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想先谈谈我读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那就是读书必须是吸收(知识)和批判(作者)的精神兼而有之!读书是为了学习,为了吸收更多知识,但是如果只去通盘接受该书作者的观念,而不是作去伪存精的批判,那么读者一定会困惑于不同书籍里面的各种不同的观念。最终不单是没有增长自己的知识,反而是增加了自己的困惑。这个原则适用于我们读的任何书籍,特别是文史类书籍,因为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做到“绝对客观,绝对真实,绝对正确”的。每一本书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作者的基本立场,历史观和个人的价值观!
认同这个吸收与批判兼顾的原则,这也相当于解释了我们老祖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带着这个基本原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吧:
作者将中国近代史分成了几个部分,包括: 1861-1895,自强运动时代 1898-1912,变法与革命时代 1917-1923,思想觉醒时代
1920年开始,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部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中国是充满混乱与悲哀的时代,也是群星璀璨的时代。中国传统的辉煌和精彩的历史到此被迫戛然而止,急剧的社会动荡持续发生,中国人民被迫付出了昂贵的社会代价。中国作为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很可能步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印度,埃及,伊拉克伊朗)的后尘,从此开始没落下去。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中国没有步入其他几个文明古国没落的步伐呢?作者并没有做出交代,但是读完之后或许我们可以自己进行判断。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实际上是当时的中国文化界由对西方的迷信到否定的一个爆发阶段。1939年左右,中国社会文化界时髦般地发生的“奔向延安”的运动,实际上不只是中国的爱国青年,还有不少好奇的外国记者,他们对重庆和延安的两极化评论也不是偶然的,在这些报道之后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历史选择了中共不是偶然的!1944年美国的延安考察团长戴维斯就已经确认:中共,才可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不是当时强大的国民党!认可这个观点的还包括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
该书对抗战后的中国四年内战描述极其简单(大概是因为作者是个民国遗老的缘故而且该书作者对于共产党对于国民党摧枯拉朽般的胜利攻势没有做出基本的原因分析。这个根本原因的关键点就是:人心的向背!
与对内战相似的是,该书对三年的抗美援朝这一段历史也几乎是只字未提。实际上抗美援朝当时的历史是相当复杂和危险的!作为刚刚建国,并且经济基础这么差的一个国家极其军队,不仅仅是在东南面临国民党和台湾的进攻,在东北面临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随时可能跨过过境进攻,怎么就“敢于”与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干上了呢?大家设想一下这场战争假设中共真的失败了将是什么结果?为什么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随后十多年的和平?。。新中国的成立实际上在当时是充满危机的,假如美国在朝鲜取胜,假如蒋介石同时在福建反攻,历史会是怎样的改写?中国的历史将很可能被再次改写。幸运的是,毛泽东主席能够决策参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何等的气概与魄力!
该书对中苏的争端和交恶的描述也颇为不能让人信服。其将中苏之间的争端原因居然归结为毛泽东主席曾经与苏联之间的个人委屈和恩怨,凸显了作者本人的狭隘心胸和气度(这可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及倚仗美国背景来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中苏争议和争端的本质,是这个民族的自主话语权的问题!是国家命运与前途的问题,怎么可以被作者荒唐地描述为毛主席的“个人恩怨”呢?
再说中国内部的历史,作者清楚地描述了1956年开始,中共中央调整,国家治理的实际大权在刘(少奇)邓(小平)(毛退居二线),然而,怎么就可以随后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跃进,浮夸风等等责任全部推到毛主席个人的身上呢?这是什么混乱的逻辑?其他人都没错?特别是1977后复出的那位在当时没有责任?他跟刘少奇一起不是在当时直接负责和主持工作的?
犯错误其实不要紧,毛主席在开国之处就曾经明确指出:我们从事的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犯错误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比犯错误更可怕的是,检讨错误的方式和改正的方法!-当后代将错误的责任简单归咎于毛主席个人的时候,实际上就相当于放弃了进行自我检讨和自我批判的机会,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这也是1979年之后国家发展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邓在所谓《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中,只是对毛泽东主席的“错误”进行了检讨,而没有对自己个人的行为做出任何反省和批判。
再说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据该书记载,他在1962年的湖南考察中认为,这“不是天灾是人祸”,但是这个人祸却是直指毛,而不是他自己!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刘自己作为一线领导的负责人又该怎样解释他自己?历史是该这样扯淡的吗?
