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也是一部最富于哲理的教科书。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作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不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不能胜任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它以一个客观的视角,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手法诠释着中华民族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将落后的农业国改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
本书在中学、高中都是必修课,在各大高等院校也是政治课的主要内容。但又一次阅读本书,猛地发现自己有很多知识点并没有掌握。一些重要的条约、会议、事变的时间竟没有印象.从新一次阅读,便是一次新的学习过程。我对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又有了一次新的理解,对这段历史的框架、过程在心里更加清晰。这本书帮助了我了解了国史、国情,深刻体会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的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了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纵观华夏5000年文明,中华历史的进程就犹如一场荡气回肠、波荡起伏的戏剧。每一篇章都是那么悬念重生、高潮迭起。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辉煌和自豪。可一翻到中国进入近代史这页,屈辱和不堪回首便扑面而来。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一段中国人所不齿的历史,屈辱、压迫、不公的待遇充斥着这段历史。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是世界并没有因此而遗忘了中国”,只不过,世界表达牢记的方式是让中国掉入一个黑暗的深渊。
沉溺于天朝上国美梦的清朝统治者被帝国主义的枪炮所惊醒,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落后的。尽管在这一时期也出现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但清朝统治着们并没有选择自强不息和坚持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这一条路,而是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为帝国主义服务。这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附庸。沉重的担子丢到了中国老百姓的肩上,喜欢过着安逸平静生活的中国人民过得更困苦、更辛劳。不少人甚至没有了生存的出路。中国社会的危机更深重了,一个曾经辉煌伟大的帝国成为了一个空空的躯壳,主权遭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客观上说,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来看。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中国被迫吸收了一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他们探索着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
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是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品,作于1934年,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最初作为作者所在学校教学之用,后被其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为大学教科书;抗战前出过四版,抗战结束后又出四版;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曾先后再版四次,[1] 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影印版,2012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再版;本书被誉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历史教科书,代表民国知识分子立场和最高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 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
“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
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有一首歌叫做: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每每当我唱起它是总感觉自己十分的有力气,充满了朝气,就如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打起他们的安塞腰鼓一般
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热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毛泽东、邓小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佩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我喜欢我的祖国,是因为祖国的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为我们开辟民族复兴的新蓝天!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
第四篇: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即便是从未度过近代史的中国人都清楚,中国近代的百年是屈辱的百年,是战火与斗争的百年。但同样我们也都知道,在那百年的黑暗里,却也还有着点点星火在泯灭与重生中坚守,燎原中华。
而这也正是我阅读《中国近代史》最受感动的地方。
谈中国的近代史往往是从广东省虎门镇开始的,一位前清的钦差大使将收缴上来的两百多万斤鸦片在这里焚烧成灰烟,汇入汪洋。自此中国开始陷入西方列强的侵略中,而那位焚烧鸦片的老人也因此成了朝廷的“罪人”,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流放生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理会朝廷上的讥讽,“知其不可而为之”,回忆着老人早已消逝的背影,我脑海里剩下的不再是局限于史书上的文字,而是封建制度崩溃下,一个儒家士大夫对于自身信仰最后的坚守。
