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论文——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并努力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字 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
指导意义
贯彻落实
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正式列入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其指导地位,只有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了解其历史地位和实践意义,才能更好把它贯彻并落实到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在科学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上,邓小平提出了许多著名论断和精辟见解,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要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农业是根本,能源、交通是重点等等。总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邓小平理论,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从“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出发,对推动科学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提出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大战略思想;面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新形势,提出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上世纪末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新世纪之初,又提出“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思路。他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中国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既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又要充分利用好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江泽民对科学发展的思考和探索,科学发展观对这些思考探索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最直接、最明显的。
二、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作了集中而全面的回答。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基础上,大大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①。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是我们经受考验、化危为机、赢得主动的精神支柱。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全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全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切实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②。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总体要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准确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准确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加大各项任务的推进和落实力度,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三、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除了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外,还要深刻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③。当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解决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问题,既要立足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为此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支撑和路线指引。
还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增强全党的自觉性、坚定性,在实践中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例如,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作为配班子、选干部、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使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人得到褒奖,违背科学发展要求的人受到惩戒。
回眸过去,令人振奋;展望未来,使命崇高。当前,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④注释
① 张峰.如何从新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J].人民论坛,2012.② 刘云山.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J].人民日报,2012.③④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2]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1.[3]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 [4] 张峰.如何从新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J].人民论坛,2012.[5] 刘云山.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J].人民日报,2012.[6] 阳国亮.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J].广西日报,2012.[7] 吴海山.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J].内蒙古日报,2012.[8] 陈金龙.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J].南方日报,2012.[9] 宫秀川.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J].学习时报,2012.[10] 李抒望.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J].中直党建,2012.
第二篇:大学生 毛概 科学发展观 论文
摘要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关键词
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 发展 统筹兼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依据。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作为社会的、现实的人,既是唯物史观主张的价值主体,也是唯物史观考察的科学客体,“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人类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按照他们的科学构想,未来的新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综上所述,可见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人为本乃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难发现过去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出现的若干偏颇:重经济增长,轻社会进步;重发展速度,轻生态效益;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等等。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决纠正这类偏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在考察和处理发展问题时,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也要重视社会进步和生态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重视发展速度,也要重视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实际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澄清在发展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认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也具有制约和反作用。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增长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因此,人类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否则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大学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光
在知识结构上,我们应该学有所专,识有所长,但知识的广博更不可忽视,特别是人文知识不可忽视。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所学专业,而忽略其他相关知识的接触。对于理工科同学来说,必要的大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更是我们立足社会,传承知识的必备素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自身修养的提升至关重要。而要真正做到知识结构合理,博专相兼,就要求我们个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综合发展。
在学习途径上,我们更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安排我们的学习,而不是沿用传统的死学死背,也不应以应试为目的去安排学习,更不应该把课堂学习当作大学个人发展的全部。始终坚持“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的校训和“百折不挠 刚毅厚重 勇承重载”的精神品格,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要重视课堂环节,更要扩展到平时的实践活动中,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素质拓展项目的平台,锻炼自己,把专业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巩固专业,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奉献奋斗、团结协作精神,明辨是非的水平。
在人格培养上,社会的进步对我们青年的要求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精专的专业知识,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健康矫捷的身体素质,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有健全完美的人格。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应该完善的。要做一名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就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乐观地接受自己,勇敢地超越自己;也能够从容地应对周围发生的变化,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当然少不了的是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能够感染他人,给别人带来欢笑和前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充满着探索的激情,乐于创新,乐于感悟,发现生命的意义,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他人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更要利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就业。认清当前形势,准确定位自己,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就业,要敢于面对,敢于接受,敢于创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而不是自视清高,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做出过激行为。
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大学生必须懂得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大学生还要懂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要求,真正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地去实践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必须要结合自我的生活实际,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我们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才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能够做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第三篇:毛概论文(论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姓名:学号:专业:学院:——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
********专业
(***)班 *******学院
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书,我学到了许多有关我们中国共产党怎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关知识,以及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的判断,提出的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各种理论体系。
其中,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深远意义。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以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无可厚非,科学发展观,具有众多领域的深远意义。下面我就大致列举一下科学发展观的多方面的意义。
一是理论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 俱进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汲取众多发展理论精华、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发展论。
二是实践意义。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在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全面回顾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发展历程、认真总结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源的 理论。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我们 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
三政治意义。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