这本书还描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那就是文革之前,1962年9月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还有1964年的样板戏。在这些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毛主席当然是希望以最小的社会动荡的代价,来继续社会主义的教育。但是很不幸,毛主席发现他的这些温和的教育行为没有能够达到他的目的,因为中央有一股顽固的势力在阻挡着他的教育政策落实下去。那么这股势力是些什么人?要推倒这股势力,发动更猛烈的文化大革命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项!
作者还对毛主席作出了他的评论“革命有余,建国不足”!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个小人对伟人的妄加评论,这个观点不单是荒谬,无知,甚至是愚蠢!只要大家客观地对比一下1949-1979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就不难否定他的这个评论。
该书随后认为,是邓小平才使“中美关系正常化”!因此邓小平的贡献非常伟大!这个观点无异于傻子说只有那最后一个饼才让他吃饱(“早知最后这个饼能吃饱,就不用吃前面那些饼了”)!事实上,如同作者自己描述的,是美国总统不得不“卑躬屈膝”前来中国,拜会毛主席和周总理,并签下了上海公报。中美关系的发展沿革绝不是邓小平这个“最后一个烧饼”完成的。他只不过是利用自己掌控的权力,如同其他外交和经济领域一样,摘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果实”而已。
该书对四人帮的描述也很有趣:所谓四人帮在毛主席面前说邓小平的坏话,这成了他们的主要罪名!是什么力量让中国没有步入其他几个文明古国没落的步伐呢?我认为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这个国家,目前社会的主流舆论却充满着对这个党的否定,甚至以对这个党进行嘲讽为时髦!这是何等的悲哀?!1945年之后的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共执政。这种选择的肯定不单是源自国内人民,也有源自美国及苏联等外部力量的肯定。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以台湾在国民党及相关体系的领导结果来讲,要是全中国真的交到这个国民党的手中,将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
共产党有没有很多问题和毛病?当然有!但是只有这个党,只有毛泽东这个极其优异的领袖,在他们的带领之下我们中国才避免了如其他文明古国的没落,这就是我阅读本书的最大感受!这才是我理解的真实的中国近代史!
第二篇:徐中约巨著《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徐中约历史巨著《中国近代史》有感
王京伟 金融学
徐中约先生的《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是记述中国近代发展历程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巨著之一,正是由于它的独到客观,语言措辞诙谐易懂,历史依据充分,得以多次出版。这本书令人耳目一新,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很明显,这边书不是一本单纯的“教义”书本,它与平时学习的中国近代史教材有很大区别,而它的特殊之处正是以一种“秉直客观”的历史态度看待中国的近现代发展步伐。尽管这本书广大篇幅讲述的都是令现代充满自豪感的广大中国人痛心的不堪回首的历史,但是作者还是以华人都有的那种信念一直盼望中国的真正崛起。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修订了很多次,添加了很多现代发生的重大事件,直到作者2005年去世。
首先,我认为“改革”是全书一直贯穿的主题。从清朝任用汉臣的迅速崛起、通过迅速儒化来稳固全国统治权和发展过程中“汉化改革”,以及后来清朝统治者逐渐与世隔绝,欠缺革新思维导致清朝潜在的衰败,徐先生明显的提到统治者“改革精神”会影响国家“这艘大船”的发展。在康雍乾这些相对英明勤奋的君主当政时期,中国还能勉强通过短暂效果的改革或者警惕的意识躲避“暗礁”,但是在没有了这些明君的改革意识的昏君当政时期,中国只能危机四伏,不小心就会沉没“大海”。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开始下降,中国历经几次大的改革和革命,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党改革和中共统治区的改革,其中尤以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降到最低点后的改革最为激烈,但是苦难一直伴随着蹒跚前进的中国。当然,几乎和徐先生一样,我最自豪也最认同的成功改革当属1978年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这已经是全书的最后章节,徐先生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表明30年来中国的相对崛起,他以认同的态度看待中国的改革,并对中国将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其次,谈到“改革”,我会很容易想到“执政者的素养”,就是历史人物的特质,而这关系到腐败问题和民主化等问题。第一,绝对的权力无法控制,尤其是当政者“国家大局素质”欠缺,将会危及国家。不得不提,书中徐先生多次以滑稽讽刺却又略带痛心的记述写到慈禧太后,因为她是一位玩弄权力的“精明人物”,她通过各种手腕掌握权力,甚至把国家利益当作自己巩固权力的法码。