非高危24小时、全员20小时。):
1.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未经安全教育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2.新入厂(矿)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四新”人员,转岗、离岗人员安全教育,特种作业资格。特种作业人员:
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高处作业、制冷与空调作业、煤矿 安全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作业、石油天然气安全作业、冶金(有色)生产安全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烟花爆竹安全作业、安全监督总局认定的其他作业(电梯操作工:不是)。
“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厂、车间、班组)
1.厂级:重点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风险辨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安全考核奖惩、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有关事故案例等;
2.车间级:本岗位工作及作业环境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典型事故案例、岗位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安全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3.班组级:重点是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和控制对策、事故案例
安全检查:
1.定期检查;2.经常性检查;3.季节性及节假日检查;4.专业(项)检查。
检查内容:对于危险性较大、易发事故、事故危害大的生产系统、部位、装置、设备等应加強检查。重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剧毒品、锅炉、压力容器、起重设备、运输设备、冶炼设备、电气设备、冲压机械、高处作业、易引起工伤、火灾、爆炸的设备、工种、场所及作业人员,职业中毒、职业病尘毒、重要危险点、有害点等。
1.非矿山企业: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高压医用氧舱、起重机、电梯、自动扶梯、施工升降机、简易升降机、防爆电器、厂內机动车辆、客运索道、游艺机及游乐设施等,作业场所的粉尘、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和有毒物质浓度等; 2.矿山企业:
矿井风量风质、风速及井下温度、湿度、噪声;瓦斯、粉尘;矿山放射性物质及其有害物质;露天矿山边坡;尾矿坝;提升、运输、装载、通风、排水、瓦斯抽放、压宿空气和起重设备;各种防爆电器、电器安全保护装署;矿灯、钢丝绳等;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仪器、仪表;自救器;救护设备;安全帽;防尘口罩或面罩;防护服、防护鞋;防噪声耳塞、耳塞。
检查方法:
1.常规检查(依靠经验和能力);2.安全检查表法;3.仪器检查(专项)。检查工作程序:
1.检查工作准备2.实施安全检查(听、看、测、问、记)。隐患排查治理:
一般隐患(谁发现、谁整改)重大隐患(报告主要负责人)。重大隐患治理方案:
治理的目标和仼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间和要求;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承包商协议内容:
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总包:承担责仼;分包:连带责仼)
1.承包商必须按照生产经营单位要求提供相关材料,接受安全资质和条件审查; 2.承包商不得擅自将工程(主体工程不得转包)转包、分包、返包;
3.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不得擅自更换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及关系 到施工安全质量的特殊工种人员,特殊情况需要换人时须征得发包单位同意,并对新参加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管理:
1.同一工程项目或同一施工场所有多个承包商施工的,生产经营单位应与承包商签订专门的安全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发包单位对各承包商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2.承包商施工队伍严重违章作业,导致设备故障等严重影响安全生产的后果,生产经营单位可以要求承包商进行停工整顿,并有权决定终止合同的执行。
第三章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网格化管理模式)体制:
综合管理与行业监管相结合、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结合、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的格局。综合管理与行业监管形成(网格式)监管体系。
特征:权威性、强制性、普遍约束性。基本原则: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预防为主;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监察与服务相结合;教育与惩罚相结合。
监察方式:
事前监察管理;事中监察管理:行为监察、技术监察(三同时);事后监察管理。
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体制:
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煤矿监察机构负责煤矿安全监察工作。
煤矿监察人员职责:
参于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工程竣工验收;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可决定采取临时处置处施,或根据具体情况下达停产通知书,责令停止作业,撤出人员,事后报告煤矿安全监察机关对事关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规定做出行政处罚或提出处罚意见,对有关责仼人员提出处理建议。
煤矿安全监察方式:
日常监察(常规监察);重点监察(偏管理类);专项监察(偏技术类);定期监察(定期组织)。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安全监察制度:
市场准入制度;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7个环节全过程一体化的监察制度。
第四章 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
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
安全验收评价:
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之后(正式生产运前或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后)。
安全评价程序:
1.危险源辨识;2.风险评价;3.风险控制。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人的因素:
1.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亊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它心理、生理性风险危害因素。2.行为性危害因素:指挥错误;操作失祦;监护失误;其他失误;其它行为性风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
一.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设备、设施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其他物理性风险和危害因素。
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性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风险、危害因素; 1.爆炸品;2.压缩气体;3.易燃液体;4.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5.氧化物和有机过氧化物;6.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7.放射性物品;8.腐蚀品。
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风险、危害因素。
环境因素: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危险因素分类:
一个打击:(物体打击);四个伤害:(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其他伤害);四个煤矿:(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四个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四个常见:(触电、火灾、高处坠落、坍塌);两个不常见:(淹溺、灼烫);一个意外:(中毒和窒息)共20类。
职业健康分类:
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10大类
安全评价方法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
