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09:0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第一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张鸣教授《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历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也许只剩下些历史课上的只言片语,还有就是教科书上的陈述,而且已经是那样的模糊。可是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对于历史的记忆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个很有趣的比喻:一天早上你起来突然失忆了,忘记自己是谁了,想想看你今后该怎么生活?你谁都不认识,这意味这忘掉了自己的历史。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如果不想让自己处于失忆的状态,重读历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花了十天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这二十三万余字间,原先的模糊不堪的近代史框架,就如由200万像素提升到500万像素,虽未尽极致,但已是有长足的跃进。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这就是《重说中国近代史》迷人之处!书中除了类似这般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外,我总结认为本书还有以下特点:一是在立场方面超过前人。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以往看过不少当代作者的历史书,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极力反对现政权。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我不是说张教授写的一切都是符合客观历史的,因为即使是今天发生的事,不同人还有不同解读。如果说张教授有什么立场的话,他完全是站在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客观公证地分析历史事实的。二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上不提供标准答案,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例如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某种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正面评价。即使从革命的观点来看,作者并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权思想的延续,甚至变本加厉。三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惯性正当性的某种同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国社会必然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我认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相比,有自己的独特性,按照官方说法有自己的特色。我认为不能简单的以阶级来划分,中国社会可以分为部落社会(夏商及以前)、封建社会(西周至秦朝以前)、传统社会(秦朝到民国以前)、近现代社会(民国至今)。这里值得说的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指的是“分封建制”的社会,而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在皇帝家天下下的郡县制。回到张教授这里来。张教授认为,中国2000余年的传统社会之所以延续下来,定有其合理性,完全地否定传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人心的安顿。例如,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张教授是同情君主立宪制的。这既满足了民众对皇帝的需求,同时顺应了时代,不会引起社会的巨大裂变。当然同情归同情,由于中国当时革命派掌握了较大话语权,整个社会有一种革命的戾气,想不革命都不行。四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张教授从根本上抛弃了阶级的观点,他总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则徐这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历史人物,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过高,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快人心。但是作者认为林则徐仍是一个中国传统官僚,虽然睁开了眼,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很少,甚至出现了许多笑话。再比如孙中山,虽然他屡败屡战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与日本、苏俄、会党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个人崇拜的主张使其形象受损。还比如北洋军阀,张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北洋军阀都是坏人,他们有的在下台后房无一间,身无分文可以看出并不是毫无理想的酒囊饭袋。等等。所谓近代史,按中国传统史学来说就是晚清史。中国传统史学是朝代史,唐史,宋史,明史,清史这样的。书中认为晚清历史的本质就是西方把中国拖入它们的世界体系的过程。西方有个世界体系,我们有一个天下体系,或者叫朝贡体系。但是我们这个体系是内敛的,是内缩的。不是去打天下,征服某块殖民地,然后建立起朝贡体系来让其他人来服从,而是用一种文化的,一种以德服人的方式让周边国家来仰慕我们的文化,然后向我们进贡。但是西方自十八世纪之后形成了一个输出型的体系。它不断地把这个体系向外输出,把它所遇到的国家能殖民就殖民,不能殖民的也要纳入自己的体系中来。在这两种体系的碰撞中,我们的天下体系显然崩溃了。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段称为丧权辱国的历史。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这段历史,冷静的审视过去,然后去期待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应该吸取教训,避免过去的悲剧,也许只有在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未来的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

第二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而近代的“三妇”心理,幽默有趣但又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我们过去对中国近代史的三种态度。其实我觉得这些心态仍然是时下大部分人面对民族、爱国、历史等所采取的态度。就举前不久的反日游行来说吧。怨妇的哭闹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吧!但是,除了“日本人不知悔改”“小日本天性就坏”之类的话以外,就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再就是泼妇的凡事讲打的心态了。义愤填膺地呐喊助威反抗小日本,又砸汽车又防火。结果,别人毛发不损,我们自己却焦头烂额。情妇的“崇洋媚外”心态则同样的一味好外,连自己祖宗的姓氏都忘记了。我之所以把这些列举出来,其实是想阐述我的小感悟:我们接受怎样态度的历史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民族对待遗留的历史问题的立场和处理方法。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在读这本书时,原本所知道的历史故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基本上整本书都才刺激我“保守”的神经,但是我却非常享受这一阅读过程。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