显然,她拥有中国最高权力的半个世纪,对她自身来说是巨大的成功,但是却是整个国家的悲剧。第二,统治者的腐败也是中国步履蹒跚的重大原因。作者记叙明显的表明国民党失去权力的最关键时刻也是腐败最严重的时期,腐败也是各个阶级的统治者失去权力的催化剂,无论是清朝渐衰还是中共掌权警惕“糖衣炮弹”威胁党的生命力都体现了这个论点。第三,民主化改革问题。体现在权力绝对化和民主化的冲突。在书中,集中表现在辛亥革命后发生的多次专制逆流包括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都以失败告终,说明民主化是社会发展趋势,而作者也基本认同了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民主化改革,并认为当前中国有步骤的渐进式的民主化改革将会推动中国继续发展。
最后,既然是历史,那就离不开历史最主要的主体——国家。我认为中国和其他国家间的关系是徐先生书中的一条暗线,他明确的写到的中国和其他国家间力量变化以及利益冲突的地方很多,但是他却没有明显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让读者去思考和评判。中国的近代失落开始于英国发起的鸦片战争,泱泱“天朝大国”被狡黠的“蛮夷之邦”击败,这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利益冲突的开始。而和中国利益碰撞最多、影响最大的有三个国家:俄国、日本、美国。
先谈俄国,它在与打中国交道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就是粗暴无礼。在清朝晚期,其他欧洲国家包括英法等,在一些对华问题上发起战争要找充分的借口和证据,而它们在打败中国后重视关税、贸易和市场开放等经济问题,但俄国不是,它显得毫无节制和毫无道理,而且它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领土的要求,严重肢解了中国领土,这是中国当时最大的危机。在后来苏俄给中国带来“马克思主义”,中共领导新兴革命,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子领导”和瞎指挥,还是要用“粗暴”来描述比较合适。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作为老大哥,对中国的援助也好,企图操控也罢,仍然少不了霸道的影子,我觉得这是“中国痛”的一个来源。在作者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中俄利益对抗集中表现在俄国非法割占分离了中国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国关系紧张即将导致的边界大战。但也有一个明显的案例是19世纪八十年代的“伊犁危机”,中国最后侥幸保住了新疆,并且设立了新疆行省,从此改变了新疆地区在中国强盛时拥有,在衰败时丢失的历史,这也客观证明了新疆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有理有据。结合当前现状,我们知道,中国在2004年与俄罗斯完全解决了领土的划分问题,并且现在中俄关系是最稳定发展的时期,很多人自然联想到中国似乎还有很多失去的东西没有得到偿还,但是我认为中国现在的对俄政策是基于最充分考虑的政策。在领土问题上,已确认“中国历史上曾经拥有的领土”归属俄罗斯,这让俄罗斯更加谨慎的再次在领土上对中国构成威胁,因为他胆敢在以后的对华关系中再次有企图获得或分解中国领土的野心,中国也可以有更充分的理由在对俄关系中获得或者分离它的领土,而目前的大趋势是中国没有必要和俄罗斯结仇。双方关系的稳定,有利于中国更好的应对真正面临的外部威胁。
再谈日本,日本在与打中国交道过程中突出特点是阴险残忍。明治维新后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作者虽然客观,但是在书中仍带有一种忧患的心态记述了日本崛起后做出的种种不利于中国发展的迹象。刚有发展的日本就跃跃欲试,窥视中国,满足它的各种侵略欲望。而清末中国危机四伏,残弱无力,更多的是害怕日本闹事,而日本恰恰不理睬中国建议,肆意挑事,并且始终是个阴险凶狠的角色。在作者书中,中日最激烈的对抗首先表现在甲午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我看到了一般历史书中没有的第一条款是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这让我联想到按照历史发展来说,朝鲜很可能融入中国版图,从历史几千年来看,的确存在这种趋势,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偶然和巧合改变原来的发展轨迹也是历史。我也感受到作者写到的悲惨的记述情节: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是举全国之力一定要击败清朝政府,而中国似乎只有李鸿章在战斗,或者说只有李鸿章的军队在战斗,而他在战争前后也显得犹豫不决;更奇怪的是其他中国人都在“观战”,这一方面造成了战争必败,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一些启发,那就是如果清朝有一个相对稳当的中央政府,并且可以灵活调用各地军队,那么日本和清朝全军作战,那它战胜中国的希望不大。在二战中,日本陷入中国战争泥潭就是一个例子,当然中国抗日胜利少不了外国的援助。结合现在情况,我联想到现在的中国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和中日钓鱼岛危机,虽然中国统一问题是“国共内战”遗留的问题,但是这里面绝对少不了日本的影响,《马关条约》迫使中国割让了台湾,此后日本50多年的殖民统治给台湾岛内的人口组成、思维变化都产生了“离合倾向”;而在钓鱼岛问题上,徐先生在书中记录到的就是邓小平在与日本建交时恰当的避开了这些问题。