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如检查表、询问观察、LEC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等,评价结果是一些定性的指标。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1.概率风险评价法;2.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3.危险指数评价法。
安全预评价报告:
1.目的;2.评价依据;3.概况;4.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5.评价单元的划分;6.安全预评价方法;7.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8.安全预评价结论。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1.目的;2.评价依据;3.概况;4.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5.评价单元划分;6.评价方法的选择;7.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8.评价结论。
(安全预评价和验收评价不能选同一机构)
第五章 职业危害预防与管理
职业危害因素按来源可分三类(职业病10大类:132种)
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物理因素:不良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高低主压等,噪声→噪声聋、爆声聋(1.空气动力噪声→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等;
2.机械性噪声→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
3.电磁噪声→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振动→手臂振动病、电离辐射(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线机等)→引起肿瘤和至癌、非电离辐射(1.高频作业、微波作业等;2.红外线→白内障;3.紫外线→热辐射;4.激光)等;
2、化学因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工业毒物,以粉尘、烟尘、雾气、蒸汽或气体的形态存在;
3、生物因素: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霉菌、真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组织与作息制度不合理,作业时间过长、作业强度过大、长时间单调或不良体位劳动、劳动负荷过重、夜班作业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1.中署;2.减压病→高气压;3.高原病→低气压)、作业场所设计缺陷因素。跟职业有关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病等)。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劳动者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生产性粉尘:
一、无机性粉尘:1.矿物性粉尘: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等;2.金属性粉尘:铁、锡、铝、铅、锰等;3.人工无机性粉尘: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
二、有机性粉尘:1.植物性粉尘:棉、麻、面粉、木材、烟草、茶等;2.动物性粉尘:兽毛、角质、骨质、毛发等;3.人工有机性粉尘:机械料、炸药、人造纤维等。
三、混合性粉尘: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尘肺:主要有矽肺、煤工尘肺、铸工尘肺。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1.自吸性有毒气体;2.刺激性有毒气体。职业危害评价:
1.性质:经常性(日常)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和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2.分类:职业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运行期间的现状评价。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 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每年至少一次。职业病危害控制:
1.技术措施;2.个体防护措施;3.组织管理措施。评价方法:
1.检查表法;2.类比法;3.定量法。评价内容:
1.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2.建设项目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3.建设项目运行中的现状评价。
职业危害申报:
1.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申报有关要求:工艺变化、法人变化(15日内申报)。
2.第六章 应急管理 预警机制:
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预警管理体系要素:
1.外部环境预警系统:由自然环境突变预警、政策法规变化预警、技术变化的预警构成; 2.内部管理不良预警系统:由质量管理预警、设备管理预警、人的行为活动管理预警构成;
3.亊故预警系统:主要仼务是当事故难以控制时,做出警吿和对策建议,因此其业务隶属预警管理信息系统; 4.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与专家系统技术为-体的智能化系统,它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完成信息收集、处理、辨识、存储和推断等任务。预警系统:
由预警分析系统(包括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
指标系统、预测评价系统);预控对策系统根据具体警情确定控制方案。一级预警:表示安全状况特别严重,用红色表示; 二级预警:表示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用橙色表示; 三级预警:表示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用黄色表示; 四级预警:表示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用蓝色表示。
安全警示:红色:静止;黄色:警告;绿色:提示;蓝色:指令遵守。亊故应急救援: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它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它人员;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亊故应急理论:
1.预防(在设计阶段完成);2.准备(跟应急有关);3.响应(紧急处置 和救援工作);4.恢复(最容易发生二次伤害)。亊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一、组织机构(1.管理部门;2.功能部门;3.应急指挥;4.救援队伍。);
二、运作机制(属地为主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三、法制基础;
四、保障系统(1.信息通讯系统:保证预警、报警、警报、报告、指挥等活动的信息交流快速、顺畅、准确、以及信息资源共享;2.物资装备:保证有足够的资源,保证快速、及时供应到位;3.人力资源: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志愿者和其他人员的培训教育;4.经费财务:建立专项应急科目,如应急装备、应急资金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建设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条块结合,属地为主;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4.依托现有,资源共享;5.一专多能,平战结合;6.功能实用,技术先进;7.整体设计,分布实施。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一个综合预案(整体预案,总体阐述应急方针、政策、组织机构及职责、总体思路等);多个专项预案(针对特定紧急情况的应急而制定的、对机构、活动等进行更具体的阐述);若干个现场处置方案(在专项预案基础上针对具体场所而制定的)。
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响应的程序:
1.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接到事故报警后,对警情做岀判断,初步确定响应级别:能被一个部门正常可利用的资源处理的为三级紧急情况;需要两个或多个部门响的为二级紧急情况;必须利用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或者需要各个部
门同外部机构联合起来处理且通常要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为一级紧急情况。如果事故不足以启动应急救援体系则响应关闭;
2.应急启动:按响应级别确定应急程序,如人员到位、信息联络、调配资源、成立现场指挥部等;
3.救援行动:迅速开展事故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若控制不力,则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4.应急恢复:救援行动结束后,进入临时应急恢复阶段。该阶段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
5.应急结束:由事故总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