导方针,确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确定为
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的方针,这使得全党、全国人民在工作方针上形成了
一致,从而有利于我们在政治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民主集中。
四是经济意义。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 国 的第一要务,强调“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 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 策保障。同时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好字当头”,又 为我国经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提供了机遇。
五是社会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发展是包括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内的去全面发展,是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的协调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有利于形成自然、人和社 会的良性、协调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是人文意义。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资文 化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推动人的最终发展、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发展的 终极目标,坚持发展为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充分体现了 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体现了人文精神。
七是国际意义。发展问题是全球问题,中国的发展既是中国内部的事,也是 全球的事。中国的发展,一方面直接解决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问题,构成 了全球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还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 动力、支持和保障。
八是创新意义。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所实践的不同于先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 家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道路的创新,这一创新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 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都有众多的借鉴意义,当然,这一创新也进一步丰富和推 动了全球的发展。
上面所述,就是我学习科学发展观之后的感想与体会。
第四篇:大学生_毛概_科学发展观_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难发现过去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出现的若干偏颇:重经济增长,轻社会进步;重发展速度,轻生态效益;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等等。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决纠正这类偏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在考察和处理发展问题时,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也要重视社会进步和生态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重视发展速度,也要重视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实际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澄清在发展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认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也具有制约和反作用。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增长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我们应该学有所专,识有所长。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所学专业,而忽略其他相关知识的接触。要真正做到知识结构合理,博专相兼,就要求我们个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综合发展。
在学习途径上,我们更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安排我们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要重视课堂环节,更要扩展到平时的实践活动中,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素质拓展项目的平台,锻炼自己,把专业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巩固专业,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奉献奋斗、团结协作精神,明辨是非的水平。
在人格培养上,社会的进步对我们青年的要求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精专的专业知识,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健康矫捷的身体素质,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有健全完美的人格。要做一名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就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乐观地接受自己,勇敢地超越自己;也能够从容地应对周围发生的变化,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更要利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就业。认清当前形势,准确定位自己,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就业,要敢于面对,敢于接受,敢于创新。
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必须要结合自我的生活实际,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我们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才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能够做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第五篇:毛概论文--浅谈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不合理利用,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也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和“耗尽”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指导中国发展。
关 键 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问题
引言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二战之前,地球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允许经济发展;二战之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走到独立的发展轨道,资本主义国家也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到了六七十年代,人类面临的一些问题就出来了,比如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等。
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过分追求经济发展,超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目前,科学发展观提出,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了明显指导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破坏环境来促进发展的情况还存在。
一、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出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后多次提出并加以完善,最后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得到完整定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简洁、明确,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国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了“为谁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回答了“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其内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整体推进的发展观;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话虽然简单,但是它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想协调。
二、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经路
面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总体环境的恶化,人类已经被自己逼到了一个必须做出历史抉择的关头:人类或者依然坚持传统发展理论,从而使自己进一步走向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危险的境地;或者与传统的发展理论彻底决裂,用一种新的理论探讨并建立资源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关系,从而使人类生活在一个更为安全、更加繁荣之中。基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和造成环境恶化根源的深刻理解,在总结以往人类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当前人类解决环境问题、走出发展困境的正确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在时间上,它体现着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的统一;在空间上,它体现了整体利益 与局部利益的统一;在文化上,它体现了理性尺寸与价值尺寸的统一。可持续发展观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人的生产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包含着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生态持续性原则”;二是“经济持续性原则”;三是“社会持续性原则”。强调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关系、贫困、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各种能源丰富。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就少之又少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排名很靠后了。中国发展新能源,多年以来都在强调发展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我们在两年多以前,全国人大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我们强调要发展太阳能、风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也是在多年以前就开始。我们连续三年,风电的装机容量都是成倍、翻番地增加。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不影响人类子孙后代之发展的发展,即在追求经济增长时不能破坏环境,不能肆无忌惮地开发和使用不可再生性的资源和能源,不能灭绝生物物种,这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深刻变革,一经提出便很快在全球形成共识。科学发展观为实践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以新的含义。全面是指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法展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是指法展进程的持续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方法手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针对我国现实的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出了经济发展要走低消耗、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共同认可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想,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指导我国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四、结语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能源的历史,就是一部能源技术不断发展变迁的历史。从1895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开始,经济的发展就与石油的兴起和能源危机相伴随,世界能源系统 已锁定了化石能源,向清洁、可持续能源的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全世界长期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能源技术发展到今天,从最初的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推动,到由市场力量引致的技术变迁,再到现在的有公共政策主导的面向清洁、可持续能源系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趋于和谐与理性,在此背景下,我国未来的能源之路必须走创新之路,完善能源政策,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必须实施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的策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要坚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发展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好的可持续的新型的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蔡建国,2007年,《东亚区域合作:能源、环境和安全》,同济大学出版社,第五章第六节; 程发良、孙成访,2009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章; 戴利诸大建、胡圣,2006年,《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一章3、4节与第二章3节;
江金权,2005年,《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第一章; 李恒瑞,2006年,《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孙久文、张伯瑞,2006年,《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导论; 王君、龙炜楚,2008年,《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六章; 于海量,2007年,《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南京大学出版社,导论、第七章、第十章; 张冬生、黄兴华,2009年,《科学发展观的多维视角》,中国经济出版社,第二编; 周毅,1997年,《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经济出版社。