而对于现阶段日本国内的逐渐右翼倾向化,大家普遍认为是是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不够,但是作者在书中写到的一些历史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日本在1931年发起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侵华的加深,日本国内是一步步右倾化的,而当时的日本文官内阁政府一直都避免卷入对中国的侵略中,但是政府严重受到右翼化的军队的摆布,最后全日本被右翼势力带进了对外侵略战争中,这警告我们要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化倾向过渡阶段和影响,而在中国与周边国家中,中日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高。最近出现了很多中日战争谁赢谁输的论争,我感觉按照历史评判并且结合现在中国的情况,如果没有外国帮助日本,日本难以取得胜利。可是情况就是非常微妙,作者在书中也像是预料到了什么,这也就引出了第三个国家。
最后谈美国。美国对中国的关系突出特点是狡猾平衡的战略特点。中美近150多年的打交道的历史中,中美直接战争对抗的时期不多。在清末对华不平等条约要求中,美国获取利益的手法显得文明了很多,我也看到了很多相对和谐的画面:美国在清末战争调停中扮演了合适的角色,归还“庚子赔款”建立清华大学,二战中扶持中国抗日。但是事实存在两面性,美国的很多做法都无法掩饰它一直不放弃的外交手法就是“平衡术”和“破坏术”,美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求亚洲的平衡支点,它善于利用各个国家间的矛盾和遗留问题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二战后的朝鲜战争是个突出例子。作者在书中还单独用了一段记述了美日安保条约的签订,条约的签订在当时是为了防堵苏联,后来却成了中美关系利益博弈的一个方案,也是美国用这种信誓旦旦的防卫条约来渲染中国威胁,以达到分化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高明策略,它还与日本单独签订旧金山和约,在没有中国和苏联的情况下,承认了一些岛屿归属日本,这就为日后中国与日本的岛屿矛盾爆发创造了不良土壤,破坏了本该和谐的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最重要的是美国的价值观和中国的意识形态存在很大的分歧,而美国向来自信的输出自己的观念,毫不在意其他国家感受,这是中美冲突的根源。在最近非常紧张的“朝鲜半岛危机”中,我们很明显发现这种局势的动态变化离不开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朝鲜半岛与临近各国有直接关系这不难理解,但是美国作为一个外来国家,它的“故意存在”却是造成紧张局势的重要原因,美国在二战后为了包抄“红色主义”,安插了很多“跳板”,而现在我们也看到了美国随时可以用来利用这些“跳板”扰乱中国周边环境。但事实上,一旦目前的朝鲜半岛失控,美国也会卷入其中,很容易直面对抗中国,而使自己面临尴尬局面,但这不是美国想看到的,而且中美之间爆发直接的对立战争可能性很小。当然,徐先生没有说明美国的对华政策用意,甚至多次强调了中美利益的共存发展,但是美国的“遏制理念”和“不良影子影响”,我们可以从他的书中感受到。
最后,我阅读的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是删节版的,很多内容没有看到,可能是徐先生以西方的学者的思维和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对有些敏感问题分析我们国内并不接受,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们观察到很多现实的问题。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现在发生的事情在将来也是历史中的故事,历史和现实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中国当前在国内就要坚持改革发展,不断克服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对外就要保持与其他国家的沟通,相互尊重对方的道路,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形势,防止形势误判。正如徐先生一直期盼的,中国的真正崛起不是梦,实现“中国梦”就在不远的将来。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是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品,作于1934年,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最初作为作者所在学校教学之用,后被其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为大学教科书;抗战前出过四版,抗战结束后又出四版;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曾先后再版四次,[1] 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影印版,2012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再版;本书被誉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历史教科书,代表民国知识分子立场和最高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 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