篇三: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大概对于每个中国人,近代史就是个无法结痂的伤口,时常被扯动,痛到刻骨铭心。那样**的年代,现今提及仍心有余悸。无法回避,因为过去、现在、将来是无法割裂的存在。

“ 每当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即使水泥柱与钢化玻璃遮盖住了伤疤,鲜花与树木昭示了眼前的和平,但,细心一点,你总能从砖瓦中触摸到它的颤抖,在书页中听见它痛苦的呻吟,在光影中感受到那个逝去时代的愤怒,累积经年,仍不消退。”

其实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每个王朝的坍塌总是伴随着新生的阵痛,而这痛楚将伴随着另一时代的成长逐渐消弱——直到鼎盛后的又一次衰退。新旧更替,推陈出新。相似的经历在漫长的>中国史上绝不少见,唯一的区别就是史实的详尽与否和记忆的远近关联。可就如人类情感由多巴胺控制是个令人不快的现实,这种时代的伤疤是很难与主观意识分开,从而进行赤裸裸的剖析的。

记得司马光曾经说过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然而,对历史的不客观的解读却对我们正确看待当下的问题毫无助力,只会使得我们患得患失,一边对着“历史课本上的罪人”横加指责,一边脑袋空空地高喊着自己都不甚明了的冠冕堂皇的>口号,一边却觉得自己其实并无确凿根据、内心毫无底气,进而对整个时代的认知产生怀疑,愈发陷入不明所以的深渊中来。

我们不能总是被主观思想蒙蔽双眼,如若放任下去,既是自欺欺人、逃避现实,又无法以一种正确的方式看待当下。试问,一个沉溺在虚幻的过去中的人,又能怎样对现实提出正面的、有建设性的提议呢?

是的,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炮火响彻了神州大地,血色染红的土壤下白骨累累。这个一百年,其中辛酸苦楚自然不堪言说。

西方世界用火炮强行打开了清王朝紧闭的大门,东边的邻居也对广袤的土地虎视眈眈、图谋不轨。两个世界的碰撞所带来的巨大反响震醒了中国人浑浑噩噩的脑袋。自强新政、戊戌变法,五四运动„„风雨飘摇,国人上下求索,希冀走上不被外敌侵略的正途。他们曾经愚昧无知,曾经热血冲动,也许并不都是飘渺无形的“大义”驱使着他们作出抉择,但他们殊途同归,为苦难的中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黑格尔说 过: “凡存在的皆合理”,我们乐于接受历史光鲜亮丽的一面,又要勇于承认:对于屈辱的历史,我们这个受害者也需要反思自己。然而尘埃落定,时间的车轮依旧不停地向前飞驰,留下车辙待人追忆。

让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每个伤疤都是这片土地经受过磨练的勋章。曾经跌入深渊,但是我们又从绝望的谷底腾跃而上。

这样的历史,才比战功赫赫、凯旋一片的盛世更让人心生敬仰。

正视这样的历史,也正视了我们拥有的当下。

第三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重新去回望与深思的历史,因为彼时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有着太多太多说不完的话题,其中的精彩与遗憾,让人唏嘘、慨叹,也让人思索。

胡适曾说过“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是人写的”,同一个阶段的历史、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都可以说出不同的味道。现今有许多人回望和反思中国近代史,纷纷在社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在众多解读者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以“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为根本,整理课堂讲义成《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以一个不同的角度向读者陈列还原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中国近代史,给予读者一个与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的全新印象,深受读者的喜欢。

从书名看来,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特别的词语—“重说”。经过仔细阅读这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本书最为鲜明的特点恰恰在于“重说”二字,即以“以说为主,以说带史”。一方面,以史为线,以史为据,作“说”的概括、分析和立论、论证;另一方面,又以“说”为主,以“说”带史,深入地挖掘史料,以史料的翔实突出“说”,没有面面俱到。这种写作方法,既让读者在史料的厚重中满足了猎奇的心理,又让读者随“说”陷入深思,故而回味良久、沉浸其中。