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1.成立工作组: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 2.资料收集:收集预案所需各种资料;
3.危险源与风险分析:确定本单位的危险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后果; 4.应急能力评估:对应急装备、应急队伍能力进行评估; 5.应急预案编制: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于和培训;
6.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评审包括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并由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7.预案的实施:包括应急预案宣传、教育和培训,落实应急资源,应急演练和训练等。
应急演练的类型:
一、按组织方式分类:1.桌面演练;2.实战演练。
二、按演练内容分类:1.单项演练;2.综合演练。
三、按演练目的和作用分类:1.检验性演练;2.示范性演练;3.研究性演练。编制计划:
演练目的需求、目标、类型、时间、地点、演练准备实施进程安排、领导小组构成、预算等。演练总结:
演练目的、时间和地点、参演单位和人员、演练方案概要、发现的问题与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改进计划、落实改进责仼和时限等。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框架核心要素:
一、应急预案概况;
二、亊故预防:1.危险分析;2.资源分析;3.法律法规要求。
三、应急准备程序:1.机构与职责;2.应急设备、设施与物质;3.应急人员培训;4.预案演练;5.公共教育;6.互助协议。
四、应急响应:1.预警与通知;2.现场指挥与控制;3.警报系统与紧急通告;4.通讯;5.亊态监测;6.警戒与治安;7.人员疏散与安置;8.医疗与卫生服务;9.公共关系;10.应急人员安全;11.抢险与救援;12.危险物质控制。
五、现场恢复;
六、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第七章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分析
生产安全事故分级: 一、一般事故:1.造成1-2人死亡;2.一次造成1-9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3.一次造成100万元-1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的
二、较大事故:1.造成3-9人(含3人)死亡;2.一次造成10-49人(含10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3.一次造成1000万元-50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的。
三、重大事故:1.造成10-29人(含10人)死亡;2.一次造成50-99人(含50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3.一次造成5000万元-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的。
四、特别重大事故:1.造成30人以上(含30人)死亡;2.一次造成100人以上(含100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3.一次造成1亿元以上(含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事故报告内容(火灾、交通7人,其它30天补报):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亊故现场情况;
三、亊故的简要经过;
四、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和职责:
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
二、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直接原因:机械设备;间接原因:管理方面的。);
三、人员伤亡情况;
四、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分析
(责任:直接责任→员工;主要责任→主要领导;非责任:自然灾害、技术亊故。)事故报告及调查报告批复:
事故现场有关人员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负责人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每级向上报告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一般事故:报至设区的市级;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 特别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安监总局、国务院)。
事故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火灾事故7日内。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亊故调查报吿之日起15日内作出批复; 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特殊情况,可延长30日内。事故现场处置:
1.亊故发生后,应全力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亊故蔓延扩大; 2.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 3.为抢救受伤者需要移动的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的标志;
4.保护事故现场区域,仔细对现场进行标记记录或拍照、录像并保持记录的准确性。
事故分析:
一、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二、分析伤害方式(1.受伤部位;2.受伤性质;3.起因物;4.致害物;5.伤害方式;6.不安全状态;7.不安全行为);
三、确定亊故的直接原因;
四、确定亊故的间接原因;
五、确定事故责任者。事故报告:
1.亊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亊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3.亊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亊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5.亊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6.亊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第八章 安全生产统计分析
统计资料类型:
1.计量资料;2.计数资料;3.等级资料。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
1.发病(中毒)率:某病发病率(中毒率)=(同期内新发生例数÷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病(中毒)的平均人口)×100% 2.患病率:某病患病率=(检查时发现的现患某病病例总数÷该时点受检人口数)×100% 3.病死率:某病病死率=(同期因该病死亡人数÷观察期内某病患者数)×100% 4.粗死亡率:
粗死亡率=(同年死亡总数÷某年平均人口数)×1000‰ 千人死亡率=(死亡人数÷从业人员数)×10的3次方 千人重伤率=(死亡人数÷从业人员数)×10的3次方
百万工时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总工时(250天×8小时×总人数))×10的6次方 百万吨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产量(t))×10的6次方 重大事故率=(重大亊故起数÷事故总起数)×100% 特大事故率=(特大亊故起数÷事故总起数)×100%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式:
一、直接经济损失:人身伤亡、善后处理支出、毁坏财产价值;
二、间接经济损失: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的其它经济损失;
三、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1.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医疗费用(含护理);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2.善后处理费用(包括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3.财产损失价值。
四、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1.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2.工作损失价值; 3.资源损失价值;
4.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5.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等。调查方法:
1.普查;2.抽样调查;3.典型调查。抽样方法:
1.单纯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整群抽样;4.分层抽样。抽样误差:
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千人经济损失率=(全年内经济损失,万元÷企业平均职工人数,人)×1000 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全年内经济损失,万元÷企业总产值,万元)×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