“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
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有一首歌叫做: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每每当我唱起它是总感觉自己十分的有力气,充满了朝气,就如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打起他们的安塞腰鼓一般
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热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毛泽东、邓小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佩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我喜欢我的祖国,是因为祖国的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为我们开辟民族复兴的新蓝天!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
第五篇: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即便是从未度过近代史的中国人都清楚,中国近代的百年是屈辱的百年,是战火与斗争的百年。但同样我们也都知道,在那百年的黑暗里,却也还有着点点星火在泯灭与重生中坚守,燎原中华。
而这也正是我阅读《中国近代史》最受感动的地方。
谈中国的近代史往往是从广东省虎门镇开始的,一位前清的钦差大使将收缴上来的两百多万斤鸦片在这里焚烧成灰烟,汇入汪洋。自此中国开始陷入西方列强的侵略中,而那位焚烧鸦片的老人也因此成了朝廷的“罪人”,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流放生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理会朝廷上的讥讽,“知其不可而为之”,回忆着老人早已消逝的背影,我脑海里剩下的不再是局限于史书上的文字,而是封建制度崩溃下,一个儒家士大夫对于自身信仰最后的坚守。
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悲哀的,无人坚守信仰的国家是危急的。曾左因信仰而洋务,康梁因信仰而变法,即便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也失败了,但他们却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坚守启迪了千千万万的学生与工人,用器物制度之失败换取中华大地上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解放了民族之思想。并从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寻得更为伟大的信仰——共产主义,领导我国人民在三十年后的十月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为中国近代史画上圆满的句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然而坚守信仰终究是困难的。为了民族之革命,中华之振兴,孙中山先生耗费毕生之心血,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信仰被袁世凯冠冕堂皇地窃夺,眼睁睁地无奈军阀无休无止地混战。但先生仍旧坚守着,也坚信自身之信仰必将成为现实,他在、于失败中再次发动二次革命,领导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学习苏联,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自己亲手建立地国民党,促使北伐,最终病死北京。无论是政客还是文人,像汪精卫,周作人那般为了一己之富贵,一命之残活而果断抛弃自身之信仰,自身民族之人,不知有多少。但当我们回望历史,却可以发现无论背叛信仰之人有多少,坚守信仰的同志也不会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以其自身之稳健宣告着坚守信仰的胜利。
有人说生命之虚实在于信仰之虚实。空虚的信仰既容易背叛,也很少影响甚微。因而我们更需要拥有更为充实的信仰,也唯有充实的信仰才会促使我们内心不顾一切地坚守。生命的价值是需要一份充实的信仰去完全的,虽不一定要促使民族之进步,国家之富强,却必须要无愧本心,无害人民,而这本身便是有益民族与国家的。生命是一条看不清的路,不去恐惧路途之凶险,不去纠结一时之盛衰,把信仰作为一个人生的载体,去坚守,从而以整个人生的长度去证明一个生命之深浅。
这,便是坚守信仰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我的要求是通俗易懂,读史亦是读小说。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带给我的就是这种轻松惬意,以及诸多意外惊喜。全书五万七千字,高度精炼概括了自鸦片战争(1840年)到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没有史料堆砌,没有华丽辞藻,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先生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本书成于1938年。1938年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初期,中日战场连连失利,内忧外患,民族存亡危在旦夕。而此时,蒋廷黻先生(1895-1965年)结束了两年驻俄大使任务,即将奔赴国民政府行政院行政处履新,于炮火纷飞的汉口作短暂停歇,在此两月间完成此书。深感国家举步维艰,作者通过对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强烈反思,积极探索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字句间无不彰显其作为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