细细审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中有多个出彩之处,作者之思路令人为之拍掌叫好,深深吸引读者,其原因在于张鸣先生完全站立在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客观公证地分析历史事实,正如书中所言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天下两种大势的碰撞,即中国体系崩溃,然后从被动到主动融入西方世界体系的过程。其中一方面是立于自给自足,中国固有的“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的内敛体系,另一方面是立于追逐创造财富最大值,以殖民为核心的输出开放型的体系。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世界体系的扩张;中国的反抗,先是致力于中国传统体系的自我修复,洋务运动、戊戍变法、晚清新政则是被动应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则是自觉要求进入世界体系的呐喊。而且明确地指出我国的近代史存在一个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其中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革命线索--三大革命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然后到辛亥革命,总之就是一个反抗、革命的过程。

张鸣先生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为我们道出了中国近代史的核心本质,审阅其中的语句往往令我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复杂冗长的历史也不过聊聊几笔就能概括了。

其次,张鸣先生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对待历史事件的评价上采取开放态度,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正如对待太平天国运动事件上,作者不只是以为一味地赞扬或批判,而是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历史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正面评价;另一方面,作者从革命的角度出发,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实质上是封建王朝思想的延续,其革命性微乎其微。

同时张鸣先生也对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评价,抛弃阶级所带来的观念,以当时的历史情景下臧否历史人物。例如对于“三元里抗英”事件,张鸣先生经过考证后说是我们长期演绎加工而成的,事实上英国只损失了一人;对张勋复辟时,段祺瑞领讨伐之师的战事描写,张鸣先生引用莫理循的考证,子弹向空乱飞,几乎没有士兵遭殃,倒是几十里外的一只母羊被打伤;中日甲午海战中方完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虽以身殉国,但当时“致远号”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一颗鱼类就能让舰艇沉没,邓世昌难说日常维护没有责任.....尽管其字里行间输出的历史每每让人目瞪口呆,不得不否定脑海中的既有常识,但历史最大程度的真实、历史洪涛中种种细节,不正是我们希望学者能给予的吗?或许,只有看到历史的最为真实的一面时,我们才会对诸多历史人物具备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也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定义,简单化地把历史上的人物归为进步或落后,才不会不自觉地将宣传拔高后的某个人悲壮化,进而自我感动,或一味地评判某个人的不好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张鸣先生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深入浅出,体例清晰,轻松地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隐藏在文后的是苦心孤诣的多年研究成果,而不是平常所见板着脸的教训分析,令读者读来好看、轻松、明了,又自然而然地了解当时当地各式人、事、势的交错与消长。若历史讲得像小说一样好看,怎能不叫人在快乐地阅读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对历史问题的诠释。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当我们沉浸于历史之中时,我们更应深思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品味百年,我们真的败在船坚炮利之上?这真是传统对现代性的失败?其实我们是败于集体腐败,在上者尸位素餐,在下者绝无家国情怀,故百年挣扎,太多是银样镴枪头,可这样的悲剧,如何才能彻底避免呢?正如张鸣先生之所期望:“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认知一二,自量三四,慎思五六,严谨七八,才能无错九十。

本书的封底上印着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所思取决于所见,我们的所见取决于视域。张鸣先生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既不是“执古以绳今”,也不是“执今以律古”,而是结合时代的命题,加以现实的关照,使我们不必诽谤过去的那个时代,也不必诽谤我们自己的时代,更是为了让未来人不必诽谤我们如今的时代。

第四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一: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 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篇二: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如其封面所说的“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与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历史教育观点非常不同,甚至出现相悖的历史>故事。到底何为真何为假?仅仅阅读这本书与之前所受的历史教育我不可能做出回答。历史学家尚持不同观点,我这个微小的学生怎么可能在短短时间内看透历史呢?所以这篇读后感将以阅读过程中我所受的思想冲击和从中得到的小小感悟为主,当然不会阐述我的历史观点或者立场。

阅读这本书可以说比我之前阅读过的所有关于历史的书籍都要轻松,并且我非常愿意去阅读。因为它一改历史书籍的艰涩枯燥,更多地给人一种在课堂上课的感觉,语言很幽默生动。当然,这本书本身也是源自一门很受欢迎的选修课。