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悲哀的,无人坚守信仰的国家是危急的。曾左因信仰而洋务,康梁因信仰而变法,即便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也失败了,但他们却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坚守启迪了千千万万的学生与工人,用器物制度之失败换取中华大地上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解放了民族之思想。并从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寻得更为伟大的信仰——共产主义,领导我国人民在三十年后的十月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为中国近代史画上圆满的句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然而坚守信仰终究是困难的。为了民族之革命,中华之振兴,孙中山先生耗费毕生之心血,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信仰被袁世凯冠冕堂皇地窃夺,眼睁睁地无奈军阀无休无止地混战。但先生仍旧坚守着,也坚信自身之信仰必将成为现实,他在、于失败中再次发动二次革命,领导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学习苏联,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自己亲手建立地国民党,促使北伐,最终病死北京。无论是政客还是文人,像汪精卫,周作人那般为了一己之富贵,一命之残活而果断抛弃自身之信仰,自身民族之人,不知有多少。但当我们回望历史,却可以发现无论背叛信仰之人有多少,坚守信仰的同志也不会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以其自身之稳健宣告着坚守信仰的胜利。
有人说生命之虚实在于信仰之虚实。空虚的信仰既容易背叛,也很少影响甚微。因而我们更需要拥有更为充实的信仰,也唯有充实的信仰才会促使我们内心不顾一切地坚守。生命的价值是需要一份充实的信仰去完全的,虽不一定要促使民族之进步,国家之富强,却必须要无愧本心,无害人民,而这本身便是有益民族与国家的。生命是一条看不清的路,不去恐惧路途之凶险,不去纠结一时之盛衰,把信仰作为一个人生的载体,去坚守,从而以整个人生的长度去证明一个生命之深浅。
这,便是坚守信仰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我的要求是通俗易懂,读史亦是读小说。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带给我的就是这种轻松惬意,以及诸多意外惊喜。全书五万七千字,高度精炼概括了自鸦片战争(1840年)到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没有史料堆砌,没有华丽辞藻,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先生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本书成于1938年。1938年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初期,中日战场连连失利,内忧外患,民族存亡危在旦夕。而此时,蒋廷黻先生(1895-1965年)结束了两年驻俄大使任务,即将奔赴国民政府行政院行政处履新,于炮火纷飞的汉口作短暂停歇,在此两月间完成此书。深感国家举步维艰,作者通过对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强烈反思,积极探索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字句间无不彰显其作为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
十九世纪初的中华民族依旧沉浸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国人傲慢、自大、守旧、愚昧。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大炮强行撬开了国门,“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自中英《南京条约》始,启动中外不平等条约签订模式。比起鸦片战争的失利,作者更痛惜于鸦片战争之后,道咸年间的国人并未痛定思痛,依旧坚守着落后愚昧,意淫于“天国”梦想,丧失了最好的二十年发展光阴。“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彼时中国的出路,在于近代化,近代化之路在于科学化、机械化、民族化。对于习惯了八股文的举国体制,科学化,机械化于当时的士大夫阶级(知识分子及官僚阶级)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作者对以林则徐为代表的道咸年间的士大夫作出这样的批判:守旧、自保、缺乏独立精神。林则徐是“禁烟运动”中的民族英雄,他在中西交往中较早意识到中国“技不如人,器不如人”。但是作者以为林则徐实在是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刚毅、正直,于西洋战事中百战百胜(而事实上,禁烟运动之后林已不再从事西洋事务)。另一个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林则徐,他意识到国之落后,彼之强盛,复兴之举唯有革新,却从不公开提倡改革(作者以林交予朋友的信件为鉴)。“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斗争。”作为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林文忠公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他人自不必说。
咸丰年间,中法联军攻占北京城,以恭亲王奕鱏、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士大夫阶级逐步觉醒,领导发起“自强运动”。以国防建设为目的,步步推进,发展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相继成立了军械所、造船厂、学校、招商局等。1888年,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水师。作者高度赞扬了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但是旧社会旧制度,乃至改革者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自强运动”带来的改革是不彻底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利,也宣告了“自强运动”的失败。
作者探索式提出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关键在于未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同时强调,只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才能实现一个民族自上而下,彻底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统一而政权不集中或集中而运用不大胆,不猛烈,则近代化虽进行而不能快。”作者期待一个如十八世纪沙皇俄国大彼得时期的专制体制,通过中央集权强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大彼得的横暴,旧马斯哥的守旧势力是不可能打到的。。。他是俄罗斯民族的大恩人。”而同光年间的中国名为统一,实不统一。曾李左诸人的事业不是国家通盘筹划的事业。李鸿章虽在北洋背负创设新陆军和新海军的责任,但是他的财源仅靠北洋一隅,其他各省的协饷需靠李与其他督抚的私人关系。作者叹道“只有绝顶天才始能创造新事业,始能为民族行百年大计。”“但是这些天才,没有集中的政权作后盾,不知道历史上有多少被庸人和群众反对而消没了。”
通观全篇,蒋氏的《中国近代史》倾注了作者对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思考,在内外战火交织,人民满目疮痍的历史背景下,艰难摸索着复兴强国之路。其间,好奇使然,读了《蒋廷黻先生回忆录》,了解先生西行游学,投身教育,再到临危受命、弃学从政的人生经历。《回忆录》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个懵懂少年到鬓白精英的笃志救国之念。文字是最善于妆扮的,但我也无需纠结于那浓妆掩盖下素颜的惨淡。总会有一些优秀人物,他们的存在是推动人类进步,推动文明发展的。所以在此,向那些有血性、有担当、有智慧的历史风云和精英人物致敬!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徐中约,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休教授。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虽然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是时势造英雄,中国的英雄们经过一番努力的战斗,最终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