十九世纪初的中华民族依旧沉浸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国人傲慢、自大、守旧、愚昧。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大炮强行撬开了国门,“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自中英《南京条约》始,启动中外不平等条约签订模式。比起鸦片战争的失利,作者更痛惜于鸦片战争之后,道咸年间的国人并未痛定思痛,依旧坚守着落后愚昧,意淫于“天国”梦想,丧失了最好的二十年发展光阴。“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彼时中国的出路,在于近代化,近代化之路在于科学化、机械化、民族化。对于习惯了八股文的举国体制,科学化,机械化于当时的士大夫阶级(知识分子及官僚阶级)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作者对以林则徐为代表的道咸年间的士大夫作出这样的批判:守旧、自保、缺乏独立精神。林则徐是“禁烟运动”中的民族英雄,他在中西交往中较早意识到中国“技不如人,器不如人”。但是作者以为林则徐实在是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刚毅、正直,于西洋战事中百战百胜(而事实上,禁烟运动之后林已不再从事西洋事务)。另一个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林则徐,他意识到国之落后,彼之强盛,复兴之举唯有革新,却从不公开提倡改革(作者以林交予朋友的信件为鉴)。“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斗争。”作为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林文忠公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他人自不必说。
咸丰年间,中法联军攻占北京城,以恭亲王奕鱏、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士大夫阶级逐步觉醒,领导发起“自强运动”。以国防建设为目的,步步推进,发展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相继成立了军械所、造船厂、学校、招商局等。1888年,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水师。作者高度赞扬了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但是旧社会旧制度,乃至改革者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自强运动”带来的改革是不彻底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利,也宣告了“自强运动”的失败。
作者探索式提出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关键在于未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同时强调,只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才能实现一个民族自上而下,彻底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统一而政权不集中或集中而运用不大胆,不猛烈,则近代化虽进行而不能快。”作者期待一个如十八世纪沙皇俄国大彼得时期的专制体制,通过中央集权强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大彼得的横暴,旧马斯哥的守旧势力是不可能打到的。。。他是俄罗斯民族的大恩人。”而同光年间的中国名为统一,实不统一。曾李左诸人的事业不是国家通盘筹划的事业。李鸿章虽在北洋背负创设新陆军和新海军的责任,但是他的财源仅靠北洋一隅,其他各省的协饷需靠李与其他督抚的私人关系。作者叹道“只有绝顶天才始能创造新事业,始能为民族行百年大计。”“但是这些天才,没有集中的政权作后盾,不知道历史上有多少被庸人和群众反对而消没了。”
通观全篇,蒋氏的《中国近代史》倾注了作者对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思考,在内外战火交织,人民满目疮痍的历史背景下,艰难摸索着复兴强国之路。其间,好奇使然,读了《蒋廷黻先生回忆录》,了解先生西行游学,投身教育,再到临危受命、弃学从政的人生经历。《回忆录》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个懵懂少年到鬓白精英的笃志救国之念。文字是最善于妆扮的,但我也无需纠结于那浓妆掩盖下素颜的惨淡。总会有一些优秀人物,他们的存在是推动人类进步,推动文明发展的。所以在此,向那些有血性、有担当、有智慧的历史风云和精英人物致敬!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