阅读第一讲时,我已经被直白明了、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见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学生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大家只是觉得大概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而近代的“三妇”心理,幽默有趣但又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我们过去对中国近代史的三种态度。其实我觉得这些心态仍然是时下大部分人面对民族、爱国、历史等所采取的态度。就举前不久的反日游行来说吧。怨妇的哭闹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吧!但是,除了“日本人不知悔改”“小日本天性就坏”之类的话以外,就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再就是泼妇的凡事讲打的心态了。义愤填膺地呐喊助威反抗小日本,又砸汽车又防火。结果,别人毛发不损,我们自己却焦头烂额。情妇的“崇洋媚外”心态则同样的一味好外,连自己祖宗的姓氏都忘记了。我之所以把这些列举出来,其实是想阐述我的小感悟:我们接受怎样态度的历史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民族对待遗留的历史问题的立场和处理方法。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在读这本书时,原本所知道的历史故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基本上整本书都才刺激我“保守”的神经,但是我却非常享受这一阅读过程。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

篇三: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大概对于每个中国人,近代史就是个无法结痂的伤口,时常被扯动,痛到刻骨铭心。那样**的年代,现今提及仍心有余悸。无法回避,因为过去、现在、将来是无法割裂的存在。

“ 每当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即使水泥柱与钢化玻璃遮盖住了伤疤,鲜花与树木昭示了眼前的和平,但,细心一点,你总能从砖瓦中触摸到它的颤抖,在书页中听见它痛苦的呻吟,在光影中感受到那个逝去时代的愤怒,累积经年,仍不消退。”

其实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每个王朝的坍塌总是伴随着新生的阵痛,而这痛楚将伴随着另一时代的成长逐渐消弱——直到鼎盛后的又一次衰退。新旧更替,推陈出新。相似的经历在漫长的>中国史上绝不少见,唯一的区别就是史实的详尽与否和记忆的远近关联。可就如人类情感由多巴胺控制是个令人不快的现实,这种时代的伤疤是很难与主观意识分开,从而进行赤裸裸的剖析的。

记得司马光曾经说过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然而,对历史的不客观的解读却对我们正确看待当下的问题毫无助力,只会使得我们患得患失,一边对着“历史课本上的罪人”横加指责,一边脑袋空空地高喊着自己都不甚明了的冠冕堂皇的>口号,一边却觉得自己其实并无确凿根据、内心毫无底气,进而对整个时代的认知产生怀疑,愈发陷入不明所以的深渊中来。

我们不能总是被主观思想蒙蔽双眼,如若放任下去,既是自欺欺人、逃避现实,又无法以一种正确的方式看待当下。试问,一个沉溺在虚幻的过去中的人,又能怎样对现实提出正面的、有建设性的提议呢?

是的,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炮火响彻了神州大地,血色染红的土壤下白骨累累。这个一百年,其中辛酸苦楚自然不堪言说。

西方世界用火炮强行打开了清王朝紧闭的大门,东边的邻居也对广袤的土地虎视眈眈、图谋不轨。两个世界的碰撞所带来的巨大反响震醒了中国人浑浑噩噩的脑袋。自强新政、戊戌变法,五四运动„„风雨飘摇,国人上下求索,希冀走上不被外敌侵略的正途。他们曾经愚昧无知,曾经热血冲动,也许并不都是飘渺无形的“大义”驱使着他们作出抉择,但他们殊途同归,为苦难的中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黑格尔说 过: “凡存在的皆合理”,我们乐于接受历史光鲜亮丽的一面,又要勇于承认:对于屈辱的历史,我们这个受害者也需要反思自己。然而尘埃落定,时间的车轮依旧不停地向前飞驰,留下车辙待人追忆。

让我们正视这段历史。每个伤疤都是这片土地经受过磨练的勋章。曾经跌入深渊,但是我们又从绝望的谷底腾跃而上。

这样的历史,才比战功赫赫、凯旋一片的盛世更让人心生敬仰。

正视这样的历史,也正视了我们拥有的当下。

第五篇: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一)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二)我发现大学里面总是有一些老师特别受欢迎,他们往往有三个特征:第一,能说会道;第二,教的课有新观点;第三,教公选课。这三个特征碰到一起,学生肯定喜欢听。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或许就是这样的人。《重说中国近代史》此书就是源自他在人民大学的一门很受学生欢迎的课。

张鸣教授研究近代史,之前我也看过他一些博客和书,印象最深的是他讲九一八中的张学良。感觉总是会有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撞击你的大脑。此书名叫“重说”,恰如其分,整本书对于近代中国的若干大事,提出了新的论点,不同于我们从小受到的官方历史教育。今年距离我上大学一年级已经过去十年,阅历自然是在不断增加,早期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也在慢慢减退,即便如此,仍然感觉十分震撼,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想一口气读完,由此可以想见,刚刚接受完中学教育,上到大学的小孩,听到这样一门课,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张鸣教授是此领域的专家,书的内容本身作为非专业人士,好好品读就好了,我想说的是看书过程中想到的一些别的问题。一直以来,我觉得历史应该是一种定论,道理很简单,因为历史上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早已尘埃落定,尤其中国的大学前历史教育,以灌输结论为主,更会加深这种印象。但随着我读历史书籍的增多,我发现实际上历史学术界也是存在很多争议的,并且所谓成王败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这又加入了干扰因素。所以历史实际上是异常复杂的。那如何给小孩子们教授历史课?

你可能会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前沿都存在争议,但并不影响应用领域。小孩子的课本就用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呗。但问题是历史太过沉重,很多人一生又不会主动读太多的历史书籍,这样一来,历史课中学到的东西可能就是所有的历史理解了。再加上官方总会或多或少为了自己的目的,改写历史教材。

今年来,先后看了不少知名历史学者的书,越来越有种感觉,研究历史这门学问真的是需要阅历,甚至不要说研究,就是看懂,也需要。所以想到中学时候小小年纪学那些宏大的历史,真是勉为其难。如果你想学,那么历史是需要用一生来品读的。那么,也许需要更灵活的方式,完成历史启蒙教育。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三)如其封面所说的“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历史的书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喜欢像张鸣教授写的这样客观评价中国历史,并且,改变以往历史书籍的艰涩枯燥,更多地给人一种在课堂上课的感觉,语言幽默生动。

刚开始阅读时,我就被通俗易懂、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见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学生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大家只是觉得大概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而且,在读这本书时,使我原本脑海中的历史故事受到了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大量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么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知道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此外,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起初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己。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只有当我们知道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这本书中,我尤为欣赏张鸣教授的立场,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以往看过不少当代作者的历史书,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极力反对现政权。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例如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某种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正面评价。即使从革命的观点来看,作者并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权思想的延续,甚至变本加厉。其次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张教授从根本上抛弃了阶级的观点,他总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则徐这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历史人物,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过高,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快人心。但是作者认为林则徐仍是一个中国传统官僚,虽然睁开了眼,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很少,甚至出现了许多笑话。再比如孙中山,虽然他屡败屡战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与日本、苏俄、会党之间的暧昧关系以及个人崇拜的主张使其形象受损。还比如北洋军阀,张教授认为并不是所有北洋军阀都是坏人,他们有的在下台后房无一间,身无分文可以看出并不是毫无理想的酒囊饭袋。

读完这本书感受颇深,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知道许多很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而且,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下载《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重说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 摘要:《重说中国近代史》书名中“重说”这两个字有些许颠覆的含义,作者张鸣教授想通过这本书把某些观点表达出来,也许这些观点会带有汹涌地叛逆,但......

    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历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也许只剩下些历史课上的只言片语,还有就是教科书上的陈述,而且已经是那样的模糊。可是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对于历史的记忆都是......

    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

    以史为鉴,走自强之路——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 .上近代史纲要课的时候,虽然不是每分钟都听得细致入微,其实你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勇老师讲课的影响,只要涉及喜欢的历史,讲到感......

    历史作业:《重说中国近现代史》读后感

    《重说中国近现代史》读后感 14314254谢智林 14级管理学院4班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是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品,作于1934年,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最初作为作者所在学校教学之用,后被其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为大学教科书;抗战......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合集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有一首歌叫做: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每每当我唱起它是总感觉自己十分的有力气,充满了朝气,就如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打起他们的安塞腰鼓一般 我欣赏我......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即便是从未度过近代史的中国人都清楚,中国近代的百年是屈辱的百年,是战火与斗争的百年。但同样我们也都知道,在那百年的黑暗里,却也还有......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